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散文

2024-06-21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精选8篇)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 篇1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

九月,麦田金黄,金穗绽放,放眼望去,远处炊烟屡屡,氤氲成乳白色,近处麦田沙沙,荡漾出灿烂的金色波浪。

坐在小路上,放开手中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当眼神接触在文字的瞬间,自己就像一块铁一样,被其中的真实象磁石般吸引。书中直言不讳的文字像是对现实的嘲讽,带着满腔怒火的斥骂;一个个串联成的故事,像是一条串联成的铁链,将所有的污秽捆绑;一句句刻骨铭心的字句像是一个叛逆的少年的话语,似乎正表达对这一切的厌恶。

而后,当挣扎着从丑恶的黑暗中站起,吹唱起一段动人的长笛,站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央,听着周围的空气不带污浊的吹动,看着周围麦穗饱满结实的麦子,感受着周围的.云朵和青烟缓缓移动,试着让自己慢慢静下来,凝望美好的前方,守望着那包含着阳光的麦田。

我轻轻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土,象守望者那样痴痴地看着麦田:蛐蛐们正愉快在麦子间跳来跳去,正热情地朝太阳露出微笑,偶尔有风拂过来,轻挽着双鬓的发丝,在空中婉转片刻后,静静落向麦田,悄悄地亲吻着麦子的面颊。于是,麦子们像一群可爱的孩子似的,也欢快地迎接秋风的到来。

静静走到麦田中央,闭上眼,脑海中是熟悉的霁色:远处的常青树蓊郁的样子依旧挺拔,有瀑布从山间泻下,在水煎绽开晶莹的水花,向四周飞溅,轻打在脸上,都是柔柔的清凉。山脚下的麦田却耀眼的透着金黄,仿佛是于是隔绝的存在,而我,仿佛是麦田里的一颗麦穗……

风肆意吹过,我缓缓睁开眼,合上那本书,任思绪在我脑中跳跃:当我因为城市中的喧嚣而烦厌,当我厌恶那一颗颗丑恶的心灵,我是否应该寻找一片与世隔绝之地,让心与之融为一体,让思绪随之自由飘落?苦苦追寻的梦想,昼夜不忘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的这片麦田里酝酿,他象一位老翁,叮咛这孩子们去梦想,去追寻;它就像一条小路,满载着星光,熠熠闪光尽展现美好与光芒;它像一条金色的大道,一直走下去,将是欢乐和喜悦的殿堂,在通往欢乐的路上不再有羁绊,我已学会要想一支箭镞,将追求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美好的靶心。

夕阳如血,再也没有心的顾忌,念的偏执,意的幻想,在麦田里,成为一名守望者,守望远方,守望欢乐……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 篇2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回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有过许多苦、许多甜、许多泪、许多酸, 而每一副画面都那么值得去品味、去思索。那么怎样才能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管好班集体呢?

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育家夏丏尊说:“要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得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智慧的代表, 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 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 就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以说一个胸怀坦荡、不计名利、宽容博大的班主任, 必定能培养出类似的学生, 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小气、心胸狭隘的学生来。因此, 我在日常工作中, 常常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 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从而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 班长在总结工作时说到我们班在全校的量化考评中都很不错, 就是做的好事比其他班少, 并制定了具体的做好事计划安排。我很清楚, 当时学校的做好事现象流于形式, 甚至有些班主任逼着学生去做, 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本班学生的钱物交到政教处来给本班加分。这种现象很无奈也很无言。于是, 在班长总结结束后, 我对学生说, 好人好事固然值得做, 雷锋精神更值得提倡, 但如果我们都带着功利心去做好事, 好事已经做变味了。这样的好事不如不做, 只要大家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无愧心灵的人就好了。看到学生们单纯的目光, 我感到释然。作为一个班主任, 培养学生做人, 尤为重要。

二、用真挚的爱关怀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 稍有不慎, 便会贻误一颗心, 一个人生。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为之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因此, 我始终把爱融入我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用爱去启迪导航, 用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爱去抚慰学生纯洁而又脆弱的心灵。从点滴做起, 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呵护人和良师益友。去年我接手的高三理科班, 学生基础差, 成绩不均衡, 弱科多, 尾巴大, 女生多, 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 也显得非常急躁。高考前夕, 为了稳定学生情绪, 减轻压力, 增强信心, 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组织娱乐活动, 调节学生情绪, 还抽时间每周给学生煮鸡蛋加餐。当学生早上到班时, 拿到热腾腾的鸡蛋, 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感受到了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一道迎战高考, 最终让他们在考场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三、用宽容搭建师生和谐的舞台

我们总是说:人要懂得宽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 就一定要学会宽以待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问题学生, 帮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肯定成绩, 发现亮点,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

