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语录(共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语录 篇1
1.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
2.哈罗德想起这一路上见过的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没有谁上他感觉特别奇怪。他想到自己的人生,表面上看似乎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实际上却藏着这么多的黑暗与磨难。
3.加油站女孩对哈罗德说:“但你总要积极点。”“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我并不是说要……信教什么的。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4.哈罗德想象着火车站月台上站着一个绅士,穿着时髦套装,和旁人看起来一模一样。全英格兰的绅士都是这样的,一个个买着牛奶,给自己的汽车加着油,或者正在寄一封信,但没人知道他们内心深处背着的包袱。有时他们需要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天都要装,还要装得稀松平常。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又感动又惭愧的哈罗德递过去一张餐巾纸。……
5.两人就这样对坐了一会儿,一言不发,直到哈罗德心中一亮,笑了起来。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也都是对他开放的。人们会畅所欲言,他可以尽情倾听。一路走过去,他从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他曾经忽略了那么多的东西,他欠奎妮和过去的那一点点慷慨。
6.走在通向码头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线袭来。她和哈罗德凑合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维,甚至不是同情。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单。
7.交代了这一切,哈罗德觉得很安心。从前和奎妮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可以在车里说任何东西,深知她会把你的话安全的存在脑海里的某个位置,而且不会妄加评判,或者在以后提起来对付他。他想这就是友谊吧,他突然很后悔回避了这段友谊这么多年。
8.他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的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9.雷克斯是莫琳的邻居,哈罗德走后他们逐渐成了好朋友,有一天雷克斯对莫琳说了想念亡妻伊丽莎白时怎么办:“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她。脑子里清楚她已经走了,却还是忍不住张望。唯一的变化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的掉进去。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
10.他回想起斯特劳德的谷仓那一晚,突然意识到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他们都凭空猜测,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对的。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
11.有一天哈罗德失去时间观念和距离感,他崩溃了,给莫琳打电话说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家。莫琳说:“奎妮还活着,哈罗德。你叫她等你,她还在等你。雷克斯和我查了天气预报,整个英国都画着大太阳。明天早上起来你就会感觉好多了。”“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十六英里就到贝里克了。你可以的,哈罗德。记住沿着B国道走。”
12.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怎么表达出来。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他父母的父母。哈罗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
13.最后,哈罗德完成了自我救赎:但他肯定奎妮会一直陪着他,戴维也一样。还有纳比尔琼哈罗德的父亲和那些阿姨,只是他们不会再有斗争和过去的伤痛。他们会成为他走过的空气的一部分,就像那些他在旅程中见过的路人一样。他看见人们作着形形色色的决定,有些决定既会伤害他们自己也会伤害那些爱他们的人,有些决定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还有一些决定会带来欢欣快乐。他不知道离开贝里克后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14.或许人就是这样,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吸引。
15.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
16.你每次都是这样,一有人做一些你没做过的事,你就忙不迭地说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17.你可以说任何东西,深知她会把你的话安全地存在脑海里某个位置,而且不会妄加评判,或者在以后提起来对付他。他想这就是友谊吧。他突然很后悔回避了这段友谊这么多年。
18.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的交流最为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19.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表达出来。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哈罗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
20.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程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上,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
21.你可以说任何东西,深知她会把你的话安全地存在脑海里某个位置,而且不会妄加评判,或者在以后提起来对付他。他想这就是友谊吧。他突然很后悔回避了这段友谊这么多年。
22.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要放开你离不开的东西。
23.他用一贯的语气说道,仿佛两人的联系不是血肉至亲而是个讽刺的玩笑
24.他又想起那封信,还是觉得有一点不对劲的地方,又想不到是什么。
25.或许人就是这样,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吸引。
26.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线袭来。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独。
27.你一定会不断挣扎,难以置信,会被现实一次次打-倒,直到终于接受事实,尘埃落定。
28.戴维拿自己身体冒过所有的险,仿佛都是为了反抗父亲的平凡。
29.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
30.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就算你戴上领带也不会改变。
31.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火焰在黑暗中传递光亮,欢声笑语飘进他耳中,却属于一群陌生人。
32.靠孩子维系的婚姻,在孩子离开后,就更加摇摇欲坠了。
一个人的朝圣 篇2
哈罗德·弗莱,一个因种种原因“被阉割”的儿子,难以成长为一个父亲,他的种种失败、懦弱、犬儒……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写?自弗洛伊德以降,文学作品中还缺少这样的形象吗?但是作家以独具深意的目光去关注了这个失败者—一事无成的退休老人—再次成长的努力与困境。这一主题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一个人的朝圣》中读者面对的人物可能是一个心理治疗师所要面对的“偏执狂”患者:哈罗德·弗莱,六十多岁,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退休,默默无闻,“无升迁无朋友,退休时连欢送会也没有”。退休后隐居乡间,不但和妻子谈不上相濡以沫,而且丧子之痛始终笼罩着二人,所以夫妻间疏淡冷漠。本来以为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走完这“无意义”的人生。但二十多年前的同事奎妮因患绝症写信向他告别,这竟然促成了哈罗德的一次偏执的“疯狂之旅”:他独自一人历经八十七天,徒步六百二十七英里去看望奎妮。在旅程中,他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会走过来,而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只要我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要活着。”哈罗德一个人,甚至没带什么行李,就要纵跨整个英格兰,所以小说的英文名直译为“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od Fry)。但他最终成功地见到了临终前的奎妮,这是他第一次找到了“存在感”。不仅如此,他在旅途之中,还遇到了很像死去儿子的年轻人,因此象征性地“修复”了父子关系,也回忆起与妻子的爱情,因此夫妻关系也终于“破冰”。名为“朝圣”之旅,意味着哈罗德因此获得了“救赎”。与半个世纪前的凯鲁亚克笔下狂暴、愤怒的反叛青年不同,哈罗德以一个老人的执拗“平静”地完成了旅程,找到了自我,而与《在路上》相通的是,这个自我仍然是“绝世独立”,不与世事合流的“另类”。
