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2024-10-30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精选12篇)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1

0 引言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等突出特点[1]。但随着城镇化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显著增强的背景下, 社会对普通高校培养的城乡规划类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研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改革, 对促进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以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 探索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

1 研究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中开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科背景大致有两个, 一是依托于建筑学的工科背景;二是以地理学为主的理科背景[2,3]。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是依托地理学的理科背景, 并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并于2013年将专业名称改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改名后已招收了三届学生共计近260人。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 设置了相对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其开设学期是第4学期, 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 先修课程主要有《设计构成》《自然地理学》《测量学》《规划设计CAD》《城乡地理学》和《建筑设计》等,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城乡总体规划》等课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共72学时, 课程教材选用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 (第4版) 。

2 存在的问题

商洛学院是商洛市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在近几年的实践发展中, 始终坚持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顺应市场变化, 不断将社会需求融入到课程改革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课程的发展。

2.1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

现阶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在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对规划设计类课程, 诸如《设计构成》《快题设计》等课程兴趣较高, 而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偏理论性质缺乏较高的热情, 认为只要会设计就行, 对该门课程的地位认识模糊, 殊不知只有在正确的规划理论指导下才能做出更好的规划设计图纸。因此,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积极, 认识还有待提升。

2.2 教学内容简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较多, 其课程体系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4]。

第4版教材主要内容有22章, 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在较多的课程内容体系下, 课程只有72学时, 且课程涵盖了较多的学科和知识点, 导致授课容易赶进度, 授课内容较简单, 忽略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 课程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 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渗透较少, 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再者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注重课本知识的简单讲解, 缺少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融入。

2.3 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存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模式。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课程建设, 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教案和讲义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 讲授节奏快, 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方法理解不深刻, 比较容易遗忘, 导致师生互动欠佳,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等等。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课程组优化教学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由年轻教师主讲, 其进校时间短, 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经验不足, 不能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 可以积极组建课程组, 课程组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课程建设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标志[5], 课程组由2名~3名教师组成, 形成老、中、青相结合, 解决好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要通过听课、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积极向老教师请教, 充分利用好学校“双百计划”, 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观点认为,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讲授, 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和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启发和帮助, 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其核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强, 能够快速明辨事物的规律, 理解事物的本质, 这对学生获取知识及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上课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 并注意留心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 适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材中的内容多达22章, 知识点多, 且部分内容较抽象、难理解。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增设讨论课, 开展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改革。城市规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规划案例也较多, 在城市性质的讲解中, 可以加入商洛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在城市形态的讲解中, 可以就商洛市的“带状”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的讲解中可以融入商洛的七大功能组团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多媒体, 把握好多媒体与板书的比例关系, 避免形成PPT放映。

3.4 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教学体系

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 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 境内有包茂高速、福银高速、沪陕高速通过, 丹江河穿城而过, 这里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并且在校生多以陕西本地生源为主, 对商洛较熟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商鞅广场的历史文化特色, 也可以融入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教学, 对当地沙河子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和杨峪河的新农村规划设计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

3.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尤为重要。

首先, 要继续强化认知实习, 将学生带到实践教学基地, 现场观摩。完善与西安市上王村的合作, 用其优秀的新农村规划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的规划设计灵感;

其次, 要加强课程设计的指导, 使《城市规划原理》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具体呈现, 以此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者, 要继续开拓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学生的毕业综合实习, 让学生到商洛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具体的工作参与,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 要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的管理, 突出特色, 将《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内容运用到毕业设计 (论文) 中, 提高他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以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阐述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建设现状, 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诗源, 郑伟民.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中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以泉州师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2 (5) :114-117.

[2]汪芳, 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J].城市规划, 2010, 34 (7) :53-60.

[3]宋红梅, 王艳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 :313-314.

[4]崔珩, 赵炜.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 (2) :69-72.

[5]王海兵, 何建国, 陈旭, 等.二级学院课程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重庆工学院会计学院课程组建设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8) :166-169.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2

附件1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选

2012.0

2本次课程设计作业交流与评优围绕“人文规划,创意转型”这一年会主题展开,要求参赛者以独特、新颖的视角解析年会主题的内涵,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进行城市设计。

⒈ 设计主题:自拟

本次城市设计要求设计者围绕“人文规划,创意转型”的大会主题,自定规划基地及设计主题,构建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

⒉成果要求

①用地规模:20~40公顷;

②设计要求:紧扣主题、立意明确、构思巧妙、表达规范,鼓励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与方法; ③表现形式:形式与方法自定,每份参评作品提交四张装裱好的A1图纸(84.1×59.4cm),一张KT板装裱一张图纸(不留边),以及相应电子文件(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并提交一份纸质A4版式(29.7×21cm)的《教学大纲》及相应电子文件(*.doc 格式)。

⒊参评要求

①参与者应为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高年级(非毕业班)在校本科生,每份参评方案的设计者以不超过2人为宜;

②参评作品必须为参评学生所在学校本学年的一份正式规划设计的课程作业;

③参评作品中不得包含任何透露参评者及其所在学校的内容和提示;

③各学校根据各自的例行教学选出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设计教学课程,以《教学大纲》领衔作为评选的主要内容,并带上由该《教学大纲》指导下作业参加评选,每个学校报送的参评作品不得超过3份,并附遴选评价及排序;

