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感染伤口

2024-09-25

慢性感染伤口(共7篇)

慢性感染伤口 篇1

2006年3月至2007年4月, 作者对120例慢性感染伤口给予护理干预,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 男64例, 女56例, 年龄18~76岁, 平均病程14d~5个月。疖、痛、脓肿切口引流70例, 压疮8例, 外伤造成慢性感染伤口30例, 术后感染伤口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及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

2 结 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 分为治愈:全身症状消退、肿痛消失、伤口愈合;有效:伤口感染控制, 伤口未完全愈合;显效:伤口感染状况减轻, 伤口未愈合。患者焦虑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伤口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标准分为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 患者表情安静;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 患者表情安静, 有皱眉动作;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 患者痛苦明显, 有咬牙、呻吟等;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2.2 不同护理方法下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疗效比较、焦虑程度比较、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3。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慢性感染伤口患者反复求医, 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建议;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对病情不认可, 再者频繁换药增加了患者痛苦, 常表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对治疗失去信心。应关心、安慰患者, 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经常与患者谈心, 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焦虑、紧张, 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 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 增加伤口感染机会[1], 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调动自身潜能, 有助于伤口愈合。介绍处理伤口的先进方法及国内外对伤口处理的最新进展, 介绍同类患者恢复好的病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3.2 伤口护理

首先对伤口要进行评估, 详细了觧病情和伤口感染的情况, 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感染程度, 伤口的分泌物、渗出物、伤口渗液的气味、恶臭为伤口感染的第一指征[2], 如血液和浆液容易辨认, 如渗出物为脓液, 就应观察其性质并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1) 控制伤口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局部红、肿、热、疼及气味情况, 感染局部应彻底清创,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 防止炎症扩散。 (2) 清理伤口: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清理, 充分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 用大量盐水冲洗, 然后用选择清创性敷料至基底层变为新鲜的肉芽组织, 清创性敷料可活化自体溶解过程, 达到去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但不会溶解正常组织[3]。 (3) 保持伤口湿润:保持伤口上湿润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 运送白细胞构成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部分, 利于其他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如巨吞噬细胞的运动[4]。选用敷料应符合以下6条标准:①能保持生理环境, 防止干燥;②有利于坏死组织脱落, 保持基底洁净, 减少污染;③有利于引流除臭;④舒适, 防擦伤, 能保持创面不受外力损伤;⑤有利于细胞移入和肉芽形成;⑥方便省时, 易揭除而不伤肉芽组织, 利于保持伤口湿润, 促进愈合。 (4) 更换敷料:更换要以渗液的多少而定, 以下次换药时伤口内无大量渗液滞留为标准。填充敷料要注意松紧度, 过紧会影响引流和血供, 过松则使敷料不能与基底很好接触, 降低敷料效用。

3.3 伤口疼痛的护理

伤口感染后释放致痛物质和炎性介质;引起伤口疼痛, 而释放物质又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水肿, 使疼痛加剧。另外伤口换药时有直接刺激创面的神经末梢, 故操作时往往会引起剧烈疼痛。伤口疼痛影响着患者整个躯体精神状态, 疼痛的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 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循环紊乱, 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及营养物质减少,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要告诉患者多休息, 注意保护伤口, 保持心情愉快, 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看自己喜欢的杂志来分散其注意力, 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属配合工作, 生活上要照顾好患者, 尽量减轻患者伤口疼痛, 给患者伤口换药时稳、准、快、动作轻柔, 娴熟, 尽量减少对伤口刺激以减轻疼痛。

3.4 营养的护理

多数患者伤口经久不愈, 反复感染, 渗液多, 消耗大量的人体蛋白质、热量和水分, 缺乏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的能力, 营养不良延缓伤口愈合。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 如:瘦肉、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康复。

4 讨 论

伤口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因素, 伤口感染因素, 伤口疼痛的因素, 营养因素等, 慢性感染伤口都会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与折磨, 精神伤害大;使患者产生厌倦心理, 抵触换药治疗, 不按时来门诊换药, 不注意伤口的保护, 加重了伤口感染, 延迟了伤口的愈合。作者给予对照组护理干预, 首先评估与伤口感染的有关因素, 彻底清创伤口,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结合伤口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控制伤口感染, 促进伤口的愈合。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感染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伤口护理措施。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使其身心愉快, 树立继续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本研究结果提示, 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精神、躯体处于最佳状态, 为伤口愈合提供最佳条件, 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感染伤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在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伤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感染伤口,愈合,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安宁, 吴国珍.术后患者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18.

