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才情

2024-07-20

个人才情(精选10篇)

个人才情 篇1

我一直在中国台湾的新竹师范学院教油画, 由于是公立学校, 开始不准回大陆, 一直到1989年8月1日解禁, 我8月20日就过来了。如果不是1989年的一次内蒙古之旅, 我的生活应该是一如既往地画画、写诗、教书, 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当我踏上回乡的路时, 平生第一次走进了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热情让我心中埋藏了40多年的乡愁如火种般燃烧起来了。朋友总是问我去内蒙古那么多次都干些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做, 就是想在草原上坐一坐。自从有过内蒙古之旅后, 我感觉到作品更有力量, 不仅是水滴石穿, 而是可以苍茫而锋利, 在故乡的所见所感我都写在了里面。不过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我也有些担忧, 后来, 在去内蒙古的几次中, 我发现了一些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每年我基本上都是带着一些好奇心回到内蒙古的, 就像我去看了杜鹃花、一些古文化遗址、驯鹿等等, 都会有收获, 在那一刻我感到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女孩”, 在见到故乡的时候被唤醒。在台湾我结识了和我同是蒙古族的叶嘉莹老师, 后来我也陪叶老师回过内蒙古去找寻那片记忆, 对于我们这些被迫而无法回到故乡的人, 有生之年还能回到那片热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小时候的我, 永远是个站在教室门口的转学生。转学生很难被别的团体接纳, 总是遭到排斥。这种寂寞找不到人倾诉, 上学时老师教授的《古诗十九首》, 让我有了真正的诗歌启蒙, 孤单的时候诗歌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说起我写诗的经历, 我觉得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 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 因无法平复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 因惆怅而写诗, 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成长了, 我对于诗歌也变得痴狂, 我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写, 到今天我和诗歌就完全不可分割了。就像我写《七里香》时, 是我一生最安静的时刻, 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 感觉灵敏而纯粹。对于生活, 我更喜欢用诗歌去记录它。

画画、写诗、写散文这三种艺术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 如果非要定义, 我愿意说, 画画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它, 直到现在我还在美术学校教学;写诗就完全是因为痴狂, 我不为任何, 只为那份性情;散文是我的理想, 在我最早接触文学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笔下能写出流畅的散文, 到今天我出了几本散文集也正是在向这个方向迈进。画家、散文家、诗人这三个称谓在我的生活中缺一不可, 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我早年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 很少会感到异乡的孤独, 一个原因是因为画画可以给我带来成就感、快乐, 再就是因为诗歌可以让我抒发心中的寂寞, 就连婚后带孩子的时候我也用闲暇的时间写作和画画, 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做过什么事情, 我就尽量不给自己留下这种遗憾。

热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才,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的才情就是他的热情, 他对某个东西喜欢到丢不掉、舍不得, 热情消失了, 才情也就没有了。现在, 年轻人的选择很多, 想玩又想学, 但却苦于没有分身术。我倒是觉得, 年轻人是非玩不可的, 可以在玩中发现自己的本性, 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一旦发现并找到了这个东西, 那就一定要去认真地做了。玩和学一定要分开, 用你的那份热情去坚持读书和写诗也未尝不可。

语文才情化培养 篇2

现在,语文教学流于工具化,已失去了它的审美意义,我们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我们可以做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

如何写出展示个人才情的好文章 篇3

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表现个人才情、亮点纷呈的好作文呢?下面我就从标题拟定、开头结尾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匠心独运标题靓

“题好一半文”, 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壶好茶, 沁人心脾。它也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尺, 直接体现作者的智慧与匠心。所以我们应该激励学生珍惜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 为作文拟一个亮丽醒目的标题, 让人“一见钟情”。例如学生习作写老师, 标题多为“我的老师”, 显得平淡无生趣, 其中有一个同学以歌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题, 就清新生动了许多。如在学完《都市精灵》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调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些动物在迅速减少 (结果有麻雀、喜鹊、杜鹃等) , 并自己拟题写一篇呼吁保护它们的日记。大多都用《保护麻雀》为题, 我就提示他们换成设问句《麻雀啊, 你在何方》, 大家立马发现醒目的设问易吸引读者, 既有悬念, 又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又如写孩子希望父母放手让自己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时, 用反语《父母要学会“偷懒”》做标题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构思;或者用《爱我, 就别把我搂得太紧》这一富含哲理的语言做标题, 呼吁父母给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这些标题语言凝练, 赏心悦目,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语文素养。

如何扮靓标题呢?

1. 巧用各类修辞。

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双关、引用、通感等修辞手法拟标题, 不仅能增强感染力, 而且能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1) 比喻:《点烯生命之火》、《幸福像一块砖》。

(2) 借代:《诚信, 让世界充满阳光》标题借“阳光”代“美好温暖”, 也很有创意。《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中“行李”代指各种外在的名利负担。

(3) 拟人:《岁月, 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4) 对偶:《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想, 要壮志凌云;干, 要脚踏实地》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 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5) 对比:《躺着读书, 站着做人》、《近在咫尺, 远在天涯》中“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 “远”与“近”形成空间距离的对比, 使得标题包含哲理, 令人回味。

(6) 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的“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 一语双关, 内蕴丰富。此外, 还有《有梦才有明天》、《我喜欢出发》等。

(7) 反问:《人生岂能无压力》反问中表明压力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观点鲜明。

(8) 顶真:《人生如棋, 棋如人生》这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 风趣地展示人生与下棋之间的关系。

(9) 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诚信满乾坤》、《莫让浮云遮望眼》、《水中月, 镜中花》引用名句作题目, 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 诗意盎然,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0) 通感:《我听到花开的声音》、《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 “听”出了自然界的欣欣向荣, 生机勃发, 视觉独特, 别出心裁。

2. 引用化用诗句歌词。

在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 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 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 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引用或化用诗词歌曲为题, 有的显得庄重典雅, 如《快慢缓急总相宜》;有的显得风趣幽默, 如《问君哪得清如许》;有的折射出作者理性的思考, 如《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这些标题文学色彩浓厚, 反映出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3. 借用历史故事。

