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课程建设规划(共8篇)
三年课程建设规划 篇1
高等数学课程两年建设规划
2003---2004学年
《高等数学》是我院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提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我院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和标准,结合以前数学课程建设的经验,特制定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第一个两年发展规划,努力把高等数学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院级优秀课程。
分析、总结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使我们感到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质量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善而逐步提高,随着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在分析当前课程建设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第一阶段课程建设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建院级优秀课程。第一阶段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队伍结构,规范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文件,加强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按照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结合我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现状,以下提出我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与标准: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引进省内著名大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名,建立一支对高等数学内容领会深入、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教风严谨、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学骨干队伍,力争80%以上成为教学骨干。
3.聘请省内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我院的客座教授,及时掌握数学发展动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带动教研室工作开展,并年均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4.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一个梯队状况良好、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稳定、教学效果好、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达到高、中、初级教师人数比例5:4:1。中青年教师中80%以上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
5.优选任课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持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上课率达到100%,主讲教师90%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1.制定教学过程规范,包括授课计划规范、备课规范、课堂教学规范、作业辅导规范、考试考核规范、教书育人规范,把提高群体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2.落实备课规范,提高课程授课计划质量。教师备课必须要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授课计划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3.建立优秀教案评比制度,促进群体教案水平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提交个人教案,教研室通过评比交流,逐步提高整体教案水平。
4.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争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讲授必须执行课堂授课规范,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5.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提高群体授课质量。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听课两次,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6.执行作业、辅导规范,做到统一作业要求,教师作业批改量不低于三分之一。
7.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要做到平时要求严,作业批改严,考试把关严。
8.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学期都要安排单元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等专题教研活动,做到有组织、有准备、有中心发言人,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教材建设
1.充分分析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高职高专教材的特点,结合我院专业情况,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中精选适合我院专业特点的教育部规划教材。
2.多参加国家和省内组织的教材研讨会,及时掌握最新教材动态,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完善主辅教材体系。
四、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制造或购进教学模型一套,研制、开发或购进CAI助学软件,制作数学几何图形、加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3.尽快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
五、加强教学文件资料的管理 1.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高等数学教学大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质量标准与实施细则》。
2.根据高职高专要求,结合我院专业特点,制定《工程数学教学大纲》、《经济数学教学大纲》。
3.加强教学计划、教研计划、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纪录的管理,做到内容规范、专人负责。
4.建立优秀教师档案,学术论文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教学文件档案,制定教学文件管理制度。
5.制定教师教学规范,包括教师档案,教师备课、教师授课、作业辅导、考试考核、教书育人规范,使教学过程规范化。
6.制定主讲教师全面负责制度,教研室主任责任制度,青年教师培养与开课制度,指导教师目标责任制度,听课、教学检查制度。
六、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教研室在每学期的工作要点中要明确活动时间、内容。并在教研活动中按计划进行,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总结、有记录。
2.丰富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做到有单元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专题讨论;有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总结;有观摩课、评议课、习题课;有专题讲座、教书育人、命题考试分析等,基本做到不死板、不枯燥,又针对性,有成效。
3.采用教研室主任与专题负责人轮流主持,全体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等活动形式,主持人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作重要发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
4.有计划地邀请其他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鼓励教师进行与高等数学教学有关的学术讲座。
5.支持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数学竞赛,作业展览,数学学习园地等活动。
七、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1.购置计算机30台,尽快建立建模数学实验室。
2.调动数学教师开展数学试验的积极性,尽快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组织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力争获得好成绩。
八、加强考核的管理
1.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要严格要求,同一教学计划的班级,期末考试要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流水阅卷。
2.建立高等数学试卷库,根据要求可以聘请外校教师命题或指定非任课教师命题,坚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3.严格考试命题要求,试题要符合大纲,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4.建立考核成绩分析系统,对考试成绩实现科学的统计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九、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成立教学改革研究小组,研究分析国内外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经验。把握教学改革趋势,结合我院特点,制定改革方案,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点,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改革研讨会。
2.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深入化,争取完成几个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发表相应的论文。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公共课部 数学教研室
2003年1月15日
三年课程建设规划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三年规划
一、为什么初中英语教学要进行三年规划
1. 英语的重要性。
(1) 从大环境来说, 据统计, 全世界讲英语的人数达10亿以上, 有4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所以我们国家把英语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那种认为中国人不必学好外语的观念, 是一种短见, 是浅薄的。现在国门开放, 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了, 中国要了解世界, 世界也要了解中国, 要靠语言这座桥梁。 (2) 从小环境来说, 现在我们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承载了家庭的全部希望。初一开始中考高考的战斗就已经打响。英语和数学是争取高分段的焦点, 而英语要得高分, 大家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老师身上, 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我们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 也是我们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的一种责任。
