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2024-10-20

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共8篇)

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篇1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事物的兴趣这些外在情感和情绪表现形式,折射出的是人们内在的心理反应。同样,在声乐教学中,歌唱的过程是集声乐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养、情感、人生经历等为一体的创造性行为。在歌唱能力的发展中,声音技巧和技能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用心灵歌唱,指的就是将“唱”与“歌”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专属艺术,在歌唱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人的声音,还贯穿着思想与情感,长短音、高低音及强弱的变化,歌唱与歌唱者的思想感情有着紧密的关系,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歌唱心理中“感觉”与“注意力”决定并影响歌唱者的水平。在歌唱中不管是发声的技能,还是发声的技巧,都与歌唱者的感觉紧密相连。换言之,感觉是歌唱者对声乐最直接的认知。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发声的感觉主要包括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歌唱时的`音色、音量及节奏,歌唱时的呼吸与共鸣等,这些日常中的训练,只属于歌唱者生理上的表现,但歌唱感觉则是歌唱者舞台中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其歌唱的发挥水平,受某种或者多种刺激影响,属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此外,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注意力也是歌曲演绎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歌者在歌唱过程中,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够确保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用心歌唱,用感情带动声音,如此才能将歌曲的思想与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其次,歌唱心理中的想象、情绪及情感等,都对声乐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唱者丰富的联想能力,使歌曲的情感更加丰满,从而能在歌唱过程中,感动自己、感动听众。再次,歌唱心理中兴趣也具有重要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和开拓眼界的动力。在声乐艺术中,歌唱者只有喜欢,才会去听和看,从而激发兴趣,进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以及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那些初学声乐的、对音乐惧怕或者不热爱的学生,尤其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发现歌唱存在的乐趣。对此,针对歌唱者兴趣的培养,声乐教学内容应当积极向上,有较高的训练价值,难易要适中,要容易被学生掌握。老师教学中要充满情感地示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障碍,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在歌唱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歌唱者融入音乐作品中,歌唱心理素质是演唱技能技巧和音乐表现的重要支撑,以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动聆听的观众,才能带给观众听觉及视觉上的享受。

二、歌唱心理失控的原因

(一)自信心的匮乏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束手束脚。这种现象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学生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在演唱中发声正确、音高准确,但因为怀疑自己,对自己不肯定,无法放开身心歌唱,这样就导致声乐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也要求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将旋律与声音更自信地表演给观众。

(二)单纯的技术观点

在声乐学习中,部分学生认为歌唱技术就是声乐学习的全部,从而导致声乐学习只是追求歌唱的技能、技巧。但是,在歌唱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表现歌唱技法,歌唱心理却极度紧张,声音就无法自然优美地表现出来,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学习,也影响实际演出的效果。

(三)严重的个人得失感

在声乐学习中,很多学生除了单纯的热爱之外,更多的是想要通过音乐获奖或者一鸣惊人。这种心态使他们在舞台或者歌唱中容易紧张,思想负担重,压力大,从而导致歌唱表演的失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未来音乐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学生放弃音乐转行。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克服,保证声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加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培养

(一)开展舞台教学

针对幼专学生,应努力开展舞台教学,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舞台,从而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声乐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展现课堂中掌握的声乐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表演中,消除怯场心理。对此,学校还应当积极举办音乐会、声乐比赛、演出活动、联欢会等,让学生熟悉不同的演出场所,熟悉不同的观众,并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与演出氛围。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发声的误区,及时纠正。在舞台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不断增加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培养出较强的歌唱心理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歌唱本领不够,是学生怯场、不自信、心理压力大、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歌唱本领,提高歌唱实力,才能在临场表演中灵活自如,建立充分的舞台自信心。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的演出训练。在歌唱演出前,歌唱者要对歌曲仔细品味,在乐句、歌词上下功夫,深刻地理解作品,领会作曲家的艺术意图,充分把握歌曲的情感与风格,在表演中能够与音乐作品相融合,用心表演,打动听众的心。可见,在声乐表演前,学生做足功课,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掌握演唱曲目,是克服紧张、增强自信心的关键。

(三)在声乐学习中端正表演心态

在声乐学习中,幼师生要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表演心态,全身心地投入,用歌唱表达作品,而不是因为名利、奖项这些虚荣心而去表演,要将每一次登台表演都当作是舞台声乐表演实践。在歌唱过程中,要努力投入到所演绎的音乐作品中,而不能是单纯地卖弄和表演歌唱技巧。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对音乐有着丰富的感情,才能用情用心去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四)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临场失误

在声乐表演中,临场失误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再优秀的歌唱家在演出过程中也难免留下遗憾。演唱者应该知道临场表演中如果遇到失误该如何处理。一般来说,临场失误多表现为忘记歌词、唱错歌词、个别音不准、乐句跑调、与伴奏脱节、破音等,如果声乐演出中出现这种情况,歌唱者要及时调整呼吸、调整情绪,避免因为慌乱出现更多的错误,应及时稳定情绪调整状态,切忌惊慌,努力做到心静如水、气定神闲,从容地将演唱继续下去,以免因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整个演出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简单论述了歌唱心理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歌唱心理失控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声乐学习的过程是培养歌唱者综合素养的过程,声乐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歌唱者心理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声乐的教学效果,老师和学生只有充分地重视歌唱心理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地提升歌唱实力,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远.试论声乐教学中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2]陈希丽.试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1).

