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念

2024-05-28

政治理念(共11篇)

政治理念 篇1

在政治教学中, 首先教师和学生要培养信任与情感。政治教师的情感教学不仅影响其教学效果, 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它对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教育目标, 政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而且,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增强其认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此, 政治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自觉以情感信息为纽带, 来加强情感教学, 从而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一、教学中要充分展示人格魅力

做任何事都要有的放矢, 事先要有个目标。一堂课只有有了明确合理的目标, 师生才有正确的活动方向, 教学效果才有了检验的标尺。要研究学生的学情, 看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那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恰当地降低目标, 或分步达成目标。对于那些内容简单的知识, 就可以适当地提高或增加目标。在运用教学手段时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 避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相互脱节。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手段的灵魂, 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的支撑。教师必须把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要使课堂成为有效课堂, 与老师的学术水平、精神状态以及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还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提高自身素养和品位, 增强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课教学, 即快乐教学。政治课堂教学尤其要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 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政治课堂教学常用的情境包括认知情境、情感情境、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 即以质疑的方式来创设的教学情境。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问题切入, 以问题引导, 以问题过渡, 以问题深化, 层层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政治的教学与学习,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高中政治概念原理很多, 而且知识分布较广, 学生们感到知识背过了, 但成绩总是无法提高。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首先教师要掌握教材基本内容, 尤其是概念理论, 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其次, 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教师要将提高学生能力的工作放在实践中, 同时注意知识和材料的积累, 要培养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学生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是空洞的, 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在生活中用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尽量用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 或者是能够听到、看到的现象来作为实例, 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看问题才能更准、更深、更透、更远, 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感觉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 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要逐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及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政治教学中了解学生需要, 做到因人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 顺从学生自己的心意, 从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和情感需求着手, 掌握学生的各种情绪, 把这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人文关怀理念付诸实际。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 不要单纯地了解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任何一个决定性的思维都是经过内心判断思考之后得出的。现在, 大部分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是考试分数的高低, 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起伏心如明镜, 甚至可以用一个曲线图来诠释一位学生在一段时期的成绩。学生的内心具有判断与思考的能力, 教师的态度、思路甚至一些细小的表情, 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内心健康。因为内心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因。学生的意识的产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氛围的影响和教师主观思路的引导下, 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一种主观思维, 且将这种思维传输到内心, 在内心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思维就会逐渐成为一种导致学生发展的关键内在因素。教师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 学生的成绩上升还好, 一旦下降, 教师就会有不满的情绪发泄, 这样的消极情绪, 会影响学生内心的成长甚至是扭曲性发展。

总之,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 抓住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向, 培养学生潜在意识层面的积极因素,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念 篇2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但总会有时“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这时如果在工匠的后代中发现金有银者,便可将其提拔为治国者阶层,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凡治国者最重要的品质便是智慧和美德,这样被尊为“精神贵族”“思维领袖”的他们便可以领导国民的德行的增长[4]。而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统治的观点,当然这里的哲学王并非从事专门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而是对人类政治生活有着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把握住政治生活的秘密,把深奥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现实连接起来,在危难的时刻点醒人民的精神与政治领袖。

可以说,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有其当时社会的合理性,表现在其《理想国》之中的政治倾向虽然略显保守,但是,它是基于雅典城邦制一些缺陷所提出的,对于当时比较激进的城邦制度来说,只是折中主义的做法。而且他这种提议和设计都是为了保证能够在国家中选拔出真正出类拔萃的统治者,同时为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政治艺术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至于那些统治者—哲学家如何在这一空间中纵横捭阖,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了。

二、柏拉图“贵族政治”的精蕴与内涵

柏拉图一生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国”城邦制度以及“贵族政治”治理体系虽然看起来过于理想而脱离现实,在思想上似乎能够找见“太阳城”的踪影,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中蕴含的精蕴。

首先,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城邦之所以“理想”的先决条件是整个城邦公民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深厚,而且城邦的最高价值标准便是城邦内部和谐一致性和城邦的整体性上的融合。这种思想实质上便是对前文提到的潜伏于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的批判。也是他对于政治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并且柏拉图在这一问题上还认为在这一治理观念下法律规则是不必要的,这便是于海所说的“正义的最高境界是谋求‘无讼’”。因为法律的原则过于生硬和抽象,只能作为常态的或普通的运用,时不大于适合复杂的情况的,而且在他看来因时制宜的自由裁量远胜于硬性的规则,而如何因时制宜的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裁定者的个人素质。一个机敏富有涵养的裁定者的判定会使得被审判者既受到合理的裁决又避免法律的冰冷。

