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式教学

2024-11-05

多元互动式教学(精选12篇)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1

摘要:听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 但是听力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多元互动式英语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为听力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 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听力教学,教学模式,多元互动式

一、引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 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国际贸易更加频繁, 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听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 但是听力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控制课堂、师生缺乏交流、学生缺乏兴趣的乏味枯燥的听力课堂,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听力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 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多元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师生真诚和谐的沟通, 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 提高教学效果, 推动完善教学进程。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放在首要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设计教学内容, 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环境来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共同参与教学, 从而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个体与教学环境间多元互动,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听力虽然是一种接受性技能, 但是如果让学生长时间被动地听和接受, 学生会感到枯操厌倦, 丧失上课的积极性, 这与现实生活中言语交际活动也相差甚远。为了使学生在被动的接受之后能够能动的创造, 听力课堂应该采用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 营造真实的场景, 选取生活化的材料, 从日常交际的角度来, 听说结合,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选择生活化的材料, 有效地实现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英语听力教学要选择好合适的听力材料, 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互动。

适合于互动英语听力教学的材料应该是真实的语言情景, 形式丰富多彩, 能够满足学生用于小组趣味活动中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的需要。采用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音频资料, 如报纸、杂志、广告、地图等;也可以是声像资料, 如电影、电视、录像、影碟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优先考虑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新颖、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2.情景化听力教学, 听说结合, 学以致用

多元互动式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个体与教学环境间多元互动, 听说有机结合, 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 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进行情景化的听力教学是成功开展互动式英语听力学习的关键。如英文电影融合了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多种介质, 为英语互动式听力教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情境”。教学过程中, 可具体采用正常视听、随机练习、分组讨论、人物配音以及电影复述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愉快地练习听说能力, 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除此之外, 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还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让学生先听懂, 然后扮演情景中的角色。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进入”各自的角色去同别人交谈, 去理解对方的谈话。情景化听力教学可以使学生边听边练, 听说结合, 学以致用。

3.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绝大多数学生对真实语境中英语运用感到很吃力, 听不懂, 也说不出。主要原因在于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音、语速、惯用语等的不熟悉, 而且在英语听说方面, 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害怕出错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 有些直接与基础知识有关, 有些则属于心理障碍。

教师在听力课上, 应该向学生讲解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听力学习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该态度和蔼可亲、语言幽默风趣, 教态大方自然, 发音纯正地道。教师模拟语言到位,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形成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设置问题灵活, 努力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选择一些简易的幽默故事或笑话, 穿插一些英文演讲、英文歌曲, 缓解听课压力, 调节学生的情绪, 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

4.以课后作业为桥梁, 实践为导向, 生活中再现英语

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优秀的英语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 作为设计听力作业的素材。如:把课堂上的听力材料改编成对话, 课下让学生一起练习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收听英语新闻和广播, 评选出最佳播报员;鼓励学生模拟英语配音, 观看经典英语影片, 欣赏英语歌曲, 评选每课的英语才艺之星。除此之外, 利用英语实践巩固加强英语听说能力, 在生活中再现英语。如开展英语主题活动、举办各种英语比赛、参观外资企业、采访外籍教师等, 来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 让学生的英语真正走进社会, 走向生活。

四、结语

多元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新型实用, 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英语交际的多维互动的环境,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英语听力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 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 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生活化的材料, 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 情景化听力教学, 使学生能听说结合, 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程亚丽.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新思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5) .

[2]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应用的探索与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

[3]雷茜.英文电影赏析在互动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电影评介.

[4]刘爽.大学英语课堂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8, (6) .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2

(江?K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高徐小学,江苏 扬州 225248)

摘 要:音乐课堂要追求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打造动感快乐的课堂,让音乐教学多元化,让学生活力十足。文章从任务驱动、学习互动,鼓励展示、情感互动,结合舞蹈、动作互动等方面入手,研究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元互动;优化课堂;学习互动;情感互动;动作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6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要注重追求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打造动感快乐的音乐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教学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可以学会课堂上的自主互动,体验各种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课堂中收获快乐。

一、任务驱动,学习互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积极投身到学习中。而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这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推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例如,教授歌曲《妈妈的歌》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教师在教授这首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学习任务,比如要求每组派出一名同学把这首歌的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朗读前,要给学生留出小组内相互交流和练习的时间,并让小组成员选出本组朗读最棒的同学进行展示。这个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练习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歌曲的节奏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歌曲的节拍打出来。当然,这个任务同样需要给学生留出小组内讨论和练习的时间。学生通过练习可以逐步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提出新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去完成,这个完成过程既能教会学生如何分享,也能教会学生怎样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互动学习,让音乐课堂变得和谐美好。

二、鼓励展示,情感互动

音乐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要让学生敢于展现自我,能够与同学进行情感互动。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把音乐课堂当成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展示音乐作品。例如,教师教授歌曲《快乐十分钟》时,就可以开展学生展示活动。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旋律后,教学应进入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展示表演。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快乐十分钟》这首歌曲最合适?”“用快乐的情感最合适。”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那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吧,看谁能获得最佳演唱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演唱。为了能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并分别设置奖项,比一比谁在演唱中将情感运用得最到位。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展示活动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活动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舞蹈,动作互动

若想让音乐课堂动感十足,就要在教学中结合舞蹈元素。音乐是用声音来展现音乐作品的美,而舞蹈则是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音乐作品的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音乐与舞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呈现完美的音乐作品。例如,教授歌曲《铃儿响叮当》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结组、自由创作。有了自由,学生们在互动合作中的思路就会更开阔,创编的舞蹈动作就会更丰富,从而为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舞蹈作品提供有利条件。在创编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越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得越好,创编的质量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语言激励学生,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创作。比如,“你们真是舞蹈小天才!”“你们的创编太有新意了!”这样的激励,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充分享受这种舞蹈创编过程,从而创作出精彩的音乐舞蹈作品。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互动手段,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结合音乐旋律展现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音乐知识,并能在多元互动中享受自主合作带来的快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要利用学习互动、情感互动、动作互动等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提升音乐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动感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多元互动”教学浅谈 篇3

