理念(精选12篇)
理念 篇1
一、引言
建筑是能耗大户.据统计, 建筑运行能耗占能源总消费量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26.7%, 接近世界建筑能耗30%的水平。如果建筑运行能耗加上建筑房屋生产环节的能耗, 则占社会总能耗的46.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加之我国的建筑耗能高、节能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预计我国能源消耗量将很快接近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量。
二、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 节能设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发展来提供动力, 我国能源产值远远跟不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严重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能耗也在不断增加, 直接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民经济要想健康发展, 必须依靠节约能源来实现。
2. 建筑热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热环境的舒适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都很分明, 冬天取暖、夏天制冷的需要也增加了能源的消耗量。由于科技和条件的限制, 对于能源的供应还十分紧张。因此, 民众迫切要求节约能源, 推行建筑节能设计。
3. 是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与需要
我国的能源存储量很多, 但是地区分布不均, 人均能源分配不足。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追求,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落实节能设计十分重要。而节约能源又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要防止能源浪费、推广节能设计, 把节能设计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节能和环保
很多企业在落实节能环保设计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维护结构的材料强性来达到控制能耗的目的。但如果能够通过细节的推敲和组合“非能耗地”, 则能更好地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1. 外窗开启扇的设计
节能设计通常对外窗 (如表1) 开启的扇问题并未严格要求。这里面还存在几个问题。
(1) 开启扇的计算
玻璃幕墙常用的悬窗只有相当于窗扇1/4的有效开启面积, 而推拉窗也只能算—半。因为平开窗窗扇密闭性好于推拉窗, 近年来也重新推广了使用。主要的解决方式是, 将外开启改为内开启的同时亦解决了窗扇擦洗的问题。
(3) 开启扇的位置
要兼顾抗噪和通风, 减噪纱窗是一种做法。另外, 可以通过总平面的绿化和装饰墙板来吸纳阻隔噪音。单侧设置门窗的房间因为不能对流, 通风主要来自门窗之间的流通。合理的设置是在墙体的下部和上部均设置开启扇, 使高窗和低窗两窗均可常开。剧场建筑应放大疏散门的通风功能, 形成隐性的流通渠道。体育场可以通过顺应层高, 开设高低窗来形成气流的自然流动。
2. 外墙保温
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手段是外围护的选材和构造, 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自保温的优良特性。为符合环保的要求, 其在施工效率、渗水性和节约砌筑砂浆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在南方湿度较大的地区, 加气块的施工更容易获得保障, 使用也更为普遍。
3. 屋面绿化
屋面的轻质绿化系统已经很成熟, 建筑专业要为屋面绿化的排水做好防水、排水设计, 墙面绿化可以利用总平面对绿化指标进行补充。以地下停车为主的城区建筑, 大量存在的则是地下室屋面系统需要解决更复杂的标高、防水和排水问题。
4. 提高车库的环境质量尤为重要
地下车库的出风口和坡道存在集中的噪声和空气污染, 我们可以利用风向和绿化带的设置来改善, 乔灌木的结合能够对噪音的阻隔起到作用。非人防地下室应该通过设置高窗来形成直接通风, 条件适合的话, 可开窗避开春季主导风向, 组阻止春季湿润空气过度进入室内。
四、分析建筑设计中的节能途径
1.建筑设计各部位的绝热
对屋顶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外侧绝热的方式;对墙壁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外侧绝热的方式;对门窗的绝热设计一般采用使用双层玻璃、合成树枝薄膜玻璃以及二者复合三种方式;对地面的绝热设计, 一般采用内侧绝热的方式。
2.采暖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采暖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对各种条件的充分利用来促进更多的辐射热进入屋内;通过减小导热面积、温度差、导热系数等来抑制热传导过程中的损失;选择合理的材料和建筑造型实现对储热的充分利用等。
3.制冷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制冷节能设计途径主要包括:对太阳照射方向等充分的考虑来尽可能的减少辐射热进入屋内;用相关措施来减少进入室内的对流热;颠倒导热方法, 促进室内导热的散失等。
4.照明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途径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途径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建筑所有部位及室内所有物体的光发射来实现对光损失的有效控制;对建筑的朝向要特别重视, 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照;此外, 对天窗、上层的光亮等也是实现照明节能的有效途径;可采用局部照明和整体照明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能源的节约。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期, 只有对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并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 才能对社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设计中, 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郑璐.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理念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9) .
[2]余晓平.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2 (07) .
[3]王锦.建筑方案创作阶段的节能构思[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5 (05) .
理念 篇2
一、用人理念:在宝迪公司企业文化中我们可以摘录出我们公司的几大用人理念
1、人才观:有德有才、放手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2、坚持以人为本;
3、不任用政令不通的干部;不重用有历史遗留的人;
4、领导要有爱心:领导不关心员工、不爱护员工、不尊重员工就是品德有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用人理念:
1、从“人才观”中可以看出:公司非常重视人才;现代企业都重视人才。怎样理解企业员
工所具备的“德”和“才”;不知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我是这么考虑的:
A、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基本生存能力;
B、一个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基本工作技能;
C、一个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工作能力;
D、一个科长应该具备的“德”和“才”;
E、一个经理或一个总经理要具备的“德”和“才”;、总的来说,不同层面的企业管理者要有不同强度的“德”和“才”,不同岗位的管理者要具有不同的“才”。所以说: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下级现在都立即有我们的德和才,我们可以采取“培训”、“试用”等方法,我的观点是:一个企业中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有德无才”的员工,我们大力开展不同方式的培训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
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现在用人和20年前用人,方法不能一样,人的需求不一样了,标准不一样了,给我们怎样用人提出一个新课题。我的观点是:给人以尊重,尤其是我们的基层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时时关心他们、相信他们。很土的一句话:谁都想好,都有尊严。
3、领导要有爱心:领导不关心员工、不爱护员工、不尊重员工就是品德有问题;我的观
点是:最基本的是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更要考虑到员工的利益。我们的企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发展。
二、管理理念:“命令式”管理和“培训式”管理
1、简单、粗放、感性的管理:一般是简单地下个指标或指令,然后是粗放的命令下
级,然后凭感觉进行指导管理。
2、科学、和谐、培训的管理:分析客观情况,科学地详细地指标或指令,考虑到了
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并且进行过程指导管理。
3、我的观点:采取“培训式”的管理。当然,我们需要高压管理,但更多的是和谐
理念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包豪斯;契合
对于“包豪斯”来说,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它在20世纪初世界现代设计发展史上对之后的设计道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包豪斯”的思想中找到得以适用的理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小到日用品、大到住宅建筑、环境景观,生活中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领域都会充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身边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建筑设计问题上,我们必须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以建筑必须要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视角去设计,以此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一、漫谈“包豪斯”的建筑理念
包豪斯(Bauhaus)是由Bau、Haus两个德文字母组成,“Bau”在德文里的意思是建造,“Haus”的意思是房屋。虽然“包豪斯”在世界上存在只有15年,但是它带来的设计理念已经影响了各界的设计思想,它的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广泛适用,并使人类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日新月异的改善。“包豪斯”这个词是由格罗皮乌斯所创立的,他给我们展示了这个词的含义的其中一个方面,即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理念,意义就是建筑师与工匠师相结合,代表着一种为人服务的一个新型的理念。这一观点在《包豪斯宣言》一文中有所体现,即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而服务一切的核心,设计的目的是人,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客观法则在进行。比如当时的法格斯鞋楦长厂房建筑以及巴塞罗那椅等作品,都能看出当时人本主义的影子。
在当时的设计界中,建筑是最具有社会性的设计产品,“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包豪斯宣言》曾说过:我们要思考和建造新的未来大厦,建筑、雕塑、绘画将结合在它统一的形象中。这座大厦像由许多工艺技师的双手将之矗立云天的殿堂,将成为新的未来信念的晶莹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包豪斯的理念构想是超前卓越的。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是典型的包豪斯主义的代表作品。在满足建筑的外观艺术性之外,也会考虑到物质空间和精神需求,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等等。
