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模式

2024-12-02

课程规划模式(精选12篇)

课程规划模式 篇1

摘要: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 对该门课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分析其存在的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综合性实践课程环节进行设计, 提出一种更优化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完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实验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功能。但是, 传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2006年, 我院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立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项目, 我院教师利用此契机, 对2005级园林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经过最初的实验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最终的学生反馈和教学成果的验收, 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针对传统模式缺陷, 提出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

综合性实验课区别于一般实验课的特点在于:考察的理论知识涵盖面广、实验环节复杂、所需时间长、与实践紧密挂钩。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弥补单项实验课的局限性和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 综合性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以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切入点, 一方面, 拓宽所考察理论知识的涵盖面, 另一方面, 针对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改进。

拓宽所考察理论知识的涵盖面《园林规划设计》包括各种类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针对不同绿地类型又有不同的设计要点, 但是园林规划设计有一个最高宗旨, 那就是空间的营造和实现绿地的三大效益。传统实验课由多个针对具体章节的单项实验组成, 学生在训练时只是注重针对具体绿地类型的微观的设计要点的应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没有上升到园林规划设计宗旨的高度上去宏观地看待问题。这样, 学生在设计时容易只注重局部的景点设计, 而没有养成从空间营造、功能布局等方面去构思方案的思维习惯, 偏离了园林设计的宗旨。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设置在《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植物造景》、《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设计表现技法》等基础性专业课程之后。《园林规划设计》是这些课程的综合和延伸。其次, 综合性实验设置在本课程理论讲授完成之后。在实验之前, 学生应完成对园林规划设计宗旨“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过程。这一点在课程最初的总论中已经提出, 但学生只有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通过单项绿地规划设计特点和设计要点的学习, 学生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知道在具体的绿地设计中可以营造什么样的空间, 可以体现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但这样还不够, 我们还要再进一步总结, 通过实际的园林作品分析, 设置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在这里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空间, 以及怎样去营造空间和实现三大效益, 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真正理解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最高宗旨, 可以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针对不同的工程要求提出相应的合理方案。再次, 实验课之前应有足够的实习经历。“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园林在全国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 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实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多次小型实习, 地点可选在佛山或广州、中山、深圳等周边城市, 绿地可为居住区、公园、道路绿地、城市广场等多种类型。这样, 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园林作品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为综合性实验课打下基础。

针对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传统实验课由多个针对具体章节的单项实验组成, 具体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实验课常包括优秀园林作品分析、居住区绿地设计、公园绿地设计等。每个实验的训练内容只针对某一特定类型绿地而设。实验课多为2个小时。教师在实验课上强调本实验所考察的理论知识要点并布置题目和要求, 学生多在课下完成方案设计、设计说明的撰写、图纸的绘制及最终排版等。最后学生把图纸交上, 教师批阅打分, 并将成绩汇入最终总成绩。通过对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和成果的分析,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师的反馈信息不足。

传统实验课过程中学生交图之后得到的反馈只是最终的一个分数。这样, 学生不知道自己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和以后的努力方向, 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多数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计, 甚至直接拷贝别人的图敷衍了事。只有少数学生会认真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构思自己的方案并认真完成最终绘图, 但他们也需要教师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这样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因此, 实验作业完成后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该问题, 我们在综合性实验中采用“方案草图——教师修改建议——二次方案草图——教师修改意见——详细设计并绘图”的模式, 从最初的方案构思就加入教师的指导意见。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设计漏洞, 进而及时改正。同时, 教师的反馈信息能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2. 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培养不够全面。

真正的园林设计师要具备从方案设计到表现技法到方案讲解等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方案设计的能力。因此, 实验课应以训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为主, 兼顾培养表现技法和方案讲解等各方面的能力。但传统实验课环节设计过于简单, 学生多数只是局限于平面的构图, 而没有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构思和设计, 方案设计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实验课只能训练多数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极少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 方案讲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更不上了。针对此问题, 我们在综合性实验中采用“资料搜集准备——学生当堂完成方案构思草图——教师课下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课下完成二次方案设计——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详细设计绘图——方案讲解”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入了方案讲解环节, 并要求学生以当堂快题的形式完成方案构思。首先, 在完成资料搜集的前提下采用3小时快题形式, 能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投入到方案设计中。思维的高度运转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从而真正地开动脑筋进行方案设计。其次, 方案构思阶段较长并由教师提出足够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案设计能力, 而不会再仅仅局限于图面表达。再次, 除了教师要进行讲评以外, 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讲评。增加最终的方案讲解环节, 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方案设计和图面表现两个环节。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也很受学生欢迎,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 二次方案较首次方案都有很大的进步, 大多数学生能够摆脱传统的平面构图的思维习惯, 开始从空间的营造、立意的表现上进行构思和推敲, 作品质量大大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 设计地段的选择脱离实际。

传统实验课的设计往往会由教师给出一幅简单的现状图, 没有地形变化, 周围环境也只简单说明是住宅楼、河流或道路等等, 学生在设计时只能去想象其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 而不能亲身去体验。设计范围内往往一片空白, 没有地形变化、没有原有树木或其他任何原有设施, 但我们都知道这在进行实际项目操作时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学生恰恰缺少的又是这方面的实际经验。长期下来, 学生在遇到真正的项目时, 对基地内的现有地形、树木、设施或是不知如何去处置, 或是干脆视而不见。针对该问题, 我们建议在最初选择设计地段时应选择现实中的、学生能亲身到现场勘察的地点。基地现状图由学生自己去现场勘察测绘或者由有关部门提供。首先, 这样能培养学生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设计的良好设计品质和设计习惯;其次, 能锻炼学生在设计中保留现有的树木和设施或者解决设计与现有设施冲突的能力;再次, 真实场地的勘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考虑周围环境与设计地段的关系, 从而在设计中真正做到借景园外, 合理布局园内道路和出入口的位置, 这些都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中的重要内容。有了真实的场地体验, 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具体运用才会更得心应手。