[3]王月.试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J].大众文艺,(20).

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篇2

一、培养学生坚韧的歌唱毅力

良好的歌唱毅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毅力不强、意志薄弱的学生遇到困难情绪下降, 歌唱心理消极, 导致歌唱生理不积极, 既而产生不正确的声音, 歌唱欲望也越来越低落。相反, 毅力坚韧的学生, 在遇到困难时能以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以及美好的歌唱状态启发并引导自身良好的歌唱生理活动, 这样能够避免在挫折的阴影中徘徊, 充分利用困难中的时间学习并总结, 为实现良好的歌唱效果积淀。这种毅力的培养, 是教师在刚一开始教学时就应该注意到的, 并要贯彻整个教学的始终, 特别是在某一学习阶段学习效果不佳, 或者某此演出、比赛受挫的情况下, 更要加强这种毅力的教育和培养, 促进歌唱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定制心理标准, 严格要求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一个严格的心理标准, 并时时刻刻用此标准要求学生。严格的歌唱心理标准是在基础训练之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及同一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有针对性的制定与之切合的心理标准。在训练过程中, 无论声乐作品的难易, 教师都要严格地用已制定的标准训练学生, 决不能因作品的大小而忽略或改变已有的心理标准和艺术标准。另外, 教师要把课堂、考试、演出、比赛统一起来, 不能片面的认为在课堂中只是学习方法, 在考试、演出、比赛时才是艺术表现时间, 这样的话, 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的缺点会带到考场和舞台上, 这时候即使再怎么提醒也作用不大, 因为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歌唱定势。

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能力

声乐演唱和人类的任何创造行为一样, 都是以创造这个心理活动为主体的。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内容。演唱者除了准确地阐释音乐语汇之外, 还必须深入地挖掘隐含在这些固定的音符、记号之外的东西, 进而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赋予音乐灵魂。因此, 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 是声乐学习的灵魂。如何拨动声乐学生的情感之弦呢?首先, 专业教师应该选择多个国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经典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经典的声乐曲目在提高声乐技术、训练读谱能力、传达作品内涵、表现作品情感等方面对学生来说都大有裨益。在选择好曲目之后, 教师必须带领和要求学生从作品的写作技术和情感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歌词到曲调、从感性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风格, 进而深刻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终用自己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原貌对接, 织出一幅立体的音乐图画。“学者于私下妆作古人, 对境目观, 其品行忠直者, 正直为之, 奸逆者, 邪曲为之, 有意有情, 一脸神气, 两眼灵, 喜则令人悦, 怒则使人恼, 哀则动人惨, 惊则叫人怯, 如同古人一样, 始谓之真戏, 视听之学, 实私下功夫也”, 这虽然是《明心鉴》中对戏曲艺术的生动描述, 但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 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实践是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途径

歌唱是一个整体艺术,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舞台实践, 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实践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经过大量的演出实践的磨练, 也不会使歌唱真正成熟起来的。学生在歌唱时的潇洒自如、充满自信, 必然建立在大量的舞台实践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这一环节。首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观摩一些高水平的舞台演出或视频资料, 学习优秀艺术家们的表演, 从而汲取全面的歌唱表演经验。其次要让学生多上台表演,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和各种演出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演出机会, 多熟悉舞台环境, 适应舞台灯光、音响、乐队等等, 用以培养演唱的胆量和勇气。但即便如此, 学习声乐时间较短的学生们, 由于没有良好的歌唱心理, 在实际演唱时往往会出现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反应, 如颤抖、冒虚汗、心跳过速、忘词、表情呆滞、身体僵硬等, 这些实际上都是舞台紧张的表现, 那么如何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歌唱时的舞台紧张心理呢?