在外观上,萨伏伊别墅与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很不相同,它的外观十分简洁,立面基本是直线和直角,像一个盒子。同时在屋顶设计了屋顶花园,让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建筑中采用自然光源,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生态化。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本源,建立美好的世界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因此建筑要回归人本精神,包含着人类的全部生活,艺术家建筑师在创作的同时,要使得创造力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漫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Oikos,原意就是“家”和“局所”的意思,后来衍生为生态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国外的建筑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失衡的情况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愈演愈烈,为了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意识到要进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探索人与自然、建筑这三者的关系。生态设计是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通过多年的理论论证被认为是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理论,“风水理论”讲究“阴阳”为“道”、“五行”为“本”,“风水”在生态中指的就是环境问题。
生态这个词从概念上来说,它是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所提出的重要课题,在生态建筑思想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常受中庸之道影响。《管子·乘马》中曾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表明了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古代城市和国都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古代住宅也就是村落,也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以及“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村落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建筑,不再是村落、宫殿、巢居等建筑,而是有了一个在生态建筑体系中的体现。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尊重自然、倡导绿色建筑设计,更注重一种建筑与自然的创造与融合。
三、生态建筑与包豪斯的契合
勒柯布西耶说过:建筑的任务就是在对自然进行加工,让建筑成为符合艺术的另一个世界,使得他们有一些关系。人们建造住宅、房屋、宫殿就是在积极地创造生活,在这样的时刻,建筑打动了我的心,我就会说,这就是建筑,这真美,艺术就在这里,生活就在这里。
生态建筑这个理念本质上就是建筑实用性的一种理解,包含着人本主义精神和自然环境的新方式,这和20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观念有着相同的契合点。
当今社会所说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的一种建筑美学思想和生态思想的一种结合,这也是当代建筑设计理念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当下人类生活的一种新方式,不仅是传统的人文美学,也是建筑美学的一种体现。生态文化和绿色建筑的思潮已经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无论是在用品还是生存的环境上,这已经是当代的核心思想。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利用自然的材料和装饰等方式达到一种新的思想。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生态的概念早已有之;无论是景观还是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互相融合,并借助自然景观构成更为生动的整体环境,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在古代造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包豪斯宣言曾说过:“我们要思考和建造新的未来大厦,建筑、雕塑、绘画将结合在它统一的形象中。这座大厦像由许多工艺技师的双手将之矗立云天的殿堂,将成为新的未来信念的晶莹标志。”
在设计理论中,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是当下的设计理念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包豪斯的许多设计观念都是渗透在设计实践中的,尤其是在建筑设计的生态观念,与当下倡导的生态观念的美学思想有着相同之处。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包豪斯”设计观念中找寻共同的契合点,不仅能够对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而且对“包豪斯”设计思想的现代化、当下化也具有十分现实的理论价值。
包豪斯奠定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风格,并对战后形成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豪斯的三任校长都是建筑师,其中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定者,他们所创立的设计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人。今天我们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把生态理念引入了建筑设计,在我们谈论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包豪斯”大师们早已经在这个领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理念。从格罗皮乌斯到密斯凡德罗,包豪斯在建筑设计上彻底告别了传统建筑,并创造了新的风格——现代主义建筑。
人类的生活需要大自然需要阳光,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采用自然采光,建筑之间也会保证良好的采光效果,较大的阳台和屋顶花园都体现着现代建筑的生态理念。这也正符合包豪斯所提出的建筑理念。建筑空间合理的距离,是我们对自然赋予我们的光和空气的追求。
自然生态建筑的理念遵循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在当下的生态建筑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类这个主体,让人在设计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需求,建筑是主宰,生态建筑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体现。生态建筑建立在人对自然尊重的基础上,从环境中索取物质资料,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满足自身需要的场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无所不在的建筑”作为包豪斯综合的艺术作品。建筑是树干,然而其他的艺术是树上不断生长出的枝和叶,它们一起组成茂盛的树冠,将各种艺术设计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建造这个“大厦”。
四、结语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这个母体,人类生活离不开建筑。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意识到自然和生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步入繁华的城市中寻找人与自然平衡点时,包豪斯的理念让人们看到的是设计的方向。包豪斯的建筑精神是对建筑设计美的追求,也是对科学技术合理化的尊重。在设计的基本理念中,包豪斯要求的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这体现着设计的服务主体是人类,也同样在设计中强化了设计服务与人类生活的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的文明范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生态文明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当下倡导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就是生态美学思想和建筑设计完美结合的体现,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终极取向。
参考文献:
[1]马钢.浅谈生态建筑[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16-17.
[2]谢珂,谢震林.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7,(06):158.
[3][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安龙.浅谈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J].智能城市2016.
[5][美]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 .建筑经典:1950~2000[M].范路,陈洁,王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朱磊.探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
作者简介:
理念 篇4
1 古由猜想的基本理念
目前,古由猜想的内容表达及其表达式是: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奇合数(y与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如果Z,y,x均为正值,考查每个Z值的配偶解答时,可将每个Z值仅列一个解答,见图1。
图1-a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可为任何偶数(首项为2、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图1-b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却非任何偶数。当其Z=2~38时,不能实现密排式Z值有解;因为Z=2,4,6,8,10,12,14,16,20,22,26,28,32,38,计14个,没有配偶解答;可是Z=18,24,30,34,36,计5个,则有配偶解答。想要实现Z=y+x的Z值密排式等差数列有解时,Z值应是首项为40、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
这样说来,古由猜想中的“差”解(y-x)、“和”解(y+x)间的联词,要用“或”者,不用“及”“与”等词。这就可使多数的Z值既有“差”解、又有“和”解;可使少数的Z值(小于40的14个Z值)只有“差”解,没有“和”解,这样古由猜想就可成立。客观实际表明:多数的每个Z值,可有多个解答;少数的每个Z值,可有一个解答(例如:Z=y+x中的18=9+9,24=15+9,30=15+15,34=25+9,36=15+21,40=25+15)。一般而言,Z值越大时,每个Z值越有较多解答个数。例如:Z=y+x中的Z=100=85+15=75+25=65+35=55+45=51+49=…。又例如:Z=y-x中的Z=100=115-15=125-25=135-35=145-45=155-55=…=133-33=…。对于Z=y-x来讲,每个Z值通常都有多个解答。
再者指出:为了理解上述理念,仅按图1原理直接求得如下解答:10 000=10 015-15;10 000=9 985+15。10 002=10 035-33;10 002=9 975+27。10 004=10 025-21;10 004=9 995+9。10 006=10 015-9;10 006=9 985+21。10 008=10 035-27;10 008=9 975+33等。据此可知图1的绘制原理与运用原理是相同的:先要根据Z值的末尾特征值(2,4,6,8,0),按照(y-x)或者(y+x)分别选定相应的奇合数x值的特征值(33,21,9,27,15)或者(27,9,21,33,15);若求(y-x)解时,奇合数y=Z+(x的相应特征值);若求(y+x)解时,奇合数y=Z-(x的相应特征值)。这样来说,相信读者已能求得任何偶数的一个“差”解答及多数偶数的一个“和”解答;并对古由猜想有所认同。但是,若需解出图1原理“直接即得解答”之外的解答时,尚需借助相关方法(例如两个标尺方法)求解。
2 古由猜想的关联理念
探讨古由猜想时,采用两个奇合数(y与x)的两种方式(Z=y-x)或(Z=y+x)表达一个任何偶数(Z)。据此提出联想课题:任何偶数(Z)能否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与x)之“差”或“和”呢?如果Z,y,x均为正值、考查每个Z值的配偶解答时,可将每个Z值仅列一个解答,见图2。
