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则范文

2024-09-30

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则范文(精选2篇)

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则范文 篇1

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内容

1.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出高分子材料产品功能设计的新概念,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相关行业领域之中。

2.承担材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学士等的培养工作。

3.开展重点实验室开放性研究课题的申报、组织、落实和实施工作。

4.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合作。

5.组织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

二、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委员 卓仁禧 程时远 于 键 顾 宜 王源升 曾繁涤 王世敏 黄世强 陈祖兴

院士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

武汉大学 湖北大学 清华大学 四川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

三、学术带头人

  武利民:男,湖北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博士。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

徐祖顺:男,湖北大学特聘(二岗)教授,博导,博士。湖北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

带头人。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

 黄世强:男,教授,博导。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

   

张洪涛: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艾照全: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易昌凤: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彭 慧: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聚合物乳液研究。

叶正涛:男,湖北大学校内特聘教授,博导,博士。主要从事多相高分子研究。

管 蓉:女,湖北大学特聘(三岗)教授,博士。湖北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研究。

 何培新:男,教授,湖北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多相高分子研究。

  

肖卫东:男,教授,主要从事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刘少波: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多相高分子研究。李盛彪: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多相高分子研究。

肖汉文: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多相高分子研究。

陈正国:男,研究员。湖北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要从事精细及功能高分子研究。

 陈祖兴:男,教授,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反应性高分子

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

闫翠娥: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研究。黄锦霞:女,研究员。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研究。娄兆文:男,教授。主要从事精细高分子研究。

  

杨桂春: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聚合物支载反应研究。

高 庆: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精细及功能高分子研究。

五、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内容

1.实验室研究方向

  

聚合物乳液先进技术与制备 多相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制备技术 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

2.实验室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在重视乳液聚合理论和聚合物乳液产品开发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

如下研究内容:

      原子基团转移乳液聚合,研究其聚合机理,动力学,探求反应规律。

乳液定向聚合,选用合适的水相稳定的定向催化剂,设计合成定向聚合物乳液。乳液纳米微粒的合成,通过先进的乳液聚合技术,设计合成单分散乳液纳米微粒。

生物高分子微球的合成,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技术,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微球。

超浓乳液聚合,进一步深入开展超浓乳液聚合机理、规律,力争在理论上有突破性进展。复合聚合物乳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聚氨酯乳液,酚醛树脂乳液,醇酸树脂乳液,聚酰亚胺树脂乳液的制备和聚合机理的研究,开展大宗产品乳液化,减小环境污染。

 非水介质的乳液聚合,在继续开展反相乳液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二氧化碳

为介质的乳液聚合。

 互穿网络聚合物乳液,寻求新的合成技术,提高高分子材料性能。在开展乳液聚合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开展功能性聚合物乳液,低成本聚合物的研制开发应用工作,特别加强聚合物乳液在新材料、生物、医学、胶粘剂、涂料、皮革、纺织、纸张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工作,开发生产新型聚合物

乳液材料。

2.2多相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制备技术

 本方向以现有聚合物为主要原料,采用反应挤出工艺,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共混型高分子结构材料,挤出机作为反应器能熔化、挤出、配混聚合物、对聚合物排气脱挥发物、在高粘度本体中实施接枝交联等化学反应,由于不需大型聚合装置、无废液排放,节省能源,利于环保,是开发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的一类方便有效的途径。对这类高分子材料的形态结构、性能、制备工艺技术三者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能促进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工艺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还将推动新

型结构材料的生产应用。

 本方向的理论研究主要有:(1)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界面与增容, 共混物是一个多相体系,相界面形成了材料的薄弱环节,因此研究不同类型的增容剂对改善界面粘结,形态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是制备高性能共混物的首要问题;(2)相态控制与微结构设计;研究各种因素对形态结构的影响,如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在混合加工过程中,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等.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1)动态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动态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具有节能降耗、可回收利用、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被称为第四代橡胶,正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传统热固性橡胶。其制备方法是以橡胶和塑料为主要原料,采用动态全硫化的生产工艺制备。通过对硫化体系的选择、增容剂的合成以及制备工艺的控制,使橡胶相形成1-5μm的硫化胶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塑料连续相中。该类热塑性弹性既具有热固性橡胶的弹性,同时具有热塑性塑料的加工特性,其成型加工工艺简单,废料可循环使用,是弹性材料发展的趋势.(2)高阻隔性积层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层状共混物(积层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改进阻隔性的方法,这种共混物理想的相态结构为两相连续,即一般树脂呈连续相,阻隔树脂呈平行片状结构分布于聚烯烃连续相中,形成一种微相复合的特殊结构,从而大大提高抗溶剂渗漏阻隔效率,积层结构阻隔效果比一般海岛结构共混物提高近20倍左

