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式教学

2024-11-07

双向互动式教学(共12篇)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个性化、实践化.《纲要》着重弘扬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提出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 注重学习兴趣与发展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实践者、落实者、推动者.如何才能把改革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去,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 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需要行之有效的问题.经过摸索和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 落实新课程改革《纲要》、双向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能促进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和任务的完成.数学的抽象性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师生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具有浓厚的民主氛围, 使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老师娓娓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表现, 提高探索精神和思维活动能力.在双向活动中, 学生总是把感兴趣的和存在疑问的题目指出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 深入挖掘教材,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和把握问题的实质, 这就使课堂充满活力, 真正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大胆创新.双向互动式, 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 不压制思维发展.通过互动、交流、合作,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 让学生为满足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打下基础, 让学生能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担当.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克服风险的人, 克服风险的能力来源于中学时代的课堂活动, 师生双向活动让学生直抒胸臆, 磊落坦荡, 正视问题, 正确处理问题.高端管理人才更需要综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双向活动式课堂.

双向互动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在活动中, 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 脑力和体力都进行着紧张的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耐心和恒心, 这种个性通过训练可以完成, 使学生具备锲而不舍、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责任和使命的完成需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萎靡不振, 拈轻怕重, 何谈为社会效力.

双向活动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自愿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课堂进展迅速, 使学生深刻把握内容.双向活动迫使学生提前预习, 搜集资料, 集体搜索, 充分准备.在课堂中, 学习主动, 方法灵活多变, 不易疲劳, 收效颇大.在双向活动的每堂课中, 学生没有负担, 轻松愉快, 不断有问题突破, 成就感极强, 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这种方式的开展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幸福感, 使智力充分得到开发, 避免学生无所事事, 沉迷网吧.双向活动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转换师生角色,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双向互动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作用和意义不只体现在学校,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广泛的深远的进步意义, 对学生一生都有指导意义, 对推动社会和谐提供基础.学生的人格、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都在双向活动中得到塑造.

双向互动式教学在具体课堂操作中, 便于开展“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这些环节, 这些环节是新课程的一个明显特色, 贯彻双向互动式教学, 才能真正使这些环节变为现实, 双向活动使这些环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教学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时, 如果没有师生双向互动, 就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老师和学生不进行谐调统一、共同探索的活动, 课堂将变得混乱无序, 一无所获, 只有双向互动, 才能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

双向互动式教学顺应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指出学习数学是未来合格公民的基本需求.合格公民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的呆子.双向互动式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灵性和开创性,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具备是教育的成功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双向互动式教学中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 符合新课程的评价标准, 对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的评价标准是不只看分数, 更要看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双向活动能真正展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 尤其是学生的内在特质、精神风貌.

双向互动式教学承担着艰巨任务, 势在必行, 不能只流于形式, 纸上谈兵, 要贯彻落实, 收到实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双向活动有关教育千秋大业.

长期的双向活动式教学, 师生平等和谐、自由、舒畅地探讨问题, 既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课堂既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又进行德育教育.双向活动教学, 既有针对性, 又让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名学生都沐浴阳光, 心灵得到温暖, 人格得到尊重, 智力得到开发, 学生成绩和品德都得以提升.双向活动式培养了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的创造精神, 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贯彻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双向互动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出新课程中的“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双向活动会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会使教育充满生机.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2

为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吉岘九年制学校“双向互动,三段导学”121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为理论支撑,结合本学科课程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讨论稿),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实施121课堂教学模式之基本策略。

一、小学数学学科121教学模式基本操作策略

第一段:激趣导入、学案导学(时间应控制10分钟以内)这一环节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1)导入新课。教师要新颖快捷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尽快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明确任务。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学案” 或“自学指导”。出示方式:①学案;②多媒体课件;③小黑板;④口头展示等。“学案” 或“自学指导”要做到学习内容、方法、要求与时间“四个明确”。

(3)问题导学。学生依据“学案” 或“自学指导”设计的基础性问题,独立学习内容,尝试解决问题,尝试生成新的问题。

(4)自学自测。学生依据“导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基础练习题(侧重“识记”层次的内容)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作简要的点评。

具体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激情导入,出示“学案” 或“自学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检查自学情况,分配小组展示的内容与方式。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方法与要求,根据“学案” 或“自学指导”要求,紧扣教材内容独立自学、自测,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记下疑惑,生成问题,等待小组“对学”研讨和全班“群学”展示质疑时再解决。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查组内展示,质疑问难,归类学生自学自测和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为班内展示质疑做好准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自学成果,相互提问、相互释疑,记录自学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习目标:组内交流展示,生成合作探究的疑难问题,掌握“双基”,发展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段:合作探究,双向互动——展示提升,质疑解难。(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班内展示。对“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难点问题或拓展性问题,分组进行全班展示,主要是展示问题的答案。展示的方式有:①板演展示;②口头展示;③练习题(用展台)展示等。

(2)问题质疑。对“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难点问题或拓展性问题,分组展示问题的答案或思路,组与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展开质疑、纠错、补充完善。

具体操作:教师组织合作探究,梳理归纳交流展示中反馈出来的问题,重点点拨,释疑解难。及时点评、纠错、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善于鼓励与追问,达到疑难问题的呈现与解决。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合作质疑,反馈学习效果,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实现生生、师生合作,解决生成的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给予学生释疑讲解,讲解的原则是精讲点拨:(1)深化理解。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生成的疑难问题,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易混易漏点知识,由教师重点讲解,做到“三讲三不讲”,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理解,构建知识结构。

(2)导学点拨。教师在学生展示和精讲环节中,要结合学情,发挥好导学点拨作用,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操作: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反馈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考点作精讲点拨;善于引导学生感知新知,梳理总结。学生感悟自学、探究、质疑过程中的知识、问题和方法,建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懂相关内容,形成知识条理,构建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训练检测,反馈矫正。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侧重“理解”、“应用”层次的内容,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达到迁移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具体操作:这是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一步。教师精选过关检测题,当堂测试,全面客观地测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查漏补缺。学生要按时认真完成检测题,组内互评、纠错或全班展示,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点评,反馈矫正,要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目标达成度。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二、提倡创设的几个条件。