4. 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传统实验课中教师只负责对学生作品进行批阅打分或点评。这种模式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不利。对学生来说, 他们平时看到更多的是已成的设计方案, 对设计师的构思过程并不了解。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观摩别人方案产生过程的机会, 会对他们以后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和应用理论知识有更大的更直接的帮助。当然, 为达到这个目的, 可以请一些企业中资深的景观设计师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 但更多时候这个任务还需要教师去完成。对教师来说, 长期只“说”不“做”, 会使他们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 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时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所以, 我们尝试针对布置给学生的设计题目, 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构思过程与学生共享和交流。其实, 通过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批阅, 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比较新颖的立意和构思。作为教师, 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继续发扬这些闪光点, 另一方面, 也可以将这些好的立意和构思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 丰富我们的“设计资料库”。

5. 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景观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影响。

校园景观自身对本校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校园就像一个“缩微的小社会”, 师生在校园里需要进行工作、学习、休息、交往、餐饮等各种活动, 因此, 校园中不同的绿地空间也要满足各种功能需求。设计合理的校园景观, 一方面, 可以让全校师生受益, 另一方面, 也可以作为园林专业课程的就近课外实习基地。我校北院整个校区除两条主要林荫道和图书馆周围景观比较理想外, 大部分绿地规划形式简单、功能单一、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对于校区北侧的仙溪湖这一宝贵的景观资源没有能很好地挖掘利用、组织到校园景观中来, 相反却因有让人难以接近的杂草树丛而硬生生被拒于校园之外。因此, 我校北院的校园绿地难以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理想的实习实验基地, 有些地方甚至只能作为反面教材,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笔者建议学校能够投入一定资金完善校园景观的建设。如果校园景观设计合理, 实验课甚至理论课的课堂完全可以搬到室外绿地中来, 针对实景进行讲述, 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深更牢固的印象。另一方面, 初学者往往对园林要素和园林空间的尺度不能准确地把握, 在设计时出现尺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如果在校园绿地中进行讲解, 还能纠正学生错误的尺度概念。

新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经过以上的设计构思过程, 《园林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逐渐明晰, 现将其总结如下:首先, 在综合性实验进行之前应完成《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的单项绿地类型讲授和对园林规划设计宗旨“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过程;其次, 在综合性实验进行之前应完成其他专业课程, 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植物造景》、《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的学习;再次, 在综合性实验进行之前应安排几次校内外的实习, 通过观察模型和实地考察, 让学生对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进行观摩。该综合性实验总课时数为8个小时, 分多次进行。具体的实验步骤如1图所示。

结语

《园林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设计是我院教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环节的完善与师生的互动, 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 可以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满足将来的园林设计工作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 这一项目虽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会使《园林规划设计》综合性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成功, 2007, (4) .

[2]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3, (8) .

[3]李景奇.走向包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 2007, (8) .

[4]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4) .

课程规划模式 篇2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将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结合,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堂的翻转。二者结合对旅游规划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传统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思路,对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包括线上模块、线下模块和教学评估模块,最后提出了实施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6-0014-03

一、?魍陈糜喂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基本程序,还要具备旅游规划图件的绘制技能,并且要熟悉旅游资源与市场调查的步骤,旅游项目选址与布点,旅游产品设计等。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如野外实践、案例分析、规划实例观摩等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旅游规划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如地理、城市、建筑、市场和经济等,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旅游规划的创新性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迪学生创新性思维,设计的产品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多样性和求异性。但目前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较差

旅游规划教学,教师多以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讲授方式以大屏幕投影为主,仍然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致使学生在实际规划时缺乏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面对面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基本没有信息反馈。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景区规划设计很少,通常只能选取本地的公园作为实例进行改造性设计,学生设计能力无法适应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处于初级层面,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规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介绍和旅游规划案例的简单赏析等,教学多流于形式和程序。由于教师承担的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老师旅游规划项目的机会很少,偶尔做一些前期的社会经济分析、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等基本工作,学生的规划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模仿阶段,无法获得旅游规划技能的系统专业训练。尤其是对于旅游规划图件的制作环节,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很多学校不开设规划图件的制图实训课。学生连旅游规划图件的类型、内容、包含的基本要素都不了解,导致学生不识图,不会作图,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3.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

旅游规划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大量涉猎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来源不能仅靠课堂讲授,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的规划案例仅通过课上教师分析讲解是有限的,需要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上课对多媒体的使用,仅限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

4.教师工程实践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任课教师要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把握旅游市场的方向,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作品。但目前教师参与旅游规划的项目不多,旅游规划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真正有丰富旅游规划工程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非常少,影响了教学水平。

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非常契合旅游规划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强调教师将课上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提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在网络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记录下自己看不懂的难点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而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问,并将本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概括、总结与提高。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它是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配合,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能充分调动起来。帮助教师实现翻转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旅游规划这门课的特点,对旅游规划这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1.线上模块

(1)教师在线模块

①教学任务设计: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任务。根据旅游规划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对旅游规划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将每个知识点设置一个独立的专题,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题、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专题、旅游项目及产品设计专题等。为方便学生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再将每个专题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小知识点模块,设置各个分项任务。教师将学习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成分配下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知识的构建。其次,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广泛收集资料,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教学视频、教师承担的规划项目,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社会实践视频等。最后,教师根据收集的资源整理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单元测试题等。

课程规划模式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职业规划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9-02

一、引言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初衷是激发高职生对自我的认识,清楚自身的素质能力,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方向,预先做好比较充分的计划,能够提前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然而在当下的教学当中,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授课方式上仍然使用的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毫无新意,导致了学生的厌烦抗拒心理,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兴趣,也就无法注意到该门课的重要作用。通过试点研究发现,学生对在 “互联网+” 模式下的云课程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能够灵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因此,探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互联网+” 模式下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众所周知,互联网迄今为止是世界上的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不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一个比较大的冲击。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的演变和飞速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和网络的课程、智能学习和大的数据分析指导等新方法,正在悄无声息的将教育代入了“互联网+”的年代。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现代的高职院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单一的、固定的地点进行授课,而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将现实及虚拟复杂结合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学习场地。网络可以说在校园里无处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大部分流程越来越多的借助互联网来协同完成工作。新生的云课堂和数字图书馆等形式,已经快速而便捷的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海量的学习相关的资源。“互联网+”伴生的时代的课堂形式,使得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变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凭借海量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学生如果想和老师及同学非面对面的进行无尴尬的有效沟通,完全可以借助快速便捷的互联网平台来达到此目的。“互联网+”地时代的学习,已经不像以前学习那么局限于课堂,它可以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远程学习,可以解决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的学习任务完成。学生可以合理正确的凭借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进行主动的学习,慢慢的改变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伴随学生成长的教育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分析,可以更加科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的规划、价值的实现,提供证据。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生涯的规划已经变成了全球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课题,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和国外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实际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偏离,暴露了很多的新问题:

