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

2024-12-21

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精选12篇)

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 篇1

高校档案资源质量优劣, 取决于其馆藏档案结构、内容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编研水平, 高校在重建档案结构体系、遴选档案内容、编研档案材料时, 应充分顾及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办学宗旨, 更好地发挥档案的功能和价值, 努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科学、合理地重建高校档案结构体系

首先, 应明确档案的正确分类, 它是构筑科学、合理的高校档案结构体系的前提。档案的分类较为复杂, 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标准, 产生了不同的档案分类。笔者认为, 下述分类更具有实际意义: (1) 从产生和使用的领域来分, 有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 (2) 从形成档案的时间来分, 有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 (3) 从档案载体来分, 有纸质档案和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等。 (4) 从档案内容来分, 有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等。高校档案是社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建档案结构体系、主要是内容结构体系时, 既应遵循档案构成的普遍原则, 又应充分顾及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 使档案结构体系更科学、更合理。为此, 必须纠正只片面地重视文书档案、忽视其他类档案的倾向。毛泽东主席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 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高校是培养人才、进行科研的学府, 教学是它的中心工作, 科研对提升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产生了一大批直接形成的、具有较高专业学术价值的教学和科研历史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是历史的凭证, 更是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参考文献。因此, 加大它们在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中的权重, 进而扩大其在整个高校档案内容结构体系中的权重是十分必要的。这类档案主要有:在教学方面如教学综合档案、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档案、招生档案、学籍管理档案、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档案、学位档案、毕业生档案、教材档案, 在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档案内又包含专业建设档案、师资队伍建设档案、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档案等;在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档案内又包含课程建设档案、工学结合档案、教学评价档案、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档案等;在科研方面如科研综合档案等。

二、严格、准确地遴选高校档案内容

《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基于这一概念, 应将是否为“直接形成”和“历史记录”、是否“有保存价值”作为档案定义的关键词和遴选高校档案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各类档案、包括教学档案和科学研究档案必须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直接形成意指文献的原始性, 历史记录意在保证文献原始性的同时, 具有记录性。只有这样, 所遴选的文件、记录才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才具有档案的功能。此外, 还必须满足“有保存价值”这一关键要素, 价值性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也是档案的根本属性。如在高校评估中, 产生了大量的资料, 许多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但哪些“有保存价值”、应作为档案长期保管, 哪些缺乏保存价值、不列入档案范围, 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与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后, 作出抉择。毋庸置疑, 是否“有保存价值”是一个柔性概念, 正确的判断不仅需要档案学知识, 还需要一定的教学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 遴选高校档案内容还要适应档案形式多样性的趋势。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档案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制作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从载体和表现方式来看, 除了传统纸质文字、图纸、图表外, 还有声像、照片等;从制作手段来看, 除了笔写、印刷、复制外, 还有摄影、录音、摄像等。特别是档案资源的网络化业已呈现为一种时代走向, 应引起高度重视。档案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更利于其功能的发挥, 更易于人们的查询, 而且也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显而易见,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能够较熟练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在新形势下进行档案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精心、优质地编研高校档案资料

由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的档案大多是原始材料, 其中一些甚为珍贵, 一般只能在内部使用, 利用率有限。可是本单位和社会对高校档案的需要往往是宽泛的、多种多样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满足各方面对高校档案的不同需要, 就要求在对档案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基础上, 由档案管理人员编辑出版各种档案参考资料。档案参考资料编辑的原则、形式、载体等, 视档案的类别、专业属性、数量、价值等而定。档案参考资料的编辑水平取决于诸多因素, 其中编辑者的水平尤其关键。鉴于此, 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学习的范围是宽泛的, 凡是与档案参考资料编辑有关的领域都在涉猎、学习之列。对学习重在自觉、贵在坚持。

参考文献

[1].潘秀明.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资源建设.龙岩学院学报, 2012.2

[2].贾树梅.论高校档案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晋中学院学报, 2012.6

[3].周庆.杨婵.“三个体系”建设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思路.兰台世界, 2011.12

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 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价值;档案价值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包括技术图纸、影片、照片、录音带等)。高校档案作为我国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指由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及其他活动所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纸、影片、照片、录音带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高校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高校档案如此重要,价值问题是档案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亦是高校档案实际工作中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未形成定论。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于价值的一般理论

要了解高校档案的价值,首先应知道价值的定义是什么。价值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我们经常会提到诸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概念,但对价值的哲学含义知之甚少。哲学中关于价值较普遍的观点是: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通俗地说,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那么,属性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某一事物的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因为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只有当客体及其属性与人或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有价值可言。所以,价值并不是客体本身具有的天然属性,它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价值不是实体范畴,不能由主体单方面决定,也不能由客体单方面决定,而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刍议 篇3

一、人事档案在高校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单位员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录,是用人单位和有关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聘、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需要时,对当事人进行全面考察的重要依据。尽管一些高校近几年在引进急需人才时不看重档案,但目前公办大学在录用人员时,仍要调阅人事档案,档案毕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对高校的大多数专业人员来说,评聘职称是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内容,评聘职称首先要求有档案所在单位出具的资格证明,晋升职称时也需要上一次评聘职称时的材料,填写职称评聘材料也需要人事档案做依据。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需对新进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在缴纳养老保险金和退休后的保险金的发放问题上,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受保时间等,都成为主要依据。如果没有档案,退休时有可能无法领取退休金、保险金。近几年来,高校国际学术交流频繁,在办理出国手续时,中国出入境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必须对出国人员进行身份认定、政审等程序。有些人因人事档案断档,不能出具有效证明,会遭遇办理手续的不畅通或不予办理等情况。