④专指委指定大会主题,不指定评选作业的题目;各学校可根据今年大会的主题,组织确定《教学大纲》及相关作业。

⒋寄送要求

①寄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7月10日,时间以寄出地邮戳为准;

②每个参评单位在提交纸质图纸时,必须同时提交符合前面要求的相关电子文件光盘二份; ③每件参评作品必须附带一个单独密封的身份识别信封,内容为:作品名称、完成日期、院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等(注:请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一旦提交,将不再更改)。

5.评选与奖励

①由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正式的评选规则。学生作业评选小组将由专指委特邀优秀的规划师、有经验的教学一线教师、规划主管部门领导和专指委部分委员共同组成。评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

②学生作业评选小组将在专指委年会之前完成评审工作,并在专指委年会上报告评审结果。专指委进行集体无记名投票,确认后正式对外宣布最终评选结果;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枯燥单调。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该课程以理论阐释为主,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时事、实践与理论融合,以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该课程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城市规划原理属新课程,理论层次不深,知识涵盖面较窄;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创新,仅限于理论叙述,缺少实例和数据支撑,国内外理论分类归纳不全面,缺乏专门的城市规划技术论述。大部分教材偏重基本概念,缺乏应用研究,使得学生只懂理论、不懂运用。

1.2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方法存在“填鸭式”、“师徒式”等问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燥,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阻碍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讲授进度。新形势下,新媒介的出现给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带来冲击和突破,但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课件信息量过大、授课内容主次不分、授课进度过快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城市规划原理是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部分学校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如过于注重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的真实涵义,不知理论如何应用,枯燥的理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偏重实践。虽然实践课程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但是基础理论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就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

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方面,要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避免各专业课程交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课程的联系、区别。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重理论、常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原理内容。目前,城市发展迅速,建筑物成为涵盖诸多方面的建筑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如同一个个复杂的功能区,如高铁站、地铁站等,不再是单一的交通枢纽站,而是集购物、娱乐、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圈。建立交通枢纽圈、商圈、大型文体中心、专业市场,并非简单的理论可以指导。要深入研究各种建筑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经验,学习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如综合体功能区合理的位置布局、内容安排。学习人类心理学,明确在不同时空中人们心理最需要的东西,如交通枢纽圈周围要设立饮食、购物、住宿等,大型的文体中心要经常举办展览、娱乐、文化学习等活动。正确的把握人们的心理有助于促进建筑物组群的发展,有利于各建筑类型的合理分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要增加此类内容,这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且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其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同建筑物类型安置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2.2着力创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保证。第一,引入启发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彻底避免“填鸭式”教育,杜绝不分重点的理论灌输,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做好学生点评工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的积极性。第二,引入参与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扭转“教师中心”的不正之风,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调动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原理讨论的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入互动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内划分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热点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辩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

2.3增强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教师要树立新思维,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认识到自身指导者的地位,掌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课堂上讲要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二要强化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中,要尽量避免晦涩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清楚要点,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三要注重实践教学。划分设计小组,适当布置城市规划设计作业,或者在班级举办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在干中增长知识,巩固学习效果,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水平。

2.4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实践性、动态性、长期性等,但现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广泛、章节逻辑性不够强、时效性不高,使得城市规划原理教学面临不少困难。要把基础教学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城市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讲授,建议该部分课程占比70%。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强化对学生作业、设计的指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参观报告。妥善处理好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策划、场地和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光伟.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4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中, 低年级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训练, 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设计训练 (图1) 。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有美术、徒手画、建筑初步、测量等;大学二年级及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有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和建筑设计Ⅲ等。第六学期开始“专业设计”, 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工程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 及居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设计。

这一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建筑学背景, 并涵盖了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层面, 内容完整, 是国内城市规划专业通常的设置方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发现其中隐含了一定问题, 并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及城市规划能力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贯穿于五年制的全部教学之中。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 几乎沿用了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体系, 没有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会于其中。具体表现为:其一, 在低年级阶段, 第四学期之前, 学生很少接触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 几乎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不同。只有大学入学的“新生教育”和大学一年级16个学时的理论课《城市规划导论》, 对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内容体系进行了很简单的介绍, 显然不够充分。所幸我校实行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导师制”, 导师在课堂以外针对专业进行指导并布置作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二, 大学一年级的“专业技能基础”如美术、测量、工程制图等, 几乎没有针对城市规划做专门的训练, 学生很难清晰理解这些基础课程对规划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建立起城市不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没有建立起城市实体空间与抽象数据之间的转化能力, 而空间与尺度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何其何等重要。其三, 建筑设计Ⅰ、Ⅱ、Ⅲ的教学中, 主要针对小型建筑如别墅、图书馆、幼儿园等进行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书, 对建筑的平、立、剖和形体进行设计, 而学生对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学生进入到高年级的第一个规划设计, 教学中发现, 在给定学生一份规划场地的控规图则时, 很大一部分学生竟不知道如何识图!他们在分析老师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规划构思时, 第一反应是根据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去推算可能的建筑总面积及人口数。以上三点导致了学生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认识的片面, 对城市规划专业认识的偏差, 以及城市规划系统思维方式的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候对宏观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习衔接困难。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认识到以上问题, 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了思考: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学科开展, 不管是设计基础课还是理论基础课, 必须把系统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融汇于低年级教学之中, 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及城市规划认识论, 以便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 只有在低年级阶段解决好“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 才能为高年级解决“城市规划怎么做”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及大量调研、交流资料, 对现有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 修改集中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阶段 (图2) 。

