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2024-07-06

一个人(精选12篇)

一个人 篇1

黑鸟

有一片枯叶在下落的途中被树枝挂住了, 看起来像一只静止不动的黑鸟。

错觉

今天晚上, 在我回家的拐弯路口, 看见了一个老头穿着灰大褂儿。猛一看, 以为是我爷爷上我家来了, 可很快我就知道不是, 因为我爷爷去世已三个月了。

一根白发

昨天, 我洗脸的时候, 在水龙头旁发现了一根白发。它紧贴着水龙头边的一块水泥台上, 牢不可落。我想这一定是母亲头上的。母亲在洗脸的时候, 低垂着头, 脱落的白发悄然滑下, 母亲却浑然不觉。这根头发是母亲衰老的铁证, 记录了母亲为生活奔波的历史。想到这里, 我的内心阵阵发酸。

布老虎

老表叔的小儿子弄了只小布老虎, 饶有兴趣地玩着。老表叔给了他几块糖, 他捏着糖不吃, 却剥开糖纸去喂布老虎。老表叔说它不会吃, 你吃吧。他停下手, 愣了愣, 一副犹疑不定的样子。

老表叔的小儿子抓住布老虎, 朝老表叔头上扔去, 结果很准, 落在他头顶上了, 布老虎弹跳了一下就落地了。他摸了摸头, 笑眯眯地看着大笑不止的小儿子, 心情好极了。

砖渣路

我扶着奶奶走在崎岖的砖渣路上。“这路真烂。”“这路真难走!”奶奶不停地嘟嚷着这两句话。这时奶奶已经六十岁了, 我是带她出来散步的。我听她说路真烂, 仿佛是听她说人生的路真烂, 走起来真不容易。

一个人的庭院

风起叶落, 制造出一种末日的景象。我固守着我一个人的庭院, 回想起那一场场的失去和寻找。我知道, 我的路还很长。

一个人 篇2

演唱:曾沛慈

你离开的那一天 天空有点灰

见不著你最爱的蓝天

少了一个人斗嘴 多些朋友的安慰

一切都不是错觉

来不及道声感谢 故事已结尾

太多事情来不及后悔

我还有太多心愿 太多梦没有实现

桌上还留著过去的照片

我一个人的失眠 一个的空间 一个人的想念 两个人的画面 是谁的眼泪 是谁的憔悴 洒满地的心碎

我一个人的冒险 一个人的座位 一个人想著一个人 眼角的泪这不是错觉

来不及道声感谢 故事已结尾

太多事情来不及后悔

我还有太多心愿 太多梦没有实现

桌上还留著过去的照片

我一个人的失眠 一个的空间 一个人的想念 两个人的画面 是谁的眼泪 是谁的憔悴 洒满地的心碎

我一个人的冒险 一个人的座位 一个人想著一个人 眼角的泪这不是错觉

那些年 那几天 那一夜

都恍如昨天

这些年 这几天 这一夜

你让我失眠

我一个人的失眠 一个的空间 一个人的想念 两个人的画面 是谁的眼泪 是谁的憔悴 洒满地的心碎

等一个人咖啡不如请一个人 篇3

对于生活,我从来就不赞同等靠要的宿命论,事业与情感皆是如此。事实上,也早过了那种读两段鸡汤就觉得自己高雅了,听两句哲理就仿佛自己超脱了的年龄。如果喝鸡汤有用,还吃什么饭啊?随便找个成功人士的履历往自己脖子上套,人生比拼的又不是原子,彼此的区别是很难看到的。

若干年前,冰心对探望她的近天命之年的单身女作家铁凝说:“你不要找,你要等。”然后有个叫华生的经济学家出现了,和铁凝开始了一段类似才子佳人般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经典了,以至于我从不同的渠道听到了不同的版本。

对于或主动或被动秀恩爱的人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予置评。或好或坏,都是人家的事,在没有上升到社会话题之前,哪轮得到一介网民说三道四。但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例子。

“等待”二字在爱情方面,普适的范围实在太过狭窄。用一个非典型故事安慰人或聊以自慰,和自欺欺人有什么分别?如果等到了黄昏,最终还是错过了姻缘,找谁说理去?

