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2024-10-26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11篇)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

朱施洁

“我会站在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这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霍尔顿说的一段话。

《麦田》是少数让我读的过程中感到热泪盈眶的一本书。我意识到,悬崖不仅仅是悬崖,孩子也不仅仅是孩子。悬崖可能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抑或是一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有大缺口,像个筛子,良知和正直漏了出去,欲望和冷漠掉了下去,你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失足。每次看CCTV,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充满希望。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教育在普及、社会稳定,世界各地都在受苦,只有中国在飞。大家都很幸福,在看天边云卷云舒。但我不敢说我是幸福的。我说幸福会被抽巴掌,起码被自己抽。

我看见被良知抛弃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我看见被体制残害后在街头乞讨的张尚武,我看见寒冬里为索一票回家过年的裸男,我看见不愿为政府搞形象建设开路而自焚的“钉子户”,我看见无数被统计的未统计的温州动车里的亡灵……我不是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我只是害怕这个世界被装扮得太好,让人忘记那些牵心扯肺的痛。

所以我看塞林格,我热爱霍尔顿。也许他不是英雄,但他至少在守望,他想要抓住每个即将从社会里消失的美好的品质和感情。在它们即将从时代的悬崖上掉下去时,他认为他得抓住它们。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守望者,守望一段从腐朽到现代过程中间茫然失措的人们的心灵。这个时候我想起了MJ。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心得体会 )天使与恶魔时常混在一起。他长得像恶魔,他用自己的歌声去鼓舞天下的人,再用这歌声所换得的钱去拯救上亿的儿童,像一个长着黑翅膀的天使在角落里守望孩子。

我又想到了成克杰。他是政府官员,也是人民公仆,是为百姓办事的天使。他应该挂着和蔼的笑容,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做一个守望者。但事实是他拿了人民的钱,喝了人民的血,骨头也不剩地吃了人民的肉。我不像瓜田,说提起公仆这个词儿就臊得慌,但我的确透过某些缝隙瞧见了他们青面獠牙的嘴脸。

当然,至少我还可以高兴,中国也有一批可爱的霍尔顿,他们隐在人群中,用自己的方式——或金钱或笔头企图温暖这个世界。

我看见独立记者张翠容背着行囊走在第三世界,见证东帝汶血腥动荡,在枪口下采访阿拉法特。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喜欢切·格瓦拉,不愿向现实低头,她说只要世界有谎言,她就会继续跑下去。我看见《他的国》里左小龙骑着雅马哈奔驰在雾气弥漫的清晨公路,做英雄梦。我看见留守儿童的美丽老师李灵创办的希望小学……他们是人群中的守望者,是众多守望者中的一部分。而真正的英雄就在守望者当中,等待有一天站出来,把守望变成拯救。我想塞林格也正有此意,才做此书以等待巨人。但我想谁命属守望,谁天生英雄,没有人知道。也许他们之间本就没有大的区别。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能真的像一只雄鸡守望住我们的家园和幸福。我不放弃这种希望。

(指导教师虞曾丽)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2

时间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回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有过许多苦、许多甜、许多泪、许多酸, 而每一副画面都那么值得去品味、去思索。那么怎样才能当好麦田的守望者, 管好班集体呢?

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育家夏丏尊说:“要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得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智慧的代表, 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 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 就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以说一个胸怀坦荡、不计名利、宽容博大的班主任, 必定能培养出类似的学生, 反之则会培养出自私小气、心胸狭隘的学生来。因此, 我在日常工作中, 常常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 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从而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记得一次班会课上, 班长在总结工作时说到我们班在全校的量化考评中都很不错, 就是做的好事比其他班少, 并制定了具体的做好事计划安排。我很清楚, 当时学校的做好事现象流于形式, 甚至有些班主任逼着学生去做, 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本班学生的钱物交到政教处来给本班加分。这种现象很无奈也很无言。于是, 在班长总结结束后, 我对学生说, 好人好事固然值得做, 雷锋精神更值得提倡, 但如果我们都带着功利心去做好事, 好事已经做变味了。这样的好事不如不做, 只要大家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无愧心灵的人就好了。看到学生们单纯的目光, 我感到释然。作为一个班主任, 培养学生做人, 尤为重要。

二、用真挚的爱关怀学生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 稍有不慎, 便会贻误一颗心, 一个人生。夏丏尊先生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为之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因此, 我始终把爱融入我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用爱去启迪导航, 用爱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爱去抚慰学生纯洁而又脆弱的心灵。从点滴做起, 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呵护人和良师益友。去年我接手的高三理科班, 学生基础差, 成绩不均衡, 弱科多, 尾巴大, 女生多, 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 也显得非常急躁。高考前夕, 为了稳定学生情绪, 减轻压力, 增强信心, 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组织娱乐活动, 调节学生情绪, 还抽时间每周给学生煮鸡蛋加餐。当学生早上到班时, 拿到热腾腾的鸡蛋, 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感受到了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一道迎战高考, 最终让他们在考场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三、用宽容搭建师生和谐的舞台

我们总是说:人要懂得宽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 就一定要学会宽以待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问题学生, 帮他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肯定成绩, 发现亮点,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

记得班上有个叫方亮的学生, 初中升高中的成绩优秀, 但上高中后染上了“网瘾”, 经常迟到、旷课, 成绩一落万丈, 家长气坏了, 说还是送到学校安宁。面对方亮, 我并未放弃他。好多次晚自习时我亲自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找回他, 与他谈心, 帮他分析上网利弊, 提出帮补学习计划, 交谈中发现他善于表达,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 我搭建活动的平台, 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 他逐渐找回了自信, 改掉了上网成瘾的毛病。从此, 学习成绩稳步回升。多交心, 多谈心, 当好知心人,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走近我的学生心里, 感动激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错误, 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待和宽容。要知道一句知心的话语, 会开启学生禁闭的心扉;一个赞许的眼神, 会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个会心的微笑, 会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不经意间的一句批评可能会在学生心中积下长久的阴影, 而一句善意的话, 哪怕是一两个字, 却能使他们信心百倍。正是因为这样, 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

麦田边上的守望者 篇3

“李老师,你快去看看吧,王芳在教室里割腕,出了好多血!怪吓人的……”

什么?王芳?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成绩一般、长相一般、个性一般,处处表现一般的女孩子会做出如此“不一般”之举。见到王芳时,她正坐在校园的长椅上。伤势并不严重,已在医务室包扎过了。

“你怎么了,干这种傻事?”

