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2024-10-02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共12篇)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1

近年来,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 但其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却不高, 这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情况看, 存在着高职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较为模糊,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个性化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活动, 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教学形式

1. 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和理想之上的自我管理艺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仅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 要将职业目标与人生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 很多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是几场生涯规划报告和讲座无法取代的。当高职生对自身实际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困惑知道如何排解时, 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之中, 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

2. 举行专题报告讲座

针对专业、个性不同的高职生,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可以起到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启蒙的作用, 但却难以指导他们针对社会现实、个人实际做出科学选择, 而在提供与专业、校友等联系紧密的资源、信息方面, 也难以覆盖全面。因而, 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专业、各专业就业方向及学生个性特点, 结合实际开设一些讲座, 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 与学院团委、学生处、就业办及辅导员、班主任合作举办一些活动

通过专业认识、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就业讲座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4. 以院系为平台, 针对不同专业予以施教

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属于公共课教材, 适合于各个专业, 但在内容的编写上过于注重理论细节, 可操作性不强, 且难以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 结合不同的职业及岗位群进行讲解。

总之,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采取理论讲授、社会实践、成功人士进课堂、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相结合的形式, 力求做到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 努力做到目标明确,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促进成长、成才与成功。

二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每个人而言,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自己的大半生,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完美人生的实现意义重大。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应该持之以恒, 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一直到学生毕业, 并在毕业后形成追踪和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由于他们仍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因此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也应循序渐进, 而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 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在高职一年级期间, 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并且能正确评估自己。这一阶段, 要让高职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要尽快熟悉环境, 正确结交朋友, 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学习观念、方式、方法的改变, 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自己具备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与更强的社会责任心,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职二年级期间, 大力拓展基础知识,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状况, 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高职三年级期间, 结合实习与实践培养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在三年级时会到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实习的过程可以了解单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 体验毕业后走上社会时角色的转变, 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奠定基础。

三有关评价考核的问题

1. 关于评价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文化基础和心理行为方面表现较差, 学习理论知识较困难, 但他们年轻, 可塑性强, 动手能力强, 对与专业有关的信息较感兴趣。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评价模式, 以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作用。学习评价模式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设计理念上的突破:突出人本性 (以高职生为主体, 结合高职生的学习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突出思想性 (体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 启发、拓展高职生的思维) ;突出实践性 (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注重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突出职教性 (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 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 。

第一, 评价目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掌握高职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综合能力提升、行为转变等情况, 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为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功能。

第二, 评价原则。评价重结果, 更重过程, 要调动高职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结合提问、辩论、提交调查报告、测试等情况, 综合评价高职生的成绩;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 针对不同主体使用不同标准, 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对高职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贯穿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 用开放、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方案代替一次性的考试考核方式。

第三, 评价方式。评价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 通过高职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2. 关于考核的问题

要探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式, 以利于高职生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并形成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 从而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考核方式要能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原则: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做到知行统一) ;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面对全体高职生, 加强个别指导。要用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高职生, 真诚地期望每一个高职生都能成功, 为高职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 成为高职生的知心朋友) ;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 (要与多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 发挥德育课教师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引领作用)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注重引导高职生把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 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 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 发挥他律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

第一, 考核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考核不适宜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 更不能出现一卷定成绩的现象, 否则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避免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流于形式, 成为纸上谈兵。考核方式为:访谈总结、书写调查报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二, 考核内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认知阶段, 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就难以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和整体产出的质量,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发展的实际激励作用。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平时考勤、日常行为、调查报告等;期中测试——定计划、做准备;期末测试——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及报告。

总之,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施教, 其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高职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 激励其努力奋斗, 发展个性, 发挥才能, 即要能够有效引导高职生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主编.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2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简 鸣

【摘 要】运用工学一体化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在平面设计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更好的解决现代化机械化的印刷技术的发展适应能力。因此,平面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住,为日后在工作中或者是平面设计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关键词】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项目

对于平面设计的教学来说,平面设计类课程是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新的印刷技术给设计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平面设计方面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总结能力。

一、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育的特点

1.职业学校的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多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分数较低的。所以新生的入学时,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上差别很大,在平面设计课程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十分必要。对于一体化教学有很多种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其中之一,针对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2.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另外,长时间上平面设计的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入门课程,平面设计课程强调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对大量的数字可以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一种结果。掌握平面设计课程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应把平面设计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学生如何能接受所学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情况,即使把课讲的再精彩,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生动、有意思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实施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门课又是计算机的基础课,所以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差生。所以建议教师在开学第一节上课时首先进行一个小的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后进行分组。一定要注意协调小组内部的关系,避免水平高的会,水平低的不会。一定让每组同学都认为自己一组是一个团队,这样大家可以同时进步。不仅仅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课程知识也要学习团队合作精神。

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平面设计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平面设计,从而完成实例。

4.利用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平面设计初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个自己的照片,用一些平面设计的软件比如PHOTOSHOP对自己的图片进行简单的修改。这时我们可以用这个实例让每组的学生进行设计修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这样既掌握了这门课程,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的东西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平面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水平的要均等分配,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并且交代教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信息的检索的工作。

2.讲授和演示。这个属于我们的学习区内容,其包括两个内容,首先在一体化教学用于进行新课的导入,新课内容的讲解。其次进行新课的演示。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和难点。

3.学生模仿老师的例子做一遍。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每个小组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提问,相互讨论、相互提问遇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4.应用和总结。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评定出成绩。通过展示每组的成果内容,总结本项目一体化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组遇到的问题,最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一体化教学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具体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实用性强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是一件比较繁琐,难度高的事。我们要保证项目的内容尽可能的包含多项知识点;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最后要以一个标准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既能照顾所有知识点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指导内容要适度。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不能正面的、全面的提示性指导。

