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理教学水平(通用11篇)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1
摘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了生理学教学水平和内涵。
关键词:精品课程,生理学,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精品课程,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使精品课程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力的帮手,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好助手, 对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理学》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广西区精品课程, 《生理学》课程组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立足于精心建设课程网站, 大力提倡课程教学改革, 对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精品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是高校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精品课程是用网络技术将网络课件、教学讲课录像等上网开放, 并在课程网络上制定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掌握内容、学习目的、授课教案、教材讲义、练习题和题库等, 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推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2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以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重要基础医学科学, 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其重点是探讨正常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和产生机理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难点是机体时刻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而能做出各种有适应意义的反应以保持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 这有赖于机体十分精确和完善的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机制抽象而难理解, 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难阐明清楚, 这些抽象的问题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动态地了解生理学的重、难点问题。为此, 笔者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理实验教学, 制作与实验基本操作相关的教学影像资料, 并实现了生理学教学实验技术微机化,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由于有了丰富的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影像资料和实验教学辅导资料, 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摆脱了“只有教师在场才能实验”的困境, 大大减少教师及教辅人员的课堂实验指导时间。同时, 构建网络化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 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主模拟练习实验操作, 强化学生教学效果。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 注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最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3建设精品课程, 推动生理学教学改革, 促进课程的发展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笔者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明确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关键,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在生理学的教学任务繁重而学时数又在不断紧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生理学教学需要的情况下, 针对学科特点教师制定了一整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方案。完善生理实验课教学, 压缩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把实验教学分四个部分进行:基础操作技能训练、验证性试验、综合性试验和自主设计性试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做好准备;开设少数验证性试验, 以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 并为学生今后的实验设计提供借鉴;通过综合性试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思维、团结合作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科研能力。同时, 加强课堂授课改革: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法, 对于难点、重点内容知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着重讲解, 而对于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 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然后教师做系统性的归纳, 进一步强化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并启迪学生向深层次思维进行转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推动了生理学教学改革,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运用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那些更聪明、更能干、更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作为一名医学大学生, 毕业后不仅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而且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持续更新。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的技术, 适应时代需要, 适应社会要求, 更好地服务社会。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从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转向于主动学习, 包括学习时间的自主安排, 学习内容的自主掌握, 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等。随着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上有了丰富多彩、系统齐全的教学课件, 以及开设的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过去学生上课时既要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又忙于记笔记, 而且每次课接受的内容很多, 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 每次课的内容很难全部理解和掌握。而现在上课时没听懂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上的课件选择性的重复性地学习, 弥补上课时未能掌握的内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的论坛留言和在线交流, 为学生与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通过精品课程, 培养教学师资队伍
在精品课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流教师队伍, 建设优秀的课程, 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做保证,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 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流教师队伍。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不断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是培养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为了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和质量, 这就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 编制和设计好的教学课件,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为了使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教师必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 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 从而促进教师各方面知识的提高。另外,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 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 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以精品课程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建成有特色的优秀课程, 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提高本科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充分发挥和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提高生理学教学水平和内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3) :82-86.
[2]徐文锦, 段相国, 汤建中.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J) .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2) :141-142.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2
一、记学生反馈
1.学生见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长此以往,对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日后的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必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更好发挥。因此,在课堂上,作为英语老师,经常用这样的课堂用语:Doyouhaveanythingelsetosay?anythingelse?(还有别的要说吗?)。鼓励学生多说,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或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讲解练习答案时,更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尽量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2.记作业问题。学生的作业情况,不仅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暴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在此年龄段上思维的特点、对事物认知的程度、观点及思维能力等。例如,通过作业发现有困难,我就训练他们进行推理:着重强调每组词的关键区别所在,如用法上的、人称单复数上的、词性上的等等,然后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掌握与理解所学知识。
教师把这些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一定能成为教师今后教学参考的第一手借鉴材料,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及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记自身体验。
1.记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一堂气氛活跃的课,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断及能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简洁明了的板书、对突如其来问题的处理、瞬间产生的灵感等,这些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这些课堂上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日后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只要长期坚持,教学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