王芳像不好意思地笑笑:“老师,给您添麻烦了。”

“麻烦倒是谈不上,谁让我是老师呢。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能跟老师谈谈吗?”

王芳低头沉默着,脸上一片汗湿的潮红。我想调节一下气氛,“30多度的天你怎么穿长袖运动装?不热吗?”

没想到王芳听了我这句话竟抖了一下,下意识地把左腕往回缩缩。

奇怪!我抓过她的左腕,捋起袖子——我被惊呆了:这孩子的左腕上竟赫然排列着一排不太整齐的、牙签大小的伤痕!

“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划了这么多口子,多疼啊。”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和缓,但我的心却在翻江倒海。

沉默。

“你就没有什么要和老师说的吗?”

还是沉默。

我终于有些忍不住了,“老师关心你,你能不能说句话?”

“老师,其实没什么,我就是觉得好玩而已,一无聊就这样。”她慢条斯理地说。

天哪,有这么玩的吗?直觉告诉我,她没有讲实话。她回避着不与我对视,头发掩盖了大半个脸。黑黑的头发加上灰黑色的衣服,越发显得她身上有一种深藏的神秘。

“跟老师说说真心话好吗?相信老师,不管有什么,一定会给你保密的。”

王芳下唇向上翘“呋”地吹了一口气,刘海儿被吹得向上飞扬了一下又落下。

“老师真的,我知道您是关心我。我真的没什么。真的就是一时激动,想尝试一下。”她就像个密封的罐头,我却找不到开启的工具。

无奈,我只好用了最后一招:“给你妈妈打一个电话好吗,我想同她谈谈……”

话还没说完,王芳竟“扑通”一声,跪在地下。我赶紧拉她起来,“你这是干什么?老师也是为你负责呀!”

“老师,求求您千万不要找我妈……我实话告诉您吧,我爸很早就出车祸去世了。我妈也下岗了,现在靠糊纸盒,卖茶蛋,养活我奶和我,我不能为家里出力,不能再让让妈妈操心了……”

作为班主任,我是知道王芳爸爸车祸早逝,妈妈也下岗的。但她告诉我妈妈开了个超市,生意不错。每次家长会也总说妈妈生意忙不能来参加。王芳学习还过得去,属于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学生。没想到,这竟然是王芳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编织的故事?

“以前我不敢说,是因为怕被人瞧不起。现在谁不嫌贫爱富,同学们一听‘下岗’就撇嘴。我妈不来参加家长会是因为要忙着打工,再说也没有像样的衣服……”

一种悲悯从内心深处升起,那一瞬我莫名地感到自己无比的弱小。如梦境般的,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里,一大群孩子在奔跑游戏,却不知有前面有峭壁。而我则和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在麦田边上守望着……怎奈麦田太大,我照顾不到每个人。

“王芳,既然家里这么困难,为什么你不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呢?”

“我一直是靠‘代理妈妈’出钱供我读书的。我的‘代理妈妈’是我们街道派出所的民警。我觉着这很丢脸,所以一直没跟人说……”(“代理妈妈”是市妇联组织的一项救助孤儿和单亲贫困孩子的志愿者活动。)

“你认为被人帮助很丢脸?对那些‘代理妈妈’們你应该感恩才对呀!”

“感恩?!从小到大我已经说过太多的感恩,可有谁为我想过?我愿意没爸吗?我愿意生在这样的家庭吗?每次接到‘代理妈妈’的学费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您知道吗?一块大石头压了多少年,如果有可能我多想不要帮助,多想马上回报。有时,我真想死了算了。”

该我沉默了,又一个孩子跑到麦田的边缘,可我伸手莫及。

我知道这样一个思想偏激,或许心理也有点问题的女孩已经不能再接受任何刺激了。谈话不了了之的结束。我答应王芳不找她妈妈,王芳也向我保证不再“割腕”。

表面上问题似乎解决了,而且王芳还对我倾吐了她封藏心中许久的秘密。但我总觉得她的心灵并没有完全打开。

我开始默默地注视着这株异样的小草。我发现她经常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就连和她关系还不错的同桌刘留也没有话说。更奇怪的是每次刘留一进门,她不用抬头就像有感应似的反弹起来,起身为他让座。我小心地向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可大家都同我一样小心地说“不知道”。

观察了几天,我想只有身为班干部的刘留可作为突破口了。

那天,我正准备找刘留谈,没想到他却找上门来,想求我给他调一下座。换座的理由是:受不了身边有一个默不作声的同桌,王芳让他感到压抑。

我目视着这个大男孩,他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校学生会干部,是个典型的阳光男孩。他同王芳同桌一年多了,如果他的理由是理由,那早就是理由了。我推断这不是真实的原因。何况这时换座无疑会让王芳产生同学们在嫌弃她的感觉。所以我没有答应刘留的请求。

“王芳不爱说话,我正想找你谈,让你多多帮助她呢,怎么你想先当逃兵了?”

“老师,你还是给我调调吧,我可帮不了她,我躲她还来不及呢!”

我忍不住气道:“你那么怕她干什么,王芳又没追你!”

能言善辩的刘留一下就没了话,从脸一直红到脖子。

我心不由一动,不是真的被我言中了吧!

“刘留你一直是老师的好帮手,你知道老师为王芳的事很伤脑筋,把你知道的情况告诉我好吗?”

刘留:“老师您千万别套我的话,有些事我真的不能说。大家最鄙视出卖同学的人了。实在不行,我不调行了吧。”他逃似的迈着两条豪迈的长腿走了,剩我一个人呆呆地怔在那儿。

一瞬间我似乎猛然醒悟过来:为什么我的调查久久没有进展,原因就是在这儿。孩子们的心里永远有一块大人禁入的“圣地”,再可亲的师长在这里也不受欢迎。一旦发现他们的领地有被入侵、窥视的危险,他们就会群起保护。作为老师我一直自认为挺受喜欢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但这次我才发现,学生仍在把我拒之门外。

事情如果真的像我不经意言中的那样,现在看已不只是王芳一个人的事了。我又找来班长肖亭亭。“亭亭,王芳割腕的事经初步了解,好像和我们班某位同学有关。我想你肯定知道一点什么,为什么不和老师说?”