2. 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 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 (我指的是我所了解的大部分教师) 来看, 每学年的九月初, 当学校把课本和参考书发到教师手中, 当教务处把教学计划表发到教师手中, 当教科处把教研组活动要求发到组长手中, 全体教师能以最快的速度, 发挥集体智慧, 一个星期之内把要制订的计划、教研活动安排等全部保质保量上交到各处室。然后教师们就按计划一单元接一单元去研讨, 一个课时接一个课时去讲解, 学生一本练习接一本练习去做, 做完练习做报纸, 做完报纸老师剪裁试题编成试卷再做, 做到家长敢怒不敢言, 做到学生怨声载道, 见到英语老师都想绕道走。英语教师起早摸黑, 忙得早餐经常没时间吃, 课外活动也没时间去接在幼儿园读书的小孩儿, 而是留在学校抓学生背书, 但是期中、期末成绩一公布, 大部分班级的优秀人数也还是停留在个位数上。接着家长电话来了, 学校领导找去“喝茶”了, 英语老师分流下乡了…… (2) 从我个人的教学来说, 我从18岁开始教书, 在其后的十多年中, 我也非常认真地去教, 在外听一节课, 回去就依葫芦画瓢, 折腾一番, 因为只学了一点儿皮毛, 最后又不了了之。2002年在江西教育学院进修期间, 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 我也比较长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所以2004年回来后我就慢慢地试着根据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一些改变。
二、怎样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三年规划
1. 初一年级:
(1) 初一年级上学期:字母、音标、单词的拼读能力, 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和能力。第一个星期教学字母的书写和朗读;第二个星期教学音标、字母的复习;第三个星期音标的拼读、单词的记忆、单词听写, 学生预习第一单元。第四个星期开始讲课。后期主要流程是:提前一个星期完成听写单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主要是先看懂课文 (圈圈点点) ———教师讲解课文 (详细)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部背) ———上课检测, 发现问题, 正确指导;期中考试短时复习, 侧重讲解初中英语试卷的结构及时间安排 (与小学不同) , 期中考试后, 加快听写单词的速度 (早上、课堂) , 加大检查学生预习的力度 (星期天晚上检查) , 登记背诵情况, 做常规性练习, 适当指导, 了解全体学生的情况;期末考试前, 留出时间复习,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考好, 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也让家长放心。 (2) 初一年级下学期, 首先让学生先预习, 亲自检查, 一个一个过关, 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前拼读单词, 听写单词, 背诵课文, 再进行讲课, 课堂上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一个学期过后, 学生的差异也慢慢地出现了。首先关注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在过程检测基本过关后, 慢慢地放手, 鼓励学生超过老师的教学进度, 全方位进入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只是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按老师所要求的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老师的信任也会鼓励他们真心地喜欢学习, 从而自觉地完成更有难度的任务。并且他们慢慢地也会把中等生带动起来, 在这样的情形下, 老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后进生进行管理。从最后一名开始抓, 一点一点耐心地指导他们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全班同学就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竞赛, 达到共同进步。
2. 初二年级:
词汇、阅读、语法、写作。初二年级开始, 全班同学对怎么学英语有了他们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教师牢牢抓住的就是引导和课堂。为了照顾“跑得快”的学生, 对单词的拼读, 我是以两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操练的, 一个月左右把全本书的单词拼读完, 听写单词紧跟上去。同学们开始背课文, 课文背诵已超过老师所教单元的可以单独和搭档一起互相听写。同学之间开始比赛, 这样, 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都表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我一般讲得很细, 从标题到课文, 从句型结构到语篇的整体把握。朗读技巧的训练, 除了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只要出现了的初中的知识点、考点我都会详细解说。这样帮助尖学生“跑”得更快。因为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 在课堂上我会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如演讲、快速阅读、有感情朗读、讲故事、唱歌表演等。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胆量, 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在学生有一定的词汇和句型结构的基础上, 为了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初二开始写日记, 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要求, 只是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 一周二至三次, 每天能写最好, 长短不限。放松要求, 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提高。所以, 在初二上半学期期中考试前后, 全班同学基本上可以完成上册的自学任务, 期中考后开始对初二下册进行词汇训练和课文的背诵, 初二下学期教师在重点讲解课文的同学, 引导学生自学初三的课文。
3. 初三年级:
词汇、阅读、语法、考试。初三继续加大词汇量的积累, 扩大阅读量, 除了课本上的阅读, 另外找材料训练, 如报纸杂志等, 教师初三上学期尽快完成课本知识训练后, 初三下学期开始全面复习, 复习第一轮是以课本为主, 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可以以话题的方式进行归纳, 也可以以语法功能为主线进行归纳, 第二轮复习是以专题为主, 训练学生对各项专题全面了解和训练, 第三轮是以试卷为主, 让学生了解出题目的, 找出“题眼”, 学会答题, 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初中英语教学三年规划任务完成后的收获
1.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2. 学生能开口说英语, 增强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3. 扩大了学习容量, 为高中学习英语打下了基础。
4. 教师越教越轻松。
5. 学生和家长喜欢你。
6. 提高了教学能力, 有成就感, 更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教师学习
中国近三年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历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25-02
新世纪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丰富。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1-2011)进行跨库检索教师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时发现周仕德已经对2001-2008年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状况做了全面的分析,故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用“教师教育课程”只检索了2009-2011上半年的“题名”,显示135篇文章,属于中国教师教育的文章有116篇。在综述以前,笔者首先对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历史作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一、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历史——2001-2008年近十年研究的回顾
周仕德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的初创期(2001-2003)、研究体系的建立期(2004-2007)、研究向纵深发展时期(2008-)。[1]在第一个阶段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在追赶教育改革的实践和实际,多是对教师教育课程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比较粗浅的认识,没有形成水平比较高的研究成果。第二个阶段时我国学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关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讨研究也有不同程度增长。第三个阶段在关于如何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教师研究的增长幅度表现得突出。此外,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微观阶段,学者们已不再满足于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泛泛而谈,而是将视角深入到了研究更加具体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近三年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数据
1、教师教育课程文献数量情况
在135篇文献中,2009年有61篇,2010年57篇,2011年1月到4月共发表17篇。这说明学者越来越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2、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情况
135篇文献中单纯研究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的文献有19篇,主要集中介绍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设置的内容等研究。我国学者在对国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设置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建议,但仍然存在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与国外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教师教育的课程所调整的对象角度的研究情况
按照教师教育的课程所调整的对象角度,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教师教育课程、高等教师教育课程、职业教师教育课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在116篇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文献中,基础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文献9篇,高等教师教育课程85篇,职业教师教育课程的1篇,[2]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8篇,把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评述类文章并为其他,有13篇。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对高等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是热点,对职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突破了以往0的记录。