右,国内在这种材料的产业化方面仍然是空白。2.3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研究内容:

 设计、制备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压电、热释电、磁性、导电等活性的有机分子作为功能性单体,制备金属醇盐为无机组成来源单体,用溶胶—凝胶法、“原位高温聚合极化”方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制备工艺条件、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热性能、光吸收性能、非线性光学性能、压电性能、热释电性能、磁性能、导电性能,研究各种性能的温度稳定性和经时稳定性,研究组成、结构、工艺影响性能的机理。应用于开发激光倍频器件、光开关、光调制器、压电换能

器件、热释电器件、磁性器件和元件、导电材料等。

 用溶胶-凝胶方法原位制备无机纳米粒子,结合乳液聚合方法和縮聚反应方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研究制备工艺条件、材料的尺寸效应、机械力学性能、热性能、光性能、表面性能、粘接性能等,研究组成、结构、工艺影响性能的机理。应用于光学材料、涂料、胶粘剂、织物整理剂、通用高分子材料改性剂等。

六、仪器设备名称

仪器设备名称 扫描探针显微镜

归属 型号、规格 数量 价 格(¥或$)学院

DI SPM Olympus 1

¥130.0万元 ¥37.6万元 $70.0万元 ¥22.0万元 ¥30.0万元 ¥86.7万元

国别、厂家 美国Digital公司 日本OLYMPS公司 美国瓦里安公司 中国张家港华丰

中国 美国WYATT公司

出厂日期 2002 2002 2002 2002 2000 2000 透反偏光显微镜带冷热台 学院

核磁共振谱仪(600MHz)学院 INOVA 600 NB 1 中空成型机 注射成型机

学院

HFBA-45

学院 UNMAX-80iIII 1 激光光散射分子量测定仪 学院 Wyatt,Dawn E 1 动态表面能分析仪 智能感应流变仪 CHN元素分析仪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色质联用仪 热分析系统 学院 Kruss K12 1 12.0万欧元 ¥72.9万元 ¥38.0万元 ¥25.0万元 ¥116.0万元 $7.0万元 德国 德国FINNIGAN

日本 美国PE 日本岛津 美国 2000 2000 1986 1999 1988 1988 学院 Haake System 1 学院

PE2400

学院 SPECTRUM ONE 1 学院 QP-1000A

学院 DTA1700,TGA 1 超速离心机 学院 FB-4000 SGI分子模拟工作站

学院

SGI 透射电镜 学院 JEM-100SX 扫描电镜 学院

DSM-950 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 学院 D/MAX-3C 动态力学热分析仪

学院 DMTA-III 粒度分布仪 学院

SA-CP3 低频阻抗分析仪

学院 HPLF4192A 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仪 学院 AutosizerⅡ动态力学谱仪 学院

GDP-3 材料力学试验机 学院 AG-10KNA 双螺杆挤出机

学院

TE-34 $6.0万元 1 $5.0万元 1 $10.0万元 1 $14.0万元 1 $10.0万元 1 $5.5万元 1 ¥25.6万元 1

$10.0万元 1

3.0万英镑 1 ¥8.0万元 1 $5.0万元 1

¥30.0万元

美国英特公司 美国MSI公司

日本 西德OPTON 日本理学 美国 日本岛津 美国 英国 中国 日本岛津 中国

1987 1995 1987 1988 1987 1993 1989 1988 1989 1994 1992 1998

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则范文 篇2

然而, 源于自上世纪末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方法已经难以挑战“摩尔定律”物理尺度极限的担忧, 人们便转而寻求“自下而上” (bottom-up approach) 的方法, 从微观层面构筑分子尺度甚至纳米尺度的器件。

