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2024-11-28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精选12篇)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1

传统上评价一门课程教学的经典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专业内容的熟练程度, 重难点的突出与否, 语言、思路、板书的设计, 教学文件的符合程度及课堂管理效果等。但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至少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我们不能以随机听取的一两堂课来概括整个一门课程的质量, 这样有点以偏概全。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课程教学好坏不能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 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并学到有用的东西, 这才是质量较高的课堂教学。

著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曾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六项原则:工学结合,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下面就以重点原则为参考主线, 对《塑料配方设计》这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课程性质与地位

高分子材料行业是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胶模块占有重要地位。目前,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与此有关的高分子类专业。塑料配方设计与检测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配方设计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条件。《塑料配方设计》课程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整合了原专业教学计划中《塑料材料与配方》、《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等课程的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熟悉常用塑料材料的性质、应用, 初步掌握常用塑料材料的典型配方设计, 及对配方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的检测技术, 最后能对原配方进行优化。

课程内容设计完全模拟塑胶公司企业对专用树脂、专用料和母料等的开发流程, 针对开发过程来设计每一学习单元。教学过程的开展由实践情境构成, 以工作流程贯穿, 以检测任务驱动, 充分体现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以常见塑料材料应用的典型配方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每个项目都按实验室配方设计流程并展开对应的工作任务, 各环节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 (1) 能用外观鉴别法、燃烧法等简易方法鉴别常见塑料材料。 (2) 能按要求设计常用塑料专用料或母料的基础配方。 (3) 能用模压机或注射机制备塑料性能测试的标准试样。 (4) 能利用塑料拉伸测试仪、垂直法阻燃仪等设备对塑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等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5) 能准确记录结果, 并绘制测试性能图表。 (6) 能对多组不同配比的标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并确定最优配方设计。 (7) 能对常用的多种不同塑料材料进行配方设计及性能检测。

知识目标 (1) 熟悉常用塑料材料的组成、性质、特点、应用和成型工艺。 (2) 熟悉常用塑料材料各种添加助剂的性质、功用及取用的大致范围。 (3) 了解塑料配方的组成与表示方法, 知道配方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程序等。 (4) 了解注射机和模压机的工作原理, 熟悉常用塑料的工艺参数。 (5) 掌握制备塑料测试标样的投料顺序、时间等工艺条件。 (6) 掌握塑料性能测试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测试标准, 熟悉测试条件, 理解测试原理。 (7) 熟悉数据处理方法, 掌握配方设计的优化过程。

素质目标 (1) 领悟塑料制品厂5S管理, 提高安全意识和工作现场的管理能力, 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认真、规范, 台面整洁、有序, 良好的节约、环保等方面的意识) 。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掌握一定数量的塑料专业英语词汇。

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应用最广的6种塑料材料的典型配方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按实验室配方设计流程展开对应的工作任务, 学生分组按配方的不同配比进行, 最后对比分析测试结果, 确定最优配方设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6种塑料材料的总体训练项目设计分别为: (1) LDPE耐候棚膜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2) PP冰箱抽屉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3) PVC霓虹灯管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4) 家电用低烟阻燃PS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5) PC/ABS手机充电器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 (6) 混杂纤维增强酚醛换向器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以上所选取的六个训练项目属平行项目, 且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或生产接近的应用配方, 所以一开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确定好总体项目后, 再对总项目进行细化分解, 分解为具体可实施的训练项目、能力目标、相关知识及可测可控结果。现以第二模块的“PP冰箱抽屉专用料配方设计与性能测试”为例, 细化分解如表1所示。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是课程考核设计的总体要求。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 在考核问题上, 我们不能单纯依靠以往的仅用概念问题等“知识考核”来完成, 而要用任务式考核方法来重点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主要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完成, 它们的比例为: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 (70%) +终结性考核 (30%) 。其中, 形成性考核=作业 (20%) +考勤 (20%) +实操 (30%) +分析报告或实验报告 (30%) ;终结性考核为实操考核, 按要求设计配方, 测试标样性能并与期望值进行对比。各分值配比为:终结性考核=实操 (60%) +实验报告 (40%) 。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能力考核不是不要笔试, 是要求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 如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上述设计中的平时作业考核, 课堂上的答问考核, 出勤考核, 分析实验报告、数据报告等, 同属过程考核的一种。总之, 新的职教观念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通过深刻解读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领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 我们对高分子专业的《塑料配方设计》课程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 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并且学习效果较好。

摘要: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重点突出“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和“学生主体”等原则, 对《塑料配方设计》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课程设计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塑料配方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苏芳.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3]张玉龙, 张子钦.塑料专用料配方设计与加工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2

一、通过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学会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分析人物精神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优秀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和做出的贡献。

难点:理解优秀劳动者内在的思想品格、精神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钟扬感动中国视频(颁奖词部分)导入

二、学习任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研读第4课的三篇通讯,讨论:

任务一: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

梳理与探究文本中相关内容,概括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理解优秀劳动者内在的思想品格、精神魅力。用填表格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任务二,我们是怎么了解他们的?