4、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研究情况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研究的角度,可以分为对教师教育课程基础理论的研究、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外教师教育比较研究等,2009-2011年间的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各有侧重,其中对教师教育课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及改革的研究是热点。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研究。
三、近三年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及走向
1、教师教育课程基础理论的研究
通过诸多文献中关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对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综合分析,主要有基础课程相对薄弱、层次与水平分化不够明确、职前课程与在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理论性与实践性整合不到位、教育类课程偏低等特点。如李晓宁等考察了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根源做了详细叙述。[3]段兆兵、朱家存则通过考察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引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新的视角——多维立体设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多维立体设置应从层次维度、专业维度、职前——在职维度、理论——实践这四个维度进行。[4]鲁静则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进行考察,对建国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发展作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从历史发展的深层内因角度指出课程体系的逻辑统一性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内核。[5]
2、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从2009-2011年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大都通过指出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思考。王晖、王庆祥通过分析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在教师专业视阈下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认为改革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着眼于以下几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调整和拓宽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教育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实践课程为特色;以培养从教能力为核心;以终身学习为目的。[6]冯晓江、牛彦军则考察了由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院校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途径: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高师院校真正转型;立足教师教育;彰显师范本色;勇于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冯晓江、牛彦军还考察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地方综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策略在于:明确课程目标;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专业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8]
3、教师教育课程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2009-2011中国与外国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相关文献7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篇。这一阶段中外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的内容大都聚焦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比较上。侧重对中国与外国各自教师教育课程相关内容的比较基础上,最后提出外国教师教育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如王水平、黄鹤考察了具体的中日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认为从向日韩学习的角度出发,中国课程体系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多元化、开放化、需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需要加强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置。[9]周宁之则通过对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解读,考察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不足及形成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向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建设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中国应加入多元文化的学习;加入历史文化及其教授方法的学习;加强对所有学生背景和需要的重视;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学习;加强对和谐人际交往的提倡。[10]周宁之还通过对我国和澳大利亚近十年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分析,论述了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其进展,并进行相关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中存在的视角比较单一、深度不够、有些脱离实际、缺乏学术争鸣等问题。[11]
4、教师教育课程反思研究
在检阅了大部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反思方面的文献后,笔者认为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反思主要聚焦在课程价值层面、实践层面、理论方面及改革层面的反思。如黄正夫在反思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实然状态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应然表现的基础上,认为应从求真、求新、求实三个途径构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目标。[12]孙德芳则在实践层面反思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实践素养的养成就应该理清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明晰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问题与纷争,坚持实践取向的价值导向,把握实践主体参与、合作与体验的课程运作策略,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举措。[13]龙宝新在审视了当代高师院校所推进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三种经典发展路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活动的基础上,认为其缺点是无法深入师范生的潜意识层面,并提出高师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师教育资源,是师范生学会教书的活教材。高师校园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生态育师机制与文化濡染育师机制化育着师范生。范导、习染、催化、渗透、感召是其教师教育功能实现的独特方式和渠道。[14]
四、结论
通过对2009至2011年间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从整理和分析这些成果来看,研究层次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学者们将研究的视角逐步深人到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情况及更微观的层面,认识到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但研究中存在的视角仍有些单一、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经过对文献的检阅,笔者发现学者们对职业教师教育课程及潜在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太少。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如果能挖掘职业教师教育课程及潜在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的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供我国教师教育借鉴与实施,那么相信会更有利于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仕德.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状况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03).
[2]尤彩虹.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3]穆岚,李晓宁.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根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段兆兵,朱家存.多维立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5]鲁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和逻辑分析——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6]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阈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
[7]冯晓江,牛彦军.地方综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0,(22).
[8]冯晓江,牛彦军.地方综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0,(23).
[9]王水平,黄鹤.中日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科技广场,2009,(4).
[10]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1]周宁之.关于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12]黄正夫.应然与实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13]孙德芳.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批判——兼论准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14]龙宝新.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0,(22).