第一, 设立“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将现有的课程如测量、规划模型制作、建筑设计Ⅰ等融入这一环节, 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具体落实到两门课程即“城市规划思维基础训练”和“城市规划思维综合训练”, 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训练”设置六个子课题即空间与尺度、小建筑测绘、外部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类城市空间”设计、数字与城市空间[2];“综合训练”设置四个子课题即城市认识方法、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3]、子系统规划[4]、城市空间认知与改造 (图3) 。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建立起一贯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和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第二, 对“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建筑设计Ⅱ、建筑设计Ⅲ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图3) , 改变只针对建筑本身设计的教学, 将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规划之中。教学组织上, 给定一个具体地块, 给定该地块的上位规划,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分析, 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 制定给定地段的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条件, 并在规划管理条件的限定下制定建筑设计任务书, 完成小型建筑设计。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明白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的等指标的由来, 明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 懂得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各个实践环节纳入城市规划系统之中, 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教学, 让学生从一开始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习惯, 建立起城市空间与尺度的概念, 避免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知识体系上出现“跃迁”而前后衔接困难。这将有助于学生城市规划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 李和平, 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2]王琛, 吴锋, 段德罡.“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1[J].建筑与文化, 2009, (5) .

[3]张晓荣, 段德罡, 吴锋.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环节2[J].建筑与文化, 2009, (6) .

航模课程规划 篇5

二、花式折纸飞机制作和练习(悬浮、回旋、直线)2学时

三、遥控模拟器和飞行软件的学习(基础任务飞行)4学时

四、遥控模拟器训练(比赛项目)6-10学时

五、模拟飞行和软件的学习2学时

六、模拟飞行训练(比赛项目)6-10学时

七、模拟遥控练习(固定视角)2-4学时

八、遥控KT板纸飞机和卡博遥控电动固定翼飞机介绍及工具使用1学时

九、KT板纸飞机和卡博遥控固定翼制作拼装 2学时

十、KT板纸飞机和卡博室外试飞(带教练线)4-6学时

十一、KT板纸飞机卡博训练(不能自主飞的带教练线飞)4-6学时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城市规划 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案例引入课堂的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困境描述,选择几种方案或者已经做出的选择方案,引导学生思考,主动的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城市规划概论课程中的适用性

(一)案例教学法特点

1.以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案例教学法调案例的中心地位,依靠案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素材,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案例展开。这就要求案例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又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案例选择后,贯穿师生的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总结整个环节,达到相关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的双重效果。

2.强调学生参与重要性。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地位,学生不在只是一味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课堂上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结果不设定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等多个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评判,给出不同方面的对策。

3.开放教学新思维。案例教学法提倡方案讨论,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城市规划的规划方案是多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现状的了解,提出不同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讨论环节也会因大家思想的碰撞而激发出很多灵感,从而开拓思维。

(二)《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求案例教学。《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内容高度综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反映规划知识点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更多的关联因素,从而是分散的知识点在案例中整体的体现出来,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的实践性需要案例教学。《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是一门实践类课程。规划中进行现场调研和现状分析,了解发展背景,掌握城乡发展的优劣势,立足于现实基础,筹划未来发展,规划设计的成果需要具有经济、技术、社会乃至环境上的可行性,以及极强的操作性。这些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

3.规划成果的创新性提倡案例教学。城市规划是一种设计工作,是体现创新性和开放性思维的行业。城市规划课程理论的学习可以指导形成规划成果,得到创新性的方案。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讨论,体现方案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三.《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一)课前。课前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好案例,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案例的熟悉,学生要在课前了解本次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有关案例的相关信息,分析了解案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制定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中

1.案例介绍。教师对案例进行介绍,案例介绍之前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然后进行案例描述,可以针对案例中的城乡规划相关概念和方法进行讲述。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学生在熟悉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城乡规划知识去分析案例。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小组讨论中,学生针对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一致的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小组汇报时可以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

3.教师评价。教师对课堂的全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再次强调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梳理阐述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后

课后针对课堂的案例讨论,学生提交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清晰的介绍案例基本情况,及案例分析的全过程,并且总结根据理论和因素分析而给出的结论。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案例分析报告对学生进行考评。

四.结论与反思

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符合当前教学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有严苛的条件,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从而带来更好的课堂效果。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5001028)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7

因此,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来说, 探索在城市规划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实践, 将GIS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 通过培养学生掌握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来解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探索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 并积极与市场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积累教学经验, 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引入GIS课程的原则

(一) 国内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GIS教学现状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 (五年制) 教育评估标准 (试行) 》文件中, 明确提出要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需要了解GIS及CAD的基本知识等, 在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中, 也明确列出了3S (GIS、GPS、RS) 技术与城市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内容要求, 把GIS等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列为《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 国内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相关院校也陆续开设了GIS课程, 这也足以证明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 且基本上都开设了GIS课程, 但是, 由于目前GIS技术在中国规划管理行业的应用因数据与资金来源管理与认识水平以及地方政府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于建筑及城市物质形体、色彩、构图等专业技能的训练, 对CAD训练较强而GIS训练相对较弱, 有很多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甚至不知道GIS是什么, 这样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 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英美等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普遍重视应用GIS进行宏观分析和空间辅助分析, 因此, 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引入GIS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符合交叉型人才的需要。

