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模式

2024-10-07

研究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1

近年来,广西大学一直秉承“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广西新发展的战略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型大学自然需要研究型教学, 本科课程也不例外。 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 它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内涵:1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2要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空间,努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3要做到本科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接触课程前沿知识。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 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现广西大学 “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 ”的办学思路 ,如何实现本科课程的研究型教学, 笔者结合自己讲授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决策课程的体会,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1教学内容要延伸

财务决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等三大决策。 追求财务决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创新精神。 从目前广西大学使用的财务决策学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问题。 这样的内容安排虽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但笔者认为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延伸和扩展。

1.1从上市公司到非上市公司的延伸

目前的“财务决策学”实际上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资本市场财务决策学,对非上市公司的适应性较差,而非上市公司占我国公司总数的90%以上, 当前的财务决策学内容显然是关注了重点的少数。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然不完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非上市公司多,因此财务决策学教材内容不能简单沿袭西方“资本市场财务决策学”的内容,因为西方“资本市场财务决策学”不能够满足我国公司理财的实践需要。

再者,绝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都是到非上市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要使“财务决策学”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时从资本市场视角扩展到一般企业视角,要扩展公司投融资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 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如果换做是非上市公司,那么该怎样做融资决策,该如何进行收益分配等。

1.2从股东财务向利益相关者财务的延伸

目前,财务决策学作为决策的标准,依然强调的是股东的价值, 忽视了社会价值。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在历史上出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下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却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比如资本对劳动的严重剥削引起劳资纠纷,企业过度追求股东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使得人们日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这种在财务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中,仅仅考虑股东利益需求的、狭隘的传统财务决策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阐述企业理财目标时,要在其主要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 ) 之外强调企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不要忽视社会责任。 我国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的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资格辅导教材《财务管理》,从2010年起在教材中就明确指出,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理财目标才是企业最优的财务目标。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课程论文, 形成课程学习的研究成果。

2教学方法要创新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单向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精神,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笔者曾尝试在财务决策课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问题导入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一起思考,真正做到研究型教学。 在财务决策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尝试使用问题导入法,即根据财务决策的课堂教学内容,先适当设计一个简单的引题,让学生在没学具体的知识点之前,根据过去已学的财务决策原理自行思考,然后教师再答疑解惑。 有时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完整堂课,学生并不“买账”,他们可能爱听不听,出现“听觉疲劳”或“视觉疲劳”。 而在问题导入法下,由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老师再“画龙点睛”,是比较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能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

2.2真实案例教学法

通过现实案例来诠释财务理论知识,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就更容易接受和消化这些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财务决策课程“资金时间价值”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自己动手设计了“现实化”的案例———个人住房贷款月还款额计算案例。 在具体讲授现值、终值等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原理知识点之前,在课前笔者总是先收集一则最近一段时间出现在财经媒体上的, 有关个人住房贷款的新闻, 撰写成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案例。 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案例中的房贷月供额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与等额本金还款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通过阅读这个案例,学生就会对即将要学习的资金时间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案例中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某个学生的家里(或者亲朋好友)正在以按揭形式购买住房,所以他很想知道如何计算每月还款额,等额本息法与等额本金法选择哪种还款方式更好,这样就能立即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知识点的兴趣。 通过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就能将《财务决策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完全联系在一起。

2.3网络互动教学法

如今的大学生除了课堂之外, 很少有面对面的机会跟任课老师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 因此,开展网上沟通、网络提问与答疑,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每个班级在上财务决策第一堂课时, 笔者除了会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给学生外,一定还会留下其他网络联系方式,如QQ号码、电子邮箱、微信群等。 所以,课后关于财务决策课程,学生有任何不懂的问题, 随时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微信群、QQ、电子邮箱等,与老师在网上取得联系,在网络上获取任课老师的答疑解惑。

2.4“去公式化”教学法

财务决策课程涉及到的各类计算公式较多, 整门课程学下来有近200个计算公式。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各类财务计算公式让他们很头疼,从而对课程的学习望而生畏。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运用这些财务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老师仅仅是要求学生强行记住每个财务公式,这样过一段时间后,财务公式肯定就被学生抛到九霄云外了,此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与其告诉学生公式是怎样的,不如告诉学生公式是怎么来的,其计算原理是什么。 学生了解了每个财务公式的来源与计算原理,就可以完成计算, 从而就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财务公式了, 这就是财务决策 “去公式化 ”教学法 。 在这种教学法下 ,由于学生抛开了那些复杂的财务计算公式,所以对财务学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就会明显提高。

3教学手段要优化

3.1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财务决策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财务决策课程的实践性, 克服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教师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 画、文字、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把财务决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EXCEL软件中各 种财务决 策函数 (如PV、FV、PMT、NPV、 IRR、RATE等 )的操作等内容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效激发学生课外研究和实践的兴趣,这是传统“黑板板书”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3.2尽量摒弃“板书式”电子教案

在财务决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板书式”电子教案,并要追求电子教案的时效性。 在电子教案的设计和规划上, 教师要充分考虑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专长, 使教案有启发、 有悬念、有表现、有思考,彻底改变“通篇文字”的板书式电子教案,能借助图片、表格表现的内容,就尽量不要用文字来表现。 同时,鉴于各项会计法律法规更新较快的特点, 教师各学期均要依据最新的会计法规、适时动态更新自己的教案。