如《与欧阳修话醉翁亭》、《寻找自己的桃花源》、《新愚公移山》等, 近年来巧借历史人物故事, 对历史事件加以文学改造, 创出新意, 可谓是考场作文的一大亮点, 也显示了考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 提炼富有哲理句子。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意为应牢牢守住“诚信”这一做人的原则, 引人深思。《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将情感转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上, 警示人们不可盲目跟风效仿, 流于形式, 缺少深层思索。这些标题语言简洁凝练, 蕴含深刻的哲理, 凸显文章主旨,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

5. 故意设置悬念。

在标题里设置悬念, 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 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 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例如《课上老师不在时》:课上老师去哪了?老师不在会是怎样情形?学生会有哪些表现?读者一看题目, 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 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回眸一笑百媚生”, 凭的就是一双传情目。作文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 因“文”制宜, 做到清新脱俗、有诗意文采。

二、凤头豹尾意蕴丰

“凤头”, 就是说写文章时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 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呢?文无定法, 作文的开头无固定的格式, 可以开门见山, 可以背景渐入, 可以创设悬念, 也可以描写典型场景……总体要求是简洁明了、新颖别致、给人以美感。如《课上老师不在时》就是从英语语法中有各种时态说起, 引出“我们”班也有各种时态, 最后突出记叙的重点, 最好玩的是“老师不在时”。风趣幽默,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拥有清新迷人的开头呢?以下几种做法可以供学生选择。

1. 以题记开头。

题记或阐述行文缘由, 或牵引内容, 或揭示文旨, 其语言往往精练而富有哲理。从中可透视作者的理性思考, 触摸其情感的脉搏, 让人赏心悦目, 思想也随之深邃。示例: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刘征在诗歌《山泉戒》中, 就是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做题记开篇, 紧扣题旨, 写山泉在出山入海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给人以警戒。篇首引诗, 亮出诗眼。

2. 仿照诗词名篇。

一位学生在写学校生活时, 这样开头:“宿舍、餐厅、教室, 教室、餐厅、宿舍。”三个词简单叠加, 回环反复, 迅速将那种困在校园里单调、无奈、周而复始的学子生活形象地勾勒出来, 是那样真切和令人思索。他就是模仿了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法。引用仿用名句开头, 往往能使文章的语意很具有张力和弹性,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 善用排比, 增强美感。

这种开头方法学生最常用。例如:“如果人生是一部史书, 只有相信自己并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人才能品味出它的浩荡。如果人生是一汪清泉, 只有相信自己并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人才能品尝出它的甘冽。如果人生是一首乐曲, 只有相信自己并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此段开头采用了假设关系句, 先用偏句提出条件话题, 后面的正句则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揭示出了“自信与听取”的辩证关系, 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意义。运用比喻兼排比形式的整句结构行文, 气韵流动, 给人以节奏鲜明、韵律及钻之感, 气势非凡。

4. 引用名句, 突现中心。

比如《怀疑与学问》的开篇就是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

可以说, 简洁、新颖、美丽的开头, 是作文出彩的凤冠, 是作文愉悦读者的一杯美酒。而如撞钟一般清音有余的豹尾, 意蕴丰富, 更能使人掩卷长思。例如《课上老师不在时》原来的结尾“‘课上老师不在时’真有意思”就寡淡无味, 立意肤浅。如换成“我想‘课上老师不在时’什么时候才能由闹剧转为哑剧呢!”这一感叹能引发读者的思索:课上老师不在时我们该怎样做?怎么改变这现状?什么时候改?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平时作文训练, 我们可以有意练习几种常见方法。

方法1:引用名句, 增加诗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 着意于引申文章, 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我记得一个学生写文章时以徐志摩的一句话作结尾, 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 得之, 我幸;不得, 我命, 如此而已。”这是一种豁达的心理的表达。写作文时很多的文章主题是一样的, 要能够超越他人, 语言上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是很关键的。

方法2:抒情议论, 气度不凡。即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 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使文章结尾气度不凡, 强劲有力。如写人要有“绿色心情”这一作文时, 一学生用“昂起头, 朝着太阳走, 把阴影抛在身后!”的议论作结, 既有思想的深度, 又有收束全文的力度。

方法3:情景交融, 抒写心灵。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含蓄隽永, 蕴味无穷。如《雨中品读》的结尾:“风停了, 雨歇了, 草叶上垂着晶莹的水滴。鸟声如洗, 唱响了山林。泥土的清新和野花的芳醇弥漫开来, 萦回于两代人心间。父子俩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 望了望远山, 那里是太阳的笑脸……”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 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 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

“凤头豹尾”让你的文章既先声夺人, 又意蕴丰富。“若将天地常揣摩, 妙理终有一日开”。广泛阅读, 注重揣摩, 勤于练笔, 就一定能写出令人称道的优秀作文。

三、妙语连珠文采扬

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苏轼说:“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五色绚烂。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一篇优秀的作文在注重文章立意和内容的同时, 需做到文采为立意服务, 为内容增色。“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高层次的语言标准。一篇文章如果语言运用得好, 刻画人物就会栩栩如生, 叙述事件就会生动活泼, 写景状物就会绘声绘色。怎样才能让描写出彩呢?

