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引论

2024-10-02

研究型教学引论(精选4篇)

研究型教学引论 篇1

(一) 研究型教学解析

我国学术界对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最为典型的界定有两种:一是从学习方式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研究型教学。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研究型教学是让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学习, 亲身体验, 它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必要补充。二是从课程的角度进行理解和界定, 论述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问题。其内涵大致相当于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选定的课题,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 通过问题的研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 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 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 通过导师的指导帮助, 主动地进行研究型教学的一门课程。文章将研究型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来理解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界定。理念同观念或思想, 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 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模式指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 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 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各个学科和行业均有自己固定模式, 但任何模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也一样。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高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 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 接触科技前沿, 形成探索未知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 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 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创新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 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 师生互动。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 是同中的不同, 辩证地分析, 同与不同是从两个视角考察的结果, 并不违反形式逻辑。所以, 研究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 研究型教学的模式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具体实践更多体现为一种教学的模式。最常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学习模式。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 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 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学生可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 一般要包括:问题分析、信息收集、综合研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等五个阶段, 突出了学生主体性、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重合作等, 所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即改变那种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并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2.基于项目学习模式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问题为基于项目学习模式主要目的, 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两种类型。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相比, 基于项目学习模式更偏重操作和实践活动。基于项目学习模式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 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课堂研讨、直接参与研究课题等, 这些形式使学生直接接触人类未知领域, 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 或者对已知领域重新修正和完善。

(三)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师生观

1.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观。在研究型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由原来的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 他应该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 彼此做出某些调整。而在研究型大学, 由于导师制的实行,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又是学生共同研究的伙伴。

2.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观。研究型教学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选择性, 使学生更好和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指在一定条件下, 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手段等选择的能力;能动性指学生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 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的特点和能力;创造性是学生对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外在事物和对自身的超越。在研究型大学, 由于种种优越条件, 使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最大程度实现了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 高校推行研究型教学势在必行

1.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观念看来, 整个大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接受专业化的知识,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项专门技术和能力的人才。这一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一是知识更新的挑战。英国技术预测专家马丁预测现代知识每隔三五年就更新一次, 而这个周期恰好就是大学学习的平均年限, 如果把大学学习单纯定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上, 那么, 学生毕业之际, 就是他们所学知识淘汰之时。二是素质教育的挑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是一个人拥有知识量的多少, 而是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素质的高低, 亦即不是面向过去继承了多少已有的东西, 而是在继承已有东西的过程中, 是否训练出了面向未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只求知识拥有的多少而不问素质高低的学习已经是一种严重落伍的学习。三是社会生存的挑战。现代社会一方面是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出现的社会对工人就业需求递减的趋势, 另一方面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出现的人才相对过剩的趋势, 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已经形成了高难度的就业问题, 即一个人的社会生存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培养出强有力的社会生存能力, 不能帮助学生在社会上谋取一定的职业或为其谋取一定的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一定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为了迎接这些挑战, 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 学会研究, 学会创新,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种信息, 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只有学会研究, 才能开发智力, 训练思维, 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学会创新, 才能拥有超越他人的生存资本, 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2.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每年都有大批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去就业, 市场机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作用, 即国家取消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 实行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用人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高校培养人才的观念及其模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注重的是人才的学历身份, 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的不仅是人才的学历身份, 更注重的是能力大小。

3.高校推行研究型教学的优势。拥有一流的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的引导;拥有先进教学管理制度, 为开展研究型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崇尚学术研究的传统, 浓厚学术氛围以及多元的文化等, 这些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使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五) 高校推行研究型教学的设想

1.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 把研究型教学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其他形式研究计划, 形成多种类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重组院系, 加强学科交叉。

4.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5.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6.争取校友、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等参与, 形成外围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雄丰.试论研究型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6) :37.

[2]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75.

[3]钱宏达.谈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9) :182.

[4]刘树人.关于研究型教学课程的理性思考[J].学科教育, 2001 (9) :173.

[5]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2002.

