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提问

2024-09-09

互动式提问(共11篇)

互动式提问 篇1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日益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式提问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何谓互动式提问呢?简而言之, 即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相结合, 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进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 让教师回答,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给予点拨, 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再引导学生广开言路, 进行讨论。大家通过激烈的争论, 集思广益, 最后明确问题的答案。

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巧妙地提出问题, 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设疑、质疑、解疑习惯。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回答问题, 以求师生互动。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钻研教材, 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互动式提问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 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使用互动式提问呢?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 谈谈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设疑及时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 是开启学习大门的钥匙, 是向智慧领域深入进发的信号。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疑问与学生的认识活动紧紧相连, 不可分割。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疑问, 那么学生认识活动也不复存在。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 就是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不断提疑设问, 并引导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去释疑答问;对学生来说, 就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 逐步求得知识, 锻炼能力, 发展各种品质, 不断从一个水平跃到另一个水平, 从量的积累跃到质的转变。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考虑适当。一不能过浅, 二不能过深, 三不能过空, 四不能过滥, 五不能过呆。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例如, 在教七年级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一文时, 当讲到“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句话, 这一问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生积极发言:“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教九年级周国平写的《家》一课时, 一开始当提问“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回答:“‘家’是人们熟悉的字眼, 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的深刻理解。周国平对‘家’的思考是一种哲学思考, 让人们感受‘家’的温暖, 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学习提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提问方面要善于研究, 同时还要不断总结和学习名师的提问方法, 要把教师的提问变成一块打火石, 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笔者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提问类型:

1. 激趣型。

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好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 掌握激趣点, 随时激发学生兴趣, 能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2. 反馈型。

当学生接受新知识达到一定量时, 教师为探求教学效应而提问,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所反馈的信息, 来检验教学效率的高低, 施教方法的正误, 并以此确定量与质的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3. 渗透型。

提问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例如, 讲八年级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 (1)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本文如何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3) 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 我们怎样做人? (4) 有人说范仲淹不思进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些问题渗透了文章的字词句篇, 包括了课文的要点和关键。

4. 假设型。

设想与课文内容不同的意境作推敲比较, 以加深理解作者构思命意的匠心。

5. 创造型。

提问无定论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根据各自理解自行创造。

6. 比较型。

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提问, 通过比较, 辨析异同, 温故知新。

7. 悬念型。

提问引出悬念, 引导学生注意研究课文、寻求问题答案。

8. 发散型。

所提问题, 灵活性强, 具有多向性、发散性的特点,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作出回答。

9. 畅想型。

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以上九种提问类型,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阶段, 灵活掌握, 若能和学生的提问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式教学, 定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要使学生掌握提问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儿童与青年的过渡时期, 处在一种趋向成熟的状态, 心理表现为:对什么都好奇, 喜欢表现自己, 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根据这一特点, 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时, 要使学生掌握提问的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常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 并能发现问题。此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提问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是认真钻研的结果, 是认真学习的表现, 只要自己对那个问题反复思考过, 现在有不懂的地方就应该提出疑问, 请求老师和学生帮助。对课堂上敢于提问的同学, 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即便是差生, 也不能歧视反而更要为之喝彩。

2. 控制性原则。

为了防止学生提问的随意性、漫无边际的扩散, 应该给学生划定一个提问的范围, 控制学生疑问的内容。如在教学某一个自然段时, 可让学生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 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总是浅显的, 还应努力把问题引向深入, 运用分析、判断、比较方法, 层层质疑, 逐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精当提问的好习惯。

3. 适时性原则。

适时包括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量。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有疑可问, 但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发问。如:有关课题的提问应放在一课之始, 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课中的问题宜在课中间提问;关于写作技巧和情节线索, 宜放在课后, 每种提问均不得占用太长时间。

4. 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 要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 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提问能力,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1. 在课题上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 可以窥视文章内容、条理等。直接利用课题进行引导, 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从一接触教材就能引起兴趣, 点燃求知欲望, 发展创新思维。

2. 在重点处提问。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能盲目地、无重点地处处提出问题, 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段、情节等提问。因为这些重点是全文的核心, 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等起到重要作用, 对全文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3. 在比较中提问。

有些课文中, 语句之间、情节之间、事物之间有相同相似之处, 或相反相对之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提问, 辨别探究, 使学生兴趣浓烈, 勇于求异, 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4. 在见解上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敢于怀疑权威,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解放思想, 勇于对课文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创造性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索、学会思考, 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

