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英雄

2024-07-01

个人英雄(通用7篇)

个人英雄 篇1

一 《射雕》内容概况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

《射雕》的主体内容是写了南宋时期,两位梁山后人的孩子“郭靖”和“杨康”因父母被害,先后走上两种不同的习武道路,由于各自的成长经历不同,开始两个人曲折的人生道路,郭靖出生在蒙古,从小跟着全真道长马钰习武,性格忠厚老实,杨康生长在大金国四王府,性格娇纵傲慢。从郭靖从蒙古下江南赴约巧遇杨康打擂开始,开始了两个人之间错综复杂感情和经历,再此期间俩人先后开始了自己的感情生活,郭靖遇到了精灵古怪的小乞丐“黄蓉”,杨康遇到的则是端庄贤淑的穆念慈,俩人的感情都是充满了曲折,郭靖从开始帮助蒙古反抗金国的侵略,到返回大宋助南宋抗金,到最后杨康死在自己的毒计之下,郭靖和黄蓉走向了襄阳抗击蒙古侵略的道路。《射雕》是一部完美的个人英雄主义小说,然而诚如金庸先生在后记中说道:“《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1600页)[1]

脱离人民群众,迷信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表现为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往往违反革命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2]

从上面可以看出个人英雄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往往违反革命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射雕》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主要包含: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无组织无纪律、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错误。

二《射雕英雄传》个人英雄主义分析

《射雕英雄传》在金庸群书中虽然算是较为俗浅的一部,但其中诸多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却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故事主角郭靖与黄蓉之外,还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师弟周伯通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亦足以勾勒出金庸笔下性情世界的基本风貌。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讨论几位重要人物,来揭示《射雕》蕴含的个人英雄主义。

1. 射雕英雄-—郭靖

要说这个英雄主义最突出的就是主角郭靖,出生于大漠,在蒙古参过军,竟然为了一个约定离开蒙古军队,一个人远赴江南。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军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虽然蒙古军队是亦兵亦牧的体制,组织性差一些,但是也不可能为了个人的一点私事而放任整个军队的纪律不管。另外,在遭遇穆念慈打擂选婿的时候,郭靖见杨康赢了却不遵守上台打擂的娶穆念慈的诺言,于是“仗义执言”换来了两个人的一场大战。在这里郭靖可能基于一个侠客的基本道德理念,但是也很有可能郭靖觉得自己在大漠辛苦的学武二十多年,功夫应该差不到哪里去,想在众人面前露个脸,笔者认为,当时郭靖正值少年,血气方刚,对名利的追求应该也很大,在这里出头并非只是想让杨康遵守打擂的诺言这么简单,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

另外,郭靖大侠习武肯定不是为了强身健体吧,在开始的时候江南七怪为了能够赢下与全真教丘处机的约定,而强迫郭靖练武,因此灌输给郭靖的练武目的无非是为师傅争光、天下容显、一举成名,随追求的还是名利。可以说在郭靖的少年时代,江南七怪对郭靖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其五师傅张阿生死在铜尸陈玄风的九阴白骨爪之下以后,他的练武的功利性、工具性的目的就更加明显了,为五师傅报仇成了他练武的一大动力。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感情的波折,使他的功利性的目的开始减少,在华山论剑以后,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母亲惨死在蒙古铁蹄之下,促使他下定决心返回南宋,妄图用个人的力量阻止蒙古对大宋的侵略,虽然勇气可嘉,但是仅凭个人的力量想挽回天下统一的大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无疑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2、刁蛮女—黄蓉

黄蓉出生于武林世家,自然从小就享受到公主般的生活,母亲的早逝是她从小养成了孤僻叛逆的性格,再加上其父亲黄药师的娇纵,使她年经轻轻就形成了刁蛮任性的习惯。黄蓉是《射雕》里,个人英雄主义最小的一个人,从小过惯了公主般的生活,在离家出走以后当个小乞丐,倒也活得逍遥自在。但是,黄蓉是一个功利性极强的女人,这一点从和郭靖的恋爱就能体现出来,在认识郭靖的时候,她千方百计的考验着郭靖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考察着郭靖的武功和人际关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黄蓉发现郭靖忠厚老实,又是名人之后,其师傅江南七怪虽然武功不咋地,却也名满天下,再加上全真马钰道长的栽培可谓名师之徒,可谓发展潜力巨大,将来指不定哪天就能达到宗师级的高度,那个时候自己也有个高山可以依靠,另外在性格上的缺陷促使郭靖成为典型的“气管炎”。虽然郭靖的师傅不及欧阳克的师傅西毒欧阳锋那样显赫,但是至少比欧阳克正派吧;另外欧阳克的家世显赫,自然也是一副公子哥脾气,他身边跟随的那些女子肯定让黄蓉不满意,谁愿意自己的男朋友天天找别的女人鬼混那?基于上述理由,在离家出走相对比较寂寞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利弊的情况之下,黄蓉选择了郭靖做男朋友,充分体现了黄蓉功利性极强的特点。

