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2024-06-24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通用7篇)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篇1

0 引言

关于效能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力作用。那么行政效能可以理解为行政组织及其人员按照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要求,通过积极忠实地履行工作职责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效应。即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为实现管理目标,从事公务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来看[1],行政效率主要是一个数量范畴,本身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而行政效能强调的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通俗地讲,“效能的改进,只是在现有效率的基础上,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纳入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中,拓展传统单一的效率价值,使政府在质量方面更令人满意。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2],向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和有效的非赢利服务目标始终不变。高校机关效能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的集中反映。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行政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机关有向行政机关看齐的趋势,效能低下,行政机关所被人诟病的弊端在高校机关也屡见不鲜。本文试图对高校机关效能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高校机关效能革命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

1 高校机关效能低下的原因

1.1 高校机关的角色定位不当

由于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和高校行政化,高校机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当,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习惯于高高在上的指挥,以管理代替服务。

1.2 高校机关的职权有待厘清

目前,我国高校职能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界限不清晰,机关行政权力过大,往往出现行政权力干涉学术自主权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权,教授和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确实保障的现象。

1.3 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机关的考核机制是从上到下,只对上级负责,真正的被服务对象———广大师生无权对机关服务水平监督约束,由此导致高校机关效能低下。

1.4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毋庸讳言,高校机关中的一些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停滞不前,缺乏学习意识,服务水平不高。

2 高校机关效能改革的必要性

2.1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与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连年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落后,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方式不尽科学,资源配置效益低下。这种状况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去甚远。

2.2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契合当前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是中国政府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高校内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要协调发展,不仅依仗教学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所以,高校的机关效能改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3 信息化社会对管理方式改革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推动政府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电子政务的广泛实施给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公共部门从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组织转变;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减少了上传下达的管理层级,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助于政务公开和公众参政,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监督,促使公共部门提高服务水平。

在电子政务广泛推行的环境下,政府效能革命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高校内部的机关同样面临效能革命的必要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的需要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顾客的需求是企业整个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及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促使顾客购买、满足顾客某种需求。“顾客导向”是在充分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将顾客导向营销观贯穿于企业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实行自费上学,学生都必须缴纳学费。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源数量逐渐下降,高等教育成为了“买方市场”。付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顾客”,高校机关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增强服务意识,进行效能改革。

3 高校机关效能改革的路径

3.1 重塑高校机关定位,从管理到服务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高校机关也不例外。

机关的功能是服务、参谋、协调、管理,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确立“管理也是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的思想。高校机关工作就是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基层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中,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4]。因此,提升高校机关效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机关角色,对机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建设服务型机关。

3.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

要提高高校机关效能,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制度来保障,用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关工作人员,以制度促进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高校机关应该建立健全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各机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明确告知部门职能、人员分工、办事流程,减少师生办事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3.3 强化群众监督,改革考核办法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曾提出,制度的约束是有限度的,有许多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必须通过监督才能保证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改进,使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得到更大的保证。高校机关作为服务于高校师生的职能部门,除了实现其组织目标之外,服务质量、师生的接受和满意程度应该成为衡量机关效能的重要标准。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机关效能,群众监督机制也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广开言路,通过座谈会、信箱、校园网等方式,发动师生员工对机关工作得失成败进行畅所欲言,提出改进的方向,促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真正将服务师生员工落到实处。

3.4 改进文风会风,推行信息化办公

新时代的八股文流传,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语言,已经广泛传播到各种单位,很多领导热衷于讲话,领导讲话和文件穿靴戴帽、照本宣科,词汇千篇一律,这种新的“党八股”是影响机关效能的重要问题,高校机关也存在这种问题,所以,提高效能必须改进文风会风。

高校机关应少发文、发短文,发有“干货”的文;坚决克服“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做法,减少文件数量,提高文件的质量和对工作的指导性,做到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文字简练,便于操作。提倡少开会开短会。防止和克服“以会议贯彻会议”、“开会即落实”的不良倾向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以合并开的会不单独开,可以集中开的会不层层开,与会议无关的领导不陪会,减少领导讲话的人次和长度,领导讲话要突出主题、言之有物、平实自然、简短精炼,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机关应整合全校机关和学院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办公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与查询、文件收发、资料下载、在线办事等功能,节省校内资源,提高办事效率。

3.5 提高人员素质,建设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主要观点体现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根据这一理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建设学习型组织责无旁贷。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机关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有些工作人员素质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影响高校机关效能的提高。

高校机关工作人员应该带头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自身所在岗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学习,开阔视野,转变思路。

摘要:机关是高校的门面,代表高校的形象,肩负着服务、参谋、协调、管理等职能。目前,由于高校行政化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不少高校的机关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办事拖沓、高高在上、服务意识薄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社会的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机关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对高校机关效能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高校机关效能革命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机关,效能,改革

参考文献

[1]吴艳.论机关效能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之道[J].理论观察,2008(5):42-43.