图2-a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可为任何偶数(首项为2、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y值可为首项为6、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x值可为4。图2-b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却非任何偶数(Z=2,4,6时无解,Z>6时有解)。偶合数y值可为首项为4、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x值可为4。这样说来,采用“或”者联词,处理(y-x)解、(y+x)解间的联系;可使多数Z值既有(y-x)解,又有(y+x)解;可使少数Z值只有(y-x)解,没有(y+x)解。鉴于图2的每个Z值可有一个或多个解答(y及x),可称为“古申猜想”: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及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再者指出:仅按图2原理直接求得如下解答:10 000=10 004-4,10 000=9 996+4。10 002=10 006-4,10 002=9 998+4。10 004=10 010-6,10 004=9 998+6。10 006=10 012-6,10 006=10 000+6。10 008=10 016-8,10 008=10 000+8。10 010=10 018-8,10 010=10 002+8等。对于Z=10 000~10 010的各个Z值而言,虽然还有多个解答没有列在图2之中,但对审定各个Z值的是否有解问题,已经不是很重要,也没必要;因此“古申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
尚需指出:鉴于图2启迪,关联第56页图3所示“古車猜想”亦可成立。“古車猜想”认为: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一个偶合数(y)与一个偶素数(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第56页图3-a为Z=y-x之况,Z为任何偶数;图3-b为Z=y+x之况,Z=2,4时无解,Z>4时有解;其中y值为首项为4、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x值为2。图3的每个Z值之解,都各有一个解答(剔去Z=y+x=2~4之外)。图2的每个Z值之解,可有多个解答(剔去Z=y+x=2~10之外)。
3 古申猜想的关联理念
古申猜想认为: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及x)之“差”或“和”,已如前述,应予认同。既然如此,可有下例:84=42+42=38+46=2×19+2×23,可得19+23=1+41=5+37=11+31=13+29=42。42=17+25;108=54+54=50+58=2×25+2×29,可得25+29=54;132=66+66=62+70=2×31+2×35,可得31+35=66。据此表明,古申猜想可与“哥德巴赫猜想及古田猜想”有所关联,并从理性角度再次论证了其哥古猜想及古田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其实原始创立古申猜想的旨意之一也在于此。上述古申猜想中的Z=84,108,132三例,分属三个元段,相应三个中项为42,54,66;故需注意古申猜想中的元段概念不同于奇数数列中的那种元段概念。所以,对于Z=y+x来讲,古田猜想、古由猜想、古申猜想、古車猜想都是少数Z值没有解答,哥古猜想才是所有Z值都有解答。对于Z=y-x来讲,哥古猜想、古田猜想、古由猜想、古申猜想、古車猜想则是所有Z值都有解答。
如果古申猜想中的Z=39 708=19 854+19 854=19 850+19 858=2×9 925+2×9 929,可得古田猜想中的Z=9 925+9 929=19 854,其中9 925为奇合数,9 929为奇素数。如果古申猜想中的Z=39 780=19 890+19 890=19 886+19 894=2×9 943+2×9 947,可得古由猜想中的Z=9 943+9 947=19 890,其中9 943及9 947均为奇合数。据此表明,古申猜想可与古由猜想及古田猜想有所关联,并从理性角度再次论证了其古田猜想及古由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此处所列两例的两个元段中项9 927及9 945均为奇合数。可见奇数数列被分割为很多元段、每个元段内有三项数值(边项、中项、边项)应是重要理念之一。这时提个问题:元段内是否存在三个项值均为奇合数呢?答案是存在的,如115,117,119;121,123,125;9 943,9 945,9 947这些元段三项之值均为奇合数。还想提个问题:元段内是否存在三个项值均为奇素数呢?答案是存在的,例如1,3,5元段的三项之值均为奇素数,但是这种元段仅此一例;因此大于3的“中项”之值均为奇合数,剔去3的奇素数只能位于“边项”之处;但是各元段的“边项”之处,或为奇合数、或为奇素数。
为了表明古由猜想、古田猜想、哥古猜想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有解性,此处提供第57页图4之例:图中的纵横坐标各分为奇素数G(1~31)及奇合数U(9~35),反映偶数Z=y+x的配偶之况(计有4块区域,但属三个猜想)。当y的G配偶x的G时,属于哥古猜想之解(位于左下块区)。当y的U配偶x的G时,或y的G配偶x的U时,属于古田猜想之解(位于左上块区及右下块区)。当y的U配偶x的U时,属于古由猜想之解(位于右上块区)。采用图4证明三个猜想的有解性时,即使y及x的G及U中各有1及9之值时;也有Z=1+1=2的哥古猜想之解,并有Z=9+1=1+9=10的古田猜想之解,仍有Z=9+9=18的古由猜想之解。采用图4表明其互补性时,考查古由猜想Z<18无解,古田猜想Z<18有解,哥古猜想Z<18有解。采用图4表明其关联性时,例如考查图4的右上块区解答与图1-b的解答之况。总之,需要关注不同图例的相应特色。
为了表明各个猜想之解的配偶关联之况,此处提供第57页图5:利用整数中的两个自然数之“差”或“和”、表达任何偶数(Z)时,可分两类方式。第一类是基于密排式等差奇数数列(J)中的奇素数(G)及奇合数(U);如果G与G配偶形成偶数Zy时,则属哥古猜想之解;如果G与U配偶、或者U与G配偶形成偶数Zw时,则属古田猜想之解;如果U与U配偶形成偶数Zv时,则属古由猜想之解。第二类是基于密排式等差偶数数列(O)中的偶合数(U')及偶素数(G');如果U'与U'配偶形成偶数Zv'时,则属古申猜想之解;如果U'与G'配偶、或者G'与U'配偶形成偶数Zw'时,则属古車猜想之解;如果G'与G'配偶形成偶数Zy时,则属古甲猜想之解;由于偶素数G'仅有一个数值为2,故其古甲猜想之解最少,仅有Zy'=2-2=0或者Zy'=2+2=4[1,2,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探讨古由猜想的基本理念过程中,激励了创新意识,延伸到古申猜想及古車猜想的相关理念,希能引起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提出意见及建议,指正文中欠妥之处。
参考文献
[1]古工,容幸福.关于三个猜想的探讨——介绍哥古猜想、古田猜想、古由猜想[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48-50.
[2]古工,容幸福,王燕青.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法路径及其关联理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5):26-28.
理念 篇5
2、隐患险于明火,职责重于泰山。
3、严禁违章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4、工作一分钟,安全六十秒。
5、安全是人生永不熄灭的光明。
6、要想家庭美满,务必牢记安全。
7、要想合家欢乐,牢记安全操作。
8、喊一百遍安全口号,不如落实一项安全措施。
9、安全在我心中,性命在我手中。
10、临渴掘井莫如未雨绸缪,抓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
11、安全是人生永不熄灭的光明。
12、抓安全促生产讲效率出成果。
13、工程未完工,安全不放松。
14、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安全生产效益三同时。
15、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16、漏洞不补,事故难堵。
17、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
18、一人违章,众人遭殃。
19、心存侥幸图省事,安全往往出大事。
20、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
21、祸在一时,防在平时。
22、只有麻痹吃亏,没有警惕上当。
23、心系安全,出入平安。
24、安全人人若弄懂,愉悦家家自满圆。
25、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防止事故。
26、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自大意。
27、性命是太阳,安全是蓝天,性命只有在安全的天空中才会更加光辉灿烂。
28、安全是流泪后的祈祷,是沉思中的祝福。
29、见贤思齐,闻恶自醒。
30、性命是太阳,安全是蓝天,性命只有在安全的天空中才会更加光辉灿烂。
31、多看一眼,安全保险。
32、知识是隐患的克星,技能是安全的基石。
33、思想松一松,事故攻一攻。
34、强化安全职责,落实安全措施。
35、抓安全促生产,讲效率出成果。
36、宣传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
37、只有在安全的净土上辛勤耕耘,方能浇灌出最美的效益之花。
38、安全日日好,生产节节高。
39、临渴掘井莫如未雨绸缪,抓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
40、安全是个宝,愉悦少不了。
41、走进工地,遵章守纪。
42、规程用血谱,安全用心筑。
43、平时工作怕麻烦,现场安全有隐患。
44、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无备遭难。
45、无事勤提防,遇事心不慌。
46、心存侥幸如履薄冰,无视规程掩耳盗铃。
47、要想家庭美满,务必牢记安全。
48、家人嘱托要牢记在心,安全规程要认真执行。
49、劳动创造财富,安全带来愉悦。
50、营造安全氛围,创造安全环境。
51、与安全同行,为性命喝彩。
52、心存侥幸图省事,安全往往出大事。
53、上班一走神,事故敲你门。
54、安全人人抓,愉悦千万家。
55、安全生产法,保护你我他。
56、安全警钟长鸣,职工家庭愉悦。
57、大意一次,忏悔一世。
58、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
59、安全工作抓不实,事故常常跟着你。
60、安全工作抓不实,事故常常跟着你。
61、谁不注意安全,谁就享受不到性命的愉悦。
62、走平地,防摔跤;顺水船,防暗礁。
63、想要富,灭事故;要想甜,保安全。
64、疏忽一时,痛苦一世。
65、企业安全好,我的收入高。我的安全好,家庭愉悦在。
66、质量切莫弄虚作假,安全更忌作风浮夸。
67、平安是金,步步留意。
68、心存侥幸如履薄冰,无视规程掩耳盗铃。
69、知识是隐患的克星,技能是安全的基石。
70、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71、企业安全好,我的收入高。我的安全好,家庭愉悦在。
72、安全人人若弄懂,愉悦家家自满圆。
73、生产务必安全,安全促进生产。
74、爱你爱我爱大家,注意安全靠大家
75、安全来自警惕,你我务必牢记
76、让与争一闪念,生与死一瞬间。
77、来往车辆看仔细,安全意识要牢记
78、安全与守法同在,事故与违法相随。
79、法规记心中,三思而后行。
理念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理念;具体策略
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很多初中教师致力于实现的教学目标,可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得其法,创建高效数学课堂也就无从谈起。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多年,对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更是进行了认真的钻研与探讨,现将自身总结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以飨读者。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本前提
区别于以往的教学纲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树立学生绝对的主体地位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将“学生主体”的意识真正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我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部分知识时,没有一上课就向学生揭示“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概念,而是分发给学生等腰三角形的卡片,并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关键的是确保了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接下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边对等角一系列概念的学习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突破。我对新课标的这一精神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同学们,我们去邮局邮寄东西的话,是根据邮寄物品的实际重量收取费用的,物品越沉,收取的费用越高,物品较轻的话,费用也会减少不少。这个你们了解吗?
