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伤口

2024-09-08

手术伤口(共9篇)

手术伤口 篇1

作为临床上最为普遍的医院感染, 手术伤口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伤口感染的引发因素各不相同, 为了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必须对易感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本次研究特就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进行外科治疗并出现伤口感染的30例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7例, 男33例, 患者年龄9~87周岁, 平均 (52.8±5.6)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符合研究条件,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术伤口浅部组织有脓性混浊液体渗出, 伤口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患者有明显痛感,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痛感加剧。

方法: (1) 易感因素分析:a.操作无菌性:手术人员由于操作经验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等原因导致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对手术伤口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导致患者伤口受到肠液、脓性液体或者渗出液的污染。手术进行过程中没有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缝线以及血肿等残留物, 导致细菌性污染对伤口内组织的侵袭性增加, 从而加大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完成后操作人员没有能够及时充分地冲洗以及关闭伤口, 或者在进行伤口冲洗及关闭时没有对使用过的器械或者其他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和冲洗, 使伤口发生二次感染[1]。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过程中未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25例, 手术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5例。b.手术操作技巧欠佳:操作人员操作手法不娴熟、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技巧, 未对手术伤口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及对伤口进行过度或者粗暴的牵拉、分离等均能够引发伤口感染。此外, 频繁使用电刀、对大块组织进行结扎均易加大伤口内组织的变性坏死几率。手术伤口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延长手术伤口开放时间等均会加大伤口感染的发生率[2]。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感染者26例,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规范感染者4例。c.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 会相应加大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几率。肥胖、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罹患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恶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出现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具备较强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患者[3]。本组患者的资料中, 肥胖、年龄较大以及罹患慢性病的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25例, 其他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5例。d.手术室条件:资料显示, 30例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中,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5例, 在非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25例, 因此,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在非层流手术接受治疗的患者。e.季节因素:由于气温高、细菌大量繁殖, 会加大手术伤口的感染发生率。本组抽查的感染患者中, 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4例, 非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6例。f.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进行前未做好充分准备, 如没有进行备皮工作、未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没有合理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 及未对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进行纠正等都会引发手术伤口感染。本组调查中, 手术进行前准备不充分感染者23例, 手术进行前准备充分者感染7例。 (2) 预防及护理措施:a.保证术前准备的充分性:做好手术区备皮等术前准备工作能够推动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进行前,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皮肤进行观察, 若出现破损或者炎性反应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采用剃毛法进行备皮, 并对手术区皮肤进行消毒, 完成备皮工作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此外, 还需要对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 确保达到灭菌水平[4]。b.手术进行前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急救手术等可能会对伤口造成污染的手术前需要对患者伤口受到污染的几率进行预计和推测并适量应用抗生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与手术前2周应用抗生素相比, 手术前2小时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5]。c.保证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手术进行过程中必须减少人员流动;确保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的合理应用;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患者失血量过大应该适量增加抗菌药物, 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 避免对组织造成损害;确保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 防止形成死腔;手术进行过程中需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避免出现体温异常现象。d.保证患者营养成分的充足摄入: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低脂肪的食物, 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摄入, 若患者消化功能不良或者进食困难,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食半流质或者流质食物。e.临床医生不断丰富操作经验, 完善操作技巧: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首先对患者伤口进行彻底清洁后再行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手术人员应明确分工, 避免浪费手术时间;进行伤口缝合时张力不可过大, 完成缝合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若手术完成后发现皮肤覆盖不完整、皮肤组织坏死以及死腔等问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6]。f.术后护理:对伤口敷料进行更换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 若有分泌物出现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 并结合患者手术情况和微生物报告及时进行感染诊治。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易感因素的分析结果, 见表1。

讨论

为了降低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必须在对伤口感染易感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等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够完成, 如患者具备较好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 手术操作人员不断完善其专业技能并丰富其临床操作经验, 保证抗生素的护理应用,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伤口愈合效果进行密切观察等。作为常见的医院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 为了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必须对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及时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本次研究显示, 只有对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制定了具有针对性预防、护理管理措施, 才能将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水平。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研究中易感因素的重要性, 充分明确了外科手术中引起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这对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本组研究所选病例有限, 对于其他易感因素还需日后进一步探讨。

成立专门的科室感染管理和控制小组, 主要负责医院各项预防感染、各项指标的监测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定期召开临床会议, 探讨和总结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并积极寻找控制和解决办法, 将控制与监测完美结合,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 不断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 从而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亚琴.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4 (20) :605-606.