4教学考核要变革

目前, 广西大学财务决策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在我校的实践中, 平时成绩一般占30%权重,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一般占70%权重。 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任课教师一般是根据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小组案例讨论的情况来评定;期末考试大多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 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平时上不上课无所谓,只要考试前针对老师划定的复习范围认真复习, 生搬硬套 《财务决策学》教材上的各种公式,往往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课程考核成绩。 在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任课教师通过试卷只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至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是无法了解到的, 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也需要研究型的考核方法, 研究型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灵活应用财务决策中基本决策理论的能力,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改革财务决策课程考核方式,就要改变目前“重期末卷面考试、轻平时学习过程”的倾向,教师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建议将平时成绩的权重提高到50%以上,平时成绩可由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课堂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第三方评价小组评价、课程论文等若干部分构成,以引起学生重视财务决策课程平时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5课外教学要重视

研究型教学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在财务决策课程教学中,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财务决策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研究和探索书本以外的东西。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 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财务文献的能力, 进而逐步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外教学中,教师在基本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 这些学习研究问题, 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也可以是与财务决策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笔者经常鼓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组队参加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在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要自己研究很多财务决策问题,如新设公司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进行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价、如何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如何进行项目敏感性分析等,这样学生就将课堂知识运用到了具体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研究能力。

总之,在本科生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这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随着广西大学“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推进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将继续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加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2

作者简介:陈娜(1975-),女,湖南溆浦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上课“一言堂”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研”在“教”和“学”中的重要功能,在侧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怎样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语言技能练习结合,怎样进行课程设置,建立怎样的评估机制,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之门,非常值得探讨和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研究型教学理念来自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自实施分级教学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理念,更有助于本科生在思维上实现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主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建立稳定和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可以说,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技能的获得,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在培养思维的同时,通过进行研究性活动提高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成为创新性复合型军事人才,满足毕业后的岗位需要和国际交流需要做准备。

因此,我校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同,更侧重学生中心论和自主学习论,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任务为依托、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索相结合,突出“研”在“教”和“学”中的重要功能,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求知欲和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任务研究和课外实践。

课堂教学 以每一单元文化主题为主线,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4个领域里实施“跳跃型平台式授课”。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记叙文、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等文学体裁,以及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课堂上突出“精讲”,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进行语言模拟操练,促进学员主动思考、互动交流。

任务研究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以小组形式开展。鼓励学员学以致用,根据课堂教学中习得的语言技能、思维模式和科研方法,结合学习兴趣,设计任务。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完成任务。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问题和不足,积极调整学习策略。任务设计基于军校学员实际情况,体现军事特色,突出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包括:完成英语快速阅读100篇、制作一份英文版大学学习规划书、完成一次英语辩论赛、设计英文报头版、写作一篇英语新闻稿、建立一个英语休闲网站、积累军事项目/军事体育百科全书英文条目、用英语撰写战争科幻类文章等等。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与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日后工作所必要的言语交流方法。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改善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的。在我国许多的大学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相比于精读教学,泛读教学模式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众多高职院校中閱读课常常是语法课与自习课,根本没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

一、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是“重教轻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对教师与书本权威的盲目迷信,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得到提高,导致我国在各个领域创新能力不足,而研究型教学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如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缺少足够的创新能力显然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引入研究型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把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位置,而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通过他自己去解决不仅提升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并且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研究型教学模式严格来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带着研究去教,而学生又带着研究去学,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相互间通过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

1.创设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立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设置问题时应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来定,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不断的深化进行探究,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相互协作。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确定问题后,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将资料进行分类与整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与纠正,学生通过翻阅不同的书籍及网上查找的资料收集各类关于该文章的内容资讯,小组成员展开问题的挑选与处理,体会到探讨协作的收获。

3.稳固新知。很多人认为既然运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何还需要常规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系的学生英语水平还较弱,而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提升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吸收和强化新的知识,加深对文章内容词汇的理解。

4.成效交流。成效交流是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对之前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本组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总结后的问题提出来,运用多媒体的方法一组一组的进行展开报告,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换意见进行交流,教师这个时候应对每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那些与课文内容不相关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提出文章中对学生今后岗位相关联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应用。

5.认知体会。认知体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上的实践时期,这个时候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收集资料,选择合适的资讯解决遇到的问题,调查探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通过研究探讨,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使研究型教学模式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长华,徐辉,于瑶.浅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4):77-78.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有着极为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如何在《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是培养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

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一直以成熟、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 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被动地接受, 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环节通常按照规定的课程设计题目开展,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渐进式的设计训练, 在之后面对课程设计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 简单模仿、甚至照搬照抄, 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改革思路

建构主义的认知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建构起来的[3,4,5]。近年来, 由MIT、瑞典皇家工程学院等发起并得到工程教育界及产业界积极肯定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它是基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全生命周期的教学,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和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 (即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6]。实践证明, 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机械原理》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显然, 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借鉴。

在机械原理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提出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 变“师教生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淡化技术细节,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知识传授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研究中完成课程学习, 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具体实践过程中, 我们探索和建立了基于设计专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即在理论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穿插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专题, 建立面向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面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最后, 改革实践环节, 即改变传统单纯按照既定题目开展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倡因材施教, 规定题目和自选开放性题目并重, 促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自选的开放性题目可以是理论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的延伸和拓展, 也可以来自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三、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将理论教学与历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内容相结合, 将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提炼、分解, 结合理论知识点确立设计专题。

