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整合

2024-07-20

双主体整合(共7篇)

双主体整合 篇1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与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构成的基础上, 对师生双主体整合的含义、目标和要求进行了探讨, 目的在于促使教学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为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双主体整合

引言

作为教学过程中介两端的主体和客体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基本范畴,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教育方法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主体是指有意识、有目的, 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1]。然而目前, 在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的问题却未完全形成共识, 有的学者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客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他们始终都处于主体的地位, 而其他的一切影响教育的因素都是客体”, “乃至教师素质、教师榜样、教师作用等等, 都属于客体的范畴”。

笔者认为,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 即教师既是主体, 又是客体;反之, 学生也一样。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讲, 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者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学校, 这种活动是通过教师进行的, 表现为培养学生的一种过程。无施教者就不成为教育, 无教师则不成为学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他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和健康成长;从教师的职责任务来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全面关心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具体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教师作为施教者, 受过专门训练, 具有专门知识, 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之下, 学生作为受教者, 处于成长发育时期, 缺乏知识经验, 其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基于此, 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学生方面讲,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大脑能动的反映过程。没有学生主动感知、思维, 对教材加工消化的功夫, 单凭教师的灌注, 学生的认识是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施教的客体, 但他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 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影响是有选择的。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中, 始终是主体”。学生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决定了他可以超过教师, 实现“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施教的根本目的。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其善于学习。这是靠教师“灌”和“管”所无法达到的。因此, 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含义

鉴于教学主体内涵的复杂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对实践教学含义及其主体认识不统一, 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有的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实施、管理、考核部门应是团委或学工部, 团委、学工部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理应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还有的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发起和实践效果的评估上, 至于实践教学的过程, 往往是大学生们的“自娱自乐”,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笔者认为, 实践教学主体包括两个方面, 即教师层面的主体和学生层面的主体。

正因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施开展过程中, 由于主体不清, 责任不明, “多、乱、杂”的局面经常存在, 对实践教学主体进行整合、理清关系、明确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实践教学主体的整合包括三个层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整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整合。

(一)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辅导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专任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 而政工干部和辅导员在实践经验方面往往具有优势。因此, 高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 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 增强实践教学经验;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也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将实践经验贯穿于理论讲授过程中。并且, 可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借助和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有利的资源, 例如校外学者、科研人员等, 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校外学者、科研人员一般都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动员他们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中, 将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把理论与现实更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整合教师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是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整合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具体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思想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分属不同教研室,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相对独立, 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多名教师来进行教授, 因而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统筹协调, 往往是按照任课教师所带班级的不同, 分别实施。实施的方式也基本类似, 讨论、演讲、辩论、看电影、社会考察, 重复现象严重, 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将开设本门课程的所有学生进行整合, 由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负责, 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 这样实践教学效果更好、影响更大, 特别是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 涉及课外、校外, 其组织运作显然更困难, 更需要将全体学生进行整合, 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合作, 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 教学效果更好。

(三)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整合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 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学生互为主体,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受者, 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理论思考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牢固确立, 这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先决条件。没有教师主体, 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教师施教的目的, 从根本上讲是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教师主体作用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但学生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作用, 促进学生内因起变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也就是说,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努力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 除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之外, 学生还要积极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目标

首先, 按照“一体多元”的方式, 组建健全合理的组织运行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还没有寻找到类似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缺乏统一的带有全局性的负责指挥和组织管理体制, 仅靠任课教师本人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微薄力量开展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很难将这类工作落到实处。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到学校一级教学活动的高度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在人员配置上, 按“一体多元”的方式整合力量, 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 学校职能部门 (学团委、学工部等) 的人员、专业课教师、离退休人员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组织和指导教师队伍, 整合教师资源, 丰富实践形式, 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其次,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专家、离退休人员的作用, 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工队伍的积极性, 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工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形成合力。二是专兼结合, 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 并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专业相关内容。三是借智办学,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四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培养学生党员,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最后, 形成良好的师生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既有教师的教学活动, 又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所拥有的生活实践经验, 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整合的要求

(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校内资源来看, 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是首要的、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4]。当代大学生经过学校的长期教育培养和社会的长期综合影响, 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积淀, 而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 并以此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认知实际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分析、处理现实的社会问题, 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应该立足于这个基础。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师生互动,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理论课的讲授之中, 精心设计各种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 让科学的政治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 变成学生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而且, 要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社会参与型实践教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和解释的关系, 而且是一种社会改造的关系。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改造的过程中, 青年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 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动性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是直接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来具体设计、指导和组织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知识、技能、经验、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和教学艺术, 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等都直接作用于实践教学, 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最具能动性的课程资源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 从师德、教风、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言传身教, 立身为范, 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 则应该从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做好教师的工作, 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 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 既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 又提高教师自身的品行修养,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此外,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学工部开展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 协调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 使这些活动、人员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助力, 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8-29.