造成舞台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环境的差异。声乐学生平时演唱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学院琴房里, 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的专业老师, 课下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或朋友, 相对固定的环境和人群早已相互磨合, 也就无所谓紧张了。而实际演出时则身处若大的舞台, 面对刺眼的灯光、陌生的环境、密集的观众, 这诸多的反差难免造成安全感缺失, 从而导致紧张。

2.声乐技术不纯熟。声乐专业之所以学习起来比较难, 就是因为它是咽腔、声带、喉腔、胸、肺、腹等一系列小肌肉群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无法用肉眼直观的看到, 只能靠专业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并自身实践后一点一滴的获得, 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由于无法完全掌握, 声音就常常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实际演出时观众则是按照最终标准来衡量歌者的, 此时舞台上学生在声乐技术要熟练、歌词要清晰、风格要准确、情感要到位等诸多要求的重压之下难免紧张。

⒊自信心不足及性格中的弊端。自信心是充分发挥应有水平的基础, 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心理, 导致演唱失败。就性格方面而言, 一般外向型的学生善与人沟通、活泼开朗, 喜欢表现自己, 因此舞台适应能力就相对较强, 舞台紧张感相对较少。内向型的学生一般不善言辞、文静内敛, 羞于表现自己, 则舞台适应能力就相对较弱, 舞台紧张表现的相对较多。

此外, 演唱时的身体健康程度、演唱前进行的各种活动、对所要演唱作品准备的完善程度等, 也是造成舞台紧张的原因。

根据上述这些具体原因, 笔者认为采用如下一些办法和措施对克服学生的舞台紧张是行之有效的:

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舞台紧张是每个声乐学习者都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也是所有表演型专业都要面对的关卡, 只不过不同的学生身上反映出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不同罢了,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 这一现象通过不断的训练、适应、磨合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而且一定程度上的紧张对增强演出效果还具有积极的作用。

2.采用精神转移法。在舞台演出前不要想“要注意放松”、“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这类具有提示或使人联想紧张、害怕情绪的问题, 演唱之前想到这些, 反而容易使自己紧张。此时应该安静的回忆几遍作品的旋律, 或是与旁人聊一聊与演出无关

浅谈音乐艺术在实践手法上的共性及其贯通应用

杨昭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本文仅概括性地谈论了一些对于音乐里的各艺术分支种类在一部分实践手法上的共性。虽然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音乐其实根本就是相通的, 由于学习者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无法很好的将多种艺术共同学习更不谈通过借鉴的手法来辅助其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为师者的我们更应该打破学生们在学习中思维的禁锢, 帮助他们走出困惑, 以便能够达到越来越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音乐共性;贯通应用;声乐与管乐;弹拨乐与拉弦乐;打击乐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 其表现形式分两大类:器乐与声乐, 而这两大类又分有多种具体不同的专业类型分支, 然以在艺术的表现上总论而言, 他们皆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 即“音乐共性”。作为师者,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对音乐师范生的教育中,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借鉴这些“不同”专业的“相通之处”, 不仅能够对他们自己所学的专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同时也能大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就此, 本人通过以下些许举例表达对“音乐各分支艺术在实践手法上的共性”这一观点, 并同时简单列举了一些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以供探讨。

一、声乐与管乐

在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学中, 无论是管乐教师还是声乐教师, 都必须充分了解探究声乐与管乐的共性, 运用这些共性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吹奏和歌唱训练, 这样, 才能保证他们在这两方面都能达到音乐教育专业所应有的水平。

(一) 呼吸与气息的共性

声乐与管乐都是运用气息这一点几乎是不容质疑的, 这也是学好二者必须要掌握的条件之一。在实践教学中, 常有人认为学习吹管乐会影响歌唱发声, 他们认为吹奏乐器时会使喉部肌肉紧张, 劳损声带, 从而影响发声, 孰不知这正是因为气息的错误使用而造成的。正确的气息不仅不会起阻碍作用反而对二者的互相学习起到促进和帮助的作用。据了解, 在我国有很多著名歌手和电视播音员都从事过管乐演奏.他们在运用气息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

声乐与管乐都是靠气息带动从而发音。虽音色不一样, 气息震动点也各不相同——声乐的发音是气息震动声带, 而管乐发音是气息震动哨片和簧片或管体。但发音原理是一致的, 都离不的话题, 也可以回忆某一件自己的趣事等等, 这些都能使自己的紧张、不安情绪得到转移和淡化。

⒊强化心理素质, 培养外向性格。针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强化训练, 也不必要完全局限在声乐领域, 比如让其在主题班会上演讲、在公开课上多发言等。在课堂演唱时可以多组织一些同学旁听, 或者多举行周末音乐会, 汇报音乐会等, 这些都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演出时把思想集中在歌唱方法、曲目处理、情感表现等方面, 要告诉自己台下的观众对于你的演唱都是欣赏、支持和鼓励的, 敢于歌唱, 享受歌唱, 让观众从你的歌唱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 并让自己愉悦其中。如果你是内向型性格, 那么还需促使自身性格开朗化, 因为内向型性格对表演专业来说是有明显弊端的。对于内向性格的学生, 作为教师来说, 要以鼓励式教育为主, 抓住这类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充分肯定, 逐步建立其歌唱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要对他们多加照顾, 潜移默化的让他们更多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为其多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为逐步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做铺垫。作为自身来说, 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与老师、同学、朋友加强交流, 在公开场合大胆抒发自己的看法、感想和意见。课外多观看一些高水准开气息。管乐与声乐在气息运用上完全一样, 同时也非常重要。如音乐的强弱是声乐与管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它直接影响旋律的线条以及音乐感情。然有很多学生, 无论是在演唱或是演奏中, 每当遇到有强弱表现的乐句就会出现音准不佳, 这就是气息没有控制好气流而造成的后果。气息能控制气流, 而气流对震动频率又至关重要, 然而频率又直接决定音高的准确性。因此要解决好强弱之间的音准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正确的运用气息的方法。