SYB创业培训教学改革方向引论 篇2

一、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应成为SYB创业培训教学和实践的首要目标

国家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创业者, 创业具有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掘社会资源, 以及获得认同感、价值感和奉献感的社会功效, 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利润、独立性和一种按照自己节奏的生活方式。但从我国目前创业状况来看并不乐观, 大多数人是在等待就业中, 而不是力争创业, 其中不乏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人们对创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如何消除恐惧心理、激发创业热情成为SYB创业培训教学和实践的首要目标。

从SYB创业培训的目的看, 一是帮助学员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 理清创业思路;二是增强创办企业能力, 提高创业成功率。如果仅基于该目的, SYB创业培训就在一定程度上沦为职业培训, 而失去创业培训的特色。因此, SYB创业培训不能仅仅在于传授学员有关创办企业的知识和提高创办企业的能力, 更重要的在于唤起学员的创业激情。虽然SYB教材的前面两步有创业启蒙教育的内容, 同时SYB培训教学所采用的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七种互动式教学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员的创业热情, 但仍显缺乏足够的力度和强度。俗话说, 心动不如行动。但如果心不动, 就更不可能行动。SYB创业培训要通过大量的身边或本地创业成功的案例, 借鉴保险等行业的培训教学模式, 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 令其产生“心动”的效果, 并且促使学员能始终保持这份热情。同时要让学员认识到, 创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更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SYB创业培训首先重在培养精神, 即创业教育从立业信念开始, 让学员理解创业其实是一种事业, 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只有有了这个意识, 才会成为一生事业的推动力。

二、SYB创业培训的教师应通过后续支持服务弥补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

SYB创业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 这就要求担任SYB创业培训的教师最好本身具有创业实践的直接经验, 在培训过程中, 通过现身说法以提高培训效果。目前来看, 在培训教学中的绝大部分老师自身并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 只是依靠一些现有知识进行些创业能人的介绍、经营理念的讲解、开业程序的指导这些, 使学员不能直接有效的了解到创业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教人创业的前提是“懂行”, 要想让学员对创业培训满意, 教师自己先要做个“懂行”人, 但实际情况又决定了担任SYB创业培训的教师自身无法具有这种直接的实践经验。因此, 要提高培训效果, SYB创业培训的教师可以通过后续支持服务的方式增加间接实践的机会, 以弥补自身直接实践的不足。在SYB创业培训体系当中, 后续支持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只能给学员讲授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学员在创办企业的实践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仅靠课堂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可能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 在学员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过程中,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后续支持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SYB创业培训的教师应积极走出去, 对具备创业项目和资金的学员提供专家指导、办理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咨询、孵化基地实习等后续支持服务, 并通过后续支持服务的方式增加间接实践的机会, 以弥补自身直接实践的不足, 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同时还可积累大量的身边或本地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为自己今后的培训教学提供原始素材。

三、加强创业模拟实践和实行分类指导是提升学员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SYB创业培训课程教学除了来自课堂外, 还有创业模拟实践, 如亲自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窗口、税务部门窗口、银行金融机构咨询了解企业注册、税务登记和融资业务, 走进本区域的市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顾客、分析竞争对手、确定营销计划, 进行网上创业等, 通过模拟实践使学员深化和巩固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创业精神, 为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注重分类指导。所谓分类指导,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分门别类, 科学指导。参加SYB创业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各自以往的相关经验, 进行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社会群众学员, 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 或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挖掘出有创业想法的学员, 对这部分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高校学员, 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业模拟实践活动, 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组织, 经常开展校园创业创新文化活动;二是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孵化。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于2011年, 是阳江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SYB创业培训可以充分依托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以“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 让学员通过全真为主、仿真为辅的市场环境孵化模式, 了解市场、服务社会, 同时, 使他们通过这一良好的锻炼和发展平台, 由校内创业走向校外创业、由温室创业过渡到风险创业, 从而成为SYB创业培训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SYB创业培训教学改革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应成为SYB创业培训教学和实践的首要目标;二是SYB创业培训的教师应通过后续支持服务弥补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三是加强创业模拟实践和实行分类指导是提升学员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后续支持服务,创业模拟实践,分类指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编.创办你的企业.创业意识培训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2]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编.创办你的企业.创业计划培训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研究型教学引论 篇3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其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包含1990年至今累计全文文献800万篇,题录1500余万条。笔者以其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中国高教研究》2000-2011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关注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和学术共同点。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高频被引论文指的是在一个区段内被引次数高于阈值的原创性论文。一般来说,一篇学术文章被同行引用得越多,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也越高。同样,一种期刊载文被引用的频次是衡量其学术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在本研究中,高频被引论文根据高频被引频次阈值确定[2],高频阈值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确定,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根据普莱斯公式计算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刊载论文的高频阈值,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抽取其高频被引论文,采用CNKI的数据分析模型,利用Excel 2010及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高频学术论文的时间分布、核心作者群、重要研究机构以及项目支持分布等方面描述其学术特征。

