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奥巴马的竞选

2024-09-12

公民奥巴马的竞选(精选4篇)

公民奥巴马的竞选 篇1

“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动翅膀, 也许就会改变纽约下个月的天气” (1) 蝴蝶效应清楚地描述了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与未知性。正如在第56届美国总统的全民选举仪式中, 奥巴马成为一匹获胜的黑马, 他先战胜了前第一夫人又打败了曾经战争中的英雄, 成为了Web2.0时代打破种族、年龄、社会阶层的新英雄。根据蝴蝶效应的核心观点, 最终结果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 因而总是难以预测的。 (2) 奥巴马参与竞选并最终获胜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民主党的胜利, 而是由个体、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技术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在这个相互建构的过程中, 大众传播媒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如何起到作用正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所分析的报道样本在时间段的选取上是2008年8月27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候选人一直到2008年11月5号奥巴马正式当选, 共70天时间。

另外, 在媒体的选择上是《纽约时报》的在线版。选择《纽约时报》是因为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 这使得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 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 (3) 另外, 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 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因为这次新闻事件牵涉到美国的两党, 所以选择这份报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党派倾向对于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

二、事件分析

奥巴马之所以成为本文的一个关键词, 是因为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新闻人物, 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正如莫斯可所言, “传播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十分强大的商品, 因为它除了能生产剩余价值外, 还制造了符号和形象, 其意义能够塑造人们的意识。” (4) 奥巴马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塑造出来的英雄和希望。

《纽约时报》在大选进行的70天内对奥巴马的报道就有45篇, 平均每天1.6篇。报道在总的数量上采取不间断的信息输出, 以减轻受众对信息接收的费力程度从而有可能取得其想要的传播效果。

这次事件的报道不仅数量多, 而且报道的角度也是多元的。据统计, 报道大致可分为政治 (Politics) 、观点 (Opinion) 、技术 (Technology) 、读者来信 (Letter) 、体育 (Sports) 、全国 (National) 、商务 (Business) 艺术 (Art) 、纽约地区 (N.Y/Re gion) 社论 (Editorials) 这几个类别。从以上的报道归类可以看出, 有关奥巴马的报道几乎占据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全部版块。媒介利用多元的媒介产品吸引多方面的受众, 从而形成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商品———受众群体。正如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它解释了媒体具有价值的原因、广告客户和媒介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受众测量机构存在的理由, 从而将媒介行业的本质牢牢地置于经济基础之上。

在这些报道中, 奥巴马虽然是政治人物, 但在报道时并没有一味体现很强的意识形态, 而是在描述一个真实的人。比如在体育中有一篇关于奥巴马和棒球的报道, 奥巴马身着球服挥棒的照片给人一种职业选手的感觉。在另一篇文章中报道了奥巴马和其妻的穿衣时尚, 文章评论奥巴马的衣着品位从J.Crew到负有冒险精神的美国标记 (adventurous Am e rican labe ls) 。并且在最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至少, 在今后四年中的时尚可以期待关注白宫的表现 (At the least, it prom is e s four live ly ye ars of fas hion-w atching at the White Hous e) ” (5) 。这样的报道方式为普通的受众营造了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是集中化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的一个关键词是集中化, 这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建构是要在类似的媒体所构建的氛围之下进行的。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纽约时报》与新媒体融合的体现, 即博客传播。在《纽约时报》中有两类博客, 一个是归属于政治类的The Caucus-The New York Times Politics Blog, 可以看作是报社的一种言论, 另一种是归属于观点类的个人博客, 如Nicholas Kristof的Blog和Steven He lle r等人的Blog。以下随机分析政治类和观点类的两篇博文。

