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本

2024-10-23

大学成本(精选10篇)

大学成本 篇1

摘要:课程成本作为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现今对课程成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大学课程成本也只有一些零星研究。但毋庸置疑,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教育背景下, 课程成本特别是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将成为今后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简短地论述了大学课程成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学,课程成本,课程资源,办学效益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校主体地位的日益升高, 高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生存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也日益增强。学校要生存, 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 讲究教育成本核算, 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 提高办学效益。于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教育成本, 特别是高等教育成本问题便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学课程成本作为教育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应成为研究的焦点, 但大学课程成本在国内目前几乎没有学者对此作深入研究, 有也只是零星的阐述, 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述, 甚至对课程成本的定义学界目前都是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有关课程成本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力争对大学课程成本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作详细阐述, 以期能明晰对此概念的理解, 从而能对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大学课程成本的概念

(一)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1]。学界对课程没有一个统一且公认的界定,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探讨课程, 因而课程概念便因其视角的不同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材, 当然, 这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有的认为课程即学习经验等等。我国对课程的定义, 相对来说得到较多人认同的当数廖哲勋先生的概括。他认为:“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下, 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 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 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必须指出, 虽说廖先生的定义较为全面, 但我们也不能偏执地以为其他定义便无可取之处, 没有意义。须知角度不同, 观点便不同, 各种定义都有其合理之处。

(二) 课程成本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开始从产业角度来探讨课程。新的社会背景, 新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市场经济与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不能割裂课程与社会的联系而纯粹地研究课程, 脱离其与社会的联系去研究课程只会使课程失去其赖以植根的土壤, 使课程研究看起来像空中楼阁。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的今天, 我们要重塑新时期的课程观, 克服课程的单一性、封闭性, 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使课程能积极体现市场的需求,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有学者提出课程产业化的论断, 认为课程具有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组织性等等。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尝试挖掘课程的产业性, 从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课程的各种构成因素中分析其产业特性。随着课程产业化研究的深入, 课程成本的概念也得以提出, 而且在现阶段课程成本也将成为课程产业化研究的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林德全曾对课程成本有过论述。林先生认为课程是产业, 须从成本的角度把握, 课程活动需要一定的投入来保障, 课程蕴涵着客观的成本性, “人类为保障其活动的顺利完成, 实现活动的目的, 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这些投入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成本。为保障课程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样需要这些方面的投入, 也即用于课程活动的成本, 简称为课程成本”[3]。林先生的论述为课程产业化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课程成本是从成本的角度把握课程, 是指在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等活动中所占用的资源总和, 即在课程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课程成本有多种类别和表现形态, 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等等, 课程成本贯穿于课程活动的始终。毋庸置疑, 大学课程成本当然是指大学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等活动中所占用的资源总和。

二、大学课程成本研究的意义

大学课程成本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热点, 其研究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 理论意义:课程成本研究是课程论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 课程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来, 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就, 但与教学理论相比, 课程理论还远未成熟, 有关的研究众说纷纭, 在很多问题上都没达成一致。大学课程成本作为课程理论中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现今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学课程成本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是课程理论学科发展与体系健全的必由之路。

(二) 实践意义

1.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规范课程投入, 为高校收取学费提供重要依据

课程需要投入, 这是毋庸置疑的, 课程投入的规范化关键在于确定需要投入的“度”。课程投入不能过多, 也不能过少。前者易造成课程的高消费, 也就是说课程资源的浪费, 后者很难保证课程的科学化与合理性。而大学课程成本就是确立课程投入的合理的“度”的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成本核算可掌握大学课程的真实耗费水平, 为实施成本控制和成本补偿提供依据, 规范课程投入, 认真地审核大学课程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财务制度, 是否符合学校的计划。同时, 大学的学费须依据教育成本来收费, 大学课程成本作为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费的收取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学课程成本相应地成为大学收取学费的重要依据, 为大学课程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的制定提供依据。现今教育乱收费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培养成本的明确化和透明化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明确成本后才能确定学费的收取额度, 才能规范教育收费制度。值得注意的是, 现今大学城的建立和网上大学的开通为大学跨校选课提供了便利, 如何收取跨校课程费用, 大学课程成本的核算将是其必要依据。

2.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是课程资源合理分配的依据

课程的运营总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课程资源,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成本, 课程成本和课程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如课程成本的高低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大学目前课程资源稀缺, 且现有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在我国各类大学, 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 如图书资料重复购置、利用率低, 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等。而受教育者需要数量、种类多且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合理、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降低课程资源的消耗, 减少课程资源的无谓浪费, 这些都牵涉到课程成本问题。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资源分配首先必须明确所需投入的数量, 然后才能根据所需来分配资源,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课程资源在各专业、学科等等之间的合理分配。

3. 大学课程成本影响教育效益和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和提高

成本与效益可以说是两个不可割裂的概念, 要分析教育效益、教育经济效益就必须考虑教育成本, 只有当教育效益大于教育成本时才是真正产生了效益, 因而计量教育效益就得先对教育成本进行量化处理。同理, 课程和教学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心, 课程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 是教育成本的重中之重。度量和核算课程成本为考核和分析教育效益提供了依据, 也直接影响教育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 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大学课程成本是课程评估的重要指标

课程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活动作出价值评判, 如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大学课程成本也是课程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因素, 如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等, 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就必须对课程成本进行分析、核算。而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可以反映、衡量课程投入及实践的合理性, 从而保证课程实践的可行性。

5.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助于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课程管理包括多项内容, 如课程规划、开发、实践的管理等, 这些环节同样需要人员、物质和经费的投入, 如何做到管理科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用课程成本的观念来管理课程, 借以加强成本控制, 能促使学校励行节约, 从而降低成本。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发现学校运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为学校对比收支提供资料, 分析和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为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促使学校改善课程管理, 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明显不合理的浪费, 从而加强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

6. 大学课程成本研究有利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

学校入学率的提高和学生数量的扩大, 班级的设置要以一定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成本为条件, 测算学校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其基本依据就是学校的成本及其变动, 这样教育及课程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大小及其结构设置。同时, 大学课程成本的研究和分析也影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学课程成本的分析能有助于学校宏观上对课程的类型、内容进行规范, 依据学校的资源对课程进行最优的设置, 从而保证各种资源都能物尽其用,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使学校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林德全.“课程产业”三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 .