1.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观念比较浅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的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基本没有任何的想法和思考。通过取样调研,大多数的在校高职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少学生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早的考虑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他们走进社会后才会考虑的事情。大多数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觉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本没有必要和作用,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但是却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导致其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方向,并无所适从任其发展。

2.教育工作者没能全面理解和解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做的不够全面,只看到了就业指导,却没能够看到规划教育的严重问题,导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浅薄理解。目前,各职业院校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仅仅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就业和求职技能的引导,及搜集提供大量就业信息和安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关于涉及具有实际价值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很少,更不可能做到职业的发展和生涯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原因在于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兼职教师大部分是非专业性的教师出身,直接导致队伍力量相对弱小,专业理论素养较低,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个人的各方面的经验及自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进行施教。

四、“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措施

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云课程平台。在“互联网+”模式下的云平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远程视频课程。通过将优秀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课程录制成视频,录制时间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目的在于维持学生的注意集中力,视频内容主要以课程概述与授课计划、职业及生涯规划认知等。然后可以把这些视频课程上传到云平台上,可以规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并进行简单的测试。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学号登录情况,在后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等。同时可以通过一些职业测评网站,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专业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做到能够为他们量身订做的给出一些专业性的职业推荐和建议。当前,很多高校已经通过运用服务高校师生的网络互动社区的易班云平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试点,并初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互联网+”能够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老师可以通过它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处于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每天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APP 等媒体可以借触大量的每天发生的各种热点话题等等。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们能够借助网络系统来搜索了解不同的网络平台的热点事件或者是焦点现象,通过一定的分析、挖掘、整理以及归纳,同时再整合上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要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吸引高职学生的兴趣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对其中核心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这样就能够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引导了高职生们的理性思考,也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思维引领。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互联网+”能够推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途径的不断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新方式来实现在线教育。例如QQ群、微信群、论坛等方式,或者是编辑微信内容或者录制网络公开课视频等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把经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精心编辑的核心重要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从而大大的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促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自己错过的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衍.云时代来了[J].职业技术教育,2013,(6).

[2]张雷.大学英语云课程的构建与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15,(8).

[3]徐一凡. “互联网+” 视阈下大专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15,(19).

[4]王雪.以90后大专生为主体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7).

作者简介:

课程规划模式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培育课程,课程规划模式

一、引言

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就曾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追求职业需求、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的同时,高等教育还应该为国家培养服务型人才、促进学生人性和理性方面的健康发展。担任耶鲁大学二十年校长的里察·拉维因( Richard Charles Levin) 认为,拥有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倡导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威大校长和耶大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都在强调,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应该为社会的需要服务。

当今美国的高等教育,不论是理工科或文科专业均特别重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大众传播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的问题。曾经开创大学培养职业技能性新闻记者的密苏里大学,也终于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培养具备高人文素质、广博知识,但仍具备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步入大众化也迫使当今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作为一所应用型的高等学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本论文是以目前美国与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参考基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提出一个课程规划模式方案,并为大陆培养应用型新闻学专业人才,规划一个为期四年的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案例。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判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才”。高等教育担负的职责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更大的使命应该是为国家培养社会建设与改革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并且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其专业知识。但同时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与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

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职业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基本理念上的差异: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未来的领导阶层的人才;而职业学院教育则为各行业培养基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发展的潜力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成为未来的“工程师”。那么目前海峡两岸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具有何种发展方向上的特征?

目前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多往实用性、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现今两岸许多大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开设大量专业性、实践性的课程,传授狭窄的专业理论知识,两岸的高等教育机构已逐渐成为职业培训的场所[1]。在课程规划方面也呈现出缺乏培养人才理念的办学现象。开设课程往往不是以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目标为导向,而是以任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或兴趣开设课程,其结果是规划出的大学四年课程如同一个“大杂盘”,缺乏教育的方向感。

那么,新闻传播学课程规划的理念应以什么为建构的依据?我们应该培养具备哪些方面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规划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规划与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理念必须同时代的发展步调相一致。当今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专业人才。

智慧是人的综合知识和判断事物的集中体现。自然科学向我们提供知识,但是它无法为我们提供智慧,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养分。因此我们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中获取智慧。人文素质的养分主要取自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肥沃土壤。文、史、哲知识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全方位的、广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我们独立判断与批判能力提供条件。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为宽广的视野,培育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素质提供养份。通过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广博的知识文化积累,和高雅的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其知识面,还能在思想、道德、文化、审美、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也为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提供条件。

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开发出来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锻炼获得的[2]。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强。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们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的新形象[3]。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为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素质教育的培育需要整合学习专业化和学习职业化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两者间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素质教育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延伸和提升,它不应局限于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对素质教育与实践性课程的授课比例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均衡的发展。

在规划课程时需要了解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课程与课程间相互渗透的设计。开设每一课程应明确认识该课程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每门课程的安排必须能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在撰写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说明开设每一门课程预计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设计每一门课的具体内容和撰写课程大纲。此外,需要具体说明学生学习某一专业课程后应该“掌握”、“具备”何种能力。例如,具备独立进行创作的能力等,并且说明在技能的训练上要达到何种程度。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间关系的问题。

基于上述理念,本论文以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四年本科修读172 总学分,设计以修读83 学分的专业课程为案例,提出一份“新闻学专业四年学习课程规划表”(见表—)。此表根据学生对不同传播媒体的兴趣,区分为A、B两个专业轨,供学生选读。不论选择A轨或B轨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均须修读至少47 学分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必须修读至少36学分A、B两专业轨共同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此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规划可大致归纳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和“综合素质培育课程”三类。

二、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专门化的知识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专业范围内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分析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4]为满足传播业界对于人才技能之要求,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原理等知识,并掌握对该专业应用所需的基本技能。此类课程包含所有专业所需修读的基础理论,或专业技术原理性课程。为满足新闻传播业界对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规划方案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性训练课程:

专业必修学分:47 学分(包括实习学分)专业选修学分:36 学分(可选择修读的学分为 68 学分)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必修学分:32 学分综合素质培育课程:必修学分 57 学分新闻专业本科四年必须修读总学分:172学分