思考与探究这三篇通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事迹和思想品质的?从而了解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效果。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

任务三,他们感动中国,将会对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个任务就是完成单元导语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通过学习优秀劳动者,关注社会的发展,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课前写一段话,谈自己的感想,课堂交流完成任务。

三、拓展训练:写颁奖词(拓展材料见附页)

学校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抗疫人物”评选活动。现在,请你给入选的张定宇院长写一则颁奖词。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提前准备,课堂交流。

四、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3

[摘要]《学前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基于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本文在明确《学前教育课程》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引用项目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详细分析了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的设计,最后总结了项目化《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项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一、《学前教育课程》课程的性质

《学前教育课程》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科,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是每一名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学好《学前教育课程》是进行幼儿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能够自主、独立设计当前幼儿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课程活动设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前儿童教育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全面掌握学前儿童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有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养。

二、《学前教育课程》课程整体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教育目标,即职业教育力图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工作能力。…基于项目化课程的《学前教育课程》要实现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前教育课程》具体知识目标为: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如科学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正确编制和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掌握组织、实施和评价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则和要点;了解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理论,即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编制与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

(2)技能目标——《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强调实践操作与任务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实际课程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如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并能在小组学习中模拟幼儿实景教学与小组互评,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3)情感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幼儿教学的理念与价值,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与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围绕学生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特色,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几个完整的项目。学生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完成各活动设计方案与教学,在每个活动课程项目下设置具体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做、学、用”一体化。总体说来,《学前教育课程》这门课可看作为两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

(1)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制、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及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理论;

(2)实践应用模块包括: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如单元主题活动设计、项目活动设计、学科领域活动设计及区域活动的设计。

项目课程教学中,“任务”是最关键的元素,它将决定该课程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地去接受。提出的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目标任务明确。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把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本课程可以被设计为四个主要的实践项目: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科领域活动设计和区域活动设计。而本文主要是以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教学项目为例。

项目: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任务1:尝试活动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的活动设计

第一,组建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自主组建活动小组。

第二,选择活动主题: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选择活动主题需要考虑的要素:幼儿教育目标、幼儿兴趣与需要,以及主题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尝试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设计一个活动,并考虑以下问题:主题如何选择?它的目标如何设计?主题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具体环节设计有哪些?主题活动如何延伸拓展?主题如何结束?

第四,提出在活动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事先并没有进行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的系统讲解,学生在尝试活动设计过程中必然出现问题。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主题活动遇到障碍时应如何解决?当幼儿不喜欢教师预设的主题怎么办?如何处理大主题与小主题的关系,等等。

任务2:设计并撰写单元主题活动方案

第一,各学生小组尝试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设计方案的书写格式规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小组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按照单元主题活动方案的书写规范初步完成方案初稿。

第二,提出在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理念与实践在成文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差距,所以,要给学生留出余地,提出方案设计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进行分类梳理,以便于了解学生较集中的困惑,且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第三,解决在单元主题活动设计与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这一任务的安排主要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环节,学生在没有任何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锻炼的状态下,尝试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并撰写活动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清楚、不了解之处。当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与各学生小组共同协商,以寻求最佳解决途径。

第四,各学生小组共同修订活动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设计进行评案,在评价过程中,明确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拨与理论提升。

教学内容设计,突破了以往机械地将理论与实践分立的局面,即从理论到应用的学科逻辑体系。而是以实践教学项目为切入点,在项目中设置具体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学前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法、模拟课堂法外,有必要选用最能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项目教学和任务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实质上这两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平行分立的,而是相互融通的,在项目中设置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项目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如下:

《学前教育课程》每一个项目下都提出几个具体的任务(如在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项目下,跟随着两个任务),并注重让学生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并提问,教师适当地启发和引导。在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有学过的,即隐含了的新知识,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独立

去解决的,而及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项目,分成小组,分工协作,激发小组团队的协调与智慧。因为这些小项目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他们自然觉得这些设计既有趣味又很实用,大都会表现的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开始就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当学生对项目学习有了最初的内在动机后,学生即愿意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任务的实现上,首先就是将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和模块(如在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项目中,将每一个任务又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或问题点,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安排更容易让学生完成对任务的具体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实际上,一个课程项目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实际设计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围绕任务主动地参与,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鼓励学生团队的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别交流与集体评议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团队氛围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欣赏,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考核方式设计。学前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基本上每堂课都有项目任务要完成,对其考核不能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加理论考试的方式,而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要突出体现对项目和任务情况及学生技能的考核,对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要有详细的评价标准。具体的考核比例如下表:

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交流,展示成果、模拟课堂或进行讨论,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评价可以是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重要时机。通过教师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项目课程教学法的效果

项目课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以项目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积极体验和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和主体解放。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度。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对小组、对个人的综合评价,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形成一系列教学成果。汇编学生在项目与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做的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形成学生作品集,从而既能增强学生自信与成就感,同时又能为当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提供最初且丰富的活动设计素材。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4

一、职业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课程教学是保障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由于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侧重点不同, 尽管都将实用型人才作为主旨, 但在学生景观设计能力, 特别是创意能力培养上缺乏针对性, 难以胜任景观设计工作, 这一方面与课程资源有关, 过多的知识性课程使学生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存在重复, 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荷。二是专业课程门类较多, 覆盖面过大。过多的课程分类, 以及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无法从景观设计的专业性上来突显, 造成课程综合度太大, 专业核心技能变得模糊。三是实习实训环节缺乏全面考核及评价, 对于职业院校技能教学, 重在围绕景观设计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完善, 由于实习课程监督与考核工作不完善, 难以确保学生专业素能的成长。

二、职业教育视野下景观设计课程资源整合对策

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从职业教育视角来审视和分析, 重点从两个方面来优化课程资源。一方面发挥教师优势, 凸显专业特色。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各职业院校要明确学科培养方向, 加大师资人才的引进, 特别是从景观设计教育体系建设上, 不仅要从工艺美术视角来延伸课程, 更多的是从景观设计理论和应用实践经验积累上, 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专业性, 满足人才市场对岗位能力的需求, 如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室, 以教学、实践融合来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学问题的改进力度, 提升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景观设计人才要体现学科专业性, 要从时代特征需求中明确教学重点, 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制定特色化教学体系, 强调学科与时代、市场的衔接。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保障教学的首要问题。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理念下, 要从应用型、创业型高级人才上, 凸显技能职业化教育, 要能够适应市场变化, 体现岗位能力。从当前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入手, 从学科及专业覆盖上,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特征, 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景观设计相关研究及承担具体实训案例中来培养专业认知和岗位能力。如从景观的规划、设计、实施、养护等方面来细化专业教学内容, 构建完备的学科专业知识, 多从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勘查分析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二) 注重课程资源的适应性调整