1.以创设学习环境为前提。(1)要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地位。(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重视学生课堂展示交流的及时评价与激励,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2.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导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和学生课堂练习的“练案”的集合体。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学习过程中有所遵循。“导学案”设计环节要齐,设计内容要具体,编写质量要高,使用要规范,体现学科性、课时性和个性特点。

3.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摆放形式要便于学生学习交流。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均匀的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强化培训与管理,组员分工合作,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实行分组学习组内捆绑评价激励机制。

4.以必要的教学手段为辅助。要充分利用现代演示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和小黑板等教学辅助手段来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展示学习成果,探讨学习疑难问题,展示课堂练习,归纳知识条理、学习方法等。

三、121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时的注意点 1.要充分体现学生自学、展示和反馈的自主学习策略。自学在先,先学后“导”,实现学习内容前置和问题前置;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质疑释疑,落实小组捆绑式评价;重视当堂测评、纠错,及时矫正反馈。

2.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独立自学自测生疑、小组对学交流展示质疑、班内群学合作探疑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中学习的主体意识。

3.要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教师破除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多讨论、多实践,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质疑、解决问题。

4.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课堂教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学的成功与进步,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反思与自我调控,自我获得知识与技能是自我价值的满足,师生的正确评价与激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主要手段。

5.要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保障实施策略

(一)成立实施小组

长:贺文杰(包组领导)副组长:景天鹏(教研组长)组 员:小学数学组教研组全体教师

(二)贯彻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121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其实质就是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三)抓好备课管理工作

1、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备写导学案。

2、备课要按照个案、共案、定案三个基本流程进行生成、优化。

3、每周周三教研会时教师要按教学进度表将下周独立设计的个案上交到教研组审核。

(四)建设好“导学案、教学案”这个载体

明确“导学案、教学案”这两种形式。导学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步骤,为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师生共用的引导式学习方案。教学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根据课题教学目标,科学运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需要入手,而设计的供教师使用的教学预案。

(五)运用好“导学案”这个工具。

要明确“导学案”只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有利工具,不是“习题集”,亦非“要点集”。

(六)深入研究“121”教学模式。

1、各教师要将如何实施121教学模式写入“学期课程实施纲要”。

2、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和经验交流。

3、期末进行导学案展评和数学组“121”教学模式实施工作小结。附:小学数学组“双向互动,三段导学”121教学模式实施工作时间表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双向互动;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一、影响双向互动教学的因素分析

(一)提问技巧

随着英语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越来越多,对英语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我们在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提问技巧,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来提问,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评价方式

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平和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教师应多进行积极的评价,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三)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环境,要结合教材内容来组织互动性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双向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

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角色扮演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让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把一直以来枯燥的英语课变得充满趣味性。如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某一情景要求学生扮演相应的人物,教师扮演其中一个人物和学生一起表演。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并且可以有效发现学生的错误,以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一些流行的英文歌曲,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在教会学生唱一些英文歌曲之后,每一节英语课正式开始前都可以让学生唱一遍,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多媒体技术的應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教师更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用它帮助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双向互动活动的开展。多媒体工具能够将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具有吸引力,让英语课堂成为个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乐趣。如在教授春、夏、秋、冬这四个单词的过程中,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就在网上下载了一年四季的风景图片以及其他相关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些图片,并在图片旁边写下spring,summer,autumn以及winter这四个单词,让学生在欣赏四季美景的同时基本掌握这四个单词。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喜欢的理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之后,每一小组选出代表上台来说。这样的方式不但让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有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双向互动小组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小组,以此来开展师生双向互动教学。在进行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教师来进行交流,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够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互动小组的建立能够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进行单一互动的局面,而成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更加科学的互动。在双向互动学习小组中,教师应该要将自己视为是英语课堂的引导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须在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从教学活动中不断发掘出学生所具备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4

1 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

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使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 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1]。同时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即师生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反应, 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和指导者。

1.1 重视集体备课, 强化教学准备环节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教学团队来完成。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把讲解专业知识与培养检验专业技能相结合, 在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检验专业人才。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在上课的前一周, 由教研室主任制订教学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进度的把握、课堂提问的穿插及与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本课程相关内容研究进展以及课件的制作等, 大家在集体备课时进行充分讨论, 并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教学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 使教师对课堂能够有效把握。

1.2 在理论教学中引用临床病例

为促进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理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构建以临床病例为导向、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模式[2], 特别是检验专业学生, 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是病理状态的组织, 所以更需要认真学习组织胚胎的正常形态结构。引入临床病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

1.3 在实验教学中应用数字切片

我们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系统将玻璃切片制作为数字切片, 结合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进行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有效解决优质典型玻璃切片片源不足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讲解、学生的复习与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从而推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改革。

1.4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绘图技能训练

实验课上教师先示范讲解, 后启发引导, 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真绘图, 并纠正学生夸张的画法;提醒学生不要照抄教材上的模式图, 应在镜下绘图, 将多个视野中的典型结构集中到实验报告上, 并进行描述说明。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5 在实验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

在讲授较简单的实验内容时, 进行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走上讲台。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让学生认真复习理论知识,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走上讲台, 做一回“准教师”, 教师和其他学生充当听众。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 学生走上讲台后能体会到教师的艰辛, 从而更加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 懂得把握学习机会。