[2]顾明远, 黄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148.

[3]华玉和.关于教学主体论的浅见[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1) :29-31.

[4]李尚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60-64.

[5]武文.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4.

坚持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的选择 篇2

一、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的提出和现实意义

双主体税制机构模式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邓子基在80年代中期提出, 其观点是“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多税种、多次征、多环节调节的复税制体系”。在198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完成后, 双主体税制模式初现框架, 1985年, 流转税比重为46.7%, 所得税比重为34.3%, 两者有接近的迹象。但自从1994年执行新的工商税制以来, 流转税比重上升, 所得税比重下降, 流转税与所得税比重失调。这种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为主体的模式, 重效率, 轻公平, 将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税收作为国家主要聚财手段和调控工具, 只有充分发挥其功能才不负众望。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恰恰可以解决我国单主体税种的问题。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之所以选择流转税与所得税这两类税种, 是由这两类税种的特点决定的。流转税比较容易计征与管理, 税源相对稳定, 是一种有效的税收收入来源, 并且流转税负担普遍, 具有隐蔽性, 在形式看上, 流转税是由生产者或销售者缴纳, 实际上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卖价中, 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其具有隐蔽性, 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发对, 政府课税阻力小;所得税同样具有较强的收入潜力, 并且有着收入再分配功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流转税在聚财方面的作用正好得以发挥, 而所得税按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征收, 所得多者征税多, 较为公平, 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这两个税种若互相补充, 在增加国库收入和调节收入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再设置辅助税种, 将构建起富有效率的税种结构体系, 将流转税和所得税并列为主体税种, 是适应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的。

二、双主体税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发后, 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 各项改革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人均GDP快速增长, 生产力水平提高, 国家工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 税务机关征管水平、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等, 均为双主体税制结构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并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

1可发挥流转税与所得税各自的优点, 配合得当, 可产生互补作用。流转税的优势在于聚财稳定, 征收便利;所得税的优势在于较为公平, 可调节收入分配。二者各有所长, 若合理配置, 当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从而奠定优良税制结构的基础。因此, 一味主张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是脱离国情的, 若实施只是欲速不达;固守以流转税为主的传统模式, 不作相应改革, 亦不能发挥出所得税的优势。

2适应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企业与个人收入水平。流转税在我国实行已久, 为人们所习惯, 且税务机关对流转税征管比较有效率, 所以流转税一直以来始终占据主要位置;而所得税比重上升必须具备一定得条件, 如商品经济发达, 企业效益较好, 国民人均收入较高, 税收征管及企业财务管理也要求有较高水平。现在我国已具备相应的条件, 提高所得税比重已是大势所趋。但此举绝非以排斥流转税为前提, 所得税比重逐渐向流转税比重靠拢, 两者应同样受到重视, 这是与我国生产力状况和经济背景、现实社会条件相符合的。

3双主体税种适应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基础。使税收涉及社会在生产各环节、各领域, 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本人认为双主体税制模式的观点是务实和有效率的, 在现实条件下, 双主体税制模式不应作为一种过渡模式, 只要符合效率和国情, 将来中国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后, 税种结构仍可采用双主体税种模式。

近年来, 国际上税制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由偏重所得税转向适度重视流转税, 流转税的比重悄然上升, 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 所得税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这表明, 以流转税为主或是以所得税为主, 绝非衡量税制结构优劣的标准, 一个国家理想的税制结构模式应是符合国情,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发挥税种的全面功能。