3.总结内容要简短精炼,并做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老师指导的过程,为了能学习别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的优点,避免自己以后出现同样的缺点,总结也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整个项目的内容。在以后遇到问题基本上都能游刃有余的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小玉。论一体化教学中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科学与财富,(6)

[2]毛芳菲。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3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化教学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课程主要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很多方法,其中最适用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心—脑”全方位的自主学习。

1 职业沟通教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1 确定课程目标

职业沟通教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沟通能力为目标,通过讲授课程内容和设计课堂活动结构,以小组合作和项目训练的方式渗透课程教学目标。因此,职业沟通教程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项目的实施,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能。

职业沟通教程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主要是通过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项目完成后,学生基本了解职业沟通基础理论、沟通技巧与综合分析能力,能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在一般的社会交际和职场情境下完成交际沟通任务,并取得一定沟通效果,能适应一般工作岗位对职业沟通能力的要求。

1.2 课程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只会书本上的理论性的知识,因为教师都是采用“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科学性、连续性与系统性,以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忽略了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导向就业、服务社会和能力本位,指导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侧重以能力与发展为本。因此,采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好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针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重视职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行为意识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利于技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的项目应贴近学生实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能力确确实实得到提高。

1.3 项目内容选择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对职业沟通教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按照课程的内容结构,优化整合授课内容,以不同职业工作中需要的共性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和典型职业活动中需要的理论知识、沟通技巧为线索,按照以项目为载体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再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设计几个子项目,这些项目应尽可能取材于社会活动和职业岗位活动,突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设计的项目应既涵盖了职业活动中的社交和职业场景,又融合了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解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做到学以致用。

1.4 训练项目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用“能力本位”的模式组织教学,力求理论知识和项目训练的自然衔接、相互渗透。每一次课都设计一般的社会交际场景或职业场景,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达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沟通技巧的训练有机结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以下是针对毕业班级进行的训练项目设计。

综合项目——校园招聘会。

包括7 个子项目:(1)实施调研,收集信息。(2)寻找沟通对象,确立交谈主题。(3)树立沟通意识,主动推荐自我。(4)倾听他人讲话,多种形式回应。(5)把握对方需求,围绕主题说服。(6)根据对方反馈,调整面谈策略。(7)进行有效沟通,赢得面试成功。

教学步骤: 第一,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第二,在每个子项目中,教师强调完成项目的要求。第三,小组讨论交流,策划实施方案。第四,课堂学习——完成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沟通技巧的积累。第五,技能训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沟通技巧。第六,创设情境——模拟面试场景。第七,小组展示成果——课堂演练。第八,学生评价,教师点评、总结,信息反馈。

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拟定的学习任务,进行信息收集,分工合作,学习演练,讨论评价;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分析讲解,过程指导,点评反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模拟面试场景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运用沟通技巧,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沟通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职业沟通教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职业沟通教程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体现了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突出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真正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论学习为主,变成以项目训练为主;从以知识为载体,变成以项目为载体;把课程的考核方式从单一的知识理论考核,变成综合的能力考核。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职业沟通教程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很强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地补充“能量”。同时备课也完全不同于以往所熟悉和掌握的备课设计方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握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当然,在备课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授课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

3 问题与思考

职业沟通教程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现正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沟通教程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技能训练,有待进一步研究。(2)采用何种更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和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值得探究。应尽快完善评价体系和方法,促进改革进程。(3)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方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沟通教程课程在教学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在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项目导向和情景模拟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使之更具体、更实用、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童山东,钟华.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人民出版社,2008.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4

著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曾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六项原则:工学结合,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下面就以重点原则为参考主线, 对《塑料配方设计》这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课程性质与地位

高分子材料行业是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胶模块占有重要地位。目前,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与此有关的高分子类专业。塑料配方设计与检测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配方设计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条件。《塑料配方设计》课程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整合了原专业教学计划中《塑料材料与配方》、《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等课程的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熟悉常用塑料材料的性质、应用, 初步掌握常用塑料材料的典型配方设计, 及对配方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的检测技术, 最后能对原配方进行优化。

课程内容设计完全模拟塑胶公司企业对专用树脂、专用料和母料等的开发流程, 针对开发过程来设计每一学习单元。教学过程的开展由实践情境构成, 以工作流程贯穿, 以检测任务驱动, 充分体现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以常见塑料材料应用的典型配方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每个项目都按实验室配方设计流程并展开对应的工作任务, 各环节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 (1) 能用外观鉴别法、燃烧法等简易方法鉴别常见塑料材料。 (2) 能按要求设计常用塑料专用料或母料的基础配方。 (3) 能用模压机或注射机制备塑料性能测试的标准试样。 (4) 能利用塑料拉伸测试仪、垂直法阻燃仪等设备对塑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等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5) 能准确记录结果, 并绘制测试性能图表。 (6) 能对多组不同配比的标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并确定最优配方设计。 (7) 能对常用的多种不同塑料材料进行配方设计及性能检测。

知识目标 (1) 熟悉常用塑料材料的组成、性质、特点、应用和成型工艺。 (2) 熟悉常用塑料材料各种添加助剂的性质、功用及取用的大致范围。 (3) 了解塑料配方的组成与表示方法, 知道配方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程序等。 (4) 了解注射机和模压机的工作原理, 熟悉常用塑料的工艺参数。 (5) 掌握制备塑料测试标样的投料顺序、时间等工艺条件。 (6) 掌握塑料性能测试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测试标准, 熟悉测试条件, 理解测试原理。 (7) 熟悉数据处理方法, 掌握配方设计的优化过程。

素质目标 (1) 领悟塑料制品厂5S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和工作现场的管理能力, 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认真、规范, 台面整洁、有序, 良好的节约、环保等方面的意识) 。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掌握一定数量的塑料专业英语词汇。