[2]郭夏娟.效率:依然是“效能革命”的目标[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7):36-39.

[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OL]新华网:2010年05月0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3/c_1271218.htm.

[4]宋影.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19-121.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篇2

李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 葫芦岛市125105)

摘要

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一系列改善方案。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解决方案

一、绪论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大学生中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后,成为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新生主力军,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大学生党员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但是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大学生党员思想理论建设不够完善,入党动机不够明确,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针对这一现状,为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重点剖析大学生党员思想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探索出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一些途径。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富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精英骨干。

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由高校中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他们在高校的各方面都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这部分先进分子在他们工作、学习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具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是高校各方面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为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现状

高校对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是有严格要求的,每一位渴望入党的大学生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察。但基层党组织在确定培养对象时难以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可能因把关不严而使极个别素质不高、入党动机不纯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2】

(一)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内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

部分大学生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党内知识教育的目的,他们学习党内知识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能理解党的知识的深层含义。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一些党员在平时考试甚至党课考试中作弊的现象,他们不但没有严格按照党员“八项义务”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大学生中也不能起到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同时,在党课考试中作弊是对党组织严重不尊重的行为,这样的人即使加入了党组织也一定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党和人民全心全意的服

务,甚至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前,折损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能起到带头作用。

(二)部分学生党员“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

在高校大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1】,在入党前的积极分子培训期间,包括对发展对象进行各方面考察和教育期间,都以饱满的热情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在入党后,部分党员便忽视了对自己的再教育,党员的先进性对这部分党员就不再起作用,反而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而成为其他普通学生的反面教材,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党员也会大大损害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形象,以致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党员是先进的代表,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学生队伍中起着先锋模范的作用,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楷模,端正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态度直接影响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象。

(三)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青年党员是我们党的接班人,大学生党员队伍更是青年党员队伍中有知识、有才能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为我党及时输入健康新鲜的血液。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对待入党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些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影响,把入党仅仅当成荣誉和任务,对于为什么入党、入党后做什么,缺乏理性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有些学生将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力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追求进步、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言与行出现一定的反差。【3】应当明确的是怀有不正确入党动机的党员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每一位学生党员都应该及时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部分高中带来的学生党员在思想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现在各高校不乏一些高中确定学生党员,他们大多数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但是,在确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他们的党政思想教育情况并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为高校党组织增添了挑战,这些大学生对于党内知识了解不多,对于党员的责任、义务了解有限,对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充分意识到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性作用。

同时不得不指出的一点就是,在这样一批高中确定的学生党员当中有个别通过非正常程序加入党组织的分子存在。原因不但在于某些地区的部分党员不能严肃自己的纪律作风,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而不能把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吸纳到党组织中。而且,对于这些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也值得深思,他们很可能有一定利益驱使,这些“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已经扭曲,再加之这一现象的传播,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庄严地位。

四、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大学生党员协助高校开展各项活动,在学生群体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各大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部分问题党员的存在。

(一)加强党员实践性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抽象。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接受过党内理论知识的教育,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培养的时间不长,对理论内容掌握不扎实、体会不深切。【2】为使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理论更好的建立和实施,各学生党员除了应该接受党组织培养,还应该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议、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这些优秀分子通过组织活动更好的掌握党内知识、理解党、诠释党,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

由于高校中不同学生群体的党内思想教育状况的差异,各个基层党组织应在新生入学初合理规划不同学生的分层次教育。【4】

对高校大学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动员学生党员深入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各位学生党员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当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提高大学新生“入党光荣”的意识。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理论建设及考察。对其进行定期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性锻炼,并对其综合素质、群众基础、入党动机等做综合评定和考核,同时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确保党员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毕业生党员的旗帜教育。每一位毕业生党员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党的地位。因此,毕业生党员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自己的社会工作岗位上树立起一面旗帜,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党员寝室起带头模范作用