亭亭鬼笑:“老师这种事剪不断理还乱,再说好多事都属于个人隐私,我怎么会知道?”

“你们怎么都好像订了攻守同盟了似的?直说吧,刘留昨天刚找我要求换座,而且跟王芳有关。所以我分析是不是王芳向刘留表示什么了,刘留不想接受又怕伤害她,所以他选择了逃避。王芳那天割腕你在场,我找你只是想求证一下,不算你出卖同学行吧?”

亭亭释然:“老师,您可以当侦探了。其实王芳的事大家都明白,就是为了向刘留示爱。”

“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太奇怪了,咱班的同学不会都这么示爱吧?”

亭亭:“老师你放心吧,你的大多数弟子都还没变态。譬如我吧,我要喜欢谁一定有办法让他先开口。其实我也觉得王芳有些特别,也跟她聊过,可她什么也不说。”

哦,看来要想真正解开这个谜,还是要找到一把打开王芳心扉的钥匙。

我有意把这事放了一段时间。后来找了一个机会,把王芳请到学校附近的“莱茵河咖啡语茶”。坐在藤条编的秋千座椅上,听着轻曼的吉他弹唱,我要了两杯爱尔兰咖啡。

王芳拘谨又有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我相信从没有人带她来过这里。

我给王芳的咖啡里加了伴侣、方糖,而自己的是纯黑咖啡。王芳不解的看着我:“老师您为什么不加糖?不苦吗?”

很俗很矫情的一个话题,但正是我想要的。

“咖啡会说话,加糖加奶的咖啡初喝起来很滑很细致但回味却有点酸,黑咖啡喝起来很苦、很直接甚至有点尖锐,但它回甘无穷。来,要不要试试?”我把自己的杯子推给王芳。

她看着我,试探着拿起杯子。

“喝一大口。”我说。

她真的蛮乖地喝了一大口。

“含一会儿再慢慢地咽下。”她照做了,随即作了一个鬼脸。

“千万别说话,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很苦吧,闭上嘴屏息慢慢地出气,回味一下……”“啊,奇怪,刚刚好苦,像中药一样,可按您说的去做了以后好像真的有一种纯纯的香味。真有意思!怪不得人家说会喝咖啡的人都喝黑咖。”

“黑咖啡的咖啡语是‘苦尽甘来’。其实好多事皆同此理,‘甘’来以后‘苦’也是乐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懂得品苦是乐,苦也就不成其为苦了。”

“老师您在说我吧,有什么您直说。”王芳一下警惕地看着我。这时吉他手动情地唱着老狼的《同桌的你》:“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嘘,别说话,听歌,这是我最喜欢的。”

王芳的表情松弛下来。秋千上因不安躁动的双腿也渐渐地停了下来。她的脸又陷进了衣领和头发里。与上次不同的是,她很快的把双臂扶在藤桌上,一手支着腮,苍白的皮肤,长袖衣服滑了下来,腕上露出那排清晰的“牙签”。

“你喜欢刘留吧?”王芳掀起眼睛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其实没什么的,刘留帅气、阳光、学习又好,的确让人喜欢。窈窕淑女还君子好逑呢……”

“是呀,我不是淑女,所以他可能不喜欢我。”

王芳和我对话,说明她对我的戒备解除了,“时代不同了,并不是只有淑女才可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王芳冷笑一下,两行眼泪从眼角流下:“这我也知道,所以我才给他写了一封信。因为刘留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我,还给我讲题,所以我想他至少对我有好感。”

“那,刘留有什么反应?”

“他没有任何反应,从收到信那天起他就不和我说话了,还躲着我。可是我就是不可救药的喜欢他,没办法。我可真没出息!我恨自己!”王芳泪流满面。

“所以你就割自己的手腕?”王芳又把自己埋在黑暗里,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心理学书上看到的,这样的肢体语言代表缺乏安全感,王芳的问题积累的太深了。

“相信老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呀。”

王芳猛然拉起袖子,露出那一排鱼骨似的“牙签”。她用食指指着第一根“牙签”说:“这一道最浅,因为那一年我10岁,还不太敢使刀。这是因为我爸,他出车祸死了。死的时候上衣口袋里还装着给我买的巧克力,压碎了都是血。从10岁起我就再没吃过巧克力。那天我觉得我爸还没死还会回来,后来我就想我到那个地方把我爸找回来,要是找不回来我就跟他一起走。于是我用刀割手腕,但是太疼下不了手。再说我要死了我妈肯定会活不下去的。所以就留下了这道疤。”

我的眼眶有些湿湿的,10岁,刚刚小学3年级的孩子,是谁让她负载太多。

“后来我妈下岗,正赶上我要交学费,我想如果我死了,我妈就可以减轻负担了。可是还是下不去手,就有了第二道疤。再后来我奶生病瘫痪了,我妈一夜花白了头,借了四千元医药费。我想我奶还不如死了就好了。第一可以少遭罪,第二可以减轻负担。这么想着我又觉着自己简直不是人,又有了第三道……”她指着腕上的疤,好像在讲着不相关人的事。

“您看这儿,这三道后面有一段距离吧?这以后好长时间我不再割了,因为有了代理妈妈,我要感恩,要好好学习,要让他们继续资助我。初中时我学习很好,那一段日子过得也还算快乐吧。”

“那后来的这些……”

“都是为刘留,上了高中和刘留一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我想留个纪念吧所以割了第四刀,每晚睡觉时我看到伤疤就想起他。这以后一想起他我就割一下,后来他不理我了我就拿着壁纸刀到他面前划,看他理不理我……”

“那么说你是为引起刘留的注意才这样做的?”

“不知道,反正习惯了也不觉着痛,看见他看我那表情我就得意,谁让他不理我。”

我知道王芳走进了自己的怪圈,她用这种自虐的方式坠入自己编织的网中——偶然的发泄→形成习惯→暂时停止→因感情波动而旧病复发→不能自拔。其实感情不过是个导火索,王芳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家庭变故的打击造成的。

“王芳你说喜欢刘留,他喜欢你吗?”