1.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 主要由课堂理论授课和组织学生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展开调研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 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 通过分析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在组织学生调研过程中, 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机械类型将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类。通过分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机械类型中存在的问题, 继而有目的地针对不同问题设定相应的设计专题。比如, 功能原理设计、运动规律设计、机构型式设计、系统协调设计等。同时结合理论教学的知识点讲授, 以及后期学生的课堂讨论, 设计作品的课堂点评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进程中, 启发其创新思维, 改变传统教师理论授课的“我要教”为学生的“我要学”。

2.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中,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手段进行调研、结果整理分类以及根据调研结果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引导其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 继而针对设定的设计专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多方案创新构思、展示和讨论,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掌握设计专题中蕴含的基本概念, 扩展课堂所学知识, 学会设计原理的灵活运用, 在这一自身逐步探索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中, 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 创造性思维得以进一步训练和拓展。

3.完成了基于设计专题的理论教学过程之后, 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训练, 改变了传统的到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头绪, 无从下手的状况。此时, 针对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 可以灵活把握。即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教师规定的题目, 但更加鼓励学生继续综合、修改和完善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设计专题的设计成果, 进而从中筛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并进一步进行后期的改进、制作及创新性试验等工程实践活动, 为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准备。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1.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 实践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是对单个知识的掌握, 更主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 并最终形成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给学生灌输了一大堆缺乏联系的知识, 导致知识的碎片化, 而往往又缺乏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手段。《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这种建构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针对特定课程内容的研究中完成的, 是典型的“做中学”模式。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的教、学相辅模式, 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同时便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成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导者, 而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

总之, 希望本次对于《机械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 能探索出一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并且通过今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断获得完善, 以此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亮波, 孔健益, 黄美发, 等.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 2012, 12 (37) :21-23.

[2]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0) :30-34.

[3]David Jonassen et al., ,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Vol.9 No.2, 1995.

[4]Brent G.Wilson,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5]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1995.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5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

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6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是针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提出来的,在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然后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笔者认为,应该运用过程启发式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2.元认知教学法。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比如我现在解一道题,我用什么方法思考呢?是简便方法还是笨拙方法?这种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因为元认知是针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元认知很大的功能就是能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能更加科学、和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进行元认知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主要是关于怎样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其二,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思考不好、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会更好,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再遇到问题,他们就知道应该用简便方法去思考,不用笨拙方法。其三,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元认知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监视,一个是自我控制,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监视自己,是否要用好方法去思考。

因此,元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什么方法思考问题,这方法好不好,这是监视,之后要实施控制。如果发现这是好方法,就继续下去;当发现自己方法不得当时,就开始控制,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元认知监控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但是这种监控很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把思维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注意自己在运用什么方法思考,因此,要培养元认知监控的能力,就要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自我提问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比如说,一个题拿到手后,我首先该干什么呢?我应该分析问题,因此问自己“我仔细分析问题没有?”问题分析之后,接着该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没有?自己问自己,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延伸,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提问,逐渐转变为自我提问自我启发。

3.研究性学习指导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研究性学习究竟怎么搞,人们又普遍感到困惑。因为相对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少直接经验。这种方式下所获得的知识缺乏活力,特别是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可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怎样发挥呢?笔者认为,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其一,教给学生关于如何研究的基本知识;其二,教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关于如何提问、如何查资料、如何做实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写论文等;其三,运用样例启发、修正思路、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样例启发是指用样例来说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修正思路的指导方法是指在学生有了初步研究意向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给他们以具体的修正思路或明确界定问题的指导。及时点拨是指教师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给以具体点拨与指导。

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治学型学习主要用于业余学习,是指学习者带着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主动地在该领域查寻、搜集资料(包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尝试建构新理论,从而掌握该领域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治学型学习既不像自学那样以教材的学习为主,也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通过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去体验和掌握科学的一般过程、方法和原理,它更强调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注意对某个领域的特殊兴趣的培养。通过治学型学习来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么进行治学型学习指导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其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其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科学处理资料的能力;其三,培养理论构建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其四,培养献身科学、严谨求实、合作共事、独立钻研的治学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打算探索以过程教学为重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共同试验、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几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导辨议法、角色模拟法、课业实践教学法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1.引导辨议法。(1)引导辨议法的内涵和依据。所谓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引导辨议法的意义与效果。

“引导辨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优化过程、淡化结果、注重实践。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真切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活动。

2.角色模拟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顾名思义,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观察、模拟,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创造、活动相结合,通过社会角色的互换,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法。

(1)角色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分析。角色模拟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沿着从观察到模拟,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创造能力,使之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提高了学习兴趣。是一种过程式教学法。

(2)角色模拟教学法的有利因素。第一,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锻炼和培养了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和模拟、实践、思维及创新等能力。第二,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由于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积极思维,积极实践,努力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有趣的、生动的、使人探索的角色模拟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感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实践化、创新化,实践证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课业实践教学法。(1)实务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法律课上引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案例分析等。(2)实事教学:是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利用课前10分钟开辟了“时事与观察”,由同学们谈对自己感受最深或影响很大的事,并对这些事进行分析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关心时政,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3)实地教学:是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社会、提高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践行模式应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接触社会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活动在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验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有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多样化教学模式。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窮,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多样化已成势所必行。