二、高校人事档案的现状分析

1. “虚假档案”、“人质档案”、“人档脱节”、“档案遗漏”现象较为严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人才的关注成为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重心。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及档案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许多高校不重视个人档案的作用,以致出现了很多“死档弃档”、“虚假档案”、“人质档案”、“人档脱节”、“档案遗漏”等现象。从个人角度看,有人认为人事档案在现代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而且档案制度还禁锢了人才流动,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所以很多人找到了更为满意的新单位在“跳槽”或调动工作时就不要档案了。从高校角度看,有的高校为了控制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限制其流失到其他的单位去,就采用了扣押档案的做法;还有的高校为了招聘到对自己有用尤其是急需的人才,不管其原单位是否放人,是否配合办理档案移交手续,就给要调入的人员先“制做”一份临时人事档案,或者就以所造的档案作为正式的原始人事档案。

2. 档案内容陈旧烦琐、重复分散、信息单一、空洞抽象。长期以来,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管理干部和教学人员的档案不分行业和类型按十大类模式笼统地进行管理。目前一份人事档案中,主要是一些学校的成绩单、职称评审、入党入团、调整工资、年度考核等材料,内容陈旧、空洞抽象、信息单一。在组织鉴定材料中,基调大同小异,千人一面;评价某个人时,多是一些定性评语,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心强,工作积极”等,这就造成了干部档案中的材料反映过去情况的比较多,而反映近期表现特别是工作业绩、科研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材料很少。在高校,一个人的档案材料往往分散由几个部门管理,各有各的管理要求和方法,形成了“一人多档”的局面,使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该人的全部情况,影响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合理流动。

3. 档案管理人员少,变动频繁,专业素质不高。近年来,各高校实行定员、定编、定岗,优化了人员结构,增加了专职教师编制,减少了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各高校专职档案人员普遍减少。武汉某高校,在校生2万多人,档案馆管理人事、学生、综合档案,专职档案人员编制只有4人。少数高校,没有专职档案人员,由校办人员兼任。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由于档案部门在高校属于边缘化的部门,专职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晋升比其它部门或单位相对困难一些,因此,少数档案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调动频繁。档案专业、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很少,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文化程度偏低,整体年龄偏大。有些高校为了吸纳人才,将档案馆(室)当成解决家属就业问题的地方。这些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影响了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建议

1. 人事档案的内容构成。高校人事档案除了传统内容外,还需记载个人道德品质、诚信表现、学识才华、工作态度、协作精神、业绩成果等内容,还要根据高校职业的多元化,对人事档案重新分类,不同的人员,实行不同的档案内容收集和管理标准。例如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应侧重于职业能力、职业经历、职业信誉、科研创造、技术创新、专业论著的记载;党政管理干部的档案,应侧重于工作实绩、勤政廉政考核考察的记载等。随着社会对于个人诚信状况重视程度的提高,档案内容由重政治表现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从重历史向对个人一贯表现并重转化。另外还要改变人事档案公式化的静态记录方式,真正成为个人行为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真正成为用人单位广纳贤才的依据。

2. 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仍是1991年中组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1996年人事部印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各省、市据此制定的一些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这些制度中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该归档的没有归档,该整理装订的没有装订,流动档案没有及时清理,造成档案混淆,要查的档案材料查不到,所以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笔者认为,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应做好如下两项工作:

一是个人主要的档案材料由原来的只有单位保管一份档案,向单位和个人自己各保存一份档案的“双档案”形式转变。只有单位保管的一份人事档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垄断和人才的垄断。档案资料垄断是目前一些单位扣押档案或造假档案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单位保管的一份人事档案也缺乏对个人评价的透明度。现行人事档案制度实际上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大多数人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里面到底有哪些内容,也不知道档案里面是否塞了“黑材料”,况且法律对违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监督制度,因而人事档案撰写也就习惯性地成为“领导们”的专有权利。人事档案及其管理必须遵循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充分维护公民的尊严、人格和权利。公民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人事上的处理应当具有知情权、申辩权。个人档案主要材料每件都一式二份,如年度考核、职称和任职呈报表、工资等材料,分别由单位和个人在上面签字盖章,缺少一方签章又没有其他辅助证据证实的,不具有法律效力。档案材料由单位保存一份,个人保存一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保存有自己的某些档案材料,比如学历证书、任职令、获奖证书等,只是没有得到现行档案制度的认可。另外,有些人事档案材料还应当交由相应社会管理机构保存一份。比如招工用工、劳动保险方面的材料应当交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保存一份,不能只是用人单位保存。

二是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重静态重保管轻利用、向档案信息化、动态化管理的形式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采用的是纸质材料,这种档案材料制作难以防止人为性,档案生成后也难以避免特权人物违规修改或增减的可能,传递过程中也可能因纸质毁坏导致个人信息失真。所以,应大力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将一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学历、工作经历、犯罪记录、健康状况、诚信记录等都存储在电子档案中,并且不断充实完善。同时,还应建立人才交流档案数据库和人才业绩跟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提升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真正使人事档案成为促进人才流动的工具。

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档案工作队伍。一是要把好入口关。要特别注意挑选思想政治素质好、熟悉高校干部人事工作、掌握干部档案和信息工作业务技能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在配备的数量上,要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每1000卷配1名专职人员,并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干部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计算机操作使用知识等。边工作,边学习,拓展工作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要切实关心、爱护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公正对待他们付出的劳动,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支持他们按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合理解决其职级待遇问题。弘扬其感人事迹,激励广大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勤恳工作,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达名流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刍议 篇4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信息社会, 网络成为获取资源、协同工作,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工具。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是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目标, 以网络环境为依托, 从办公与教学资源 (设备、建筑、图书、教材、课件、档案) 到办公与教学活动 (教、学、管理、服务、办公) 全部实现数字化, 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高校档案部门应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机读档案, 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更好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档案信息服务。

2.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

档案数字化后, 在利用时可代替原件使用, 起到保护档案原件的作用。这样可使这些档案原件减少磨损破坏, 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恢复档案中模糊褪变的字迹及修复残损照片, 有效保护档案原件。

3.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发挥档案的价值。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 高校档案部门应根据时代的要求, 挖掘出档案应有的价值。高校档案部门将档案数字化处理后, 可利用网络广域提供利用服务, 进一步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利用者将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快捷地查询档案,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档案数字化应允许档案人员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 但前提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档案如果经过了合成、变形等数字化特技效果, 就不能作为档案保存。数字档案的真实性问题, 是高校档案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

