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共8篇)
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篇1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篇2
一、以掌握技能为目标的必修课程
1.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课程分三个学期, 分别完成英语交际能力、行业英语会话能力、通用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
2.高等数学
公共大学数学:主要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专业数学:按专业的不同
3.体育与健康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注重先进体育理念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 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与行为健康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比较全面的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 肯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对学生的成才、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 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6.大学生心理健康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阶段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分析评价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状况, 掌握心理调适和保健方法, 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完善个性心理, 优化人格品质,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基本心理素质和职前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7.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焦点。《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就业协议及就业中相关法律制度问题:求职准备;面试;创业准备;创业实务等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紧紧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特点, 通过引入大量实用、经典、新颖的案例和资料, 加入模拟训练,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顺利就业, 减轻家庭和社会就业压力, 开启就业成功之门。
8.入学教育
本课程是在新生入学后,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 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
二、以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必选课程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经过探索与实践, 我们拟定了以“职业人文基础”为主干的必选课程, 以系列选修课程为辅助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人文基础”必选课程以“职业人文修养”“职业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形成多个模块, 多个模块组合为一门课程, 每学期必选其中一门课程学习。
职业人文修养类:旨在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涉猎, 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文化基础知识,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先做人, 后做事;通过学习,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为学好其他课程, 为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1.人文的熏陶:主要包含文学欣赏、国学导读、中国历史概述、历史与名人、哲学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数学文化。
2.艺术修养:音乐欣赏、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建筑欣赏、书法欣赏、舞蹈欣赏、戏剧艺术欣赏、影视艺术欣赏。
3.人生与生活:时尚与生活、中国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职场休闲文化。
职业通用能力类:旨在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 从而为培养面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口语表达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普通话综合训练。
2.交际沟通能力:校园沟通能力训练、品格育成与人生历练、高职学生礼仪修养教程、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成功教育。
3.实用写作能力:高职应用文写作、应用写作项目实训教程 。
4.创新能力:实用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走进创意世界、创新改变生活。
5.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规划与创业体验、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职业观与职业道德、中国职业美德、职业素养与职业维权、高职生社会素质培养、职场团队管理与管理实务。
三、拓展学习的任选课程
在现代社会中,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 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 必然会使专业过窄, 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 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 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 有必要开发进一步提升学生单一方面素质的专项训练课程, 作为必修模块课程的延续与深化。比如, 将应用文写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为:科技实用写作、论文写作、经贸文书写作、大学英语写作等;口才类课程可细化为:求职口才、服务口才、管理口才、营销口才、谈判口才等。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与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东风, 葛力力.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 (教研版) , 2006, (5) .
[2]汪亚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4] 西安交通大学项目组.数学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M].发展、创新、改革(第2集)[G].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课程建设方案 篇4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教学改革 建设措施
为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促进优质院校建设、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我们决定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
1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完成建设后,将能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的学生和课程要求,能够利用在线开发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实施,灵活教学内容,使得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和尝试翻转课堂教学。
(1)建设课程开放平台,达到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辅助教学的目标;(2)不断更新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3)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程题库等;(4)建立课程开放网站与主讲教师互动平台,实现网络辅导与教学。
2课程建设内容
本课程建设涵盖课程标准、覆盖课程所有知识点和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技能,包含教学单元设计、教案、课件、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
(1)课程介绍:指定包含课程内容、授课计划、涉及领域、适应岗位等详细的课程介绍。
(2)课程标准:优化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进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指导、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3)教案:制作包含课程描述、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探究、学习要点教学资源、引入任务、布置任务、授课内容、实施任务、任务评价、板书、课后作业等的word文档教案。
(4)课件:制作和优化包含课程所有任务与知识点的教学课件。
(5)任务单:设计与制作每个任务对应的任务单,任务单中包含课堂任务和课后拓展任务。
(6)试题库:建设每个项目对应的项目题库(理论题库和技能题库)。
3课程建设措施
3.1建设措施
本课程建设已经在20xx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而且学院正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学院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因此学院在课程建设、人员配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方法都有很好的保障。
3.2进度安排
3.2.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研究内容: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完成课题论证,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好项目开题工作;
(2)具体措施: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思路;研讨课题的可行性,准备开题。
(3)预期研究成果:形成开题报告一份。
3.2.2实施阶段一:(20xx年8月---20xx年2月)
(1)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致力于课程中所有教学材料的制定,并把所有的教学材料上传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2)具体措施:制定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上传至超星在线开放平台,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
(3)预期研究成果:软件工程与Rose建》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各1份;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在线开放课程一门;中期报告1份。
3.2.3实施阶段二(20xx年3月—20xx年8月)
