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4-10-23

新教学模式研究(共12篇)

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1

摘要:从尊重规律, 开展有效引导;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经验, 增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个方面研究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构建,模式

随着素质教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所有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生活来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应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化元素, 从而让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全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更多的生活化元素,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更好地认识信息技术, 从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一、尊重科学发展规律, 开展有效引导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 同时准确掌握知识的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应该科学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课堂导入和创设问题的时候引入信息技术教学,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起到很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收发邮件”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搜索一下邮件的相关知识, 然后给学生讲解一下邮件的由来。接着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在课件中制作一些动画, 使学生的视觉受到有效冲击, 使其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更加深刻。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邮箱, 并且教会学生基本的使用方法, 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中邮件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念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 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集中更多的精力。在快乐中学习, 才能够保证学习的效率。所以,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例如, 在学习“电脑”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对电脑整体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采取拟人的方法, 把电脑比作是一个人, 在键盘上输入时, 就是给电脑发送命令, 电脑经过思考之后会有一些行为。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迅速提高。

三、有效结合生活经验, 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 应该紧密结合理论知识, 使学生能够掌握有理论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应该把生活实际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有效结为一体,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够准确理解生活化的过程。这样,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学习知识也不会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单纯记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找到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收发邮件”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写书信进行对比, 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四、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学习成绩, 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 教师应该注重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评价,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 在学习完“绘图工具”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的图片, 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绘制和着色等, 然后把每个人的作品传上班级共享中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五、结束语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尤其像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比较强的学科, 教学更是来源于生活, 然后去服务生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 是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方法, 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特点。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时候, 应该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来开展, 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激发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应该结合更多的生活化经验, 让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毕春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11) .

[2]魏立荣.多元智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6) .

[3]周效章.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0) .

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2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日记是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经常写日记,不但能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显得很有意义。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感觉写日记不再有趣味,老师读起日记也索然无味,作业悄悄地走向了形式化、机械化。于是我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了思考,决定改变一下写日记的策略,尝试着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

所谓“循环日记”,就是用接力的形式来写日记。我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写作基础分成大体均衡的十组,每组的五、六个同学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一周内轮流写一篇日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齐心协力的共同体、竞争体,组与组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一小组的日记写得最有新意,最吸引人。

训练一年多来,效果很好,循环日记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了学生感应生活信息,领悟生活哲理的能力,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打开生活的大门,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习作自然也应该是真实的。我始终坚持所有“真实的”都比任何“虚假的”珍贵一百倍,因此鼓励学生关心周围,留意生活,观察自然,积极思考,大胆表述。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书写。在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时,我只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不要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章法。规矩少了,有了生活,自然就能真情流露,并让这一切在笔端自然流露出来,“吾手写吾心”,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就特别留心注意周围的事物,搜集写作素材。

打开循环日记本,我们会发现循环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书信……语文测验的时间到了,心里又期盼,又害怕,又紧张,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一件大事》;星期天,约上院子里的几个小伙伴,玩了有趣的游戏,一篇《吹泡泡》便诞生了;看到别人穿上了新买的凉鞋,自己也想要一双,便有了《心目中的鞋》;上学路上看见同学打架,写下了《途中》……一个奇怪的梦、一堂有趣的课、一次愉快的旅行、一盆漂亮的花……都成了学生笔下的素材。这正是“循环日记”给予孩子们巨大的情感空间,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热情。

循环日记在循环传阅中也有效地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其它同学的作文,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扣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作文的.活水源泉,不断产生作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

二、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共同进步

由于小组内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要求每组的同学在轮到自己写的那一天,必须先评改其他同学的日记,用得好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出来,不恰当的词改在上面,错别字圈出来,还要在结尾写上自己的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在一次次修改写作的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班的陈先界同学以前写作文总是无话可说,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完了,而且满篇都是错别字。自从写循环日记后,同组的同学在阅读他的日记时,遇到错别字就给他指出,要他改正。几次下来,陈先界同学就特别注意,错别字明显减少。而阅读了他人的日记,从中受到了启发,学会观察生活,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写作对于这个曾经无话可写的同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改时,我引导学生在写完循环日记,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看过后,开个讨论会,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要从小处入手,如文章的开头、结尾、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甚至是一个词语的运用,好,好在哪里,不理想,可以怎样修改。让学生在评价中推敲语言文字,在具体文章中感悟写作技巧。在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个个成了“作家”,语言的天赋、表达的欲望、观察的敏锐,或聪慧或清丽或童稚或幽默,都在日记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三、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