2. 安全性原则。

目前,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 形成的数字文件在输入、存储、传输和提供利用过程中都存在数据丢失、数据失控、数据窃取、病毒侵犯、人为破坏等不安全因素。因此, 高校档案部门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尤其应遵循安全性原则, 增强档案安全意识, 依靠硬件、软件的支持, 保证档案原件在转化前后的一致性。

3. 可读性原则。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 高校档案部门要严把质量关, 做到数据规范、标准统一、长期可读、永续利用。档案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 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数字文件, 档案部门应规范档案数字化软件系统, 具备良好的兼容性, 使数字档案在通用标准下顺畅转换。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应符合档案工作管理规定和电子信息运行规则。

三、高校档案部门如何应对档案数字化的挑战

数字时代, 高校档案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部门必须迎接挑战, 适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迫切需要, 着眼于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档案数字化建设道路, 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有机连接。

1. 重点推进, 分布实施数字化。

高校档案部门的数字化建设, 主要是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即通过著录、扫描等形式, 将由各种物理载体形式体现出来的档案信息, 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计算机的各类存储器中, 完成现有高校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转化的过程。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 应分步骤、突出重点进行。首先, 将较高价值的档案数字化处理;其次, 应考虑学校特色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等情况, 由点到面、分步骤进行数字化处理。

2. 积极提供利用, 发挥档案价值。

档案只有通过利用, 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是档案最好的宣传, 高校档案部门应主动开展档案利用调查, 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 通过走访调查, 了解用户需求, 宣传介绍档案馆馆藏档案, 主动解决用户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未来利用的趋势, 并逐步开拓档案利用工作的新局面。此外, 要定期公布数字档案目录。由于档案存放在学校档案馆, 学校大多数人对于档案的内容都不是很了解, 档案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方式, 定期公布最新的档案目录, 让全校师生了解档案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一是举办专题档案展览。根据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安排, 围绕学校的发展, 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 发挥档案形象、直观的作用, 进行爱国主义、爱校主义的教育。二是编辑出版档案画册。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编辑档案画册, 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全面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使师生通过档案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 从中受到熏陶和鼓舞, 激发爱校情感。

3. 加强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档案数字化业务划分, 高校档案部门所需人才的类型有:档案采集、处理与数据库加工人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计与开发人才;档案信息分析、研究与咨询人才;数字档案馆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才;数字档案馆系统运营与服务的管理人才。对人才队伍业务素质的要求是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较强的信息能力, 以适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正常运行的需要。

总之, 高校档案部门面对档案数字化的趋势, 应积极思考前进中存在的新问题, 主动学习新的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革命, 将使档案工作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用空间, 高校档案部门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程, 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 扬长避短, 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为高校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照余.数字化档案的文件格式选择[J].档案学通讯, 2003.6

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高职院校档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档案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我校档案室正利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建立各种数据库、与兄弟学校计算机网联网、登陆因特网等方式,逐步向数字化档案室转化,以达到档案资源共享的目的。

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加强学校数字化档案室建设的内容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学校档案室主页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学校档案室应该建立档案室主页和自己的服务器,可以远距离、快速度、高质量地传递声像、图文和数据,发布档案信息,利用网络为用户查阅游览教育档案信息并为其服务。档案室主页设计可突出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简介、高级专业人才简介、档案室全宗介绍、档案室信息服务内容、档案检索工具使用方法、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用户信箱,还可以向用户介绍档案室编研性信息及网络文章(在国家级、省部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主页设计要生动形象,有美感,可连接到校园网,尽可能增加搜索引擎,供广大师生、领导与管理人员查阅,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工作服务,以便于利用者在网页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必须提高。可按学科、专业设置门类将所学课程科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英文名称列其后与中文对应建库。利用者在查询时只需将学时、分数重新输入,便可打印出所需份数,即可达到既方便使用又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这项服务是学校档案利用工作的重点、热点,也是目前接待利用人次、查阅档案卷次最多的一项服务。

例如,我们学校建立了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为出国人员(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提供中英文对照成绩单,包括专科及中专学生,使利用者在档案室就能把公证材料办理齐全完整,服务一步到位。在学生择业时都要到档案室索取成绩证明,档案室提供的原始凭证方便、快捷、高效,很受用户欢迎。

三、建立学生档案数据库

要将每届毕业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是否党团员、入学时间、来源、所学专业、毕业时间全部输入计算机建库。可进入学校信息网公开查询,以便跟踪毕业生信息和学生质量培养,为教学评价、专业评估提供依据;也可成为校史参考资料,为研究专科教育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我校建立了毕业生自然情况数据库,并连接到校园网,用户可以随时查阅。

四、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

科研项目科学管理,是学科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经济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可使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可从应用市场中寻求科研成果的落脚点,进而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为依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可将科研项目组织鉴定单位、鉴定时间、主要完成人、成果水平、获奖情况、技术内容简介、使用范围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输入计算机,连接校园网,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天地。这不仅为学校科研成果的奖励提供了依据,而且对经济发展和医学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

五、建立教师科技档案数据库

高校档案网站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实时构建完善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地区广布,人口数量众多,就使得我国的贫困生数量相对更多,很多贫困自助生虽然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和学习成绩,却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而无法支付学费。为了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国教育部门坚持资金的大量投入,并开展就学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生重返校园,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据调查了解到,我国很多高校在贫困自助生管理中都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贫困生数量较多,管理内容相对繁杂,使得学校内部管理经常出现混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进行实时构建并予完善就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就结合高校贫困自助生管理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贫困自助生档案包括的具体内容和构建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对策,从而更好的对贫困生进行管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建立意义

想要对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进行实时构建和完善,首先就要明确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建立意义。贫困生是每个大学内都势必会有的一类学生,他们品学兼优,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在贫困自助生档案建立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国家对贫困生的具体要求构建,避免非贫困生伪装进入。贫困生档案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基本贫困条件,其中包括学生个人的资料(身份证、户籍、学历、家庭情况、年级、专业、住宿、医疗、考试、成绩等等)、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贫困自助生贫困证明、各级证明、贫困生以往的救助情况等等。与此同时,档案中还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到的资助,学生的在校表现,获奖状况,他人评价等等。

