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守望者(精选12篇)
生命的守望者 篇1
罗素霞, 女, 汉族, 1964年6月生, 博士, 主任医师。现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201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医师、河南省抗癌协会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2011年荣获河南省肿瘤医院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她不知疲倦地迈着轻快的脚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走过了26个春夏, 一如她的名字, 罗素霞一袭素衣, 心怀仁爱, 用尖端技术和全新理念救治每一位肿瘤患者, 竭尽全力延长每一个生命。
经她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 每接诊一位恶性肿瘤患者, 她都会带领医护团队悉心检查, 细心诊断, 精心制订一个周密的治疗方案。她倡导的“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已使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这种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困难, 而她和她的团队从不含糊, 因为, 他们手中托起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心怀大爱, 播撒爱的种子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 手执利器方能斩除病魔。罗素霞时刻跟踪肿瘤最新进展, 始终把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实践。她带领团队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 其中有6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每年在省内外肿瘤专业会议上主讲30余场次, 用清新质朴的学术之风感染他人。
作为河南省选派的唯一学员, 她参加中央保健局干部保健专业培训高级研修班, 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迈进;她负责撰写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保健丛书, 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她代表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每年在十几个厅局和学校进行保健知识讲座, 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全省各地。
2008年, 罗素霞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而她毅然将2万元津贴悉数拿出, 用于建立河南肿瘤康复网。她想搭建一个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畅通交流的平台。如今, 这个平台已初具规模, 医生们在此交流专业知识, 患者们在此向医生倾诉衷肠。
甘做人梯, 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提起罗副院长, 无不心怀崇敬, 他们说, 罗副院长是他们的“领路人”, 她带领大家在临床、科研、教学、保健这四块田地里辛勤耕耘, 不断收获。
20多年来, 她风雨兼程, 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专家和科室、医院管理者。锻造一支技艺精湛、战之能胜的团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她率先垂范, 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赶到科室, 安排工作、查房、看病人, 身体力行地告诉病区医护人员———业精于勤, 一切成功都来源于勤奋。
她常常对科室同志们说, 精湛的医术是优秀医生的基础和根本, 身为医生, 要夯实基础, 抓牢根本。但是, 医学在发展, 医生决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 而要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提炼、与时俱进。
她总是将目光望得更远, 将问题探索得更深入。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 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 其生存期却有明显的不同。她带领团队成员以主持的科技厅课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突破口, 提出了多个可行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旨在使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此项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的领先水平。2008年, 该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住进内科的患者大多处于癌症晚期, 疼痛成了他们的“噩梦”。医生在疼痛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疑问, 她决心在规范癌痛诊治方面下工夫。经过她的刻苦钻研和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罗素霞在省内率先开展“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 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中, 对晚期癌痛的临床控制居国内领先水平。随后, 主持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申报工作, 并顺利通过卫生部专家组验收, 使该院内三病区成为卫生部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引领了全省癌痛治疗的新理念。她希望这种造福癌症患者的疗法能够快速传播, 广泛应用, 惠及更多患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花齐放春满园。罗素霞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协作团队。为了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锻造一支精英团队, 她循循善诱, 向大家讲解20余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努力帮助年轻医师快速成长。作为郑州大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每年在省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讲座或主持20余次, 提高了该院肿瘤内科的影响力。积极培养研究生, 目前共指导在校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1名, 其中在读博士5名, 硕士6名。罗素霞带领着她的年轻团队刻苦钻研, 不断提升, 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论著5部, 成功申报多项重点课题, 以第一主持人身份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多项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福祉。
守望生命, 竭尽所能救治患者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患者百问不厌。不管患者疾病难易, 不论患者贫富贵贱, 她都一视同仁, 认真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 并且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患者眼里, 罗主任温柔细致, 是他们生命的守望者。
她从不接受患者吃请或“红包”, 反而常常慷慨解囊, 资助贫寒患者, 甚至为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
送人鲜花, 手留余香。她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患者心田, 多少年来, 那一串串爱的音符已化作深情的旋律在患者心中回响。不少经她治疗的患者和她成了朋友, 来院复查时, 都会专程来看她, 向她表示感谢, 而这样的患者朋友, 遍布河南各地的城市和山村。
26年来, 她接诊过无数患者, 结识了无数患者朋友。大家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医生———罗素霞。她热爱医学, 医术精湛, 忠诚于事业, 视病人如亲人。
现作为业务副院长, 她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 自己坚持出专家门诊, 为患者制订科学合理、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坚持每周一上午和周二下午出门诊, 坚持每周到病房查房3~5次, 坚持领导和组织医院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 坚持对疑难病人举行多学科的专家联合会诊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做到因病施治, 合理用药, 合理检查, 努力为广大病人提供优质和明白的医疗服务, 身体力行, 服务社会做贡献。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她只是忠实地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 她只是不辱使命践行白衣天使的诺言。罗素霞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天职———治病救人, 守护生命。她的动人故事在平凡中流淌, 一点一滴, 成就了她非凡的人生。
生命的守望者 篇2
当你生病住院时,是谁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谁日夜守在病床前监护着你的病情?是谁鼓励你充满信心,笑对病魔?是护士,是守望着生命的白衣天使。
护士,虽然没有医生那么精湛的医术,但是她们用独有的信心、耐心和责任心尽力为每一位病人解除痛苦。一顶别致的燕帽,代表着她们神圣的使命;一袭雪白的纱衣,象征着她们守望生命的责任。
非典时期,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贪生怕死,把自己藏在了家里,弃自己的工作于不顾。可是那些白衣天使们,却没有一个逃避过,始终以她们柔弱的身躯战斗在非典一线,用她们纤细的双手和救死扶伤的责任心抢救着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病人。病魔吓不倒她们,死神打不败她们;一个倒下去,有会有成千上万个站起来。正是这样的众志成城,这样的前赴后继,这样的视死如归让她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是SARS被打败了之后,人们忘记了她们的功劳,忘记了她们曾在非典战场上付出过生命,忘记了她们曾在“刀光剑影”中英勇地同SARS搏斗,忘记了她们曾在手术台上到最后一刻也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但她们从不计较,像往日一样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她们的病人。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这个曾经被人们淡忘的日子,请让我们重新关注它,在这一天为护士们献上一束充满祝福的鲜花,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们,白衣天使!”