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 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整合课程模块, 实现课程的简化和优化。现代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较广, 既有环境设计、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园林规划、生态规划内容, 还有生态学、景观学、人类学等知识体系, 因此, 合理的架构各学科比例, 凸显核心课程的专业实践能力。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都需要从自然与社会、科学与艺术上来渗透创造性思维, 并从科学分析、理性思考中来完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展现。景观实践课作为立足景观设计基础, 更需要从城市环境资源综合度、繁复度上来融合科学、技术、艺术,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合中来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三、结语

职业教育下的景观设计教学, 要从实践性上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 从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及能力培养上, 围绕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要强、知识面较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方针, 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特别是从景观设计岗位所需操作技能上, 完善文化教育、实践技能教育、专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体系, 帮助学生从工程技术原理上, 从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选择及应用上做到规范、全面、准确, 从差异性、多样性上优化课程教学环境, 推进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1)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生(学习者)分析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态度与情感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策略

七、教学方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

九、教学媒体

十、教学过程

十一、教学评价与反思 《驾驭轻舟,破万里浪,考前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诚然,适度的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但过强的、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会引发学生患得患失的不良心态,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能否使学生养成并保持平稳心态,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化解焦虑的方法和技巧,并在课堂模拟中加以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抗焦虑能力和应考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难易适中,比较适合初中的实际……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对于学习的有关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考前学生心理的表现形式。

2、领会应对紧张的方法 动作技能目标:

1、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

2、掌握应对紧张的方法,保证良好的考前心态。态度与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减少冲动感,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不良应考心态的形成原因。

2、排解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直面焦虑,认识焦虑程度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

启发教学和情境教学

七、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提问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九、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情景演练所需道具【长棍一根(扫帚柄亦可)、桂圆约20颗、桔子6个、大香蕉一串;毛公仔一个】。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十一、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10~13分钟)

寻“根”究“底”之故事篇

一、讲述“弈射不中”的故事。以“羿射不中“的故事导入提问:神箭手后羿为何会射不中?(学生作答)他为什么会紧张?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情绪波动(紧张)导致不中,过多考虑与射箭本身无关的问题导致紧张。

二、以听似“弱智”的问题开端,以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与动机。a、师:你们会说话嘛?

(学生集体肯定回答后,就近提问一个学生:在路上碰到你的熟人和同学,你会很自然地和他打招呼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再问:那么老师现在要求你当着所有老师和同学的面深情地朗读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你能很自如地做到么?学生回答并请该生陈述理由后,老师作小结论)

b、师再问全班同学:你们可以在一千甚至更多人面前自如地演讲么?可以的请举手。(举手者寥寥,老师请学生讲述原由)

三、在了解何为焦虑、消沉的基础上,陈述产生焦虑等不良心态的“元凶”,进而总结出导致不良应考心态的种种原因:(课件展示)

1)自我期待太高

2)对考试结果的超前担忧

3)被过去考试失败的经历所困扰 4)用脑不科学,事倍功半

5)过度紧张身体、生理等外在因素6)考试态度、动机不正确

„„

„„

四、师:以鲁迅先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引子,鼓舞学生在应对考前焦虑时“见招拆招”。(幻灯片展示)

(第一环节内容小结:本环节以能生成学生探究心理的小故事——神箭手后弈射不中的故事作为引子,引发学生对于“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缘何产生的有意识思索,并通过衔接紧密且能吸引学生自觉营造课堂氛围的几个提问,步步为营地导入到我们本节课的主题中去,为后面的游戏环节作了较好的情绪铺垫。本环节用时10~13分钟)

【第二环节】(约13分钟)

“见招拆招”之游戏篇

一、小游戏A(约5分钟)

第一步骤:老师将一串桂圆低低举起,要求能摘到的学生摘。(学生轻而易举摘到很多)第二步骤:老师再将一串桔子举得较高,要求同第一步骤。

(学生站起或跳起来能摘到)第三步骤:老师最后将大串香蕉高高举起,要求同第一步骤。

(学生摘不到,只能“望蕉兴叹”)提问:大家从这个小游戏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充分思考并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量力而行方能有所收获。不要为自己树立过高的目标,应进行恰当的自我期待)

二、对焦虑曲线图的分析,探讨(约5分钟)

焦虑 幻灯片显示焦虑曲线图

师:请大家按四人小组分组研究、探讨,而后全面地描述出该焦虑曲线图所蕴含的意思。(此过程用时3分钟,要求学生动手写下其所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后,师生共总结: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不可取,但适度焦虑可以让效率更高,所以我们要能直面紧张和焦虑)

三、小游戏b(约3分钟)

第一步骤:要求一组同学以自己认为最快的速度 依次往后传毛公仔。第二步骤:给这组同学以一定压力(其他同学快速鼓掌,制造急促气氛,老师并说掌声停止毛公仔在谁手中就让谁表演节目),再要求他们依次传递毛公仔。

提问其中一个同学:鼓掌前后心情和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适度焦虑的益处)

(第二环节小结:此环节集游戏、图、文于一体,力争让学生在愉快而略带紧张的参与中切身的感受到正确评估自我对摒除不良心态的重要性;适度焦虑(紧张)对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这个环节实际就是运用归因理论让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状态,找回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本环节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设问和同感回应:要能及时提炼和升华学生的发言,并调动学生们在结论性问题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本环节用时约13分)

【第三环节】(约13分钟)

应对考前焦虑之实战篇

一、针对有些同学考前用脑不科学,事半功倍因而导致焦虑的情况提出参考对策,即: 考前三十天作好两件事:(课件展示)

a.适当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老师并做解析)b.强迫自己养成规律的作息。

(老师并做解析)

