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理念(精选7篇)
“双创”理念 篇1
1 问题的背景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在和将来的持续关注重点,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理念决定着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效、专业建设成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也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职业适应、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水平。“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集成了商科等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边缘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群中除了市场营销专业之外,诸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均开设本课程。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方向的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由单纯注重于精英型、研究型人才向较多地关注数量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经济新常态要求摒弃资源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必须综合推进,融合创新创业的理念,全方位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依归,通过构建课程的生态平台,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
2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面临的障碍
2.1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两种偏向:其一,以单纯的就业为学生成才导向。这表现为以企业或行业中某些与营销或销售工作初级岗位的技能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建设,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自学能力,无法独立拓展自身对营销知识的进一步感悟与高层次应用,使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实现职业的有效迁移。例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制定营销战略,这是企业需要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期望其雇用的员工能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决策者必备的素质,但在企业入门级的岗位上并不作要求。如果仅仅以学生应聘企业相关初级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课程体系平台的搭建,就必然会不重视此类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其二,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以“学术型”为导向,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生产,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理论知识,不关心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缺乏动手能力,难以胜任企业交付的任务。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不重视营销工作流程中知识如何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空中楼阁”之感,不利于其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2.2 课程教学环节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在教学中大量地应用了案例分析法,但案例陈旧现象突出,更多地引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案例或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教师自身也未必真正理解,学生对其案例背景不熟悉,也无从查找相关资料,其教学效果不佳。至于到企业现场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安全原因、企业保密因素,以及营销活动本身无法用实物直观呈现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
2.3 有企业行业实际营销经验的教师缺乏
绝大多数教师人生经历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没有到实际营销工作中实践过,缺乏对营销工作的真正感悟,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不强,尤其是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国际视野,也无法应用营销知识解读现实中的营销现象,无法解答营销中的问题,也难以作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划方案,影响学生能力提高。
2.4 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应用不够
优质“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落后,缺乏优质“市场营销学”教学数字资源支撑体系,尤其是有行业、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市场营销学”教学课程资源更是不足,虚拟仿真实训水平不高;校园基础性教学数字化建设标准化不完备,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进程。
2.5 合格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足
由于商贸类,管理类职业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无法批量化,标准化地进行,而是必须分散在各个不同企业和行业中完成,另外其工作更多与思维和工作流程有关,无法实境呈现,这导致专业课程校外实训实习的基地点多、面广,对实习实训的环境条件要求高,一般要求在比较知名正规的企业中实习为好,但这类企业却未必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与实训;而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仿真度往往不高,实境实习的条件有限,以超市等零售业为主,大大限制了实习实训的内容与深度。
2.6 合适的教材难以采用
大部分“市场营销学”教材往往采用国外教材或使用国内知名院校编写的教材,有的采用自己本校编写的教材,其内容与体例千人一面,重视知识框架的完备,理论体系健全,但在案例与实训环节缺乏针对性与本地化,老师教起来感到内容空洞宽泛,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7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刚性化包括考试成绩刚性化、考试目标刚性化、考试形式刚性化。考试成绩刚性化主要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达标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一张卷子定终身。考试目标刚性化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考试形式刚性化主要是以笔试为主。传统考试成绩评价方法考试无法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内容