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贫困自助生的确立具有非常严格的条件,满足此类条件的学生家庭都相对贫穷,对他们进行资助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他们的家庭负担,帮助贫困生实现上学梦;其次,有助于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很多贫困自助生由于家庭經济原因,会在心理产生自卑感,给教师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立和完善贫困自助生档案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在精神上予以鼓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有助于提升贫困自助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贫困自助生档案的构建和完善能够给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资料,相关企业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贫困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彼此的双向交流,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就业。

二、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的实时构建和完善思路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建立的重要意义,为了提升我国贫困自助生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找到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实时构建和完善的具体对策。

(一) 根据流程严格构建贫困自助生档案

高校贫困自助生档案的实时构建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个贫困生进入学校的贫困数据库都要依照一定的流程严格进行。因此,在实时构建中要确保秩序的平稳性,按照学生申请—班级认定—辅导员初审—系(院)确定—学校审批的流程来依次进行,从而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二) 完善贫困自助生档案的内容

据调查了解到,很多高校的贫困自助生档案内容不够完善,内部除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贫困生鉴定以外再去其它内容,档案的完整度有待加强。针对这样的现象,各大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档案内容,在其中加入学生所在家庭的具体情况、学生以往受资助情况、贫困生的学习、获奖情况等等,从而健全档案内容,帮助学校更好的对学生实施管理。

(三) 加强审核和监督力度

高校的贫困自助生情况和数量是实时变动的,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贫困自助生入库,也会有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提升而变为非贫困生。针对这样的现象,各高校学生部门要加大审核和监督力度,定期对贫困自助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并每年开展一次贫困生入库活动,做好贫困生扶贫工作,并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四) 坚持现代化设施的引进

高校的贫困自助生数量较多,以往的手动记录方法不利于对他们进行管理,贫困生的真实情况也无法得以反映,学校的贫困自助生管理工作也相对落后,效率不高。随着现代化技术和设施的运用,将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纳入贫困自助生档案构建和完善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了解贫困生的真实情况,掌握他们的动态,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贫困自助生档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帮助校领导和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动态,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从而提升贫困自助生的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旭萍,郑俊.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75-178.

[2]王小元.论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39-40.

加强高校文化档案建设之刍议 篇7

1.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作为思想、知识和文化传授的场所,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其先进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校园文化必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势必会对构建社会的精神家园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高校文化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在存史育人、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文化档案不仅完善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同时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建立并完善高校文化档案,既可以传承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又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

2.有助于塑造文明、向上的校园风气。高校文化档案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其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良好的民风,都有益于大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尤其是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人文精神、心理素质、团队意识以及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我国2000余所高等院校中,多数高校办学历史悠久,有的甚至已是百年老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乏名人、义士以及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专业上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在事业上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对这些文化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档,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档案以史育人。比如校史馆可以对外开放或者举办校史展览、校史报告会,将学校这些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史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切身感受杰出的校友们坚忍不拔的高贵品格,以及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优良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1]19。

3.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吸引力。高校文化档案不同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趣味性不强,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而高校的文化档案记录着学校不同的成长阶段,蕴含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具有丰富的爱国荣校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作为高校的教育资源,这些发生在学校真人真事的故事、从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子的例子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教育作用比较突出的档案史料作为教学材料,还原档案所记载的真实故事、真实事迹和真实人物,无论是制作成录像片、幻灯片还是画册,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上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既强调“理”的灌输,也注重“情”的感染。

4.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这也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高校要主动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完善的文化档案,服务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高校文化档案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特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给学生很多启发。高校文化档案中所记载的资料真实可信,都是在学校发生的真实故事,客观真实、直观生动,将它用于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认可程度高。另外,高校文化档案中所保存的荣誉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直观形象,记录了本校发展历程中一批让人骄傲自豪的杰出学者和优秀学生的事迹,对在校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文化档案进行德育工作毫无疑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2]52。

二、建立高校文化档案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在收集、整理高校文化档案资料时,要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有凭有据,不能掺杂任何的个人期望或者偏见,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去猜测,更不可以去编造。为体现高校文化档案的真实性,必须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建档态度,而且在建档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2.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要求在建档时,所收集的资料要具有全面性。收集材料时,只有坚持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才能够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档案。如果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考虑,纵向的文化档案资料应包括高校历年来的发展史、现阶段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未来展望等;横向的文化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各类文化活动、荣誉档案、名人轶事、影音档案等资料。

3.完整性原则。高校文化档案是高校的成长记录,要求该档案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高校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历史的支撑和依托,文化建设就成为无水之源。因此,在收集相关档案材料时,为了确保能全面反映文化档案的完整性,不但要记录下准确的时间、地点和所涉及的人物,还要把事件从头至尾完整地记录下来,不能丢下任何一个环节,最后的反馈也要列入收集范围。

4.可持续性原则。高校文化档案建设不能仅立足于眼前,要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要建设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的高校文化档案,而不能贪图一时的丰富华丽。高校文化档案是社会文化的有益补充,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文化档案秉承可持续原则是题中之义。

三、发挥高校文化档案作用的有效途径

1.建立具有特色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的、具有特色的馆藏是文化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档案馆应开发多渠道的收集档案资料的方法,主动寻找文化档案资源,进一步丰富档案馆的材料。与此同时,重视对文化档案的宣传,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文化档案的重要作用,使流落在外的非常珍贵的文化档案实物(如杰出校友的手稿、有历史意义的老照片、回忆录等)以及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的优秀事迹、学校在省市级或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杯和证书等收藏进档案馆,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收集过程中,对能够体现学校治学特色、文化氛围、教学管理水平、杰出学子事迹、学校发展里程碑等内容的档案资料要着重收集。目前,部分高校对文化档案的收集还处在被动阶段,没有主动去发现、寻找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价值的资源,这就难免造成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档案的流失,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此类情况,高校文化档案的负责人不应再“坐等”,而应主动寻找资源,关注学校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工作,对各种表现形式的文化资料加以收集,之后通过整理加工,进一步丰富高校文化档案,使学校的文化档案不但独具特色,而且质量也很上乘[3]87。

