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2024-07-12

奥巴马竞选演讲稿(精选7篇)

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篇1

奥巴马竞选演讲mp3

我们感情上的联系,奥巴马竞选演讲稿。对于那些现在并不支持我的美国人,我想说,或许我没有赢得你们的选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而且我也将是你们的总统。

那些彻夜关注美国大选的海外人士,从国会到皇宫,以及在这个世界被遗忘的角落里挤在收音机旁的人们,我们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的命运是相通的,新的美国领袖诞生了。那些想要颠覆这个世界的人们,我们必将击败你们。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们,我们支持你们。那些所有怀疑美国能否继续照亮世界发展前景的人们,今天晚上我们再次证明,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武器的威力或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我们理想的持久力量:***、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

这才是美国真正的精华---美国能够改变。我们的联邦会日臻完善。我们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将来能够取得的以及必须取得的成就增添了希望。

这次大选创造了多项“第一”,也诞生了很多将世代流传的故事。但是今天晚上令我难忘的却是在亚特兰大投票的一名妇女:安•尼克松•库波尔(Ann Nixon Cooper)。她和其他数百万排队等待投票的选民没有什么差别,除了一点:她已是106岁的高龄,演讲稿《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她出生的那个时代奴隶制度刚刚结束;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也没有飞机;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个原因是她的肤色。

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心痛和希望;挣扎和进步;那些我们被告知我们办不到的世代,以及那些坚信美国信条---是的,我们能做到---的人们。

曾几何时,妇女没有发言权,她们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安•尼克松•库波尔活了下来,看到妇女们站了起来,看到她们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她们去参加大选投票。是的,我们能做到。

当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是的,我们能做到。

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海港、独裁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美国一代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国家被拯救。是的,我们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尔马建了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是的,我们能做到。

人类登上月球、柏林墙倒下,世界因我们的科学和想像被连接在一起。今年,就在这次选举中,她用手指触碰屏幕投下自己的选票,因为在美国生活了106年之后,经历了最好的时光和最黑暗的时刻之后,她知道美国如何能够发生变革。是的,我们能做到。

美国,我们已经走过漫漫长路。我们已经历了很多。但是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让我们自问---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活到下个世纪;如果我们的女儿有幸活得和安一样长,他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改变?我们将会取得怎样的进步?

现在是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人民重新就业,为我们的后代敞开机会的大门;恢复繁荣发展,推进和平事业;让“美国梦”重新焕发光芒,再次证明这样一个基本的真理:我们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们就有希望;当我们遇到嘲讽和怀疑,当有人说我们办不到的时候,我们要以这个永恒的信条来回应他们:是的,我们能做到。

感谢你们。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篇2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所分析的报道样本在时间段的选取上是2008年8月27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候选人一直到2008年11月5号奥巴马正式当选, 共70天时间。

另外, 在媒体的选择上是《纽约时报》的在线版。选择《纽约时报》是因为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 这使得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 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 (3) 另外, 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 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因为这次新闻事件牵涉到美国的两党, 所以选择这份报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党派倾向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

二、事件分析

奥巴马之所以成为本文的一个关键词, 是因为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新闻人物, 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正如莫斯可所言, “传播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十分强大的商品, 因为它除了能生产剩余价值外, 还制造了符号和形象, 其意义能够塑造人们的意识。” (4) 奥巴马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塑造出来的英雄和希望。

《纽约时报》在大选进行的70天内对奥巴马的报道就有45篇, 平均每天1.6篇。报道在总的数量上采取不间断的信息输出, 以减轻受众对信息接收的费力程度从而有可能取得其想要的传播效果。

这次事件的报道不仅数量多, 而且报道的角度也是多元的。据统计, 报道大致可分为政治 (Politics) 、观点 (Opinion) 、技术 (Technology) 、读者来信 (Letter) 、体育 (Sports) 、全国 (National) 、商务 (Business) 艺术 (Art) 、纽约地区 (N.Y/Re gion) 社论 (Editorials) 这几个类别。从以上的报道归类可以看出, 有关奥巴马的报道几乎占据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全部版块。媒介利用多元的媒介产品吸引多方面的受众, 从而形成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商品———受众群体。正如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它解释了媒体具有价值的原因、广告客户和媒介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受众测量机构存在的理由, 从而将媒介行业的本质牢牢地置于经济基础之上。

在这些报道中, 奥巴马虽然是政治人物, 但在报道时并没有一味体现很强的意识形态, 而是在描述一个真实的人。比如在体育中有一篇关于奥巴马和棒球的报道, 奥巴马身着球服挥棒的照片给人一种职业选手的感觉。在另一篇文章中报道了奥巴马和其妻的穿衣时尚, 文章评论奥巴马的衣着品位从J.Crew到负有冒险精神的美国标记 (adventurous Am e rican labe ls) 。并且在最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至少, 在今后四年中的时尚可以期待关注白宫的表现 (At the least, it prom is e s four live ly ye ars of fas hion-w atching at the White Hous e) ” (5) 。这样的报道方式为普通的受众营造了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是集中化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的一个关键词是集中化, 这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建构是要在类似的媒体所构建的氛围之下进行的。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纽约时报》与新媒体融合的体现, 即博客传播。在《纽约时报》中有两类博客, 一个是归属于政治类的The Caucus-The New York Times Politics Blog, 可以看作是报社的一种言论, 另一种是归属于观点类的个人博客, 如Nicholas Kristof的Blog和Steven He lle r等人的Blog。以下随机分析政治类和观点类的两篇博文。

The Caucus中有一篇是Re ac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这篇文章明显的行文风格是引用了很多别人的话语, 而且正反两方观点平衡, 表面上体现了《纽约时报》向来的作风。如Mr.Aghazadeh提出, 相比之下麦凯恩更适合应对这些战争威胁 (Mc Cain would have been a much better comm ande r w ho could fight the s e w ars) 而紧接着Mr.Te im ouri就提出奥巴马更符合美国在世界上形象建构的要求。 (But Am e rica ne e ds a le ade r w ho can fix its im age in the w orld, ”argue d Mr.Te im ouri.“Obam a can do that.”) 其实, 不管是支持哪一方, 其媒介的预设立场都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国家权力的运用过程减少了非商品化可使用的资源、时间和空间, 使得商品化被认为不是权力的过程, 而是天然的秩序、是常识、是理所当然的, 是社会生活的现实。” (6) 像这样媒介表面的公正更容易误导受众, 使其放松对媒介的警惕, 从而不自觉地通过媒体的报道被涵化。

Nicholas Kris tof的其中一篇博文是Your com m e nt on Obam a’s Ele ction, 从文章的语言风格来看, 描述和煽情占了多数。如将奥巴马和马丁·路德金联系在一起, 描述历史的进步, 与此同时, 又描述了一个11岁女孩在庆祝奥巴马获胜时的兴奋与激动, 并且说“毫无疑问, 她会告诉她的孙子们有关今晚的故事” (7) 。古往今来的历史顺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呈现在桌面上。