生命的守望 篇3
好不容易探出头来的她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先她破土的那粒种子。她这才发现,他长在离她不远的空阔的院子里,已有半米多高了,而自己的身上,却压着一堵高高的墙。
为了往上长,她拼命地吮吸着这个夏季里的阳光雨露,不管雷雨大作还是狂风肆虐,她都挺直腰杆努力向上。尽管瓦片刺破了她的脚掌,墙壁划伤了她的肌肤,她都心无旁鹜,甚至拒绝了一棵向日葵的献媚,一株剑兰的示爱。冬天到来的时候,她终于长到半米多高了,但他却早已越过墙头,任她怎么努力也够不着他。
这个冬天似乎特别漫长,她常常在逆风中抖动细细的枝条向他招手。他却根本没有理会到她的呐喊。既然牵不到他的手,那就缠绕着他的根须吧!这样想着,她竭尽全力将根须向他的方向爬去,全然不顾瓦片的锋利和墙壁的挤压。当春天再次到来的时候,她细小的根须终于触摸到了他。
一股温柔的缠绕使他注意到了她的存在,他这才发现她满身伤痕。他有力的根须轻轻地从那些伤口上绕过去,像千万只细小的血管将她密密地包裹起来。
春去春来,他的枝叶已覆盖了半个院子,他已能傲视整个院子里所有花草树木了。望着他伟岸挺拔的身躯,再看看自己尚显弯曲的身材,她有些灰心也有些胆怯了,他仿佛看穿了她的心事,根须更有力地攀紧了她。她被他有力的筋骨提携着,一点一点的变粗。现在,她的个头已经高高地越过了墙头,终于能和他一起倾听微风的呢喃,细数天上的白云了。
那是一个狂风大作的夜晚,风带着哨响狞笑着一次次向她发起进攻,每一次摇动都会使她的肌肤在和石墙摩擦中留下道道伤痕,根部更是掠过撕裂般的疼痛。为了减轻她的痛苦,他的身子尽量向她倾斜,像老鹰保护他的雏儿一样把所有的枝条伸展开,全力遮挡住向她头上袭来的风暴,条条根须像一条细小的绑带,将她密密麻麻地缠绕起来。数不清的根须你缠着我,我绕着你,在风雨面前,他们已融为一体。
斗转星移,一个月儿圆圆的夜晚,她感到自己的身体鼓涨得有些莫名其妙。继而,她抑制不住内心的狂跳而颤抖了,等待了多年的心愿终于就要实现了!纷纷扬扬的米粒般花苞铺天盖地洒满了她的整个树冠。第二天,整座院子飘满了清洌冽的柔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他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儿分享这份美好。忽然,他呆着了:她正用所有的美丽向他微笑,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灌满了醉人的甜香。
他默默地注视着她,为她积蓄了那么久的美丽绽放而感动。只有他知道,为了能早日让他看到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和代价啊!那些斑斑驳驳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
天大亮的时候,大院里的人们都惊叹起来:“这棵桂树真是奇怪,一夜之间花儿全开了。”听到人们褒扬她,他的叶子“哗哗”舞得更响了。
第二天,一些人推倒了院墙,比比划划地来到他们跟前:“这棵桂树留下,院子里的白杨刨了。”随着镐头的深入,他们盘根错节的根须展露在人们面前,任人们怎么分都分不开。“真是奇怪,两棵树的根长在一起了。”很多人在小声嘀咕。他们哪里知道,为了能彼此拥有,他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每一镐下去,都是在挖彼此的心呀!