其实,每一个读者,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就加入了哈罗德的旅程,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哈罗德一路同行,寻找各自的“救赎”之路。救赎这个概念所含的意义也许不必局限于宗教,在个人自我幽暗深长的隧道中何时能够遇上一束光亮,可以照见自己的内心,并开始面对恐惧与真实,进而寻求解答,无疑是救赎在人生中更加丰富的内涵。显然,乔伊斯把有关人物可能的救赎探索放在一种与外界能量交流的信念上,这鲜明地体现在她坚决摒弃常见的封闭自我的心理描写,她在哈罗德的旅程中所用的闪回往昔的处理与人物行进中得到的激励甚至启示息息相关。一方面,蕾秋·乔伊斯试图探索人物对自然的关注与创伤修复的关系,并借生命个体对自然的感悟来表达个体自我意识的状态;另一方面,回到人群的指向也是有所保留的。这两个方面的探索展现了作家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尽管《一个人的朝圣》并非一个俄狄浦斯式的古典悲剧,但它又确乎以精神分析的方式讲述着“无法成长的男人”的故事。在一个六十多岁的成人躯体中,我们能一眼识别出来这是一个始终被遗弃的小男孩,尽管这个小男孩在时间的节点上恋爱、结婚、工作、生子,一步未落后,但他始终被忽视,被遗弃。从断断续续的闪回来看,我们可以将哈罗德的人生情节拼图如下:童年,他的母亲出走,抛弃了哈罗德与他的父亲,这个母亲并未做好为人母的准备(这个家族的基因后来传递给了哈罗德—他从未准备好做一个父亲);哈罗德的父亲,似乎认为正是儿子的出生使妻子出走,因此开始了他自己的堕落,他轮番地将许多“阿姨”带回家,从不避开哈罗德。父亲自暴自弃的行为实际上是告诉儿子哈罗德,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哈罗德从他的童年开始就背上了他因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原罪。“童年时代的结束让他如释重负。虽然他做了所有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赡养家庭、深爱他们,即使只是刚刚做到—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直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就算你戴上领带你也不会改变。”男性主体的特征无从建立,对于缺位的父亲的能指无从呼唤,这也许是他最深重的苦难根源。一个被母亲遗弃、被父亲放弃的儿子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他非常努力地想逃离“失败的父亲”的命运,他最不想成为自己父亲那样的男人,所以他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承担责任。但哈罗德的儿子戴维却自杀了。作为哈罗德唯一的孩子,戴维读完了剑桥大学,但却酗酒吸毒,在一个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幸福表象之下,是三个互相不能理解的灵魂。正如哈罗德在路途中的反省:“是父亲这个身份成了他最大的考验,也促成了他的失败。”戴维已经看出,哈罗德是个孱弱的父亲,父亲没有能力拯救他,因为他是一个无法拯救自身的失败者。而戴维的绝望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是哈罗德第二,他将跟父亲一样,无能为力,如果他结婚生子,将是另外一个失败的父亲。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命运,他选择了结束生命,结束这可怕的接力。从这点来说,他在最终一刻,超越了哈罗德。
海德格尔说过,危机出现在哪里,拯救就出现在哪里。虽然可以持有这样的信念,无路可寻却是一种常态。丧子之痛,并未彻底激活哈罗德。真正促成哈罗德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是奎妮的来信。这再次回到我们前面强调的一点:救赎,完全在父子内部无法完成,而必然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比如自然、比如异性。小说极其鲜明地显示了女性的召唤、指引以及救赎的力量。
首先,有关哈罗德再成长的发动,来自奎妮,过去一位女同事、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女性的告别信。女作家把这位女性派来激活哈罗德未走完的人生—这是哈罗德被动出走的起因。他的出走是一次没有预谋的出走,一次不自觉的上路。紧接着,哈罗德在延缓投递信件的路上经过加油站,蕾秋·乔伊斯让加油站女孩担负起指点迷津的天使角色,她告诉哈罗德,人要有信念,你要相信那个人能够好起来。如果你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在哈罗德敬畏地看着这个女孩的时候,他有这样的感觉:“她看上去就像是站在一团光中央,好像太阳转了一个方向,连她的发丝皮肤都明亮清晰起来。”因为女性之光的照耀,这样一场有关这个男人的自我与他人的拯救得以发动起来。其次,再成长的路途中,还是一系列女性人物给予他实在的帮助,她们的形象、气质、内涵以及力量,传递给哈罗德的同时也传递给了读者大众。正如前面分析提到的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以及那位来自斯洛伐克的女医生玛蒂娜,女性的亲和、涵养以及细致的救助,没有这些,这个名叫哈罗德的男人的再成长是难以想象的。第三,女性既是男性成长的毁灭性力量—如哈罗德的母亲以及妻子莫琳的所作所为,而当这些女性以某种方式回归母性的时候,她们再次成为男性再成长中不可缺失的支撑性力量。比如作为妻子的莫琳,在第一章中,我们读到她每晚轻轻关上儿子戴维房间的蓝色窗帘,每天打扫房间,每天这些重复性的动作,让我们看到莫琳早已程式化生活在失去戴维的阴影中。如果说哈罗德是一个失败的父亲的话,莫琳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甚至不知道儿子酗酒吸毒,在儿子遭遇溺水事故的时候,哈罗德假装系鞋带以逃避,她除了挥动双手也同样无所作为。所以戴维之死,使得莫琳也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深渊。但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却没能相濡以沫。当她得知哈罗德的疯狂行为之后,“莫琳就这样一个人坐着,坐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琥珀色的灯光映入夜空”。她终于明白,“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独”。她和哈罗德必须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获得救赎。莫琳的冷漠开始消融:她在哈罗德打来的电话中告诉他,她已经从客房搬出来,回到主人房睡了;她在自己的花园中种下二十株小小的豆苗;她甚至赶到路上看望哈罗德并鼓励哈罗德完成他的旅程。最后,她帮助哈罗德面对了奎妮的死亡。这些情节设置,使得作者在叙述复杂与扭曲的家庭关系中给予两性以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书写了两性携手获救的美好期冀。最近刚刚翻译出版的《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是蕾秋·乔伊斯的第二部小说,虽然她说,这本既不是前传,也不是续书,而是第一部的一个“伴儿”,但奎妮的故事写出来,或许作者的女性意识会得到更有力的体现。
这部打动千万读者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小说写下的成长、再成长的困境,而且更在于作家对于困境突围的独具特色的探索。无论这一次成长来得有多么晚,这部小说演绎的是一种对成长执著的信念,是对人性努力的瞭望与守候。无论成长的觉悟来得多晚,对于个体的价值与意义都令人感叹与感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为数极少的一部触及老年人的再成长以及心灵救赎的小说,其引发的对老年人的身心问题的关注,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篇3
姑娘向我分享了她最近的读书笔记,说说我的感想。
哈罗德因为一封信,一个小姑娘的一句话,踏上了独步前行看望病重的朋友之路,希望给朋友带给希望,看似不理智的背后,也使他逐渐认识到家庭缺陷对自己的影响,逐渐认识到对儿子自杀未能及时救助的胆怯,对妻子的忽视及愧疚。
而他的妻子也从最开始的冷漠,活在儿子依旧活着的假象中,逐渐到不安,担心,后面也在暂时的离别中开始正视丈夫也是很爱儿子的,只是他太胆怯,很多细节被她重新想起,她正视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和丈夫重归于好。
这场徒步旅行使哈罗德和妻子更加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这也是我们所追寻的内心真正的需求,不止看事情表面,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心灵的洗涤,让我们能逐渐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内心也能成为更加温和的人,找到最舒适的生活状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内心更加坚定。
