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诗

2024-09-28

英雄史诗(共11篇)

英雄史诗 篇1

世界上有五大著名的史诗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 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记》, 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 其实在中国少数民族中, 也流传着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蒙古族的《江格尔》, 它们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三大英雄史诗中, 最为大家熟悉的可能当属《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史诗。故事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 天灾人祸遍及藏区, 妖魔横行, 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天神之子格萨尔降临人间。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诸天神的保护, 降妖伏魔、锄强扶弱, 给人间带来幸福与安宁的故事。《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历史。它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 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背景广阔, 气势恢宏, 艺术技巧高超, 代表了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 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对这部史诗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至今, 《格萨尔王传》已有120多部, 100多万诗行, 2000多万字, 其规模之宏大无与伦比。在数量上, 《格萨尔王传》比世界五大著名的史诗的总和还要多, 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据了解,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格萨尔王传》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等县, 主要聚居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族人民, 他们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 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玛纳斯》就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 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前仆后继, 为统一分散的柯尔克孜诸部落, 为争取自由和幸福, 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玛纳斯》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 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 溶进了全民族的智慧,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像所有的史诗一样, 《玛纳斯》也以征战为主要内容, 史诗中描写了大大小小几十场征战, 塑造了许多悲剧英雄, 描写了众多惊心动魄的悲剧事件, 因此, 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包含了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各类传说、习俗歌谣以及大量的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等, 展现了柯尔克孜人民生活的巨幅画卷, 是认识柯尔克孜民族的百科全书。在柯尔克孜文学史上, 《玛纳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对于后世柯尔克孜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的口头文学英雄史诗《江格尔》, 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它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为首的6000又12位勇士, 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 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恶魔进行的斗争, 也赞美着英雄们的爱情、友谊和欢宴。虽然它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 但它以巨大的概括力生动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战争时代的社会历史, 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现实生活、思想愿望和崇高理想, 是一部不朽的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英雄史诗。

《江格尔》从产生到定型都是通过口头传播而得以流传,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千锤百炼, 内容不断丰富, 篇章日益扩展, 最终发展成为长达60余章、10多万诗行的宏篇巨帙。被中外学者誉为“蒙古民族史诗发展的顶峰”。

三大英雄史诗不仅是主要居住在西部的几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更是我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些国家还形成了“格萨尔学”、“玛纳斯学”和“江格尔学”的专门学科呢。

英雄史诗 篇2

二万五千里长征,距今已经过去了八十周年。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亦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八十年,长征精神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一代千千万万的人,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模范,亦是世界人民传颂的伟大精神。 回首漫漫风雨征程,有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皑皑雪山、茫茫草地、峡谷急流、乌江天险、大渡激流……加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长征的每一点都让人感到惊慌恐惧。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利用自己的双腿双脚踏遍了泥泞与荆棘!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这每一件英勇的事例都成为教育我们这些热血儿女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一种精神,照映未来。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它是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着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勇敢前进。

浅谈史诗与英雄 篇3

摘 要:史诗是人类文明沉淀的产物,各洲史诗各有千秋,其中英雄更是形象各异。智慧、勇武与丰富的情感均为英雄必备的特质,但不同大洲的史诗着重描述的方面也不尽相同。“英雄”,是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的,为了拯救,为了大多数乃至全部人类而挺身而出的人。拥有着人的血统,便会受到影响,不论是人类还是半神。由人类创造的名为英雄的工具,终将在人类的长矛下走向终点。所谓的英雄,只是由人所编织的,一幕宏大的悲剧罢了。

关键词:史诗;英雄;人类;文学性

“神话”与“史诗”两词均源自希腊文。神话描述了众神祇的天庭生活的矛盾,史诗是半神或人类英雄丰功伟绩的纪念碑。因神是统辖人类的,就会与人产生联系,那些具有灿烂幸运被神选中的人类,或奉诏奔走于人间的半神便是英雄。因此,许多时候,神话与史诗二者是重合的,交织显现的。

在此并不对“神话”和“史诗”进行具体的定义,毕竟二者重合度要很低才能给出合适的划分标准。史诗可分为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这二者重合度也非常高,至此只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为大部分史诗的创作年代比神话晚,但还处于宗教至上的年代,遂与神话一样,神秘主义色彩十足。但因成书晚,史诗在叙事的宏大规模和人物形象的丰满度上远胜过神话。神话故事的依靠大量单独的故事得加才能获得对一位神形象的总结,而史诗则以巨大的长篇叙事展现一个巨大的冲突,使在一个单独完整故事中获得对英雄形象的完整概括。再谈谈文学性,形式主义学派对其的定义是:鲜明生动、感人心魄是文学性;对传统符号规范、文学作品模式、人物模式和因果原則有批判是文学性;它还体现文本所用材料在完整结构中的地位与前景,总而言之,创新即文学性。

一、具体分析

(一)文明的沉淀——何为英雄

史诗是人类文明沉淀的产物,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与非洲,而曾被土著统治,后又被殖民者占领的美洲则鲜有史诗的踪迹,更不用谈南极洲了。

各洲史诗各有千秋,其中英雄更是形象各异。智慧、勇武与丰富的情感均为英雄必备的特质,但不同大洲的史诗着重描述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亚洲史诗中对于英雄的智慧与勇武都很看重,不论是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合理击败天之公牛,还是塔里埃尔击杀狮虎等事迹,均对英雄的智、勇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同样,亚洲史诗中,友情与宿敌往往是英雄情感世界的重要元素。阿夫坦季尔有名为努拉丁的忠诚的友人,迦尔纳与阿周那是同父异母的生死宿敌,即便高傲暴虐如君临于古巴比伦的半神吉尔伽美什,也有恩奇都这一挚友兼宿敌。

欧洲英雄与亚洲英雄较为相似,但史诗中对于忠诚的友情的描写仅有寥寥数笔,其中着重描写的是爱情与骑士品质(骑士这一身份也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而凯尔特的史诗神话更是其中典范。《夺牛长征记》中的库丘林,因为杀死铁匠库兰的猎犬一事道歉,而将自己的姓名改为“库丘林”,即“库兰的猛犬”,发誓代替猎犬守护库兰,后加入赤枝骑士团。这一阶段的骑士,并不像后世提到的那般高洁,反而带着一股匪气与浓浓的年轻热血。而后来的《芬尼亚传说》中的迪卢木多·奥迪那,费奥纳骑士团的成员,则是以一位高洁的骑士的身份现身。迪卢木多高尚的骑士精神及其爱情悲剧,都成为后世多个传说的蓝本。

也许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非洲史诗中对于英雄的勇武的描写可谓是登峰造极,极尽夸张之词。非洲英雄往往如原野上的凶兽一般,天生神力且蛮勇无比,因此常常会令人产生其大脑也满是肌肉的错觉,加上书中鲜有对其智慧的描写,因而使读者忽略他们的智慧。非洲英雄中不仅有胎儿时期便可从母体爬进爬出,尚未出生便可手举巨树之人,也不乏直至七岁仍在地面爬行,但一出手便有万夫不敌之勇之辈。非洲史诗,堪称史诗中一大奇葩。

(二)无意识的拯救——英雄的诞生

在史诗之中,主角总是拥有人的血统。即使是吉尔伽美什之流,也只是“半神”,是神与人的混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史诗的主人公渐渐脱去了“神性”,变为凡人。而他们的敌人,也往往只是普通人。人类与神明的冲突,也渐渐变为人类与人类的冲突。那么,英雄的“拯救”由从何而来呢?

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解释英雄的诞生。

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即人在婴儿以前的一切时间,包括祖先的生命的残留在内,可以在一切人的意识中找到的普遍性的无意识,它只是一种可能,以某种并不明确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

那么,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解释的话,便也说的通了。引用荣格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英雄”,是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的,为了拯救,为了大多数乃至全部人类而挺身而出的人。拥有着人的血统,便会受到影响,不论是人类还是半神。

同样,他们的敌人,也包括人类自身。

(三)消灭异端的异端——英雄的辉煌与陌路

英雄因“拯救”而出现而“拯救”这一概念,并不仅仅是那种经典的勇士斗魔王的套路,还有阻止动乱的意思。总之,便是“消灭异端”。

消灭神明这一异端,因为它们会玩弄人类;消灭魔物这一异端,因为它们会残杀人类……消灭暴君这一异端,因为他们会危害大多数人;消灭奸人这一异端,因为他们会威胁多数人……这,就是英雄的职责。

人类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即排斥所谓的“异端”。所有的异端都是社会的敌人,都是可能威胁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人的个性本就存在,又何谈通常与异常?都只是因为恐惧罢了。因为神明之流的力量令人恐惧,所以消灭他们,就是拯救人类。

但英雄们也有许多与所谓“常人”有异的地方,与被他们消灭的存在同为异端的英雄们,也会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的可能的威胁而被消灭。齐格弗里德斩杀恶龙,在狩猎时被别国骑士刺死;迦尔纳在战车上被射杀;库丘林被自己的枪刺死……神子与屠龙之人,都离“人”太过遥远,这种异端只能走向消亡。而后世的塔里埃尔之流,虽勇猛无比,但却远未脱离“人”的范畴,所以并没有半神之流那么具有威胁性,因而有极少数得以幸存。