生命的守望者 篇4
关键词:《入殓师》,结构分析,人物塑造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代表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许多人。对他们说:路上小心, 总会再见的。
——守门人
一、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 人不妄动, 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
传道者说: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影片《入殓师》给了我们最浅显直白的答案——生即死, 死即生。水中的鱼拼尽全力逆流而上, 尽管结局无非一死。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 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 但是却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入殓师》讲述一个满怀艺术理想的普通人因为“意外”或者叫做“注定”进入了一个不被普世之人接受的行业——入殓师, 满怀着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怨恨和与母亲临终的错过, 逐步了解和认识生与死、爱与恨的真正意义, 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入殓师的故事。
本片没有华丽的摄影、震撼人心的大场面, 甚至没有曲折的剧情, 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让观者随剧中人一同走入每一个生命的终点, 在影像的光影之中体会原来人终归尘土。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拒绝死亡, 既然接受了死, 那么在有生之年就会好好活着。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东西,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 也证明了生的努力。
入殓师, 又名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 对于死者来说是保持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对生者来说是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则正是赋予死者尊严, 令生者释怀的送行者。
人生充满着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 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 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世事无常, 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 唯有内心保持对生活应有的谦虚, 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 即使在逆流的征途中有可能死去, 依旧没有放弃, 只因在它们的内心, 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
再深刻的主题也需要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于简朴之中彰显无尽的内涵, 于直观的影像之中显现生命的意义。也许,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在每一个24 格的胶片中表达生活与生活中的我们。下文将从剧作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本片的呈现方式。
二、娓娓道来情深意长
(一) 关于结构
影片全长约130 分钟, 封闭式的叙事结构, 并无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 却如山涧的潺潺溪水, 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娓娓道来。全片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开端) 00:00——31:45, 小林决定放弃大城市的艰辛生活回归故乡, 他满心欢喜地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 对生活、对未来满是未知的空白和期盼。
(带入) 32:30——47:28,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动摇和怀疑、拒绝和排斥。
(发展) 49:35——91:15,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认同和肯定、接受和尊重。
(高潮) 91:16——106:20, 小林与妻子和解, 共同完成对澡堂老太太的入殓。
(结局) 106:21——130, 小林完成对生父的入殓, 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救赎。这也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升华处, 是父子间几十年间情感的无声融解。
从结构上来说, 本片并无突出之处,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但是, 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恰好衬托出情感的浓烈。在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大行其道的当下, 这部影片传统的讲述方式, 不失为一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的叙事结构有极强的代入感, 使观众感同身受, 同主人公小林一起从对入殓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熟悉, 直至完成自我观影的内心满足和情感释放。
(二) 关于人物
小林大悟, 一个年轻的大提琴家, 充满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因为一次偶然, 盲打误撞地接触到了入殓师的工作, 从此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影片初始, 展现出小林的青涩、懦弱、善良、柔软的一面。随着剧情的发展, 观众同小林一同成长, 一同坚强, 一同接受并认同入殓师这一职业。到影片结尾处, 小林终于成长为一个能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至此, 观众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感受到了宽容的力量。
电影始终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父、生母形象, 二者作为缺席的在场者存在于影片本体之中, 有着特殊而必要的意义。正是未对生母临终尽孝的遗憾, 使得小林在接受这份工作的过程中, 始终怀有愧疚之情, 也正是这种愧疚, 一次一次去“抵抗”最初的犹疑和矛盾。直到对澡堂老太太完成入殓, 小林才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 也彻底接受和认同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个模糊的生父形象出现在小林的记忆中, 也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作为一个已逝的生命, 他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使小林的成长更加完整,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手中紧握的一颗“石头”补偿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 成全了儿子也使儿子学会了原谅和宽容。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原谅, 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影片的最后, 小林满含泪水为父亲做入殓的仪式, 应该说是父子间的最后一次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 所有委屈、不解、爱和恨、痛与伤, 全部一笔勾销。父亲去了, 手中却紧握着当年的小石头, 这是一句道歉, 也是一生难以放下的心结。应该说, 生父和生母的缺席正是小林成长过程中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问题解决, 小林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 这两个角色作为代母/ 代父形象, 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林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缺少父爱的, 从遇到社长的那一刻起, 一个“严父”走入小林的生活。社长兢兢业业为那些死去的苍白的人恢复原来的美丽与光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教育和感召小林, 帮助小林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煎熬。