[2] 谢士达.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9 (30) :295-296.

[3] 刘瑜.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12, 25 (23) :1343-1344.

[4] 茅一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1 (20) :279-280.

[5] 魏全珍, 等.腹部手术伤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合子, 2011, 8 (21) :151-152.

[6] 雷泽华, 等.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4 (20) :283-284.

手术伤口 篇2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按要求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7、8、协助护士长做好伤口中心物资申领,维护工作。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注意对待患者态度和蔼、语言温和,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9、为急慢性伤口患者做好评估、测量、伤口处理,及健康教育。

10、处理常见造口并发症,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品,为患者及家属进行造口知识教育及心理疏导,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手术伤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共有1 236例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 其中36例患儿术后出现手术伤口感染, 包含男20例, 女16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4.6±1.1) 岁。

1.2 方法

对1 2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主要根据三个因素展开统计: (1) 患儿自身因素, 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性别等。 (2) 病房环境因素, 主要是患儿手术后居于单人病房、双人病房抑或多人病房。 (3) 手术及护理因素, 主要包括主刀医师年资及责任护士资历、手术切口类型等。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不同的患儿手术伤口感染情况比较

(1) 性别:在1 236例患儿中男668例, 伤口感染20例 (3.0%) ;女568例, 伤口感染16例 (2.8%) ;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2) 年龄:年龄<3岁712例, 伤口感染26例 (3.7%) ;年龄≥3岁524例, 伤口感染10例 (1.9%) ;年龄<3岁者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3岁者 (P<0.05) 。 (3) 体重:体重较轻198例, 伤口感染10例 (5.1%) ;体重正常834例, 伤口感染22例 (2.6%) ;超重204例, 伤口感染4例 (2.0%) ;体重较轻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及超重患儿 (P<0.05) 。

2.2 病房环境不同的患儿伤口感染情况比较

单人病房中患儿213例, 伤口感染3例 (1.4%) ;双人病房中患儿258例, 伤口感染4例 (1.6%) ;多人病房中患儿765例, 伤口感染29例 (3.8%) ;多人病房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单人与双人病房患儿 (P<0.05) 。

2.3 手术护理因素和患儿伤口感染情况分析

Ⅲ类切口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类及Ⅱ类切口患儿 (P<0.05) , 主刀医师年资<5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刀医师年资≥5年的患儿 (P<0.05) , 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小儿患者由于诸多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且身体抵抗能力较差, 在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常会给患儿造成巨大痛苦, 同时也会给其家庭造成重大经济负担。因此对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发生原因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儿科行手术治疗的1 236例患儿伤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患儿年龄<3岁、体重较轻、多人病房、Ⅲ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等均是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小儿的机体抵抗力和其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故而年龄<3岁的患儿抵抗能力更差, 术后更易出现切口感染;体重较轻的患儿术后切口愈合通常较慢, 这给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居于多人病房中的患儿在护理人员为其更换辅料及清洁伤口时, 伤口感染通过空气传播的几率更高;Ⅲ类切口较大且患儿复原最慢, 故而更易发生感染;手术医师及责任护士的年资和其手术操作水平及护理水平有密切关联, 尤其是医护人员手术中有无严格的无菌操作对患儿术中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基于对我院儿科小儿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原因的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小儿切口感染的防范: (1) 对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意识予以强化, 强调医护人员在手术及护理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通过组织讲座、贴宣传画、护理文书中提醒等方式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2) 在手术前应严格遵循消毒与清洁程序展开术区皮肤备皮工作, 在备皮操作时应尽量用小儿专用剃毛器。若患儿需行肌肉骨骼系统手术, 术前需展开3次消毒以保证皮肤洁净,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3) 对病房环境加强管理, 由于空气污染是小儿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病房的清扫与消毒工作, 确保病房干燥且通风良好, 同时应对病房中人口密度及每日探视人数予以严格控制, 从而促使病房中微生物数量有效减少。 (4) 在患病期间患儿多数有营养不良现象, 这可导致患儿的抵抗力下降, 进而影响到伤口愈合速度, 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可按照实际情况给予患儿营养液静脉输注, 术后若患儿进食难度大, 也可给予营养液静脉输液;若术后患儿饮食正常, 则应做好膳食指导, 嘱咐家长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食。 (5) 对患儿伤口加强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儿换药, 及时清洁切口和周围皮肤。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共有1 236例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 其中36例患儿术后出现手术伤口感染, 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 探讨小儿伤口感染的原因。结果:年龄<3岁、体重较轻、多人病房、Ⅲ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3岁、单人与双人病房、Ⅰ类及Ⅱ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者。结论: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小、责任护士经验不足、采取Ⅲ类切口、居于多人病房等。在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无菌操作意识, 在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 术后应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伤口护理并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 从而促使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盛放.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0) :4513-4515.