3、东邪—黄药师

黄药师可谓《射雕》里到了一个顶端的人物,在《射雕》里把他描绘成道德理法不屑一顾的形象,那是因为他对自己应遵守的规矩寸度了然于胸,加上他自己的能力又如此之超越世人,世人既不能让他佩服,世人的规范限囿他自是大大的不以为然了。黄药师一个人占据桃花岛,虽然不是皇帝却也差不多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他的这种行为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赤裸裸的挑战,根本没有把南宋皇帝放在眼里,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另外,他任用刑法,桃花岛上的那些哑巴仆人都是黄药师从岛外抓来的,抓到桃花岛以后就割了舌头,虽然不清楚这些人犯了什么罪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黄药师没有代表国家进行惩罚犯罪的权利,可以说黄药师置国家法律于不顾,任用私刑,是一种犯罪行为。况且割舌可以说是一种酷刑,这种肉体刑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废除了,黄药师用割舌伸张所谓的正义,笔者认为他心理有变态的倾向。还有,黄药师的妻子的死不单单是因为难产,主要是因为黄药师在和老顽童周伯通争夺《九阴真经》的时候,动了胎气才死的,为了《九阴真经》连自己的妻子都能舍弃,这样的人禽兽都不如,到最后他把老顽童囚禁于桃花岛,还是为了《九阴真经》,所以说看似黄药师逍遥天下,看破红尘,实际上黄药师功利性最强,对虚名看得最重。

4、小王子—杨康

如果说上述几位的个人英雄主义实现的比较理想,那么杨康的个人英雄主义无疑是失败的。杨康是典型的看似聪明,实际上却是一个没脑子的四脚动物,杨康与穆念慈比武就是为了打败穆念慈,在这里就显出了一个王子的娇纵。按理来说王子都是高高在上的,为了一个非本民族的普通小女人而不顾自己的身份,典型的白痴级人物。他也争名夺利,但是相比黄药师他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在证实了杨铁心是自己亲生父亲以后,他为了自己金国王子的身份拒不相认,在杨铁心被完颜洪烈杀死以后,他不顾父仇,认贼做父,落得了个天下骂名。要知道在古代是一个亲权社会,所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就是说明了这道理,杨康连这个最明显的道理都读不懂,可谓愚钝至极,所以说,杨康个人英雄主义是失败的。

综上所述,《射雕》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通病,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

参考文献

[1]金庸.射雕英雄传[M].三联生活出版社.1992,1600页

[2]百度词条:个人英雄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29524.htm

个人英雄 篇2

刘健今年52岁,是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民警,被派往六家砦村做驻村扶贫干部。这段时间的精准扶贫工作让刘健和不少村民成为朋友。由于他的谨慎和严格,自疫情防控以来,六家砦村1505名村民目前没有一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在疫情防控刚开始时,刘健也犯了不少难。1月23日,武汉宣布暂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刘健和同事来到村里,直接到20多个从武汉中心城区务工回来的村民家里,给他们挨个测量体温,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要求他们每人都在家隔离观察14天。

不同于城市,村里人住得比较分散,逢年过节喜欢互相串门。为了让大家都安心待在家里,刘健挨家挨户地上门劝导:“这个病毒会人传人,今年春节大家都不要互相串门,也不要走亲戚。”刘健建议,大家都在网上拜年。

虽然村里可以自己种菜,可是油盐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消毒用品依旧没办法保证。对此,刘健让村干部打电话询问村民的生活需求,每三天一次派几名村干部和志愿者去集镇,集中购买生活用品送到村里,然后再往每个村民家里送。

1月29日,刘健去看贫困户,发现村民没有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回到驻村地点后,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去采购,另一方面向硚口区公安分局紧急筹措一批消毒液、红外体温计和一次性口罩。

“太及时了。”当刘健将这些用品送往村里时,村党支部书记余和楚非常激动。

个人英雄、集体主义与名人名牌 篇3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 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 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 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还记得美国电影《几个好男人》(A Few Good Men)吗?两三个斗士把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众多的官员打垮,拯救正义,压倒邪恶。还有《超人》。欧美人热衷歌颂的个人英雄,在我看来就是单枪匹马创造世界的上帝的翻版。而华夏子孙更相信“人心齐,泰山移”,这跟我们孩提时代耳濡目染的古代神话不无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想通过在荷兰的见闻, 探讨一下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是怎样区别于中国集体主义的。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欧洲人以及在文化上与他们一脉相承的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他们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欧洲总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国家有几十个,而人口加起来也远没有中国多。就拿荷兰来说吧,面积约为中国的1/250,人口约为中国的1/100。德国和法国大一些,但和中国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池子小,一条稍微大一点的鱼就能翻起俩浪花来。还真别说,荷兰的外号恰好就是“青蛙池小国”。个人英雄主义盛行,大概也因为个别伟岸英雄的臂力着实能够对国家的走向有一定影响。