澡堂老太太是小林童年的见证者, 从始至终对小林充满了爱怜和慈祥。她对生活的乐观热爱和勇敢坚持也影响着小林及其妻的人生价值理念。老太太生命的结束出现在小林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段落, “搬柴火时倒下”的老太太意外成为夫妻危机化解的一个突破口。妻子由此亲眼见证丈夫工作的全过程, 被深深感染, 终于理解并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是小林最终接受入敛工作的引导者, 更是令同小林一样的我们认知生命, 接受死亡意义的指路人。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复杂 (具体人物关系见下表) , 沿用传统的日本家庭亲情电影的人物关系模式, 以夫妻/ 父子/ 母子关系为结构影片中人物关系的纽带。本片中的小林大悟是影片的主角, 但是却并非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 而是一个懦弱、胆怯、失意的普通人, 也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最终体会了生与死的意义, 体会了入殓师工作的价值, 抛却了对死亡的所有恐惧, 让逝去的生命在手中绽放最美好的光芒。因而使全片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片中“看门人”的设置堪称巧妙, 前半部分一直将“看门人”埋伏在澡堂老太太这条线索之内, 当他在老太太的葬礼上说出那段感人至深的话时, 前面略显平淡的剧情突然间变得回味无穷。生和死只是一扇门罢了, 通往不同的旅程。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 此刻告别, 终会再相见于下一段旅程。这个普通的人物瞬间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没有“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而陌生的职业,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如果没有“入殓师”的身份衬托,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如此感人至深。从经典剧作的角度分析, 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 本片并无特殊之处, 中规中矩, 没有刻意的干扰, 没有繁冗的拖沓。但正是这样的简单和真实, 恰到好处地将最后的感情迸发做了有力的铺垫。
高二作文:生命的守望 篇5
高二作文:生命的守望
一(7)班余康玲
当你仰望蔚蓝的晴空,俯视脚下如茵的绿草;看那小桥流水;听那悠扬的歌声„„这是生命的多姿与爱恋的温馨造就的繁华而美好的世界。
人类,经过战斗与病魔的洗礼,迈进了小康社会,但同时,这个和平的世界又给我们敲起了警钟——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如今,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然而,因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2003年共发生车祸66.75万起,共死亡10.4万人,伤49.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69亿万元;2004年上半年就发生车祸24.46万起,死亡4.95万人,伤21.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3.14亿元;我国每分钟就因车祸死伤3人。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充分反映了现在汽车的“疯狂”。交通事故以它极有的“杀伤力”被称为:“世界第一杀手”,而洒后驾车,超载、违章行驶、过度疲劳、无驾驶证驾驶则是它的五大卫前将军。
事实上,发生车祸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凑加快了,上班下班都忽忽忙忙的,特别是中小学生,上学前一看不,呀!没时间了,便急忙骑上自行车,飞一般地跑走了,等到了十字路口,看到快红灯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冲了过去,甚至就算是红灯,也要去闯一闯,像这样,要是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那可不得了。
二、现在,有些人总怀着饶幸心理,总想到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没有那么巧的事,所以就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汽车,让它全速前进,或是为了多拿几个钱,超载那七八个人,虽然报纸上常常登到某某地方发生车祸,电视里常常看到一位位车祸的受害者,手中的宣传单常常宣传要注意安全,珍爱生命,但是他们还是不吸取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不相信自己会变成车祸受害者。虽说,凡事要往好处想„„
一材多用:“生命的守望” 篇6
2014年10月25日晚,3名在长江中遇险的外地青年被多名武汉市民合力救起,参与施救的老者陈忠贵却魂归大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施救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如果不是陈忠贵的牺牲,大部分武汉人并不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义务守望在长江汉水边,仅今年已从汹涌波涛中救起两百多人。陈忠贵的牺牲,引起了人们对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注意。
四年来,自发组织在一起的这百余人的群体,一直义务守望在三镇的两江四岸。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没有任何报酬,这群冬泳爱好者用彼此的约定,把渡江时看见险情、施以援手的人性本能,变成了江边轮值、守望生命的共同责任。
央视二套《第一时间》栏目播报了他们的事迹。主持人着重提到了“报名须知”第五条。第五条指出:“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主持人沉重地告诉我们:“其实,多位队员都险些成为‘第一个’。直到这一次陈忠贵的牺牲,才让大家重新掂量起这第五条的含义。”
简 析
材料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其一,这支沉默的团队很长时间都少有人知道,志愿队员对自己的壮举轻描淡写,毫不宣扬,如不是陈忠贵的牺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或许还会沉默下去。可概括出一个核心观点:大爱不言。其二,四年来,这支自发组织在一起的百余人的群体,一直义务守望在三镇的两江四岸。仅今年就从汹涌波涛中救起两百多人。可概括出一个核心观点:坚守。其三,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保障与赔偿。长江救援志愿队“报名须知”第五条让人看后钦佩不已,可概括出一个核心观点:侠义精神。
改 编
下面是不同论点下对原材料的不同“改编”(运用)。
论点一:愛说是一种责任,无言之爱更是一种至高境界。
有一种爱既不是父母对儿女,也不是亲人对亲人,当然也不是朋友和恋人,而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个体或群体。默默行善,默默给予,救助弱者,救助需要救助的人,这种爱是人间大爱!
庄子说过:“为善勿近名。”
长江救援志愿队担当了一份“人溺己溺”的责任。这种志愿行动是“拿命博命”。但这支沉默的团队很长时间都少有人知道,志愿队员对自己的壮举轻描淡写,体现了独有的水文化精神:宝贵却无形,又与世无争。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求名,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彰显了一个人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的名利观,彰显了一个人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一个人淡泊名利、不沽名钓誉、不贪图名利、做好事不求回报的至高思想境界。这种美德,好就好在主动奉献、不事张扬,好就好在勇往直前、不带个人目的。
壮哉,长江救援志愿队!美哉,长江救援志愿队!
论点二:人生因坚守而流光溢彩。
坚是一种挺拔,而守却是一种柔情与责任,守住生命所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既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也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四年的坚守,挽救数百条生命,拯救了数百个家庭。临难而上,己足以令人动容,他们更将“拿命博命”当成自己的不二使命。队员们都有家人、职业和生计,安排值守却无人缺位;面对“生死状”,他们没有异议;面对队友牺牲,他们没有退缩。
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们不计报酬、不畏危险,长年累月值守长江边,通过规范值守、科学救援彰显武汉人的大善大爱,成为城市志愿精神的榜样,也给了我们这座因水而亲的城市以温度和力量,把“大爱”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敬畏生命、保卫城市,这是对国家自觉的热爱;冒着生命危险救援他人,这是友善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善始容易,善终难”;毛主席也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事迹告诉我们,在这个向往梦想的时代,传统的美好价值升华为现代的群体坚守,就能以更加闪亮的光芒照耀人心。同时又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另一高度!