2.提高对高校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度。文化档案资源要想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功能效用,如果不对零散的数据和文件进行整理加工和编研,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更能塑造出优秀的文化档案。在对文化档案进行编撰与开发的过程中,更能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文化档案,发现其不为人知的魅力。正是这些深藏的秘密被开发出来后,这些珍贵的资料可以面诸于世,这些编撰的成果可以被高校、社会所利用,在特有的领域发挥其功效,不但丰富了高校的馆藏资源,为学校的档案史增光添彩,而且也减少了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因此,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文化档案的编撰与研究工作,文化档案的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上乘质量的文化档案也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该校的文化面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形象,推动了高校文化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4]63。

3.通过多种渠道展示高校文化档案。文化档案能够拓宽高校在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的领域,可以向社会各界传播该校的优秀文化。高校文化档案的资源大多数都来源于社会,同时这些资源也服务于社会,这就决定了高校文化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文化档案,通过多途径展示文化档案,既为学校赢得了好口碑,提高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又有益于使高校和社会紧密相连,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高校档案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档案,如名人档案、各项荣誉称号、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杰出学子的人物事迹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收藏,而不展出、宣传,这些文化档案也就失去了意义,它的功效也无法发挥。

例如,可以举办校史展览,把学校的发展历程、建校背后的故事、某个学院(系)的成立背景和发展历史、历年所获得的重大奖项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不仅仅通过文字,更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的形式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还可以举办名人档案展览“,名人效应”经久不衰,通过发放画册或人物传记,或者展示名人手稿、重大科研成果等,这些直观生动的材料可以更加激励青年一代向这些杰出校友学习。

总之,高校文化档案的建设对提升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文化档案的建设要在坚持真实性、广泛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下,多渠道收集文化档案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化的编纂,制作出文化档案精品,最终以多形式的方式展现出文化档案,发挥高校文化档案特有的功效。

摘要:高校文化档案是高校历史发展轨迹的记录,也是高校文化沉淀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本文强调了建立高校文化档案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述了高校文化档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 篇8

一、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滞后。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更是一项任务重、头绪多的工作, 这就要求分管档案管理的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表现在领导和工作人员两个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工作人员就不会作为主要工作来完成。

2、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

足, 不能适应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前, 很多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应有的人员素质, 且仅限于完成简单的档案材料整理工作。即使是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 管理模式陈旧滞后, 所谓的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 自动化管理根本无法实现, 从而导致干部档案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缓慢

3、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

不高。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仍采用手工检索查阅, 面对高校庞大的教职工队伍, 在规定的时间内, 手工查阅几千份甚至是上万份人事档案, 采集几万条人才信息,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人事档案部门已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不仅获取个人档案信息简便、快速, 而且能保证人才信息准确、完整, 从而提高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准确度。档案信息数据库信息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档案专职管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管理档案技术, 先进的管理设备成了档案管理达标和升级考核的摆设而已, 没有发挥其科学管理功能。

二、推进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 营造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能力的跟进, 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同样如此, 建议必须重视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建设。为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来, 鼓励管理人员科技创新, 促进档案科技项目的实践应用人才培训机制的建立也是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2、研发适行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

高校丰富的计算机人才储备为高校开发档案管理软件提供了智力支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开发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 这些管理软件的开发还应该满足能够灵活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异地收集、数据的异地查询、数据的开放利用、数据的信息安全等客户端的需要。目前高校普遍都建立了校园局域网,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化, 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简化人事档案的借用程序。

3、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 必须具有较好的档案管理理论素养和档案管理实践经验, 创新能力及熟练的现代化管理设备应用能力。首先, 引进专门档案管理人才带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引进具有档案管理专业学习背景, 同时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 从而提高现有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专业修养等, 使观念陈旧的档案管理队伍向创新开拓型管理队伍转变, 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其次, 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人才引进的毕竟是有限的, 繁杂系统的工作还是靠原有人员去完成的。长期的可选送年轻有为的档案工作者赴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深造, 培养出一定数量的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档案育人刍议 篇9

一、高校档案育人特点

1. 高校档案原始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说服力。

高校档案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记载着高校的诞生和发展, 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社会服务、文化、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信息。高校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原始地记载着高校的历史活动和发展的本来面貌。这些真实可靠的教育素材提升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使高校档案育人更具说服力。

2. 高校档案载体丰富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感染力。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伴随着高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记录档案的载体也逐步由传统单一的载体向更加丰富的载体转变。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载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档案的内容与形式, 使传统呆板的高校档案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直观、图文并茂、富有情趣的高校档案资源使高校档案育人更具有感染力。

3. 高校档案潜移默化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吸引力。

“档案既是物化了的历史, 也是人化了的历史, 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 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渗透在人们来档案馆参观、借阅查询等多种形式中, 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高校的校史馆、阅档室、图书馆档案专区、网络平台都是大学生使用高校档案, 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使用高校档案资源的过程也是接受知识和进行再教育的过程。这种接受知识和进行再教育不同于课堂被动接受, 而是在主动求索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教育, 所以对大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

二、高校档案育人功能

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档案中记载着学校诞生、变迁、发展的变化历程, 在这个历程当中涌现出大批呕心沥血、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 保存着大量的知名校友资料, 记录着培养教育高校学生的各种模范典型。以史为鉴, 这些史料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珍贵素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以高校档案独特的文化, 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学生展示学校精神、文化、特色、成就, 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 知晓学校成就过程中, 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主人翁意识, 使大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人才, 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敬业精神如何, 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素质教育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 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敬业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高校除了通过“两课”教学切实有效地抓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 要充分发挥好高校档案育人在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在高校档案中都有清晰的记载, 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教育, 将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高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 同时图书馆、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此之外, 高校档案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营养不可或缺的方式。高校档案收集和记载了不同领域众多专家的科研成果。这些珍贵的材料经过科学分析、合理组合, 重构后便成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成功案例, 对于大学生来说, 是宝贵的教育素材, 既可以激发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从中发掘知识宝藏, 又可以锻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主动发现和掌握新知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校档案育人路径选择