[2]彭瑛.伤口的观察与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945-947.

[3]张冰燕, 胡爱玲, 陈清霞, 等.一例臀部深部感染伤口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1) :60-61.

[4]蒋琪霞, 耿广莉.伤口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35-138.

慢性感染伤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伤口慢性感染患者92例, 其中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最大为82岁, 最小为1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 (47.45±18.15) 岁;患者病程最短为7 d, 最长为3个月, 平均病程为 (17.45±6.57) d。所有患者相关症状以及生化检验结果显示均符合慢性伤口感染的诊断标准。92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较大区别,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均采用不同的抗感染治疗。然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开展护理操作, 包括嘱咐患者按时换药、服药, 详细指导相关药物的用法用量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在加入一些有慢性伤口感染的针对性的护理方式。首先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讲解引发伤口慢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生活中的一些注意和预防措施, 并详细告知患者对于该病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等[2]。同时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能饮酒, 最好戒烟, 同时在治疗期间不能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避免加重病情。同时加强对相关患者开展实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与患者交流的形式, 了解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问题, 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服务, 及时排除患者相关不良心理障碍, 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同时也能加强患者的依从性,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病理护理措施, 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局部特征变化情况, 对于已经发生局部感染的组织应该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 及时排除脓液, 保持伤口的引流通畅。对创口感染部位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 遵医嘱进行静脉输注抗生素, 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展。叮嘱患者应该尽量保持患者伤口湿润情况, 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 运送白细胞构成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功能[4]。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伤口疼痛护理, 可告知患者多注意休息, 注意保护伤口, 同时应该长期保持愉快的心情。可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缓解患者注意力, 减少疼痛感。对于部分严重疼痛患者, 可采用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为 (14.82±4.57) d, 对照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为 (19.62±5.62) d, 两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t=2.6217, P=0.0103,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各种伤口的形成是人们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中一些难以预防的意外情况, 伤口形成后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治疗以及相关处理, 可能会形成伤口感染情况。伤口感染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 治疗难度较大, 容易反复发作[5]。伤口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伤口感染因素、伤口疼痛因素以及饮食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患者伤口感染治疗效果, 影响伤口愈合速度。常规的护理措施通常只注重观察患者的病情, 叮嘱患者用药方式等, 而忽略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等方式。这种传统的护理方式容易使患者在精神上失去对医师、护士的信任, 可能会降低治疗依从性, 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未经过健康教育的患者, 对感染形成并不了解, 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接触感染源, 从而不断引起交叉感染, 病情不断反复发作[6]。同时治疗期间饮食、作息以及不良嗜好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在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有针对性的护理操作与常规护理服务相比, 其康复时间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 对于伤口慢性感染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优化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能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 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所以这种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地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常规护理与有针对性的优化护理两种护理模式下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伤口慢性感染患者92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6例。观察组给予针对慢性伤口感染的护理模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伤口慢性感染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优化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感染,伤口,愈合,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温晓丽.不同护理干预对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的影响比较[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4) :367-368.

[2]次仁德吉.对比研究不同护理方法对慢性感染者伤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8) :225-226.

[3]叶茂, 张敏, 刘果, 等.1例多发伤伴足背肌腱外露伴感染的伤口护理[J].创伤外科杂志, 2016, 18 (3) :188-189.

[4]张寅, 张勤.从护理的角度浅谈伤口调理[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4, 9 (1) :13-16.

[5]黄漫容, 彭利芬, 李敏宜, 等.1例造口回缩合并造口旁伤口深部感染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4, 21 (1) :49-51.