每个人都在等待或具有志摩风度,或拥有徽因气质的人出现,但具有此般特质的人出现时等待的人又做了什么?这是一个悖论。铁凝的例子已经毒害了我好几个不求甚解的大龄女同学,到现在还在等他们的如意郎君踩着奇朵云彩翩翩而至。说多了,就都是眼泪。

活在当下的人,很少有人不在意金钱与物质。过来人是大多数将金钱物质抛在了脑后,代之以亲情友情,健康,以及恣意生活的追求。

亲情爱情不能等,子欲望而亲不待和爱还在人已生陌的故事太多太多。向往与遗憾,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说法罢了。大多数人拥有让梦想成为遗憾的能力,在追悔莫及的时候再补上一句:“如果当初……。”

我的一个朋友刚刚签完了合同,谈好了月薪。突然觉得这份杂志社主笔的工作不适合他,他一直想的是行走在世界各地,写那些他觉得好玩的事情。仅仅三分钟之后,他打断主编对杂志未来的构想,说:“我能拿回这份合同吗?”现在,这个兄弟是一个知名的专栏作者,花别人的钱去观自己的世界。

另一个朋友说,一次刷朋友圈竟然能刷到哀伤。无聊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谈谈心。曾经无话不谈的同窗,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不是不熟,只是因为疏远了太久。柴米油盐,是最可怕的冷却剂。人一旦沉湎于生活,就没了生活。知足常乐,有时候也是贬义词。柴米油盐,是最可怕的催化剂,什么理想,未来,诗意,就那样不知不觉地异化了。

一个人的故居 篇4

几个人顺着一条石径小道而去, 不太亮的灯火使垂柳发出墨绿色的光, 垂柳笼罩着一方方池塘, 而一方池塘的前面就是南岸。这个具有特色的湘南建筑, 曾是毛泽东就读的私塾。

一个聪明的孩子, 即使读书时也有着某种不安分。先生不在, 他会领着小伙伴跳进池塘里游泳。先生回来惩罚, 惩罚的方式是出一个对子, 对不上则挨戒尺。毛泽东却对上了。老师出的是“濯足”, 毛泽东对的是“修身”。毛泽东的聪明在那个时候已经显现出来, 他的志向也已慢慢显现出来。“天井四方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 小鱼有中央;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因而他能从南岸塘头戏水到橘子洲头, 而后到长江大海搏击。南岸的名字真好。它是一个岸也不是一个岸, 它或许只是让人暂时歇脚的地方, 而后投入到更大、更远的激流中去。

再往前走, 便是毛泽东故居了。白天, 这里熙熙攘攘, 参观的人流排向了很远, 人们对领袖的崇敬不亚于多年前的“文革”时代, 这倒是一个让人研究的话题。现在这里静静的, 没有一点人声。旧居的窗户前不知为什么透出了一点灯光, 让人发些迷离的念想。一个伟人曾在那扇窗户里就着昏暗的油灯读书到很晚。

按照当年的情形, 毛泽东家的生活还是可以的, 有米吃, 有学上, 甚至可以留学法兰西。但是他却从这里走上了井冈山, 走上了长征路。旧居的门前是一条细长的鹅卵石小道, 在这条小道上, 走过了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也许他知道, 这条小道实在是太小太窄了, 因而他从这里走出去就不再回头。不再贪恋那种有着几十间房屋的安逸生活。直到十年后, 他回来过一次, 那时他带着爱妻杨开慧和爱子岸英、岸青。华方说, 当时接毛泽东的人从船上挑了担子上岸, 那担子里多是书。接他的人开玩笑说, 别人都是衣锦还乡, 你却带了这么多书来。毛泽东说, 书好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就是因为读书才有了你如玉的开慧嫂嫂, 将来也要争取有更多的黄金屋, 让你们大伙都住进去, 享受好的生活。毛泽东和杨开慧就在毛家祠堂里办起了农民夜校。如玉的洋学生开慧, 是第一次随毛泽东回家乡, 也是最后一次。家乡留下了她爽脆的声音:“农民苦, 农民苦, 打了粮食交地主;年年忙, 月月忙, 田里场里仓里光。”

32年后, 毛泽东又一次回家乡, 头一天晚上在韶山宾馆住下, 第二天一早他独自起身向父母的坟地走去, 事先没有人准备花圈, 毛泽东献上了一束临时采就的树枝, 随后他和下田的乡亲打招呼、握手。到邻居家走访问候, 而后才走进自家的老屋。他的举动像一个伟人, 也像一个老百姓。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 回故居也就这么两次。故居只是他的一个起点, 此后, 他在由小道走向大道的征程中, 又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故居。那也不是他的定居点, 仍旧是他在一定时期的一个新起点。现在整个中国就变成了他的故居。