1.专业素质培养课程:此方向着重传授传播学理论性与原理性、传播史、传播法规等课程。此课程也包含专业实践性的基础课程。此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2.专业技能性课程:此类课程以实践为导向,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影视媒体器材与相关设备的能力。

三、专业拓展(延伸)课程

新闻媒体报导所呈现出内容的质量与媒体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品德、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修读上述83 个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外,我们进一步要求本专业学生需要自行选择修读拓展其志趣的“专业拓展课程”。 这是属于专业知识培养性质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科学、或某一个领域,并且具备该领域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在进行采访时能够提出具有专业性、深入性的采访问题,并能做出具有深度的新闻报导。例如,对未来有意在体育方面发展的新闻专业学生可到体育学院修读相关的课程,以培育学生在此领域的专长。学生亦可在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医疗、自然科学、环境科学、艺术、地质学、海洋学、生理学、人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拓展其专业知识。此课程要求学生在其兴趣拓展的领域至少修读两个专业领域,且每一领域修读不得少于12 个学分的课程,修读拓展性课程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

四、综合素质培育课程

此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拓其视野,使其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基本的了解。课程内容也应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培养他们分析事物和创新的能力。此类课程包含工具性知识的培养,如外语、基础研究方法等。这一模块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课程至少57 学分,其中修读文学、历史、哲学,每一类不得少于12 学分的课程。

根据上述理念,本论文更进一步提出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新闻学专业四年课程规划模式”(见表二)。

五、结语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着眼“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以“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校长任副主任,学校中层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综合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综、理综和各学科组专人领衔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室,形成覆盖全校的课程开发网络,积极创建同伴互助、一人一面旗极具个性的校本教材开发特色。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以及学校“学生选科指导委员会”等,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目标范围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二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三是其它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考虑到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在初级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多年的实践探索,“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方面从新颁高中《课程标准》显示,各科已具备相应一定的选修模块。因而学校将着力“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时,继续探索、丰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在积极选择实施“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已有选修模块的同时适当关注并以“改编调整、新编充实”策略逐步加强这一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

有关“选修Ⅱ”拟重点开发校本课程参考项目类别如下:

人生类:①规划人生;

②社会人文;

③成功人士的人生足迹;

④心理健康指导„„

科学类:①开发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基地;

②东大、南大教授讲座;

③网络信息类课程;

④学科综合类课程;

⑤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类:①艺术进修:器乐、声乐、体操、书画„„;

②周末艺术讲座;

③休闲文化沙龙;

④文艺社团、协会;

⑤书画、艺术展览;文艺展演等;

(综合实践活动类项目<略>)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①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2004年底前,学校将加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一个《课程纲要》。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形成能满足2005年实施新课程需要的一套初具北郊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鲜明的北郊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②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校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整体教师队伍。

③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目标

初步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科学习计划。能比较恰当的评价自己和同伴。

四、开发策略

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校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无何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开发,应该有其特有的开发,实施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同仁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

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作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限制: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在此基础上,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北郊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学校课程建设决策共同体全体成员应突破传统知识论理观,确立新的知识论理观,赋予地方性知识、缄默的知识、个人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等知识形态应有的地位;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以“学会选择、着力改编、关注新编”校本教材的策略,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多元化创建校本课程体系。

4、倡导合作资源共享

学校将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特点、需要,积极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积极与有关兄弟学校联盟,分工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尽可能联盟内课程产品、师资、设施等互惠互用,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组织学习、全面动员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形成校本课程大致结构

4、公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教师或有关工作室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制《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

绍》

6、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学校形成整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老师完成具体的《课程纲要》报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力度小组审定。

六、实施评价

校本课程一经开发即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同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并实施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②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 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常州市北郊中学高中部

课程规划模式 篇6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讲授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学科特征和学情的基础上,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提出“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体”是指设计教学流程,“两翼”是指打造信息网络平台和有效监控教学流程。

PBL翻转课堂职业生涯规划一、问题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指定大中专院校德育必修课,该课程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操作性较强。从现实教学来看,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新意,教学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所以,单纯的通过教材、PPT素材及教师传统的讲授,效果不太理想。

二、核心概念解释

1.项目教学法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项目教学法,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组互助讨论的教学方式。讨论小组围绕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开展讨论,强调问题场景重现,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协作的精神。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侧重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

2.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借助现代网络平台,通过重塑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构传统的课堂结构安排,把学生的学习提前到课前,课堂只注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方向。把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为主和课后自由复习两个阶段颠倒过来,完全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学科特征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只用传统的理论讲授,而应该侧重从实践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会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涯规划,并能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自觉践行。

2.学情分析

第一,信息搜索处理能力。一年级的新生大多懂得基本的手机和电脑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手机或电脑搜索娱乐资讯、交友软件及下载娱乐资源,但是他们还不善于也没有合理利用手机或电脑去做学习工具。通过PBL的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更加全面完善的信息搜索处理能力,更加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取得学业成就。

第二,身心发展阶段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思维灵活、情感丰富,对新知识新方法具有很强的探究心理,具有较强的自我感,爱张扬个性,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通过PBL的翻转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探索新奇心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保持克制的能力。

第三,基本学习素养。现在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强,学习意识更主动,通过网络学习到的知识更多,知识面广,这为翻转课堂奠定了基础。

四、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流程的设计

(1)课前的精心准备

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准备两部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本课内容的核心理论划分为若干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在项目下制定更细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由几个任务构成,所有子项目下的任务组成任务清单;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以短小为主,不宜超过10分钟;准备好学习手册,用于指导学生在课前完成任务时可能需要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练习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制作PPT,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内容理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考核评价标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和任务清单为依据准备相关资料,开始“探索拓展”环节。学生以任务清单为轴心,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括微视频、资源库、PPT,并按要求完成练习题,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资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讨论,如还有疑惑,可以带到课堂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

(2)课堂的精彩展示

首先,各小组轮流派代表按照任务清单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提出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疑惑,大家进行“头脑风暴”,一起讨论解决;然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出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并按考核标准给各组评价。通过“展示体验”环节,促进同学间的友情,相互学习,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的反思提升

通过课堂的讨论后,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各小组再次相互交流,在课后修改完善各自的作业,形成完整的策划方案。

2.打造信息网络平台

翻转课堂关键的一环就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如果没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支撑,就没有今天的翻转课堂。借助QQ群、微信群等平台,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任务的布置、师生间的互动、解疑释惑也要借助这一平台,尤其是微视频的制作、PPT的展示、任务的下达、案例的学习、网络资源的共享等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也可以把完成的任务清单在信息平台发布提交,方便教师及时评价考核和同学间的交流学习。

3.监控教学流程

监控教学流程是指借助信息平台,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要随时关注信息平台,注意学生讨论的问题,聚焦学生共同的疑惑。如课前学生是否都已经学习过相关资料?哪些是学生在课前存在的疑惑?任务清单是否完成?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有无效果?是否争执不下?学生参与度高不高?课后学生有没有修改完善方案?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学生有无积极性参与,课堂能否正常进行。

五、结束语

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教学模式设计是对现有的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改善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大系统工程,必须要“一体两翼”齐发力,相互配合好,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当然,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并不适合所有内容,学生的信息网络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俊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商,2015,(07):265-266.