互动式提问 篇2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卢华 内容提要: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间“抛接球”的过程。:提问;提问的误区;有效的提问

一、关于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在崇尚师幼互动的今天,明确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因此,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验和推广,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幼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的师幼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统的提问方式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二、传统提问的误区

在师幼互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幼儿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旧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在提问上则表现为教师努力改变的是那种形式上的启发提问,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标准教案为主体,只研究教师的教不研究幼儿的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设计提问时,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走进了一些误区。

(一)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促进幼儿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结构主动地建构知识。如语言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是控制活动主人,只须从幼儿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今天的故事你们听懂了吗?”之类结束性的问题,其存在没有什么意义。

(三)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幼儿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看似问题很多,实则空洞之味。

(四)有的教师能较有前瞻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作用于教师或同伴的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三、提问的实践与探索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我园提倡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与每一个幼儿接触时,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并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将尊重幼儿落到实处,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讲究提问的策略,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作用的。

(一)有效的提问是点眼之笔,能引领幼儿积极思考。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对“哪吒”进行了热烈的交谈,他们纷纷为自己有丰富的哪吒知识而激动,他们对哪吒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有了分歧,教师巧妙地把握了这一契机,用“哪吒是男的,还是女的”的问题,将讨论变成了辩论会。幼儿围绕问题针织地阐述本方论点,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分辨、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因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有效的提问是桥梁,架起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即时就能看到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相信肯定能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用纸折船载物的尝试中,中班的孩子都想模仿老师用结构复杂的折纸船做实验,可又都不会折,老师一边手忙脚乱把帮孩子折,一边迅速地想出了对策:“水面上其它样子的船怎么没来载物呢?”孩子们马上记起了小班学过的各种折船法,“折船”的难题解决了,实验顺利进行了。原来,这种小帆船可以载得多,那种轮船不易保持平衡,在水里很容易打翻的。。幼儿旧有的经验在这时得到重组,并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问题的及时提出起到了架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有效提问是富有弹性的,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

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鼓励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大四班的教师为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常将话题预先通知出来,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和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知道妈祖的故事吗?”“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对故事感兴趣的,会去查寻一个与狮子有关的故事;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会了解狮子的外形、生活习性;比较胆小的孩子,会简单谈谈狮子的食物;比较爱表现的幼儿,可能会扮演故事中狮子的角色。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谈话中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效果倍增。

(四)、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提问出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

1、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我园教师巧妙地在最容易产生疑问的探索发现角留出一大片空白,创设成“你问我答”版面,鼓励幼儿在这里用图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感兴趣的幼儿则围绕问题在继续的探索中发现答案。有一次,一名幼儿在垒高楼的时候,发现自己垒的高楼老是倒,他焦急地请老师帮忙。老师巧妙地抓住机会,鼓励他将自己的问题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我的问题”版面上出现了这样一则问题:“怎样垒高楼才不容易倒?”老师在评价活动时,不失时宜地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征求答案,没几天,就汇聚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地下第一层要搭大一点”,有的说“第一排要排多一点,重一点,上面要放少一点”,有的说“垒成像„金字塔‟的形状就不容易倒”…… 教师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2、有效的提问是与环境相融的,善于在无声中见有声。为了鼓励幼儿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特别难得的是一些教师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景。如在自然观察角中创设“猜想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猜想,在较长时间内进行验证,并提出自己的新疑问。4月25日教师提出“暗箱内的植物和箱外的植物会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孩子们做出了“里面的大,外面的小”、“里面的白,外面的黑”等猜想,经过观察后发现“里面的大蒜长得快,外面的长得慢。”孩子们马上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成功孩子们进一步猜想的问题。一个悄然无声的环境胜似有声,引导孩子一次次发问、一次次探索与发现。幼儿将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尝试与想象,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3、在引导幼儿进行提问是也要注意到孩子们是变幻不定的有时孩子们的疑问会被事物的另一些假象所掩盖,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坚持性和引导技巧。在一次“制作无骨风筝”活动后,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都确定自己的风筝是最好的,能飞得最高。可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放风筝的时候,我发现所有风筝都只是跟在孩子们身后打转,这情景是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想到的,可孩子们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有疑问,我等待着、期待着……活动后,我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感觉和发现,孩子们纷纷围绕着“我成功啦”、“我跑得快风就很大啦”、“我的风筝飞得很高”等假想的成功讲述着,没有一个孩子有什么疑问。休息时我让孩子们看“放风筝”的VCD,这时,孩子们发问了:“为什么他们的风筝没有像我们的风筝一样打转转呢?” 他们终于自发地提出这个问题了,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今天探索的重点所在。当一次不成的制作依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他们假想的成功喜悦时,在等待后,他们依然沉浸在“放飞风筝”的兴奋时,一些娱乐的假象掩盖了探索的时候,问题是不是该由老师提出来呢?或者老师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调出他们的疑问,变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存在——这种挑剔性的评价为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这样会更有助于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互动式提问 篇3

