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伤口的城市

2024-10-08

展示伤口的城市(共7篇)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1

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1]1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的生产、社会、精神活动会全部汇聚于城市。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各种戏剧和演员轮番登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土壤,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在城市的环境中育化出来。文明发展的历史痕迹也会或通过文化物化而成的城市建筑,或通过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积淀在城市中。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一书从中世纪城市开始,分阶段描写城市形态的变迁以及城市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展示了一幅宏大的画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在其中。该书使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广泛应用各种文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产生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又通过城市的规划、建筑物等形式物化表现出来。“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可以带着文化主义的腔调说,城市中那些空间结构、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2]细胞学知识认为,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以及环境条件,完全可以把菌块的生长发育过程诱导到不同方向。芒福德在书中可以看出受到这个生物学原理的影响,把城市文化比作培养基,对城市文明的过程和后果产生诱导作用。也就是说特定的城市文化会产生出特定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模式。

作者首先对中世纪城市进行细致描写,便于与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进行比较。在对中世纪城市的研究中,作者表露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状态,对人需求的满足,城市规模的可控,居住环境与自然的亲近。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文化?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城市的价值在于为生活于其中的人服务,服务于根植于城市的社会。作者认为城市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把人的生物和社会需求艺术化地综合到一种多元共处和多样化的文化模式之中。”[1]1对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对人的损害,作者是大加批判。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城市的目地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其他。对于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过度拥挤大城市,利润是根本动机,技术为其提供了可能。“而其中居住生活的男男女女不得不把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最终服从于金钱的考虑。”[1]143

作者看来城市要满足人的需求,首先要尊重城市文化,立足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首先是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人类先天遗传的,更不是创造出来的。“文化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文的,既不是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也不是经由理性设计出来的。文化乃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规则。”[3]500

“较为复杂的结构乃是通过持续不断地使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调适的方式来维续自身的。”[3]504城市文化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不断抛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元素,不断加入或增强满足人们新增需求的元素。不能说文化完全体现人的需求,尊重城市文化就绝对满足了人的需求。但不断发展的文化需要不断地对人的需求情况作出调适,没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对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上能替代长期在互动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化。

首先,城市文化不能通过理性来创造,无论是巴洛克时代的专制权力,还是之后的资本主义,任何通过理性来创造文化的努力都是徒劳和反文化的。作者把浪漫主义原则支配下,过度矫揉造作的追求文化的城市讽刺为“古老的珍品古玩店”。其次,文化应当有历史渊源,是一个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文化不能隔断与传统的联系。对于蔑视传统文化,过度自信的工业城市,作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城市,大部分不能生产出艺术、科学和文化;首先,它们自身没有能力从历史悠久的中心地带吸收输入这些东西。”[1]221最后,城市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吸收中得到发展,这是文化得以发展演化的重要保障。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孕育出不同的城市文化,这正是文化繁荣的表现。用所谓的主流文化去统一同化边缘文化,或者不同文化的城市同质发展,是对文化的极大损害。在历史上,一种城市文化或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衰败了,在其废墟上另一种文化或模式兴起了,促使人类城市文明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中世纪结束以后,人类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人类的创造物,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技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可以制造杀人武器。新的技术的应用,新的生产形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变化,既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又能把个人束缚在非人性化的资本主义的分工之中,更能为各种极权主义服务。芒福德综合各个学科,对城市的本质、功能、目的,历史作用及前景进行了深入探究,对近代以来中世纪城市文化的丧失和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反思。思考技术对人类的价值并提出下列问题:“一旦善良的人类不得不学会制服野蛮的机制和如今已经威胁人类文明的机械化野蛮做法时,所谓现代世界能够给我们人类提供的东西应该是些什么?”[8]

作者推崇小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功能齐全的城市。作者认为大规模的城市,因为其规模的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其难以居民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环境。解决办法只有缩小城市的规模,建设新城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大。“想要获得有效的关系,单元必须保持真正有效的容量规模,需要的是复制而不是增大。”[1]289

最重要的是,城市的规模越大,居民难以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越过度依赖报纸等媒体获取信息。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对本地事物的热心。“他们歇斯底里地为他们政治国家的国旗而欢呼,然而在他们的小区、工会和教堂里,却连基本的公民职责都没有履行。”[1]297进而损害民主政治的基础。无序扩大的大城市会成为滋生极权主义的温床,“这也就是为什么独裁者喜欢人群并总想为之提供更大的竞技场和会堂的原因,人群越庞大,越没有功能。”[1]290更不用说,城市的盲目扩张和聚集会带来地价飞涨、生活成本提高、人口和交通拥堵、犯罪率提高等恶化生存环境的因素。无论是庞大的地铁、输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维护,以及对生活于其中人的生活情趣的损害,都是大都市聚集所付出的不必要的代价。

芒福德在书中表露城市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深恶痛绝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怎么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作者看来,人类发展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原貌,利用自然资源时,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再生能力。