2.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显示了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的趋势。

3.由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到重“学”为主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将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型教学法的理论体系与践行模式构建研究》。

卫生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篇7

关键词:卫生管理,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卫生管理专业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经济学中“以需定供”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培养, 也就是说, 医学院校对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卫生管理岗位的需求。卫生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职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卫生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科室的岗位基本以事务性工作为主, 因而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外, 更需要其具备发现并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管理技巧等。

但是, 据胡月就专业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在南京医科大学各级卫生管理本科生中展开的调查[1], 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 以及教师的授课模式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不满意。同时, 调研还发现卫生管理学生对需加强的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的选择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社会实践、实例教学和场景模拟教学。实际上, 这一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全国医院院校在培养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相似, 涉及管理、经济、社会医学、心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知识点基本上是成体系地出现在实际的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因此在传授了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各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寓于一个主题之中, 研究型教学就是能实现对知识进行整体传授的一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最初由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 并被柏林大学成功实践, 随后引入美国得到完善与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高校教育中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 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用课题为中心, 以课题研究为手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2]。

根据以上阐述, 可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过程科研化, 科研活动教学化[3]。在研究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即教师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也即学生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的学习方式。经验表明, 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关键在于精炼课堂教学 (理论教学) , 强化实践教学, 活化课外自学 (自主研学) 。

三、研究型教学在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

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安排上要采取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的思路, 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4]。

(一) 研究型教学在基础性课程中的应用

在这个环节,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且有重点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并能准确地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 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也应该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专业的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利用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以及由此得出的理论开阔学生研析问题的思路, 使得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同时, 案例讨论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开发智慧和提高创造力。

对于教师而言, 在案例教学中,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学习的义务以及讨论的动力, 这可以通过案例选择和方案设计来实现。另一方面是有效地控制整个讨论过程, 包括引导学生采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最后还需要教师很好地处理案例分析结果。一般而言, 案例分析没有唯一结论, 留下很多悬而未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会产生“纸上谈兵”之感, 教师要注意讨论的总结, 引导学生重视分析过程。

(二) 研究型教学在综合性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综合性科研实践环节是着力让学生通过举办讲座、报告, 或者撰写文章的形式对基础性课程环节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与检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通过信息搜集与整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 采用报告或文章撰写的形式进行综合性科研教学, 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学生确定命题, 或者协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选择命题;二是协助学生开拓更为广泛的信息搜集渠道, 整理信息、提炼信息, 最终运用这些信息给出命题的解决方案;三是鼓励并引导学生将研究结果在刊物上发表, 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研究过程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研究型教学在创新性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创新性科研实践全面地阐述了什么是研究型教学。在这个环节, 在结合学科发展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专业科研领域, 也即寓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系统思维能力, 并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

在这个环节中, “项目导向”是核心思想。对于教师而言, 一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既有的科研课题之中, 根据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能力, 相应地分配科研工作任务。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每位学生只可能参与整个课题中的一个环节, 但是必须要让所有学生熟悉项目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详细信息;二是可以让学生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自主确定研究主题, 分组展开研究, 相对而言, 这种模式一般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工作就是协助学生确定项目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案, 并控制整个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四、卫生管理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须注意的问题

为了配合以上卫生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实践的开展, 除了需要加强教师主观认识和客观素质之外, 从医学院校的角度, 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制等都需要相应地调整。

(一) 基础知识的授课模式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基础理论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目前, 国内大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延续了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即多个教师分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对于管理学这类综合性学科来说并不完全科学, 至少并不能有效支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因为教师们不同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致, 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更新课程知识, 以至于在开展多种研究型教学活动时, 例如案例讨论、文章撰写、项目研究等会同时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分析。然而, 医学类专业教学中一些好的方法, 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实践教学等应被积极引入到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

(二) 调整课程结构, 加大实习比例

教学实习是卫生管理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环节, 也是研究型教学的有力支撑, 因为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都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并获取信息。因此, 学校应在加强与卫生行政、卫生医疗单位沟通的同时, 根据本专业学生在不同年级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差异, 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由浅入深地将时间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例如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在假期围绕社区卫生服务, 农村卫生经济、医疗保险等问题进行专题社会调查, 或安排学生到卫生行政机构或医院职能科室进行见习, 训练管理技能。

(三) 评价体系的转型

由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形式多种多样, 教学效果的体现也是多维的, 因此传统的仅以结果为标准的考核考评方式并不能满足需求。

从学生角度, 在研究型教学中, 学生学业评价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的综合性知识技能的测评, 突出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评价。具体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假期实习等, 多方面地测量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试等形式。

从教师角度, 应以学生评价为主, 兼顾专家评价和同行评价, 评价内容应包括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改进的建议。需要指出的是, 应尽量避免只以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和学术成就的数量与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 而对教学只有工作量的规定, 从而教学水平和业绩沦为“软指标”, 抑制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相反地, 学校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月.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3) .

[2]杨芳.数学公共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之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4]江震.卫生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理性思考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4) .