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活动开始,我便宣布了组内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将进行竞争。我让每一组的学生分别给自己小组取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如“天使之翼”、“博学组”、“团结组”、“同心接力”、“梦之队”……每个名字充满童趣、富有个性。我还让他们给日记配画,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构思,看哪一组的日记本更美观。日记得到了“优”,小组就加星,到最后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星最多,哪一组就是写日记冠军。“循环日记”使每一个组成为一个小集体,组内有比较,组间有竞争。一个“优”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更代表一个组的实力。

为了小组的荣誉,日记不再是随意的敷衍、恼人的负累,而是倾吐的需要、真情的流露。为了集体的利益,学生们都认真去写,写完后组内交流,反复修改。这样,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小学数学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3

一、前言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行其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小学生成为配角。教师满堂灌,小学生被动的记忆,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并不快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建立信心。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灌输教育的摒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秉承新课改的精神,从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入手,构建数学快乐教学的新模式。

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与其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欲望。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时、分、秒的时间认识时,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小学生猜,谁猜对了会有奖励。谜语是“三人赛跑,有矮有高,能走没脚,会说没嘴。每天都用到,让我们上学不迟到。”这样的谜语,小学生基本都听过,也知晓答案。于是很多小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钟”这个谜底,这时候老师对积极回答的小学生进行表扬,然后适时导入关于“时、分、秒”的知识。再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分数大小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小学生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概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孙悟空化缘得来一个西瓜。唐僧说,给八戒西瓜的三分之一,给悟空西瓜的六分之一,八戒马上表示反对,他要吃悟空大的那块。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让小学生想一想八戒到底是占便宜了,还是吃亏了。然后导入分数大小的教学。

2、有效提问、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将会激发小学生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苟言笑、比较严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小学生不敢回答问题,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训斥,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致力于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声音平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演和鼓励,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学生:“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在这样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同时,教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进行嘲讽和斥责,要慢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和勇气,直到其说出正确答案。例如有的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道1米50厘米=1.5米,这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假设壮壮和鹏鹏两个小朋友在比身高,壮壮140厘米,鹏鹏1.5米,你觉得哪个小朋友高,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单位换算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极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3、增强体验、满足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年纪小,形象思维差,对一些理论或者抽象的知识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这也是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小学生通过动手练习获得体验,在“做数学”中得到成长,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吸收,也会提高小学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数学单位知识时,小学生对一毫米到底是多长存有很多疑问,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捏住一枚2分钱的硬币,让另一个学生从其手中抽出硬币,第一个学生两手指间的空隙就相当于一毫米的长度。再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算一算,从学校大门口到教室的距离是多少,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准确。有的小学生从学校正门口走到教室,数一数一共走了多少步,然后用教师给的尺子量出自己一步的距离,将二者相乘就得到正确答案;有的小学生先测量一下自己一分钟走多远,然后算一算从正门到教室一共走了几分钟,将二者相乘也得到了正确答案。在这样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乘法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采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融合声音、图片、视频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工作来演示一些知识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教师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挑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手段,真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篇4

一、物理科学本身蕴含着魅力

人类自古就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冲动, 是科学探究的动力源泉, 正是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而每一个人自童年起就天生具有这种好奇心。研究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种好奇心也是研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在科学活动中还可以造就人的客观、公正、无私的情感。因为科学研究和学习都要求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精神。由此可见, 学习物理科学的过程蕴含着很大的魅力, 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高尚的情感与兴趣的过程。

二、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 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情感,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意志品质,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 我们进行兴趣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1、物理学科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 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 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

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学生欣赏科学美需要教师的引导。物理中充满了美, 科学与艺术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在物理课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当然, 这不是简单的为了提高成绩, 而是借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言传身教, 培养情感。

兴趣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首先, 教师要寓教于乐, 给学生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有, 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完善自己人格, 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感情,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的需要, 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总之,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需要教师把握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时机。

三、关于物理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物理教学难度很大。因为学生还没有把各个阶段的感知上升到理性阶段, 对错误的日常经验难以摆脱。因此, 加强开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特建议如下:

1、重视准确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学物理的学生, 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往往张冠李戴;认知直觉的错误, 不易纠正。针对这一情况, 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 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等方法加以区别。如《力的测量》一节, 应结合阅读课文, 对物重、质量两个重要概念画表进行比较、区分、总结, 并选编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给学生, 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解习题做实验时不善于独立思维。对此, 应强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 自已动手做实验。对一题多解、实验操作正确利索分析独到的学生, 应及时鼓励和表彰。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填写实验报告, 分析讨论内接法与外接法在测量阻值时所产生系列误差的原因, 确定被测阻值大小与接当选择规则, 这是训练、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

2、加强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 学物理拼命背概念, 整天做题目, 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 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 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如讲完《运动和力》一章, 应要求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疑问, 汇总后, 利用辅导课同学生一起解难答疑, 详尽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 然后列出有代表性的思考题, 让学生各选一二学写论文, 以便提出较深刻的结论。