“提问”互动包括“师—生”提问,即老师向学生提问模式;“生—师”提问,即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敢于向老师提问的模式;“生—生”提问模式等三种。如何提高“提问”互动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可见,提高“提问”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巧问,以及懂得“提问”互动的三种模式如何启用。

一、如何巧问

考虑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九年级英语话题复习课的要求和目的,笔者觉得:要提高课堂提问互动的有效性,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握一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提问技巧。

1. 问题要问在关键处,能体现目标性

课堂的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课堂提问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这就决定了课堂上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热点、考点来进行设置,切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例如:《计划与愿望》这一话题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用“plan to do,be willing to do,hope to do,would like to do,be going to do,will do,dream of doing”等描述自己的计划与愿望。针对这个目标,在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哪些计划后,我用了“What are you doing for the coming entrance exam?”(见PPT1)引导学生直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启发性

在话题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找适合于学生的材料,然后根据话题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例如,在话题复习《饮食与健康》中,我设置了一篇关于香港著名演员沈殿霞生前生活方式的阅读文章并根据文章提问,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在复习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最佳问题情境,用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梳理出知识的要点并能灵活运用。當然,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尽量借助图片或词语的提示等形式保持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例如,在话题复习《饮食与健康》中,当出示图片问学生:Whats wrong with him/her?”学生都能答出来时,又问:“Can you give he/she some advice?”学生能答。然后继续发问:“How can we keep healthy?”就这样,教师层层深入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活旧知识和活用旧知识。

3. 问题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道出了"问"的技巧和艺术。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要注意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所提的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尽量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

二、“提问”互动的三种模式如何启用

1.“提问”互动中不能只是老师提问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老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提问,教师必须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会问”“敢问”和“乐问”。

2. 正确把握师、生“提问”时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在各项活动或任务进行前应有教师的提问。这时教师的提问起着推动各项活动或任务进行的作用。然而在每项活动或任务中,教师应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向老师“提问”或设置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提问。如:在话题《旅游与交通》这节复习课中,因为学生小学时就学过《桂林山水》,因此当笔者告诉学生自己喜欢的城市是桂林时,他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赞叹,有的羡慕……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瞬间,把学生领进了另一个活动中:让学生围绕我的桂林一游展开提问:

T: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travel to Guilin? Any questions?

S1:When did you go?

S2:Did you go with your family or friends?

S3:Who did you go with?

S4:How did you go there?

S5:Where did you visit in Guilin?

S6:How much did the travel take?

S7: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travel?

……

如此,学生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如何提问,而是在这样的生活情景中自然滚动旧知识。通过这一活动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问互动,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运用,为学生写有关介绍景点的作文(见PPT3)提供了“支脚架”(见PPT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3. 重视评价,激励学生“乐问”和“乐答”

及时适度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点评。当学生回答完全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当学生回答有疏漏或回答凌乱时,教师要耐心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把答案补充完整或梳顺条理。当学生回答完全不正确时,教师除了及时给予纠正外,还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从而激发了思考和发问的热情,养成了“乐问”和“乐答”的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有效提问 互动探究 篇4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可以讲授, 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 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 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 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 (例如邻边) ;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 还有什么可以替代 (例如对角线) ;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 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 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 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 热情

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 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 只抱有期望, 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成功, 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 除了语言, 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 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 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 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 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 提问方式的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 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 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 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 有效的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 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用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 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 期望, 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摘要: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原则”“有效提问的方法”“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有效激励”等方面论述了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晨曦编著.《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教育情报参考》.2004年第9期.

互动式提问 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堂提问  互动效果

大体上来看,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且能有强烈的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探讨的意识,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本文将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商务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提问与互动,从而有效活跃课堂上的氛围。根据本文的研究,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进行课堂提问与互动:

一、设置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题目

在实际的高职英语课堂中,由于大部分都是大班化的教学,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题目没有层次性,难易程度都是一致的,将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并认真分析班内每个学生的基本英语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题目,从而能够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课堂互动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商务英语教材Ways to Hang on to Your Customer这一篇阅读文章时,在阅读后环节,为了能够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Ways to Hang on to Your Customer,对于学习层次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这样对他们进行提问:“My dear class, can you summarize the ways to hang on to your customer that have been concluded in this text?”而对于那些语言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题目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这样进行提问:“My dear class, apart from these ways, can you give us some other ways to hang on to your customer?”