[2]胡淑红,蒋勇.职业认知翻转课堂实施初探——以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4,(40):61-6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课程规划模式 篇7

一、高师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点

由于学校层次,办学历史及学科背景的不同,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设置不同,办学的形式也不同。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建筑学为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二是以地理学为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三是以测量学等为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对高师院校而言,近几年由于学科建设、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高师院校不断扩展学科门类,开办了很多非师范类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也相应依托于传统的地理专业而在高师院校兴起。高师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有很多地理学的特点。培养计划中有很多地理类的课程,如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学等。而这些课程是其他以建筑类及测量学等背景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专业所不开设或很少开设的。相应的培养方案中也缺少了一些课程计划,比如建筑制图、建筑结构、交通规划等工程类和设计类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侧重在城市或区域的分析环节,而城市设计环节相对薄弱。

二、《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特点

《城市规划概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相关学科,如建筑、园林、交通工程、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有的理论过于抽象。本课程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了解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了解城市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对后续的诸如城市详细规划、市政工程规划、村镇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

1.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包含着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关系。《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该门课程也是以城市为主线,从了解城市入手,将城市的各个影响因素和组成部分进行分解,逐一进行介绍。从而使整个课程形成一个系统。

2.综合性。《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定义、城市规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实施以及城市规划中各个专项的规划设计,从内容体系上看,是庞杂、综合的且包罗万象的。同时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如涉及建筑学、地理学、道路交通、园林景观等学科的知识,从知识角度也体现出综合性。

3.实践性。《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规划设计,这些理论是城市规划实践的指导,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城市规划实践。而从课程的教学过程来看,很多理论的介绍和方法的学习,又是从城市规划实践案例中总结而来的,因此,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大部分高师院校该门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该本教材有712页,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大多采用以讲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就变得少之又少。此外,该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的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而实践能力的评价所占比例较少,使得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被服从的地位,往往被学生认为是理论课外的自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师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师范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多以地理学为背景发展建设起来,开设的时间较短,属于新建专业。学校的师资也主要以地理专业教师为主,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薄弱。由于城市规划的实践环节并非一两位教师就可以完成,因此,若开展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就会成为一个制约因素,而现有的城市规划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待提高。

3.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不足。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很多的设施和物质作为保证,学生进行设计前,需要对规划设计的地域有所了解,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和后期编制环节,需要有独立的设计室,有各种城市规划编制资料作为参考,后期讨论也需要有挂图、投影仪等设备作为支持。但是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期调研很难成型,只能靠学生自行进行,学生也没有独立的设计室,只能自己找地方,这都不利于小组讨论形成方案。

四、《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原来主要是理论教学的《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加入实践互动的环节,将理论教学实践化。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另一部分是在课程期中或期末加入课程实习的环节。理论教学的环节,注重实际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课程实习环节,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和地块结合,进行实际的规划操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2.提高实践教学的考核比例。针对课程考核中实践教学占比较低的问题,可以将最终课程考核的比例设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占60%,实践教学环节占40%。让学生明白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很重要的。

3.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选择合适并且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唐山师范学院《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为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都是立足唐山本地区以及京津冀大区域背景,考虑到唐山市特殊的区域地位和城市功能,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京津冀地区以及唐山本地的规划案例,采用案例导入等方式阐述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实习环节的规划练习及研究专题的选择上要顺应服务地方的原则。

4.互动式教学。改变原来教师占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去调研,去查找相关文献及基础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在课堂上,由小组进行汇报,接受大家的评议和提问。最后的成果需要提交结论报告,作为最后考核的加分项。如在讲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这一章时,先选择一个实际的总体规划案例进行讲述与学习。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小组负责人,让每个小组也自由选择一个实际的地方,对该地方进行总体规划,最终制定出规划方案。

5.努力与企业联合。《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全过程,从基础资料的调研,到方案的形成及最后方案的审批和实施,如果只对这些进行单纯记忆,学生并不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努力与企业形成合作,比如让学生参与设计院和设计公司的前期调研,进而参与方案的讨论过程,帮助设计院的工作人员画图,在最后项目评审阶段参与旁听,请规划局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课外的讲座及培训等。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其理论学习的热情。

《城市规划概论》的实践教学是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模式不应局限于一种两种,也不应局限于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才能使得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城市规划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高师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及《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特点出发,探讨了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张爱芳.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园林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9,30(2):48-51.

[2]姚萍,袁犁.《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思路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115-117.

[3]王洪海,王立君,王亚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建筑教育,2011,(6):175-176.

[4]袁青,冷红.城市规划原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强省”实践-高教科研,2008:439-440.