1.6 重视同行及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要及时与同行及学生进行交流, 在授课时邀请其他教师听课, 在课余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认真听取意见,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如授课声音、语速快慢、课件质量、课堂气氛、重难点讲授、课堂纪律、学生听课反应等情况, 采用面谈、电话、QQ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 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动态, 实现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1.7 加强考试环节, 让考试结果真实体现学生能力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手段, 又是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目前我们将学生能力测试分为两部分进行, 一是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二是测试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出题、监考、阅卷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实行教考分离, 提高命题质量, 规范考试程序, 保证考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确保教学成效的真实体现。

1.8 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在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师要先接受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 加强自身修养;在充分分析和掌握“90后”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做到因材施教;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增加课堂讨论,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实践, 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3]。

2 双向互动式教学效果

2.1 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教学短期成效评估

双向互动式教学体现教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的相互作用, 为此, 评价应包括评教与评学两个方面。对于评教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内容包括: (1) 教师是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 教师授课是否精神饱满, 有激情; (3) 教师是否注重沟通; (4) 教师是否备课充分; (5)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6) 教师能否认真批阅作业, 指导学生学习; (7) 教师是否精心组织教学, 条理是否清晰, 并结合学科发展; (8) 教师是否语言表达流畅, 板书规范, 能否有效利用多媒体; (9) 教师能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 (10) 对该教师授课是否满意。对于评学我们采取的方式是理论考试成绩占60%, 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30%, 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成绩占10%。通过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估结果来体现双向互动式教学的短期成效。

2.2 重视学生后期学习追踪调查

组织胚胎学是检验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之一, 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通过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提高检验专业学生对组织胚胎学这门形态学课程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我们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进行了追踪调查。

摘要:检验专业组织胚胎学双向互动式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检验专业,组织胚胎学,双向互动式

参考文献

[1]周乾毅, 袁新初, 张伟, 等.组织胚胎学课程“双向互动式”教学改革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J].解剖学研究, 2010, 32 (4) :304-305.

[2]赵圆宇, 杜江, 文晓红, 等.初探临床病例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3) :72-73.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5

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既各有所长,又相互为用,其双向互动现象甚为明显:一方面,明代通俗小说多半是在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在说唱基础上形成的通俗小说,往往又会回到说唱领域,为说唱艺术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叙事经验,有效地促进说唱艺术的繁衍和变化。因此,研究 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的生成、发展 与演化,把握它们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其体现的艺术 规律,就有必要对两者的双向互动现象略作考察。

明代的通俗小说多半在不同程度上脱胎于宋元以来的民间说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且不必论,即使是那些二三流的小说,亦曾多少得力于民间说唱的孕育。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它们在成书以前,就曾以说唱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明刊本《封神演义序》即云:“俗有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从未有缮本,不过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可谓信史哉?”① 今按《平妖传》(该书题罗贯中编)第15回,就写了一个名叫瞿瞎子的平话艺人在雷太监家里讲说纣王妲己的故事。钱曾《读书敏求记》亦云:“盖三宝下西洋,委巷流传甚广,内府之戏剧,看场之平话,子虚亡是,皆俗语流为丹青耳。”② 其他如《隋唐两朝志传》,亦汲取了丰富的民间说唱成果,“其记太宗事,有太宗为李密所擒囚南牢之说;纪李密归唐事,有秦王十羞李密之说;纪美良川之战,有叔宝污敬德画像之说;纪征高丽事,有叔宝子怀玉与敬德子宝林争先锋之说,有莫利支飞刀对箭之说。凡此种种,皆戏曲及词话所演唱者,今犹可考。”③《残唐五代史演传》所叙故事也大半取自宋元以来的“说五代史”,该书风格粗犷,保留了大量说话痕迹。《春秋列国志传》所据之平话有《武王伐纣书》、《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就是现存的《孙庞演义》,后集为《乐毅图齐》)、《吴越春秋连相平话》等。如果将该书与各平话比看,可知其诸多情节均抄自平话,甚或文字亦同。《全汉志传》写吕后斩韩信,袭自《前汉书平话续集》。平话正集今已佚,然观续集开首言项羽兵败自刎事,可推知正集当叙楚汉争雄,亦应被《全汉志传》所蹈袭。《南北宋志传》之南宋部分叙五代史事,与《五代史平话》交错重合处甚多。戴不凡先生曾将二书对勘,指出“这部所谓《南宋志传》,许多地方简直是直抄《五代史平话》文字微加修改而成的”④。《北宋志传》卷首按语亦云是书乃“收集《杨家府》等传”。故鲁迅在《 中国 小说的 历史 的变迁》中说:“后之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等长篇的叙述,皆本于‘讲史’。” 章回小说如此,话本小说也不例外。如《古今小说》卷十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云:“这话本是京师老郎流传。”卷三十九云:“这段话本,叫做‘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警世通言》卷十一《苏知县罗衫再合》云:“这段评话虽说酒色财气一般有过。”其结尾又云:“至今闾里中传说苏知县报冤唱本。”卷十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云:“听在下说这段评话。”卷十九云:“这段话本,则唤做‘新罗白鹞,定山三怪’。”《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云:“说话的,为何今日讲这两三个故事?只为自家要说那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段话文不比曹丕忌刻,也没子建风流,胜如紫荆花下三田,花萼楼中诸李,随你不和顺的弟兄,听着在下讲这节故事,都要学好起来。”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云:“说话的,这杜亮爱才恋主,果是千古奇人。然看起来,毕竟还带些腐气,未为全美。若有别桩希奇故事,异样话文,再讲回出来。列位看官稳坐着,莫要性急,适来小子道这段小故事,原是入话,还未曾说到正传。”这些话语即点明它们同宋元明说唱话本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明代小说在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后,往往又会成为说唱艺人取材、讲说的对象,从而对说唱艺术产生很大影响。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即说:“明代已有《三国》、《水浒》等成书,晚期并有《三言》等成书。所以明代的说书,大抵是根据文学作品再加发挥的。”⑤ 下面,我们即着重谈谈明代说唱及其所受通俗小说的影响。