(1)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致力于课程中所有教学材料的完善,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教学中摸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具体措施:完善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修改上传的教学资源至超星在线开放平台,建设《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预期研究成果:完善的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实训任务集等教学资源各1份;《软件工程与Rose建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
3.2.4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1)研究内容: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包括项目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效果方面)系统整理,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提炼深化研究经验,公开发表论文。
(2)具体措施:补充和完善相应课程的资料;对比总结,归纳要点,总结材料,申请验收。
(3)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1份;论文3篇。
4完成课程建设的保障條件
(1)前提: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生源稳定,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得以进行的关键;
(2)经费:学院支付相应数额的资金作为课程建设专项资金;
(3)人员:课程组成员有来自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4)校内外实验条件:学院有十二个新配置的计算机实验室,共有600台电脑以及配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保证教学、校内实训;我院在哈尔滨软件园、大庆软件园、大连软件园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5)学院对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学生积极配合,是研究能持续进行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王友富.从“3 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xx(07).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篇5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录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跌宕的故事结局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百读不厌,经久不衰。
故事对于学生有着特别的教育价值,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著故事等各类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更可以培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实现情感的升华,在故事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获得审美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二、参加对象和时间安排:
全体学生参加。时间固定,即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定为“七彩故事”课由语文老师具体实施。
三、课程内容:
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各学段阅读篇目中的各类故事为基础,遴选出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著故事等各类故事为参考,精心挑选出396个故事,分散在各年级各学期,编排时应注意所选内容与学生年段特点相符合。
四、课程实施:
1、“七彩故事”课,既寓意着学生的七彩童年,孩子的童年应该是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也显示出课程的精彩纷呈,我们设置的故事种类有七种,即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著故事,我们的课程活动类型也有七种,即阅读推介课、故事品读课、故事赏习课、故事讲述课、故事表演课、图解故事课、成果汇报课。
2、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引导”,把阅读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专心于阅读本身,完整地享受故事所带来的感染和乐趣。
3、每周一节七彩故事课,每课时有2―4个小故事,每学期至少阅读30至60篇必读精彩故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4、在阅读书籍的来源上,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同时发动学生自带书籍,完善班级图书角,同年级配齐配好“七彩故事课”中推荐的篇目,能够有书可读。
5、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集体集中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故事阅读的空间和形式。
五、课程评价:
“七彩故事”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共同阅读中增强阅读交流欲望,提升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基于此,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即根据课前预读故事的准备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各项交流活动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价;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复述、赏析、续编、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效果评价;建立有效的年级组检查评价机制,检查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校本课程,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和《学校阅读素养等级测评》相结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力争得到较好的等级。
六、领导小组:
《卫生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篇6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三项标准具体化为:一是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二是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三是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以后又有人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上一项道德的完美。简单概括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二)学生健康状况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中小学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少,不健康的网络,家长的溺爱及社会不良风气等问题影响,调查发现目前少年儿童身体、心理、道德、行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表现为:身体方面肥胖、体质下降、营养不良、近视、龋齿等现象严重;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等等;在道德方面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造成学生唯我独尊过分的关注自我,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道德标准淡漠,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行为失控、等现象。
(三)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情况调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学校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优良的卫生品质。从这方面来说,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其二,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合理的营养、适当的锻炼等,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教育又是智育教育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对“体”的要求——不仅是体育活动,还包含着体格、体质等更广的要求,总之,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健康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是决定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基础教育。
二、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特点,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三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 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
(一)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2)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3)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技能。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5)安全应急与避险: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行人应遵守的基本交通规则;乘车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二)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2)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3)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4)心理健康: 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生活自理的愿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和克服依赖心理;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合理消费,不浪费,不攀比。了解一些性别差异的知识,男女同学正常相处。爱自己的班级和学校,遵守学校常规,预防与克服孤僻、不善合作等不良心理。
(5)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三)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 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2)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3)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5)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1、编制方案: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要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区的要求;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培训师资:学校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培 训等。培训方式采取“讲座”模式、“研修班”模式、“课题研究模式”等。