2.记失败教训。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我们在记录教学成功之处时,更应找出不足,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教然后知困”,通过对教学失败之处的反思,能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以达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去寻找不足之处: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中的各个过程,讲授内容的清晰透彻度,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等。
3.记再教设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写下次再教时的做法。我们应该象于漪老师那样,每上完一节课之后,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写一写“再教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常教常新。
三、记他人评价。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3
结论:在生理学教学中可采取T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临床思维能力;生理学教学;策略
前言:临床思维是每位医学专业学生应必须学习与掌握的能力,是在根据已知的病理知识、医学知识以及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程序以及科学思维进行临床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生理学教学中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的教学效果,研究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策略,现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某校2013级2个临床医学专业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40名学生,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教材、教学总时数、考试题目等均相同。
1.2方法。对照组均行常规教学法展开教学,实验组则行TBL教学法,具体方法:①在生理学第一次理论课堂上提出肺功能、休克、缺氧这三个教学单元将应用TBL教学法进行教学,并通过PPT向学生简要介绍TBL教学方法,以对该教学法模式的方法与具体步骤有所了解。②将学生分组,40名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组需按异质性原则,即兼顾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组。推选组内各方面较优秀的1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织该组学生资料查阅、讨论探究、记录、成绩汇报等各项工作,并及时将小组成员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督促,增强学习兴趣与积极性。③课前准备:每次课堂均提前一周将教学大纲、课堂进度安排、临床案例以及有关问题等预习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预习准备。③随堂测试:每次课堂前15分进行随堂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点、基本结构、重点知识等,试卷发放与回收由小组长负责,完成测试后各组交换互评,通过课前随堂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④小组讨论与汇报: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与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组内的讨论,教师按顺序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以为各小组的讨论方向、困惑等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通过抽签选择问题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针对各小组的优点、不足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学生期末临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分值与成绩为正比数量关系。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经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学生平均成绩)以形式表示,经t检验,P<0.05时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学生平均临床病例考试成绩为91.37±3.20分,对照组为80.23±3.12分,两组学生成绩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t:=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生理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医学技术进步迅速,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也在不断地完善并细化,生理学课程内容也有了明显地细化。但是传统教学生理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过分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而忽视教学的目标,忽视临床知识在生理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而医学生理学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就别临床思维能力的医学工作者,因此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良好地适应社会医疗服务工作的内容。在医学专业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主学习”是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要求内容之一,TBL教学法符合这一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写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意识,生理学教学涉及生理、解剖、病理、遗传、生化、临床内科与外科学等多个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
本次研究结果,实验组学生平均临床病例考试成绩为91.37±3.20分,对照组为80.23±3.12分,两组学生成绩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TBL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TBL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一是教师角色转变难度大,生理教学教师通常接触临床的时间不多,因此临床经验较少,在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无法回答学生问题的情况:二是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如课前准备共组需要教师收集各种临床资料以为学生的预习提供参考内容,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三是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难度较大,学生过去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均较为薄弱,因此较难适应TBL教学法。因此在应用TBL教学时应循序渐进,给学生一个适应期,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积累临床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生理学教学中可采取TBL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4
1 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选取
临床专科医学的生理学应结合临床专业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 突出专业特点。具体步骤如下。
1.1.1 分析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对培养应用型临床人才的需要, 确定生理学知识点的选取要点在于“必需、够用”[1]。
1.1.2 集体讨论
鉴于专职生理学教师对于临床实际工作了解不足, 在选取生理学教学内容时应该邀请临床知识丰富的临床医师参与集体讨论, 确实做到选取内容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1.1.3 实践调查
为验证教学内容地选取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临床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还应该保持回访, 了解生理学选取内容是否合理。
1.2 教学模块组建
从临床常见、多发的症状及体征入手, 结合学生已有解剖学知识, 找到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点, 构建新的生理教学模块。下面以呼吸系统这一教学模块为例具体讲解。
1.2.1 寻求有效的切入点
基于学生对呼吸系统解剖结构的了解, 以呼吸困难为切入点, 提出其发生的可能原因。
1.2.2 找到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点
将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与呼吸困难常见的病因自然衔接。
(1) 肺通气 (大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 与气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学生能深刻领悟到维持正常呼吸的前提是气道通畅, 自然就能明了人工呼吸为何必须先保证气道通畅。
(2) 肺换气 (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与肺炎等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回顾肺换气气体交换膜的结构, 结合大叶性肺炎时由于呼吸膜的厚度、面积变化造成换气障碍而引发呼吸困难。在通气/血流比值平衡知识点的处理上还可扩展到肺循环血栓对呼吸的影响,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与一氧化碳 (CO) 中毒引发地窒息。引导学生回忆体、肺循环过程, 提出CO通过肺通气及肺换气进入血液循环中, CO与O2竞争性的与血红蛋白结合, 而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远大于O2, 导致O2运输障碍出现呼吸障碍。
(4) 组织换气 (组织与组织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与组织缺血。局部循环障碍中组织血管栓塞导致组织缺血或坏死。1.2.3梳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进行衔接, 同时也要保持自身体系的完整, 不可随意分割知识点, 在学生理解衔接点的基础上应及时将分散的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呼吸是由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有机结合的整体过程,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能导致全身或局部缺氧。
2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2.1 教学模块运用
一系列生理学教学模块组建后, 为发挥模块的教学效果, 必须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以模块为中心, 建立学生主动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2];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 使用动画、图表、对比等方法直观形象地了解生理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在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都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2.2 实验改革
以模块为依托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 加深学生对教学模块的直观理解, 如可设计呼吸系统实验验证缺氧、CO中毒等项目对呼吸产生影响的过程。
3 考试考核方法
不以死板的理论知识点来命题, 组建一个体现生理学教学模块的试题库, 真正考核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生理学教学模块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生理学知识, 获得了临床知识, 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 体现了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雪芳, 刘艳明, 马建伟, 等.临床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27 (5) :66~67.