1.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育人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 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同时, 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化教育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必须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 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展育人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 一方面,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育人的独特优势, 转变观念, 重视高校档案部门建设, 在高校档案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坚强保证, 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部门也要围绕“三全育人”转变观念, 在管理高校档案工作, 为招生、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基础上, 向育人功能拓展, 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档案资源有效开展育人工作。

2. 围绕育人, 卓有成效开展高校档案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以史鉴今, 资教育人”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档案部门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把育人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卓有成效开展档案育人工作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是加强高校档案基础业务和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加强高校档案资源源头建设, 制定完善高校档案业务制度和标准规范, 是夯实高校档案业务、推进高校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同时要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开发和整合, 形成客观、准确、全面、真实的高校档案资料, 逐步建立起高校档案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管理科学、方便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二是强化档案工作管理。建立、健全高校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 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高校档案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三是健全机构并配齐配强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及时核定并配备与档案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专职人员。四是提升高校档案工作服务层次和水平。准确把握育人的特点, 找准高校档案育人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创新高校档案育人形式, 以积极的态度, 多元化、多层次、多模式地创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方式。五是建设高校档案育人的硬件设施。加大高校阅档室、校史馆、图书馆档案专区等硬件建设力度, 并利用这些场所将高校档案部门所藏资源向大学生开放, 为大学生方便快捷了解档案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 不断提高高校档案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搭建平台, 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档案育人工作。

在网络时代,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 方式便捷,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国档发[2002]8号) 要求,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依法治档, 建立起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全校、规范化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 形成安全、高效运转的网络体系和资源共享体系。同时, 高校要重视档案网站建设, 利用网络为社会提供可公开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开办高校档案信息查询窗口, 主动为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安全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搭建高校档案育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家英.谈高校档案育人的特点[J].兰台世界, 2005.5

高校档案管理刍议 篇10

一、高校档案工作知识型群体的思维特点

档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 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各种知识的汇总,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真实性、唯一性、积累性等特征, 因此, 高校馆藏档案内容要丰富, 载体形式要多样化。要抓紧时间采取措施加强对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个人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科学管理, 因为我们面对的服务对象, 多数是文化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复杂的教师、学生为主的群体, 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该群体的调查总结, 其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 脑力活动激烈, 处于竞争状态;推理判断严谨, 逻辑思维性强;脑子灵活, 接收新事物快;思维逆向, 超乎常理想象。

面对这样的群体, 我们档案工作者要加以分析研究, 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与校内公共信息建立互联互通关系, 增强信息采集能力和加工能力。收集、整理充足的, 特别是涉足边缘性学科的科技档案信息, 以促使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创新思维, 激活其灵感、拓宽其思路, 使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二、更新档案服务方式, 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高校档案馆是学校的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因此, 高校档案工作要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 树立超前服务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 提前把材料准备好, 以便随时利用。要意识到加大档案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力度是为增强、扩展服务功能提供保障。档案工作者要探讨档案管理规律, 揭示高校档案与学校管理及师生的关系, 实行全开放型的科学管理, 克服档案开放中的思想障碍, 使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切实提高档案在高校工作中的利用价值。

做好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是档案工作诸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档案的发展方向, 是衡量档案工作质量的标准。竭尽全力地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 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和要求, 充分注意到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次是及时、准确、有效的提供档案, 为教学管理和深化学校的改革服务, 在服务中体现档案利用工作的价值。

各级领导也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紧抓思想建设、硬件建设、网络建设等, 加强对高校档案资源的保护、保管, 为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三、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 高校档案馆既是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 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各类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要与各职能部门发生联系, 档案人员要经常深入各部门熟悉情况、收集材料、接待查阅、与外交流等等。因此, 协调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凝练协调素质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前提, 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学习, 奠定协调基础;修养语言艺术, 锻炼公关能力。在深厚的档案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厚积薄发, 实现档案工作的不断创新。其次, 档案工作者通过参加继续教育, 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的、载体各异的档案管理技术和实用技能, 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学习外语、互联网、计算机应用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后, 档案工作者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档案部门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而我们多数人整日翻阅、查找、伏案疾书, 相对来说, 脑力劳动多, 活动量少, 平淡、重复、单一的室内工作极易疲劳, 长期下去, 容易诱发颈椎综合症、静脉曲张、视力下降、腰腿酸痛等症。所以, 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自如地应对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的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高校档案工作应注重协调与创新[J].北京档案, 2005, (2) .

[2]李继贤.谈如何加强高校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9, (4) .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刍议 篇11

[关键词]特色栏目;学报质量;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唐奇展,《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

特色栏目对学报来说,是一首诗的诗眼,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作为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报是高校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高校的一张“名片”。学报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地位。当前,我国高校学报中的名刊、大刊不多,绝大多数学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小、散、全”现象,办刊质量参差不齐,无论是在选题,还是栏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非常雷同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2004年,又推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报的开拓创新,推出有较大影响力,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的学报及其特色栏目。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等16个栏目入选“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第一批“名栏”;之后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环境研究” 等24个栏目入选“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第二批“名栏”;2014年《财经研究》“公共经济与管理”等25个栏目入选“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第三批“名栏”,进一步推动了学报的改革与创新。对许多学报来说,创“名刊”的难度很大,但创“名栏”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创“名栏”首先要做的就是特色栏目的建设,通过特色栏目的带动来提高学报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特色栏目的内涵

特色栏目是反映学报和主办高校学术风格和学科优势,具有与某一门类学术理论问题相应的专有名称,以固定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向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征稿,以及向固定的读者群传播相关研究信息动态的科研园地。因此,特色栏目是学报区别于其他学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栏目。特色栏目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编辑工作,是对学报传统的编辑思想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反映出学报的办刊特色和学术水平,对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状况