(二)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原则

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融入GIS知识时, 应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 交叉性

GI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在内容上包含了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遥感、计算机软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众多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科的综合性和侧重性。在城市规划教学中融入GIS知识, 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从而实现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实用性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GIS的目的是将GIS运用到其具体设计与管理工作中, 所以要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我们可以把对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在系统的使用及维护上, 而不是成为系统开发者, 因此教学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GIS平台软件的学习, 目的是为了日后对图形及属性数据进行某些处理;二是城市规划GIS信息系统的使用及维护, 如图形与属性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统计制作、出图出证、新的图形及属性资料的入库等。

3. 实践性

GIS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单纯的理论讲述并不能够让学生详细了解GIS的强大功能。因此, 在课程安排的时候, 应该将理论讲授与上机实习进行有机结合, 将课堂讲授与课下开设讲座、参观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合理分配学时。在GIS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 特别是在上机实习中,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答疑、解惑, 这样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对学生感到困难、难于理解消化的内容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二、在城市规划中GIS的应用分析

GIS作为存储、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技术, 十分适合城市规划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一) 在总体规划中应用GIS技术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各种自然条件的分析相当重要, 可以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应用功能进行城市规划预测评价、规划模拟和决策。

在做总体规划时, 对城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时可以用到GIS技术, 利用遥感卫星所获取的基础资料 (有控制点等相关信息) , 在GIS软件中将其分类并进行面积的测算, 就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在此现状基础上要对城市的土地未来发展有更好的把握, 还可以利用GIS软件中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对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预测获取遥感影像图后,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还可以对某一项类型进行专题特征的提取和量算。

(二)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GIS技术

GIS具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这一点是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都建有基于GIS的规划空间数据库, 利用GIS数据采集功能可以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获取的效率, 方便地将多种数据源、多种类型的城市规划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利用GIS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迅速提供用户所需的各种城市规划信息, 包括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统计信息等;利用GIS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自动管理海量的城市规划数据, 并进行城市规划数据库创建、操作、维护等工作;利用GIS的统计制图功能可将大量抽象的城市规划数据变成直观的城市规划专题地图或统计地图, 形象地展示出各种城市建设专题内容、城市建设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利用GIS输出功能可支持多媒体演示及基于多种介质的城市规划信息输出, 还可用可视化方法生成各种风格的菜单对话框等。

从总体上看, 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GIS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主要用于城市动态管理和对城市重大问题、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三)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应用GIS技术

城市规划编制是指根据国家的城市发展建设方针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在城市规划编制中进行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公共设施选址研究, 城市交通网络研究等。在这些研究中最常用到GIS空间分析模块包括空间信息的查询和量算, 缓冲区分析, 叠加分析, 网络分析等。

随着三维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把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模型构筑于三维GIS平台上, 可以运用三维GIS技术进行城市规划的仿真模拟, 这样不仅可以预测城市规划状态的变化, 而且可以对各种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评价和选择, 从而使城市规划问题解决得更好。实践证明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中, 可为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这必然会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三、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主要运用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指导两种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分理论部分和上机练习两部分进行集中授课, 课程设计指导则根据该学期开设的设计课程的相关需要进行具体指导, 整个课程分32学时16次课完成,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

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GIS基础知识和有关软件的使用, 其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涉及的有关空间数据与空间信息的基本概念, 并学习GIS在城市规划辅助设计中的基本技术;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GIS理论知识的理解, 熟练掌握一门GIS软件,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及维护GIS系统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指导这一实践环节, 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划实例, 从而找寻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

在城市规划专业引入GIS课程, 加强对规划专业学生在GIS、RS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训练, 积极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实践, 将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 将有助于提高未来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使规划设计方案更为综合完善、更有实际依据, 规划管理行为更为规范、更有效率, 规划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量化,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要:GIS课程在城市规划教学中非常重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对GIS训练较弱及该专业学生特点, 通过研究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 探索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GIS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指导两种方式来让学生熟练掌握GIS技术, 加强对规划专业学生在GIS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训练, 将有助于提高未来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GIS,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成芳, 黄铎.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J].规划师, 2007, (11) :68-70.

[2]张晓瑞, 周国艳.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07, (6) :64-66.

[3]邓运员, 刘沛林.GIS课程教育及其实践教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120-124.