在他的理念中,城市应该尽可能的接近自然,尽可能的保留乡村特点,尽可能多的保持跟乡村的联系,在书中使用了“城市的农村基础”[1]291这一说法。对中世纪城市接近自然、与农村为基础的状态,芒德福充满了赞美。对于巴洛克城市时代在规划和实践上能保正居民亲近自然的阿姆斯特丹和新英格兰城镇大加赞赏。“超大城市中最成功的那些人,想要过上自己可以控制的生活,还得逃到乡村生活状态去,或者放弃大都市的优越性而前往佛罗里达、非洲或者维埃拉等地区。”[1]291这样的表述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持有这样的观点。只有接近自然的居住环境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作者理想中的城市是,尊重体现城市文化,规模得到控制功能齐全,邻里关系良好,居民热心政治事务,有良好的民主素养,居住环境亲近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作者的城市观受到新英格兰地区乡镇发展模式的影响。乡镇是美国民主政治最基层的组织形式,美国社会的组织原则也是从乡镇等地方组织发展而来的。

新英格兰乡镇施行的是直接民主,具体形式是镇民会议。镇民会议由全体注册选民参加,选举主要官员,决定本地的重大事务。直接民主能顺利运行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规模得到控制,比如直接民主制度的典范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只有规模较小才能培养出公民对本地政治事务的关心,发展良好的邻里关系,从而形成共同利益,容易掌握本地事物的专业知识,便于了解被选举公职人员情况和对其进行监督。新英格兰的乡镇人口一般为两三千人。[4]75“乡镇的面积并未大得使全体居民无法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地步;另一方面。它的居民人数也足以使居民确实能从乡亲中选出良好的行政管理人员。”[4]75

乡镇居民在对本地治理的参与中产生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了良好的政治素养,民主政治合格公民产生于乡镇之中。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把镇民会议与联邦制、司法制并称为维护美国民主体制的三大原因。[4]331

作者认为城市的无序扩大是对民主基础的损害。只有城市的规模得到控制,才会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民主才能有效运行。

作者也受到了产生于欧洲的“田园城市”理念的影响。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傅立叶等人首先提出在乡村建立小型和谐社区的理想。之后经过不断发展,霍华德综合和总结前人的观点,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将城市、乡村和田园城市比作三枚不同的磁铁,三枚磁铁像吸铁钉一样的吸引人们。第一枚磁铁是城市,城市的优点是各种发展机遇,收入较高,生活丰富多彩,但远离自然,面临拥挤、犯罪等问题。第二枚磁铁是乡村,乡村的优点是亲近自然,但各种发展机会少,收入较低,生活单调。第三枚磁铁是田园城市,它能把城市和乡村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两者的缺点。“事实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是存在第三种选择,他将城市生活的生动活泼和乡村生活的优美快乐等优点完美地结合起来。”[5]显然,按照霍华德的分析,田园城市最具吸引力。霍华德的理论在英国进行了实践,并被介绍到了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推动美国郊区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作者对理想城市的规划显然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相似性。

尽管芒福德的《城市文化》一书已经出版了将近80年了,但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提出的问题依然值得去深思。在城市发展中怎么对待历史建筑,怎么对待非物质文化?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怎么处理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应该发展大城市还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还是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城市群?这样问题还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刘易思·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EBENEZER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5:45-48.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2

1. 社区文化的含义

存在社区, 必定会产生社区文化。由于社区文化的复杂性, 它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归纳如下:社区文化有“生活方式说”, 即社区文化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社区特色说”, 即社区文化是有别于其他社区的一种独特一致的行为系统;“文化活动说”, 即社区文化就是指社区的文化活动;还有“群众文化说”, 即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体现社区居民价值取向、道德评价和感情色彩的群众文化。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也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

2. 社区特色文化的界定

特色文化就是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的文化,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由特定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一种文化风貌。特色文化具有两个特性:第一是唯一性, 这个社区的文化在其他社区是没有的;第二是突出性, 这个文化在其他社区也存在, 但是没有这个社区有特色, 有质量。通常而言, 特色文化是多种文化比较的一种结果, 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显现出特色文化的两个特性。

二、城市社区特色文化展示的作用

1. 特色文化展示的方式

根据运用的展示媒介, 特色文化展示主要有文化实物三维展示、文字图片二维展示、视听影像多媒体展示等。文化实物三维展示是指以文物古迹或陈列生活工艺品、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相关私藏品等民俗用品来展示的一种方法。文字图片二维展示是指以文字叙述和摄影图片等表达方式来展示特色文化的一种方法。视听影像多媒体展示是指通过构建视听兼备的虚拟影像来展示特色文化的一种方法。

2. 特色文化展示的意义

(1) 促进社区与社会的交流沟通

展示是传播知识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社区特色文化展示是展示社区特色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渠道, 它把社区的文化通过图片、文字、影像有效地组织在一个空间中, 全面地向受众展示了社区内存在的特色文化。社区展览馆是社区的一个“窗口”, 社区外社会人士, 包含普通百姓、各级公务人员等非社区内人员, 通过社区展览馆的展示内容, 能够在短时间内整体了解该社区的概况与特点, 社区展览馆成为社区对外的一张“名片”, 促进社区与社会的交流沟通。

(2) 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社区展览馆一般设置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部, 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内居民处理日常事务与聚集活动的场所, 所以在这样一个聚集人气的地方, 展览馆的被参观频率较高。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尤其是居住在城市内的居民, 邻里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更别提社区的文化被熟知和被建设。社区展览馆通过把特色文化集中展示出来, 社区内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能全面了解所住社区内的文化特色, 甚至社区内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参观社区展览馆的实践活动, 进而继承文化, 将来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通过参观社区展览馆, 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人与社区的联系, 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凝聚力。