记得班上有个叫方亮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的成绩优秀, 但上高中后染上了“网瘾”, 经常迟到、旷课, 成绩一落万丈, 家长气坏了, 说还是送到学校安宁。面对方亮, 我并未放弃他。好多次晚自习时我亲自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找回他, 与他谈心, 帮他分析上网利弊, 提出帮补学习计划, 交谈中发现他善于表达,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 我搭建活动的平台, 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 他逐渐找回了自信, 改掉了上网成瘾的毛病。从此, 学习成绩稳步回升。多交心, 多谈心, 当好知心人,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走近我的学生心里, 感动激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错误, 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待和宽容。要知道一句知心的话语, 会开启学生禁闭的心扉;一个赞许的眼神, 会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个会心的微笑, 会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不经意间的一句批评可能会在学生心中积下长久的阴影, 而一句善意的话, 哪怕是一两个字, 却能使他们信心百倍。正是因为这样, 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

麦田边上的守望者 篇3

“李老师,你快去看看吧,王芳在教室里割腕,出了好多血!怪吓人的……”

什么?王芳?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成绩一般、长相一般、个性一般,处处表现一般的女孩子会做出如此“不一般”之举。见到王芳时,她正坐在校园的长椅上。伤势并不严重,已在医务室包扎过了。

“你怎么了,干这种傻事?”

王芳像不好意思地笑笑:“老师,给您添麻烦了。”

“麻烦倒是谈不上,谁让我是老师呢。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能跟老师谈谈吗?”

王芳低头沉默着,脸上一片汗湿的潮红。我想调节一下气氛,“30多度的天你怎么穿长袖运动装?不热吗?”

没想到王芳听了我这句话竟抖了一下,下意识地把左腕往回缩缩。

奇怪!我抓过她的左腕,捋起袖子——我被惊呆了:这孩子的左腕上竟赫然排列着一排不太整齐的、牙签大小的伤痕!

“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划了这么多口子,多疼啊。”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和缓,但我的心却在翻江倒海。

沉默。

“你就没有什么要和老师说的吗?”

还是沉默。

我终于有些忍不住了,“老师关心你,你能不能说句话?”

“老师,其实没什么,我就是觉得好玩而已,一无聊就这样。”她慢条斯理地说。

天哪,有这么玩的吗?直觉告诉我,她没有讲实话。她回避着不与我对视,头发掩盖了大半个脸。黑黑的头发加上灰黑色的衣服,越发显得她身上有一种深藏的神秘。

“跟老师说说真心话好吗?相信老师,不管有什么,一定会给你保密的。”

王芳下唇向上翘“呋”地吹了一口气,刘海儿被吹得向上飞扬了一下又落下。

“老师真的,我知道您是关心我。我真的没什么。真的就是一时激动,想尝试一下。”她就像个密封的罐头,我却找不到开启的工具。

无奈,我只好用了最后一招:“给你妈妈打一个电话好吗,我想同她谈谈……”

话还没说完,王芳竟“扑通”一声,跪在地下。我赶紧拉她起来,“你这是干什么?老师也是为你负责呀!”

“老师,求求您千万不要找我妈……我实话告诉您吧,我爸很早就出车祸去世了。我妈也下岗了,现在靠糊纸盒,卖茶蛋,养活我奶和我,我不能为家里出力,不能再让让妈妈操心了……”

作为班主任,我是知道王芳爸爸车祸早逝,妈妈也下岗的。但她告诉我妈妈开了个超市,生意不错。每次家长会也总说妈妈生意忙不能来参加。王芳学习还过得去,属于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学生。没想到,这竟然是王芳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编织的故事?

“以前我不敢说,是因为怕被人瞧不起。现在谁不嫌贫爱富,同学们一听‘下岗’就撇嘴。我妈不来参加家长会是因为要忙着打工,再说也没有像样的衣服……”

一种悲悯从内心深处升起,那一瞬我莫名地感到自己无比的弱小。如梦境般的,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里,一大群孩子在奔跑游戏,却不知有前面有峭壁。而我则和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在麦田边上守望着……怎奈麦田太大,我照顾不到每个人。

“王芳,既然家里这么困难,为什么你不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呢?”

“我一直是靠‘代理妈妈’出钱供我读书的。我的‘代理妈妈’是我们街道派出所的民警。我觉着这很丢脸,所以一直没跟人说……”(“代理妈妈”是市妇联组织的一项救助孤儿和单亲贫困孩子的志愿者活动。)

“你认为被人帮助很丢脸?对那些‘代理妈妈’們你应该感恩才对呀!”

“感恩?!从小到大我已经说过太多的感恩,可有谁为我想过?我愿意没爸吗?我愿意生在这样的家庭吗?每次接到‘代理妈妈’的学费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您知道吗?一块大石头压了多少年,如果有可能我多想不要帮助,多想马上回报。有时,我真想死了算了。”

该我沉默了,又一个孩子跑到麦田的边缘,可我伸手莫及。

我知道这样一个思想偏激,或许心理也有点问题的女孩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刺激了。谈话不了了之的结束。我答应王芳不找她妈妈,王芳也向我保证不再“割腕”。

表面上问题似乎解决了,而且王芳还对我倾吐了她封藏心中许久的秘密。但我总觉得她的心灵并没有完全打开。

我开始默默地注视着这株异样的小草。我发现她经常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就连和她关系还不错的同桌刘留也没有话说。更奇怪的是每次刘留一进门,她不用抬头就像有感应似的反弹起来,起身为他让座。我小心地向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可大家都同我一样小心地说“不知道”。

观察了几天,我想只有身为班干部的刘留可作为突破口了。

那天,我正准备找刘留谈,没想到他却找上门来,想求我给他调一下座。换座的理由是:受不了身边有一个默不作声的同桌,王芳让他感到压抑。

我目视着这个大男孩,他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校学生会干部,是个典型的阳光男孩。他同王芳同桌一年多了,如果他的理由是理由,那早就是理由了。我推断这不是真实的原因。何况这时换座无疑会让王芳产生同学们在嫌弃她的感觉。所以我没有答应刘留的请求。

“王芳不爱说话,我正想找你谈,让你多多帮助她呢,怎么你想先当逃兵了?”