二、临考前紧张,心跳加速怎么办?

a.师:让我们“吐故纳新”。并作示范。然后师生一起练习。在一张一弛之中,使积压在内心深处的紧张,压抑都吐出来,轻松上阵。

b.解析“我能行”之歌,师生齐朗读。(大声、踌躇满志地)

三、送一副自勉联给学生(课件展示),并解析之,提出期望。

四、音乐播放《从头再来》,播放前告诫学生,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要消沉,不要放弃,因为“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鼓励会唱者一起唱)

(第三环节小结:本环节选取考试前最常出现的不良状况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和借鉴最适合自己的舒缓方法;同时与学生一起作放松练习,即避免了教师的说教式教学,又让学生深得要领;加之此时对励志联,歌曲、词的重新理解,应能使学生产生较大触动,进而学会去调控自身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寄语)(1~2分钟)

师:同学们,考试不是险境,即使它是万里汪洋,只要我们轻松上阵,它就是美丽的千山万水,你会发觉:当你面带自信,驾着轻舟,踏破万重浪,你前方的人生也就变得越来丰富、越来越美丽。希望你们体验人生的淋漓酣畅,一路高歌,跨过一次次考试,登上成功的巅峰!

师: 让我们持平常心,在考试中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大家能不能做到?!

(学生答)

师:最后,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加油!

十二、教学评价与反思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6

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作的安排。美国学者加涅(Robent.Gagne)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1998)中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而学者赖格卢特(Reigeluth)认为,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开展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就其本质而言,则是运用系统方法,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各种物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它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开展物理教学设计及实施活动,旨在提高教师进行物理教学设计的能力。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可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二、物理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物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什么”和“教什么”的设计。这是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需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确立学生学习的起点;②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分阶段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阶段目标的确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这些设计的关键是为了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解决问题要达成的效果,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措施。

第二,“怎么学”和“怎么教”的设计。这是物理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的核心。首先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和选择,然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章节顺序的调整,再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教学目标达成率最大化。

第三,“学得怎样”和“教得怎样”的评估设计。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发,最后都归结到成果如何,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评价是物理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实时监控和阶段性的测评,可以使物理教学设计工作得到不断反馈、矫正,因而更趋完善。从评估反馈中获取一些详实的信息,对整个教学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反馈。

三、物理课程教学设计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

1.剖析学习者的特征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忽视对主体的分析,会使整个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就像一个缺少了灵魂的载体,最后造成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无的放矢”,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对教学对象的主体——学生进行剖析,是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分析的要点包括: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师分析预见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学生认知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对学习兴趣、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的估计,为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学生生活的环境背景。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家庭及社会团体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力的影响,在学生心中是否对教学形成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

2.拆解建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内容标准,精心拆解并重新建构适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1)分层次选取教学内容,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既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掌握,进行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丰满的新的认知结构。

(2)理清教学内容中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关系,思考知识内容中包含的智力因素,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抓住物理教学内容特点,重视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3.落实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与制定

物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达。物理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编制物理教学目标的理论武器。在编制学科单元或课时物理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特别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即包括教育、教养和发展三方面的目标),可操作性和适切性等特征。

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写,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目标的分解,具体包括:对象和行为的表述;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目标要逐级分解到单元和课时,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逐级分解的层次目标应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认知飞跃。在编写时,还要注意物理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区别。

通过对物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

(2)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

(3)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

(4)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内容)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已初步完成。

以下以某教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物质”主题中有关“物质的形态与变化”中一条内容标准“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水沸腾等现象。”编制的物理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点评。endprint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分解后的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了解汽化和液化,能用液化、汽化知识说明生活中有关液化、汽化的现象。

(2)能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水沸腾的现象与过程,了解沸腾,知道沸腾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并了解两种汽化方式的异同点。

(3)能通过实验探究,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了解沸点,认知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4.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匹配

从宏观上来说,物理教学策略的设计,首先是设计者为达到物理教学目标,对教育价值观,各种教育、教学流派所提出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模式的选择。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操作:①组织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确定教学课时,安排教学顺序;②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③选择优化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物理教学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出发点而作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按要达成的不同的物理教学目标(认知方面的、动作技能方面的、情意方面的等)来分类,也可以按达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来分类,还可以按物理教学结构分类。

任何教学目标都不可能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当然,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选择传统的“接受式”、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策略、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以解决某种局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例如,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设问的策略、情境创设的策略、加强知识建构的策略、加强及时反馈以及后期矫正的策略、加强培养物理后续学习技能的策略等等。

5.细化教学单元、课时切割与划分,精致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流程的深度优化

物理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②物理教学内容的范围以及深度、广度应恰当;③物理教学内容的重点要突出;④把握好物理教学内容的难点,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⑤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序、呈现的方式要恰当,要有科学性;⑥练习的匹配与数量,包括练习的质和量,练习的形式与方法,练习的时间等等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6.科学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由于不同的物理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集体授课(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小组教学(包括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个别化教学(包括程序化自学课本、录音自学练习册、计算机自学课件、多媒体学习包和各种个别教学系统等个别化学习技术和方法),是物理教学设计时可供选择的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

(1)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教材的特点;

(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条件;

(5)物理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实际情况;

(6)各种物理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领域;

(7)达到物理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效率、设备和环境的要求。

7.优化组合并运用教学媒体

物理教学需要教学信息的传输,还需要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因此,要使教学产生最佳效果,必须要对物理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选择并进行组合优化。物理教学媒体,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性教学媒体,如教材、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等)、学具、黑板、实验等;另一类是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投影、录音、微视频、计算机及CAI课件等。狭义的教学媒体专指录音、投影、电影、微视频、电脑等现代电教工具,以及书本、语言、黑板、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 物理教学媒体 还包括参观、实验、讲座等。物理教学中,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媒体,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活动,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1)选择教学媒体的一般流程