一、“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学政治课堂运用的必要性

1、是促进师生互动的需要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听讲来感知、接受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往往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两个构成要素,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积极努力,只要学生是处于消极不参与的状态,就不能认为这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有效的互动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政治课堂也非常有必要运用“互动”教学模式。

2、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并能加以运用,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讲授课堂教学内容之前,有必要提前给学生指定适量的课外阅读内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课堂上再实施多元互动,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观点,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陈述其观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非常显著的。

二、“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学政治课堂运用的要点

1、以和谐为前提

“多元互动”模式的实施运用,就是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与互助学习的气氛。和谐是“多元互动”学习活动得以流畅进行的心理基础。构建和谐的课堂就是力求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配合得合理、恰当,使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还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教师应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态度,真诚对待学生,使其感到亲切可信;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并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以问题为载体

除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应注意积极探索和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比如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把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尝试研究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置,提出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新颖生动,有明确的指向性、层次性和思辨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或者直接围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把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隐含在问题的设计、解决过程之中,让课堂教学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服务。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邻近发展区),同时更要具有引发进一步思考的价值,使问题设计体现适当的难度和梯度。

3、以互动为表征

多元互动策略,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它是通过优化选择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包括:(1)学生与教科书、信息资料的互动,即应用已有知识吸收新知识的互动、新旧知识或多科知识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知识的互动。(2)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起一种启迪和引领的作用,自然地发挥学生互动学习、协同学习的作用。(3)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你在这一方面当老师,我在另一方面当老师,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是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学生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博采众长,促进个性充分发展。这种互动还能使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悦纳的人际关系。

4、以创新为目标

“多元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言、大胆争辩;“多元互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悟真、善、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愉快、和谐多元互动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互动”模式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4

1 多元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指促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个性化学习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其特点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情感放至重要地位, 教师指导性教、

学生主动性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合作, 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发现。指导性教是一种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定性动作, 指导性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

多元互动式教学的特点首先是教学从“教”转向“学”,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给予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 主动思考。其次, 师生互动下, 教师会受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提高和锻炼了学生沟通水平。最后, 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的改革, 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特点等, 从而积极采取措施, 不断改进教学。

2 独立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多元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实现多视角、多形式进行师生互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课件等技术手段, 为学生进行创造内容多元丰富、图像多样生动、实验实践模拟的多元教学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其次要应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实时互动展示教学资源中的重点、难点, 延伸教学内容。采用的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

2.1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4], 其特点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比如核苷酸的代谢与核酸的分解代谢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琐碎, 要求记忆的内容多, 与同属于氮代谢的氨基酸的代谢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一章有些内容容易混淆。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 同学们对“痛风”这种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一个一个问题接踵而来:身边的人有没有患“痛风”这种疾病的?“痛风”有什么要的临床症状?他们平时的饮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得“痛风”?“痛风”为什么又称为“富贵病”?最后在嘌呤的分解代谢中获知, “痛风”是因为饮食或者疾病等原因, 体内尿酸产生过多而导致的疾病;而一般海鲜、动物内脏、啤酒、豆类等食物因为含嘌呤比较多, 所以经常过多摄入此类食物就容易导致“痛风”, 所以“痛风”又属于富贵病。同时, 播放一段“痛风”严重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生活习惯等的视频, 给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并且比较氨基酸的氨基其代谢终产物是尿素, 随尿液排出体外;而嘌呤代谢终产物是尿酸, 因水溶性较低, 过多容易层积在关节中容易导致“痛风”。使同学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得以明确。通过这样一个知识点的深化, 带动嘧啶的分解代谢以及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代谢的联系, 使学生增加了理解和记忆。类似, 脂肪酸代谢与“脂肪肝”的关系;胆固醇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也以问题式教学方法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他们学以致用, 调整自己及家人的饮食习惯。

2.2 主题式教学法

主题式教学法首先确定一个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寻找答案, 最后学生讨论得出观点。其过程为每章布置一个主题, 一般为课堂内容的延伸或者前沿, 开学前公布各个主题。然后4~5人组成一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团体协作收集资料, 做PPT, 并与老师讨论沟通;课堂讲述10 min;同学针对讲述内容提问, 团队成员回答, 有些师生共同探讨。比如为区分DNA复制这一章中出现的“端粒”的内容, 专门设计了一个主题“端粒及端粒酶研究进展”。通过团队PPT的展示, 学生们产生了很多疑问, 比如为什么会有端粒?端粒为什么要通过逆转录产生?每复制一次端粒为什么会变短?学生通过讲述和讨论, 理解了端粒的产生实际上是逆转录产生的, 而不是复制产生的, 并且了解到了端粒的特殊作用及其与寿命和癌症的关系。从而把这章中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弄透彻, 并且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3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从教材入手,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5]。在讲述糖代谢一章内容的时候, 授课之前提出“跑步与能量来源的关系”, 请学生课后查找100 m、200 m、400 m、800 m、1 500 m以及马拉松赛跑过程中, 其能量的来源与糖代谢的关系。学生领到这个题目以后都很好奇, 在网上查找了多种资料。在每章上课之前, 先把这个题目抛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 讨论完由组长组织该组的观点。当糖代谢讲完了以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100 m靠肌肉中的ATP以及磷酸肌酸供能, 一般只能供应10 s, 因此也成为最受瞩目的极限运动;200 m是典型的依靠肌肉糖的无氧酵解提供能量;400 m、800 m是糖无氧与有氧代谢结合供能的项目;1 500 m主要能量来源于有氧代谢;马拉松比赛除了要糖代谢功能, 还涉及到脂肪代谢。这样的结论使同学印象深刻, 很好的记住了糖代谢的几个主要代谢途径的反应条件、生理意义等。在随后的讲述中, 把机体能量来源进一步深入, 比如一天不进食靠糖原的分解来维持血糖稳定;几天不进食糖原分解完了, 靠糖异生维持血糖稳定功能, 同时涉及到脂肪代谢;长期饥饿 (比如地震中被埋或者糖尿病) 会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质功能, 并且把脂肪转变成酮体。这些主题使学生对机体功能的复杂性和特点印象深刻。很多同学在讨论中都谈到当跑步的时候会想是什么代谢途径在提供能量;或者得知不能盲目减肥, 脂肪在关键时候发挥重要作用。