[3]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大学成本 篇2

您好,很感谢您配合我们这次调查,此项调查只为调查您为大学入学所花费的成本,不涉及个人隐私。

基本信息:

你的姓名______性别_____录取院校______________

1、你大学一年的学费__________元住宿费________元 入学所交的其他费用是________元

2、你准备采取何种交通方式入学,入学的交通成本预计是—

—元?

A:自驾 B:坐火车或汽车 C:坐飞机 D:其他

3、你是否为入学购买新电脑,如是,请问花费是_____? A:3000元以下B:3000-4000元

C:4000-5000元 D:5000元以上

4、你是否为入学购买新手机,如是,请问花费是______?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

C:2000-4000元 D:4000元以上

5、你为大学准备的生活费一个月大概为_______? A:1000元以下B:1000-1500元

C:1500-2000元 D:2000元以上

6:你是否为上大学购置其他数码产品(手机、电脑外),如是,花费大约是_______元?

7、除上述选项外,你其他为入学的而产生的花费约为______

元?

企业培养新毕业 大学生成本太高 篇3

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七项措施扶助大学生就业。

温家宝在各地考察时也一再叮嘱:“企业轻易不要裁员,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以及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十分关注,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然而,面对金融危机的步步紧逼,企业也确有难言之隐。更何况,大学生就业原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想借助企业“发扬风格”解决问题,岂不太幼稚了?

张先生是东北一个省会城市规划设计院的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先生的回答直来直去。

《新财经》:金融危机会影响设计院2009年的招聘计划吗?

张先生:影响不明显,但肯定有。事情明摆着,危机之下,企业状况到底怎样,谁心里也没底。这时候少进人当然是上策。既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又不至于摊薄职工奖金。

《新财经》:具体到你们设计院是什么情况?

张先生:进人的标准提高了。最近我们面试了一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正在与人事部商量,到底进还是不进。还有一个博士,我们没要。这种情况在以前是很少有的。同济的研究生一般不会选择到东北的城市工作,我们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在选才上,我们比北京、上海要慢半拍,以前是人家挑剩下的毕业生我们要;现在人家开始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我们才开始在应届生中挑人。现在进人最低是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于名牌院校的研究生更受欢迎。

《新财经》:如果条件允许,你们会招应届大学生吗?

张先生:肯定不招。但两三年前会招。当年来了三个北京林大毕业生,我们收了两个,他们很高兴。并且说,在北京找工作,连简历都投不进去。学校牌子不硬,根本没机会。

《新财经》:为什么坚决不要应届生?

张先生:从我们自身来讲,毕竟这里是省会城市,我们又是这座城市的所谓好单位。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院里的人才已趋于饱和。我们当然想要有能力、来了就能干活、能为院里挣钱的人。而培养新人成本就太高了,关键是养不住。培养半天,刚能独当一面、挣钱了,就要走了,去北京、去深圳,雁南飞了。

《新财经》:没有可以约束的办法吗?

张先生:根本没用。现在人才流动性太大,人家什么也不怕,档案之类的都可以不要,说走就走。况且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愿意为难人家,人往高处走嘛。

《新财经》:这么说,您的单位现在是不缺人了?

张先生:不,缺人。有能力、真正的人才,高薪都雇不到。所以说,大学生关键是要练内功、长本事。初出校门,心别太高,适当给自己降低些门槛。以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大學生完全可以先到施工工地去学学,接触一下实际。不要一工作就想一头扎到设计院。

《新财经》:说到学习,您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怎么样?

张先生:对教育我是外行,说些感受吧。就我们这个专业而言,有些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太急功近利。看到社会上哪些专业热门,不管学校具不具备这个能力,有没有经验,立刻设置这个专业、招生。这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吗?从另一个角度说,过去学校包分配,学校和用人单位接触很多。现在学校不包分配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也没了。学校应该多与用人单位联系,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调研。这个过程不能取消。

大学成本扩张及其治理策略 篇4

关键词:大学,成本扩张,治理策略

大学成本的扩张意味着大学投入的增加和教学质量的可能提高。大学受“做大、作强”理想主义的目标激励, 加上教育成本制度缺失, 大学存在无休止地追求着办学资源的无穷占有, 教育成本呈无限扩张趋势。

一、大学成本扩张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一) 表现形式

1、物质成本的上升。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 用于教学的各种固定资产, 如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公用设备, 乃至图书资料, 文具纸张, 水电气等消耗品的数量在增加。甚至有很多高校, 为了显示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特别喜欢新建一些大的教学楼或实验楼, 这些都导致了教育物质成本的提高。

2、行政和后勤的运作成本过高。

作为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专门职能的大学, 不得不承担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 比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宿舍、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等。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教育部直属高校中, 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面积占学校总面积在1 9 9 0年和1997年分别高达52.6%和56.7%。2005年, 在我国高校中, 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平均只有55%。

3、机制运行不畅, 管理成本高。

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学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各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庞大、冗员过多、职能机构责权不明等现象, 从而造成了管理成本偏高。