关于某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探讨 篇8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创办以来,发展至今已有超过110多所院校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且绝大多数为五年制。因此,对于我校四年制的城市规划专业如何定位,如何创办有我校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1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现状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以农为主院校,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8年,是在原有的城镇规划(专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制为四年。由于创办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所以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目前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总体水平不够高,师生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结合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转换还相对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此外,教学模式与城市规划专业所要求的教学模式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只有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同时借鉴城市规划专业传统名校的办学经验,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开创一条发展之路。

2 新时期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

2.1 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

认真学习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和全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指定用书》,调研有关兄弟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情况,了解兄弟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大纲、授课条件、师资配备、教材配备、实习要求等,并进行多种方案的对比分析,然后确定本校专业改革的方向[2]。

2.2 要以发展需求为依托

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既要跟上国内本专业的发展步伐,又要切合新疆的具体实际。根据新疆小城市及团场数量多、发展快、城市规划人才严重告急的基本情况,我校所培养的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应该将就业去向定位在中小城市及团场的教育部门、科研部门、中小型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塔里木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所培养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中小城市及各团场,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其人才培养规格为: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城镇详细规划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3 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3.1 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规划专业都是在建筑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上都有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我们就可以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为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服务。然而,由于绝大多数的工科类城市规划专业比较侧重于城市及城市以下层面的物质性规划及工程设计,而对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等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3]。因此,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可以与园林专业结合,相互吸取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

3.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城市规划办学之初,由于办学经验的不足和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些重要课程的缺失以及设计课程的不完善。经过不断地改革与调整,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正逐步完善。

1)以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为基础,完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现代城市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以及现代科技变革的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以工科城市规划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我们还需增加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让同学能了解空间信息数据分析、管理以及开展决策分析的技术与手段,满足基层城市建设与设计中精确定位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在建筑美术、建筑制图等手工绘图的基础上,应把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GPCAD,3Dmax,Photoshop)贯穿于整个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熟练手绘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城市规划专业涉及面广,学校课堂教育难以覆盖到所有方面,因此相关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完成。其中调查研究应作为规划实践的主要内容而加以强化。“城市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钱学森),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们获得对城市这一特定对象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有关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及规划管理的相关知识因相互交织也难以单独成课,因此,唯有在规划实践中通过对“活的城市有机体”的解剖分析、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实质性认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经济领域的全面参与,也要求规划师变设计思维为研究思维,掌握和运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方法,先“思想”后“行动”,如此,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因思维被动而迷失方向。

4结语

与一般高等教育相比,城市规划教育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鉴于现行教学情况和塔里木大学特有的办学背景,适当补充城市规划编制教学的若干环节,增加对民族建筑的研究和分析,一定能够使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具有良好的优势和特色。

摘要:通过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要求的分析,对在我校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做了一些探讨,明确了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城规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Z].1999.

[2]张燕妮,龚方方.关于农业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6(4):183-185.

[3]洪亮平,朱霞.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00(5):42-44.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9

1 关于多维教学方法

所谓多维就是多方位、多性能、多思考、多功效。本文所提出的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其方法体系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方法所实施的内容是多维的,例如“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指城市认知、绘图练习、理论教学的三位一体;第二层次指方法所实施的对象是多维的,具体指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主导教学,转为以学生主动性学习为主,教师对学生引导为辅。

2 城市认知、绘图练习、理论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内容的多维)

美国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应在教师设计好的情景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优点是: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并发挥其潜力;能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形成自行学习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将城市认知、绘图练习、理论教学三位集于一体:依托城市认知设置问题情景;通过绘图练习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城市认知、绘图练习的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城市规划初步教学,以城市认知实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从城市认知实践入手,以理论教学结束,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在绘图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也会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更有兴趣听教师讲课。该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将绘图与城市认知及理论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中的“居住区详细规划”部分,在课程开课初期,将学生带到已建成的实景环境中,让他们认知城市(居住小区),将认知到的体会,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同时逐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程教学环境中去,而理论与实际场景的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入绘图设计练习,完成认知、思考、理解、运用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1 将绘图练习作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

绘图设计是一种乐趣,通过绘图能够联想到我们看到的场景,在自己设计过程中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绘图是一种过程,有助于学生落实设计意图的每一个细部的表达。绘图是一种体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意义。绘图设计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作图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思考、理解、消化运用的过程,同时可训练学生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做出有创意的设计图。在课堂上对同一地块进行规划设计绘图训练,能在学生之间形成比较和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比课外训练更好,同时多角度的成果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学生还可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训练,以期在下次课上绘得更好。这样一来,绘图练习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基础上结合了专业特色,将城市认知、绘图练习、理论教学融合为一体,不仅不会导致学生“把心玩散”,反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2 认知城市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合理布局各种功能区用地,做出建筑、道路、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对城市的认知,具体在于对城市道路、城市各功能区分布、城市景观环境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内部建筑的布局、环境的塑造、市政配套设施的设置等方面的认知。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校园环境开始认知,再到认知城市的重要地段、特色小区、城市道路系统乃至城市的全貌。

例如,对于城市道路的认知,教师会介绍涉及城市用地及道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城市道路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认知道路,直接要求学生画出所看到道路的平面图,画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隔离带和行道树。刚开始,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想当然地画出完全对称的道路平面图,经进一步观察后,才发现事实和他们想的并不一样,交叉口道路在经过渠化设计后,是不对称的。这一发现促使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从中体会观察的乐趣。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很简单,也没有压力,学生们会乐于参与,教师也可以在此阶段考核学生的实力。在认知过后,回到课堂,教师再深入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会很快在大脑里闪现实景情形,更快、更深、更准地领会知识,达到理想效果。

3 教师与学生主动性互换(教学对象的多维)

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做到“五个转变”,即:变教师“主体”为“主导”,变“教案”为“学案”,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CAI、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步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创造条件将学生带到实践中去,最终实现教室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力求实现教学多维性。

4 小结

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和单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它抛弃了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方式,改为运用启发式、主体式,让学生的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高职高专的城市规划课程涉及建筑、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特点。该课程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培养和挖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多维教学方法则能满足这一教学要求。