The Caucus中有一篇是Re ac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这篇文章明显的行文风格是引用了很多别人的话语, 而且正反两方观点平衡, 表面上体现了《纽约时报》向来的作风。如Mr.Aghazadeh提出, 相比之下麦凯恩更适合应对这些战争威胁 (Mc Cain would have been a much better comm ande r w ho could fight the s e w ars) 而紧接着Mr.Te im ouri就提出奥巴马更符合美国在世界上形象建构的要求。 (But Am e rica ne e ds a le ade r w ho can fix its im age in the w orld, ”argue d Mr.Te im ouri.“Obam a can do that.”) 其实, 不管是支持哪一方, 其媒介的预设立场都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国家权力的运用过程减少了非商品化可使用的资源、时间和空间, 使得商品化被认为不是权力的过程, 而是天然的秩序、是常识、是理所当然的, 是社会生活的现实。” (6) 像这样媒介表面的公正更容易误导受众, 使其放松对媒介的警惕, 从而不自觉地通过媒体的报道被涵化。

Nicholas Kris tof的其中一篇博文是Your com m e nt on Obam a’s Ele ction, 从文章的语言风格来看, 描述和煽情占了多数。如将奥巴马和马丁·路德金联系在一起, 描述历史的进步, 与此同时, 又描述了一个11岁女孩在庆祝奥巴马获胜时的兴奋与激动, 并且说“毫无疑问, 她会告诉她的孙子们有关今晚的故事” (7) 。古往今来的历史顺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呈现在桌面上。

另外, 在博客后面的网友留言可以看作是受众参与传播的结果。博客加上留言, 正好组成了吉登斯的具有二元性的结构, “既包括强制规则又包括能动资源, 结构不再是给生活套上的僵硬框架, 它既制定行为, 又为行为所重构。” (8) 在媒体预设的立场之下, 受众通过留言的互动过程, 传播自己的思想, 或巩固媒介原有的立场, 或批驳媒介立场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何一种评价都是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结构化里贯穿着对能动力量的强调, 并且通过考察类似于留言的能动力量如何在结构的、互动的、微观的权利层次上运作, 就可以扩展对权力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从两种类型的博客传播中可以看到, 媒介通过直白的或含蓄的方式给受众输出意义, 尽管受众可以逆向理解传者的意图, 但总逃不开预设的话语议题。不管留言者有多少知识、多少想法, 在讨论奥巴马的帖子下是没有人去讨论火鸡的做法的。

有人说奥巴马是Web2.0时代的产物, 这一点在《纽约时报》的网络版有着很好的体现。它专门设置了一个Election Guide 2008的网页, 其中包括竞选的最新结果 (Res ults) , 候选人的时间安排 (Sche dule s) 以便其支持者安排自己的行程去为其竞选助威, 候选人介绍 (candidates) 、议题 (Issues) 、财政状况 (Finances) 和竞选地图分析 (Electoral m ap) 。另外, 页面中还有奥巴马的竞选广告和其周边的产品, 比如奥巴马卡片、领带、T恤等。这些都是在奥巴马政治光环之下所融入的经济与文化的符号。在权力的构成过程中, 奥巴马本人虽然不能出现在每一位选民身边, 但他的形象却可以覆盖全国, 渗透在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这个网页中, 奥巴马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医疗 (Health care) 、堕胎 (Abortion) 、气候变化 (Clim ate change) 、移民 (Immigration) 。麦凯恩的议题集中在伊拉克 (Iraq) 、伊朗 (I-ran) 、经济税收 (Econom y/Taxe s) 、住房 (Hous ing) 。在选举中, 虽然候选人的形象很重要, 但是, 打动选民最核心的东西仍然是内容, 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施政的方向。可以明显地看出, 奥巴马的议题多集中在民生方面, 从选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是民主党一贯的风格。而麦凯恩还是延续了共和党的战争策略。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美国现在的社会情境。现在离“9·11”已经很长时间了, 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正在威胁着每一个美国人的生存。受众的选择无疑会倾向于更现实、更贴近的预设框架。大众利用可行使的权力构建新的执政权力。

网络在此次竞选中发挥了强劲的作用。每个候选人的Finance s、竞选资金的多少是其所获支持率和是否具有人气的晴雨表。而人们可以看到, 奥巴马获得捐款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互联网, 其中90%是10~100美元的小额捐款, 捐款总人数高达35万人。奥巴马阵营甚至到中国筹过款, 让中国亦成为美国大选的一个战场。 (9) 奥巴马在其胜利宣言中说:“我们共同开创了历史上最大的草根宣传。” (10) 因为网络, 几乎人人可以参与政治, 而且参与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一名参加奥巴马政治集会的学生说, 网络“给那些对政治有兴趣, 却不知如何参与政治的年轻一代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渠道” (11) 在此次大选中这种渠道作用发挥明显, 但是, 随着媒介进一步商品化, 各传媒机构越来越趋于集中化, 这样的渠道也会被预设, 那么, 其作用也有可能弱化从而强化媒体拥有阶级的权力。