(二) 原因分析

1、决策自主与责任不完全。

市场经济下, 大学拥有了独立法人地位, 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力, 大学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自主决策其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政府主要是在大学宏观问题上进行战略决策。大学在享有独立决策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决策引起的责任和后果, 但由于大学只是经营者, 政府才是真正的产权所有者, 这就意味着大学决策失误的责任与后果要由政府来“埋单”, 大学可能只承担部分责任或根本不必承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决策的盲目性, 导致大学成本扩张。

2、缺乏绩效考核与成本约束机制。

由于缺乏大学财务收支的绩效考核和约束机制, 即不能准确的反映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不能对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 加上公共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 轻管理”、“重分配, 轻监督”、“重效率, 轻效果”等一些不正常现象,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导致资金的浪费和闲置, 造成教育成本的非正常扩张。

3、财政管理制度、内控机制不完善。

目前, 大学财务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较差, 大学内部会计控制滞后, 如内部会计控制的项目不够全面、约束的对象不够全面、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等, 这都使得大学资金的运用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因素, 既为成本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增大了大学财务发生风险的机率。

二、治理策略:自律与外部监督

大学成本扩张会引发资金困难问题, 也会对大学财务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降低大学运行成本, 保证大学财务安全。可实施如下举措:

(一) 自律—建立自律与决策机制

1、合理控制成本。

首先, 实行全面成本控制。大学在运行过程中, 为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有效的结果, 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成本控制, 对成本支出涉及的每一阶段和环节都要加以控制。其次, 实施系统成本控制。建立以财务部为中心, 以各职能部门 (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后勤、校办企业等) 为横向, 以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责任中心”管理网络。再次, 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完善的制度既能减少成本支出执行者的种种借口, 为成本控制找到依据, 也能减少成本控制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为成本控制指明方向。

2、健全内控制度。

首先, 应在大学经济活动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禁止一个人处理经济业务全过程。其次, 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 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再次, 应将稽核、审计、纪检部门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通过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大学的会计报表等手段, 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首先, 决策主体要尽量多元化。决策过程应实行多主体决策, 校长、学校党组织、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都应是学校决策的主体。其次, 规范决策过程,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在高校建立专门的决策管理部门, 在决策的各环节上做到系统化地管理。同时应建立决策问责制度, 参与决策者都要亲自签名, 对于因决策者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应该由决策者承担适当的责任。再次, 对重大决策进行听证。对一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社会办学等资金数量较大的投资项目可进行决策听证。

(二) 外部监督―建立绩效考核、财务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

1、建立财务收支绩效评价制度。

首先, 进行考核评价。采取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财务收支进行绩效评价, 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加强绩效审计、评价管理和考核。其次, 实行责任追究。通过建立财务收支的绩效评价制度, 将其与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奖惩制度, 以便解决大学财务资金只管使用不问效果的状况。

2、建立大学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首先,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 健全财务制度。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 大学应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健全财务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开支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其次, 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财务的监督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对学校资金的组织、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法”派员或委托会计师查核学校财务报表及经费收支状况, 并公告其查核结果, 违者依相关“法令”处治。

3、形成有效的公共监督机制。

在现代信息社会, 公众监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媒体监督。这需要制定相应法规, 明确要求高校决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义务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外发布相关重大信息。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出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恋爱成本(范文) 篇5

大学之大,不仅有大师之大,而且有恋爱空间之大。感情丰富的大学生在凤追凰或凰追凤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着或幸福或凄美的故事。幸福的爱情往往意味着恋爱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凄美的爱情则相反。在传统上,人们一般不愿意将大学生男女的恋爱用成本收益法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恋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表达,而非理性计算的结果。然而,“经济学帝国主义” 带着“新经济人”假定这一利器已完全冲垮了传统的防线。恋爱要付出成本,同时会获得收益,大多数人都会在恋爱对象与恋爱方式的选择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与比较。只不过,其成本收益已远远超出纯经济因素的考虑,还会考虑到感情的痛苦与幸福、心理的折磨与愉悦,有的时候还会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利已。

目前,各种媒体上有许多关于恋爱成本的调查,虽然结果有所不同,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没有包含恋爱的心理成本与机会成本。实际上,恋爱的成本应该是会计成本、心理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大学生恋爱的会计成本主要是指在恋爱过程中的现金或物资的直接支出。心理成本主要是指恋爱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或挫折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而机会成本是指大学生在恋爱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资源如果投入到学习、社会实践或另一个恋爱对象中所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大学生恋爱中的会计成本,主要是交易费用。其中,搜索成本首当其冲,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搜索恋爱对象时所要投入的成本。不同的搜索渠道,会产生不同的搜索成本。一般来说,同班或系内同学的搜索成本较低,而到校外或婚介机构搜索的成本就较高。发现了恋爱对象以后,接下来就要“谈判”。花前月下、请客吃饭、跳舞看电影等等无不费时费力费钱,而这些就构成了交易费用中的谈判成本。恋爱市场实际上是个二手货市场,信息极不对称,每个人对自己品质的了解往往要多于恋爱对象对自己的了解,因此极有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为避免进入“劣币”所设的陷阱,谈判的能力与投入就显得很重要。谈判一旦成功,就要签约领证。以前,大学生结婚往往是被明令禁止的,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签约领证的交易成本无限高。自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25周岁的限制和2003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登记不需要单位证明以后,许多高校实际上已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教育部于今年3月分颁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因此,大学生的签约领证成本已大大降低。签约领证成本的降低使得大学生夫妇对婚姻的管理费用凸显出来。因为多数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几乎没有社会阅历,缺乏足够的心理适应及承受能力,所以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很难保持美满的婚姻状态。而且,越是才华横溢、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生,女生对他的履约及管理费用就越高。同样,越是聪明可爱、魔鬼身材、交际广泛的女生,男生对她的履约及管理费用就越高。