(3) 形成社区人的正确价值观,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的特色文化是正能量的文化, 拔尖的文化。通过把这些文化展示出来, 参观者能够被感染熏陶, 在日常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文化修养, 从而引导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社区特色文化的展览形式是促进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较佳的通道。

三、以南京市鼓楼区丁山社区电影文化展览馆设计为例

丁山社区坐落于古老的明城墙下, 社区中有不少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的居民, 95岁的老红军索心忠参加过延安电影团, 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放过电影;89岁的刘镇吾在几十部电视剧里当过群众演员, 获得过有“百姓奥斯卡”之称的江苏影视频道“茉莉花奖”;七旬老人汪明康从事电影放映工作50多年……因此, 提取这一特色提出建设社区电影文化馆的构想。

电影馆展示设计分为五个部分 (见图1) 。第一部分是电影的故事。通过4个年代 (50至80年代) 的20部代表电影, 展现当时年代人们的精神欲求、时尚和生活理想。每部电影的经典台词、经典画面都得到充分展示。第二部分是电影的制作介绍。通过流程的介绍, 了解电影制作这门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体会电影制作人如何在光影交错中, 为我们呈现出悲喜交加的世界。第三部分是我的电影情缘。这是整个展馆的中心部分。主要通过丁山社区10位居民的经历, 追寻那些已被人们渐渐遗忘的独特声音、时代痕迹、历史变迁以及与电影有关的故事。第四部分是社区电影。在这里, 通过展示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注社区百姓的生活需求、观念乃至心灵的影响和塑造。第五部分是一个小型的放映厅, 位于展馆的中心位置, 放映机是南京自产的老式16毫米放映机, “观众席”是已经很难见到的小板凳。小板凳是设计师走遍乡村, 从农户家以旧换新收集而来, 是人工做旧无法比拟的效果。整个展厅运用触摸屏、电视、音响等多媒体展览形式, 丰富了电影馆的表现形式。

丁山社区电影馆的建立增强了社区的软实力, 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化建设。电影文化馆作为主题性的展览馆, 其陈列语言紧紧围绕着电影, 即技术、文化、传播的综合展示。展馆展示形式多样, 流线清晰明了。天花板的造型设计紧贴电影主题, 行云流水般贯穿于整个展厅。放映厅采用场景还原的设计手法, 使观者可以体验到已经逝去的观看露天电影的现场感觉, 在情境中领悟电影文化展览馆的陈列述求, 达成社区电影特色文化展览馆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在良, 朱忠明.浅谈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大众文艺, 2012 (6) :142-143.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3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犹如每一个迅速生长的生命体一样, 各色鲜明。特色就像是它的血液, 给予它生的动力与能量。大庆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 现阶段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时期, 城市景观的塑造必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景观设计突出城市特色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 通过构建城市景观展示体系, 研究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和展示设施, 将城市景观特有的文化特质通过景观设计手段更好的传达给使用者, 也使设计更有条理, 更有章可循。

一、大庆特色城市景观的展示内容

大庆虽因油而生因油而荣, 但是这绝不是他唯一的特点。我们要通过景观展示给大家的包括大庆特有文化部分和现代城市生活需求部分。

1. 大庆特有文化部分包括人文部分和自然部分

对于人文部分,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建设城市文化的灵魂。他能够赋予大庆城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 以及粗犷豪放的黑土文化都是大庆的特色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延续性特征。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大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虽然没有石油精神、铁人精神那样轰轰烈烈, 但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示着城市厚重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 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自然部分, 天然的百湖之水和草原湿地为他增添了一抹娟秀之美。

2. 现代城市生活需求部分

我们说大庆作为一座现代都市, 其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 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宽容的接受多元文化的城市, 所以其城市文化应该在保持原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兼容并蓄,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和可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包括有商业展示、科普展示、政治宣传、庆典展示等。这一部分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展示设计的一种形式出现。

二、大庆特色城市景观的展示方式

1. 参观式

以观赏为主要方式的展示, 这是较常规的一种景观的表现形式, 又可以分为以自然景色为观赏对象和特色文化元素为观赏对象两种。利用这种自然景观元素, 加之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使之形成一个合理、优美、赏心悦目的情境。在这里可以融入一下文化的元素, 与硬质的景观设施相结合, 起到传播、宣传地域特色文化的作用。大庆现有的景观多为此类, 如铁人广场、现代广场等。

2. 体验式

体验式景观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景观形式, 设计师通过对景观环境内给用地和环境的整合, 形成一种可以使游人在此景观环境中能够参与其中, 通过真实的参与某种经历或通过感官感受某种气氛的一种景观模式。

(1) 情境体验

这种方式更多用在展览式建筑和旅游区中。比如世界上第一家露天博物馆——瑞典斯坎森露天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是依附一幢建筑并在其内部进行收藏展示, 而是以多种传统建筑、街区、历史实物以及特定自然景观共同营造的一种开放式展示场所。

但在现代城市景观中也应当提倡利用这种方式, 尤其是在大庆, 铁人精神或者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都可以融入到景观中, 如在城市广场中设计中, 就可以以大庆城市发展历程中每一个节点性时间段的社会现状为表现题材设计可参与性的活动项目或游览方式, 共同这些节点的组合便成为整个景观环境发展的线索, 使景观空间成为有情节的环境。