“老师,你还是给我调调吧,我可帮不了她,我躲她还来不及呢!”

我忍不住气道:“你那么怕她干什么,王芳又没追你!”

能言善辩的刘留一下就没了话,从脸一直红到脖子。

我心不由一动,不是真的被我言中了吧!

“刘留你一直是老师的好帮手,你知道老师为王芳的事很伤脑筋,把你知道的情况告诉我好吗?”

刘留:“老师您千万别套我的话,有些事我真的不能说。大家最鄙视出卖同学的人了。实在不行,我不调行了吧。”他逃似的迈着两条豪迈的长腿走了,剩我一个人呆呆地怔在那儿。

一瞬间我似乎猛然醒悟过来:为什么我的调查久久没有进展,原因就是在这儿。孩子们的心里永远有一块大人禁入的“圣地”,再可亲的师长在这里也不受欢迎。一旦发现他们的领地有被入侵、窥视的危险,他们就会群起保护。作为老师我一直自认为挺受喜欢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但这次我才发现,学生仍在把我拒之门外。

事情如果真的像我不经意言中的那样,现在看已不只是王芳一个人的事了。我又找来班长肖亭亭。“亭亭,王芳割腕的事经初步了解,好像和我们班某位同学有关。我想你肯定知道一点什么,为什么不和老师说?”

亭亭鬼笑:“老师这种事剪不断理还乱,再说好多事都属于个人隐私,我怎么会知道?”

“你们怎么都好像订了攻守同盟了似的?直说吧,刘留昨天刚找我要求换座,而且跟王芳有关。所以我分析是不是王芳向刘留表示什么了,刘留不想接受又怕伤害她,所以他选择了逃避。王芳那天割腕你在场,我找你只是想求证一下,不算你出卖同学行吧?”

亭亭释然:“老师,您可以当侦探了。其实王芳的事大家都明白,就是为了向刘留示爱。”

“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太奇怪了,咱班的同学不会都这么示爱吧?”

亭亭:“老师你放心吧,你的大多数弟子都还没变态。譬如我吧,我要喜欢谁一定有办法让他先开口。其实我也觉得王芳有些特别,也跟她聊过,可她什么也不说。”

哦,看来要想真正解开这个谜,还是要找到一把打开王芳心扉的钥匙。

我有意把这事放了一段时间。后来找了一个机会,把王芳请到学校附近的“莱茵河咖啡语茶”。坐在藤条编的秋千座椅上,听着轻曼的吉他弹唱,我要了两杯爱尔兰咖啡。

王芳拘谨又有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我相信从没有人带她来过这里。

我给王芳的咖啡里加了伴侣、方糖,而自己的是纯黑咖啡。王芳不解的看着我:“老师您为什么不加糖?不苦吗?”

很俗很矫情的一个话题,但正是我想要的。

“咖啡会说话,加糖加奶的咖啡初喝起来很滑很细致但回味却有点酸,黑咖啡喝起来很苦、很直接甚至有点尖锐,但它回甘无穷。来,要不要试试?”我把自己的杯子推给王芳。

她看着我,试探着拿起杯子。

“喝一大口。”我说。

她真的蛮乖地喝了一大口。

“含一会儿再慢慢地咽下。”她照做了,随即作了一个鬼脸。

“千万别说话,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很苦吧,闭上嘴屏息慢慢地出气,回味一下……”“啊,奇怪,刚刚好苦,像中药一样,可按您说的去做了以后好像真的有一种纯纯的香味。真有意思!怪不得人家说会喝咖啡的人都喝黑咖。”

“黑咖啡的咖啡语是‘苦尽甘来’。其实好多事皆同此理,‘甘’来以后‘苦’也是乐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懂得品苦是乐,苦也就不成其为苦了。”

“老师您在说我吧,有什么您直说。”王芳一下警惕地看着我。这时吉他手动情地唱着老狼的《同桌的你》:“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嘘,别说话,听歌,这是我最喜欢的。”

王芳的表情松弛下来。秋千上因不安躁动的双腿也渐渐地停了下来。她的脸又陷进了衣领和头发里。与上次不同的是,她很快的把双臂扶在藤桌上,一手支着腮,苍白的皮肤,长袖衣服滑了下来,腕上露出那排清晰的“牙签”。

“你喜欢刘留吧?”王芳掀起眼睛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其实没什么的,刘留帅气、阳光、学习又好,的确让人喜欢。窈窕淑女还君子好逑呢……”

“是呀,我不是淑女,所以他可能不喜欢我。”

王芳和我对话,说明她对我的戒备解除了,“时代不同了,并不是只有淑女才可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王芳冷笑一下,两行眼泪从眼角流下:“这我也知道,所以我才给他写了一封信。因为刘留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我,还给我讲题,所以我想他至少对我有好感。”

“那,刘留有什么反应?”