另外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概念叫沉没成本,也就是一经投入就难以回收的成本。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各自的投入往往难以收回,也即构成了沉没成本。正是因为如此,恋爱中投入更多的一方较不容易提出分手,而投入较少的一方较为容易提出分手。如果两者的投入基本平衡(如实行花钱的AA制),因双方都有不小的沉没成本,所以比较容易巩固双方的关系。那么,恋爱中的一方为什么又喜欢看到对方为自己大量投入呢?原因有二:一是对方投入量的多少,可以被看作为爱的多少的标尺,这里有一种信号功能;二是对方投入越多,沉没成本就越高,就越不容易提出分手,从而掌握恋爱中的主动权。但是,对方的投入越多,就必然会要求更多的回报。如果他或她的投资回报率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很容易发生感情投资的转移。

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成本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调查,求职成本

1 前言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能力报告》指出:2008年湖北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约为1337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投的求职简历份数为16份。2010年湖北省毕业生本科生14.8万人万,高职高专毕业生18.2万人,同时武汉是湖北高校集中的地区,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其中部、委属院校8所,省属重点院校2所,其它著名高校30几所,另外还有众多分校和独立院校。调查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成本,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成本的现状,提出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求职的措施,对于促进武汉地区毕业生就业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此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武汉地区2010年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其中随机选取了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警官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2010年找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共发放“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成本调查表”1000份,收回876份。针对典型的毕业生,对找工作期间的经历及求职成本进行了访谈。

本项目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在校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分为个人包装成本和搜寻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门票、简历,形象包装,各种培训费,人情费等。

3 调查结果分析

3.1大学生求职成本基本情况

3.1.1求职成本种类较多

调查显示,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求职费用包括:简历制作费、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门票、简历制作,形象包装,考证培训费。其中,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考证培训、简历制作在大学生求职中花费最多。

3.1.2 2010年求职成本呈上升趋势

56%的毕业生认为:较前几年相比,2009年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呈上升趋势。找工作时间在1-3个月的大学生占到66%,时间在3-6个月的占14%,10%的大学生用了6-9个月,还有10%的学生超过一年。平均花费达2000多元,其中41%的大学毕业生用于求职的经费在1000-2000元之间,花费2000-3000元的占27%,5000元以上的占2%。有15%的学生花费在100元以内,200元上下的占5%。

3.1.3家庭供给是求职成本主要来源

经过调查发现,81%的毕业生求职花费全部由家庭供给。在这项调查中,有高达8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有求职花费都是家庭供给的,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由自己在校的兼职及奖学金获得。另外5%的毕业生采用其他方式。可以看出,目前毕业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严重。

3.1.4参加各种招聘会是求职主要手段

2010年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渠道多样,包括通过实习加入公司、参加各种招聘会、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介绍、公务员和应聘事业单位、学校部门推荐等。其中通过参加各种招聘会求职的占到63%。求职成本也基本是为了参加各种招聘会而产生的。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非正常求职手段,调查中有3%的同学通过其他方式:例如:托关系或送礼等求职方式。

3.2大学生求职花费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大学生求职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应聘盲目、对企业不了解。58%的毕业生学生反映,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对自己准确的定位。

(3)证书满天考。在求职花费中68%的毕业生在考证或者培训方面的费用在500-1000元,这占了求职总费用的一半之多。目前武汉市场,考证机构也是鱼龙混杂,毕业生的各类考证也不具有针对性。

(3)简历海投没人理。43%的毕业生在招聘中,不管是招聘会还是网上招聘,看到稍微有兴趣的职位,就进行海投,甚至连自己投过哪些公司都不清楚,HR自然不会理会没有针对性的简历。许多HR都说,“海投”八成的简历雷同,千人一面,看不出个性特点,找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简历。

(4)情报短缺。29%的同学认为因为缺乏信息来源渠道,对企业、岗位不了解,难以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对口专业。

(5)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55%的毕业生因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而对前途感到迷茫,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职业规划到底该如何做,许多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即使是规划了,其可行性以及规划与自身的匹配度也是不得而知。

3.3影响求职成本花费的因素

求职花费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经调查显示,市场毕业生供求比例关系,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能力以及学校专业的排名是影响求职花费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比重关系如下图所示:

3.4求职成本及求职回报

求职成本越高,求职的成功机率是否越高?调查显示:77%的被调查者否定了这一看法。34%的毕业生认为两者没有关系,17%的毕业生认为求职成本和求职成功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关系不大;26%的毕业生认为不成正比。这部分同学的观点是,求职是一个自身知识、能力、人品修养集结的个人综合实力的展示,这需要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提高,短期的高花费不可能迅速提高这些方面的技能。但在一些特殊的专业,例如公关礼仪、广告艺术等岗位,可以通过高消费来对自己进行形象包装,以博得招聘单位的亲睐。

总的来说,2010年大学生求职成本成增加的趋势,这俨然成为应届毕学生的负担。调查还显示:一般来说,求职成本高的专业求职难度更大;从分学科性质看,文科比理工科毕业生求职成本更高;从找工作的地区看,跨地区求职成本较本省求职成本高,因为涉及到的路费就是其它费用的几倍甚至更高。

求职成本的负担让人着实头疼,但调查报告显示求职成本与求职成功率间的关系并不大,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强自身能力等方面来减少求职成本,获得求职成功。

4 降低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的措施

4.1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5%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求职的重要因素。进行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大大减少毕业生应聘的盲目性,降低求职费用。

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规划一旦设定,它就是发展的导航标。规划应当明确清晰,可供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宜太多。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时候,可以依据以下几点进行:

(1)分析自身的需求。知道自己想做,会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2)根据swot分析法认清自己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一生中可能会有哪些机遇,职业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胁。