3 多元互动式教学方式效果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贯彻, 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表现出主动性与积极性, 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课堂表现,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效果大大加强。其次,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 表现力以及团体合作精神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 教师的业务水平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不断得以提高。

虽然多元互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更加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 习惯了老师要求什么做什么, 不习惯自己主动, 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因此, 在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循序渐进的进行。使得在教师主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发展的双边性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实现教学双方的最佳效益, 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发展[6]。

总之, 授课是一门艺术, 学科每年都有新的发展, 学生每届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 多元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不断的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主题墙饰的多元互动 篇5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因此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在以往《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幼儿每天所接触的,因此说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发展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让墙壁会说话”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体展现它是对我们已往环境创设的挑战;它让我们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方法进行了新的审视。为此我们班在环境创设时以互动墙饰为切入点,利用墙饰与教育教学、区域活动、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墙壁”对家长、对幼儿的“对话”。

一、主题墙饰与教育教学的互动

幼儿生活在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疑问,这时教我们应从与幼儿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儿童的这些疑问,从中提炼课程的主题。刚开学时,我们带领幼儿户外游玩,孩子们感受天气暖和了,风刮在脸上也不痛了„„于是我们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结合中班科学教育目标确定了“春天的脚步”的主题,让幼儿与自然的接触中,观察风、雨等自然现象,初步感知到春季的明显特征。让幼儿在亲近周围环境的动植物中,观察发现植物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进而获取了相关经验。如:我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天空飞着好多“白毛毛”于是我与孩子们在寻找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我的讲解以及查找资料,了解了有关杨树的特征,知道了“白毛毛”叫杨絮,杨絮里包裹着杨树的种子,春风一吹,杨絮带着“种子”漫天飞舞,寻找着它的“家”。由此生成了主题墙饰画“春天的白毛毛”。在幼儿关心照顾动植物中,孩子们有了很多发现。如:小兔子不仅吃胡萝卜、白菜,还吃黄瓜、西红柿土豆片„„等一些蔬菜,但他最爱吃的是“杨白菜”。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又产生一个新的主题“我喜爱的小兔子”,而新的主题又创设了新的墙饰。即:幼儿在猜想、观察、记录、照顾、搜集资料中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及特征。于是我们将这两个主题用墙饰展览出来。使墙饰与教育教学互动起来。又如:主题墙饰“变废为宝”,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些纸用胶棒粘不住,于是我们通过实践、查找资料了解到了纸的种类、性能、用途等。为此又一个新的主题墙饰生成“有趣的纸”。在墙饰中孩子们解决了疑惑,得到了答案。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墙饰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既是互为一体又是互相促进的。

二、主题墙饰与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间的互动

春天来临,我们让幼儿观察环境的变化,并户外散步,又来到园外林荫道观察。大家欣赏着美丽的海棠树、感受着温暖和煦的阳光、研究着树叶的变化„„“春天的脚步”主题便应运而生。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他们用棉签、手指画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桃花、海棠花;用线条画出小雨;又用油画棒画出了杨树上的“毛毛虫”、满天飞舞的杨絮;草地上玩耍的小兔子„„大家共同创造了每月的春季特征主题墙。主题墙饰成了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时是艺术活动的开始,有时则是延伸。当我们确立主题墙“可爱的小兔子”时孩子们便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折叠的小兔子来装饰主题墙。当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有什么颜色的兔子,眼睛都是什么颜色,我们便让幼儿在墙饰中寻求答案。又如: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学活动后,孩子们自发的将家中的废旧物带到幼儿园来,于是我们与孩子共同将其分类、制作。在分类中我们鼓励、引导幼儿按其物品的特性进行分类。从而“变废为宝”的主题墙生成了。孩子们将从家中的药盒、可乐瓶、纸杯等物在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下,制作出了漂亮的东西。有酸奶瓶的风铃、一次性筷子粘成的挂件、废手套做成的娃娃、药盒组成的汽车、薯片盒做成的笔筒„„他们又利用画笔与手工纸将其装扮漂亮。从而把一面“白墙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能作为器械进行户外游戏,于是我们便将其投放到户外供幼儿游戏,我们又鼓励幼儿将其游戏场景用他们的画笔描绘下来,同时我们也把那美好的一瞬间拍摄下来供幼儿欣赏。由此新的主题墙饰“废物72变”蕴育而生。从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锻炼了身体。再如前面所述的“春天的脚步”主题墙饰则是孩子们在户外游戏中、观察中、寻找中、感受中生成的。因此说在墙饰的不断创设中离不开各项活动,必须有机结合,实现多方面互动。

三、墙饰装饰中的幼儿互动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因此我们应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体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的主动者。如:我们在创设“春天的脚步”主题墙饰时,先是师生共同讨论布局,然后由幼儿创作背景:坚固的栅栏山缠绕着翠绿的藤蔓、小嫩叶从藤蔓中悄悄钻出来,组成了春天的花园。孩子们在其中丰富内容。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变化用绘画、粘贴、手工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如前所述的“春天的脚步”当三月、四月、五月到来时,同样让幼儿通过观察、收集、谈话、动手操作等形式来布置环境。因此随着不同月份的来临,主题墙壁在孩子们手中不停地“说话”。而幼儿在布置中也深刻体会到了春天的秘密。当我们看到孩子对自己美丽的作品爱不释手时,我们又将他们的作品分类、归纳、装订起来,以便幼儿随时在其中翻阅、查找。更进一步了解不同月份的天气、环境、人、动植物的变化。在幼儿亲手参与主题墙饰布局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价值。