1. 细致描写出个性。

一篇文章要想写得有文采, 点亮读者的双眸, 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描写, 可以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我们读俄苏文学作品, 一看工笔画式的描绘, 马上感到这是屠格涅夫的;一看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马上明白那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描写能使千姿百态的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传达出神韵。平时同学们写作文时, 在思维方法上只注意对描述对象共性的概括抽取, 而忽略对个性的深入发掘。倘若写人, 首先考虑的不是写谁, 而是写什么人。只注意对描述对象的叙述, 缺乏描写, 索然无味。比如, 在《课上老师不在时》中, 写同学模仿小沈阳时只说“‘姚明’大喊大叫”“各种版本的‘小沈阳’不甘落后”“音调此起彼伏”, 缺少典型的细节:谁在模仿?声音神态语调如何?别人听了有什么反应?改成“‘姚明’开了腔:‘我的名字叫Xiao Shenyang!’他说话时一脸的得意和不屑, 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成了标准的小眯眯眼。”这样写就突出了姚明的个性。又如有个学生这样记叙他的邻居:“我的邻居张伯伯是化肥厂的老工人、共产党员、厂先进生产者。他为人正直, 憨厚老实, 大家都夸他的人品是最好的。”这个学生赋予描述对象的评语式结论, 实际上是对社会中某一类型人共性的简单概括, 而描述对象的个性特征消失了, 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偶象。想要克服这种毛病, 就要在具体刻画形象时, 运用形象思维, 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人物性格的个别差异来表现人物, 把“他”始终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来表现, 具体描写“他”的言行举止、做事风格, 越有个性特点越好。至于对“他”的评价, 完全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2. 运用修辞添魅力。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 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 展现文章的魅力。拿比喻来说, 有些事物, 直接说出道理往往笼统、抽象, 而用比喻就能使之具体形象, 增强感染力。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是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形象化为具体的“一江春水”。运用拟人, 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 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 内容不失幽默……这样, 文章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笔触。在作文时我们应当尽量发挥自身特点, 学会把修辞恰到好处地引入文中。如《课上老师不在时》写“牛奶”的语言时只说他模仿小沈阳的话“眼睛一闭一睁, 一天过去了”, 若增加“那声音就像是在吹一支漏了气的笛子, 听得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就更为生动形象、个性鲜明、文采飞扬了, 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 引用诗词显底蕴。

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都是历经大浪淘沙后的精华, 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和钻石。你能引用, 显示你有书卷气;你引用得贴切恰当, 更证明你有才气, 有文化底蕴。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 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如写勤奋之类的文章时, 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谈理想时, 可以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要颂扬人物的品质, 就可以用“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其精华足够给你的文章增光添彩。

4. 幽默诙谐生妙趣。

看电影, 大家喜欢诙谐有趣的;人群中, 会调侃的最有“人气”。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文章用幽默式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 不但能让人读出“妙”, 还能让人感受到“趣”。如《课上老师不在时》一文就是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来表现学生的调皮和热闹的。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斗“痘”记》, 她这样写道:“曾几何时, 我光滑的脸上突然冒出了一群美丽的青春疙瘩痘, 顿时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在我的脸上呈现出来。那一颗颗红色的小痘子在我脸上找到了合适的住所后, 愈加放肆, 开始呼朋唤友, 繁殖后代……”小作者用调侃的笔调对“我”脸上的青春痘, 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难堪、烦恼、坦然等心境, 都跃然纸上,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使我们感受到小作者在自我解嘲中所散发出的魅力。

5. 朴实语言意深邃。

有文采并不单是说词藻华丽, 朴实的语言运用恰当, 同样生动感人, 文采飞扬。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小人物形象。作者描写阿长这个人物时, 如实地记录, 没有夸大, 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这种语言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 却深含朴实伟大的情感, 适合用在感念亲人一类的题材上。朴实的语言更易表现朴实的人物形象, 更易于蕴含作者的深情。富含哲理的语言, 往往也很朴实。它让人品味思考之后还能豁然明白一件事理。一事一议的作文, 作者通常会加一句富含哲理的结尾, 发人深省。鲁迅《故乡》的结尾就是一个典型。

6. 瑰丽想象任驰骋。

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作文往往有神来之笔。黑格尔称赞说:“如果说到本质, 最杰出的艺术本质就是想像。”当代文学家王蒙干脆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 就没有文学。”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之一。青少年最具有想象力, 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天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想象潜力, 让他们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 描写新环境, 塑造新形象, 表达新思维。安徒生童话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文章中那些浪漫而神奇的想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作文中的瑰丽想象, 同样能使文章有魅力, 显现出小作者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外衣的漂亮与否直接会影响人们对“穿衣者”的看法。娴熟的语言技巧, 连珠式的妙语, 能使作文在语言上升格, 使之文采飞扬展才情, 胜人一筹。

佳艺品鉴 才情感悟 篇4

坚持观念主义创作的雕塑家隋建国,他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带来的是传统与新生的精彩碰撞,更是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巧妙互补;作为中国当代最炙手可热的油画家之一,李松松的作品以独特的形式语言描绘了历史瞬间,用冷静简单的笔触赋予人们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平台;摄影家海波善用古朴的手法,通过不变的、静止的视角,去诠释每一种无法改变的变化,令每一个观者都产生对于岁月流逝和历史不再的共鸣;而来自荷兰的摄影家组合伊内兹·冯-兰姆斯韦德和维努德·玛达丁的作品成功地跨越了艺术与商业领域,在光鲜的镜头语言下,传递的却是他们对人性的剖析与洞察。

颁奖盛典当晚,获奖艺术家们与到场来宾共同分享了他们独具慧眼的创作理念。马爹利还特别将其精心打造的极品干邑尚·马爹利至尊(L”OrdeJeanMartell)赠予每位获奖艺术家,以表达对其所取得的杰出艺术成就的推崇与褒奖。这款出自马爹利家族的至尊精萃,由其窖藏的世纪陈酿调配而成,诠释了马爹利对完美品质的不断追求。酒滴形的水晶酒樽完全由手工吹制而成,堪称干邑艺术珍品。

长久以来,马爹利与艺术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不断致力于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与交流空间。在欣赏与褒奖知名艺术家的同时,马爹利积极关注年轻艺术人才的发展,于2007年创立了“马爹利艺术基金”,通过与艺术院校及艺术机构的合作,为更多青年艺术家搭建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平台。2010年,马爹利艺术基金携手今日美术馆,启动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大型公益艺术计划,于2011年5月成功举办了10位入围艺术家联展,并将最终“英才奖”获得者的优秀艺术作品捐赠给今日美术馆,以丰富其当代艺术馆藏。

近三个世纪以来,马爹利这一世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干邑世家,在研制卓而不凡的极品佳酿的同时,时刻关注着艺术界的发展。作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大助力,马爹利将继续支持众多具有非凡才情的艺术人士,将干邑艺术与文化艺术完美融合,为品鉴家们带来更多的心灵启迪与感悟。

受访者:海波

采访人:《世界艺术》杂志社徐亮(以下简称World Art)