生:知道,我们平时去邮局邮寄东西或者快递东西的话经常遇见这种情况。
师:我国邮局是这样收取信函的邮寄费用的:信函重量在100克内,每重20克,本县的邮资费用为0.8元,外地的邮资费用则为1.2元,不足20克的话按照20克计算;如果信函重量在101~2000克的范围之内,每重100克,本县的邮资费用为1.2元,外地则为2元,不足100克的话按照100克计算。那你们知道怎么用数学概念对其进行表示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函数现象。此外,咱们乘坐出租车不同的公里距离收费标准也是不同的,你们想知道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表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数学现象吗?
回答我的自然是学生异口同声的“想”。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同时将生活实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改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以及教学专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堂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斌.例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贾松涛,王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法初探.新校园:下,2009(06).
理念 篇7
一、中国养老需要改变的理念
(一) 中国养儿防老观念需要改变
中国有句古训:“养儿防老, 积谷防饥”, 据考证这是出自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可谓“根深蒂固”。中国人把子孙看作是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希望, 正所谓“多子多福”。其实最为真实的意图也不乏“养儿防老”的用意存在。几千年来, 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之下, 才使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各样的内忧外患, 繁衍生息, 发扬光大。然而目前中国的现实不容人们不对此进行反思:据调查, 目前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 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 甚至出现一对年轻人要赡养8位老人, 最多12位老人的严重“倒金字塔”的局面。不是儿女不孝顺, 实在是负担太重, 因此, 中国养儿防老观念需要改变了。
(二) 财产的遗留和处置的理念需要改变
“祖上积德、家底殷实”历来都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事。但中国也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财产的遗留和处置的理念问题。“家贫出孝子, 恩养出逆儿”, 其实家贫并不是好事, 常常会扼杀孩子天赋, 但是家贫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财富的价值;恩养也并非坏事, 只是恩的传递出现了“不可持续”。不少父母含辛茹苦, 只是为子女将来能有“安乐窝”, 但却造就了一批纨绔子弟和垮掉的富二代。因此, 财产遗留, 给孩子们留什么也需要深刻反思。
二、中国养老需要抛弃的理念
(一) 养老产业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 有的学者公开提出“老龄产业”的说法。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 更是社会的负担和福利, 因此, 养老不能成为产业, 而应该成为事业, 可以围绕这个事业配套上一些产业, 比如房地产、旅游业, 但是其利润应该有严格的标准, 要有上限和下限。事实上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 中国GDP必然会成为世界老大, 中国GDP的支撑行业很多, 也没有必要将养老定位于产业。
(二) 国际化养老的理念
目前很多养老院都会打出一个“xx国际养老院”的牌子, 也许挂个“国际的牌子”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可以提高知名度。然而中国是一个养老资源极为短缺的国家, 一些国外的老年人进来只会加剧资源的短缺, 因此, 必须从国家层面上进行限制。
三、中国养老碰不得理念
(一) 捍卫“家国”的理念不能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也是至高无上的。由家庭为基础构成中国人的价值观、荣辱观、安危观, 所谓“家国天下”。以家庭为单元构成了整个社会网:一是捍卫“家庭”观念不可变。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 习惯于在一种关系网中生存。二是捍卫“家族”观念不可变。“家族”是拥有同样的姓氏人被记录在族谱上并紧密相连, 通常都有着自己家规家训。中国人常常对自己悠久的家族史有着浓重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寻根问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三是捍卫“家乡”的理念不可变。中国人不论生死荣辱都忘不了“乡音”“乡土”“乡人”。有“宁恋家乡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的说法。四是捍卫“国家”的理念不可变。中国人把自己所属的“国”看作“家”。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 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因此, 历代英雄都是保家卫国的“勇士”。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愿意做出巨大贡献, 甚至献出生命。
(二) 地盘的理念不能碰
地盘, 用北京人的方言就是“地儿”, 中国最自豪的就是常说“这里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权威、尊严、自信都能从这个话里体现出来。中国人的地盘本来包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自我的消失, 落实到具体实物上就是“中国人的房子”。中国人历来有房子情结, 对于“住房”的概念也是神圣的。几乎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都希望有自己的一块地、一个家、一套房子。也许房子就成了人们一生的追求。所以“以房养老”这一政策在中国是否适用还有待考证。
四、重新树立的理念
(一) 尊重生命科学、理性处理后事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一直没有让人们坦率地面对死亡的教育, 以至于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恐惧、一种神秘、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有些认为人死了会升入天堂, 对死亡充满期待;有些人认为会下地狱, 想方设法逃避;有的认为会转世, 于是大规模挥霍建设“阴宅”, 陪葬品更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活着时节衣缩食, 就为了死后或来生享受。一些子女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尽到孝道, 死后丧事大操大办。应该以一种科学、坦率的态度对待死亡, 要让老年人明白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正常过程, 要坦然面对。对于一些善后的事可以提前安排, 学习韩国人建立善后保险。
(二) 理顺创业与消费的理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创业、攒钱、过日子是中国人奋斗的目标、轨迹, 也是中国人的宿命。到退休了, 仍然想不开, 仍然还在创业。其实要让老年人懂得消费, 要对自己的财产做一个消费预算。“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会消费也是一种艺术。
(三) 以有限责任的理念处理育儿和养老问题
中国传统的育儿是没有底线的, 是无限责任, 父母不仅要负责子女的成长、教育、成家、立业、住房, 而且对孩子的孩子也负有责任。必须对这种理念进行修改, 应该让家庭责任也变为一种有限责任, 这样才会由于双方的爱心会带来更多的感恩。
(四) 旅游养老的理念
旅游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性回归, 喜欢把自己的地盘扩得更大是所有动物的本性, 也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中国人六十岁以前没有自己的时间, 好不容易退休了, 一定要选择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旅游景点散散心、见识见识, 完成一下自己的心愿。必要时选择一些环境优美的景点并能够提供短期接待服务的老年公寓、福利院、养老院旅居一段时间。要活出人生的最后精彩, 这就是旅游养老。
五、改善我国养老事业的措施
(一) 建立养老规划策划咨询中心
目前提起养老规划可能都会想到政府、想到产业规划, 说到底了还是一种增加GDP的规划。真正的养老规划应该以老年人为中心,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收入状况, 规划好退休以后的生活。因此, 国家要鼓励建设一些咨询机构帮助老年打理好财产、安顿好老人的生活。要对自己的后事有所安排, 减轻孩子的负担。
(二) 推广和研制旅游养老产品
培养、建立第三方组织。建立不同的险种:可以让老人国内游、国际游、洲际游、全球游。提倡互助养老:也可以建立时间银行。把你能动时帮别人干活的数量存起来, 等你需要的时候再由别人还给你。
(三) 推广城乡互换式养老
老年人曾经奋斗在城里安家立业, 退休以后可以到乡下养老, 将城里的空间让给需要继续奋斗的年轻人, 这就是城乡互换式养老。这种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观光休闲式旅游养老。观光与休闲式旅游养老是指老年人以较为频繁的旅游活动充实整个养老生活。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养老, 而是从老年旅游到旅游养老的一种过渡模式。二是分时度假式旅游养老。分时度假旅游养老模式被称为“候鸟式”旅游养老, 是不同季节到不同地方居住生活, 集旅游观光、疗养度假、文体联谊于一体的居家式旅游度假方式。三是置换式旅游养老。老年人从常驻地的养老机构置换到某观光地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旅游养老方式。
(四) 建设老年便民旅游养老网络
网络世界为养老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 一定要借助这一现代化技术办好养老事业。要建立养老咨询网、养老供应网、养老保障网和养老应急处置网, 要让老年人随时在社会、家庭、子女的视野范围内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新闻发布稿, 2013 (2) :27.
[2]车万育 (清) .尹小林整理.增广贤文, 1995.5.6.