“挂包帮”活动三年三年规划 篇4
为全面落实《罗江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实施方案》(罗委办发〔2010〕6号)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做好对联系村、社区的帮扶工作,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照“一次规划、集中投入、三年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确定帮扶工作重点: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产业帮扶;三是有针对性的帮助特困家庭。针对以上帮扶内容,现制定如下帮扶工作计划。
一、2010-2012年三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保障,实行挂点联系帮扶与发扬自力更生相结合,重点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支持优势产业,共建和谐幸福新家园。
以“扶贫解困明显推进、灾后重建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为奋斗目标。
(二)具体措施
1.深入了解掌握帮扶地区基本情况。根据县委安排,我中心联系新盛镇苏桥村、东岳村(发展和改革局牵头),万安镇富乐社区(政府办牵头)。中心科级干部深入村、社区开展帮扶工作调研,通过征求意见,与干部群众座谈,摸清当地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基本情况,了解当地贫困户的数量、现状和致贫原因,明晰帮扶工作基本思路,确定帮扶工作初步举措。
2.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困难的原因,确定帮扶对象。按照县委的安排,我中心3名科级干部联系10户贫困农户,中心不仅要从生活上予以捐助,还将从思想上鼓励、技术上予以帮扶,促进其自觉自愿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3.协助联系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扶贫解困,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针对联系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其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使当地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优势更加突出,带动其从根本上走上致富之路。
4.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全力加大帮扶区建设村便民服务代办点,帮助村、社区实现办公网络化、信息化。
(三)帮扶要求
1.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理念,寻找合适切入点,努力使中心帮扶工作在构建和谐
社会、推进文明中做出应有贡献。
2.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研究工作措施及帮扶办法,对不同贫困户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特别是要积极帮助有就业能力的帮扶对象解决就业难题,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从根本上使他们脱贫解困。
3.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各项帮扶工作要在牵头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实行,与牵头部门建立定期对话关系,把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最急需解决的事情作为工作的重点。
4.搞好帮扶活动的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扶贫济困工作。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县政务服务中心决定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县政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2010年“挂包帮”工作安排
2010年,为推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顺利开展,县政务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安居、劳务开发“四项帮扶”上出谋划策。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是抓扶贫。协助联系村制定完善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引导农村群众搞好农村沼气能源、安全饮水的“三建”活动和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圈的“五改”工作,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文明素质。
二是促重建。指导实施好灾后重建规划,加快推进村委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建。
三是转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组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开展结对帮扶,切实为基层和群众服务。
四是强组织。帮助联系村抓好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五是建新村。指导督促联系村齐心协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具体工作打算
1.每周至少到联系村一次。科级干部及具体工作人员每周到联系村与村干部或被帮扶户见面,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发展状况不低于一次。
2.定期走访贫困户、专业户。鼓励专业户发展优势产业,发挥好带动作用,引导周边群众勤劳致富。深入了解部分特困户贫困原因,帮助其从根本上脱贫。
3.每月至少为帮扶地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做一件实事。认真对待矛盾纠纷,做到能协调处理及时协调处理,尽量杜绝产生遗留问题;不能处理即联合牵头部门协调处理或上报县委群工部共同协商解决。
4.协助联系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与灾后重建上狠下工夫,结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开展的“党员先锋号”创建活动,在联系村工作中发挥好突出作用,协助联系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社区建设三年规划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区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和省、市、县各级关于创建和谐社区的工作部署,制定创建和谐社区(2012-2014)三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全力打造“六星社区”为重点,以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以打造“六星”社区为重点,以维护社区稳定为基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把社区建设成为民政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睦、文明祥和的现代和谐社区。
二、工作目标
经过社区干部职工和居民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社区文明程度,居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等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显着提高,社区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挥,在“领导有力,制度健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秩序优良、社会安定、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达到和谐示范社区建设标准,力争2014年前将社区创建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三、主要任务
1、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支撑体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社区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扶贫济困的工作机制;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为居民提供便利满意服务的工作机制;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参与自治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有效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救助体系、社会安全稳定体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系、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学习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社区管理的基础数据源,推进社区基本信息的共享,提高社区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多种服务资源,培育市场,拓宽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多种生活需求。