由人类创造的名为英雄的工具,终将在人类的长矛下走向终点。

(四)亵渎的圣言——人类的存在与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雄是人类的象征。而神明象征自然,抑或是星球、宇宙、世界。

那么,英雄战胜神明,便是人类对征服自然、征服世界的祈愿。但如此强大的英雄们,又有几人逃离了死亡与岁月的追捕?即使吉尔伽美什取得了那长生不老之药,但也因神药被蛇吞食而不得不走向死亡的终局。那么,将这些故事翻译一下,“即便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战胜了自然,也终将被自然毁灭”。

但是,不论是神话还是史诗,向来都是神明主动攻击人类,企图对人类不利,而非人类主动挑战神明。那么,问题来了,神明为什么要攻击人类?神话与史诗之中给神明的行为冠以各种天马行空的动机,但在这一切的动机背后,我们会发现,神明对于人类具有一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敌意,但神明却能与除人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和谐共处。不仅仅是神明,就连那些所谓的神兽魔怪也对人类抱有敌意。甚至可以说,世上所有一切都是人类的敌人,包括人类自身。或者说,人类是世界的敌人。

人类抱着对于“人类”这一身份的优越感以及“人类在与世界的对抗中顽强生存下来”的自我满足,站在全世界的敌人的位置上,就如史诗中的英雄一样,在对抗神明(自然)中走向灭亡。

所谓的英雄,只是由人所编织的,一幕宏大的悲剧罢了。

二、矛盾特色与价值观

史詩以矛盾的构造胜出。众多矛盾的交织并行使史诗的戏剧性更强。为了更好的阐述这一问题,在此对参考文献进行分类:(1)反击外来侵略类有《伊戈尔远征记》、《萨逊的大卫》、《罗兰之歌》、《马丁·菲耶罗》;(2)宫廷斗争类有《尼伯龙人之歌》;(3)贵族奇遇类有《熙德之歌》、《贝奥武甫》、《吉尔伽美什》、《虎皮武士》、《勇士鲁斯塔姆》、《埃涅阿斯纪》、《罗摩衍那》、《奥德赛》;(4)古代重大战争类有《埃达》、《萨迦》、《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

上述分类不一定合理,也因上述脍炙人口的史诗巨著有许多内容上的重合点。每种史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作为维系史诗的重要因素——矛盾,总是表现出多重方面交织的状态:《吉尔伽美什》中,吉尔伽美什“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二是神”。恩奇都是神创的可与吉尔伽美什匹敌的英雄,一开始的故事源于他们两人的矛盾,后来两人成了生死之交,于是就引入人神矛盾,写到女神见弃于吉尔伽美什,二人与天牛的战争。因恩奇都之死,引入生死矛盾、吉尔伽美什肉体与心灵的矛盾。《伊戈尔出征记》中伊戈尔大公执意要率军征波洛夫人,表现民族矛盾;而伊戈尔兵败被俘,向俄罗斯大地上的诸王公呼吁来救的时候,各王公表现了不同态度,回忆往昔相互攻讦的岁月,哀叹“博司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又展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多重性直言矛盾数量之多,但若彼此并行,依旧无奇,矛盾的复杂性则表征它们互相交织,互相显现。众多矛盾的交织并行使史诗的可读性更强。

(二)关于矛盾激化

而史诗中难有的技法是借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将矛盾不断地有层次地激化开去。《尼伯龙人之歌》全篇围绕尼伯龙根宝藏的归属问题是英雄们之间的矛盾加深,由宫廷斗争演变为民族大战,以激烈的战争为伴奏,记述克琳希尔德由温情走向冷酷,对英雄们展开攻势,只为财富。本书以众英雄共同奔赴天堂为结局。出场势力错综复杂的。

三、文学性

史诗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其文化背景的高度浓缩,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史诗并不依靠华丽的辞藻,仅仅是以极为简朴的语言,便将人物的形象勾勒出来。每个人物的特质,都包含在其言行之中。正如“普遍升华说”认为,文学语言与话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话语便是文学语言的源泉。史诗本身,并不像是如今常见的书面作品,倒不如说是作者站在读者面前,用话语来讲述其中的故事。这同样是一种极有效率的表达方式,每一句话都极为简练,可以直接牵引读者的形象思维。

史诗中所选用的形象,如龙、神等,本就是某一概念的具象。代表恶欲的龙,居高临下的神。将当代的某种困境提取出来,具象为史诗中英雄的敌人,这便是文学幻想。而人与人外之间暧昧的分界,往往有助于对于史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

史诗中的暗喻屡见不鲜。如著名的树中剑Gram,象征着光辉与太阳,而奥丁用Gungnir毁去Gram,便是摧毁了诸神的辉煌,只能绝望地迎来诸神的黄昏。而对于史诗的理解,也应从每个意象的背景,从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来看。

四、现实价值

这些古典作品对今日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熙德之歌》被法国剧作家高乃依改写为戏剧,《贝奥武甫》《伊戈尔远征记》都被搬上荧屏。古老的神话与史诗为《哈利·波特》《魔戒》等现代小说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

这里谈谈读这类作品的方法论。这一类作品大多是时代鲜明的反映,得先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才能读好它们。

当今之世,人们无神学世界观,大多数人没“逞英雄”的勇气,没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遂弃置了对英雄的开辟精神。工业文明冲击着田园诗式的人性的自由。工商业文明要求短周期高利润,而史诗中的英雄的诞生则是长期精神积淀;工商业时代的榜样用过即弃置,而神话中的神性也非人朝夕可达的境界。

我们需要神的慧眼,英雄的精神,人的欲求。我们不仅需要法律,我们还需要道德。我们依法的精髓为内核,以道德的元神为缓冲,也要将诗的灵魂外化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遇.世界英雄史诗译丛[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英雄史诗 篇4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各个民族, 从而独具特色。总体上来看, “民族文学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积累了足以使本民族和全人类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取向。”[1]《支格阿龙》也不例外, 在传唱过程中, 对彝民族的生活习惯、精神构建、道德规范、宗教理念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史诗作为彝民族艺术的综合体, 她集神话传说、格言谚语为一体, 成为彝民族童年时期精神发展最完美的果实, 其精髓传承至今。本文试从《支格阿龙》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审美导向、民族生活的再现等几个方面论述该史诗对彝民族精神的影响。

一、民族精神的化身

在众多的版本中, 支格阿龙被描绘成不同的形象, 但总体内核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人类史诗的共同特征——人神一体、征服自然、建功立业、福泽后代、奉献人类。“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2]纵观各民族的英雄史诗, 所歌颂的人物都兼具人性和神性, 例如, 藏族的格萨尔就是天神之子, 其他各民族的史诗也具备了这种特性。《支格阿龙》作为彝族先民最早的传说和史诗, 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彝民族的生活生产情况并长期影响了该民族的审美习惯, 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倾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成为彝民族“自我认识和要求的宝藏。”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在彝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 还要与外族的打压和摧残做斗争, 因此这是一个能够产生英雄的民族。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言, 那就是“军事民主”和“英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 氏族部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足以与自然, 与异族相对抗的大集体。这个大集体“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 唤起了他们的安全感、自豪和对新胜利的希望, 并且激发他们去创造英雄史诗, 并成为劳动和斗争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留传和教育后代。”[3]彝民族在历史上只有《支格阿龙》一部英雄史诗, 因此, 上述作用在彝民族的发展中就显得尤其突出。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征服上, 《支格阿龙》让后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渴盼。支格阿龙的神勇为后人征服自然树起了一个榜样, 其实无论他射下七个太阳、六个月亮, 还是确定疆界, 或者是斩杀恶龙, 无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征服自然的渴望, 只是现实的人过于渺小, 只好将这种愿望寄托于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人物, 而这种力量和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只能通过虚幻和想象来实现, 支格阿龙正好承载了这种愿望。

偶像一旦形成, 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 并指引着人们的理想发展方向。后代彝人汉子在狩猎、作战、生产劳动中都以作为是支格阿龙的子孙而骄傲, 每一个人无不被打上了支格阿龙的烙印, 可以说对英雄的崇拜和崇尚勇武的精神流淌在每个彝人汉子的血液里。其次是在对异族的斗争中, 英雄崇拜也成为驱动斗争的动力, 在漫长的斗争中彝民族经历过无数次与外族的斗争, 虽不是每次都是以彝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也不是每次都被打败, 其生存和斗争的历程异常艰辛和曲折, 充满传奇与苦难, 最终存活下来并逐步发展, 其间, 支格阿龙的精神起到了无比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 在支格阿龙的精神的长期浇灌下, 彝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斗争精神并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得到发扬光大, 成为了人类结构中无法毁灭的一个重要精神和民族组成部分。支格阿龙精神代表了整个彝民族的精神, 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这种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敢于斗争、勇于进取、不畏强暴、同情弱者。这些精神贯穿于整个彝民族的发展历史。