3、引导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 这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可利用物理辅导课, 按周、月举行组、班的科学想象汇报会, 活跃学生的学习空气, 激发其学习物理的情趣, 拓宽学生想象思维的广度, 促进科学想象思维的不断加深。

摘要:世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我们目前对世界的认知还只是很片面, 很不完整的。为了能够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新的认识, 社会已经发展到高科技时代, 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 新的知识迅猛发展, 新的信息与日俱增。为此, 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 自我汲取知识, 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本文想从物理教学方面, 谈一下物理教学新模式的一些意见, 以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物理,兴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姗姗:《物理教育学与资源环境》,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7年第2期。

[2]卢新文:《能力型物理素质教育递阶层次结构的综合评价体系》,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年第3期。

[3]黄济:《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年第2期。

[4]刘爱军:《什么是知识-》, 《博览群书》, 2006年第7期。

[5]黎明:《也说“什么是知识-”》, 《博览群书》, 2006年第8期。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5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

学风是高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广泛地渗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性指示,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校改革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学风建设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是主导性工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取,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迈入新常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现状研究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规定: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本研究中学风专指狭义层面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方面。

(一)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校学风现状,笔者根据学风的六个方面展开网络问卷调查,选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5所高校,包括浙江大學、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问卷1587份,有效问卷共计1426份,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习目的方面

88.6%的学生使用新媒体与朋友交流互动,拓展人际关系:81.58%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和专业学习;72.81%的学生用于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动态;67.54%的学生用来看网络电影、电视:62.28%的学生用于网购:5.26%的学生玩网络游戏。

2.学习纪律方面

在“上课时是否会用新媒体听音乐、看视频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的调查中,76.32%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如此,6.14%的学生表示经常如此,17.54%的学生表示从未如此:在“是否会因用新媒体娱乐休闲而旷课”的调查中,82.4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因此而旷课,17.5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如此。

3.学习态度方面

传统媒体时代,64.04%的学生有了比较富余的空闲时间才学习,30.7%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而新媒体时代,58.2%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而且,新媒体出现后学生学习的地点更加多样化,64.04%的学生在教室学习,49.12%的学生在家里学习,19.3%的学生可以在公交、地铁上随时学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快速增长,40.35%的学生表示无论在哪里都能学。

4.学习方法方面

在传统媒体时代,78.95%的学生表示主要从报刊、教材中获取信息,65.79%的学生从老师或亲朋好友获取信息。而新媒体出现后,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93.86%的学生主要从手机获取信息:88.6%的学生表示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2.11%的学生会通过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从教材和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下降到56.14%和28.95%。

5.学习兴趣方面

54.39%的学生表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47.37%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学习都借助新媒体:36.8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对新媒体比较依赖:2.63%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完全依赖新媒体。对于网络上一些在线课程,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和清华学堂等,57.89%的学生表示方便快捷,积极接受,同时有67.2%的学生表示经常学习这些课程。

6.学习效果方面

65.79%的学生表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习效率和成绩有所提高和进步,9.65%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率没有什么影响,5.26%的学生认为成绩有所下降。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或书籍获取信息,而新媒体时代,通过教材书籍获取信息的学生比例迅速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丰富性、即时性等特征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所需要的即时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二)新媒体使学习超越了时空限制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书籍、参考书不便携带,大部分学生局限于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或家里学习。而新媒体时代,由于手机轻巧便于携带,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在公交、地铁等地点学习的学生快速增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只要有了空闲时间就学习。新媒体使学生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

(三)新媒体使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理想不再遥远,逐渐成为现实。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媒体时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近年,网络在线课程越来越多,如慕课、网易公开课、清华学堂等,只要学生愿意,即使足不出户,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学到其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一教室一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领域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将迎来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二)新媒体强大的功能给学生带来新诱惑

虽然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但部分学生却忽略了新媒体的学习功能,而过多地关注其娱乐功能。部分学生被新媒体强大的功能所吸引,时时捧着手机,课堂内外“拇指族”“低头族”随处可见,分散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这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如果无视这种变化,必将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只有根据时代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成为迫切的需求。

四、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构建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树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理念,创新高校学风建设平台,拓展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媒體时代高校学风常态化发展模式。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平台