浅谈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 篇3

1.1患者因素

(1) 糖尿病患者; (2) 有吸烟嗜好的患者; (3) 长期使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患者; (4) 营养不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患者; (5) 肥胖患者; (6)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或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1.2手术因素

术前因素 (1) 术前患者皮肤清洁状况; (2) 术前备皮; (3) 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术中因素: (1) 手术室环境; (2) 手术器械的灭菌; (3) 手术人员的规范着装及无菌技术操作; (4) 手术技巧及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因素: (1) 切口护理; (2) 换药。

2伤口感染细菌的来源

(1) 空气中的浮游细菌的侵袭; (2) 手术部位感染灶, 术中切口保护不好, 脏器组织细菌污染; (3) 手术器械清洁不彻底, 灭菌不合格; (4) 布类敷料的质地不符合标准, 纤维微粒脱落, 阻隔细菌性能差; (5)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不合格; (6) 洗手衣不消毒, 手术人员戴口罩帽子不符合要求或口罩帽子阻菌阻水能力差; (7) 手术人员术前刷手不严格, 手刷灭菌不彻底, 刷洗液不符合要求; (8) 手术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 (9) 手术操作不规范, 欠熟练, 切口部位消毒不规范, 暴露时间过长等。

3预防外科伤口感染的计划措施

3.1手术技巧

优秀的外科技术被广泛认为可以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这些技术包括熟练的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无瘤操作, 有效的保护创口;在进行有效止血的同时, 保持适当的血液供应, 防止体温过低, 温柔处理组织, 合理使用引流和缝合材料, 消灭死腔以及术后适当处理伤口。

3.2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环境对于控制伤口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执行卫生清洁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空气每天要进行术前清洁。每日手术间晨间清洁, 先从无影灯开始, 再擦试其它各处, 清洁顺序:无影灯→治疗台→升降台→器械桌→壁橱→麻醉桌→手术床→门。术后要对手术间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接台手术先做无菌手术, 再做有菌手术, 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术中减少人员走动, 历时时间长的手术, 术中进行动态空气消毒1h。

3.3工作人员准备

3.3.1手术人员严格按要求更衣, 换鞋, 洗手衣一用一清洁一灭菌, 拖鞋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戴外科口罩, 刷手前要修剪指甲, 不能佩戴饰物, 凡患有上感、皮肤感染性疾病不能参加手术。

3.3.2刷手和手的消毒。刷手刷一用一灭菌, 用符合要求的外科洗手液, 但不可添加, 刷手认真到位, 并认真进行手及前臂的消毒, 待晾干。

3.3.3参加手术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如有手套破损, 手术衣浸湿, 应立即更换, 术中应保持器械台干燥, 无污染。

3.3.4参与手术的所有人员, 穿上无菌手术衣后, 仅限制在手术区活动, 在进行有血液、体液污染高度危险的手术时, 应穿防水衣或围裙。

3.4手术器械及手术物品

3.4.1合格的手术器械是保证手术安全的第一步, 器械灭菌前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因为器械清洁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彻底清洁, 就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消毒, 也不能保证灭菌合格。认真清洗可减少细菌的残留。器械清洗要严格按清洗程序进行。

3.4.2手术器械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不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 器械要选用高效灭菌剂浸泡, 浸泡时要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及作用时间, 使用前要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以免消毒液残留, 影响伤口愈合。

3.4.3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要选择质量可靠, 证件齐全, 灭菌合格的产品, 严禁重复使用。

3.4.4手术包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严禁交叉使用。

3.4.5对灭菌器械及物品, 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

3.5病人的术前准备

3.5.1尽量缩短病人术前住院时间, 术前住院时间越长, 术后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高, 这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内的耐药菌株在患者体内定植就越多, 进而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危险性。

3.5.2术前纠正治疗潜在性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纠正营养不良。

3.5.3病人术前备皮。传统的术前备皮是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然而目前认为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比应用脱毛剂或不刮除毛发而用剪刀剪去切口部位的粗毛相比, 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升高。因为剃除毛发导致的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与皮肤微伤口有关。因为剃刀损伤皮肤破坏了皮肤的保护屏障作用。之后这些微伤口就形成了细菌繁殖的病灶。而现在研究表明, 术前一日或更早备皮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而现在提倡的做法是术前用脱毛剂或剪刀剪去切口部位的粗毛, 然后用洗涤剂清洁皮肤。

3.5.4病人入手术室前更换消毒过的病号服, 进入手术间减少衣服棉被抖动, 防止尘埃粒子飘浮。

3.6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的是术前开始短程应用抗生素, 其目的不是对组织进行杀菌, 而是为了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细菌污染给患者带来的感染危险。手术开始前30-60min给药为最佳, 给药方式以静脉推注较为合适, 因为静脉推注药物在切口内出现的速度及高峰、浓度要大得多。抗生素一般选用广谱、组织渗透能力强、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杀菌性抗生素。