(2) 感官体验

景观不仅是可观的, 还是可以用其他种的感官形式去欣赏, 听觉、触觉、嗅觉甚至是味觉。

自然现象中的微妙而动人的声音, 对我们体验园林景观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鸟鸣山更幽”“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等等。微风拍打松林、轻抚杨柳、潺潺溪水、呦呦鹿鸣、黄鹂鸣柳、高蝉鸣远、落落雪声等, 不仅为自然风景的赏阅添加了不少的情趣, 而且也能增加场所感。丹麦的Pindstrup Centret教育中心——一个以增进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交流的机构, 其在设计户外活动场所时, 根据不同树种在风中所发出的声音也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一特性, 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树木, 使得对听觉相对敏锐的视觉残障儿童能够对区域产生自我定位的场所感, 对人的潜意识和残障儿童的自信心塑造都有着重要的引发作用。除此之外, 人造声音的合理应用, 也会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变化, 比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情境广场的设计中也可以加入不同的声音效果以形成更好的体验感。

触觉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也可以说是匠心独具。不同材质的雕塑、柔软的草地、晶莹的冰灯等都吸引着我们伸出手脚去碰触体验。比如通过冰雪去体现寒冷, 通过岩石坚硬的棱角去体现石油工人的粗犷和坚韧。使人在碰触中通过一定的联想更突出体现景观的主题。

嗅觉, 多用于景观环境中植物的应用上。“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就为景观中嗅觉的作用做了很好的解释。不同的气味也许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园林景观通过气味这种媒介使我们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 安静修养的环境要求下, 周围的植物应该倾向于选择能够散发自然、沁人心脾等宁静气味的树种, 如松树、扁柏、台湾丝柏等。而需要激发人们行为活动聚集的场所, 运用一些能散发刺激人们参加活动欲望的气味树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对景观环境嗅觉刺激的把握不仅能够丰富多种感官的综合体验, 更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提到味觉, 可能人们想到的首先是美食, 而不是美景。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杯香茗或许更能提起人们对景观的兴趣, 更能感受景观设计的真谛。在景观空间中, 在适合的地点配以适合的饮食环境, 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功能要求, 也更能丰富空间的感官需求。

在景观空间中, 通过对游览者感官多层次的调动, 会激发人们对景观多维度的认知, 从而激发游览兴趣, 提升景观的场所

灯光色彩在空间性格塑造的研究

王慧明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00)

摘要:灯光色彩在人类生活的社会中占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不仅仅是灯光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更多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性格。因为灯光色彩自己本身可以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感情, 从红、橙、黄色调带来的暖感到蓝、青色调带来的冷感;还是从高明度而鲜艳的明亮灯光带来的明快感到深暗而混浊的暗淡灯光带来的忧郁感, 灯光色彩都在利用自己本身的各类要素影响着空间的环境, 塑造这空间自有的性格。而灯光在人类的生活领域中已经不只是产生照明作用, 更多的时候成为设计师的完美助手。

本文通过图片展示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充分研究了灯光色彩的基础, 并分析灯光色彩所产生的色彩表情。最后提出绚烂的灯光色彩利用色彩产生的效果可以为不同的人群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性格。在结构上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先总的论述灯光色彩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性格, 再从灯光色彩的基础着手分析并引出本文的观点, 最后阐述灯光色彩塑造空间性格的重要性及影响。

关键词:灯光;色彩;空间;感情;心理

一、灯光色彩的渲染对人心理的影响

灯光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 在红色环境中, 人的脉搏会加快, 血压有所升高, 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 脉搏会减缓, 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 颜色能影响脑电波, 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 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灯光产生的光影效果, 丰富了空间的结构。灯光色彩的变化引发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可是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层次, 其中也蕴含着不同的感情色彩, 塑造出不同的空间个性, 从而将空间的主题深化。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 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就要有相应气氛的空间支持, 如果空间氛围与活动性质错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妨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人的活动是多面的, 空间性格也应该丰富多彩, 这样才能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

二、灯光色彩的感情化

灯光色彩引起的复杂感情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性,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 无论是单

感, 也是本无生命的设计语言变得更鲜活。

三、大庆特色城市景观展示设施的设计

景观展示设施即在景观的展示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设施。景观展示设施作为游人在景观环境中活动的载体, 直接影响着游人在整个环境中的游览程度。根据景观展示设施在空间中的功能, 将其分为展示景观与形成景观两类。

1. 展示景观的展示设施

这类展示设施是指游人可以借助该设施完成观赏。如道路、栈道、桥梁等, 形成路径, 方便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通行;观景平台、高地或观景塔等, 或深入水面、或俯瞰全园, 利用不同高度和角度, 使游人得到不同视角的观景感受;再如各类标识, 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信息提示或警示, 使人们的游览更安全、便捷;还有就是各种文字性展示, 科普、宣传或介绍, 寓教于乐, 都是人们游园的好助手。

2. 形成景观的展示设施

这类景观展示设施不仅能辅助人们观景, 更是作为园中重要景观而存在。多为建筑的形式。在内部功能上是整体景观环境不一光源, 或者是几色光的混合环境, 在灯光色彩的心理方面, 也存在着共同的感情。无论是灯光色彩浓一分, 还是淡一分, 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同时带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 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灯光色彩的冷暖:灯光色彩的冷暖感, 是观感上最明显的心理效应, 一般来讲, 从暖到冷的色调排列是: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 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 因此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 (如图八暖色系产生的效果) ;凡是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感 (如图九冷色系产生的效果) 。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 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 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 黑色有暖感, 灰色属中。色光的冷暖感在形成人的心境和背景环境的气氛效果方面非常明显.在背景环境的设计中, 冷色调的均匀布光用于表现一种凝重.静谧的气氛;而偏暖的色调则具有明朗, 舒适, 热情, 愉快的气氛。