教师通过“市场营销学”课程来实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市场营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企业通过聘用满足其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而间接获取该课程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业的联结纽带而起作用,是教育生态中的消费对象。教育者、学生、企业构成了课程供需的生态圈。教育者是课程的供给者,学生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课程的需求者,同时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输入,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参与者,具有自学、自我重构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业已取得的自学能力,利用外界环境与要素而获取知识、再生知识。因此,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产出者。与此同时,企业是终级知识受益者,也同样具有知识生产的功效。教育者是以知识与经验作为课程形成的素材。市场营销学知识,从其本源讲,源自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践,是由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家与实践者通过对营销实践的探究活动取得的。若将知识看作是课程产生依靠的“苗圃”,那么教育者就是以“解析者”的身份,将营销问题复原为知识状态,融合于知识“苗圃”之中。这样,由教育者、学生、企业、解析者,形成了自我循环的教育生态系统,达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态运动往复。
有鉴定于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教学等价的生态网络位状态为出发点,充分认识与提升受教育方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价值。教学双方在同一生态圈中,生态价等效,相互依存,共同对课程成败产生作用。教学双方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交融关系。
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依附教师生存,所以在课程中,较多强调教师的引导效应,对课程自身建设的好坏和教师的表现好坏投入更多注意力,但恰恰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平等一员的地位,不重视学生对于教学者和课程成效好坏的意义。这样就要改变原来教师角色的定位,由知识单纯输出,转化为倾听、激发、共享,让学生成为主体,从而给予学生课程过程的参与感与考评权,提倡探究式和分享式课堂,完美受教育者评教机制,促进教学双方协同共进,在师生交互中追求课程质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使其学习能力上升。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不受教育者意识左右,是自我发展历程。但这个历程不是天然自我生长的进程,而是来自于教育者的工作的启迪与帮助。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直接凭据是企业的需求,专业知识的框架内容要服务于企业与行业需要。从课程生态运行要求而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不是取决于教育者输出知识量和受教育者接受和产生新知识量,而是取决于受教育者所具备的有效知识量。所以,生产并提供能够满足企业与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就成为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可回避的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知识的选择和课程生态的建设是由教育者来实施的,由于企业与行业的多样性与繁复性,再加上教师囿于本学科本位的立场,使教师更依赖于本学科知识现有状况,对于课程生态的建设更多地围绕着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做到以企业与行业需要为先导。尽管课程资源有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课程的开放性依然不够,教育者的视野局限性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企业与行业的力量参与课程构建与评价的力度与进程有限。课程内部的有机联系和课程之间配合有待优化,课程要服从整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体系。由于各校的历史,环境与资源不尽相同,课程改革与实践必定是本地化、校本化的取向,课程生态平台构建必定是以本校生态实际为基础。
4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措施
4.1 更新教育理念,融合双创观念
“市场营销学”课程本质的要求与创新创业理念同理同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确定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活动,而创新创业理念就是以寻找新的需求空白,创造需求为归宿的指导思想。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而言,双创理念在课程教学生态平台构建中起着指南作用,是贯穿整个构建活动的红线,从课程体系布局、教学资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加强、评价体系的再造等,均以双创理念为依归。
4.2 基于双创理念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要真正有质量,必须依赖于完备严密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围绕人课程目标,运用周密的科学原理和方式,对课程活动各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起功能和比例最佳的教学体系,由课程驱动体系、方向体系、内涵体系、支持体系和服务监督体系五个要件构成。
4.3 完整的实践平台运作架构生态系统
由数字化系统与现实操作系统共同构成。其一,数字化课程教育云平台。其二,课程资源库(教材,电子课件,3D视频,flash课件,课程图片,经典案例,试题库,文献资料库),岗位技能库(单据技能,工作流程技能,岗位操作技能,经营分析技能),实验实训室(企业模拟软件,3D仿真软件,市场营销3D实验室,企业认知与博览中心),企业推演沙盘,跨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原始教材,现场实景教学,学徒制学习过程,企业导师入驻,学生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平台,教师师资培训,企业培训基地,校企研发基地),职业资格认证。
4.4 双师型课程教师队伍与外来师资互补
教师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职业实战能力;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的创新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前瞻的科研能力。引入学业与职业导师制,选派有创业与实际经营经历和能力素养的校内外人士担任导师,以各种营销大赛、实习等为抓手,在校内外共同指导学生创业或就业。通过相关机制(包括物质、晋职、考核等)对参与者给予奖励。
4.5 广泛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构建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程教学,促使学生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养成;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落实;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健全课程资源服务数字化体系。
4.6 制定具有课程特点的教师、学生评价与管理监督机制
根据课程特点修订课程管理制度。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严密监控课程教学过程;完善教师考评制度,拨出专项经费,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重点资助课程建设。为学生建设行业与企业开放式动态知识平台,提倡弹性学分制,在学生管理制度上保障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玉霞.D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2):17-19.
[2]何蔚.关于市场营销教学的思考[J].山东青年,2015(4).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2-14.
[4]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46.
[5]赖磊.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市场营销教学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4):87-90.
[6]符莎莉.基于网络经济下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27-129.
[7]李萍,郑旭.美英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6):96-99.