2、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拓展社区福利,满足居民需求。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主要通过公益性、福利性和经营性方式进行。
(1)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社区治安。加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安全防范两级自治组织;建立八项工作机制:社区安全信息综合采集机制、社区安全预警机制、社区治安防控巡查机制、社区非诉纠纷调解机制、社区安全监督机制、社区技防推广机制、社区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社区安全防范考评机制;建立社区宣传动员、专群结合运行、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与经费“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结合实际,组织外来人口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创建平安社区。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规划,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指导社区居委会宣传、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基本医疗及转诊、重点人群保健、老年健**护工程、残疾人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以及其它适宜的卫生服务。同时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开展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作,实现2014年育龄群众享有优质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的目标。
--努力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为主要任务,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构筑建设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增加文化活动、健身设备、器材;设图书阅览室,建立社区图书馆;开辟室外活动场地,并有文化宣传栏或墙报设施;建立市民学校,开展面向中老年居民的文化艺术培训;加强辖区内各共驻共建单位文化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社区文化工作制度及文化工作档案;以文化室为依托,组织社区文体艺术队伍,定期不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指导文艺团队开展活动。打造出具有城区特色的社区文化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环境美化。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建立长效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坚持专业绿化与群众绿化相结合的方针,连同社区内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小区绿化,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对社区的绿化进行系统性规划。
(2)拓展社区福利服务领域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围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着眼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托底保障作用,完善分类救助制度,实施低保家庭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应急救灾救助机制,开展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规范社区救助程序。发展社区福利事业。
--社区再就业服务。加大对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大力开发社区劳动保障协管、治安巡逻、公益性保洁服务岗位等公益性岗位,扩大社区培训和就业;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扶持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通过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跟踪服务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社区就业的发展。
--社区养老和助残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老年工作,发展社区养老组织;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为专业骨干,社区志愿者为社会支持力量的社区老年健**护服务队伍;切实保障社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区社会救助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居委会搞好社区各项残疾人活动,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3)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满足多层次需求,方便群众生活。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大社区服务中心体制改革力度,按照无偿或低偿机制的定位,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建立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对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网络。
----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在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同时,正确处理社区与外来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在社区已经成立并正常运作的社区物业管理部里推行低偿便利为民服务的思想,探索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三位一体”以及居民、员工、社区“三方共赢”的管理模式。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揽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文件精神,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中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完善社区民主设立、居务公开制度,落实辖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定。充分发挥社区工作委员会、联席会、和谐社区促进会等协调机构作用,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居民决策、居委会执行、民间组织推动、群团组织协同、驻区单位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对和谐社区建设实行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评比。加强与职能部门和对口帮扶部门的联系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好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活动室、图书室等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教育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知识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加强社区治安防范能力。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物业、社区警务“四位一体”的社区综治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突发性治安事件应急机制、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社区矫正、社区禁毒、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机制。配合公安部门,加强社区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登记率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社区普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平安小区、无毒社区创建活动,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5、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培养提高社区成员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力整治社区卫生环境,坚决治理脏、乱、差现象。配合环保、环卫等部门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和绿化建设,保持良好的社区公共设施。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社区美化绿化、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