[3]赵岐注, 宋孙奭疏 (宋) , 孟子注疏.阮元校刻本.
[4]杨守敬.熊会贞 (清) .水经注疏, 卷二十.
理念 篇8
传统媒体发展与新媒体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首先, 传播与扩散的速度不同。受众规模是大众传播媒介产生盈利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在美国, 有5000万人使用这一标准, 报纸用了数百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 而网络只用了5年 (1993~1997年) 。其次, 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媒体组织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 新媒体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他们既能够阅读也可以书写并传播, 是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生产和消费体。再次, 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聚合指称,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着显著的区别。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互联网, 一旦具备了新媒体的属性, 即可成为新媒体聚合体的接入端口, 实现新媒体交互传播及即时互动的功能, 成为新媒体的组成元素。最后, 相对于三大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不断演进状态下的动态媒介集合。新媒体演进形态中既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也有传统媒体在技术赋能后形成的新的形态。
当下, 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媒介素养的策略方面。其中,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Jones, Johnson-Yale, Millermaier & Pérez, 2008) 。有研究者认为, 大学生应该具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媒介信息, 有能力做出定位、评估, 并有效利用所需媒介的能力 (Rebecca Van de Vord, 2010)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看, 信息素养包含着媒介素养且外延更为广泛,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庇克提出通过在线媒介素养提升远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 通过定量测试的方法确定媒介批判与信息素养之间的相关性, 以此确定大学生媒介教育的显性作用程度。此外, 在媒介批评基础上产生的媒介素养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 由此形成以内容为分析对象, 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案例 (Cynthia Kalodner, 2006) 。
总体来看, 西方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呈现学科横断式的交叉整合态势, 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和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相比, 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一般论述多于实证、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以新媒体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研究范式开始出现。然而, 对于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实践, 目前还仅限于媒介素养的延伸与补充。事实上, 新媒体素养与传统的媒介素养有着显著的区别, 以“赋权”为特征的新媒体素养和与“释放”为特征的媒介素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 与新媒体实践相比, 新媒体素养研究还局限于传统媒介素养研究的范式里, 没有取得与其实践水平相媲美的话语情境。
近日, 由学者张成良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问世, 成为新媒体素养研究的拓荒者。
《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 (下文均简称为《新媒体素养论》) 一书开篇的前两章主要从概念入手, 对比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区别, 梳理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体素养概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借此强调新媒体素养在特定的现实社会语境下不同于传统范式的理由。从新媒体思维出发, 在对新媒体素养的思维维度分析中, 以新媒体观为视角, 强调新媒体作为媒介聚合的存在, 作为动态发展的存在和作为技术发展的存在。突出了新媒体观下, 媒介之间的聚合关系, 以媒介技术为内在动力, 强化媒介聚合对新媒体发展思维和实践上的影响。
在提出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基础上, 在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理论视野中, 作者通过建构“伞状”的新媒体素养概念的理论模型, 强调在社会复杂系统的影响下, 政治思维、人口学变量、社会关系等诸多变量作为系统性元素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 关于新媒体使用与其他社会素养之间的关系也阐述为非线性而不是线性的关系。这样一来, 新媒体使用的自我赋权与自我表达就变得更具体, 新媒体素养也彻底与媒介素养区分开来。
从结构逻辑上看,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新媒体素养的本体论部分、认识论部分和关系论部分。该著作以开放的视野, 从新媒体素养理论的本体出发, 厘清了媒体与新媒体、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认知论的视角对新媒体的使用及“与众”参与加以分析, 最终从关系论的视角强调作为新媒体素养培养的新媒体教育方法与途径。
第一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 构成了新媒体素养论的基础和立足点。基础是指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系统性考察与论述, 是建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先是从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展开对新媒体素养的研究, 并就思维维度中的新媒体思维展开论述, 强化了新媒体素养研究理论视野和相关模式的建构;然后通过对新媒体素养概念本体的分析, 指称新媒体在复杂社会系统下的传播及新媒体素养的必然性存在。
第二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认识”的理论与实践, 构成了基于认识论的新媒体素养论的主客体。主客体是说, 新媒体素养论的核心内容, 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建构过程与其评价性指标的研究。新媒体使用与“与众”研究, 正是基于认识论的主体的分析和理解。关于新媒体素养的测量是基于认识论中客体的评价、分析与测量, 是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的认知和研究。
第三部分着力建构了关系论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 它构成了系统的新媒体素养论的延伸与归宿。也就是说, 关系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 超越了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范围, 而是强化其形成于实践之中的建构途径。这部分内容旨在明确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共意建构下的新媒体素养发展途径。
在理念创新上, 《新媒体素养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 成为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亮点。
在重点强调新媒体素养与受众研究的关系时, 提出了“与众”的概念, 力求探寻新媒体生态下受众的目标指向, 以及新媒体素养在传播学视野中的坐标经纬, 以此来把握新媒体素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向。在媒介素养的传统研究范式下, “受众”的概念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接受和认同, 并借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在新媒体语境下,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媒介环境中, “受众”概念显然已经无法完成符号意义上的所指。与借用新媒体业界“用户”这一指称不同, 作者提出的“与众”强调了传播动态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关系中, 提出了基于熵理论的“抛体-涡轮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在新媒体语境中媒介融合有秩序性, 这对新媒体素养的培养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新媒体素养教育途径中, 提出了“自组织”协同传播的新理念。强调新媒体教育的无序化到秩序化过程中, 在无须外在动力作用的情况下, 能够独立完成新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有序提高的过程, 这与以往持有悲观论调的“数字鸿沟”理论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应该说,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系统学、协同学等知识领域, 不论是在理论立足点还是实践层面均做出了努力尝试。对于当前新媒体迅猛普及, 新媒体理论亟待发展的形势而言, 本书的出版具有建设性意义。
理念 篇9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 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 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 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所谓“看热闹”, 总要有热闹可看。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基本是建筑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上的。但曲折复杂并不等于荒诞离奇, 它应当使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 (甚至每一个细节) 真实可信, 然后才能引人入胜, 激起兴趣, 渴望读下去, 从而进一步征服读者的感情和理智。我们常说一部好作品必须让读者感到它的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 却又在情理之中, 就是这个意思。
——摘自《古代小说鉴赏》 (吴小如)
以上文段属小说鉴赏的议论性文字, 我们阅读本段时, 当使理念性的阅读感觉生活化。其实这段文字已把深刻的道理做了浅显的诠释, 而我们在理解时要善于联想使之更加具体化。读小说, 不正如逛街看商品、选商品、购物么?“鲜明真实”也是对商品“货真价实”的要求, “曲折感人”是对商品“琳琅满目”的要求。而小说的三六九等, 不正是大街上有“流动地摊”、“固定地摊”、商铺、超市的区别么?这是初步的阅读理解, 更进一步, 读者或许还会想到写作方面——习作的区别, 你的作品也有货真价实、琳琅满目的要求, 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同把商品摆放在哪里, 怎么摆, 这也是一个艺术水平的问题。不好的习作, 如同流动贩子手中的三流“古董”, 走到哪儿叫卖也没人理, 如同大街上摆的地摊物品, 经历风雨蒙尘, 泛黄变色;好的习作, 如同超市上架的新鲜商品, 是人们的生活所需, 什么时候也不乏卖点。
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 即命家僮送那描金文具, 安放船头之上。十娘取钥开锁, 内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 只见翠羽明珰, 瑶簪宝珥, 充牣于中, 约值数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 无不惊诧。又命公子再抽一箱, 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 尽古玉紫金玩器, 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 观者如堵。齐声道:“可惜, 可惜!”正不知什么缘故。最后又抽一箱, 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 夜明之珠, 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 诸般异宝, 目所未睹, 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彩, 喧声如雷。十娘又欲投之于江。李甲不觉大悔, 抱持十娘恸哭, 那孙富也来劝解。
——摘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
以上文段, 属小说鉴赏的文学性语言, 生活味十足。我们在阅读本段时, 当使生活化的阅读感受理念化。从文学描写来看, 杜十娘把“百宝箱”抽出一层又一层, 向水中沉了一箱又一箱, 众人无不“惊诧”, 无不“可惜, 可惜”, 无不“喝彩、声喧”。但是, 如果我们把阅读的眼光停留在“宝贝”的沉水丢失, 金钱的散去不见, 那就未免停留在“初步阅读”的程度上而不能深入。可是, 只要我们用“通感”思维, 做一番由具体的描写向理念化的思考过渡, 我们就会发现:“百宝箱”实则是“美”的象征, 而不仅仅是金钱的写照;怒沉“百宝箱”是“破”美为悲剧, 是“美”的毁灭, 是时代的一个悲剧。
冰心说:“如果没有女性, 我们将失掉50%的真, 60%的善, 70%的美。”这里是在怒沉“百宝箱”吗?不是, 这里是在表演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杜十娘, 聪明、美丽、热情, 但因“命运不辰”, 落得“风尘困瘁”, 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 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 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而“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所追求的, 不是一时的欢爱, 一般的婚姻, 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 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 希望用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用它来换取真正的爱情。所以“百宝箱”折射出的是杜十娘这个“名妓”对真善美的追求。
“天地大哪里是我的去向, 尘世上哪里是我的家乡……”社会容纳不下这样一个弱女子, 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 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 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 用沉“百宝箱”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她沉下去的不是金钱, 而是人性, 是道义, 是良知, 是人心, 是真, 是善, 是美。
理念 篇10
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其的衰退, 从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到如今奥运会在世界上的传播, 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和先驱们为了复兴现代奥运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伟大的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复兴奥运的出发点就是教育。现代奥运于1894年复兴, 我们在他1894年7月的一份《公告》中可以看出这一出发点, 他说:“首先, 必须保持过去体育运动的特点, 即高尚和骑士的性质, 这是为了使体育可以继续有效地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起着希腊大师曾给它确定的值得赞美的作用。”顾拜旦非常的推崇教育, 并且肯定古代体育的教育功能, 由此引发他从教育出发来恢复奥运。从奥运的兴起、渊源, 到当代奥运的繁荣昌盛可以看出奥运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 更是一种教育。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是高校体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 分别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电子期刊网查阅有关人文奥运和高校体育方面的期刊专著和论文等文献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 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逻辑分析法
本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提炼、整理, 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人文奥运的内涵
2008北京奥运提出了三大奥运理念即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三大奥运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奥运会倡导的精神和现代奥运的发展趋势。