写作教学案例 提高教学水平 篇5
教学案例,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指导教学实践的描述性文稿。教学案例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增强教研效益,提高教研水平,形成教研成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案例素材的特点
1、案例要典型
能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
2、故事要生动
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应某个隐含观点的教学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寓意要明确
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要提炼案例的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仅仅是教学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个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三、介绍案例事实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真实
3.情景要完整
4.取舍要恰当
5.叙述要客观
四、进行案例分析
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学理论。
2、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案例分析的主意要新,有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做指导,要跟得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当前,案例分析要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析务必实事求是
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小道理,要将教育教学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汇于分析之中。
4、论述要突出重点
对于以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标和主意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
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某个特定的问题,寻找所需事实,严格选材,深入挖掘。
下面就选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笔者在前不久观摩教师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卖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教师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她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是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6
【摘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而对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进行的改革尝试,认为将文献解析、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等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良好训练,可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实践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级植物生理学 教学改革 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11年“211工程”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7-02高级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农业院校如生物学、农学、园艺学、林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均将之列为学位课程或重要选修课程。因此,每个学校修读该课程的研究生人数很多,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超过100人。另外,研究生从不同的学校考入,在本科阶段接受的基础植物生理学或植物生物学课程教育的深浅不一;研究生又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之分,它们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传统的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针对这一新的情况,如何在迅速建立高级植物生理学知识体系的同时,适当引入研究热点及前沿的知识内容,使研究生尽快进入科学研究和创新研发阶段,迅速提高相关科研能力就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尝试。
1.课程改革满足农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和支柱产业,农科研究生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的植物生产类研究生教育已由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逐渐过渡到现在的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在于培养从事以认识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农业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前沿,强调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创新;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均较强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强调的是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改变了高级植物生理学课程过去的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重点放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邀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比较强的教授开展讲座式和讨論式上课,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力图引导研究生将自己科研或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上升到植物生理学理论高度,从而提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2.教学内容的配置,既涵盖植物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又不断更新和提高
虽然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体系极为完整的历史悠久的课程,但我们的高级植物生理学却没有采用任何单一教材。一方面,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通过基础植物生理学或植物生物学的学习,已基本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体系,在高级植物生理学教学中没有必要再次以完整的授课内容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另一方面,植物生理学科发展很快,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没有教材的限制,教师可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生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满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双重需求。没有教材的限制也更能体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章节范围内尽量介绍发展迅速的热点及与生产实践中专业相关性更强的内容。教师在课后会将ppt课件复制给学生,使他们在复习甚至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中使用,研究生普遍反映良好。当然,随着学校教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也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内容架构及教学改革进行经常性研讨,而改革和变化又始终在课程体系的范围之中。
3.教学方式改革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1 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师生互动
近年来,我校修读该课程的研究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专业方向及本科知识背景差异很大。过去的大班授课、以构建内容体系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研究生不能根据感兴趣的专题进一步拓展,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教与学之间也缺乏互动。教学团队对此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班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案。分组讨论围绕各位教师的授课专题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也可结合导师的课题自由报名,并在各位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这一方案实施几年的经验表明,专题讨论课是受到研究生普遍欢迎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式。通常专题讨论的都是本领域的热点问题或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在讨论中研究生思维非常活跃,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讨论的内容记忆深刻。如果能将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方向特点,再加之导师及师兄师姐的参与,利用各实验室seminar的时间,针对具体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教学效果更佳。
3.2讲座式教学介绍学科前沿,与名教授零距离接触
讲座式教学近于学术报告,教师常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系统而有选择性地介绍某一专题的内容,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超教学大纲,能迅速把研究生引领到学科前沿。由于讲座式教学是围绕某个专题展开,该专题又属于教师的优势研究领域,因此讲授起来就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很强的故事性,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开展讲座式教学的老师一般为校内知名教授,能与学校一流学者直接交流,对研究生也是一种激励。
3.3文献解析
