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教学

2024-07-31

模具设计教学(共12篇)

模具设计教学 篇1

随着初中英语的课程改革, 教师对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不应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应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英语教学中, 采取了多种手段, 使学生充分地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从而改变课堂结构,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语言运用能力

模具设计教学 篇2

一、项目要求

根据要求完成塑料水杯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设计过程如下:

1、塑料水杯的工艺结构分析

2、塑料成型工艺制定

3、塑料成型模具设计

4、设计说明书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环境下,对塑料产品进行工艺结构分析,制定工艺规程,设计成型模具。

三、实施过程

1、塑料水杯任务的提出

2、由学生搜集整理原始资料

(1)分析塑料水杯:明确塑件的要求

(2)分析塑料水杯的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3)明确塑料水杯的产量,由此确定模具结构(4)确定塑料水杯的重量和体积

3、项目工艺、模具设计

(1)制定工艺规程(2)模具设计

1)塑件的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2)型腔数量的确定和排列方式 3)浇注系统设计 4)成型零件设计 5)推出机构设计 6)排溢系统设计 7)温控系统设计 8)支承零件设计(3)模具设计的计算

1)成型零件的尺寸计算

2)模具侧壁和底板厚度尺寸计算 3)温控系统的计算(4)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5)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四、项目评价

对塑料水杯的工艺设计采用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大家共同探讨评判工作中的得失,总结提高,最终达到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五、设计作品展示交流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图形变换设计组合图案。

难点:将基本图形创造性地应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设计出和谐、丰富、美观的组合图案。

教学过程

1.赏一赏(情境展示,知识再现)

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形,回忆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片捕捉学生的眼睛,帮助学生回顾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2.找一找(追根溯源,掌握本质)

教师用电脑演绎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后得到组合图案的过程,归纳共性:(1)形状不变,大小不变;(2)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说出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图形,学生认识到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简单图形的复杂变换”。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出图形变换的奇妙与美丽,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灵活和美妙,创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炫一炫(小试牛刀,情感分享)

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设计的组合图案。

教师提出问题:①请你介绍你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经过怎样变化得到的;②还有其他变换方法吗?③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更为漂亮的图案吗?④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展示其搜集到的组合图案并辨析图案。

教师归纳图案设计步骤:(1)选取基本图形(不要过于复杂);(2)依据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设计图案。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画一画(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教师:小芳想为自己的房间换上新的墙纸,你可以帮她设计一下墙纸吗?

学生分组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

5.比一比(民主评价,理性建构)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各自所确定的基本图形及变换出的组合图案,简要说明在你的图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

教师找5~8组学生代表展示设计成果,说出作品的设计技巧和优胜之处,最后全班学生用表决器选出三幅最优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展示其创作成果,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意识。

6.结一结(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图案设计的关键,即选取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的图案。学生通过填写作品评价量表掌握图案设计中蕴含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

“我设计”:设计教学设计自我 篇4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板书“检阅”--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2、赏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片段)。

教师介绍背景知识: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画面定格,配上字幕:  阅兵--国家民族的盛典  阅兵--军人向祖国的汇报)

提问:--现在你对“检阅”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3、出示大屏幕,引导观察。

(1)引: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呢?

--学生自由说(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过渡: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

(出示课题:14、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小组交流。

3、,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我会认: 俱 博 鸦  截  伍  默  局  棒  羡  慕  禁

席 众 纠

(2)我会读:博莱克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羡慕 观众 纠正

俱乐部 主席台 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带读字:拄拐走路 声音洪亮)

4、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这是一次怎样检阅?

--随机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大屏幕出示第10段)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

--(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出示重点句,引导质疑

(1)引: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引导发现: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质疑过渡:难道只有儿童队员的队伍最整齐吗?

让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用心去体验,他“棒”在何处?

(要点: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自信,又那么精神。)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课本前,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

2、走进博莱克

(1)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引: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

--指名一生读。

(2)引: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呢?