学生寝室不仅是学生日常休息、生活的场所,更是广大同学们日常交流、思想碰撞的栖息地。学生寝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监督,作为学生党员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此也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寝室成员日常作息、卫生等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的代表,在寝室里应该注重自身的生活习惯,从而带动整个寝室,使党员寝室整体状况都起到带头作用。在进行寝室检查时应重点对党员寝室进行检查,对于寝室卫生、违规用电以及出现影响他人寝室生活的党员寝室,应进行严厉处分。对于表现突出党员寝室进行公开表扬,从而使其他学生寝室得以效仿,这样学生党员的旗帜作用得以体现,也使得寝室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在公寓管理过程中,创新性地成立了学生党员工作站,并设有总站、分站和站务委员会。通过学生党员在公寓范围内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在学院部署及教师指导下经常性的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开展更多的党内实践性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负责材料管理的学生党员应该定期进行资料整理,保证党员材料的准确及完好;学生党员应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进行谈话,掌握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理论学习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充分发挥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生党员按时参加学生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包括定期的民主生活会、实践性锻炼等;学生党员自身应经常性的对党内知识的复习,经常阅读党内书刊;随时掌握国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等。大学生党员应该通各种合理方式不断提高自己,从而保证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结语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队伍中的一个重要集体,这个集体在学生队伍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带动学生队伍不断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每一位学生党员必须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学生党员都应该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动机,在群众中真正做到先锋模范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及其他党员不断地充实自己,严格遵守党员义务,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1】刘洋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2】陈明 《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意义》

【3】王永萍,田国胜,姜勇 《新时期高校党校建设的问题分析对策》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篇3

摘 要:高校机关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农林类高校机关顺应时代潮流和教育规律的发展变化,根据各自战略规划、办学使命和管理理念,以及继承自身办学优秀传统,学习借鉴地方机关和企业机关文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长期积淀而成的,是新时期农林类高校机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以正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了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的特点、建设现状及建设途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创业型大学;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10-03

一、机关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高校机关是师生员工按照学校战略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业服务、文化传承)和高校类别而构建起来的,有序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高校机关有自身特殊的环境条件、文化传统和道德判断,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传统和意识形态(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所谓高校机关文化是指一所特定类型的高校机关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并为本校机关大部分干部职工普遍认可和遵循,且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换句话说,机关文化就是一所高校机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广大机关干部职工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机关理念、体制、机制系列复合体,是引导激励和规范机关干部职工行为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它对于推动机关管理和机关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作用,对内具有凝聚人心、对外具有展示形象的重要功能。

二、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特点

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高教文化的共同属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浙江农林大学在56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并在此精神指引下形成了“执着、顽强、奋斗、超越”的机关文化。

(一)独特性

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都有自身鲜明的组织文化和区域文化特性,这不仅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行业文化特点所影响和决定的,更是独特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农林类高校多建在远离省会城市的地区(市郊、地级市、县级市等)办学,这为农林类高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以及大学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便利,便于农林类高校将各自的“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1]。

(二)稳定性

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是广大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文化。它一旦产生就会伴随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并成为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组织机构的改变、战略目标的转移而发生剧烈变化,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形塑、教化和规范着后加入的人员。

(三)发展性

作为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享用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组织(党政机关、“211”高校、“985”高校及国外知名高校)优秀文化,不断扬弃和改革,重新塑造和设计科学健康、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机关文化,并顺应时代潮流和要求不断融合世界上最新文明成果,不断充实自我,形成与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机关文化现象。

三、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建设现状

机关文化是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农林类高校教育教学观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既体现在农林类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上,体现在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体现在农林类高校为保证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方法上,同时,还融汇在农林类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之中,凝固在农林类高校特定的环境景物之上,浸润进农林类高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头脑和心灵。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来,农林类高校充分结合各自的建设和发展实际,力图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层面,以及农林类高校机关设施的各个细节,通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聚,表达和体现农林类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传承和弘扬农林类高校战略发展目标和精神追求。以正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近年来在深入推进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学校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更是强化了机关职能和作风建设,并提出以推行二级管理为基础,以和谐竞争为特征,逐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合各自校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一是构建“和谐”的管理体制,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框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同时,秉承学术自由理念,明晰行政与学术关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学术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学科文化,理顺和协调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二是突出“竞争”的运行机制,即根据农林类高校的各自战略发展目标,创造倡导竞争、鼓励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学科文化,实现全员竞聘,有序竞争,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存在问题