三、坚持和推进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为推进双主体税种结构的形成,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降低增值税的税率。近几年, 增值税的比重基本在40%左右波动, 仅此一个税种, 即对整个税收收入的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影响, 这种过分依赖于某一税种的状况并非理想。我们降低增值税的税率, 不仅可以改善流转税比重过高的问题, 更能减轻企业负担, 给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以便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第二, 我们必须在强化所得税征管方面进行努力, 如企业所得税尽可能减少优惠, 严格控制税收减免, 增加企业所得税的刚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改进征收模式, 加强征管;开征社会保障税和遗产税与赠予税, 补充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 这样既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又可以提高所得税比重, 还能减少贫富差距, 可谓一举三得。第三, 决策部门应该在政策导向和目标制定上明确构建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 在这个基点上进行运作才有针对性, 才能提高税收整体效率。

高职校企双主体教学资源建设 篇3

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真实岗位的实操训练, 因此校企要共同建设集教学与实践、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实景式实训基地。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 以企业标准为依据,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专业教学, 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教学产业园模式下, 学校引进真实的企业入驻教学产业园区, 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经过近几年了建设, 按照专业群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了企业实景式实训基地, 包括BPO (业务流程外包) 实训基地、ITO (信息技术外包) 实训基地和KPO (知识流程外包) 实训基地。同时, 外包学院还引企入校, 设立了“独墅湖创客汇”, 目前入驻的校企合作企业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 涉及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动漫等行业, 与学校专业设置紧密贴合。无论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引企入校, 都为学生实训项目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

2 搭建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创新平台

为了提高校企双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效率, 校企双方需要搭建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创新平台, 具体包括: (1) 共同制订技术创新规划, 立足于合作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兼顾到行业的共性难题, 提出合理的技术项目需求, 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2) 共同组建研发团队,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人才优势, 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学校骨干与企业骨干相结合, 围绕创新需求组建研发团队。 (3) 共同搭建创新平台, 一个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多种创新技术的集成。如果是原始创新性质的技术需要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 如果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项目需要企业的工程化试验, 作为“双主体”的校企应协同申请建设相应的创新平台。 (4) 搭建服务社会平台,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协作, 共同开展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 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 推动产学研向深度发展。

3 开发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因此, 校企双方要共同开发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 一方面能够为学校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 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解决了用人问题。

针对入驻校内的企业, 双方可以共建校内实习基地, 由校方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校内企业参加实习, 并由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导师对接, 共同管理、指导学生的实习。校内实习基地的模式, 学生就在校内参加实习, 不会出现学生外出的安全、住宿等问题, 但是因学校场地有限, 该模式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 所以校企双方需要开发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 通过产教联盟会议进行洽谈, 签订合作协议。一方面, 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 定期派送符合要求的学生参加实习, 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 以缓解企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企业人员要和学校老师一起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实习计划, 共同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校企双主体共同开发实习基地, 并实行双主体管理的模式, 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 又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双主体互动、校企双赢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4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因此,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应根据专业需求聘用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 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 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解决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弱的问题。同时, 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在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 以校企合作项目和顶岗实践为载体, 在工作岗位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以解决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此外, 学校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互帮互助”形式,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摘要:校企双主体的办学模式作为高职校企合作的一个新模式,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了保证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建教学资源作为保障条件, 譬如共建企业实景式实训基地、搭建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创新平台、开发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关键词:企业实景式实训基地,创新平台,顶岗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周奎.“双主体”模式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5, (3) .

[2]刘秀艳, 范雅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 2015, (11) .

我国整合审计主体选择研究 篇4

关键词: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审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

一、引言

2002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率先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404条款规定:担任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公司应当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即要对保障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为了顺应国际形势并考虑我国企业生存的现实经济环境,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又出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然而,随着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生存压力愈来愈大,以往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费用对企业来说已是一项较大的负担,内部控制审计对于盈利不佳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双重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是一项挑战。如果利用两项审计工作的相似性,将两者整合进行,对企业和事务所来说都是一种双赢。

二、整合审计主体选择分析

整合审计是利用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将两项审计工作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项审计业务活动。整合审计的实施,可以减少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复干扰,并减轻其经济负担;可以减少事务所重复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从而保证执业质量。

(一)整合审计主体的三种模式及对比分析

目前,有关整合审计主体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同一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这一审计主体选择主要应用于美国、日本,2004年3月9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2007年2月15日日本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会计审议会正式发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及《财务报告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实施指引》,其中都明确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由承担该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同一审计主体实施。