据说这种批判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柏拉图在年轻的时候曾有过积极地“入仕”的念头,有意在政治的舞台上大施拳脚,但是严酷的政治现实却使他心灰意冷感到处处受到压制,尤其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污蔑以渎神罪而被处以极刑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他反复思之,终于认为只有哲学家掌权或者政治家变为哲学家,这样既能带领全体公民道德上的进步,进一步促使公民精神的崛起。还能避免政治上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武断性[5]。其次,柏拉图十分推崇城邦之中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团结在“哲学王”和“精神领袖”的领导之下。这便是城邦存在的又一个前提,即城邦本身有一个合理的社会架构,生活在城邦的人有着不同的分工,扮演着不同且不可或缺的角色[6]。每一个阶层各司其职,形成一台紧密咬合的机器,会把这种政体一直延续下去。

城邦之中的农民、各种工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是社会基本生活不可或缺的,当然医生和教师作为“公共必需品”也是不可少的。而且哲学家作为教师的教师也是不可少的,最后武士作为保家卫国以及维护城邦内安定的因素也是不可少的。这正是“这三个部分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责而不互相干扰和僭越的时候便有了正义”[7]。再次,这一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集权”,这一观点的体现便是柏拉图在设计过程中规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尤其是应当服从整体的善的问题,即城邦的主体性与整体性是第一位的,个人不过是城邦有机体中的部分,理应为城邦的和谐作出贡献。“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给她什么任务,以便使大家各就其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8]便是这一理想的直接体现。

三、“贵族政治”对现今制度的启示 虽然柏拉图的思想的不可实现性比较大,但是仍具有其合理内核,否则就不能解释其近千年来仍受学者追捧这一事实,应该给予辩证的思考与看待,这样才能够做到“扬弃”。

第一点,其所宣扬的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柏拉图的设计中,人民在“哲学王”的带领下,普遍存在的便是那种超越自我的公共精神,每一个人努力为城邦做贡献并且将私人生活至于公共生活和共同事业之下,每一个公民重视对城邦的忠诚与归属,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十分明显。

柏拉图乐观地坚信,单纯依靠个人理性的思考、觉悟乃至计算,再加上“哲学王”的理性教育,人就可以具备私人生活中需要的私德,也可以形成认同自由民主价值的现代公民精神。他们对人、进而对公民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认知,当然也就觉得,不需要私人社会的中介,人就可以从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直接通往完美的公民社会。

第二点,柏拉图强调公民道德的提高的一个前提便是强调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同的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公民兼有不同的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成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身心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这样又反过来补充了第一个观点。第三点,柏拉图运用了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以人性来解读城邦的本质。城邦从整体上有如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人的灵魂中有欲求、激情和理智三部分。与此相应,城邦是由拥有欲求的体力劳动者和商人,拥有激情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这要求管理者不仅仅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更应看成是一个呼吸着的活着的灵魂,这样就必须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管理的社会,这样才能在治理工作中更加完满,制定的政策也会更有人文气息。

这样三种互补的观点便构成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其所宣扬的“哲学王”治理模式的可以作为启发公民精神的工具。

四、总结

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探索 篇3

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要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要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新课改理念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新课改理念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政治理念 篇4

《师说》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站在这个角度, 也许老师便是好的引路人。政治课以往总是以一副枯燥无味的面孔出现, 老师的作用就更显得重要。老师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 让课堂有生命, 给思维发散的空间, 构建政治“生命”课堂便是本文的旨要。

一、“生命”课堂是什么

生命的涵义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生命”课堂: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 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为阵地, 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 通过人文化的教学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提高课堂质量。

二、传统政治教学模式的弊端

高中政治的重点慢慢地趋向多角度, 多元化发展, 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 那么对教育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 了解传统高中教育的弊端就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一) 灌输式被动学习, 学生没有主动性。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在西方, 政治学在学术领域里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二字。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 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政治课便是老师教授政治学的课程, 从定义和理论的角度, 应是丰富生动的内容。