另外, 在博客后面的网友留言可以看作是受众参与传播的结果。博客加上留言, 正好组成了吉登斯的具有二元性的结构, “既包括强制规则又包括能动资源, 结构不再是给生活套上的僵硬框架, 它既制定行为, 又为行为所重构。” (8) 在媒体预设的立场之下, 受众通过留言的互动过程, 传播自己的思想, 或巩固媒介原有的立场, 或批驳媒介立场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何一种评价都是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结构化里贯穿着对能动力量的强调, 并且通过考察类似于留言的能动力量如何在结构的、互动的、微观的权利层次上运作, 就可以扩展对权力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从两种类型的博客传播中可以看到, 媒介通过直白的或含蓄的方式给受众输出意义, 尽管受众可以逆向理解传者的意图, 但总逃不开预设的话语议题。不管留言者有多少知识、多少想法, 在讨论奥巴马的帖子下是没有人去讨论火鸡的做法的。

有人说奥巴马是Web2.0时代的产物, 这一点在《纽约时报》的网络版有着很好的体现。它专门设置了一个Election Guide 2008的网页, 其中包括竞选的最新结果 (Res ults) , 候选人的时间安排 (Sche dule s) 以便其支持者安排自己的行程去为其竞选助威, 候选人介绍 (candidates) 、议题 (Issues) 、财政状况 (Finances) 和竞选地图分析 (Electoral m ap) 。另外, 页面中还有奥巴马的竞选广告和其周边的产品, 比如奥巴马卡片、领带、T恤等。这些都是在奥巴马政治光环之下所融入的经济与文化的符号。在权力的构成过程中, 奥巴马本人虽然不能出现在每一位选民身边, 但他的形象却可以覆盖全国, 渗透在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这个网页中, 奥巴马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医疗 (Health care) 、堕胎 (Abortion) 、气候变化 (Clim ate change) 、移民 (Immigration) 。麦凯恩的议题集中在伊拉克 (Iraq) 、伊朗 (I-ran) 、经济税收 (Econom y/Taxe s) 、住房 (Hous ing) 。在选举中, 虽然候选人的形象很重要, 但是, 打动选民最核心的东西仍然是内容, 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施政的方向。可以明显地看出, 奥巴马的议题多集中在民生方面, 从选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是民主党一贯的风格。而麦凯恩还是延续了共和党的战争策略。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美国现在的社会情境。现在离“9·11”已经很长时间了, 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正在威胁着每一个美国人的生存。受众的选择无疑会倾向于更现实、更贴近的预设框架。大众利用可行使的权力构建新的执政权力。

网络在此次竞选中发挥了强劲的作用。每个候选人的Finance s、竞选资金的多少是其所获支持率和是否具有人气的晴雨表。而人们可以看到, 奥巴马获得捐款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互联网, 其中90%是10~100美元的小额捐款, 捐款总人数高达35万人。奥巴马阵营甚至到中国筹过款, 让中国亦成为美国大选的一个战场。 (9) 奥巴马在其胜利宣言中说:“我们共同开创了历史上最大的草根宣传。” (10) 因为网络, 几乎人人可以参与政治, 而且参与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一名参加奥巴马政治集会的学生说, 网络“给那些对政治有兴趣, 却不知如何参与政治的年轻一代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渠道” (11) 在此次大选中这种渠道作用发挥明显, 但是, 随着媒介进一步商品化, 各传媒机构越来越趋于集中化, 这样的渠道也会被预设, 那么, 其作用也有可能弱化从而强化媒体拥有阶级的权力。

总的来说, 《纽约时报》对于“奥巴马”这一媒介商品的呈现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 在介质上融合了新旧媒体, 全方位地发挥其优势进行传播。这其中尤其是网络的应用更为抢眼。当然, 在面对这些媒介产品时, 受众也可以选择按照其他的方式去解读, 媒体的建构和受众的建构相互较量, 从而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即权力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 作用于社会关系、参与社会过程建构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960年, 肯尼迪在美国首次电视直播的大选辩论中赢得了胜利, 标志着电视媒体强势时代的到来。48年后, 奥巴马第一次借助网络新媒体成功击败对手, 网络已经越来越向主流媒体靠近。

三、问题与讨论

首先, 本文选择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方法本身并非十全十美。这种方法“很少向内检视, 很少思考它在传播研究中凭借什么来占据核心位置, 也很少思考它凭借什么来作为理解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工具” (12) 在方法论上, 本文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 只是单纯停留在应用阶段。

另一方面, 就是样本的分析上因技术的原因有6篇文章的内容不全, 但并不妨碍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只是有可能忽视了未提出的一些结论。

在网络政治营销上, 更有代表性的You Tube和Facebook文章中没有涉及, 只是以《纽约时报》网络版作为样本, 主要讨论了博客, 略显单薄。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美国大选期间《纽约时报》关于奥巴马的一系列报道, 从分类、介质、内容和报道特点等方面结合了批判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的角度讨论了通过这一新闻事件所呈现出的媒介在社会和权力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对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报道, 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 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为切入点来分析美国社会权力如何在被建构的同时又反过来建构其社会的过程。

关键词:奥巴马,集中化,权力

参考文献

(1) (2)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P.7

(3) 百度百科:《纽约时报》

(4) (6) (8) (12)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P.143、P.149、P.206、P.132

(5) That dress:everyone has an opinion written by Ruth La Ferla

(7) Right now I’m trying to get my 11-year-old daughter to bed, but she is celebrating and insists that she wants to wait up half the night.Several times this fall she and a friend spent their afternoons and weekends selling lemonade and cookies to raise money for O bama, and she’s just thrilled at what appears to be the outcome.It’s clear that she’ll be telling her grandchildren about this night.

(9) 《新周刊》, 2008年12月

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篇3

[关键词]奥巴马;获胜演讲;文体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88—04

公众演讲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体,既不同于日常谈话、即席演说等口语体裁,又不同于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它兼具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同时,又和这两种文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扬口语浅显易懂之长,弃口语松散杂乱之短;既保留了书面语庄重文雅之风,又不失口语生动感人之韵,使人听来感到铿锵悦耳,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文体”一词,源于英文的“style”,它包含着语体和风格两方面的涵义。它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本文就语言文体风格方面。从语篇风格、词汇风格、句式风格、修辞风格等方面对奥巴马的获胜演讲(victory speech)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Jr.)在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第56届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他的演讲技巧在当晚获胜演讲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演说言辞华美,气势雄伟,极富感染力,被认为是一篇演讲中的经典之作。

一语篇风格

(一)语篇结构

这篇演讲条理分明,框架清晰,独具匠心的语篇结构是其一大特色。“结构工整的演讲比结构零乱的演讲更易于为听众所理解。”研究表明:清晰的结构是与听众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紧密相连的;它会影响听众对演讲者的可信度的判定。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演讲的质量。演讲的组篇应按人们对事物的自然反应及思维模式进行。一篇好的演讲必需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工整。总统获胜演说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语篇。其结构模式当然不容忽视。奥巴马的演讲可分为四个部分:

1.阐述了这次总统选举的历史意义。暗示奥巴马的当选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因此,他的当选也是民众的胜利。