“反正我割腕时他注意我了,他被我镇住了。我想他以后不敢不理我。不过有时我也想,我这样喜欢一个人不能自制,您说我是不是不正常有病啊。”王芳痛苦的说。

看来王芳已开始相信并接纳我。

“刘留确实是个优秀的男孩,你喜欢他,说明你眼光不错,说明你是成熟的大姑娘了,这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如果你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才是不正常呢。”

“真的?!真没想到您会这么说!早知道这样,也许早就和您说了。”王芳高兴了。

“可是关键是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到底了解刘留多少?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理想中的女孩什么样?他的理想是什么?你说说看。”

“这我哪知道,您这是给我出难题。”

“这是了解一个人最平常的问题,你看你还不了解他,怎么就一厢情愿的说喜欢呢?你有没有想过,刘留帮助你是因为他是班级干部?他对你的关心并没有超过普通同学?你割腕只会让他害怕,不敢接近你又不想伤害你,所以不理你。你是愿意别人喜欢还是害怕?王芳,相信我,你这样做不会获得一个男孩子的心,只会让他离你而去。而且可以肯定,你的行为伤害了自己,其实也伤害了他。”

“我就知道他不会喜欢我,我配不上他,我真自不量力还给他写了信,真丢人!”王芳自卑地低下头,沉没在一片昏黄的光影中。

“干嘛那么自卑?每个人都有喜欢美好事物的权利。喜欢一个人就告诉他,是令人佩服的勇者的行为。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暗恋的青春就不是青春。”

这么一说王芳又笑了,“老师,您的话一点也不像老师的话。您在我这个年龄也暗恋过吗?”

“当然,比你要早,还是在初中,也是我的同桌。”

“真的?”王芳兴奋极了,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真的。我们那时很害羞,男生女生从不说话。我只是觉得自己喜欢注视他,有时我感到他也在看我。我们都喜欢学语文,喜欢看小说。我想我们应该有许多共同语言吧。”

“那后来呢?”

“后来,哪有后来,初中的三年里我们一直同桌可是总共说的话不超过十句。我那才叫真正的暗恋,不然怎么佩服你呢。”

“真不可想象,那他现在和您有联系吗?”

“没有。不过那时的我总幻想长大以后我们在大街上不期而遇,一下就认出彼此。我要问他当年是不是喜欢我,这是我最想知道的。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和单纯,不过也正是因为含蓄青涩才显得格外美好。当年我是绝不会想到可以和我先生、我的学生笑谈我的初恋的。那时的我从未和任何人提起,我受的是极传统的教育,我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种‘黄色’思想。”

“那您怎么正常学习生活的?”

“不去想这件事,找他身上的缺点。找着了就想他也是不完美的,赌气地好好学习怕被他看不起;看青春期方面的书,告诉自己我是正常的,告诉自己这段经历不过是我成长路途中的一处美景,我不可能总在这一处停留……奇迹就这样产生了,我战胜了自己!到今天我都很骄傲。”

“就是说我也可以试着努力去忘记他?”王芳又哭了。

我笑了:“我们都是古董了,强迫压抑自己未必就好。我的经验也未必就适合你。不过对感情要潇洒些,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好样的,别让人看不起咱!”

王芳使劲地点头。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你并不是真的喜欢刘留。”

“怎么不是?”王芳固执的说。

“你喜欢刘留身上健康、阳光的一面,这是好多男孩都有的,看见那个吉他手了吗?他是不是很酷而且歌唱得也特棒?他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这里打工挣学费。”

“他真了不起,我就羡慕自立坚强的男生。”

“坚强自立也是好多男生具备的美德。你如果在这里打工和他朝夕相处,你说不定也会喜欢上他。歌德说,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男子不善钟情。屠格涅夫在《春潮》中说,只要那个女孩长得不十分丑而那个男人还可以,他们在一起就很容易产生恋情。老屠又说,所有这一切多年后都会像春天的潮水一去不复返。要我说,你喜欢刘留其实是你对关爱的一种渴望,你从小就缺少父爱使得你在青春期对异性的关爱格外看中。”

“也许吧,我小时候看见别的孩子有爸爸,我就特不是滋味。要是我爸也活着多好!初中时我看到班上有的同学谈恋爱我也特羡慕,我要有男朋友就可以为我遮风挡雨,听我诉说烦恼……”

我握住她的手:“老师能体会你的感受,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家里的事不要太放在心上,我会帮你申请减免学费,另外放心我会帮你保密的。从明天起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时间会洗刷一切。如果需要的话过几天我还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心理辅导老师,你说好吗?”说完这些我感到全身轻松。

“谢谢老师……从没有人像您跟我说过这么多话,真的,这么多年,我总是把自己包得严严的,今天跟您说出来,我觉得好多了……”王芳再一次流下泪来……

我想,明天我应该再找刘留谈谈,让他正确对待这件事。这应该不难。

天堂和地狱有时只差半步,我很庆幸上帝安排我也站在一片麦田的边缘,看护着一群精灵,不让他们掉到麦田边上的悬崖下去。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4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回议的方式写的是一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深夜离开学校,来到美国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烦人种种丑恶,他想逃离这个现实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许会得肺炎死去,决定冒险回家和妹妹菲芯诀别,他向她诉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他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霍尔顿决定假装成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最后,在妹妹的劝说下,他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后人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

看完这本书后,最让我觉得难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浊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他渴望朴实和真诚,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有勇气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也许正是因为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他才有了这个相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他希望自己没有的童年可以让他人拥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冲动敏感却又使得他一无所成,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抱着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终他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由于作品的感染力极强,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鸣。青春期这是一个由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在这期间,少男少女们总有着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鲜,愤世气俗,不思上进。和赛尔顿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受人束缚,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打架,抽烟,喝酒,一些禁止学生的行为?多么可笑啊,它们也许能满足你一时的好奇和新鲜感,但绝对不会对你的将来有任何一点的好处,只会让你变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有着对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奋斗和努力,能换来什么呢?只有空白,任何的梦只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才会发芽结果。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我们改变环境就是环境改变我们,那么你们选择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呢?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但它也同样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却是垮掉的一代,因为他并没有资本去实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声,增加了青少年对生活的认识,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靠近,实际上却是遥不可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二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尔顿身边的人,全都描绘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三

才17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几度退学,这点和我有点类似,是最初与我共鸣的地方,要不然根本看不下去,因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他吗的、混帐、腻烦、什么什么得要命、胡搞、伪君子、疯子、假模假式、下流、装腔作势,词汇量广泛,而本人现实中口语出现最高的是:靠,他吗的。我说起来并不觉得痛快,有些人说的很过瘾,言词犀利。此书曾是。就为这些惊人的词汇。

主人公第四次退学是由于成绩不及格而被潘西学校开除,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自己身边都是些伪君子,假模假式的老师与虚伪的成年人、得到退学通知后在学校待了一会,不敢回家,就想着要离家出走,在繁华都市游游荡荡,全文讲的就是这几天的经历。对这几天所遇到的事或人,都是以颓废的无聊的态度来面对的。

他家境富裕,吸烟喝酒,全文满口的脏话,思想偏激,愤世嫉俗,调皮捣蛋,幽默任性,狡辩也很历害。他容易幻想、叛逆、仿偟、苦闷、愤怒、焦虑、反抗现实、这是多少年轻人的影子啊!