高校在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开展校风建设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拓展学风建设新载体,构建学风建设新平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迅速占领学风建设的新阵地,建立起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党委微博、团委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博、班级微博等,并重视和加强微博建设工作,使微博内容新颖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成为学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微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对问题进行反馈,引领学风建设的新风潮。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一个主要的学习载体,高校应注意发挥手机媒体的重要作用,如通过创办手机报等措施,发布学术报告、选课信息,以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美食、旅游等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指引,让手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拓展教育路径,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式在线课程。网络在线课堂由于其形式新颖、师资一流、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并把它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设置一定的学分,让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号召教师积极学习这些课程资源,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倡导本校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喜爱的慕课,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从而紧跟时代的潮流,掀起一股学习国内外一流课程的热潮,激发本校师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风建设的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采用自主的学习策略、积极响应学习成效的回馈、与他人互动地推动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对于教师或书籍的依赖削弱,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们要敏锐地跟随形势变化,充分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上良萎不齐的信息,抵制网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工作队伍建设

网络广告新模式研究 篇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07年12月31日>, 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 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 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与之相对应, 整个网络广告市场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状态。根据预计, 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这表明中国的网络广告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 开始强势起飞。

二、传统几大广告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最早起源于1993年的美国, 在我国是1997年出现的。从诞生以来, 网络广告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变化, 比较主要的有标志广告 (banner) 、分类广告、推荐式广告、弹出式广告、Email广告、富媒体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窄告、点告、话告等。从用户浏览选择广告内容的角度来划分, 网络广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干扰式网络广告

网民上网主要是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很少主动去点击网站的广告, 干扰式网络广告就是强制性打断网民正在做的事情, 使他们不得不关注广告内容。如弹出式的网页广告、漂浮的广告图表等, 这种干扰式网络广告是强制“推”给用户的, 用户完全是被动地浏览广告信息。

2精准式网络广告

“找到最合适的人”是整个精准广告的核心。精准式广告是依托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用户的信息, 例如用户注册时提交的信息, 来判定网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 据以提交针对某个人的广告。其主要形式有针对用户注册时提交信息发送的Email广告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关键词广告、竞价排名广告、窄告、点告、话告等。它应用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 将广告有针对地投放到上千家网站目标客户面前。这是广告活动的一个巨大飞跃, 深刻地改变着广告形态。

3植入式广告

植入式广告是在影视节目、游戏、体育赛事中将产品或品牌的信息刻意插入,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其中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发展最为兴盛, 给广告业带来极大的震撼。广告信息巧妙的植入网络游戏之中, 通过将品牌标志、产品外观、产品性能功效等以静止或动态画面、或者设计出独特的游戏关卡和故事情节的方式与玩家互动, 广告给予游戏玩家留下的印象和所刺激产生的需求要远远超过其它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和内容传播融为一体, 受众接受主动, 网络用户更容易形成互动式的信息接受模式。

三、第三代网络广告模式—按行为付费

网络广告行业的重要瓶颈在于能否真正地将广告的效果与广告投入之间建立关联, 如何“真正实现精准营销, 给广告客户的每一分钱都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成为了网络运营商们考虑的焦点问题。于是, 几种新的网络广告模式出现。

1群英会互动广告

群英会互动广告媒体是易联通信公司在其原有跨网软件“群英会”的基础上开发而成。在这一媒体中, 群英会将广告主投放的广告费用换算成一定的通话费用, 群英会用户只要主动选看支持视频、音频、flash的广告文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话费赠送, 享受到高质量的跨网语音服务。

2实名免费通

呼叫广告是继门户广告、搜索引擎广告之后的第三代网络广告, 是按效果付费的网络广告模式。呼叫广告即Paypercall (来电付费或者每通话付费) , 它的计费标准是通话时间而非点击率, 只有消费者同商家进行电话沟通, 才开始收费。呼叫广告的基本业务流程是, 网络广告主在网络广告提供商 (门户或者广告网站) 的网站上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同时设置“免费电话”按钮, 当有合作或购买意向的客时, 可点击按钮, 通过网络广告页面提交自己的座机或者手机号码, 自动接通企业与客户电话。经系统确认的有效来电, 广告主将按通话时长向广告服务提供商支付广告费。最早开展paypercall业务的公司是北京万维联讯, 它以电话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沟通工具为载体去关联广告主和其客户, 真正实现按照行为付费, 让网络广告进人“直复”时代。

四、网络广告新模式的特点1广告受众从大众走向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 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通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营销理论、传播理论的发展, 大众市场已经饱和, 准确进行受众定位, 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分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广告受众从大众转为分众。但是按行为付费的模式已经具体考虑到个人,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广告效果的投放问题, 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广告传播从单极走向互动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 为受众与媒体间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上做广告, 单依靠一方对另一方的诉求是不够的, 网络广告必须有互动性的特点, 即广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实现即时的双向沟通, 广告信息的提供是针对受众特别设计的, 企业与受众形成“一对一”的传播及营销。按行为付费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受众的互动性, 受众不仅仅是感知信息, 还将其转化为行动。