以讲带练,双向互动 篇6

【关键字】语法教学 问题教学 课后练习

近十几年来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所谓“淡化语法教学”,其实并不是对语法的轻视,而是语文适应新时代越趋多元的认识发展而提出的趋于全面而深入的课程要求。从《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语法教学仍受到应有的重视,试看以下表述:

第四阶段(7——9年纪,相当于初中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文中的语言难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专门提到语法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在写作教学中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课后练习是选文后的练习系统,其作为教科书中的四大系统(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之一,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它的设计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在引导教师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难点、检测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目标以及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自测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语法教学要重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寻求灵活性策略,把语法教学与教学相关要素相结合,采用问题教学的形式,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实现“以讲带练,双向互动”的语法教学新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语法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課后练习可分为基础练习、内容练习、写作练习以及拓展练习四大部分,语法教学可以与前三者结合,其初步设想如下:

一、基础练习——随机进行语法教学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包括“读一读,写一写”以及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等。这些基础练习的落脚点在于夯实学生的识字与书写能力,为学生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一部分的练习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课堂择要点拨为主,可以针对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或其他资料难以理解的字词随机进行语法教学,例如名词、副词、形容词的辩析,重点字词的理解等,精讲与多练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这一部分语法教学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通俗化的讲解和反复练习,一方面避免了机械化理论的生硬灌输,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进一步萌生自助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二、内容练习——随文进行语法教学

内容练习主要指针对选文内容而设置的练习,包括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概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修辞手法等题型,侧重于考察与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

课后练习有一部分的题目出得比较笼统,让学生无法把握答题的角度与方向,教师结合语法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题目进行改编与切分,在课堂随文进行语法教学,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内容练习为载体,随文进行语法教学还可以培养“语法感”。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语法感是语感的一种,是实际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语言规则”,学生的潜意识里对句子成分有一个判断标准,这一标准就是语法规则,因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法感,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内容练习与语法知识随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选文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对语法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培养学生语法感,为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提供实践场所。

三、写作练习——择要进行语法教学

课后练习有一部分是根据选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写作练习,课后练习的写作练习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由于这些练习是建立在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基础上开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选文的深度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在布置这些写作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来审题立意,修改作文。限于课堂时间,课后可做一个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问题汇总,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语法问题,可择要教学,选取典型语法错误如句式杂糅、词语搭配不当等,进行纠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又可加深学生对错误地印象,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小结

语法教学与与问题教学的相契合,与课后练习的相融合,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教师以讲带练,师生双向互动”实践中不断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用能力。这种方式一则可使语法教学紧扣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实现语法教学“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二则避免语法教学内容“偏全、偏繁、偏难、实用性不强”的弊病,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知识的用法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一语法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有必要吸收、借鉴语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化对语法知识的认识,努力探讨和进一步改进中学语法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仅限于课堂上简单语法的讲解而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实践的语法教学成效仍然是不明显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雪梅《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定位与应用研究》[J].硕士论文.2007

双向互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授之以渔, 让教师改变教学的方式

以前, 我也十分信奉“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但我现在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教师并不是教会学生一定的本领, 他就可以吃一辈子了。

春秋时, 宋庄王坐在堂上读书, 有个叫轮扁 (名扁, 专门做车轮) 的木匠在堂下问道:“大王, 你在干什么?”“读书啊!书是古人的智慧啊!”庄王感慨道。“何必呢?书只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胡说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否则宰了你!”“大王, 你听我说。”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做车轮的人, 我知道怎样用火烤使木头弯曲成最合乎圆规的圆形。我这种分寸的把握是十分微妙的, 只能用心体会, 却无法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认为, 古人最精彩最奥妙的思想, 也像我一样, 是无法用语言写出来的!这么看来, 写出来的书不就只是糟粕了吗?”庄王无言以对。

其实, 庄王也被轮扁“蒙住”了, 因为轮扁不该因为没有文化而说出如此奥妙的思想。不过人们确实时有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体会。“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作家从来只有家庭熏陶, 没有父传子授。那么也就是说, “鱼”和“渔”又有何妨碍?回答只能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体验和写东西, 尝试喜悦和丰收。也就是“授之以渔”!

那么, 怎样让学生获“渔”以得“鱼”呢?我想,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捕鱼的机会, 即实现我的教学之梦。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出真趣。没有捕鱼的机会, 学生们就不会生发捕鱼的兴趣, 没有兴趣, 他们怎么能掌握“渔”的本领呢?一个老师是否给孩子机会, 是一种观念认识。只有尽量多地给学生机会, 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创新教育使师生共享教改的成果

杰克·威尔士将自己的成功, 归结于母亲小时候对他的鼓励、赞赏与耐心等待。实现教育成功之梦是漫长的事情, 而一如既往的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终身职责和义不容辞的工作态度。教育不能永远等待着。

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 由于学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会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发生, 我们应该耐心的等待他们成长与进步, 指望他们“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也许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高效率, 让他们渐渐疏远了等待;也许是因为受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 让他们多了一些浮躁, 不再习惯于等待;也许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吧, 于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便平添了更多的烦躁。对多少个满怀希望的学生竟让“别急, 慢慢来”成为一句久违的话语。其实教学语文的全过程中, 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始终不能等待, 每时每刻都应是进行时态。

另外, 在课堂上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系统,教学激励,三维双向互动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 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

但事实上, 这一目标的贯彻存在诸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研室方面, 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将原有的八门课整合为四门课, 单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 该门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 致使原有课程设置下的任何一个教研室都很难胜任这门课的教学;二是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专业知识不全面、专业技能不扎实、缺乏敬业精神、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等问题, 致使讲课内容缺乏感染力, 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缺少兴趣;三是学生方面,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实用知识热, 他们思维更活跃, 更乐于关注和思考身边的新鲜事物, 他们了解和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看得比较简单、片面, 因此急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上述三方面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主要障碍。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研室、教师、学生所组成的整体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 通过对三个要素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所处地位和承担职能的研究, 以及三要素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进一步揭示三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关联和他们之间起作用的规律与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要素相互激励的机制及实施方案, 这是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三要素的地位与职能