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学报越来越重视特色栏目的设置。教育部的“名刊”和“名栏”工程推动和指导了许多学报设置特色栏目, 并努力成为名栏,进而跨入名刊的行列。从2004年至2014年,教育部共评选出三批,共计65个名栏。

实践证明,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的带动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特色优势突出,整体学术品味得到不断提升,甚至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学报正是凭借特色栏目跨入了学术核心期刊的队伍。纵观这些特色栏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创办

根据本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地理位置,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创立特色栏目,突出学报的办刊特色。2000年,吉林延边大学《东疆学刊》利用延边与东北亚俄罗斯、朝鲜(韩)相毗邻及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地缘优势创办了“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围绕“东北亚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占到栏目的70%。栏目内容成为我国研究东北亚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着东北亚文化研究的进程。厦门大学地处闽南地区,华侨众多,《厦门大学学报》就依托这一人文优势设置“华侨华人研究”“南洋研究”栏目。

2.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来创办

围绕本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创立特色栏目,既能够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又能够扩大学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世界史研究”专栏正是依托该校的世界史学科而创设的。该校的世界史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中最早的博士点之一,早在1995年就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该学科还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世界史研究”栏目自1990年设立以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转载率、引用率,所发论文的平均转载率高达50%以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外语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等专栏,均是依托了本校的学科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聚集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作者群。

3.以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

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凸显出自身的民族特色,而这些高校的学报能够利用这一优势设置专门研究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栏目, 凸显学报的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办的特色栏目——“藏学研究”,对藏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艺术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成为我国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并获得了多项殊荣。阿坝师专是四川阿坝州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阿坝师专学报》根据阿坝藏族自治州藏族、羌族的民族特色,设置了以研究藏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栏目——“藏羌文化研究”。

4.以历史文化研究为特色

高校所在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学报设置特色栏目的主要依据,它为学报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征服王朝,主要以党项族为主体,因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而史称西夏。宁夏大学坐落在有着“西夏古都”美誉的银川市,《宁夏大学学报》根据自身的这一优势创建了“西夏研究”栏目,宁夏大学因此也成立了西夏研究中心。2001年,该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三、特色栏目对高校学报质量的促进作用

nlc202309041157

1.特色栏目是提高学报知名度的重要因素

学报必须要具有自身的特色,才能在众多学报中获得凸显其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建设特色栏目是学报形成自身特色的主要途径,能够不断增强学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少普通高校学报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创办了特色栏目,使得这些学报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学报的知名度也在特色栏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赞誉。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开辟的“人类学研究”专栏,吸引了许多中外人类学专家学者。该专栏刊发了大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人类学论文,大大提高了学报的知名度。

2.特色栏目是提升学报学术品味的最佳途径

作为一种学术刊物,高校学报如果没有学术特色, 就没有优势和地位。特色栏目反映高校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学报中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荟萃之地,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对学术创新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特色栏目的独特性与权威性,使得学报具有明显的竞争实力。此外,高质量的特色栏目往往能够得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学报不仅能够获得办刊所需要的稳定稿源,而且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稿件,通过这些高质量的稿件“以点带面”,提升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和形象。《承德民族师专学报》虽是专科院校学报,但其“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已成为纳兰性德研究专家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和收入目录索引110多篇,该专栏以其上乘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

3.特色栏目能够增强学报编辑部的品牌意识

特色栏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学报编辑部在创设特色栏目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而要使特色栏目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要重视栏目的品牌塑造。学报只有注重特色栏目品牌的塑造,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栏目设置雷同的情况,彰显特色,办出优势,进一步成为“专、特、强”的品牌期刊,从而才能在众多的期刊中占据竞争优势。品牌的塑造需要编辑部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而从学报编辑品牌意识的确立到学报品牌的形成是一个主观向客观转化的过程,学报编辑的品牌意识通过编辑出版工作在学报上得到物化、贯彻。因此,特色栏目的设置与维护能够鞭策编辑部及其工作人员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

四、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凸显地域特色

要办好学报,关键是学报能否立足本地,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机遇等地域条件,挖掘当地亮点,明确自身的地域性定位,设置个性化明显、地方特色浓郁的特色栏目,凸显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这也是设置特色栏目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的一种做法。安阳师范学院主办的《殷都学刊》创刊于1980年,在国内外学术界小有名气,这主要得益于其充分利用自己地处殷商故都、甲骨文发源地的地理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办了“殷商文化研究”栏目,并入选第二批名栏建设工程的名栏中。此外,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名栏的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以及第二批名栏中的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等栏目,均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彰显了刊物特色,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精心策划特色栏目

特色栏目的设置不是凭空想象,需要学报编辑们的精心策划。首先,个性特色是特色栏目策划的根本。要明确栏目的主题,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个性特色。要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做文章,通过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等措施,把好选题关和组稿关,从而以鲜明的特色、较高的学术品味给作者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学者的效应是特色栏目策划的保障。围绕特色栏目的主题,可以特聘一些著名的专家或学者为学报的编委、审稿专家或者是栏目主持人,发挥这些专家学者的名人效应来增强栏目的特色,尤其是栏目主持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毛泽东研究”栏目就特聘中国人民大学萧延中教授和南京大学刘林元这两位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通过主持人对栏目进行选题策划、组织作者和审查稿件,栏目不但能够借助主持人的学术威望和人脉资源来保证稿件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确保特色栏目的研究紧跟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进而保证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特色栏目的后期维护

特色栏目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后期的维护。培养优质稳定作者群是保证特色栏目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关键。栏目的责任编辑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与维护一批在本栏目研究内容或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校内外作者群:首先,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把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作为固定约稿对象,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及时获得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扩大和提升特色栏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必须获得校外专家的认可和支持,即要培植稳定的校外作者队伍。这就需要编辑通过多种途径向有关专家约稿,通过感情投入,主办相关研讨会等方式跟校外专家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从而保持栏目的优质稿源,进而才能实现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自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当代学术史”专题研讨会,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前来参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重要媒体多次对研讨会进行报道。 2004年,该专题研讨会签署了“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的《岳阳宣言》,在全国反响巨大,被评为该年度“十大学术热点”。除此之外,特色栏目的维护还需要学报编辑部主动为作者群提供各类服务,例如,及时向他们提供与特色栏目相关的研究课题申报、学术会议等信息,密切与作者的联系,体现学报重视对作者的成长服务。同时,编辑部要在发文的稿酬、版面、时效以及荣誉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广泛吸引优质的稿源,使特色栏目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冯斌. 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关飞.《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EB/OL].http://www.gmw.cn/01gmrb/ 2004-07/29/content_66760.htm.