采访地点:海波工作室

采访时间:2011年5月16日

用镜头捕捉历史的变迁

World Art:在涉及到对艺术的界定和对人的认识方面。香港对大师的称呼是很泛滥的,更可笑的是,我们在工艺美术界,要评全国大师,省级大师,市级大师,甚至于县级大师,所以这几个涉及到每个人对艺术的界定和对艺术水准的界定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大陆这边称“艺术家”,我本人对这个词用的非常谨慎。

海波:对,其实能配得上艺术家这个名词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World Art:但是现在年轻人能画几天画,他觉得是艺术家,因为这个不需要别人来评定。

海波:不需要别人来评定,不过有点自知之明的,自己评定也不能有这个结果。

World Art:倘若把艺术家分成高、中、低档次,假如他这样说我们只能这样做,一级大师、二级大师、三级大师,也可以这样讲,大师掉价了。海波:所有的这些人也好,名词也好,都和现在咱们中国这个躁动的社会有关,躁动、夸张、不着边际,以吸引眼球,刺激耳朵。

World Art:马爹利这次举办的活动叫“非凡艺术人物”,如果他称呼个非凡大师,也没错,人物相对内联一点,因为人物可以分高中低。

海波:你知道这个评奖,以前我不是特别了解,我上网查看才知道“非凡艺术人物”,我一听“非凡”这俩字,我当时就有点坐不住。

World Art:不是凡人。

海波:其实只是为了和一般的,加形容词作了个区分。

World Art:不过基本上可以这么看,他们评的这些艺术家,在我心目中都是一线的,假如说非按线数来说是一线的,这个一线是学术一线,但是也包括市场一线。当然包括在我个人看还是学术一线更重要一点。海波:但是做这个颁奖活动,我觉得马爹利还是有很特别的意义。

World Art:其实咱们是私下说,他通过这样一个方式重视艺术,让人们对艺术家产生新的认识,让全社会重视。

海波:对,我觉得他鼓励了当代艺术,也鼓励了艺术家本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双赢的活动。

World Art:除了当代艺术和时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地部,人们在洋酒,红酒,在时尚生活方面有很大的品位提升。你们看好多的品牌都在进行合作。

海波:对。

World Art:我们谈一谈你个人艺术,准确来说,您是什么时间开始从事摄影?

海波:我学摄影的时候是83年。但我是吉林艺术学院80届版画毕业的。我们版画系当时就是有摄影课,这对我最早进入摄影有最重要的一个启迪过程。当时我就是用我爸给我买的最便宜——几十块钱的相机一直拍照片,从来没间断过,所以这个和我以后做摄影我觉得它有特别大的联系,因为我一直拍照片。我说的意思是我有这个积累或者资源,比较自然就过渡到所谓的观念艺术或者观念摄影。但我还是以画画为主,因为那个时候艺术家主要是画家。

World Art:好像把摄影当做一种辅助工具。

海波:对,一种辅助工具,我一直玩相机,或者喜欢这个照片。后来创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觉得画画,想表达我自己想法,有点乱了,没有照片那么快捷。虽然我还是喜欢绘画,但我用照片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可能更简单,更直接,或者更通俗。技术上我也没障碍,甚至资料上我也没障碍。

World Art:好像是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步走到我们所谓的观念艺术。从您的角度怎么看现在这个所谓的观念?您觉得是被动接受还是自然形成的?

海波:我自己我本人特别讨厌观念式的作品。我不喜欢有那么强烈的摆拍,那么矫揉造作,那么刻意的东西。大部分中国的观念摄影都是摆拍,它不符合我的那种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摄影。就是我喜欢自然的东西。

World Art:你的作品基本上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包括你偷拍或者自然拍的。

海波:对。摆拍的很少。

World Art:但是你让摆拍这个过程更自然。

海波:对,其实我所谓的摄影工作,我想做到介于新闻照片和观念摄影之间。

World Art:这是我想听到的答案,因为包括做这个展,好多人说其实都是摆拍,包括化妆,前期选景,但是不排斥选景。追求他的随意性或者随便性的瞬间,这个感受往往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受访音:隋建国、李松松

采访人:《世界艺术》杂志社孙青(以下简称World Art)

采访地点:今日美术馆

采访时间:2011年6月3日

运动的张力心跳的震撼

World Art:这一次“2011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除了今晚的颁奖盛典,还有获奖艺术家作品联展;我此前看了资料,您这次展出的大体量的作品之一是个巨大的“铁球”,请您谈谈这个作品。

隋建国:这一次展出的这件作品,跟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大铁球置于一个铁笼子里,而后用钢板将这个铁笼子给封闭起来,在钢板上有一个洞,观者给窥视其中。而铁球在里面有动力装置,可以不规则地滚动,撞击铁笼子。我们以前总是把艺术停留在视觉的层面上,然后这次我抛开视觉,更多地让观者得到一种相互碰撞的感觉。我就是要传达这样一种观念。你不窥视那个小孔,你看不到球,但能听到它运动的声音,并需要去感受它,判断它滚到了哪儿。我觉得人在把握周围的世界时,当你看不到这个东西,而只能听到它滚动的声音的时候,人要想把握它、感受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调动更多内心的力量或者注意力。习惯上你眼睛一看到某个物体,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握住它。当你看不见它只能听到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精力调动起来,去感受这个声音到了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个时候,人对空间的感受力会被提到很高的敏感度。

World Art:我想除了观念,更多的还有一种心跳。

隋建国:是的,这也是一种互动。

World Art:我看书上,网上称您是观念雕塑家,我觉得似乎有点不妥,难道古典艺术中就没有观念吗?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名词?

隋:我不赞成观念艺术这个说法。每个作品都有特质,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没有观念,只是观念不同而已。今天被叫作观念艺术大概是与以往不同的新艺术的代名词,人们把没法描述清楚的作品叫做观念艺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今天的各类新艺术没有共性,不能笼统地以观念艺术一概而论。我不是观念艺术家,很多作品实际上与观念无关,我只是做艺术而已。实际上,观念和文字是分不开的,最经典的观念艺术只能由文字表达,像美国先锋概念艺术家,劳伦斯·维纳才是真正的观念艺术家。

World Art:马爹利艺术基金上个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的活动。都是一些80后的年轻艺术家。从生活感悟到艺术创作,这一代的年轻的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与您有什么不同呢?