总之,城市规划的多维教学方法就是以培养学生城市规划的能力为目的,采用课堂教学学习、实践学习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捕捉城市规划的前沿信息,接触城市规划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切实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郝之颖,等.城市规划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1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规划等的实施所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 并在不利情况下提出改进意见或替代方案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形成初期就参与其中, 并贯穿始终, 作为政府部门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层次上重点论证规划中未来开发活动的布局、结构以及资源配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时提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 并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提出规划中的可行项目和限制项目。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结合。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组织编制的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 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编制规划应当注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城市规划实践及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对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各个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环境影响, 避免或降低不利的环境影响,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也是城市规划实践的现实所趋。虽然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不需要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师, 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和知识, 可以增强城市环境教学内容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提高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规划能力和规划成果的质量, 以及规划成果的成功审批。

3.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完成, 归根到底, 还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有文化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准则的基础上, 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两方面着眼, 合理选择适于开展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物理环境与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 ;同时, 着力营造城市内部的人工生态环境, 通过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建筑物合理布局、减灾措施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做到对外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内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 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乡村关系和城市体系。

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 比如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 并对城市发展中的重点专项或部门性问题提出引导性、控制性的框架, 以指导部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这些内容一般是通过土地利用政策影响供求关系, 对开发活动在整体上起到引导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1)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2) 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公用地发展规模, 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这两方面规划内容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宏观性和规划性,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强调这两方面不仅应对于整个城市, 而且应对于区域性, 甚至全球性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规划内容中的 (3) 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位置, 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走向, 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城市地铁、轻轨走向及车站位置;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容量; (4)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信、燃气、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 这些规划内容的实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也是目前城市环境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 加强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意识, 是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 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可为下一步开展具体市政工程项目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持。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交通、能源、水务 (供水与排水) 、环卫规划方面。

3.规划内容中的 (5)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总体布局, 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6)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7)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及防治污染措施; (8)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风貌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 提出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专门保护规划。这四个方面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等保护与建设, 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有力保证。此方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规划目标的可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相容性,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公众对此规划目标的支持力度。

4.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9) 确定城市防灾要求、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规划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 并强调从规划层次采取降低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的措施和预案。

5.规划内容中的 (10) 确定旧区改建, 用地调整的原则, 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1) 综合协调市区与郊区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副食品基地, 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这两方面关系到规划区内不同地区之间、规划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可能的社会影响方面。

6.规划内容中的 (12)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可看成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近期实现, 教学中应突出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研究, 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结语

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 篇11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习共同体;社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学习概念不断演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有关学习的隐喻经历了一个从行为强化一信息加工—知识构建一社会协商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城市社区教育越来越成为终身教育的主阵地。

一、学习概念的演变

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因而形成了许多学习理论的流派,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本文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四大学习理论阐释学习概念演变的历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作出的反应,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因刺激而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学习即习得新的联结。

认知学习认为学习是主动的,是个体作用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学习的发生是由学生积极地认知,心理推断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

个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人建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知识,更强调知识的非结构性和非确定性。社会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学习者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本质内涵,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主动学习者。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通过协商过程共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

终身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由原法国总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委员会主席的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及其同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埃德加·富尔及其同事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因此,“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如果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家关于学习方法论方面的探讨的话,那么终身学习理论则是教育家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理念。仅仅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学习,亦已不足以反应学习的本质,“学习其实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只有根据文化背景差异而不断变化的参与性实践。”我们对于学习方法论层面的认识也从个人化的训练、教授转向集体协商和实践探索,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的、专业的、知识的共同体随之构成了学习的一个重要变量。共同体是产生知识——即学习的结果(共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性,继而强调学习过程的社会协商本质,以及知识和共同体的融合使得学习共同体成为当代知识创生的平台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境域。终身学习要求打破正规学校教育系统的藩篱,实现人人可学,时时皆学,处处能学,因此,城市社区形成的居住共同体成为终身学习的天然土壤。

二、基于学习社会文化视角的社区课程开发

(一)关于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雯迪南·腾尼斯早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提出。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他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路径、一种“理想类型”。因此,在滕尼斯的视野中,Gemeinschaft的涵义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体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共同体在今天的意义已经逐渐摆脱了血缘和地域的天然约束。原始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有共同体所内嵌的本体性的共同理解决定了成员及活动的一致性;现代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却是成员的异质性特征决定的经过协商的“共识”。共同的理解和共享的理念不再是共同体固有的属性,而是需要参与者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努力,在多种交往行动中达成。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将学习隐喻为社会实践中的意义协商,因而实践共同体可以作学习共同体恰当的分析原型。实践共同体作为一个完整概念的提出,最初是由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在《情景认知:合法的边缘参与》中提出,用以表达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并借助这一概念,产生了“学习即实践参与”(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参与)。

“实践”和“身份”是实践共同体发展的两个平行线,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实践(学习)的发展要求形成一个共同体,其成员能够相互介入到彼此的行动中,彼此承认各自都是参与者(学习者)。这样该境脉中不同参与者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之间的协商,就成为实践(学习)的需要。实践(学习)因此涉及到参与者如何做人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实践(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就是身份的协商过程。