在演奏或演唱中, 呼吸作为一种技巧, 它可以为演唱、演奏补充气息。通过呼吸动作不断调整演奏、演唱状态, 这样也保证了音乐的完整性。

吸气可用闻花香时深吸气的动作使喉结等整个上呼吸道畅通无阻、放松舒展地打开, 这一过程不能有任何阻碍气息畅通的动作。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消除喉部的紧张感,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吸气的方式保证气息的充足和力量。凡音程在高音运行时都必须用丹田来稳定气息, 从而使震动点保持所需要的频率, 这样发出的音高就不会出现上下波动而影响音准和音色的问题, 同时在低音运行时也要使气息下沉来稳定所需要的发音效果。

(二) 吹奏与发声技巧的统一

1. 气震音 (颤音) 技巧的运用共性

由于在不同器乐里的称谓不一致, 这里的“气震音 (颤音) ”其实就是指演奏者运用气息使音乐旋律呈波浪式的活动。这种发音技巧是声乐与管乐在音乐表现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 尤其是运用在舒缓的旋律中更能加深它的舒情性和流畅性。对管乐和声乐来说, 他们所用的气震音 (颤音) 方法也是相通的。主要是运用“胸腹式呼吸法”。即依靠腹腔震动气流使声音有规律的上下波动从而起到使音色更加柔美的效果。另在哨片乐器类还有用嘴唇压柔的方法来达到独特的演奏风格。而这些方法依旧必须要用丹田来稳定气息才能完成。

2. 花舌音技巧

“花舌”音是吹管乐和声乐里比较常用的一种技巧。“花舌”是在演奏或是演唱时, 要求舌体在口腔内自然的微微翅起, 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产生密集连贯的颤动而发出的碎音效果, 类似“吐噜”之声。在实际演奏或演唱中它表现一种较为强烈的气势, 不过更多地是担任点缀的作用, 如运用得当, 又可以有力地表现出乐曲的强弱对比和明丽谐趣的良好效果。

演出, 开阔艺术视野, 明确艺术追求。

当然, 还有一些比如要多参加舞台实践、课堂要与舞台统一、对所要演唱的作品要把握准确等问题, 这又与声乐学习过程中其它环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密不可分了。

综上所述, 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坚韧的歌唱毅力, 定制心理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能力, 充分的舞台实践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声乐教师要有条不紊的进行长期的训练和探索。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具有即时性、直接性、风险性和创造性特点的综合艺术, 要求演唱者必须拥有坚实的心理平台才能驾驭。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坚韧的歌唱毅力, 定制心理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能力, 充分的舞台实践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毅力,心理标准,情感表现,舞台实践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论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篇3

摘要:良好的歌唱心理有助于歌唱状态的正常发挥。声情并茂的演唱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是直接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心理调控是歌唱者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基石,更是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完整表现艺术作品的有利保障。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状态;心理素质

歌唱的实践性很强,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歌唱中,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对歌曲的技能、技法、兴趣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他们能够勇敢的歌唱,能够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感情地歌唱影响甚大。

一、影响歌唱的因素

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的性格、自信心等都会影响到歌唱,因此,衡量学生歌唱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依据是看其演唱时的具体表现,看他是否有表现欲望、能否用自然动听的声音、饱满的情绪和准确生动的乐曲风格来打动。

(一)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有的人演唱很放松、状态很好,甚至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缺乏表现欲望,演唱时精神过度紧张、拘谨,以至平时所掌握的演唱技能和方法不能够正常发挥,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外向型的人性格活泼,爱交际,重视外在世界,具有此个性的表演者,怯场的心理不容易产生,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

内向型的人性格沉郁文静,比较孤僻和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交际,注重主观世界,由于性格上的紧张,怯场心理矫治起来比外向型的困难。

两种类型兼有的混合性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的。上舞台、有重大演出或考试、比赛时却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根据自己的性格要善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演唱优势的作品。唯有清楚熟知自己的能力,才知道哪些作品是适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舞台表现和演唱个性。如果你比较擅长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明亮,高亢,在语言上能巧妙地把握地方风格,那么富有民族风的歌曲是你的最佳选择,例如《桃花红 杏花白》、《火把节的火把》等等这一类注重表现风格性与地方性的民族歌曲。美声唱法训练出来的歌唱者,你可以选择能够发挥自己音域优势的歌曲,风格上选用宽广、浑厚,有一定技术性的艺术歌曲。例如《七月的草原》、《一杯美酒》这一类歌曲。