第二种:同一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我国学者余潇敏(2011)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内容、重点有所不同,由同一家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执行有利于专业分工,保证审计独立性,有利于互检对方的工作成果和相互印证,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降低同时出具错误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最终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种:不同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选择这种审计主体的学者则认为,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同时由一家事务所实施会增加事务所对客户的依赖性,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认为由不同事务所提供两项审计业务比较好。

上述三种审计主体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但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求审计工作不仅仅是追求高效果,更要考虑高效率和低成本。所以,有必要将审计的高效果、高效率和低成本相融合进行研究。现将对三种模式基于以下五个假设进行对比分析:

假设1:被审计客户与事务所之间进行的审计业务谈判多,审计成本高;反之,则低。

假设2:项目组之间进行的沟通多,审计成本高;反之,则低。

假设3:项目组审计进程中需要沟通的环节少,则审计效率高;反之,则低。

假设4:项目组审计进程中受到的干扰少(仅指财务报表审计组或内部控制审计组的相互间干扰)、独立性强,则审计效果高;反之,则低。

假设5:除以上可能的问题外,审计项目组不受自身和外界的独立性干扰。

基于以上假设,三种主体选择模式的差异性比较明显。(1)同一事务所同一项目组:谈判成本低、沟通成本低,所以审计成本总体较低,同时审计效率一定较高;但效果不确定。(2)同一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审计成本会较低,审计效果相对较高一些,但审计效率由于受到项目组之间沟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3)不同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因都是独立的审计组,审计成本会最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一般情况下都会较高。

三种模式仅从审计目标的实现角度来看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如果考虑我国国情、文化背景、企业实际运行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CPA独立性、业务能力等因素,需要重新进行选择性分析。

(二)同一事务所的同一组、不同项目组的博弈分析

1. 博弈分析基本假设。

假设1:同一家事务所同时提供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两项审计服务,事务所根据业务需要确定恰当的审计主体,可是同一项目组,也可以是非同一项目组。

假设2:审计主体也有两种选择,审计和不审计。

假设3:事务所和项目组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且其都是以“经济人”的身份承接和参与审计工作。审计主体完全了解博弈过程和双方的收益函数,博弈策略和博弈收益函数为“共同知识”,此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事务所能够胜任该项审计业务,其做出的审计与不审计策略选择主要由事务所的独立性决定。

2. 博弈模型构建。

本文假设W代表事务所接受两项审计业务的审计收费,C代表为审计人员支付酬劳、消耗的审计资源,G代表财务报表审计组与内部控制审计组之间的沟通成本,I代表审计执行结果对事务所的声誉影响,R代表事务所审计收益。

模型1(同一审计组审计):由于我国“人情社会”的现状普遍存在,两项审计服务若由同一项目组承接并实施整合,所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少,且缺乏相互间的监督与制衡,项目组的独立性较弱,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发生审计合谋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声誉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务所将花费I个单位消除声誉受损的影响,同时还得支付审计人员的酬劳、审计资源耗费支出C,而事务所的收入只有接受两项审计业务的审计收费W,这时事务所的收益R=W-C-I。

模型2(不同审计组审计):若由不同项目组执行两项审计服务,审计中所涉及的人员较多,项目组间也可以互相监督和制衡,且能够很好地保持项目组和事务所的独立性,审计合谋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样对事务所的声誉是一种维护与提升,其除获取接受两项审计业务的审计收费W外,还会获取I个单位的声誉收益,但需要承担审计人员的酬劳、审计资源耗费C和项目组间的沟通成本G两项支出。这种情况下事务所获取的收益

此外,事务所若是不承接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其独立性相对较强,则能够更好地维护、保持其声誉,无形中对事务所来说是一项收益I。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得出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

3. 博弈基本分析。

(1)假设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两项审计业务的总收入是10个单位。

(2)成本、费用的估计:李连军、薛云奎(2007)通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发现,中国本地前四大事务所相对于本地其他事务所,其溢价幅度为7.57%;在中国的“国际四大”相对于中国本地除前四大以外的事务所而言,其声誉溢价幅度更高达23.12%。在此结合中注协公布的《2013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计算得出,在我国“国际四大”相对于我国其他事务所其声誉溢价幅度为20.4%。可见,我国事务所的声誉溢价平均为20%。同时,通过对我国规模在前五百强的事务所的调研发现,在一项审计业务中,事务所支付给审计人员的人工成本将近占审计业务收入的30%左右;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项目组之间的沟通耗时占项目总工时的比重为13%左右。所以,本文用2个单位来量化事务所声誉的维护或提升成本;用3个单位来量化审计人员的酬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源耗费;用1个单位来量化项目组间的沟通成本。