3、组织开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和组织,学科组负责专业指导。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撰写课程纲要;学校要在资源、资金、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编写领导组分工负责,完成本课程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
4、评估审核:编写小组在课程开发之后向课程开发领导组申请开设该课程,由领导组做出需求评估和价值评估,然后由教学处根据学校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状况做出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最后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知教学处和年级组安排该课程的实施。
五、校本课程的原则
1、全体性。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注重全体学生,全面进行辅导。
2、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
3、广泛性。在活动中注重师生活动广泛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学习。
4、发展性。思维潜能开发要以“人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性。
5、专业性。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实现每位教师“阳光心态、愉快教学”
六、课程实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按间周一节进行教学。设有专、兼职健康教师,做到有教材、有备课、有教案、有作业。分年级、按学期制定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总结。
(二)学科渗透
除了专业课程设置外,要注重健康教育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行健康知识的渗透与整合。同时学校还要通过班会、晨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手抄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三)课外实践
对无法通过相关课程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1)实际调查:走访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调查访问相关健康知识;(2)自主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书籍,搜集有关资料,积累健康知识。(3)开展活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如牙科医生、眼科医生、心理医生讲解和培训。
七、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和发展,为了促进和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同时结合家长、教师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方法有调查问卷、当面座谈、考查学习知识、以及成果展示等。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也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家长、其他教师、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案例评析、课堂记录等。
八、课程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石爱忠
副组长:
曹玉峰
申桧刚
陈新玉
路建娥
成员:
芦安红
龙
翔
贾文闯
张建梅
白松亮
向书霞
王
峰
武利刚
(二)资源保障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三)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篇7
凤凰中学是凤凰镇一所多民族学生共同就读的学校, 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学生。虽然学生大都传承了农村家庭勤劳、善良、淳朴的家风, 但是, 学生的文明行为比较差, 打架、厌学、逃学现象比较严重。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 需要学校通过课程的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方式, 全方位营造育人环境, 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加以解决。
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
学校发展需要、学生需要和社区发展需要是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海南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 需要尽快提高人口素质, 构建世界一流的人文环境。所以, 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一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适应的有效途径, 保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为凤凰文明镇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 凤凰镇各民族的家庭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陋习, 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学会去糟粕, 取精华, 重构家庭、社区新的文明观念和文明秩序。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 培育文明行为, 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家庭成员, 进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园、和谐社会。基于此, 开发校本课程应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模式、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 充分挖掘凤凰镇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 以“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首先, 针对多民族学生同校共学的实际, 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广泛参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一方面培养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等的理解与接受, 承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消除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语言、宗教等的理解与接受, 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并养成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本土意识。其次, 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 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为,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第三,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意识, 通过民俗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标准。第四, “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促进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研发的主体, 教师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 把每一位教师推向教育教学研发舞台, 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更有效率。
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凤凰镇的人文资源深厚, 有《涯州志》、《榆亚别集》、《三亚年鉴》、三亚市历史博物馆、凤凰镇启园艺术园、回族民间故事传说、黎族的《甘工鸟》、《鹿回头》、《船型屋》、黎族民歌、儋州调声、苗族歌谣、黎族竹竿舞、舂米舞、双刀舞、民间谚语、民族美食、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礼仪风俗等等。
三、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为四个主题: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民族艺术。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形成尊重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文明家园的思想意识;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自信心和浓厚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习家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民俗风情, 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智慧, 养成文明行为。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开展, 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质疑解疑,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 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 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做到难易适中, 形式丰富, 内容新颖,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灵活调整课程内容。
6.开放性原则:可根据需要选择在课堂、校园、街道等场所进行, 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校本课程的性质和框架
“寻找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家园”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充分展示了三亚市的人文特点和学校特色, 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实施要求
1.学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需要, 多方面设计主题活动, 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家庭内外多种形式的活动, 构建一种“课堂学习活动化, 课外活动课程化、整体活动育人化”的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方式, 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调查、交流会、汇报会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成果主要以交流讨论、写作、演讲、歌舞演出、出板报、编专题小册子等形式呈现。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申请开课的教师要认真阅读本方案,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科学安排学习活动时间, 写好教学设计和教案。开课教师须在开课前把教学设计或教案 (电子版) 提交给教务处。