点拨: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他也忘记了自己--

他只记得自己--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A、同学们,为了这次检阅,你知道博莱克和队员们练了多长时间吗?

--资料补充: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我国家的国庆节。

--联系第一段,可以知道这里庆祝的是波兰的第二个节日国庆节。

B、引:同学们,请看清楚,博莱克不是普通的队员,他的左腿--(已经截肢),必须靠--(拄拐走路),现在却和全队--(保持一致)。在这4个多月的训练中,你能想象博莱克比别的队员付出了多少心血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结合感情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小结过渡: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博莱克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出色的成绩。--再读12自然段。

(4)出示特写画面,引导写话:

师继续引导: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同队伍保持一致。你们看,他高扬的头,他挺起的胸脯,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写话(配乐)--交流汇报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5)指导感情朗读

师引: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真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再次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生齐读。

(6)朗读深化

师引: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真诚的赞美、如雷般的掌声都传到博莱克的耳朵,此时此刻,他的心情-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

3、走进儿童队员(简略处理,以做铺垫)

师引:博莱克感激队员们什么呢?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

(指名几生先简略谈谈。)

结课: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用心感受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

三、小结巩固,指导书写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土隹截”。

[《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模具设计教学 篇6

一、当前《压铸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滞后,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先讲授理论课程再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活动仅限于 1~2 周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三是考核方式以知识目标为主,不能体现能力高低。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典型的考试,学生只要背好記好就能应付过去,说不准还能拿高分。

本课程面对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弱,学生入学后,难以从文化知识学习过渡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容易出现对模具专业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内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感到课程理论性强,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乃至产生学习障碍。学生由于缺乏对课程的感性认识,无法通过自我体验而内化知识和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压铸模具设计》课程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项目教学改革。通过项目的实施,循序渐进完成本课程知识、技能和相应经验的培养任务,同时完成评价与自我评价。利用项目化教学解决教与学两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和实施手段。

二、《压铸模具设计》项目教学的设计方案

1.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进行搜集信息、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小组共同研究以解决问题。教学中选择的项目主要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并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建构课程内容。这种以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建构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的选择

目前,《压铸模具设计》课程按压铸工艺、压铸设备和压铸模具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知识点过多、阐述过于详细、专业性过强,不利于学生掌握压铸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应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以模具设计步骤划分思路,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先后顺序,以典型零件为主线、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能力拓展结合来组织教学。通过对模具研发涉及的技能模块分析,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业务规范,笔者设计了十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3.项目的实施

(1)组建小组。教师应结合项目教学内容,根据成绩搭配、异性搭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建议每个小组由3~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对组员分工。

(2)布置任务。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先布置工作任务,再介绍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讨论。

(3)汇报交流。由各组组长汇报本小组对项目的分析、项目拟采用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以及方案可行性分析;各组之间相互点评,指出其他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

(4)过程指导。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召开项目座谈会,听取各组汇报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检查并评估完成情况。当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评价,不仅为了评定成绩,更为了改进项目。

4.项目评价

项目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所以课程以能力要求来考核,采用目标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学生十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可以分组进行,通过检查学生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图样的质量、作业)及答辩的方式综合评定这一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第二,规定时间完成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零件的压铸模具课程设计,根据成果及关键部分的提问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

三、项目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实战,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对教师来说需要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以前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是师生共同参与。再者,项目教学法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调实操性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时,也不可忽视后续理论的延伸。此外项目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抑制单体作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本文针对《压铸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以及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提出了项目教学改革法。以典型零件为实例,根据模具设计流程设计了十个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关于设计教学的设计 篇7

进入信息时代,设计已被广泛倡导。尤其近三十年各院校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为社会输送各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而言,社会对于设计人员的需求已有一定量的满足,有的行业还出现“过剩”的现象(如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或在竞争中退出设计行业等)。然而,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设计和提高设计的品质,使设计的创新、合理与发展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是与设计相关的各领域需要担负的重任。然而设计的提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产条件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设计者的素质与能力,因为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设计的成果。因此,对于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部门,其工作的成效无疑是所有影响设计进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设计教学的设计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同样要求具有创新性、合理性和发展性。教学设计的对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对入学后的教学需求,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二,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更需要设计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因此,进行设计教学的设计,不仅是必要的,更应根据具体的要求,不断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和适应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