3.7术后切口护理

(1) 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 伤口有感染征兆时, 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指导有效用药。

3.8外科伤口监测

慢性伤口病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出院的慢性伤口未愈合病人27例,男12例,女15 例;年龄23岁~90岁;其中3期、4期压疮5例,术后脂肪液化5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糖尿病足8例,咽瘘2例,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坏死1例,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坏死1例;出院时伤口均未愈合。

1.2 方法

1.2.1 人员组成

我院现有获得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认可的造口治疗师2名,由造口治疗师负责全院大部分的压疮等慢性伤口处理。由于采用先进的湿性愈合换药方法,效果优于传统换药,得到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认可。

1.2.2 换药方法

自1962年Winter提出湿性愈合理论,近50年来湿性愈合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蒋琪霞等[5]总结其核心是应用“湿性愈合环境理论”指导实践中使用各种活性敷料促进坏死组软化、溶解、清除和营造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即适度湿润、微酸(接近于皮肤pH值)、低氧或无氧及接近体温的伤口温度。我们按照湿性愈合理论的原则选择活性敷料为病人换药。

1.2.3 延续护理的实施

住院期间,造口治疗师与慢性伤口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准备出院时经管医生提前通知造口治疗师,由造口治疗师对病人做出院指导。部分病人依赖造口治疗师换药,希望出院后仍由熟悉病人情况的造口治疗师换药,利于伤口处理方法的前后一致。然而我们并无人力上门为病人换药,所以在出院时就与病人预约时间由造口治疗师在我院造口伤口门诊为病人换药。但是慢性伤口病人,尤其是压疮病人多数卧床行动不便,有的病人家住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不能按时到医院换药。对于行动不便或路途遥远的病人要求他们1周~2周到医院复查1次,或由家属带伤口照片到医院复诊,造口治疗师根据伤口评估情况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采取口头交代、书面材料、电话指导等多种形式提供,病人可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按照造口师的方案换药,甚至由家属换药。病人住院期间建立的“慢性伤口评估及处理记录单”出院后可继续使用,将病人的伤口评估、清洗方法、选用的敷料、健康教育等情况详细记录,留取资料,便于查阅。

2 结果

24例病人经造口治疗师指导换药2周~11周后伤口愈合,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长期服用激素,伤口未愈合,2例病人伤口缩小、变浅后失访,未跟踪到最后的结果。

3 讨论

3.1 出院延续护理的优点

出院延续护理可以实地考察,避免盲目性[6]。而社区护理的不完善及医院护理人员不足,限制了护理人员亲自上门家访指导[7]。我们也面临病人需求与人员不足的矛盾。采取病人间断来医院复查或由家属带照片到医院复诊的方式,基本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矛盾,提高了病人的遵医性,不仅使病人的伤口得到很好的治疗,也给病人提供康复和治疗的心理支持,提高医院的病床周转率,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照片拍摄失真

家属并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对于拍摄照片的要求缺乏了解,往往由于拍摄角度、光线等问题导致照片失真,或者每次拍摄时相机距伤口的距离不同,导致照片所反映的伤口大小前后不一致。

3.2.2 病人来院不便

在急性期治疗出院后,大多数病人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来延续治疗和获取相关的康复信息,健康需求有时难以得到及时满足[8]。慢性伤口病人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相当数量的病人行动不便,甚至瘫痪在床,有的病人家住偏远山区距我院几百公里,交通不便。但目前我们省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造口治疗师,1周~2周来医院复查1次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困难。

3.2.3 技术问题

造口治疗师制订出换药方法后交由家属带病人找就近医院处理,但病人所就诊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并未掌握湿性愈合的理念和方法,在使用敷料过程中若出现问题无法判断、处理。尤其是有的病人由家属处理伤口还存在物品消毒不合格的问题。

3.3 思考

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的通讯工具延伸护理服务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节省了人力资源[9]。使用网络远程会诊,可以减少病人及家属路途的奔波,造口治疗师可以以网络为平台与当地医护人员交流,随时反馈病人的情况和治疗结果,适时调整换药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敷料。

由于照片反映的伤口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有的病人确实需要造口治疗师实际评估、观察伤口情况,而病人行动不方便,可以由造口治疗师到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会诊。这样既可以让造口师查看伤口并指导换药,又减少了对病人的搬动及路途的艰辛,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实际困难。

通过发放资料、组织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湿性愈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更好地配合造口师开展出院慢性伤口病人的延续护理,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综上所述,对出院的慢性伤口病人实施延续护理,确实解决了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病人,使延续护理服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2]雷丁,陶白江,李桂水,等.烧伤科慢性伤口的治疗[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7,2(3):179-180.