(3)两项审计业务若由同一项目组承接,根据模型1事务所将获取的收益为:R=W-C-I=10-3-2=5(单位)。

(4)两项审计业务若由不同项目组承接,根据模型2事务所将获取的收益为:R=W-C-G+I=10-3-1+2=8(单位)。

(5)会计师事务所若不承接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就有2个单位的声誉和职业形象维护的无形收入。

不同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纯收益状况见表2。

4. 博弈分析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是由同一项目组还是由不同项目组承接两项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选择策略,其策略选择不仅要根据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及我国的现实情况考虑承接一项审计业务所获取的有形收益,更重要的还有其无形的长远收益,同样对于成本支出也需要考虑其支付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因此,通过权衡,为了其长远发展对于审计主体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更倾向由不同项目组承接两项审计业务。

(三)不同事务所不同项目组的成本分析

实践中,审计费用抵减了企业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利润。通过分析《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的67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每年的审计费用都占据其相当一部分利润,如创业环保,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的审计费用占净利润的百分比都超过了1个百分点且逐年上升,分别依次为1.36%、1.50%、1.82%,中联重科2012年支付的审计费用占净利润的比重高达17.56%。

自2011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内执行后,大多数上市公司承担的审计费用相对于2011年前有所上升,审计费用占净利润的百分比也有所提高,如中海发展,三年的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依次为316.5万元、330万元、360万元和0.18%、0.31%、2.61%。此外,以上67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中,有64家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服务和内控审计服务由同一家事务所提供,占全部67家公司的95.5%,只有3家公司分别聘请不同的事务所执行两项审计服务。

若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执行两项审计工作,企业的负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经营。不管从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还是其运行的环境来说,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执行两项审计业务都是不合适的。

三、结论

建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整合审计工作的主体时采用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同项目组的审计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及整合审计的法规、指引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整合审计中审计主体的选择也将与国际趋同并提升到法律层面: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是同一审计项目组承接两项审计业务,那样将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刘杨.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发展综述.财会月刊,2012;2

双主体整合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双主体

高职校园文化是相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范畴和体系, 具有时代特征、大学文化属性、职业性的价值取向、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学校个性文化的特色。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属两种不同的组织文化,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的特点不同。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书育人文化, 它除了表现出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更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独特文化内涵, 即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生产经营文化, 同时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二是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学术属性决定其文化是一种专业学术文化, 它秉承了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 在学术活动中反对过多的约束, 不认可一成不变的工作计划、单一的工作目标和严格的的行政等级, 体现追求学术自由的基本价值取向;高职院校是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 内部存在着人事、财务、后勤、宣保等部门, 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组织的基本特性, 具有对外完成各项功能和对内完成资源配置优化为目的的科室化组织结构。科室属性强调通过建立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 依据职责大小划分权力范围, 追求组织的简单高效化、科学的理性化和操作上的技术化, 保证了组织的长效平稳运行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体现追求工作效率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两种基本属性, 构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日益受到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也被学校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许多院校开展了以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以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技能竞赛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成为了学生锻炼综合能力、发挥个人潜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舞台, 也搭建了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的重要桥梁。虽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 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自身定位不清晰, 在某些方面更走入了误区。

1. 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低水平、低层次化

由于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片面,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两个现象。一是将其等同于简单的文体活动。以为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让学生“玩好”, 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校园活动。实际结果是校园文化建设被认为是政工部门的事, 各部门即使参加也缺乏统一协调, 松散无章, 而且缺乏专门老师的参与指导, 实际并无多大效果, 更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另一现象是将其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很强的政治性, 平时由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教育, 内容相对单调枯燥,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对于个性鲜明的“e时代”的学生并不愿过多接受这种方式。而校园文化并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客体, 他们在创造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熏陶。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 具有很强的强制性, 学生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而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对人格和心灵的塑造。可见,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形式, 不能等同。