2.用细腻的笔触和激昂的语言,真诚地传递出对竞选对手、竞争党派、亲朋好友、广大选民乃至国际社会的由衷感激、深情答谢和高度赞誉。

3.用简洁的笔墨和精炼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对建国历程、时代功勋、国际挑战、政治方略和政治信念的精要评价和精辟回答。

3.用518个字的特写方式,重点讲述了了一位亚特兰大的106岁的黑人老妇人安·尼克松·库柏热心投票的爱国热情,并从她的视角回顾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繁荣的过程。也回顾了美国消除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的历程,以此来审视现实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语篇特色

一篇演讲的语篇风格相当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这篇演讲的整体基调,而其他所有文体因素均以语篇为基础。尽管有时语篇并不像其他文体特征表现得那么清楚直接,但对于整篇演讲是否成功,语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奥巴马的总统获胜演讲,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语篇风格:

1.语气温和,富有亲和力

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来自美国的中低层,富有社区工作经验,了解普通美国民众的心声,强调“平等”、“自由”,他的获胜演讲辞语气温和,富有亲和力。例如在第一段中:

Hello, Chicago.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在演讲的一开头,奥巴马不是直接称呼“我的朋友们”或“女士们、先生们”之类,一句“Hello,Chicago”便与众不同,随着下面潮水涌动的欢呼,这一句已经代表所有。美国总统们的获胜和就职演说第一段一般都是很抽象的语言,而奥巴马在第一段开头,正如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中所说的:“我们不把今天看成是一个政党胜利的日子,而看做庆祝自由的佳节。它既象征着结束,也象征着开始;它意味着继业,又意味着更新。”他用三个“如果”引出话题,最后用一句“你们今晚正是对那些疑问作出了回答”,通过这三个反复,首先表明了美国的伟大,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当选完全是大多数美国公民的认同,他的当选是广大人民的胜利,最后让听众有了“我们的总统、人民的政府、为人民的政府”诞生了的共鸣。

2.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优秀的政治家,如林肯、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他们成功的第一步都源自热情奔放、富有号召力的演讲。在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代,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演讲直接关系到能否感动选民、取得共鸣,奥巴马的演讲,既激情四射、振奋人心,又格调高雅,富有感染力。如第二、三、四段中使用了多组长排比句,他将大选人们排长队投票的场景,将全社会各层次人们全部列举出来向所有人宣告:美国在发生改变,美国会因为他的当选而发生改变,美国仍然充满希望和活力,美国因为所有人的融合而强大。而其中的: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我们是,我们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是极度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在这里达到第一个高潮。能在开篇就引导出一个高潮是成功演说的开始。这样的演讲开篇是很有力量和感染力的。如第六段的:

I just received a very gracious call from Senator McCain. He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

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and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在这一段他高度赞扬了自己的竞选对手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参议员,而且是极其诚恳和足够力度的评价,不带半点讽刺。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赞扬,更能看到他的风度与尊重,当然,这么完美的对手同样可以起到肯定自己的作用。

二词汇风格

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主要变项,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共同作用产生了语域(register)。语域(register)是指“一个特定群体所用的特殊语言变体”。一个语域与其他语域的区别常见于其所用的独特的词汇。词汇的长度通常和该文章语体是否为正式语篇密切相关。传统上我们把包含六个以上(包括六个)字母或三个音节以上(含三个)的单词称为大词(big word)。这些词往往来自于拉丁语,希腊语或法语,或者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大词在正式书面体中出现较多。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讲中,全文共有1949个单词,其中410个为包含6个或6个字母以上的大词,占总数的21%,比美国总统获胜演讲或就职演讲的单词的大词所占的百分比27.7%要低些。如果我们排除包含恰好6个字母的单词,这个数目就减少到329个,仅占总单词数的16.8%。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的这篇演讲用词具有十分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这与奥巴马的支持者大多来自美国社会的中下层民众有关,奥巴马希望通过词汇的使用来暗示:他是普通民众的总统,而非美国少数上流阶层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公众演讲都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演讲者常常借助形容词的灵活使用达到鼓动听众的效果。但在这篇演讲中,为了避免拉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奥巴马尽量避免使用形容词,很多应该使用形容词的地方都用名词代替,使演讲显得更加客观、公正。在这篇演讲中共有94个形容词,仅占总词数的4.8%,远远少于美国总统获胜演讲或就职演说的形容词的平均含词量7.4%。然而,大部分形容词还是表达了演讲者强烈的主观判断和个人情感。比如fundamental,divided,shared,individual,national,thriving,false,hopeful,long,steep,worst等。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演讲更贴近民众,又不失恢宏气势。

人称代词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应用很广泛。在这篇获胜演讲中,“we”共计使用47次,“us”12次,“our”27次,合计87次。而“I,me,my”只有31次,“he”使用了2次,用来指竞选对手麦卡恩,“she”使用了4次,指安妮·尼克松·古博(106岁的老人,她见证了美国的发展)。“they,them,their”19次。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得最多的是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及它的变体:“us,our,”等。不少情形下,第二人称代词“you”的使用都由第一人称代词所代替。大量使用“we”就等于把讲话人放到听话人的同一立场之上,或更精确地说,是把听话人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这样一来就会使听众感到更亲切,就更容易赢得听众的支持。分析演讲稿,我们还发现,“you”、“your”的出现使听众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you”,不自觉地和新总统“we”开始对话,听众和总统间的距离不知不觉就缩小了。当演讲者用“we”来代替“I”时,可以营造一种友好的气氛,另一方面人们对即将上任的新一届总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他能“解决能源危机,修复与许多国家的关系,并将美国从经济危机的泥沼中带出来”。奥巴马通过“we”与“I”的成功置换,达到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我需要你们的参与”的效果,从而树立了一个锐意改革、人民至上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使演讲具有了强烈的煽动性。

三句式风格

奥巴马获胜演讲有单词数1949个,句子83个,平均句长为23.48个单词。其中含40个单词以上的句子为13个,含30—39个单词的句子15个,含20—29个单词的句子16个,含10—19个单词的句子18个,21个句子含有10个以下的单词。根据以上统计,和所有美国总统的演讲平均句长19.2个单词相比,这些数据显示出,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平均句长较长。超过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平均单句含词量。也明显超过了各类文体的平均句长17.8字。因此,奥巴马的总统竞选获胜演讲具有较明显的书面语特征,这是由演讲的内容、功能、发表场合及发表方式所决定的。总统获胜演讲的内容涉及政治,发表场合较严肃,可以事先准备,避免了口语体的随意性。从句子类型来看,简单句有13句,占总句数的15.7%;主从复合句有69句,占总句数的83.1%;并列复合句有1句,占总句数的1.2%。以上数据显示出,奥巴马的获胜演讲中,句子以主从复合句为主,其次为简单句,并列复合句含量最少。演讲中旬式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名词的后置现象。几乎没有所有格“'s”来替代后置修饰的现象。相反往往有本来可以用前置修饰却用后置修饰代替的现象。后置修饰语的增多,使限定更加精确,能提供更多信息,还可以使语言更加庄重,使内容更加严肃,并能起到强调的作用。简单句和短句结构简单,表意明确,有明显的强调功能.如“Yes,we can”在演讲中多次出现;复合句和长句容量大,能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本来简单句、短句常常出现在口语体中,复合句、长句常常出现在书面文体中。而这两种句式在奥巴马获胜演讲中呈平均分布,体现了句式的多样性特征,使语言表达强略得当,舒展自如,避免了单调乏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奥巴马获胜演讲辞在具有口语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征,并以书面语特征为主。