返回的路上, 又望见新修的毛泽东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毛泽东巨大的塑像, 塑像前摆满了白天人们敬献的花圈。而现在依然有人走向那里, 向着铜像鞠躬敬祷。听当地人说, 无论白天黑夜总有人来这里敬拜, 他们说他们已经把毛泽东看成了神, 说毛泽东会保佑他们幸福安康, 免除灾祸。所以来敬拜的人中也有一些是带着祈望来的, 比如希望家庭幸福的, 希望身体健康的, 希望子女高中的。但是有一点, 毛泽东不保佑贪官污吏, 因为毛泽东反对贪污腐化, 所以那些贪官污吏不敢来拜, 怕毛泽东看透他们。

一个人想 一个人走 散文 篇5

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节奏

开门,守铺子,上网,睡觉

除了这些,其他的生活全部与我无关

我被这个世界隔离了

也被爱隔离了

以前很羡慕这样的生活

总以为这样就可以无忧无虑

总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爱的捆扰

而现在真正体会到的时候

才发现,一个人是这么的孤独

孤独到连屋内的蟑螂都不会与我说话了

好几次从梦中惊醒

而醒来却依然独自一人

面对着空空的房间

突然感到了丝丝的恐惧

世界那么大

而自己却是那么那么的渺小

很难明白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的.人可以为爱颓废自己

有的人可以为爱堕落自己

而我呢?不是一样吗?

用音乐来颓废自己

用酒精来麻醉自己

用堕落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己

越是想逃避而越逃不出去

才发现自己做的一切总是那么无能为力

我不是厌倦这样的生活

也不是想逃避自己内心的创伤

只想生活不要太累了

一次次为爱而伤

一次次为爱而心碎

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累

再这样我真的快要崩溃了

爱情到底是什么?

是甜蜜还是悲伤

是拥有还是失去

我没有信心回答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早就被爱隔离了

继续一个人走,一个人伤心

一个人想哭就哭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篇6

人生在世,人这本书,不管爱读不爱读,不管你能读懂还是读不懂,你都要读,都要耐心地读。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先把自己读懂,再去读别人。

人活一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关键是要活得精彩,活得潇洒,更要活出滋味。我记得小沈阳说过:人这一生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可眼睛一闭不睁,这一生就完了。

人生短短几十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是来自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快乐的生活,我们并不是永生的生物,我们也有停止生命的一天,要回归大自然,落叶归根,化作尘土,归于天地。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要懂得知足,钱多钱少够花足矣,我们不能过分地贪婪,学着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去交流用爱去感化,怀揣着梦想,带着感恩的心上路。

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几分淡泊,

清风细雨,同样有韵致,有诗意;做事要几分从容,俯仰之间,依然

洒脱。不刻意,不虚伪,没有万卷诗

书的熏陶,我们有的是简单岁月的朴素;

没有历练沧桑后的成熟,我们有的是宠辱

不惊的坦然。情是人生最重的滋味,淡是人

生最浓的色彩。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会再回来,即使回来也不再完美。生活有进有退,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对于过去,不可忘记,但要放下。因为有明天,今天永远只是起跑线。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

生活原本是一杯清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生活只是一杯白开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你才发现,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从众。

一个人去远方 篇7

突然, “轰隆隆“, 一列火车从远方而来。那种雄浑而豪迈的声响, 让人凛然一震。我迅速抬起头, 抹一把额头的汗水, 注视着火车由远及近, 再由近及远。长长的火车, 壮丽地延伸而去, 带着义无反顾的豪情, 仿佛一位义薄云天的英雄, 承载着欲上青天的梦想, 穿破天与地的帷帐, 呼啸呐喊着, 永不回头。

我想象着, 火车抵达的远方, 一定是瑰丽多彩的。有时我看到火车驶来, 恨不得一下子飞奔而去, 跳上火车, 让它载着我去远方———一个人去远方。

远方, 有我向往的草地牛羊, 小桥流水, 大海浪花……那些美丽的风景, 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很多次。我的心, 似乎是鼓起来的帆, 想要乘风破浪, 飞渡沧海。

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跟着风的脚步去远方, 追随着太阳的方向去远方, 去感受别样的精彩。

我的祖母和外祖母, 她们的人生字典里, 根本没有远方一词。她们的一生, 没有走出过方圆十里的小圈子。即使去几里外的村庄赶集, 她们也会呼朋引伴, 招呼一群人去。对她们来说, 一个人去远方, 就是一场冒险。我曾指着远方连绵的山对她们说, 我要到山的那边去!她们呵呵地笑着说, 山的那边还是山。我知道, 山的那边, 有海, 有更辽远的天空, 有更苍茫的大地。人真的需要冒险来扩展自己的人生半径, 这样才能突出重围, 冲到梦想之境。