根据不同研究生班的特点,由授课老师选择一篇本领域的经典文献,布置给研究生精读,然后由研究生制作PPT,给全班同学介绍该文献的立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取得的研究结果及其意义,最后由教授进行点评。这对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创新设计均具有极好的训练效果。我们有时候针对某些特定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分组进行讨论,由不同的教师,甚至邀请相关研究生导师共同参与。
3.4双语授课,帮助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国際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求研究生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进行双语教学,使研究生在掌握和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英文专业词汇的听说读写能力,使研究生能迅速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并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承担该课程的各位教授,均在国外相关实验室从事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工作,专业英语较好,能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5考核制度的改革,督促与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按规定需要对研究生的知识体系、能力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传统的做法是进行期末综合考试。但这种考试方法仅反映了研究生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记忆和理解能力,难以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为此我们进行该课程考核时,一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仍然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但均为综合问答题,由授课老师根据各自的专题领域提出一道重要的理论性问题或生产实践型问题,占总评成绩的60%。此外,在专题讨论课和文献解析课环节,由授课老师根据研究生汇报时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察研究生对专题或文献的研究背景、思路、方案的理解程度,以及研究生综合演讲能力。
4.小结与展望
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周蕴薇(2006)认为,科技文献查阅及综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方面。本课程将文献解析、学术讲座、课堂讨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无疑在上述4个方面都对研究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良好训练,培养了他们研究、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今后仍然需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变化而加以完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致谢: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晓峰教授、卢少云教授、陶利珍教授、彭新湘教授和陈建勋副教授,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廖红教授和田江教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7
1我国目前《动物解剖生理》教学现状
新生进入校园后, 就开始学习《动物解剖生理》这门课程, 而此时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了解少之甚少, 他们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之所以会选择学习畜牧兽医专业, 可能大多是受到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 值得肯定得是, 学生既然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 往往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有了初步的设想和思考。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好, 指导方法科学合理, 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 就可以很好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考虑, 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 将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 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图书、挂图、模型、标本、网络等资源, 帮助学生理解吸收书本里的知识; (3) 在平时要经常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成功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学习精神。
2提高《动物解剖生理》教学质量实践的有效性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动物解剖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标本和多媒体课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等。
2.1 在教学方法上
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 (PBL) 的教学法、讨论法和参与法等教学方法。
2.1.1 讲授法
应用于本门课程课堂上的解剖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 系统讲解本门课程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使学生全面学习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生动, 努力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环境, 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 渗透PBL教学法
对《动物解剖生理》中生理部分的内容, 我们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一些课堂教学中。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启发指导下, 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形式。PBL课程模式具有很多优越性, 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和学习, 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同时使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不断升华, 开辟培养创造型思维人才的途径。
2.1.3 参与法
安排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己写教案, 走上讲台讲课, 教师听讲并及时给予点评,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教学,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真正的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2.1.4 类比法
授课过程当中紧密联系人体解剖生理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运用医学院使用的各种相关录像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教学手段上以直观教学为主
教学中, 结合标本和模型, 培养学生直接识记的能力, 同时提高对立体构象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指导观看切片标本, 使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的、乏味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动地、积极地识记;积极制作课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参考使用, 使抽象的形态和结构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2.3 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是《动物解剖生理》实验课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否能上好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独立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有直接影响, 因此, 加大实验课的教学力度一直以来都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
2.3.1 结合本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观察动物标本和模型, 使他们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 学习家畜全身的骨骼结构时, 可以利用按比例缩小的动物模型代替实物, 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观察;标本的用处就更大了, 教师先讲解指导其形态和结构等, 再让学生对照标本还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教师还要及时解答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真实直接的感受所学内容, 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2.3.2 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为学生集中安排实习期, 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动物实体解剖。在操作的过程中,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自己动手, 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剖方法和技能。
2.3.3 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将实验课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主要包括辨认标本和解剖尸体两部分, 辨认标本由教师在所学习的内容涉及的标本范围内命题, 让学生以抽签答题的方式单个进行辨认和解答;解剖尸体在实习期结束的时候进行, 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能否正确使用解剖器械以及学生解剖尸体的熟练程度, 教师当场测评并给出分数。以上这些环节的实验教学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合, 也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4 开放解剖标本室、动物手术室、兽医门诊部
为学生提供实验课时以外的实验观察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健司丽芳张自强李梦云李翔位兰薛帮群.动物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02) .