二、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模式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上,提问模式只有一种,即教师设置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发问。而学生只能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来思考相关的问题。然而,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效果,教师应该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模式。其实,具体来看,这里的多样化的模式除了包括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以外,还包括学生向老师进行发问,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提问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欲望,符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职英语课堂所提出的要求。比如,在讲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商务英语教材第七单元Teamwork时,教师可以这样具体地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模式,并进行对学生进行指导:“My dear class, in this class, all of you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activities. So, you should answer my questions positively. In addition, I am sure that you still have some your own questions. Under this situation, you can ask your group members your questions. If you still cannot solve these questions in your group, you can ask me for help and we can have further communication.”

三、进行恰当地课堂反馈

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只注重为学生设置恰当的问题,以及运用合适的提问方式,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在学生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及时而又详细地课堂反馈。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进行反馈时,切不可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的答案是对还是错。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进一步地帮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详尽地对该题目进行进一步地解释,并鼓励学生下次有更好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能有效地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第二,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效果,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必须及时,切不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很久才进行反馈,这样不仅不利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改正,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且无法有效提高全班同学的上课效率。

结语

提问, 互动交流中提升英语水平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方法效率

当学生从高中进入到大学中, 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的模式的变化, 高中时候是老师填鸭式的教育, 所进行的教育安排都是按照老师根据大纲来的, 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跟上老师的步伐。而大学的教育则不同, 除了老师必要的教学大纲之外, 同学们做得更多的是自我安排的自主学习。一个人如果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的效率会是很高的, 主动是优于被动式的。然而, 大学里每个同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仍然延续高中时候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学神门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本人讲在本文浅谈我的一些感想和建议。

一、改善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仍然是以被动学习为主体, 缺少主动意识。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学生的被动学习, 而且很多效果不好, 即使有了问题, 去主动找老师解决的都是很少的, 更谈不及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了。现在的教育改革方向就是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 而应该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自己学。

我们现在的课堂中, 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 单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创造出一个可以互动, 民主, 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氛围, 课堂上应该以我们的学生为主角,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讨论,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对待问题的看法。老师要做到合适的引导学生们, 平等的交流, 不是强制自己的就是对的, 把自己的答案一种参考给学生们。做到学生和老师成一个整体最好。

老师在课堂中除了按照大纲完成规定的内容后, 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剩余的时间, 老师应该主动的引导这个课堂, 引导学生们来提问, 调动学生们的思维。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地问问题, 老师可以先抛砖引玉, 主动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同学们, 可以让某位同学来回答。老师在课堂需要掌握课堂进行的节奏和关注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以便课后做好调整。老师让该让学生深刻发地体会到问问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习方法的引导

我和很多学生都聊过, 在他们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安排,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想自己将来混得好, 大家都有一颗上进心, 只是有的被隐藏起来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把那么内心深处还想上进但暂时松散没有方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帮助他们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自己对学习的心得来和同学们分享, 比如我们自己是如歌背单词的, 如何练习听力的, 同学们的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 开始的时候都会比较迷茫, 通过我们不断的引导, 建议, 慢慢他们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就会比较高效的进行自主学习了。

三、教学互动

有句话说的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学习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疑难的问题, 如果自己来解决可能会很困难, 还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在小组学习中, 遇到了困难, 大家可以一起来解决, 在解决的过程, 既加强了交流, 也分享了每个人的不同的方法和成果。这样合作思维会产生非常的效果。

四、兴趣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 也是需要一个引导者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 因为我们接触的东西很少了。我们老师需要给我们提供很多种选择上的建议。比如老师可以推荐一个非常精彩的英语电影, 通过电影里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对英语电影的爱好, 当一部电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会引导学生继续看别的英语电影, 而看英语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老师可以把里面的难点, 知识点讲出来。还有以英语为核心的英语的party也是不错的选择, 老师可以在课下组织一个小活动, 每期有一个主题, 学生来之前都要准备自己的发言, 活动中可以有一些小的娱乐活动,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主动去了解英语的能力, 和现场英语的交流能力。

总之,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我们老师不仅要用心, 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 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促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方法能力时, 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 而是享受学习, 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田文军.大学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分析及对策[J].英语知识, 2001, (8) .