心理统计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篇8

关键词:心理统计课,教学,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 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作为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学科之一, 心理统计学课程以讲授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量化研究工具为主, 学习难度在专业课中相对较大, 主要表现在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保证学生易学、愿学是摆在该专业的授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 如何提高高校心理统计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借鉴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对增进高校心理统计课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心理统计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要求

在高等学校心理统计课的课程教学中, 依然保留比较明显的传统学校教育的特征, 即偏重于单纯的知识讲授, “我讲你听”的以教师一个人的独白为主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使用, 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让许多学生对统计课感到“头痛”, 影响了心理统计课的教学效果。表面看, 这是教与学的冲突, 实质是折射出了心理统计课的供需矛盾。实际上, 根据调研,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统计课是有用的, 有学习需求。就看我们怎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由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迫在眉睫。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由包办者变成引导者, 学生以创新的学习来取代传统式的学习, 以参与性的学习来取代被动式的学习,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心理统计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 心理统计学建设虽然取得不少可喜成绩, 但总体情况看, 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心理统计学研究的学术人才队伍还需发展壮大系统性、厚实性累累研究硕果的结出有待时日。我国大学心理学本科心理统计学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将会使不少优秀心理学大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富有灵气的创新成果将会丰富心理统计学知识宝库。他们在学术上逐渐成长使得他们加入心理统计学研究的学术人才队伍, 并使之壮大成为可能。

2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与措施

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主要有两点, 其一,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引导者。其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围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在心理统计课教学中,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学生讲授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运用部分内容由学生讲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使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创新。这主要涉及如下环节:第一, 分组:将班里同学分组。在分组中采取能力互补原则, 每组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第二, 分配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每组人数的多少, 将教师指定的章节分配给各个小组, 每一小组负责一章的教学任务, 并规定每一章节所需课时。在小组内部, 将一章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给每一成员, 要求小组中每位成员都要上台讲课。第三, 备课:学生根据所要讲的章节内容, 广泛搜集资料, 准备讲稿, 制作PPT课件。第四, 讲课:这一阶段, 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 各小组讲授所负责的章节内容, 利用PPT展示板书, 完成讲授任务。第五, 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与学生沟通, 主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态度,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及时对教学予以改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情况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作出相应合理的调整, 形成动态的反馈机制。

2.2 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首先, 在开课之初, 教师要通过自己精彩的讲解, 把学生引入心理统计学原理的课堂, 了解心理统计学科的基本知识, 同时, 也给学生作示范, 为学生接下来的讲课提供一个参照标准。其次, 在学生备课阶段, 教师对各小组所讲章节的重点、难点给予指导。最后, 在学生讲课后, 教师对学生讲课情况作出评价, 并对学生未讲清楚的地方或忽视的环节进行补充和扩展。

3 实施研究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根据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心理统计课研究型课堂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要进行有效地师生互动

研究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互动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 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目前, 互动也有几种有效的形式, 如遴选一些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组织讨论课, 教师在其间引导、控制节奏) 。同时, 课程论文报告会也是相当好的互动形式, 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还有就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 为学生开辟第二个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必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建立《心理统计学》课程网站可以实现教学网络化。把教学计划、课程提纲、讲义、作业要求等课堂内容都放到网站上, 讲义和资料都可以下载, 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必为了记笔记而耽搁专心听讲的时间, 从而保证他们上课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建立专门的QQ群进行答疑和信息反馈、布置和递交作业, 加强师生交流。学生还可以在QQ群上发表个人思想、学习中的收获和改进意见。另外, 我们还把相关章节以及就某一问题的最新进展的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放到网上, 最大可能地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 保证授课的知识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激发他们学习心理统计课的兴趣, 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也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SPSS社会统计软件是心理学科研中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 因此, 在教学中引入SPSS社会统计软件, 教会学生使用SPSS。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SPSS的使用, 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SPSS进行科研统计, 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在机房完成。另外, 成立SPSS兴趣学习小组, 针对某一课题让学生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研究报告, 向杂志社投稿。这样既为大学生挑战杯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 研究型教学对增进高校心理统计课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需要指出, 为增强心理统计课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对心理统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灌输论”这一教育原则的否定。“灌输论”在心理统计课的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区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灌输论”的教育原则。新形势下, 应该改革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灌输论”的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9

近年来,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人文基础薄弱, 在思想深度和广度、思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戴炜栋, 2007;宋林珊, 2012) 。近年来, 国内英语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着眼于英语专业如何回归人文学科本位, 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胡文仲、孙有中, 2006) 。因此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了研究型“语言工作坊 (workshop)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笔者以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共130人) 为研究对象, 在研究中, 笔者发现, 研究型“语言工作坊 (workshop) ”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与利用, 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同时, 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微课”资源, 探究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手段

“工作坊 (workshop) ”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 英文简称为“workshop”, 主要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个概念源于教育心理学, 是将由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 (如对话、沟通、共同探讨、共同调查、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规划或行动方案等) 串联起来, 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过程。这种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集研究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参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语言工作坊”是一种参与体验互动式的语言学习模式, 它将主题学习与互动相结合, 教学互长, 鼓励参与和思辨、创新以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团体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 使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共同研究思考, 提出方案, 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深入应用, 微课成为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学习形式。微课 (Micro-lecture) 的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acgrew教授 (1993) 所提出的“60秒课程”, 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1995) 所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David Penrose (2008) 提出的。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 国内外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主要涉及三大类。第一, 微课基本理论。很多涉及微课的文章只是介绍了微课的概念产生, 含义、特征和发展趋势等 (胡铁生, 2011&2014;金陵, 2013) ;第二, 微课相关技术和设计。技术研究主要是微课资源的平台建设, 或者是基于微课的课程建设和设计 (梁乐明, 2013;余胜泉, 2014) ;第三,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颖, 2013;卢海燕, 2014;刘红霞等, 2014;刘锐, 2014) , 这些探索涉及了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和课上课下的使用方式, 教师角色等。总的来说, 微课在国内的起步较晚, 虽然对微课的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设计开发应用方面做了研究, 但深度不够, 同时对技术及评价标准的研究还有待加深。