四修辞风格

政治演说的目的主要在于向听众宣扬政治主张,这样的演讲必须具有说服力和强烈的煽动性。因此,演讲者常常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段来达到这些效果。在奥巴马的演讲中被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四种:排比、反复、对比以及暗喻。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使语句结构整齐匀称,显示形式的整体美,演说起来声调铿锵,使听者感到语意特别丰富,力量特别集中,说理十分有力。

1.排比(paralldism)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指把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排成串,形成一个整体。排比是奥巴马获胜演讲中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手法。例如:

(1)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

ca is a place-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这里是三个定语从句构成的排比,强调如果有任何人怀疑美国精神的鲜活,那么今天我的当选是最好的答案。这里也间接说明了奥巴马当选的意义。

(2)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y,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too-ment,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这里是三个介词短语构成的排比,蕴含今天是美国划时代的日子,因为它迎来了变革。

(3) 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这是五个不定式短语的排比,表达了今后任务的繁重及艰辛。

(4)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two-hundred and twenty-one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这里是三个习语的排比,希望美国人民从此众志成城,建设美好家园。

从以上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奥巴马获胜演讲中排比句的使用成功地加强了语势,阐明了观点,层层递进。用来抒情时,由浅入深地抒发感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来说理时,条理清晰,鼓动性强。

2.反复(repetition)

反复指的是同一语言结构(词语或句子)在话语中重复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反复不仅可以使语篇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还能引起听众注意,使重点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反复还能达到衔接语篇的功能,同时加强情感。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immediate repetition)和间隔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两种。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的同一个词组和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间隔反复是同一个词组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其他词句隔开。奥巴马的这篇演讲常在连续几段的开头或末尾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属于间隔反复,可以造成层层递进的气势。又如在演讲稿开头第1段的结尾和第2、3、4段的开头都使用了“it's the answer to”,以此来证明“我今晚的当选”的意义;同时,“Yes we can”这个句子也出现了6次,分别出现在第24、25、26、27、28、29段的结尾处。这些段落中既用了排比又用了反复。最后一次以大写的形式作为讲稿的结尾,使演讲产生强烈的感情效果,造成层层递进的气势,意在点燃公众心中的激情和希望。

3.对比(contrast)

奥巴马的总统获胜演讲中大量使用了对比。对比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意图,突出其讲话的重点。本篇演讲中也不时地运用对比手段来进一步阐释演讲者的观点,例如:

(1)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ri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这里里将年轻人和老人,有钱人和没钱人,民主党的和共和党的,黑人,白人,西班牙裔人,亚裔人,美国本土人,同性恋,异性恋,残疾的和不残疾的进行罗列对比,这在各类公众演讲中都实属罕见。这种对比的使用显示了奥巴马仁慈、博大的心胸以及人人平等的美国基本理念。

(2)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这里将youngpeople与not so young people进行对比。

4.暗喻(metaphor)

暗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是将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其共性的手法。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也有一些运用,例如:

(1)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这里“声音”用来暗喻“民主”、“民声”。

(2)...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红色营”暗喻“共和党”,“蓝色阵营”暗喻“民主党”。

(3)...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这段中的“are”与“bend”暗喻“美国这几年的历史走了弯路,我今天的当选让历史回到了它正确的轨道上来了”。

总之,这是一篇极富激情与感染力的演讲,无论是从文字还是奥巴马本身的表现上,都堪称高度经典的作品。在他的演说中有大量气势恢宏的排比句,也不缺乏掷地有声的单句与短语或单词,更不缺乏感染力极强的暗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奥巴马将这些元素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就构成一篇激情磅礴的演讲。

[参考文献]

[1]陈平.角色认知与话语的最佳关联一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说起[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2-95.

[2] 熊莉.从就职演说辞看肯尼迪演说的文体风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407-41.

[3]John F. Kennedy. InaugurslAddrasshttp[EB/OL].//xzj.200Oy.net/mb/2/readnews, asp? newsid=420612.

[4]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19 -23.

[5]Barack Obama. Victory Speech http[ EB/OL].//www. chinadaily.com. cn/language_tips/auvideo/2008-11/05/content_7176921. htm, 2008.11.04.

[6]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6.

奥巴马竞选宣言 篇4

February 10, 2007 | Springfield, Illinois

Let me begin by saying thanks to all of you who’ve traveled, from far and wide, to brave the cold today.We all made this journey for a reason.It’s humbling, but in my heart I know you didn’t come here just for me;you came here because you believe in what this country can be.In the face of war, you believe there can be peace.In the face of despair, you believe there can be hope.In the face of a politics that’s shut you out, that’s told you to settle, that’s divided us for too long, you believe we can be one people, reaching for what’s possible, building that more perfect union.That’s the journey we’re on today.But let me tell you how I came to be here.As most of you know, I am not a