[2]高明.畜禽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01) .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8
1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生理学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 应在专业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 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积极分析学生学习实际,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设计梯度目标,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生理学任课教师还要加强责任心,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课堂上要精于点拨、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起来, 使教学过程紧凑、有序、高效, 避免在课堂浪费时间的现象, 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 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重视绪论知识的讲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山大学名师王金发认为, “课程的兴趣教育必须从第一堂课开始, 因此, 课程‘序’的讲授就显得特别重要, 研究‘序’的讲授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感觉’和‘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1]。生理学的绪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理学, 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等。绪论部分讲得生动与否,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高低。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要熟悉教材内容, 然后再将其加以整理, 要把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它与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学生讲清楚。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气体的吸入和呼出”、“代谢产物的排泄”、“大脑的思维活动”、“后代的繁衍”等内容时, 多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它们是怎么发生的”等小问题, 使学生对生理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想去揭开这些生命现象神秘面纱的冲动。通过描述异常的生命活动与临床疾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 人体出现的各种疾病都是正常生命活动发生量变和质变的结果, 只有全面掌握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或功能, 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 告诉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常需要借助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处理临床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这样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
(2)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讲述“兴奋性的指标———阈值”时, 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阈值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以体育课上的跳高测验为例指出, “跳高横杆的高度越低, 则跳过的难度就越小, 能够跳过的人数也就越多;若横杆高度增大, 则跳过的难度提高, 能够跳过的人数肯定减少。”笔者又回到主题, 指出“阈值就相当于跳高横杆的高度, 而兴奋性就相当于能够跳过的人数, 阈值愈大, 兴奋性就愈低;反之, 阈值愈小, 兴奋性就愈高, 两者呈反比关系。”由此, 学生记住了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笔者也无需再反复讲解。可见, 在讲授生理学知识时, 可以多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和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即PBL教学模式[2]。例如, 在讲授“呼吸”这一章的“肺通气”一节时, 笔者先做出深呼吸的动作, 然后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 (1) 人在呼吸时, 气体能有节律地出入鼻腔, 是气体会“听从”人的话, 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吗? (2) 为什么人在呼吸时, 胸廓能扩大和缩小呢? (3) 胸廓的扩大与缩小, 能引起肺的相应变化吗? (4) 假如肺也能做相应的扩大和缩小, 这与气体进出肺有关联吗?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使得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很快对肺通气的动力 (包括原动力和直接动力) 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为他们学习后面的知识 (如“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肺通气的阻力”等) 做了重要的准备。另外, 在授课中也可以提出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医学问题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笔者在讲授“动脉血压”这部分知识时, 首先告诉学生:“高血压已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已成为夺走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 它的危害性已排在其他疾病的前列”。继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的知识, 同时, 暗示他们这些知识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系。在学生阅读后, 鼓励其提出问题, 再由笔者进行解答和归纳。这种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方式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3]。生理学主要讲述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是立体和动态的, 而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动画能够动态地展现其过程, 使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命活动的过程, 弥补了以往生理学教学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在讲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节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挂图演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既费力又耗时, 且学生仍感到枯燥乏味。而笔者通过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 再配以适当的解说, 就使学生一下子对“物质转运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 还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4 积极引导学生多元化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自我建构, 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 让他们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通过自学答疑、分组讨论、竞答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例如, 在讲授“尿的生成与排放”中,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节时, 笔者给学生提出:“‘多尿’只是一种现象, 但是引起‘多尿’的途径很多, 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内容自己归纳一下, 有哪些途径可以引起‘多尿’,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不能重复”。在经过5~10分钟的阅读、思考和讨论后, 各组便有学生代表回答:“大量饮用清水可以引起多尿”;“大量静滴生理盐水可以引起多尿”;“大量注射甘露醇可以引起多尿”;“血容量增多、左心房和大静脉扩张可引起多尿”, 甚至有学生回答:“下丘脑发生病变 (如肿瘤) 侵犯到视上核或下丘脑垂体束时, 导致ADH的合成与释放发生障碍, 也可引起多尿乃至尿崩”等。由于这些引起多尿现象的方法与机制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归纳的, 因而, 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十分深刻, 并且很有成就感。
5 注重凸显教师的个性特点, 使教学设计独具匠心[4]
在生理学教学中, 教师应凸显自身的个性特点, 从而使教学设计富有特色。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惑者, 既要做到知识的准确传播, 还要争取做到旁征博引、举例巧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理解深刻, 还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使学生喜欢上生理课, 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笔者在讲完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后, 请两位学生走上讲台, 做一个轻松的游戏———扳手腕。比赛开始后, 双方加力,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笔者不失时机地讲述:“两位同学的手腕姿势没有改变, 说明长度没有改变, 再从两人咬腮憋劲的神态看, 两人手臂肌肉的张力在不断增加, 这就是‘等长收缩’”。随着时间的延长, 其中一位学生坚持不住了, 手腕开始向一面偏斜, 这时笔者又告诉大家:“张力增加到超过对方的力量时, 不再继续增加, 保持恒定时, 骨骼肌的收缩表现为长度缩短, 即为‘等张收缩’”。在游戏中, 不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促进了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6 优化考核方式, 合理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没有自主学习习惯且学习惰性较大, 是当前中职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问题, “临阵磨枪”、“60分万岁”等语句也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口头禅。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钝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甚至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生理学教师应针对中职生基础差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 利用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如课堂提问后给学生打平时成绩, 并告诉学生该成绩将融入期末总评成绩中, 学生回答正确则加分奖励, 若回答错误, 则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回答出其他相关问题, 否则就没有加分奖励。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克服他们在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使学习效果大幅提升。
总之, 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通过不断优化生理学课堂设计让学生感到“生理学就在身边”、“生理学很有趣味”、“生理不难学”, 培养他们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探索研究性教学——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9) :22-24.