正好,虽然是雨夹雪,还是很有春天的味道,一条狗说过,喜欢下雨,下雪天,似乎所有的污垢都能被冲刷和掩盖,世界一片安详,希望不快的日子短些。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
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是在一家酿酒厂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销售代表,退休后的生活乏味沉闷。
一天,他接到了远方自称得了癌症的朋友的来信。这一消息如惊雷入耳,随后,他告诉朋友:等我,我走过来……他坚信,只要他在走,他的朋友就会活下去。自此,他踏上了横跨英格兰的心路旅行。
不善言谈的他、退休后活的了无生机的他路上遇到了美丽的风景,他惋惜以前为何从未用心领略;后与所遇陌生人交谈,紧张惊喜之余他渐渐的开朗,他们友好的鼓励使他远行的信念也越加坚定。尽管每次他电话给妻子时,得到都是反对(他徒步穿越英格兰),而这无疑也是他不愿回头的原因。
孤单的路上,抛弃了束缚他脚步的房屋与妻子,哈罗德让往事徐徐展开:与痛苦的原生态家庭、中年丧子的悲痛与自责及从此以后妻子的形同陌路……相关的一切细节琐事历历在目,他任由悔恨思念袭来。期间穿插着现实人际交往的温暖:善良友好的人会收留他过夜、与他交心甚至吐露生活的心扉……于是,貌似萍水相逢的众多两段人生有了温暖的交集与感动。哈罗德对自己已做的和未做到的过往渐渐感悟、释怀……
而与哈罗德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妻子,在丈夫离开后抓狂、失落……,在无助的思念与挣扎中她翻索照片、儿子与丈夫的衣物回忆温暖、却又找到了自己无理抱怨的自私与证据、理解了丈夫……她冲破了虚伪的自己:斗胆告诉邻居丈夫出走的事实,她驾车追赶丈夫吐露心扉后又鼓励他独自前行……
哈罗德最终到达终点,完成了夙愿,送走了二十几年未见过面却让他无法忘怀的朋友。
再见妻子,二人终于都从生活的痛苦中脱胎换骨,一个过去会感觉索然无味的笑话让二人久久开怀……那是他们找回了宽恕与爱的力量。
我不想说小说有多好,但与普通人生活的契合让人感觉哈罗德犹如平庸的自己:某天发愿要做件始终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完成一次孤独的朝圣。持久的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从来就无法让人得到满足。也许一段独处的时光最终能让我们与一切做出阶段性和解。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3
字面上理解《一个人的朝圣》书名,以为是关于纪行和信仰的,但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才发现,他讲述的是一个老头因为寄信引起的徒步行走到英国另一端去看望癌症晚期旧友的故事。
而在这个表面情节背后是老头哈罗德对自已一生的回思,在一个信念的支持下他徒步87天行走627公里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他相信只要自已真的可以坚持徙步穿越整个英国,出现在旧友身边,她的癌症就会痊愈,就会好好活着。最终他真的做到了,故事的结局温情而感人,徒步行走的哈罗德在途行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他年幼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与酗酒的父亲,儿子戴维的自杀,与妻子由于隔阂导致后来的分居。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或许他的出行,某种程度上是潜意识想逃离这一切,在遇上行行色色的路人,听他们讲述各种故事哈罗德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幸或不幸的事,究竟能拥有怎样的生活,得看自己如何抉择。他在行走中放下了对旧事的心结,重新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妻子深深的爱。而当妻子驱车前来希望他回家时,她看到了他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眼前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铮铮发亮的眼睛,坚定的眼神,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淡无奇,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为了早该成功的男人。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场心和灵的行走,跳出平凡的生活,在行走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用勇敢面对内心,面对曾经不愿意碰的心结,将它打开释放。
我想在我们一生中或许已经有了一个固定模式的剧本,每天按部就班地演绎,久而久之,我们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可能早已经不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了,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和自己对话,没有进行心灵深处的反思,现在的生活真的是理想的生活吗?读后感·我想我们偶尔也需要出去“走”一次,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去追寻内心的声音,尝试一次为信念而执着的行走。
人就是越长大越孤单,往后的路要学会自己走,有些荆棘需要自己去劈斩,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沉稳的脚步大胆的向前走吧!一个人的朝圣,做自己,不忘初心。作者:刘云花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4
这本书的出现是个尴尬的故事,一个男孩到我们公司上班第一天,当作见面礼给每人送一本书,后来一些意外的原因导致男孩第二天就被开除了,我猜他也是一时赌气懒得找我们把书要回去,而我则本着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把书带回了家,书不厚,但是我读得慢,所以两个月过去了才有观后感。
故事主人公一开始偶然收到一封信,信来自一个多年都没有联系的故人,故人身患重病,时日不多,原本这只是一封道别的信,可是却意外唤起了主人公多年压抑的勇敢(我想他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双鱼座,感性意识这么强),他开始了漫长的徒步之旅,目的地是故人所在的那个需要跨越整个英国才能到达的医院,而他随后表现的行为仿佛是在表达:只要他还在走这段路,故人就不会离去。
旅途中历经坎坷,受过太多伤,主人公有怀疑,但不甘心放弃,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达终点,只知道继续将一只脚放到宁一只脚前面就好了。
有段时间他出名了,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他这种堪称“朝圣”之旅,还来了不少主动加入队伍的人,这段时间让他坚定了信心,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可是带着这么多人上路,又变成新的麻烦,他开始意识到这段朝圣之路唯有一个人走才能到达真正意义上的终点。
临近终点,孤独的主人公却意外的打算放弃自己的旅程,他太累了,他不相信自己能走下去,他想回到妻子身边,回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而这时妻子给了他强有力的鼓励,劝他继续走下去,因为妻子知道这段路是他想要的,眼前的情况是马上就要成功了,放弃只会让他未来的人生都在后悔中度过,妻子鼓励主人公坚持自己的旅行,他振作起来继续向前,迷迷糊糊又走了几段反方向的旅程……晃晃悠悠中体力也即将耗尽,意识也只能支撑着将一只脚放到宁一直脚前面……终于到达目的地,主人公却开始不知道如何面对结局,读后感·这大半生的经历,在旅途中像影片一样在脑海中放映,失去孩子的痛苦,妻子的疏离和埋怨,在这段旅途中反复重现,然而伤心痛苦之后,主人公选择将那些难以释怀都放下。小说结尾妻子来到主人公身边,两个人在沙滩上回想起第一次见面的那场浪漫舞会,悸动的心让他们再次相依。
整个阅读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觉得是孤独,仿佛小说的每个词都被独孤的气氛笼罩着,让我时不时有种想要找个山头喊一嗓子的冲动,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孤独本是生命的主旋律,就像有人说每个人生而孤独一样,生病没有人能替你打针,跌倒没有人可以替你趴下……然而生活也有温暖、有人愿意给予、有人愿意安慰和陪伴,只要你愿意敞开怀抱,将自己坦诚,那是给别人一个温暖你的机会。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孤独不能自拔,不管受过多少伤,流过多少泪,只要你还活着,请再相信一次美好。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5
书,不厌百回品读。独捧一杯香茗,鼻尖萦绕着清茶的馨香与书间文字的独有墨香,是人生之中最惬意幽香的时光。从遇见哈罗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一个人,行走在朝圣的路上,坚持着、坚信着。也许哈罗德仅仅只是我们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平凡之人,却做着不平常的事,走着不平凡的路。老友奎妮患了癌症,这使他一度悲伤;但当他受到一位加油站女孩无意间的启发,有一种名为信仰的光芒绽放于心间:他坚信,只要他一直走下去,奎妮就一定会痊愈。
1个人,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
