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规划

2024-06-13

下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规划(通用3篇)

下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规划 篇1

下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书香童年》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我校借力教体局教育教学综合质量评价改革的东风,坚持“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书香童年》,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坚持“以爱为校魂,以教为中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书香童年》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的特色校园。

二、课程实施工作目标

1、整体性目标

(1)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诵读《书香童年》,让每一个都能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2)营造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打造适于学生阅读、触动心灵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师生诵读经典国学提供文化情境。

(3)开展《书香童年》师生同诵同讲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结合校本《书香童年》拓展提升我校四个传统经典特色活动“诗情拳意”、“诗鼓齐鸣”、“红色经典”、“四季沐歌”。(5)借助校本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学校管理,创建学校特色,达到校园有亮点,人人有特色。

2、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开学初,学校制定本学年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计划、明确实施的意义、活动任务及要求。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重点抓学生诵读“五环节”的习惯、《书香童年》进课堂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第三阶段:学期结束评价考核和总结阶段。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构

组长由校长当任,全面负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副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当任,主要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计划、方案、制度和活动的落实、指导等具体工作; 成员由其他校务领导当任,主要是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参与修订相关计划、方案、制度,做好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

四、课程实施内容及设置

1、我校的校本《书香童年》课程的实施贯彻整个小学阶段。教材共分为低、中、高三册。低册供1-2年级使用;中册供3-4年级使用;高册供5-6年级使用。教材的编排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循序的编选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并配有图文、释义等。

2、充分利用各学段的校本教材《书香童年》,以班级为单位,上学期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必须熟读《书香童年》中的25篇,并能集体背诵其中的15篇,中、高段学生必须能集体背诵25篇含部分三字经和弟子规,学校要进行抽背比赛;第二学期对所剩的内容进行背诵,同时温习已学的内容。第二学年,任选一篇或一首,学生都会朗朗上口、熟知作者、表情达意。

3、课程设置安排:一、二、四、六年级每周一节 三、五年级每周0.5节(隔周一节)

五、课程实施原则

1、立足实际原则。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始终围绕“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方向,开发具有实际意义、实际价值的校本课程。

2、创新发展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个不断创新、不断整理、不断提升的复杂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检验。

3、优选精读原则。《书香童年》的课程里所入选的经典诗词都是经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精心整合、提炼。确保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汲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的精神食粮。

4、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注重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和一系列的常规动作,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国学的熏陶。

5、坚持不懈原则。课程的实施与校园的活动的开展没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能否坚持,能否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实施的策略,能否坚持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六、课程实施措施

1、校本课程《书香童年》由各年级的语文教师按照学校课程设置的统一实施,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2、课程实施之外确保教学效果与成果的“五环节”:(1)“闻‘鸡’起诵”。每周一至周五让早早到校对经典诗词或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在书香童年诵读角(也可在本班教室)进行自由诵读15-20分钟,值日领导和值日教师要在7点20前到学校负责指导在书香童年诵读角诵读的学生并做好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

(2)“每日必读”。早读课利用五分钟让学生集体诵读经典诗词3-4首。

(3)“课前一吟”。利用每天早上第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二分钟,老师或班干部组织好全体学生的“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形成语文课的课前常规。

(4)“温故知新”。学生每天回家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5)“每周一展”。在每周的周一升旗活动结束之后,利用2—3分钟由低、中、高段的学生集体进行展示上周学会的经典诗词。

3、有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1)、鼓励教师与学生同读、同背,充分开展多种活动形式如:“诵”国学经典——水调歌头,“说”国学经典——“诗鼓齐鸣”,“唱”国学经典——“三字经”,“舞”国学经典——“诗情拳意”等,形成吟诵经典的文化氛围。

(2)利用橱窗、板报、楼道多种宣传阵地,展示经典佳句,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3)每学期各班级至少举行一次 “经典国学主题班会”,要有班会记录。

(4)每学期将围绕经典国学开展 “书香童年”主题活动。如一次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一次文艺节目汇演等一系列的活动。

(5)学校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时间,设置每周二、四 “美文欣赏”小栏目。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组织相关的教师对学生撰写的“经典美文”进行评选并安排播送,对被采播稿件多的学生将推选为全镇每年十月份评选的“十佳之星”条件之一。

(6)、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对落实“书香童年”校本教材的评价和考评。

七、校本课程活动安排

具体活动的开展详见每学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下镇中心小学

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2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本土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四、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开发学校教师资源。我校有一批有志于从事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潜在素质。据此,可开设声乐、器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类课程;朗诵、演讲、写作等文学类课程;篮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类课程。

2)西安丰镇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西安丰镇是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古文化调查发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和历史史料,有520__年以上古建筑22座,古桥梁3座等,有诸葛亮后裔、刘备后裔、李频后裔等家普和珍贵史料计10姓、12套,20__余万字,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西安丰“江南悬空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叶古民居、里叶十里荷花等景点。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了解古文化,让学生通过参观欣赏、考察等方式,更深地了解家长的历史,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进行美的熏陶,以及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西安丰镇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莲子产业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先后建成了杭州市莲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浙江省莲子出口创汇示范基地,里叶白莲获浙江省名牌、省农博会金奖。还有西瓜、红花菜、柑桔等农特产品也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种植莲子的方法、莲子生长的过程、莲子的功用等常识类课程,了解家长的特产。