[2]赵万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692-693.

[3]杨群英, 杨园园, 等.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7) :1711.

描写伤口的散文 篇4

你不该悲伤了,这个季节开始变暖,你还有什么纠结的。

天边开始泛起蓝色的光。亲爱的,你该微笑了,这是新的一年。

过去再美好,生活仍继续,带上那些酸的、甜的、旧的、新的,连成一条阳光,照亮启程的路。

生活要么难受,要么享受。

难受的是我们永远只活在彼时,望不见未来的蓝图,也抓不住昨天的美梦。

享受的是生活给予我们一切伤痛,并且随着岁月一起成熟、长大、变老。

心里有很多伤口,期盼着某人可以填补。直到伤口越大,才明白最好的药是好好生活。

小碎幸,就是微小的幸福。小到你经常忽略了,或是遗忘了。

静静捧着一本书安然的阅读,在不经意间你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你笑着,我可是个公主呢。

戴上耳机,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不知什么时候入睡,在梦里和你相遇。

望着熟悉的街角,整齐的树木,贪婪的呼吸新鲜空气,想着事,想到我们的事。

接近你就靠近心痛,离开你就远离幸福。

我用力用心很多次告诉自己,你不属于我的,我不属于你的,我们各自流浪,无论天涯海角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生命是奶味,生活是苦咖啡,你活着就要像婴儿一样不断吸收营养,直到有一天你能勇敢的`站立,并且不轻易被打倒。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校园的上空,指引了我该行走的方向,它能带我回家,也能带我走遍世界。

湖畔夕阳映入的身影,便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那里没有烦恼和计较。

也许走得太远代价就是寂寞,灵魂消失的时候,快乐在哪?

无法拒绝的是开始 , 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再鲜艳的玫瑰也会凋谢,再甜美的梦境也会惊醒,遗忘了就幸福了。不想了就忘了。

手术伤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本科受伤后72 h内胫腓骨开放和闭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2岁,平均(39.78±15.6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模式对伤口进行管理。

1.2 方法

对照组伤口管理模式: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伤口管理模式:由科室副主任,医疗组长、住院医生、病区护士长、伤口专科护士组成骨科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小组,伤口专科护士每日与医生一起查房,了解患者整体病情,制定伤口处理方案,共同对患者伤口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基于两种伤口管理模式的不同特点,分析比较其相关指标。

1.3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本科医生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是否优化了换药流程。(2)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是否节省了医生人力成本,提升了护士执业素质、专业技能,拓展了护士职业生涯。(3)您愿意选择哪种换药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份,有效收回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换药费用漏记情况;患者从主治医师查房到开始换药等待的时间;非计价材料占换药总材料的比例;医生、护士对伤口管理方式的认可态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无漏计换药费用,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漏计费用,漏计率达20%。患者换药等待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等待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价材料占换药总材料比较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也明显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情况表明医护一体化的伤口管理模式优于传统伤口管理方法。见表1。