物理教师要准确、高效地选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建议采取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选择和确定媒体。选择和确定媒体的基本流程是:

①剖析教学目标,确认教学目标的类型;

②列举达成教学目标所需的相关教学活动,确保既定目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

③根据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基本特征的分析,选择一些合适的方式来刺激教学;

④从自己所列的几个备选媒体中,从理论和经验出发,结合学校的硬件条件,选择一个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又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体。

(2)物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教学媒体的选择,一般基于达成物理教学目标并彰显其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包括:

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最佳媒体;

②根据教学情境,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媒体;

③根据物理教学环境选择媒体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刺激;

④根据使用媒体的种类,彰显教学媒体选择的多样性特点;

⑤根据教师对媒体功能和特点的熟悉程度,针对性进行使用和操作训练;

⑥根据教学实效优化组合媒体,组合要相辅相成,要直观易懂、化难为易。

8.科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内容

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学科评价,是以学习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及时的评价和矫正,有利于教师自我调整,并明确下一步教什么、怎样教;以利于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什么、怎样学。从而使教师、学生一起达成既定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依靠总结性评价进行监控反馈,也应是评价的主要方面。总结性评价一般针对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阶段的学习给予成绩或等级,以资激励。

总之,我们不仅要注重物理教学评价的设计,更加要注重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修改原来的物理教学设计或对学习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给予后续帮助。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7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 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 教师予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 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 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 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 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 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 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 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 将自己作为引导者,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 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 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 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等, 需要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思考。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 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例如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并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到机械设计中涉及到的工业生产相关技术、新成就以及发展趋势等, 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生命力以及科学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兴趣。

具体而言, 教师可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机械传动装置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进行齿轮这一环节的教学时,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示范教学, 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紧密转动所带来的传动性, 并且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齿轮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第一个齿轮运转时所带来的其他齿轮转动影响, 分清齿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 教师可运用正例与反例方式, 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例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正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规则与概念, 利用反例将无关特征影响排除, 令学生加深对规则与概念的本质认知。最后, 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也应丰富多彩, 通常机械设计教学相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较为枯燥, 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 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 由于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的逻辑性, 因此教学方式无法像文科类课程一样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让学生讨论。但可利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 通过动手实践实现探究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方法, 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4]。

首先, 教师应在教学顺序上合理设计, 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知识结构, 让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 从普通性到特殊性, 从整体性到部分性, 在不断分化的下位结构原则组织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 教师应遵循让教材网络化、一体化、结构化的原则。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络知识,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机械设计相关案例。例如机械传动装置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首先让学生思考, 接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展示传动装置在不同产品中的运用原理。一体化和结构化指的是让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 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达到怎样的标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 令其学以致用。

4 强化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偏向于理科类, 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让学生对每个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详细了解、深入了解。利用课堂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对机械相关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积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以传动机构归类的教学内容为例, 传动机构可分为三种, 首先为凸轮机构, 其次为偏心轮传动, 最后为曲柄连杆机构。教师首先可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及计算机了解关于手动压力机的相关信息及资料, 整理归类资料后以实践训练的机床为例, 安排手动压力机相关课题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作为项目设计方案, 展开实践教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在实施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设计的课程具有实用价值并让学生了解到价值所在。在课程设计方案上也不应具有唯一性, 可通过令学生主动思考找出多个问题解决方式。教学设计可从机器功能为出发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探索选择适合的电动机和相关零件及传动机构, 全面考虑机器的造型、安装调整、制造工艺、经济可靠、使用维护等问题, 提升其实践能力, 让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对课程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永英, 陈雪娇, 鄢利群, 王丽艳, 李铁军, 宁建荣.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6, v.29;No.156 01:106-108.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8

一教学形式

1. 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和理想之上的自我管理艺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仅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 要将职业目标与人生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 很多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是几场生涯规划报告和讲座无法取代的。当高职生对自身实际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困惑知道如何排解时, 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之中, 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

2. 举行专题报告讲座

针对专业、个性不同的高职生,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可以起到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启蒙的作用, 但却难以指导他们针对社会现实、个人实际做出科学选择, 而在提供与专业、校友等联系紧密的资源、信息方面, 也难以覆盖全面。因而, 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专业、各专业就业方向及学生个性特点, 结合实际开设一些讲座, 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 与学院团委、学生处、就业办及辅导员、班主任合作举办一些活动

通过专业认识、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就业讲座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4. 以院系为平台, 针对不同专业予以施教

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属于公共课教材, 适合于各个专业, 但在内容的编写上过于注重理论细节, 可操作性不强, 且难以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 结合不同的职业及岗位群进行讲解。

总之,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采取理论讲授、社会实践、成功人士进课堂、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相结合的形式, 力求做到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 努力做到目标明确,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促进成长、成才与成功。

二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每个人而言,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自己的大半生,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完美人生的实现意义重大。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应该持之以恒, 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一直到学生毕业, 并在毕业后形成追踪和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由于他们仍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因此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也应循序渐进, 而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 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在高职一年级期间, 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并且能正确评估自己。这一阶段, 要让高职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要尽快熟悉环境, 正确结交朋友, 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学习观念、方式、方法的改变, 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自己具备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与更强的社会责任心,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职二年级期间, 大力拓展基础知识,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状况, 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高职三年级期间, 结合实习与实践培养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在三年级时会到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实习的过程可以了解单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 体验毕业后走上社会时角色的转变, 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奠定基础。

三有关评价考核的问题

1. 关于评价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文化基础和心理行为方面表现较差, 学习理论知识较困难, 但他们年轻, 可塑性强, 动手能力强, 对与专业有关的信息较感兴趣。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评价模式, 以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作用。学习评价模式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设计理念上的突破:突出人本性 (以高职生为主体, 结合高职生的学习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突出思想性 (体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 启发、拓展高职生的思维) ;突出实践性 (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注重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突出职教性 (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 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 。