native of this great state.I moved to Illinois over two decades ago.I was a young man then, just a year out of college;I knew no one in Chicago, was without money or family connections.But a group of churches had offered me a job as a community organizer for $13,000 a year.And I accepted the job, sight unseen, motivated then by a single, simple, powerful idea—that I might play a small part in 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My work took me to some of Chicago’s poorest neighborhoods.I joined with pastor s and laypeople to deal with communities that had been ravaged by plant closings.I saw that the problems people faced weren’t simply local in nature— that the decision to close a steel mill was made by distant executives;that the lack of textbooks and computers in schools could be traced to the skewed priorities of politicians a thousand miles away;and that when a child turns to violence, there’s a hole in his heart no government alone can fill.It was in these neighborhoods that I received the best education I ever had, and where I learned the true meaning of my Christian faith.After three years of this work, I went to law school , because I want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law should work for those in need.I became a civil rights lawyer and taught constitutional law, and after a time, I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our cherished right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depend 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n awakened electorate.It was with these ideas in mind that I arrived in this capital city as a State Senator.It was here, in Springfield, where I saw all that is America converge—farmers and teachers, businessmen and laborers, all of them with a story to tell, all of them seeking a seat at the table, all of them clamoring to be heard.I made lasting friendships here—friends that I see in the audience today.It was here we learned to disagree without being disagreeable— that it’s possible to compromise so long as you know those principles that can never be compromised;and that so long as we’re willing to listen to each other, we can assume the best in people instead of the worst.That’s why we were able to reform a death penalty system that was broken.That’s why we were able to give health insurance to children in need.That’s why we made the tax system more fair and just for working families, and that’s why we passed ethics reforms that the cynics said could never, ever be passed.It was here, in Springfield, where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come together that I was reminded of the essential decency of the American people—where I came to believe that through this decency, we can build a more hopeful America.And that is why, in the shadow of the Old State Capitol , where Lincoln once called on a divided house to stand together, where common hopes and common dreams still live, I stand before you today to announce my candidacy f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I recognize there is a certain presumptuousness —a certain audacity —to this announcement.I know I haven’t spent a lot of time learning the ways of Washington.But I’ve been there long enough to know that the ways of Washington must change.The genius of our founders is that they designed a system of government that can be changed.And we should take heart , because we’ve changed this country before.In the face of tyranny , a band of patriots brought an empire to its knees.In the face of secession , we unified a nation and set the captives free.In the face of Depression , we put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lifted millions out of poverty.We welcomed immigrants to our shores, we opened railroads to the west, we landed a man on the moon, and we heard a King ’s call to let justice roll down like water,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Each and every time, a new generation has risen up and done what’s needed to be done.Today we are called once more—and it is time for our generation to answer that call.For that is our unyielding faith —that in the face of impossible odds, people who love their country can change it.That’s what Abraham Lincoln understood.He had his doubts.He had his defeats.He had his setbacks.But through his will and his words, he moved a nation and helped free a people.It is because of the millions who rallied to his cause that we are no longer divided, North and South, slave and free.It is because men and women of every race,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 continued to march for freedom long after Lincoln was laid to rest , that today we have the chanc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is millennium together, as one people— as Americans.All of us know what those challenges are today—a war with no end, a dependence on oil that threatens our future, schools where too many children aren’t learning, and families struggling paycheck to paycheck despite working as hard as they can.We know the challenges.We’ve heard them.We’ve talked about them for years.What’s stopped us from meeting these challenges is not the absence of sound policies and sensible plans.What’s stopped us is the failure of leadership, the smallness of our politics—the ease with which we’re distracted by the petty and trivial , our chronic avoidance of tough decisions , our preference for scoring cheap political points instead of rolling up our sleeves and building a working consensus to tackle big problems.For the last six years we’ve been told that our mounting debts don’t matter, we’ve been told that the anxiety Americans feel about rising health care costs and stagnant wages are an illusion , we’ve been told that climate change is a hoax ,and that tough talk and an ill-conceived war can replace diplomacy, and strategy, and foresight.And when all else fails, when Katrina happens, or the death toll in Iraq mounts, we’ve been told that our crises are somebody else’s fault.We’re distracted from our real failures and told to blame the other party, or gay people, or immigrants.And as people have looked away in disillusionment and frustration , we know what’s filled the void.The cynics, and the lobbyists , and the special interests who’ve turned our government into a game only they can afford to play.They write the checks and you get stuck with the bills, they get the access while you get to write a letter, they think they own this government, but we’re here today to take it back.The time for that politics is over.It’s time to turn the page.We’ve made some progress already.I was proud to help lead the fight in Congress that led to the most sweeping ethics reform since Watergate.But Washington has a long way to go.And it won’t be easy.That’s why we’ll have to set priorities.We’ll have to make hard choices.And although government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about the changes we need, more money and programs alone will not get us where we need to go.Each of us, in our own lives, will have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for instilling an ethic of achievement in our

children, for adapting to a more competitive economy, for strengthening our communities, and sharing some measure of sacrifice.So let us begin.Let us begin this hard work together.Let us transform this nation.Let u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reshapes our economy to compete in the digital age.Let’s set high standards for our schools and give them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to succeed.Let’s recruit a new army of teachers and give them better pay and more support in exchange for more accountability.Let’s make college more affordable, and let’s inv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t’s lay down broadband lines through the heart of inner cities and rural towns all across America.And as our economy changes, 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ensures our nation’s workers are sharing in our prosperity.Let’s protect the hard-earned benefits their companies have promised.Let’s make it possible for hardworking Americans to save for retirement.And let’s allow our unions and their organizers to lift up this country’s middle class again.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ends poverty in America.Every single person willing to work should be able to get job training that leads to a job, and earn a living wage that can pay the bills, and afford child care so their kids have a safe place to go when they work.Let’s do this.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finally tackles our health care crisis.We can control costs by focusing on prevention, by providing better treatment to the chronically ill , and using technology to cut the bureaucracy.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says right here, right now, that we will have universal health care

in America by the end of the next President’s first term.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finally frees America from the tyranny of oil.We can harness homegrown, alternative fuels like ethanol and spur the production of more fuel-efficient cars.We can set up a system for capping greenhouse gases.We can turn this crisis of global warming into a moment of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on, and job creation, and an incentive for businesses that will serve as a model for the world.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makes future generations proud of what we did here.Most of all, let’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never forgets what happened on that September day and confront the terrorists with everything we’ve got.Politics doesn’t have to divide us on this anymore—we can work together to keep our country safe.I’ve worked with Republican Senator Dick Lugar to pass a law that will secure and destroy some of the world’s deadliest, unguarded weapons.We can work together to track terrorists down with a stronger military, we can tighten the net around their finances, and we can improve our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But let us also understand that ultimate victory against our enemies will come only by rebuilding our alliances and exporting those ideals that bring hope and opportunity to millions around the globe.But all of this cannot come to pass until we bring an end to this war in Iraq.Most of you know I opposed this war from the start.I thought it was a tragic mistake.Today we grieve for the families who have lost loved ones, the hearts that have been broken, and the young lives that could have been.America, it’s time to start bringing our troops home.It’s time to admit that no amount of American lives can resolve the political disagreement t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someone else’s civil war.That’s why I have a plan that will bring our combat troops home by March of 2008.Letting the Iraqis know that we will not be there forever is our last, best hope to pressure the Sunni and Shia to come to the table and find peace.Finally, there is one other thing that is not too late to get right about this war, and that is the homecoming of the men and women—our veteran s—who have sacrificed the most.Let us honor their valor by providing the care they need and rebuilding the military they love.Let us be the generation that begins this work.I know there are those who don’t believe we can do all these things.I understand the skepticism.After all, every four years, candidates from both parties make similar promises, and I expect this year will be no different.All of us running for President will travel around the country offering ten-point plans and making grand speeches;all of us will trumpet those qualities we believe make us uniquely qualified to lead the country.But too many times, after the election is over, and the confetti is swept away, all those promises fade from memory, and the lobbyists and the special interests move in, and people turn away, disappointed as before, left to struggle on their own.That is why this campaign can’t only be about me.It must be about us—it must be about what we can do together.This campaign must be the occasion, the vehicle, of your hopes, and your dreams.It will take your time, your energy, and your advice—to push us forward when we’re doing right, and to let us know when we’re not.This campaign has to be about reclaiming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restoring our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and realizing that few obstacles can withstand the power of millions of voices calling for change.By ourselves, this change will not happen.Divided, we are bound to fail.But the life of a tall, gangly , self-made Springfield lawyer tells us that a different future is possible.He tells us that there is power in words.He tells us that there is power in conviction.That beneath all the differences of race and region, faith and station, we are one people.He tells us that there is power in hope.As Lincoln organized the forces arrayed against slavery, he was heard to say: “Of strange, discordant , and even hostile elements, we gathered from the four winds, and formed and fought to battle through.”