二、民族生活的真实再现

彝民族作为一个古老和独特的山地民族, 其生活和生产都有独特之处, 追根溯源, 《支格阿龙》是这些独特之处的最早记录, 并一直影响着后世, 《支格阿龙》中有关生活、生产的大量记录已成了较长时期的生活准则, 从婚丧嫁娶, 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礼仪文化、分配方式、调解纷争等, 我们都能找到适合于我们的条文, 为建立有序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按马克思的话说, “‘英雄史诗’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所带来的主要精神遗产。”[4]这里重要的是“精神遗产”, 精神是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经过漫长的积累 (包括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 而形成的意识形态, 后人可以借鉴和学习。遗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资产, 这里的遗产指的是精神资产, 这种资产是前人在野蛮时代, 不仅是人的野蛮而且是各方面都处于野蛮时代, 前人经过血腥的努力才学习到的东西, 因此对后代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支格阿龙》给我们确定了无数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准则, 包括斗争中的策略;交际中的准则;生产中的方式及分配原则都可在《支格阿龙》中找到。可说是彝民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史诗完整的记叙了以前彝民族祖先的生活状况, 后人从中可以通过分析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从中看到祖先的生活劳作状况, 同时激发起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这个民族的根, 是这个民族的脉, 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是这个民族的精神。”[5]因此《支格阿龙》作为彝民族传唱最为广泛, 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部英雄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真实地记录了早期彝族先民们的生活生产场景。支格阿龙无论射日月还是征服鬼怪魔王, 事实上就是彝民族征服自然的一个过程, 就是整个民族对一种超常能力的渴盼和追求, 只是在长期的传唱中被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而已。支格阿龙的勇敢正义是这个民族最直接了当的精神诉求。从史诗中我们还可以最明白的看到祖先的婚俗、丧葬及生活场景, 为后代的整体文化形成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黑格尔曾经说过“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 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 如果把这些史诗性的圣经搜集成一部书籍, 那会是引人入胜的……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不仅如此, 支格阿龙还给整个彝民族的精神构建和道德内涵注入了无穷的源泉。

三、民族艺术的光辉典范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支格阿龙》无论从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上来讲都堪称民族文化的光辉典范。语言上, 作品以五言为主, 七言为辅的句式, 传唱起来朗朗上口, 动听和谐,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听众易理解接受, 对后世彝民族的诗歌语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滋润和营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手法上史诗采用了极度的夸张、想象、辅陈、比兴, 同时辅以合理的叙事, 使作品充满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格调。史诗场景宏大雄奇, 叙事细腻委婉, 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彝民族是一个崇尚精神高尚的民族, 同时也是非常务实的民族, 支格阿龙不单是纯粹化的神人, “他有非凡的本领, 上天入地, 呼风唤雨, 凭借这些神奇的力量战胜各种妖魔鬼怪, 体现了先民战胜各种灾难的愿望。他还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有家庭, 有爱情, 勇敢、善良, 疾恶如仇, 也有过错。他是先民中杰出的英雄, 是民族的理想的体现者。”是彝民族中杰出的英雄, 是民族理想的体现者。史诗对人物的定位和刻画是高尚而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 对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指出了方向。在思想上, 史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 体现了彝民族勇敢正义的精神内核, 作品充满着英雄正气, 激荡着震撼人心的英雄之情。

第二, 支格阿龙不畏强暴、蔑视一切、造福于民。英雄至高无上的责任就是为民造福, 而支格阿龙的性格和精神几乎涵盖了每一个英雄的特点。

第三, 支格阿龙的一切行为不是个人的行为, 而代表了早期先民的所有意愿, 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但真实可感。他每次的胜利都是普天下老百姓的胜利, 他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人民利益。因此, 《支格阿龙》集艺术与思想性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 具有较高的典范作用。

整体来看《支格阿龙》不仅是彝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瑰宝, 同时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这个民族的根, 是这个民族的脉, 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

[2]冯育柱, 于乃昌, 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苏黎士:瑞士苏黎世出版社, 1884.

初中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篇5

我们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你可曾到过泸定桥,你可曾看过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你可曾在一条条铁索上走过。没有参加过长征,这些困难中的“美”何尝领略。红军不怕困难,拥有超人的智慧,飞夺泸定桥的身影我们如何能忘?

你去过雪山吗?你会用双脚跨越过雪山吗?你可能忍受零下十几度的`寒冷。没有参加过长征,与这些“难得的幸福”只能擦肩而过。但是,红军们却创造了奇迹,他们用希望的脚步走出了大雪山,他们艰难的脚步我们怎能忘记?

你领略在草地的“美”了吗?你了解大草地“别致”了吗?一步一揪心。随时都会被吞噬,红军们冒着生命危险横跨险恶的大草地,那最后一句话都来不及说,渐渐下降的红军身影叫我们又如此能忘怀呢?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大草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我们忘不了红军血撒湘江的惨烈;忘不了敌人狂舞砍刀最终被砍下头颅的爽快;忘不了张国焘冒出第二个“中央”时,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抗争;忘不了惩治叛徒的大快人心。更是忘不了三军会师的壮观景象和庆祝长征胜利的喜悦面孔。

红军长征路的每一步,都洒下红军将士们的鲜血,这条曲折坎坷之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我们忘不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我们忘不了!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忘不了。

请为这些“忘不了”献上一朵花 ,它将不会枯萎。它将永远仰着头生长在狂风暴雨里。

我永远都认为,红军的胜利,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五岭逶迤腾红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如今的我们,学习才是重要的任务。让我们学习红军们的精神,刻苦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生命的付出没有白费!

浅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观 篇6

关键词:《荷马史诗》;英雄;观念;解读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主要是因为《荷马史诗》中塑造了诸多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些英雄形象表现了这个特殊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希腊文明之所以成为西方文明的源泉,《荷马史诗》的英雄精神浸润力量不容小觑。《荷马史诗》中一大批英勇威武、有责任担当、为自身命运和自然斗争的力量深深的融入到西方人的血液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具有永远不泯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论文就针对《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观进行简单分析。

一、《荷马史诗》中典型英雄形象分析

《荷马史诗》是由《伊利昂纪》(又译为《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为《奥德赛》)两部分组成,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两部史诗中成功的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形象。如著名的三大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尔、奥德修斯。下面笔者针对三位主要英雄进行分析。

1.阿基琉斯——勇敢尚武的复杂英雄。《伊利亚特》中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阿基琉斯这一英雄形象,阿基琉斯是古希腊文化中备受推崇的英雄。整个荷马史诗以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了描写,阿基琉斯的愤怒也贯穿全篇,通过阿基琉斯的“愤怒”,我们看到了阿基琉斯那鲜明的性格特征,冲动、率真、勇敢、重义气,如火焰般可以燃烧一切。阿伽门农夺去自己名下的女俘,阿基琉斯在盛怒之下退出了战争,于是希腊联军在战斗中开始节节战败。其性格率真可爱、任性冲动十分形象的展示出来;此时故事的焦点发生转变,阿基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之后,阿基琉斯又勇敢的加入战斗,最终杀死了赫克托耳为友人报仇,展现了阿基琉斯重友情,荣誉感强烈的一面,但是在战争中阿基琉斯鲁莽暴烈的性格又展露无遗,面对赫克托耳的尸体百般侮辱。但是在特洛伊老王跪求阿基琉斯还回儿子尸体的描写中,十分感人,最终阿基琉斯被感动的流出眼泪,最终为自己的挚友,为自己的父亲放声大哭,并且将赫克托耳的尸体人性归还。此刻,阿基琉斯富于同情心和爱心的形象又复杂的展示了出来。

2.赫克托耳——拥有完美性格的悲剧式英雄。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作为和阿基琉斯对立的主将,拥有完美的性格,是典型的古希腊悲剧英雄。赫克托耳总是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身先士卒為人表率,在战争中英勇无敌,同时又极具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特洛伊城的存亡,对自己妻子母亲都十分的负责。他毫不怨恨引起战争的美丽女子海伦,而是对这位弟媳十分的尊重。一位英雄的深明大义和男子汉风范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所以在面对英勇暴烈、尚武任性的阿基琉斯时,责任之下更多的善良和顾及的赫克托耳,极富完美英雄主义的赫克托耳最终以悲剧告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赫克托耳悲壮赴死的英雄事迹比阿基琉斯的行为更为感人。

3.奥德修斯——智勇双全的英雄。奥德修斯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完美英雄,他勇敢坚毅、聪明机智、善于克制且拥有大局意识,是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和政治家。《奥德赛》讲述了奥德修斯“回家”的里程,面对无数的诱惑,奥德修斯都用他的毅力和智谋从容对付,对“家”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十年的海上漂泊,奥德修斯最终跨越了重重障碍和危险,来到了家中。最终潜伏在家中,对各个心怀不轨的“求婚人”进行了十分残酷的报复,最终战胜各种天灾人祸,恢复了自己的家产和王位。