一个人去远方, 流浪, 或者旅行;寻访, 或者邂逅;圆梦, 或者随缘。到哪里不要紧, 见到谁也不要紧, 重要的是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彻底忘了自己。那种感觉, 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穿越”。一觉醒来, 到了你的前世或者来生。周围是陌生却似曾相识的面孔, 他们以花开的姿态冲你微笑, 那么亲切而芬芳。你似乎有一种世外高人超然之感, 生命中那些来去匆匆的人, 还都在原地打转, 你一个人抵达了神秘的远方。

一个人去远方, 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心有多辽阔, 远方就有多远。多年以后, 我终于离开了祖母和外祖母不曾走出的村庄, 来到了陌生而新奇的远方。远方的远方, 还有很多的美丽的风景。于是, 我一次次离开, 一次次抵达, 在一路辗转中捡拾着梦想的种子。每一个远方, 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壤, 把梦想埋进里面, 等待它生根发芽。

迷人的远方和自己梦想中的一样, 有草地牛羊, 有小桥流水, 有大海浪花。偶尔也会在异乡的街头生出几分落寞和孤单, 即使落寞孤单, 也如异乡的轻云一般, 诗意浪漫。

几多分分合合, 几番起起落落, 我明白了, 人生中很多路都是要一个人走的。同行的人, 来的来, 去的去, 只剩自己一个人的远方。在陌生的世界, 我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 丢掉所有的枷锁, 与山水为友, 与日月为伴, 一个人看夕阳西下, 一个人享受细水长流的幸福。

一个人的园林 篇8

2、刘伟冬书房摆件

作家写人, 毕竟生动。毕飞宇写刘伟冬, 说:“刘伟冬正在开汽车, 刘伟冬正在坐飞机, 慢慢地, 他的心思旁逸了, 十分幽深地陷入了自我, 他的内心另外有一台引擎。”我认识刘先生逾十年, 亲沐教泽越久, 越觉得他的心思, 总是神游在两个世界, 当他将自己交给繁琐的公务时, 心底却总有一隅自己的桃源。

初识刘先生, 他的西学背景、精致谈吐与翩翩风度, 让人觉得他是很西化的人。然交往既久, 便发现他又很中式, 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神韵, 令他一往情深。多年来, 他间或写新诗, 写散文, 写小说, 最绝擅的, 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诗词, 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他深陷其中, 欲罢不能。刘先生的旧体诗词, 固非贾岛式的苦吟派, 但于格律的苛求不让古人。如其读倪瓒画填《水调歌头》云:“孤雁平沙落, 日暮远山寒。偏舟一叶何处, 渔父钓芦滩。枯树潇潇落叶, 修竹森森映翠, 石上几株兰。风起秋波动, 碧水比天宽。草亭在, 人何处, 剩空栏。桑田沧海迁变, 国破梦成残。多舛时节难度, 乱世逍遥无路, 白眼对俗官, 但求三帧纸, 笔墨著烟峦。”这首词, 且不论其句式之徐缓, 平仄之严整, 押韵之流美, 就诗情画境而言, 已然将云林山水意趣与逸民悲情一寓于中。作诗一如造园, 固然要借, 要用, 终以天趣为第一。他的诗, 发乎生活观感, 简明见性, 不论写情写景, 皆才子情思迸发, 纯是心印。昔者白石老人画《三鱼图》, 戏题跋语曰:“诗者睡之余”, 以志勤勉。刘先生填词吟诗, 也大抵见缝插针, 是公务之旁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诚可谓“诗者会之余”也。他的诗文, 我常是第一读者, 当其兴致而至, 他便索性大声朗诵, 每有佳句, 则踌躇满志, 尽显文人本色。虽说后来他耽于绘画, 尝言写作不若画画过瘾, 实际上仍勤于笔耕。文学已然是他的宿命。

1、月夜系列之一, 90cm×120cm, 2010

在学界, 刘先生真正为人所知的, 还是他的学者身份。早些年, 他出过几本西方画史著作, 大抵是普及性读本, 谈不上高深研究。他的真正学问, 还是中国艺术史。他是国内最早用图像学研究中国绘画的学者。对于中国画史上的一些名作, 他总能别具慧眼, 独持卓见, 继而探赜索引, 发微至深。他写周昉《簪花仕女图》, 写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写宋徽宗《瑞鹤图》, 非但手法独辟蹊径, 那些出人意表的结论, 令人拍案叫绝。他的研究方法, 犀利而纯真, 非但浮想联翩, 而且总能落到实处, 让中国画史研究变得别有洞天。近年来, 古典画论又成为他关注焦点。一篇“绘事后素”新解, 让争议两千年的疑案得以终结, 虽数千言, 论价值, 论影响, 皆非时下某些皇皇巨著可及。学风日下的时代, 连刘先生有时也不禁感慨, 艺术史太艰深了, 非有闲贵族不能为之!而此时, 儿时的绘画之梦正向他招手。