2. 对校园文化定位模糊, 不能表现高职特点

由于高职办学历史不长, 对自身办学模式认识不清晰, 对校园文化的重视更是近几年的事, 造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或是沿用了本科学科型的形式或是办成了中专型。其结果是高职校园文化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不能充分表现其职业性特点;或是过于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而弱化了理论知识的教授, 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缺少内涵, 不能充分表现其高等教育特点。而且, 由于缺乏对学校办学历史、文化背景、人才培养模式的凝炼积淀, 没有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多千篇一律。这种校园文化既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性的特点, 也偏离了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且各校园文化之间多存在雷同, 亦没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3. 重视对物质文化的建设, 而忽视对精神文化的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新增了许多高职院校, 原有的高职院校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扩建或新建校区的运动。很多学校将校园优美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整洁优美的校园、漂亮的雕塑、气势宏伟的教学实训楼、色彩鲜艳的花卉盆景……, 这几乎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真实写照。但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却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而现在的高职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责任和纪律意识、心理承受力较差的问题, 如果学校不能提供从精神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对接, 就会出现学生从踏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 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 直至淘汰的局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知识体系的更新到实践活动的拓展, 从课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到课外活动层次的提升、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等方面进行科学统一规划。

4. 对教学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与现代企业相差较远

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对培养人才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对学生具有自然直观性和影响力, 并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学校的课程教学环境也应当企业化。现代企业文化的物质环境有鲜明的特点, 如企业建筑都是一样的色调和风格, 员工上下班必须统一着工作装, 并要佩戴胸卡出入, 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与车间, 等等。但因为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等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实验、实训楼简陋, 实训设备偏向于教学而并不适用于生产, 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脱节, 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属于不同的组织文化, 但高职本身与企业天然的联系, 决定两者必须相互对接融通。本文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 工学结合, 校企紧密合作办学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实施“工学融合, 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 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 其主要途径:一是构建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学院牵头成立职教集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处等机构, 并从组织机构保障、财务资金保障等方面全面保障校企深度合作有序运行。二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构建适应“校企双主体”理念的课程体系,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考虑适应企业的运作规律和专业特点, 采取异步式、多学期、业余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企业专家能充分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三是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配置资源, 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在此基础上构建由“教学企业”与其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的学院专业教学和实训平台。四是校企“互聘共培”共建专业教学优秀骨干团队。创新学院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 逐步形成校企“互聘共培”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长效机制。五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传统考试的教学质量评价, 建立对教学过程、毕业就业状况和毕业生发展状况三阶段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六是创新校企合作就业新机制。通过创新就业平台、创新就业途径、创新就业制度,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七是构建校企良性互动的社会服务体系。大幅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体现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为珠三角地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技能人才培训、科技服务、资源共享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一是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 增强服务观念, 强化纪律意识, 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倡导诚实守信, 强调奉献。我院汽车专业自2008年起与某汽车公司合作, 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由企业方派人授课, 部分学时在企业现场完成, 为学生今后融入企业文化,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提升专业素质。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 使学生认识了解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三是锻炼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 如举办科技文化节、艺术节、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我院自2008年起与某企业合作, 开始是在科技文化节上展示公司部分成果, 后与企业联合举办新年晚会, 既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并将公司文化顺利引入学校。

3. 构建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文化

主要从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和企业环境、氛围的营造两个方面开展。首先, 实训基地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 引入生产型的设施、设备。如我院机电技术专业群与一企业合作共建教学企业, 综合考虑教学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购置一批数控加工设备, 企业车间生产布局也充分考虑实训教学安排, 既满足了教学需要, 亦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其次, 在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如在布置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时, 可设计在实训基地的墙上统一张贴一些经典的企业标语, 在实训设备旁边明显位置张贴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运行保养记录, 在基地参照企业进行划分生产现场区域并做好标识等。以此营造企业生产、经营的氛围, 强化学生的现场管理意识, 使学生感觉置身于真实企业中, 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操作、实践, 使企业文化在实训中融入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的职业素质, 所以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出的“工学结合, 校企双主体”校企文化对接模式, 有效地解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 做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化对接。

参考文献

[1]宁勇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D].复旦大学, 2008.

[2]陈广山.基于“职业化”策略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08, (5) .

[3]严俊杰, 汤忠义, 段慧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 .

[4]张文春, 桑雷.基于多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J].职教论坛, 2010, (12) .

[5]俞宁.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7) .

[6]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企业家天地, 2007, (10) .