用哲学思维推“双创” 篇2
一、对“双创”的再认识
从字面来看, “双创”是一个群体行为, 关键在“创”。是一个用“刀”砍开“仓”库寻宝的动作。那么一系列问题来了, 这个勇敢拿起刀面对仓库的人是谁?站在仓库面前, 应从哪个角度砍下?砍开后没有寻找宝藏, 却惹来一身麻烦怎么办?寻到宝藏后和谁分, 怎么分享?—要回答清这些问题, 可以用问题导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找出突破瓶颈的根本解。
从典型人物来看, 高科技豪华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被称为“纳米经理”, 他说道:“我在与产品有关的问题上患有强迫症, 我总想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看到一辆车、一枚火箭或一艘太空船时, 我只能看到不好的地方, 我从未看到过正确地方, 这不是幸福的处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领袖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从这些最伟大的创新代言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一种百里挑一严苛的态度, 一万小时坚持的勤奋, 能够改变世界缔造传奇的魄力和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冒险精神, 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从参与主体来看, “双创”就是一群执着于某一领域某一事, 专注于找到解决答案,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团队内的人员对所从事的事项以近乎疯狂的态度、一以贯之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从本质属性来看, 它是一种颠覆式思维,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承的、原有的思维认知定势;是对未来未知领域的非常规认知, 其结果本质上应属于独一无二的首创范畴。
二、“双创”的重要性
从大环境来看, “双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的号召后, 国家便将双创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 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不创就会被国家的大动作淘汰。
从发展大势来看,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 创业创新进入黄金时期,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双创”新引擎的动能会不断地释放, 这会为创业投资发展带来很多的市场机遇, 不创就会错失良机。
从市场经济来看, 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当经济速度放缓, 质量提高时, 必须双创来整合分散闲置的人、财、物优质资源, 打造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 培养马云式的环境,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来释放市场经济新空间, 不创就会被市场规律潜伏。
从企业发展来看, 双创是人才的孵化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虽说在企业愿景的召唤下, 可以壮大一定的人才梯队, 但是要成为行业顶尖人才, 必须依靠双创的共享平台, 才能开创取长补短、和合共赢的良性局面, 不创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狼性弑食的惨状。
从个人发展前途来看, 不管是社会人还是企业中的员工, 在发展机遇上受阶层固化的影响, 导致一些有想法想干事的人没有合适的舞台, 久而久之会对前途失去信心, 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负能量, 波及他人, 而双创是一个绝对开放的平台, 只看实力不看背景, 为所有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环境, 激发个人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无限潜能, 不创就会庸碌。
三、“双创”需要解决的矛盾
1. 传统流程作业形成的思维定势矛盾。
现在企业管理中推崇的精细化管理, 将所有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等都进行了表格化, 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助长了思维定势, 让所有人会觉得理所应当这么干。好似温水煮青蛙, 这种惯性思维是推行双创急需解决的矛盾, 直接决定这双创工作时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发力。
2. 虚拟网络与实体产业链的矛盾。
双创必然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实现线上交流, 这个虚拟的网络的宣传推广可以帮助双创项目吸引更多资源, 导致很多互联网为平台的公司为了引来风投, 将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的“点子”和“吸粉”功能上, 放在“大数据库”的搭建上, 而在真正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实体的构建、效益点的挖掘上却很少投入精力, 可能会导致大量泡沫的产生。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线上线下齐发力, 双创才是有根之木, 有源之水。
3. 动力不足的矛盾。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广初期都是阻力重重, 一是因为人的惰性。任何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改变, 改变会让人不适应甚至产生恐慌, 所以懒惰成了他的保护动机。二是由于机制不健全, 对于怎么干, 干出效益来怎么分配等问题没有清晰界定或坚决执行或只是一味地谈经济而缺少精气。三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结果不可预知, 好多企业或个人均持观望态度或停在敷衍应付的表面功夫。各种动力不足的矛盾会削减参与半径, 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双创才是真正的大众行为。
四、推进方法
1. 抓好教育, 组建团队。
国有煤矿企业在推进双创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抓好形势教育, 从思想上给员工宣传到位, 帮助员工解答好什么是“双创”, 为什么要“双创”, 怎么才能“双创”等系列疑惑, 疏通思想上阻塞,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全员热情, 引领大家自发自觉谈创新, 搞创业, 并且说到做到, 干就干好, 以点带面, 最终人人达成共识, 组建成一个低耗的“双创”团队, 清除枷锁, 轻装上阵, 让企业行走在转型升级之路上。
2. 把好症脉, 优化机制。
在机制创建上, 以问题为导向, 以九宫格指标转化为方法, 梳理企业和个人“双创”的症结, 按照优先级排序, 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在增强动力上, 在容错、公平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基础上, 以人性的众筹为最高追求, 把全员所需取最大公约数然后战略化, 量化成具体工作内容并融入到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用刚性制度和柔性引导为思路, 确保“双创”能量最大化释放,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行进步伐。