教研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研究与组织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 它的职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着高校整体的教学研究与管理水平,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校教学工作中, 教研室的职责从宏观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二是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并优化资源配置。三是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其中培训教师专业技能、组织和规范教学是教师职能中的重要方面。为此教研室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严格把好三关:入门关——教研室要根据学科和课程发展需要引进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的教师, 选留教师先要通过教研室考核后, 方能逐级向上申报考核。青年教师培训关——教研室应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 以此加强对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缩小教师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全体教师培训关——教研室应根据课程发展需要, 采取专业培训、业务进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以此提高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其次教研室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 一方面, 组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 还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在讲课过程中, 特别是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此外, 还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调查等形式, 引导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大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而非主体, 他不应当是从头到尾的主讲者, 而更应像一个主持人, 他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职能。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播, 而应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为此我们强调以问题为切入点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重要性。这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将有关教学内容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列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此要注意如下几方面事项:首先从内容上讲, 所提问题要联系现实热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思政课要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例如:我国举办奥运会, 5.12汶川大地震, 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等等, 都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显著作用。其次在形式上, 设置问题时要力求满足:精简、完备和趣味性的原则, 精简——指问题提出形式要简单, 易于思考, 不要过于复杂, 以免引起学生畏惧心理。完备——指问题与问题之间密切联系构成一套完整的问题组, 各自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问题不要少得不足以说明理论, 也不要过多地重复出现类似问题, 显得累赘。趣味性——指问题要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兴趣, 乐于思考。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学过程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主体展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效果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前所述,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活跃, 更乐于关注和思考身边的新鲜事物, 他们了解和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看得比较简单、片面, 因此急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既表现在掌握知识方面, 又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这些职能的发挥又恰恰依赖于由国家、高校、教研室、教师、学生所构成的链条的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在此, 国家和高校对于教学的管理与引导体现的宏观方面, 而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的微观互动与协作。

三、三要素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模式与激励机制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学生三个要素在教学中地位和职能的分析, 我们尝试构造教研室、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三维双向互动模式”, 如下图所示:

首先, 教研室要通过激励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例如:教研室每年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优质奖的评选, 推举优秀教师进行全院甚至全校的观摩课教学, 推荐有潜力的优秀教师参与全国的骨干教师培训, 并且教研室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即通过课题立项、举办研讨会、定期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 交流成果与心得,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教研室还应组织成员开展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 关注学术前沿问题, 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从而最终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上述手段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即正反馈, 就应将其变为制度长期执行;如果效果不佳即负反馈, 就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其次, 教师也要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运用兴趣激励、信心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使学生敢于和乐于思考, 这是决定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环节。要尊重学生不成熟的见解, 要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 即允许学生之间观点存在分歧, 允许学生与教师的观点存在分歧, 因为恰恰在分歧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够形成争论、实现自我反思。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给予适时、适度的鼓励, 这会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感觉到成就感和参与学习的乐趣,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力。同样, 如果上述手段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即正反馈, 就会激励教师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指导教学实践;如果效果不佳即负反馈, 就要及时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 以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 教研室、教师和学生三要素作为一个大系统在起作用, 单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优化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是一个“三维双向互动模式”, 其中教研室对于教师可采用评奖激励、观摩激励、培训激励的方法使教师讲课做到“激情投入、率先垂范”;而教师对学生可采用兴趣激励、信心激励、情感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真听、真懂、真信、真用”;并且上述方法的使用效果还可通过正、负反馈得到强化或改进, 从而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朝新, 肖起清, 张意柳.论高校教学评估下教研室建设[J].高教论坛, 2006 (4) .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9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中专、普高、职高的毕业生, 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而在这些学生身上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功底, 厌烦英语的学习, 英语知识水平高低不等, 这些使得英语教育者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

关于教学模式, 有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模式进行, 以书本与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时, 将重点主要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 而对于技能训练完全的不够重视。在学生方面, 对老师太过依赖, 没有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 导致高职毕业生英语运用能力难以提高,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能力差缺乏自信

另外, 英语自信心不足。有不少学生由于高考没考好, 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心理障碍, 英语教学中总是害怕老师提问。同时, 由于英语学习方法不正确, 也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不小的影响, 有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高中英语老师所教授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进入大学后, 在没有老师引导与督促下, 学生们难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只知道背单词, 长此以往, 学习效率就会不断降低, 这更加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 教育者方法有待改善

缺乏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当前, 有不少教育者依旧以照本宣科的模式为主进行教学, 一味的灌输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短语、语法。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实践训练机会, 教与学不相统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英语学习就会十分的乏味, 缺乏活力, 师生间都感受不到教与学所带来的乐趣,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不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当前, 高职院校中有不少英语教学者将教学定义为知识的传授, 却不知其中还蕴含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尽管大部分教育者知识水平较高, 业务能力好, 但没有一个善待学生的热情态度, 更有甚者表现出了轻视, 学生接受不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自然对其教授的知识不感兴趣。

三、完善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对策

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着高职英语教学这一立体教学系统的进程和效果, 是改善和解决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切入口, 同时, 相应的对策与方案的提出也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一)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第一主体, 应努力挖掘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

端正学习态度, 做好“苦读书”与“读苦书”的准备。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在词汇量、语法知识、日常口语交际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都不占先天优势, 因此, 后天的努力与汗水就成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唯有塑造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的学习品格, 我们才能在学业进程中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学业的较好完成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的合格证, 前者的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者的竞争力水平。因此, 端正态度、苦下功夫, 我们定能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取得丰硕成果。