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应用最广的6种塑料材料的典型配方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按实验室配方设计流程展开对应的工作任务, 学生分组按配方的不同配比进行, 最后对比分析测试结果, 确定最优配方设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6种塑料材料的总体训练项目设计分别为: (1) LDPE耐候棚膜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2) PP冰箱抽屉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3) PVC霓虹灯管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4) 家电用低烟阻燃PS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5) PC/ABS手机充电器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6) 混杂纤维增强酚醛换向器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以上所选取的六个训练项目属平行项目, 且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或生产接近的应用配方, 所以一开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确定好总体项目后, 再对总项目进行细化分解, 分解为具体可实施的训练项目、能力目标、相关知识及可测可控结果。现以第二模块的“PP冰箱抽屉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为例, 细化分解如表1所示。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是课程考核设计的总体要求。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 在考核问题上, 我们不能单纯依靠以往的仅用概念问题等“知识考核”来完成, 而要用任务式考核方法来重点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主要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完成, 它们的比例为: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 (70%) +终结性考核 (30%) 。其中, 形成性考核=作业 (20%) +考勤 (20%) +实操 (30%) +分析报告或实验报告 (30%) ;终结性考核为实操考核, 按要求设计配方, 测试标样性能并与期望值进行对比。各分值配比为:终结性考核=实操 (60%) +实验报告 (40%) 。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能力考核不是不要笔试, 是要求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 如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上述设计中的平时作业考核, 课堂上的答问考核, 出勤考核, 分析实验报告、数据报告等, 同属过程考核的一种。总之, 新的职教观念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通过深刻解读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领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 我们对高分子专业的《塑料配方设计》课程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 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并且学习效果较好。

摘要: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重点突出“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和“学生主体”等原则, 对《塑料配方设计》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课程设计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塑料配方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苏芳.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5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及反思

文/黄运雄

摘 要:教师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在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同时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有: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自主性――项目的内容和展示形式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综合性――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运用能力综合性;开放性――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过程性――评价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1.任务设计

笔者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整合成一个大项目,即每位学生以“我的未来我做主”为主题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课程的总任务。并明确指出,此任务是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完成得好,作品还可以参加市、省、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把总任务分解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出要求后,由学生去完成,具体如下表:

2.展示分享

职业生涯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顺利地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因此,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成果”展示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成果”,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展示自己的宏伟抱负,展示自己的精彩人生,让学生在肯定中获得鼓励,在建议中获得改进。笔者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把自己的规划作品制作成PPT,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向全班同学介绍,并参照广州市技能竞赛的要求制定了评价标准,具体如下表:

3.考核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纸笔测试后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数,应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转变,通过对项目过程跟踪,考核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形成情况。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态度、各部分以及整体的产出质量、调查报告、总结等。评价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介绍项目实施情况,也要交流收获、困惑及自评;学生互评不仅只打分,同时要说明打分的理由;教师的集中点评,既要指出各作品的优缺点,也要提出改进建议,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的过程。根据总项目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一份“项目考核评分表”,具体如下表: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1.开展“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明显提高。笔者发现,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普遍感觉写一份一两千字的职业生涯规是件很困难的事,规划积极性不高,动手规划能力不强。采用“项目化”教学,让规划“化整为零”,学生的畏难情绪少了,学以致用感受强了。教学中,学生能围绕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进而激发新的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化零为整”,小任务合成整体规划,学生在日常的小任务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2)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显提高。项目教学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学习目标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这与传统教学仅热衷于传授现成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取得经验,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发现,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从网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比较差,实施“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前景等都需要上网查资料,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需要小组合作分析就业形势等,从而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开展“项目化”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即通过纸笔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显然具有片面性,“应试”痕迹明显。实施“项目化”教学后,整个规划过程由学生、学习小组及教师共同完成,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每一阶段也有任务标准,因此,要坚持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要坚持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

(2)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结合。实施“项目化”教学,有些任务适合由学生独立完成,如,自我分析、家庭条件分析等,而对于知识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共性的任务,如,职业认知、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适合小组合作完成,因此,要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

(3)注意实施过程做与讲的结合。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的完成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任务交由学生去探索完成,但教师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适当的讲解和评价是必须的,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对优秀规划案例的分析、对学生作品优缺点的剖析等,这有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项目,提高项目开展的质量。

实践证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教学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是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欣,吴文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07):64.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6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是近年来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而开展的全国性的教学竞赛活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参赛经验总结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把握的主要问题和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应做好的关键工作,藉此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重要任务,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职业教育观念、模式、内容、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近年,教育组织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了连续多年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通过大赛,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大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步伐。

笔者在参与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过程中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设计总结出了一些心得和经验,简要归纳如下。

一、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把握好的“一二三四五”

(一)围绕一个核心目标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整个课程设计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因此应当特别避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在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刻意设置使用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和学习工具,在一些即便使用信息化手段也无法实现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单元强行推行使用信息化手段。

(二)做好两项基础工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对课程整体目标、教学单元目标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学生理论基础、技能水平、心智特点的认识和体查。教学设计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同时应符合學生的特点,让学生“够得着、听得懂、学得会”。因此对整堂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做好两项基础工作,即仔细阅读、深刻领悟教学目标和岗位标准,把握学生在此次课上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和职业技能岗位标准中的关键要求,深入调研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特点。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突破重点、难点,基本达到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中所列举的各项要求。

(三)用好三件重要工具

当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通常都会使用到三个基本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微课或教学视频以及考核评价系统,在教学设计中应使用好这三件重要的工具。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应该在整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作为基础条件加以使用。微课或教学视频是辅助学生理解关键知识点或操作原理与方法的重要工具,表现手法上应做到形象生动,使用点设置应精准合理、恰到好处。考核评价系统是信息化教学即时互动性的重要体现,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反复使用,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和最终学习成果都给予必要的考核和反馈。