隋建国: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行业,受到市场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艺术市场膨胀以来,我看到从事符号性的架上绘画的年轻画家数量很大,从事更边缘的实验的艺术家变少了。这是令人担忧的。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主张庸俗的成功学,在对比中,年轻艺术家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当然,他们中最优秀的一些人依然在从现实和传统中学习,变得有深度。我觉得每一代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其实是差不多的。代际差别只是表面现象。在我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时代,目前大家所说的当代艺术还处在比较地下和边缘的地带,关注的人很少,有时甚至有政治风险,基本上没有利益可图,从事的人都是真心喜欢。

World Art:您觉得马爹利这样—个奖励机制,是否能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隋建国:马爹利这个奖项已经在中国设有好多年了,当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所推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马爹利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个公益广告效应。设奖、评奖是很吸引大众眼球,很适合传媒炒作的事情,同时也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向人们介绍尚不了解的新艺术。这样的机会,自然应该优先给正在探索中的年轻艺术家。所以如果我们要设一个奖,自然应该是最有学术价值的奖项。

沉重的瞬间带来沉浸的思考

World Art:您是哪一年开始这种风格的艺术创作?

李松松:大概是03年。

World Art:您可以谈谈这一系列作品的所挑选的题材是怎样的意义?

李松松:我觉得我选的这些题材都是很随便的,没有像你想的它真的意味着什么,也许它有的是意味着什么,但是我没有把它当成一个要特别叙述的事。所以有很多都是很平常的事,我把它变成我艺术工作的来源。

World Art:那您的这些素材资源都是来自报纸、杂志、网络吗?

李松松:对,媒体资源是我创作的主要素材之一。

World Art:有很多人评价你的作品,整体基调是很沉重的,承载的也是相关历史问题,这是否和你个人性格有关系?

李松松:这有可能是和性格有相符的,也有可能是和性格正相反的。我的性格可能是很随意的,嬉皮笑脸的,而创作的作品便可能是另一个状态。我想人不可能总是保持同一种状态。

World Art:我看这幅夹在两张玻璃之间的列宁肖像,还有这一幅拿着报纸的张爱玲肖像。除了您独特的艺术语言外,您是否是在玩意识形态?

李松松:我觉得意识形态并不是玩的,只是你有你的认识,你有你的态度。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它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你愿不愿意去意识到,或者你是不是愿意去回避它。我觉得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很容易回避的。

World Art:上一次DVF来中国办展的时候,你也为DVF作了一张DianeVOnFurstenberg的肖像,无论你是在画谁,或者是跟商业结合,你的个人语言都非常具有特色,大家见到都会觉得像蛋糕。这个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样子?

李松松:其实我并不是刻意去形成这样一个风格。但是我得工作,工作就得面临一种选择,而选择多半是自己想做的事,慢慢地把许多想做的事情积累起来,慢慢地就形成这样所谓的风格,并非刻意而为,并不是艺术家一定苦思冥想地寻找一个风格。

World Art:你觉得你的艺术受到市场影响大吗?

李松松:我觉得艺术家当然受到市场的影响,这是必须的,他得加入到这个社会循环中。而且这是有来有去,比如古代的壁画,下方往往有供养人的画像,是谁让这个壁画得以实现的。其实这个社会根本的结构可能没有大多的改变。

World Art:在您的新艺术创作里,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它的表达载体,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还是材料运用?

李松松:其实我最关注的是我每天怎样安排我的时间,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才得以展开的。我也不会在工作室里整天画画,也许也做一些别的事。所以艺术创作的最开始阶段,都是跟处理自己的生活有关系。

World Art:您的意思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吗?

书画双馨才情两卓 篇5

刘浪生,江西靖安人。署号抱庸斋、水墨庸斋、写心居等。现为国家文化、人事部门评定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画录;文化部艺术考级中心考级教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中国书法院艺委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研究员;清华诗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三明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报》特聘书画家;《书法报》靖安工作站站长;靖安诗词学会副会长;靖安楹联学会副会长;靖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艺二三十年来,勤奋耕耘,淡泊名利,面壁苦练,潜心研习,可谓历尽艰辛,近年来其声名鹊起,书画创作收获丰盈、硕果累累。

其先后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多次,作品前后30余次入选入展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华诗词学会等全国艺术机构主办的全国展赛,并时有获奖;90余次入展国家各部委、各省市文联、书协、美协等主办的全国性展赛并多次获奖。2014年1月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经济导报》主办的“关注生态、美丽中国”全国书画大展中,以终评全国第一名的高分获最高奖;在江西省文联、书协主办的第六、第七、第八届青年书法展中,连续三届获奖。著有《心痕吟草》《萍踪浅印》《抱庸斋墨稿》诗词集,2014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个人书画专著《书韵华夏之——刘浪生诗书画·作品选》。

明朝“曲圣”魏良辅的音乐才情 篇6

关键词:魏良辅,曲圣,昆曲,才情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是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音乐家和戏曲改革家。他曾历任明朝户部主事、工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副使、山东左布政使等职。虽然政事繁忙,魏良辅也以极大的音乐热情与才情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 他对昆山腔的改革使其成为昆曲的开山鼻祖,赢得了古今“曲圣”的赞誉,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戏曲艺术[1]76。

一、音乐天才闭门造车,各地取经声名大噪

魏良辅的家乡在江西新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曾在明成化年间中过举人,父亲于弘治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福建右布政使。魏良辅兄弟三人,大哥魏良佐是饱学之士,但无心考取功名,三弟魏良贵进士及第后在宁波、山东、南京等多地任职。此外,魏良辅的几位堂兄弟也都深受门第书香影响, 都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门下弟子。魏良辅天性聪颖,喜好读书,但他的兴趣比他的几位兄弟更为广泛,尤其对音乐的喜好可谓魏家独秀。魏良辅三岁就会写字,不到十二岁时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及元曲典籍,学识渊博。1500年,年仅十一岁的魏良辅就在新建县学考试中考中了秀才,引来乡邻啧啧称奇。