树立学习自信心, 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承认自己基础差、起点低, 并不意味着我们低人一等, 更不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畏手畏脚、停滞不前。相反, 因为落后, 我们才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才更得有主动学习、自我加压的意识和行动。我们不能被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压垮, 要勇于承担, 这样既提升了语言学习能力, 又增强了抗压能力。还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主动意识, 变过去传统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切实有效的新型英语学习模式, 将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与创造力等新鲜血液注入到英语学习中。

(二) 教育者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多沟通、多交流”的互动型教学模式。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 增强将来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因此, 我们的教学方法创新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由于受到考试成绩多少、学生排名先后、升学率高低的诸多因素的制约, 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过分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的主体地位。即传统英语教学中, 一般是英语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侃侃而谈, 学生在课桌上奋笔疾书、目不转睛, 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所引导, 而不能有所发散和拓展, 长此以往,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技能, 但由于长时间不开口说英语, 缺乏将英语字词连词成句的能力, 又加之自信心受挫, 长此以往, 在学生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哑巴英语”。鉴于此种情况,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呼声愈来愈烈,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日益减弱, 代之以监督引导的角色, 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或者师生互动交流等形式完成英语能力的真正归位, 以及英语教学目的的真正达成。这种重视互动与交流的新型课堂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还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宗旨, 而专业性强的人才必须有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 所以, 英语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想保证英语教学质量, 就需要教育者、学生双方共同努力, 方可真正实现, 从而获取较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利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出路探析[J].考试周刊, 2010, (1 8) .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10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主旋律。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而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应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知识为培养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前, 学生主要以完成考核任务为学习目标, 机械、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 与实践脱节, 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传统模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MOOC、翻转课堂等技术和教学手段快速发展和应用, 企业投资、融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 新的理财方式不断出现。因此,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问题为基础, 进行发现式、探索式、双向立体互动式教学, 也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课堂内外紧密互动,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 刺激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培养拥有独立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思路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 (Case Teaching Method) 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能在多方面满足高等教育的培养需求。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 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Langdell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 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 从此以后, 案例教学在西方教育界已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大约在1980年, 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在法学、经济、管理专业得到迅速推广。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以往财务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真实的、丰富的学习场景。我们认为, 新常态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设计 (组织)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都要求事前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案例教学要注重以下环节:

1. 案例讨论前期准备。

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案例不仅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增强知识点的应用性和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 精心选择或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合适案例。案例一旦确定, 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 预计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提前查阅有关资料, 特别是有关制度背景和法律法规条文, 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案例和对学生的提问予以回答。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案例分析材料, 教师要把有关案例资料和要求提前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查阅、搜集和案例相关的材料, 并提出具体要求。

2. 案例材料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股份制、股权分置、股指期货到沪港通, 作为分析财务现象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案例素材应该与时俱进。但现有大部分案例教材里面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的案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留意媒体、杂志或网络上与财务管理知识点相关的素材, 积少成多, 分类归档, 以备课堂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学习公司筹资决策的内容时, 笔者关注到近几年兴起“网络众筹”的筹资模式, 尤其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这种新型的筹资方式, 以国内某重点大学学生通过“众筹卖水果”作为案例, 介绍目前教材里还未涉及的新型筹资模式,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也借鉴电视财经评论节目如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上海卫视的《解码财商》的素材, 这些节目时效性较快, 讨论的是当前经济或上市公司典型或热点问题, 社会关注度较高, 易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在案例来源上, 国内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应成为财务管理案例取材的重要途径。因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最为公开、最易通过网络获取, 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最快, 在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章节教学中都适合选用。随着国内双语教学的开展, 英文案例成为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 为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二)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旨在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与讨论财务管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集思广益, 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互动。在确定案例选题后, 由学生分组准备案例相关材料, 制作PPT并进行Presentation, 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关键点提出问题或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互动, 鼓励学生发言, 使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案例讨论阶段的任务有三个:一是检查学生对案例了解程度, 并予以评判;二是调控课堂的氛围, 教师可以穿插学生的讨论, 突出学生的不同意见, 激发学生的批评性意见, 使讨论更深入;三是监督检查课堂讨论情况及效果。一节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课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任务的完成情况及现场的发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尝试多种角色:

1. 普通观众。

如果学生已经认真预习过案例, 熟悉案例资料, 能联系相关理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些前提之下, 教师的课堂角色基本上是配角, 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可不发表任何意见, 没有“好”、“坏”、“对”、“错”的评判。在案例课最后, 由学生自己来总结课上的各种观点、所做的分析和各种结论性认识, 实现“无为而治”。

2. 指导员。

这种角色有两层含义:一是由教师讲解案例, 向学生进行示范;二是由学生分析案例, 教师进行评论和指导。对于没有做过案例分析的学生来说, 观看教师是如何进行案例分析的也是一个经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观看教师的示范之后, 可以先模仿学习, 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举一反三。

在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 教师不再是主角, 主要负责课堂的引导、组织、激励、控制和总结。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控制全局, 掌握好课堂节奏, 对案例的引入、提出讨论问题及总结要胸有成竹, 有条不紊。一方面,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识案例及其所反映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要把案例与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结合起来, 在学生提出棘手的问题导致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当讨论过于激烈导致讨论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控制住局面, 将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控制局面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适度保留自己的观点, 避免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激发他们讨论问题的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三) 财务管理案例评价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 每一次的案例教学最后, 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指出学生准备的PPT中存在的格式不规范、文字内容过多、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尽管对于很多财务管理案例而言, 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 但是教师可以充当“评论员”的角色, 阐明本案例所运用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点, 分析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评价案例结论或建议的合理性以及实践与理论一致性问题, 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等。如果没有适当的总结, 整个案例教学就可能变的虎头蛇尾, 如同一盘散沙。案例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合理, 必须由教师——课堂上的“评委”及时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点睛阶段 (罗真和吕晓敏, 2005) 。