当某一天,回首往事,你会蓦然发现坚守原来可以这样美丽。
论点三:真正的侠义是为国为民。
或许你认为,在公交车上遇到扒手,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是侠义精神;或许你认为,面对贪污腐败忍无可忍,敢于检举揭发,这也是一种侠义精神。其实侠义精神不仅仅是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的自我陶醉,还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
高举自己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道路的丹柯具有这样的精神;“拿命博命”的志愿队员们也具有这样的精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他们的行动超越了本能。从自发到自觉,从自愿到志愿,都只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这一字之差,使救人从一些个体的即时义举上升为一个群体的认真约定、郑重承诺和义务承担。
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保障与赔偿。从个人自发救人到组织起来守望两江,长江救援志愿队不仅集合了一个个好人,而且将见人危难奋袂而起的传统转化为一个现代志愿者组织的精神内核,让古道热肠的义风在现代城市生活里焕发出别样的豪迈壮美。
生命的守望者 篇7
曾经的体育教学十分关注体育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漠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缺少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现代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突出倡导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从一个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构建了全新的体育教学价值观,使得人的生命价值可以经由体育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一、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引领体育教学走向关怀生命的正确方向
体育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体育教学应表现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切,应承担对学生基本的生命价值维护的愿望与职责,更应以人文主义理想光芒给学生的心灵以慰藉与照耀。换言之,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其本真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学生的体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理想的形成,使得人的生命不断走向超越、走向成功。一切教育均应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完善与升华。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受整个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一定社会时期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及其下位概念———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一定时代的教育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这一生命存在的方式中,通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的呈现形式,师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技术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不断体验生命的成长、不断领悟世界的本真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丰富生命,不断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二、课程内涵的人文性,呼唤体育教学关怀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体育运动是提高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课程体现出对学生生命成长关怀的内涵越来越得以彰显。体育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体育教师们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今天,体育课程是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在克服生理、心理难关,提高体能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学业成绩不断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在体育内容项目学习的实践中,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的责任感; 在体育精神的学习中和体育道德养成中,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可见,体育课程四个领域的学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生命成长关怀的呼唤。
三、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有赖于体育教学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关注
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上。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以教学目标任务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建国后60多年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自然体育的、技术教学的、体质教学的、竞技体育教学的、培养能力的、快乐体育的、终身体育的、全面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上述几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中,以竞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最为广泛,体育课等同于“have sports”而不是“physical education”。随便翻开一本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几乎运动技术部分全是竞技运动的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同运动训练十分相似。如体育课上学习投掷实心球,基本部分便是看示范,徒手模仿,按教师要求集体强化练习,其练习形式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没有明显的区别。
竞技运动的教学指导思想,虽然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培养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但它有着一个不可避免的弱点,即在某种程度上以损害人的健康为代价的运动形式,体育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机械模仿,而班级学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整齐划一的技术、学习要求与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间的矛盾,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得广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突破上述局限,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着眼点上以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在体育课的内容确定、课的设计、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十分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近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在各地的体育中考中实施的分类自选考试项目得以产生,让学生从自身体能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育项目作为考试项目,发挥出自身最大的运动能力优势,这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最大保护。
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的变革,让体育课焕发出生命活力
传统体育理论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但“特殊的认识活动论”能否概括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综合的角度去认识体育课堂教学。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她创立“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这种认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超出和突破了“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框架,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正如上文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确立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孕育了良好土壤。体育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只要是适合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三维健康观的实现,以身体练习为特点的所有项目,均可成为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客观上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选择其所喜爱的、生活化的内容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教学方式上,师生间不再是简单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注重体现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出体育运动技术学习中的聪明才智,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合理的运动技术构建。
以常见的体育学习项目50米跑教学为例,过去我们常常采用讲解示范、学生模仿,集体练习,对50米跑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这四个环节进行练习巩固。在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50米短跑教学进行改进。教学 过程改进 如下: 学生尝试 练习50米———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应该将动作技术分为哪几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动作技术要领———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建构动作技术要领———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简单的变化却体现出了教学理念的巨大变化,体育学习已成为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不但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张扬,而且使过程本身具有了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改革,已不再是限制学生心灵的一把“锁”,而是一座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动力之“泵”,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交流碰撞中得以神采飞扬,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这正是体育课程所要实现的关怀生命的价值意蕴,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终极守望!