(四)抓好四个重要过程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应当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拓展几个主要步骤,教师针对这几个环节都要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即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系统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反思。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应当针对上述四个过程进行全面设计,不能忽略掉任何一步,所有过程都需要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加以支撑,不能偏废。

(五)解决五个细节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设计中有五处非常重要的细节问题需要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即课前预习时如何吸引学生想学习?课程开始时如何激发学生要学习?课程进行中如何促使学生乐学习?技能训练时如何帮助学生会学习?课程收尾如何激励学生肯持续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需要妥善的解决好上述五个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二、职业院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要做到的“五四三二一”

(一)熟练使用五个基础教学工具

作为能够进行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职业院校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好五个基础教学工具,主要包括:PPT、Photoshop、音视频编辑软件、录屏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这些都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备工具,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些工具必须运用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程度,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各种素材和资源。

(二)灵活运用四种常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四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能够灵活使用,包括:任务驱动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展现任务情境,模拟教学法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模拟设备运行或工作场景,演示法可以运用信息化工具展示分析操作过程的细节,游戏法可以运用信息化工具创设互动式趣味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即时反馈功能。

(三)严格掌控三个基础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构成理论界有五步法、七步法、九步法等不同的总结,但其中最基础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是设置疑问、分析讲解(或合作讨论)、实践运用。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严格掌控好这三个环节的时间进程,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使用一定应当有助于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掌握更多知识,学会更多技能。这当中可以使用视频展示、动画演示、互动交流、游戏活动等方法。

(四)妥善处理两个关键教学问题endprint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即教与学如何协调统一、理论与实践如何相互补充。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当妥善处理好上述两个问题。虽然是教学设计但必须解决好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运用应当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领会学习目标,展现学习成果,比较学习效率,评价学习效果的,应当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而非让老师更好的“教”。同时,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运用应当能够把平实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把繁复精深的实践方法简单化、细节化、条理化,让学生在尽可能愉悦的心情中理解理论知识点,在尽可能轻松的状态下掌握实践技能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情景设计、任务布置、理论引导、实践展示等多个环节仔细思量,精心设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坚持贯彻一个核心教育理念

古今中外有关教育的理念阐述汗牛充栋,针对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只有一個,即“职业教育要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无论采用多么酷炫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始终应该是我们坚持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企业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是怎样的,需要达到怎样的层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满足职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切忌教学过程热烈有余,充实不足,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却没有真正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工作技能,没有形成未来职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如果那样将使信息化教学成为花瓶摆设、空中楼阁,从而失去了教学改革的实际意义。

总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始终要围绕“职业教育”本身做文章。职业院校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为教师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应首先提高本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同时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熟练掌握主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学会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开展教学。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走向真正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戴翠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浅析;职教论坛;2013年6月.

[2] 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2期.

[3] 陈绣瑶;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6月第2期(总第99期).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7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但由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广泛而学时又有限,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量无法扩大,从而限制了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对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现以课程中的学习项目——齿轮轴的结构与拆装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 教材处理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多而杂,已出版的配套教材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在研究的初级阶段,课程组选用了范继宁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以便于教材的处理。

对于本次教学内容的教材处理,由于后面第十一章《键、销及其连接》、第十二章《轴承》跟第十章《轴》的内容相互穿插,学生对后面零件不了解,为轴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因此,将第十二章中的齿轮轴拆装实验提前到轴的部分进行,增强学生对轴系各零件的直观认识,易于轴的工艺结构的理解。具体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引入,按照先动手增强感性认知,再学习理解知识点的思路,将项目整合成三大任务(如图1所示)。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经历都是连续的,都是从初中直接进入职业学校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的了解只限于生活中接触的范围,缺乏个人的感性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且学生早已厌烦整堂课的知识讲解或整堂课的练习。

另外,本课程原有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因为对本专业的机器缺乏感性认识,所学的知识又不能在他们以往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中得到印证,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能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得到应有的提高。

对于本次教学内容而言,从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发现,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类机械传动及轮系的相关知识,了解到减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有助于理解轴的种类及功用;学生已学习过机械制图,具备识读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同时,学生对微信、QQ等聊天工具充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的预复习阶段引入信息化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针对齿轮轴的结构与拆装这一教学项目,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及学生学情,确立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轴的基本用途及分类,熟悉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式,了解轴的常见工艺结构及要求;在能够正确识读装配图的基础上,会选择合适的零件拆装减速器大齿轮轴,会判断轴的类型;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本项目教学的重点为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式和轴上常见的结构工艺性;难点是如何正确判断直轴的类型,轴上零件定位与固定方式的应用特点。

2. 教法与学法

本课程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中的每个任务都从学习目标或问题引入,学生带着目标、疑问来学习,先有结论,后有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3]。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结合处理后的教材制作了CAI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融为一体,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缩短学时、开阔视野、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案例

为将对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各教学项目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法。由于《轴》这一教学项目的认知性和应用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实物拆装演示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可将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归纳为课前准备、项目引入、明确任务、实施任务、课堂测试和总结点评等几个环节,具体实施过程如。

1.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准备好轴系实验箱,整理好当次课预习所需知识并上传至微信,同时准备好教案、学案、任务书、测试卷、评价表,教学用PPT等。学生则通过微信平台,预习新知识。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庞大,且高效易接受。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将需要预习的内容整理上传,布置给学生查阅,以便学生随时预复习,经实践,效果较好。

2. 项目引入

教师通过播放软件展示减速器的相关视频,讲解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引入项目任务装配齿轮轴。通过展示减速器的相关视频,课堂联系工程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增加学习动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本项目的3个内容联系紧密,只需一次视频引入即可。