农林类高校的办学,大多偏处远离中心城市(浙江农林大学办学地在浙江省县级市——临安),办学资金长期较为短缺,广大教职工收入不高,办学较为困难,机关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即使在跨越式发展时期,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和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机关文化建设即使有心关注、有所关注,但从整体上来讲,离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关文化能够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单位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2]的新时期创业型机关还有着不小距离。

具体表现为:部分干部职工不安心本职工作,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脱离了广大师生员工,在师生中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部分机关干部职工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竞争服务意识淡薄,对师生员工呼声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爱理不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及片面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干工作先考虑自身利益及小集团利益等等,这些不利于学校发展、不好的机关文化陋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和不足,既独立存在、滋生膨胀,又相互交融、相互能动。这些鄙俗、病态的机关文化还在顽固的占据着一些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阵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思考和办事方式,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时代要发展,机关要走在前,文化建设尤为关键,消除“落后”文化、防止腐朽文化侵蚀已刻不容缓。这些问题和不足是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以不同的特点、方式和层面反映出来的,对机关健康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于类似的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文化、社会学的层面和角度去进行深入研讨,加以分析,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扬弃,逐步根除这些影响机关文化建设的消极层面,从而建构具有现代大学制度、适应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

四、新时期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的建设途径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农林类高校大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在机关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偏处浙江中西部,再加上属于农林高校,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支持,但是,新形势下浙江高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要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办出特色,走出特色路,在更大程度上还需依赖学校自主创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2010年,学校新一届党委顺应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提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2011年学校启动制订创业型大学建设规划,加快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步伐。创业型大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知识转化和文化传播,使得高校密切介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在此背景下,学校党委对机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一)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强化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全面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生态意识、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着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关心人的高校机关文化氛围,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对人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再塑造和再社会化,实现农林类高校机关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独立创新原则。坚持独立创新的原则,一方面需要挖掘、确立、弘扬独具地方特色和农林类高校机关特色的机关精神,另一方面,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学校传统的机关文化、学科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大胆吸纳和整合一切先进的文化要素,积极探索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体现时代背景,不断推进机关文化建设的发展。

常抓不懈原则。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对于全体机关从业人员的培育和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再习俗话、再社会化的过程,作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和综合管理等各方面,并取得良好效果也需要漫长实践。某种程度上讲,机关文化建设是个“易碎品”,搞上去很难,掉下来却很容易。因此,加强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二)建设途径

实现农林类高校机关发展的各项工作目标,必须在农林类高校机关营造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文化、习俗环境,着力建设和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并使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从外部环境渗透到内心精神、从单一个人覆盖到机关组织群体,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文化认同上来。

加强学习培训。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要“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教育,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地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加强对学习考核,建立健全干部职工学习档案。认真学习高等教育业务知识,广泛涉猎经济、社会、法律法规等各个领域专业知识,拓宽干部职工知识面,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努力做到学以增德、学以增识、学以致用。

加强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是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共同遵循和奉行的教育理念和信条,它解决了农林类高校机关从哪里来,要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及干好干坏的评价标准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林类高校机关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要根据职能使命、工作性质、业务特点,概括提炼出有农林类高校色彩的机关核心价值体系,如机关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格言警句等,本着通俗实用、便于传播、易于接受的原则,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有着极强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机关内部各项制度的健全、规范及其有效运转上。在今后的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激活干部队伍活力,营造公正、公平的干部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加强师生评判评议机制,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界群众监督,进一步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

加强生活文化。定期定时组织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和公益活动,将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社会性结合起来,提高农林类高校机关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人文修养和思想境界,活跃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生活,陶冶干部职工情操,增强机关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带动整个机关文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将机关文化的各要素融入工作、寓于生活,使高尚文化和传统的氛围无处不在,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五、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在需要层次中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这时人就会去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人类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个人如此,组织也何尝不是这样。特别是实现了迁址办学以后,作为高等教育整体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暨阳学院,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暂时得到了满足,但是社交需要(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尊重需要(获得地方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高层次需求)随之上升,并不断激励着暨阳学院新一轮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目标。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基于对农林类高校机关改革发展稳定要求和机关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而做出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农林类高校在机关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丰富了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了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品味,促进了农林类高校和谐机关建设。可以说,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赋予了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农林类高校机关文化建设恰逢其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担绿色责任 扬生态文明: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打造生态性创业型大学[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1/30/content_5391967.htm.