[2]宋波, 周春辉, 侯力, 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5 (1) :79-80.
[3]马晓峰, 于杰, 张雪雁.多媒体教学在人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2) :44.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9
一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 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我在授课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授课之前, 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 构造悬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 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 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 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 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再如:在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时, 可设疑“为什么在某些患者大手术前要给其注射一定量的维生素K?”“临床上为什么用温热的湿纱布进行止血?”“为什么溶栓药物能将刚形成不久的血栓溶解掉, 达到再通血管的目的?”“女性的月经血为什么不凝固?”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和临床有关的设疑能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主动从课堂中寻找答案, 为整节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 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 产生畏难情绪。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临床实例来对生命活动规律加以讲解,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对知识要点理解深刻, 帮助记忆。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 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再如:在讲授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时, 可以通过从对临床应用生理盐水给患者稀释药物或者冲洗伤口这些实际问题入手, 简单明了地解释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 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 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三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 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 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 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 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 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又如:可以从“临床上常见肝硬化患者有腹水的症状”为切入点, 讲解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充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和临床现象的相关知识, 进行层层剖析: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发生纤维化失去正常形态结构, 因而不具有正常功能。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而白蛋白完全由肝细胞产生。这样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于正常值, 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低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时, 血管内的水不断进入组织液中, 形成腹水。通过临床实例, 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 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 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四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 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 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 引入下面临床实例, 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 14岁, 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 发热。现水肿, 血尿3天, 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 (++) , 少尿, 血压轻度升高, 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 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 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 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 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 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 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 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 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 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 掌握着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 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 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 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 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 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 注意力及时调节, 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同时师生互动充分, 收效良好。
总之, 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 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张轩萍.临床案例在提高生理学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5)
因材施教提高成人生理学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生理学,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及技能提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因此, 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素质变得更加迫切。同时, 就业、发展的压力及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使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也日趋紧迫[1]。成人的教学任务, 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较为系统、广博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何针对成人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1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1.1 年龄悬殊, 接受能力不同
我院的成人医学教育对象中, 有自学考试专科及中专起点的专科、高中起点的专科、专科起点的专升本、自学考试专科起点的专升本, 还有专门针对基层卫生院院长的专科培训等;有全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各种类型。学生年龄差距很大, 从20多岁到50岁不等, 有的已工作数年甚至数十年, 也有一些则刚走出校门, 因此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别很大, 对知识记忆、掌握的方法各不相同, 大部分学生有工作经历和临床技能, 对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2 生源广杂, 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来自不同的岗位, 从三甲医院的护士、技师到乡卫生院的院长, 岗位不同, 经验不同, 工作实践差距很大。
1.3 学历不同, 知识结构各异
学历层次不同, 有中专、自考专科、中医世家学徒、非医学专业第二学历等, 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更新程度都有很大差距, 这必然导致对同一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难易程度不同, 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而临床工作能力和岗位的不同又会造成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偏爱不同。