(二)自信心理对歌唱的影响

自信心是每个人做好任何事情都应必备的条件,而当我们在演唱之前无法预知自己在演唱时的状态怎样、演唱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等等,这种种的未知也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此次演唱没有足够的信心。自信心不足会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一首歌曲要演唱好,除了技术和修养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如果自信心不足,歌者往往在考试、比赛或者人多的地方演唱时容易出现紧张的状态。就如当我们知道在同一个时段哪个同学跟自己唱的是同一首歌曲时,难免会留意这位同学演唱的情况,然后跟自己做个比较。别人唱的好了,那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唱的不如别人,自信心也就大打折扣。所以说自信心越足、心理压力也就越小、精神也就很放松、自然演唱出来的效果就很好;缺乏自信心、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精神也就很紧绷、自然演唱出来的效果就很差。但归根到底自己还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那样遇到问题也就不会没有自信更不会慌乱无措。

(三)舞台经验对歌唱的影响

声乐艺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表演。从这个角度概括“声乐”应该是指用“声音”和身体共同完成的、以刻画音乐形象为目的的表演活动。如果缺乏一定的舞台经验就会给我们造成紧张的心理,其他的外界条件就会给我们带来一定不良的影响。一位来自偏远山区学声乐同学的独白;“我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但是对于我一个生长在农村里的孩子来说,上台演唱的机会很少。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读高二的时候参加学校里举行的校园唱歌比赛,我是第5个参赛者演唱曲目是《好运来》,轮到第4个演唱的时候我在后台就特别紧张,到我上台了,越加紧张起来,看看台下那么多学生和老师,由于缺乏自信心和想着学过音乐唱的不能比其他人差,思想包袱过重,唱了几句就开始发抖,唱歌完全不在状态下。因为这首歌曲的最后一段是重复演唱几遍的,如果没有用心去唱,唱多唱少了根本就不知道,当我唱完了歌曲伴奏音乐还没有完,我在舞台上不知所措的站了一会才下台。”所以说分心、顾虑、太在意而出现忘词的现象,只有学着投入并且经常上台表演,我们才能适应一定的舞台、灯光、音响以及表演场地,学会在舞台上表现自身的肢体语言与歌唱魅力,并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舞台上的突发状况。

人的性格、自信心等因素是制约我们歌唱的客观因素,造成了歌唱中的许多负面影响。有的是先天性的,我们无法通过后天弥补。但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及丰富的舞台实践加上自身领悟来提高演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这才是最根本影响歌唱的主观因素。

二、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方法

(一)克服怯场的心理

无论是歌唱家或是初出茅庐的表演者,坐满观众的气氛下,都会出现怯场这种紧张心理。心理学认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形成的熟悉动作、 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记忆、再现或再做”就算是怯场。[1]

怯场心理属于一种情绪焦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心理调控方法,解除这种被抑制状态。

1.用深呼吸方法调节胆怯心理,每当上台前,我都会感觉到紧张这时我就会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深深的呼吸几次,然而深呼吸的频率是要均匀的。只有均匀的深呼吸才能削减心理的紧张、达到放松状态;注意节奏放慢,节奏要均匀,让身体尽量松弛,直到感觉到轻松了为止。平时多加训练自己放松,这样,在考场上出现怯场心理时,就更容易调控。

2.用语言自我暗示法调节胆怯心理,消除一些不良的心理想法。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有激励和促进作用的语言,使积极向上的意识潜入自我意识,直接对自己的思想、情绪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场比赛前,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对手很厉害,就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具体、带有肯定性的言语调节自己,比如“我准备充分,有什么害怕的呢,加油,说不好他也在紧张呢!为什么不放松呢。“提醒自己要有战胜对手的信心。在自我暗示的同时,也可以听听身边人的建议,以放松自己从而准备比赛。

3.转移注意方法调节胆怯心理,在上台之前可以和朋友聊聊天,聊些开心的事情,让心情愉快,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同当事人的心情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压力。

在上台前我们进行发声练习以及默唱自己将要演唱的歌曲时,要放松,自然的去训练,还可以放声唱出所要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这样有利于接下来的演唱,让嗓子得以打开,就会消除自身的紧张心理。当我们上台演唱时不要过多的去注意台下的听众,以免给自己心理负担。把他们当作是你的倾诉对象,或是不相干的人即可。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都是不断在舞台表演中逐渐锻炼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自我改善、自我调节。平时要努力学习专业,加强歌唱技术的训练,多参加舞台实践,提高舞台经验,胆怯心理慢慢的就会消失。