四、主题墙饰与家长的互动

在“家园合作、家园共育”的主题墙饰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使之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如前面所述的“可爱的小兔子”主题墙,家长不仅将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兔子带到班里,供幼儿观察饲养而且还从电脑中下载许多小兔子生活习性的资料,以便幼儿、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可爱的小兔子,又如前面所提的“春天的脚步”有的家长为了让幼儿了解桃花的样子,感受季节的变化,便带着孩子去桃花堤欣赏桃花、感知春天的来临。当开放活动时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向家长们介绍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家长们在欣赏中了解到了幼儿在园中的教育与教学情况,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墙壁“开口说了话”从而促进了家长、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再如前面所提到的“变废为宝”家长帮助搜集废物再制作的有关资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在家长的参与中不仅了解到幼儿的一日教育教学情况,而且也体现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主题墙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师幼之间的互动,而且还体现在墙饰与教育教学间的互动、与区域间的互动、与幼儿间的互动、家园合作等多元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经验,而且还能提高、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样在墙饰的多元互动中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家园共育。因此说主题墙饰在幼儿的发展中、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任何做好小班互动墙饰

发布者: 韩云丽 发布时间: 2012-11-1 21:29:19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也更爱模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墙饰是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创设小班互动式游戏墙饰过程中必须结合小班年龄特点,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真正让墙面发挥其隐性的教育作用。如何创设一个既让幼儿喜欢又能整合发展目标的互动墙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创设具有游戏性、可操作性的墙饰。

小班幼儿是在不断地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活动墙面时不能只关注是否活动,还要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条件,让他们在与活动墙饰接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奠定长远的基础。比如: 利用废旧的洗衣机排水管,制成毛毛虫,在准备一些小夹子,让孩子们给毛毛虫装上腿,同时,毛毛虫是可以伸缩的,在这个墙饰中,孩子们可以拉一拉,推一推,捏一捏,数一数,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同时,可以进行点数、排序活动,在活动中,既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也同时渗透了数学的排序、分类、点数等目标。、创设具有情节的墙饰。

小班幼儿常会用强烈的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不开心会大哭大闹,高兴了又哈哈大笑,这些都是由于他们易受情绪影响的原因。想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需要老师生动形象的引导,创设墙饰也一样,也要求我们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然后用他们喜欢的颜色、形象来装饰墙面,从而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比如:为孩子们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图书,将图书做成有洞的形式,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测故事的情节,当看到结果后,孩子们会有更是多的惊喜和收获。因此,在创设墙饰时将可活动、可探索的游戏墙饰赋予一个情节,这样就能使幼儿更加富有情趣地参与到与墙饰的互动中来。

总之,在墙饰的创设中,要整合所有能够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适宜目标,充分发挥墙饰隐性的教育资源,让幼儿活动更全面的发展。

小班互动墙饰创设的反思

本学年我接任小班幼儿教育教学,为幼儿创设环境时,常常感到困惑。特别是如何让年龄小,能力有限的小班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更是不知如何去做。为此,我们与王月秋副园长一起探讨,她给了我一些建议和启发,通过实践和反思,我深深感受到了幼儿的发展就是在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因此,我们以互动墙饰为切入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墙饰与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教学、及家园间的多元互动,在墙饰布置时,重视环境的利用,尝试让环境说话,大胆在实践中诠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真正实现环境与幼儿间互动。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有以下一点体会

一、墙饰与主题教育间互动

环境的创设应与幼儿的教育内容相配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小班新生入园,面对新环境、新朋友分离焦虑不可避免。为了让幼儿能够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强烈愿望,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创设了主题墙饰“我爱我家”,设计了一列列长长的火车,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全家福照片,贴在一节节的车厢上,有趣的情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温馨的氛围中,减轻了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我是乖宝宝”、“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墙饰,用照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幼儿一日生活中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午睡、自己游戏的情景,直观的再现幼儿生活,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每天都好奇的摸一摸,还要带着爸爸妈妈看一看。幼儿在与墙饰环境的互动中引发了幼儿积极情绪,减轻了分离焦虑,使幼儿感受到了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

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发展的过程。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规程》中指出: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参与墙饰的创设更有意义,能更好的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地环境设计参与者。我们在互动墙饰的创设实践中不难发现,幼儿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思索、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快乐的圆圆”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并找出生活中圆形物体,用照片展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使孩子直观的看到“圆圆”朋友,激发了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而“圆圆魔法师”则是幼儿大胆想象用圆形拼粘和进行圆形添画,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在主题“快乐的圆圆”墙饰的创设中我们还结合季节特征,通过去公园游览后与幼儿进行讨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听取孩子的想法来确定主题墙饰创设内容。“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发现春天有什么秘密?”有的幼儿说:“春天来到了,小草从土地里钻出来了。”有的幼儿说:“春天来到了,迎春花、桃花开了。”还有的幼儿说:“春天,我们可以去放风筝。”在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墙饰的内容就出来了。看:圆圆的热气球载着小朋友升上了蓝蓝的天空,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圆圆的花朵,小河里用圆形拼粘的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好美的景色呀!看到后你一定也会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制作,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小巧手使教室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墙饰布置,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圆形的特征,还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的气息。墙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制作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发展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墙饰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目标,而且使幼儿从中获得了发展。