课程规划模式 篇8

CDIO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化工程教育模式, 是Conceiving,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operating的缩写,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1]。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鉴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以教学要求为基础, 通过实践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课程的中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 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CDIO创新工程教育模式主张课程实验教学从具体实践出发, 然后上升至理论, 最后再回到实际操作中来, 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2]。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联系起来,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企业需要, 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引入CDIO培养模式的目标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是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从现代系统规划的最新理论出发, 向学生较系统地讲授最新现代系统规划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工程实践应用, 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存的学科[3]。其基础理论体系是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构建而来, 涉及到交通运输的各个环节, 而课程的授课对象却是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的在校学生, 课程中理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 他们一般情况下很难理解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缺乏必要的认知与体验。

基于以上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引入CDIO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并以“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根本上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希望在做到全面、系统、地阐述现代交通系统规划基本理论的同时, 将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方法与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实践紧密结合, 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获得既懂规划设计, 又懂实践技术的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技术管理等工作创造条件。

2 CDIO培养模式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1 教学内容改革

选用针对性强、内容新的教材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改革团队针对“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采用了高等教育轨道交通“十二五”规划教材《交通规划》, 该教材因具有理论新、规划方法适用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 在应用中广受好评, 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引入CDIO教学模式后, 对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求基础理论有坚实基础, 又强调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本课程在基础知识方面增加了以实践为目标的案例教学内容, 对在实践中探寻知识和团队精神提出较高要求, 并对CDIO系统有全面训练要求。针对这一要求, 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了调整, 如表1所示。

2.2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掌握必需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础[4]。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中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 理论性比较强,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只有创新教学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为此教学改革团队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 并积极建设网络课堂, 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提供辅助, 使《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改革和创新目的和要求。

我们把《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的教材知识与多媒体软件合起来, 制作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生动、形象的以《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为内容的电子教学演示稿。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以及附随教师的讲解,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具体、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 既活泼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学科最新发展成果,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加大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Trans CAD软件案例, 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渠道, 提高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 引入讨论式教学、案例导学

CDIO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 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6]。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教师选择和专业方向及就业方向高度相关的项目案例, 经过筛选和分析, 整理为课堂教学讨论项目。同时选择适量的备选项目, 开课前发动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项目, 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定实践目标, 及项目完成的方式是集体完成一个大的实际项目还是分小组完成一系列小的项目。通过项目形式的选择和完成项目全过程培养学生掌控方案实施全过程的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强化团队精神。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理论性强的内容, 我们综合运用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提交报告等多种方式。例如对交通运输方案评价这部分内容, 我们采取学生主讲、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点评的方式, 主讲的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准备, 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对几个交通运输规划评价方案的分析, 根据不同意见分成若干讨论小组, 教师引导所有学生针对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讨论和定量分析, 最后由教师给出点评并总结出各方案的适用角度。实践表明, 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 又提升了专业兴趣个人综合素质。

2.4 重视实践教学

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交通运输专业与交通运输管理局、黑龙江省龙运集团客运有限公司、哈尔滨麒麟客运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交通运输实务模拟实验室购置的计算机和CUBE、Trans CAD、Trans MOD、Visum等交通规划仿真方面先进的软件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数据处理的需要。通过到交通运输企业中的实践学习, 在项目形式的选择和完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掌控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强化团队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进一步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结论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看起来教学难度不大, 但要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确实不易。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规律, 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CDIO教育模式的实践, 我们看到了这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模式在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热情有很大提高, 对项目运作的过程有了亲身实践机会, 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尤其提高了沟通和协作能力, 可以预见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适应过程也会大大缩短, 所以CDIO模式值得进一步在工程教育类课程中作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杰, 夏荣霞.《道路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8) :12-14.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5) :22-23.

[3]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1) :9-10.

[4]张式恩.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17-19.

[5]莫琦.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0) :27-29.

课程规划模式 篇9

关键词:PBL,翻转课堂,职业生涯规划

一、问题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指定大中专院校德育必修课,该课程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操作性较强。从现实教学来看,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新意,教学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所以,单纯的通过教材、PPT素材及教师传统的讲授,效果不太理想。

二、核心概念解释

1. 项目教学法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项目教学法,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组互助讨论的教学方式。讨论小组围绕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开展讨论,强调问题场景重现,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协作的精神。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侧重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

2. 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借助现代网络平台,通过重塑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构传统的课堂结构安排,把学生的学习提前到课前,课堂只注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方向。把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为主和课后自由复习两个阶段颠倒过来,完全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 学科特征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只用传统的理论讲授,而应该侧重从实践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会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涯规划,并能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自觉践行。

2. 学情分析

第一,信息搜索处理能力。一年级的新生大多懂得基本的手机和电脑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手机或电脑搜索娱乐资讯、交友软件及下载娱乐资源,但是他们还不善于也没有合理利用手机或电脑去做学习工具。通过PBL的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更加全面完善的信息搜索处理能力,更加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取得学业成就。

第二,身心发展阶段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思维灵活、情感丰富,对新知识新方法具有很强的探究心理,具有较强的自我感,爱张扬个性,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通过PBL的翻转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探索新奇心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保持克制的能力。

第三,基本学习素养。现在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强,学习意识更主动,通过网络学习到的知识更多,知识面广,这为翻转课堂奠定了基础。

四、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教学模式设计

1. 教学流程的设计

(1)课前的精心准备

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准备两部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本课内容的核心理论划分为若干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在项目下制定更细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由几个任务构成,所有子项目下的任务组成任务清单;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以短小为主,不宜超过10分钟;准备好学习手册,用于指导学生在课前完成任务时可能需要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练习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制作PPT,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内容理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考核评价标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和任务清单为依据准备相关资料,开始“探索拓展”环节。学生以任务清单为轴心,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括微视频、资源库、PPT,并按要求完成练习题,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资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讨论,如还有疑惑,可以带到课堂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

(2)课堂的精彩展示

首先,各小组轮流派代表按照任务清单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提出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疑惑,大家进行“头脑风暴”,一起讨论解决;然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出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并按考核标准给各组评价。通过“展示体验”环节,促进同学间的友情,相互学习,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的反思提升

通过课堂的讨论后,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各小组再次相互交流,在课后修改完善各自的作业,形成完整的策划方案。

2. 打造信息网络平台

翻转课堂关键的一环就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如果没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支撑,就没有今天的翻转课堂。借助QQ群、微信群等平台,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任务的布置、师生间的互动、解疑释惑也要借助这一平台,尤其是微视频的制作、PPT的展示、任务的下达、案例的学习、网络资源的共享等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也可以把完成的任务清单在信息平台发布提交,方便教师及时评价考核和同学间的交流学习。

3. 监控教学流程

监控教学流程是指借助信息平台,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要随时关注信息平台,注意学生讨论的问题,聚焦学生共同的疑惑。如课前学生是否都已经学习过相关资料?哪些是学生在课前存在的疑惑?任务清单是否完成?课堂讨论中,学生讨论有无效果?是否争执不下?学生参与度高不高?课后学生有没有修改完善方案?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学生有无积极性参与,课堂能否正常进行。

五、结束语

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教学模式设计是对现有的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改善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大系统工程,必须要“一体两翼”齐发力,相互配合好,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当然,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并不适合所有内容,学生的信息网络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俊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商,2015,(07):265-266.