[3]蔡新中,蔡新民,张美娟,等.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

[4]张清,魏力,韩洪秋,等.造口伤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80.

[5]蒋琪霞,李晓华.湿性愈合理念及方法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10A):2635.

[6]刘晓琴,赵新莲,蔡国梅,等.出院延续护理服务对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10-712.

[7]崔玉洁,樊桂莲,段玉莲,等.电话回访在髋关节置换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49-50.

[8]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1-434.

慢性感染伤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共有1 236例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 其中36例患儿术后出现手术伤口感染, 包含男20例, 女16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4.6±1.1) 岁。

1.2 方法

对1 2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主要根据三个因素展开统计: (1) 患儿自身因素, 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性别等。 (2) 病房环境因素, 主要是患儿手术后居于单人病房、双人病房抑或多人病房。 (3) 手术及护理因素, 主要包括主刀医师年资及责任护士资历、手术切口类型等。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不同的患儿手术伤口感染情况比较

(1) 性别:在1 236例患儿中男668例, 伤口感染20例 (3.0%) ;女568例, 伤口感染16例 (2.8%) ;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2) 年龄:年龄<3岁712例, 伤口感染26例 (3.7%) ;年龄≥3岁524例, 伤口感染10例 (1.9%) ;年龄<3岁者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3岁者 (P<0.05) 。 (3) 体重:体重较轻198例, 伤口感染10例 (5.1%) ;体重正常834例, 伤口感染22例 (2.6%) ;超重204例, 伤口感染4例 (2.0%) ;体重较轻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及超重患儿 (P<0.05) 。

2.2 病房环境不同的患儿伤口感染情况比较

单人病房中患儿213例, 伤口感染3例 (1.4%) ;双人病房中患儿258例, 伤口感染4例 (1.6%) ;多人病房中患儿765例, 伤口感染29例 (3.8%) ;多人病房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单人与双人病房患儿 (P<0.05) 。

2.3 手术护理因素和患儿伤口感染情况分析

Ⅲ类切口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类及Ⅱ类切口患儿 (P<0.05) , 主刀医师年资<5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刀医师年资≥5年的患儿 (P<0.05) , 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小儿患者由于诸多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且身体抵抗能力较差, 在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常会给患儿造成巨大痛苦, 同时也会给其家庭造成重大经济负担。因此对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发生原因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儿科行手术治疗的1 236例患儿伤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患儿年龄<3岁、体重较轻、多人病房、Ⅲ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等均是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小儿的机体抵抗力和其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故而年龄<3岁的患儿抵抗能力更差, 术后更易出现切口感染;体重较轻的患儿术后切口愈合通常较慢, 这给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居于多人病房中的患儿在护理人员为其更换辅料及清洁伤口时, 伤口感染通过空气传播的几率更高;Ⅲ类切口较大且患儿复原最慢, 故而更易发生感染;手术医师及责任护士的年资和其手术操作水平及护理水平有密切关联, 尤其是医护人员手术中有无严格的无菌操作对患儿术中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基于对我院儿科小儿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原因的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小儿切口感染的防范: (1) 对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意识予以强化, 强调医护人员在手术及护理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通过组织讲座、贴宣传画、护理文书中提醒等方式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2) 在手术前应严格遵循消毒与清洁程序展开术区皮肤备皮工作, 在备皮操作时应尽量用小儿专用剃毛器。若患儿需行肌肉骨骼系统手术, 术前需展开3次消毒以保证皮肤洁净,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3) 对病房环境加强管理, 由于空气污染是小儿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病房的清扫与消毒工作, 确保病房干燥且通风良好, 同时应对病房中人口密度及每日探视人数予以严格控制, 从而促使病房中微生物数量有效减少。 (4) 在患病期间患儿多数有营养不良现象, 这可导致患儿的抵抗力下降, 进而影响到伤口愈合速度, 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可按照实际情况给予患儿营养液静脉输注, 术后若患儿进食难度大, 也可给予营养液静脉输液;若术后患儿饮食正常, 则应做好膳食指导, 嘱咐家长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食。 (5) 对患儿伤口加强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儿换药, 及时清洁切口和周围皮肤。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共有1 236例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 其中36例患儿术后出现手术伤口感染, 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 探讨小儿伤口感染的原因。结果:年龄<3岁、体重较轻、多人病房、Ⅲ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3岁、单人与双人病房、Ⅰ类及Ⅱ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5年、责任护士年资≥3年者。结论: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小、责任护士经验不足、采取Ⅲ类切口、居于多人病房等。在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无菌操作意识, 在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 术后应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伤口护理并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 从而促使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小儿,手术伤口,感染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盛放.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0) :4513-4515.