3. 用好平台, 培育标杆。
“双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是重要的领域, 因此企业要打开校企合作通道, 利用开放的平台, 强强联合, 打造一个共享经济体, 然后通过评审立项, 选择最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首先进行孵化, 精心培育成功后, 通过他们的示范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推广, 突显企业发展成果。
4. 立足本土, 结合实际。
所有双创事项在起步阶段, 都要立足本土,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组织开展, 确保双创事项成为有土之木有源之水, 避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成为一阵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 找准双创的突破点, 集思广益出创意, 集中精力作创想, 聚精会神搞创作, 全员发力促创新, 使双创工作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工作追求, 一种工作习惯。
“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 篇3
一、“创客”如雨后春笋托起“双创”新热潮,有力激发了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新的引擎动力来自“双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 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双创”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一大批热衷于创意、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正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用自己的数字技术生产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接地气、有市场的新型产品,有力激发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改革,才有发展。从中国早期的“下海潮”到“创客潮”,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经济”转型。回顾过去, 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少数人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为企业家,如王石、刘氏兄弟、柳传志等。经济特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为第一波“下海潮”的主要“栖息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使许多大学生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诞生了一大批诸如联想、万科、万通这样的业界巨头。1993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带来新一波的“创业潮”,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创客”的出现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是催生“创客” 的强大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从1985年3月13日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干的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出现,再到互联网催生“创客时代”的来临, 播下星星之火,意在可以燎原,使科技创新火种撒遍祖国大地、大江南北。如今,行走在中关村,人们会发现,创新曾经是那条闻名遐迩的“电子产品一条街”。然而,今天的中关村人会给你更多答案:创新是小米手机、“万能芯片”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群敢于突破的 “创客”,如陈春先、柳传志、张朝阳、李彦宏、王志东、徐小平、张一鸣、许单单等“创客”的精品“佳作”。时至今日,创业成为中关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创客”的活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成为中关村4支创业大军。当前,中关村创业的主体逐渐由小众转为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正有望迎来黄金期,目前“创客潮” 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国扩散,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主体:一是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现在不仅可能有公务员“下海”,也有少量的科技人员 ‘下海’;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大学生创业潮。
二、坚持市场导向深耕制度红利,全面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顺利完成这个目标,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集成为保障,才能激发 “创客”活力,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创新离不开企业主体,必须激活市场。创新实践表明, 发力做好服务型政府用权的“减法”,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才、融资等生态环境,才能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 这就要求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携手同行”,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为“创客”提供良好的生态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政府要精准发力:第一是 “铺路”,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是“赋权”,让企业真正牵头搞技术创新,成为主体;第三是“造血”,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政府只有继续简政放权,才能激发“创客”星火燎原。政府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三个清单” 制度,即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企业经营界限,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建立和完善“责任清单”制度,理清政府基本职能,力促法定职责必须为。