(3)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这在过程要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优势、劣势、机遇来确定自己的目标。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实现短期目标,来不断实现中期目标,最后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

(4)提升计划。制定要克服自身不足所需的行动计划。要明确、有期限。比如,要进入某单位工作,需具备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就要制定计划考雅思,商务英语,提高英语沟通技能。

4.2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调查中,68%毕业生认为,缺乏就业力是导致求职困难的重要因素。个体有着良好的职业能力,会减少在找工作中的重重阻碍。

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或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思考能力、敬业精神、意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平衡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亲和力和诚信力等的集合。这些就业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甚至事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不断学习、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单单从课堂上无法完全获取,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可以结合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以及素质教育课,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自己的优势有哪些,离社会的需要还差多少。并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训练,配合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其他辅导教学活动,开发潜能、优化能力结构、提高核心职业能力。

4.3巧用求职技巧

调查中发现58%的同学认为求职技巧非常重要,但因个体存在差异,广普求职技巧不可滥用。巧妙地运用求职技巧,会让你在众多因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给面试官良好印象,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巧妙地掌握适合自己的求职技巧,能够帮你抓住每一次机会。

在简历制作,突出特色。据央视东方时空与智联招聘关于“雇主最看重什么”的联合调查报告指出,57.8%的雇主最先看的是应聘简历中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其次是专业,占了44%;然后是毕业院校,占了28.4%。因此简历制作中,文字要言简意赅而且要突出重点。在面试阶段,做到“打有准备之仗”。面试之前,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用人单位的材料仔细阅读;同时准备合适的服装,礼仪知识,准备要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面试过程中,要充满信心,调整呼吸,控制自己的眼神,为面试创造一个良好的局面;回答考官问题时,逻辑清晰,掌握谈话的节奏,回答出新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能力报告[R].2008.

[2]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统计年鉴2009[S].湖北省统计局, 2009.

[3]史永江, 陈宏涛等.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与分析[J].就业调研, 2008, (24) :58.

[4]尹莹.浅谈提高在校高职生的就业力[J].石油教育, 2009, (4) :41.

大学成本 篇7

一、多校区大学与办学成本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 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形成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裂变式。由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 老校区扩建无空间, 只好异地新增校园。二是合并式。并入的高校成为分校区, 自然形成一校多区现象。三是合并裂变混合式。既有高校的并入, 又有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异地建新校园而形成的多校区办学模式。

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有其自身的优势, 它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 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 适应了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 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但是, 一校多区办学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复杂性增加、管理跨度加大、资源共享困难、信息沟通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办学成本增加。若把大学的“产品”界定为培养的学生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那么, 高校办学成本通俗地讲, 就是学校为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完成教学基本目标而发生的各项耗费的总和。大学成本按不同的标准可进行多种分类:按成本投入使用的情况, 大学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按成本的经营活动性质, 可分为教学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 又可分为劳动力成本、固定成本和管理成本。如何有效地降低多校区大学的办学成本, 充分发挥多校区大学的社会资本生产优势, 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则是多校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增加多校区大学办学成本的主要因素

增加多校区大学办学成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

1. 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

多校区办学与单一校区相比, 由于校区地理位置不相邻, 学生相对分散, 交通不便, 教师、学生往返上课和查阅资料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 可能导致基础教学设置的重复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重复购置, 以及现有资源得不到最大最优的合理利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办学成本。

2. 师资力量的额外引进或跨校区工作补贴增多。

由于校区建设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不可能保证所有在新校区上课的教师都在新校区住宿, 从而造成部分教师住宿地和教学地分离。如果两个校区距离较远, 往返于两个校区的奔波会浪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会对教学质量及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在新校区工作的教师必然会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学校运行成本。

3. 交通与通信成本增多。

有的高校各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很远, 为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必须增设校区间专线车, 增开新的电话线路, 增建新的网络机构。这必然会大大增加学校的运行成本。

4. 管理跨度加大、成本提高。

新建校区由于地域分散, 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设置重复或派出机构, 增加管理层次, 随而加大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5. 资源有效共享困难。

多校区大学通常分别在各个校区建造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场馆, 添置必需的设备、图书等。但是, 对于有的校区而言, 专业和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有些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 资源的共享仍然有限。客观上造成了设备重复添置、资源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的结果。

三、降低多校区大学办学成本的思路与对策

只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 采取科学的方法, 多校区大学面临的办学成本增加的问题可通过有效途径加以解决。

1. 开源节流、减少内耗、良性运转是降低办学成本的基本保证。

一是节流, 减少浪费和内耗。领导者要明确校区定位, 制定科学的、长远的总体规划, 正确决策, 优化资源配置;管理者要理顺管理体制, 高效办事, 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内耗和资源浪费;师生员工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从节流做起,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节省公共设施等经费开支。二是开源, 实现办学经费的良性运转。首先学校党政领导要具有忧患意识, 高瞻远瞩、敏锐洞悉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明确学校的发展前景, 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广泛通过国家、省市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其次, 加快现有办学资金的周转速度。对于多校区大学的运行而言, 通过加快日常经费支出的周转速度和缩短产学研一体化的周期, 提高现有办学资金的利用率, 从而实现办学资金的良性运转,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办学成本。

2. 优化网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降低办学成本的有效途径。

多校区办学要严格成本核算, 想方设法降低办学成本, 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益, 建设节约型、高效率大学。其中, 最有效的途径是合理利用和善于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无纸化办公的推广、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启动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 拉近各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 体现“一个大学”的理念, 降低办学成本。而信息畅通的校园网, 让每个校区的师生都可以随时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层也可以及时了解师生信息, 倾听师生呼声, 把握师生思想脉搏, 掌握学校信息和动态, 改进校区工作;信息畅通的校园网, 可以实现网上课件的下载共享, 也使不同校区的精彩讲座、活动能够实现实时连接收看, 让原本差异的校园文化在网上融为一体。