笔者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多年,对于设计教学的设计深有感触,有无设计以及设计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甚至将影响到对专业设计发展的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为确保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当依照正确的设计程序,对设计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不应孤立的进行,更应全面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在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信息后,确定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所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做到教学以人为本,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为目的。既符合设计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出设计教学的最大作用。

三、设计教学的设计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并以系统的方法进行

目前的设计教学包括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对设计教学的设计就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如基础类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设计表达基础、产品摄影,以及二维和三维计算机辅助课程等。以往的教学,在教师的努力下,都已展现出不同程度的教学成果,为专业服务的基本点也在教学成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随着专业要求的提高,不仅具体课程应该改进,基础课的整体结构也需要调整。如根据授课对象等具体现状,对基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以往相对分散的课程进行归类。一方面可以突出基础课的目的,使学生从中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另一方面将有些辅助技能课程融到主干基础课中,这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课时,将知识融合后,更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外,还要设置“造型设计基础综合训练课程”,将前期所学知识依据课程主题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训练,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将所学基础知识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专业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后,具体的课程教学应支持和符合它的上层目标,并最终服务于总目标。那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课程教学的方法,都要遵循已定的“目标系统”仔细安排和研究。

同样,从属于子系统的专业设计类和设计实践类课程,也应按照上述的方法将以往的课程进行归类重组,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以系统设计的方法分别对设计类和实践类等具体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出各课程的教学作用,完善整体的教学体系。

四、设计教学的设计应关注不同环节的相关性及具体环节的特殊性

在系统总目标下,虽然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无论其中哪一项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结果。基础课是学生入校时首先接触的课程,在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相对被动的,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即使有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很强,因对专业了解不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中除给他们传授课程必要的知识,还要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专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等环节,除以上所述的教学方法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敬业精神。不同课程的教学训练在提出课题的要求后,必须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寻找课题的能力;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课题讨论会,从辩论中拓展思路、加强学生的判断力等。避免在专业设计课程,甚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找不到设计方向。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训练中,对课题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和评价,不应是直接给予和告知设计结果,而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条件与机会,除参加社会竞赛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与企业的互动教学环节,走进企业或相关的优秀企业管理、设计人才进行交流互动等。由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五、设计教学的设计应是发展教学及推动设计进步的持续性行为

模具设计教学 篇8

1 导入课题:设疑激趣, 进入情景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每次课题的导入, 教师设疑激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带着兴趣进入课堂情景,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讲授拉深件多次拉深这一部分内容时, 老师设问:我们在做力学拉伸实验时, 把一根铁棒拉长, 为了不把铁棒拉断,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就会回想以前的实验进行思考, 说出他们的想法:可以分多次拉长, 必要时, 中间还可以进行退火处理。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和解析, 再问:如果现在需要把一块圆形的钢板拉深成一个深度较大的筒, 为了避免拉破, 可以怎么办?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多次拉深”。通过学生已知的一些知识或经验, 更好的引导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的学习。

2 讲授内容:明确任务, 参与探索

课堂是老师传输知识, 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授课前, 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需预先设置, 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做出合理的安排, 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参与探索,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例如:讲授连续冲裁模的结构特点时, 拿出一对用连续冲裁模冲制的裤扣, 要求学生思考应怎样排样和设计冲裁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详述本组讨论后的最佳的冲裁方案, 组员同时可作补充。老师总结各组学生的方案特点, 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引出采用连续冲裁的工艺方法, 这一方法不但在排样上可以大大节省材料, 而且自动化生产操作方便, 生产率高, 一般裤扣都是大批量生产, 适合采用连续冲裁。老师详细讲授连续冲裁模的合理的排样方法和典型的模具设计方法。