“创客”离不开政府扶持,必须深耕制度红利。“创客” 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他们在发展初期还比较脆弱的,往往步履蹒跚,面临资金、政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成为“创客”的“搭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面对创新创业大潮,政府部门应顺势而为,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使大众创新创业成为稳增长的新动力、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创新驱动的新活力,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段孤独求索的经历,更需要公众理解、群体支持、资源支撑。政府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制定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以政策性引导政策为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体制环境、运作机制,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提供政策性创业资本,引导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发展。应结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探索推动有利于创业投资退出快速便捷的通道。应注重发挥外资的作用,打通境外创业投资参股人民币创业投资企业的结汇通道,吸引境外专业机构组建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应不断丰富创业投资企业募集资金渠道,鼓励和支持运作规范的创业投资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资金信托和募集保险资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中关村不是“硅谷”,但却跑到了世界科技前沿,成为与“硅谷”比肩的科技创新“新一极”。这其中,顺应了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广纳贤士、延揽人才的政策“梧桐”效果突出。据相关材料介绍,1999年,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不久,北京市第一家银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随之诞生,成为中关村第一个成规模的“信贷工厂”。2003年,全国首个信用自律组织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信用等级首次引入中小企业融资,大量企业的贷款难题得以解决。2006年,“新三板”率先在中关村试点,达不到主板上市指标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有了资本市场“输血”的渠道。2007年,全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中关村发行……2012年,徐小平、雷军、沈南鹏、邓锋等企业家以投资人的身份频繁亮相,“天使投资”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天使投资人有了明星效应,创业投资开始向初创型、草根型企业“前移”,3W、车库等创新孵化器不断涌现……折射了酝酿中的风起云涌———投资界正在把眼光从传统行业转向中关村,转向草根创业。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些集成政策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再次吹响了“双创”的号角。深耕制度红利,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就能实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像“中国合伙人”一样组团创业。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给创业插上翅膀,让企业轻装前进。
三、搭建“创客”平台拓宽“众创”空间,营造人民群众施展才华的“互联网+”的浓厚氛围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全面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 +”固然立足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但“互联网 +”将与经济部门的各个行业融合,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然而,有的专家指出,尽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快速发生,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最近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但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占7%,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那么,如何适应 “互联网 +”的新业态?答案是搭建平台,拓宽“众创”空间, 让“创客”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互利特性去“淘金”。
搭建“创客”平台,让创造力唱主角。“创客”社会的根基是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融资、市场、信息、社会关系等多维度平台的支撑。这就要求政府要为“创客”搭台唱戏,让“创客”唱主角?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政府部门应甘当幕后英雄,帮助完善和协同各种平台,保障从创意到市场 / 社会的整个创造力链条完整通畅,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根植于民间的创客们,大多开始的时候是“孤单启程”,但随着创客空间的出现,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实体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虚拟平台,构成了“创客”社会的一个个舞台,舞台的主角是承担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创客群体。目前,从创客发起地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拥有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都是创客们生根发芽壮大的重要土壤。2014年6月,3W咖啡、 并购咖啡等十多家创业服务机构搬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 街区两侧的科技金融业之繁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14年9月24日,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平台网站创驿网上线,首批13家创新驿站获得授牌,20位专家受聘创新导师,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服务。今年3月2日,中关村科技金融街正式开街。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蚂蚁云金融、融360、拉卡拉、有利网等一批科技金融行业领先机构入驻。中关村金融大厦、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大厦等聚集载体成为新地标。
竞赛模式——农业“双创”新契机 篇4