二、墙饰与幼儿一日生活间的互动

陈鹤琴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墙饰的创设在幼儿生活活动中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就拿幼儿喝水来说吧!孩子们在园一天,家长往往担心孩子的饮水量不够,容易上火。而许多孩子又往往不爱喝白开水。如何让这个平淡的生活环节富有新意,做到两全其美呢?为此,我们创设了“小花快来喝水吧!”墙饰。我们用五颜六色的橡皮纸制作成小花,将孩子的照片粘贴在花心上,又制作许多小水滴。孩子们每喝一次水,就给小花也“喝”一次水,孩子们自己从柜门上取下一个小水滴贴在粘有自己照片的花瓣上。这样不仅记录了孩子喝水的次数,使老师心中有数,还使孩子从被动喝水变为主动喝水,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效果十分明显。再如“不露小肚皮”墙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弱,常常会有露肚皮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我们用镜子制作成可爱的小雪人,用彩色吸管做成插棍笑脸娃娃,背面贴上孩子的标记。每次幼儿都可以在小雪人前面照镜子整理衣服,整理好后就可以翻动小标记笑脸娃娃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容。这个方法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墙饰充分的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主动发展。

三、墙饰与家园间的互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规程》中强调:幼儿发展评价需要教师、家长及幼儿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家园同步越来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富有创意的墙饰环境创设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参与者、理解者、支持者,促进家长、幼儿与环境的三维互动。如在“蔬果宝宝”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折纸、绘画、撕纸等美术活动创设了“我爱吃蔬菜、水果”的墙饰。墙壁在孩子们的手中会“说话”了。而幼儿在布置中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蔬菜水果对小朋友身体的益处。不爱吃蔬菜水果的现象大有好转。我们在自然角与幼儿共同布置“水果列车”、“蔬果宝宝乘坐热气球”的情境,特别是在主题活动“可爱的蔬果宝宝”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中,我们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的活动,家长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他们的奇思妙想中孩子们一个个变成了可爱的蔬果宝宝,既融洽了亲情,又把家长和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了共享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多元互动。

学习、领会、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我们注重鲜明体现《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与幼儿共成长”,着眼于幼儿“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小班互动墙饰创设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使我感受颇深,获得了很多收获,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互动墙饰的创设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互动式环境创设中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作用。幼儿在动手能力、自信心,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墙饰与幼儿的发展真正互动起来。如何实现教师、幼儿、主题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让墙饰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教育者和记录者,促使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创设互动墙饰,促进幼儿发展

学习是儿童最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需要。阿什利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儿童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因此可以说,支持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幼儿的学习,更多地是通过与人、物互动的环境来实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墙饰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应该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创设与形成,并发挥其适宜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墙饰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环境内容之一,让主题墙饰与幼儿互动,反映、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是教师们的目标追求。墙饰与教育活动相互呼应、相互生成,是在孩子们充分参与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发展和延伸的空间。

一般而言,幼儿园的互动墙饰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

2、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3、墙饰的内容和表征形式有助于提升和促进幼儿关健经验的获得;

4、成为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幼儿表达与经验分享的平台;

5、墙饰与作品走向有价值的收藏。

当然,不同类型的互动墙饰由于其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以及具体功能的不同,会体现出独特的特征与教育价值。其中,与教育活动相呼应的主题墙饰是幼儿园互动墙饰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类型。这种类型的互动墙饰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在具有互动墙饰的五个基本特征的同时,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1、墙饰的主题范围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关键经验;

2、墙饰的主题具有发展和阶段性,能够表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渐进的系列,这样既可以体现幼儿的学习具有多维度的经验背景,也可以体现立体的、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

管理类课程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研究 篇6

摘 要:本文以管理类课程为例,分析了案例互动教学、人机互动教学和研学互动三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从评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出发,为大学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推广基于“多元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管理类课程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传播向开放式和多向性转变,呈现出多元的趋势,教学环境也呈现出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等特点。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指把教学活动的开展看作是多元的互动沟通和动态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对与学习有关的各个教学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

一、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目前,在管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多元互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互动模式、研学互动教学模式以及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1.案例互动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教学模式是指结合课程内容和目的,通过多媒体等媒介向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终提炼出精华。案例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分享,涵盖知识面广,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

2.研学互动教学模式

研学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学习和学术科研结合起来,教师准备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中去,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研究得到的成果进行交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深入学习课堂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某个研究领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独到的见解。缺点是组织起来难度大,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主动配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3. 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人机互动教学模式是指让教师、学生能够动手和计算机设备接触,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以及相关软件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缺点是需要更多课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并且对配套教学设施要求较高。

二、教学方式实际效果对比

为了解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我们在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从教学难度、教学质量、可行性三个层次对比以上三种教学方式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即无互动教学模式),评估这些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对课程而言,无互动模式和案例互动模式在偏理论基础型课程中使用较多,案例互动和研学互动模式在偏实用操作型课程中使用较多。从师生角度出发,案例互动、人机互动、研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用程度均达到50%以上,而无互动教学模式使用比例只有41%,说明无论基于老师意愿还是学生意愿,都更偏好互动教学模式而非无互动模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和学生表现更佳。综合来看,人机互动教学模式得分最高,其缩短了备课时长,降低了讲解难度,学生课堂任务完成较好,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在高校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更受师生青睐。其次是案例互动教学模式,对老师而言,虽然增加了备课难度,但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注意力更高,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参与案例讨论既能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对综合素养提升最大。研学互动教学模式表现稍差,由于其备课时长过长、讲解难度较大等原因,在实际运用时完成度不高,取得效果不佳。

三、结论与展望

管理类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规范和调整。教学改革倡导使用创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学校必须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和相关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的管理类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M ].北京: 中央电大出版社,2001.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7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多元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 进行互动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并能进行自我调控。通过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媒体、资源等互动的过程, 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同时, 能力水平和创新意识得以螺旋式上升, 从而达到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一、教师与教材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 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以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加以整合, 对教材内容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进行渗透, 把教材知识“化腐朽为神奇”, 把枯燥的数学符号赋予生动有趣的内容或具体的实践操作,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 在上课前, 教师要充分与教材进行互动。

教师与教材互动, 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 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 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 设计恰当的导入新课方式,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七年级教材《有理数的乘方》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导入新课时作了如下整合:

做游戏:一张纸片,

对折1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2张纸片;

对折2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4张纸片, 即:2×2;

对折3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8张纸片, 即:2×2×2;

对折4次, 沿折痕撕开, 得到张纸片, 即:;

对折5次呢?10次呢?100次呢?