学起于思,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组讲述方案, 老师及时总结和精讲范例。不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而且很大限度的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 课堂练习:总结规律, 掌握方法

课堂练习是老师讲授完某一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布置的, 老师在场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 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和难度。

例如:在讲授冲裁模的刃口尺寸计算时, 课本列举的都是简单冲裁模刃口的尺寸计算的例子, 在之后的相关练习时, 我们可以加入装配尺寸的计算。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凸模和凹模磨损后分别对工件尺寸的影响和如何在设计时给予补偿, 还让学生了解到同一套模具上凸模和凹模等相关零件的装配尺寸, 在模具磨损后, 对工件的尺寸精度同样也会有影响。随着题目讲解的深入, 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思路更为开阔,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维性和严密性,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收课总结:设置新境, 尝试创造

上完一节课, 如果没有总结而草草收场, 这节课便欠完整。在安排教学时间时, 每一堂课的结尾, 简单串讲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老师提出新的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积极思考。

例如:在连续模讲授的课末, 提出采用连续模冲裁一个圆环, 可以先冲出内孔, 然后在下一工位上落料。如果要求这圆环的同心度较高时, 连续冲裁难以达到, 要求在模具的同一工位上同时完成冲孔和落料两道工序, 这样的模具结构应如何设计?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思考, 寻找方案。

这样结尾, 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而且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下一节课复合冲裁模的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又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5 顺利实施的条件

5.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果具有不可欠缺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做好。

5.2 借助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例如, 对模具结构的讲解, 可以借助挂图, 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动画教学, 让学生直接拆装模具和绘制模具结构图,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模具的直观和感性认识。

5.3 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之间互相合作。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总结教学经验, 用更具启发性、实践性、能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能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合作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信心。

模具设计教学 篇9

一、目标优化, 唤醒思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的整体思路, 而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深刻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今后发展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例如初一“合并同类项”教学时, 可以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 (1) 理解怎样的两个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在一个多项式中会辨认, 并做记号; (2) 学会合并同类项, 合并时, 不要把系数1或-1当做0, 不要忽视系数的符号。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教学时, 应先指导学生根据对各单项式特点的观察, 概括出同类项的特征, 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后根据概念进行辨认, 在具体操作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 为以后形成概括和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思路清晰, 教学才能明确方向, 有的放矢。

二、活动优化, 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源泉。数学课堂中通过精心设计一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展开讨论, 从中提炼思想方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套递进的课内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而有效的学习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能帮助学生揭示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而内化成经验。

下面以一节初三复习课“回味不等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 比“大”比“小”

问题:在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权力大小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用生活中的不等式引入, 体味不等式无处不在。

(二) 对“号”入“座”

让学生写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请四名学生上台写四个方程, 让学生用不等号自由改号将方程改成不等式, 并求出解。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解不等式求解易犯的错误。学生兴致勃勃地经历了从“等”到“不等”的变化过程, 体验方程与不等式解法上的不同, 品味符号的意义。

(三) 我“形”我“数”

让学生在四个不等式中选择两个合成不等式组, 并求解。让学生自己编题, 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完成解答, 记住老师归纳的我“形”我“数”, 体验“眼中有形, 心中有数”, 品味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四) 特别的你特别对待

已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反求不等式组中字母系数的范围, 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后, 教师总结:“在解决不等式 (组) 的特殊解时, 就好比家里来了客人, 一定要特殊对待, 把我们所学得的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能用上的都用上, 可不能亏待了客人哟!”这样, 以幽默又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解题要领, 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节课的特点是教师用生活的语言“品”数学, 让数学好玩又有味, 学生的参与水平也很高。

三、情感优化, 放飞思维

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尝试更多地关注他们, 激励他们认真地学、主动地问、积极地思考。