然而, 目前政治教学常常以灌输式的教育表现, 教师和学生都无比痛苦, 完全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 慢慢演变成一堆生硬无感情的需要背诵应试的文字, 老师要求, 学生执行。教学因此变得没有价值和效果, 政治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未被贯穿,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没有达到。

(二) 理性抽象教育,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政治本身便是被抽象的理性的认识, 而高级的政治也被认为是精准的、谨慎的政治, 所以感性认识在政治教学里一直是被唾弃和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水火不容, 无法互相接纳, 导致完美追求教学理性的抽象化, 学生不易理解难接受, 而且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对原理、定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三) 学生教师位置颠倒,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教学统一, 而重在学, 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然而在政治课的教授中, 存在着老师说什么, 学生听什么或者老师要背什么, 学生就背什么的本末倒置的问题。明明是应该互动的双簧, 却生生地成了独角戏。课堂上, 老师口若悬河, 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意识;学生呆若木鸡, 没有问题意识, 缺乏思考、提问的主动性。长此以往,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被抑制, 个人素养得不到提升。

三、“生命”课堂的优势

(一) 消除了传统政治教学模式的弊端。

从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转化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彻底告别一张嘴说话, 整个课堂听讲的满堂贯穿式教学。“生命”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启发的方法, 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主动思维;运用探索、提问、探究的办法讨论解决教学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下有积极参与互动的意识;轻松掌握被认为枯燥的原理定理, 提高学习兴趣, 让课堂呼吸, 让政治呼吸。

(二) 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让课堂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让“生命”的课堂具备生命力和创造力将不再成为神话。学生在一个自由的不被压制的环境下, 可以自由思维, 自由创意, 充分调动创造因子。这个时候, 政治也许不是政治, 而是贯穿政治思维的头脑风暴, 是激烈的前所未有的讨论, 然而它的结果会和过程一样让人兴致勃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自身的生长力。从内因着手, 改变被动式学习中老师的尴尬境地, 让课堂变成生长的地方, 产生智慧。

四、“生命”课堂如何构建

(一) 用心备课, 注重细节, 用知识创造智慧。

对老师来说最熟悉的事情就是备课, 备课是为正式上课教学所做的所有准备。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了解高考大纲的变化, 将课本知识与真题结合, 钻研教学大纲, 总结教学经验, 熟悉教科书的变动, 了解时事动向, 编写教学教案, 在教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循序渐进地安排备课活动, 从简到繁、深入浅出, 从细节出发, 想尽课堂可能应用的技巧, 注意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提前做好准备。

注意将教学目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程序, 使其贯穿整个课堂。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多样化教学手段配合应用,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配合政治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循序渐进的授课过程, 可通过课时分段达到目的, 按照知识点合理分段,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学生容易把握重点。比如导言、第一节、第二节、结语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把握课程脉络, 达到教学效果。

“以道理让学生认可”、“以启发让学生学到”, 在备课环节就要让课堂变得有生命, 对课时的用心准备和课程的合理安排筹划都是生命的发生。

(二) 用爱上课, 感受真诚, 开阔视野。

用爱上课, 把学生当成主人翁, 给他们一个舞台, 让学生尽情地舞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自己探讨、寻找、发现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用爱上课,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给每个学生关爱。外向的学生外向对待, 内向的学生鼓励、肯定、启发,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深刻的重视。变苦学为巧学, 让枯燥变得有意思, 也许只是别出心裁的小故事, 课堂就会因为这份用心而幻化无穷。

用爱上课, 教学形式多样, 设法让教学妙趣横生。课堂竞赛、即时抢答、学生讲课、分组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开心的课堂里开心地学习政治, 在具体感性的范围里培养学生最朴素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真正地理解政治, 做好应试教育的准备,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 尊重学生、肯定创意、给思维插上翅膀。

随着素质教育被重视, 学生的人格尊重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既关乎人格, 也关乎教学质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 培养中学生的健康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应试同等重要。学校教育应该从认识和观念上做大的变革, 让尊重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从“后进生”到“学困生”, 只改变了两个字, 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感受到了人情味。尊重学生, 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 帮助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步, 取得良好的成绩, 不歧视不特殊对待, 便是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 有成就感, 相信每个人都很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改变, 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 并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