通过游戏, 学生切实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多个相同因数相乘产生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具体化。因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利用教材, 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的需要, 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尊重教材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一般不要照本宣科, 照抄教材内容, 更不能简单的拼凑。有时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教材整合, 以满足学生接受能力的需要。

如《有理数的除法》中, 除法法则有两个, 教材内容设计先学习:“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后学习:“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我在教学设计时, 发现若按课本设计进行教学, 就存在异号两数相除, 商的符号怎样确定的问题, 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数个异号两数相乘的乘法算式, 逆变为两个类型的除法算式, 从而学生总结出:“两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再把绝对值相除”这一法则。然后通过观察:2÷ (-41与2× (-4) ;-4÷ (-68) 与-4× (-86) 等多个相类似的代数式总结出:“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课本知识前后衔接,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效果很好。

二、学生与教材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养成思维创新的习惯, 学生就要提前了解将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知识 (即: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 因此学生要及时与教材进行互动。

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一般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

课前是预习阶段, 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预习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只有能提出问题, 才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课前预习课本内容, 发现问题, 自己想办法解决, 或者通过学生、教师互动解决, 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关键。在预习时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 把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同时记录自己的思想, 作为知识提升过程中的思维再现,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及时抓住自己思想, 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中是新知识的形成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课本知识重点、难点内容的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解决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是巩固新知识阶段, 是对前一段时间内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进行反思的过程。温故而知新。通过课后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深化对各知识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提高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构所学知识的整体网络体系,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 拓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三、学生与学生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活动单位。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 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先指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 既各负其责, 又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简单问题, 在课堂教学前学生互动中得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本课重、难点的分析。面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之间进行观察、猜想、验证,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表达自己的思想, 阐述自己的观点。各个小组讨论完毕后, 汇总本小组意见, 向班级全体学生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并判断, 若认为他们的说法有问题, 可以直接向该小组的成员提问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把数学课堂教学变为数学问题讨论的辩论会, 最后获得统一见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最后结论。在互动的过程中, 强调每个学生都参与互动, 教师要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

四、教师与学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调控, 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多元互动运作方式, 进行学生与教材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自主的氛围中学习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变为小组中的一员, 及时发现小组讨论的偏向, 并及时纠正和给予鼓励。若小组讨论不能进行时, 及时引导并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讨论。

俗语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进行评价时, 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 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行”, 要用具体话语:“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很好”、“你的思考很周密”或“你的观察很认真”等。当学生为见解争论不休时, 教师要及时调解, 注意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问题,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学 篇8

关键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1.教学模式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类型包括: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分工合作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巴特勒学习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现象分析教学模式, 等等。

互动式教学, 就是通过创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实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进而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 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 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是这种教学互动过程得以开展和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与坚实基础。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基础的,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延伸扩展, 实现多种元素与主体的互动, 即实现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 教授与学习两个过程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动, 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 教师多维互动, 等等。

2.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依据

2.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从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个性与习惯等方面可知,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是比较独立的个体, 他们具有非常明显且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比较喜欢参加体现个人能力的活动, 更注重自我概念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第二,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英语知识的积累, 不喜欢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

2.2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产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包括:第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第三, 情景认知理论;第四, 元认知学习策略理论;第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六, 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第七, 自主学习理论;第八, 交际理论。

3.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策略

3.1明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 巧设问题。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明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 巧设问题。通过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 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 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需要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讨论交流的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新问题;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3.2设置教学活动与任务, 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还需要教师设置教学活动与任务, 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例如,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或进行情景化的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待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3.3小组活动, 实现合作学习。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需要开展小组活动, 实现合作学习。例如, 在日常写作练习中, 教师首先精选例题和习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变式训练,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 灵活地运用知识, 解答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无认知体验,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 通过小组成员的归纳总结, 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3.4注意教学总结, 实现有效教学评价。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需要注意教学总结, 同时,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还需要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具体评价内容:第一, 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是在充分地分析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第二, 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 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第三, 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很好地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四, 学生表现与教师表现的评价。即学生能否独立、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五, 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活动能否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教学总结和五大方面的评价, 教师循序渐进地改善备课与教学, 从而更好地指导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3.5优化教学环境, 创造有效学习条件。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需要优化教学环境, 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具体需要坚持多项原则:第一, 主体性原则, 突出和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二, 过程性原则, 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基础知识;第三, 交流性原则, 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散性思维能力;第四, 创造性原则, 通过动手探索、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五, 反馈性原则, 做到及反馈、及时纠正, 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海花.SLS任务驱动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江西财经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6) .

[2]郭颖.以学为主、多元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7) .

[3]冯娟.大学英语教育中情感教学与互动教学[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05) .

[4]孙宏, 梁春凝.大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9

众所周知,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那么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初中英语教学, 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符号, 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多种语言实践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应用语言、丰富情感, 培养和发展能力。理论和实践证明, 让学生“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 能改善课堂的气氛,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 致力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把构建“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开展以课堂为依托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是在语言实践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组织下,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合作活动小组为主体, 其合作形式可分为同桌合作、群体活动、邻近合作、竞争合作。“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活动可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三种形式。

1.师生关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中, 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好“导演”,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争先恐后上台“表演”, 变单项传授知识为多项学习知识。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决不越组代庖。“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的模式, 要求教师开展各种新颖多变的学习活动, 凡是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则设置练习, 反复训练, 让他们拄着教师的“拐杖”过难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让其展示自己;基础差的, 多给机会让他们表现,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的知识, 才扎实有用。