(二)做好充分准备,充满自信的歌唱

我们时刻都要充满自信心,做任何事情要认真去对待,要镇定和勇敢,不怕畏惧。不要虚荣心作祟,不要对自己的得失想的过多,更不要刻意去要求自己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情,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1.对于演唱者除了要掌握相应技巧之外还要“吃透“作品的前提。对于歌词的理解,除了要仔细研读,还要读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尽可能作一番相应的了解。首先要对作品的作者做一定的了解。有些歌唱者过分看重自己的感情,冒失的认为自己的决断与见解是对的,从而把作品误解了。处处把作者排在自己的后面,这是极大的错误。对歌词的内容,主题、背景、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有感情的朗读歌词,然后用准确的情感背诵歌词,使其成为歌唱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表、去完美结合。

2.用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即将演唱的歌曲。熟记乐谱,注意音准、节奏、速度,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熟背歌词,歌词达到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就不用担心错词、忘词。

3.每天要坚持练声,多听音乐,多演唱陌生的歌曲,多合伴奏。就像亲临舞台一样。进行公开练习,平时请老师、同学听自己练习演唱,演唱好的积累经验,演唱不好的及时改正,这种公开练习可以减轻演出、比赛时的紧张程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经常练习,不断复习,才能增强记忆,巩固知识。正所谓打铁还要靠本身硬。只有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了熟练的歌唱技巧,心里也就有了底气,演唱时也就更有自信。把自己的技术练得有相当的水准有十二分的把握,自信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强。

(三)在歌唱的情感表达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用情感启动的技术永远都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歌唱家正是掌握了精糂的歌唱技术,又具有非凡的对情感的领悟与表达才能,使他们的歌声具有永恒的魅力。在生活中,有些歌手在演唱时,会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他们虽然训练有方,甚至有很好的音色,但打动不了听众,可他们有时候还浑然不觉。尤其是唱高音时,虽然体态做出激动状,可脸部呈现“找位置”的表情,脱离了歌唱的最终目的,因为没有融入情感,淡然不能打动观众。例如《白发亲娘》这首歌,这首歌是一首抒情的歌曲,假如我们带着欢快的情绪去演唱,那就违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不能打动观众。演唱一首歌曲之前我们都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背景才能够对症下药。对歌词分析,了解歌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对我们演唱歌曲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要演唱一首歌,盲目的就跟着MP3学唱,即使你有一副好嗓音,也会缺少情感表达。之所以,声与情的辩证是歌唱的永恒话题。 一首歌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歌唱者那美妙的嗓音外,更有蕴含在歌声中那绵绵不绝的情感。

无论是歌唱还是练声,都要做到心里先有了情绪,然后再开口唱歌。总而言之,歌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声音与情感是相辩证的。在平时我们练习唱歌的时候就要有感情的去演唱,把每一次的训练当作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去看待,这样能够提高我们的表演能力,有什么活动要积极参加,学习别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作为观众也要把感情融入歌唱中,那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多在网上收索歌唱家在舞台上的表演。多看,多听,多学习,多练,对于一个歌唱者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技巧与歌唱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唱者运用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真切的情感以及动人的肢体表演,加上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而使歌唱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注释】

[1]引自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第167页

【参考文献】

[1]张淑芳主编.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龙军华.科学歌唱方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 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贾新阳、田新磊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资源

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所,各教材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不但分析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从学生成长历程、个性特征、学习心理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高雅品质;数学、自然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拼搏进取精神;美术、音乐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等,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提高心理素质,在学校中形成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是我讲的课枯燥呢?还是你们昨晚睡得太晚呢?”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葸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葸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3、寓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如: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一课,教师通过分析井底之蛙的主客观原因,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生活在小范围内又自以为是的人,必定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有博览群书,设身于社会实践,才会见多识广。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一课孙膑之所以能使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他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也要向孙膑那样,遇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5

(云南双江县职教中心677300鲁荣华)

摘要: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其中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其它方面得以正常、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心理品德、保持良好的情绪、竞争意识、意志力及其它心理能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更好的学习和适应、改造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结构;情商;情绪

谈到健康,也许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健康”,不就是指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形体健全嘛!我认为这只能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关于健康的较全面的定义,它应该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它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完满状态。其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则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我们的学生要想在将来的社会上有所提高、创造并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重点之一。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心理素质培养得好或坏直接影响着其它方面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它是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它关系着一个人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中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及怎样走的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品德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道德品质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运用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论,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保证道德品质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理想和道德品质的迅速形成并不断提高。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保持良好情绪的原因

情绪是指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满意、欣喜、愉快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气愤、憎恨、厌恶的情绪。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对他的学习、工作及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情绪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还可以保持体内分泌的平衡,以利于潜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要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不良情绪,学会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1.培养宽阔的心胸

人生百态,世事难料,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而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假若没有广阔的心胸,势必使自己产生烦恼,作茧自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心理健康及潜能的调动、发挥。所以,我们要以一些生动的例子作为对比,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学会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事物。

2.做个幽默乐观的人

乐观和幽默是快乐的源泉,是人生的挚友。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不凡的谈吐,不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学识和风度。如乐观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下决心更加努力,并想到各种补救方法。而悲观的学生只会抱怨、放弃,从此一蹶不振。幽默也是一种反击的艺术,是一种优势,是一种力量,它展示了一个人乐观豁达的品质。所以,乐观和幽默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拥有的。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若不能很好的认识对待,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因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心,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继续努力,也就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情商。