6、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完善社区服务站信息化联网,形成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办事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为驻区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利用社区资源,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网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大力开展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居民满意率达80%以上。
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在社区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健全社区居委会建设和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区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居务公开,规范社区各项工作。
8、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加强社区组织工作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建设和管理,不断改善社区办公环境和条件,为社区组织开展工作和居民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保障。规范社区财务管理和活动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社区工作有效运转。
9、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和教育,定期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政策业务培训,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各级举办的职业资格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0、加强社区共驻共建。广泛发动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基层民主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作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创建工作领导。建立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社区两委委员任成员。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社会宣传发动工作。要充分运用社区的宣传阵地和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进一步组织和吸引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参与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建活力。
3、加强整改工作力度。社区要严格按照国家民政部制定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指导标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指导标准》,分解责任指标,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尤其要针对标准查找差距和不足,逐条逐款梳理出来,落实人员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负责整改,确保创建工作达到标准。
4、严格考核奖惩。社区要将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工作纳入社区干部的工作成绩考核范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措施不力,给创建工作造成贻误、带来严重后果的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梅辉坡社区
三年课改规划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越来越受到校长、老师们的重视。为保证我校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昌图县教育局课改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我校课改三年规划及管理方案:
一、现状分析
1、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水平上。课堂效率低,靠大量作业、重复机械的训练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得苦、教得累。
2、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自身蕴藏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更谈不上乍主学习。陷入作业堆和加班加点的重围中,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张扬。学生学得苦、学得累。
二、发展要求:
突破课堂教学的瓶颈,走出一条轻负担、高效率,符合课改精神和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之路。实现“创建一流农村中学”这一目标。
三、目标规划,按照上级课改工作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结合本校实际,着力做好五项具体工作:
1、进一步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完善我校课改方案的相关制度。
3、发挥团队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教师队伍培养。
5、抓好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行为,实现质量提升。
四、阶段划分:
(一)、2016年9月-2016年12月动员、制定计划阶段和培训阶段
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1、召开有业务领导和全体教研组长参加的教学专题研讨会,确定培训计划和学习内容。
2、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健全学校课改机构,用好新教材。
3、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4、弄清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掌握其理论根据。
5、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二)、2017年1月—2017年6月 初步实施阶段
1、继续强化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研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2、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4、完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工作。
5、初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流程。
(三)、2017年9月—2018年6月 提升阶段
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符合佟韦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2、创新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群体优势,着重开发教材资源,研究教法。
4、着力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逐渐总结、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模式、特色。
5、切实做好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四)、2018年9月—2019年6月 总结提炼阶段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库、试题库。
4、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丰富和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库,使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挥显著作用。
五、措施保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以下3个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1)、课改全面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田光宇
成员:王冬梅 周宾
(2)、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课改成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王冬梅
成员:赵蕾 刘妍 崔磊
(3)、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周宾
成员:赵希勇 余粤阳
2、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
3、每学期组织两次课改课展示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常态化。
4、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研讨导学案、总结课改工作的成败得失等内容,要有教研活动记录。
5、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督查力度,及时把握我校课改动态,推动我校课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三年课程建设规划 篇7