第二, 灯光色彩的强弱感:高纯度色光有强感, 低纯度色光有弱感;有彩色系光比无彩色系光有强感,

有彩色系光以红色光为最强;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 对比度低的有弱感。

第三, 灯光色彩的轻重感:灯光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 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 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 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轻感。 (如图一、二)

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善景观空间的功能性, 同时在外部形式上也要求更具艺术价值, 成为全园或局部景观环境的视觉焦点。或是在整体布局上, 形成主要节点, 通过与其它景物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组合, 成为人们视野中景象画面的构成元素之一。

在城市景观展示的体系中, 展示内容是前提条件, 展示方式是手段, 展示设施是载体, 三者要在不同的地域环境, 不同的设计方案中磨合、调整才能达到更好的一致性。

以大庆为载体的城市景观展示体系更应该凸显出其“天然百湖之城, 绿色油化之都”的城市整体定位, 符合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特色城市景观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有巨大意义。本文提出通过分析大庆城市特色人文和自然环境, 来构建特色城市景观展示体系。总结大庆特色展示内容;探讨特色展示方式, 并提出参观式和体验式的模式;设计特色展示设施, 为大庆特色城市景观展示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庆,城市景观,展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春富, 陈雪.城市景观中的展示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6 (09) :39-41.

[2]李明洋.五感体验式景观设计.科技信息, 2011 (05) :348.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4

南宁市规划展示馆位于青秀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东南面, 桂花路东面、凤岭南路北侧。建筑整体造型采用“热带雨林”的空间概念, 以时间为轴线, 是全面展示南宁市城市建设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性展馆。规划总建筑面积21238平方米, 其中市政公共绿化用地约1520平方米, 实际用地面积23333.33平方米, 建设内容包括主题规划展示区、临时展示区、场内停车以及室外山体公园。主题规划馆靠用地东北面布置并嵌入山体, 设计为地下一层, 面积4283.63平方米;地上三层, 总面积16954.55平方米, 展示面积11539平方米, 其中一层布展面积3322平方米, 二层布展面积5389平方米, 三层布展面积2828平方米。

该馆定位是以城市规划展示为平台, 全景式反映南宁城市历史和建设成就及发展前景, 便于市民参观了解城市发展变化和未来规划, 更有利于向国内外宾客展示南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建成后将成为南宁市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 并将成为南宁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是集展览、市民休闲、景观为一体的新概念展示馆。

主设计师简介

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执行总建筑师、筑博设计建筑工作室总负责人, 著名学者, 城市规划专家。在积极参与建筑实践的同时, 一直保持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其批判角度主要为空间政治学研究, 关注意识形态以及资本在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运作轨迹。建筑实践以积极的态度与权力和资本互动, 尝试以专业技能影响和揭示当下大规模空间生产的具体状态。

设计特点: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新演绎绿城风情

南宁简称邕城, 又叫绿城。针对项目城市地域和承载功能的特点, 设计师倾向于不单纯使设计趋从于一种风格, 而是进行融合。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新演绎城市风情, 用建筑语言去诠释南宁绿城的概念以及绿城人宽容的气度, 并将丰富的城市生活融入展示馆空间。为整个城市提供向市民展示的窗口, 让市民在其中关注城市, 了解城市。

建筑地址位于一座山体公园的边缘, 如果按照常规做法, 将会在路边留出空旷的纪念性广场, 而将建筑后退挤到山边, 削去大部分山体建造十几米高的挡墙, 这样一来既占据和破坏了市民散步的公园空间, 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消极的体量庞大的建筑和一个无用的广场。设计方的做法则是将建筑贴向道路布置, 以便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山体。延续山体以占满基地, 从边缘切开、掀起、抬高地皮, 中间置入主要展览空间和办公空间。原有的优良山体资源在建筑上得以延伸, 建筑仿佛从环境中自发生长出来, 与自然和谐共生。

沿街的建筑体量向上托起, 架空形成有遮阴的近人尺度的公共空间, 以代替空旷的前广场, 这里既是室外临时展厅也是供市民遛弯的通道, 如此便可以让城市规划展览更贴近市民。设计最显著的特征是将该建筑屋面设计为一个起伏的人造山丘, 使建筑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这不但使山体的保留变成了该项目的景观特色, 而且扩大了山体公园的面积。这样一来, 虽然占据了场地、修建了建筑, 但是却还给市民一个更大、更有趣的开放公园。

起伏的地景屋面由若干个喇叭状钢结构体支撑着, 喇叭形既顺应山丘起伏, 又形成良好的受力形态, 使建筑内部获得33米的大跨和15米的悬挑空间。“喇叭”同时也是导入阳光、收集雨水的装置, 并且内部作为楼梯间、设备间等用途。