3. 明确任务

本教学项目的内容分解成3个任务,分别是拆装教学用齿轮轴、圈画轴的工艺结构和判断轴的类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逐一分析讲解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4. 任务实施

整个任务实施过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设计。各任务的实施安排如下。

任务1(拆装教学用齿轮轴):采用引探释疑法,以实验为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分为探、释、思、验4个步骤。探:各小组识读装配图,了解零件明细及装配关系,选用合适的零件尝试装配齿轮轴,并汇报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释:教师针对小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补充释疑,扫除学生实验障碍。思:对“轴上零件固定方法的应用特点”这一教学难点,采用“激疑促思法”,将应用特点设计成容易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逆向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并总结,便于理解记忆。验:学生再次实验,验证学习效果,并完成任务单。

任务2(圈画轴的工艺结构):选择简单的工艺结构,让学生自己讨论,发挥团队作用;要求学生说结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理解不了的难点,教师进行补充;通过有趣的做题,加强理解,分为议、说、听、画4个步骤。议:小组参照书本、学案,对照实物逐条讨论轴的工艺结构,体验讨论学习的乐趣计。说:学生对照实物,解说轴的各部分名称及倒角、键槽、轴段分布等工艺结构,锻炼表达能力计。听:对退刀槽、越程槽等需要结合加工过程才能理解的内容,教师进一步补充,促进学生“顿悟”计。画:巧妙设计找茬题,学生在图片上圈画错误,让找茬游戏成为乐学的助跑器,进一步了解轴的结构设计。

任务3(判断轴的类型):由于轴的大致分类较简单,学生参照书本图表可以自习完成,锻炼学生会学习;而对于“判断轴的类型”这一教学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同样采用“引探释疑法”,先让学生尝试,遇到困扰时教师再解释,如及时雨般迎合学生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突破教学难点,分为习、测、释、练4个步骤。习:学生自习轴的分类,了解各类轴的应用特点。测:教师抽测自习情况。释:向学生抛出任务,学生尝试应用自习知识完成任务时,发现难点。此时,教师补充解释知识点,但并不直接给出任务答案。练:各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5. 课堂测试

采用分层测试,题目分为基本题、拓展题、提高题。其中,基本题必做;拓展题是一些实际应用题,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而设立,通过手机上网学生很容易查到,同时引导学生“手机也是重要的学习工具”;提高题是对一些理解分析能力较好的同学而设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但必须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培养诚信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6. 总结点评

回顾总结本次课3个任务的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强理解。评价分为态度评价和知识评价两种,具有调整、引导、激励、诊断四大功能。态度评价主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前提。课内,教师对小组讨论、实验、自习等过程不停巡视,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及时调整学生进入状态,以使学生学习内容不脱节,确保学习效果。组长填写评价单评价本组成员,引导学生团队协作。知识评价一是教师按照小组学生回答问题、自习抽测的正确率及时给小组加分,激励学生获取新知。二是教师在课后根据课堂测试结果,诊断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次课的复习及课堂安排作必要的参考。

四、结束语

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教学项目的重点进行任务的布置,通过采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的方式解决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点评,注重过程评价,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言,展现自我。

摘要: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其能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尝试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学情,以特定教学内容为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酌情整合处理教材,采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凤芬.论中职生职业能力的要点及其培养的重难点[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5.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6):31-33.

[3]徐林林,陈家庆,朱江.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9(6):72-74.

[4]赵余好.课堂导入的教学情境创设[J].教育艺术,2010(7):62-63.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8

《动物繁殖》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又是一门独立实用的技术, 既具有系统理论, 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紧扣任职岗位要求, 重点强化学生对动物繁殖综合技能的培养, 并且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通过动物繁殖课程学习, 为学生将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研究及相关方面的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培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奠定基础。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在《动物繁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以本院动物繁殖教研组的教学实践为案例, 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在动物繁殖课教学活动中全面、系统的开展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性教学探索,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深化了动物繁殖课程的教学改革。

1 职业性教学的意义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志。所谓职业性教学, 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职业为先、岗位为重、素质为本”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拥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实验、实习设备、场所和什么样的师资力量, 而是能够围绕企业、行业、社会、家长及学生的需求设计出“职业性”教学培养模式, 帮助学生锻炼“职业化”, 帮助企业储存人力资源, 并且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情况, 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合适的再学习条件, 让学生和企业成为学校永远的“客户”, 这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 职业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动物繁殖》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5步进行:

2.1 根据生产实际需求, 确定课程内容

对各养殖场相关畜禽繁殖工作的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岗位分析, 确定繁殖岗位、岗位任务、所需工作能力以及相对应的知识和技术。繁殖岗位包括:精液采集及品质检查员;人工授精岗位;繁殖生产岗位;繁殖疾病处理岗位及药品、器械管理岗位;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完成任务;所需工作能力包括:仪器的选用与操作能力, 适宜的操作计划, 规范填写操作记录, 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资料检索及自学、自我管理能力。

2.2 按照繁殖岗位及职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包括 (1) 职业能力: (1) 掌握动物繁殖现象、技术、机理及技能的基本理论性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掌握各种动物繁殖基本技能; (3) 了解相关的繁殖新技术; (2) 职业道德: (1) 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精神; (2)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 (3)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干一行爱一行, 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

2.3 制定课程标准、序化教学内容, 递进式设计学习项目及工作任务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按照动物的生殖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思路和脉络, 既符合动物的自然生产过程, 也符合人的工作过程和认知过程,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动物繁殖的奥妙, 由易及难地逐步掌握动物繁殖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例如, 首先讲解动物进行繁殖活动的基础——动物的生殖系统;其次讲解动物调控繁殖活动的关键物质——生殖激素;接着按照动物的正常繁殖生理过程发情、受精、妊娠和分娩等生理过程进行讲解;最后在掌握基础理论、单项技术的基础上讲解复杂的、综合性的繁殖技术。