2015年7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通过三年努力(2015~2017年),形成一批农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搭建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构建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农民创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1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6年,农业部继续全面推进农民创业创新系列行动计划。筛选培养2 000名创业辅导师,培育1万名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宣传推介1 000名创业创新典型,举办好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加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网上创业平台建设,组织召开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统筹做好信息进村入户全面实施准备;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对近1.3万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开展精准培育。
竞赛模式对农业的启发最大
2015年以来,可谓“双创”大赛盛行,其中农业双创大赛更是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对于农业“双创”竞赛模式的作用,笔者简单总结以下三方面。
首先说“提供展示平台,让气氛热起来”,在此之前,创业更多时候是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事儿,很多创业者或者潜在创业者的创意和创业计划没有展示的平台,“行”与“不行”没有机会拿出来交流与考验。一个以竞赛模式推出的“双创”平台,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业热情,让“双创”呈现前所未有的热闹。
再说“提供成长机会,让农民走出来”,这当然指的是农业“双创”者。2016年年初以来,新农业杂志社经常接到新农民(人)的咨询,是否有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也有很多人已经参加了不同机构组织的“双创”大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民从简单的生产中走出来,开启自己的创业里程,是当前各类“双创”大赛又一个产物。
最后说“树立一批典型,让‘双创’动起来”。通过竞赛模式推出一批优秀的创业典型,尤其是农业行业,需要这样的模范和示范作用,以此开始就会有更多的创业者参与其中来,让本来处于弱势的农业“双创”启动连锁反应,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态场面。
农业创业创新竞赛平台知多少
双创大赛的组织者和形式很多,笔者汇总近期身边正在进行的几个赛事:2016年4月,201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本次大赛从4月开始,截止9月结束;秉承“支持大众创业,鼓励万众创新”的理念,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创业英雄汇》栏目。
以制度供给引领“双创”蓬勃发展 篇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更是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当前,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全球创业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指数79%,远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2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北京、深圳、上海、成都、武汉等各种要素聚集城市的“双创”成果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创业发展历程,我国大致经历过4次创业浪潮。第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驱动,以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民创办乡镇企业为特征的“草根创业”。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以后,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体制内的精英人群下海经商为特征的精英创业,包括政府部门的政治精英以及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以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互联网新经济为特征的创业。当前我国正经历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从发展动力来看,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的兴起有4大动力。一是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与成本,推动新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二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三是高新区与科技园区作为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引领新一轮聚合创业创新浪潮;四是IPO暂停导致的并购热潮刺激“职业创业人”崛起。
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南行一样,正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富热情。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具有4个重要特征。
一是“双创”主体多元化,“精英”创业联动创新,“草根”创业带动就业。与前三次创业浪潮相比,本轮创业浪潮中创业创新形成联动,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具有复合性: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体制内及企业内的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政府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多元的创业主体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业创新浪潮持久动力的重要保障。当前,回归创业正在成为潮流并迸发活力。回归创业的群体主要有3类,包括:出国留学或工作后回国创业的“洋海归”;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返回家乡在中小城市创业的“农海归”,全球金融危机后,一大批农民工返乡不返农,回归进行草根创业;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浙商回归创业。
二是“双创”体系生态化,顶天立地的科技大企业引领,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孵化发展,一些地方成为创业创新人才的“栖息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创业者”、各类“资源”以及“政府支持与鼓励”三大部分组成,概括来说,就是创业主体、创业要素以及创业环境,三者构成了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创业生态中,作为创业主体的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企业离职创业人群不断扩大,形成了联想系、百度系、腾讯系、华为系等一系列“创业系”和“人才圈”。