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具有长久的排他性,和中国的“风水来回转”、“皇帝轮流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截然不同。荷兰有一位已在前几年去世的作家,离世前的几十年里被媒体和文学界称做“惟一的伟人”,这个词来自《圣经》,是“上帝”的代名词。荷兰文学批评家擅长挖苦讽刺刚出头或小有名气的作家,但对这位作家几无不敬之辞。一位荷兰作协要人本是一家大报纸的文学评论家,几十年前因在一篇文章中没有奉承这位作家的一本新书,竟被报社解雇。

按理说,荷兰是个清教徒国家,大家谦虚谨慎,都怕做出头鸟。 荷兰有句俗语:“所有高出一点的麦穗都要剪掉。”可是这个以自敛为习的国家,由于信仰个人英雄主义,却能接受“惟一的伟人”拿着烟斗,傲视众生,开口闭口他最棒。

在商业界也一样。社交网站就是一例。在欧美,如果某个公司推出了一个覆盖面较大的社交网站,别的公司就不太会推出类似的产品和这现有的网站一决雌雄。

第二个例子,在荷兰,你要想在一个小区开个中餐馆,得先看看这里是否已有这种饭馆。荷兰商业法律规定,在多少平方米内和多少人中只能有几家同类的饭馆,以避免小区内有两家或多家餐馆的相互竞争。

欧美人热衷于建立品牌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减少竞争对象。在这里,一旦出现名人和名牌,就容易被大众拜为偶像,名利双收。别人要想拿鸡蛋砸石头,和名人名牌叫板,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有一次做讲座,向荷兰人介绍中国曲艺。 当我描述艺人们怎样打擂台唱对台戏时,他们都傻了,说中国人看着挺斯文的,怎么如此胆大包天,敢向权威挑战?

名人名牌对潜在竞争者的威慑力和大众对他们的普遍接受,加上社会舆论和法律的保护,使欧美国家不大有抄袭品牌的现象或把“惟一的伟人”拉下马的企图,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较长时间独霸鳌头。中国古话“三世而竭”,在此行不通。

名人名牌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优点不少,但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竞争对象不多,缺少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于是不进则退。

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

名人名牌在欧洲不光是高质量的象征,更是垄断的手段和垄断成功的符号。欧洲人崇拜名人名牌,一方面是尊重质量,一方面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认同。追名人买名牌其实是花重金承认和扶持这种垄断。名人和名牌为了固定自己的地位,不惜花重金请明星造势。如此这般,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都不知道雪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东了。

中国的集体主义不光体现在“人心齐泰山移”上,也体现于各行各业不断的竞争上,包括合法的不合法的竞争,这就使名人名牌独占鳌头的周期相对短一些。激烈的甚至无底线的竞争使行业内出现无序状况,但阵痛亦能催生出优秀的人才和产品,着实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但这也会使投机取巧者钻空子,使假冒伪劣大行其道,甚至使劣币驱除良币。

无论如何,说句实话,中国地大物博,能人一茬一茬的,在这里垄断比在欧洲小国难度大得多。你好,谁买你账呀?别人回家琢磨琢磨,明儿就想法子超过你。而目前在中国被买账的反而是西方的名牌,中国人大把的血汗钱就这样被欧美人赚去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我们一旦懂得西方名牌的原理,也许就不再会花冤枉钱买个标签,拿勒紧裤腰带挣来的钱打水漂了。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名人名牌怎样能在和欧美的竞争中胜出一筹呢?我认为,第一,国家要全力支持保护自己的名人名牌,帮助他们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席位,让华夏子孙的符号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而在国内一定要避免出现中伤名人或仿造名牌的事件。第二,大量培养后备军,使他们成为第二梯队,帮助中国符号前赴后继地走向世界舞台。

近来在国内沸沸扬扬的某著名电影导演超生事件,在欧洲竟然也有人知晓。因为很“巧”,这位先生八辈子前导演的一部老电影于近日“突然”被荷兰电视台重播。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欧洲人多年来反对中国计划生育,对这位导演的以身试法抱有同情;二,欧洲人搞不懂,中国在世界上著名的导演少而再少,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力挺还来不及呢,多生三五个娃算啥,干吗搞得满城风雨?三,冷战思想的尾巴:中国反对的欧洲就支持。

