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叙事比较

2024-05-21

荷马史诗叙事比较(通用6篇)

荷马史诗叙事比较 篇1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

班级:10对外汉语

学号:100213050

作者: 杨斌 内容摘要: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

《诗经》叙事诗

情节

人物

语言

正文

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

(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

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为此雷霆大怒(第二次),为此,他与阿伽门农和解,穿上他的辉煌铠甲,一手拿剑,一手持盾向特洛伊人进攻。最后,杀死赫克托耳,并拖尸泄愤。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讨回儿子的尸身,特洛伊人隆重地殡葬了他们的英雄。有别于《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主要描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10年海上历险经历和他重建家园的故事。

2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多种叙述手法并用 ○史诗在叙事上采取双线结构以及倒叙、插叙、顺叙的结合使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从而文章在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凸显上宏伟丰 满。

如《奥德赛》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是,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二是,家中贵族求婚子弟的胡搅蛮缠和帖雷马科外出寻父。两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全家团聚展开。而《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线,设计了有声有色、极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即主人公与阿伽门农、赫克托耳之间的冲突),通过他的怒而罢战和怒而参战的神来之笔使全作结构奇巧而单纯、清晰而明了、精密而完整。另一方面,在描写这场战争,人与人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

(二)《诗经》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1忽略故事而又极易转向抒情

○ 《诗经》的叙事并不表现为营构曲折的情节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事件进程的简笔勾勒和静态铺排(复沓)的手笔表达主题。

如抒情性叙事诗《氓》,诗中的女子回顾了自己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抛弃的全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寥寥数字就对时间原委作了客观交代。诗的第一章、第二章尚能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恋爱、订婚。而第三章有转为纯粹的抒情,直到第四章叙述又出现了大幅度跳跃,叙事不完整,常出现断层。

二、荷马史诗与《诗经》叙述语言特色

《诗经》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从字法上看,诗经运用了叠字、连绵词和语气词。叠字如“关关”、“忡忡”、“翳翳等。从章法上看,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情感,是实在音韵 上和修辞上都收到审美效果。荷马史诗根据古代希腊人口头传说汇集而成的。因此它在语言上多使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写成,而且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烘托等。这些手法的使用,第一与关照全局,突出重点结构是分不开的;第二,使文章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特征。

对比:、一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思想的不同和文章形式上的制约,两者形成鲜明的差异。《诗经》叙事诗要么有宏大的场面,而缺乏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要么有个人经历的描述和人物刻画,而缺乏宏大的历史场面。然而,荷马史诗则两者兼有,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史诗”叙事学理论,“叙述”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丰满的英雄形象。二是,两者在叙事上表现手法的侧重不同导致两者呈现着不同。正是因为:第一,荷马史诗上的口头化的语言特色,使得它更易于按时间顺序构筑文章。第二,大量夸张、“荷马式”的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形成了宏大的场面。而《诗经》则侧重于“言志”,因此抒情性韵味浓重。且诗经叙事往往是“一事一叙”的结构,造成文章短小,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上不足,常常只抓取典型特征来表现,而场面上更是相形见绌。

结束语

荷马史诗和《诗经》都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文学瑰宝,对后世中西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荷马史诗叙事比较 篇2

黑格尔曾提出“中国无史诗论”,在他的《美学 • 第三卷》中,他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种大障碍。”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同样存在着史诗,虽然不似《荷马史诗》那样鸿篇巨制,但是《诗经》中的一部分篇目也同样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史诗性质。《大雅 • 生民》记述周始祖后稷是母亲姜媛踩着上帝的脚印而生,这似乎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虽然有着离奇的身世,但后稷勇于实践,自强自立的本性更显示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周民族史诗的另外几首,则是侧重男权社会下城邦、国家的发展和逐步富强。 而其中对战争的描写仅仅是从军备整齐的角度以及声势浩大的迁徙过程,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血腥的描写。