三是“双创”高度网络化,互联网线上与线下共创众创,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创新浪潮。研究显示,中国互联网经济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互联网创业已经进入新时代,拥有更广阔的创业平台、更活跃的风险投资、更公平的创业环境以及更年轻的创业者,互联网领域成为新一轮创业创新的主阵地。统计显示,2015年,“互联网+”领域吸引了全国超过50%的创业投资资金、70%的天使投资资金。
四是“双创”关键在“创”,核心在“众”,“众创”“众包”“众筹”等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机制、投资模式多方面创新相互交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创新创业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众创、众包、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空间应运而生,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推倒阻碍“双创”的“柏林墙” 篇6
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许通过德国萨克森州案例即可见一斑。
萨克森州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方式有三:一是, 资金支持。一些初创高科技公司能够在起步阶段获得州政府的资金支持、投资补助;二是, 研发支持。州政府支持企业跟大学展开合作, 如果企业有需要, 政府都愿意帮助他们与大学、研究机构“牵线搭桥”;三是, 服务支持。
比如在Ce BIT 2015上, 萨克森州展台就是是萨克森州和本州中小企业的联合展台, 州政府为那些没有能力租用展台的小企业提供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此外, 萨克森州还设立了萨克森经济促进会 (WTF) , 为外国投资者投资萨克森州提供全程服务和咨询。
萨克森州长Stanislaw Tillich表示, 从1990年开始至今的25年期间, 萨克森州仅在基础设施、企业设备投资上共投资了940亿欧元, 这不算其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企业成长后会进入资本市场, 需要更多的风险资金, 在德国这是比较难。”Stanislaw Tillich说, 今年夏天, 他要去参加一个投资者的会议, 以帮助萨克森州的中小企业融资。
资金金额固然可观, 而要获得这笔投资也并非易事。萨克森州政府会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首先, 会委托一家机构进行评估, 确保这些项目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能够非常有效推进, 同时消耗更少的能源, 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
在第一笔钱支付给企业之后, 委托机构和州政府还会检查, 这些项目是不是很好地运转起来。等到项目完成之后, 委托机构和州政府要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项目运作没有达到预先设想, 企业要返还一部分政府支持资金。
Stanislaw Tillich称, 在德国, 监管纳税人的钱怎么花, 要比花钱本身还多。“如果有滥用职权的事情发生, 也是比较偶然的, 因为整个体系比较严谨, 也是被监控的。”
“与市场有关的信息让市场去解决, 与城市公共方面相关的信息, 柏林伙伴能够提供。”柏林伙伴组织总经理Stefan Franyke表示, “企业如何在市场当中存活是企业的事情, 政府所做的事情, 只是帮助企业进入市场, 而不是操纵、控制这个市场。”
众创空间的价值
柏林伙伴组织, 身兼帮助企业到柏林落户和推进柏林作为优秀投资地的市场公关两项职能。Stefan Franyke说, “创业者来到柏林, 对于怎样获得资金资助, 怎样找到技术合作伙伴, 应该以哪种法律形式创建公司, 怎样找到合适的办公空间等问题在柏林伙伴都能得到解决。”
柏林伙伴的运营支出, 一半由柏林公共财政提供, 另一半由柏林伙伴、柏林工商会、柏林投资银行等300多家企业和组织捐助。Stefan Franyke表示, “这并不是社会责任感, 而是企业真想为地方做点事情, 让地方经济更繁荣。”
如果说, 柏林伙伴组织这样的“众创空间”还有部分官方色彩, 那么更多代表民间行为的创新创业协会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的价值, 同样不可忽略。
萨克森硅谷聚集了2500家企业, 主要除了微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企业外, 还有管理机构、科研机构 (包括大学、研究所等) , 产业链相对完整。在此基础上, 萨克森硅谷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包括310家企业, 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主要目的是帮助成员互相交流, 协会经常会举办技术层面、社会层面等交流活动。
萨克森硅谷董事长Esser表示, 中小企业是德国一个主要组成, 政府一定会资助。而德国对企业有科研、产品等资助, 为避免项目扶持错误, 必须在鉴定评估环节更加谨慎。“政治是不轻易干预企业发展的, 其能做的就是制定政策法律 (包括节能、减排等要求) 。”
两年半前成立的德国创新企业协会, 大约有400家会员企业, 其大多数是startup企业。该协会主席Florian Noll表示, 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企业沟通。“一是, 与政界、资本的沟通和国际联络。了解他们的政治诉求与资本需求, 通过参访、活动、招商广告吸引投资者;二是, 关系网的建立。介绍高端企业家和经理人来帮助这些初创企业进行管理。而很多中小型企业, 有很多经验, 也愿意把自己曾经的错误去告诉那些初创企业。”
Florian Noll表示, 德国初创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就是融资挑战。“开始时, 朋友、亲戚之间攒了一笔钱, 作为企业启动资金。之后, 会有一些商业经理投资, 国家也会给一定的支持和补助。最后, 会有外国企业前来投资。而最困难的是在此中间, 企业开始成长, 正是需要资金之时。”
据Florian Noll透露, 德国企业70%的融资都是由外国投资者完成。“国内股市比较难, 大部分都是在海外融资。”现在, 德国创新企业协会又在和不同的政治家沟通, 能否加大私募基金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帮助, 以怎样的形式来支持初创型企业。
学研机构的创业服务中心是“众创空间”的又一种典型。德国共有420所大学, 其中有100所大学对于创业者给予特别支持, 而其中又有22所特别受到德国经济部的表彰, 其中又有6所自称是“创业者大学”, 柏林技术大学就是这6所之一。创业者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设施和服务6个月, 而在这里申请资金援助的成功率很高。
柏林技术大学创新企业中心主任Norbert Hermann认为, 他们面向的群体不光是在校大学生还有科研人员。“我们就努力给这个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支持, 让他们对创业更敏感。比如, 提供一些咨询服务, 给他们指明方向, 应该怎样发展等指路性的建议。”
尽管, 在德国人传统想法里, 希望到大公司, 找一些安稳的工作。但也有部分人认为, 创业是很好的一种体验。一位曾在国企实习, 现在创业中心孵化的学生创业者表示, “即便自己的创业项目失败了, 也可以继续正常求职, 不会受制于形式上的限制 (德国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破产3-5年内, 创业者不能再次作为企业第一法人) , 不会觉得创业很危险。”
panono全景相机就是在柏林技术大学创新企业中心孵化的优秀项目之一。Panono的产品——360度全景相机, 可以应用在私人旅游、日常生活领域。虽然, 现在产品还没上市, 公司通过众筹活动, 已经预售出4000台产品。项目负责人说, 公司并已获得风投的支持。
为何重视研发?