[2]卢飞鸿.如何通过自学提高英语听力[J].英语知识, 2003, (8) .

[3]季佩英, 贺梦依.大学英语师生听力策略研究[J].外语界, 2004, (5)

[4]范司永.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 2007 (4)

英语互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7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话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 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 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关系重大。而在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中, 提问比重相当大。“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 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 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提问功能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不考究提问目的和提问策略的随意发问, 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相反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 课堂提问策略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进行探讨。

一、提问在英语互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问是一种强化手段, 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功能。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问的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教师的提问给学生制造悬疑, 引导思考方向, 扩大思维视野, 深化思维深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并最终达到完善学生智能结构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在英语教学中, 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 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和学生自身的不断反思, 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进一步扩展, 这样既可以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展其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等带来积极影响, 进而促使学生思考, 激发其学习动力。

2.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不仅是课堂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 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提问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某个特定概念或论点上, 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激发其参与探讨的兴趣和课堂活动的愿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目的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新奇的课堂提问, 为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进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发展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快教学进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 必然促进教学获得更大的效益。

3. 增进师生间情感和交流,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提问是一种师生间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 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反过来又进一步增进师生情感, 促进双向互动交流。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 可以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相连, 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若缺乏提问的环节, 师生则难以交流和沟通, 课堂活动就成为单向的内容传输, 学生则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从而逐渐疏远、甚至拒绝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提问, 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以快捷的方式获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把握程度, 进而全面掌握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获取更多的信息, 并纠正错误或偏差, 进而审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使后续学习更富成效。

二、英语互动教学中的提问原则

1.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学生知识获取的一个基本规律, 它同样适用于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因为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是一个先易后难的渐进过程, 学生接受提问的过程也应遵循这个原则。若一开始就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 容易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进而厌学, 产生被动思维的情绪, 进而导致学生过高估计问题难度的心理, 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 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流程, 重视学生思维的层次连续性, 遵循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逐渐推移的规律。

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有两个含义:教师既要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 又要对学生的回答持开放的态度。一方面, 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 促成其创新性思维意识与能力。若设计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就会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再者, 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而得出的回答因不同于所给的标准答案而遭受全盘否定, 必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开放性问题对任何回答问题的努力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容易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催生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抱有开放的态度, 无论其答案跟预想的差距有多大, 都首先要肯定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 发现其答题中的长处,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 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就是要“一视同仁”,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这是公平、民主原则的体现。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性应该以所在任教班级的全体学生为对象, 不能将回答问题的潜在对象设定于某个或某些学生。坚持全体性原则, 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教师偏见”的不良心理, 还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焦虑心理, 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若课堂提问只限于部分学生, 只有一些学生具备回答问题的资格, 这对学生总体来说是不公平的, 势必导致其他学生因课堂提问与自己无关而疏离课堂, 拒绝参与课堂活动的不良效果, 进而影响课堂的授课质量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英语互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先答后问”和“先问后答”相结合的策略

“先答后问”是指教师对意欲进行的提问内容首先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或对问题将涉及的一些术语、特别情境或已经存在的事件进行必要的评述或解析, 待学生对这相关的信息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之后, 再郑重地提出问题, 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到唐突, 或由于对问题内容的无知或不解造成困惑。“先答后问”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促进学生的思维, 积极参与课堂问答, 获得互动效果。而“先问后答”其优势在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给学生问题回答的任何暗示性信息, 可以抑制答案的同一性和目标的指向性。二者各有利弊, 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问题, 只有在课堂提问中灵活运用不同策略, 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2.“师问生答”和“学问师答”相结合的策略

传统课堂的问答多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 学生缺乏发问的空间和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向性选择, 成为被动的应和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果给予学生机会向教师提出他们所想知道而又难以理解的知识问题, 并通过教师的解析而获得对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积极体验, 学生就能体验到受人尊重的尊严和快乐, 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提问中。教师不应独霸课堂的话语权, 应该养成乐于接受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的习惯。“学生问教师答”值得提倡, 但我们也不排哲斥“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的提问策略。

3.“共同性”问题和“竞争性”问题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带动多数同学参与课堂活动、师生的互动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助于使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思考而得出答案。因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问题,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提问中来。此外, 教师还应同时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竞争性”问题。“共同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总体的课堂提问互动性、改善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而“竞争性”问题能够挑战学生的能力极限, 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因此,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时效。

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提问策略的应用是教师发挥提问作用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和教学内容, 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同时采用不同提问技巧, 灵活运用提问策略, 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问对于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十分必要。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学生的了解而不断地探索、调整和完善提问策略, 从而让提问这种教学手段更好地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Nunan, D.The questions teachers ask.JALT, 1990 (12) :2.