2、梦之园之三, 90cm×120cm, 2010

刘先生画油画, 着实让人意外。之前他勤于临池, 虽偶涉丹青, 也是纯粹的文人画。我见过他的水墨人物小品, 虽是文人墨戏, 却不落俗套, 劲爽的线条与清隽的造型, 清新秀逸, 是新文人画一脉的审美趣味。然文人画毕竟式微。他选择了油画笔, 站在画架前。

王静安《人间词话》尝云, 艺术“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刘先生的油画, 亦从风景写生起步, 但他深谙艺术之道在虚实平衡, 从而迅速摆脱对自然描摹的依赖。倏忽数年间, 从写境之实到造境之虚, 他的创作可谓一日千里, 其心象标签愈加明晰, 其中尤以苏州园林题材独树一帜。

刘先生画苏州园林, 缘于他与南方风物的天然情感。其少年时代, 生活在南方胜地南通, 中国的旧式庭院植根于先生的记忆深处, 如其自叙“园林给了我恢复记忆的范本”, 也便是说, 以油彩来恢复记忆中的园亭, 纯然是弥补了他的园林渴慕之思。他笔下的园林, 以冬景为擅, 多统摄在一层冷灰色的基调中, 呈现出一派冬园如睡的意境。在他看来, 是因为“灰色是表现历史记忆最好的手法”。

在他的园林之作中, 以《梦之园》系列最堪称道, 那些似真亦幻的画面, 体现了他出色的造境能力。其《梦之园》系列, 大抵是剪裁园林一角, 图式简约, 色泽明快。那空间营造的时序错觉, 令画面别有一种文学性风味。长廊的圆拱外, 玲珑的太湖石姿容半露, 以国画的飞白画出, 其质感清透, 仿若美人临镜。傍依枯树一枝, 纵逸写出, 俨然一幅赵松雪的《古木幽石图》。然画者又将镜头肆意拉近, 一任涨满青苔的长廊与粉墙透视过来, 线性的张力让空间无限延伸, 与冷旷索寞的色调交织, 让观者倏然惊起一种恍若隔世的穿越感。从那略泛冷翠的墙垣上, 似乎嗅得一缕旧日清芬, 令人遥想这幽远静谧的廊苑里, 似乎刚刚唱完一折《牡丹亭》。一介书生释卷而过, 曲终人散, 独余空院寂寞自怨。在《梦之园》系列中, 技法的精致是画家所要的, 是油画中的工笔, 简练与整饬, 皆为虚实营运之必须。

又如《月夜》组画, 刘先生又造境了。图是上下对半二分法, 景为半虚半实之幻影。明月高悬的天空, 烟云幻化, 神秘高远。恍若鲁迅的《秋夜》, 一样奇怪而高, 一样将繁霜洒满。那月下, 是一望无垠的平湖;平湖上, 是星星点点的残荷;残荷中, 是三两栖息的睡舟。这画面, 若非那凋零残荷昭示的节气, 敢情可听得蛙声十里。其景之旷, 其境之深, 颇有一种“南云望气千重紫, 华露罗香万亩荷”的境界。正是这一杆风月, 映照着天寒水阔的遥远, 令人不禁追问:乡关何处?

“一个人”的树化石 篇9

发现

谢玉兵采取的样本在长治市文管所鉴定的结果令所有人都感到吃惊,每天坐在屁股下的“石龙”竟是2.5亿年前的树化石。即使在1977年,这个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去,引来了各路前来考察的专家组。

经过1980年、1983年、1986年3次实地普查,在距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的南陈乡团城、苏村、壑则、西峪、东峪等地相继发现裸露出地表的树化石100余株,其中直径最长的可达1.24米,是北京中山公园内存放的树化石的4倍,需要4名到5名成年男子才能合抱;直径最小的有0.35米,树身最长14米,最短的也有4米。

“分布区域范围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这是长子官方宣传的数据,但山西省仙翁山木化石开发管理处主任张重阳说,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化石集中的区域也就8平方公里。

树化石的形成需要极其苛刻的地质条件,树木因某种突发事件瞬间埋在与地下水层相对合适的位置,再与岩浆中的二氧化锶晶体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硅化木,因此树化石非常珍贵。