〔2〕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a.gov.cn/fwllm/jjps/201103/t20110317_1 949003.htm.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宣勇.中共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委工作报告;领会精神、共谋发展、锐意改革、再创辉煌——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6〕陈敬佑,等.浙江林学院发展纪实[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8.

〔7〕《浙江林学院志》编委会.浙江林学院志[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2008.

〔8〕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9〕熊晓峰.文化立校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10〕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31/201011/xxgk _111168.html.

机关电子宣传橱窗建设刍议 篇4

一、建设电子宜传橱窗的意义

(一)宣传橱窗是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很多单位都建立了信息公开平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转变了部门职能,改进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了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电子宣传橱窗是电子政务的表现形式之一,推行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是当前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简化规范行政审批、增强干群沟通协作、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机关效能的主要路径,对各级部门间增强互动协调,推进党建工作,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方便企业和百姓、优化政务环境意义重大,是建设“阳光机关”的有效载体,橱窗上公开明确规定办理和受理的工作日,明白自身的职责,明晰百姓的知情权,可以有效地遏止暗箱操作,防止和减少“乱作为”。电子橱窗信息公开是建设阳光政务、透明政务的重要保障。有必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

(二)宣传橱窗是机关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电子宣传橱窗已然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机关宣传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自身特点,首先要紧紧围绕机关的工作重点,利用各种宣传橱窗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宣传和对外宣传,全面准确地展示机关成员的精神风貌,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其次要宣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突出事迹和先进经验,宣传机关职工热爱业务工作,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因此要充分认识机关橱窗宣传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橱窗新媒介来开展机关宣传工作。

(三)宣传橱窗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宣传橱窗展示着机关的风采风貌,在长时间的积淀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橱窗文化”。橱窗文化与廉政文化息息相关,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的体现。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务实、为民、清廉。务实,就是要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执政党廉洁从政的规律,坚持立党为公,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务求工作实效。为民,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清廉,就是要保持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橱窗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是引导机关人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丰富“橱窗文化”的核心内涵,打造“橱窗文化”品牌。

二、如何加强电子宣传橱窗建设

(一)统一规范橱窗版面。

1.版面的视觉秩序。版面的编排组合是变化无穷的,但都遵循内在的排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视觉秩序。人们观看版面时,第一眼会先看到哪一篇文章,其次再看到哪一篇,这都与编排设计所体现的视觉秩序有关,而版面的视觉秩序要体现这种编辑意图。一般橱窗都把最重要的文字内容安排在版面的左上角,其余按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排下来,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这种排列法是依据人们阅读时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视觉习惯。也有将页面报头放在版面正中,再将文章从中间往四周排,这就是所谓“中心放射式”版面编排法,报头的位置被看作最重要区位。2.标题的排列形式及文字的应用。标题是版面的骨架,标题的安排要同稿件文字的排列相配合,互相协调。为配合中心工作,以扩大主题宣传影响,标题则起到整个版面的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形成文章的整体基调。

另外,要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现在橱窗建设问题种种,应该统一规范,通过橱窗建设来强化机关党建工作督查、评比、考核的职能。要指定专人,负责橱窗信息更新和清洁维护工作。应有计划布置分配各个部门的橱窗信息的提供,部门负责人应该审核,报批领导定稿,再公之于众。如果对各自负责的宣传橱窗管理维护不力,内容长期不作更换,应暂时收回其使用权,并责成整改。宣传部门应负责对各部门橱窗布展进行检查、通报。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橱窗长效机制,明确责任编辑,确保如期完成高质量的宣传橱窗工作。

(二)合理设计橱窗效果。

1.电子版面设计构图有如下原理及类型。

规则式:版面上多篇文章的外形轮廓都呈规则的矩形图形,文章之间界限分明,排列顺序清楚,便于来者阅读。交叉式:这是用得最普遍的版面类型。文章图片相互穿插搭配,显得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对称式:版面以中小为辅,两边对称排列。这种版式的特点是工整、平稳,形式感强。图片式:这种版面上,图片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注重图文的相互搭配,以多种几何图案对文章进行装饰,风格大气,艺术气氛强烈。标题式:以通栏标题贯穿全版,正文以整齐的形式顺序排列,显得规整统一,井然有序。版面整体要调和,即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兼容的关系,给人和谐完整的感觉。