第一, 评价目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掌握高职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综合能力提升、行为转变等情况, 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为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功能。

第二, 评价原则。评价重结果, 更重过程, 要调动高职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结合提问、辩论、提交调查报告、测试等情况, 综合评价高职生的成绩;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 针对不同主体使用不同标准, 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对高职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贯穿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 用开放、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方案代替一次性的考试考核方式。

第三, 评价方式。评价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 通过高职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2. 关于考核的问题

要探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式, 以利于高职生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并形成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 从而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考核方式要能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原则: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 (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做到知行统一) ;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面对全体高职生, 加强个别指导。要用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高职生, 真诚地期望每一个高职生都能成功, 为高职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 成为高职生的知心朋友) ;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 (要与多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 发挥德育课教师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引领作用)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注重引导高职生把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 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 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 发挥他律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

第一, 考核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考核不适宜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 更不能出现一卷定成绩的现象, 否则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避免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流于形式, 成为纸上谈兵。考核方式为:访谈总结、书写调查报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二, 考核内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认知阶段, 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就难以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和整体产出的质量,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发展的实际激励作用。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平时考勤、日常行为、调查报告等;期中测试——定计划、做准备;期末测试——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及报告。

总之,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施教, 其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高职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 激励其努力奋斗, 发展个性, 发挥才能, 即要能够有效引导高职生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9

关键词:微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基础,教学实践

“机械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主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懂得机械工作原理, 了解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和运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基于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教材在改版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及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院校不可能提供大量和教材完全配套的实训设备, 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优秀视频资源。好的视频资源可以清晰地表现书本上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的内容, 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 如何构建高效的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成为我们一直努力思索的问题。2014 年4 月, 第一届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 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程主要体现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即时间短、内容少、讲解精、效果好。同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反复学习, 利用率高。

二、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 必须在选题、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下功夫。 (1) 选题恰当。微课应选取传统教学中不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课题, 主要应选取教学中的典型、重点及难点, 还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多媒体的表达。 (2) 课程设计。完整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课件、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 应力求实现情景创设新颖、过程精练、实效性强、资源有针对性等。 (3) 视频制作。微课时间短, 除了在教学设计上有特色外, 还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如动画、图表、音视频等方式来表达, 能够吸引眼球。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

以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为例, 采用“讲课式+PPT”的方式进行微课程制作, 并辅以录音和字幕。第一步搜集媒体素材, 制作PPT课件;第二步用录频软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录制视频;第三步对录好的视频进行处理。微课程制作好之后, 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 采用课下自主学习或课上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 学习结束后, 教师必须组织学习讨论和作业辅导, 同时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集中展示,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并尽快解决。为了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升、内化所学知识, 必须做好配套资源的设计, 即课后测试题的设计。学习结束后, 学生需利用网络接收相应的测试题 (以每一个微课件讲解的知识点作为考点) ,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完成后回传, 教师根据考点要求做出评阅, 学生得到最终测试成绩的同时, 还能看到教师反馈, 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再次利用微课件学习, 最终达到每个考点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目的。为了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应注重测试题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如消消看、连连看等游戏闯关型的测试题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反思作为课程的结束环节, 亦是不可或缺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通过反馈, 发现学生普遍能够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但是对演化后的每一种机构的特点不是很明确, 针对上述情况, 对微课程进行改进和再设计, 将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修改为演化过程和演化后导杆机构的特点两节微课件, 分别讲解演化过程和演化后机构的特点。经过再一次的学习和实践, 顺利完成了平面连杆机构的课程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的微课程学习中, 把握好“恰当的选题”“合理的过程”“高效的课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的反馈”及“持续改进”等环节,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同时, 我们应认清职业教育微课程的本质, 采用积极合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不盲目夸大微课程的应用范围;我们应认清微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我们只是通过资源建设, 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应认清职业教育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服务学生的初衷, 不过分强调微课程的呈现效果;我们还应重视微信 (订阅号) + 微课程的平民化方式, 不过分要求学校提供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总之, 职业院校要加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生.机械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3]杨明, 郝双美.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01) .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10

一、课程整合

针对高职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最大限度整合教学资源。明确本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是能够进行常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内容处理上,以需要为准绳,够用为尺度,会用为目标,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机械设计基础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学习的“先导”课程,内容涉及了机器组成的重要部分———常用机构及零部件,承担着对学生基本技能培训、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与应用知识获取,以及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教学场所的拓展

采用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满足学生的自学实验,如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实例展示实验;基础性实验,如带传动、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减速器拆装等实验;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如创新机构的搭接。

教学场所及教学手段从课堂扩展到实验室和实训车间,充分利用模型、零件、机床及其他机械设备等进行现场直观教学、形象教学,甚至到建筑工地观察机器的运转。

2. 实例法学习

适用于零件的结构部分的学习,即“先实践,后理论”,学生在观察实物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释问题,然后带着疑问,怀着一种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理论学习中认识解决问题。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试分析类似零件的区别、特点及用途等,培养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强化多媒体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动态的结构内容,使用多媒体则可使这些内容的展示变得简单、容易。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运动模拟清楚地看到各种机器、机构的外观及整个运动过程,相当于把工程上常用的机构、零部件和设备的结构及运动搬到课堂,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机械的真实结构、运动关系、加工制造方法和工艺等内容。因此,在此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 感官体验法学习

充分利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模型、实物教具及具有声控的教学陈列柜,使学生增强实感,降低学生对机构、零件的认识难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传动机构的学习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动手转动机构模型,感受力的传递,观察机构的运转,并分析讲解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原理,训练学生专业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打破课程间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易于接受和掌握,使理论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培养训练学生形成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岗位专项能力也是极为有利和有效的。