总的来说, 《纽约时报》对于“奥巴马”这一媒介商品的呈现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 在介质上融合了新旧媒体, 全方位地发挥其优势进行传播。这其中尤其是网络的应用更为抢眼。当然, 在面对这些媒介产品时, 受众也可以选择按照其他的方式去解读, 媒体的建构和受众的建构相互较量, 从而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即权力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 作用于社会关系、参与社会过程建构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960年, 肯尼迪在美国首次电视直播的大选辩论中赢得了胜利, 标志着电视媒体强势时代的到来。48年后, 奥巴马第一次借助网络新媒体成功击败对手, 网络已经越来越向主流媒体靠近。

三、问题与讨论

首先, 本文选择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方法本身并非十全十美。这种方法“很少向内检视, 很少思考它在传播研究中凭借什么来占据核心位置, 也很少思考它凭借什么来作为理解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工具” (12) 在方法论上, 本文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 只是单纯停留在应用阶段。

另一方面, 就是样本的分析上因技术的原因有6篇文章的内容不全, 但并不妨碍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只是有可能忽视了未提出的一些结论。

在网络政治营销上, 更有代表性的You Tube和Facebook文章中没有涉及, 只是以《纽约时报》网络版作为样本, 主要讨论了博客, 略显单薄。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美国大选期间《纽约时报》关于奥巴马的一系列报道, 从分类、介质、内容和报道特点等方面结合了批判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的角度讨论了通过这一新闻事件所呈现出的媒介在社会和权力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对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报道, 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 以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为切入点来分析美国社会权力如何在被建构的同时又反过来建构其社会的过程。

关键词:奥巴马,集中化,权力

参考文献

(1) (2)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P.7

(3) 百度百科:《纽约时报》

(4) (6) (8) (12)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P.143、P.149、P.206、P.132

(5) That dress:everyone has an opinion written by Ruth La Ferla

(7) Right now I’m trying to get my 11-year-old daughter to bed, but she is celebrating and insists that she wants to wait up half the night.Several times this fall she and a friend spent their afternoons and weekends selling lemonade and cookies to raise money for O bama, and she’s just thrilled at what appears to be the outcome.It’s clear that she’ll be telling her grandchildren about this night.

(9) 《新周刊》, 2008年12月

(10) (11) 王菁文:《网络搅动美国大选》, 《国际公关》, 2008年3月

公民奥巴马的竞选 篇2

在一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我要在互联网通过网络营销来竞选美国总统。”,你一定会大笑,并断定此人是个“疯子”,随即将之当成笑话,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神话。

但是,一年后的今天,这个神话的缔造者来到了中国,他不是“神”,他是信“神”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可能在一年前被你认为是“疯子”的人,一个被称之为“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他是一位真正的互联网网络营销大师,他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谁能顺应时代潮流,谁就能把握历史的命运。”这句话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回顾总统竞选历程,在21世纪这个互联网网络盛行的年代,奥巴马总统顺应了互联网网络营销的潮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成就了历史,创造了奇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家门口,一起来向奥巴马学习如何成功竞选总统的网络营销策略:

方法一:开发网站,这是网络营销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奥巴马竞选总统网站开发的费用约占到网络营销总费用的27%,这里不仅有奥巴马团队自建的竞选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其团队更在各大门户网站开通奥巴马个人主页及竞选专栏,奥巴马团队还开设反诽谤网站,运用英特网技术反击谣言以提升形象、传播竞选动态,让支持者第一时间能了解竞选进程,并快速做出反应,奥巴马通过这些网站,迅速积累自己的支持团队——奥巴马仅在Facebook就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同时不同网站发挥着不一样但同样关键的作用,如MyBarackObama.com是奥巴马团队在美国大选期间使用的网站,该网站有200万注册用户,有1300万用户订阅了该网站的通讯服务,奥巴马阵营获得的7.5亿捐款有一半来自该网站,该网站目前仍在运营。