下面以初一“认识事件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

整节课一直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中有序进行的, 在选择性完成课本练习后, 离下课还有20分钟左右, 教师讲述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小女孩珍妮在圣诞节夜晚紧握最后的4美分想给妈妈请个医生, 可钱实在是太少了, 这时候, 圣诞老人拿着两个转盘过来让珍妮用爱心赢取圣诞礼物, 到底让珍妮选哪个转盘呢, 请你来帮帮珍妮。这是源自《读者》的一个真实故事, 而转盘是上课的教师为这课精心设计的。在精致优美的Flash画面和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声中把小女孩珍妮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爱的转盘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活动一:猜想

很多学生一看左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罚, 而右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奖, 似乎右边转盘赢的机会较大, 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右边转盘。

学生活动二:实验

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果, 而是选两个学生上台当场试玩。两位学生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刚才没注意游戏规则 (转盘停止后, 找到指针所指数字, 从这一格开始计数, 顺时针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 按照外圈标示是否获奖, 若指针停在线上则重玩) 。试玩之后学生发现, 是否有游戏规则, 结果居然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此时教师发给每4人学习小组一个转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记录并作出判断应选哪个转盘。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活动三:归纳

5分钟后, 大多数组得出了结论:选择左边转盘每次都是奖5美分, 而右边转盘每次都是罚1美分。此时大家都为揭开了两个转盘的巧妙伪装而得意, 同时也对这个结果感到诧异。

学生活动四: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常转盘游戏的结果应该是不确定事件, 为什么这两个转盘实验结果只有一个, 即这个事件成为了必然事件?”学生就很想知道原因, 就四人一小组研究起来。在一段时间后, 一学生在小组推荐下站起来发言:“转盘有4格, 而每个转盘上的数除以4的余数正好是0, 1, 2, 3。根据游戏规则和排列规律, 左边指针无论停在那一格, 左边最终结果均为奖5美分, 而右边最终结果均为罚1美分。”转盘的所有秘密被她言简意赅地揭开了。

学生活动五:体验

教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珍妮在转盘游戏中赢取了足够多的给妈妈治病的钱, 其实转盘还藏有更大的秘密呢。”多媒体演示左边转盘的四个数字5, 12, 15, 22刚好对应编好号码的26个英文字母中的E, L, O, V, 并组成LOVE (爱) 这个字母。珍妮在圣诞老人的帮助下用“爱” (love) 赢取了一切。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数学的奇、巧、美也悄然体现。

模具设计教学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电子书包,课程标准,主导-主体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更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期望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 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为节肢动物, 考虑到学生对“节肢动物”这个名词有点陌生, 生活中的节肢动物却很常见, 因此, 教材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节肢动物, 从而消除学生对这一类群动物的陌生感。

与前两节相比, 本节介绍的是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知识点。首先, 教材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 同时, 特意用局部放大的方式将不易观察到的触角、足的分节现象予以提示, 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比较, 求同存异;然后, 教材以蝗虫为例, 详细介绍它的形态特征, 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器官分化明显、足发达、体表有外骨骼、蜕皮、身体和附肢分节等关键特征, 并介绍这些特征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意义, 同时, 归纳出昆虫的基本特征;最后, 教材再回到前面已提到的节肢动物中昆虫以外的其他动物类群——蜘蛛、虾、蜈蚣等, 阐述它们不属于昆虫, 但是体表都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特征, 因而, 属于节肢动物, 由此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本节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体验电子书包的各种功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希望通过设计足够多的优质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 进而使师生共同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熟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图片, 学生能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观察比较几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以及阅读实时推送的资料, 培养学生识图、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电子书包上网查找节肢动物相关资料, 让学生们体会到节肢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与昆虫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将电子书包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借助电子书包的实时检测整合多种教学资料, 让学生愉快学习。

高师数学教学设计之设计 篇11

关键词:高师教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且进行试行、评价、修改的过程。高师数学教学设计是在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学教材教法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考虑到学生知识状况和就业的实际需要,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理念、设计过程、设计意图等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分析