[2]赵万春.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692-693.

[3]杨群英, 杨园园, 等.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7) :1711.

慢性感染伤口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进行的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及术后伤口感染的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其中男1059例,女79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51.42±9.25)岁。术前住院时间1d~40d,平均(7.25±1.03)d,急诊手术195例,择期手术1 661例,胆囊手术669例,胆道手术553例,肝脏手术634例,腹腔镜手术1235例,开腹手术621例。

1.2调查方法

对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88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伤口感染的88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并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1.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两组比较以t检验表示,计量数据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且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发生情况及切口类型

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对照组与观察组胆囊手术、胆道手术、肝脏手术三个手术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手术的切口类型分为Ⅰ、Ⅱ、Ⅲ类,其中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且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级别的提高而升高。见表1、表2。

例(%)

2.2肝胆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见表3。

3 讨论

肝胆手术后若手术伤口部位发生感染,可导致病情的复杂化,不仅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还引起了基础疾病的发生,使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相应增加了死亡率。国外相关文献显示,伤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3d~10d,增加医疗费用2000~29000美元,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死亡的风险率是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的2~11 倍[5]。因此,对术后伤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特征,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此次调查的1 856 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 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其中,Ⅰ类切口感染0 例,Ⅱ类切口感染42 例感染率为3.67%,Ⅲ类切口感染46 例感染率为9.24%,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但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的提高而升高,说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切口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升高,切口局部细菌繁殖较多,极易引起感染[6]。

进行单因素分析,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均有一定的关系,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危险因素不仅与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关,还与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诊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龄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差,机体各器官呈进行性减退,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容易感染[7]。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常合并腹腔内各个脏器的黏连,腹腔黏连使引流液的排出受阻,且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创伤面积,因此感染的风险增加。另外,手术时间长,伤口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长,创面易于污染,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且机体的创面大,极易引起局部水肿及出血,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8]。腹腔引流管的建立有效地引流了腹腔内创面残留的积血和渗液,但腹腔与外界建立了开放性的通道,若出现引流袋抬高、在搬动患者时未夹闭引流管等不当的护理行为,容易造成引流液的逆流从而出现逆行感染,另外引流口的不恰当护理及引流袋更换不及时都可造成感染[9]。手术伤口的处理也与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切口在缝合后的24h内易发生感染,因为此时正是上皮组织的形成时期,及时地在术后对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并换药可尽早发现感染的早期现象,并保持对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对伤口的愈合有利,并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0]。

综上所述,肝胆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与多种因素均有关系,应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其中包括在术前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调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

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为预防术后伤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1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伤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对照组与观察组胆囊手术、胆道手术、肝脏手术三个手术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手术的切口类型分为Ⅰ、Ⅱ、Ⅲ类,其中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且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的提高而升高;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结论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根据高危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肝胆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孟军,周健,江淑芳,等.1 360例次消化道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16-419.

[2]林晨曦,赵心懋,吴华,等.肝胆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10):584-587.

[3]程冬春,叶国祥,毛敏军.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78-1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5]Apisarnthanarak A,Jones M,Waterman B M,er al.Riskfactors for spi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a community hospital:a case control stud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3,4(1):31-36.

[6]贾学峰.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60-761.

[7]吴晓春,成燕,候章梅,等.63例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6):775-779.