2.4 灵活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

根据高职教育的核心精神, 以学习性工作项目为导向, 将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职业能力为目的, 打破传统一味由教师灌输的局面,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推行互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繁殖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吃苦耐劳、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1) 教学方法: (1) 项目驱动, 以小换大替代教学法:以一个项目为主线, 提出任务, 把所有相关的知识汇集起来, 围绕任务展开教学, 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例如项目九胚胎移植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胚胎移植的原理、胚胎的形态、采集的方法与程序, 通常是用母羊的手术法进行教学。可是考虑到资金问题, 每次都是羊少人多, 老师示范学生在看, 学生能够亲自操作的机会特别少, 也使得好多学生对这一繁殖技术不能够真正掌握, 而家兔、小白鼠等小动物价格相对低点, 这样可多些数量, 利用它们进行超排、采胚、移植, 教学效果与大家畜类似, 更重要的是可以人人动手, 学生由此兴趣盎然。在课前, 教师将学生分组, 确认组长, 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单。学生依据学习工作任务单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组长分配任务, 有的组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上网查阅相关问题, 有的按教材学习, 最终各组设计出项目实施计划、操作步骤、完成进度及小组人员分工等。在课堂上, 教师检查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再由各组选派代表走上讲台进行方案论证, 然后学生相互提问, 相互辩论, 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给出正确实施方案并进行总结。这样, 在激烈的课堂争论中活跃了学习气氛, 促使了学生自主思考, 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掌握的专业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也掌握了这项技术。 (2) 岗位轮动教学法:在养禽场、牛、羊、猪场进行“岗位轮动”教学, 通过深入养殖场的实际工作环境, 体验养殖场职工的生活, 了解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状况, 管理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前景, 结合真实场景进行现场教学,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繁殖岗位核心技能, 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及具体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将学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例如综合实训的教学, 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谦虚好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3) 角色变换教学法:常规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并未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定期采取师生角色变换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要听而且要讲。将部分内容的讲课任务交由学生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 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再制作课件, 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 每一个学生讲解完整个内容后, 由其他同学和老师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其作答, 最后老师从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解答、知识讲解是否系统、是否条理清楚、课件制作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大方等方面对学生的讲课效果进行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使得学生对他所讲的内容记忆非常深刻, 掌握了专业的知识,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良好。 (4) 根据不同的学习性工作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选择真实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师讲解操作步骤并示范, 学生亲自体验操作, 教师指导, 完成任务后教师评价并总结归纳。 (5) 在日常教学中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分数激励法”“示范教学法”、“真实环境教学法”、“扩展小组法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充分应用了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与教学网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改善了传统畜禽繁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 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 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 让学生在良好状态下, 自主地、积极地学习,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受精过程时, 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展示了精子与卵子的形态结构、精子与卵子各自运行的路径和受精部位, 解决了精子运行中的3道栅栏、卵子的排出和运行、精卵的相遇和结合等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胎儿从胚胎期的发育直到分娩的妊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播放人类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视频, 全体学生聚精会神观看, 看后都感到了生命的神奇, 从而基本掌握了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胎儿产出的全过程。另外, 利用学院的资源, 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势,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明确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

2.5 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打破以往传统的只关注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定, 以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注重学习任务完成的全过程, 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综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每一个子任务中设有相关的评价表 (见表2) , 记录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情况和表现, 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 并用于督促管理学生。终结考核就是综合实训技能考核与期末考试, 其中过程考核50%, 技能考核30%, 期末考试20%。期末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 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结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9

一、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在职业学校现状分析

1. 态度不严谨, 比较忽视理论课程。

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真理, 可是教师在教学时候反而不重视这一点, 由于教师的态度不严谨, 也会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不太重要, 只要实践课学好就行。但是教师应该清楚, 理论不过关, 实践也会出问题, 如同每个孩子都是先学会走, 再学会跑。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偷不得懒, 也没有捷径, 只有把理论的基础打扎实了, 才能在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2.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呆板。

时代在发展, 在进步, 作为平面设计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现实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讲课时, 仍按照之前的教材和案例去跟学生做分析, 很多知识都是书本上最基础的, 要知道, 平面设计发展也是迅速的, 不创新, 因循守旧, 就抓不住学生的心理, 更教不了他们知识。可想而知, 一套教学模式好多年不变, 换作哪个学生, 听起来也是枯燥的, 比较僵化的。因此, 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 并把教学内容好好设计一番, 这样才能提起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的积极性。

3. 教学方式不科学。

平面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但职业学校教师在讲课时, 通常还是照搬课本, 把章节主要内容讲解下, 然后就是做大量的习题去强化学生的技能, 通过做题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等到实践练习时, 教师会示范给学生, 并加以指导。在整个讲课和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一直是主动的, 而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 这种方式和新课标要求是相违背的, 更不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

4. 过于重视技能, 忽略了培养创新。

作为平面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和操作课程, 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部分教师讲课过于偏颇, 不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己教什么课, 就一股脑倒给学生, 比如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和操作课程, 其是教会了学生一些专业技巧, 但是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想法, 也不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这无形中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让学生处在一个条条框框中。

二、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应对措施

1. 教师要重视理论, 重视基础课程。

什么样的教师, 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上述所说, 教师不重理论的情况一定要改善, 要不学生效仿起来, 对其以后学习是极为不好的。而且应该提高学生基础课程的质量, 因为广告设计专业要求的综合能力还是较强的, 只有基础课程学的好, 对广告设计的其他方面才能更好的衔接。例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 DRAW、Fireworks这些基础课程都是广告设计所必须的, 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 学生学起来也会顺利一些。