(四) 财务管理案例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 是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案例材料整理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在对案例进行广泛讨论后, 应要求学生对案例中讨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出意见或政策建议, 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为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挑选部分写得好的案例分析报告, 鼓励学生向学术期刊投稿,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 转变观念, 改革现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提高案例教学比重

目前, 在高等财经类大学本科教学中, 财务管理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比例不高, 且存在安排的课时数较少、安排时间不合理 (笔者所在学校为大四上学期) 等问题, 从而使财务管理教学本质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难以指导财务决策实践, 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建议在财务管理教学安排上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数和考核比重, 只有把讲授 (理论) 教学、案例教学与问题讨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强化财务管理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没有一本案例教材是适用于所有老师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因此, 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案例库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一项重要责任。案例库的编写和更新, 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 为我所用;也可以自己搜集整理, 或者下企业调研, 直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学校 (院) 可以拨出专门经费用于资助编写案例库, 或资助出版案例分析教材, 还可以对于外出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和到企业调研的教师, 给予一定的资助或者物质奖励, 促进校际案例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字结合使用, 更能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还要加大案例教学硬件设施投入,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大屏幕、高清晰的投影仪, 高保真音响设备等, 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仿真型、综合型、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正如一个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 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财务管理实践与科研以及财务管理案例搜集和编写。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的案例教学培训, 开阔视野, 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把国内外好的案例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入课堂;邀请财务管理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等, 以上都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途径。此外, 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鼓励教师到企业调研, 承接横向课题研究项目。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知识面。只有教师修炼好“内功”, 才能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回答或指导案例讨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做到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程鸣, 马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 2013 (14) .

[2]罗真, 吕晓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05 (29) .

[3]盛锦春.浅议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4]郑海英.教师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控制[J].会计之友, 2009 (06) .

变异修辞的双向互动性 篇11

关键词:变异;修辞;语境

变异修辞是对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切题旨情境,最大程度地达到表达效果而产生的语用手段。要达到变异修辞的语用效果,不光要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调动联想加工组织语言材料,更要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性。

变异修辞的双向互动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读者的预设和期待及读者对作者和文本的品读、感悟和理解过程。也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双向互动性可以狭义地概括为隐含读者和读者接受两部分。

一、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

“隐含读者”(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是指在作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已然设定的特定的能对文本理解和欣赏的读者群,即作者的创作中就包含的对特定接受者的选择和期待。隐含读者是作者为了达到交流目的幻想出来的角色,与直接参与阅读活动,享有阅读成果的实体的真实读者相对。当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达到高度重合时,变异修辞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

“由于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受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①。接受者的“言语经验、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②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说,要达到变异修辞的理想效果,就要把握叙述“对象”这一问题,即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如:年龄、出身、经历、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政治立场等。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作为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要进行闭幕致辞。发言词《科学的春天》的完成“一波三折”。最初交由徐迟创作,但他的文章太过散文诗化,语言分散、浪漫,组委会认为他的稿子比起演讲更适合登载在报刊上。于是又交由胡平重重拟。胡平重首先结合时令春分过后,定题目为《科学的春天》;再考虑演讲者郭沫若政治家,科学家,诗人的三重身份,将艺术的语言与科学的事例相结合;另外也把喜悦的心情和严谨的态度相协调。完成了“适时、适人、适地、适情”之作。相反徐迟的作品缺乏对演讲形式和听众的考虑无法达到讲演的交流目的。

再如,广告语篇的交际目的是向潜在的消费者销售产品,但就基调方面而言,广告商与顾客的关系是疏远的。因而,广告语篇的编撰就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因素,积极调动语言因素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使用口语词、方言词增加亲切感,使用拟人修辞增加趣味性吸引观众等等。使用变异修辞时更需注意,虽然变异修辞有创意,能增强文本可读性,但为了照顾大多数受众,广告语言一定不能过于晦涩难懂,意象的选择也必须是随处可见的。如“传承意大利手工精神,精选的制作原料,独特的细腻口感,隽永的外形如金子般珍贵”(费列罗)中的比喻选人们熟知的“金子”作为喻体,“隽永”和“外形”的超常搭配也很容易解码。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很轻松地理解到产品的卖点“精致”。

正如《论语·子路》中说的“可与言者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者而与之言,失言”,明确交际对象变异修辞才能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这要做到充分地理解对象。

二、读者的接受

读者接受是指读者阅读、理解变异修辞文本的过程。变异修辞的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完成好这一部分,也就是读者要想贴近隐含读者,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一定要把握变异修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

(一)文化背景

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自然也与变异修辞关系密切。任何变异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里分为自然文化背景,风俗文化背景和时代文化背景。

1.自然文化背景

自然文化背景指有关自然界的及与衣食足行紧密相关的物质的常识。这种常识或是自然本身存在的,或是人类赋予的。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因而有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有这一自然常识,就能明白为什么苏轼把水流向西与人生再少联系起来。连水流方向都可以改变,人生为什么不能重获青春(指心境)?从而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自然的文化背景除了上述这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属性,还有被人类赋予的自然文化背景。古诗的常见意象就是最好的例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表达思乡之苦的“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表达挽留之情的“柳”;“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表达凄苦之意的“梧桐”;“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抒发往事成空悲叹的“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表达相思的“红豆”。有些出现频率之多甚至成为专名,如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中的“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称了。如果不知道这些自然物的涵义,就很难理解诗句的意思。

2.风俗文化背景

风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人民,经过长时间实践沉淀下来的风俗、礼仪和信仰。它有民俗方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例如,由于古代生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了避免以下犯上,中国人讲话自然委婉,因而借代多。

①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①中“朱门”指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这里代指贵族官宦人家。诗句以朱门内和路边两个地点,“酒肉臭”和“冻死骨”两个场面分别作对比,哀叹贫富不均,百姓受苦的颓世。②中因为颜色的缘故,就用“绿”代指海棠叶,用“红”代指海棠花。如果说①是为了避讳婉讽的话,②则是为了使辞藻优美,富有形象性。借代在使用过程中,文学性质渐渐变浓了。