在他人看来原本应该很快在科举取仕之路上马上就会大有可为的魏良辅,却出人意料地在考中秀才后的第二年闭门不出,一心一意钻研他所喜好的音乐。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闭关竟长达十年之久。十年后,魏良辅自认为没有取得太大的音乐成就,感到再如此继续闭关下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于是决定另寻他途。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有一位童年玩伴曾提起过,远在南京有一位学问极为渊博、诗文词曲样样精通的高人,名叫罗钦顺。第二天他便收拾行囊独自前往南京,拜罗钦顺为老师。在罗钦顺门下,魏良辅从学五年,不仅文学大有精进,思想也逐渐成熟。1516年,魏良辅拜别恩师回到江西老家,在考中举人后随即入京城参加会试。在准备会试期间,魏良辅偶遇王友山。此人是当时名震全国的北曲专家。两人深入交谈之后,魏良辅深感自己此前十年研究北曲亦不如与王友山交谈一次,自认为水平远在王友山之下,所以决定不再研究北曲,而以南曲为主攻的音乐对象。

魏良辅的家乡新建长期流行一种弋阳腔,但他从小就不喜欢这种本土音乐。他来到明朝音乐戏曲艺术比较繁盛的江苏太仓,希望与那里的艺人们切磋、学习乐理。期间,魏良辅结识了太仓的一位小吏,名叫过云适,此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南曲专家。魏良辅经常登门向他请教,每一部新创作的南曲都要让过云适完全满意他才肯回客栈休息[2]245。此外,于太仓守军中服役的张野塘也是魏良辅学习求教的对象。尽管张野塘擅长的是北曲,而北曲是魏良辅早已放弃的曲种,但魏良辅对张野塘音乐创作的态度和技巧十分仰慕,也希望从中吸收各种音乐的精髓,将之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在过云适、张野塘以及太仓诸多音乐“世外高人”的帮助下,原本就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魏良辅充分吸收江浙一带的余姚腔、海盐腔及部分流传甚广的民歌小调,精妙融合北曲与南曲特色,深入加工整理了太仓昆山地区的戏曲唱腔,使北曲无北气,而南曲入纯细。魏良辅的此番音乐戏曲改革一改南曲呆板平直唱腔,创造出委婉徐舒、具有细腻格调和新颖唱法的水磨腔,也就是昆腔。魏良辅创造的昆腔旋律优美、乐声清丽,一改中国传统音乐需要大锣大鼓烘托气氛的习惯,给世人全新的音乐感受。与此同时,魏良辅也改良了昆腔的伴奏乐器。南曲一贯以管、箫为主要伴奏乐器,但魏良辅认为,管、箫因其特有的音质容易削弱昆腔的感染力,于是他剔除箫,改以琵琶、笙、笛、管等共同为昆腔伴奏。魏良辅的改革创新在太仓一带大受欢迎,每一场演出都大获成功。其昆腔乐声很快从太仓传播至全国。魏良辅声名大噪,被世人称为“国工”“、曲圣”“、昆腔鼻祖”。

二、自信满满掷地有声,尊崇经典谦虚求艺

事实上,魏良辅生活的年代,数腔各曲相互争雄、各自为战,但魏良辅以其显赫的音乐地位和充分的自信掷地有声地说“:我大明音乐之正声惟昆曲也。”[3]4一举奠定了昆曲的正统地位。自魏良辅之后,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中国传统乐坛和戏曲界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过,正是魏良辅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他也被后世称为百戏之祖。昆曲的雏形在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至魏良辅生活时期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但一直没有太大音乐艺术影响。直到明朝才在魏良辅的努力下焕发出了崭新的艺术生命力。魏良辅所言“臂膀”、“正统”,表明昆曲既不是前所未有之艺术,也不属于天外来客,他自己只是助推了昆曲的阶段性发展。这种谦虚和高姿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人中鲜有的。魏良辅对昆曲前辈顾坚十分尊崇,认为是顾坚才开创了昆曲的新时代。中国古代音乐史对顾坚争议颇多,但有魏良辅这位“曲圣”的力挺,也让很多人对顾坚刮目相看。而且顾坚出身寒门,出生上流社会的魏良辅丝毫没有门第之见,只重贤能良才,在中国古代是需要一定勇气与胆魄的。魏良辅尊崇顾坚,创新昆曲,不仅确立了昆曲的音乐地位,也确立了太仓、昆山人在戏曲界的地位。

由此可见,魏良辅无论何时、无论音乐名气有多大,都始终谦卑得像一个刚入音乐之门的学生,也正是因为如此,魏良辅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从来都视音乐为促进其人生进阶的不竭动力。《寄畅园闻歌记》中曾记载道:魏良辅当初以学习北音入音乐之门,但有感于远比不上王友山,遂退而求南曲,钻研至深时可数日足不出户。《梅花草堂笔记》中也有记载道:魏良辅师从过云适时,创作如有所得,必前往过云适处与之反复探讨,若过云适的确认为不合适,他就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过云适觉得可行他才正式将所得记录下来。这两段史料记载都是魏良辅在学习追求音乐道路上的恭敬态度真实写照。