“他没有任何反应,从收到信那天起他就不和我说话了,还躲着我。可是我就是不可救药的喜欢他,没办法。我可真没出息!我恨自己!”王芳泪流满面。

“所以你就割自己的手腕?”王芳又把自己埋在黑暗里,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心理学书上看到的,这样的肢体语言代表缺乏安全感,王芳的问题积累的太深了。

“相信老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呀。”

王芳猛然拉起袖子,露出那一排鱼骨似的“牙签”。她用食指指着第一根“牙签”说:“这一道最浅,因为那一年我10岁,还不太敢使刀。这是因为我爸,他出车祸死了。死的时候上衣口袋里还装着给我买的巧克力,压碎了都是血。从10岁起我就再没吃过巧克力。那天我觉得我爸还没死还会回来,后来我就想我到那个地方把我爸找回来,要是找不回来我就跟他一起走。于是我用刀割手腕,但是太疼下不了手。再说我要死了我妈肯定会活不下去的。所以就留下了这道疤。”

我的眼眶有些湿湿的,10岁,刚刚小学3年级的孩子,是谁让她负载太多。

“后来我妈下岗,正赶上我要交学费,我想如果我死了,我妈就可以减轻负担了。可是还是下不去手,就有了第二道疤。再后来我奶生病瘫痪了,我妈一夜花白了头,借了四千元医药费。我想我奶还不如死了就好了。第一可以少遭罪,第二可以减轻负担。这么想着我又觉着自己简直不是人,又有了第三道……”她指着腕上的疤,好像在讲着不相关人的事。

“您看这儿,这三道后面有一段距离吧?这以后好长时间我不再割了,因为有了代理妈妈,我要感恩,要好好学习,要让他们继续资助我。初中时我学习很好,那一段日子过得也还算快乐吧。”

“那后来的这些……”

“都是为刘留,上了高中和刘留一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我想留个纪念吧所以割了第四刀,每晚睡觉时我看到伤疤就想起他。这以后一想起他我就割一下,后来他不理我了我就拿着壁纸刀到他面前划,看他理不理我……”

“那么说你是为引起刘留的注意才这样做的?”

“不知道,反正习惯了也不觉着痛,看见他看我那表情我就得意,谁让他不理我。”

我知道王芳走进了自己的怪圈,她用这种自虐的方式坠入自己编织的网中——偶然的发泄→形成习惯→暂时停止→因感情波动而旧病复发→不能自拔。其实感情不过是个导火索,王芳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家庭变故的打击造成的。

“王芳你说喜欢刘留,他喜欢你吗?”

“反正我割腕时他注意我了,他被我镇住了。我想他以后不敢不理我。不过有时我也想,我这样喜欢一个人不能自制,您说我是不是不正常有病啊。”王芳痛苦的说。

看来王芳已开始相信并接纳我。

“刘留确实是个优秀的男孩,你喜欢他,说明你眼光不错,说明你是成熟的大姑娘了,这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如果你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才是不正常呢。”

“真的?!真没想到您会这么说!早知道这样,也许早就和您说了。”王芳高兴了。

“可是关键是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到底了解刘留多少?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理想中的女孩什么样?他的理想是什么?你说说看。”

“这我哪知道,您这是给我出难题。”

“这是了解一个人最平常的问题,你看你还不了解他,怎么就一厢情愿的说喜欢呢?你有没有想过,刘留帮助你是因为他是班级干部?他对你的关心并没有超过普通同学?你割腕只会让他害怕,不敢接近你又不想伤害你,所以不理你。你是愿意别人喜欢还是害怕?王芳,相信我,你这样做不会获得一个男孩子的心,只会让他离你而去。而且可以肯定,你的行为伤害了自己,其实也伤害了他。”

“我就知道他不会喜欢我,我配不上他,我真自不量力还给他写了信,真丢人!”王芳自卑地低下头,沉没在一片昏黄的光影中。

“干嘛那么自卑?每个人都有喜欢美好事物的权利。喜欢一个人就告诉他,是令人佩服的勇者的行为。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暗恋的青春就不是青春。”

这么一说王芳又笑了,“老师,您的话一点也不像老师的话。您在我这个年龄也暗恋过吗?”

“当然,比你要早,还是在初中,也是我的同桌。”

“真的?”王芳兴奋极了,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真的。我们那时很害羞,男生女生从不说话。我只是觉得自己喜欢注视他,有时我感到他也在看我。我们都喜欢学语文,喜欢看小说。我想我们应该有许多共同语言吧。”

“那后来呢?”

“后来,哪有后来,初中的三年里我们一直同桌可是总共说的话不超过十句。我那才叫真正的暗恋,不然怎么佩服你呢。”

“真不可想象,那他现在和您有联系吗?”