个人英雄 篇4

关键词:美国文化,中国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提出了文化维度这个概念, 用于跨文化研究。其中, 他对世界上53个国家 (地区) 的个体主义指数进行了测评和排序 (Hofstede, 2010:83) 。美国排名第一, 是个人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其中没有包括中国大陆, 但是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指数和排序可以推断, 中国的集体主义程度远高于美国,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对个人主义的界定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 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 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

二、阿甘与郭靖的对比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描述了先天智力低下的南方小镇男孩阿甘自强不息, 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 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阿甘的人生经历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经历, 他的成功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成功。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一个不太聪明的男孩郭靖背负国仇家恨, 努力奋斗, 最终成为一代大侠和民族英雄的武侠故事。郭靖的经历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经历, 反映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 阿甘与郭靖的相同之处

阿甘和郭靖在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资质平庸。阿甘先天弱智, 智商只有75, 他一路上到大学靠的不是头脑, 而是打橄榄球的能力。郭靖被描述为:“有点儿呆头呆脑, 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 他智力平平, 缺乏悟性, 学习武功时常常被批评为笨蛋, 他高强的武功来自于坚韧的毅力。他们都来自单亲家庭, 由寡母抚养长大, 因此童年时代经历过一些磨难。他们的母亲都很坚强, 在逆境中教给他们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他们都从社会较低阶层一路奋斗向上, 得到了受到大家承认的成功。

(二) 阿甘与郭靖的不同之处

但是, 两个相似的成功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因此必然有一些文化所导致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1.追求成功的动机

阿甘对于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并无多大的渴望, 他从未立志要超越他人, 升官发财。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 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句话表达的理念是, 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也就是说,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成功不是战胜他人,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阿甘获得的成功, 从橄榄球明星到战争英雄到成功企业家到丈夫和父亲, 都不是他直接追求的目标,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过程的副产品。

郭靖的母亲和师父江南七怪一直勉励他要学好武功, 为父报仇, 这也就成了他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 为父报仇, 不堕父辈之名, 不让母亲和师父失望, 这些动机激励着郭靖不顾自身较差的资质, 不断努力。这些动机中基本没有个人动机,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 “为了他人”被视为美德。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个人接受团体目标, 个人对团体负有责任, 个人价值体现在为他人服务上。

2.获得成功的途径

个人主义社会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每个人依靠个人努力来获得成功。在阿甘的成功过程中, 他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 而是依靠自己的美德、努力、和运气一步步走向成功。他的母亲给他的帮助很少, 主要是精神支持。他的朋友们, 巴布和丹恩, 在他的成功中贡献微乎其微, 更多的是被他帮助。个人奋斗是个人主义的重要标志, “自助者天助”这一谚语就是最好的写照。

集体主义社会更强调团体内成员的照顾, 认为成功需要有贵人相助, 与贵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推力。在郭靖的人生中, 他与许多各领域顶尖人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例如成吉思汗、洪七公、黄药师等人, 这些人对他的欣赏和指导帮助在他的成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没有这些人的帮助, 就不会有郭靖的成功, 他只会永远处于社会底层, 江湖底层。

3.对成功的理解

阿甘的成功是美国梦式的成功, 得到荣誉和社会的承认, 获得巨大的财富, 拥有幸福的家庭。虽然珍妮去世了, 但阿甘还有他们的孩子和爱。这些成功的主要受益者是阿甘, 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他得到了财富和爱, 他的生活美满。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就是个人主义对成功的理解。

而郭靖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他成功跻身武林顶层, 娶到了美貌娇妻, 与其他成功人士建立了关系网, 但这些并不重要。抵御外侮, 为国牺牲, 实现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才是他最终极的中国式成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 为团体为国家奉献才是真正的成功, 而这正是集体主义对成功的理解。

三、结语

从以上看来, 虽然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同样渴望成功, 仰望英雄, 但是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会造就不同的英雄, 认识到并且理解这些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Groom, Winston.Forrest Gump[M].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02.

[3]金庸.射雕英雄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4]杨帆.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 .

个人英雄 篇5

《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揭示了能够让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公司击败一系列粗制滥造的产品,灵感爆发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疯狂崇拜的产品所采取的秘密系统和领导战略。

书中揭露了苹果高管称为“秘密武器”的东西,即苹果的体系、战术和管理策略。正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史蒂夫·乔布斯及其公司才能接二连三地造出iMac、iPod、iPhone和iPad等让人狂热追捧的产品。

亚当·拉辛斯基是一位报道硅谷新闻的顶尖记者,对苹果的幕后报道——苹果的设计、品牌和竞争的独特方法,公司从乔布斯到库克的转变,以及庞大公司的灵巧之术——利用保密、责任制和独特的管理架构。

此书作者依据采访了解到的大量事实细节,对苹果公司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番颇具严谨性的评测。亚当·拉辛斯基在书中详细地介绍蒂姆·库克这个人,包括后者在乔布斯时期的苹果公司的发展情况、如何赢得乔布斯的信任而成为“接班人”、IBM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他如何与苹果公司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