对于高师学生,小学数学的内容太“简单”了,太“显然”了,所以很多学生试讲时就是念教案,互动也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缺乏了解。如给出以下一段教学设计片段:

a.师: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b.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2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6个小立方体,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教师小结。

对于这一段教学设计,很多学生看不懂,不知道从一张长方形纸到6个小立方体的学具操作有何意义,不知道其抽象层次有怎样的提高,更无法表述自然数1和单位1的区分和联系。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对于高师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它太”简单”了。因此,高师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和设计意图。

2.学习风格分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感知、处理、储存、提取,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

独立性比较强的学生喜欢自己思考,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和分析,而有些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总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交流,有益于带动所有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性格内向的学生喜欢沉思,有些不善于表达;相反,另一些同学喜欢信口开河,缺乏深思熟虑,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设置交流的氛围,有益于两类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辐合性和发散性之分,前者逻辑性、指向性强,后者经常不规则,有多种或者超常规的答案,掌握课堂交流的顺序,有益于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也能集思广益,给学生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分析

1.结构分析

高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动因,是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为诱因,引发学生分析、思考。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便流于形式,要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明确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分析教学过程。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为: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注意,产生质疑→告知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问,回忆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呈现学习材料,提出教学内容相关问题来突出中心问题→提供学习指导:教师提出一组有层次的问题;或教具、学具操作;或多媒体演示;来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发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馈:通过师生交流、辨析,强化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纠正错误,解决学习中主要问题→行为评价:通过基础练习,巩固新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促进保持和迁移:设置有层次和启发性的练习,在牢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教学活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对学生认知过程进行评析,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给出合理、准确的结论。互动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要素分析

(1)紧扣小学数学内容。教材是反映数学知识的信息,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知识系统。它体现了经典的数学知识网络以及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师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教材为本展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2)不同类型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在纷繁复杂的设计案例中,挑选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案例。可以先从细节开始,分析教学的导入设计、情境设计、提问设计、例题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小结设计,再以现代教学理念渗入,综合的分析代数、几何课,活动课,思维训练课,思维拓展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素分析必须理清教学设计的整体脉络,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分析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总结

总之,高师教学设计之设计,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教学案例呈现要清晰、生动、形象、信息密度高,原则是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思考、探索,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一般为探索、发现、讨论、辨析、反思、小结,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剖析、交流,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模具设计教学 篇12

一、“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 所选用的项目是“门吸盒模具设计”和“仪器壳模具设计”。前者作为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 后者作为实践环节, 用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 也基本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1.学生对“门吸盒”的作用不熟悉, 对“仪器壳”的具体应用场合也不明确, 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2.整个学期都在讲授两个项目, 内容比较单调;3.作为本专业第一门模具类专业课, 学生对模具的实体与工艺比较陌生, 授课时只能依靠少数教具模型与动画演示, 这使得学生一般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想象出复杂的模具结构, 妨碍了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成就感和乐趣感的产生。

二、“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基于以上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笔者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 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突出“绪论”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讲授好课程的绪论犹如优秀戏剧引人入胜的“序幕”。教师在绪论课教学中“亮相”得好, 必将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开端, 无疑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绪论课讲授中介绍学科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课程研究对象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教学要求, 并通过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 使得学生有开门见山之感, 同时帮助他们理清课程教学脉络, 清晰课程学习方向与重点、难点, 加深印象, 激发其学习兴趣。

2. 项目的选择须重点考虑学生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探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某一项目为载体,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项目通常设计为完成某一具体产品的设计或加工任务, 或提供一项服务, 或排除一个故障等, 项目可小可大, 根据教学实际设定, 项目中产品的选择应具有实用性, 兼顾学生的熟悉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项目,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从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于项目的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协助作用, 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协助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积极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目标项目的选取是关键环节之一。所选项目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活动性。目前, 我们以“门吸盒”项目为载体, 以“仪器壳”项目作为练习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并不熟悉“门吸盒”, 也不感兴趣, 而“仪器壳”又太笼统, 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此, 笔者考虑逐步调整现有“门吸盒”项目, 逐步选取学生更为熟悉、更感兴趣的制品来做设计对象, 如皂盒、简单的手机壳等制品,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模具设计的兴趣。