师者不但要传道, 而且要解惑。我认为教师先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然后才是智慧。容忍错误是一种大度, 也是博大, 对学生也是正面的影响。让体罚、忍无可忍、恶语中伤、暴跳如雷消失在传统教育里吧, 有修养的教学从尊重学生开始。

教授知识是一门艺术, 而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净化灵魂的政治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的环境不同, 阅历不同, 经历不同。错误也许幼稚可笑, 也许千不该万不该, 然而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老师应该认真了解起因, 冷静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处理和改正, 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改变, 给予极大的鼓励和关爱, 让学生摆脱阴影和自责, 健康地学习。

当学生做错了事情, 遇到了难题, 理解和帮助才是最大的尊重。引导学生走回正确的路, 也是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一次原谅、一次帮助也许就成就了学生的一生, 于老师, 这是骄傲;于学生, 这便是拯救。一个具备健康思想的学生, 一定具备有呼吸、有生命的人生。“生命”课堂, 从尊重开始。错误降低到越来越少, 便是成长, 这也是政治所承载的使命。

除了理解、尊重、欣赏、赞美之外, 还要给孩子勇气和信心。

没有自主性的回归, 便没有学习的欲望, 教学的百花齐放便是奢望。运用一句政治术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让政治教学改革的步伐快些、再快些, 让学生的热情快回来, 这才是政治要教给学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荣艳.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吉林教育, 2010, (02) .

[2]李念平.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 (01) .

[3]林瑞燕.精心预设把握生成夯实有效教学基础[J].小学时代 (教师版) , 2010, (02) .

政治理念 篇5

一、教师应当转变“固守课本”的理念,赋予政治课堂更多信息

人教版政治教材的辐射面较广,教师如果还是固守教材中有限的知识信息,就无法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眼于教学的实际需要,既要立足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将丰富的素材信息融入教学之中,提高政治教学的生动效果。例如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政府职能的内涵与外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的具体案例,向学生阐述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不同范畴内的职能。如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经营秩序方面的管理就属于管理范畴,而提供文化、卫生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则属于服务范畴,结合具体的案例能够强化学生对教材中概念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固守教材的政治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将生活化信息融入教学之中,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效果,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

二、教师应当转变“教师为主”的理念,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自己唱独角戏的局面,深入分析和了解高中生的学习心态以及思想、思维特点,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致力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将思考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入性与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分析问题。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设计这一制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民族自治制度与中国国情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搜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料,通过数据、图像等形式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教师应当转变“分数当头”的理念,赋予教学评价更多内涵

“分数分数,学生的命根,教师的全部。”这一句顺口溜形象地阐述了应试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刻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成绩作为对学生政治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过程以及情感等因素没有顾及,是残缺的评价,没有能够全面展示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卷面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力求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更多地体现激励促进原则,将学生获得的进步作为对学生激励的抓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一点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成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应当转变“课堂唯一”的理念,赋予政治教学更广空间

课堂不再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唯一阵地,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将政治教学向课外进行延伸,打造更为生动、丰满的政治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课堂教学受时间以及空间方面影响较大,教师可以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延伸,让学生利用好课外资源开展探究,让政治教学的效率在课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中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之后,笔者布置学生对本地区基层民主选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重点调研村委会、居委会在选举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其与民主选举制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冲突。学生经过调研,提出了贿选、暴力拉票、选票舞弊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家族势力蔓延、岗位与经济利益关联以及涉黑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据此提出了多条整改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目光去认识社会、看待问题。

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探索 篇6

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教学, 是教育界一直在深入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如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 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 自然而然地也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笔者认为, 情境教学、导语设计的优化以及注入乡土气息对于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至关重要。

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发现, 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非但学生会感到非常痛苦, 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会高。假使教师能够稍有变通, 将知识揉进情节之中, 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翁, 就会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那时, 学生不仅会兴致盎然, 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从而能够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效果。

中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引入乡土教育内容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要, 从而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比如, 对于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三党性教育的重大课题, 教师可以挑选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 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二、加强举例频率,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性强, 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举例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举例是一门艺术, 举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 在举例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结合时政、引出其他学科内容以及启发学生。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国际风云的变幻, 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及时地捕捉一些高新科技热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结合我国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分别从财政、税收、国家宏观调控、国家职能等方面分析。

举例时要注意与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综合, 让他们在学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同时, 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反过来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如讲政治学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 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 结合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是空想的原因。这样既符合文综高考的要求,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这门学科的有用性。