3广告效果从不可测到精确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在我国, 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 农村是最大的社区, 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着内需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推进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逐步实施, 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们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经济与社会、农业与旅游业、农民本位与社区本位三对概念构建了一个新农村建设模式,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问题

1.1 文化与经济

1.1.1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对于文化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前者是指观念形态上的文化, 后者则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活动 (含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活动) , 其渗透、贯穿于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文化和经济并不是两个外在的概念, 而是社会发展的两个内在的影响因子, 两者之间有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广义上看, 文化是上层建筑、载体、平台和手段, 经济是物质基础、目的、内涵和归宿, 这种相互关系是内在的、根本的、动态的、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没有文化的繁荣就难以有经济的发达, 而文化的发达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也难以持久。

1.1.2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把经济和文化两个概念具体化, 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较明显且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 而经济和文化互动关系的另一面, 即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却在很多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被忽略了。一味强调经济的增长而忽视文化的建设, 甚至不惜牺牲精神文明以获得经济的一时发展, 导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因为农村之前的贫困使得村民没有能力且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导致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因而在物质条件非常贫乏的时候只能保持对收入增长的强烈渴望。包括当地的村干部, 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极力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当成了全村的整体进步, 从而忽视了对本土农村文化的保护, 忽视了文化和经济间的内在作用。这也是所有迅速富裕起来的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说, 文化的进步要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它们的作用形式是:以一定阶段的经济增长带动文化的发展, 形成相应的文化阶段;再通过文化的反作用引导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的再增长, 使经济水平上升到另一个阶段;再由经济带动文化使其也达到更高的阶段, 如此螺旋上升 (图1) 。虽然文化的相应阶段要滞后于经济, 但总体上两者是同步向前发展的, 它们的发展阶段是连续不间断的, 前一阶段跟后一阶段之间并不会有清晰的界限,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时刻进行的。经济与文化的共荣, 可以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民本位与社区本位

1.2.1 概念辨析。

本位主义原指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 是一种考虑问题时以小团体为中心, 无论利弊得失都站在局部立场上, 缺乏大局观和全局意识的思想作风和行为。而农民本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以往的农村建设和项目发展中, 农民的利益往往被忽视, 以至于他们的地位长期处于弱势。但作者认为的农民本位, 不是绝对的完全顾及农民的利益、一味按照农民的意愿, 而是指要重视强调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意愿, 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长期被压制的背景下合理给予他们主导地位, 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社区本位则是一个与农民本位相对的概念。这里提出的“社区本位”中的“社区”并不是国外研究者所理解的社区, 而是符合我国实情的社区, 其广义上包括当地居民、政府组织、投资商以及游客等要素。在各要素中由于当地居民处于弱势, 其主体地位往往受到挤压, 他们被动参与旅游, 处于被决定、被包装、被展示、利益易被忽视的状态, 且由于生存需要, 在旅游发展中只能追求经济增长而无法顾及生态和文化的保护。需要说明的是, 我国的社区内涵不会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社区将向着当地居民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 而社区本位的含义也将随之改变, 这点将在下面阐述。

1.2.2 农民本位的必要性。

农民有国家宪法赋予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是各级党政机关的服务对象,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因此, 在观念上、政策上、措施上,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三农”, 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三农”工作,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的美丽和谐, 珍惜土地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尤其对农民, 要以给予、服务为主, 而不能采取剥夺、掠夺的方法。也就是说, 新农村建设中要强调农民本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因为农民是新农村经济、文化、环境建设的承担者, 是农村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只有了解农民的需求与疾苦, 尊重农民意愿, 重视并保障农民的利益, 才能调动起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建设符合农民需求、让农民幸福生活的新农村, 也才能够使农村长久保持魅力和吸引力, 继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3 社区本位的必要性。

首先, 社区本位是为了权衡农民本位的作用而提出。虽然党和政府很早就提出要重视农民本位, 但由于目前农民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导致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由发展意识相对较高的政府来指导, 也就是“服从政府的行政命令”。

其次,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需要政府来完成, 对于农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也同样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虽然投资商和游客等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在大部分情况下, 这些投入往往由政府利用各种项目资金来承担。

最后, 社区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和农村的发展而改变。当农民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文化、科技素质得到提升, 主体意识得以加强, 已经能完全决定自己和农村正确的发展方向时, 就必须给予他们主体地位, 而政府组织等则退居辅佐地位, 由“他组织”社区转变为“自组织”社区, 如一些沿海发达地区, “自组织”社区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和动员能力, 它会在感知共同利益或需求的情况下, 通过面对面的协商, 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最终形成共同行动。在“自组织”社区阶段, 社区本位能充分实现农民个体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并维护社区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1.3 旅游和农业