这条路不仅饱含着信仰,更凝聚着意志。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条路并不是真正的朝圣,它的初衷只是为了救愈奎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却从一个简单的信念,汇聚成神圣的信仰,人生的高度得到了体现。这里的“走路”,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前行,而是信念的驱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朝圣之路上,心怀信念,坚定向前。
也许我们在人生之旅上也曾迷惘无助,也曾茫然彷徨,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掠过浮世的繁华,回顾过往,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信念,或真或幻,却是一个能支撑人生的点,心怀梦想,坚信自己,坚定地走下去。毕淑敏言: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也许目标可以实现,也许目标形同虚设,但在为其奋斗,为其努力的过程之中,你的心灵却受到了洗涤。结果也许并不重要,但人生路上奋斗的过程却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这应该是朝圣最浅显的真谛。
作者运用独到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了哈罗德的朝圣之旅。画面的描绘,简单的落笔,却刻画了真实的生活,深刻的情景,使我们恍若身临其境。书中人物的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久久无法忘怀。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仿若阅读了一生的漫长。
生活之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触动人的心灵,有时一个契机,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朝圣,或许就是那个改变我们的契机,它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与哈罗德情感融汇在一起,思想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结局的塑造是悲伤的,却又是圆满的,就如我们的人生。这样一本自然纯粹,不加修饰的书籍,如何不教人读之深切,读之入迷?
再一次沐浴在朝圣的光辉之中,凝神静想,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朝圣之路上……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6
《一个人的朝圣》看完很久了,一直想说点什么,无数次提笔放下,放下再提笔,在纠结与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要对自己说点什么。
其实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在这个谈死还早谈爱已老的年龄,人生阅历终究太过浅显,讨论生命无常有些苍白,只能就来时走过的路作一些回顾,对未来要走的路尽可能希望它漫长一些,平和一些。
这本书讲述了退休老人哈罗德突然间收到旧时好友奎妮在人生尽头的告别信,哈罗德于加油站无意中听到“等待”可以治愈一个人的疾病,于是他决定从家徒步去遥远的圣伯马丁疗养院看望奎妮。一路上不停的有人加入他朝圣的队伍,又不停的离开,他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团队,最后又回归到一个人。在这场艰苦的徒步旅程中,一路风餐露宿似苦行僧。不断的思考人生路上所有的恩怨情仇,直到最后决定跟往事告别,与自己和解,而奎妮也终于等到见哈罗德最后一面,了无遗憾的归去,哈罗德与近二十几年形同陌路的妻子莫琳也重新旧好,开始新生。作者蕾秋的写作手法细腻温和,平铺直叙,读过后内心阵阵暖意,但又时不时的疼一下。为奎妮,为哈罗德,为莫琳,为哈罗德死去的儿子戴维,也为浑浑噩噩过了这么多年的自己,温暖与疼痛交替,绝望与希望并存。
记得两年前在去川西的途中,亲眼目睹一位朝圣的大叔,三步一磕,双手合一嘴里念着六字真言,眼神里只有远方,只有信念,只有纯粹。我当时真的就觉得信仰的力量太伟大了,能让一个壮年男子放弃一切,去做一件很多人眼里并无多大意义的事。这一路走来凄风苦雨自不必说,在完成朝圣之后对实际的生活又有哪些具体意义呢,其实你我心知肚明。都说藏区的天空最美最纯净,因为那里世事安然人心纯良。我们身处繁华尘世间,一颗心被世俗沾染了贪嗔痴,偶尔想要逃离,还自己清净纯白,却发现无处可逃。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而我恰恰相反,用理性思考人生,以感性规划未来,缺少信念的未来如梦幻泡影吹弹可破。这样的人生早已偏航,就像哈罗德所说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吃,说话,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两脚走路无非是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脚前面,人生也正如此,一步搭着一步如大象过河,深浅自知,应该试着学会像哈罗德先生那样,纠正已偏航的人生。
哈罗德的行走既有对奎妮的内疚,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救赎。退休后的哈罗德内心深处的愧疚与自责如影随形,他不停的往前走,往事就会在脑海里在眼前不断浮现。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让他前半生的残缺不全有了可以缝缝补补的机会,直到奎妮归去,他才明白人生有时候在于自己错误的坚持了自己想走的路,以至于常常莫名其妙的迷路走错,等醒悟过来再折回重走。其实,一个人的朝圣是对自己内心的救赎,与自己和解,还一个重生的自己。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活着,认真过好每一天。
心烦意乱的时候,也在想是不是出门行走一次,也许归来时云淡风轻。有人说一个人走在路上太寂寞,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寂寞好过两个人的疏离。比如哈罗德路上遇见很多人,热闹的背后是哈罗德无法言喻的酸楚,所以他选择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清晨悄然离去。心静才会脑清目明,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错误的坚持,根本原因在于这颗心的纷乱繁杂。摒除一切贪嗔痴,让生命回归最初的柔软纯真,才会云开见月。
天空一直都在,是云来了又去。冬天的风吹在脸上生生的疼,窝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久了,人心似结了冰,好在还有书籍可以温暖,这个冬天遇见《一个人的朝圣》将不再寒冷。
昨天看见一句话:希望我走时心如止水。多年以后,当生命归于尘土,希望我也心如止水,于人于己与尘世已无亏欠。
所以生命原本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的朝圣。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7
1、或许人就是这样,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吸引。
2、他怎么可能把一切说出来?这些话积累了一辈子,他可以试着寻找词汇,但它们听在她耳中的重量永远不可能和它们在他心中的重量对称。
3、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程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上,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
4、你每次都是这样,一有人做一些你没做过的事,你就忙不迭地说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5、哈罗德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开始了。他还以为在决定向贝里克进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现在才发现当初的自己多么天真。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6、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
7、他了然于心的事实和这些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个发现让哈罗德一惊,也让他在回望身后这群人时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火焰在黑暗中传递光亮,欢声笑语飘进他耳中,却属于一群陌生人。
8、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要放开你离不开的东西。
9、你可以说任何东西,深知她会把你的话安全地存在脑海里某个位置,而且不会妄加评判,或者在以后提起来对付他。他想这就是友谊吧。他突然很后悔回避了这段友谊这么多年。
10、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表达出来。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哈罗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
11、他走了十天,所有精力都用在不断地将一只脚迈到另一只脚前面,现在时却发现信念低到了脚下,之前强压着的担忧渐渐成了隐伏的事实。