国外微课平台建设已较为成熟, 也已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目前, 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可汗学院, 它是由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 旨在向世界各地的网络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服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 尤其是基于微课资源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因此, 有必要对微课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基于微课资源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2 基于“微课”资源的课堂设计

“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不同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讲练的教学模式, 而是将内容主题与互动相结合, 教学互长, 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库, 丰富课上课下资源, 从而调动学生课上课下, 线上线下全面互动, 积极学习。

第一,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待。要建设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实际需求。笔者在问卷和访谈调查中发现, 多数学生存在着就业焦虑心理, 他们急于了解未来职场对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期待学习到更加实用的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主题设计时除了关注人性剖析的主题, 例如爱、自由、勇气、理想、责任等, 也需要考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事件及经济发展态势, 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加入职场性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 了解企业文化, 进行职业设计与规划或开展对于创业的思考。

第二, 语言学习主题系统的分解和版块设计。在此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定语言学习的目标和版块, 将教学目标、学习项目、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都目标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并提供相应的网站及微课资源。在设计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收集各方资料, 开展访谈、问卷等形式的社会调查, 组织影像录制、英文报刊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商务谈判等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第三, 指导教师仍然是该模式实施的核心, 在教学模式中主要起主题设计者、项目组织者、微课资源设计开发者、教学导向者, 学习研究推动者、学习效果评价者作用。

第四, 学习小组是该教学模式的中心主体, 每4-6个学生组织自己学习研讨的小组, 便于小组成员间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协调, 也可以在小组中充当“教”的角色。各个小工作坊积极参与,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集体分享、团体讨论等方式鼓励学习者共同参与, 促进教学互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成果的汇报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 例如各工作坊之间展开辩论, 进行英文话剧表演、职场模拟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舞台,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3 翻转型教学方式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 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 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 而把教学重心和课堂时间更多地放到第二步吸收内化之上。

笔者的研究团队所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微课资源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进行学习和交流, 形成智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范式。全面颠覆传统“手工”作坊, 实现课堂内外, 线上线下全面互动, 将传统课堂元素移至课外, 将口头讲授变为视频媒介, 将“一个单元”变为“多个微重点”,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设微课视频资源库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选择能让学生自己看得懂学得会的, 不需要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传授的知识点、重点内容, 采取学生课下自学的方式, 了解基本知识点。腾出实体课堂输入时间, 解放师生围绕课本和知识点“传输接受”的过程。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话题开展讨论和分享, 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可以组织同头课的教师分工合作, 共同制作课堂教学视频, 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学习“小环境”。通过微课资源库的建设, 有利于实现英语优势资源在校内和校际教师间的共享。既有利于教师自身思路和视野的开阔, 又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资源。

此外, 网络上的资源也应该充分利用, 拓展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 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 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 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速度。此外, TED (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 即技术、娱乐、设计) , 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 每年会邀请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 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TED演讲种类繁多, 看法新颖, 对学生英语学习和思维启发也非常有帮助。

5 评价体系创新

在研究型语言工作坊模式下, 通过集体分享、团体讨论、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 鼓励学习者共同参与和积极参与,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即时的评价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基于“微课”资源的论坛或平台也可以使教师突破课堂限制, 在课上课下, 线上线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 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研究型“语言工作坊”模式下应该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既要进行反映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估 (summative assessment) , 也要进行反映自主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 (formative assessment) 。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参与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和评价, 还可以在课堂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创立学生作品集等, 提供评价的说服力, 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教师的评价可以随时通过e-mail, qq群等方式发布, 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在工作坊内部通过成员互评, 团队互评竞争等方式进行。

6 结语

笔者的团队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微课”资源, 探究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符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 促进了教学理念更新,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建构, 自我学习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颖.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 (下) , 2013, (11) .

[2]戴炜栋, 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 2007, (4) :2-17.

[3]邓菊丽, 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4, (9) .

[4]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

[5]刘红霞, 赵蔚, 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

[6]刘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5) .