2.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首先要考虑到个体素质的差异, 要关注个体差异, 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增强活动的信息量, 达到学生个体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否则, 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 从而直接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 进行“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前, 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 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技能, 要有意识的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 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在英语课堂中有了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才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了竞争, 学生之间才会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显露能力才华, 展示个人的自尊、自主、自强的精神风貌;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合作双方均受益。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应安排好优、差生搭配, 充分发挥优生对他人的带动作用, 从而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课堂中强调合作, 更不能忘记引进竞争机制。竞争可促使英语学习者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但要防止不良竞争意识, 提倡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

三、“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实践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英语教学开展“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 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现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对“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的尝试, 提出初中英语“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的基本思路。

1.合作设计

采用异质就近组合模式建合作小组, 即按班级正常的座次, 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每组一般4人左右, 这种合作学习形式不需重调座次, 操作简便, 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的心理障碍。

2.目标呈现

在教学活动前, 教师要简明扼要地向全班陈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目标, 还应包括情感目标与学习策略目标。目标呈现的方式可由教师提出, 也可有学习小组成员讨论后自主设定, 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 小组学习的时间上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此举能让学生胸中装有目标, 以便增强目标意识。

3.小组活动

此环节是“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头戏, 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需要可分为2人小组、4人小组、6人小组等。学生小组合作互动的时间可以是课堂教学时间, 也可以是课外时间。合作互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和互为师生等。其具体操作如下:小组活动前, 教师先布置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法, 然后具体形式有小组成员一人问而其他人抢答、轮答;小组内和组际交流学习情况、方法以及相互批改作业;小组内帮差;小组互相检测及组内或组际竞争。有时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学习、讨论, 一段时间后教师分别让每一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汇报中的错误或遗漏问题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 对小组进行集体表扬或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

4.集体讲授

“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的讲授与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有着很大的不同。“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的讲授是经过合作设计的, 力求简要清晰, 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在“做中学”的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 操练运用”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 这时主要起组织、点拨的作用, 即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 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小组评价

“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教学以群体评价为主, 坚持小组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的原则。合作小组之间的评价可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 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从中受到启发。小组之间的评价不宜太频繁。

四、结语

交际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得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活动。Harmer告诉我们, “孩子需要连续变化的活动形式”。“多元互动, 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从而使语言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丰富、切实可行的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基于网络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信息资源。而在现代网络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 人机间的互动占据核心地位, 是网络课程研究的重点。而构建主义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现代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个性化, 自定步调, 及时反馈和进展情况认知。而基于网络的课程应该在设计师体现以上的原则。

《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和本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 计算机系统学习模块, 主要是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英语学习和教学软件。

(2) 测试系统模块, 在网络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词汇、语法等各项技能进行测试。

(3) 教学管理网络辅助平台, 主要是记录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以通过网络对老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监控, 以此实现教学互动等多项功能。

(4) 学习资源模块, 包括语音示范、在线词典、补充录像、词汇列表、课文声像系统在设计上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 每个单元由视、听、说三大环节组成, 使学生仿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2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 认知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成年人要提供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 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 建构有效地交流。”学生需要做的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能力搭建金字塔的第一层, 然后教师和其他成功学习者为学习者搭建第二层和第三层甚至更多。师生互动在网络课堂和教学平台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授课中的面对面的互动, 在线实时互动和在线非实时的互动。

2.1 授课时面对面的互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面授课的作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 在面授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网络课程起始课的教学和课堂活动进行活动, 这样既能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也能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 将外在动机转向内在动机。

2.2 在线实时互动

通过BBS实现在线的实时互动。一方面, 这种实时互动能够实现教师在线提供建议, 学生问题及时解决, 最为快捷的达到学习过程的沟通。另一方面, 学生为中心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虽然网络英语课堂提供了一个轻松地学习环境, 但学习者可能学得并不轻松。通过在线互动, 教师可对学习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督促作用。

2.3 在线的非实时互动

在线非实时互动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电子邮件功能来实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也能够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 实现活动。其次, 就是学生在电子邮件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 这样能够使网络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 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交流去关心, 帮助和鼓励每个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 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模式

学生间的互动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与师生间的互动相同, 学生间的互动可以发生在对网上资源学习的一段时间后, 也可以在课堂中的面对面的互动, 还可以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在线实时和非实时的相互环节。

依照构建主义理论, 学习者的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 而单独的个体通过封闭性认知难以达到满意的认知结构,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帮助其增进学生间的合作, 通过合作与讨论, 更好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 使课堂活动在民主, 平等和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促进。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理论上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但是, 学习者学习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也受到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实现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教育的管理方, 实施方和教育的接受者都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硬件问题。本院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媒体硬件还满足不了网络课程的普及需求。本校8个语音实验室中只有4个语音实验室属于数字信号语音室, 可以实现视频共享、视频点播、学生管理、自主考试等功能。本校济南两个校区共有40余个多媒体教室, 几乎没有用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外语系没有专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图书阅览室或资料室。音像资料基本上比较陈旧, 90%以上属于磁带式资料, 音质效果较差, 根本无法辅助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学习者参与网络课堂和接入网络教学平台的门槛高, 本院只有两个机房提供收费的网络服务, 但费用基本为1元每小时。对学生尚没有提供宿舍网络服务, 学生需要自己申请网络接入服务, 费用大约为40元每月。第二, 软件问题。本校教学平台中缺少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语音功能。学生看到的仅仅是教师上传的文件。此外, 教师之间也不能在备课资源、试卷等方面实现共享, 是本院网络教学平台的一大缺陷。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都属于影响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实现的客观因素。正如之前所说的占网络学习中的地位的学习者, 因此, 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就成为影响大学英语网络化的最大的主观影响因素。在我们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 虽然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认为自主学习对网络英语学习很重要, 但其中一半的学习者却不知道什么是自主学习和怎样进行自主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4 总结

随着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 多元互式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便利的条件, 同时对教师、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英语教学中, 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 不要过分推崇任何一种教学手段, 而应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英语教学中去探索出一条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数字技术为辅助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振亭.基于网络的综合型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08) .