但是霍尔顿是善良的,为同学自尊心改放位置的皮箱,为捐钱而惭愧,觉得的那身衣服可怜。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孩子在路上唱着:“如果你在麦田里捉到了我”,这就是霍尔顿的理想,他想保护那些纯洁没有被污染的孩子,守望着,他想做一个守望者,在这些小孩在走向崖边时,就捉住他……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个是麦田,另一个就是那些中央公园南边的鸭子,有三次都出现过,开始还以为是作者实在是无聊,他老是问别人,中央公园的那些鸭子到了大冬天,都结冰了,会到哪里去呢?是自己飞走了,还是被卡车运走了?似乎是在说他和那些鸭子一样,无法适应环境,与社会格格不入。

借书里的话,老实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几乎没有,我说的话并没有违心,虽然退过学,有好多的影子在里面,不过那些都很遥远了,这本书应该在我三年前看,现在我活的并不颓废,但还是为那个守望者而感动,相信很多人都喜欢那个理想,并向往着。

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我想这也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美好的东西。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四

坐在荒芜的田野中,捧着手心里的一本书,看着眼前已经收割过的麦秆,眼前浮现出一个“坏孩子”的身影——霍尔顿,那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一个故事,可以称它为“自传”。其中穿插了许多例如”“混账”等词语,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形象,其中的道理也许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十足的坏少年。

他对妹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

起初,我真的很不理解这段话,后来,我懂了。这是霍尔顿,在复杂的社会中,一种单纯的理想。他渴望纯洁的社会,就像那麦田,就像那小孩子们,包括那悬崖。可是,周围的一切都不如他所望,复杂的社会,一切为了利益,人们尔虞我诈,互相利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

而霍尔顿,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叛逆,看一切都不顺眼的青年,却正好看透了这一点,这个叛逆的少年,却有着一颗纯洁的心,他不愿意与世人同流合污,他在谈上学时这样说道——“上学的目的嘛,不就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都说出了他发自心底对这个社会的不爽,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他看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爽!

我也渴望当一个表面叛逆的青少年,而心里却一点也不粘上这个社会的浮尘,一点也不随波逐流,看谁不爽就说出来!利益怎么了?破坏关系怎么了?我活出了我自己,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个自己,我骄傲。想让我融入到这个尔虞我诈,假模假样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

霍尔顿,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认为他是我的反面教材,读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我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他。

他那种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5

陈昕

每只蚂蚁,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丽,偏差有没有一毫厘,有何关系。——题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1.在麦田里守望,垮掉一代的简单理想。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2.愿望越长越大,越长越重。终于连同他们的翅膀一起扯下。

霍尔顿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矛盾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在的孩子们的压力和负担一点也不比那个时代的孩子少,也许并没有像主人公那么极端的,但在内心深处却也都聚集了很多的无奈和急需发泄的情绪。那么,作为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上其它人,我们要怎么做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更多的引导而非强制,但是也不是一味的包容,要找到底线——比如说悬崖,这时就必须干涉。我们要像守望者一样呵护他们的成长,及时给予疏导和关怀。我们要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让那些早已习惯了困惑和孤独的孩子们,不要走向悬崖。

看得出,霍尔顿那时的心境是渴望自己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好挽救那些不小心的孩子,但同时他又是多么渴望有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能挽救他。作为教师,我也想像他那样成为学生们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有个唯美的名字,很早就听别人谈论过这本书,但从来没有自己看过,也没有了解过剧情。这个学期,终于拿起这本书真正的读。

才仅仅看了两章,我便有一种大失所望的感觉,因为仅仅两章中便有无尽的脏话了。不过一部名著,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历练,依然在文坛上发亮,必有它自身的,特别的原因。我再一次拿起了书,强行读了下去。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完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感觉的,我看到的不过是一本全是脏话却能被称为世界名著的一部小说,我根本看不透它内在的含义。不过读了第二遍似乎顺了不少,也有些了解。

霍尔顿16岁,他总喜欢把棒球帽压得低低的戴着,他不爱讲话,至少他不爱用我们一般人的方式讲话,他讨厌别人对他说的祝福的话“Good Lucky”

他形容天气“冷得像女巫的奶头”,像个满口污言秽语的瘪三,他甚至在酒店中招妓,但却什么都没有做,就是听她讲故事

他也不爱读书,他觉得读书不过是“出人头地,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

他甚至逃学去了纽约,他花一整天的时间研究大都会博物馆鲸鱼巨大的阴茎,他还关心到了冬天湖水结冰,纽约中央公园湖里的鸭子到底要去哪里,就算全书都是无聊的脏话,看的再怎么无奈,但倒数第二章确实是让人感动的一章,最无情的决绝,背后是对妹妹的保护怜惜。

霍尔顿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成人世界的龌龊,他也发现他对这种事根本是无力回天的。所以他拒绝长大,他抗拒成人的世界,他不想也进去到成人那样龌龊猥琐的世界中。在贵族学校中他也意识到其他人也早已被荼毒,尽管他满嘴脏话,十足的地痞流氓样,但是他的内心,是渴望自由,是渴望逃离学校,逃离城市,逃离现实的。他和他女朋友的谈话时说道:

“呃,我可痛恨他。嘿,我才痛恨他哩,不过不仅仅是学校。见我痛恨这一切。我痛恨住在纽约这地方。出租车、麦迪逊大道上的公交汽车,那些司机什么的老是冲你大声吆喝,要你打后门下车;还有被人介绍个一些假模假式的家伙,说什么伦特夫妇是天仙下凡;还有出门的时候得上上下下乘电梯;还有一天到晚得上布鲁克斯让人给你量裤子;还有人们——”这那里是玩笑,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咱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们的钱用完为止。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那里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我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么美好的生活„„”这那里是什么异想天开的幻想,这就是他内心中真正向往的生活。