4.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潜能

兴趣是人们学习、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做事具有高度兴趣的人,能乐而忘忧、废寝忘食,而人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和学习中培养激发的,而有了兴趣就能调动我们

身上的潜力为学习服务。故而我们要以一些鲜明生动的例子、有趣的实验或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潜能。

三、教会竞争,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是有利于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行为。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该把竞争理解为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做出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更大力量的一种愿望,并将这种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懂得竞争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竞争,个人、集体、国家之间都安于现状,没有发展提高的要求,没有竞争意识,社会将会是怎样的落后?由此看,竞争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带来了更多激烈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民族的希望,更是竞争的主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力量所在。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只有拥有了竞争意识,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拥有竞争向上的心态,才可能成为健康、自信、勤奋的一代;只有竞争向上,才能热情拥抱生活,也才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不负众望。

既然竞争向上的精神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培养这种精神呢?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竞争力是自信心的体现,有勇气参加竞争是自信的表现,在竞争中获胜也是自信所起的作用。勇敢的竞争者,首先是肯定自己,肯定就是进取的力量。其次是要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懂得挫折乃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成功与失败,而关键在于谁的韧性较大,谁就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活力,把奋斗看作一种美好的实践过程。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都期望能去实现它。可是,通向成功的大道并非平坦无阻、一帆风顺,幸运之神只跟那些不畏艰险、勇于追求进取的人有缘。无数事例也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优良、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具有充实的人生,主要是看他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奋斗目标。

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要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青少年学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不会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就会引起不良后果,如动辄离家出走,甚至绝望自杀或攻击报复等恶性反应,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例已发生过许多。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若能采取积极的方式,适量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代青少年来说,大部分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只有遭受适度的挫折,才可以使其从中受到锻炼。因此,我们要明白挫折是人生的附属物,有竞争、奋

斗就会有挫折。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毅力。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毅力,应该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激发强烈持久的动机,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耐心和恒心,建立适度的期望值,从小事做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智力和精力始终指向既定的奋斗目标。

五、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外,还要让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如实、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具有超越前人的能力,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使学生能正确面对不同的困难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与生活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自立,养成独立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为了使学生以后能适应和面对社会,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提高学生参与并适应社会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学生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的培养,若能做到这些,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社会。

此外,我认为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道德品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基础。

总之,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发展,教师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决定素质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面对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今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选择、学会生存;不断学习提高,能承受挫折;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我。作为教师,还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使其获得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6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它已日益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 者:陈树发 陈晓琴 作者单位:陈树发(景德镇高专教务处,江西,景德镇,333000)

陈晓琴(乐平张桥小学,江西,乐平,333300)

影响良好歌唱心理的因素分析 篇7

一、良好歌唱心理的解读

歌唱艺术是以歌曲为载体将歌者的认知、需求以及情感进行表达输出。歌者从这种情感表达输出之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满足感,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经大量实践证明:歌唱表演的成功不仅需要歌者有较高的业务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歌唱心理

在呼吸、咬字、吐字、发声共同的参与下完成了歌唱这一艺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对歌唱机能的控制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承担了有意识控制还承担了潜意识的控制工作。在歌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歌曲内涵的理解诠释以及歌曲风格的定位、表现等都与人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心理活动是歌唱行为发生的前提并且贯穿了声乐演唱过程的始终,歌者的演唱欲望导致了音乐活动心理动机的产生,歌唱心理对声乐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透析歌唱心理,使得歌唱心理成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如能发挥其能动性即能有效的避免演唱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影响。

(二)良好歌唱心理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刘畅在一档采访栏目中评价其高徒——海政文工团独唱演员常思思在国家级的声乐大赛中成功摘冠除了精湛的技能还有不怯场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表示常思思在比赛中能发挥出与其在声乐课堂上一致的实力。也就是凭借这种高超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年仅21岁的常思思在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名列前三甲,在第八届中国声乐金钟奖上荣获金奖。通过以上典型案例得知: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有关的良好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结合,适度的控制登台前的情绪、把握准歌唱的动机,是获得良好心理、最佳歌唱状态的一个有效方法。良好的歌唱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歌者多多参与舞台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实践中收获经验,提高适应舞台的能力。

二、气质差异导致“怯场”程度的不同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得知四种气质类型的人性情各不相同:多血质的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活泼热情,胆汁质的人行动迅速、生气勃勃、刚强勇猛,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善于观察,黏液质的人情绪稳定、细致从容、心境平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是属于其中几种类型的混合体,只是哪种类型在个体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而已。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性格较为外向,怯场心理较弱,适合从事表演性较强的工作。抑郁质和黏液质的人属于内向型,此种类型的人注重主观世界,在与外界接触时容易产生害羞、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以至于他们在面临困难或失败时比外向型的人更为敏感,因此内向型的人更容易产生怯场心理,而且还难以消除。