12、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的交流最为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13、靠孩子维系的婚姻,在孩子离开后,就更加摇摇欲坠了。
14、戴维拿自己身体冒过所有的险,仿佛都是为了反抗父亲的平凡。
15、你一定会不断挣扎,难以置信,会被现实一次次打倒,直到终于接受事实,尘埃落定。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8
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打破了平凡如往常的早晨。
哈罗德收到了二十年前相识的朋友奎妮的信。信上说她患了癌症。87天,627英里,一个退休老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出发,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随即克服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徒步穿越英格兰,以其执着和勇气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段传奇。然而,当我们跟随《一个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乔伊斯的笔触,抛开纷杂与浮华,一步步揭开明亮的光环下所隐藏的真相时,却渐渐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不仅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按当下的流行说法,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loser,木讷寡言的他不过是凭着一份最单纯的初衷,以最为质朴的方式在回报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与歉疚。正如那个《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成功是因为简单。
这是一个花甲老人跨越整个英格兰徒步去看望患癌症的老朋友的故事,这期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信念,同时激发着哈罗德对过去的回忆,现实与过去交错,慢慢浮现出来他记忆深处和妻子、儿子、母亲、奎妮的曾经。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有着浪漫的相识,但渐渐被生活磨去了激情,因为一件事情的引爆,哈罗德承受着妻子二十年来的冷暴力。儿子戴维,是从书一开始就频繁提到却从未出场的人物,莫琳唯一依赖并倾诉的对象,他在哪?他在做什么?阅读时一直饱含疑问和好奇。只有在哈罗德侧面叙述时,才有对他的依稀印象:叛逆、讨厌父亲、剑桥高材生……书到最后才道破,这才是夫妻二人一直的心结。
在继“没人要的儿子”之后,哈罗德又成为“失败的丈夫”和“缺位的父亲”。人生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个岔口的不同选择都指向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荒凉的晚景中最不经意的回望,也能瞥见灰暗来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一千万种其他可能。于是,那些蛰伏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早已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
本书中所谓的朝圣,无关宗教、无关信仰。不过是个退休老人,收到一封信,为一个愿望上路,如此而已。
627英里,不仅是用脚迈过的距离,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许是当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也许是因为扩大的视角、开放的交流容易让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学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只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而放弃其他一切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作者以明暗交织的写法将哈罗德的身体之旅与心灵之旅相结合,交替表现,而当哈罗德站在旅程的终点时,其空间上的旅行更像是作为心灵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说,是心灵之旅投影到现实空间的一个映射。当那个愈加自信、笃定、坚强的哈罗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时,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读罢此书,谈不上震撼,它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有冲击力一下子就抵达内心的那种,而是慢慢的、缓缓的带入,娓娓道来,将所有的矛头一一浮现。越读到最后越能感受到温情,正如加油站女孩所说的“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来吧,接受“不可能”,一杯执着加几滴疯狂,生活会更加充实而快乐。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
文章种讲述的一个已经退休老人哈罗德走路去拜访昔日好友的故事,在一个四月中旬一个在平凡不过的早晨,哈罗德正在吃着美味可口的早餐,被突然一封信打断了。信来自遥远有不可及的贝里克郡,写信人是他的的老友奎妮·轩尼斯。信的内容是告别,她的癌症了。哈罗德写完回信出门了,他走过一个邮箱,一个接一个。走完整条福尔街道,走到加油站碰到一个姑娘。聊起了信仰的问题。哈罗德告诉女孩,我的老友得了癌症,我要寄信给他。
女孩点了点了头,告诉哈罗德要积极点。又告诉她阿姨的事情。并且一定相信信念。如果你有信念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罗德思考了很多,他觉得一封信怎么能够呢,一定还要再做点什么,他蹒跚着,满面悲痛,走进电话亭。说出了改变他一生的一句话。”请转告,奎妮轩尼斯。哈罗德弗莱正在来看她的路上。等着就好,我会来救她。一定让她好好活着。我走路过去。只要我一天还在走,他就要一天活着。
头也不会的走了,像极了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跟家里道别一样。夜灯初上,魂不守舍。琥珀色的灯光映入莫林的双眼那么空洞,他的爱人莫林就这么接受了他的选择。
一路走,一路停,走过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走过的是抹不去的回去,还有反思的人生。走过的是形形色色的人,说不完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
哈罗德为人天生低调,当哈罗德遇到客店旅人的时候,却成了焦点之一,他的坦白把自己吓到了,像极了脱光衣服的站在面前。行动夹杂着往事的回忆,让他变得有些不同了。因为奎妮轩尼斯为他付出过很多。
在路上的过程,哈罗德回忆着自己的往事,反思着自己的一生。那一双帆船鞋泥泞的样子,像极了小强。支撑着哈罗德那残破不堪的双脚。
自己走路的决定,起初是没有得到爱人莫林的赞同,因为儿子的自杀让两个人灵魂的裂痕变得无法弥补。再第十二天的夜晚他遇到一个骑自行车的母亲,哈罗德却看见了她那满是伤疤的手臂,雨水瓢泼但也挡不住朝圣的哈罗德,他努力忽视腿上的疼痛,刻骨的寒冷。脑子里的混乱,逼着自己前进。恐惧的回忆再此浮现,大声呼喊着不要。他摔倒了。
也许疼痛能让人暂时失去行动,但是信念会永远激励着自己往前走,往前走。走过那段蹉跎回忆,回忆那段令人美好的往事。身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折磨,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贝里克郡。他绝望过,痛哭过,他向别人诉说过自己的计划。被嘲笑过,也被支持过。尽管爱人不希望他这么做,他却依然爱着她。写信电话,明信片。都会寄给远方的莫林,和让他充满信念的小姑娘/以及他会拯救的友人奎妮轩尼斯。
尽管,多少人怀疑过的决定,质疑过,他始终记者小姑娘的话。人还是要积极一点。尽管他不知道,小姑娘的阿姨已经死了。随着时间的消磨,路过的人越多,碰到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他渐渐的被人所熟知。同行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速度越来越慢。拖后腿的人,阻碍他想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面子。他不忍心说。可惜时间会证明一个人决心和信念。随着时间的消逝,人越来越少。他又回到正轨
一路走来,他拯救了自己的婚姻,也拯救了自己。最后他又瞟了一眼那个硕大的肿瘤,,奎妮唯一争着的眼睛朝他眨了眨,眼角滑下一滴泪水,一下子落到枕头上。
我是不是快死了,她的眼睛问道。远处的浪是平的,闪着那残破的光,毫无希望,它们知不知道前方就是旅程的终点,我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也无话可说,莫林我是那种感激钟表的声音,打破沉默的人,我怎么能改变什么呢。我怎么会以为自己能制止一个人的生死呢。体内强大的悲伤再体内肆意冲撞,发生一连串的抽泣,泪水眼里疯狂的涌了出来,五官扭曲了。
读到这里,小编我的泪水,像极了海水肆无忌惮。缺憾的才是人生。如果完美存在,怎么还会存在童话故事。或许莫林与哈罗德冰释前嫌才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0
成长:必经痛苦与磨难!