“没有。不过那时的我总幻想长大以后我们在大街上不期而遇,一下就认出彼此。我要问他当年是不是喜欢我,这是我最想知道的。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和单纯,不过也正是因为含蓄青涩才显得格外美好。当年我是绝不会想到可以和我先生、我的学生笑谈我的初恋的。那时的我从未和任何人提起,我受的是极传统的教育,我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种‘黄色’思想。”

“那您怎么正常学习生活的?”

“不去想这件事,找他身上的缺点。找着了就想他也是不完美的,赌气地好好学习怕被他看不起;看青春期方面的书,告诉自己我是正常的,告诉自己这段经历不过是我成长路途中的一处美景,我不可能总在这一处停留……奇迹就这样产生了,我战胜了自己!到今天我都很骄傲。”

“就是说我也可以试着努力去忘记他?”王芳又哭了。

我笑了:“我们都是古董了,强迫压抑自己未必就好。我的经验也未必就适合你。不过对感情要潇洒些,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好样的,别让人看不起咱!”

王芳使劲地点头。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你并不是真的喜欢刘留。”

“怎么不是?”王芳固执的说。

“你喜欢刘留身上健康、阳光的一面,这是好多男孩都有的,看见那个吉他手了吗?他是不是很酷而且歌唱得也特棒?他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这里打工挣学费。”

“他真了不起,我就羡慕自立坚强的男生。”

“坚强自立也是好多男生具备的美德。你如果在这里打工和他朝夕相处,你说不定也会喜欢上他。歌德说,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男子不善钟情。屠格涅夫在《春潮》中说,只要那个女孩长得不十分丑而那个男人还可以,他们在一起就很容易产生恋情。老屠又说,所有这一切多年后都会像春天的潮水一去不复返。要我说,你喜欢刘留其实是你对关爱的一种渴望,你从小就缺少父爱使得你在青春期对异性的关爱格外看中。”

“也许吧,我小时候看见别的孩子有爸爸,我就特不是滋味。要是我爸也活着多好!初中时我看到班上有的同学谈恋爱我也特羡慕,我要有男朋友就可以为我遮风挡雨,听我诉说烦恼……”

我握住她的手:“老师能体会你的感受,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家里的事不要太放在心上,我会帮你申请减免学费,另外放心我会帮你保密的。从明天起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时间会洗刷一切。如果需要的话过几天我还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心理辅导老师,你说好吗?”说完这些我感到全身轻松。

“谢谢老师……从没有人像您跟我说过这么多话,真的,这么多年,我总是把自己包得严严的,今天跟您说出来,我觉得好多了……”王芳再一次流下泪来……

我想,明天我应该再找刘留谈谈,让他正确对待这件事。这应该不难。

天堂和地狱有时只差半步,我很庆幸上帝安排我也站在一片麦田的边缘,看护着一群精灵,不让他们掉到麦田边上的悬崖下去。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4

一.内容。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二..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三、读书带来的影响和益处。(1)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2)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

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句李开复博士的名言: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5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回议的方式写的是一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深夜离开学校,来到美国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烦人种种丑恶,他想逃离这个现实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许会得肺炎死去,决定冒险回家和妹妹菲芯诀别,他向她诉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他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霍尔顿决定假装成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最后,在妹妹的劝说下,他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后人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

看完这本书后,最让我觉得难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浊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他渴望朴实和真诚,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有勇气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也许正是因为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他才有了这个相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他希望自己没有的童年可以让他人拥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冲动敏感却又使得他一无所成,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抱着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终他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由于作品的感染力极强,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鸣。青春期这是一个由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在这期间,少男少女们总有着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鲜,愤世气俗,不思上进。和赛尔顿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受人束缚,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打架,抽烟,喝酒,一些禁止学生的行为?多么可笑啊,它们也许能满足你一时的好奇和新鲜感,但绝对不会对你的将来有任何一点的好处,只会让你变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有着对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奋斗和努力,能换来什么呢?只有空白,任何的梦只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才会发芽结果。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我们改变环境就是环境改变我们,那么你们选择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呢?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但它也同样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却是垮掉的一代,因为他并没有资本去实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声,增加了青少年对生活的认识,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靠近,实际上却是遥不可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二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尔顿身边的人,全都描绘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三

才17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几度退学,这点和我有点类似,是最初与我共鸣的地方,要不然根本看不下去,因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他吗的、混帐、腻烦、什么什么得要命、胡搞、伪君子、疯子、假模假式、下流、装腔作势,词汇量广泛,而本人现实中口语出现最高的是:靠,他吗的。我说起来并不觉得痛快,有些人说的很过瘾,言词犀利。此书曾是。就为这些惊人的词汇。

主人公第四次退学是由于成绩不及格而被潘西学校开除,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自己身边都是些伪君子,假模假式的老师与虚伪的成年人、得到退学通知后在学校待了一会,不敢回家,就想着要离家出走,在繁华都市游游荡荡,全文讲的就是这几天的经历。对这几天所遇到的事或人,都是以颓废的无聊的态度来面对的。

他家境富裕,吸烟喝酒,全文满口的脏话,思想偏激,愤世嫉俗,调皮捣蛋,幽默任性,狡辩也很历害。他容易幻想、叛逆、仿偟、苦闷、愤怒、焦虑、反抗现实、这是多少年轻人的影子啊!