温格认为,人类对于实践的参与,首先是一个意义协商的过程。意义协商由两个部分组成:参与(Participation)和物化(Reification)。关于参与的解释: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积极介入到社会事物,参与既是个人性的,又是社会性的。参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动者能够彼此相互认知;在相互认知中,参与成为身份的来源。参与是共同体成员身份背景中从事的意义协商。物化即实践共同体中成员共同创造一些共享,每位成员都能理解的工具、符号、名称和概念等。温格这样形容参与和物化,参与和物化作为意义协商的两个方面,使意义获得了完整性。面对面的交往中,词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词(意义的物化形式)通过对话者之间的共享参与,产生了交流(意义协商)。

“建立一种身份的过程,是对我们作为社会共同体中成员的应验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而“身份”是“人的外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特征”。认知革命的倡导者布鲁纳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育要从仅仅关于“学得什么”转向关注“学做什么人”,必须联系人类身份的发展来理解学习。在学习做人及成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中,个人在发展着一种社会身份,反过来,分析“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必定受到“成为什么人”的限制和制约。学习的目标从认知的发展到身份的建构,把认知发展纳入到身份发展的框架中,人拥有某种身份

某种意义上不仅意味着他头脑中拥有哪些观念,同时也意味着他知道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某种行动。

由此,学习共同体既遵循了实践共同体意义协商的机制,同时融合了学习者成长成就的身份形成过程。

(二)基于学习社会文化视角的社区课程开发

Community在英语中的意义非常广泛,以“社区”对应Community,更加突出Community地理意义上的属性,而Community概念中的其他部分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培育而被逐渐淡化,精神共同体所承担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体的精神意识(共同的理解和共享的意识),以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渐渐淡化。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社区教育工作者也从没放弃对于社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探索,坚持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原发型课程是社区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具有社区地域性和问题取向性。但是,到目前为止社区课程开发仍然没有走向正轨,对于社区课程开发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及课程建设的稳定性都具有负面影响。因此,社区课程需要进一步挖掘,引发居民深层学习兴趣,提高社区归属感。基于学习共同体中意义协商机制和个体发展的身份构建,本文提出我国城市社区课程开发的四个原则:

1,社区课程开发理念——“为了学习的设计”

社区是居住共同体的天然优势,决定了社区课程可以成为引发居民深层学习兴趣,提高社区归属感的载体。社区从一个单纯的居住共同体到具有共识和共同精神的精神共同体,学习成为这一形态转变的捷径(学习可以通过协商达成身份和意义的建构),而学习共同体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平台。我们可以识别、支持、培育学习共同体,但是学习共同体是不可以被设计的。所以对于社区课程开发来说,我们可以做得是“为了学习的设计”而非“学习的设计”,这种设计不是给出一个“如何如何”的“处方”,而是界定一个设计的环境。

2,社区课程开发目标——参与式设计

社区教育的目标是重塑失落的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精神的塑造需要一种自然而然的实践(交往、参与、学习)来实现。要真正的理解实践,必须使得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地方和关系中,通过参与的过程产生意义的协商,那些物化和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因此,社区社区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物化和参与的平衡。物化代表着实践中提取知识,参与代表着回到实践,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的设计,给更多的人提供一种实践的入口,并使实践本身成为课程,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的意义协商。

3,社区课程开发的空间——设计的自然发生

实践(学习)共同体中意义协商和身份建构所隐喻的学习,有着自身所遵循的实践逻辑,那么社区课程开发所设计的课程实施(不一定是学习共同体)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必然是间接的不确定性的。课程实施中“教”是“被组织”发生的结果,而学是“自组织”发生的,满足一定条件的自然发生。学习的发生既存在设计的因素,又有自然发生的机制,考虑到为了学习自然发生的社区课程开发,要求我们将课程开发的空间置于“被组织”和“自组织”之间的张力中。“如何实现学的自然发生?”如何通过“教”与“学”、及“学”与“学”交互,使意义协商达到最充分?为了学习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将学习本身自然发生的机制考虑在课程设计中。

4,社区课程开发的评估——认同与协商之间的平衡

现阶段,我国社区课程的问题取向性,决定了社区课程可以为符合知识的社会本质的学习方式寻找一个合理的社会空间。个体在实践共同体中建构身份过程中也在逐步找到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精神。个体的发展的目标——身份的形成存在于共同体中认同和协商之间的张力。认同强调个体由于追求同质性而归属于所在环境的力量,协商则强调个体本身的异质性对环境施加的控制和影响的力量。因此社区课程开发评估的终极目标,对于社区成员来说是异质的个体在身份认同和协商张力之间所取得的平衡;对于社区课程整体来说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不同个体身份认同和协商之间平衡,达到成员之间互相认知,每个人都能够在和外界环境认同和协商的博弈中自由而自然的成长。

城市规划课程论文 篇12

关键词:工科高校,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实践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 目前, 各高校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主要有两类, 即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高校和理科地理学专业为主的高校, 这两类城市规划专业在专业基础教学方面有各自的特色[1,2]。 工科建筑类高校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规划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3,4]。 CAD课程在当中作为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中间桥梁, 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地形地貌图, 还是景观设计及规划者设计思想的表达都需要通过CAD作为媒介实现。 在本科教学阶段, 尽管各高校都将CAD课程作为基础课程, 但是在CAD课程基础教学过程中仅简单地讲授专业绘图知识, 缺少实际工程项目背景下的绘图类课程的教学工作[5]。 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和图纸表达规划设计的能力较弱, 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规划工作[6]。