可以看出网站在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类型但同样重要的网站,奥巴马不仅聚集了人气,更是名利双收。网站能做到快速、直接、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它的时效性快过任何一份报纸和杂志,奥巴马团队正是利用这一点与支持者进行互动,并将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不良信息快速处理,这就是互联网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营销要先从网站开始着手的原因。

对于我们国内的企业而言,做一个网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很多企业却无动于衷,有的企业有网站却没有被重视,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奥巴马本次访华,不仅是一次政治外交,更是给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提个醒,“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麦凯恩,那就赶快开始进入WEB2.0时代,开始网络营销吧。”

方法二:电子邮件营销(EDM营销);电子邮件营销费用占到奥巴马团队网络营销费用的62%,这里不仅有针对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信息,更有针对性的采用中文书写了一篇《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网民在奥巴马的竞选网站注册后,就会收到邮件请求“在下周一前捐款15美元或更多”,因为“周一将看到我们的捐款总数,看我们能否与麦凯恩的竞选活动相竞争”,捐款的链接也附在的邮件中,通过EDM营销自动传播,奥巴马竞选团队团获得了大量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就算没有财团的支持,奥巴马团队也能获得竞选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奥巴马总统的经历告诉我们:EDM营销仍是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与手段之一,奥巴马竞选团队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将EDM营销运用的炉火纯青,才取得今天骄人的“战绩”。

方法三:视频广告、植入式广告、搜索关键词广告,这部分费用占到奥巴马团队网络营销费用的11%,在最流行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仅一周的时间,其竞争团队就上传了70个奥巴马的相关视频,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上传至网络后查看率在一个月内就超过500万次,使他成为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网络“红人”。

奥巴马团队还将竞选广告banner植入到最受年青人欢迎、最热门的18款网络游戏中,游戏在各个场景上打出“竞选已经开始”、以及奥巴马的头像和网站链接,这些游戏在美国10个州同时上市,引起全美青年人广泛关注。

奥巴马团队更借助googleadwords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投放了googleadwords关键词广告,如果美国选民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输入Barack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的政策立场的批判,当然,同时还包括一些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等,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可以说在竞选其间,奥巴马的身影已强势占据了网民们的注意力。

通过第三点我们不难了解,网络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网络营销的核心就是“注意力”,无论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网络营销,其目地只有一个:“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只有让更多的人关注你,你才更有可能成功。

奥巴马团队通过网络营销让选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奥巴马,成功打造了奥巴马个人品牌。奥巴马网络营销打得红火,民意支持率也占上风,在投票开始前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经超过竞争对手麦凯恩高出10个百分点,胜负就已初见分晓。

公民奥巴马的竞选 篇3

根据“汉语词源词典”解析演讲亦称演说、讲演。即在公共场合的环境下, 在相应的时间中, 面对广大听众, 发言人借助于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的等交流方式, 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阐述个人的主张, 抒发内心的情感, 从而达到鼓舞人心、号召响应、唤起听众共鸣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简明地说, 演讲就是一个人面对公众的谈话。众所周知, 2009年美国总统竞选,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精彩演讲为他赢得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回顾当年奥巴马总统的演讲, 真可谓是气势磅礴, 振奋人心, 迷倒了一大片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听众。他的演讲不仅主题鲜明, 言简意赅;而且还扣人心弦, 真情流露, 让人不禁把他与美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演说家如林肯、肯尼迪、马丁·路德·金进行相提并论。因此, 演讲作为一门艺术, 在政治领域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移情 (empathy) 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美学历史研究中去。最初使用它的是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 (Robert vischer, 1847-1933) 。起初, 移情只表示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之间一种情感的融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其意义也在不断地深化。移情一词由原来只局限于美学研究领域, 现在不断的扩展到语言学、心理学、修辞学、语言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研究中。简单地说, 移情就是人在了解对象 (包括人或物) 时, 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对象当中, 并为这个对象所感染, 从而产生人和对象交融合一的现象。例如, 衣柜橱窗里模特穿的衣服会使欲购买衣服的女士们误认为那就是自己穿上衣服后的效果, 从而增强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效应”。