但是霍尔顿是善良的,为同学自尊心改放位置的皮箱,为捐钱而惭愧,觉得的那身衣服可怜。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孩子在路上唱着:“如果你在麦田里捉到了我”,这就是霍尔顿的理想,他想保护那些纯洁没有被污染的孩子,守望着,他想做一个守望者,在这些小孩在走向崖边时,就捉住他……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个是麦田,另一个就是那些中央公园南边的鸭子,有三次都出现过,开始还以为是作者实在是无聊,他老是问别人,中央公园的那些鸭子到了大冬天,都结冰了,会到哪里去呢?是自己飞走了,还是被卡车运走了?似乎是在说他和那些鸭子一样,无法适应环境,与社会格格不入。

借书里的话,老实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几乎没有,我说的话并没有违心,虽然退过学,有好多的影子在里面,不过那些都很遥远了,这本书应该在我三年前看,现在我活的并不颓废,但还是为那个守望者而感动,相信很多人都喜欢那个理想,并向往着。

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我想这也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美好的东西。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四

坐在荒芜的田野中,捧着手心里的一本书,看着眼前已经收割过的麦秆,眼前浮现出一个“坏孩子”的身影——霍尔顿,那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一个故事,可以称它为“自传”。其中穿插了许多例如”“混账”等词语,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形象,其中的道理也许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十足的坏少年。

他对妹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

起初,我真的很不理解这段话,后来,我懂了。这是霍尔顿,在复杂的社会中,一种单纯的理想。他渴望纯洁的社会,就像那麦田,就像那小孩子们,包括那悬崖。可是,周围的一切都不如他所望,复杂的社会,一切为了利益,人们尔虞我诈,互相利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

而霍尔顿,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叛逆,看一切都不顺眼的青年,却正好看透了这一点,这个叛逆的少年,却有着一颗纯洁的心,他不愿意与世人同流合污,他在谈上学时这样说道——“上学的目的嘛,不就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都说出了他发自心底对这个社会的不爽,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他看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爽!

我也渴望当一个表面叛逆的青少年,而心里却一点也不粘上这个社会的浮尘,一点也不随波逐流,看谁不爽就说出来!利益怎么了?破坏关系怎么了?我活出了我自己,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个自己,我骄傲。想让我融入到这个尔虞我诈,假模假样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

霍尔顿,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认为他是我的反面教材,读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我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他。

他那种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梗概 篇6

主人公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 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麦田的守望者散文 篇7

一、第一人称“我”

(一) 第一人称与“内聚焦”

在《守望者》中, 塞林格运用了内聚焦的人物视点。“内聚焦”, 又称为“人物视点”。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进行叙事, 主人公霍尔顿肩负起叙述者的责任, 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 容易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读者也能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成长主人公自带的的亲历性、自叙传等特性, 使得霍尔顿无疑具有绝对的言说权利。通篇都是霍尔顿以“我”的口吻自述他在纽约城的三天冒险历程。霍尔顿不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青年维特那般成熟与自制, 塞林格完全解放了他的个性, 甚至放任他的言行举止, 形成了所谓的“霍尔顿式语体”, 是青少年典型的话语方式——全称判断和夸张——反讽、戏谑、调侃——语言粗鄙化。青涩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这个处在成长迷茫期的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爱冲动、易走极端的特点。

(二) 第一人称与隐含作者、叙述者

一部小说是由表层的叙述者与深层的叙事主体 (隐含作者) 合二为一的, 在最终意义上, 是由隐含作者所创造的。区分《守望者》的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可以划清叙事双层框架。叙事主体作为现实世界的人, 遵循事实法则, 亦即作家遵循写作法则对作品进行叙事的架构。塞林格依据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 为读者呈现了变异化的“幼稚-受挫-不能释怀-成长夭折 (拒绝成长) ”这一小说表层框架。其下隐含的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我” (霍尔顿) 告诉“你”“我要给你讲故事”, 第二部分呈现的是“我”怎样给“你”讲故事以及故事本身的发展, 第三部分是“我”告诉“你”“我的故事讲完了”。隐含作者讲的是这三个部分 (叙述时间) , 而叙述者霍尔顿讲的是“我的故事” (故事时间)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 由他自言他的游荡冒险是“荒唐”之举即可以理解为是叙述自我的视角, 而中间的整个冒险故事则是追忆的经验自我的视角。

(三) 第一人称与不可靠叙述

霍尔顿在“我的故事”中声称自己是最会撒谎的人, 又是个色情狂。这明显是一种“不可靠叙述”。叙述者是小说家创造作品的第二自我, 是人物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意志取向之类。这种叙述带有不可靠性。一方面, 在涉及故事事实的状况下, 有前后叙述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霍尔顿虽然言语上封自己为最大色情狂和最会撒谎的人, 但任何可以进行独立价值判断的读者都明白, 小考尔菲德的这一发言是不可靠的。霍尔顿语体是手无缚鸡之力而又重感情的他只得借助青少年仅有的语言张扬和行为叛逆来对付这个虚假的社会的“武器”。另一方面, 在涉及价值判断的情况下, 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和评价也容易产生“不可靠叙述”。通晓事理的读者一定认识到霍尔顿对安多里尼先生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一点在他冷静下来之后似乎也有所反思。