[8]燎原.复杂肝胆胰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3):4669-4670.

[9]王劲.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23(2):73-74.

慢性感染伤口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1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包括男723例, 女535例, 年龄为6~84岁。手术类型包括:植入内固定物644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372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37例, 髋膝关节置换82例, 其他23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由专业的骨科主治医师对对所收集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皮肤或者粘膜溃烂情况、并发症、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基本信息等。

1.3感染评价标准

患者浅表伤口感染部位出血局部红、肿、热、痛感;深部切口感染以局部有深压痛为标准;同时对患者进行生化检测可见其中性粒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 患者体温升高, 血沉加快。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1258例患者中, 有3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伤口感染情况, 感染率为2.46%。感染发生情况与患者手术时长、急诊手术、年龄、切口类型、抗菌药物应用、基础疾病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见附表。

3讨论

骨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水平、患者基本情况以及术后管理等[3]。一旦发生术后感染, 不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还给患者的心理、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感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还可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 对于患者的预后效果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降低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 已经被医学界所广泛关注[4]。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所发生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感染与年龄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中老年患者和幼儿是发生感染的重要人群, 其主要因为老年患者和幼儿的机体免疫能力较低,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后, 机体无法及时对细菌进行抵抗, 因此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也与手术操作时间的长短, 住院时间的长短有关, 时间越长, 污染源细菌进而术后切口的数量和概率就会越大, 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越高。对于有着术前合并感染和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讲, 其发生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也明显提高。而切口类型、切口部位以及切口深度等因素, 也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切口越大、越深, 其发生感染几率越大, 同时四肢等部位感染发生的几率也明显高于躯干和头部。其主要是由于四肢术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 影响了伤口愈合的速度, 进而增加了感染几率。而急诊手术由于准备相对来说较为匆忙, 患者基本术前未预防性应用过抗生素, 加之术前处理不如择期手术患者, 因此其感染发生率将明显升高。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滥用情况的普遍存在, 使得患者机体极易产生抗药性, 降低了其抗感染的能力, 合并使用多种抗生素的患者, 其感染发生几率与虽然低于未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的患者, 但其仍然有着较高的感染几率。

控制感染的干预性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做好术前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 应对其机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以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基础检查和生命体征评估, 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其检查结果和心理评估水平, 对患者进行风险综合判断, 并将判断结果告知医生,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参考。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对其所存在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治疗处理, 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在整个围术期内,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针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改善其负面情绪, 以避免由于心理应激反应而造成术后感染[5]。 (2) 手术室的护理。骨科手术存在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两种情况, 其还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等多种情况, 因此骨科手术通常手术种类较多, 时间较长, 因此其对于手术室无菌操作得要求较高[6]。因此手术室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消毒处理, 人员进入手术前, 也需要严格消毒, 防止空气污染, 手术时要严格控制进而手术室的人数, 并利于层流净化设备对室内进行空气净化处理。 (3) 术前准备。手术前应及时给予患者足量的静脉预防性滴注抗生素, 以保证在手术时能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值,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 可在术中追加抗菌类药物。术前3d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利用肥皂进行清洗, 术前1d备皮, 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在术前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 告知其应戒烟戒酒。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可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女性患者应在月经完毕3d后在进行手术。 (4) 手术管理。近年来相关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室内的浮游菌数量与手术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在手术前, 护理人员应将手术所需器械、备品准备齐全, 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活动, 严格限制手术间门的开启次数, 非必备人员应严禁私自进而手术室。同时在手术应选取具有丰富临床造成经验的医师进行主刀, 其要医师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并能够及时应对手术变化。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和手术情况, 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术中护理, 尽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5) 术后管理。手术后当医务人员对与患者手术部位接触前应进行手卫生, 更换敷料时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术后需保持引流的通畅,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早拔除引流管。日常护理时, 护理人员要定时认真观察患者切口部位情况, 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 要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并及时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 帮助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根据对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预防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91-92.

[2]郑玲娣, 许瑛, 宋柏杉, 等.96例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547-2549.

[3]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21 (7) :22-24.

[4]王梅, 崔玉红, 周爱华, 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 2015, 5 (17) :304-305.

[5]李文彩, 李菲菲, 孟丽, 等.骨科创口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25) :4-5.

上一篇:动漫产业集群下一篇:班主任应有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