其实, “移情效应”和20世纪美国修辞学大师肯尼斯·博克所指出的“误同观”是同一个概念。“误同观”理论相对于博克 (1998:111-112) 新修辞理论中的其他两种理论 (同情认同和对立认同) 来说, 是其最具有深刻涵义, 最具有研究价值, 以及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一种观念。博克强调“误同”是一种无意识, 幻觉式的认同方式, 将一个实体的属性不自觉的投射到另一个实体上。那么, 在这里所提到的“移情效应”, 便是心理换位, 它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 即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但是, 我们所要讨论的人称指示语的作用是帮助说话者润色语言, 使其话语变得更加亲切和委婉, 从而让听话者更乐于去接受说话者所讲到的内容, 或者从另一层面上来说, 就是拉近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距离, 使双方关系变得更加的亲密。因此, 营造出一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移情和语用学共同的研究目标。

1 人称指示语在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稿中的语用分析

人称代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代词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第二人称代词 (the second person deixis) 、第三人称代词 (the third person deixis) 。一般情况下, 第一人称代词指的是说话人本身;第二人称代词指的是和说话人处于同一语境下的听话人;第三人称代词指的是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或物。其实, 说话人在选择人称代词的时候, 很多情况下, 都会受到自身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谈过程中, 两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以及两人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暗示。在奥巴马的演讲稿里, 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每一个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都是非常的小心翼翼, 因为对于指示语的选择就表明了他对选民们的重视程度以及他想和选民们所建立的何种关系。方小兵 (2009:111) 在《奥巴马竞选演说的新修辞分析:认同策略》里说道:“奥巴马演说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频繁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其平易近人, 其大众风格的重要体现。指示语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距离的标尺, 而第一人称指示语则目睹演讲者与听众是“零距离”。因此, 在语用学领域里, 语言的主要功能不是传递信息, 而是完成有效的交际。

接下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I”在奥巴马演讲稿里充当的作用。“I”是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单数形式, 一般强调的是个人, 自我意识较强烈。比如, 要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或者重要性时, 我们一般会采用人称指示语“I”。那在这里它又是充当何种意义?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在这里奥巴马强调“I”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突出强调自己对选民们做出的承诺, 是“奥巴马---我”对你们做出的承诺, 而不是别人。他承诺他将对选民们坦诚相待, 时刻倾听选民们的声音, 特别是自己和选民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奥巴马通过这种以个人名义和信誉做出的保证, 使得选民们大大的加深了对自己的信任,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的距离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效应”。在心理学研究领域, 众多心理学家又喜欢将“移情”这一名词称之为为“心理换位”, 表示出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 要讨论指示语的“移情效应”就难免会提到“心理距离 (psychological distance) ”或者“心理空间 (psychological space) ”的概念。

人称指示语“we”的用法在奥巴马的竞选演讲稿里也不容忽视,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分析“we”在这里所起的作用。首先, 还是一起来赏析奥巴马竞选演讲稿里的节选片段。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Yes we can.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s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Yes, we can.