2. 版面的整体设计包括各个构成要素,它们设计、处理是否得当,都能直接影响到读者的视觉审美效果。其一,版面的图片编排。

图片的使用一般直接用来表达内容或内容的补充,由于图片所具有的具象性、直观性优势,很容易成为版面的注目对象,可以和文章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版面构图中占据优势,吸引眼球。其二,注重版面色彩运用。版面底色色调主要依据版面内容、主题要求而定,如热烈、欢快的场面,一般采用偏暖色调,譬如节日专刊、先进人物事迹介绍等,可以更好地烘托主题。又如警示、注意、教育等事项的专栏,可用偏冷色调,根据主题设计色调。同时,要注意空白的运用,大块的空白有时能达到特有的版面效果,正所谓“疏可跑马”。留出较多的空白,可形成轻逸优雅的气氛。

(三)科学传播橱窗信息。

传播是人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交流信息的活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编码或译码、接受者构成了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编码”就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将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的编码就是一个集体创造的过程,必须经过机关工作人员采写、编辑处理等多道程序,最后以多种符号传播出去。传播者编码必须尊重接受者的审美和习惯,按受众规律来编码。“译码”就是“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接受者在译码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能动性,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态度进行解读。所以工作人员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受众的心理因素,努力减少编码和译码的冲突。电子宣传橱窗正是如此,树立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寻找共同点,传者“投之以桃”,受众“报之以李”,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1. 从传播的传受对象来看,电子宣传橱窗要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受众。

传播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两者相辅相成。传播者对接受者真切关怀,接受者对传播者准确反应,使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越能引起注意,越能激发兴趣。电子宣传橱窗建设是我国机关效能的重大改革,要让重心下移,倾听受众,社会受众由客体变为主体,才能真正体现为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2. 从传播的过程来看,电子宣传橱窗要凸现开放性、参与性与互动性。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篇5

【摘 要】 本文就有关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概念作了辨析,探讨了本科院校教师个性化培养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途径。要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创造条件,让教师团队深入一线市场,积累实操经验;引入兼职教师,让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进入到本科教师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 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有关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概念辨析

1、本科高校

本科高校是指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和基础的学术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做好在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准备。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一样重要,因为就现在的就业情况而言,学生在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走上正常的工作岗位,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对已有的就业压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流,因此在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本科老师所应该肩负起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逐渐朝着高学历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本科高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普遍的情况是,教师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能够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就会很少,以此为前提,教师本身个人能力和个人经历的缺失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2、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帮助本科生进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做准备的,但是针对当前教师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相关常识的现实情况,针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要求其执教老师一方面具有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还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从理论上为学生的相关专业问题进行解答。但是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要寻找到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简单的办法是在高校现有的老师当中进行选拔和培养,让这些教师组成高校创新创业的队伍以此来帮助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向学生渗透相关创新创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在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积累经验,因为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积累的不足还是实践经验的偏废,都会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受阻,就创新创业本身的定义而言,也要着力注意课程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事项。

二、本科院校教师个性化培养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途径

1、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让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半功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而言,正常的考评体系当中,不可能允许教师挪出科研的时间来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成为了阻碍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的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尽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得到实行,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政策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创新创业教学不能有效实行的原因。

要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培养标准,不能将主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纳入到之前教学科研双向考察的体系当中,而是要着力构建一种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实际工作性质相适应的考察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纳入到对于教师的考核当中,将其当做一种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以此来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让教师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研创新的具体工作当中。

在具体的考察上,要严防纸上谈兵的情况发生,因为对于教师来说,其本质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毕竟不是语言的竞技场。在课堂里教师把问题说清楚、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能在实际学习中得到成长,才是本科生创新创业教学施行的根本和关键。评判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时,讲课能力和表达水平只是表象,教师仅仅能“把话说明白、说精彩”是不行的,需要本科院校的教师乃至教师团队在创新创业领域有很强的洞察力,对所教授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了解,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因此,学校要从多维度考察教师的创业创新教学的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具备创新创业属性的教师团队,只有老师们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提升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信心,帮助学生既得到知识水平的提升,又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创造条件,让教师团队深入一线市场,积累实操经验