一个人的朝圣不但要有开启新旅程的自信,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期间要忍受孤独、寂寞、困难、疾病等许多未知因素。正是这诸多的未知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遥远的600多里的路程,哈罗德决定徒步跋涉,他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路途中经历了脚受伤、腿受伤、生病晕倒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他也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记忆侵蚀,幼时在家庭受到的伤害,还有对妻子和儿子的愧疚之情一直缠绕着他。
身体上的疼痛可以忍受,挺一下就会过去,可心灵上的疼痛却无法逃避。“他弓起双肩,更加有力地迈步,仿佛不仅仅是为了赶到奎妮身边,更是为了逃避自己。”哈罗德坚定地走向远方,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而他的每一份“痛”和“苦”的经历,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或许,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离不开努力。成功与苦难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一脉相承的。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1
每个人的人生中,总有那么一次改变,或大或小,这改变的过程或快或慢。这改变不知不觉就扭转了人生的轨迹。哈罗德,一位内敛的、与自己的妻子有着几十年隔阂的平凡老人,因为一封得了癌症的老朋友的信,他毅然决定步行去老朋友所在的城市,而且固执地认为这样徒步横穿英格兰,定能挽救老朋友的生命。于是,扭转哈罗德人生的一段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徒步由英格兰的南端,跨越至英格兰北端的贝里克郡,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鲜事,所以必有一天会被他人所知晓,所宣扬,并引来众多的支持者。于是,哈罗德的整个行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被英格兰民众知晓前,一部分是他被英格兰民众知晓后。
在旅程的第一个阶段,哈罗德还是很内敛的,他十分害怕成为众人的焦点。正如作者所写:“从小,他就习惯像影子样悄声无息的生活,他内向有些自卑,但又十分有礼貌。”这一阶段,他在一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给予哈罗德信念与希望,激发他徒步旅行念头的加油站女孩;有当哈罗德这棵树在狂风中摇摆时,帮他稳住根基、增强信心的灰衣女士、商人等;有表面衣着光鲜、举止端庄,但内心却背着不为人知的沉重包袱,每天还要装出正常的样子来显示自己的出身的绅士;还有那位表面粗鲁实际温柔善良,十分佩服也由衷赞赏哈罗德的外科医生……
哈罗德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旅程,而是一段弥补他的过错,消除他与妻子隔阂的旅程,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段旅程中,他回忆自己、儿子、妻子、父亲、母亲与老朋友奎妮的过去,悟出人生、爱、信念、日常与万物的真谛。他遇上各种各样的人,聆听、感受、求助、诉说,在与每个人的相处里,在每个人的经历与故事里,懂得、感受、领悟。他在这一段旅程中,既可以与遇见的各种人交谈,也可以有自己独处的时光,他自由自在,回忆过往,领悟人生。
第二个阶段,他的故事被全国上下所知晓,他成了“名人”,各种追随者、仰慕者一拥而上。这使他失去了自由。他在这个阶段遇见的人,再也没有以前遇见的人那么简单而朴实。虽然以前遇见的人有反对他的、嘲讽他的,但是人们心中并无虚伪与欺骗。哈罗德徒步旅行的消息一传出,各大媒体纷纷争相报道,在奎妮所在的医院竖起欢迎的牌子。后来哈罗德发现自己已经违背了开始时自己心中的所想,所以他逃离了群众,再次一人前行。
哈罗德并不是一直坚定不移,他曾多次动摇,认为自己这个念头是荒谬的,然而每次都会有人为他撑住信念,他自己也努力爬起来,去实现这个梦想。这一路上,哈罗德的妻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地支持与关心哈罗德,他们的邻居一直帮助着他们。
合上书本,朝圣路上的人情世故、冷暖关爱,一幕幕浮现于我的眼前。最令我感动的不是哈罗德一路上的默默坚持,而是个个陌生人与哈罗德的相处。原来,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那么冷漠,那么生疏。这一次旅程,让哈罗德重新审视人生,感悟人生,更好地与他爱的人、爱他的人生活下去。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2
友人的一本书,告知我很一般,翻到第三个章节就停滞不前了,结果第一页就让我惊艳,遂掠夺带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
一切的开始源于一封二十年未见的朋友的信,我在想二十年后我是否还会写一封信给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我又是否能收到一位老朋友寄给我的粉红色的信(原著中特意强调了是一封粉色信笺)。
主角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像极了很多人)。他跟一见钟情却因为一些隔阂疏离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一个安静的小镇,生活平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一个善意的谎言衍生出来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哈罗德千里跋涉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人和事,很多人帮助了他,他也帮助了很多人,你总能从一些细节发现像极了自己的某个阶段,比如那个善意谎言的加油站女孩,是不是像极了那年的自己。
哈罗德六百多英里旅程,穿越时光隧道给了我一份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以为的人生被一封信改变,我们的人生又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呢,我在翘首以待,你呢?