二、第二人称的“你”

(一) 第二人称的“你”是谁

小说开篇就由霍尔顿说明, “我”是在给“你”讲述“我”的故事, 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在文中的叙事地位并不次于“我”。

“你”在小说中的首要作用是在聆听霍尔顿详细讲述他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遭遇、感受。主人公之所以愿意给“你”讲他的故事, 可以猜想这个“你”并不是霍尔顿厌恶之极的“假模假式”的人, “你”是一个霍尔顿愿意倾诉衷肠的人, 因此, “你”这一叙述接受者应该解释为一个可以站在霍尔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理解敏感的考尔菲德的每一次细微的神经颤动, 并不像社会上其他“混账”一样谴责他、远离他, 将他视为神经不正常的问题少年的有耐心和爱心的倾听者。

“你”的次要作用表现在霍尔顿借用了“你”来表现“我”的感受, 相较运用第一人称“我”可以缩短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你”的辅助添加, 使得受叙者和叙述者的距离缩短至零, “你”就是“我”, “我”即是“你”, “我”虽然是在给“你”讲“我”的故事, 其实暗中将“你”带入到“我”的生存情境, “你”无法逃脱其中, 因为已经变成了“你”的故事, 是“你”在纽约城里荒唐了三天, 塞林格借此让受叙者真实体验了霍尔顿的境遇, 观霍尔顿之观, 思霍尔顿之思, 言霍尔顿之言, 行霍尔顿之行, 这一精巧的手法将作品有关批判社会浮躁、虚伪的主题贯彻至深。

(二) 第二人称与隐含读者

进一步理解“你”这一叙述接受者, 就要将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进行区分。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 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 即隐含的接受者。它存在于作品之中, 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 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并且, 这一隐含读者业已介入创作活动, 被预先设计在文艺作品中, 成为隐含在作品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显然, “隐含读者”更符合作者的“理想”, 是第二个作者, 即作者自言自语时的聆听对象。在《守望者》中, 第二人称“你”和接受美学所指的隐含读者并不完全相同。“你”这一角色是叙述者霍尔顿创造出来的, 而隐含读者是塞林格所设想的理想读者, 是作家希望的能够读懂这个双层文字游戏的人。

(三) 第二人称与真实的读者

再深入理解“你”, 又必须将叙述接受者和真实的读者进行辨别。真实的读者是你我他,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可能并不像霍尔顿所言的“你知道我的意思”一样能切身体会和主人公感同身受, 同时也不真的像隐含读者一样能完美承载作家的写作意愿, 真实的读者只是现实世界的你我他, 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状况, 是无法与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所持衡的。

结语

霍尔顿是个内心充满爱的好孩子, 这位负责任的叙述者讲述他冒险故事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孩子的喜爱、对纯真的崇拜、以及渴望守护社会的污泥中难得的珍贵的奢望。通过塞林格设计的了双层结构, 霍尔顿不仅明确了“我”的存在, 也表述了“你”的难得, 这一层次分明的艺术空间的架构, 为小说艺术提供了经典的示例, 也为作品深刻主题的表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洛阳大学学报, 2004 (3) .

[3]高扬.《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的不确定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 .

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篇8

来宾六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成立于2010年8月27日。办学两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来宾市2011年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及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我作为该校校长,也伴着学校一起成长,先后被评为来宾市“教师成长年”先进个人、来宾市德育优秀工作者,成为广西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校长要做教师的贴心人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到来宾六中任校长之前的多年校长经历,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和教师心贴心,赢得他们的支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学校才有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对待教师,我始终坚持做到六个字:让教师有信心。信心的来源是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不学习就无法胜任工作,不学习就无法有幸福的生活,把学习内化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在如何构建教师团队精神这个问题上,我提出管理教师不如培训教师,坚持主动做好“传、帮、带”。我校每半月定期召开一次针对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干部培训大会,统一办学思想,逐渐形成一支紧密团结、战斗力强,有威信、肯实干的干部队伍。对青年教师,我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首先鼓励青年教师自身要努力,做好最基础的事;其次要给他们定目标,压担子,给条件,出成果;同时开展新老互助,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要有人格示范、业务帮助、生活关心、人生指引。作为校长,我也经常听青年教师的随堂课,课后还与他们逐一评议和互动。

来宾六中积极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条件。两年来,在来宾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先后共派出180多人次参加国家、自治区级远程培训、聆听专家讲学、参加课题教研等,参观走访名校,拓展教师视野,同时在学习中营造一种“合作、研究、互动、分享”的氛围。教师外出学习归来都要向全校、全组汇报交流,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有效资源,给予教师专业的整体引领,促进共同成长。为进一步鼓励和激发广大教师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指数,2012年,在评选学校年度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以“人生因理想而美丽”为主题的来宾六中月度人物评选活动,每月末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进行表彰,当选人物通过走红地毯的方式享受学校给予的荣誉。