霍尔顿无法改变现实,也不能撼动心中的向往。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向往他始终坚持,他始终渴望着有一天这些都会改变。他不能改变,他只能抗拒,他有什么能力能抗拒?唯有叛逆,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他在被潘西开除后,唯一的担心只是父母,他飞也似的离开了学校,他要逃避,逃离学校。

她的10岁的小妹妹菲芘问他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霍尔顿说:

“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他看见老妹菲芘学校的墙上有“X你”两个字,他马上用手把它擦掉,他要守望住老妹的童年麦田,不允许污秽的成人世界去玷污她,在他意识到时成人社会的龌龊,他不仅自己逃离,他要保护他最重视的老妹。

当霍尔顿准备离家出走,老妹菲芘把准备买圣诞礼物的全部八块四毛八都给了他,霍尔顿说他感动的快要晕厥过去,老菲芘还拖着一箱行李想和霍尔顿一起私奔,霍尔顿只有故意气她,好让菲芘乖乖回去,为了哄菲芘高兴,霍尔顿带她去坐她小时候最喜欢的旋转木马,“嘿,雨开始下大了。是倾盆大雨,我可以对天发誓。所有做父母的、做母亲的和其他人等,全都奔过去躲到转台的屋檐下,免得被雨淋湿,可我依旧在长椅上坐了好一会儿,我身上都湿透了......不过我并不在乎。突然间我变得他妈的那么快乐,眼看着老菲芘那么一圈圈转个不停。我险些儿他妈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她穿着那么件蓝大衣,老那么转个不停,看去真他妈的好看极了。

老天爷,我真希望你当时也在场。”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7

一、第一人称“我”

(一) 第一人称与“内聚焦”

在《守望者》中, 塞林格运用了内聚焦的人物视点。“内聚焦”, 又称为“人物视点”。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进行叙事, 主人公霍尔顿肩负起叙述者的责任, 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 容易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读者也能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成长主人公自带的的亲历性、自叙传等特性, 使得霍尔顿无疑具有绝对的言说权利。通篇都是霍尔顿以“我”的口吻自述他在纽约城的三天冒险历程。霍尔顿不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青年维特那般成熟与自制, 塞林格完全解放了他的个性, 甚至放任他的言行举止, 形成了所谓的“霍尔顿式语体”, 是青少年典型的话语方式——全称判断和夸张——反讽、戏谑、调侃——语言粗鄙化。青涩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这个处在成长迷茫期的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爱冲动、易走极端的特点。

(二) 第一人称与隐含作者、叙述者

一部小说是由表层的叙述者与深层的叙事主体 (隐含作者) 合二为一的, 在最终意义上, 是由隐含作者所创造的。区分《守望者》的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可以划清叙事双层框架。叙事主体作为现实世界的人, 遵循事实法则, 亦即作家遵循写作法则对作品进行叙事的架构。塞林格依据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 为读者呈现了变异化的“幼稚-受挫-不能释怀-成长夭折 (拒绝成长) ”这一小说表层框架。其下隐含的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我” (霍尔顿) 告诉“你”“我要给你讲故事”, 第二部分呈现的是“我”怎样给“你”讲故事以及故事本身的发展, 第三部分是“我”告诉“你”“我的故事讲完了”。隐含作者讲的是这三个部分 (叙述时间) , 而叙述者霍尔顿讲的是“我的故事” (故事时间)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 由他自言他的游荡冒险是“荒唐”之举即可以理解为是叙述自我的视角, 而中间的整个冒险故事则是追忆的经验自我的视角。

(三) 第一人称与不可靠叙述

霍尔顿在“我的故事”中声称自己是最会撒谎的人, 又是个色情狂。这明显是一种“不可靠叙述”。叙述者是小说家创造作品的第二自我, 是人物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意志取向之类。这种叙述带有不可靠性。一方面, 在涉及故事事实的状况下, 有前后叙述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霍尔顿虽然言语上封自己为最大色情狂和最会撒谎的人, 但任何可以进行独立价值判断的读者都明白, 小考尔菲德的这一发言是不可靠的。霍尔顿语体是手无缚鸡之力而又重感情的他只得借助青少年仅有的语言张扬和行为叛逆来对付这个虚假的社会的“武器”。另一方面, 在涉及价值判断的情况下, 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和评价也容易产生“不可靠叙述”。通晓事理的读者一定认识到霍尔顿对安多里尼先生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一点在他冷静下来之后似乎也有所反思。

二、第二人称的“你”

(一) 第二人称的“你”是谁

小说开篇就由霍尔顿说明, “我”是在给“你”讲述“我”的故事, 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在文中的叙事地位并不次于“我”。

“你”在小说中的首要作用是在聆听霍尔顿详细讲述他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遭遇、感受。主人公之所以愿意给“你”讲他的故事, 可以猜想这个“你”并不是霍尔顿厌恶之极的“假模假式”的人, “你”是一个霍尔顿愿意倾诉衷肠的人, 因此, “你”这一叙述接受者应该解释为一个可以站在霍尔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理解敏感的考尔菲德的每一次细微的神经颤动, 并不像社会上其他“混账”一样谴责他、远离他, 将他视为神经不正常的问题少年的有耐心和爱心的倾听者。

“你”的次要作用表现在霍尔顿借用了“你”来表现“我”的感受, 相较运用第一人称“我”可以缩短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你”的辅助添加, 使得受叙者和叙述者的距离缩短至零, “你”就是“我”, “我”即是“你”, “我”虽然是在给“你”讲“我”的故事, 其实暗中将“你”带入到“我”的生存情境, “你”无法逃脱其中, 因为已经变成了“你”的故事, 是“你”在纽约城里荒唐了三天, 塞林格借此让受叙者真实体验了霍尔顿的境遇, 观霍尔顿之观, 思霍尔顿之思, 言霍尔顿之言, 行霍尔顿之行, 这一精巧的手法将作品有关批判社会浮躁、虚伪的主题贯彻至深。