二、《荷马史诗》英雄观解读

1.责任。在《荷马史诗》中,英雄都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亲人百姓的责任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身上普遍存在。例如在赫克托耳身上,对母亲的责任,对妻子的责任以及对海伦和特洛伊百姓的责任,都时时刻刻压在赫克托耳的心上。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在城楼之上和妻子的深情的告别感动了很多读者。在赫克托耳的告别词中,他清晰地明白自己守护的特洛伊城将被毁灭,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以及全城的百姓都将流离失所在劫难逃。深重的责任感在这位英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英雄阿基琉斯身上,对挚友的责任感让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勇敢地挺身而战。在英雄奥德修斯身上,对自己理想的责任让他毅力非凡地跨过重重磨难,完成目标。

2.优秀。英雄本身就是指优秀的人,出类拔萃的人,在英国学者简·艾伦·赫丽生的解释中,“英雄”一词最开始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值得尊敬的、高贵的、强大的、非凡的。在《荷马史诗》中,英雄都是十分杰出十分优秀的,在诗人荷马的笔下,他们犹如神助,有着非凡的神力。首先从血脉上看,这些英雄很多都是神的子孙,如阿基琉斯的母亲是海洋之神西蒂斯,自己的父亲是色萨利佛西亚国王珀琉斯。阿基琉斯作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载体,本身就有超越凡人的优秀。即便没有神的血脉,《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也有着超越凡人的能力,如奥德修斯的智慧果敢、勇敢坚毅,对诱惑的抵抗力等等,都是普通凡人所不具备的。

3.勇敢。勇敢是《荷马史诗》中英雄的特征之一,在史诗中的诸多英雄身上随处可见。例如赫克托耳的从容,面对妻子抱着他们的独子苦苦哀求赫克托耳退出战斗,他却说:“我如果也像一个懦夫那么藏起来,不肯去打仗,那我就永远没有面目见特洛伊人和那些拖长袍的特洛伊妇女了,而这样做也是我不情愿的。”一个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战争中,尽管很多人心里恐惧,但是仍然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坚守,不让自己的战船被烧毁,自己战友的尸体不被抢走。阿基琉斯面对自己挚友被杀,自己勇敢的心也不敢于在苟且偷生中等待死神的降临。同样,奥德修斯面对各种巨人、风神、水妖海怪等等强大的敌人,从不畏惧地勇敢抗争,最终赢得自己的生活。

三、结语

《荷马史诗》中大量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性格的刻画,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文化的内涵,英勇善战、性格率真的阿基琉斯,拥有完美性格的悲剧式英雄赫克托耳,智勇双全的英雄奥德修斯在古希腊文化中熠熠生辉。 正如马克思所说: “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 而且是它的土壤”, 为后世提供了 “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深深的影响着后世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165、167页.

[2]麦英雄:《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15页.

英雄史诗 篇7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前苏联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苏联音乐的三大巨星”、“二十世纪交响曲大师”等。他的作品创作数量众多, 其中《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被称作“是战斗的诗篇、震撼的作品, 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

一、杰出的英才——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 被认为是“20世纪交响乐大师”, 是前苏联声名显赫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被誉为“苏联音乐的三大巨星”。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 父母接受过音乐教育, 家庭的熏陶赋予了他杰出的音乐天分。在10岁时, 因受十月革命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自由颂》等作品。13岁他考入彼得堡音乐院专门学习作曲, 毕业后在著名院校莫斯科音乐院从事作曲方面的教学。此后大多时间都用来进行音乐创作演奏。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数量浩如烟海, 在总数147部作品中, 有1部小歌剧、2部歌剧、四部舞剧、6首协奏曲和15部交响曲等。他的创作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基础, 广泛吸收并借鉴了各作曲大师的创作经验。大型交响乐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填密的理性思维, 其中的英雄人物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的创作。

二、坚强的土地——“受困危城之作”

《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 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创作的。二战时, 苏德战争爆发, 苏联被纳粹进攻时, 政府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 许多文艺积极分子纷纷投入到战斗歌咏的创作中去。被进攻围困时, 肖斯塔科维奇曾在城中亲自协助战斗第一线。“受困危城之作”之说是因为前三乐章是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创作完成的。全曲的气势慷慨激昂、威武雄壮, 终乐章振聋发聩的音响更是号令全国人民英勇战斗、迈向胜利。

《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于1941年底, 正是在肖斯塔科维奇撤出列宁格勒去往库比雪夫时完成的。并于1942年, 由隆莫斯德指挥这部作品, 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 在被誉为“文化宫殿”的古比雪夫礼堂里, 面向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题名献给坚强奋战的“列宁格勒”, 在当年“斯大林奖”的颁布典礼上获得首奖勋章。

三、震撼的作品——“列宁格勒”

这是一部出色的以“列宁格勒”为主标题、共四乐章, 各乐章各有主题的一部优秀的交响曲, 主题分别为:“战争”、“回忆”、“祖国的原野”和“胜利”。

第一乐章“战争”, 小快板。音乐一开始, 表达出的的是“人的主题”, 构建出战争前平和安宁的生活状态。使用旋律性的小提琴演奏出平稳忧伤的主题。接着乐曲中使用了经常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出现的气息悠长的朴素的木管内心独白。就在平和安宁中, 远方突然传来的击鼓声震碎了人们心中那和平美好的幻梦, 接着就出现了具有战斗性的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

第二乐章是忧伤的“回忆”主题, 曲式使用复三部, 中板。主部部分第一主题使用第一独奏小提琴演奏, 优雅的双簧管再接着奏出主部的第二主题。乐曲进一步推进, 低音竖笛代替双簧管演奏低音部分, 低沉优雅。这一乐章优雅抒情欧诺个、满汉悲伤, 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第三乐章“祖国的原野”, 慢板。描写了坚定的苏俄人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土地的那种沉痛的爱。为了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 音乐中流淌的旋律极力表现俄罗斯大地上那无边无际坚强繁盛的原始密林。

第四乐章是激昂的“胜利”主题, 由适度的快板转向中板。乐曲开始为了呈示出类似贝多芬“命运主题”的斗争动机, 而使用激烈的定音鼓演奏, 而抒情的拉弦乐器齐奏, 进入具有自由发展的主部部分。最后, 在慷慨激昂威武雄壮般的凯歌后, 乐曲再现了第一乐章中“人的主题”, 结束时再次奏出定音鼓演奏的斗争主题。

四、英雄的史诗——“列宁格勒”颂

在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战争时期, 肖斯塔科维奇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 为了鼓励激发人民顽强战斗意志, 创作出这首恢弘的音乐史诗。他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 我们依然活着, 我们必将胜利”!

《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 不仅是肖斯塔科维奇为了表现坚强的必胜信念, 激发群众战斗信念, 也发出了巨大的悲叹。悲叹“黑暗遮挡住光明、疯狂禁锢了理性……”。这悲叹不仅属于肖斯塔科维奇自己, 也属于一个纳粹魔掌下苟生的民族。尽管如此, 这一民族仍英雄地反抗着, 正如作品中命运的“英雄情怀”、“斗争主题”, 刚毅坚决、凯歌嘹亮。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 具有史诗性的英雄力量, 列宁格勒让“光明战胜黑暗、让理性战胜疯狂、让崇高的人道主义战胜了可怕的专制统治”。

五、总结

被饥饿与死亡、炮火与轰炸中围困中的列宁格勒, 在1942年春天, 用广播电台演播了肖斯塔柯维奇的激昂坚强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并面向全世界, 他们向世界用“列宁格勒”的英雄音乐来证实苏联的坚强。本文通过杰出的英才、坚强的土地、震撼的作品及英雄的史诗四个部分出发, 对《第七交响曲》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列宁格勒”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填密的理性思维, 其中的英雄人物能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的创作, 这一悲壮的斗争性的演出, 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列宁格勒”的气势慷慨激昂、威武雄壮, 终乐章振聋发聩的音响更是号令全国人民英勇战斗、迈向胜利。可以说, 肖斯塔科维奇在他激昂坚强的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中, 向世人展示的, “是战斗的诗篇, 是英雄的史诗, 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

参考文献

[1]左贞观.肖斯塔科维奇与他的时代——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J].人民音乐, 2006.

[2]黄晓萌.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与演奏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 2009.

[3]刘新红.是墓碑还是赞歌?如何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J].美与时代, 2005.