亚当·拉辛斯基强调,“后勤是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库克则是苹果能卓越运营的原因所在……库克构建的运营机器一方面降低了(苹果公司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又创造了能够促进公司发展的产品。”

当然,这一切并不能掩饰外界对蒂姆·库克的两点质疑:第一,个人魅力不足;第二,创新能力特别是带动团队、公司创新的激情,至少还没有得到过验证。乔布斯的成功,恰恰与这两点密切相关。

亚当·拉辛斯基在书中预测了苹果公司内部最可能继任蒂姆·库克CEO职位的人选:斯科特·詹姆斯·福斯托。福斯托是将原先用于并不成功的麦金塔电脑上的软件,挪到iPhone上并大获成功的功臣,这使得他晋升为移动软件部门的掌门人。因此,亚当·拉辛斯基认为,蒂姆·库克能否妥当领导福斯托,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苹果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变数所在。(现在福斯托已被扫地出门。)

就目前情况看,苹果公司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显著的业绩下滑。

国内的很多企业家正面临这样的难题:自己主事的时候,企业发展一帆风顺;但一旦不在其位,企业便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家族式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伟大企业之所以基业长青,在于谁离开了,企业都能很好地运转。

如果你想把苹果的魔法带进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自己的创意活动中去,那么《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将对你极具吸引力。

精彩观点评述

李开复

创新工场CEO

在苹果工作6年,我非常了解苹果对内、对外严格的保密制度。这本书揭示的苹果核心文化、领导力战略、企业价值观、产品运营模式以及无限追求创新的人才理念,超越传统,催人感悟深省,为我们洞悉、预见苹果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根据。

查立

风险投资人

苹果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实践。苹果的创新基因,源于乔布斯曾热衷的嬉皮运动和佛学。创新就是反叛现实,甚至反动,它需要精准的批判力量。乔布斯开创了一种格局,一种极限性挑战。苹果的一切都围绕最佳体验,简单再简单、专注再专注、极致再极致!

王健

奥博资本共同创始人、资深董事总经理

乔布斯离世以后,苹果怎样才能继续“疯狂地伟大”?什么是苹果精神的精髓?乔布斯曾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给了继任CEO库克一个建议,那就是“永远不要问乔布斯会怎么做,而是去做正确的事。”

桂曙光

北京中澳财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神一般的创始人乔布斯离世之后,继任者库克如何维持甚至提升苹果的魅力?此书作者进行卧底式调查,揭露了苹果内部与管理教科书迥异的运营理念和其独特的核心文化,并认为苹果将是美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个人英雄 篇6

杨慈安的《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是作者匠心独运之作, 这部二十余万字的皇皇巨作集中反映出了杜心五其人、三个时期其时、湖南其景、民族其神的丰盈内容, 熔铸了包括湖南大湘西、四川峨眉山、贵州苗乡寨、北京西直门、东京江户川、美国旧金山在内的广袤世界, 重构了杜心五的崭新形象, 还原了历史本真, 挖掘了地方文化, 诠释了民族大义。杨慈安在对杜心五人物形象建构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鱼龙混杂的乱象中, 拨开云雾, 恢复了一位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应有的后世美名。他让读者第一次全面认识杜心五的传奇人生, 再次感受苦难深重的百年历史, 触碰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这是一部奇书, 讲述的是历史传奇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杜心五八十四年的传奇人生大着笔墨。杜心五作为全书的主人公, 其一生的传奇经历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 从“奎星下凡”到“追梦而去”, 全书的传奇色彩寓于主人公的传奇一生, 这是这部书的第一个特点——“奇”。

作品是一部奇书, 它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杜心五人生的传奇。这不是一部传记文学, 杨慈安将其归于报告文学的范畴, 但作品的内容却是以时间为轴, 纵述杜心五的传奇一生, 适当上溯到杜心五父亲杜佳珍, 下延至当前湖南大学一对青年学子的谈话, 全书传奇性的特点明显。笔者认为, 作品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变革, 民族危亡之际, 国内国际矛盾突出。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中, 上至清廷皇族, 下到普通百姓, 无一能够逃脱时代洪流。社会变革的剧烈时期, 总会有亘古未见之传奇。各种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现象出现,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撞, 外来势力对本土力量的瓦解, 民主思潮和封建势力的抗争,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造就了大师辈出的传奇时代, 传奇时代下又诞生了包括孙中山、杜心五在内的传奇人物。作品中不乏对清末社会现状、民国风雨际会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笔墨浓重的描绘, 也正因为如此,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一览无余。同时, 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才更加凸显。