专家们鉴定,长子县的这片树化石群落,距今已有2.5亿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树化石;尤为可贵的是,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分布,几乎世界仅有;更为可贵的是,经众多专家研究确认,长子木化石属于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种 (三属四种——大南洋杉木、平南洋杉木、筒元叶林杉和美异木,均系裸子植物的杉目木) ,为古生物研究又添了新物种,且保存如此完好,全世界罕见。

专家们分析后一致认为,上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高大的树木在地壳变动中倾倒埋藏后,细胞的水分迅速被地下水中的硅所替代,形成了硅化木。长子县发现的这些木化石均系硅化木,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以上,硬度很强,保存完好的木化石还可清楚地看清木质纹理。最长的树化石在被发现的时候,还有相当完整的树皮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已经不是很明显了,隐约还能看到树杈和树皮的痕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双兴在树化石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他认为,长子树化石的发现不仅佐证了燕山运动前期即二叠纪、三叠纪交叉期太行山曾短暂暖湿的推断,同时也为揭示地球环境、地质结构、物种变迁提供了充足的实物标本,若进一步研究,一定能揭示更多古生物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国木化石研究的国际地位。但可惜的是,专家们的愿望至今都没有实现。

抢救

“说实话,一听是记者来采访,我都不想接待。”张重阳说:“本来记者朋友来了,能宣传树化石的保护价值,招揽投资商早日建成国家地质公园,我应该双手欢迎。可是眼下的情况是,媒体宣传了树化石的珍贵后,不见商人来投资,却为盗墓者按图索骥提供了方便。”

许多游客问:“长子不是有号称‘人类宝贵遗产’的树化石吗?怎么一棵都看不见?”对此,张重阳只有苦笑。当初裸露出地表的100余棵树化石,今有三分之二已被盗墓者偷走、毁坏,无奈之下,只有将仅存的三分之一深埋在地下。

张重阳心疼地说,最粗的那棵已经被盗墓者砸成几块拿走了,甚至,连起初为保护30多棵树化石投资建设的5公里长的铁丝围栏都被盗了去。每次树化石被盗走的消息都令张重阳心痛万分,同时他不得不加快奔走呼号的脚步。

在防备盗墓贼的同时,一些领导也以各种的借口索要化石,都被张重阳顶了回去。但较之树化石保护经费的紧张,他认为这实在不算什么。

为保护树化石,张重阳不得不放下架子四处“求爷爷告奶奶”,一次次乘坐长途汽车往返于长子与太原、长治之间,在山西省林业厅、长治市、长子县几乎所有相关机构,张重阳早已混成了脸熟,希望却一次次落空,但他一直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早日对树化石进行保护和开发,张重阳到全国各地去找投资商,往返食宿等所有开销都是自掏腰包,起初因为招商心切、缺乏经验,被骗了好几次,损失数万元。对于16年来的坚持不懈,张重阳不想多提,只一句“值得”便轻轻带过。记者在他家里看到了他向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打的近百份申请报告和领导批示,他说:“我一直在努力,倘若将来化石保不住了,虽有遗憾至少我问心无愧了。”

因对16年前的县委书记的一句承诺,时任长子县林业局局长的张重阳逐渐退出权力舞台,一心扑在树化石的保护工作上。如今张重阳供职的单位——山西省仙翁山木化石开发管理处,只有他一个人,甚至没有办公地点。这种状况自2000年建立之初就没有改变。

张重阳说:“雇了当地七八个农民看守埋在地下的树化石,每人一年的工资不到2000块钱,但他们责任心都非常强。”有领导建议他先卖两棵,有了钱就能开发了,张重阳不敢应承,他明白不管初衷有多好,将来一旦追查起来,没人敢担责任。壑则村是树化石最为集中的地方,村支书李楼则是这里看护树化石的负责人,我们去之前他已经把树化石挖出一截来等在路边了。李楼则重新填土覆盖的时候,张重阳指着旁边的一片山地说:“晚上丢得厉害。等钱批下来,我先在这盖个小办公室,晚上就能守着了。”他不无担心地说:“现在有树化石的地方大概有七八千人生活在那里,不排除有农民在耕地时新发现树化石直接拿回家的可能。”

其实,鉴于当前树化石丢失严重的现状,已经不只是保护了,应该是抢救。

曙光

2008年3月,张保赴任长治市市长不满一周,即来到长子县对树化石进行考察;4月又带领张重阳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取经;5月邀请专家在长子实地考察后召开树化石保护研讨会;8月,北京专家再赴长子,这一次要拿出一套可行性强的总体规划方案。这意味着,树化石保护和开发,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多年来的走访,使得张重阳对树化石保护和开发的前景和“钱”景信心满满:“1998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曾借走3块树化石,一年租金是20万元人民币,那个时候的20万还是很值钱的。浙江地质公园只陈列有10多棵树化石,每年就可赢利3000万到5000万,这还是五六年前的事。如果长子这样年代久远、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树化石群落经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同时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必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事。”