一、CAD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在城市规划专业开设了Auto CAD课程,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 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向工科建筑类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开设CAD技术课程,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使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城市规划专业图纸能力;第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空间构思能力和构形设计能力;第三, 使学生能够利用Auto CAD软件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构思, 并能够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

二、CAD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CAD课程教学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吉首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主要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CAD应用实践技能反馈的信息, 可以看出学生对Auto CAD软件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命令都十分熟练, 但是在实际城市规划工程背景下的作图、识图、制图能力欠缺。 希望学校在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在工程背景条件下专业技能的培养, 特别是徒手作图、识图、制图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

(二) CAD课程教学缺乏利用工程制图语言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CAD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以Auto CAD软件作为教学平台, 但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常见的二维绘图命令和绘图方法为主, 缺乏利用CAD表达设计思想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既缺乏城市规划方面的空间构形设计能力, 又无法通过Auto 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规划设计思想, 更无法理解其他城市规划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思想。

三、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教学改革

城市规划专业Auto CAD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能够阅读并绘制专业图纸, 而且在深层次上让学生能够使用Auto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理解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意图, 并与之交流。

(一) 应用工程案例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应首先培养学生使用Auto CAD软件识图和制图等动手能力, 这是从事城市规划项目的前提条件。 但枯燥的绘图命令和脱离实际工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使得广大学生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 CAD课程应以工程教育为基础, 增加工程实例, 按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 以案例为载体介绍绘图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多年来通过对工程案例教学经验的总结, 确定了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 工程案例应涵盖CAD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并与上机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知识点通过工程案例加以具体化, 然后通过上机实验教学巩固知识点, 工程案例应与上机实验教学在内容上相互关联。

第二, 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工程,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以便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三, 建立工程项目案例库, 要求每个工程案例都有相对完整的工程资料, 使学生能够得到完整系统训练。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 安排相关专题的实践课程, 使学生接触到实际工程, 在2012至2015学年教学中, 学生直接参与了这些工程案例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城规专业CAD课程工程项目案例库已有30多个案例的工程资料。

(二) 分层次实验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 首先培养学生利用Auto CAD软件掌握计算机绘图能力。 (2) 依据已经建立的城规专业CAD课程工程项目案例的特点, 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工程项目案例要求。 因此, 我们认为本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 即: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 每个实验教学都是环环相扣, 前一个实验环节是下一个实验环节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环节是对之前实验环节的拓展和延伸。 该实验项目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个层次实验的合理比例为40%, 40%和20%。 实验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1.基础性实践教学

基础性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绘图命令和绘图方法, 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二维平面绘图技术。 在重点讲授Auto CAD软件的特点、 常见绘图命令及其基本修改功能的命令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上机完成城市规划各要素绘制, 如树木、亭台等。

2.设计性实践教学

设计性实践教学是在给定的工程背景条件下, 要求学生分别对给定道路、公共设施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学生通过Auto CAD软件完成自己的设计规划方案。

3.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操作技能和规划知识的基础上, 借助CAD软件, 完成工程规划设计图纸。 本实践教学课程中, 要求学生从实际工程出发, 考虑各种地形地貌条件、交通量和人流量等因素, 完成某实际工程的总体规划成果图, 并撰写规划方案。 在此过程中, 教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的背景资料, 与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 提供必要指导。

(三) 组建 “工程项目团队”

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认为CAD课程的理论内容很枯燥, 同时在计算机上操作基本的绘图命令仍然是被动学习,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没法获得深刻的认识。 为此, 可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团队, 采取分组参与、团队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首先, 参照工程项目部的模式, 以5~6个人为一组组建“工程项目团队”。 其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团队中, 在团队中扮演一员, 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任务, 对于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 最终使学生能够使用Auto CAD软件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理解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意图, 并与之交流, 以便更好地与就业相对接。

项目团队按实际工程项目部的运作方式, 每个团队由一位项目经理和若干组员构成, 项目经理协调任务分解, 并给所有组员分配任务。 教师制定进度计划和团队管理办法, 指导每个团队的实践过程, 监督项目过程规范的执行情况, 最后主导考核与评价。 在2012年CAD课程中组建了12个项目团队, 2013年组建了9个,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自2012年起, 我校在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CAD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已有四届三百多名学生受益。 表2记录了改革前后学生期末成绩分布情况, 对比分析发现自从实施了课程改革后,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可见, 城规专业CAD课程改革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改革前后主要用人单位对我校城规专业毕业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如表3所示, 分析发现, 改革之前学生绘图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然而缺乏实际工程背景下绘图能力的培养。 自2012年实施改革以来, 不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 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之后城市规划专业近四年的就业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2014年城规专业平均就业率达到92.6%。

*注:每项能力最高分为10。

参考文献

[1]谢晓玲, 李欣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6) :2-3.

[2]韩秀茹, 燕华.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青海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 2011 (Z2) :76-79.

[3]姚玲玲, 覃永晖.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参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 2011 (12) :160-161.

[4]马万民.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27 (4) :110-112.

[5]李建伟, 刘科伟.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106 (6) :145.

上一篇: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下一篇:课程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