教学过程不是为了举例而举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选择精致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 这样才能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 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既要备好课, 也要布置好课后作业

实践证明, 如果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仅仅抓好课堂上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必须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以及课后的作业布置。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备课一般都按备课程标准, 备教材, 备学生三个环节来进行。备课程标准能让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 掌握好这些内容教学的层次和要求, 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教学内容、重点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因此, 备课时要选取最新的一些时事政治或学生们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感觉较近的事例。

布置好课后作业也很关键。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采用新的作业形式, 如通过对本地居民小区进行调查, 撰写报告, 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 这些活动能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思想政治学科, 2008.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胡政之的报刊政治理念再探究 篇7

从旧《大公报》时期到《国闻周报》创立, 再到接手新《大公报》, 胡政之都是以国家利益、国民利益为出发点, 通过报刊舆论积极参与政治。北洋军阀时期, 胡政之面对军阀混战、国家凋零, 积极为国家复兴提出建议, 写出《无意义之兵争》、《社会与政治》、《时局痛言》、《诚意政治》等文章。巴黎和会期间, 胡政之亲自前往巴黎, 关注和会事态, 揭露帝国主义勾结欺压我国的情况, 痛斥帝国主义践踏我国主权, 写出如《巴黎专电》、《巴黎专函》、《和平会议之光景》、《和平会议决定山东问题实纪》等文章。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 胡政之对其密切关注, 写出《法律上之“五卅”事件观》、《“五卅”案交涉与干本问题》、《“五卅”案之外交形势》等文章, 在舆论上声援我国人民的斗争, 并为外交上对英抗争出谋划策。

胡政之办报力图代表国家与公众, 所以在政治倾向方面, 胡政之办报始终试图秉承中立立场。胡政之接手旧《大公报》时曾说:“报纸者天下之公器, 非一人一党所而私。吾人业新闻者, 当竭其智力, 为公共谋福利。” (2) 我们知道, 旧《大公报》是受王致隆经济资助的, 但胡政之始终坚持中立的立场, 并未成为某一派系的宣传员, 其褒贬人物、评论时局, 是基于国家大局与国民立场的, 例如《各方面之时局形势与人物》、《中国政治之趋势》、《民生》、《天灾与人祸》等文章。正如胡政之自己也说过, “他 (王致隆) 对我极尊重, 到我们接办后, 他从不加以干涉。” (3) 后来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复办《大公报》, 明确提出了“四不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 新记《大公报》以此作为行动指南。

在对待国共关系上, 胡政之的《大公报》亦显中立。虽然《大公报》对待共产党有过错误的言论与倾向:大革命后期产生一些“清共”和“分共”文章;30年代为围剿出谋划策;解放战争时期不理解共产主义而态度偏激。但《大公报》对共产党的帮助也不在少数:不服从国民党对共产党“共匪”的称呼;派范长江沿长征路线跟踪采访红军, 写成《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 揭露了蒋介石的“围剿”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去西北探访八路军, 写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派曹谷冰去苏联客观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对于国民党, 也是毫不避讳批评其政府腐败和不公正, 而且发表过《呜呼领袖欲之罪恶》、《蒋介石之人生观》, 批评汪精卫与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大公报》对待两者也是都直言批评的。虽然对待共产党发表过《质中共》、《可耻的长春之战》等文章, 但对待国民党也发表过《莫失尽人心》、《何必防闲学生运动》等文章。

可以看出, 《大公报》对待共产党、国民党方面, 始终试图自处中立。胡政之在1947年的时候也提到:“在党治之下, 全国各大报均趋统一, 变成青一色, 在当局看来惟有本报是个例外, 不肯听话。许多不利于本报的宣传都由是产生, 于是我们便陷于孤立而危险的境地。” (4) 抗战胜利后, 胡政之向国民政府公开申请了20万美元公价外汇, 被指责为收受其补贴;而参加国民党“国大”制宪会议, 被指责为亲蒋行为。根据李侠文《我所认识的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中特此进行说明:当时购买美国印刷机只能用外汇, 所以去申请公价外汇;而胡政之去参加制宪会议, 也是为了争取和谈时间延长而与蒋介石所做的妥协。李侠文这样说过:“说为了报馆, 他去‘跳火坑’, 到时他去签个字报个到就回来, 大家报纸照编, 不要受他影响。” (1)