2. 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首先, 改变一下灌输式教育, 放低一下教师的高姿态。照本宣科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 例如, 可以适当的加入多媒体教学, 引入一些和以后工作有关的案例, 在此基础上, 展开充分讨论, 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 选择好确立要讲的主题, 在讲课中创建类似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发现问题, 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其次, 教学内容要创新, 很多课程以及软件都会更新, 教师在备课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更要善于总结, 想学生所想, 然后把教学内容趣味化, 比如现在网络发达, 教师可以多搜集相关素材和资料, 让学生听起课来, 更容易接受。

3. 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就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勇于改善不足之处。第一, 要恢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以引用案例通过角色教与学, 让学生大胆提问, 相互谈论,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平面设计课程中。第二, 可以分小组相互点评, 指出各自优缺点, 并建议如何改正, 在相互评论过程中, 教师再加以总结。

4. 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创新。

在上文提到, 平面设计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 所以, 教师在教课时, 要注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为它直接左右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和学习。要想在平面设计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基本操作技能就是奠基石。比如, 最基本的插图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图形造型能力, 这些都应该熟练掌握和应用。

创新是时代不变的主题, 创新创造价值, 尤其平面设计也是如此。鼓励学生创新, 不仅可以提高其在本领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这方面的思维, 使其能够自立, 不仅仅局限于被动工作。主动工作也更利于学生建功立业, 因为从内心来说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努力。

三、总结

要学好平面设计课程, 就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 并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方式, 改善教学方法, 重视基础, 不断创新, 努力使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这样, 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才能夯实, 才能胜任以后此类方面的工作, 才能在平面设计的路上走的顺利。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3:301.

[2]许建铭, 卞爱莲.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职业, 2013, 21:94.

[3]虞美霞.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8:166+168.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10

一、教学效果评价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世界是关系的集合体,而非实物的集合体。”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对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任何系统从不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状态,其前提在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中,系统才能够从外界得到系统演化的各种资源,并且也对外界有所贡献。教学活动演化为一种有序状态会涉及到教学系统中许多层次的不同要素,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学活动实施者、教学思想、 学生、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等,而且教学活动的状态对社会中各部门利益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各个部门的活动也会对教学活动有所作用。因此,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教学活动目标能否实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形成明确的职业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会计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进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的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环节。

(二)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系统理论的动态性原则对教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原则认为每个系统是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质。 系统的动态性,使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趋向于最优状态。在教学系统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教学管理者、教学活动实施者以及学生等均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他们之间存在竞争,这些竞争的存在,使得教学系统远离有序状态。为了使得系统趋于有序状态,教学系统中各个利益关系人又会相互协作。即竞争和合作是教学系统整体演化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表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利益关系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学生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是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法律素养、道德素质和会计技能均得到提高,增强社会竞争力及毕业之后的高报酬; 另一方面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等精神享受。教师利益诉求包括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个人价值实现和精神关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等。行政管理者的利益诉求主要有获得教师与学生更多理解、化解行政与学术矛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等。政府的利益诉求可以划分为经济诉求、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三个内容。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诉求之间饱含着冲突和对立,在冲突和对立中又相互协调和合作,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趋于有序状态。因此,进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其变化。

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一)教学效果评价原则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遵循以下评价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会计由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会计教育必须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展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不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讲堂,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局意识。因此,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整体性原则。教学效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也要坚持“教”与“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授课效果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在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和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结构是影响授课效果基本因素,授课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授课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学习风气、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影响授课效果的间接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综合整体,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与前期课程融汇贯通,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水平有所加强,运用法律框架与道德逻辑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现实会计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设计时,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因素力求考虑全面,从整体上评价教学效果。第三,实效性原则。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接受到各类信息,如果不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便容易出现偏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要坚持贴近现实生活,通过现实案例来验证理论,而不能以理论论理论。当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相互脱节,法规规定和道德观点往往不能使学生不能信服,甚而产生厌倦和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应该突出教学内容实效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注重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者,由于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他们更能够体会到课程结束,自己的会计理论水平是否提升、 会计实践技能水平是否增强、职业素养是否更加深厚,为此,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同时,由于学校教务部门是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职能部门,其有责任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教务部门采取聘请校外专家或由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评价。另外,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影响到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教学活动的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其在评价过程中作用各不相同,教师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直接讲授者,其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学校的教务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要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作为课程的直接受益者, 既可以评价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家长作为间接利益关系人,可以对学生课程学习之后是否对会计职业更加热爱和精神面貌发生改变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拥有最终的发言权。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目前,在大部分高等财经院校中,主要采用“考试”的方法检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考试”也通常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对于学生会计实践技能与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却难以考核。因此,许多学者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多质多法等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鉴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多思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是一门多目标的课程,基于突变论的分析方法应该行之有效。突变论是系统理论中自组织理论其中的一个分支理论,是以动态观点研究动态、复杂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第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力求简明、适用并具有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第二,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包括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 第三,运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数据预处理,从而使得数据获得较好分布。第四,将教学效果按 “安全级综合评价值”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第五,选择突变变量突变级数确定方法,确定突变级数。最后选择状态变量值确立原则,确定“教学效果”值。