3. 长远规划、异地置换、重组是降低办学成本的最直接手段。

建立多校区管理模式可以拓宽学校的办学空间, 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多校区办学模式往往也容易导致教学设置的重复建设, 交通与通信成本增多, 管理跨度加大, 成本提高, 通过开源节流, 实现办学经费的良性运转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办学成本, 而降低多校区办学成本最直接的手段是采取超常规的方法,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各方面条件许可情况和校区特色, 进一步理顺各校区之间的关系, 通过逐步实现校区间远距离向邻近地域的置换, 缩小校区间的空间距离, 将若干分散的校区合并或聚集在邻近地域, 形成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的校区, 实现多校区资源的重组, 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多校区办学中存在的设施重复建设、交通信息成本增大、资源共享困难、管理跨度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多校区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好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开创新形势下多校区办学事业的新局面。

摘要: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在开拓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办学成本明显增加这一现实瓶颈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创新思维, 采取科学的方法, 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才能促进多校区大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开源节流、减少内耗、良性运转是降低办学成本的基本保证;优化网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降低办学成本的有效途径;长远规划、异地置换、资源重组是降低办学成本的最直接手段。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办学成本

参考文献

[1]耿有权.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04) .

[2]方丽.高校多校园区办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保障刍议[J].高教探索, 2003 (01) .

[3]沈红, 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6) .

[4]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

大学成本 篇8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比赛分为动态项目和静态项目两个部分,静态项目包括营销报告,赛车设计报告和制造成本分析报告三项,动态项目包括75米直线加速测试,8字绕环测试,高速避障测试,耐久测试,燃油经济性测试五项,八项总分1,000分。成本分析报告总分为100分,比赛过程分为整车造价,分析报告细致与准确度和比赛现场答辩三个环节评比得分。

1 成本分析报告介绍

1.1 成本与制造分析项目目的

(1)让参赛者们了解成本和预算是任何工程实践中都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2)对团队而言要在发挥赛车每个零部件及总成的性能优势的基础上在满意度和成本间进行平衡。

(3)使参赛者学习和了解制造和装配设计、精益生产和最小约束设计的原理。

1.2 成本与制造分析报告项目

标准成本表(表1)所有参赛车队使用组委会统一发布的标准成本表计算自己车队的成本,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成本表以消除地域性造成的定价不一致,提高比赛的公正性。

物料清单(BOM)——赛车所有零件的分级表,成本物料清单包括在制造赛车过程中采购件、原材料及加工过程的成本信息。

制造和装配设计(DFMA)——为了便于制造和装配以降低成本而进行的部件设计过程。

紧固件表——一份包含了传统的紧固件(如螺栓、螺母和铆钉等)及粘合剂、卡箍和定位环的成本表。

材料表——列出车队用于制造部件的原料及成品件的购买成本。

精益生产——一种强调消除浪费和改进工艺流程的产品生产的方法学,目的在于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参数——用来建立方程描述对象的成本作为对象的某个特征函数。方程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并且这第2种方程都是用于建立费用表的。如表2、3中尺寸1、尺寸2为其参数。

工艺因数——修正不同操作的标准成本,以体现各部件在材料及几何特性上的不同。

采购件——即购买件,这些部件将在成本表上显示为已装配的。在某些情况下,采购件可能需要额外的加工处理,然后才能装配到赛车上。例如,车轮必须经过安装过程后才能装上轮毂。

自制件——即自制件,通过自行设计校核,购买原材料加工而成。

成形工具——指与部件几何成形相关的制造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制造工具。成形工具的支出必须包括在成本表中。例如用于车身成形的模具属于成形工具。

可变成本——是一种与车辆生产量成正比的成本。成本报告中所提交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1.3 成本与制造分析报告总体要求

(1)成本分析报告必须使用标准成本表。该表旨在反映一台假设年产量为1000台左右的汽车生产制造所需的成本。

(2)成本报告必须包含一份完整车辆的物料清单(BOM),此清单中的成本数据来源于成本表和辅助文档。

(3)成本分析报告必须列写并计算样车每一部分的成本。这其中包括了比赛中任何时候安装到赛车上的任何设备(除规则要求的可豁免项目)。

(4)成本分析报告必须建立在样车上所使用的实际制造工艺上,例如:铸造件部分必须按照铸模工艺的成本来计算,而手工制造部分则需按照手工制造的成本来计算。

(5)为了让成本分析裁判了解赛车的设计信息以判断成本,必要的时候需附零部件的工程文件(图纸,加工过程说明等)。

(6)成本分析中将包括成形工具(例如,焊接夹具,铸模、木模及冲模等)的成本。

(7)不包括研发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如厂房,机器,手动工具和电动工具)。

1.4 计分

制造成本分析项目的分数将被分成如下几个部分。

(1)成本项目——每个参赛学校将根据其物料清单(BOM)中提供的调整后成本进行排序,并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给予0~40分的分值。

Pyou为赛车成本(包括处罚)(以人民币计算);

Pmin为(本届大赛中)最低成本赛车成本(以人民币计算);

Pmax为(本届大赛中)最高成本赛车成本(以人民币计算)。

(2)准确性,清晰性——其包含的零部件,制造的可行性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裁判将针对车队提供的辅助文档的质量、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其进行评估。评分范围是0~40分。