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篇6

体育教学“双主体”的内涵及表现阐释

从现代教学的眼光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即“双主体”, 都具备主动行为的权力。体育教学中主体的思考方式演变成了现有的双主体教学, 老师与学生的行为相对独立, 均需发挥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是老师, 同时也设计并操纵着整个互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力量不容小觑, 亦不可超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贬低教师的主体作用, 这种做法和思想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同时违背了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活动的进行, 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 不断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与学生打下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 发挥出教学活动中掌握者与设计者的重要作用。另外,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教学目标为主, 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来引导学生互动, 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体质与需求,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及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程。

构建体育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解释了师生互动的产生情况和互动中师生在角色上的定位。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互动, 发生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之间。师生的身体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外显性非常强, 在参加体育教学时, 老师与学生都要处在精神十分饱满的状态中,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反之, 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将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现不出合作与竞争的特点。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 不仅增强师生间的情感, 也可以通过交流来相互传递各自的意见, 观念与态度, 从而影响到对方的想法, 改变对方的观念与行为, 使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趋于一致, 与此同时,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他们受到锻炼, 还要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包括学生意志力、情感约束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对环境适应性的发展, 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以及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融合度,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重视并理解学习的实验过程, 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 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还能发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 提升训练的效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立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优化并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体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结语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过程的活跃程度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相关。学生必须适时进行内向交流, 不可以无限度地处于人际交往中, 然后将交流后获得的信息与经验加以整合, 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提高自身的体育基础和技能水平, 促进师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方案, 是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此, 首先应要求教师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 比如上课时间的安排, 上课内容的准备, 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容量, 给学生自我考虑完善的时间, 让他们有余力去思考并回顾所接纳的知识。其次, 教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 切记灌输式教学, 这样只会得不偿失。最后,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坤, 董满秀.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1) :18-19.

[2]徐瑞芳.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18 (1) :36-37.

[3]邓志红.论体育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J].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 (3) :13-14.

[4]屈东华, 史友宽.高等体育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25 (1) :35-37.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双主体评价” 篇7

1不为甄别而评价, 而为发展而评价

在教师的心中, 根深蒂固的是纯粹地是知识教学观, 学生掌握了书本, 教参上的所有知识, 才体现了教师的价值。真正的素质教育则是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评价应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不只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也应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习惯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评价应发挥他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不是因评价而丧失进去的信心, 而是扬起前进的风范;评价应发挥它的发张能-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的起点, 不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回归人本, 越来越讲求因材施评, 因此评价的策略应用积极的评价, 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目的评价即以积极的评价, 她不是简单的表扬, 表扬在表扬, 而是善意而恰到好处的激励, 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 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愿望, 不断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改变了评价的观念方法, 必然是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学生主体的精神的得以弘扬, 学习的燃情热情逐步高涨, 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脚和学生了乐的生活空间。

2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和建议

1) 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教师应乘风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及时了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 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如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 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 自己满意的作品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应该将日常评价阶段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 。期末成绩中, 日常表现和作业, 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只关注期末考试, 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 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 做到教评相长。

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 采取分项考试, 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英语的评价和考试分为:听力辨析、口语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表达卡等考察方式, 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1改变“功利化”评价, 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和探究活动,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 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行政能够人事的管理取向, 被用于对教师的考核评比, 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 一堂优秀课的成功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人及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作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 而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有意无意的被忽视。这种评价目的的功利化致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评价主体地位, 健儿影响了对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所以亟待改变这种现状。

2教师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教育本来就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活动, 作为教育世界中的教育者, 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 它需要建构和自我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归根结底是关涉教师的问题。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 应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参与, 自我反思, 使自己敢于评价, 乐于评价。因为参与评价的的过程, 本身就是让教师投身自己职业生命的过程, 是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提升教师主体地位,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让教师拥有真正意义上参与权利。

三、结束语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必须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改观, 体现以“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而教师的评价也应以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即改变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单一评价现象, 让教师评价作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家人员共同参与, 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万伟秦得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1.万伟秦得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2].张红霞《基于教学》, 《着于主体》, 《成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3 (35) 。2.张红霞《基于教学》, 《着于主体》, 《成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3 (35) 。

[3].刘晓峰《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83) 。3.刘晓峰《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83) 。

上一篇:个人才情下一篇:数字电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