两种伤口管理模式认同度反馈,除2名医生和1名护士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伤口管理模式外,其余的6名医生和18名护士均选择和认可医护一体化的伤口管理模式。

3 讨论

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是通过医护的合作来完成,这种模式创新了护理服务范畴,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伤口治疗绝不是伤口局部的处理,而是需要全面考虑患者全身情况,由于护士某些专科知识相对不足,导致对患者全身情况、伤口局部解剖评估不全面,此时医生应用扎实的医学知识,积极参与到伤口处理中,一起讨论制定科学有效的伤口处理方案,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伤口管理。

传统的伤口管理模式中,医生是执行换药的主体,而他们绝大多数是轮转的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由于工作量大或核算意识不强等缘故,漏记换药费用和敷料事情时有发生。采用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后,伤口专科护士在换完1例患者后就立即记录所用敷料,最后一起录入电脑计费。本结果表明,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后,换药费用漏记情况得到根本改变,科室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有研究表明,随着医院医疗业务的增长,医生的工作量接近饱和。本科医生的工作是早上查房看伤口、问病情后,接着下医嘱处理病情,换药,然后上手术。特别是有第一台手术的医生,查完房后下医嘱处理病情,接着立刻上手术,给患者换药时间紧迫,甚至根本没时间给患者换药。伤口专科护士同医生查房时就记录了每个患者换药所需的敷料,查完房后即按医生下达的医嘱,准备好敷料后按无菌、污染伤口分类逐个换药。本试验结果表明,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后,患者等待换药的时间明显缩短。

伤口换药中使用的非计价材料主要是纱布和棉球。骨科患者伤口创面大,使用非计价材料较多。传统的纱布换药,易伤口粘连,损伤肉芽,导致伤口愈合缓慢,并增加患者的疼痛。长期以来,医生换药将伤口愈合作为治疗目标,而认为换药过程中伴随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症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增加了患者在换药过程中的痛苦体验。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后,在“湿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新型敷料处理创面大的感染伤口,使渗液和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纱布、绷带等非计价材料使用比例明显下降,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换药次数及疼痛,而且减轻了医生、护士的换药工作量。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模式杜绝了换药费用漏记情况,缩短患者等待换药时间,促进非计价材料使用比例下降,而且医生、护士的认可程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医护合作的现状研究.医学信息,2011(8):3780-3781.

[2]李欢,宁宁,马莉,等.护理人员对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的评价.护理研究,2012,26(11):3040-3041.

[3]吕娟,宁宁,叶霞,等.临床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华西医学,2012,27(5):742-743.

手术伤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进行腰椎手术并发生伤口感染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伤口局部均有较明显的感染征象, 并排除特异性感染病例。60例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心理、营养、免疫状态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清理伤口

暴露伤口, 在无菌环境下, 用75%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 并应用双氧水冲洗, 最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腐肉脓液等用机械清创方法清除。

1.2.2 辅料选择

试验组应用银离子敷料 (爱银康, 国药准字号: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10第3642808号 (更) , 生产公司:Smith&Nephew Medical Ltd.) 。根据患者的伤口大小及形状的不同, 用无菌剪裁剪至合适规格覆盖于伤口。若因伤口床不平整使伤口床与敷料不能贴合, 则需使用辅助材料如无菌棉球等作为衬垫, 使得银离子敷料能与伤口充分接触, 确保与周围皮肤重叠至少2cm, 然后妥善固定;对照组应用同法换药, 材料为凡士林纱布。若无渗湿情况, 则保持隔日换药的频率。