第二, 杜心五经历的传奇性。杜心五诞生在湖南慈利江垭的岩板村的庄园内, 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和其父杜佳珍的四品官居, 注定了杜心五自小的传奇性。调皮的杜心五气走了教书先生, 遇到了“反贼”石彪, 学得第一手功夫, 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传奇。而后的魔王闯祸、巧遇怪侠、吸食鸦片、密入洪门、师祖搭救、结识狂儒、公派留日、痛打狂霸、拼献武昌、通电抗日, 解放后他“一纸书退万匪”……无不凸显杜心五人生的传奇性。论及和杜心五发生线索交织的人物, 其中不乏徐矮师这样的武林大侠, 亦有镖师唐耀天, 改革维新派的谭嗣同, 还包括革命党人孙中山、谭人凤、刘道一等, 以及上海滩黄金荣、杜月笙、蒋介石都曾与杜心五发生过交集。至于谭嗣同给杜心五写信, 孙中山请杜心五演讲, 黄兴邀请他加入革命党, 戴笠亲自迎接, 蒋介石惊叹杜心五神功, 毛泽东主席嘱托保护, 程潜尊崇仰慕以及杜心五伺机刺杀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历史细节, 杜心五的传奇性不言而喻。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风云人物, 均与杜心五的传奇人生有过交织, 自始至终的传奇性让杜心五也成就了一生的传奇。当然, 他那一万八千言的《十字歌》, 以及在齐白石画作《梅花八哥》图上“绰约争春不染一尘, 老干无枝坚白独真”的题词, 都为他的传奇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第三, 自然门神功的传奇性。作品在对杜心五一生进行叙述的时候, 其中有上万字内容写自然门神功。徐矮师用六年的时间, 将自然门的全部看家本领传给了杜心五。“动静无始, 变化无端, 虚虚实实, 自然而然。”自然门本无其功夫, 由徐矮师首创, 杜心五初见师傅之时便听到《道德经》云云, 师成之时, 徐师傅令其面朝《老子骑青牛》磕头, 将自然门功夫与道家老子相联系, 其本身就多了“道”与“传奇”之义。“走簸箩”“鹰爪功”“子母球”“跑锅边”“双推掌”等基础功本来就具备传奇色彩,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到了当代, 这些基础性的功夫少之又少, 更别说是谁能将其展示得出神入化了。而杜心五在此基础上, 习得自然门功夫, 最终助他千里寻仇, 在日本比武大会上痛打山本刚, 后又在重庆到西安的飞机翅膀上腾云驾雾, 吓得蒋介石以为他是“可以腾云驾雾的神仙”。名师高徒, 杜心五的自然门传人之一万籁声成为一代武术名家, 并完成了自然门的理论集大成之作《武术汇宗》, 万籁声成为了一位既有实际功夫, 又有武术理论的武术大家。自然门神功的传奇性一览无余。

三、这是一部大书, 阐述的是民族大义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不是一部简单的个人传记, 卷帙浩繁的二十余万字, 阐述的是民族大义。这种大义, 不仅仅是杜心五个人在三个时期穿越中“每遇大事不糊涂”的关键抉择, 更是时代背景下各阶级奋起反抗, 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不屈战斗的过程中, 所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爱国情愫, 直接鲜活地阐述出了民族的大义。

出生于封建社会的杜心五, 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认识到革命事业的伟大, 抗日战争期间又能够坚持民族气节, 国共内战之际能够看穿蒋介石的反人民嘴脸, 新中国成立后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事业奉献余生。

杜心五出生于1869 年,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 只有短暂的十六七年的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 余下的传奇人生便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东洋美洲驰骋奔波。作品的主要笔墨集中在清末民初和民国时, 其中杜心五由普通百姓成长为南北大侠, 在押镖远行的路上感受到了民间疾苦, 从刺杀袁世凯和慈禧太后中认识到封建统治的黑暗, 在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的行动中与清廷决裂, 投身革命之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追随孙中山, 负责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封建社会大厦将倾之际,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前的黑暗时期, 杜心五能够自发成为一个具有清醒认识的负责任、有担当的历史人物, 民族大义寓于其行侠仗义、投身革命的壮举之中。

1940 年5 月18 日, 杜心五领衔发表致海内外帮会五千万同道兄弟的通电, 号召“拥护抗战, 申讨叛逆”。5 月20 日, 《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同时刊登题为《杜心五李福林等, 通电勗勉同道——拥护总裁并申讨汪逆》的通告。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之际, 杜心五虽然经历“双重打击”“身遭重创”, 只愿躬耕于校园, 但他的内心依然牵挂着国家民族。杜心五的秘密抗日活动, 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帮助张佛千到上海租界游说, 张锦湖称赞杜心五“功夫第一, 人品第一”。淞沪战役打响, 张佛千在杜心五的帮助下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面对抗日时汉奸周佛海汇来的五千大元, 土肥原两百万元的支票, 请他出任华北自治主席, 杜心五大义凛然, 将支票撕了个粉碎。