(二) 第二人称与隐含读者

进一步理解“你”这一叙述接受者, 就要将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进行区分。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 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 即隐含的接受者。它存在于作品之中, 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 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并且, 这一隐含读者业已介入创作活动, 被预先设计在文艺作品中, 成为隐含在作品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显然, “隐含读者”更符合作者的“理想”, 是第二个作者, 即作者自言自语时的聆听对象。在《守望者》中, 第二人称“你”和接受美学所指的隐含读者并不完全相同。“你”这一角色是叙述者霍尔顿创造出来的, 而隐含读者是塞林格所设想的理想读者, 是作家希望的能够读懂这个双层文字游戏的人。

(三) 第二人称与真实的读者

再深入理解“你”, 又必须将叙述接受者和真实的读者进行辨别。真实的读者是你我他,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可能并不像霍尔顿所言的“你知道我的意思”一样能切身体会和主人公感同身受, 同时也不真的像隐含读者一样能完美承载作家的写作意愿, 真实的读者只是现实世界的你我他, 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状况, 是无法与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所持衡的。

结语

霍尔顿是个内心充满爱的好孩子, 这位负责任的叙述者讲述他冒险故事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孩子的喜爱、对纯真的崇拜、以及渴望守护社会的污泥中难得的珍贵的奢望。通过塞林格设计的了双层结构, 霍尔顿不仅明确了“我”的存在, 也表述了“你”的难得, 这一层次分明的艺术空间的架构, 为小说艺术提供了经典的示例, 也为作品深刻主题的表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洛阳大学学报, 2004 (3) .

[3]高扬.《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的不确定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 .

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篇8

来宾六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成立于2010年8月27日。办学两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来宾市2011年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及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我作为该校校长,也伴着学校一起成长,先后被评为来宾市“教师成长年”先进个人、来宾市德育优秀工作者,成为广西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校长要做教师的贴心人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到来宾六中任校长之前的多年校长经历,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和教师心贴心,赢得他们的支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学校才有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对待教师,我始终坚持做到六个字:让教师有信心。信心的来源是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不学习就无法胜任工作,不学习就无法有幸福的生活,把学习内化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在如何构建教师团队精神这个问题上,我提出管理教师不如培训教师,坚持主动做好“传、帮、带”。我校每半月定期召开一次针对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干部培训大会,统一办学思想,逐渐形成一支紧密团结、战斗力强,有威信、肯实干的干部队伍。对青年教师,我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首先鼓励青年教师自身要努力,做好最基础的事;其次要给他们定目标,压担子,给条件,出成果;同时开展新老互助,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要有人格示范、业务帮助、生活关心、人生指引。作为校长,我也经常听青年教师的随堂课,课后还与他们逐一评议和互动。

来宾六中积极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条件。两年来,在来宾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先后共派出180多人次参加国家、自治区级远程培训、聆听专家讲学、参加课题教研等,参观走访名校,拓展教师视野,同时在学习中营造一种“合作、研究、互动、分享”的氛围。教师外出学习归来都要向全校、全组汇报交流,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有效资源,给予教师专业的整体引领,促进共同成长。为进一步鼓励和激发广大教师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指数,2012年,在评选学校年度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以“人生因理想而美丽”为主题的来宾六中月度人物评选活动,每月末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进行表彰,当选人物通过走红地毯的方式享受学校给予的荣誉。

坚持以人为本是对所有教师的尊重。在人本管理过程中,围绕激发人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管理。强调人本管理,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照顾消极者的利益和感受;不是在工作中一味迁就、娇宠教职工,哄着干事;不是对工作草率应付,遇事退缩,不愿多作一点努力;更不是可以丧失原则,不要约束,不要规矩,不守纪律,不讲良心。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教职工对职业、对制度必须心存敬畏。此外,人本管理坚持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如我校实行统一坐班制,但对于接送十岁以下小孩上学和放学的教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适当推迟到校时间或提前离校。通过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真诚地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活,真正做教师的贴心人。

校长要做学生的呵护者

悉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是一名校长的责任。我坚信“唯有严格才能提高办学水准,唯有品格为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将“严格纪律、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列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全体教职工围绕“学生是需要教育的,教育是需要管理的,管理是需要严格的,严格是需要爱心的,爱心是需要策略的,策略是必须优化的”的指导思想开展各项工作,来宾六中的“严爱”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刚施行“严格办学”理念时,社会与家长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我们从严治校过“严”了,比如学生休息时间不得说话;也有人认为我们搞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活力”,不讲规范,就构不成执行力;管细并不意味着“管死”,规范化管理只涉及行为习惯范畴,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来宾六中注重个性关怀,而不是生硬的“禁止”或“不准”。比如在班会、校会上,通过播放视频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生动的事例和鲜明的反差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注重仪容仪表、宿舍内务、早睡早起等行为习惯上乐于接受学校的各种规范。记得有几名初二年级的男生告诉我:观察从外校转来的同学,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与自己有差距,那些从初一开始就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在各方面上的表现要好得多。对比之下,这几名初二男生感到很自豪。

这两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一所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一盘散沙式的学校不会是家长们的首选。“严格”已成为来宾六中办学的亮点,家长们也慢慢理解了学校的严格是出于“爱”,家校合作教育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严情合一的疏导。只有单边严格没有双边慰藉的管理也必然导致学生的抗衡心态,失去了严格的本意。因此,学校在坚持“从严治校”的同时,全体教师始终以平和的爱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打造教育服务品牌”逐渐成为来宾六中办学的又一闪光点。来宾六中尝试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班级任课教师都是导师,对班级实行班主任与导师的双轨管理模式:一是师生关系密切,改变过去少数学生受关注的现象,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关爱;二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三是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

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全体科任教师都参与育人,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学科小组。导师从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确立整体性和一贯性的理念,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班主任负责班级团队管理,是第一责任人,也称首席导师,其他导师负责小组的学情管理,也是直接责任人。导师指导学生的场所可以在教室、会议室,也可以在操场,方式灵活,不受场地限制。导师应该详细制定帮扶计划,在工作中时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责任、宽容。学校管理层同时建立导师工作档案,定期进行追踪,要求定期上交工作汇报。

nlc202309032154

一般认为,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但在来宾六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更要育人。育人者不是教完书就一走了之,而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心理,让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康饱满,更加快乐。学生从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也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老师,回馈老师。全员育人导师制成效显著,为来宾六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1年9月,来宾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就来宾六中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专题进行采访。