2016年, TD-LTE网络建设进入第四个年头, 各大中小城市均已实现密集城区、一般城区、县城城区、交通干道、重要场景 (如高校、政企客户等) 以及乡镇镇区的4G网络连续覆盖, 但通过对现网基站仿真、MR数据分析以及用户投诉分析, 可以发现, 4G网络深度覆盖不足仍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4G建设及网络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TD-LTE室外宏基站主要使用BAND41、BAND39频段, 尤其在城区以使用BAND41频段为主要频段组网, 城区建筑密集, 信号穿透损耗及空间传播损耗大, 导致室外站无法覆盖建筑物内部空间、封闭小区内部空间、以及有严重遮挡的小部分街道巷子, 以上场景中尤其是室内区域, 为话务及数据业务高发区域, 室内的弱覆盖及盲覆盖严重影响用户感知。图1为客户投诉分析。
现阶段, 移动4G用户数及业务量增长迅速, VOLTE商用即在, 对TD-LTE整网覆盖要求不断提升, 而室外站的建设对深度覆盖的提升帮助不大, 急需通过建设室内4G网络来提升TD-LTE的整体覆盖水平。
2规划目标
对于新增4G室内覆盖站点, 一方面, 优先完成已有2G/3G室内覆盖系统改造, 全面解决有2无4、有3无4问题点;另一方面, 通过有效的规划方法与手段, 识别规划期内高价值的室内弱覆盖区域以及新增物业点室内覆盖需求, 同时结合环境特点、建设难度、投资收益等因素, 有针对性的选择覆盖方式, 解决4G室内覆盖“在哪建”、“建多少”、“怎么建”的问题。
对于扩容4G室内覆盖站点,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室分业务量预测模型, 同时结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4G无线网扩容标准与本地实际业务热点分布情况, 提出科学有效的扩容需求分析;
此外, 规划方案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室内覆盖建设重点进行梳理, 明确室内覆盖规模目标, 实现室内覆盖管理精细化与超前化。
无线覆盖主要解决“点、线、面”的问题, 宏站重点解决“面”和“线”的问题, 室内覆盖重点解决“点”的问题, 即特定区域楼宇内的无线信号覆盖问题。对于TD-LTE室内覆盖系统, 规划覆盖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
3规划思路及方法
3.1新建站规划思路及方法
规划期内, 新增4G室内覆盖站点覆盖目标涵盖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已建成建筑体, 且已建设GSM或TD-SCDMA分布系统但没有TD-LTE分布系统或其他4G室内覆盖网络的物业点。
第二类为已建成建筑体, 但尚未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或其他室内覆盖网络的物业点。
第三类为规划期内 (2017年至2019年) 新增建筑体。
对于以上三类中的第一类物业点, 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分布系统改造或者直接合路的方式来完成4G室内覆盖建设, 新增的4G基站可共享已有机房配套及DAS系统, 建设成本较低, 应优先考虑。
对于第二类物业点, 可通过分析用户投诉、话统数据、路测数据和MR数据定位网络问题, 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网络覆盖需求和政企覆盖需求确定新增覆盖物业点。根据建筑体分类特征, 可选择传统分布系统、分布式皮基站 (如华为的Lamp Site系统) 、一体化皮基站 (如Nanocell) 、MDAS、Femto基站等建设方式, 根据不同的建设方式, 可选择由铁塔公司承建分布系统及基础配套设施, 运营商建设基站主体部分, 或者全部由运营商自建。
对于第三类物业点, 少部分为已知详细项目规划信息的物业点, 如新建机场、新建大型场馆、交通枢纽楼改造等, 可以根据建筑体规划信息 (如图纸等) 确定室内覆盖建设规模及建设方式, 另外大部分新增物业点目前无法统计到具体物业点名称、位置、建成面积等基本信息, 仅能通过市政规划信息, 如规划期内新增城区面积、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历年建筑开工面积※等, 结合人口增长、用户发展等预测数据, 测算出规划期内新增建筑面积, 并通过新增建筑面积预估室内覆盖建设规模。
第二、三类物业点配套建设移交铁塔策略应遵照工信部《关于2016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意见的通知 (586号文) 》精神以及相关文件要求, 同时结合前期工程中铁塔承接室分建设情况, 建议制定移交策略如下:
1) 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以及公共交通类和建筑楼宇类重点场所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需求由铁塔公司统筹、承接和交付;
2) 经铁塔公司统筹需求后, 仅为一家建设需求的室内分布系统, 各企业可自行投资建设;
3) 坚持市场化机制运作, 实现与铁塔公司的合作共赢;
4) 除586号文要求的地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车站等公共交通类重点场所和大型场馆、党政机关以外的站点可以自建;
5) 铁塔公司回函明确不建设站点可以自建。
3.2扩容站规划思路及方法
4G室内网络扩容需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由市场口或片区分公司对辖区内重要场馆、宣传窗口、核心竞争区等区域的室内覆盖站点进行网络能力扩容, 这部分站点优先级高, 但数量少。
第二个方面, 利用常规的网络扩容规划手段, 需结合市场口移动业务预测、网络侧业务量发展情况预测, 综合得出规划期末业务量, 从而反推网络容量需求。而单独的4G室内覆盖网络的扩容需求, 除了上面说的对全网业务发展的预测外, 还需要考虑规划期内4G网络流量占比情况, 4G室内/室外网络规模占比趋势变化情况及室内外业务分布情况, 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变化趋势, 预测规划期末4G室内业务量、用户规模及网络扩容需求。这部分扩容站点涉及全网所有室分站点, 具体规模与现有网络承载能力及业务分布、业务增长情况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4G室内网络业务预测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市场口用户及业务发展预测;
2) 规划期内DOU值预测;
3) 网络侧业务量预测;
4) 4G网络分流比趋势预测;
5) 4G室内覆盖网络规模占比分析及室内业务承载比例预测。
4G室内扩容需求计算流程如图2所示。
以西南某地市为例, 我们提取2013年11月 (中国移动4G网络商用前夕) 至2016年4月共30个月的月均数据流量, 通过曲线趋势预测的方法, 预估2017年至2019年末的月均数据流量, 并结合市场用户发展及DOU预测情况, 综合得出2017年、2018年、2019年数据流量增长率分别为55%、44%、25%, 由于4G用户渗透率日趋饱和, 数据流量总体增长速度将逐年放缓, 但在规划期内仍为业务高速增长期。网络侧业务发展趋势见图3。
另一方面, 规划期内4G分流比逐年提升, 并且4G四期完工后, 随着对室内网络建设力度的加大, 全网4G室分规模占比将从现阶段的22%, 提升至2017年占比30%、2018年占比32%、2019年34%。故而, 规划期内4G室内业务增长比例高于4G业务增长比例, 也高于全网业务增长比例。
规划期内第n年, 4G室分业务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An——规划期内全网业务增长率, n=0为2016年, 下同;
Fn——规划期内4G分流比;
Pn——规划期内4G室分规模占比;
Bn——4G室分业务增长率;
由此, 可计算出2017年、2018年、2019年4G室内覆盖业务量增长比例分别为119%、59%、37%。
我们再从现网提取一周平均的小区自忙时上/下行数据流量、上行PUSCH利用率、下行PDSCH/PDCCH利用率及有效RRC用户连接数, 结合业务增长预测, 可推算出规划期末小区级流量及利用率。
参照中国移动4G无线网扩容标准 (修订版) 内容, 按照大、中、小包的小区分类确定标准, 当小区自忙时达到门限时实施载频扩容, 小区扩容核定逻辑为:[“有效RRC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上行利用率达到门限”且“上行流量达到门限”]或[“有效RRC用户数达到门限”且“下行利用率达到门限 (PDSCH或PDCCH) ”且“下行流量达到门限”]。小区分类标准及扩容门限如表2所列。
通过规划期末小区流量及利用率的预测结果与扩容门限做对比, 对符合扩容门限要求的小区进行扩容。
4结束语
在4G网络深度覆盖问题日益严峻, 而城区室外宏基站建设已基本趋于饱和的现状下, 无线网络的规划重心已经从室外转向室内, 而室内网络建设协调难度大, 场景差异巨大, 这都给室内网络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市场及网络需求, 提出了4G室内网络规划中新增站点方案及原有站点扩容方案的思路及方法, 为将来的4G网络规划及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汪颖, 程日涛, 张海涛.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解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 (11) .
[2]刘艳平.4G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难点解决方案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4 (10) .
[3]赵明峰, 宋勇, 彭建, 张皓彦.TD-LTE网络规划预实测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 (5) .
三年课程建设规划 篇8
一个导向:以民意调查为导向,坚持群众路线,“三年禁毒规划”初出“炉”