摘要: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关怀。学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转变,在于当代教育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体育课程内涵的人文性,竞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新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评价的变革,无一不引领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期待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大山的守望者 篇8
原慧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与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采伐、护林工作。
2006年年初,鉴于他的工作表现,林场领导把重要的青松岭瞭望塔交给了他。这个岗位肩负着安泽及周边县市近千平方公里森林火情的监测工作。瞭望塔位于远离村庄的大山深处,行人少至,条件非常艰苦。用电依靠太阳能,每天除正常的照明用电外,傍晚只能用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勉强看半个小时的《山西新闻》,吃水则要到两里以外的老林去拉。
原慧江日常所需物资往往一买就买一个月的。为了能吃上新鲜蔬菜,他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改善伙食水平。
工作中,他严格按规定和要求从事瞭望工作,认真做好火情监测,定期向场部、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汇报情况。防火特险期,他便会坚守在塔顶瞭望处,全天候观测。
2009年冬,一场罕见大雪普降三晋大地,通往青松岭瞭望塔的道路被封锁长达一个月有余。在此期间,生活物资不能从山下及时运到,瞭望塔面临缺水、缺粮的情况。原慧江安排好留守人员,独自步行20余公里,从山下扛回米面油和菜。为解决吃水问题,他每天踏着齐膝的积雪,步行5公里从山下泉水处挑水。别人对他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时,他却微微一笑,说:“这比红军长征差远了。”片言之间,尽显乐观豁达的胸怀。
平日里,他们不仅仅是观察员、防护员,更是宣传员。每遇到游客或者搞副业的老百姓,他总是憨笑着提醒他们,进入林区一定要注意安全,严禁一切野外用火,用林业工人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森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2009年以来,在山西安泽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往青松岭的16公里土路已硬化通车,瞭望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欢迎您到青松岭来,这里的山非常绿,这里的空气格外新鲜。”从原慧江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发自内心的自豪,淳朴的情感传遍了整个山林。
做理想教育的守望者 篇9
一、构建核心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因,立足于终极教育愿景,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三年的初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还要为学生今后的三十年乃至一生负责,真正把“人才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师生有能力寻求有价值的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对此,我校以“做人第一,完整做人”为校训,以“明责、尽责”为学校精神,以“养正于行,进学于勤”为学风,以“博爱润心,精艺启真”为教风,以“立责而行,创新而进”为校风,以精神文化为学校灵魂、课程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为载体、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依托,办学中坚持“四个硬道理”,即安全是硬道理,德育是硬道理,质量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以平安工程、德育工程、质量工程、双名工程、绿色工程、特色工程、执行力提升工程、幸福工程“八大工程”为抓手。构建学校核心文化,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牢记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成长乐园,启真润智的智慧学园”。
二、坚持德育为首,奠定人生基石
学生不能只埋头读书,还要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教师不要只专注于教书,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学校要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现代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我校校训中的“完整做人”,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心智优秀的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智慧的头脑,还要用理想点燃希望,用激情燃烧梦想,用勤奋铸就辉煌。
学校构建了以“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六大板块重点,以30个育人专题为主题的“1630”德育体系。提倡“三管一问一弯腰”,“三管”即管住口、管住腿、管住手;“一问”即向师长问好;“一弯腰”即爱护环境,捡起身边的废纸。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优化课程建设,搭建成长跑道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有特色,学校才会有特色。
几年来,学校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课堂,努力推进教育质量效益“双高”。课前预习,坚持抓预习设计、预习实施、预习监控;课中改进,改进课堂组织、改进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限时作业,坚持抓作业限时、抓作业设计、抓作业讲评。立足课堂,抓好教学研究:一是引导教师加强对常规课堂的研究,形成基于课堂研究的教学观察与思考;二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加强对教学实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考题命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我校开发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系列校本课程。
信息时代,我校努力抓住机遇,让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让海量资源拓展我们的教育空间,让教师走进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挖掘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提升教育品位。我校充分利用泰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索切合我校实际的翻转课堂模式,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库。
四、打造学校特色,拓展育人途径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是开展“泰山学子”评选活动。“泰山学子”评选活动一年一届,分为三级十类。三级即班级、年级和校级“泰山学子”。十类指“爱心”“孝心”“管理”“礼仪”“自强”“书香”“勤奋”“艺术”“健康”和“创新”学子。为强化“做人第一”的核心理念,参评的十类“泰山学子”,除勤奋学子之外,其他九类均不与学习成绩挂钩。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我校的“泰山学子”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每学期分别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节活动,开展文学周、科技周、艺术周、体育周、礼仪周、书法周、数学周、英语周等学科周的展示活动。与华兴棉纺公司、宁联机械公司、凌云大厦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到“宁阳县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是实施科技教育。举办科技节活动,组织科学创意征文比赛,开辟“科普画廊”,邀请大师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在创新教育方面,学校有100多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学校是泰安市向山东省选送学生创新参赛作品的主要单位之一。
四是创建书香校园。只有通过读书,教师才能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生活,学生才能有最美的人生姿态。我校通过师生共读、新书推介、名著精读、读书沙龙等形式,大力开展“书香家庭”“书香学子”“读书达人”评选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强化专业发展,助推教师成长
我校把团队建设作为质量提升的核动力,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意识。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专家进校园、教师外出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育和管理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以“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和“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平台,让教师做到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总结,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实施评价推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泰山教师”“泰山班主任”评选活动,引领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发展,实现从自然到自觉的成长。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
做学生成长的守望者 篇10
以前当班主任, 我关注的是班级各项指标的量化, 在乎的是同事的眼光, 在意的是别人的评价, 所以就忘了自己在教育中应该坚持的理念, 就像“走得远了, 竟忘了为什么出发了”.这学期我变得踏实了、务实了, 更关注自己的内心, 关注学生在内心是否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 且愿意改善, 并对自己充满期待.只有内心有改变的动力, 行为才会有所改变.同时, 作为教师, 亲历学生的成长, 能提供帮助一定不吝惜时间、精力, 特别是情感, 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 让他们的内心感到温暖, 让他们学会感恩生活;如果帮不到, 就陪伴他们, 他们自己会成长.假如看到蝴蝶破茧痛苦, 就帮它剪开茧壳, 那么这只蝴蝶就从此失去了飞翔的力量.那些一定要走的弯路, 也许就成为学生曾经青春的注解、成长的标志.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都有成功的可能, 不过, 成功就一定幸福吗?我们往往太过看重成功, 而不在乎幸福感是否会如约而至, 甚或认为成功就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而抹杀人性的千差万别, 这怎不令人痛苦!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所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让教育方法适时、适量、适性, 帮助学生用强大的内心, 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走向快乐健康, 感受成功, 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因此, 我觉得, 适时、适量、适性的心理调节, 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其实, 我国的教育智慧不逊于任何发达国家, 只是我们不曾予以珍视, 不曾坚守, 或许是被功利心迷惑了双眼.对学生进行适时、适量、适性的心理调节, 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或教育的新观念, 而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化, 操作性更强而已.
“适性”是基础, 这个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每个孩子的天资禀赋是不同的, 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也是不同的, 教育的结果怎么可能相同?教育不是生产线, 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可以标准化.所以要了解学生内心需要, 用恰当方法加以指导和点化, 让他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或化解掉一个个难题、困惑, 无论是学习方面、情感方面还是心灵成长方面的.只要他自己成长了, 内心强大了, 就可以面对失败, 走向成功, 获得尊重和快乐.
讲一个典型案例.