三、结论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其法律逻辑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评价中,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效果评价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摘要:高等会计教育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一门会计专业课,由于其课程特点、学科体系等原因,当前各高校所开设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44-02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两类高等教育形态,一类侧重于培养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另一类是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或流通、服务直接相关的技术工作的人才,即目前已占据我国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这两类人才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其规格特点与培养模式也不相同。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技能、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承担责任、能标准有效地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以及学习与自我发展等能力,并不仅指职业技能。因此,不能把职业能力设想为一系列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孤立的行为,职业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概括起来说,综合职业能力是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1.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具备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主要工作在一线,在现场工作或处于指导、管理的地位,或者要为他人提供服务,无可避免地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且在一个群体中工作,更需要取得人们的合作与协助。因此,必须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和书面);必须善于与人沟通,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学会如何使人们理解、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必须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懂得关心、尊重、爱护别人,学会和各种年龄思想的人群相处,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协助。据企业反馈,真正做好基层的技术工作(或提供服务等),其重要性不亚于技术本身,所以大多企业均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可通过教学活动、有引导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多种渠道进行培养。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在全面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独立地、负责任地按照顾客的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需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处理在组织、实施、保障生产过程(或流通、服务)中所遇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职业领域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并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高职的特点就只是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高职理论教学的功能,其核心知识技能的学习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强调主要以应用为目的,学以致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这类能力的获得需要理实一体,课堂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课程实施。

3.方法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方法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有了方法能力,才能更迅速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要教什么,取决于专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专业所依托和服务的行业企业。只有对区域经济内的所面向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才能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与区域经济内主流企业合作是当前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即一专业一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主流企业岗位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的首岗。然后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一线的技术能手、工程师以及课程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工程师按照课程专家的安排和要求,经过充分思考,归纳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由技术能手、工程师列出的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有可能各自重复,课程专家将完成归并、总结任务。最后形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课程专家根据分析结果邀请专业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确定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素质,对于专业核心知识、技能、素质,课程与课程之间可以适当重叠强化。在课程专家的协助下完成课程体系之后,专业组教师将根据课程所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并进行多次的研讨、修订,最终固化。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整体设计)时,教师主要围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设计,将每个项目每个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能够巧妙地融入实践教学中来,使理论为实践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技能,获得了知识,升华了素质,即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中,均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这一目标而开展的。

四、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实施教学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是基础差、底子薄,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接受,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先进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显示学生的活动。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讲解。每节课的知识点要集中,能简单的不繁琐,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来表示教学内容,可使一些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此外,一些教具的巧妙利用,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采用幻灯机、视频、幻灯片以及各种实物教学模型等,具有直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观察和必要的指导、解说。这样既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即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具体选择,如适当时可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但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的方法和要求,不能随意去分,一般由好、中、差三部分组成,且每小组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否则无法监控。在具体将内容传授给学生时,也可采用德国比较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例如旋转木马法、站位法、卡片复习法、搭档拼图法、小组拼图法、魔盒法等十几种构建式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结合项目化教学总体设计,这些教学方法可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均能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职业能力上起到明显的作用。

3.采用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打破以往传统的学科体系,一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来自以往不同课程内容,其内容是根据学生完成该项目的有关任务而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均须选择一个载体,例如在换热器检修这个项目教学中,我选用了管板式换热器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拆解、绘制、安装、投运等环节掌握换热器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组成部件的材料特性、介质流向的选择等。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学会了动脑,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比以往被动式接受要好很多。在完成该项目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需要融入相关理论知识,如有关金属材料腐蚀的知识,有关管程、壳程设计知识,有关壳体壁厚与介质压力的关系计算等专业知识内容。采用这种项目化教学除了让学生学到专业能力以外,还可学习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杭职院校级课题

作者简介:吴健(1976-),男,河南鹿邑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化工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 篇12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培养人才所需要达到的一定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培养目标既是社会需求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又是教学计划开端和评估指标的基础,是各类教育的前提和核心问题,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目标不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反映,是高职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标志。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目前的情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与其他教育模式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两个特征。职业性说明高职教育的性质,界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高职培养人才是具备一定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这要求其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岗位工作流程,确定教学内容;高等性是指层次,高职不同于初、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某一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还应当培养在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

这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就是其中一项。

二、不同专业网络广告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笔者利用因特网对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网络广告类课的开设情况进行普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络广告相关课程的开设主要分布在:广告媒体开发、电子商务、广告学、广告策划与制作、市场营销、媒体广告设计、网络传播艺术等不同专业中,而且有些院校开设了网络广告专业。按照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名目,他们从属于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这些专业所采用的课程教学名称有所不同,其中比较集中的有:网络广告理论与实务、网络广告、网络广告实务、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广告设计、互联网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学等。这些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如李英春等认为:“网络广告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广告,掌握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制作技巧,并能独立地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而温琼娟则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广告》课程,侧重点应在营销的传播功能上。应侧重在利用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体进行营销的传播。

本文认为,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网络广告课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分支: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广告经营。不同专业应根据本专业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如表1所示。

三、网络广告实践教学的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行业特色,适应典型岗位群、典型业务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表2是我们根据不同岗位业务流程的特点总结的实践教学项目。

四、网络广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网络广告,因为他们认为:网络广告教学内容涵盖在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之中。他们认为:就技术而言网络广告同网页设计是一样的,他们使用同样的技术来完成,可以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掌握其技术;就活动性质而言,它从属于网络营销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网络营销课程来掌握其活动策划。我们认为网络广告是一个综合体,是技术和活动有机的结合,在结合中不仅原有的知识移植,而且产生了新的活动规律,必须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进行论述。

我们建议根据专业课程设置规律,将网络广告设置在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语言、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之后,作为这些学科的补充。为学生专门从事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营销、网络广告的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如今《网络广告》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等相关专业专业课。不同专业由于面对岗位不同,教学重点应不同,应在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广告经营四个分支进行选择。同时结合岗位技能要求,选择网络广告调查与分析、网络广告策划、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广告的营销、违法网络广告判定等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

关键词:网络广告,高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温琼娟.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网络广告》课程体系探讨[J].时代教育,2012,(3).

上一篇:销售情况下一篇:研究型教学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