1.3 观察疗效

使用3周后观察效果, 揭开敷料, 对伤口状况进行评估。与上次换药时对比。伤口局部症状消退如红、肿、热、痛等症状减轻, 流脓情况减轻或停止, 为有效;创面清创, 肉芽组织出现, 开始愈合, 为显效;完全愈合为愈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为无效。不进行重复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t来检验, 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来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总有效率采用3周后的观察结果, 试验组创面愈合19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创面愈合3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33%。清创时间与症状消退时间以记录为准, 见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创面清创与局部症状消退时间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伤口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感染是最严重的干扰因素之一, 如何保护伤口、防止感染一直以来是腰椎手术后愈合期治疗的难点之一。本次选用的爱银康可通过敷料与伤口渗出液接触, 纳米级银离子于渗液中持续向伤口释放。而银离子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微生物代谢和繁殖, 从而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而相对比其它传统消毒剂如碘伏、过氧化氢溶液, 银离子对伤口愈合关键的成纤维细胞毒性较小, 临床研究认为, 银离子对机体的毒性只发生在长时间 (>30d) 或大面积 (>30%皮肤表面积) 使用含银敷料的情况下发生[1]。本试验中并未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但有国外研究指出[2], 银离子多次作用于伤口, 可能会产生耐药性。综上, 腰椎手术后伤口感染短期内应用银离子敷料较为安全有效, 可尝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u Toit DF, Page BJ.An 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cell toxicity of honey and silver dressings[J].Journal of Wonnd Care, 2009, 18 (9) :383-389.

手术伤口 篇7

本研究选用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骨瓣还纳术患者,于术后48 h内滴注地佐辛和安慰剂,评价其镇痛效果及毒副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我科单纯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排除其他复合伤,行开颅血肿清除骨瓣还纳术患者40例,年龄17~50岁(34.1±9.6岁),男30例,女10例。所有患者均无吸毒史及既往麻醉镇痛药物使用史,排除基础性疾病。给药前4 h内,禁用镇痛剂、精神类药物及类固醇等可能影响疗效的药物。

1.2 应用方法

患者急诊入院,明确诊断后2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神智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安返监护室后,按性别和年龄近似原则,分层抽样分为地佐辛组和安慰剂组,每组20例。地佐辛组即刻静脉滴注地佐辛5 mg/50 ml生理盐水(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1040721),每6小时一次,持续至术后48 h;安慰剂组仅接受相等量生理盐水,药物滴注时采用双盲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0、1、4、8、12、24、36、48 h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疼痛、镇静及不良反应情况。②生命体征 术后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征;②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glogue Scale,VAS)标准: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其中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③舒适度评分 采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标准:0级为持续疼痛,1级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2级为平卧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及转动体位时轻微疼痛,3级为深呼吸时也无痛,4级为咳嗽时也无痛;④镇静评分 采用Ramsay评分法:1分为烦躁不安,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能被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呼唤不醒;⑤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肌肉强直及木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SD)表示,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均为15男5女,地佐辛组平均年龄为(33.8±10.3)岁,安慰剂组(34.4±9.2)岁,在性别构成(P=1.00)及年龄分布(P=0.85)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2 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的疼痛评分

两组患者在转入监护室时(0 h)疼痛评分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50),自术后1 h起,即静脉滴注1 h后,地佐辛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该差异给药的48 h内均有显著性(P=0.00),见表1。

2.3 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舒适度评分

与疼痛评分表现相似,在转入监护室时(0 h),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无显著性差异(P=0.80),而1 h后至48 h,地佐辛组的舒适度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0~0.003),见表2。

2.4 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的镇静作用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集中表现为:嗜睡、听从指令,睡眠状态能被唤醒,呼唤反应迟钝等,即Ramsay评分法的3~5分间,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镇静作用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1),而两组的表现略有不同,即地佐辛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2例嗜睡,而安慰剂组3例出现头痛头晕,1例嗜睡,见表4。

注:经确切概率法,P=0.30

3 讨论

控制急诊手术后疼痛的理想药物除了要有明确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也是衡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神经外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外伤及手术造成的损伤相混淆,特别是术后患者或多或少会出现嗜睡症状,因此镇痛药物尽量不要再产生镇静的作用。长久以来应用于术后镇痛的药物以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类为代表,该类药物参与机体镇痛调节的机理是激动μ受体,镇痛效果确切,但相关副作用相对较多,如呼吸抑制作用、成瘾性和依赖性,特别是前者对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有一定风险和顾虑。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镇痛剂,完全激动μ受体,镇痛作用强,是吗啡的100倍,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应用[6]。不拮抗μ受体的药物-布托啡诺,镇静作用强,不适合神经外科术后的应用。