而提到西方史诗,大多数人会马上想起《荷马史诗》, 它以其浩荡的气势,冗长的篇幅令人印象尤为深刻。但更让文学家们惊叹的是其中叙事的完整性和对战争描写的精细。 《荷马史诗 • 伊利亚特》用诗性的语言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节,也刻画出了英雄阿基琉斯的生动形象。最打动人的就是其中比喻性的语言“像一缕升空的薄雾,女神轻盈地踏上灰蓝色的大海”,“一团悲愤的乌云”,“对母亲说道,用长了翅膀的话语”,“如烟的记忆,笼罩在他俩的心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赋予了情绪,让你深切体会到感情的真实与自然。而在特洛伊人神混战的宏大场面中,更能反映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过程中战争的残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更突显了荷马时代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豪迈的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东西方史诗中战争的比较,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或是注重内容或是从形式的角度展开,很少深入分析其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历史记载不同,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在中西方史诗中所体现的战争,具有不同的什么风格: 东方大气的仁和壮美和西方旷达的勇武崇高。《诗经 • 大雅》 中的五首史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充分体现周代宗法制的盛行。虽然没有《荷马史诗》那么长篇巨制,但依旧有着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其时间跨度长,周民族延续态势的兴旺,周文王、周武王治世之强盛,都满足刘勰所言之“体制宏伟”。

首先表现在战争的目的上,中华民族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满足保家卫国的需求,而西方国家则是为了领土扩张。就像《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起因的描述,看似是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联军为夺回斯巴达王之妻海伦的正义之战, 实际上却只是以此为借口,为夺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宝。其次从对战争的主观意愿上来看,东方反对不义之战,更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西方则对战争有着无限的向往, 以此来成全他们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在《诗经 • 大雅》 中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以及文王、武王为开疆扩土和对民族繁衍所做的努力,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另外,壮美和崇高都是对史诗宏大事件的叙事,不论是周民族始祖的诞生,周文王及周民族宗系的建立,还是特洛伊战争宏大背景下英雄性格的刻画,都是他们叙事的表现手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开篇指出,诗歌本质是模仿,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于是情节和性格就成了《诗学》论述的中心。《伊利亚特》不但精致模仿了特洛伊战争,而且模仿了战争中伟大的英雄,这都是《诗学》模仿理论的体现。 而《诗经 • 大雅》的五首周民族史诗在表现方式上,更接近于再现,或者说是注重结果的呈现,在《绵》中“乃召司空, 乃召司徒,俾立室家”的安稳生活,是诗人更侧重的歌颂内容。

东方史诗即便是在对战争的描述中也会不自觉的散发一种和谐的韵味,带着它历史的厚重感在远古的河流中缓慢前行,伴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演绎着生命的文明。

摘要: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单从史诗中对战争性质以及场面的描写就具有明显的不同,《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周民族史诗侧重于写东方仁义之师,注重以和为贵的兴邦之道;《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则通过对战争场面厮杀的描述来突显英雄的勇武和气概。在二者的对比中,不管是体式还是内容,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你不仅会感慨于东方古韵的含蓄美,也会惊赞那西方英雄的勇武格斗精神。

荷马史诗包括 篇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解析: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它作为史料,不仅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状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礼貌。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带给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相关阅读】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作者相传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之间的盲人诗人荷马,但是目前更流行的观点是《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群众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

《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不和的金苹果”的传说。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的时候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愤怒的复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写“赠给最美的女子”,引发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忒之间的争夺,并最终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率阿迦门农夺走勇将阿喀琉斯宠爱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愤怒而不再参战这一情节为楔子,描述阿喀琉斯的愤怒以及此后五十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紧之后特洛伊战争之后的中。特洛伊战争中为希腊联军献木马记的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难,滞留异乡,他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回家和妻儿团聚。

在语言上,《荷马史诗》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修辞技巧相当成熟,叙事结构也十分合理。荷马善用比喻来描述人物及刻画宏阔的社会、历史场面。尽管其中不乏冗长剩余的华丽辞藻,但这是所有古代文学的特点。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相传《荷马史诗》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和史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回到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时代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群众口头创作,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史诗包括了迈锡尼礼貌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状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礼貌。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史诗特色