[2]Nunan, D.LanguageTeaching Methodology.New York:Prentice Hall, 1991.

[3]Richard, J&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6.

[4]White, J&Lightbown P.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4 (40) .

[5]李月.浅谈互动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天津教育报, 2010.

[6]李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及其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2) .

[7]卢秀安, 陈俊, 刘勇.教与学心理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互动式提问 篇8

EFL是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简称, 在我国指英语教学。目前, 我国的EFL课堂教学仍是一系列人与人的互动过程。而在这些互动过程中, 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在二语教室里, 课堂提问为学习者提供了交际平台, 可见, 课堂提问无论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还是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都至关重要。语言学家Richards J.Lockhart曾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 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 使学习者通过交际促进学习。然而,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 对本国英语教师在EFL课堂上的提问研究甚少。所以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英语教师在EFL课堂上提问的现状, 从而为我国大学EFL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见解。

一、EFL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问题指教师提出的, 意在促使学生们思考并对教师所提问信息做出反应。由于教师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们做出回应, 因此教师的提问被认为是旨在促使学生加入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的主要手段。当前, 许多大学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思索, 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缺乏艺术性。如果问题肤浅、平庸, 问法单调, 那学生便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思维活动便受到了抑制。

二、EFL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设计

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 比较常见的有了解性提问, 体验性提问, 预测假设性提问, 知识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 推断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 评论性或观点性问题。这些种类的问题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 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 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EFL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 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 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 体验性, 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二课Waiting for the Police时, 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a) 观点性提问

What is the good of thinking?

b) 了解性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ystery stories?

c) 体验性提问

What is the most exciting suspense story you have ever read?

d) 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 you are a detective,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quality elements to find out about the truth?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 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 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 了解作者思路等, 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 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a) 理解性问题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b) 综合性问题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c) 推断性问题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d) 观点性提问

What’s is your opinion on Miss Wicks?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 使教学相融, 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 设计一些问题, 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a) 综合性问题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b) 分析性问题

What’s the style of the text?

c) 推断性问题

Why is Miss Wicks the smartest?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 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EFL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趣味性

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 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 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以肯定为主, 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提问突出主体, 引导思索

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 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 引导思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 多提“开放式”问题, 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师从不同角度, 由易到难, 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引起他们的共鸣, 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不断拓展知识。

互动式提问 篇9

关键词:英语课堂

一、科学合理的提问对高效课堂的意义

“师者, 传导、授业、解惑也”。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 对我们这所办学条件一般, 生源状况一般的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我们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善于反思、总结提高。

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堂里, 师生互动更是由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提问来引发、导向、维持和概括总结的。教师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话语的重要形式, 对学习者的信息接收与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目前阶段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所发指令突兀僵硬

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不够明确, 导致学生不能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 进而导致师生互动的无效或低效。比如大多数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文时习惯性的一个指令就是: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find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实际上能否迅速浏览课文去总结文章大意也是因文而异的。结果弄得学生诚惶诚恐, 不敢回答。

2、给学生反馈趋公式化、纠错没有人文的温暖关怀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很多老师上课时习惯性说:“good!”“very good”等用于对学生进行表扬, 结果学生听的日趋麻木, 或者心底里认为老师你不是在真心表扬。教师反馈时一些无效话语重复与口头禅, 如“well”“now”或者“ok”让学生颇感课堂的无趣。可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反馈过于直白, 直接回答“no”就可能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很少能运用目光注视、微笑与肢体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感。

3、提问对象的选择单一化、设问层次不明显

教师提问在选择答问对象时, 随意性与习惯性往往很明显。提问对象仅限于那些学优生, 提问缺乏层次性, 问题一个一个不是由浅入深, 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关联性不强甚至错位。

4、教师向集体学生提问, 学生集体回答, 少有学生主动提问

在很多的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满怀热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问学生, 却很少看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有时教师会象征性地问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Are you clear?而后便匆匆转入下一个话题。试问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教师的提问“霸权”中得以体现。学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又如何有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较高的学习效果。

5、无效问题与课堂场面的“虚假繁荣”

教师的提问按照事先的设计思路进行的, 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与情感需求。提问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 展示性问题占了绝对多数, 不少提问“走过场”色彩浓, 一些低层次问题或假问题构成课堂的“虚假繁荣”现象。