三、改革考核方式

按照“打破课程界限,重在能力培养”的思路,结合职业岗位所需机械工程设计专项能力要求来确定考核标准,采用了“变单一为多元”的方法:考核内容由单科(机械设计)扩展到多科(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计算机绘图等);考核方式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考试+减速器设计+答辩”,成绩由单一的闭卷分改为由“试卷+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答辩”综合评定。成绩评定由单科教师改为多科教师共同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学习。反之,通过对生产实践中具体工程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复习巩固了相关课程的知识,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实践说明:高职教育体系下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工程设计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提高从业能力,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丽云.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初探[J].科技教育, 2010 (26) .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11

【摘 要】分析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 设计色彩课程 职业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62-03

设计色彩课程是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传统的三大构成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共同构筑起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室内设计技术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其专业中所进行的设计色彩教学是不能脱离装饰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单独探讨色彩设计的。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相对孤立,与其相关专业的后续联系性不强,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基础课程的魅力。为了将设计色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探索高职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模式成了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现状。设计色彩课程作为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因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力,世界各国的设计院校纷纷效仿并开设其相关课程,最后发展成为各国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设计课程。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大众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扩招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和后起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的院校都一直沿用相关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教学设置和教学模式,甚至有时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本教材都很相似。就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设计彩色这门课程而言,因受其影响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更不用说具有高职自有的基础设计教学特色。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往往以临摹、写生、向大师学习等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利用专业画笔工具及水粉、水彩、油画等绘画颜料进行设计色彩的练习,教学内容无非是色彩基础理论的教学、色彩构图、各种色调练习、色彩的采集和重构、色彩归纳及装饰色彩训练、各种色彩表现技法的练习等为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练习方法造成了设计色彩课程与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严重脱节,忽略了其专业特色,也没能很好地为该专业服务。同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老套僵化,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发展要求脱节。设计色彩课程是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一方面,设计基础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另一方面,设计基础课程是奠定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较多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依旧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学内容陈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密切联系,而且也没有很好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进行无缝衔接,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其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服务的特性。

2.课程内容缺乏整合,职业化教学成分不足。目前在高职院校,师资不足成为普遍现象,加之各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中自然有欠考虑各开设课程内容是否重复,缺乏应有的整合力。以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因缺乏应有的课程整合能力,出现了较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设计色彩、构成原理、室内设计、室内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存在明显的交叉和重复,这样就有必要对所开设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在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偏重对学生绘画技法、技巧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室内设计实践中针对不同室内空间进行具体的色彩设计应用的引导,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严重脱节,偏离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方式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审美、创造、设计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高职学生学习设计色彩最终还是服务于其专业设计,因而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须向职业化的教学转变,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朝着针对性、应用性的色彩表达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把色彩设计灵活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

(一)结合专业实际,突出“三段式训练”模式,强化基础理论应用。具体如下:

1.色彩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是设计色彩课程必要的教学阶段,也是进行色彩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色彩的写生、临摹、借鉴、想象四段式的基础训练,并结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实际,由浅入深进行设计色彩教学。具体训练从静物、风景写生到两者临摹的阶段,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教学,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及色彩绘画的基本处理手法和绘画技巧;在此基础教学上,结合室内设计工程实例进行借鉴、想象阶段的实际训练,并借助数字化媒介,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推演。写生、临摹阶段是了解和认识色彩的基础阶段;借鉴是由模仿延伸为色彩实际运用阶段;想象是色彩设计能力的提高阶段。学生在这四段式的色彩基础训练中,加深了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掌握了从色彩的初步描绘到思维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2.色彩色调、归纳、重构训练。色调是一幅作品的主旋律,也是衡量设计、绘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色调的分析与研究是设计色彩的主要任务,也是色彩基础训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设计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以及与之相存的形式与内容等,色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据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讲解色调练习时,可结合室内空间六大界面及家具、陈设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冷、暖、中性色调的实际应用练习。在教学时,可多结合任课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讲解室内色彩设计,重点教授案例中材质、灯光等的色彩对整个室内空间整体色调的影响和如何去把握好该室内空间的主体色调。依据该专业,进行色调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概括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室内设计实践中能根据室内空间的实际需要加以灵活运用。

色彩归纳训练是在色彩写实技法练习的基础上,对于同一组色彩画面,通过主观的概括和提炼,以归纳的手法所进行的色彩再现过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色彩小稿的表现形式,快速保留画面整体色彩的主调,减少部分色彩的种类,同时,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性,从画面色彩构图、属性、主体色调等方面进行理性地分析色彩,并迅速地将画面多样的色彩进行概括、提炼,以此来达到一种特定的画面氛围。色彩归纳训练最能反映出设计人员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意图,是设计创新的有利手段之一。通过训练,学生对色彩的归纳能力和驾御画面主观色彩的能力将大大加强。

在进行色彩重构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际,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室内及绘画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资源素材,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色彩的构成、组合及色彩的对比与统一。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利用重构的设计手法并结合学生个人的设计理念,将具象、抽象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的色彩进行转化、移植到个人实际的作品中去。学生通过这种打散、重构的色彩专门训练,无形中加深对色彩设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力都有提升。