近几年来, 德国的研发支出一直处在上升趋势,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研发投入也未削减。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部分州的研发投入相当于欧洲其他某些国家。而私人企业、高校和独立研究所在研发方面也给予了更多支持。
即便当年, 东西柏林分裂, 但是有一件事情两边政府都在坚持, 那就是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现在, 东西柏林都有很完善的科研机构。后来两德合并, 科研人员、专业人才很多, 因为两边很多机构都是共同存在, 而这成为柏林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和很强的资源。
在支持研发方面, 政府设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补助: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要获得政府补助, 需要提出申请, 流程方面欧盟时间最长, 从申请到钱到账, 要一年时间, 而地方政府的流程只要一个星期。据了解, 在欧盟层面, 2014-2020年大概是800亿欧元的补助预算。
政府资助平均能够占到企业研发支出比例的50%。联邦政府针对一些特殊未来项目 (包括可持续发展、数码投资、能源短缺等) 提供补助。联邦政府层面每年单对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支持就有50亿欧元, 而整个投资更高, 大概占德国GDP的1%。
GTAI负责投资领域的融资专家表示, 德国联邦对投资者的补助方式, 有直接补贴、贷款、担保等几种。用于支持研发、建厂、雇佣员工等 (也可交叉使用) 。“如果是做基础研究, 有可能得到全部资助, 如果是面向市场的研发, 资助可能就会相对少些。”他说。
上述专家称, “德国是一个出口型国家, 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 (40%~50%的产品出口)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口碑、声誉, 满足消费者对德国制造的品牌要求, 同时全球竞争者也在增加, 就逼迫他不断创新, 不然就会被淘汰, 所以企业必须在研发的领域上保持领先地位, 才能在制造出口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而为防止浪费研发经费, 德国还设置专门项目管理机构选择项目, 通过专业的评估、监督, 确保更加优秀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每个部委成立的不同的项目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会征询专家的意见, 而企业的专家则被拒绝参加这些小组, 以保持评估的中立性。
总体来说, 政府的投资补贴更倾向于支持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贷款、补助, 中小型企业能得到更多, 有些项目甚至只针对中小型企业。而大型集团对研发更加重视。比如大众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支出, 甚至与挪威一个国家一年的研发投资金额相当。
降费减税为“双创”插上翅膀 篇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决定在全国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 推进结构调整, 助力创业创新。这些政策无疑给正处在风口的创业创新插上翅膀。
一段时间以来, 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际, 企业对于税费的负担都会被频频提及。与此同时, 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负相关也凸显出来, 比如9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4%, 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6.9%。要是按照这种增速组合持续下去, 财政结余恐怕很快就会耗光。所以, 一方面财政收入需要有保障, 否则民生保障将面临断供;另一方面, 企业也需要降低税费负担, 度过时艰。
正因为两难, 国务院这次选择定向结构性减税, 这不算是普惠性质的减税方案, 主要是为了拉动有效投资、推动“双创”、促进产业升级。但是, 就效果而言, 它又具有普惠的属性, 因为释放了创业创新的活力, 让这些舍得研发投入的企业轻装上阵, 最终会让全社会受益。
与此同时, 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 上述会议还决定, 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国务院如此部署, 也是充分考虑到把资源优化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好钢用到刀刃上。这两大举措给创业创新企业送上一份大礼包, 多年后的中国也将收获这些企业回馈的累累果实。
对创新创业的偏爱, 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面对困难时, 国务院就袖手旁观。其实, 今年以来, 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 依然较大幅度地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10月1日起, 还将进一步扩大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范围。
上半年, 全国小微企业减税486亿元, 按照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 国家给小微企业的让利肯定超过1000亿。看起来, 这可能会让财政收入减少, 但只要这些小微企业能够存续下去, 甚至茁壮成长, 今天少收的1000亿, 来年可能会有翻倍的贡献, 更不要说其在就业等方面的巨大社会效益。
当前中国不少企业确实面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的压力, 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一些企业面临用地成本急剧升高, 商务成本增加, 人力成本也水涨船高, 而在需求端则相对疲软, 外需短期内难以改善, 国内市场也不易扩张, 价格竞争不断逼近成本。正因如此, 降费减税对这些企业来说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能够让它们坚持下去, 最终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