1.4 家庭和工作负担重, 可支配时间较少
一些学生不脱产, 在上学的同时, 还承担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 值班和上课常常冲突, 有的已有家庭和孩子, 有较重的家庭、工作负担及压力。因此, 大部分学员把希望寄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上, 希望尽可能提高课堂容量和学习效率。
1.5 求知欲强与记忆力减退矛盾突出
多数学生深深体会到知识的缺乏和就业机会的难得, 并有明显的定向学习意识, 带着工作实践中困扰自己的问题来深造, 迫切需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知识,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 短时记忆力明显减退, 致使很多知识难以记牢。
1.6 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得, 轻视人文知识学习
多数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 自我意识相对完善, 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钻研, 不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不重视医疗服务对象—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 也就不懂得缓解医患矛盾首要的是提高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质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和服务艺术, 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也十分重要。
2因材施教, 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育对象的特点约束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以上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我们体会必须采取因材施教, 不断探索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知识与提高知识相结合
多数成人学生已经有过学医的经历, 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医学的基本常识, 但由于时间久远, 很多已经遗忘。另外知识老化, 已有很多新的进展需要重新学习。由于成人教学的不系统、学时较少, 特别是不脱产的集中授课等特点, 如像本科生那样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 这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更新、强化, 使之更具系统性和实用性。
2.2 按需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机能学科, 很多功能、机制看不见摸不着, 而且涉及面广, 还要有物理、化学、解剖、组织学等知识为基础, 加之讲授内容多, 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3]。
2.2.1 逻辑推理、由浅入深
要想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讲清楚, 使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 有效的方法是用逻辑推理, 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细胞生理中的生物电现象和肌肉收缩原理是较难理解的内容。我们首先以一个实验现象, 即对蟾蜍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给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为例, 提出4个问题: (1) 神经接受刺激是如何产生兴奋的; (2) 兴奋在神经上如何传导; (3) 神经的兴奋又如何传递给肌肉; (4) 肌肉兴奋后如何缩短。这4个问题包括了本章几乎全部的重点和难点, 即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肉接头的电化学传递以及肌丝的滑行学说。这样, 把这部分较分散而又抽象难懂的内容,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串联起来, 由浅入深地讲解, 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2.2.2 避轻就重、主次分明
多数成人学生已经有过学医的经历, 了解一些医学的基本常识。这就需要分清主次, 集中精力突出重点, 讲清难点, 尤其要在“难”上下功夫, 使难变为不难。如肾脏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是最难理解的内容, 将这部分内容按逻辑推理设计出一条逻辑主线, 什么是尿浓缩和稀释→尿浓缩和稀释的前提是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逆流假说→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质渗透压梯度中起重要作用。在这条主线中, 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逆流假说是难点, 设法把这部分讲清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3 注重实验、启发教学
成人学生由于实验基础较差, 只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 对这些理论的实验基础了解较少, 这就不利于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讲授生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同时, 还要适当穿插介绍发现这些理论的设想、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思考并使学生学到了科学思维的方法。比如, 讲肺泡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时, 介绍德国生理学家Non Neergard所做的“离体肺注水、注气”实验, 让学生明白气液界面所形成的表面张力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表面张力的生理作用, 就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胃肠激素时, 引用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在讲血型与输血时先举例, 如在没有发现血型的时期, 在战场上也有人用输血的方法抢救伤员, 但有人得到了挽救, 有人却加速了死亡。当讲清了血型的问题时, 学生自然明白了原因, 并牢牢记住了输血的原则和重要性。这样的讲解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和启示, 更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2.4 善于总结、提高记忆
成人短时记忆能力差, 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强, 在讲授中多加以总结, 多穿插引导实例, 在理解基础上巧记。比如在讲到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时, 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和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加以比较总结, 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这两个系统作用基本相反, 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也是相反的。并举例, 如剧烈运动和睡眠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比较心血管和胃肠功能的表现, 这就使学生记忆深刻。
2.2.5 教授方法、教书育人
古人云: “授人一鱼, 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终身受用。”对成人学生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 而引导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尤为重要。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把医德医风教育和服务艺术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因此, 在讲到人类的两种信号系统时, 特别强调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 教育学生一定要以良好的医德和优质的服务对待患者, 要先做一个优秀的人, 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针对成人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年龄偏大, 记忆力差, 但理解力强, 有较好临床经验等特点, 不易按正式本科生一样期末集中闭卷考试, 题型也要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我们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题型则多结合临床实践, 以综合性、推理性的内容为主。比如:平时成绩占30 %~40 %, 期末考试占60 %~70 %;试题如“糖尿病患者、正常人静脉输入1 000 mL生理盐水和饮用1 000 mL清水, 尿量各有何变化, 各自的机制如何”、“用生理学知识分析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等, 既包含了生理学的理论, 又联系了临床, 使学生学到了基础知识, 也不需要死记硬背。
总之, 成人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鲜明的特点, 今后将进一步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 因此, 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考评方法上应不断做相应的改革。只有主动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成人医学教育改革, 才能顺应医学发展趋势、满足社会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梁辉, 吴文溪.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162-163.