张旭, 是一个什么道理都懂、就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孩子.他目前的状态不是他个人原因造成的.他从小由祖父母带大, 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娇纵、逃避的性格.聪明却没有定力, 心永远也静不下来, 不知漂浮在哪里, 反正不在自己的身体里.于是就逃避, 从来不肯正视问题, 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他也为此苦恼, 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放大化就是自我放弃, 于是整日沉浸在网络小说里, 直到我没收了他的手机.
我告诉他:1.离了手机你能活.2.静下心来, 心不静, 你就不是你自己.3.不要让别人看不起, 你需要自己去拼, 去证明自己.4.送给他四个字“静气”、“定力”.
与他那军人出身、严厉有余慈爱不足、对孩子期许太高的父亲交流之后, 我坦然地讲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在孩子、特别是一个男孩子需要一个父亲做人生样板的时候, 你缺位了;在你对孩子有所要求与期许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已经定型了;你失望时就把他往外推, 而不是往怀里拉, 所以孩子排斥你, 你也是有责任的.帮助孩子, 不要打击他, 因为他是你的, 推不开的.把他推出去之前, 要先教给他生存的能力, 而不是推出去就完了.这个父亲很惭愧, 经常给我打个电话, 问问孩子的情况.
经过我的心理调节, 父子加深了感情和理解, 这促使孩子开始静下心来读书.手机被没收后, 他难受了好几天, 就像戒毒一样, 但坚持住了.我把手机还给他时, 他说, 这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用.我发现他有定力了, 也许会反复, 但他知道了怎么做才能改善自己的情况, 只是有时候意志力薄弱做不到, 这也是正常的, 但不再是无能为力.
类似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在我看来, 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 在必要的时候, 在学生自由行走和奔跑时, 提醒在哪儿他们可能被绊倒, 在哪儿有荆棘可能会刺伤肌肤, 也要相信学生即使摔倒, 也可以自己爬起来, 自信乐观地前行.
守望生命我读《天珠》 篇11
为此,我感谢西藏,感谢《西藏生死之书》。这本第一次被我抓住的西藏之书,让我知道,世界上所谓深邃的东西,其实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清楚。比如,对你的父亲,不必吝啬表达爱意,在他还可以听到的时候,你有必要经常对他说:爸爸,我爱你!
我与“西藏”不解缘
2009年年末,有幸收到《天珠》。这是一本不能让人放下的好书。读完之后的几天里,它一直放在枕边。有天夜里做梦,发现仙逝的父亲正翻阅。梦里,父亲一边翻看一边问我: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
我说,这是一本写藏族文化、历史还有宗教的书,很好看。
父亲不做声,放下书走了。
不知不觉,《天珠》嵌入到我的睡梦里,并让我在潜意识中希望被父亲觉察。
如果说《西藏生死之书》让人对西藏的宗教文化好奇憧憬,那么《天珠》让人渴望西藏。在南去的列车上,我第三次阅读西藏。《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是一本有些古老的书,在行驶的车厢里,偶然会发觉一些好奇的目光停驻在它的书封上。这是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汉学家、探险家及藏学家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儿第四次西藏之行的探险游记,出版于1927年。
这三本书所描写的西藏是截然不同的。《西藏生死之书》侧重于在藏族宗教和文化观念下诞生的生命智慧与生命哲学,以及僧侣们的修行经历和感悟;《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则以一个法国女学者的角度,展现了农奴制时期的陈旧西藏;而《天珠》则把藏人的生命过程与山水自然一览无余地展现开来,饱含着对生命平等的认同。
《天珠》笔下的西藏
《天珠》让我对西藏的了解豁然开朗,让我第一次知道藏区的神山圣湖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的发源地,它的下游养育了近30亿亚洲人,而全中国的生态屏障,正被受传统文化影响着的藏民保护着。可能和我一样,了解这些的人并不多;在都市里,像藏民一样拥有文化戒律并懂得感恩自然的人就更为稀少了。
书中记录的那些人物,所做的事情都与保护青藏高原的环境与传统文化有关。那些人是商人、农民、为爱情还俗的喇嘛、居士和大学生。
比如索南达杰。二十多年前,中国的环境意识刚刚萌芽,他不追求开发矿藏,而去保护羚羊和草场。他无法被上级和同僚理解,以世界上最孤独的战斗姿态,血沃可可西里。可他启蒙了无数人的环保意识。
还比如嘎玛天珠王,收集大量的藏族文物;扎多,创立藏区第一个本土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比索南达杰年轻一代的他们,用更智慧的方式保护着藏民族的神山圣水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他们做着相同的事业,彼此之间却不雷同,他们来自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有不同的背景。他们是普通人,身上却体现着藏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价值,他们身上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同时又在创造历史、在彷徨中寻找着未来的路。
当代藏民已经不是我们在老电影里看到的那些“穷人”,新世纪的藏民在传承藏族文化的同时,也有了不一样的回应。比如,他们已经察觉到大量藏族精英出家去做和尚尼姑,不仅导致了出生率下降,而且严重阻碍了藏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质疑僧侣们的生活:这么多出家人让别人供养着,对社会到底有什么功德?除了念经,难道就不用干别的了吗?
阅读让我知道,世界在多样的同时,还是相似的。你不必追究仙逝的藏族活佛为什么身体可以慢慢缩小到茶盘大小,或者虹化到肉体消亡只剩下指甲和头发;但你同样不能忽视一对开出租的藏民夫妇,计划在凌晨四点的旅途中勒死搭乘的客人,行凶的工具是一条圣洁的白色哈达。“人们还以为藏区是梦想中的和平圣地,可如果没有佛教,藏民会变成食肉动物。”索南达杰的继承者扎多偶然会愤愤地泄露出一个真实的西藏。
尽管我知道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迷人之处,但藏人的生命故事仍旧让我非常惊诧:为什么那些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那么容易快乐?为什么他们那么擅于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为什么都市里的记忆在我们的过往中没有生长出故事?是什么麻木了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让我们这么容易忘记?
