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2024-11-14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通用3篇)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篇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不信你也来试试看!

一、趣味导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

1.以“之最”来导入新课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

2.以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3.以读图提问来导入新课此方法多用于讲述地理位置、范围及地理规律等内容。

4.可以用地理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埃及地理时,可用“灰尘吹来”猜谜底“埃及”来导入新课。

二、趣味授课

1.生动的教学语言(1)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3)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上北天,重内台海福吉安”。

2.灵活的讲练结合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

3.形象的直观教具(1)课堂的边讲边画。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2)充分运用电化教具。除了制作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和录像片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手制作一些电动教具。如“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国矿产分布”“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等主题鲜明、制作精湛的现代化电动教具。

三、趣味小结打破常规的“一言堂”式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自拟提纲、自行总结。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四、趣味练习

1.自测练习。是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题,相互提问,相互评定,以求共同提高的练习方法。

2.形成性自测。是指教师在课前将有关练习题印好,新课结束后,进行当堂测试的练习方法。时间多为6~10分钟。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篇2

关键词:物理,探究,经历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 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 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 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组织形式 探究 生物

实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研究实验课堂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自从课改以来为了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观察、思考以及合作精神等。课堂教学形式也要求有大的变革,尤其是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获得知识必需建立在实践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至关重要。

一、根据不同的时间,组织进行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的选择实验时间进行实验教学,是进行成功组织教学的前提。课改后有了地方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提前或者推后更有利于教学组织。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时,要观察花的结构。而开学时大多数花还未开,学生们只能通过多媒体从画面中观察花的结构或者花的标本。如果推后一个月进行这个实验,蒲公英、迎春等花已开放,学生们进行观察和实验很容易。这样减少了实验进行的难度。因此,因地制宜选择时间进行实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1、实验采取的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把实验分成探究实验、观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原则是:(1)尽可能的让学生作探究实验。如课本安排鸡卵的结构为观察实验,而我把它改成了探究实验。原因是虽然学生在家可以观察和探究,但缺少同伴的交流与互助。(2)当没有恰当的实验材料,或不可能短时间实现的实验过程,则可以作为观察实验进行,如种子的萌发过程,植物根尖的生长等实验。(3)不能自己在生活中进行直接观察和探究的生理过程和结构,可以通过模型等进行演示实验。如人的血液循环过程,呼吸的过程等实验。

2、课堂活动的组织。在新课程形势下,课堂活动的组织极为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如同看戏般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还未观察和探究就已经“认识”了实验仪器;“明白”了实验操作;“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只是一种模仿操作,实验结果是一种完全相同的答案,对实验误差不作客观的分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利用情景、实验、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实验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1)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调控。实验前一般将学生提前分好组,这样有利于把握课堂动向。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学应该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应该一人一组,独立完成操作,但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弱,需要同伴的互助。因此,我让想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同学坐在A排,需要同伴互助的坐在B排。(2)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设计师。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尝试科学的探究过程,探究实验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假设,然后学生开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讨论交流等步骤。这样的过程中,有时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假设。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有时让学生们根据内容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完成设计实验等过程,最后教师与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共同进行评价。

三、进行恰当及时的交流与评价。

实验的过程固然重要,而学生们则更希望他人对自己的探究结果,给予肯定的评价。心理学表明,来自他人的评论,更能激发人的潜在的能力。因此教师及时恰当地组织交流和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评价可以来自三方面:(1)同伴的评价;(2)教师的评价;(3)家长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分成口头评价和档案评价两种。通过评价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最大的成功在哪里,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么。

上一篇:小班美术:水果冰糖葫芦下一篇:吴店二中2014—2015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