“一切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反映出,一种正确的政策、路线和策略,应该是能够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实际,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支持的,又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服务群众。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经常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在实践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机关作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人民群众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护者,惩治违法犯罪的捍卫者,必须坚定不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服从党和国家的命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3年9月份,子洲县公安局新一届领导集体组成后,经过认真调研,在制定出台以“五个一”工程和“两项”工作机制为核心的“5+2”工作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征询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认真梳理、深入研判,一致认为影响全县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毒品违法犯罪,并积极汇报党委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制定“子洲县三年禁毒规划”,并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公安机关必须发挥主力军作用,逐步形成党委主抓、公安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禁毒斗争大格局。至此,实施“三年禁毒规划”成为全县的一项民生工程。
一个龙头:以禁毒斗争为龙头,坚持严打不动摇,专项行动“利剑”斩“毒魔”
按照子洲县“三年禁毒规划”,子洲县公安局及时出台了《三年禁毒斗争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实施,在三年内开展“利剑”10个禁毒战役,全力扭转禁毒工作被动局面。以2013年冬季严打“百日会战”“利剑·1号”战役为起点,正式启动“三年禁毒规划”,为“利剑·2—9号”战役拉开序幕、做好铺地。
2014年作为禁毒斗争全面开局年,子洲县公安局有序开展“利剑·2—4号”战役(即毒品预防战役、排查摸底战役、堵源截流战役),3场战役的依次开展,做到全县涉毒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台账规范、信息共享,社会面上的吸毒人员得到最大限度的收戒,力争打掉2—3个家族吸贩毒团伙,侦破毒品刑事案件同比上升10%以上,打击处理涉毒人员同比上升20%以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同比增加30%,社区戒毒的执行率达到60%以上,全县禁毒宣传教育覆盖面城镇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2015年作为禁毒成果的关键年,有序开展“利剑·5—7号”战役(即禁种铲毒战役、禁吸戒毒战役、清剿毒枭战役),通过3场战役使全县侦破毒品刑事案件同比上升10%以上,打击处理涉毒人员同比上升20%以上,戒毒所投入正常运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同比增加30%以上,社区戒毒执行率达到70%以上,全县禁毒宣传教育覆盖面城镇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80%以上。2016年作为禁毒成果的巩固年,有序开展“利剑8—10号”战役(即禁毒管控战役、强制隔离戒毒战役、精麻药品管理战役),3场战役的依次开展,使全县毒品案件显著减少,吸毒人员全员收戒,毒品消费市场基本萎缩,禁毒宣传教育覆盖面城镇达到100%、农村达到95%以上,全县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率显著提高。“三年禁毒斗争”初战告捷。“利剑·1”、“利剑·2”专项行动中,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28起,占破案总数的13%,同比上升56%;抓获犯罪嫌疑人33人,占抓获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8%,同比上升154%;逮捕16人,占逮捕总人数的22%,同比上升167%;抓获涉毒网上逃犯9人,占抓获网逃总数的24%,同比上升29%;查处毒品行政案件309起,占查处行政案件总数的39%,同比上升71%;处罚涉毒违法人员309人,占处罚违法人员总数的33%,同比上升67%;强制隔离戒毒151人,同比上升165%;毒品行政拘留158人,占行政拘留总数的36%,同比上升28%。
一个目标: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民意警务”得民意、取民愿、赢民心
突出打击重点,认真开展“利剑”专项行动,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三年禁毒规划”得民意。坚持以残疾人、团伙式贩毒为打击重点,打零星、摧网络,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及由毒品引发的各类侵财类犯罪活动。坚持以行业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排查为整治重点,深排查、强整治,全面整治藏匿于其中的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坚持以青少年、在校学生涉毒为防范重点,广动员、重宣传,全力加强社会面防范工作,筑牢全民防护意识。通过10个“利剑”禁毒战役,实现全县的毒品案件大幅度下降,贩毒网络基本摧毁,毒品流入渠道基本切断,县城周边及川道地区禁毒工作收效明显,娱乐场所禁毒问题基本杜绝,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管理规范,社区戒毒康复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吸贩毒得到有效遏制,县戒毒所建成并投入使用,禁毒宣传全区域覆盖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抵御毒品的能力显著提升,全县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完善,禁毒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创新服务手段,大力开展亲民爱民为民活动,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确保“三年禁毒规划”取民愿。窗口单位跟进服务手段,推行便民利民措施,简化工作手续,缩短办理时限,坚持做到“五清”(即咨询一次讲清、表格一次发清、材料一次收清、内容一次审清、手续一次办清),真正实现“一窗式、一站式”服务。依托流动警务室实现警务前沿,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一村一警”、“三访五促”等爱民实践活动,领导带头深入乡镇农村、工地企业、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突出问题。
nlc202309032058
严格队伍管理,深化“三大活动”,以提升队伍素质保障“三年禁毒规划”赢民心。以深化“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重要抓手,采取集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法律知识、公安业务、警务技能、基本体能和技战法的专题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全体民警的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业务技能得到明显增强,作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坚持队伍精细化管理、业务科学化考核为原则,推行队伍分类化管理、业务项目化考核的机制,实行月末通报、季末点评、年末总评,对评优评先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考核和奖惩激发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活力。
一个声调:以传播正能量为基调,深化禁毒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阵地”
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将宣传工作与“三年禁毒规划”紧密相结合,灵活工作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大篇幅、全方位地宣传报道禁毒战争的成效和识毒、防毒、拒毒等防范知识,不断提升群众的拒毒意识,实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刊上有文”的工作目标,营造了强大的舆论“阵地”。
宣传工作进基层。充分利用各乡镇逢集遇会的时机,采取悬挂横幅、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彩页、摆放宣传展板、播放宣传录音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禁毒战争的成果和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禁毒战争中来。
多策并举提高“知晓率”。在城区,充分利用各商场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三年禁毒规划”宣传标语,在主街道和主要路口摆放宣传展板,并主动联系县电视台制作公益广告,在县体育场大屏幕上适时播放。基层派出所在辖区主干道通过悬挂禁毒宣传横幅、张贴禁毒标语等形式加强禁毒宣传,提醒群众、警示犯罪,营造全民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良好格局。
内外并举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台、网络、报纸等各级新闻媒体发布“利劍”行动的通知、公告,刊登各类禁毒成果的宣传新闻稿件,坚持一事一报道,一案一宣传,从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宣传报道我局认真实施“三年禁毒规划”的方法、措施和成果,及时向社会各界发布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信息,营造公安为主、群众参与、全民禁毒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第一时间向市县公安内网主页上传禁毒战争的战况和典型案例,利用公安政务微博、门户网站、短信预警平台等新兴宣传平台,及时发布工作成果、毒品的危害、安全防范提示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