应该看到,当前本科教师队伍的构成中硕士、博士毕业生是主力,这些教师可以说“刚出了学生门,又进学生门”,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在社会上创新创业的经历,没有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量的发挥。因为教师不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话,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跟随这类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不大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定期安排教师到一线市场参加实践。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想方设法着力弥补。一线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要求教师定时提交心得体会,督促教师们认真对待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消除教师的惰性心理,坚决防止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走形式、不作为的情况发生。本科院校成功的关键重在教学,重在管理,这里的管理不仅仅要针对学生,更要针对老师。在现行的体制之下,老师的工作被认为是铁饭碗,一旦进入体制内,就意味着进入到了收入和保障的保险箱,为了破除这种思想引发的惰性,要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不能只对学生进行高压管理,对教师却得过且过,这样的话,学校将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

第二,要通过添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提高本科院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出台专项的奖励政策,设置专项基金,引导本科一线创新创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教师在指导这类实践课程的时候,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受影响,不会因为参加了与个人科研和理论教学不相关的活动就在其职称评定和个人收入上有负面的影响,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参加类似的实践教学无后顾之忧。

3、引入兼职教师,让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进入到本科教师的队伍中来

创新创业的精神来自于亲身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创业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在其过程中也会面对诸多阻力,花费很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尤其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时间内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师资是既定的事实。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花费很大的成本,让本身强调理论学习的老师转化成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老师,尚不如从社会上直接引进已经具有这样精神特质的人来担当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这个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手的优质的教师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和理念的树立。

在具体的操作上,学校应该动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从社会上选拔那些已经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人,让他们走进学校作为兼职老师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要求这些兼职导师,一方面要具备很好的创新创业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也要基本符合大学老师的标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兼职老师承担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并不意味着在学校本身的体制架构之内取消创新创业老师团队的培养,而是要将体制内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和体制外的兼职老师创新团队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双方在开展创新创业课教学上,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互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做好毕业之后进行创新创业的准备。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校中提倡创新创业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做好准备,迎接毕业之后可能面对的挑战。本科院校在以往的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并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做出的适宜、恰当的调整。同时就学生而言,也可以为学生开辟不同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当中获得多种不同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这也是适合当前学生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的举措。作为普通高校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着力注意与创新创业相关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提升自己,以期帮助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需要注意的问题[J].解放军学院学报,2004(3)12-13.[2] 崔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个应用途径[J].哈尔滨大学恒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5-46.[3] 梁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程[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78-79.[4] 胡春宝.创新教育建设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5-46.[5] 李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J].现代教学,2012(2)85-86.[6] 谢永成.建设中的“个性化”与创新创业教育[J].青年教师,2014(3)88-89.[7] 崔净梅.试论本科院校教师的自我修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5-56.【作者简介】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作风建设;三严三实;高校机关

高校的机关部门是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机关管理与服务质量,对校风学风具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作能力不够强,存在“软”的现象。面对复杂变化的新形势,一些部门班子及个人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以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创新举措还不多,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没有攻坚克难的进取作为。

2.工作效率不够高,存在“懒”的现象。在机关工作中仍然突出地存在一些部门和个人工作浮于表面,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懒于学习。虽然各单位都有一些理论学习制度,但大部分都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对上级部署交待的任务,懒于督查和追踪,习惯用会议落实会议,执行不及时、不到位。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散”的现象。少数部门和个人开展工作和研究问题时,考虑全局利益少,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组织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工作时间迟到早退,随意离岗,上班时间不能保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上网聊天、淘宝购物、下棋游戏现象时有发生;少部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少,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能很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4.工作成效还不够显著,存在“庸”的现象。目前,机关工作提速增效还不够明显,执行力度还不够大。一些机关干部执行意识不强,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影响高校机关作风的主要原因

1.体制机制存在弊端。由于高校机关还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转变,部分行政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高,部分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理时限过长,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做与不做一个样,好与不好一个样,甚至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引来是非,招来矛盾。少数溜须拍马、不务正业者往往能得到提拔,工作踏实、默默无闻却难以得到重用,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干事敬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2.理想信念较为缺失。有些人长期在机关工作,过惯了按部就班的、老调重弹的稳定日子,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组织观念淡薄,纪律约束松懈,同时,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共同作用下,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工作论报酬、做事讲实惠,影响了机关工作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

3.管理考核相对疲软。目前的考核机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大锅饭”问题,未能真正建立一套“奖优罚劣,褒勤贬懒”的奖惩考核体系,致使机关干部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久而久之养成了拖拉疲沓、散漫慵懒的不良工作习惯;同时未能切实有效地抓好跟踪落实和监督问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自我监督太空是长期机关监督问责机制的真实写照。