That is our purpose here today.That’s why I’m in this race.Not just to hold an office , but to gather with you to transform a nation.I want to win that next battle—for justice and opportunity.I want to win that next battle—for better schools, and better jobs, and health care for all.I want us to take up 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perfecting our union, and 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And if you will join me in this improbable quest, if you feel destiny calling, and see, as I see, a future of endless possibility stretching before us;if you sense, as I sense, that the time is now to shake off our slumber , and slough off our

奥巴马演讲稿 篇5

Now, your families, your teachers, and I are doing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sure you have the education you ne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I’m working hard to fix up your classrooms and get you the books and the equipment and the computers you need to learn.But you’ve got to do your part, too.So I expect all of you to get serious this year.I expect you to put your best effort into everything you do.I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each of you.So don’t let us down.Don’t let your family down or your country down.Most of all, don’t let yourself down.Make us all proud.你们的家人、你们的老师和我正在竭尽全力保证你们接受必要的教育,以便回答上述问题。我正在努力工作,以便你们的教室得到修缮,你们能够得到学习所需的课本、设备和电脑。但你们也必须尽自己的努力。因此,我希望你们大家从今年起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希望你们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出色的表现。不要让我们失望。不要让你们的家人或你们的国家失望。而最重要的是,不要辜负你们自己,而要让我们都能[为你们]感到骄傲。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 篇6

同胞们:

我今天站在这里,深感面前使命的重大,深谢你们赋予的信任,并铭记我们前辈所付的代价。我感谢布什总统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整个过渡阶段给予的大度合作。

至此,有四十四个美国人发出总统誓言。这些字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和宁静安详的和平年代诵读。但是间或,它们也响彻在阴云密布、风暴降临的时刻。美国能够历经这些时刻而勇往直前,不仅因为当政者具有才干或远见,而且也因为“我们人民”始终坚信我们先辈的理想,对我们的建国理念忠贞不渝。

这是过来之路。这是这一代美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处于危机之中,这一点已得到充分认识。我国在进行战争,打击分布广泛的暴力和仇恨势力。我们的经济严重衰弱,部分归咎于一些人的贪婪不轨,同时也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未能痛下决心,让国家作好面对新时代的准备。如今,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医疗保健费用过度昂贵;学校质量没有保障;而每一天都在不断显示,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在助长敌人的威风,威胁我们的星球。

这些是危机的迹象,数据统计将予以证明。不易于衡量然而同样严重的是全国各地受动摇的信心——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下一代人不得不放低眼光。

今天,我告诉大家,我们面临的挑战真实存在,并且严重而多重。它们不可能在一个短时间内被轻易征服。但是,美国,请记住这句话——它们将被征服。

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是因为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

我们今天在这里宣告,让斤斤计较与虚假承诺就此结束,让窒息我国政治为时太久的相互指责和陈词滥调就此完结。

我们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用圣经的话说,现在是抛弃幼稚的时侯了。现在应是我们让永恒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时侯,应是选择创造更佳历史业绩的时侯,应是将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崇高理想向前发展的时侯:上帝赋予所有人平等、所有人自由和所有人充分追求幸福的机会。

在重申我们国家伟大精神的同时,我们懂得,伟大从非天生,而是必须赢得。我们的历程从来不是走捷径或退而求其次的历程。它不是弱者的道路——它不属于好逸恶劳或只图名利享受的人;这条路属于冒险者,实干家,创造者——有些人享有盛名,但大多数是默默无闻耕耘劳作的男女志士,是他们带我们走向通往繁荣和自由的漫长崎岖之路。

为了我们,他们打点起贫寒的行装上路,远涉重洋,追求新生活。为了我们,他们在血汗工厂劳作,在西部原野拓荒,忍着鞭笞之痛在坚硬的土地上耕耘。

为了我们,他们奔赴疆场,英勇捐躯,长眠于康科德、葛底斯堡、诺曼底和溪山。

为了我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全力奉献,不辞劳苦,直至双手结起层层老茧。他们看到的美国超越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也超越了所有种族、财富或派系的差异。

今天,作为后来者,我们踏上了这一未竟的旅程。我们依然是地球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劳动者的创造力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这场危机而减弱。我们的头脑依然像以往那样善于发明创新。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仍旧像上星期、上个月或去年一样受人欢迎。我们的能力丝毫无损。但是,维持现状、保护狭隘的利益集团、推迟困难的抉择的时代无疑已成为过去。从今天起,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扫除我们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启再造美国的事业。

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何处,都有工作在等待着我们。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果敢而迅速地行动,我们将不辱使命——不仅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打下新的增长基础。我们将建造道路和桥梁,架设电网,铺设承载我们的商务和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电子通讯网络。我们将恢复尊重科学的传统,利用高新技术的超常潜力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并降低成本。我们将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为车辆和工厂提供能源。我们将改造我们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这一切我们必将做到。

现在,有人怀疑我们的雄心壮志——他们说我们的体制不能承受太多的宏伟规划。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忘记了一旦共同的目标插上理想的翅膀、现实的要求鼓起勇气的风帆,自由的人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那些冷眼旁观的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脚下的大地已经移动——那些长期以来空耗我们的精力的陈腐政治观点已经过时。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它是否行之有效——它是否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报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费用适度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否能够确保他们在退休后不失尊严。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就要向前推进。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计划和项目必须终止。作为公共资金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承担责任——明智地使用资金,抛弃坏习惯,在阳光下履行职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恢复人民对政府的至关重要的信任。

我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在于市场力量是替天行道还是为虎作伥。市场在生成财富和传播自由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但这场危机提醒我们:没有严格的监督,市场就会失控——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施惠于富裕者,其富裕便不能持久。我们的经济成功从来不是仅仅依赖国内总产值的规模,而是还依赖繁荣的普及,即为每一位愿意致富的人提供机会的能力——不是通过施舍——因为这才是最可靠的共同富裕之路。至于我们的共同防御,我们决不接受安全与理念不可两全的荒谬论点。建国先贤面对我们难以想见的险恶局面,起草了一部保障法治和人权的宪章,一部子孙后代以自己的鲜血使之更加完美的宪章。今天,这些理念仍然照耀着世界,我们不会为一时之利而弃之。因此,对于今天正在观看此情此景的其他各国人民和政府──从最繁华的首都到我父亲出生的小村庄──我们希望他们了解:凡追求和平与尊严的国家以及每一位男人、妇女和儿童,美国是你们的朋友。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再一次走在前面。回顾过去,几代人在战胜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依靠的不仅仅是导弹和坦克,更是牢固的联盟和不渝的信念。他们懂得单凭实力无法保护我们的安全,实力也并不赋予我们随心所欲的权利。相反,他们知道审慎使用实力会使我们更强大;我们的安全源于事业的正义性、典范的感召力、以及谦卑和克制的平衡作用。