(3)“案例分析”场景——必须回答与赛车成本或制造过程相关的若干问题,分范围是0~20分。总计100分。

1.5 申请增加项目

标准成本表意在涵盖所有团队所需的材料,加工过程及紧固件以准确反映他们车辆的设计宗旨、制造及装配过程,但是当车队使用的个别零件成本表中没有的时候,各车队必须向规则委员会提交一份增加条目申请,经过审查的项目将加入更新后的成本表中并发布,一旦一个团队要求表中添加一个项目,其他所有团体可共同使用。

2 赛车成本分析报告

一份完整的赛车成本分析报告包括:(1)封面;(2)一份目录;(3)一页罗列每部分成本及赛车总成本的成本摘要;(4)物料清单;(5)包含规则要求罗列把大部分的成本报告。

赛车成本报告分为总成本一览表,物料清单和成本细节表三个部分组成,成本细节表按照赛车性能所分成的刹车系统、发动机与动力总成、车架和车身、仪表、配线和附件、杂项、涂装和装配、转向系统、悬架系统、轮胎和轮辋的八大系统来编写。每个系统按性能分为不同的组件,成本报告细节表分为零件成本表和装配件成本表,零件成本表包括零件的材料、工序和紧固件三个部分的成本,装配件为将这几个零件组装到一起时所产生的装配过程,例如换挡杆和换挡杆支架分别作为单独的零件来计算,但是在装配件中还需要螺栓紧固等工序。

成本报告的零件表和部件表完成之后,汇总到成本报告物料清单中,物料清单包括赛车所有的零件和部件,以材料价格、工序价格和紧固件价格三个部分列出,算出每个零件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物料清单形成之后利用excel公式编辑功能自动生成个系统的材料、工序和紧固的成本,并且得出赛车的总成本。

总成本一览表包括所有系统的成本,和所占比列三维饼图,可以直观反应赛车各系统的花费总成本。

3 结语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成本分析报告项目使参赛者成本控制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在发挥赛车每个零部件及总成的性能优势的基础上参赛者需在满意度和成本间达到平衡,成本分析报告采用一套完整的excel公式编辑器系统,物料清单和成本一览自动生成,也使参赛者获得制作和更新物料清单(BOM)的经验。中国FSC秉持“中国创造、擎动未来”的远大理想,功在当代,利在未来,全面提升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战略方向迈进。

摘要: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要求,成本分析报告按照组委会提供标准成本表和每年各个学校申请的成本增补通过项来计算赛车的成本,报告包括一份物料清单和零部件成本细节表,成本细节表包括材料、工序和紧固件三个部分,所有零部件汇总形成物料清单。按照规则要求,赛车成本应在10万元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5000元。比赛分为赛车总成本评比、成本分析报告细致准确度和现场答辩三个部分进行评比得分。

关键词:FSAE,FSC,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成本分析报告,标准成本表,物料清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2013公示版).

大学成本 篇9

一、有限理性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是对人的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到底如何界定呢?“有限理性论”者西蒙把它定义为:“广义而言, 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 第一, 适合实现指定目标;第二, 而且在给定条件下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1) 也就是说, 理性是个体 (决策者) 在特定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理性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 而且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 而且是一种理性意识或自觉性。有限理性说在理论上是毫无疑问的。诺思认为:“西蒙的表述把握了为什么主观主义的不完全的信息处理在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实质, 它基于对现实的主观看法解释了意识形态在人类选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2) 而且, 他还直接了当地说:“毫无疑问, 人们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3) 就心理咨询来说, 来访者无疑要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来访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有限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资源有限约束

相对人们的需求而言, 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种类和数量是变化的, 人们对不同资源的需求量因时空条件不同, 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从总体上来说, 资源稀缺总是常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需求的变化, 过去可能是稀缺的物品, 现在或将来可能不具有稀缺性, 而另一些物品则可能相反。人们普遍接受“资源有限约束”的现实。来访者在决策过程中, 既要考虑内心感受, 也要考虑物质资源和时间;同时, 咨询效果也在决策中的考虑范围之内。

三、来访者决策过程

痛苦和煎熬折磨的日子是大学生手足无措的时期, 心理咨询则可能是解除受困大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受困大学生来说, 是否选择进行心理咨询则是一个决策过程。一般来讲, 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决策阶段、心理咨询阶段、自我评估阶段。决策阶段是受困大学生就是否进行心理咨询作出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受困大学生感情最纠葛的时期, 自身煎熬难奈, 且对心理咨询又信息不对称, 物质和时间又严密约束, 沉没成本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本, 受困大学生作出心理咨询的决定事实上十分困难。心理咨询阶段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结构性交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 心理咨询师既倾听也疏导;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决策来说, 这一阶段并不在来访者考虑范围之内。自我评估阶段是受困大学生在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有效沟通之后, 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的时期。这一时期, 主要就是本文所讲的收益。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 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主要看该事对自己是否有好处。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 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 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 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受困大学生对要不要进行心理咨询会耗费精力和时间, 来访者决策过程中的消耗主要是沉没成本。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如果人是理性的, 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 普通人 (非经济学家) 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 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淀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 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4) 。

五、机会成本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 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条件下, 当把一定资源投入某种活动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 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 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这些都应引起决策个体的注意。

在生活中, 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 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 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 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 例如, 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 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 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 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5) 。

来访者在作决策的时候, 对心理咨询心怀忐忑和不安, 对将要做的心理咨询并不十分清楚, 对心理咨询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也不十分明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和抽出时间学习这两个选择可能难分伯仲。事实上,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学生的一场情感博弈。

六、心理咨询收益

大学生在评估心理咨询效果的时候, 会考虑良多。包括感情释放、情感归属、认知深入和来访者的自我绽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 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归宿, 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关系) , 既存在客观因素, 也存在主观因素。人的欲望是分层次的, 随着欲望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 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对不同物品和服务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6) 。