在这段话里, 我们可以知道奥巴马讲的是一位亚特兰大年迈的黑人女性, 她出生在一个黑暗的奴隶时代, 而不是在一个有着发达的交通工具 (如汽车, 火车, 飞机) 和高科技网络的信息时代。在当时, 只因为她是一名黑人女性, 所以她没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但是, 现在的美国经过一个世纪风雨的洗礼---黑暗与黎明;反抗与进步;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奋勇前进都证明了:我们做得到。106岁的安·尼克松·库帕 (Ann Nixon Cooper) 见证了美国历史的潮起潮落, 不管是战争前夕的经济大萧条;还是二战期间日本对美国的袭击;还是现在美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她是美国历史的见证人。通过对一个平民百姓故事的叙述, 奥巴马引出了“我们做得到”这个短语,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章莉 (2009:505) 在《英语委婉语中指示语移情的语用分析》说过:“在人称指示语中, 常用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指示语指说话人自己, 以表示谦虚;或者用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指听话人, 可以拉近心理距离;还可以用一个名词短语来指代自己, 表示亲切。”“Yes, we can!”在奥巴马的整篇演讲稿里总共出现了七次,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频短语。那为什么奥巴马要反复强调“Yes, we can!”。这就要归功于我们所说的“移情效应”了。众所周知, “we”一词的出现就是代表着集体、团结的概念。通过反复强调“we”可以加深听众对奥巴马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同时也表现出了奥巴马的自谦态度。其实, “we”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包括说话人在内的“inclusive-we”, 另一种则是不包括说话人在内的“exclusive-we”。节选中出现的“we”, 毋庸置疑是包括奥巴马在内的“we”的用法, 因为他需要通过自己对选民们的承诺, 来获得他们在种族、性别和身份上对自己的认可。奥巴马向选民们承诺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两场战争和一个岌岌可危的地球, 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决不后退。他向选民传达出信息, 过去的美国面对种种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更何况是现在的美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让选民们深切地感受到奥巴马所领导的政府是为美国人民服务的, 是值得相信的, 是能够带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 所以选他当总统是众望所归。同时用“we”也体现出了奥巴马的自谦态度, 表明了美国目前遭遇的一切需要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的共同努力, 而不是单单靠美国政府的绵薄之力。强调突出了美国人民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在这里, 奥巴马还表现出对布什政府的不满, 使劲的抨击布什的各种对内外政策。因此, 这也缩短了他自己和选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或者亲密关系。

上两段节选分别都提到了人称指示语“I”和“we”的“移情效应”。那么, 在接下来一段节选当中, 我们来分析奥巴马使用人称指示语“you”的原因, 是为了拉开和选民们的距离, 还是进一步强调选民们的重要性, 从而来拉近自己和选民们的心理距离。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politics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It belongs to you.It belongs to you.

在这一段话当中, 奥巴马把选民们称为“历史上最棒的竞选团队”, 是他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国, 所以这次的竞选胜利是属于美国选民的。“It belongs to you!”这句话中的人称代词“you”形象深刻的表现出了奥巴马对选民们的重视, 因为通过人称代词“you”,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奥巴马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选民们, 而不是归功于自己的精彩演讲和个人魅力等原因。换句说, 奥巴马所用的人称指示语“you”也让选民们觉得自己是美国选举成功的功臣之一, 能够真心实意地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2 结束语

根据上述例子分析, 我们可知人称指示语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通用的一个词语, 不管是在平时两人之间的对话中还是一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演讲中。因此,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人称指示语在语用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 对人称指示语的分析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语境当中的会话含义。众所周知, 一个精彩的演讲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甚至获得他们的支持。例如, 奥巴马就通过大量的使用人称指示语“we”来表达出他和选民之间坚固的友谊关系, 也正是通过这种友谊关系, 他获得了选民们的信任和选票。即使文章中出现了个别的人称指示语“I”的用法, 这也是为了突显出奥巴马本身所承担的国家领导人的责任和义务, 以及对选民们所做出的承诺。按照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境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来选择人称指示语可以大大的缩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文章中也出现了“移情”一词的使用, 这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目的, 从而使两者之间达到共识, 实现最佳的会话目的。

摘要:指示语的使用已经成为语用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可以指代上下文语境中所提及的重要信息和内容, 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根据这些分析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语言行为。文中主要以分析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竞选演说为例, 来揭示指示语和“移情”一词之间的关联, 从而来表示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语来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指示语,语用学,语境,移情,奥巴马演讲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EB/OL].http://xuewen.cnki.net/searchentry.aspx?key.

[2]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

[3]方小兵.奥巴马竞选演说的新修辞分析:认同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4) .

[4]何兆熊.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章莉.英语委婉语中指示语移情的语用学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4) .

[8]王佳.从语用角度试析篇章指示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4) .