二、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概况

多年来,《中国高教研究》始终站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前沿,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扑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变化及热点,产生了很多高质量、高引用率的学术论文,这些高频被引论文注重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中国期刊网引文数据库检索得知,2000-2011年十余年间(截止2011年4月),共发表学术论文5541篇,总被引频次为42904次,篇均被引率为7.74次。

进一步确定2000-2011年这一区间的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阈值,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的《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一文。该文仅仅历经4余年被引频次高达254次,确为一篇学术影响力巨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从被引历程来看,也是一篇具有强大学术生命力的文献。而且经过再次检索发现,该文也是《中国高教研究》至今为止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根据前述普莱斯公式计算得知,《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高频阈值确定为12。据此设置检索条件,发现高频被引论文共计1091篇。这些高水平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十年来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的最高研究水准,也反映了我国高教研究的核心领域与学术热点。表1列举了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学术论文的基本信息。

表1还显示,从主题来看,上述10篇(实际为11篇)高频被引学术论文触及高教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及相关核心要素,分别涉及高等工程教育(3篇)、高职教育(3)、高等教育管理(2篇)、高校教师发展(2篇)及高校实践教学(1篇)。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在持续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受到重点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教研究》独辟蹊径,多年来始终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引。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教学及教师发展也正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当中无法回避却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因此,从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前10篇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在这个高等教育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里,研究者和期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研究热点,产生了学术影响力巨大的重要文献。

三、《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

1. 高频被引论文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段性。

根据论文刊发年代对高频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研究历史的动态相关性,提示其发展趋势。由于高频被引频次实际上是总被引频次,也就是指该论文发表被引用的累计总次数,这个指标与时间一般呈反向相关关系。图1展示了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刊载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从高水平论文的刊发时间来看,2004-2005是一个分水岭,2005年至今的分布基本符合被引频次的时间累计效应。进一步的关键词主题分析发现,2005-2004年之前的研究较为分散,主题广泛;2005年之后则呈相反态势,2004-2005年是个顶峰时期,从高频被引论文的刊发量来看,2004-2005年高频被引论文刊发量则呈明显的突现现象。

对于编者和作者而言,进一步追问这种突现现象的缘由,将有助于把握学术研究和具体选题方面的针对性和敏感性,从而引发较好的学术反响。这里有两个层面值得注意。

第一,在宏观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的问题诉求激发了高等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激情。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引领和实践诉求一直是期刊、作者、编者的最高学术传播宗旨,这种引领和诉求很大程度上蕴涵于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与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2004-2005年期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国家诉求最为活跃的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许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行动指南,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向,引发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巨大的学术热情,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紧接着教育部2005年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了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在高职教育领域,国家先后颁布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分别是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而在研究生教育领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05年使在校研究生达到50万人左右,实际上到2005年已达到100万人,招生考试科目以及硕士生学制在这时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规模与学制变化给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形势,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5年又发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规模扩张与创新诉求对研究生教育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选拔制度、学分制、培养成本分担制度、研究生科研创新等主题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顶层设计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源泉,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需求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产生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第二,在微观上,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2004-2005年高频被引学术论文的高频主题词分布,如表2所示。除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教育国际化、学分制、德育”等主题词,在这一时期高频被引学术论文凸显,主要涉及三种研究热点的涌现与交汇。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热点通过三种途径得以显现:(1)传统研究主题的传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这些领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比如高等学校、大学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2)现有研究热点的提升。切合国家顶层教育发展战略,传统的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凸显,比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3)全新研究主题的浮现。借助新时期高教发展的大背景,活跃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孕育了许多新的热词,比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业教育、和谐社会等。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研究主题的冷热也是相对的,编辑与研究者一方面要把握本领域的恒常研究选题,同时需要敏锐捕捉研究中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研究领域的热点转换及主题演变有超前思维,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引领性。