关于科技奥运, 北京奥组委的解释是:科技奥运将反映科技最新进展, 集成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出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高北京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在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 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窗口。
而绿色奥运的解释是:“绿色奥运”的内涵是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筹办奥运会;通过举办奥运会, 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广泛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丰厚的环境遗产。
从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定位来看, 在以往的奥运会承办过程中, 西方一些国家, 尤其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绿色这两方面已把奥运会推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人文奥运的提出却对中国甚至东方的一些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这种文化现象起源于西方, 富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尽管顾拜旦在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时, 就明确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普遍性, 它是全人类的, 全世界的。但是由于当时世界的经济社会条件, 国际奥委会创始时仅有13名参加者, 主要来自欧洲, 有一人来自美国, 另一人来自新西兰。从参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看, 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显然具有欧洲文化的特性。但是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们也在期待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化。
从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的举行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历经百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举办了28届, 但是以欧美为中心的特征还是十分明显。首先, 在这二十八届奥运会中, 在欧洲举办了16届, 在美洲举办了七届, 有3届在澳洲举行, 而只有两届在亚洲举行, 那么有26届奥运会都是在西方国家举行的。其次, 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 其委员至今仍以西方人士为主。还有, 在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中, 28个大项包括300个小项目, 除了柔道, 跆拳道等极个别项目外, 其余均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这些情况充分表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仍是以欧美为中心, 奥林匹克文化仍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
在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 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奥运会的承办者和参与者都来自西方。但是现在, 虽然在承办者和参与者中都有东方人, 可是奥林匹克的欧美化和不彻底的普遍性还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时, 北京的申奥成功, 及人文奥运的提出都是十分必要的。人文奥运的提出就是要利用这次北京奥运的机会, 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奥林匹克精神, 让奥林匹克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运动。
2.2、人文奥运的理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体育思想即奥林匹克主义的来源之一是人文主义。所以人文与奥运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基于此, 北京提出的三个理念的顺序应该把人文奥运放在第一位, 其次才是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当然,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缺一就不成其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关于人文奥运, 国家奥组委是这样解释的: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 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 是以人为本的奥运, 是实现和谐的奥运。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奥林匹克运动不局限于体育比赛, 它更是一种学习活动。人文奥运的内涵中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倡导以人为本, 体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以人文奥运的提出表明现代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 而且更具有文化和教育的性质, 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高校体育现状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 体育还是纯粹的身体教育, 还是为应试而进行的身体教育, 还是被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所束缚, 还只是把通过运动学习、锻炼身体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现在大学生体育需求中有这样的两种需求: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形成一定的体育价值观。针对这样的体育需求, 大学体育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 能够自觉地通过体育调适生活,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大学生属于素质较高的知识群体, 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都是由他们去转载和传播的。大学体育对他们来说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了, 在这最后一站必需给他们把好关。首先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如果在学校体育阶段没有形成对体育的兴趣, 那么学校体育就是失败的。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提倡个性化发展, 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体现多样性、实用性和长效性。还有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应该倡导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从学习和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快乐, 感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成功, 给他们更多人文关怀。
2.4、高校体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顾拜旦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那么奥林匹克就具有教育的功能, 高校就成了奥林匹克实施教育的基地, 大学生就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对象。
2.4.1、对高校体育认识的转变
由于人们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一种事物的认识, 也是不断在改变。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学校体育到如今的学校体育, 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国初期, 中国的生产力落后, 经济不发达, 而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人均寿命短暂, 影响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体育就是作为锻炼身体, 提高人体体质的一种手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虽然还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 但是学校体育的教学思想中已有了一些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当然这也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爱国热情, 集体主义的培养。到九十年代后期, 中国开时着手申办奥运会, 人们赋予了学校体育思想“文化”二字。尤其当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后, 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更彰显出它的文化气息。这是对高校体育的进一步认识, 高校体育紧密联系人文奥运,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高校体育文化体育思想。文化体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体育。人性体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高校体育应更多的纳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更多的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根本。二是快乐体育。现代的学校体育中, 具有相当大强制性的体育教育, 使学生感受不到体育乐趣。高校体育应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 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 从体育中得到快乐。
2.4.2、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的职能。虽然高校体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但是这个培养人才不单单是培养体育运动人才。在人文奥运的带领下, 高校体育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培养体育事务管理人才、体育文化传播人才来展现高校体育的风采。
奥林匹克运动由我们经常称之为三大支柱的国际奥委会 (IOC) 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 (IFS) 和国家奥委会 (NOC) 组成。《奥林匹克宪章》特别指出:“以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或其他理由对某个国家或某个人的任何歧视都与奥林匹克成员的身份都不符。”这充分说明了奥林匹克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国际奥委会成员中, 欧美一些国家的人士占大多数。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之首, 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在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四大发明的一个人口和领土在世界领先的大国应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奥林匹克公平、公正中起主导作用。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中体育管理课程普遍开设, 这也为北京奥运的举办, 国家奥委会的组织管理打下基础。同时, 培养体育方面的管理人才, 与国际接轨, 也是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开展体育管理课, 顺应时代发展, 使学生了解体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为以后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 转载这方面的知识都是有益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体育与教育结合。
北京奥运会对北京来说将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传递, 人民风貌的展现都将在奥运期间充分体现。在这关键时刻青年学生是最好人选。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 接受过高等教育, 而且也接受了多年体育教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教育。北京奥运期间青年学生不仅是庞大的后备军, 而且其中有10万人成为奥运志愿者直接参与奥运为奥运服务, 他们也可以从为奥运服务中直接受益。高校体育在培养直接参与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也起到积极作用。首先, 高校体育使青年学生志愿者在学校期间充分了解体育的知识, 熟悉奥运会的有关管理、运作的方面, 掌握志愿者工作的性质和流程, 为奥运更好的服务。而且志愿者不但是为奥运的服务工作者, 也是宣传本国文化的使者。他们是我们宣传自己宣传东方文化的窗口。高校体育人文精神要充分体现,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形成对体育多方面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快乐体育, 也使将为奥运服务的志愿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其中高校体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奥林匹克具有浓厚的的西方色彩;人文奥运的人本精神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的具有世界性。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 具有文化、教育的气息, 是和谐的奥运。
3.1.2、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在大学体育阶段应让学生感受体育快乐, 给予人文关怀。
3.1.3、高校体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对高校体育认识的转变;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
3.2、建议
3.2.1、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使奥林匹克真正的世界化。
3.2.2、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3.2.3、高校加快文化体育方向的课程建设, 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摘要: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开创奥林匹克事业之时就提出:奥林匹克是全人类的体育运动, 应该在全世界普及。至今为止, 奥林匹克运动仍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奥运会的各种组织成员以西方人士为主, 奥运会的项目中大多数是西方的竞技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但将给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而且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世界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奥运三大理念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提出, 极具中国特色。其中人文奥运理念是三者的核心。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 充分体现中国风格风采风貌, 是人文奥运的内涵。北京奥运的举行将使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化进一步深化, 并且将西方的人本精神与中国的以人为本相互交流和融合。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也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一种体现。本文通过对人文奥运含义的分析, 自己对人文奥运的理解, 使高校体育与人文奥运所倡导的精神紧密联系, 说明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高校体育认识的不同及其转变过程, 也分析了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人文奥运的提出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导向作用, 高校体育要在以人为本, 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相结合方向的影响下, 真正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注重文化体育的建设和教育工作, 为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人文奥运,高校体育,影响
参考文献
[1]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1]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李连生.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12, (1) .[2]李连生.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12, (1) .