我们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我们只要从新以这些原则为指导,就能应对那些新威胁,为此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推动国家间更多的合作与理解。我们将开始以负责任的方式把伊拉克移交给伊拉克人民,并在阿富汗巩固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将与多年的朋友和昔日的对手一道不懈地努力,减轻核威胁,扭转全球变暖的厄运。我们不会在价值观念上退缩,也不会动摇捍卫它的决心,对于那些妄图以煽动恐怖和屠杀无辜的手段达到其目的的人,我们现在就告诉你们,我们的意志更加顽强、坚不可摧;你们无法拖垮我们,我们必将战胜你们。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百衲而成的传统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我们是一个由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无宗教信仰者组成的国家。我们受惠于地球上四面八方每一种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我们饮过南北战争和种族隔离的苦水,走出了那个黑暗时代并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我们不能不相信昔日的仇恨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去;部族之间的界线很快会消失;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共同的人性将得到彰显;美国必须为迎来一个和平的新纪元发挥自己的作用。

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对于世界上那些妄图制造矛盾、将自己社会的弊端归罪于西方的领导人,我们奉劝你们:你们的人民将以你们的建设成就而不是你们的毁灭能力来评判你们。对于那些依靠腐败、欺骗、压制不同意见等手段固守权势的人,我们提醒你们:你们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但只要你们放弃压迫,我们将伸手相助。

对于贫困国家的人民,我们保证同你们并肩努力,为你们的农田带来丰收,让清洁的用水取之不竭;使饥饿的身体得以饱食,使饥渴的心灵受到滋润。对于那些象我们一样比较富裕的国家,我们要说我们再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也再不能肆意消耗世界的资源。世界已经改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在思索我们面前的道路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感谢此刻正在偏远的沙漠和山区巡逻的英勇无畏的美国人。他们向我们述说着什么,正如在阿灵顿(Arlington)公墓长眠的阵亡英雄在漫漫岁月中低浅的吟诵。我们崇敬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捍卫着我们的自由,而且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体现了超越个人,寻求远大理想的意愿。然而,在这个时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我们大家必须具备的正是这种精神。

虽然政府能有许多作为也必须有许多作为,但最终离不开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决心,这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度过了最暗淡的时光。正是因为消防队员们有勇气冲进浓烟滚滚的楼道,也正是因为做父母的希望培养一个孩子,我们才能决定最后的命运。

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前所未闻。我们迎接挑战的方式也可能前所未有。然而,我们赖以成功的价值观──诚实和勤奋、勇气和公平、宽容心和探索精神、忠诚和爱国──均由来以久。这些价值观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些价值观是我国整个历史过程中一股无声的进步力量。现在需要的便是重归这些真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开创负责任的新时代──每一位美国人都需要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对全世界都承担着义务。对于这些义务,我们并非勉强接受,而是心甘情愿主动承担,同时坚信我们为艰巨的使命付出一切,没有任何事可以如此满足我们的道义感,也没有任何事能如此体现我们的特性。

这就是公民的义务和承诺。

这就是我们自信的来源──认识到上帝呼唤我们在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的自由和我们坚守的信条具有的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各种族、各类信仰的男女老少能在这个雄伟的大草坪上欢聚一堂,也说明了为什么今天有人能站在这里进行最庄严的宣誓,但不到60年前他父亲在当地餐馆还不能受到接待。

为此,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记住我们已经走过了多长的路。在美利坚诞生的年月,在那些最寒冷的日子里,为数不多的爱国者聚集在一条冰河的岸边,身旁的篝火即将熄灭。首都已经撤防。敌人正在进军。雪地沾满了斑斑血迹。在我们的革命何去何从,结局最难以估计的时刻,我国的开国元勋决定向人民宣读以下这段话:

“让我们昭告未来的世界......在这个酷寒的冬季,万物萧苏,只有希望和美德坚忍不拔......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受到共同危难的召唤,挺身而出,奋起迎战。”

奥巴马竞选演讲稿 篇7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段关于奥巴马的视频也被发布到网上,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段视频摄于1991年,当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黑人教授德里克·贝尔组织了一场集会,抗议哈佛拒绝授予一位黑人女教授终身职位,时年30岁的奥巴马参加了这次抗议活动,并且表现得相当激进。

随后,美国知名的保守派博主布赖特巴特也声称要公布一段奥巴马大学时期更富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视频,还扬言这段视频将使奥巴马竞选失利。但戏剧性的是,就在宣布这一消息几天后,他却突然在街上晕倒,随后不治身亡。关于奥巴马出于政治原因派人谋杀这位博主的阴谋论一时四起,但目前警方的调查显示,布赖特巴特很可能死于“自然原因”。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总统入主白宫,引起全球轰动。在曾经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突破,也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大胜利。同时,这对美国社会、特别是种族问题会产生什么样影响,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美国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奥巴马之所以被接受,最大的优势并非是他的黑人身份,而是他强调的超越种族的能力。他反复向公众提及父亲是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白人,继父是印尼人,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雅加达受过教育,后来进入白人占多数的精英学校哈佛接受教育。他一直强调自己代表的就是美国人,强调自己带来的是全新的变化(change),不是服务于哪个族裔的变化。

正因为奥巴马超越了他的黑人身份,才获得了许多中产阶级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支持。

奥巴马被迫亮出出生证明

但奥巴马上台以来发生的一些事件显示,种族歧视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许多美国人的心中。南卡罗来纳众议员威尔逊曾对奥巴马出言不逊,美国前总统卡特因此指出,种族主义依然存在,并已经浮到表面,因为许多白人,不仅在南方,而是在全美国,都相信非裔美国人不够资格领导这个国家。

卡特的讲话直接触动了美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遭到了共和党人的激烈批评。2011年8月16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州长、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克·佩里(Rick Perry)公开攻击总统奥巴马,称奥巴马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时代》周刊记者哈波林与《纽约杂志》记者海里曼合著的有关2008年总统大选的新书《游戏改变》,披露了民主党国会参议院领袖雷德曾经在大选期间于

私下场合说:奥巴马会当选,因为奥巴马是“浅肤色”非裔,而且没有“黑人腔”。虽然事件以雷德的道歉很快平复,但是人们依然可以感觉到这其中的种族歧视色彩,不在于雷德或者其他什么人是否应该注意言辞,而是在于他们心中这样想。

奥巴马的混合血统时时困扰着他。面对种种压力,2011年4月27日,奥巴马迈出不同寻常的一步,公开了自己的完整出生证,以反驳自2008年大选以来围绕他种族问题的阴谋论。奥巴马表示,他发布相关信息,是因为旷日持久的辩论分散了美国人对更严重问题(包括长期赤字削减计划和汽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注意力。他说:“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这种蠢事上。”

奥巴马的出生地风波可以追溯到2008年6月10日,当时美国保守派网站“世界网络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对奥巴马的出生地提出质疑,认为奥巴马可能出生在美国之外,不是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因而没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随着2012年美国新一轮总统选举临近,有意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纽约地产大亨唐纳·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再次抛出了奥巴马的出生问题:“我很愿意提供我的纳税申报单,我想我会把它和奥巴马的出生证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为平息“世界网络日报”的质疑,奥巴马竞选委员会早在2008年6月就公布了奥巴马出生证的电子版,上面有夏威夷州卫生部的公章,内容显示奥巴马于1961年8月4日下午7时24分出生在檀香山。