迅速买了一个人的朝圣第二部-奎妮的情歌,期待它带给我更多惊喜!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3
一个人的朝圣,走在路上,走到心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段旅程,去寻找自己,直视自己,成为自己。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1个人,87天,627英里,他穿着一双帆船鞋,凭一个信念,从他脚步迈开的瞬间,开始了一场找到自己的旅程。
生活在英国西南部的哈罗德,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但这一切在收到老友奎妮患癌症的告别信后被打破。打算回信的他,不知被什么驱使,没有停下脚步,在路上,他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横跨英格兰寻找老友。
这封信,给了哈罗德方向。在这之前,迷茫、麻木、颓废、失败疯狂地打击着哈罗德,妻子的仇恨,自己的失望藏在心底让哈罗德不敢直视内心。一路上,他慢慢开始去寻找内心中的自己,直视自己,成为自己。
走过了一个个邮筒,在路过加油站时,他听到加油站女孩的话:“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于是,迷茫的生活终于找到方向;只要他走,老友就可以活下来,成为他的信念。这次来之不易的方向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踏上寻找老友的旅程。
旅程中,他开始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幼缺少父爱母爱的他,父亲酗酒,不务正业,母亲很早就离开了他。十六岁的他被父亲赶出家门,从此在酿厂做了四十年销售代表,既无朋友,也无敌人,幼时的虐待和生活的平淡麻木了他的神经,甚至在他有了儿子之后,他不知道如何做一名父亲。他是失败的,是迷茫,像很多人一样,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经历着迷茫。人生总会经历迷茫,只是有的人经历了一阵子,有的人经历了一辈子。
当他仅靠一双帆船鞋走了六英里后,忍受不住疲惫,他开始买路上必用的防晒霜、药用棉,他相信自己徒步旅程在这里才真正开始。哈罗德觉得自己很天真,居然认为当他决定开始看望老友的时候旅程就已经开始。原来,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但记者的曝光,慕名而来了许多朝圣者们,他们搅乱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这矛盾和商业气息,这让哈罗德再次失去方向。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哈罗德其实和我们一样,选择着,疑惑着,最后又坚定着。他想起自己的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可以活下去,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他也在争取。
随着朝圣者一个个离去,哈罗德又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虽然坚持87天没有挽回老友的生命,但这次旅行的结果,让他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在这旅程中,他慢慢接受了他不了解的东西,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4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人。在退休之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有一天,他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旧时同事的信,并通过信的内容得知,那位已有未见的善良的同事奎妮已经身患绝症,生命垂危。
主人公哈罗德本想回一封信表示慰问,但是却在寄信的途中,因为与一位加油站女工的谈话,冲动的做下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他要步行穿越大半个英格兰,到贝里克郡去看望奎妮。就这样,一次漫长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朝圣”的旅程就在仓促的决定下开始了。
罗德没有专业的步行装备、没有地图、没带手机,哈罗德的旅程在仓促的决定和不理解中开始,在回忆和现实交替、在时而怀疑自我、时而又充满希望中向前。哈罗德的“朝圣”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是一次次他经受住了挑战,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接受了好心人的帮助,一次次在迷茫绝望中重拾坚定的信念。
如大家所愿他最终成功了,历经87天,横跨大半个英格兰,他见到了奎妮,尽管他的行为并不能让一个患了癌症的人起死回生,但他完成了对奎妮的承诺,获得了妻子的理解,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关于爱与信念,书中用并不华丽的辞藻描绘出一切,如此简单朴素却令人深深感动,人生的路只够一个人走,从一个人到两人一狗,到声势浩大的朝圣团,最后世界只剩一人的宁静与超脱。
这一场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在心里。哈罗德的这次远行,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鼓励,以及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坚守心灵土地的勇气。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永远顺风顺水,有些梦想需要坚持很久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都是梦想路上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我们生而不同,也必将与众不同。只要你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坚持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愿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5
你以为走路只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吗?不,漫漫人生路,走路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叫哈罗德的退休职工讲起,他在酿酒厂默默工作了四十年,没有升迁,没有故人。退休后,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自从他退休以来,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直到那封信的出现,这封信来自他二十年未见得老友奎妮,奎妮患了癌症,来写信告别。哈罗德震惊、悲痛之下,写了回信,正准备寄出。在寄信路上,他想到了奎妮,想到了自己的过往,以至于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了整个英格兰。87天,627公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而这一走,完全没有准备的出行,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一切一切,而哈罗德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脚穿一双帆布鞋,一走到底。
“87天,徒步627公里”是需要多大的信念才能完成,而哈罗德这位老人却做到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友的一封信就让这个老人奋不顾身冒险出发吗?我想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念,一个人更应该学会对待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漫漫人生路中,认真珍惜身边的人和物,欣赏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发现探索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反思自己过去的得与失以及时光流逝中那些被忽略的感情。
哈罗德在朝圣路上中的反思,使他找回了昔日的爱。他开始尝试着努力做了:他向妻子表达了爱,虽然每次明信片上的字迹寥寥,但他毕竟做了。
我始终相信,个人境遇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爱要表达出来,爱是要人感受到的,这样人和人之间才有温暖。我想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那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还不如说走在心中,去面对一些我们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心结。只有勇敢面对,才会打开心结,获得理解、获得幸福。哈罗德,让我感受到了这份内心旅途中的坚定与温暖。
我们要趁年轻,趁着一切还来得及,一定要多努力,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事,宁愿做错,也不要后悔没有做过。