3.色彩鉴赏训练。色彩鉴赏训练是全面拓宽学生见识、思路,提高审美情趣和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教学,要打破固有观念,力求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要零距离接轨。深入社会、行业,多参观家居体验馆、艺术馆等的展览作品及教师、行业设计师的优秀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作品,让学生直接体验、感受作品的色彩魅力。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讲解该作品色彩的组合、对比、色调等处理手法,并分析作品色彩设计的构成与实际材料、机理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依据职业需要,设置典型课题,突出实践应用。针对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职业发展需求及就业方向,除了完成如上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还要将设计色彩课程的技能与应用部分进行专业化的课题设置,如“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室内材料色彩设计”、“室内软装色彩设计”等专业化的课题设置,使设计色彩表现应用能真正地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服务,让学生能将色彩设计运用到他们所从事的设计专业中去。在设置好的典型课题中,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室内空间的地面、顶棚、家具、室内软装及室内装饰材料等方面进行色彩表达。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现代数字化媒介,把授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现代数字设备并结合相关设计类软件,以此来代替传统的颜料、画笔等绘画性工具。用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可以很方便利用网络数字图片,对典型课题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和讲评;学生也可利用数字化媒介来进行相关课题的练习。设计色彩课程运用数字化教学模式,不仅可弥补教学中传统案例图片少、可视性不强、人工调色有色差等不足外,还因其修改性强,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业的整体质量。学生通过典型课题的训练后,知道如何在室内空间、室内材料、室内软装设计等中进行相关色彩的实践应用,学生基本上已经能够主导自己的色彩设计任务,也基本达到了职业化教学的目的。

(三)立足岗位需求,引入实际项目,实现职业化教学。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室内设计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因此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须为其专业培养目标而服务。教师将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色彩设计课堂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是实现职业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模拟装饰企业将工程实际项目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并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探讨、分析其各个室内界面、家具、陈设等方面的色彩设计。这样,教师可将色彩基础理论慢慢渗透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3页)主动性、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具体实际问题时,教师可进行专门讲解和分析,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相关色彩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把室内设计实际项目引入色彩设计课堂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外,还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色彩设计课程的职业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其专业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教学方法、模式,把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要摸索出一条既结合专业实际,又具有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一线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双双.浅谈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商情,2011(20)

[2]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杜兵,李晨,杨锦雁.设计色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篇12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能够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 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开发、设计工作 (与本科相区别) 的人才, 更不是仅满足于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 (与中职相区别) 的毕业生。

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1) 学历歧视。学历歧视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分关注文凭, 追求名牌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 其实现实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不少高职学生的业务能力并不比本科生、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他们把中高职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 起薪较低, 不但不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 并且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更不用说“三险一金”等社会福利了。 (2) 学校因素。 (1) 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 盲目开设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 并随意调整课程设置, 造成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 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有待完善。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 即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并未经过实践的培养及锻炼, 试想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呢?二是实践实训条件,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实践实训条件难以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实践实训条件落后, 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 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也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3) 学生自身因素。我们所说的高职就业难,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而绝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且不切实际。他们中的一些人, 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放不下架子,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在这种状态下求职所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再有就是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务实勤学的上进心。

2. 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高职学生虽然是进入了校门, 但是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及学习都没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在知识上, 高职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的结果是不太理想的, 否则不会进职业院校。其次在心理上, 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冷漠, 已在学生心中深深积淀, 使他们对各种课程都怀有厌恶情绪, 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无用、没趣, 为了得到毕业证书, 又不得不勉强应付。由于面对的是这样的学生, 高职教师也开始产生职业厌倦感, 不愿意与学生交流, 大多只是应付教学工作而已, 根本不考虑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3. 高职内涵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的规模已发展到极限, 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2010年将面临“高职生源挑战”,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 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使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特色专业更多。那些不重视内涵发展没有质量的高职必将会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综上所述,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厌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求质量的内涵发展, 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可见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评定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好坏, 关键是看能否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高职教师应抛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 以符合高职特征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高质量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强化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

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在进行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怎样讲清这些知识, 而是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 然后再思考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

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以教师为主体来传授知识, 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

3. 以项目为驱动, 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所谓的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侧重于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视为项目, 但不可以把高速公路本身称为项目。我这里所说的项目则是指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事项, 如“制作年度报表”、“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 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 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不能从概念出发, 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 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5. 符合认知和能力形成的规律。

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说, 先是对事物初步认知 (即实践) 的多次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经验, 经验的积累进而提炼归纳为规律, 即理论, 而理论的形成则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 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设定、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 特别是训练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应符合上述认识规律。要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考虑, 从直观实例出发。

6. 注重过程考核。

考核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应设定合理且可操作的考核方法及制度, 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 (如纪律、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 进行恰当的考核。

四、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及内容

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首先要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必须做到明确、具体、可检验。其次再确定知识目标, 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2. 课程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选取。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训练项目设计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 具有实用性、典型性、可检验性, 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3. 合理选择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 (案例、工件、图纸、工具软件等) 。选择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应满足以下特点: (1) 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 具有对比性和层次性; (2) 与课堂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活动相适应; (3) 能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 (4) 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

4. 科学控制教学过程, 无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得多么

具体明确, 能力训练项目选取得如何好, 职业训练素材选择得多么充分新颖, 如果教学过程控制得不好, 我们的课程教学将会功败垂成。所以项目教学过程的控制是课程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控制设计得好, 则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设计不好, 则会忙乱无序, 教学无法进行, 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设计训练项目, 具体内容包括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怎样融合, 项目训练各个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项目训练步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即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第二步是下达工作任务, 教师出示实例并示范;第三步是教师对学生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指导, 提出必要的建议, 帮助学生完成计划, 最后由教师审定实施计划;第四步是在学生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指导原则和学生一起讨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步是教师提供检验标准, 让学生自行检测;第六步是课堂总结, 教师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 形成体系, 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与此相对应, 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一步是搜集信息 (如图纸、数据等) , 第二步是根据下达的任务制定计划;第三步根据已审定的计划, 做出行动决策, 做好实施准备 (如小组分工、工作图纸、工量具、设备等) ;第四步实施行动;第五步对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测;第六步进行评价 (包括小组评价、小组互评) 。 (2) 训练方法和手段。要求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兴趣。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并要注意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总之, 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对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以及高职教育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动向[J].职业技术与教育, 2005.

上一篇:初中英语创新教育下一篇:安全危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