从美国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个争论毫无意义。无论奥巴马是否出生在美国,他都是合法的美国公民,都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美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只有美国出生的公民或美国公民才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一职。”1790年和1795年,国会通过法案,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说明:“美国公民的后代被视为美国出生的公民。”

如果不是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公民就不能当总统,那么奥巴马上次的竞选对手麦凯恩也没有资格,因为他的父亲曾在海军服役,他就是父亲驻守巴拿马运河时在那里出生的。

总统的牧师惹出大麻烦

在美国社会,“种族”这个词是非常敏感的,像一个很难痊愈的伤口,每每在关键时刻就脆弱得要爆发出来。对奥巴马来说,他参选并当选总统所引发的种族问题争论不仅源自他的肤色、他的出身地,也源于他的“精神导师”赖特的种族言论。

赖特牧师所在的教堂在黑人信徒中拥有很大影响力,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前的20年多年里,一直参加这个教堂的活动,他的婚礼、两个女儿的洗礼都是由赖特牧师主持的。

2008年3月13日,美国ABC电视台《美国你早》节目播出了赖特牧师以前布道时一些仇恨白人和反美的激情演讲片段。全美国顿时一片哗然,引起激烈议论。比如,对于“9·11”事件,赖特说,“我们轰炸了广岛,我们轰炸了长崎,我们的原子弹炸死的人远远超过纽约和五角大楼的几千人,我们从来没有眨一下眼睛。我们支持国家恐怖主义来对付巴勒斯坦人和南非黑人,而现在我们却义愤填膺了,因我们在海外所做的一切现在返回到我们自己的前院。美国正得到报应。”他还说黑人应该谴责美国:“还想让我们高唱《上帝保佑美国》?不,不,不。不是《上帝保佑美国》,是《上帝谴责美国》!”

莱特牧师一直是奥巴马竞选的坚决拥护者,他在2007年的圣诞布道中还直接用种族问题攻击奥巴马的对手希拉里,他说:“希拉里生活在由富裕的白人所控制的国家和文化中,奥巴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希拉里却从未了解它,希拉里也从未被人叫过‘黑鬼’。” 赖特的观点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他对种族问题的激烈态度,让许多美国人、尤其白人选民立刻联想到,奥巴马是否也持有同样想法,对他是否可以超越“黑白”界线相当怀疑。

针对外界的怀疑,2008年3月18日,奥巴马在美国宪法诞生地——费城宪法中心发表演讲,他说:“赖特牧师布道中所犯的严重错误不是因为他谈到了我们社会中的种族歧视,而是他把我们的社会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宛若从未获得任何进步。宛若这个国家,使它的成员能够参加竞选全国的最高职位并且建立了白人和黑人、拉丁裔人和亚洲裔人、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联盟的国家,永远无法摆脱它的悲惨过去。”奥巴马宣称,美国是有变革能力的,这是这个国家强有力的特征,“事实上,白人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相似的愤怒。大部分属于蓝领和中产阶级的美国白人并不觉得由于身为白人而享有什么特权。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移民的人生经历没有两样——就他们而论,没人给过他们任何好处,他们都得靠白手起家。”

奥巴马接着又表示,“尽管赖特可能不够完美,但他曾像我的家人一样。他加深了我的信仰,主持了我的婚礼,为我的孩子行洗礼。我无法脱离他,就像无法脱离我的黑人社区一样,就像无法脱离我的白人外祖母一样。”

但《纽约时报》和福克斯电视台却反复强调奥巴马演讲中的一句话:“我的外祖母在街上遇见黑人都会感到紧张,因为她是一个典型的白人。”这些媒体认为奥巴马用“典型的白人”这种词汇,表现了他对白人的敌意。《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员罗·凯斯勒认为:“奥巴马显然至少赞成赖特牧师的一些观点,否则他不会选择去他的教堂。”

嘴里平等,心中不平等

美国的白人优等意识不是在接触黑人后才产生的,而是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中早已沉淀下来的自我认同心理。当英格兰人最初接触到非洲大陆的黑人时,自然立刻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着人种和文化上的强烈反差。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并发生碰撞之时,居于主导性的文化, 必然以自身的尺度衡量处于弱势的文化。英格兰人一手拿着镣铐,一手拿着《圣经》,招呼这些“野蛮人”:“非洲人, 不要拒绝我们,我们给你们带来了福音。”

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还与美国长时间存在的奴隶制有很大的关系。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的、正常的状态。”

理论上,林肯总统在1863年的《黑人解放宣言》中,已经宣布所有黑人获得了自由,并且还分给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黑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作为奴隶的历史已经结束。然而,奴隶制的影响力不可能会随着制度的清除而消失。

黑人因为穷困及受教育程度较低,为求生存,必须再度依靠白人雇用,特别是当联邦军队撤出南方后,黑人地位又陷入类似美国内战前的状况。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作出判决,确立对黑人实行“隔离但平等”的措施,判决中有关“隔离”的部分执行得十分徹底,但有关“平等”的部分则不然。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黑人几乎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必须和白人隔离开来。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一案中,判定公立学校应该要“种族混合”,这标志着在历经58年后,种族隔离的法律正式被废除。

以此为起点,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黑人民权运动开始了。1963年8月,黑人民权运动到达顶峰,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前广场上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迫使国会在翌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但1968年,金遇刺身亡,表明美国的黑人地位问题并不会因为法律的制定而迅速改善。

在今天的美国,黑人地位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种族主义言行被严格禁止。异族通婚已越来越被接受,没有任何一项法律和政治制度含有种族主义的内容。种族问题成为了美国政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议题,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一点点对黑人的不满。前两年,共和党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就因为在黑人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被迫辞职。甚至,在很多方面黑人还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在公立大学里,黑人学生和黑人教授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或者在人们没有表达出的内心世界里,黑人并未完全获得平等的地位。普通黑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和白人相距甚远。华盛顿的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对2300户家庭30年的收入数据进行了分析后指出,美国黑人家庭和白人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现在美国普遍的情况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黑人就少,而黑人多的地方往往经济比较落后。比如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以前80%是白人,现在经济衰落了,变成85%是黑人。黑人人口多的地区,好的学校很少,工作岗位存在种族歧视。

作者生活过的华盛顿特区,是美国黑人比例最高的城市。但是最好的学区,几乎都在以白人或亚洲人为主的社区。美国电视中关于黑人的新闻报道仍然比较少,除非是种族冲突,这显示着黑人仍然在主流社会的关注圈外。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黑人教授查尔斯·奥格莱特里说:“从一些象征性的现象来看,每天,你都可以看到在种族问题上的进步,但当你看看《财富》杂志里的500 家大公司,当你看看财富的积累情况,当你看看权力的分配情况,你会发现非洲裔美国人顶多算得上二流水平。”

(徐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上一篇:一个人的朝圣语录下一篇:秋天的浏阳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