作为老师,总是希望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但如果只是让学生死学习,死用功,学生很快就会失去信心。来宾六中尝试进行“班级协作会”进行教学,如今已形成了“学情会商制度”。学情会商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情收集、学情分析、学情跟踪、学情落实、学情反馈、考核评估等,研究如何营造班级学习氛围,研究个别学生的引导教育。会商时间为班级每两周一次(班主任主持召集),年级每两周一次(年级主任主持召集),学校每月一次(主管校长主持召集)。班级任课教师突出问题意识,每次会商解决一或两个问题,并且要求教师多从自身找问题,找责任,找原因,提升智慧,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让学生喜欢课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

校长要做学校的守望者

在2012年来宾市初中校长会议上,来宾市教育局局长侯代忠建议校长们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加以实践,不断修正完善,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能力。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对侯代忠局长的讲话感同身受,我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此我自加压力,2010年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并考取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余,自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坚持写学习笔记。目前,我已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我飞速的成长,同时也为办学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使自己办学的视野更加宽广。

另一方面,“感恩”也是我追求卓越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感恩组织的信任,给我提供平台,为来宾市的教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我的家人,他们的鼓励使我能安心地投入到来宾六中的教育事业中;感恩来宾六中的同事们,他们的帮助及默默耕耘激励我不断学习,勇于迎接挑战,他们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感恩来宾六中的家长、学生们,他们的热爱使我对工作多一分敬畏,多一分眷念;感恩社会各界及同行们的理解,使我能静心办教育,每天随着朝阳而来,与六中师生们快乐地度过一天,伴着星空静静而回。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述的主人公霍尔顿说:“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看护着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玩耍。”作为一所年轻中学的校长,我愿意付出我的爱与责任,愿意与这所学校共成长,愿意做这片麦田的守望者。(责编阮旭日)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9

内容简介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无心学习,因而老是挨罚。第四次被开除时,他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小说出版后至今影响不衰,全球发行量超过六千万册,被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其主题也深受社会学者重视。

作者简介

J. D. 塞林格(1919-),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对学习兴趣不大,中学时就退过学,后就读过两所大学,都草草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1945年,因精神问题住进医院,离开了战场。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1950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引发轰动。

成名后,塞林格在乡间买了一块地,隐居在一座山顶小屋。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0

我带着美好的的憧憬与期待翻开了这本书,然而现实与想象总是截然相反,内容并非与书名一样充满诗意。这本书用简洁、细致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被潘西中学开除后三天的生活,在这几天的生活中也插叙了他过去的一些美好的与糟糕的生活片段。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看不惯周围生活的一切,在他看来那是一个虚伪的世界,他想逃离那个世界的一切。然而,他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一个逃课,吸烟,喝酒,脏话连篇的人。他讨厌电影,却为了消磨时间而去看电影;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生活,却稀里糊涂找来**;他不喜欢的人,却因为对方的美貌而不由自主的接近。可以说他厌恶这世界的一切,却不由自主的实践着这些令他厌恶的行为。在这样矛盾的生活中,他苦闷、彷徨、幻想、试图反抗。最终,或许是为了他的妹妹,他选择回到他想逃离的那个家。

虽然厌恶这虚伪的一切,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切;自己心中苦闷,又不得不做些放纵的事来打发自己的时间。看着霍尔顿的矛盾生活,我也在反思生活中自己。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之付诸行动?坚持自己的目标到最后的人少之又少。我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然而我却没有为之付出行动。

麦田里的科学守望者 篇11

当时的中国北方,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梦,那就是天天都能吃上白面。这在今天看来分外平常的理想,在当时却只是一个奢望。人们那时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土豆等,相比之下,小麦单产低,容易遭受病害。1956年,黄河流域流行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小麦病害叫条锈病,使小麦每亩减产20%到30%,整个黄河流域就减产一百多亿斤,李振声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自己对小麦的研究。

李振声选择了一种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涉及的“远缘杂交”这个研究方向,具体做法就是用小麦和一种具有很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牧草进行杂交试验,因为牧草和小麦不是同一种植物,亲缘关系较远,所以这种杂交被称作“远缘杂交”试验。

这个试验一做就是20年,这段时间成为李振声生命中最为辛苦的时间。草与小麦的相差很大,这两个杂交起来有许多困难:第一,不容易杂交成功。第二,杂交成功以后,杂种后代是不育的,就像驴和马杂交以后产生了骡子,骡子是不能下骡子的,但是它可以干活。第三,特性差异很大,杂种分离得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而且很不容易稳定,这样就是需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来培育种子。

其实,我们现在种植的普通小麦是由三种野生植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经历了9000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才形成的。9000年之前,在中东地区古墓里边挖出来的,只有一粒小麦,这个叫一粒小麦,并不是说整个穗子只结一粒种子,而是一个小穗上只结一粒种子,这个时候产量很低。9000年以后,这种小麦遇到了一棵田间杂草,叫作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发生了天然杂交,使得一粒小麦就变成了二粒小麦,一个小穗上长两粒种子。加上草的特性,小麦产量随之增高了。可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时候,二粒小麦又和另外一个山羊草相遇,进行了第二次远缘杂交。这次,小麦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面粉能够发起来,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的馒头、面包,这个发面基因就是小麦的第二个衍生亲本叫粗山羊草的贡献的。如此说来,我们要感谢小草,如果没有小草,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有馒头吃,有面包吃。

1956年,正在西北工作的李振声通过对12种牧草和小麦杂交的试验,最终选择了长穗偃麦草小麦进行杂交。杂交后叫“小偃6号”的植物,还是小麦,但是把偃麦草的抗病性和很广泛的适应性转移到小麦里边来了,小偃6号就具有很多优点:抗病能力很强,产量高、品质好,大馒头蒸出来非常白,面条做出来特别有劲。到80年代末,李振声用20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杂交小麦——小偃6号终于大获成功,也就是这个小偃6号,使我国的小麦产量累计增产60亿斤。

数十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经根据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提出过一个“谁来养活中国”问题,让国人倍感耻辱;而在2005年4月2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上,李振声以《谁来养活中国——自己养活自己》为题作报告,直接回答了布朗的这个提问:“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粮食是南米北面,南边以大米为主,北边以面食为主,就在袁隆平先生不断钻研超级稻时,遥相呼应的北方大地上,一位76岁的李振声先生亦在超级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南袁北李”,中国农业在世界跳板上必将一跃而起。

上一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下一篇:县旅游局挂牌仪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