2. 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群比较分散。

对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描述该领域的作者力量分布。依据普赖斯计算公式有关挖掘核心作者的测度算法,确定以2篇高频被引论文数作为核心作者的最低阈值。统计得知,在1091篇高频被引文献中,2篇及以上的高频被引论文作者共60位,是高层次学术高教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但这些作者发表的高频被引论文仅占总数的18%。其中,陈解放、卢铁城等发表高频被引论文6篇,发表5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5位,发表4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9位,发表3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24位,发表2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20位(见表2)。上述群体实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值得注意,上述核心作者和研究力量非常分散,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群众多但在量上相差无几,因此,期刊在凝聚核心作者群体以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集聚效应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 高频被引论文作者所属单位梯次明显但分布较广。

从高频被引论文作者所属机构的分布,可以看出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团队及力量分布。依据普瑞斯公式计算以7篇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最低阈值。图2显示了发表高频被引论文7篇及以上的核心研究机构,共31个。这些机构基本上代表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次:浙江大学以72篇高居榜首;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等9个单位分别发表高频学术论文12-32篇不等,显示出强劲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准;其余21个单位发文量在7-10篇,也是我国高教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发现,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强势的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等仍旧保持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实力;而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尤其是国家不同类型地方院校发展的支持,这些单位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都显示出巨大前景和良好势头,多源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核心机构呈动态的非均衡布局,而且这一趋势将继续持续下去。

4. 高频被引论文基金支持严重不足但类型多样化。

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也是高水平学术论文产生的重要基础。研究中进一步对高频被引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091篇高频学术论文中,得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的仅有23篇,仅占总数的2.1%,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全国教科规划等仅有13篇。高水平论文研究的项目支持严重不足,从长远来看,将会影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可持续性。不过,在项目支持的类型中发现,高教研究的学科交叉特征比较明显,科研项目类型分别来自自然基金、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软科学研究计划、地方教委基金、美国福特研究计划、地方人才发展基金等,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途径支持力度以及学科交叉特征。尽管高等教育研究可能与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自觉、学术敏感性以及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关,但从学术期刊的发展以及个体学术发展来看,寻求高层次项目支持高水平成果仍然是一个趋势,表明这一领域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

四、结论与建议

利用被引频次评价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正在受到关注,期刊被引频次是由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构成的,期刊上的论文被引频次越多,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学术热点的捕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中国高教研究》为分析样本,对2000-2011年刊载文献中的1091篇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其学术特征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期刊及编辑需要紧紧把握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等方面关注顶层设计中的理论难题与前沿问题,关注高教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栏目进一步优化,多发、连发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对高被引作者的论文多发、优先发表,对有些专家和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甚至可以因人设栏。对于某些议题,编辑可以组织一些专家先讨论,再请他们撰写。这些都可以产生栏目轰动效应,对提高被引频次和扩大刊物影响大有裨益。第二,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研习者需要时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理解国家顶层战略、感知实践需求是最重要的学科和研究导向,以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可持续的学术发展规划,团队合作的学术探索风格,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焦虑,从而确立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方可产生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02):15-17.