1.3.1 旅游和农业的统一性。

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协同发展, 可以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和人文交流, 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 使农村向更高、更好的阶段发展。同时, 乡村旅游和农业通过相互促进, 进而实现两者的融合, 形成了农业旅游或者旅游农业这种产业形态, 使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和联动, 达到“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1.3.2 旅游和农业的对立性。

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对立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如果农村只依靠农业, 农村的发展步伐将会非常缓慢;另一方面, 如果在农村只强调旅游开发而忽略农业发展, 必然会导致农业被边缘化, 农民主体被弱化, 将不再对旅游产生促进作用。农村的本质还是农业, 农民和耕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以森林、水、土、气、村、路、电为主体的农村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基础, 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含菜篮子和米袋子) 和社会稳定。

由农业和旅游的对立统一性可以看出, 在农村我们对于农业和旅游必须给予同样的重视, 使其同步发展, 才能有效发挥它们的互促作用, 获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 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构建

2.1 模式构建

由以上新农村建设相关概念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经济和文化、农民本位和社区本位、农业和旅游是三组两两间相辅相成的因素。作者以这三组六要素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成单元, 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三维立体模型 (图2) 。模型中心的球体代表了新农村建设, 球体的体积在外力的作用下会被拉伸, 而三组因素会在不同维对称作用于这个球体, 并往自己的方向拉伸这个球体。由此可见, 只有当每一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其他方向的作用力保持平衡时, 才能保证这个球体在每一个点都被相同的力作用, 因而能均匀变大, 保持着球体的形态稳定。作用力不均衡时, 球体因受力不均匀会变成非球体。只有球体形态才代表新农村建设处于发展的最好状态。

2.2 对于模式的进一步说明

(1) 之所以把这三组因素放在不同维是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概括和理解。他们之间有内容和范围的交叉, 所以各组因素两两之间又有相互的影响作用, 但是总体上是一种立体综合的作用, 不同于各组因素内部之间非此即彼的作用。如农业和旅游的不均衡发展 (轻农业重旅游) 可能会一时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最终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见前文) ;在现阶段, “他组织”的社区通过强制性的命令限制了农民本位的作用 (如严格控制农民开发农家乐、发动农民集资投入环卫、教育等) , 使社区经济的增长变慢, 但却使社区文化达到了与经济相应的阶段, 继而能带来经济的更快发展;农业和旅游发展对社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而经济和文化又可能反过来作用于农业和旅游的发展格局 (对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方法的更新使农业生产比重增加, 形成了新农村的新农业, 继而又能促进旅游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 。

(2) 各因素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各因素间的相对不平衡会造成球体的不规则变形, 这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调整各因素间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各因素的作用力最终达到平衡, 使球体恢复其均匀形态, 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状态。同时球体在各因素的作用下向外扩展, 体积变大, 这意味着社区整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当到达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佳状态时, 各因素不会停滞不前, 而会在已有基础上由内在矛盾驱动发展, 这必然又会带来新的不平衡, 再次导致球体发生变化, 此时就需要再采取新的措施来平衡各因素的作用, 并再次使球体恢复。因此, 模型中的球体时刻处于变形—恢复-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而在它每一次从非球体到球体的过程都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结语

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9

一、内容新颖别致, 结构超凡脱俗

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覆盖面, 特别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或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就把教材的价值转移到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 而且赋予教材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 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从教材中的每一节所设计的“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议一议”, 到不同章节的课题, 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发展为基本概念.如在有理数中的“数怎么不够用了”, 概率中的“游戏公平吗”,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日历中的方程”, “我变胖了”, 生活中的数据中的“100万有多大”.同时新教材编写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 动手实验与探索内容, 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 以及彩色图片, 既科学又是精美, 既生动又细腻.另外, 每一章的后面有“回顾与思考”它抛去了原来教材“复习小结”中把本章知识概括和提炼, 以陈述的形式梳理本章的知识的形式, 而新教材中的“回顾与思考”是运用问题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章所学内容, 减少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与罗列, 给教师教和学生学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了条件,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来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索.

二、“引导者”——要更新教学观念

有了新的教材, 还必须要有新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学方法, 以及新的创新精神才行.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 必须从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实观条件出发, 充分理解国家的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对课程改革应表现出更多的“关切”, 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地“调整”, 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过去的旧传统旧观念转移到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文化重建和课程开发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来.