地佐辛是人工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的激动剂拮抗剂,对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对μ受体拮抗作用,而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性。κ受体主要分布于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这一特征使地佐辛具有独到的作用,其完全激动κ受体产生镇痛、镇静和轻度的脊髓抑制作用,特别是镇痛作用强,是哌替啶的5~9倍,与吗啡相当,是理想的术后镇痛药物。地佐辛肌内注射后30 min起效,静脉滴注后15 min起效,半衰期2.2~2.8 h,完全经肝脏代谢,用药8 h后,80%以上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其优点不仅是镇痛作用与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相似,而且不良反应少,呼吸抑制轻,无成瘾性和依赖性,所以地佐辛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从理论上讲有更大优越性。本组研究发现在术后48 h内,地佐辛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自观察点术后1 h开始,应用地佐辛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安慰剂,且随每6小时静脉滴注一次,较之安慰剂滴注患者,应用地佐辛后的疼痛反应及舒适度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而本研究也发现,应用地佐辛后的病例,其镇静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安慰剂组患者和地佐辛组患者的镇静作用在术后48 h内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神经外科患者,特别是外伤术后患者,有更大的优越性。

由于地佐辛有μ受体拮抗作用,其抑制呼吸作用明显低于单纯μ受体激动剂的吗啡,同样其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这一点在癌症镇痛及其他外伤术后镇痛研究中得以证实[7,8]。在本组研究中,地佐辛的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轻微嗜睡,虽然两组从不良反应发生率角度看无显著性差异,但安慰剂组因无镇痛药物应用,手术部位又位于头部,3例患者诉头痛头晕,从这一点上看无法确切判定安慰剂与地佐辛组的确切差异。

因此,地佐辛在硬膜外血肿术后镇痛效果肯定,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地佐辛在硬膜外血肿术后伤口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单纯性硬膜外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40例,分为地佐辛组(20例)和安慰剂组(20例),术后分别给予地佐辛5mg静脉滴注及同等量生理盐水,每6小时一次,直至术后48h。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期观察并比较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较之安慰剂,地佐辛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并不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 地佐辛用于硬膜外血肿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佐辛,硬膜外血肿,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Staquet M.A double-blind study of dezocine in cancer pain.JClin Pharmaco,1979,19:392-4.

[2]Gal TJ,DiFazio CA.Ventil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dezocine in humans.Anesthesiology,1984,61:716-722.

[3]Pandit UA,Kothary SP,Pandit SK.Intravenous dezocine for post-operative pain: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comparison with morphine.J Clin Pharmacol,1986,26:275-280.

[4]Malis JL,Rosenthale MD,Gluckman MI.Animal pharmacology of Wy-16,255(dezocine),a new analgesic agent.J Pharmacol Exp Ther,1985,194:488-498.

[5]Camu F,Gepts E.Analgesic properties of dezocine for relief of postoperative pain.Acta Anaesthesiol Belg,1979,30:183.

[6]江明性.药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34-140.

[7]Stampbaugh JE,McAdams J.Comparison of intramuscular dezo-cine with butorphanol and placebo in chronic cancer pain:A meth-od to evaluate analgesia after both single and repeated doses.Clin Pharmacol Ther,1987,42:210-219.

手术伤口 篇8

1 临床资料

在产科会阴部的外缝线一般产后1 d~3 d拆线。本组统计390例术后需拆线的产妇 (所需拆线在1~4针之间) ,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产妇191例, 自然裂伤85例, 外缝1~3针, EP切口伤106例, 外缝3~4针;观察组中产妇199例, 自然裂伤76例, 外缝1~3针, EP切口伤123例, 外缝3~4针。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会阴拆线法, 先行外阴擦洗、消毒;左手用镊子将线结尾端夹起, 右手用拆线剪刀的尖端插入线结与会阴皮肤之间, 平贴会阴皮肤处将线剪断 (见图1) , 迅速将缝线拉出 (见图2) [1];碘伏大头棉球消毒伤口。患者常感到疼痛, 且拆线难度大。