建筑二层拓扑变形生成的树干状空间作为支撑结构, 并融合雨林特征, 行走于其间仿佛漫步于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之中。同时使建筑具有壮族干栏式吊脚楼意向, 上层展览空间既拥有优良通风干燥条件, 又用现代手段表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南宁市规划展示馆因屋顶如同山体蔓延衍生, 平缓而舒展起伏, 结构的曲面形式造成施工定位较困难, 因此结合先进的BIM技术, 为屋面结构板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展示馆内展厅空间形状各异, 在设计中力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内部不设吊顶, 因而设备管线的合理布置极其重要, BIM三维的管线设计、碰撞检测可提前预判完成的效果, 以优化设计, 保证让设备高效运行的同时不影响展厅的空间感受。馆内有固定展、临时展, 展出内容丰富多彩, 展品展出摆放形式各异, 而包含全部建筑信息的三维BIM模型可以为各种展览提供三维的空间参考、模拟演示、设备需求等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需求。馆内各专业设备信息加载在一个统一模型之中, 不管是在建设阶段还是运营的各个阶段, 都可以实时继续补充信息, 通过BIM应用, 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管控, 同时还可以提升造价、质量、计划的总体管理水平。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 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 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 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做数字化处理, 从而可以浑然一体, 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 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 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如今, 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 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

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 这是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一一道来:报道及时、零传播成本、多媒体、可以检索等等。有报道说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前几任媒体: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 拥有5000万听众, 电视诞生13年后, 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 而因特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 到拥有这个数量的用户只花了4年时间。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 确实起了传统媒体所起的很多功用, 或者说它替代了传统媒体的很多功用。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媒介的优势, 决定了基于网络为平台的导识系统超越传统载体的导向将是一种必然。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 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城市导识系统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

(二) 城市导识系统的基本定义与设计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甄明舒的《城市空间导识系统初探》一文中将“导”和“识”两个动词放到一起。“导”字是指系统本身作为施动主体, 起到指导的作用。“识”则将受动者称为主体, 在“指导”之下, 完成了“识别”“认识”“了解”的行为过程。因为导识系统的功能不仅仅是指明道路的作用, 还能够使人通过这套系统对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名称更强调互动性, 不仅仅在于导, 而更重视“识者”的感受,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会其中, 让导向设计的概念更加人性化, 双向互动的名称将设计者和受众都尽数囊括, 这样的称呼“城市导向系统”更具有人文情感和设计细节的感受。简而言之城市导识系统的定义是:不单纯的作为一个导向的工具, 会随着技术, 经济的发展, 转变为更加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一个“导”和“识”的互动系统。是能够与识别者交互, 并能传达城市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城市导识系统。

(三) 第四媒体在城市导识系统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1. 传播范围广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 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 那么你就可以在上面寻找任何城市的导识系统, 你要去的城市文化、街区、公共交通、自驾车路况、甚至红绿的设置时间等等, 在瞬间了解相当多的陌生城市的信息。

2. 可视化和完全以“识”为中心

导识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受众的识别, 受众能完全简单的识别是一个导识系统是否成功的标志。

未来的城市导识系统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呈现城市的完美的三维立体图, 同时只需要语音对话, 就有虚拟的导向解说员用多国语言来介绍一切关于陌生城市的街区, 城市方向的状况, 并且帮助你选择更好, 时间更短的最佳路线。这样不管受众是什么样的人群, 不管是盲人、外国人或者是文盲, 都会相当简便的帮助识者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同时对未来地设计师在设计导识系统上也提出新地挑战和思考。

而且随着科技地发展, 未来城市导识系统也不再是固定不动地指示牌, 而是可以存在于智能手机、手表、车载液晶、等便携地随身物品之上, 只要连接网络, 导识系统就可以随身而行。不管你要去哪里, 导识系统将给你随时提供最新地即时地城市导向。

3. 未来城市导识系统定制与交互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 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 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 从实体到虚拟, 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 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 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做出自己的反应, 未来地导识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量身定制不同地导识方法。例如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处理商务, 那么未来地城市导识系统将给它制定一系列地商务场所地导识。如果一个人去旅游那么未来地城市导识系统更多地定制旅游导识地路线, 旅游地的城市背景等等。

(四) 第四媒体与城市导识系统结合设计方法

网络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可以以动态形式或静态形式出现, 网络的web色彩和版式需要统一, 其形式和要素非常多, 可以概括为基本元素形式。这里所说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文字的处理、背景色彩、各种动态按钮、图表、表格、导航工具、背景音乐、互动影像、视频播放、小窗口等,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元素, 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个元素要有一种共同点, 这也就是网络形象设计的创意设计所在。

以上各视听元素大多数浏览器本身都可以显示或收听, 无需任何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比如, 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显示GIF、JPEG图形和GIF89a动画。还有些多媒体文件 (如MP3音乐) 需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上, 然后启动相应的外部程序来播放。另外, 在浏览器使用插件 (Plug-in) 可以播放更多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微软推出IE浏览器后, 提供了基于OLE的Active X技术, 用来在网页中播放多媒体。目前Active X已经成为热门技术。另一种播放多媒体的技术是Java Applet。它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网页之中的小应用程序, 相比于插件和Active X, Java Applet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跨平台能力, 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未来导识系统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 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 现代导识系统在网络传媒上的未来应用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虚拟空间的城市导识系统也应运而生。无疑网络的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设计师新的挑战。

城市导识系统一直是依赖于各种媒介作为介质来传播, 科技的进步也给识别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新媒介的产生也必将推动设计的转型。

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 时代的概念也在逐渐变化,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信息传播业面临一场变革, 城市导识系统也延伸到新的领域, 互联网络上逐渐成为讯息宣传的重要阵地, 具有迅捷、传播范围广等优势, 城市导识系统也逐渐应用在互联网上。网络的自由性和互动性, 更加将“导”和“识”两个概念完全的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识”者为中心的设计。因为其它的传统载体受到的局限相对网络要多的多。

总之未来城市导识系统将是技术与艺术集合的核心。紧跟时代步伐, 视觉文化时代的要求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变化, 整体的统一的、便于识别的导识系统将对未来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导识系统设计的逐步完善, 未来城市导识系统将是技术与艺术集合的核心。文章探讨了整体统一的、便于识别的导识系统将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城市导识系统,第四媒体,互联网,六大媒介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M].新世纪出版社, 1995.