3. 依托辅助教学软件Pro/ENGINEER, 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想象出复杂的模具结构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之一。通常的课堂授课环节只是借助简单教具和少量动画来演示模具的结构, 这一般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此, 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中引入行业人才所必需的软件之一——Pro/ENGINEER, 实现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使授课过程变得直观易懂, 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Pro/ENGINEER软件具有三维造型基本功能, 同时又可以外挂模具设计模块MBL (Mold Base Library) 和EMX (Expert Moldbase Extension) 以及塑料顾问模块PA (Plastic Advisor) , 方便了模具设计工作。这一软件自问世以来, 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家电、汽车、航空、模具等各行各业, 逐步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三维CAD/CAM应用软件之一。Pro/ENGINEER采用全参数化设计和单一数据库结构, 用它进行模具设计, 便于修改和调整, 这给模具设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快捷而方便的平台。在此平台中, 设计人员可以模拟模具的工作过程, 找出设计问题, 优化设计方案, 节约设计成本。Pro/ENGINEER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便捷性体现得较为明显, 通过此软件, 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塑料制品的分析、收缩率的设定、分型面的选择和确定、浇注系统设计、成型零件结构形式设计、顶出方式设计、冷却方式设计、模具装配、仿真工作等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笔者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拟引入的基于Pro/ENGINEER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大致包含:

(1) Pro/ENGINEER环境下, 模具设计的简要流程体验

根据“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所学习的内容特点, 在Pro/ENGINEER操作平台下加入简要的流程体验, 其内容具体包含:

(1) 塑料制品分析 (包括结构特点、壁厚检测、拔模检测等) ; (2) 成型零件 (型芯、凹模) 设计 (包括设置收缩率及分型面;成型零件结构形式;工件分割;创建模具元件;创建顶出机构、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塑件生成, 设定开模次序, 干涉检查等) ; (3) 在EMX模块下, 从标准库中调用标准模架和标准紧固件, 进行装配; (4) 模具开模动作仿真; (5) 生成模具图纸、材料表等; (6) 型腔的自动填充与模型的流动性分析; (7) 调整与改进。

(2) Pro/ENGINEER环境下, 模具成型零件设计

模具凹模和型芯的设计是模具设计的核心。笔者考虑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内容中, 在Pro/ENGINEER环境下加入简单的模具成型零件设计实践, 其内容包括: (1) 设定收缩率、构建设计模型、产生凹模及型芯的特征尺寸; (2) 设计模型与凹模或型芯毛坯重叠, 经生成、延伸及融合等操作形成分型面; (3) 由毛坯中去除设计模型, 并从分型面切割产生凹模和型芯。

通常, 基于Pro/ENGINEER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完成后, 可自动生成总装三维效果图, 并可以动态模拟演示注射开模的全过程。借助Pro/ENGINEER环境的计算机软件模拟, 可以使“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模具结构和模具设计流程的理解。

此外, 将Pro/ENGINEER软件应用到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中的这一课堂模式, 也满足了模具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 学生能够通过多个项目的训练, 初步掌握塑料注射模具设计的整个工艺流程,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详细分析了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探讨了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几项途径, 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模具专业人才。此外,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授课教师还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并不断实现教学内容与项目实践的有机融合。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重组知识结构和内容, 精心选择项目载体, 巧妙创设课堂情境, 预想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逐步实现基于Pro/ENGINEER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易懂。在结合诸多因素改进教学方法后,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将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 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克惠.注塑模具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雷.Pro/ENGINEER模具设计基础与产品造型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邹继强.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凯德设计.精通Pro/ENGINEER3.0模具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5]关兴举, 杜智敏.PRO/ENGINEER塑料模具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6]邓泽民, 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丝绸服装下一篇:注塑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