英雄史诗 篇8

关键词:勇敢的心,英雄史诗,民族风情

获得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的影片——《勇敢的心》是高校影视鉴赏类课程中的常见片目之一, 也是笔者所讲授的《影视鉴赏》课程中的必选片目。在《勇敢的心》的鉴赏教学中, 笔者主要从英雄史诗与民族风情两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批评。

影片《勇敢的心》由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执导并主演, 取材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暴政的历史事实, 因其对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相对完整的生活道路和性格的刻画而被认为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英雄史诗。该片以政治为背景, 以战争为核心, 以爱情为佐料, 在历史与传奇之间塑造了一位为爱而生、为自由而死的英雄形象——威廉·华莱士。在苏格兰历史上, 华莱士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在苏格兰的民间传说和各类文字资料中, 他的事迹极具传奇色彩且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版本。实际上, 在这个精心杜撰的电影故事中, 包括华莱士在内的众多角色及其影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不仅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甚至为服务于英雄传奇和史诗表达的需要对历史进行了歪曲的改动。例如, 历史上华莱士的父亲并非影片中所演绎的民族英雄, 实际上是英国人的“汉奸”;而被苏菲·玛索演绎的凄婉多情王后伊莎贝尔在历史上则被称作“法国母狼”, 在华莱士死后三年她才从法国来到英格兰, 七年后爱德华三世才出生。这种全然不顾历史出入的改写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美国史诗电影的通病, 有研究者指出:“美国史诗电影对于‘史诗’和‘英雄’怀有一种‘预设’的想象, 为拔高主题和角色, 甚至不惜歪曲史实, 主观的能指赋予所指的想象空间游离于真实。”[1]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这种类似的“历史问题”, 该片的创作者显然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影片中“历史后来人”这一叙述视角的设置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对影片中“历史问题”的一种纠偏。整部影片的故事在“历史后来人”的旁白中展开, 这一“历史后来人”的个人化视点明显带有民间传说或野史的色彩, 故事本身是作为历史的一家之言而存在的, 过于纠结故事真实与否显然是徒劳的。这一叙述视角的设置巧妙地消解了故事与历史之间的偏差, 不仅为英雄传奇的书写扫清了障碍, 同时也使得英雄的传奇故事呈现出主观的真实性。

“‘英雄情结’是好莱坞电影生产与消费的绝对主体, 英雄经验在无数摹本中从方方面面不断地累积, 建构了好莱坞电影美学中英雄的价值观。”[2]作为一部英雄史诗, 《勇敢的心》对于观众而言同样是一场消费英雄的盛宴, 然而《勇敢的心》并没有遵循经典好莱坞史诗电影的传统套路, 将华莱士描写成天生的英雄, 而是遵循着英雄成长的模式, 着力刻画华莱士是如何由一介平民成长为一名英雄的过程。影片伊始, 编导并没有从正面直接表现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 而是从幼年华莱士失去亲人这一角度切入,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尽显民族压迫的残忍和罪恶。在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 父亲和长兄便在与英军的对抗中死亡, 这一幼年的心灵创伤作为日后“复仇” 的原动力首先为英雄的成长埋下了伏笔。接下来, 随着情节的深入, 妻子梅伦又因反抗英军的侮辱而被杀害。 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 盛怒之下的华莱士将杀死妻子的英军首领和英军士兵全部杀死。这一举动无意间点燃了众多苏格兰平民压抑已久的反抗情绪并引发了起义。不可否认, 此时华莱士率领苏格兰民众揭竿而起的行为还是具有些许被动性的。但当到了最后, 众多投奔者汇集到华莱士麾下要求推翻英格兰统治的时候, 华莱士开始思考起自己的责任, 更看到了起义背后鼓舞人心的真正目标——自由。此时华莱士的灵魂可谓真正得到升华, 成为真正的英雄并拥有了一颗勇敢的心, 而涉及民族觉醒和国家独立的宏大叙事也被推至前台, 逐渐替代了个人的恩怨情仇并显示出影片作为英雄史诗的特征。

爱情描写是好莱坞大片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英雄和爱情的整合更是好莱坞电影美学中程式化的文化语境。 《勇敢的心》中存在着两条爱情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华莱士与妻子梅伦田园诗般美好的爱情生活, 影片以编导为两人精心设计的林间秘密婚礼将两人之间的爱情衬托的浪漫动人。虽然梅伦的过早地死亡中断了这条爱情线索, 但作为华莱士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梅伦对华莱士精神层面的影响却贯穿始终;另一条爱情线索是华莱士与英格兰王妃伊莎贝尔之间的浪漫插曲, 编导对于两人之间爱情的演绎更多地是基于观众对于英雄与红颜知己的想象, 隐约闪现着中世纪骑士爱情的影子。两条缠绕的爱情线索与华莱士英俊的形象、英雄的气概和良好的修养交相呼应, 不仅提升了这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的看点, 同时也丰富了华莱士作为英雄的情感世界, 对于英雄的成长做了近乎完美的表述。同时, 作为一部史诗电影, 编导对于英雄和爱情之间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 对于爱情的表现强调点到为止, 决不滥情, 无论是华莱士冲冠一怒为红颜, 还是与伊莎贝尔公主之间的“一夜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英雄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明, 在英雄光环的背后他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然而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 一是因为他们有自己正确的信仰, 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 他们可以无所畏惧毫不屈服。影片《勇敢的心》 以自由建构起华莱士这一英雄的崇高信仰, 并在描述华莱士追求自由的过程中, 突出其英雄主义气概。总观全片, 华莱士的人格魅力正在于他身上飞扬着的不羁的战斗精神和追求自由的风骨。影片以极其细腻的手法描述了两场战争场面, 第一场是斯特灵之战, 第二场是福尔柯克之战。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气势恢宏的厮杀场面一方面作为好莱坞史诗电影中的战争奇观而存在, 另一方面战争的残忍和血腥也生动有力地阐释了坚持信仰和追求自由的所需要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自由是华莱士的信仰, 也正是这一信仰成就了这一英雄。战场上两军对垒, 华莱士以争取自由的力量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临刑之前, 华莱士以为“自由”而牺牲的名义拒绝了伊莎贝尔劝他向爱德华表示效忠的苦心, 且唯恐因酷刑而背弃对自由的信仰。最后华莱士被处决时, 那句催人泪下但又振奋人心的“自由”更将英雄之气推到极致。“自由”终将华莱士送上了英雄的祭坛, 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关于英雄和自由的神话。

《勇敢的心》不仅作为苏格兰的英雄史诗而存在, 同时也是一面展现中世纪苏格兰风情的镜子。与苏格兰风情相关的种种细节虽被创造者隐藏在关于战争和英雄的主体叙事背后, 但仍作为影片的重要表现元素而存在。 风光独特的苏格兰高地、气势雄浑的中世纪战争场面、 古老的城堡和简陋的村舍等等, 凡此种种, 不仅使影片的环境氛围充满了高度的逼真感, 同时也将观众置身于浓浓的苏格兰风情之中。

影片中, 古老而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是苏格兰民族风情表达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风笛时而作为主题音乐, 时而又作为场景音乐或背景音乐, 几乎贯穿于影片音乐中每一个“角落”, 其所特有的悠扬与凄婉, 浪漫与苍凉配合着苏格兰民族英雄史诗的表达传递出无尽的文化韵味。在苏格兰地区, 风笛有着悠久且独特的发展历史, 苏格兰风笛音乐既属战争音乐, 也属和平音乐, 前者用于行军、召集高地人和哀悼亡灵;后者用于庆祝、求爱, 并可用来与小提琴、手风琴和谐地演奏舞曲等。对于苏格兰而言, 风笛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乐器, 同时是苏格兰高地文化和历史的代名词。在《勇敢的心》这样一部苏格兰民族英雄史诗中, 选择风笛作为配乐的主奏乐器显然再合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担纲本片配乐的是好莱坞久负盛名的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 这是一位在美国洛杉矶出生却在英国长大的配乐大师。这位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出身的音乐奇才, 曾师从古典音乐大师郭吉·里盖蒂接受过非常系统的古典音乐教育, 对苏格兰和爱尔兰音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深人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苏格兰和爱尔兰音乐气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姻缘巧合, 才成就了《勇敢的心》独具苏格兰民族风情的音乐风格。

除风笛之外, 影片中出现的蓟花和花格裙也是苏格兰民族文化典型物象。在威廉·华莱士父兄的葬礼上, 小梅伦送给小华莱士的那朵紫色的小花即是苏格兰的国花——蓟, 这朵看似平常的小花其实在影片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作为苏格兰的国花, 蓟被认为是能够拯救国家的花, 同时在苏格兰文化中, “蓟还有着‘报复、复仇’ 的寓意。小梅伦在葬礼上把这朵花送给威廉, 一是告诉他要坚强、勇敢, 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告诉他要复仇。可见《勇敢的心》在一开始就已经为‘复仇’这个主题埋下了伏笔:为父兄报仇, 为爱人报仇, 为苏格兰人报仇。 长大成人后的威廉再次见到梅伦时, 取出她送的紫蓟花, 虽然已经干瘪, 但色彩依旧清晰明亮。这朵花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同时也暗示了表面上想过平静生活的威廉, 内心深处仍然跳跃着复仇、战斗的火花。”[3]

《勇敢的心》中, 苏格兰花格裙是一道并不特别引人注意的“风景线”, 然而在这一服装道具背后, 仍然隐藏着丰富的苏格兰文化。在苏格兰, 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阶级的说法。据说, 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 有些以姓氏命名, 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在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事不断的年代, 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 花格裙充当起“军服”的功能。“在《勇敢的心》中, 威廉和梅伦避开英格兰人的监视, 在幽静的高原月色下互订终身时, 威廉送给梅伦一块格呢布, 作为定情信物, 因为这块布是威廉家族的标志, 所以送布已经可以充分表明威廉的心意。”[4]倘若不了解苏格兰花格裙的文化内涵, 便很难领会此中真意。

参考文献

[1]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J].艺术评论.2004 (11) :56-59.