对现在的新教材, 如果再按过去的老一套的教法, 那是肯定行不通的.新教材, 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 感知, 探索, 相互交流来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新教材对启迪学生的智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可以起到推波助澜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教师的施教方式要“脱胎换骨”

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 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 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课程理念中, 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 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 强调师生交流,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于是就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由“主导”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一种新型教学关系, 这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新时期中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篇10

1 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种, 即普通初中毕业生与免试生。初中毕业生在初中时期学过英语, 掌握了学习英语的基本基础和知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这些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快, 对英语也比较有兴趣。而免试生是中职学校为了扩招而免试录取的学生, 大多数是没有上过初中或者没有初中毕业的学生, 对英语理解能力较差,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常常跟不上学习进度, 这些学生很难适应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因此, 中职英语教学工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2 新时期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育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我国近年来在中职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受教育对象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机制和模式上出现了不适应, 这就要求新时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改革。

(1) 部分中职院校的领导对英语科目不够重视

部分中职院校的领导认为英语科目不如语文与数学重要, 不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因此对待英语教学不够重视。由于学校领导的错误观念, 导致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因此, 英语没有被当做主课对待, 而是被看作是一门辅助课程。同时, 这种观念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也影响到了中职教育的整个教学效率。

(2) 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随着中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扩招, 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因此急需补充教师力量。还有一些中职院校比较偏向招揽技术性人才, 而不重视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 导致了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相对不足, 教育改革创新不够, 英语教师素质得不到及时提高, 不能很好地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热情。

(3) 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才选择就读于中职学校的, 这些学生的内心非常自卑, 对于学习英语往往表现得非常胆怯, 对于不会的问题不敢提问, 而面对老师的提问也不敢回答。长此以往, 极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进而发展为彻底放弃。在这样的环境下, 很多学生选择了“破罐破摔”的学习态度, 对自己完全丧失了学习信心。中职院校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学校招来的免试生, 他们大多数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 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学习基础也较差,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这些问题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 中职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 最重要的就是听力与口语的教学, 但这两点同样也是中职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完成书本上知识和语法的教学, 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口语与听力, 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能熟练运用英语, 不但听不懂英语, 也不会正确的英文发音。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对书本的讲解就占去了大部分时间, 很少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听力与口语, 学生往往采用被动的态度来接受英语, 久而久之, 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 教材内容长时间不更新, 教学设备不完善

如今, 中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大多内容比较陈旧, 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不能顺应中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目标。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是古板的语法与习题, 没有与现代社会相关联的习题和例文,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加上中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度不高, 把英语看做是一门辅助学科, 一周只安排一两节课, 有的甚至将课程表中的英语课挪为别的课程的自习课使用, 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不重视的态度, 即使是喜爱英语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消极的教学气氛所影响。此外, 部分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设备购置不够完善, 院校领导更加偏向专业课的教育, 因此, 英语教学设备始终停留在最落后的状态, 导致英语教学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

3 对新时期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提出的改革建议

(1) 更新教学观念, 优化学习资源

首先, 中职院校领导应重视英语课程教学, 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积极倡导英语教师认真看待英语教学, 并从根本上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分开。其次, 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校交流与进修的机会, 从各个方面提升自我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水平与知识水平。最后,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学习资源的选择以学生能掌握的范围为主。

(2) 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建立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中职院校急缺师资力量, 因此, 建立起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英语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工作, 并通过各种努力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效率。作为中职院校的领导, 也应为英语教师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 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此外, 英语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教育目标, 因此, 应完善英语教学内容。在英语内容的选择上, 应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 并保证其实用性。如今, 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化办公中不可缺少的电子设备, 不管是什么专业都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计算机英语教学, 将计算机知识带入英语中, 使学生在学会英语的同时, 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能够完全掌握。此外, 在英语教学中, 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用口语进行交谈, 提高学生的口语与听力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4) 完善英语现代化教学设备

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多媒体教学设施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 中职院校也应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 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教学信息, 使学生通过看屏幕来学习英语, 从此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气氛, 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讲解与多媒体设备融合在一起, 充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下的中职院校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声誉, 那么就要重视英语这门学科,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结合, 并制定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 教师应建立起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与进修, 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只有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中职院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辉.浅议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6) .

[2]宋勇.浅析教学系统四大要素——对中职英语教学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熊艳玲.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J].成功 (教育) , 2009 (2) .