[2] (美) 梅格斯.二十世纪视觉传达史[M].柴常佩, 译.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4.

[3]甄明舒.城市空间导识系统初探[D].2004.

[4]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结构设计 篇6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城区西北部,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经黄山机场进入黄山市区的第一张名片, 是黄山市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本工程地下1层、地上3层, 建筑中部为单层高度约为30.2 m的大空间结构, 总建筑面积约16 000 m2。其中, 地下室为平战结合6级人防, 平时为车库及设备用房, 战时为甲类6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41.0 m, 室内外高差450 mm。

二、上部结构

工程建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长度约为130.0 m, 宽度约64.0 m。建筑长向的两侧各有3个楼电梯及功能用房围成的筒体, 筒体为2~3层。东部二层为大悬挑混凝土结构, 最大悬挑为18 m。中部为大空间结构, 钢结构玻璃坡形屋面, 屋面最大高度30.3 m。

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大空间中厅屋面采用钢管空间桁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的规定, 本工程拟建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 框架及剪力墙按抗震等级为四级采取构造措施。工程采用PKPM系列软件 (2010版) SATWE (墙元模型) 进行整体结构分析, 钢结构及大悬挑结构采用SAP2000计算分析。

三、基础设计

工程位于山头顶部, 场地地基土呈中部岩石。周边是粘土层或填土的形式, 基础持力层起伏较大, 对基础设计及整体结构稳定有较高的要求。

1. 基础形式

设计利用中风化岩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并采用天然基础与桩基结合的基础形式。天然地基基础分为两种:其一, 岩层面较浅 (距基础底面埋深不大于1.5 m) 时, 基础直接开挖至岩层面;其二, 岩层面埋深较大 (距基础底面埋深大于1.5 m且不大于5.0 m) 时, 采用人工挖孔墩基础。当岩层面距基础底面埋深大于5.0 m, 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2. 加强基础整体稳定的措施

(1) 要求每个柱下基础均须落在稳定岩层上。根据勘探结果, 局部柱下中风化岩层中间有粉土混圆砾夹层。此类柱下人工挖孔桩须穿越上层中风化岩层及粉土混圆砾夹层, 桩底进入稳定岩层不少于1 m, 基础开挖后及时验槽并做好相应记录。

(2) 场地东北角中风化岩层面较低, 该区域柱下均须设置人工挖孔桩。由于岩层面以上主要为杂填土层及后填土层, 为消除填土固结、沉降等对基础的不利影响, 适当加强了该区域人工挖孔桩的桩径, 并将挖孔桩箍筋全长加密。同时在基础底板面标高下5.0 m处增设混凝土拉梁, 使该区域的人孔挖孔桩形成框架, 加强该区域人工挖孔桩的整体性。此外, 结合室外环境, 在该区域建筑外围设置混凝土挡墙, 确保该区域土体不会流失而影响主体结构安全。

(3) 工程大部分柱下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墩基础。为增加整幢建筑的基础稳定性, 将墩底进入中风化持力层的深度适当加大。要求墩底进入中风化岩层不小于1.0 m, 柱墩箍筋全高加密。通过此措施, 加强了基础与中风化岩层的有效连接。基础底板设计为筏板基础, 底板厚度取750 mm, 底板配筋适当增加, 以增加整幢建筑的基础整体性。

四、大悬挑结构的设计

建筑东侧二层为宴会厅, 层高约9.0 m。位于主入口上方, 为整层大悬挑结构。北侧悬挑17.7 m, 南侧悬挑8.9 m。

1. 构件截面尺寸

宴会厅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采用箱形整体外挑, 利用两侧混凝土墙与楼板、屋面板组成箱体, 实现大跨度悬挑。两侧混凝土墙厚600 mm, 楼层板和屋面板采用单向梁板体系, 梁截面尺寸为600×1 500, 板厚150 mm。

2. 大悬臂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SAP2000软件, 对该悬挑结构进行分析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单片悬挑墙和整箱体, 结构的配筋采用二种计算结果的包络值。计算主要结果见下表1。

3. 大悬臂墙配筋方式

根据混凝土墙的受力机理, 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的配筋方式设计大悬臂墙。在混凝土受拉区域配置通长纵筋, 并满足深梁的构造要求, 混凝土受压区域配置构造纵筋。大悬臂墙在顶部及变截面处有应力集中现象, 在此区域适当增加墙体配筋以对此区域的混凝土形成较强的约束。此外, 配置斜向钢筋, 以增加混凝土墙的整体性并提高其抗弯、抗剪能力。

4. 结构整体加强措施

为使宴会厅上下层楼板与两侧悬挑混凝土墙形成整体外挑, 同可在大悬臂墙的平面外形成可靠支撑, 在楼、屋面板与混凝土墙交界处设置水平加腋, 并适当加强楼板的板厚和配筋。