三、构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进一步强化学习,使“三严三实”内化于心。思想意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机关作风转变的关键,因此,机关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以多种形式、多种载体自主学习,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要求以及“三严三实”的内容要求,在思想上完成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重塑机关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干部从思想观念上对改进机关作风由“要我遵守”转化为“我要遵守”,从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关作风良性氛围。

2.进一步带头垂范,使“三严三实”外化于行。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三严三实”为标杆,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高校机关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管理服务部门,要把师生们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标准,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3.进一步提高效率,使“三严三实”实化于做。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机关工作管理、激励与约束的考评机制,紧紧围绕“转变作风抓落实”的中心进行,着重在工作业绩、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建立评价机制,同时制订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三严三实”为转变机关作风起到固化外联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机关办事工作效率。

4.进一步优化制度,使“三严三实”固化于制。要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化推进机关作风常态化。要根据机关作风建设的难点和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探索单位、部门、岗位职责量化管理制度,实行工作实绩数据化,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机关衡量工作不定量、干好干坏凭感觉的状况,使机关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成为看得见、评得出的具体数字,树立勤政廉政的高校机关作风。

参考文献:

[1]张玲.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刍议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结构发展

0引言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在高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意味着运用信息技术在高校营造一个完全开放的物理和文化氛围,建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培养素质合理尤其具备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的人才服务,也为高校走出围墙,对外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刨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现实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至4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片面,重硬件轻软件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是网前信息系统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不少单位重视硬件的购买,认为购买了一批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连成网络就是“信息化”了,忽视软件工程,更不了解软件才是MIS的根本内容。MIS本身的高技术性、高难度性是造成系统难予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能理解这个重要因素势必造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网络的建成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信息化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的内涵,但没有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

1.2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施等等,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但我们的现实情况却经常是信息化的建设独立于高校整体建设之外。一般认为,购买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越先进越好,系统软件功能越强越好,数据库软件档次越高越好。事实上,平台越先进,设备越复杂,应用软件反而越不易于开发和维护。当教职工应用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新的要求被提出,旧的体系不能满足需要,一些细节的瓶颈制约了整个网络体系的发展,这个时候重建网络结构的成本就非常高。

1.3沟通协调不够,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产生主要是由于指导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指导教育信息工程的建设,没出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长远规划,也没出台统一的标准,致重复投资的情况十分严重。”信息孤岛”形成的原因,还有各教育机构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不合作,不但不能加强信息共享,反而造成信息封锁。

1.4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应用水平有限,资源技术利用率不高从且前一些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有些教师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造成一个“怪圈”。一方面认为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升级换代的贬值风险。

2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信息化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全局发展之中高校领导对教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知识管理的关键。领导的重视并亲自参与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领导工程”、“一把手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到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体现设备的价值;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真正使用起来,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管、用”是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而且重要的构件。

首先,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建设工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即高校要有信息需求愿望作牵引,这是实施系统建设的原动力。如果说系统建设初期”外力“是一种有效的牵引而又必须遵从的话,那么,当系统建立起来之后的进一步完善,并使之不断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时,则必须要有高校本身的信息化需求作为内在的驱动动力。其次,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系统其功能会随着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增减。其应用也会随着用户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有一支为推进信息化建设而坚持不懈、技术水平与思想素质都较高的骨干队伍。要做到领导、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人员的,三结合”。另外,高校信息系统建设切忌“交钥匙工程”,这样做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而且不能培养出自己的信息技术人员。

2.2强化定期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大教师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更是信息化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信息化才会真正戒功。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2.2.1教师转变理念,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技能。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要时刻注意接受新鲜的教学理念。高校多让教师到外面听课学习,把外面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回高校。广大教师也要把学习掌握的信息化技术落到工作实处,全面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运用水平。

2.2.2协作学习,科学培训。计算机的软件很多,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至少也要四五种。许多教师电脑入门后都会感慨缺乏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想继续学习只得埋头自学,学得很累,提高却很慢。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是一一协作学习法,即在校内组成学习互助组。根据各自学习兴趣、工作需要进行学习分工,取长补短,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一种文字编辑软件,还要学习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操作,学些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

2.2.3创建学习型教学,形成知识共享环境。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掌握了非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如果每个人都能毫不保留地共享资料、经验、课件等资源,那么将实现全局范围内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使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加工综合成为系统的知识,创建高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或信息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教师也从一个单纯的受益者转变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全体教师规范建立教学资源库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会计电子商务下一篇:会计审计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