三、乐理全面价值非凡,南北兼顾世之鲜有

魏良辅将创新昆曲的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多部乐理作品。魏良辅的著作《南词引证》也被人称作《曲律》,里面记载了他对昆山唱腔的改革理论。文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后人研究我国传统音乐的珍贵历史资料。文中梳理了自明朝初期到嘉庆年间我国南北方唱腔的音律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南曲最初是北宋温州地区的地方曲式,自流传之初就与温州一带的方言、土语、民歌、民谣相借鉴、相融合,进而发展出独具特色又种类繁多的唱腔。南曲中的昆山、海盐、余姚、弋阳、杭州等唱腔在魏良辅的《南词引证》中皆有详细论述。在魏良辅看来,这几种唱腔当中流传最广的是弋阳唱腔,它从温州一带迅速流传到安徽、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需要指出的是,魏良辅的《南词引证》问世前,祝允明撰写过《猥谈》、叶子奇撰写过《草木子》、徐渭撰写过《南词叙录》,这些著作涵盖了南曲唱腔中的绝大部分,但却都遗漏了唱腔独特的杭州腔。魏良辅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也注意到了前人的不足,在《南词引证》中对包括杭州腔在内的几乎所有南曲唱腔都进行了论述[4]35。杭州是南宋都城,南宋初年从温州传来的南曲在此地十分流行。不可否认,魏良辅在《南词引证》中论述杭州腔,对南曲的历史研究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尽管《南词引证》主要论述的是南曲,但实际上也记载了北曲的兴起、发展与流传。明朝建立之初,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以杂剧为主的北曲几近变为绝唱,很少有音乐人提及。所以,在魏良辅之前,明代音乐著述中几乎没有关于北曲唱腔的内容。魏良辅以其《南词引证》弥补了这一音乐历史遗憾。魏良辅说“:南北两曲在曲艺、曲风等方面相去甚远。北曲有顿挫、数等,且有不同方言表现。北曲有中州调、冀州调、有磨调、弦索调等多种调式之分。其中,中州调是社会普遍认为的最悦耳之调式。北宋名士苏东坡曾仿唱过多部北曲, 但又兼有楚腔的韵味。”与关于南曲的论述相比,《南词引证》在论述北曲时并没有用多少篇幅,但明朝乐理著述中能够出现北曲的痕迹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所以也就具有极高的音乐历史研究价值。

四、天生亮嗓技不在多,因材施教听者有心

魏良辅能创新昆曲,能钻研乐理,他本身也具有很高的音乐表演天赋。据有关史料记载,魏良辅的嗓音浑厚,是天生一副好嗓子, 他也没有浪费,而是在多年的音乐钻研中融入了音乐演唱实践。魏良辅根据自己的演唱经验提出,具有不同嗓音特质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的练唱方法,特别是对于昆曲的入门者来说,传统所认为的“技多不压身”并非好事,技多也很可能意味着混唱和紊乱。按照魏良辅关于演唱的观点,如果主要练习的是“集贤宾”,就一定不能唱“桂枝香”。只有在练习得炉火纯青后才能谨慎地转变宫调或曲调。

让经典滋养性灵让诵读增长才情 篇7

1. 遴选阅读内容,明确诵读要求

传统典籍内容丰富,但有些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对社会和人类文化与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看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典的遴选。

经典诵读,强调的是“不求甚解的读”,正如所有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基于理解还是为了记忆,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实现其目标。我们采取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式,并培养学生做到诵读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2. 满足个体发展,设计分层评价

我校制订了各年段的国学经典诵读达标要求,每一学段又分别设立三个“学位”等级:一年级(童生甲等、童生、不第),二年级(秀才甲等、秀才、不第),三年级(举人备德、举人、不第),四年级(贡士、贡士出身、不第),五年级(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不第)。达标要求如下:一项都未完成为“不第”,完成一至三项为“举人”,完成三项以上为“备德”。学期结束,结合拓展课学习、国学周实践、每日诵读情况,我们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给出学生等级,授予“学位”。这样的评价体系,既保护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学生的喜爱。

个人才情 篇8

一、创造性构建“二二三四五”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我校的兴校特色。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 聚焦课堂, 研究和创新学案教育, 创造性地构建了“二二三四五”高效课堂,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展示才情提供课堂时空, 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构建高效课堂, 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 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导学案》和《学考航标》。课程建构关注教学的“两点”———起点和目的;学案设计体现知识点的“两度”——— 小坡度设置台阶, 高密度训练思维;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三动”——— 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学生的“四导”——— 导读、导思、导研、导行;教学改革实现“五减”———减少说教注入, 减轻作业负担, 减少终结性评价, 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和学生在校时间。每一个备课组由学科带头人牵头, 演绎高效课堂模式去引导、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案做到“三备”———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 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从而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 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视教师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资源

我们五中人深刻地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兴衰成败。为此,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以培养“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为目标, 倾力开展“名师工程”和“卓越青年工程”, 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定期邀请省内教育专家和市区教研员到学校指导调研, 通过“诊断式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上公开课、举办“名师引领”讲座等活动, 整合名师优势, 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帮扶, 从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课堂教学、课下辅导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点拨, 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基本实现“一年入门, 两年合格, 五年骨干, 十年卓越”的培养目标。

学校建立了“学、思、引”的教师培训机制。“学”即让全体教师养成自学、爱学和互相交流的良好习惯, 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考察学习、国培特训,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思”即让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 通过感悟生活、感悟工作,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随笔集锦———《教育实践智慧的探索》, 开发了颇具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浆》;“引”即一方面让专业水平高、执行力强、影响力深远的骨干教师, 全方位地开展有质量有深度的教学引领, 另一方面培养教师积极、好学、上进的精神风貌, 通过校本课程、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引领学生思想的成长。每年的寒暑假, 学校教师都互相推荐好文章或好书, 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论文。

妙笔生花,才情无限 篇9

【技法点拨】

1.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词语的运用或准确精当,或整饬雅致;句式的选用或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简单地说,就是遣词造句力求“四美”,即整齐之美、错落之美、典雅之美、和谐之美。整齐之美多体现在整句的运用上。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错落之美是指句式的灵活运用。如交错使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使语言错落有致,灵动多姿。典雅的美指巧妙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表达凝练隽永。和谐之美是指遣词造句有意识地斟酌声韵、形式,讲究韵律,使语言富于音韵美。

如名篇《雨天读古诗》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高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玩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这一组句子遣词造句既整齐又有所变化,错落有致;既有典雅之美,又音韵和谐,堪称“四美”兼具。

2.追求语言的修辞美

一篇优秀的作品,其文采美主要体现在语言上。修辞美是文章文采美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一篇文章的修辞美主要表现在比喻美、设问美、排比美、引用美、反语美等方面。如议论中巧用比喻,形象说理;巧用排比反问,增强说理气势,巧用对比,增强说理透彻性等。又如抒情时运用排比、反复、反问可以加强情感;运用比喻、对比可以增强情感的丰富性等。