了解西藏的窗口
《天珠》里的人物真实地表达着关于信仰的困惑与迷茫,他们的种种反思回应都让我兴趣盎然,他们的生命故事,不仅向外界打开了一扇展示西藏的窗,更让人对青藏高原的未来充满想象。
关于西藏,我们需要阅读更多,因为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道德想象力,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當我们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时,我们就会成为他们,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悲伤。
做幸福和快乐的守望者 篇12
一、用智慧开启幸福门——做聪明睿智的管理者
1.严堵不如巧疏, 压抑不如释放
做班主任的都有同感, 现在的学生着实可怜, 绿莹莹的草地不能去感受一下它们的柔软;崭新的球台没有时间去搏杀;教室再大也容不下他们追逐打闹, 走廊再宽也经不起他们尽情欢笑……于是, 迷你的手上玩具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为此, 我们总会下一道道禁令:今天弹卡片, 不准!没收。明天耍溜溜球, 不好!带回家。在班主任的围追堵截下, 学生们的新花样依然层出不穷……
最近, 班里又开始流行用彩色橡皮筋编织手链。课间十分钟, 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在学生的手中不停地穿梭着, 地面上随处可见一条条报废的皮筋。课堂上, 学生的目光不再聚焦在黑板上, 忙碌的小手由桌上转移到桌洞。几番制止都收效甚微。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 风铃、幸运星、千纸鹤……也没少鼓捣。兴趣正浓时, 哪听得进老师的劝告。想到这儿, 我在班上提议大家在这几天的自习课上为自己喜欢的人编织几条手链, 并亲手为其戴上。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片欢呼!足足一周, 学生们编得十分尽兴。一周后, 每人编织十几条手链, 纷纷送给朋友、老师、亲人。渐渐地, 我发现课间编手链的学生少了。我特意找到当初在桌洞里忙得不亦乐乎的学生问了原因, 他们小手一摆, 不屑一顾地说:“嗨, 有什么好玩的, 早就编够啦!”听到学生们的回答, 我不禁窃喜, 这么快就玩够了!
面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作为班主任若一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手段, 不但收效甚微, 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积极地引导并纠正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严堵不如巧疏, 压抑不如释放, 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引导, 必定还你无穷的魅力。
2.故事启迪心灵, 入耳入脑入心
小学生心理年龄小, 与生硬的说教相比, 他们更喜欢听生动的故事。简单有趣的故事极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作为班主任,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优秀生和后进生身上时, 我们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同。为激励后进生, 他们稍有进步, 就会得到表扬。这时, 优秀生总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 并误解为老师偏心, 这是班主任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更好地化解优秀生对我的误会, 我会讲述《左手和右手》这则小故事给他们听。故事讲完后, 我会告诉那些优秀的学生:你们就像是老师的右手, 你们说老师偏心, 那上帝不是更偏心, 让你们这么优秀, 成为他的宠儿?你们难道还吝啬老师把表扬送给那些不被宠爱的学生吗?化解了误解, 我欣喜地发现, 优秀的学生更加努力了, 因为他们知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做好“上帝的宠儿”这一角色。
“小故事里的大智慧”更能启迪学生的灵魂, 抚慰学生的心灵, 激励学生创造成功。为此, 我一直乐于做一个善于讲故事的班主任。
二、创和谐共奔幸福路——做家校互动的组织者
打造“班级智囊团”, 把家长“拉”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班主任就不再是“光杆司令”孤军作战了, 而是拥有了一个管理团队,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1.组建班级家委会
以自愿性、择优性为原则, 由家长推选产生5名热心教育事业、能积极为大家服务的家长, 成立班级家委会, 下设五个部门:负责组建班级家长义工志愿者队伍的爱心护导部;负责班级会议平台建设的培训教育部;负责班级家委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信息宣传部;负责广泛联系家长, 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的策划活动部;负责家校活动的后勤保障供给工作的后勤管理部。各部门专人担任, 互相交流, 促进班级家委会工作的开展。
2.尝试开展家长培训
一是专题式培训。利用班级家长中的有利资源, 定期为家长做教子、沟通等培训, 满足家长的需求。二是现身说法式培训。邀请在家庭教育中比较成功的家长, 现身说法, 谈体会、论成败, 达到了思想共享、经验共享的教育目的。三是互动式培训。教师通过QQ群、家校互动平台等多种途径, 发布每日作业、探讨教育话题、交流学生近期表现等, 引领家长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掌握优质的教育方法。
3.邀请参与各类活动
一是走进班级。每学期在班级开展“班主任影子工程”, 邀请家长志愿者亲临其境, 融入班级管理, 全面协助班主任改进班级管理, 提升教育效果, 纵深家校合力。二是走进课堂。邀请家长进班听课, 通过共听一堂课, 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 有利于家长完善、改进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三是走进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家长队伍中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请事业成功志愿者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大型活动, 亲身体验、共同收获, 促进了家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生命的守望者】推荐阅读:
高二作文生命的守望09-09
年轻的守望者07-15
传统的守望者09-28
文学麦田的守望者07-23
北京小吃的守望者08-30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06-21
大运河的守望者09-03
麦田里的科学守望者08-24
孤独的守望者作文900字07-26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