史诗的超长篇幅特色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这两部史诗还没有写下来的定本。根据罗马著名散文家西塞罗所说,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当时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学者们曾编订过荷马史诗;古代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是他的儿子希帕尔科斯执政时的事。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4年庆祝一次的重要节日,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文艺节目。从这制度实行之后,史诗的资料和形式就应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只是当时朗诵史诗的艺人,或根据自己的“话本”,或凭记忆,有时在文字上和行数上可能有些变动。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史诗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简不同是能够理解的。关于荷马究竟有无其人,两部史诗是否都是同一位诗人的作品,近两百年来一向是西方研究荷马的学者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两部史诗在资料描述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两部史诗文字风格上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此刻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

品,荷马还是确有其人。当然,荷马也是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没有长期的传说积累,荷马也创作不出这样两部伟大的古代史诗。

史诗的音乐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并不必须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的某些艺术手法虽然比较简陋,但有经验的说故事的诗人运用技巧十分纯熟,所以才能产生这种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述,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史书的版本特色

这天所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旧抄本,最早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两部史诗都保存了不少手抄本,但是资料都相同,它们所根据的都是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的校订本。史诗手抄本还有不少残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公元前1世纪,资料也是完全相同。这就是说,在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已经有了最后定本,此后它的资料就没有任何改动了。那时最后校订荷马史诗的学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泽诺多托斯(公元前285年左右),据说他对原诗的文字作过不少加工,资料上也凭自己的决定有所增减;此刻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就是泽诺多托斯编定的。这证明他对原诗的结构作过一些重大增删,原先这两部史诗的长短大概没有这样整齐。第二个校订荷马史诗的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195年左右),他校订史诗比较慎重,更尊重旧抄本,没有作很多主观的增删。第三个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旧抄本,认为一切改动都要有所依据。这三位学者都是当时希腊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城著名的图书馆的主管人,有机会看到很多藏书,有很好的条件来进行校订工作。由此可见,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两部史诗还存在繁简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现

代西方学者曾辑录了古代著作里的荷马史诗引文,共有480多行片段,都是公元前5、4世纪的。这些引文有的与此刻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见于今本。一般来说,不同的约占到一小半。古希腊许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品达罗斯、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都引用过荷马史诗,那些引文往往与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亚里士多德引了《奥德赛》卷9的一段关于独目巨人的描述,文字与今本一样,但是他说那段是出自《伊利亚特》卷10,是描述一只野猪的。还有他说在《奥德赛》卷23奥德修斯对佩涅洛佩的一段话有60行,但是从此刻的本子看来,这段只有33行。这些变动和资料繁简不同,说明在公元前5、4世纪通行的史诗抄本同今本还有不少差异。

历史价值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也都是以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能够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它们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

《荷马史诗》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就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这些故事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当皮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527年)在雅典执政时,它才被最后用文字固定了下来。我们这天所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过的作品。

英雄史诗都是以必须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荷马史诗》就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s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从《荷马史诗》中,我们能够看到: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透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中的资料描述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往往就能够决定历史的变化方向。因此,从某种好处上说,英雄史诗所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只但是英雄史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史观与之后西方社会中的英雄史观是不同质的。

英雄史诗用神奇的笔调描述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目的并不是贬低大众,而恰恰是为了抬高作为那些英雄的子孙们的希腊人,是为了抬高那些创作和传播英雄业绩的人们本身。因为一个有着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诗之所以能够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不仅仅仅在于它能娱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鼓舞人们的斗志、引导人们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祖先的荣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样去进行生存斗争。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都竞相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尊为自己的祖先,甚至连荷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争夺和崇拜的对象。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还出现了表示“历史”概念的词语。尽管这个词语在史诗中使用时的含义并不确定,但是它至少已经包括了这样的意思,即:透过对目击者带给的证词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真相。之后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就是直接从这个含义上演变而来。