[3]梅建峰, 陈莉.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成人教育学, 2010, (6) .[3]梅建峰, 陈莉.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成人教育学, 2010, (6) .
[4]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与科学, 2011, (12) .[4]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与科学, 2011, (12) .
[5]吴光远.北京奥运三大理念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5]吴光远.北京奥运三大理念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
护牙新理念 篇11
龋齿的形成与危害
在会上,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张博学教授告诉大家,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产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吸附在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大量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产酸。久而久之,牙齿表层的牙釉质会被酸腐蚀破坏,形成脱钙区。若继续腐蚀,便会形成龋洞,这样的牙称为龋齿。龋齿会影响我们的咀嚼功能,不利于儿童恒牙的发育,影响美观和语音,还可引起全身感染性疾病。与儿童中常见的牙冠蛀牙相比,成年人的牙根蛀牙因为难以及时发现、不易修复而更具杀伤力。
为什么根部比冠部更易龋坏
暴露的牙根更易龋坏。这是因为牙根的矿化程度和硬度比牙冠低;它们的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牙根多孔,而牙冠致密,牙根好比吸管,而牙冠好比筷子;牙根的抗酸能力也较牙冠弱;所以细菌产生的酸更易渗透到牙根部,腐蚀牙根,使牙根暴露,诱发根龋。
怎样早期发现根龋
张教授指出,从年龄上来说,成年人和老年人更易患根龋,因为在他们当中牙龈萎缩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牙齿的增龄性改变有一定的关系。从症状上来看,由于牙根离牙髓更近,当牙根受到伤害时,容易出现冷热酸甜刺激痛的敏感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您就必须去医院了,因为最终的判断有赖于口腔专业人员的检查,必要时还需要拍X光片。
如何有效预防根龋
由于根龋不易修复和发现,通常被我们忽视,等到牙齿出现疼痛感时,其所受的伤害已达到牙本质甚至深入牙髓了。所以说,对于根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佳洁士口腔护理专家张克博士向大家介绍了预防根部蛀牙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使用高品质的含氟牙膏和软毛牙刷,用正确的方法,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当然,如果每次进食后都能及时刷牙则更好。同时,每半年至一年去专科医院进行一次口腔保健。
什么是高品质的牙膏和牙刷
张博士向您推荐含有氟泰配方和优质硅磨料的牙膏。氟泰是一种氟化钠和二氧化硅的相溶系统,能最大限度地使氟以离子的状态存在,更易被牙齿吸收,能明显地促进牙釉质再矿化从而修复早期龋齿。牙膏的主要成分是磨擦剂、发泡剂、保湿剂、香精和水等。其中磨擦剂是最主要的成分,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牙膏的质量。现在,磨擦剂主要分为二氧化硅和碳酸钙两大类。二氧化硅颗粒均匀,硬度适中,能够在牙齿表面滑动,在牙齿表面形成的划痕表浅细小,不仅可以有效清洁牙齿,而且不损伤牙齿,是优质的磨擦剂;而碳酸钙则颗粒尖锐粗糙,极易损伤牙齿。
理念 篇12
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内涵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 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或自由教育, 经近代科技革命而成形, 在吸收先前以人文学科为重点的基础上, 纳入具有近现代特征的自然、社会学科, 而又相互贯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之间高度分化, 因此各专业知识之间、各从业人员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 随之人类社会离心力加剧。在当前世界多样化的背景下, 通识教育通过人类各种优秀文化理念的传授,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知识内化, 继而使学生学到一种共同的理念、信仰、价值观, 并且终身奉行, 这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
1. 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大学的精神当是以人类社会共通的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通人教育, 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也是以此为理念, 且源远流长。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是我国西周时期的基本教育内容。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就是当时的体育和军事教育, 也是政府选拔人才的一项考试科目。但习“射”并非仅为提高习射者的技能, 最终目的还是培养他们的德行。《礼记·射义篇》说:“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 内志正, 外体直……此可以观德行矣。……德行立, 则无暴乱之祸矣。”[1]《白虎通·乡射篇》云:“射正何为呼?曰射义非一也, 夫射者执弓坚固, 心体平正, 然后中也。”[2]从这些论述我们可看出, “射”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还是观察射者德行的重要手段。古人注重身教, 《说文解字》解释“教”为“上所施, 下所效也”。外在的言行举止是内在道德的表现, “射”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与考核材料。孔子身兼“六艺”, 但他于各科之间没有偏倚, 且皆为最终的德育 (君子) 服务。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我国古代是寓人文教育于体育之中, 不存在只重视习“射”而忽视“礼” (道德) 的教育。“礼”关乎心, “射”关乎身, 只有身心合一才是全面的教育, 才能塑造德行端正的人。
我国传统的教育精神主要是培养通才, 即使是各类专才也是在修习人生大道后, 发展适合自己才性的才艺, 于各学科之间寻求一个共通的理念。体育教学也是以此为理念, 以“体”为手段, 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 正确认识并吸收我国传统的教育精华, 对当前高校各学科的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高校各个学科本应就是相互联系的, 其间更应有一个共通的理念而成为一个整体。体育作为课程之一, 不能仅仅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 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再结合各相关学科, 做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贯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西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近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
创建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 是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与传授人文科学、医学、法学为主, 提倡博雅教育的中世纪的大学不同, 现代大学是伴随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 以科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 并且与社会各部门普遍联系, 以科技进步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 为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从业人员, 大学的学科也逐渐增加, 专业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 “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 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大学与社会间的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3]于是, 提倡博雅教育的呼声, 再次重现。主要代表人物有纽曼、赫钦斯等。
纽曼是19世纪英国博雅教育的提倡者, 其著作《大学的理念》是博雅教育的集大成之作。针对当时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大学教育职业化、功利化的影响, 纽曼并不否定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 但是他认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 其次才是对各种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和训练。而旨在全人教育的博雅教育无疑在大学教育中应居于首位, 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如纽曼所言:“……旨在修养大众的身心, 旨在提炼民族品味, 旨在为公共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思潮……”。[4]在此纲领性原则下, 纽曼将大学界定为“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5]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普遍的知识即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是各学科知识之间应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一门学科是孤立的, 那该学科的知识不仅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 甚至是扭曲客观事实。反观眼下我国大学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是以体质锻炼为主要内容, 脱离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体育本身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现, 因此体育在大众眼中与文化教育无关, 这本身就是对体育自身价值的扭曲。二是学习“普遍的知识”, 不仅是求学者自身简单的知识积累, 更需要将学科知识内化, 然后不断传承下去。如此, 就涉及如何使用知识的问题。纽曼认为, 如果仅是机械般的记忆知识, 并将其视为今后谋生的手段, 那么知识就与自身无关, 只是外在的一种工具, 这是一种“实用知识”;若将知识“内化”, 即使知识本身未给求知者带来利益, 但仍将知识视为一生受用的行为准则和思考习惯, 受其陶冶, 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和社会, 这是一种“自由知识”, [6]即博雅教育。而两种知识的使用方式, 则与教师自身理念相关。如果以前者为目的, 将知识功利化, 甚至与作为主体的人异化, 那么这种方式只能称为“教学”;若是以后者为目的, 即知识本身就是目的, 继而内化求知者内心成为一种文化, 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体育教学只见外在的锻炼, 而不见内在的育人, 那么体育课只能称之为“运动”课或“活动”课, 与体育无关。普遍的知识, 不仅因其有宽广博大的知识面, 更因其在时间上有绵延经久的永恒性。
美国人赫钦斯的教育观就是以追求永恒的价值观为本。赫钦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达21年, 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校长。赫钦斯在校期间, 面对日益功利、追求实用的外界社会, 各大学难免屈从于利益, 专业性加强、各种职业培训班陆续建立, 但他始终是博雅教育的坚定执行者, 同时又发展了博雅教育。赫钦斯认为, 博雅教育旨在心灵的陶冶, 并培养拥有智慧的公民。他并不反对大学专业教育, 并且认为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博雅教育的存在是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共通的真理基础。他认为:“大学唯一生存的理由, 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 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7]而真理则包括知识和价值观两个层面。知识是价值观的基础, 因正确的价值观而升华, 而正确的价值观应贯穿于各学科知识之间。人类社会发展路途不一, 所创造的文明也是千差万别, 但对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却是一致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需要教育, 而教育始终是将真善美作为主要知识内容传授于人。因此, 各种美德是人类历史共通的永恒的价值观, 即普世价值。基于此, 赫钦斯认为普世价值始终长存于人类历史的各经典著作之中, 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普通人, 都应通过“名著阅读”, 发掘普世价值, 陶冶、启迪自身。经典著作范围不仅是传统是文、法之类学科, 而且还包含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经典。博雅教育也由此而发展成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不仅在西方流传甚广, 更是极深地影响我国民国时期的体育教学理念。民国时各大学校长都重视体育, 并且深度挖掘体育的人文价值。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认为:“盖生民之大要三, 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 二曰聪明智虑之强, 三曰德行仁义强”。[8]后任校长蔡元培先生则强调:“凡道德以修己为本, 而修己之道, 又以体育为本。”[9]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基础和手段, 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格的完善。正如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 在其就职清华大学期间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并认为体育是清华大学的重要课程, 因为“须知体育之目标, 不但是造就几个跑的多快、跳的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 不但是要的若干银盾、锦标, 除此之外, 也可以说在此之上, 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10]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在任期间, 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 他认为:“吾人提倡运动, 非以运动本身为目的, 而是使读书做事之能效加多”, “以运动为一种方法, 借此方法完成良好之性格、道德与学问。”[11]他们之所以重视体育, 不仅是志在改变当时中国“东亚病夫”的现状, 而且是传承传统教育精神, 更是西方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中国化”, 并且贯彻至整个教育层面。因此, 民国时期在教育、学术领域人才辈出。