化学专业可操纵原子和分子的专业特点, 使得由化学家们来发展“自下而上”的策略顺理成章, 也成为最理想的选择。面对这项挑战, 化学家们已经开始运用合成和分子组装等手段, 来设计创造各类功能性体系和材料以运用于不同的目标。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的青年研究员朱亮亮, 便是为该目标不断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也是本文的主角。

化学, 第一志愿

2001年, 朱亮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谈到当年专业的选择, 他表示由于其在中学阶段便对化学和分子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化学科目的考试成绩也往往相较于其他科目更优异, 因此,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把化学专业当作了第一志愿。

不过,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 大学伊始阶段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不是非常清晰。他当时更多地是想多学点化学类的专业知识, 毕业后能够回家乡当个中学化学教师就很不错。渐渐地, 受浙江大学化学系优良的科研风气的影响, 他萌发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想法, 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本科阶段, 他先后跟随方卫民副教授和滕启文教授从事了无机复合磁性材料的研究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面的工作。虽然这些内容跟后来从事的研究主题关联性较小, 但那时培养起来的科研思维方法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产的博士生

本科毕业后, 朱亮亮以推免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博连读, 师从田禾院士, 开始了有关功能超分子与合成分子机器方面的课题研究, 这也是他科研生涯的正式起点。

由于本科阶段打下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基础以及对科研创新的热情与豪情, 刚开始朱亮亮的课题便做得顺风顺水, 很快就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欧洲化学》上发表了他在研究生生涯的第一篇文章 (Chem.-Eur.J.2007, 13, 9216) 。然而, 在这之后由于研究方向的转型, 他的课题逐渐陷入了瓶颈。

幸运的是, 2008年他获得了一个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进行有关分子传感器的项目交流的机会。走出国门以后, 在与其他国家学者接触的过程中, 他不但拓宽了国际视野, 而且在课题创造方面也吸收了新的“养分”。经过不断努力, 又成功完成了多项高质量的原创研究工作, 并在诸如Langmuir、Chem.Commun.等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2010年, 入选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后, 朱亮亮继续加强了工作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整个研究生阶段, 他以第一作者或主要贡献者的身份共发表了1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在有机功能材料化学领域中是少有的“高产”博士生。

海外继续深造

2011年博士毕业后, 朱亮亮先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深造。他对博后课题的选择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工作的基础上交叉并拓展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 他不但通过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及非共价作用的方式创造了多种新物质新材料, 而且在分子有序性、微观排列、精细结构的调整以及材料状态的控制方式上也开展了进一步的强化研究。

国外的潜心研究, 使得他的科研成果和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成回国前, 他已经在包括J.Am.Chem.Soc., Adv.Mater.和Angew.Chem.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 SCI引用700余次。多篇工作被审稿人做出了top 5%的高度评价, 一些工作被选为封面或亮点栏目进行专题介绍。

朱亮亮研究员 (右三) 和他的课题组团队

新的征程

在四年的国外博后阶段的历练告一段落之后, 朱亮亮于2015年5月毅然回国, 加盟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

创业伊始, 由于身份和工作性质的转换, 事情接踵而来 (办手续、装修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招生招聘、申请项目、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其他事务等) , 真所谓“千头万绪”。好在朱亮亮延续着读研和博后期间干练高效的工作节奏,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课题组的前期建设基本完成, 一支由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年轻团队也逐步组建起来, 并且已经开始有独立的成果产出 (例如Macromolecules2015, 48, 5099) 。

当然, 独立研究工作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研究方向的把握。为此, 朱亮亮提出运用有机合成和超分子组装双管齐下的材料制备方式。一方面, 尽可能利用合成的手段开发新颖独特并具有包含相应功能的π-共轭体系的分子;其次, 利用超分子组装或者分子自组装的手段实现分子以上层面的化学体系的制备。分子组装的技术不但能够运用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力使多种材料和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化学整体, 适当地简化有机合成步骤节约成本, 很多时候由于导向和排列的独特性能够带来体系化学与物理性质的改进和调节, 以满足相应的应用需求。该项目整个研究方法是材料设计和学科研究中的“自下而上” (Bottom-Up) 策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从而为打造一个以新一代智能材料为特色的系统工程服务。

上一篇:小学学困生转化案例下一篇:小蜻蜓优秀观察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