“环城路已建成,水也立了项,本地也有高压线,树化石群开发的相关配套设施投资商基本不需考虑,而且不远处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法兴寺和崇庆寺。请专家规划的事也由政府做了,政策方面的倾斜也旨在鼓励投资商积极参与保护和开发工作。”张重阳拿出的《木化石森林公园投资政策》中对前来投资者予以诸多政策优惠。

张重阳把他160万的资金申请拿给记者看,开心地指着长治市市长的签名说:“已经批了。”他的机构已被申报为全额事业编制,不再是自收自支了。今年年底前,12个人即可到位。

我敬佩的一个人 篇1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 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

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拓展思路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也许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也许是爱书如命的妈妈, 也许是勤俭节约的奶奶, 也许是诲人不倦的老师, 也许是乐于助人的邻居, 也许是酷爱书法的小伙伴, 也许是自强不息的残疾人……选一个印象最深的人来介绍吧!

习作提示

怎样写好这次习作,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呢?

1.抓典型事例, 表述具体。习作时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典型事例。所谓典型, 就是有代表性的东西, 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 生活中平凡小事只要能真切体现人物的特点, 就能打动读者。

2.抓人物特点, 描绘准确。千人千面,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等特点, 进行准确地描绘, 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篇11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时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時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羌族文化一个人的抢救 篇12

参与演出的“羌山彩虹艺术团”成员是在2008年6月第一次来到北京, 之前他们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曾经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羌山的云端之上, 而在2008年5月12日, 瞬间的地动山摇摧毁了他们美丽的家园。如今, 他们擦干眼泪, 笑容灿烂地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 表达这个民族的坚强。

历经风雨, 他们见到了人生中最灿烂的彩虹。“这也是艺术团取名羌山彩虹的最主要原因。”著名指挥家、“羌山彩虹艺术团”团长董翔告诉记者。

一个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抢救

董翔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团体, 成员们在一起还不到3个月。我是2008年6月10日到达北川, 想用音乐给那里的孩子做心理咨询。”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接触到了一群热爱音乐的羌族青年。他们是小寨子沟的山民, 为了演出, 他们翻了8座山, 有的人腿都走肿了。

“我到的时候, 他们已经演完了, 正准备回去。他们个个灰头土脸, 汗流浃背, 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我就请他们吃饭, 他们特别朴实, 而且很坚强。他们唱的第一首歌是咂酒歌, 是用他们的母语诠释的, 非常生动, 可以用凄美二字形容。当时我脑子里就在不停地想, 怎么把它传播出去?怎么把它传承下来?”董翔回忆说。因为羌族没有文字, 他们的文化都是靠年长者口传心授来传承。“所以他们唱的时候, 我一边听一边用汉语拼音把它写下来。”

当天晚上, 一双双惶惑无助的眼睛萦绕在董翔的脑海中。她不停地想:怎样才能帮助这些羌民, 抢救他们的传统文化?这些人未来的路在哪里?“作为一个母亲, 作为一个音乐人, 而且人家还称为你是先生的时候, 你的责任可能更多一些。”董翔难以割舍对这些羌族孩子的眷顾。

思考之后, 董翔决定将他们带回北京, 由此开始了一个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抢救。第二天, 她找到羌族演出队的领队王安莲, 后来董翔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尔玛圣莲。董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尔玛圣莲, 尔玛圣莲说:“如果没有那次地震的发生, 小寨子沟依然是山清水秀的地方, 那可能并不富足, 但是非常平安, 我们也未必有勇气走出大山。对于连山都没有走出过的我们来说, 去北京也是我们的一个向往。”

虽然自己这样做完全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抢救, 但还是引来了外界的质疑。有人说:“这么著名的指挥, 能到咱们这儿来做这件事情?你们不要相信她, 她可能是个骗子……”面对种种责难和非议, 董翔说:“我从来不对这些话进行反驳, 因为我没有这个时间。我所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良心就可以了。”

文化拯救任重道远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原汁原味的音乐和舞蹈, 董翔将这20多个羌族人带到了北京, 开始了她灾后文化重建、心灵重建、信心重建的艰辛历程。

到北京后, 董翔将他们安排在前门附近的培英胡同29号,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 离京剧正式形成的地点只有一墙之隔, 而以研究民族音乐为方向的北京九方翔乐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久也落户这里。“羌山彩虹艺术团”正式成立了。