[2]胡淑红,蒋勇.职业认知翻转课堂实施初探——以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4,(40):61-6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课程规划模式 篇10

“3+2”培养模式是中职生接受大专教育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模式。 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中职生所学专业与高职阶段相近,加之高职阶段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造成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疲于松懈,现有的针对三年制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培养模式, 为“3+2”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制定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2014年是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施“3+2”培养模式的第一年,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我院课题组成员利用二年多时间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 对二年制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创新型研究,构建了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必修课的形式付诸实践,以职业体验基地付诸教学实践, 在新生入校实施后效果较好。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现状

各校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发展各不相同,在高职生培养模式不断更新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就我院而言,存在以下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单一

从我院2002年建校之初到2012年十年期间, 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局限在就业指导上,将就业与职业规划混为一谈。 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生在结束高考填报志愿时职业生涯规划就已经开始。 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应该给有意向填报该校志愿的学生发放测试其职业定位的表格,通过测试和分析,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学校提供参考。 而就业指导只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环节,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开设,总体实现人职相配,从而完成择业者的择业任务。 由于理念单一和认识上的错误,造成学生在进校后发现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出现不适应大学学生生活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由于错过了转专业的时间而中途退学。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理念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学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我院没有试点“3+2”培养模式前,三年制的高职生入校前没有进行职业方向测试和专业测试。 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职业素质基础课程阶段,没有与实际岗位对接的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对专业乃至职业存在模糊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学的课程对未来的职业有何帮助。 大二在学习职业素质技能课程阶段,学生感觉到这些课程内容和职业相关,但是缺乏职业体验过程,只能是模拟实训,没有真实市场项目进行操作。 有些课程即使有实训实操环节,学生又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企业需求之间有所出入,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虽然,学校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职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等课外活动项目,但是由于没有相应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去做,这些比赛只能是个别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尝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大三阶段,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没有设置职业体验课程,没有引入校外导师进课堂,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刚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2012级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三个专业412名学生的调查统计得知:8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不完善,除人力资源专业外,其他两个专业均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体验课程,造成62% 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3、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业生涯规划师在国外已经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技术和服务上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高职院校拥有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他们大多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还具有丰富的为企业提供职业咨询的经验。 这些优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授课、实践教育等环节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 而目前,我国不少学校仅由辅导员或基础课部老师承担。 这部分人以前基本没有专门从事过职业规划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更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有些辅导员也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存在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各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重视程度不高, 相关的培训和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很少,更加造成了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2009年后,我院开始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抽调老师为成立学生 “就业指导中心 ”, 弥补了师资上的一些缺憾 , 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仅仅依靠几个人力专业老师很难完成全院7000余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3+2”培养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模式

“3+2” 培养模式二年制高职生的出现 , 使高职院校为新的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建立科学、 合理、 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我院有关职业生涯教育方向的相关老师从2012年开始着手研究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该模式已初见雏形,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效果显著。

1、统一思想,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认识

二年制高职阶段培养,转瞬即逝,学生在三年中职阶段又学习过相关专业课程,如果在进校之初,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课程让他们领悟两年的高职阶段应该如何渡过,他们势必会在进校后迷失自己, 认为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就是中职阶段的炒剩饭。为此,课题组在申报该项课题时首先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让学院有关领导意识到现阶段问题的迫切性,从领导层面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统一思想,明确“3+2”中的2以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为总原则,达到高质量就业,也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在我院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教育已经实现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成为有机的整体。

2、循序渐进,分阶段合理设置课程

在中高职对接“3+2”的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教学对象不同而有所侧重, 研究和设计我院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1) 第一阶段 : 学生确定升入我院高职阶段学习后, 随学生录取通知书发放职业兴趣测试(VIT) 问卷。 采用库得兴趣记录(Kuder Preferenee Record, KPR),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项 ,开学后通过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是否适合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职业。

(2) 第二阶段 : 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 , 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用霍兰德SDS职业兴趣理论作为开篇导论。 再通过下发学生最初填写的调查问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和适合的职业范围。 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发展规划好未来事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少走弯路。

(3) 第三阶段 : 在明确了自己是否适合所学专业,为职业定位做好准备后,一年级第二学期有目的地全面提升职业修养, 我院设置 《职业规划实务》、《职业礼仪》、《自我管理教程》、《演讲与口才》 等课程。 除了通过所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提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礼仪修养等方面的素养。 除了理论学习外,在本学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性。 我院从2009年开始已经形成惯例,每年4月份举行“校园模拟招聘” 和“职场前沿”课外活动。 同时邀请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企业参与该类活动中来, 由学生起草邀请函, 完成会场布置,接待等工作,还会派一些学生外出参观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 第四阶段 : 大二上学期 , 开始 《 创业指导 》、 《就业指导 》课程 。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综合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到二年级面临实习,之后考虑就业。 本课程旨在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

在目前就业形势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会选择创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院还开设了《创业指导》。 该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详细介绍了选定创业项目、拟定创业计划、 筹集创业资金、办理创业法律手续、创业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策略。 同时,开设《公司运作模拟》实训课程,由老师带领学生实地完成选定创业项目后所有手续的办理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我院还有“校园创业教育计划”常规校内课外竞赛,通过学院“创业论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答疑解惑。

(5) 第五阶段 : 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实习实训阶段,学生要完成角色转换,从一名象牙塔中的人转变为一名社会职业人。 本阶段主要设置实训课程《职业体验》,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共性指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鲜明特色。 我院在学院现有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中遴选出3-5个“职业体验基地”,学生深入到“基地”中,作为企业的“影子人”存在,通过观察和实践两种办法,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技能要求,达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效果。

3、跨界混搭,建立全面专业型高水平师资队伍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现有的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蓝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老师数量已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现在的学生已全面进入90后,他们思想活跃,想法是天马行空,如果单纯以人力资源或心理学老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也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院在实际操作中,顺势而为,实行跨界混搭,打造知识全面且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人员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学院现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一般为心理学专业老师 、思政教师 、学生思政辅导员、人力资源专业老师、专业课老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学院鼓励团队教学,积极为老师寻找与先进院校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多管齐下,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因此,学院鼓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师资团队多管齐下,寻求多种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互动,借助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模拟面试、 职业前沿、挑战杯等课外竞赛的模拟教学法。 利用假期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教学法。 在老师主持下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头脑风暴教学法。 企业人力资源导师或社会成功人士的讲座教学法。 对创业意愿强烈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对重点学生实施跟踪服务教学法。