如名篇《北疆四杰》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

在它笔直的主干上,所有的枝条紧密围绕,纷纷向上,决无一枝斜逸旁出。它紧密围绕主干的目的,是为了抵御风沙,它懂得,不团结就不能生存。

它只能横站成排,像边防线上的士兵;竖立成行,像出征的队伍;腰杆挺直,像伟岸的勇士;枝臂收拢,像欲飞的大鹰。它没有办法去“疏影横斜”呀,因为绿洲是危地;它没有条件去“暗香浮动”,因为风沙常袭来。

文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杨的形,刻画出白杨的神。这种形神兼具的描写和刻画,既让语言富有韵味,又能让物具备了人的神韵和情采,能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3.追求语言的哲理美

朱光潜认为,文字的推敲,骨子里实际是思想感情的推敲。真正的文采除了指精心雕琢后的华丽优美,还指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独特的人生感悟。

如名篇《非走不可的弯路》一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这段文字由走弯路这样的平凡小事引发出严肃的人生思考,它启示我们,只要多留心平凡小事,多用哲理的语言去穿透平凡小事,它背后也许就有沉甸甸的人生真谛。充满哲理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当然,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高明的写作者总是能把这些手法交融一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技巧要建立在深邃的思想基础上,不可一味搬弄技巧。恰当的选择技巧,这样文章描写才能靓丽多彩,熠熠生辉。

个人才情 篇10

好的开头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准”“简”“美”。“准”即观点鲜明, “简”简洁明朗, “美”即精巧美丽。准、简、美三者之中, 准是前提, 简是意识, 美是难点,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 美是最需要加强的。

下面是我围绕“地沟油事件”布置学生写大作文, 并从学生的作文中遴选的一些较好的开头。然后, 我让学生小组讨论,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些开头所用的方法, 最后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加以解说。总结概括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使之有“法”可依。

一、识例

例1.古往今来, “诚信”一直是一个不过时的做人准则, 一个人若想在这苍茫天地间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无财, 也可以无权, 但决不能无信, 诚信助你一路前行。

———高二四班高素瑶《诚信助你一路前行》

例2.有这么一则寓言, 在风高浪急险象环生的生死关头, 年轻人选择了“美貌”“智慧”“金钱”“荣誉”, 却先把诚信抛进了海里, 窃以为, 年轻人的举动是不明智的。荣誉、金钱等固然重要, 但如果失去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 就失去了与别人与社会交往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他的人生之路必然障碍重重, 何谈发展?失去诚信, 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高二九班严伟卓《抛弃诚信等于抛弃一切》

例3.孔子云:“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人们没有信用, 就像车没有销子, 缺少了关键的部件, 是难以在社会中立足的。诚信就像身上钙, 缺钙难以站立;诚信又如罗盘, 控制着人生的方向, 人无信则不立, 唯有诚信才能书写我们生命的尊严。

———高二九班潘萌《诚信创造生命的光辉》

例4.当你面对满桌佳肴因“地沟油”“瘦肉精”而犹豫不敢动箸时, 当你上学路上因“校车安全事件”徘徊不敢登车时, 当你渴望住上新楼房却因“楼歪歪”事件望而却步时, 朋友, 你是否想过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有人说是道德沦丧, 有人说是利益使人心不古。我认为: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这一切。完善的法律能为道德保驾护航。

—————高二四班董浩洋《论“法”的力量》

例1.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 入题迅速, 简洁平实, 开宗明义, 能统摄全文, 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我们把这种开头方式称为———开门见山入主题。

例2.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 然后由这件事引出中心论点。这样的开头, 化抽象为具体, 使立论可感可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故事导入法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因为是就事说理, 照应题目, 针对性强, 但要注意事例必须典型, 要概括叙述。

例3.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格言俗语, 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引用名言, 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文积累,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使文章有意蕴, 达到言约意丰、权威夺人的效果, 对作文获得高分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直奔主题引名言, 起点高远。

例4.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 简洁有力, 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先问后答, 发人沉思, 给人启迪, 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这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 巧妙地表达了对良知的看法, 并且意蕴深厚, 耐人品味, 堪称警句, 使文章顿生光彩。运用排比彰显语言气势, 而且内在逻辑推理严密, 无杂乱无章之感。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妙用修辞添文采, 渲染文意。

二、赏例

在识例的基础上, 进行赏例活动。请学生阅读下面的文段, 说说其运用了何种开头方法。

例1.诚信是无形的力量, 也是无形的财富, 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 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 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 即“荣誉”……但是, 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 朋友们, 请背起“诚信”的行囊, 勇敢踏上人生路。

———高二九陶金玉《人生路上, 与诚信同行》

点评:在文章开头, 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 表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简洁而立场鲜明。

例2.有位木匠制造桌子, 把别人看不见的背板、底板与别人看得见的面板都刨得平整光滑, 有人以看不见为由劝他不必如此, 他说:“别人看不见, 我却看得见。”这句话, 集中体现了木匠可贵的诚信:“诚”, 就是内诚于己;“信”, 就是外信于人;人前人后始终如一。———《别人看不见, 我却看得见》

点评:故事导入法, 最妙的是用故事主人公的话做标题, 同时是论点, 启人深思。

例3.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 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 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 孔明接受“托孤”为一个“诚”字;因为有了“诚信”二字, 千年关云长妇孺皆知, 百年“全聚德”顾客盈门;“信义兄弟”的佳话感动中国;诚实———人性之本色, 守信———处世之准则, 人世间, 诚信最美。

———高二九班王阳《唯诚为美》

点评:此例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首句引名言, 锁定关键词“诚”, 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落笔, 通过形象化的文字, 实现由抽象概念到形象画面的转换。这种转换的目的, 一是变抽象为具体, 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 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体景象。二是将原本笼统的概念, 通过多角度的描述而生成出多元解读视角, 为后面展开论证服务。尾句扣题目, 亮观点。

三、仿例

仿例是学以致用, 仿例子的亮点, 运用到写作当中, 力求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朱光潜在《资禀与修养》中说:“文艺必止于创造, 却必始于模仿, 模仿就是学习, ……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 习惯就成了自然。”

要求学生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 写一段精彩的议论文开头。

“风度”“竞争”“责任”

上一篇:预期评估论文下一篇:双主体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