[2]高智敏.成人教育:再解读与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11) :72-85.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 篇11
完善的临床思维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但是临床思维与临床经验不同, 临床经验需要不断积累, 循序渐进地培养;而临床思维则必须在医学生进入学习阶段就开始培养, 一旦初始阶段养成不正确的思维方式, 不仅会影响医疗实践, 而且改变的难度也会很大。因此, 拥有科学的临床思维是医学生和临床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医学生培养包括前期的基础课学习和后期的临床实践。基础课学习中, 由于没有临床实践, 学生常常觉得乏味, 学习知识多为死记硬背;反过来, 由于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在后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 只有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它不但是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的基础, 而且与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培养
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首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来自学生主动的参与性活动,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内在需要。根据需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不具有挑战性,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 需要下功夫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 (1) 精心选题。一年级学生初涉医学课程对临床问题较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内驱力,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个章节的特点精心选题设疑。选题时教师首先在生理学知识的教学情境中, 创设临床问题情景, 以生理学知识理解临床问题。然后创设临床问题情境, 以临床问题的分析论证生理学知识。学生在临床问题的讨论学习活动中, 理解生理学知识。 (2) 提出问题, 以引导但不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创设临床问题情境, 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并解答。教师事先不设定标准操作程序与答案, 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冲突中去点燃创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 并让这种动力指引临床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纵向与横向联系知识,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
刚刚进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 缺乏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能力, 不能有效地将器官与组织、生理、解剖、药理学等知识相互联系, 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不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 重症肝炎患者, 临床电解质检查血钙偏低或正常而血磷明显降低。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很容易找到原因:维生素D3必须在肝内变成25-羟维生素D3, 再在肾内进一步变成1, 25-二羟维生素D3才具有活性。1, 25-二羟维生素D3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 使血钙升高。重症肝炎患者1, 25-二羟维生素D3的形成减少, 小肠上皮细胞对钙的吸收减少, 使血钙降低, 这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 从而升高血钙, 降低血磷。面对临床上种种让人纠结的问题, 如果通过纵向与横向知识联系, 养成思路扩展和前移的能力, 就能对复杂问题作出合理分析。
3 以开放性的非定式方式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时间与空间辩证思维
宏观决策导向下的微观具体研究缺失[3], 表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较弱, 抓主要矛盾的思维不足。知识结构是立体的, 人们思维常常是单维的。《博弈圣经》导论中阐述“人类理性所认识的东西, 无非是实存的事物和可以感触的对象”,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 判断能力还十分薄弱, 选择能力也很缺乏, 医学生常常容易陷入直线的思维定势, 缺乏对由时间差别引发的相关改变的认识。例如, 临床低血压患者的处理, 直线思维常常认为给予补液、强心、升压就可以了, 因为生理学讲述血压的形成是由血容量、外周阻力和心肌收缩等因素决定的。因此, 当以上处理无效时就束手无策。由于缺乏立体思维能力, 而没有考虑到机体内环境的酸碱改变, 心肌本身缺血缺氧以及血管外部结构变化等均可影响系统血压。人体是一台复杂的精密的机器, 不能简单地以点概面, 用直线思维方式解决临床复杂的问题, 必须从基础学科学习时就形成开放式思维模式。
4 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法, 提高学生系统学习能力
现代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倡导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法。
受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影响, 学生不能把一个器官的结构与机能、病理与生理、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3]。重视近期或局部某些生命指征的改善, 而忽视对整体生命质量的关注, 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 局部改善但不能持续的情况。例如, 失血性休克低血压患者, 由于各器官组织灌注量不足, 导致缺血缺氧和微循环障碍。很多医学生只关注血压下降而大量使用升压药, 却忽视了容量扩充, 虽然应急时的升压处理可能会暂时提升系统血压数值, 但由于血管进一步收缩将导致微循环灌注更加不足, 最终引起循环衰竭。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专业知识运用不足, 而且也表明思维方式存在缺陷。为了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运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法, 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这对其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 运用角色扮演方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自己当作一个器官或组织, 随机体内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执行自身功能。例如, 心脏的职责是维持血压、保证组织器官血液供应, 当机体缺血时就要加快心跳维持血压, 代偿血容量不足。如果未能尽到职责而加快心跳, 可能是心脏自身有病需要治疗;如果尽职尽责而没有效果, 可能是别的部位有病需寻找原因。其他器官或系统也要遵循这种思维。换位思考就是身临其境, 将自身融入整个机体之中, 领略一种心境, 犹如站在血管壁上, 站在细胞膜上看内外变化, 这也体现了循证医学的主要理念。任何临床变化都是量的积累, 犹如天气预报一样, 都会有征兆或先兆, 抓现象可预知结果。例如, 心率是循环系统的前哨, 是血压变化的预警先锋, 血压改变心率先行, 心率万变但规律不变, 掌握事物发展先兆, 及时给予正确决策, 方能达到稳定。因此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正确的思维与决策力[4]。通过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以实现超前管理, 防患于未然。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衡量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对复杂问题作出合理分析并最终作出科学判断的标杆。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制度,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摘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在生理学教学中灵活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生理学,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梅铭惠.医学中的哲学:临床思维[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8, 29 (12) :3-5.
[2]唐云, 任晓蒙, 张燕辉.“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4) :118-119.
[3]贾书花, 王改琴, 李富德,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探索[J].解剖科学进展, 2010, 16 (4) :389-390.
【提高生理教学水平】推荐阅读:
提高教学水平05-18
提高声乐教学水平07-27
教学水平的提高12-08
反思促进教学水平提高10-01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10-08
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水平提高情况07-06
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学反思07-30
加强听评课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05-29
有效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研究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