四、结语

加强习作规划,促进课程建设 篇11

以生活为源泉,话题为形式,建立小学作文内容序列

同其他学科课程改革一样,小学作文课程的建设同样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应是学生实现自身生活存在的精神创造活动,其写作自然应指向生活——内容上要面向生活,言语上要呈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表达上满足的是学生生活、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提出的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第二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等要求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建立面向生活的小学写作内容序列,要依托于相应的命题,比较好的形式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自由度能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开放性能提供学生开阔的写作思路,有利于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个l生。放眼学生的生活,从其关注、生活、实践的范围来考量,大体可以分为“关注自我、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领域,围绕这几大领域我们可以用话题的形式开发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其情感取向以及切合其年级特点的小学习作内容序列。如围绕“关注自我”可以设计一系列习作话题:低、中年级——“名字的故事”、“我最喜欢的

游戏(玩具、书、名言)”、“我第一次”等,高年级——“我的小秘密”、“我长大了”“我是××一个人”、“我的快乐与烦恼”、“××年后的我”……围绕“关注家庭”设计这样的话题内容:低、中年级——“我的小天地”、“说说家中的他(她)”等,高年级——“家中的快乐(烦心)事”、“母(父)子之间”“家给了我

”……

以生活为源泉,结合小学生年段特点以“话题”的形式整体规划小学习作内容,将之科学、有序地安排到各年级,置于相匹配的教材单元中。这样的内容序列将学生作文视野引向其广阔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习作自主性的调动和发挥,使学生作文由程式走向自由。为解决学生过往作文中常常出现的“假”、“大”、“空”等弊病提供了可能。

以类别为载体,思维为依托,架构小学作文能力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作淡化了文体规范要求,淡化了习作技能要求,强调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表达”。让学生写放胆文,是为了防止过往一味强调文体类别、追求写作技巧造成学生习作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人文,重课堂、轻生活的弊端。但据此就抛却对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范要求、放弃写作技能发展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的言语交际诉求是天生的,但言语智慧却不是生来就有。学生的言语智慧、表达的能力需要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根据一定的规律加以培养和发展。我们可以分学段建立作为学生写作支持系统的写作能力发展序列。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逐步习得,让学生更好地表现生活的多彩,同时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览小学阶段的学生习作,大都以记叙为主,按类别分不外乎人物、动物、静物、景物、游记、活动、事件、想象文,当然还有简单的应用文等。我们可以把各类文章的写作基本要求以“点”的形式分布到每个年段。融入相应的话题写作实践之中。作文是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系统过程,在规划各年级某类文体的写作要求时,我们要依据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的规律有梯度地安排写作训练点。譬如在写事文章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逐步提升写作要求——三年级“有顺序、叙述完整”;四年级“有层次,有内容”;五年级“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六年级“围绕中心写好场面,适当进行抒情议论”。在写人练习训练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划写作能力目标:三年级学习写好人物外貌、爱好;四年级学写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五年级写好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六年学会人物细节描写等。

以类别为载体,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分解各类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明确每个年段的能力训练重点,从而有序地构建小学作文的能力目标序列,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读写实践中螺旋式提升写作技能,自由、自如地进行表达。

以写作为中心,积累为基础,构建互动的读写体系

在合理架构起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内容和目标序列之后。我们不能忘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另一条必由之路—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规范、表达技能,可以通过写作实践“习得”,还可以在阅读中悟得。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我们要改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课外阅读积累为以写作为中心的课外阅读积累,让积累有“的”,读能促写。

我们可以针对每个写作主题和某项写作技能训练点。推荐几篇指向习作类别具有典范意义的完整的文章和数个指向写作能力训练点的具有示范、迁移作用的片段,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去领悟某类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内容表达上的技巧。如中年级的动物习作练习,整篇的我们可以提供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冯骥才的《麻雀》,片段可以选自郑振铎的《燕子》、丰子恺的《白鹅》、郭沫若的《白鹭》。学生借助附在文章篇首的阅读提示和旁注上的赏析提问,可以较好地理解动物类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技能要点,积累写作所需的语言材料。

以老师的推荐阅读,再加上学生其他渠道的自主阅读,构建起以写作为中心的课外阅读体系,因需而读,以写促读,形成读写双向的良性互动,让学生习作前有充分的语言积累和方法贮备,学生习作时就能实现有效迁移,从而取得写作的成功。

课程规划模式 篇12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太仓市,拥有近200家德资企业,被誉为“德企之乡”,优越的企业资源,是双元制教育落地的根本。10年来,与健雄学院建立融合合作关系的企业86家,达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200家,学校将“定岗双元”模式已推广到15个专业3500名学生(光明日报)。学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已经成为成为长三角知名的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打造企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学院引入企业用人的评价标准来制定职业规划课程标准,重点打造学生的能力素养。现将其职业规划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梳理如下:

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1.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2. 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提高职业素养。

3.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理解企业管理思想和行为,缩短岗位适应期,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4. 帮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

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 课程模块。

我院职业规划课程分为8个模块,共四个学期,每学期16课时分8周上。具体设置如下:

2.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 学情分析:

(1)基本不了解企业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基本没有系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主体乐观向上,个别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障碍。

(3)个别人行为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差。

(4)有就业意识,但就业准备不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在求职择业创业教育中显得十分消极被动。

2. 学法指导:

(1)案例材料提前预习,倡导主动探究法,积极地思索,收集必要的信息。

(2)通过参与小组研讨、角色扮演、情境互动等形式,与小组成员建立感情,增强团队意识。

(3)问答参与,作业练习,运用归纳总结反思法,布置团队课后参与社会与市场实践。

四、课程特色

1. 与我们课程开发的合作单位大多数是在华德资企业。

例如:太仓中德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培训中心,苏州华南印务有限公司。部分课程单元由各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担任。

2. 在课程的讲授方式中引入企业教练的培训模式,注重课程讲授的氛围打造,将课程大纲化成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互动,讲授内容变成点评,核心内容现场演练。

摘要: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带来很多借鉴意义,工学结合的深入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很多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谈企业视角下如何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设计。

上一篇:市场建议下一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