综上所述, 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 以广博的知识教育为基础, 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各学科之间挖掘共通的价值理念, 以陶冶学生的品性为最终目的。体育教学也是以这种理念进行。我国高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 而德育居首位, 是各学科之间所贯穿的最基本理念。但实际上各学科之间却是彼此孤立, 鲜有联系, 更没有以德育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存在“只见教学, 未见育人”的弊端, 体育教学尤甚。体育课程不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更应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思想或普世价值理念。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第二条规定:“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 与《纲要》的精神相去甚远。
1. 教学目标单一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许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 即传统的“体质健康论”, 甚至以此为唯一目标, 而体育的人文价值、文化育人功能却得不到体现, 体育课沦为活动课、运动课。如果仅是以体质健康为目标, 而忽视体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那么体育课程就是与传统大学精神和现代通识教育理念相违背的。
2. 教学模式陈旧
主要表现在只重“身教”, 不重“言传”, 即缺少与体育相关的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指导, 体育课程只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简单复制, 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却极少讲授, 教师仅凭经验教学。如此学生无法明了相关技能的理论基础, 无法获得科学的练习方法。由于缺乏理论性教学, 学生仅是从表面现象理解体育, 因而无法形成对体育本质的理性认识。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使得体育在众多知识中处于孤立地位, 缺乏与其他学科建立普遍联系的基础, 在大众眼中与文化课程无关。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体育自身价值的扭曲。
3. 评价体系功利化
目前, 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仍以测量各种量化的技能指标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关注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认同感、满足感等心理层面的指标, 对学生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因缺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体育的隐形知识因素得不到体现, 继而体育的人文价值也无从谈起, 无处得知体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品性道德的陶冶功能。同样, 当前功利化的评价体系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 即学生只为获得相应的学分而选课, 并非一种乐在其中的锻炼态度。学生在学校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当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 鲜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者, 继而严重影响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 全民体质健康更是逐年下降。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体育也极少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而在西方国家, 学校体育下接大众体育、上承竞技体育, 起到了“执其两端, 而用其中”的作用。
借鉴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借鉴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简单地进行身体示范, 更要注重各种相关的体育理论教育, 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各种学科的复杂结合体。一是它是一种自然科学。如进行肌肉、技术练习时, 教师可以讲解各种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然后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进行短跑、长跑练习时, 可以讲解相关的生理知识, 如人体供能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运行,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二是它是一种健康课程, 与生命安全教育联系紧密。教师应教授各种医学保健知识, 让学生在课上和日常生活中遇到意外损伤时, 能够及时应对。三是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体育的主体是人, 人包括身心两方面。如开展团队项目的战术练习时, 教师可以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如辩证法知识, 如“以正合, 以奇胜”等传统军事知识。另外, 开展武术训练, 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化史教育。当技术练习进入高级阶段时, 哲学思想仍然是主导因素, 如“无招胜有招”、“借力打力, 四两拨千斤”等。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练习, 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 更应培养他们在出现于己不利状况时“处变不惊”的态度。日本教育历来重视这种理念的培养, 因此在自然灾害侵袭之时, 日本人总是从容面对,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学习贵在迁移, 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今后步入社会时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主动讲解各种与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 不能让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掩盖其内在的隐形知识因素。
2.发掘体育的人文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除了各种实践练习外, 还应注重体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学校所传授各种知识的集合体;后者指与自然相对, 人类社会所创造、流传至今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校由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念失当, 因此体育自身的隐形知识被掩盖, 体育的文化本位也因此被扭曲, 与文化课程无关。从广义的文化论看, 体育是人的自身活动和社会活动, 而体育自身则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我国的武术, 不仅是一种运动, 更是吸收了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精华, 被誉为“国术”。儒释道文化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结构。[12]但儒释道文化侧重于自我, 或是以自我为中心再推己及人, 因此中国人在团队合作方面有所欠缺, 而西方文化却是以团队合作为重点, 因此团队体育项目均起源于西方。发源于古希腊的古代奥运会,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神祗们不仅仅是为了竞技才发起运动会, 他们首先是为了反对无秩序和反理性的力量才创建运动会……对青年的教育原则中贯穿着竞技、神性与人性的精神。”[13]体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无论中外都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而西方将此理念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 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共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14]比如, 田径项目是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大户, 而马拉松则是“压轴”项目。这不仅因为田径项目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 更高, 更强”的直观体现, 是自奥运会诞生以来至今的见证和文化传承;更因为它的走、跑、跳、投也是人类原始状态下最直接的生活方式, 是人类自身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一种表现。同样, 其他体育赛事, 均是宣传体育的正面价值, 如公平竞赛、反对种族主义、尊重对手等,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永恒的普世价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授体育运动发展史及其优秀文化, 不仅可消解相对枯燥的反复练习, 又可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通识教育提倡身心和谐、以人为本, 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文化与知识不同, 知识主外, 文化是知识的内化, 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所能形成的, 而是潜移默化和熏陶的结果。在实践中, 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 用内心去感染学生。同样, 大学体育有其硬件上的优势:目前, 国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是所有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不存在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冲突;均以小班教学为主, 学生在30人以内, 如此教师方可与每个学生互动。此外, 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典型的“从做种学”模式, 强调实践, 学生可由充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长90分钟的大学体育教学应是教师既言传又身教, 与学生积极互动, 淡化功利, 同时又能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时, 将通识教育理念注入大学体育教学, 也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不能片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 更应关注学生的“心”。身、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充分发掘体育自身的人文价值, 与其他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 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陶冶品性。如此方是体育教育的完整体现, 而不是眼下单一、孤立甚至被扭曲的体育教学。而通识教育理念正是大学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论指引。
摘要:受传统“体质健康论”的影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 如教学理念单一、教学模式陈旧、评价体系功利化等。笔者在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高校应借鉴西方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即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发掘体育自身的人文价值, 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理念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5.
[2]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11.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12.
[4][5][6] (英) 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 (节本)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2.
[7] (美) 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2.
[8]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报, 2001, 19 (4) .
[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
[10]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8.
[11]竺可桢.竺可桢全集 (卷二)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12]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5.
[13]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6.
【理念】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理念设计(企业文化,理念,设计)08-03
管理理念和办园理念汇报演讲稿11-15
运行理念07-16
命题理念07-17
游戏理念07-18
内容理念07-19
拓展理念10-15
用人理念05-09
人生理念05-14
高职理念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