观察组:使用一次性无菌手术刀片及一次性镊子拆线, 方法:用一次性无菌镊子轻轻拉起一侧会阴皮肤处的缝线少许, 无菌刀片贴着会阴皮肤轻割缝线, 紧接着用一次性无菌镊子拉出缝线 (见图3) 。

3结果

一次性无菌手术刀片拆线, 降低了医院的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见表1、表2。

4 讨论

4.1用拆线剪刀拆线, 需要把缝入皮下的线拉出到能将剪刀尖头伸入的间隙才能将线剪断;而用一次性无菌刀片拆线, 只需拉出的线够刀片切割, 且刀片锋利易于割断缝线。所以, 用一次性无菌刀片拆线比用拆线剪刀拆线更能减轻患者疼痛。

4.2拆线剪刀用后需要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流程, 且无菌剪刀经过多次高温灭菌后会变钝;用一次性无菌手术刀片拆线, 用后放入利器盒内统一回收处理, 避免了繁杂的流程, 一人一用, 避免了医源性感染, 降低了利器伤的发生,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手术伤口 篇9

关键词:手术室,预防,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 伤口感染不仅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 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的伤口感染能导致患者全身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 甚至威胁生命。因此, 在围手术时期, 加强护理干预, 预防伤口感染的发生具有较大的意义。本研究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 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 分别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方法, 取得不错成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18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91例,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39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为 (46.3 6.3) 岁;胃肠手术14例, 肝胆手术18例, 妇科手术21例, 骨科手术16例, 泌尿外科手术22例;对照组91例,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1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为 (47.46.5) 岁;分别为胃肠手术15例, 肝胆手术19例, 妇科手术23例, 骨科手术18例, 泌尿外科手术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 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手术治疗, 其中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方法, 包括术前常规检查, 完善的术前准备等护理, 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是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加用手术室管理, 手术室感染管理等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手术室管理: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1 ℃左右, 湿度维持在50%左右。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检查, 标明非限制区, 半限制区及非限制区, 严格控制人员走动。

1.2.2 手术室感染管理:成立由科室主任, 护士长, 主管护士等组成的感染管理组, 严格检查手术室的各项感染指标,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隔离等制度, 确保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无菌感染的专业培训, 增强无菌观念。

1.2.3 规范性手术操作:外科医师在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极为重要, 术中对患者伤口的保护能明显降低伤口感染的概率。术中应全程规范性使用防护口罩与无菌手套, 及时处理伤口附近的分泌物和脓液等, 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

1.2.4 完善术前护理:严格按照手术流程进行操作, 术前1 h剔除患者手术区的毛发, 避免发生感染。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之前, 换好专用手术衣, 拖鞋, 戴好手术帽口罩等, 进行严格的刷手, 冲洗, 消毒。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应严格灭菌处理, 避免手术器械引起的感染。

1.2.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证, 注意事项等使用药物, 应注意用药的剂量, 药敏性等因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1.3 观察指标:外科伤口感染:CRP>6.5 mg/L、NAP积分>50、WBC>10×109/L、NC>70.0%。外科伤口愈合标准:甲级愈合为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积液血肿等;乙级愈合为伤口愈合一般, 出现积液血肿, 但未化脓;丙级愈合为伤口愈合差, 出现积液血肿且存在化脓。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伤口感染率为2.2%, 对照组的伤口感染率为13.2%。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为93.4%及护理满意度9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甲级愈合率为79.1%及护理满意度8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术后伤口感染是常见的现象, 据相关资料报道, 术后伤口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0%, 其伤口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未感染患者的2倍[2]。伤口感染常常会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时间, 并影响手术的质量, 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感染严重者会导致全身炎性反应, 如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等,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于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 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 分别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伤口感染率为2.2%, 对照组的伤口感染率为13.2%。实验组的甲级愈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能够降低伤口感染率, 提高甲级愈合率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吉芸英, 赵纳幸, 朱静.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7) :4104-4106.

[2]吴海英, 全日红, 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563-566.

上一篇:建设什么样的优秀团队下一篇:尺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