6、对学生的思维缺乏关注, 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当学生未能及时地响应教师的提问时,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 在学生沉默但思维活跃的时候, 不少教师就迫不急待地提问别的学生或干脆自己作答, 这样做势必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如何通过教师提问的预设与调控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的预设去促进与引导师生互动的生成, 通过动态生成更出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值得我们去探究与思考。

1、明晰教学目标, 优化问题组合

教师只有精心备课,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教师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目的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层次性, 根据认知的复杂性程度灵活地预设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

2、关注“生本”, 适当拓展预设

有些课依着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一步一步下来, 完全不顾学生的主体性与思维发展需求。问题提出要考虑学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个体思维发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启发学生的思维。

3、树立生成意识, 构建动态预设

课堂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有着许多我们难以预见的“变故”。教师提问的预设必须是细致而富有弹性的, 能为师生互动中的创生留有空间, 体现以合作、探究、创造为旨趣的过程性特点。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能根据学情对师生互动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动态预设与巧妙导控。

教师应灵活运用言语与体态培育自身灵活多样的反馈系统,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为有效的纠正或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课堂有效提问, 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修辞策略确保学生语言输入的质量

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 通常会对自己的话语作些调整。教师在组织提问时, 应选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表述指令与问题。适时地重复 (包括改变措辞的重复) 问题以帮助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教师不应以牺牲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机会来换取课堂教学的顺畅。

2、借助思索性问题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传统课堂较多地强调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输入, 不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与输出。教师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自我表达, 使学习者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感与认知反馈。

(1) 注重提问的思维含量

不少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流畅, 设置的问题往往是需要用几个单词或词组就能回答的。过多的展示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索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 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

(2) 拓展答问方式, 提出利于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寻求问题答案的方式有: (1) 指定学生回答; (2) 学生集体回答; (3) 学生自愿回答; (4) 教师自己回答。然而在现实课堂中, 有的教师习惯于轮流式提问, 俗称“开火车”, 有的教师喜欢随机式提问, 还有的教师偏爱集体提问。教师应积极拓展灵活多变的答问方式, 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应激状态, 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结论

关于数学教学互动提问的几点思考 篇10

1.提问的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准确。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当问题的难度偏低时,会让我们教学面临“皆大欢喜”的境地,学生无所谓发展。而当问题难度偏高时,会使我们的数学变得“高不可攀”,使数学课堂成为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2.提问的问题简单呆板不够灵活。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平、淡、浅、直,或者问题重复,死板,不够灵活,缺少变化,缺乏丰富的想象和多维思考的空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

3.课前预设的问题多,课中应变而生的问题少。很多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学内容预设过于死板,课堂上一旦出现“预设外”的情况,就乱了阵脚,不知如何是从,忽略了课堂教学瞬息万变的可能性。

4.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提问往往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只有听的任务,“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很少有提问的机会,不懂只能装懂,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常被扼杀。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及自己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锤炼内功,把握原则,精致提问

1.适时、适度原则。适时性原则就是指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进行有效提问。

2.灵活、开放原则。灵活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提问灵活把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冷静分析、从容应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灵活处理。如疑问、设问、反问等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课堂妙趣横生,真正体现课堂的灵活性。

二、讲究方法,审时度势,智慧提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引导不足,则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导过分,则有促使转化的意思。教师只有灵活地、恰到好处地把握引路人的角色,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作用,让质疑和解疑成为水乳交融、水到渠成的有效互动,根据课堂实情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有效、高效引领。

当学生情绪低沉时,教师能问以激情,于平淡枯燥中设疑,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及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中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问题。当学生思维错位时,通过恰当的提问,澄清学生对问题的片面或错误的理解。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提问:“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2=90?为什么?”随后又让学生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大三角形,提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2=360,为什么?像这样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课堂,灵活生成,巧妙提问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生成性的课。课堂教学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教师和学生真实情感、智慧交流的结果,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不管我们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问题,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提高捕捉、激活、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教学9加几的想想做做第2题,小猴搬木块求9+6,书上小猴从6个木块里搬了1个给9凑成10再去算的。小朋友大多也是这么想的。这时候班上丁丁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可以从9里搬4块给6凑成10,然后再用10+5=15。这时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这个孩子,肯动脑筋,真正理解了凑十法。然后又抛出一个这样的问题:那这里小猴为什么不用丁丁的方法呢?虽然是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但却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思考。纷纷给出了答案,有的说小猴如果搬4块木块就太累了,哪有搬一块木块方便呢?有的就直接说我认为给大数9凑成10更方便,6凑成10要4个太麻烦了。在看似不经意的问答交流中,既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也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验了算法的优化,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师生互动,启迪智慧,鼓励提问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灵动的,是开放的,只有老师提问而无学生质疑的课堂只能是白开水一杯。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真诚地赏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把疑问说出来,把理辨明白。在与学生的真诚互动中,必定能使孩子们的感悟更加丰盈,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效。