三、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者的喜、怒、哀、乐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歌曲的演唱,声乐艺术是歌唱者运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出一个发声的乐器,大脑对参与发声的各器官的控制需要极其精准。换而言之,也就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不受外界的影响,精准的调控各器官的运作。倘若歌者在演唱时情绪有所波动不能自我控制,注意力一旦涣散,那么大脑对歌唱器官的调控就会出现误差。由此可见,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情绪”的影响或支配,而且前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反作用于后者,例如在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就会投入得更多,对不喜欢的作品就会充满排斥感,越唱越不喜欢,越唱越厌烦,在此,情绪的两极性就体现了出来。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生理实验研究表明:发声器官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大脑皮层通过听觉、视觉以及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因此,由高级神经控制的“情绪”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各器官、感官的协调发挥。

四、业务技能水平较低导致不自信心理

声乐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不自然阶段、自然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不自然阶段是最容易产生不自信心理的,该阶段的歌者还处于对歌唱技能一知半解的程度、也难以做到对气息、牙关、喉头、舌根、软腭等参与歌唱时的各器官的有效控制,所以在演唱时很容易钻入怎样才能正确发声的这个“牛角尖”,同时声乐学习又无捷径可走,不可能一两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一次次挫败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学生很难在演唱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五、懒惰行为导致紧张心理

通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俗语可知声乐需要每天进行练习,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能将歌唱状态保持下来,做到信手拈来。如歌者不勤加练习、背记歌谱,那么在演唱时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反而导致了紧张心理的产生。

六、生理差异对歌唱心理的影响

声乐不同于其它,声乐是运用人的身体器官制造乐器发出声音,曾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话,可见人声是最美妙的。那么对于能发出最美妙声音的乐器的状态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声音条件较好、肢体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在演唱时会自我感觉良好,沉醉在自己的优势之中。而声音条件较差、肢体协调能力较弱的人在演唱时会想尽力的弥补自己先天条件的不足,从而导致不自信、紧张的心理。

笔者在声乐学习启蒙时就听说过要想唱好歌还需要有个好身体,“三天睡出个金嗓子”这类似的说法。笔者在大二时因睡眠不足导致声带充血,最后用声过度引发声带血管瘤破裂,经过激光治疗笔者的病情虽然康复,但是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笔者不敢放声歌唱,生怕再次出现声带出血现象,因此也影响了演唱的质量。

七、平淡的演出氛围产生消极的心理

前面提到外向型的人在演唱时怯场心理较弱,这类人更喜欢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以及肯定,当演出现出现场人数较多、观众较为热情时,外向型的人其肾上腺素就会升高产生兴奋感,反之,外向型的人就会越唱越消极,草草结尾。而内向型的人就会产生压迫感、恐惧感,以至于无法保持歌唱的状态,无法完成作品的演唱。由此可见,歌者身处平淡的演出氛围中,不管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

声乐是一门追求美、展示美的艺术学科,通过歌者对声乐作品的演绎来打动听众的心。只有将歌唱中影响良好心理的因素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矫正不良心理,完美的将歌曲里的“真、善、美”传递给大家。

参考文献

浅谈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歌唱心理 篇8

【关键词】能力;心理素质;实践

一、要注意培养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唱歌技能的训练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往往又忽视了另一侧面,即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注意不够。学生喊唱是个普遍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喊唱的坏习惯,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要用心听赏优秀的演唱(奏),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还要经常地进行艺术实践(如参加合唱等),再从理论上对作品和演唱特点作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准确、生动、深入地揭示歌曲的音乐形象。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在情感上也会受到感染,想象力得到发展,做到有理解、有感情地歌唱,也能进一步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是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取一对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幅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恐惧、退缩。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须心理相容,这样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有许多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都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由兴趣开始的,而兴趣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声乐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3.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4.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协调、兴奋状态中,就算发生错误也能很快的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一旦发生错误就会方寸大乱,导致其他方面也发生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在演出实践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1.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曲目

一个初学声乐者,或者是大师级的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的曲目。根据自己的声音情况去选择曲目。不能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有的作品也许现在唱不适合,以后可能会合适。因此,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曲目要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量力而行,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能够胜任的歌曲来演唱。尤其是在声乐大赛或重大演出中,盲目选择技巧性高、难度相对大的作品演唱,会让自己心里没底,无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演唱时出现心跳加剧、气息上浮、口干舌燥,肌肉僵硬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2.提供演出机会,加强舞台实践及适应能力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歌曲的能力。让学生多参加不同层次的演出,校内和校外的,在不同的场合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摸索出一套应对不同表演形式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情绪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把听众当朋友,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上,排除杂念始终“进入角色”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上一篇: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革命红色之旅-感想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