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 篇4

摘 要:本文从文体学角度详细分析了美国总统奥

巴马的竞选获胜演讲中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照、重复、头韵、比喻和引用等。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 修辞分析

大量使用修辞是英文演讲的一个主要文体特点,历

史上无数的演讲名篇无不以修辞取胜,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诸如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的排比句: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 远不会在地球上消失);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对 句:“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先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反复使用的诸如“Now is the time”,“I have a dream”,“One hundred years later”,“With this faith”,“Let freedom ring”等重复手法;美国副总统戈 尔演讲中的头韵:“We should not demean our democracy with the politics of distraction,denial,and despair.”(我们不 可用消解、拒绝和绝望的托辞贬屈我们的民主);美国民 权运动的领导人耶西·杰克逊演讲中的比喻:“America is not like a blanket—— —one piece of unbroken cloth...America is more like a quilt—— —woven together with one common thread...”(美国不像一张地毯—— —一块完整的布„„美 国更像一条被子—— —用一根线编制在一起„„)等不胜 枚举。这些使用修辞的经典词句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印记,被很多人熟记并稍加修改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 中去。

尽管美国新一任总统奥巴马的竞选获胜演讲(注:讲

稿非奥巴马本人撰写,执笔人是年仅27岁的乔恩·法弗 洛,当然奥巴马也会参与意见)在某些文体方面已不再固

守传统,如开始使用“It’s”,“that’s”,“She’s”等缩略形式,不再使用诸如“my fellow citizens”,“my friends”等约定俗 成的呼语,但是在修辞方面却丝毫没有懈怠,使用了很多 为其演讲增色的修辞手法,下面笔者逐一加以探讨。

1.各类演讲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非排比(paral-

lelism)莫属,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排比即将三个或三个 以上结构一致或相似的词、词组或句子并置在一起。使用 排比会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在奥 巴马的演讲中不乏成功的排比句。如:“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our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democracy,liberty,opportunity,and unyielding hope.”

(我们国家的真正力量不是来自我们强有力的武器,亦非

来自我们雄厚的财富,而是来自我们持久不变的理想:民

主、自由、机遇和夙愿),这属于单词的排比,而这在汉语

中一般并不归类为排比;再如:“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她活着看到女人

们站起来,说出来,并获得选举权);“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我们还要使用

新的能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开办新的学校,勇敢面对

威胁,积极修复盟国关系)和“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sixteen years,the rock of our family and the love of

my life,our nation’s next First Lady,Michelle Obama.”(我今晚能站在这里,是和一个人的不懈支持分不开的。她是

我过去十六年中最好的朋友,我家庭的基石,我一生的至

爱,她就是我们国家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

马),这属于词组的排比; 又如:“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but I hear your voices,I need your help,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也许我没有获得你们的选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也将是你们的总统)和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tonight is your

answer.”(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

家,如果还有人怀疑我们国家的缔造者们的梦想如今是

否依然存在,如果还有人怀疑我们国家民主的力量,那么

今晚你们就可以得到答案),这属于句子的排比。排比的运用使奥巴马的演讲语言更丰富,结构更紧凑,说理更有

力度。

2.对照或对句(antithesis)也是演讲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该手法通过将对比明显的两个事物或事件

并置而达到强调差异的目的,对比的两方在意思上是相

反的,但在形式是相似的。如:“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rich and poor,Democrat and Republican,black,white,Latino,Asian,and Native American,gay,stra

ight,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

者,富人还是穷人,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黑人还是白

人,拉美人、亚洲人还是美国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残疾

人还是健全人,他们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再如:“Our sto-

ries are singular,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我们的故事是

不同的,但我们的命运是相同的); 又如:“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对于那

些想要破坏这个世界的人,我们要打败你们。对于那些追

求和平与安全的人,我们支持你们。)通过对照的方式可

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的修辞分析

郭 瑞1

王秋生2

(1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2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00)

○ 文学语言学研究

422009年4月号中旬刊

以使自己想突出的观点更凸显。

3.重复(repetition)在汉语的修辞手法里是不单列出

来的。而且上边谈到的排比其实也属于重复的范畴,而后

边即将谈到的头韵,不会谈到的谐元韵、谐辅韵等语音重

复也包括在内。只不过修辞里指的重复更狭窄或更具体

一些,一般分为两种:同义词重复和句子结构重复。同义

词重复如:“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as one people.”(不

论我们沉与浮,我们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再如“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 又如:“This is our moment.This is our time.”