体育学术批评引论 篇4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维层次论,学术批评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 中国民众日益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体育领域积极响应, 制定下发《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 这标志着新时期中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笔者对当前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我们拟将创造科研论文的社会情势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低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文论表现为原封不动的文字抄袭, 至多发展为一种拼凑式的文字抄袭游戏, 作者们仅仅出于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考虑;第二层为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文论表现为被替换文字符号内容的观点抄袭, 至多发展为一种拼凑式的观点抄袭游戏, 在天花乱坠的观点引证之后并没有提出新观点, 作者们对实现美好生活考虑的同时, 表现出遵循科研范式的热情。

文字抄袭游戏呈阶段性特点, 大致同步于职称评定、学位获得、课题结题等现实生活过程。当限定时间的临近, 学术实质进展无影无踪时, 我们看到他们匆忙的形象, 在走完必须的人生“阶段”后, 于学界蒸发。这一价值取向的实质反映出参与者为生活而学术, 却又肆无忌惮的学术腐败过程。人生价值的选择成为该层面产生的导火索。我们不能肯定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 将职业要求奉为人生准则。面对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选择机会, 将追求别墅、高档汽车、漂亮女人、名声等奉为人生信条, 在对其迷恋的人生旅途中, 处于边缘理想的学术创造活动必然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生坎坷, 面对这种“坎坷”, 他们往往不屑一顾但又必须从事, “光天化日”之下的“横征暴敛”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目标的锁定使他们果敢置身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皓首穷经”, 辅以主观臆断的“随机抽样”方式开始了原封不动的文字搬运工作, 最终产出大批学术垃圾。这些学术垃圾的生产过程大致表现为:拼凑式的文字抄袭游戏。

当下职称评定一般要求被评者在三方面有所建树, 即学位、课题、论文, 这是发展制度促进学术繁荣的表征。拟就某一研究领域开始文字组装与拼凑, 对题名、摘要、章节目录进行文字叙述风格与方式替换, 对内容进行文字微调的改头换面工作。跨学科的文字抄袭游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风行使得科研工作者日益重视新学科、潜学科领域建设, 何况体育科学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质, 将母学科研究成果照搬照抄至体育领域, 隐蔽程度高, 难于被学人察觉。观点抄袭游戏依然同步于职称评定、学位获得、课题结题等现实生活过程。这一价值取向的实质反映出参与者为生活而学术, 却又有所顾忌的学术堕落过程。此外, 还有一层意义不可忽略, 即制度制约与反作用力的影响, 比起学术堕落, 制度影响很有点无可奈何的意味。原封不动的文字拼凑令人憎恨, 多元变换的观点抄袭则使人心存疑虑。譬如同一方法论的“XX运动学分析”, 将健美操、篮球、蹦床等项目动作作为对象选择, “近亲繁殖”出庞大的论文群, 何况方法论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将衍生出乘积式的论文群。

拼凑式文字抄袭游戏的圆满结束需要学术媒体的承载, 恰恰极少部分学术媒体在成果筛选环节有意识放纵, 甚至它们也滑入该层面所营造的社会情势中不能自拔, 为滋生垃圾学术供奉温床。显著特征即是“增刊”泛滥成灾, “专集”、“春夏秋冬集”变着花样的来, “版面费”一路看涨, 论文质量低得吓人。与其说是人类智慧的符号化交流与传承, 还不如极端认为是专为个别“问题先生”留的后路。各种期刊评价的稿源未将“增刊”一并列入, 促使部分期刊视“增刊”为创收途径与人情场所, 发行对象范围锁定为发文作者, 单为“问题”作者开的专列。各级课题、职称、学位的归口管理和审批部门把关不严, 间接助长了该情势的繁衍。行业自律在新时期中国, 富于想象, 流于形式, 人民讨伐声浪隆隆, 行业照例生气勃勃, 迫不得已只能顺从民意, 采取行政手段, 树典型, 搞批评。近日教育部通报批评部分期刊违规敛财, 要求其遵守学术规范, 抵制学术腐败的行动大快人心,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问题的深化与泛化。结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间接带动了学术期刊扩版的风行, 制度要求的不断提升, 重复成果的批量生产, 学术质量的迅猛下降。建议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其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璐:《李力研体育学术精神追忆》《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1 (4) 336-338。

[2]黄璐、吴新宇、佘梦兴等:《中国是否产生过体育》,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1) 1-6。

[3]黄璐:《“中国没产生过体育”——兼评〈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文及其评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8 (1) 3-6。

[4]黄璐、刘建国:《体育学纯粹理性批判》,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1) 1-5。

[5]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3 (3) 239-242。

[6]李力研:《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6) 1-6。

上一篇: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下一篇:新生儿黄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