[2]同[1].

[3]李新英.苏格兰风情:《勇敢的心》之文化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 (6) :101-103.

英雄史诗 篇9

创业:兢业元初无蹊径

在谈到创立快仓的过程时, 杨威介绍, 虽然快仓诞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 但他和他的团队在物流领域摸爬滚打已有很长的时间了。身负港口自动化的工作经验和数据开发领域的教育背景, 杨威找到了一批和他一样, 同时具有硬件和软件经验背景的人才组成了团队。“之前我曾以咨询顾问的身份, 参与了一家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策划, 并且搞过物流咨询, 后来考虑到自身特点和行业前景, 认为自动化搬运、输送、分拣这个领域是最适合我的。”有了团队和方向, 后面的路线就十分清晰了。2013年年底, 杨威和他的团队正式开始了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软件的设计。“AGV系统软件要求高柔性, 不同工况对软件要求兼容性也高, 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开发工作。”2014年, 系统雏形形成, 经过融资补强之后, 杨威的团队顺利入驻一座仓库进行进一步地研发和调试。“到目前为止, 需求方、应用场景、技术背景等研发型创业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素材我们都已经具备了, 后期的继续推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A轮融资的时候, 百世参与了进来。百世对于年轻的快仓所提供的支持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百世有着数量众多的仓库, 可以说包含了各种应用场景, 这对于我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杨总表示, 从此他的团队对业务的理解更上了一层楼。“我们与百世业务线的人员有过很多交流, 了解到了仓库的更多痛点和需求。”

现在, 快仓已经发展为一家基于机器人集群技术为用户提供仓储智能解决方案的成熟企业, 其品牌也逐渐被业内所了解, 完成的数个大型仓库解决方案的案例也都令同行刮目相看。这与企业初创时明确定位, 专注技术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快仓的发展, 证明了自动化设备行业技术为王这一真理。只有注重技术研发, 才能在众多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

发展:莫倚时平弛甲兵

杨总表示, 许多用户认为“设备商”就是单纯做设备的企业, 但事实上并不尽然。设备实际上只是系统的执行手段, 更重要的是算法以及数据的挖掘和调度。“听起来很炫, 但实际上做起来很枯燥, 然而这些东西确实是系统的核心。”杨总将美国的电商市场与中国做了对比, 指出, 美国的电商市场总体来说没有中国广阔, 电商的玩法也没有中国多样。国内仓库应用场景丰富而复杂, 对于任何设备商和集成商来讲都是挑战。“自动化仓库本质上就是让系统取代人作为仓储行为的发起者, 这就要求系统的流程设计、场景设计要完美契合用户一系列需求, 尤其是细节方面。这个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很难。”杨总认为, 以设备的思维去做产品, 只能满足单一设备, 抱着这样的思维去做产品解决方案则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信条:即使用户只购买我们的单一设备, 我们也必须用解决方案的形式去呈现, 而不能单独把设备剥离起来卖给用户。”要做到这一点, 就涉及到对用户的了解、对需求的把握及对业务流程的打磨。“我们要考虑怎么建模, 应该用什么算法, 之后才能考虑硬件设备的产品质量如何能够达到软件的要求。当然, 最后的最后, 还要落在成本上。”杨总表示,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开发链条, 任何一个环节割裂开, 解决方案都是不完整, 无法发挥效用的。“现在, 大多数用户需要的是即插即用的系统和设备, 不光需要‘交钥匙’的工程, 还需要‘交钥匙’后系统和设备不能出现问题。用户对我们的要求, 就像买一台计算机, 打开就要使用, 不管里面通过怎样的系统来实现, 只要出问题, 那就需要我们进行维修。”因此, 快仓提供设备时不会想当然地认为用户会自己排除故障, 挖掘新功能或是升级系统, 要把一切都做到用户前面。

要做到这些, 快仓就必须不断发展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形势, 快仓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接到的几个大订单, 而是不断砥砺前行, 不断完善自己的软件系统平台, 以期在这个企业飞速发展时期有更大的突破, 真正成为行业的技术领军者。

未来:劈开出路两重山

对于快仓未来的发展, 杨总表示, 首先要修炼内功, 解决方案一定要切中用户的痛点, 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提高效率。“这也就对我们的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更深一步的要求。除此之外, 我们也要看到, 系统不是万能的, 任何系统都有其适用边界,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拓市场时有战略有规划, 挑选最适应我们的系统, 最能发挥我们战斗力的领域去发展。”杨总认为, 目前市场上不仅仅是用户在选择设备商, 同时也是设备商在选择用户。“特别是在用户无所适从的时候, 我们就要让用户明确自己的需求, 并了解到他们需要怎样的产品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些需求。”目前, 快仓与京东、唯品会、百世等行业巨头的合作已经提供了诸多成功案例, 可以让用户真正在仓库中看到快仓的产品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主要的优势是高效、稳定、高性价比, 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客户, 客户就自然会选择我们。”杨总指出, 快仓在培育客户, 客户也在用需求培育快仓。“如果我们在发展前期不去甄别客户, 那么需求就会太杂太乱, 使我们疲于奔命, 对发展非常不利, 没办法去总结经验并用这些经验让我们的产品更上一层楼。这样就只能一直用初级产品去应付用户需求, 到最后, 用户不满意, 我们也不满意, 这样即使前期有销量, 也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影响公司寿命, 还会耽搁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用户对自动化设备的认同进程。”因此, 打通用户不了解需求, 企业不了解客户这两座大山, 开出一条通路, 是快仓能够取得成功的秘诀。

英雄史诗 篇10

杨慈安的《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是作者匠心独运之作, 这部二十余万字的皇皇巨作集中反映出了杜心五其人、三个时期其时、湖南其景、民族其神的丰盈内容, 熔铸了包括湖南大湘西、四川峨眉山、贵州苗乡寨、北京西直门、东京江户川、美国旧金山在内的广袤世界, 重构了杜心五的崭新形象, 还原了历史本真, 挖掘了地方文化, 诠释了民族大义。杨慈安在对杜心五人物形象建构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鱼龙混杂的乱象中, 拨开云雾, 恢复了一位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应有的后世美名。他让读者第一次全面认识杜心五的传奇人生, 再次感受苦难深重的百年历史, 触碰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这是一部奇书, 讲述的是历史传奇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杜心五八十四年的传奇人生大着笔墨。杜心五作为全书的主人公, 其一生的传奇经历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 从“奎星下凡”到“追梦而去”, 全书的传奇色彩寓于主人公的传奇一生, 这是这部书的第一个特点——“奇”。

作品是一部奇书, 它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杜心五人生的传奇。这不是一部传记文学, 杨慈安将其归于报告文学的范畴, 但作品的内容却是以时间为轴, 纵述杜心五的传奇一生, 适当上溯到杜心五父亲杜佳珍, 下延至当前湖南大学一对青年学子的谈话, 全书传奇性的特点明显。笔者认为, 作品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变革, 民族危亡之际, 国内国际矛盾突出。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中, 上至清廷皇族, 下到普通百姓, 无一能够逃脱时代洪流。社会变革的剧烈时期, 总会有亘古未见之传奇。各种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现象出现, 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撞, 外来势力对本土力量的瓦解, 民主思潮和封建势力的抗争,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造就了大师辈出的传奇时代, 传奇时代下又诞生了包括孙中山、杜心五在内的传奇人物。作品中不乏对清末社会现状、民国风雨际会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笔墨浓重的描绘, 也正因为如此, 历史背景的传奇性一览无余。同时, 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才更加凸显。