(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代);还有“every deci-

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我作为总统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和决策)。结构的重复如“It’s the answer...”重复

了三次,“Yes we can.”重复了七次,强调了奥巴马作为总

统对全国上下的充分信赖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坚信不移,而这一句如今也成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流行语。结构的重复与排比很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是排比句

子都并列在一起,结构紧凑;而重复的结构一般相隔着其

他的句子乃至段落。

4.头韵(alliteration),即相邻或不相邻的一组词开头

字母的重复,也是演讲常用修辞之一。如“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痛苦和希望),如果把heartache换成pain或

agony,意思虽未改变,但头韵就没有了,修辞效果明显下

降; 又如:“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

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让我们抵制诱惑,以免再次

回到以前那种毒害了我们的政治那么久的党派偏见、卑

鄙小气和不成熟);再如“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这是我们唯一加以改变的机会),其实

chance可以用opportunity,但换词之后就没有了头韵。又

如“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

nity for our kids;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使我们的人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为我们的儿

童提供更多的机会,恢复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稳步推进

和平事业)。使用头韵的作用是丰富语言结构,以引起听

众的注意,使观点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5.暗喻(metaphor)虽不是演讲最常用修辞之一,但也

经常出现在演讲中,尤其是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 梦想》 中更是俯拾皆是。奥巴马的演讲没有用很多的暗 喻,毕竟该手法不像排比和重复等那么重要,而且用多了 但用不好反而会影响读者的接受。奥巴马演讲中的暗喻 例句 有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Our climb will be steep.”(前方的路依旧很长。我们的前进将会充满坎

坷。);还有“the rock of our family”(我家庭的基石)用来指 自己的妻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引用(allusion & quotation)也是演讲常用修辞手

法。演讲者常常引经据典,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博学,另一 方面让众所周知的人或事来帮自己说话能使听众更好地

理解自己的观点。第一种是间接引用,即用典(allusion),指的是提及神话中或历史上著名的人或事件而使听众产 生联想。奥巴马在评论106岁的安·尼克松·库珀时的话就 有很多用典。如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当炸弹落在我们的海港,当 暴行威胁整个世界)分别指的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和“德国发动二战”;“the buses in M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伯 明翰的水龙头,塞尔玛的桥)指的分别是黑人为争取权利 的三个事件。“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指1955年,黑人妇女 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车上拒绝给一个白人让 座,被捕入狱后触发了长达一年的黑人抵制行动,最后成 功要求该巿所有巴士废除种族隔离。“伯明翰的水龙头” 指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城领导一场为黑人争 取工作,并反对禁止黑人在“白人餐馆”就餐的斗争。警察 使用了警犬和水龙头对付抗议的群众。而后金发表《我有 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塞尔玛的桥”则指1965年,塞尔 马地区的黑人不满政府无理剥夺他们的选举权,决定游 行到州首府蒙哥马利,但在经过埃蒙德佩图斯桥时,警察 向游行队伍施放催泪弹,又用木棍殴打游行人士,结果造 成百多人浴血的“埃盟德佩图斯桥”惨剧。这三件事都与 黑人民权运动有关且是建立在美国开国元勋的理想理念 之下的,所以奥巴马在演讲中重提这些事件,非常符合他 所提出的政治口号;“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一个人踏上了月球,一座墙在 柏林轰然倒塌,一个世界由我们的科学和想象联结在一 起)则指的是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 球的人和德国人推倒阻隔东西德28年多的柏林墙,重获 统一,这两件事分别指代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 展,虽然这里只提到科技发展。这说明了奥巴马作为总统

不会只关注本国的发展,更要关心整个世界的格局。另外 一种引用是指不加任何修改地直接借用名人名言到自己 的演讲中,如奥巴马直接引用林肯的“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不会从地球 上消失)。而源自亚特兰大传教士的那句“We Shall Over-come”(我们将胜利或我们将打破种族障碍)指的是美国黑 人民权运动(1955-1968)时一首主要歌曲的名字,作为第 一位美国黑人总统的奥巴马引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又再合 适不过。

综上所述,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给奥巴马的竞选获

胜演讲增色不少,为其锦上添花,使之堪称一篇成功演讲 的范例。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效果与对策下一篇:营销力提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