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人人都有需要, 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 该需要满足后, 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 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 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来访者走出心理咨询室的时候, 大部分是情感的满足。除情感满足之外, 来访者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体悟良多。这些情感满足和对生活及工作的感悟至少是短期的, 也有可能是影响一生的。

七、成本收益分析

来访者的成本包括决策过程中的沉没成本和心理咨询阶段的精力和时间消耗。沉没成本主要涉及决策过程中学生自我认知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心理咨询阶段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主要是机会成本, 大学生可以选择做心理咨询, 也可以选择听课或自习, 甚至观看一场心仪的电影或一场音乐会, 这是一个自主决策的过程。

来访者的收益包括心理咨询带来的情绪舒缓、情感满足、认知深化和坚定意志等。换句话说, 心理咨询, 是一个利益最大化行为, 但许多大学生对是否咨询这一决策过程带来的收益并不十分明确, 对内心深处的渴求往往并不十分明了。来访者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心理咨询的大门一直对大学生敞开。

摘要: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对是否要咨询以及咨询过程中和咨询后的影响的认知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学生要考虑诸多因素, 包括对咨询的投入和收益的预估以及咨询后的影响的认识。在把来访者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之后, 来访者实际在做一件对自己影响颇深的益事。

关键词:有限理性假设,资源有限约束,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大学成本 篇10

关键词:成本与收益,校际资源共享,策略,建议

从我国目前50多个大学城来看, 大学城一般是由不同层次的若干所大学组成, 不同层次大学间资源共享是整个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基础和重点。然而, 在现实情况下, 成本与收益关系失衡让不同层次大学校际资源共享难以维系。因而, 在分析不同层次大学背景下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策略基础上, 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改变其失衡现状, 进而推动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纵深发展成为当前各方共同选择。

一、成本与收益视角下校际资源共享收益

假设大学城一大学接受其他大学共享一单位资源所获得收益为a, 给予其他大学共享一单位资源支出成本为c, 接受其他大学共享的资源单位量为n, 给予其他大学共享的资源单位量为m, 则该大学参与校际资源共享后的最终收益为A=an-cm。

二、成本与收益视角下不同层次大学校际资源共享策略

现实生活中, 大学城中各大学是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 有着“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被称为‘个体理性’”[1]的倾向。因而各大学在校际资源共享上都有较强的成本与收益意识, 均以校际资源共享后自身最终收益与支付成本关系作为是否参与资源共享的依据。从上面资源共享的最终收益公式不难发现, 增大an和减小cm是大学城各大学参与校际资源共享的最优策略, 即尽量增加接受其他大学共享一单位的资源所获得收益a和接受其他大学共享的资源单位量n, 同时尽量减少给予其他大学共享一单位资源支出成本c和给予其他大学共享的资源单位量m。

作为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 根据A=an-cm, 其策略自然是希望大学城低层次大学有可以共享的更多数量和质量的互补特色资源, 同时自身尽量降低资源共享成本, 给予尽量少的资源进行共享。如果大学城中低层次大学不能提供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互补特色资源, 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收益远远少于成本支出, 则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从而导致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无法实现或难以持续。

作为大学城中低层次大学, 同样, 根据A=an-cm, 其策略当然是希望可以共享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一切优质资源, 自身也尽量降低资源共享成本, 给予尽量少资源进行共享, 从而让自身收益最大化。然而, “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2], 大学城中低层次大学可能会因自身共享资源不足或缺乏而无法参与共享, 甚至面临出局危险, 在这种担心之下, 大学城中低层次大学被迫提高可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事实上, 大学城中各大学层次不一自然会带来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成本与收益失衡, 即大学城中较高层次大学出现成本大于收益, 较低层次大学成本低于收益, 造成高层次大学不愿意进行资源共享的现状。因而, 强化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资源共享意愿, 提高其共享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关键。

三、政策建议

1) 加强低层次大学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共享’最确切的意义是指互惠, 意即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 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3]为实现这种互惠伙伴关系, 大学城中较低层次大学更要明确自身角色和定位, 摒弃“小而全”思想和同质化倾向, 根据自身文化和办学基础凸显特殊价值, 实施差异化战略, 增加富有特色的共享资源数量和质量, 以特色在资源共享中获取主动权和共享资源资本, 同时增加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接受共享一单位的资源所获得收益a和接受共享的资源单位量n, 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中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2) 成本分担。在校际资源共享中, 大学城中高层次大学能共享资源相对较多, 从而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加重, 支出成本增加, 成本与收益的失衡让其参与资源共享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由此, 需要通过有偿共享行为, 分摊成本。根据A=an-cm公式, 从高层次大学来看, 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增加收益;从低层次大学来看, 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 避免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因为在双方收益均等的情况下, 共享合作较容易展开并获得成功。

3) 强化大学城管委会力量。因其空间临近、资源互补、文化相融等优势, 大学城可以发挥其管委会 (或协调委员会等) 力量, 加强校际之间横向交流合作, 统一标准, 整体联动,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际资源共享文化氛围, 在平台建设、材料采购等方面发挥优势, 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降低资源共享成本c, 从而提高大学参与校际资源共享后的最终收益A。

4) 改革评价体系。根据A=an-cm公式, 高层次大学虽有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共享资源, 但为了保证收益最大化其最佳策略是尽量减少给予其他大学共享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当然, 这与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出发点正好相反。因而, 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在大学评价中可以将单个大学资源的数量要求转为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 转为大学资源共享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并把这一标准作为大学排名和利益分配补偿依据之一。当然, 通过利益补偿, 又意味着高层次大学因与低层次大学资源共享的溢出效应, 间接增加了从低层次大学接受共享一单位资源所获得收益a, 从而高层次大学参与校际资源共享后的最终收益A增加。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新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中学外语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