[2]龚嵘.大学英语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探微[J].外语界, 2006 (02) .

[3]王宇飞, 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 (01) .

[4]徐世东, 彭立, 姚远.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03) .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11

一、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

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活动时间构成情况看,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因为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学生这个“主体”是被教师主导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和促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但是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有效地互动还应交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

2、帮助与求助

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处理冲突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元互动的实现并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应注意着重发挥以下组织和指引作用:

1、选择恰当的任务和合适的时机

有效的合作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一般而言,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使学生感到独自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求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增强以后合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学习任务较简单,或任务本身更适合学生独立学习,则不必采用合作学习,避免为合作而合作。

2、参与和观察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学生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定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互动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互动活动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获取各种反馈信息。

3、调控与引导

有序高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应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合作任务、合作时间、目标高低、所给条件等进行调控,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引导,保障互动的顺利进行。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如对一个安静有序、分工制作的小组给予关注,或是赞扬某种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组也会努力这样去做。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特别奖励的星数等。这对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4、提供帮助,教授合作技巧

在学生互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此时应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或是教授学生一些社交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或是给予其他的鼓励、支持,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最终获得成功体验。

多元互动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数学教学论,教学实践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论》是师范院校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体现师范特色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的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

随着时代的变化, 中学数学教学理念和课程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方式是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况,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状况, 培养探究能力, 这就对我们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而《数学教学论》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广泛联系、理解、运用与数学课程论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认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理解当前新一轮基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正确认识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和意义, 理解现行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了解现行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理解中学数学教学的特征与原则;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全面吸收数学教育前沿的思想观点, 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学习数学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能;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运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 熟悉数学课程标准, 基本掌握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体系, 能编写教案, 会说课, 能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了解教学工作的各个基本环节, 培养学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为将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如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培养高师生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 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对数学教学论课程来讲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概述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诞生于1918年的哈佛大学, 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被广泛运用。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 课堂人际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 发展速度很快, 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 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由于互动行为的依赖性特征, 相对于教师行为的不同, 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出差异性, 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

为适应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内学者对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工程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的“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等类型。王家瑾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 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一个三维坐标体系, 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多元互动”教学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自主学习”和“人际课堂互动”的本质和规律, 提高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二)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1.“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般而言, “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方法和策略体系。而“多元互动”中的“元”即“要素”, 是指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 包括教师、学生 (人员要素) 、教材 (信息要素) 、教学条件与环境 (物质要素) 等。“多元互动”的“互动”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 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与学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包括人与人 (师与生、生与生) 、人与机 (计算机等媒体) 、人与文本 (教材) 、人与环境 (资源、课堂、校园、社会) 等多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全方位互动。

2.“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尝试

(1)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考, 强化师生交流;积极倡导并采取案例式、自学讨论式、多元互动式教学等有意义的学习形式, 并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加课堂容量, 使学生多接触, 多了解现在我国中学数学课堂上的优秀课例、优秀教案。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摩教学, 引导学生观摩案例并进行评析, 从中领悟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的概念, 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运用学校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态, 并进行必要的交流、探究。

如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问题提出:“在这个案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如果你是这节课的主讲老师你会怎么做?”再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 并通过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深化课堂教学, 有效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 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同时,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 围绕着某一实践课题 (如新课导入技能的训练等等) , 让学生进行试教, 教师根据教学录像, 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实例, 让试教学生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 阐明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其他同学根据这一实践课题设计的方案, 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而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也是一个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 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互动, 把数学教育理论的新认知, 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新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重新构建高师生的数学教育理念, 并形成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 我们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 丰富了课堂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推动了人与人, 人与媒体、人与文本 (教材) 、人与环境 (资源、课堂) 等多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全方位互动。

(2) 课堂内外共同互动

《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 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大学课堂, 让学生走出大学校门, 进入中学课堂, 亲身体验中学课堂的教学的气氛, 切实体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以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本课程教学互动的另一重要方面。

课堂内外共同互动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互动为原则,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平时与考试相结合, 监测与督导相结合, 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学生轮流讲, 课内课外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 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 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 指导学生开展家教、中学见习等活动, 从而直接加强了学生对中学实际的了解, 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教育具有初步的认识, 做到大学课堂与中学实际的互动。

第二, 进行多层次的课外教学实践训练, 只有经过多次训练, 学生对教学实践才会有较强的体验。因此, 我们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教学实践训练: (1) 学生自己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老师统一作指导; (2) 进行微格教学, 统一组织, 指导老师监控, 学生主要进行专项技能训练, 并进行诊断与矫正; (3) 集中试讲训练, 每个小组派一名指导教师组织进行; (4) 说课技能训练。这些层次的训练机制, 对学生有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具有保障作用。学生对这些训练积极性很高, 通过训练, 强化了学生教学设计技能,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并在其他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互动, 不但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巩固, 同时也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三, 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本课程结束后, 学校组织到中学进行全面的教学实践训练, 全面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和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这对于将本课程的学习和先前的经验进行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习, 学生积累了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今后工作准备了条件, 做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互动。

综合各方面评价来看, 本课程进行的课堂内外互动教学, 在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上非常有效, 我们的学生在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一等奖及二等奖。

三、结束语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就必须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全面发展是21世纪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高尚的职业道德, 积极健康的个性, 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 广博的文化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而且应该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信息技能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它在培养“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把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 有效提高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 应该是我们永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 2005.

[2]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0, (07) :3-5.

[3]时光, 张绍学, 罗晓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24 (10) :164-168.

[4]谢少安.大学AIDAS互动式教学的心理过程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 2009, (08) :125-127.

[5]李淑文.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呼唤高师数学教育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2) :63-65.

[6]张丽英.成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视角[J].成人教育, 2011, (01) :68-69.

[7]郑毓信.从课程改革看数学教育理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1) :40-43.

上一篇:用户友好下一篇:基于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