[3]付长珍. 展示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最新成果[N]. 光明日报,2006-02-11.

[4] 王京.《西藏大学学报》荣获三项殊荣[N]. 西藏日报,2011-04-14 .

[5]陈正慧. 学报特色栏目的功能和作用——兼谈大学学报的开发利用[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6] 黄艳梅. 学报界的独秀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EB/OL]. htt//www.gxun.edu.cn/show.aspx?id= 5058&cid=17.

[7]阎现章. 关于高校学报品牌栏目策划的思考[J]. 中国出版,2003(8).

[8]刘志炜. 高校学报名刊工程与学报编辑的品牌意识[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9]吴江洪.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初探[J]. 枣庄学院学报, 2005(4).

[10]刘祁.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建原则与维护策略[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1] 夏书林,谭金蓉. 策划特色栏目提升普通高校学报影响力[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4).

[12]刘浩民. 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类型[J]. 中州大学学报,2007 (3).

[13]于佩琴. 办好特色栏目 提升学术品位——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建设[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4).

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刍议 篇12

1 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的现状

目前, 高校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已基本普及, 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逐步从传统的纸质手工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过渡。[1]但对那些规模较小的院校来说网上档案管理较其他网络产物还显得稚嫩、不成熟, 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现状还不容乐观。

1.1 高校对档案网络化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 一些高校总是把教学、科研工作本身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往往不注重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协调机构和管理制度。虽然许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缺乏馆际合作的行动。而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1]大多数高校仍然是采取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方式, 无论是软硬件的购置, 还是数据库的建设, 都处于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状态。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也影响了我国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程。同时高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特别是现在开始对高校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 还没有专门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办法, 一切还是按照管理员经验和一些老规矩办事。因此, 导致高校许多教学、科研项目的归档资料不够完整和准确, 反映学校基本活动的教学文件材料, 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等。

1.2 高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网络技术和设施标准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高校档案工作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 机型五花八门, 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档案要实行网络化管理, 首先要拥有一套实用、完善的高校档案网络管理软件。但是这样的软件价格比较高, 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能已经购买了档案管理软件, 但好多高校因为经费有限, 至今还没有用上档案管理软件, 更不要说配备扫描仪、刻录机了, 影响了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的进程。这种状况发展下去, 势必给档案网络化管理建设和资源共享造成隐患。

1.3 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 各高校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2]但由于各高校档案管理在建库过程中, 缺乏整体性, 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 标准化程度低, 类型单一, 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 数据无规范化控制, 商业服务水平差。而且, 目前多数高校所建的档案数据库大多为条目数据库, 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根本无实质性的资源可共享。

1.4 缺少档案网络管理专业人才, 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在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 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档案专业知识, 还要精通计算机操作和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目前, 高校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偏低, 又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 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2 高校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高校实行办公自动化以后, 高校的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整理、文件录入、图像扫描与处理、案卷的移交等等。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将高校内部不同载体、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相互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2.1 高校档案的及时归档

高校某个部门如果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电子文件或其他相关信息, 都可以按照学校档案管理的要求, 通过校园网及时将资料传到档案管理部门, 然后编辑入库就行。[2]不像传统的纸质文件, 往往一个文件要经过好几道程序, 时间也比较长, 通常是一年一归档, 有时候一个文件拖久了, 到归档时找不到。不仅造成信息的丢失, 而且也耗费了管理时间。如果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 随时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2 高校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高校如果建立了档案网络化管理, 校内的各部门、各单位都可以通过校园网专门的档案数据库, 随时随地查阅和提取相关档案信息和资料。只要管理员有固定的账号及密码, 在办公室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查档这项工作, 当然不同身份的人查阅的权限也不同。总之, 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各个部门间收集和查阅纸质档案了, 既省时又省力, 既方便又快捷, 不仅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而且也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

高校的档案信息通过校内档案管理部门的收集、编辑进入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中有价值的档案信息通过校园网, 由专门的高校档案网站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接入校园网, 进入高校档案网站, 在经过身份确认之后, 查阅和提取所需要的高校档案信息,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的社会功能。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 切实转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提高高校社会办学的知名度。

3 高校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构想

3.1 加强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档案网络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首先要求档案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3]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起本校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按照标准对档案数据进行规范加工,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与国际接轨的粗线条的技术标准, 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网络传输的标准、机读格式、著录规则的标准、文献标引的标准等, 对档案管理网络化在技术上予以规范。这样, 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 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在安全的前提下, 切实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3.2 大力开发馆藏档案, 实现以网养网

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工作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而且它的工作量也很大。高校领导要把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工作列入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将高校各种文件信息的归档纳入各个部门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内。[3]充分开发和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势,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 改变力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局面。将各单位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设密为信息员, 除实现校内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外, 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 增加数据库容量, 提高数据库利用率, 将已建成的数据库和网络为社会服务, 把他们投入到网络化建设中, 实现以网养网, 获得一定的收益, 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3.3 加强档案网络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档案网络化的发展, 迫切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人才。对此, 要加强对专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档案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化管理知识、档案专业英语知识等等。培训的时间可以是短期的或者脱产学习。通过培训, 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及相关技术, 使之尽快适应档案网络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熙利.如何实现高校档案的计算机与网络化管理[J].云南档案, 2005 (2) .

[2]长春工业大学档案馆, 高校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现状及构想[J].档苑论坛, 2004 (3) .

上一篇:仿生设计下一篇:结果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