蒋介石打响内战之时, 始终没有忘记杜心五。蒋介石炮制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 请杜心五出任该协会董事长。杜心五惨然一笑:“他那个狗屁协会, 我才懒得参加哩”。后向海潜派人让杜心五参加湖南的“国大代表”竞选, 杜心五依然拒绝。杜心五回到慈利老家后, 从至高的道学层面回到了现实, 他认为从蒋介石到王东原这些人都缺了一种东西:灵魂与信仰。于是他开始创作“十字歌”, 以教化后人。不仅如此, 杜心五还四处筹钱, 捐资办学。他认为教育是兴邦之本, 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为慈利地方教育多做点事情。杜心五思想的变化, 让他走上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纵观杜心五的一生, 杨慈安的作品以时间线索叙述了杜心五的思想变化。面临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杜心五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思想跟随历史的进步, 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品阐述的民族大义以与时俱进的具体形态, 表现在了杜心五的人生抉择之中。

四、这是一部史书, 记载的是巍巍正史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不是小说野史, 更不是胡编乱造的市场经济的产物, 他是杨慈安几十年来的心血, 是为自己心目中的杜心五形象回归本真形象, 结束报刊上的奇闻异事, 小说电视剧中的稗官野史的乱象, 将被解读为“赳赳武夫”的杜心五, 还原历史, 回归了他本来的面貌——“卓艺绝伦, 令德昭著”“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杨慈安的作品实现了传奇与正史的辩证统一, 真正重塑了杜心五这一光辉形象。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 论证作品的真实性、史料性、权威性。

(一) 原始史料的真实

作品创作投入的时间之长、精力之大, 都是同时代作品中少有的。杜心五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杰出人物, 还是作者人生中几十年来的一个心结。杨慈安在对杜心五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 足迹遍布了北京、南京、武汉、长沙、上海、重庆和日本, 对档案馆的资料进行了查阅, 并且走访、座谈二百多人次。

作品作为已经出版的《杜心五年谱》的姊妹篇, 相当史料来自于其中, 由于《杜心五年谱》作为“年谱”这一特殊文体, 是后人根据其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编辑而成, 具有相当强的真实性、史料性、权威性。而在此基础上的《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自然也就具备这一特征, 由此我们便可以将其与小说野史区分开来。

作品的原始史料真实, 可见于作品二十多万字的文字中, 尤其是作者穿插了多幅图片。其中部分手稿以及珍贵的文物资料, 均来自杨慈安的实地走访和拍摄。多幅珍贵历史图片, 有的来自于档案馆, 有的是杜心五的后人和徒弟提供的。作者在东京帝国大学寻找资料的过程中, 得到了大学教授的帮助, 亲自为作者找到了当年杜心五在日本求学的信息, 极大地论证了作品原始史料的真实性。

(二) 基本事实的可信

作品的传奇性并没有影响其真实性, 自始至终的时间线索, 尤其是时代背景, 作者都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基本事实可信。杜心五澧州赶考榜上有名, 日本求学真有其事, 传授国粹出高徒, 通电抗日留英名, 这些事件都是为官方认可或有直接的证据, 在此基础之上的其他历史事实都基本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做到了真实可信。

作品中谈到的杜心五与历史人物以及社会名流的交往事实, 也纷纷从当事人或者见证者的口中得以证实。杜心五逝世的时候, 中央委员林伯渠、徐特立发来吊唁, 湖南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及生前好友均送了花圈。著名画家徐悲鸿评价杜心五“卓艺绝伦, 令德昭著”, 并且将1932 年在南京为杜心五画的一幅素描拍成相片寄给了杜心五的家人。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离现在并不算太久远, 都是有据可查的。其他的相关事实都在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杜公馆中至今仍留有痕迹。

(三) 评论概括的客观

杨慈安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杜心五的无限情感, 作品全文无不突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杜心五的评价, 但并没有影响到作者对杜心五全面客观的评价。在作品的后记中, 杨慈安直言不讳地说社会上存在对杜心五的误读, 将杜心五描绘成了一个赳赳武夫, 与自己心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对于杜心五的评价, 杨慈安既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 夸张事实, 也没有刻意抹黑, 淡化功绩, 整体来说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概括。

一方面, 杨慈安认为自己在作品中对杜心五“完成了一个刚正不阿、义薄云天、道德养自身、德行天下的伟丈夫形象”。杜心五云淡风轻, 从不争功摆好, 具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 杨慈安认为杜心五作为历史人物, 有他的局限性。他“‘以技平天下’的少年梦, 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视野和发展。当他对同盟会刚刚有了清醒认识并为之竭力奋斗的时候, 却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刺杀宋教仁的惨剧, 他一下子跌入人生谷底。他看破红尘, 对谁也不敢再轻易相信, 以至于后来全面抗战爆发, 他的目光便只盯住了他笃信不疑的帮会, 这便导致他无法高屋建瓴”。