第二, 杜心五经历的传奇性。杜心五诞生在湖南慈利江垭的岩板村的庄园内, 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和其父杜佳珍的四品官居, 注定了杜心五自小的传奇性。调皮的杜心五气走了教书先生, 遇到了“反贼”石彪, 学得第一手功夫, 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传奇。而后的魔王闯祸、巧遇怪侠、吸食鸦片、密入洪门、师祖搭救、结识狂儒、公派留日、痛打狂霸、拼献武昌、通电抗日, 解放后他“一纸书退万匪”……无不凸显杜心五人生的传奇性。论及和杜心五发生线索交织的人物, 其中不乏徐矮师这样的武林大侠, 亦有镖师唐耀天, 改革维新派的谭嗣同, 还包括革命党人孙中山、谭人凤、刘道一等, 以及上海滩黄金荣、杜月笙、蒋介石都曾与杜心五发生过交集。至于谭嗣同给杜心五写信, 孙中山请杜心五演讲, 黄兴邀请他加入革命党, 戴笠亲自迎接, 蒋介石惊叹杜心五神功, 毛泽东主席嘱托保护, 程潜尊崇仰慕以及杜心五伺机刺杀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历史细节, 杜心五的传奇性不言而喻。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风云人物, 均与杜心五的传奇人生有过交织, 自始至终的传奇性让杜心五也成就了一生的传奇。当然, 他那一万八千言的《十字歌》, 以及在齐白石画作《梅花八哥》图上“绰约争春不染一尘, 老干无枝坚白独真”的题词, 都为他的传奇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第三, 自然门神功的传奇性。作品在对杜心五一生进行叙述的时候, 其中有上万字内容写自然门神功。徐矮师用六年的时间, 将自然门的全部看家本领传给了杜心五。“动静无始, 变化无端, 虚虚实实, 自然而然。”自然门本无其功夫, 由徐矮师首创, 杜心五初见师傅之时便听到《道德经》云云, 师成之时, 徐师傅令其面朝《老子骑青牛》磕头, 将自然门功夫与道家老子相联系, 其本身就多了“道”与“传奇”之义。“走簸箩”“鹰爪功”“子母球”“跑锅边”“双推掌”等基础功本来就具备传奇色彩,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到了当代, 这些基础性的功夫少之又少, 更别说是谁能将其展示得出神入化了。而杜心五在此基础上, 习得自然门功夫, 最终助他千里寻仇, 在日本比武大会上痛打山本刚, 后又在重庆到西安的飞机翅膀上腾云驾雾, 吓得蒋介石以为他是“可以腾云驾雾的神仙”。名师高徒, 杜心五的自然门传人之一万籁声成为一代武术名家, 并完成了自然门的理论集大成之作《武术汇宗》, 万籁声成为了一位既有实际功夫, 又有武术理论的武术大家。自然门神功的传奇性一览无余。

三、这是一部大书, 阐述的是民族大义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不是一部简单的个人传记, 卷帙浩繁的二十余万字, 阐述的是民族大义。这种大义, 不仅仅是杜心五个人在三个时期穿越中“每遇大事不糊涂”的关键抉择, 更是时代背景下各阶级奋起反抗, 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不屈战斗的过程中, 所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爱国情愫, 直接鲜活地阐述出了民族的大义。

出生于封建社会的杜心五, 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认识到革命事业的伟大, 抗日战争期间又能够坚持民族气节, 国共内战之际能够看穿蒋介石的反人民嘴脸, 新中国成立后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事业奉献余生。

杜心五出生于1869 年,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 只有短暂的十六七年的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 余下的传奇人生便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东洋美洲驰骋奔波。作品的主要笔墨集中在清末民初和民国时, 其中杜心五由普通百姓成长为南北大侠, 在押镖远行的路上感受到了民间疾苦, 从刺杀袁世凯和慈禧太后中认识到封建统治的黑暗, 在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的行动中与清廷决裂, 投身革命之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追随孙中山, 负责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封建社会大厦将倾之际,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前的黑暗时期, 杜心五能够自发成为一个具有清醒认识的负责任、有担当的历史人物, 民族大义寓于其行侠仗义、投身革命的壮举之中。

1940 年5 月18 日, 杜心五领衔发表致海内外帮会五千万同道兄弟的通电, 号召“拥护抗战, 申讨叛逆”。5 月20 日, 《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同时刊登题为《杜心五李福林等, 通电勗勉同道——拥护总裁并申讨汪逆》的通告。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之际, 杜心五虽然经历“双重打击”“身遭重创”, 只愿躬耕于校园, 但他的内心依然牵挂着国家民族。杜心五的秘密抗日活动, 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帮助张佛千到上海租界游说, 张锦湖称赞杜心五“功夫第一, 人品第一”。淞沪战役打响, 张佛千在杜心五的帮助下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面对抗日时汉奸周佛海汇来的五千大元, 土肥原两百万元的支票, 请他出任华北自治主席, 杜心五大义凛然, 将支票撕了个粉碎。

蒋介石打响内战之时, 始终没有忘记杜心五。蒋介石炮制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 请杜心五出任该协会董事长。杜心五惨然一笑:“他那个狗屁协会, 我才懒得参加哩”。后向海潜派人让杜心五参加湖南的“国大代表”竞选, 杜心五依然拒绝。杜心五回到慈利老家后, 从至高的道学层面回到了现实, 他认为从蒋介石到王东原这些人都缺了一种东西:灵魂与信仰。于是他开始创作“十字歌”, 以教化后人。不仅如此, 杜心五还四处筹钱, 捐资办学。他认为教育是兴邦之本, 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为慈利地方教育多做点事情。杜心五思想的变化, 让他走上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纵观杜心五的一生, 杨慈安的作品以时间线索叙述了杜心五的思想变化。面临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杜心五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思想跟随历史的进步, 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品阐述的民族大义以与时俱进的具体形态, 表现在了杜心五的人生抉择之中。

四、这是一部史书, 记载的是巍巍正史

《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不是小说野史, 更不是胡编乱造的市场经济的产物, 他是杨慈安几十年来的心血, 是为自己心目中的杜心五形象回归本真形象, 结束报刊上的奇闻异事, 小说电视剧中的稗官野史的乱象, 将被解读为“赳赳武夫”的杜心五, 还原历史, 回归了他本来的面貌——“卓艺绝伦, 令德昭著”“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杨慈安的作品实现了传奇与正史的辩证统一, 真正重塑了杜心五这一光辉形象。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 论证作品的真实性、史料性、权威性。

(一) 原始史料的真实

作品创作投入的时间之长、精力之大, 都是同时代作品中少有的。杜心五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杰出人物, 还是作者人生中几十年来的一个心结。杨慈安在对杜心五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 足迹遍布了北京、南京、武汉、长沙、上海、重庆和日本, 对档案馆的资料进行了查阅, 并且走访、座谈二百多人次。

作品作为已经出版的《杜心五年谱》的姊妹篇, 相当史料来自于其中, 由于《杜心五年谱》作为“年谱”这一特殊文体, 是后人根据其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编辑而成, 具有相当强的真实性、史料性、权威性。而在此基础上的《中华大侠杜心五——一个人的武侠梦》自然也就具备这一特征, 由此我们便可以将其与小说野史区分开来。

作品的原始史料真实, 可见于作品二十多万字的文字中, 尤其是作者穿插了多幅图片。其中部分手稿以及珍贵的文物资料, 均来自杨慈安的实地走访和拍摄。多幅珍贵历史图片, 有的来自于档案馆, 有的是杜心五的后人和徒弟提供的。作者在东京帝国大学寻找资料的过程中, 得到了大学教授的帮助, 亲自为作者找到了当年杜心五在日本求学的信息, 极大地论证了作品原始史料的真实性。

(二) 基本事实的可信

作品的传奇性并没有影响其真实性, 自始至终的时间线索, 尤其是时代背景, 作者都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基本事实可信。杜心五澧州赶考榜上有名, 日本求学真有其事, 传授国粹出高徒, 通电抗日留英名, 这些事件都是为官方认可或有直接的证据, 在此基础之上的其他历史事实都基本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做到了真实可信。

作品中谈到的杜心五与历史人物以及社会名流的交往事实, 也纷纷从当事人或者见证者的口中得以证实。杜心五逝世的时候, 中央委员林伯渠、徐特立发来吊唁, 湖南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及生前好友均送了花圈。著名画家徐悲鸿评价杜心五“卓艺绝伦, 令德昭著”, 并且将1932 年在南京为杜心五画的一幅素描拍成相片寄给了杜心五的家人。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离现在并不算太久远, 都是有据可查的。其他的相关事实都在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杜公馆中至今仍留有痕迹。

(三) 评论概括的客观

杨慈安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杜心五的无限情感, 作品全文无不突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杜心五的评价, 但并没有影响到作者对杜心五全面客观的评价。在作品的后记中, 杨慈安直言不讳地说社会上存在对杜心五的误读, 将杜心五描绘成了一个赳赳武夫, 与自己心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对于杜心五的评价, 杨慈安既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 夸张事实, 也没有刻意抹黑, 淡化功绩, 整体来说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概括。

一方面, 杨慈安认为自己在作品中对杜心五“完成了一个刚正不阿、义薄云天、道德养自身、德行天下的伟丈夫形象”。杜心五云淡风轻, 从不争功摆好, 具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 杨慈安认为杜心五作为历史人物, 有他的局限性。他“‘以技平天下’的少年梦, 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视野和发展。当他对同盟会刚刚有了清醒认识并为之竭力奋斗的时候, 却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刺杀宋教仁的惨剧, 他一下子跌入人生谷底。他看破红尘, 对谁也不敢再轻易相信, 以至于后来全面抗战爆发, 他的目光便只盯住了他笃信不疑的帮会, 这便导致他无法高屋建瓴”。

由此, 笔者认为杨慈安从正反两个方面, 相对客观地评价了杜心五其人, 对他传奇的一生也用了“每遇大事不糊涂”的说法进行了总结。因此, 作品对杜心五的评价是客观的。

五、结语

英雄史诗 篇11

近2亿多元的巨款投资,“梦之队”的超强组合;