资料介绍

荷马史诗的资料十分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向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向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十分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基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述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向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

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最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那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但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述,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之后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那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回到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必须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齐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史诗评价

古代关于攻打伊利昂的战争和奥德修斯等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希腊作家的著作里。而这两部史诗只选了伊利昂城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基琉斯的愤怒这一段,和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游了10年之后最后回到故乡这一段,这样处理显然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古代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天才诗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构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证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到达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此刻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礼貌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到达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不少重要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5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由于亚洲西部和埃及一带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与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关于史诗《伊利亚特》所说阿凯亚人攻打伊利昂城的传说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从过去一世纪间西方考古学家的发现看来,荷马史诗中许多描述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施里曼曾在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萨里克发掘一座古城的遗址,这个古城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公元前到公元前1000年间至少被焚毁过9次,其中第7次被毁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战争的历史依据。有些学者曾提出一种比较可信的假设,即根据当时的航海条件和地理位置看来,这个地区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径,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东方的必经之地;为了获得东方的粮食和财富,地中海东部人民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险渡海去攻下这个要塞。著名的寻找金羊毛的希腊神话,也反映了古代人在黑海一带航海的历史事实。

在希腊的迈锡尼地方,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和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所穿戴的华丽的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这些发现证明有关古代迈锡尼的霸主阿伽门农的传说也是有历史根据的。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发现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那里有较迈锡尼更早且更繁荣的文化。他发现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古代王宫,以及工场、库房、陵墓等,还有很多涂有精美图案的陶器、青铜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战争、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那里比迈锡尼更早的青铜器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或年到公元前1000多年之间。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以北发生了强烈地震,以克里特为中心的文化,在遭受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后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当地的强大舰队全部毁灭。此后爱琴海的海上霸权由克里特岛一带转移到迈锡尼等地。近年来,西方考古学家还在发掘克里特岛的古文化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看来,克里特岛一带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比希腊本土为早。那里的领袖曾是地中海东部的霸主。古代希腊传说也说克里特岛曾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弥诺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宫,并使雅典等地向他纳贡;另一著

名的传说认为古代海上曾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名叫阿特兰提斯,之后因违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岛一带遭受强大地震的历史事实。继克里特文化之后的迈锡尼文化看来也曾成为地中海东部的霸主,但到公元前1150年左右,由于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开始衰亡。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4

《荷马史诗》分为两部分:伊利亚特涸奥德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赛德”。

这一部分讲的是奥德修斯和他的士兵们因为风暴,所以和大部队分开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为惹怒了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卷进风暴失踪了。而奥德修斯因为刚开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艰辛。

最终,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将那些背叛自我的人杀了,和自我的妻子佩涅和儿子特勒团聚了。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让我们领悟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正所谓“十年寒窗中状元”。咱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状元,可他们那一个不是苦读出来的?他们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奋斗,只为了科举的那一天中状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够得到回报。

荷马史诗读后感精选 篇5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写和英雄战斗描写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达到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现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

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

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

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

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

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

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

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写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达到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人类的野蛮性是无时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战争,而能把野蛮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战争的创作,恐怕也只有《伊利亚特》了。

在《奥德赛》中,虽然更多的内容是描写诸神的安排、奥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写。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其次,不得不谈谈它的文辞如何之巧妙、华美和伟岸.一部史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然而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气势雄浑。作为叙事诗,它的辞采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语言描写富于表情化,贴合人物的性格及场景设置,而且不乏幽默感。从这些语言对话中,读者不难推测出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尔与艾阿斯决斗前所说的话: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国王的儿子,士兵的将领,

你切莫把我当成不谙战事的孩子或妇人。

我是一个精通战事懂得如何杀戮的人……”

用连续几个称呼来叫对方,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从的一种礼仪,又恰如其分地驳斥了对手的挑衅,给对手以一种只可意会的讽刺挖苦;而后面的话语则以一种近乎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赫克托尔内心的自信和与对手决一死战的决心。诸如这样恰当的语言描写在全诗中比比皆是,因为《荷马史诗》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而这,也正是本诗的特长之一。第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来描写动作是本诗的一大亮点。比如雅典娜帮助奥德修斯等人追杀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摇起埃吉斯,凡人的灾星,