如听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张作业纸是不是长方体”的疑问,这时教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更没有把问题晾一边,直赶教学进度,而是顺势引导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纸没有厚度,它没有高,所以不是长方体。”

“它有高,只是很薄,所以是长方体。我还量了数据呢,是0.02厘米,难道0.02厘米不是高度吗?”

“它不是,因为它的面不平。”

“可把信纸平放在桌面上,就是一个长方体。”

……

互动式提问 篇11

那么, 物理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有的放矢的提问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了解学生缺什么从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就如蚕丝剥茧似地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思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而且可以诱发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积极参与和思考, 开动脑筋。通过设置深浅合适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巩固、理解、掌握所授的物理知识。

1、提问要有的放矢。在设计问题前, 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 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本章节课程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 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第五,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能力。

2、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客体的观念, 客不压主。教师应放下架子从学生角度看问题,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法, 根据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教材的深度难度,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 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作业批改, 课间的互动, 课后的辅导中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 找到提问时学生的思维着力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 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 越浅显易懂越能引起学生共鸣。一般来说, 在课堂提问中, 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 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 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尽可能多的应对措施, 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感知得到。

4、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 是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 的确是个难题, 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 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差异, 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 理解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别。作为教师, 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地位, 就要在问题设计上“好”“中”“差”应全面兼顾、不能偏向好的学生;要结合教材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由简到深, 由基础差的学生对章节基本知识了解到基础好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拓展, 各取所需、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 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二、轻松创意的互动并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物理课堂采用互动式的提问教学, 怎样由浅到深的创设问题, 使基础差的、基础好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呢?教师的提问的指向目标是学生, 如何加强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主动的参与呢?

1、要鼓励学生提各种有关问题, 还要创造轻松活泼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问。

课堂气氛活泼, 学生能听的懂, 会联系生活现象运用物理知识学生就会感兴趣, 就会很自觉参与进来, 课堂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 而“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 也以“解惑”为目的。“惑”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 特别是有些物理知识的结论和学生平时生活的感知不完全相同, 这样“惑”就来了, 当然这些“惑”在本节本章乃至本书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 但要做到相互参差、一气呵成!又是很难的!因此, 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惑的最佳方法, 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位置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 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 让学生看课本插图“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汽”是液态还是气态?”学生会回答:“气态”, 教师却告诉他们:“是液态!”, 学生马上会提出“为什么白汽是液态?”“它不是在空气中飘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然后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器材进行探究,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参与进来了这节热学内容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只要参与进来了这节热学内容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非常重要, 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 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 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 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 也就是说, 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如我在教学八年级《摩擦力》一节中对全班同学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前进时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还是向后?”同学齐说:“向后”。我说:“不对!同学们可以在笔记上画一下自行车后轮在前进时的受力示意图”。画的过程中我还可以下讲台边看边指导, 3分钟过后我拿出电动玩具车分别让车在粗糙的桌面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发动, 结果小车能在粗糙桌面上行驶却在光滑玻璃板上不停的“打滑”而不能前进, 然后问基础稍差的同学:“为什么玩具车不能在玻璃板上前进呢?”这位同学说:“玻璃板太滑, 没有向前的动力”。我做了肯定后再问一位基础稍好的学生:“那桌面上的小车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呢?这个“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这位同学回答:“来自于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方向应该向前才对”。我知道这位同学对得出向前的摩擦力自己也吃不准, 为使同学们概念清晰就继续穷追问:“有没同学能说清桌子是怎样对车施加向前摩擦力的呢?”, 这下题目难度就大了, 我让同学们找一些圆的硬币或橡皮在纸上模拟一下自行车后轮前进时的情况, 稍后我再利用多媒体慢放自行车后轮前进时的视频, 引导学生讨论, 分析, 归纳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 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这个互动的提问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表述、使学生动起来, 高效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 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注意耐心地倾听, 并鼓励和指导他们尽量考虑较多的各方面, 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 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叙述的习惯, 并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 个别学生解决不了, 可以叫其他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如还是解决不了, 教师可以倡导几个简易的生活实验并引导学生去探究,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点拨解决。

上一篇:牛津英语课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吉林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