张艺谋网罗世界顶级华人巨星联袂打造盛况空前;

一部兼具艺术世界电影魅力又有超凡商业价值的超级大片;

一部有望创造中国本土电影票房纪录的电影巨献。

导演:张艺谋

故事原创:张艺谋李冯王斌

编剧:李冯张艺谋王斌

摄影指导:杜可风

制片主任:张震燕

好莱坞功夫皇帝李连杰饰无名柏林影后张曼玉饰飞雪

嘎纳影帝梁朝伟饰残剑当红影星章子怡饰如月

内地演技派明星陈道明饰秦王金马动作导演程小东为武术导演

奥斯卡音乐大师谭盾作曲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伊萨克·帕尔曼担任小提琴独奏

首映日期:2002年12月25日

出品:精英娱乐有限公司北京新面画影业公司

战国末期,七雄并起,唯秦最强,为了对抗秦的吞并,六国各地上演着不同的刺秦故事。这期间,三名赵国刺客“残剑”、“飞雪”、“如月”联合起来,刺杀秦王……最后一个叫“无名”的侠客杀了“残剑”、“飞雪”、“如月”,获得了秦王的信任,秦王用盛大的礼仪欢迎,并在十步的距离接见“无名”,“无名”给秦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无名”讲完故事,举起了剑……

《英雄》携“四把宝刀”杀向市场

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耗资3000多万美元的武侠巨制《英雄》,前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首次记者招待会。这是《英雄》第一次正式发布权威消息。就在这次发布会上,《英雄》亮出了杀进国际市场的四把宝刀。

宝刀一:四张国际明星牌

自张艺谋导演筹备拍摄电影《英雄》以来,外间纷纷拿来与李安的《卧虎藏龙》作比较。也有人说《英雄》是张艺谋为进军好莱坞,夺取奥斯卡奖项而开拍的。张艺谋表示,拍摄《英雄》是朝向国际市场,希望把中国文化带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中国的电影,他指出《英雄》虽然与《卧虎藏龙》同是动作电影,但《英雄》本身存在更多历史元素,两者在题材上有很大分别。

这出史诗式武侠电影《英雄》,耗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由筹备到完成后期制作超过两年时间。这也是张艺谋首次执导的武侠电影,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张艺谋所用的演员全是国际知名巨星,如康城影帝梁朝伟、柏林影后张曼玉、国际动作巨星李连杰等。幕后班底如金马动作导演程小东,奥斯卡得奖音乐大师谭盾等均具国际知名度。有人质疑张艺谋是否没信心打入国际市场,故要打明星效应牌?

张艺谋表示:“这非信心问题,而是电影本身是朝向国际市场,故需要有国际知名度的演员去演绎,才能得到国际关注,这次很难得集合各方人才制作这部电影。我相信好电影是不分好莱坞制作或是中国人制作,喜欢的就会喜欢。”

宝刀二:谭盾创作全片音乐

《英雄》的全部电影音乐由谭盾担任创作,其实两人的合作早在张艺谋为申奥拍摄宣传片时就已经开始。在张艺谋拍摄申奥宣传片期间,有关方面紧急邀请谭盾创作一段音乐,谭盾在百忙中抽空去了北京,和张艺谋见了面。

当谭盾到北京时,他已经接受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邀请,为这所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创作一部于2006年公演的歌剧,关于题材,谭盾最初有许多设想:秦始皇、弗洛伊德、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犹太人。大都会歌剧院方面则表示:希望谭盾创作一部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歌剧,于是,题材最终锁定秦始皇。歌剧音乐当然由谭盾创作,但由谁来导演和编剧呢,谭盾一时没有可靠的人选。

在北京碰面交谈后,谭盾和张艺谋一拍即合,最后的结果是,谭盾出任《英雄》的作曲,而大都会歌剧院也选择张艺谋为他们那部2006年公演的秦始皇题材的歌剧导演。

宝刀三:帕尔曼提琴奏“秦腔”

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伊萨克.帕尔曼将为《英雄》担任小提琴独奏。邀请帕尔曼是谭盾的想法,帕尔曼当年在《辛特勒的名单》中的出色表演,曾感动了全世界。

今年5月,《英雄》的录音工作在纽约进行,当帕尔曼在录音室内录制独奏的时候,张艺谋专程赶到纽约,在录音室呆了3天,他对帕尔曼的演奏十分赞赏,他的一句很有趣的评价是,帕尔曼拉出了很奇妙的“听不懂”的声音。

这是谭盾的杰作。他让帕尔曼将琴弦调松,只用两根弦来拉出声音,声音的表现则借鉴了秦腔的高音特征,营造出一种远古大漠的苍凉感觉,这和秦王朝的地域特征相当吻合,而这样的小提琴声音,十分特别,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帕尔曼自己也觉得很奇妙。录音工作此后又在日本某小岛和北京进行,在前一地参与录制工作的是闻名全球的“鼓童”,他们录的是鬼太鼓,在片中还会配上中国铙钟的声音;在北京录的是人声和管弦乐团,这次没有歌曲,人声部分将由男低音和女高音完成,前者低回深沉,后者极其飘逸。

宝刀四:马荣成推出漫画版

电影《英雄》将于今年12月25日上映,届时还会同期出版漫画版《英雄》,由著名香港漫画师马荣成主笔。马荣成表示:“我很开心可以与张导演合作,因为一向都很欣赏张导演的电影。而这次算是首次绘制电影漫画,所以我会在创作前先看这出电影,希望尽量掌握人物的神髓。”另外,《英雄》漫画将会于电影上映前率先曝光,但出版、发行的周期还是会配合影片的映期。

剧中人物及国外媒体的评论

“这部电影真像在色彩中流动!”——杜可风

“可称得上视觉的盛宴。”——谭盾

“把动作电影拍到巅峰了!”——李连杰

《英雄》

气势恢宏的史诗巨片,他的肩膀上寄托了整个亚洲电影的希望……

张艺谋起用了前所未有的全明星阵容,亚洲最美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集结麾下;

这么充满美观同时又紧张刺激的画面绝对在世界电影圣殿中拥有一席之地;

在这部新影片中张艺谋尝试着建立一种全新的动作模式;富有节奏感、兼具酣畅淋漓的打斗动作与画面的艺术美感……

——美国《时代周刊》

《英雄》幕后故事

李连杰:当初听了张艺谋对剧情的简单介绍后,就被无名的悲剧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之所以降低片酬出演这个角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尝试亲自饰演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人物,对无名内心的刻画需要很强的功力,这也是李连杰饰演的以往角色所不及的。

章子怡:《英雄》将拍摄半年。章子怡个人戏分虽然一个月就能拍完,但她决心搬个板凳全程跟着剧组,坐看张曼玉、梁朝伟如何演戏。

梁朝伟:扮演剑侠的梁朝伟在片中有不少飞来飞去的场面,非常辛苦,但对工作认真的他仍然坚持亲身上阵。日前有场戏讲他由数层楼高跃下,他便亲身上阵,虽然地面做足安全措施,铺满纸箱,但他落地时脚却插在纸皮箱与纸皮箱间,扭伤脚部。由于每日都要开工,所以他不能打石膏,只可以敷药忍痛开工。

张曼玉和张艺谋一次真正的碰撞

这也是张艺谋第一次有机会与香港大牌明星合作,张曼玉对张艺谋的导演技巧不太适应,“张导对于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清楚。”梁朝伟说:“而这正我们一般人所欠缺的。”我们告诉张艺谋,两位明星因为他几乎不指导的导演技巧而有些不知所措,他呵呵地笑了起来:“响鼓不用重锤,对于他们这么好的演员来说稍许旁敲侧击一下就足够了。”

在这部新片子中张艺谋尝试着建立一种全新的动作模式:富有节奏感、兼具酣畅淋漓的打斗动作与画面的艺术美感。张艺谋的耐心宣传来自于他对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深刻把握。“在我确切地知道每一个场景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之前我是不会开机的。”他说得一点都不夸张,对于每一个细节。每个节奏、每个角度预先做到心中有数是他最欣赏的工作方法。而当他打着手势模拟摄像机该如何追拍李连杰手中的剑或是张曼玉脸上的一滴泪珠时,兴奋之情使他平时的沉默寡言顿时一扫而光。张曼玉向我们抱怨说张导老让她哭,不过他却说:“没有什么比看见一个女人在银幕上哭泣更能打动我的了。”

一棵树的故事

为了寻找他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张艺谋会跋涉数百公里为每个形象寻找一个合适的背景。去

年整个剧组为了拍摄一场张曼玉和章子怡之间的打戏千里迢迢地赶到了内蒙古的一片橡树林里。张艺谋介绍说:“我派人专门呆在那里观察叶子颜色的变化,还让他把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每天都拍摄下来,我每天都会给他去个电话:‘看上去怎么样啦!’‘不行,还太绿。’等到一半叶子黄的时候剧组就马上赶去了那里。我们要用三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这场戏,所以叶子一定黄得非常好看才行。

上一篇:求职竞争下一篇:物联网门禁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