把求婚者吓得昏头转向、四窜奔逃,

像那春暖日长季节的牧牛,被纠缠不休

的牛虻追赶叮咬,发疯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秃鹫,从大山扑下,

平原上的小鸟惊叫逃窜,在云层下面,

却不能抵挡鹰鸷的猛扑,悲惨死去,无可抵御。

奥德修斯等人正是这样,横扫宫殿,追杀求婚者。

伤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头纷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单调的杀戮过程描绘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动物格斗,表现英雄的勇猛及对手的惨败,又不自觉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真可谓一石二鸟。另外,正是通过语言与动作描写的有机结合,才使《荷马史诗》的故事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写得气势宏伟。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当数《伊利亚特》第二卷中对希腊联军和特洛亚联军的各自布阵及其成员来源的描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支军队所来自的城邦介绍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领及其宗族历数一遍,而且还详细描述他们的战斗力(不无夸张之处)。作为一首诗,这的确显得罗嗦、冗长而且拖沓,但是作为文学史学作品,这些描述却显示了战争双方的雄厚的实力,增强了战斗场面的气势,正是这些描绘,使《荷马史诗》的战争场面变得无比宏大,气势无比雄浑。

最后,《荷马史诗》的结构严谨,故事性强,读后让人拍案叫绝。《荷马史诗》是文人根据特洛亚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虽然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便必有其虚构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虚构之嫌,而且在不同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传说流传下来,而且不必说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本已虚构,况且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写作队伍完成的(根据对两部分的详细比较)。但是即便如此,《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亚战争”仍然是一个结构紧凑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诸神的一场争吵引发了人间战争的祸端,随后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战争开始并且变得旷日持久,而后希腊联军内部引起矛盾,使战争局面不可捉摸,再后来联军消除矛盾,重归于好,团结一致,最终攻陷特洛亚城,战争以希腊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而战争结束后,又以一个希腊将领回家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希腊联军的下场,而这些事件都是由无所不能的诸神所预先设计好的。如让阿基硫斯预言阿伽门农“会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后来阿伽门农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尔得到神谕,预言阿基硫斯会被阿波罗杀死,后来亦得到实现。这些故事既宣扬了命定论的观点,又讴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畏命运、不怕牺牲、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说文辞的华美是诗歌的固有特征的话,那么如此严谨的故事情节却超越了它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史诗中的典范,给后世的史诗创作提供了借鉴和模式。

荷马史诗读后感800字 篇6

人们追求荣誉、财富和成就的精神线索始终贯穿整部作品,而且对于音乐、建筑以及人神的善恶的重视也摆在了重要位置,从而能始终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伦理道德的不断思考。

它之称为“史诗”,一是能较为真实的反映或是映射当时的社会面貌;二是具有文学鉴赏性。摆在面前的《荷马史诗》是欧洲人以多种不同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又被译为汉文本的,所以它的总体史学性无多大改变,可它的原始文学性就大大的折了扣,以至于我们外国或后来读者并不能真实的体味古希腊文学的魅力。在此,我就暂且称它为“差异带来的文化碰撞”或“差异碰损”。

未读《荷》之前,自己还以为自个的文学鉴赏荷感受力还混得过去,可等我读完整部著作之后,一头的茫然,不知如何去评价。古希腊的社会风貌、战争的观点、和平的观念、价值的实现、男人与女人、道德观、人和神的关系、文明的描述、以及当时的阶级状况等等,都不知该从何点发出自己的感想。看样,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含量太匮乏了啊,要想更深的体味《荷》的内容,只有从熟知当时那种社会大背景,世界大背景着眼,以此作为读本书的背景,这样或许就能有更多、更实的感受,也就不愧于它本身的价值了。

上一篇:星期日的安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下一篇:阿谀奉承褒义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