可以看出, 胡政之与《大公报》始终试图坚守当年的“本报同人之旨趣”:“各党系皆中国之人, 吾人既不党, 故原则上等视各党, 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 此外无成见, 无背景。” (2) 其坚持的始终是对政治与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摘要:近年来, 报界巨擘胡政之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胡政之的报刊政治理念则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胡政之文集》与《回忆胡政之》等最新研究资料, 对胡政之的办报政治理念进行再一次探究, 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胡政之,《大公报》,报刊政治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瑾, 胡玫.胡政之文集 (上) [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瑾, 胡玫.胡政之文集 (下) [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3]胡玫, 王瑾.回忆胡政之[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政治理念 篇8

一、引入现代教学设备, 增加信息容量,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我很早就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了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色、声、图、文并茂的生动性, 可以比较直观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教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其他民族群众, 对多民族没有什么概念, 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组反映全国56个民族风俗文化的短片, 并在课堂上播放, 使学生一下子就增强了感性认识, 有效配合了课堂教学。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具体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与时俱进, 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教学“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一部分内容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运行原理,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将财政设计成一个大钱包, 有多个入口和出口, 入口为各项财政收入来源渠道, 出口为财政支出渠道, 用多媒体演示, 使有关概念形象生动, 运行原理一目了然, 学生很快就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增加师生交流合作, 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从而全面完成政治教学任务。

二、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互动效率,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在教学方法上求突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初中政治学科知识点拓展性大的特点, 我注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学习,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8人一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5—7个学习小组, 在成员的选择上, 打破桌椅位置的限制,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 使得在每个组里都既有优秀学生, 又有后进生和中等学生, 这样分组的目的既是为了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 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时能够发挥优等生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 将质疑问题进行汇总, 进行个别知识点的补充, 再将这些问题交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探讨, 可以讨论, 也可以查资料, 重点是自己解决, 教师在各个组之间进行巡视, 适当点拨,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分组探讨后, 由各组进行汇报,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对不足之处拾遗补缺。通过这样的教学双边活动, 学生对于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会记忆得更加深刻, 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教学“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内容时, 通过学生的质疑和归纳, 我将文中的知识点归结为6个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 将6个问题总结得非常全面, 一大半学生不用我讲, 就将有关肖像权的概念、范围和运用等问题掌握得比较全面,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延伸教材内容, 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

新课程理念倡导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要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有效转变。对于初中思想政治的教材内容来讲, 许多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模拟再现功能, 开展以情景再现为代表的主题拓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要点, 接受教材中蕴含的观点、情感, 并用这些观点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自觉维护正义”这一部分内容时,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观点, 我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 也没有简单批评学生的错误观点, 而是以这一突发事件为契机,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有关维护正义中每个人的责任问题的大讨论活动, 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 并设立了7个学生担任评委的评委团, 就这个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通过双方三个环节的辩论, 在两方的摆事实、讲道理中, 广大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不仅对这种错误的观点有了旗帜鲜明的评判, 而且对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并结合自身思想发展的实际, 对一些思想上存在的没落因子进行了洗涤, 净化了思想。在“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内容教学后, 我深感这一部分内容还有文章可做, 于是, 我在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后, 在班级举行了以“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对待处于青春期学生之间的交往, 尤其是消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运用到学习当中去, 用知识来安抚躁动的心, 并一起制订了班级公约, 在全班倡导亲如兄妹的和谐关系, 有力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直到初中毕业, 我任教的这个班级也没有出现一例早恋现象。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拓展教育空间, 进一步增强引导作用

政治理念 篇9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课堂的构建中, 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并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对那些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足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过融入相关的教学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兴趣课堂的教学宗旨。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视频的方式来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 也可以通过一些富有趣味的故事引入来辅助理论知识的讲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且富有吸引力。这既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探究欲望, 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知识点。

例如, 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时,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特点, 以在网上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来导入新课, 用直观、动感、富有故事情节的场面建构一个“重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过程的情境, 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新鲜感和震撼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既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 又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趣味性,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

兴趣课堂的构建可以有很多展开形式, 给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只是其中一种。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展开对知识的探究, 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融入情感教育教学