5. 端部变形控制

根据整箱体计算结果, 南侧悬挑端变形10 mm, 北侧悬挑端变形25 mm。设计通过指定悬挑端部不同的起拱值来协调二者的变形, 起拱值为恒载下的端部变形。

6. 对施工的要求

要求此区域混凝土强度提高为C35, 并采用早强混凝土。大悬臂区域施工时须加密竖向支撑, 提高支撑的刚度, 并要求大悬臂区域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模。

五、钢结构屋架设计

1. 钢结构屋架形式

钢结构玻璃屋顶采用钢管桁架形式。由于建筑造型的需要, 桁架平面及立面呈不规则棱形。跨度30.0~40.0 m, 且西立面呈向外倾斜布置。

2. 钢结构屋架结构计算

钢结构屋架采用SAP2000软件计算。由于桁架为半梭形单桁架, 整体平面外稳定度较差。结构设计时, 可采用平面外增加水平拉杆和适当增加主杆件截面等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3. 钢结构屋架节点

由于支座处四杆相交且杆件夹角偏小, 因此加工实现较难。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支座铰接节点, 使得支座既可便于施工, 又可满足计算假定。

六、结语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造型独特, 平面布局、立面空间均十分复杂, 目前该工程结构已经封顶。本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难点如下:

(1) 整个建筑位于山顶, 地质条件复杂, 为保证整个建筑的基础稳定, 可通过增加基础的埋置深度、增加柱墩与岩层的接触面以及适当加强基础底板等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2) 二层宴会厅为大悬挑结构, 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计算。大悬臂结构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配筋方式, 并在应力集中区域做了相应的加强。为使宴会厅可以作为整个箱体外挑, 采用了楼板加腋, 加厚楼、屋面板等构造措施。通过分别指定两片悬挑墙端部的起拱值, 协调大悬挑结构的整体变形; (3) 大空间屋面桁架造型特殊, 平面外稳定及支座节点均要特别注意。

摘要:黄山市城市展示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周边设有6个钢筋混凝土筒, 中部为大空间结构, 屋顶为钢管桁架形式, 桁架平面及立面呈不规则棱形。该建筑位于山头顶部, 地基较复杂。该建筑二层东侧宴会厅为大悬挑结构, 采用SAP2000进行有限元分析。

关键词:钢管桁架,地基,大悬挑结构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展示伤口的城市 篇7

一、“人性化”与“可持续性”的处理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 在具有美观的同时能根据大众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方便大众, 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功能诉求, 又要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人性化具体到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 就是在设计中以“人”为本, 所有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 所以对空间功能的基本要求, 即以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人”为本, 人性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且这种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空间的存在是由人的感知产生的, 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研究, 首先是要清楚人在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 而展示空间作为规划馆空间的主体, 它与城市民众的生存生活是紧密相连, 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物品和空间, 是展现城市魅力的“艺术品”, 作为城市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规划馆空间应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情味, 适应公众多方面需要并为其活动提供空间的创新与背景。

成功的空间设计应当提供给人们各种有趣与有益的场所、空间和实体, 虚拟和现实。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空间也应该考虑到人的需要, 提供给人们一种“人性化”的空间, 可以自由的参观, 接触新的理念, 学习新的观念, 获得乐趣等。这绝非如想象的那般简单, 展示空间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不仅成为与人类生活一样丰富和生动的历程, 而且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所以, 我们应认识到“展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展示生活。”[1]

人性化设计在展馆的空间设计中, 首先需满足大众生理与心理需求, 其次要考虑生态性层面的人性化和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也要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具体到规划展示馆的空间上就是参观路线、一块展板、一个扶手、一盏灯、哪怕是展馆内的卫生间, 在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如果把这些综合起来, 实施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将是一场社会变革, 因为它象征着:要从唯经济衡量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协调发展;要从过度泛滥的盲目发展转向适度的科学发展;要从人受自然环境威胁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2]

在我们对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自然的简洁与朴素、情感设计、细节设计的高品质、材料的生态性环保性、对地域文化的关注等都是我们人性化设计的考虑范畴,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自古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传统, 这种传统指的就是一种可持续性, 这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对公共空间发展变化的适应和协调是可持续性设计思想的核心和实质, 一切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都离不开这一问题。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的定义各式各样, 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这一概念出自于“布伦特兰报告”, 而在当今社会, “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把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又不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构成威胁”, 也就是说,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城市的发展来决定的。就客观而言, 城市规划展示馆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我们在逐步扩大城市规划馆的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它的精神的功效。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从最基本的功能出发, 从环境的角度出发, 从材料、技术、人的情感、行为、规划、等众多因素考虑, 把狭义的空间转化成广义的空间, 使展馆的空间从二维、三维向四维空间发展, 同时也要方便展示馆的二次或多次改造。

二、结语

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友好”、“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理念和实践。要求人们重视生态、资源和整合性创造力, 人们不仅要回归与自然、环境, 与真正的生活友好, 也应在珍惜人类感官的原始特点中重拾设计的真正感觉, 向一个更高境界的、具有生命力表现的设计创造发展, 所以我们对展示馆的空间设计中也在环境因素加重了筹码, 争取以最小的代价, 营造出最好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晓佑, 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10-18.

[2]张立.展示空间的设计——人为空间的设计方法探寻[J].湖北商业高等学校学报, 2001, (12) :74-75.

上一篇:网球专项课程下一篇:重型汽车电磁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