6月的北京酷暑难耐, 但为了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员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董翔说:“我们的训练从最基础的开始, 一是哆二是唻三是咪四是发, 开始我就这么教他们。四合院里的天井正好作为排练场地, 每天早晨大家5点就开始练形体, 跳锅庄舞, 早间训练结束以后, 大家自己做早饭。饭后再继续排练, 练声、练节奏、听音练耳、记谱, 我想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记音乐, 因为他们要传承这个。”

提到当时排练的场景, 董翔至今难以忘却:盛夏的北京是桑拿天, 女孩得穿着衣服, 男孩就光着膀子穿一个裤衩, 排练时汗水直往下流, 连头发都能攥出水来。

“我本来也找来了羌族的一些老艺人, 他们是口弦的传承人, 但他们住惯了当地的山上, 那里凉快, 他们实在受不了北京的闷热, 经常有晕倒的。没办法, 我们又买了车票, 把他们送了回去。”董翔说。

为了维持这个艺术团的生活开支, 董翔卖了一套房, 又卖了几件心爱的古董。但仅靠个人投资, 董翔越来越感到捉襟见肘。

原生态登上大舞台

就在董翔艰难无助的时候, 网上的一则消息给了她信心——国家大剧院将要举办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接下来的训练, 我们就有一个目标了。不多久, 国家大剧院就给我反馈了, 他们可能也觉得我们这个团体比较独特吧, 因为他们的筛选都是非常严格的。”

随后, 董翔将四川电视台为“羌山彩虹艺术团”特别制作的一个专题片送到了国家大剧院。“他们在审查我们的时候说我们太原生态了。我回答说我知道, 而且还有音不准的呢。”

董翔回来以后, 马上和四川电视台取得了联系, 决定让成员们回四川重拍一个片子。

“在一次排练中, 我指出其中的一个孩子跑调, 结果把那个孩子叫出来一听果然是他跑调。这时候我就跟他们讲, 一个都不能掺假, 咱们一定要好好准备。片子拍好以后, 我看还可以, 就把片子再次送给国家大剧院审查。国家大剧院认为我们已经有点进步了, 也勉强同意了我们参与演出, 鼓励我们抓紧时间好好排练。”

为了让成员们忘记舞台上的拘束感, 能够自在地放声歌唱, 董翔可谓绞尽脑汁。“我认为既然说是原生态就一定是在大自然中产生的那种感觉, 所以在排练的时候, 要是有人唱不好, 我就叫他站在沙发上唱, 站在桌子上唱。我告诉他们, 把那个桌子当成山顶, 你们就是站在山顶上歌唱。他们以前都没有出来过, 你突然要求他们站在舞台上自然地唱歌, 那对他们有些苛刻了。”

同时, 为了演出服装, 董翔又多次来到四川羌族聚居的地方。羌族的服装非常特殊, 全部由手工制成。仅服装方面, 董翔就花费了十几万元。她坚持一个理念, 原生态的艺术就不能让它舞台化, 不能去掉它原汁原味的东西。

虽然报名参加民歌博览周的艺术团体有上百家, 和其他团体相比, “羌山彩虹艺术团”组建的时间短, 而且在资金上, 他们显然不能和那些获得政府支持的团体相比。但“羌山彩虹艺术团”最终脱颖而出。这个天大的喜讯让董翔和成员们兴奋不已。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演艺舞台, 心里头好高兴, 但是排练时也很紧张。”尔玛圣莲至今仍记得初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排练的感受。由于他们从没登台表演经验, 成员们在台上无所适从, 因此在国家大剧院的第一次亮相便以失败告终。“你能站在你们家门前唱, 为什么不能站在这个舞台唱?你们到北京来的目的和受这么多罪的目的是什么?你们不是要传承自己民族的音乐吗?”董翔的一番开导让成员们心里有了底。

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获得成功, 艺术团的成员们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梦想在这一刻、在观众如雷的掌声中实现。当演出结束后, 一位美籍华人打电话告诉董翔:“刚刚经历过家园失落、亲人离散的这些演员, 竟然能够用那么灿烂的笑容来演出, 将自己的悲痛全部装在心里, 这正是整个中华民族最需要的。”

演出的成功, 也让“羌山彩虹艺术团”名声大噪。艺术团不断接到来自国内外的邀请, 2008年12月10日, 记者再次见到董翔时, 刚从四川回到北京的她又马不停蹄地洽谈演出事宜。“本来已经联系好了去美国演出, 但因为金融危机的缘故, 不得不推迟了日期。”她说。

上一篇:起爆方式下一篇:服务质量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