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公认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 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如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 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好兽医微生物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 也是将来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 但是忽略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索过程,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不了解理论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被发现和研究的。还忽略了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更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2,3]。因此, 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教师怎样传授专业知识, 使学科与发展前沿接轨,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这些已成为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克服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设置, 有必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模式。

1 丰富现有教学内容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 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适合现代生物学发展的要求, 建立优化的微生物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6]。另外, 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 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 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 还可以介绍与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杂志, 以及有关微生物学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 供学生进行查阅, 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 授课教师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往往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演变为教师单边活动,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传统课堂强调师道尊严, 不允许学生质疑, 这种观念严重束缚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个性的发展, 要实施研究型教学,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行为,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互相尊重, 真诚交往, 共同探求知识, 保证学生有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机会[3]。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还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传授学习和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复习, 自己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在给学生指导时还要做到“点到即止”, 而不提供“标准答案”, 使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此外, 教师还需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反躬自省, 发现不足,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需要打破原来单一的授课模式,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3.1 创建科研小组

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科研讨论小组, 大家关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积极查阅文献寻求理论依据, 充分思考, 热情地探索研究讨论题目并撰写书面报告。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疑难问题, 这样就使过去僵化的兽医微生物学课堂向纵深多元化发展, 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在科研小组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还培养了协同合作的精神[5]。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到教师的开放实验室内继续进行试验学习, 在教师的研究课题支撑下引导他们进行科研活动,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锻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

3.2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型的阅读, 并撰写课程论文

在兽医微生物学课上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及写读书报告时, 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或上网搜索, 分析一个微生物学重要理论或技术的建立实例来说明创新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献, 进行创新性地思维, 从而逐步完成作业, 使学生避开简单地去查文献、抄文献, 由于课时的限制, 课堂上不可能大量展开的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型阅读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

在课程讲解部分章节完成后, 给学生推荐一些课程论文题目, 并对写作方式做出严格要求, 如写作格式、规范、参考文献格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然后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和综合文献, 撰写综述和课程论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某一领域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而且培养他们查阅科技文献、文献综合、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都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 并且对于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大有帮助[5]。

3.3 研讨性课堂教学讨论

研讨性课堂教学讨论需要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组织讨论。问题由老师或学生提出, 通过学生课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小组内讨论, 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讨论, 加深对某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分析问题方法的掌握。讨论式的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且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4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一块黑板、几只粉笔的年代, 各大高等院校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自制电子课件。兽医微生物学应尽量使用图片、数据、表格或图示, 将微生物学中描述性、理论性知识以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综合方式展示给学生, 使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微生物课程教学网站, 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教学的网络平台, 将微生物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生物学相关网站、习题集均以网络课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是增强教学信息量, 二是便于学生复习和归纳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便利、快捷的沟通联络平台, 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5,6]。

4 考核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考核方法以闭卷的纸笔测验方式为主, 而且其中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占很大比例。因此, 每次考试前就出现大量学生死读硬记、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方法大大打击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实践的能力, 学生就不太愿意参加课程中的各项讨论活动, 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查找相关文献, 从而影响研究型教学的质量, 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3,7]。要保障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实施, 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 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处理。

形成性评价与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 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 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或方法,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3,8]。在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可以尝试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在阅读、作业、讨论发言、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 并给予一定的成绩, 该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总分。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还能比较客观实际地反映教学效果, 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兽医微生物学只有在研究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 并建立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 才能使该课程成为培养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晓泉, 刘晓文, 彭大新, 等.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24-25, 30.

[2]刘新, 方芳, 陈冬梅, 等.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8) :884-885, 888.

[3]徐大勇, 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1) :81-84.

[4]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育, 2006 (6) :22-23.

[5]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 22 (2) :84-87.

[6]李明春, 杨文博, 刘方, 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6) :1222-1225.

[7]马立安, 余知和.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8 (4) :262-264.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对策

一、引言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近几年,以“学校—院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太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由此而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难,协同工作较少,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团队组织再造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团队的内涵及特征

“团队”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教学团队是指高校专业人员(或教师)为了追求和实现共同的价值或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扶助的教学群体。它是为满足创造性、灵活性和高水平绩效新型组织的需求设计,有着共同的目标的特殊群体,成员为了目标共同努力,相互承担责任,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责任感,同时较其他类型的群体而言,能使成员的才能发挥得更好。它能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或教师)、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结构要素。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重点是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效益和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势力,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和研究,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

从管理学角度考查,一个高水平或者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有共同的特征,具体包括:①共同的目标。②知识技能互补。③分工协作。④良好的沟通。⑤有效的领导。虽然不同的团队基本特征相同,但是反映内容各异。可见,团队不是人员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人员集合的工作组,团队是一个生命体,团队的共同愿景和业绩目标可以确定教学团队的基调和志向,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的互补促成团队的不同功能。团队对于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划分很明确,同时强调每个人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别人的成绩与自己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的沟通方式是全通道型的,鼓励成员之间畅所欲言,消除误解,达成一致。

三、高水平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作用分析

具体来说,高水平教学团队对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团队”的形成要有称职的领导者、符合目标的团队结构、合格的团队成员、有效的工作系统和人际关系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个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术中坚或国内知名的学者。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旗帜性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率领下,以教学团队为载体,通过联合教学的形式传授教学经验,加强对中青年的培养,打造出一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

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遴选出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上网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使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有利于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实践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能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团队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多才多艺和多种学习方法,给每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仅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一味将知识灌输的尴尬局面,科学地将合作性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当代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高校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机制的需要。

(四)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高层次的旗帜性人才为核心,组建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通过教学合作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整合科研方向,提高研究工作档次,形成一批有竞争力、有特色的知名学科群,逐步形成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為辐射源,使之具有承接大课题、大项目的能力,科研工作得到纵深发展,使之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这样形成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又提升科研水平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五)为区域性技术创新系统提供源动力

大学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一般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体现本土化的特征。教学团队跟踪学术前沿,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成为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注重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可见,教学团队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培育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具体策略