坚持以人为本是对所有教师的尊重。在人本管理过程中,围绕激发人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管理。强调人本管理,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照顾消极者的利益和感受;不是在工作中一味迁就、娇宠教职工,哄着干事;不是对工作草率应付,遇事退缩,不愿多作一点努力;更不是可以丧失原则,不要约束,不要规矩,不守纪律,不讲良心。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教职工对职业、对制度必须心存敬畏。此外,人本管理坚持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如我校实行统一坐班制,但对于接送十岁以下小孩上学和放学的教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适当推迟到校时间或提前离校。通过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真诚地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活,真正做教师的贴心人。

校长要做学生的呵护者

悉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是一名校长的责任。我坚信“唯有严格才能提高办学水准,唯有品格为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将“严格纪律、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列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全体教职工围绕“学生是需要教育的,教育是需要管理的,管理是需要严格的,严格是需要爱心的,爱心是需要策略的,策略是必须优化的”的指导思想开展各项工作,来宾六中的“严爱”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刚施行“严格办学”理念时,社会与家长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我们从严治校过“严”了,比如学生休息时间不得说话;也有人认为我们搞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活力”,不讲规范,就构不成执行力;管细并不意味着“管死”,规范化管理只涉及行为习惯范畴,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来宾六中注重个性关怀,而不是生硬的“禁止”或“不准”。比如在班会、校会上,通过播放视频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生动的事例和鲜明的反差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注重仪容仪表、宿舍内务、早睡早起等行为习惯上乐于接受学校的各种规范。记得有几名初二年级的男生告诉我:观察从外校转来的同学,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与自己有差距,那些从初一开始就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在各方面上的表现要好得多。对比之下,这几名初二男生感到很自豪。

这两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一所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一盘散沙式的学校不会是家长们的首选。“严格”已成为来宾六中办学的亮点,家长们也慢慢理解了学校的严格是出于“爱”,家校合作教育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严情合一的疏导。只有单边严格没有双边慰藉的管理也必然导致学生的抗衡心态,失去了严格的本意。因此,学校在坚持“从严治校”的同时,全体教师始终以平和的爱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打造教育服务品牌”逐渐成为来宾六中办学的又一闪光点。来宾六中尝试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班级任课教师都是导师,对班级实行班主任与导师的双轨管理模式:一是师生关系密切,改变过去少数学生受关注的现象,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爱;二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三是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

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全体科任教师都参与育人,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学科小组。导师从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确立整体性和一贯性的理念,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班主任负责班级团队管理,是第一责任人,也称首席导师,其他导师负责小组的学情管理,也是直接责任人。导师指导学生的场所可以在教室、会议室,也可以在操场,方式灵活,不受场地限制。导师应该详细制定帮扶计划,在工作中时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责任、宽容。学校管理层同时建立导师工作档案,定期进行追踪,要求定期上交工作汇报。

nlc202309032154

一般认为,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但在来宾六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更要育人。育人者不是教完书就一走了之,而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心理,让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康饱满,更加快乐。学生从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也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老师,回馈老师。全员育人导师制成效显著,为来宾六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1年9月,来宾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就来宾六中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专题进行采访。

作为老师,总是希望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但如果只是让学生死学习,死用功,学生很快就会失去信心。来宾六中尝试进行“班级协作会”进行教学,如今已形成了“学情会商制度”。学情会商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情收集、学情分析、学情跟踪、学情落实、学情反馈、考核评估等,研究如何营造班级学习氛围,研究个别学生的引导教育。会商时间为班级每两周一次(班主任主持召集),年级每两周一次(年级主任主持召集),学校每月一次(主管校长主持召集)。班级任课教师突出问题意识,每次会商解决一或两个问题,并且要求教师多从自身找问题,找责任,找原因,提升智慧,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让学生喜欢课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

校长要做学校的守望者

在2012年来宾市初中校长会议上,来宾市教育局局长侯代忠建议校长们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加以实践,不断修正完善,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能力。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对侯代忠局长的讲话感同身受,我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此我自加压力,2010年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并考取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余,自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坚持写学习笔记。目前,我已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我飞速的成长,同时也为办学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使自己办学的视野更加宽广。

另一方面,“感恩”也是我追求卓越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感恩组织的信任,给我提供平台,为来宾市的教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我的家人,他们的鼓励使我能安心地投入到来宾六中的教育事业中;感恩来宾六中的同事们,他们的帮助及默默耕耘激励我不断学习,勇于迎接挑战,他们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感恩来宾六中的家长、学生们,他们的热爱使我对工作多一分敬畏,多一分眷念;感恩社会各界及同行们的理解,使我能静心办教育,每天随着朝阳而来,与六中师生们快乐地度过一天,伴着星空静静而回。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述的主人公霍尔顿说:“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看护着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玩耍。”作为一所年轻中学的校长,我愿意付出我的爱与责任,愿意与这所学校共成长,愿意做这片麦田的守望者。(责编阮旭日)

上一篇:黄、述职报告下一篇:最准确银行常用单词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