走路虽易,但在路上能感悟人生的人极少。在你不停地向目标奔去时,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属于自己的珍贵经历。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篇4
这本小说虽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戏剧化,故事朴素、人物平凡,让人感动的正是字里行间的那种简简单单的细腻质感。这不禁让我想起周杰伦的《安静》:“睡着的大提琴,安静的旧旧的。”就像该书的宣传语:“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这本书之所以能一度成为欧洲最畅销的小说,大概是因为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经历、思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经历的。简单地说,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信念,直指平凡人也就是我们的心灵。
在《一个人的朝圣》的扉页上节选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多么困难,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正是因为很难,所以我们不妨跟着哈罗德一路向北,一同发现生活、发现自我。
本书将从十个主题点来带大家领读:
1、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1-3章)
2、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4-6章)
3、生活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未知,但一切都会好起来(7-9章)
4、把目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上,希望无比丰盛(10-12章)
5、想要坚持一件事情,你得站定你的立场(13-15章)
6、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16-18章)
7、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没有搏一搏(19-22章)
8、人要学会放手,放开自以为离不开的东西(23-25章)
9、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26-28章)
10、爱的威力让一切都开朗起来(29-32章)
周国平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 篇5
故事第一章在英国最南部的一个叫金斯布里奇的静谧小镇展开,这里也是哈罗德和妻子莫琳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出发的那一刻,没有人料到这将是哈罗德朝圣之旅的开始,也包括哈罗德自己。
哈罗德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小酒厂干了四十五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职场上勤恳谦逊、自卑且不起眼,没有升职,连退休时告别会也没有举行。他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在很小的时候,母亲离他而去,16岁时父亲又赶他出门,工作后,又遇到暴躁的老板,干着枯燥的工作,更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还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妻子来和他形同陌路,失去信任和交流,新邻居也几乎互不认识。总之,他的一生总伴随着各种不幸,而他,始终隐忍并自卑地接受。如果他突然离世,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存在过。但当他收到前同事的信那天,积压在心头多年的感情让他决定出发,奇迹般地在87天徒步627英里,横穿整个英国腹地。这一路,他经历了很多热心相助的陌生人,认识了一群素昧平生的追随者,内心从忐忑、到崩溃、再到坚定,最终抵达了奎尼所在的疗养院。
哈罗德希望用徒步的时间挽救老同事的生命,他坚信“如果我走着去看老朋友她就一定会好起来”。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场徒步也让他得以从新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新生家庭,以及过往的生活。
年少的哈罗德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父亲和母亲关系不和,时常争吵。终于有一天,母亲无法忍受父亲而离家出走。瘦小的哈罗德依然记得母亲离开的那个早晨,狭小屋子里满地都是母亲的衣服,有的甚至落到了被称之为“前院”的草坪上。小小的哈罗德将衣服一件件捡起,上面充满了母亲的气味,极度悲伤的他需要将指甲掐进手臂才能忍住不哭出声来。然而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阿姨。学校里的孩子都叫他“没妈的哈罗德”,以至于他再也不愿去上学。十六岁生日的那天,哈罗德被醉醺醺的父亲赶出了家门,从此开始自力更生。幼年家庭的变故让小小的哈罗德天生缺乏关爱。母亲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对哈罗德不管不顾,年幼的哈罗德不知道合格的家长应有的模样,这也为之后儿子与他的隔阂埋下伏笔。
哈罗德不像父亲一样玩世不恭,他按部就班在小酒厂谋得一份差事,并与莫琳结婚生子。他们的小孩戴维从小聪慧异常,哈罗德从内心里爱着这个儿子。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与儿子沟通,在儿子胆怯的时候他也不知如何鼓励他。戴维六岁那年,他们一起去班特姆海边游泳,小戴维越游越远,眼看着要被海水吞没。幸亏一个海上巡逻员及时相救,把嘴唇紫黑的戴维救起。而情急慌乱之下的哈罗德当时却由于恐惧不敢入水而假装在岸边解鞋带。哈罗德的胆怯逐渐让莫琳不满,而这积蓄已久的不满在戴维上吊自杀的时刻终于爆发,夫妻的感情由此降到冰点,二十多年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却形同陌路、鲜有交流。
当人的生活令人绝望的时候,身边即使再细小的理解也是莫大的帮助。内向的哈罗德在小酒馆工作多年仍没有朋友,直到遇到奎尼。奎尼是一个矮矮胖胖,貌不惊人的女人,从她加入小酒厂的第一天起老板和同事便对她指指点点。即便如此,她仍能力排众议胜任每一份工作任务,并且几乎能做到完美。外表坚强的奎尼有一次在文具柜旁偷偷哭泣时正好哈罗德撞见,不善言辞的哈罗德似乎看到了刚加入酒厂时的自己,处处碰壁,也屡屡被同事嘲笑。他鼓励奎尼坚持下去,而奎尼的确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阶段。后来,哈罗德和奎尼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一路去小酒馆查账,奎尼时常会关心小戴维和哈罗德的近况,这让生活在无助和失望中的哈罗德有了对生活的希望。然而这一切都因哈罗德在酒醉之后打破老板心爱的穆拉诺玻璃而戛然而止。奎尼因主动替哈罗德背了黑锅而被逐出酒厂,从此音讯全无。
哈罗德从未想过徒步会让他出名,当很多慕名而来的追随者开始和他一起向贝里克进发时,他十分感动。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慕名追求者大多有着各自的盘算和企图,旅途上开始充斥着各种不和与争吵。热闹只是暂时的,哈罗德始终知道自己徒步的初衷,不为名利,只是为了拯救昔日的好友和自己内心的救赎。最终他告别了追随者,重新开始一个人向北进发。这让我不禁想起《阿甘正传》里的主人公阿甘,他跑步横跨美国,直到无数追随者慕名而来并跟随着他跑。直到有一天,阿甘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突然停下脚步,淡淡说道:我要回家。于是众人让开道路,目送着自己的偶像一个人默默往回走去。而在这本书中,也许这是哈罗德从自卑到成熟的标志,不随波逐流,坚信自己的初衷,并有勇气执行下去。
抵达疗养院的那一刻,哈罗德看到的奎尼已经不再有之前的外表,但他知道,奎尼还是亦如以前的文雅与善解人意。而哈罗德自己黝黑的外表下的面容虽然和之前相差无几,但是他的内心却已更加释然与安定。
文中对奎尼的描述不多,让我感慨良多的是如下这一段:
“哈罗德?弗莱。她想起来了。他来道过别了。
她曾是一个叫奎尼?轩尼斯的女人。她会算账,还写一手极好的字。她爱过,也失去过,这样应该就够了。她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那扇门,把一切放下。这个可怕的想法伴了她许多年,但是现在?她不怕了。什么都不怕了。只觉得累。她把脸埋入枕头,感觉有什么东西像花朵一样在脑子里绽放,头越来越重…
奎尼张开嘴,想吸入一口空气。空气没有进来,但是另外一样东西来了,像呼吸一样轻松自然。”
哈罗德最终成功履行了诺言,但是却依旧没能扭转奎尼的病情。故事的结尾,奇迹没能发生,正如加油站女孩的爱也没能挽救她罹患癌症的阿姨。现实总是残酷的,也许这个故事本是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才是更加真实的。
【一个人的朝圣语录】推荐阅读:
朝圣的苦瓜作文07-04
心灵的朝圣地09-21
鼓励一个人的语录07-06
想念一个人的伤感语录05-24
形容一个人孤独的情感语录09-02
对一个人失望的伤感语录10-11
一个人送给自己的正能量语录11-18
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经典语录05-30
生命里的个人语录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