[4]肖桂军.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 (2) .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新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62-01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将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为目的的,只有中职会计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好教学模式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中职会计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做好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国内会计外在近况在不断的变化,社会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交流,造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将初级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上岗证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样不能完全领会到会计的基本知识,造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些素质普遍偏低。

(二)会计教学课本内容缺乏实际

由于我国会计体制和经营管理约束的体制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调整和改变中,会计课本当然也需要不断更新还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但是现如今由于中职学校对会计岗位没有进行深度的了解,不了解对会计专业所需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准确把握,这种情况下编制出来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本将对会计规范的分析工作作为会计课本的重要内容,这样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员只能简单的了解一些被分割的规范,但是对想要的法律制度全然不了解,更不了所学的会计知识如何应用到今后的社会中。

(三)会计专业教学方式单一化严重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方式尽量做了大量的调整,中职学校教师也意识到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执教方式应用的必然,可现在依然有大部分中职院校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国内会计教学模式的调整,老师在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函授为主,将课堂讲授的内容侧重于会计信息的归纳整理、财务报表的编写等,严重忽视了会计讯息运营人员决策的要求。

(四)会计学生成绩考评的方式缺乏科学性

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考察和评测是还是采用原先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用试卷的分数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忽视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水平,在不能够全面掌控会计处理实践能力上的不足给学生今后就业产生了极大地的影响,使得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也影响了中职学校会计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强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其办学的根本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竞争力。此外,中职学校更是要进行原先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工作,学校领导也要让学校团队能够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的特征做好学校会计专业的革新工作,建立一个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提升会计实践课程在整个会计教学中的地位,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学生想要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就需要学生不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追求自身个性发展,能够通过学校的教学带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做好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工作

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项实际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校能够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做好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锻炼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学校可以采用为学生安排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工作,让学生可以在企业岗位实习中,不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此外,中职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为企业进行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优秀的就业机会。当然中职学校想要做到这一点,只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力量,政府能够结合企业的性质和规模制定出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硬件制度,为企业提供一些优惠。

(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搭建共享平台

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开展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互聯网不断发展的时代下,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交流,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会计专业以及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更好与企业进行结合。中职教师更是能够将世界著名的会计专业的上课视频上传到网站中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会计学习质量。

(四)完善和更新学生教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在进行学生教学评价体系设置上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创新,绝对不能够将评价体系单纯的看成是选拨学生的唯一工具。如,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都是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岗位的安排在企业内完成企业的经济业务,但是学生评价中却不能仅仅观看学生的实训报告,在对学生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合教师、小组以及学生自评等环节,评价的内容更是要涉及全面,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

参考文献:

[1]蒋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23):177.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3.23.161.

[2]马慧连.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几个思考[J].速读(中旬),2014,(3):178-178,179.DOI:10.3969/j.issn.1673-9574.2014.03.206.

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12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桥梁,以较为完善的理论和经验指导知识,成为将体育对学生的教学调控与整个体育教学的设计组织连接起来的一整套的教学体系。如今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渐渐趋于多元化,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也相当活跃。体育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得到了飞跃,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然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方面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尽管体育教学前线的优秀教师已经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理论指导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学校的体育教研人员则更是只注重体育的教学理论,这就使得很多基层的体育教师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难以适应。本文基于此,探讨了了以人为本的优秀健康教育理念,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得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学生体会体育教学中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与实践中去,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学生得以展现自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本文着力于努力深化新课程标准,希望为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并能够对广大的体育教师做出一定的贡献。

1明确新时期下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的基础方针

新时期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体育教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研究探索教学改革的进程来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系统中包含了体育教学新型思想、 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必要的教学程序和运动场地等要素,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控制的较为开放的系统。然而,体育教学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体育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科目是非常少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教师就不得不采取更为优质的体育教学新型模式,从而在较短的课程时间里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知识,达到更出色的教学效果。所以, 相关的体育课程的教师首要目的就是明确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方针,形成新时期下体育教学的新型模式。根据2008年颁布的《学生体育健康实践标准》所提出的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核心,积极实行全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核心目标,体育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对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对体育这门科目产生兴趣,进而愿意加强自己的体育锻炼, 最终树立起终生运行的积极意识观和思想价值观。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不必完全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体育陈旧的看法,而是应当大胆创新,探索出如何在最短的教学时间里中取得更优质的体育教学成果,并需要坚持树立 “运动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理念,运用唯心主义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最优化组合,进而明确新时期下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的基础方针。

2把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组合的具体实施步骤

2.1注重学生体育的全面性与健康性充分结合

实际上,体育学科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体育作为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传统课程中难以获得的多方面感知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组织锻炼,思考锻炼的意义,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运动与健康的新看法,鼓励学生在锻炼中发展自己的全面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健康程度。在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课堂上,相关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做一些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锻炼与思考,而教师自身则提供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时间,让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2.2统一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开放性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锻炼时,不仅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运动的时间,传授给学生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如何去领悟运动意义,让学生在运动中有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同样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在锻炼中同样能学会观察和思考。 教师不需拘泥于传统的体育关键,而是应当充分把握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模式开放的教学理念,统一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于体育教学的看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不同的运动尝试,从而在一步步的锻炼中,培养出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爷应当注重对多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筛选,最终选出最优质的组合方案,并将其合理应用到体育的教学实践当中来。

3结束语

上一篇:布设模型下一篇:大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