六、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安排在兴趣活动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一般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等活动)。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而大型的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春游、秋游等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1)评价内容多元化;(2)评价过程动态化;(3)评价个体主动化;(4)评价方式的质性化;(5)评价行为日常化;(6)评价结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工作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下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规划 篇3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本地特有的“柑橘文化”,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的课程模式,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为依据,以满足社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特制定“柑橘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学校课程资源分析

种植柑橘历史悠久,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桔颂》为据,界首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别适应蜜橘生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盯准自身的优势,为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为加快柑橘的发展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桔文化”,柑橘生产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橘产业化已初成雏形。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柑橘文化做点贡献。

三、课程总体目标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新课程标准,走学校特色之路,开发适应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境界,把学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3、以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橘为主要内容,把开发“柑橘文化”定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围绕:认识柑橘、传承柑橘文化为主线,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开发和研究,让学生对“柑橘文化”形成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做好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柑橘文化”渗透教育。

四、课程的分段目标

(一)认识柑橘:(主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认识柑橘)、参观果园:①柑橘开花时。②果实成熟时。、实地调查:(调查柑橘的主要品种和具有发展前景将要引进的新品种。)、本地柑橘发展历程的了解。

4、柑橘:根—茎—叶—花—果实的认识。、柑橘品种的鉴别。

(二)管理柑橘、参观果园: ①大树移栽(移民迁建保持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橘)。②柑橘基地。、社会调查:(柑橘园管理措施)、柑橘管理

①柑橘树常见的病虫害的认识及综合防治。(能制作标本的要制作标本。)

②土壤的管理(除草、深耕)。③柑橘树的施肥。④修剪、抹芽(操作课)。

⑤保花保果措施。 ⑥柑橘发展的方向——无公害栽培(绿色水果)。

⑦收集整理历代名人、文人对柑橘进行描写、歌颂的作品。

(三)开发柑橘、参观活动。①参观柑橘园苗圃。②参观柑橘:分级、打蜡、包装。、社会调查。①柑橘销售的市场调查。②柑橘发展方向的市场调查。、柑橘发展的历史。

4、柑橘发展的方向——品种的改良。、柑橘改良的一般方法:嫁接。(理论讲授)

①砧木的选择。②品种选择(抗病虫害、优质、高产、销路好)、操作课:嫁接。

7、果实的采摘及采后处理。、分析本地柑橘种植的资源优势。

五、课程开发策略、学校将建立规范的校本课程实验基地进行独立开发。

2、以“柑橘”为主线、分年级、分层次、按照《方案》实施。每位教师必须做好各科教学的渗透,突破“文化”主题。为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目标,确保每位教师,每位学生参与开发和研究,按年级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按时间分为二个段完成:2008年 4 月 1 日 至 2008 年 8 月 31 日 为第一段,完成 2004 年秋季的校本课程开发。2008 年 9 月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 完成 2009年春季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参观、调查、采访、搜集、操作、讲授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 唐章强职务:校长,市级骨干教师。

副组长 : 蒋有兵

成 员 : 姜军建

顾 问 : 汪书芬职务 :乡农特站高级农艺师、拟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实验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支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调查,向家长,向社会宣传其意义。

第二阶段:校本课程实施阶段。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第一组(三、四)负责人:郑红燕

第二组(五、六)负责人:王永洋、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拟定授课纲要。、实验教师按授课纲要编写出课时计划并组织讨论定案。、实验教师按课时计划实施教学。

第三阶段:拓展研究、根据社会、家长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逐步开发完善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成果展现。

①图片 ②交流收获 ③实际操作 ④调查报告 ⑤制作标本 ⑥资料汇编、收集整理校本课程开发资料,建立本地支柱产业柑橘的相关信息档案。

八、各科教学中的“柑橘文化”渗透

①语文:通过参观、调查、操作、市场营销等活动,让学生写出日记、周记、作文、调查报告等形成对柑橘文化的理性认识。

②数学:通过调查、收集与柑橘知识有关的数据,编写应用题和绘制统计图表等。

③科学:通过对柑橘的认识和了解,制出有相关柑橘知识的标本并完成实验报告。

④艺术:通过美术作品描绘出柑橘丰收的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人民群众勤劳。

⑤品德与生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访问调查等,使学生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操。

九、校本课程的评价、教学评价:

①实验教师是否制定《课程实施调查》,并按计划教学。

②实验教师是否有详实的过程记载,并将资料收集齐全。、学生评价

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成果等进行定性评价。②学生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呈现。

十、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正常运行,学校将在经费和后勤上建立保障机制。、经费投入计划:在2008年秋季投入 3000 元;2009年春季投入 0。8万。

2、为了节约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校成立以微机教师为组长的资料打印组:完成校本课程开发资料的打印、整理归档工作。、观摩学习安排:

上一篇:感恩父亲的话简短下一篇:高觉悟男士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