3.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第一, 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活动, 要指导学生注意乘车安全和参观的礼仪, 要指导学生带上笔记本, 按照参观路线边参观边记录。记录要抓住重点, 要准确无误。第二,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调查小组。选出小组长, 制定调查计划, 拟定调查提纲, 选择调查对象, 安排调查时间, 搜集、整理、分析材料, 归纳总结调查结果, 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第三, 调查活动时间要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和节日活动时间相一致。便于学生亲临其境, 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 指导学生运用文字、照片、表演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第五,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并能按时按质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如《涯州志》、《榆亚别集》、《三亚年鉴》、《黎族民间故事集》、《中国回回民族史》、《苗族历史与文化》、《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哈佛家训》、《塔木德家训》等。
七、评价方式
注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体验, 以激励性评价为基本原则, 将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中, 形成多元化、立体化评价机制, 重过程、重体验。
1.分类评价。 (1) 学习态度。优秀:能出满勤, 积极参与, 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良好:能出满勤, 主动参与, 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合格:能出满勤, 态度较端正, 能参与活动, 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 实践作品。优秀:观点正确, 有创意, 材料详细, 表述准确流畅。良好:观点正确, 材料详细, 能完成作品。 及格:观点正确, 能完成作品。
2.反思性评价。课程学习结束, 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 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反思性评价后, 全班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3.综合性评价。这一课程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进行鼓励、表扬。
八、课程管理
1.课程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核, 审核同意开设后, 由教务处在前一学期 (学年) 末通过教研组落实开课任务, 并将开设课程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教学任务和外聘教师的工作。
3.教师在接到学校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单后, 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在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时, 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 并做好学生出勤记录 (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 。
4.教师在学期第二周向教务处上交该课程教学进度表, 并按照教学进度表组织教学。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 经教务处同意后执行。
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政队伍建设;政治觉悟
一、引言
我党历来重视思政宣传工作,自党成立以来,思政宣传工作为我国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内涵角度审视思政工作能够发现,这是集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工作,因此,为保证思政工作有条不紊地践行,必须打造一支具备过硬素质的政工队伍。基层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提升党员素质,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此,本文将就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展开论述。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有效手段,在各行各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其能够提升职工思想政治觉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路径。
(一)能够提升职工思想政治觉悟
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的过程,这就是觉悟。职工在刚入职时的政治觉悟都是比较模糊的,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职工思想政治的觉悟就会提升缓慢,甚至没有方向。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职工对思想政治由一个模糊的认识状态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只有提高了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使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二)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一是思想观念多元化带来的新挑战。当今社会,各种观念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复杂纷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如何在多元化的思潮中坚定信念,有效防范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任务艰巨而繁重。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使党员干部坚定信念,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路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偉大目标。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崭新变化,而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领导干部与群众都能够为了这一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就是政工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效与政工师有着莫大的关联。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工作不仅能够约束政工师的工作,还能够对政工师加强培训和提升,促使政工师能够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
四、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工工作制度;需要政工师以身作则,树立楷模;同时需要强化政工队伍的培训工作。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工工作制度
各级党支部必须制定出系统化、完备化的政工工作制度,通过制度化建设,明确担负政工职责相关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制定标准化的绩效考核方案,使相关人员在开展政工工作时能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作指引,同时能够使党支部对政工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提供相应的依据。政工工作自身的特性使其通常以政策宣传为载体,因而此种特性意味着如若对政工工作缺失必要的量化考核方式,则难以使政工工作彰显出真正的效用。
(二)政工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楷模
作为担负着一线政策宣传任务的党支部而言,其工作效能的发挥有赖于对广大党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彰显,依托党员干部的典范效用彰显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尤其是通过政工师的以身作则来树立楷模。为此,政工师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两学一做”的学习与践行,树立全局观念。只有从自身做起,坚定政治信念,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其他党员树立楷模。
(三)强化政工队伍的培训工作
为确保党支部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基层党支部应当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科学培养,以便打造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具体而言,各基层党组织必须结合政工干部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通过这样的政工人员培养模式,使广大政工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得以切实提升,理论水平得以增进,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为党的政工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政工工作,积极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使政工工作能够同社会发展步伐相一致。同时,广大政工人员应当对自身的工作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以高度的工作热忱投入于政工工作之中,推动政工工作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促进党的基层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信雄.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政工作——把握机遇、迎接挑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0).
[2]蒋建国.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J].电源技术应用,2013(07).
【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2-08
高职思政课程08-04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06-11
思政课程教学改革08-07
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10-18
“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07-0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06-13
学生思政建设08-15
思政教学团队建设05-24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