再如“和谐”,“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表达,这些都是不了解风俗文化背景的外国民族人民难以理解的。

3.时代文化背景

时代文化背景是指特定年代的社会背景。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作者所处年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折射那个时代的民族心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有这样的句子:

①如果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

②戈多是掌握你们未来的人,至少他掌握你们即将面临的未来。

③如果我们放弃戈多,那么他会惩罚我们。

如果我们不了解贝克特生存年代的社会环境,我们很难理解这两个等待戈多的人的“疯言疯语”。“戈多”是被作者构建的现实,是变异修辞的此岸;而他的彼岸是“上帝”。这种苦苦无果的“等待”正是对上帝存在与否的怀疑。这是六十年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怖的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正如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假如接受者没有这样的文化知识积累就很难理解其中深意,更加不会明白这部戏剧为什么会被称为经典。

(二)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狭义的语境,指“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③。上下文语境是话语含义产生的重要依据。变异修辞想要实现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就要靠语言形式和特定语境的结合来实现。如,“你放着吧!我来摆”,一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带有帮忙的意思,本没有太多感情色彩。但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听后却“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是因为那是的封建社会容不得她这样“不守妇道”的人。其他下人不是为了帮祥林嫂,而是因为祖籍这样的事不能由“污秽”之人准备。这样一句“你放着吧!我来摆”,就成了粉碎祥林嫂生活希望的刽子手。不结合上下文,就不会读出这层意思。

有些语句,看似前后矛盾。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如: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②他似乎既是个成人,又是个孩子。

(老舍《骆驼祥子》)

一句看似重复,一句看似矛盾,事实果真如此么?鲁迅先生素来惜字如金,为什么像例①这样重复呢?首先,我们结合全文,就会知道这里的枣树是与黑暗势力顽强搏斗的战士形象。如果单单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读来必定缺少一种情绪。孤寂,这两个字在反复诵读间流淌开来。院子外边其实什么都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单调地让人不满。鲁迅期盼他的园里能有新的像枣树这样的挺拔的身姿,周围能有什么新鲜的现象,社会能有什么新的气象。奈何它的周围只是无尽的黑暗和无知的平庸者。句②是祥子在得到了车后自我的心理活动。他觉得自己自从到城里来已经长高了一寸多。明明已经过了发育年纪,但还是觉得自己再长。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又是成人又是孩子?事实上这种高度应当是心理的。有了自己的车就能挺直腰板,就可以凭力气赚钱了,祥子是一个勤劳,简单的人,他的追求不过如此,因而“成人”是身体上的,“孩子”是心理上的。

综上所述,表达与接受的双向互动直接决定了变异修辞交际目的和语用效果的实现与否。要想完成这种互动,表达者需在创作时要把握叙述“对象”的年龄、出身、经历、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政治立场等方面;接受者也必须成分理解变异修辞生成的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

注释:

①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91-292.

②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92-304.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2.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军华等.汉语修辞新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许钟宁.二元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谭善明,杨向荣.20实际西方修辞美学关键词[M].济南:齐鲁书社,2012.

[6]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骆小所.修辞和语法关系新论[J].昆明师专学报,1992(4).

[9]骆小所.论修辞的逻辑表述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0).

[10]肖建安,肖志钦.变异修辞的逻辑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11]肖建安,肖志钦. 变异修辞的美学理据探究[J].外语教学,2004(6).

双向互动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互动创新,反思

为什么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屡次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但诺贝尔奖却始终与我国无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重视的是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创新能力开发.因此,笔者提出实施“双向互动、激励创新”教法,旨在课改中改革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

一、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双向互动、激励创新”的切入点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融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的共同体中的“首席”,他的责任不再仅仅是教,而是着重营造积极、开放的心理氛围,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的、充满情趣和吸引力的教学环境,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增长能力.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新问题,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体验学习的轻松、愉悦,从而使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能自觉地提高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心智的同步发展.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探求、经历、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和情感,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的培育和发展,这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丰厚的回报.

二、以现代的学习方式为“双向互动、激励创新”的支撑点

现代学习方式,就是以人为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它是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的、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发系统,是“双向互动、激励创新”的支撑点.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主动性.它是首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我要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所基于的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有了内在需要,产生学习兴趣,承担学习责任,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种愉悦的体验,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逐步地使学生认识到并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引导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命、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第二,独立性.它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依赖性,表现为“我能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甚至是完全的独立学习能力奠定基础.第三,体验性.它是现代教育的多智能理论的体现,是此次“课改”中强调的“活动”“操作”“实践”,各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尊重其独立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创新思维的有机过程.第四,问题性.它是开启思想科学的金钥匙,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源泉,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发展、创新的逻辑力量.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确实需要感知),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就不会激励他们去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知识迁移,训练他们发现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等心理素质,引而不发、启而不露,激起他们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三、以创设成功机会为“双向互动、激励创新”的助力点

教育心理学表明,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因此,不可能有合适的、统一的教法.我们应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数学现状、潜力、发展趋势和情感体验,不做统一高度的要求.要尊重、赞赏每名学生的独特性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真情、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注重帮助其反思、发现自我的数学潜能和所能达到的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成功的机会;寻找、搜集和利用数学资源;发现学好数学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对于弱势群体,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善待他们,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细心地、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效也要加以赞赏、激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能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不要把他们‘拉上来’,强迫他们尽量长久地死抠课本”;而是“让他们去完成专门为他们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们的成果”,事实上,我们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要求、甚至是数学知识强加给学生,否则不但强加不进去反而会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窒息他们的发散思维,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统一的“创新教育”而要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精心地帮助他们设计一步步的、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利用一切可能,为每名学生创造一个个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愉悦感、成就感、加油站.

上一篇:基本道德下一篇:低碳经济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