兴趣课堂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尝试将情感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内容都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其实并不然, 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内容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只是被我们忽略了而已。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情感的渗透来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绪, 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对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感受才会更深, 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例如, 在教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好日子》作为背景音乐, 用嘹亮的歌声深化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效果, 将枯燥的叙述和说教演化为直观、生动的视频或画面, 给予学生真切的客观认识。如教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 教师可以通过Flash课件为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璀璨历史, 以动感、灵性的知识呈现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要不断让政治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要通过各种教学技术与辅助工具的使用来丰富课堂。这对实现兴趣课堂的良好构建会非常有帮助, 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

三、丰富学生的交流互动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强调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单一的知识讲授形式, 可以设计更多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或者学生间积极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而且能增强政治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政治课程中不少知识点都比较抽象, 尤其是哲学, 这些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 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 以突破教学难点。如可以展开更多的交流互动活动,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进而逐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

浅论中学政治新课程理念探索研究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 改革中学 政治教育

一、前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作为普及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怎样把握和开展好就成了摆在每一位政治学科教师面前的不能回避且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中学政治教育和政治教学并不只是应采用什么现代手段来完成某一知识点某一节课的简单形式问题,而应看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提出和规定政治教学的内容纲要和目标。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政治学科迫切的需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改革中谋求发展。中学政治教师只有树立改革意识认清改革的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建设政治学科。

二、新課程改革下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中学政治教育改革中政治教师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门角色发生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知识的主导者其在教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体角色地位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逐渐由教学的带头人操纵者变为教学的辅导者,而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发展。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认清着一事实,将教学的主动权转让给学生。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自主能力,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

(二)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主体发展规律符合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掘了他们的知识才能与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下的重要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实践通过教学获得经验。大胆尝试才能更好地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一)中学政治教育的目标的明确

中学政治的升学成绩只能是政治教学活动情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侧面。政治教育目标达到的情况只能由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它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协同奋斗的结果。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应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造就信科学、懂科学、尊重科学、会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和探索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学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并用这一思想指导政治教学和研究政治教学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摆正思路,事半功倍!

(二)应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课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那么其基本教学目的将失去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强调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一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你”的精神上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2.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

这要求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应当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此,政治教师应当为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应当注重情感和道德实践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行为的正确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及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四、总结

新形势下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各地区有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各学校有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各班有各班的具体情况.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些思想和原则是共同的所以积极研究探索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政治理念 篇11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

第一, 生源状况复杂。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极为复杂, 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道德素质、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二, 辨别能力较差。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道德素质较低, 尤其表现为公德意识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打架斗殴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 不敢直面挫折。

第三, 心理素质差。相较于本科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更易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广泛的偏见,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

第四, 学习内容复杂, 掌握难度大。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 即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 而且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组织协作等知识。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 学生较难全面掌握知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一, 忽视思想政治理念教育。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极为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以期学生进入社会后能以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受到企业的青睐。由于这种认知的偏见, 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的阻碍,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职院校多为三年制教学, 第三年学生基本开始实习。两年半的课时十分有限, 高职院校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 导致思想政治理念教育的课时一再被压缩, 许多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思想政治理念教育课程。

第二, 教学模式单一, 内容枯燥乏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一般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 其思维较固定, 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知识的获取量极低。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学习问题的改进措施

第一, 将思想政治理念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中。考虑到高职院校课时较为紧张, 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的问题, 可将思想政治理念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中, 这可以利用有限的课时, 在不影响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即在技能课程教学完成时, 开展思想政治理念教学, 充分利用每个课时, 珍惜课堂教学时间, 针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 还可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 让学生自行安排课余时间参加学习。

第二, 开展思想政治理念教学主题活动。由于思想政治理念教学严谨性、规范性、逻辑性较强, 教学内容较枯燥乏味, 可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念教学主题活动, 将德育、体育、美育相结合, 利用多元化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 开展思想政治理念社会实践。针对高职院校课时紧张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能获得思想政治理念的提高,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 利用网络资源, 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即教师讲、学生听, 由于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改进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一旦得到了激发, 学生便会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念教育, 使思想政治理念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供广大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工作者参考, 以期创新思想政治理念学习途径, 提升思想政治理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海提·斯拉木.大专院校也要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2]柳琼.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新校园阅读 (下旬版) , 2010 (5)

上一篇:高校音乐教师下一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