由此, 笔者认为杨慈安从正反两个方面, 相对客观地评价了杜心五其人, 对他传奇的一生也用了“每遇大事不糊涂”的说法进行了总结。因此, 作品对杜心五的评价是客观的。

五、结语

认识英雄学习英雄 篇7

英雄辈出, 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和崇尚英雄的民族。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群星璀璨、皓若天空。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生命与热血, 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他们的事迹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升了民族的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历史的记忆, 英雄的故事, 昭示着中国未来美好发展方向, 引导人们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 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英雄人物层出不穷, 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张华, 到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 从最美丽的勇敢地从车轮底下救出学生的老师张丽, 再到无数感动中国系列人物……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 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同时, 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消费化、商业化、功利化的趋势和特点。加上受西方社会思潮, 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英雄人物的看法不一。有的漠视英雄, 不愿去承认、不敢去赞誉, 对学习宣传英雄消极懈怠;有的质疑英雄, 怀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 怀疑人们做好事的目的和动机;甚至还出现了抹黑英雄、诋毁英雄、丑化英雄等现象。上述现象虽不是主流, 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 动摇了人们对“好人有好报”的观念, 以至于出现了老人摔倒扶不扶, 遇到穷人帮不帮等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随着经济的发展, 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就有很大危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犀利地指出,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社会不缺少“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 也不缺少“高智商”“会来事”“趋利避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缺少的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因此,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孟瑞鹏活动意义更是重大。

“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这是孟瑞鹏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是孟瑞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9年, 还是一个高中生的孟瑞鹏在日记中写道:“一辈子就是一天又一天摞起来的。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天过好……每天都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这一生, 就过好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7页) 2013年他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卷考试的答题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故而每个人实际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为了名, 有的人为了钱, 有的人为了权, 还有的人什么也不想要, 甘愿碌碌终生,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2015年2月26日, 在清丰县韩村乡孟焦夫村莲花池, 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 他纵身一跃, 用年仅23岁的生命将他的诺言变作了永恒。

“理想与良心一样也不能丢”, 这是孟瑞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孟瑞鹏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我是沐浴在党的阳光, 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2007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那时候我就暗暗告诫自己:我一定要继续努力, 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孟瑞鹏日记选》第38~39页) “有人认为, 参加共产党是在身上镀一层金, 我觉得共产党员应该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但不能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要做一名忠实的勤务员, 永远不谋私利。” (《孟瑞鹏日记选》第43页)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现象, 2013年9月他在《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中, 是这样讲的:“我们还很年轻, 在今后的人生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历经很多事, 会得到很多, 也会失去很多, 但无论如何, 有两样东西, 你绝对不能丢, 一样是理想, 另一样是良心。” (《孟瑞鹏日记选》第16页)

理想远大、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孟瑞鹏精神的核心。作为一名大学生, 他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多关心他人和社会。2014年4月, 他在写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这样说:“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 应该具有放眼国际、关注全球的意识……个人认为, 郁闷和无聊等词语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便是思想太局限、太狭隘了。”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作为家中的一名独子,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明白我的责任, 作为家里的独子, 我的肩头有太多的责任, 我不想让劳累一生的父母没有一个天伦般的晚年。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我不允许自己的梦想成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扛起来!” (《孟瑞鹏日记选》第8页) 作为一名班长, 他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一直担任班长这个职务, 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氛围, 我也花过很多心思去构想……或许这样的大学生活没有其他人安逸, 但是它却能让我在工作的同时, 接触到更多的人, 观察到更多的事, 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 (《孟瑞鹏日记选》第5-6页)

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见义勇为, 这是孟瑞鹏的优秀品格和显著特征。作为一名“90后”青年人, 孟瑞鹏主张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他在自己的日记首页写道:“做人原则:一是诚实、守信;二是真、善、美;三是辨别是非。” (《孟瑞鹏日记选》第1页) 他认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 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 也是人们安身立命, 维护自尊的法宝。” (《孟瑞鹏日记选》第4页)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 没有地位, 没有名利, 但是绝不可以没有品德、修养和情操。”“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孟瑞鹏日记选》第9页) 因此, 在关于“老人倒了, 扶不扶”“遇到穷人帮不帮”“遇到危险上不上”等社会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必须扶!必须帮!必须上!正由于此, 有人觉得他太傻、太憨。但他的回答, 却荡气回肠, 令人回味。“不是任何情况都允许你暂时逃避和停止, 面对紧急情况, 必须立即武装, 立即反应, 主动出击!” (《孟瑞鹏日记选》第3页)

上一篇:饮用水中下一篇:登记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