(一)培育教学团队核心要素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必须积极培育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规则、成员的共同愿景、成员的个人技能与成员间的“深度汇谈”等。具体来讲:一是建设有效的团队领导。每个教学团队都应明确一两位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或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领导,他们既可以是原有教研室的负责人,也可以是团队公认的优秀教师。二是制定有效的团队规则。要明确建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团队规则,比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三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必须成为团队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个人愿景,只有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时,团队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四是注重成员个人技能的提高。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以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五是倡导成员间的“深度汇谈”。团队中,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问题,提出个人假设,并彼此交换想法。

可见,培育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绩效

团队是由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各异的集体构成的,而不同的团队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专业不同,研究兴趣的差异导致授课内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讲课内容深度也各异,不同行为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可见,团队结构决定团队行为,团队行为决定团队绩效。由此可推,改善团队的绩效应该从团队结构入手。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三)积极发挥教学团队潜力

团队成员的能力可分为固有能力与潜力两部分,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仅要把其固有的能力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潜力,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习型组织,每个成员都应该自我超越。不同团队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的示范,青年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学习经验,改正缺点,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短时间的一种超越。反过来,青年老师水平提高了,对经验丰富的老师产生压力,促成其也具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而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创造1+1>2效应。

(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与宽容的文化氛围

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高等学校是学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教师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如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应该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对于一个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要有学术自由的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有创新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推动学科前沿的发展;要有合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同配合,顾全大局,愿意为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和具体目标而奋斗;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Management,The Seventh Edition,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2]Jon R Katzenbach,Douglas K Smith. The Wisdom of teams[M].New York:McKinsey & Company.Inc,1999.

[3]P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Larry E Greiner,Evoluation and revolution an organization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5]Tuckman W.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

[6]聂莉琼.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洪曉军,肖刚,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8]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生命周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团队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明贤(1968-),女,陕西大荔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研究型教学模式 篇12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同时,该模式可大大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因此运用该模式必须首先明确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所以,很多学校如清华、北大、浙大等在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时首先对这些关键问题予以解决。本文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就从这几方面入手。

二是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两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很多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只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强调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性,以类似科研的过程进行学习。但实际上作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需围绕“研究”进行活动。首先,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以研究性为主,在教学中运用科研思维与方法进行教学;其次,教师也应提高“研究”水平,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动向加以研究,以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引导。

三是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应的学生层次问题。

作为研究型教学其核心在研究,因此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研究的精神,不仅是传统的知识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在研究中学习、成长。所以,很多人认为研究型教学更适合研究生的教学。但是作为研究型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也是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所以在本科生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问题,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文重点研究本科生的研究型教学问题。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发生的原因,分析国际贸易形态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在贸易参加国之间的分配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涉及国家之间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面对动态变化的国际经济现象,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并不断关注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是本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内容陈旧。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国际贸易学》,教学过程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安排,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际贸易问题不断出现,世界贸易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必须根据国际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现实环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些都需要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国际贸易学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多以单向传授理论模型为重点,进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侧重于主要知识点的讲解,教学方法单一。比如:在讲授贸易理论时,教师直接把理论的含义、理论的模型、理论的评价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缺乏与学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知识特点进行创新,引入新的方法。

三、国际贸易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学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对国际贸易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根据一种教学模式应该包括的基本因素,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树立研究型的教学理念。

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首先应树立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对于研究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的理念。首先,研究型教学,是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更多的是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其次,实施研究性教学同时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以研究性为主,将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活动科研化,在教学中运用科研思维与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须主动适应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以类似科研的过程进行学习。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研究的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实现“教学相长”。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师生双方都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将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性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年来他们已经习惯自己在课堂中的从属地位,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培养其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

(二)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研究型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补充、重组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与时代同步的知识体系。因此,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应体现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动态的特点。因此研究型教学中不仅仅是前人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求在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

实施研究型教学:第一,通过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使教师能在某个知识点上取得突破,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更好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第二,通过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施国际贸易学研究型教学模式还要采用多种方法推进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适用于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

例如,以比较优势理论为题,让学生研究我国某产品的比较优势,撰写研究论文。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由教师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进行指导,并鼓励他们在研究中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综合灵活应用,与简单讲授相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同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应增加教学手段,如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在难点解疑、作业辅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成果在平台上展示,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聘请资深的国际贸易专家或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的专家及其他高校的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四)创设便于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程序。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当中平铺直叙的就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讲解,老师讲,学生听,往往令同学失去学习的热情。进行研究型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构建以学生为主新的教学程序:

1、教师设问,学生解答。

教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如何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和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往往比事前预想还要多。

2、学生提问,教师引导。

提前由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堂当中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应掌握数倍于学生的背景材料,对学生的提问不是给予直接回答,而是要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参加讨论,讨论结束时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评点和概括,引导学生择善而从。这样的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调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

(五)改进常规考核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系统应是一个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首先,应改变传统考试的出题思路、出题形式,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其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课外作业成绩纳入评价系统之内,增加对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活动状况的评价。在这方面,就需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互动情况做好记录,对课堂参与、课程论文、论文宣读、答辩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最终考核的目标应该都是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虹,刘惠琴.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看研究型课程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樊树海,子莎雯,张瑞荣.以点带面——逐步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上一篇:茶叶成分下一篇:新医改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