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新模式

2024-09-15

历史教学新模式(精选12篇)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1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时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多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学案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当前高中历史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可是在学案的使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历史学案的设计上学习栏目的不固定性与内容的复杂性无疑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许多学校的历史课程大多采用分层教学法, 这样可以让差生得以提高、进步, 优生能多吃、能吃饱。然而在分层教学的学案使用过程中, 却往往存在着使用相同学案的现状。

学案设计的不规范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学案上没有对每节课的学后反思, 缺少了强化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反思意识;有的学案会列出某一专题的知识结构, 但多数情况下没有列出, 使学生所学知识缺少系统性;有的则以预习和练习为主, 轻重点难点突破, 没有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有的是学案、教案混用, 并不能很好发挥学案的助学功能;有的学案、教案则表现出盲目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 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会因内容太杂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反感, 进而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得再好, 如果学生不学就难以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借助学案的引导,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在上课之前, 做好预习阶段的准备。学案是引导我们的方向标, 利用学案, 学生可以对所要讲授内容先有个总体了解, 熟悉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发现本章节中的难点、重点,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这样的学习便更有针对性、目标性, 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其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2. 教师改变观念, 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1) 增强自身技能, 提高教学能力。要想实现教学水准的提升, 除了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构建, 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之外, 更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与时俱进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手段在时代的前进中有些已经过时,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历史, 教师所要做的便是不断提高自己。面对当前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也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改变。要逐渐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从以往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引路人。教师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知识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教师的授课应该有重点、分主次, 把重要的知识点讲解清楚, 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掌握, 要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讲解,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等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认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中自己很难把握的知识点,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会减少负担。还有一些难点的讲解, 例如近代科技革命取得的成果, 要从这样几点进行讲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伽利略的科学研究、瓦特与蒸汽机以及爱迪生与电的应用等等。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要从以下几点讲解:启蒙运动、科技知识、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唯物主义思想家等。这些都是较难全面掌握的知识点。

3. 关注课后学习, 强化巩固

学习效果的提高不光集中在课前和课堂之上, 强化课后的巩固学习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历史。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知识学习过后, 如果长时间不去巩固的话, 我们肯定会忘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课后复习阶段的学习。今天的政治, 明天的历史。历史是一个不断被提起的东西, 也是一个不断被忘记的东西, 我们需要不断巩固强化, 在学习完一章节之后, 要进行相关知识题的测试。测试的目的在于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遗漏的重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学案导学模式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便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进一步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高中历史学案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2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论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内容的不断完善,使教学更加的轻松活跃,历史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摸索和创新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新课程下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修养,积极地参加社会交流活动和各种历史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确且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老师再进一步地深入,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增加对知识的牢固性。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要将发现的问题标记下来,课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地向老师和学生请教,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在教学中把提问和课前预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知识的创新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标新立异,不断地去创新,与时代紧密结合。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在教学中存在优差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学生制订统一目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使优生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采用“优帮差”的方法,使学困生能够逐渐进步,以此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课下小组之间互相帮助复习功课,将课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及时地巩固。每次课下留给学生的悬念问题,让学生课下去讨论和思考,正如电影电视剧能够吸引观众一样,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课中,要给学生留出疑问:结合古代的科技与现代的科技有什么不同?古代的建筑和文学有什么进步?使学生对课下的预习产生渴望,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古代技术为我们现代技术带来了哪些好处?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三、将现代手段与历史课堂相结合

历史是一门具有真实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而且增加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它是记载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是人类文明的轨迹。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图片和历史影视资料,单靠老师给我们讲解,学生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境。历史老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想象,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扩展的能力。

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了解历史知识,而且能够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题材,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插入课本知识,让现代化的教育走进历史课堂,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八国联军烧毁圆明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法,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烧毁前的样子和烧毁后的样子,通过对比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初中历史老师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的情况下,顺应时代教育的变化,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用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历史,进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4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伯尼·道格 (BernieDodge) 和汤姆·马奇 (TomMarch) 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 “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由于该模式和万维网密切相关, 所以将其命名为“Webquest”[1]。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 由教师引导, 以一定的主题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使学习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网络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目的不是收集信息, 而是使用信息, 并帮助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 也为教师将网络信息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种策略和工具。

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 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分为的六大模块, 它们之间贯穿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设计与操作中, 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做个性化的调整和增减。

1. 绪言模块

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或有吸引力的图片等手段, 对学习背景和信息活动步骤做一个介绍,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 任务模块

任务模块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是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组合。任务要明确、真实、可行、有吸引力, 完成Webquest的任务, 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3. 过程模块

对学习者完成任务要经历的步骤加以清晰描述。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 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议, 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通过这样一系列步骤, 为学习者提供用以建构知识的“脚手架”, 让学生经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 以实现高水平认知。

4. 资源模块

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网上信息资源, 作为上网查找海量资源的定位点, 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 学生将不会再在网络上迷失方向。这些信息除了包括在Webquest教学案例Web网页中以超链接形式保存的互联网信息, 还可以包括如视频资料、录音资料或书籍、报告等其他离线资源。

5. 评价模块

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个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 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评价人员可以是学生自己, 也可以是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通过经常性的、从各个方面进行的评价, 学生得以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促使他们将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 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6. 总结模块

教师和学生都要对webquest过程有一个总结和拓展, 这会给学生提供总结经验的机会, 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鼓励学习者将学到的知识拓展到别的领域[2]。

二、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 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核心要求, 更体现了应时代要求变革的世界教育趋势。

这种以探究为取向、开放度中等的Webquest教学模式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让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 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大胆质疑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使他们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将大大拓宽原有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机会。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历史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面对这浩如烟海的网上学习资源, 能有效筛选和收集研究性学习资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角度看, 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 学生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能力是个关键, 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通过计算机浏览和阅读网页回答简单低层次问题的层面, 那么很难保证其思维是否真正得以开启和发展[3]。Webquest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学生对信息的使用, 注重资源整合与利用, 对学习资源的预处理可以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评价、分析、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3. 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 学习者必须改变在正规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 更多地采用自我定向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21世纪, 构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教育教学手段将是现代信息教育。Webquest教学模式融合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特点, 使学习者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这种方式无疑非常适合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Webquest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1. 激发学习兴趣, 生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活动完成以后, 学习者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一个有着明确目的的教学目标, 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任务是Webquest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一个好的任务应该是有趣而又难易程度适中的,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各项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发展。因此, 教学目标的选定除了参考历史课程的教学大纲, 还要考虑学生对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大多数学生的探究与参与热情。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一些历史故事、影片出发,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从网络、书籍中去选择、分析各种信息, 进而明确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 生成教学目标。这也有助于学生运用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从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及这些活动背后所涉及的价值观。

2. 基于学生经验, 选择教学内容

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事件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 更好地理解现实, 客观地认识历史。除此之外, 史实明确的历史内容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狭窄, 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对其进行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选择一些没有明确结论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 利用多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主动探究

网络资源是实现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先对网络资源进行预选, 为学生查找资源设置定位点, 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 把学习重心放在使用资源而不是寻找资源上,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整理各种历史材料和信息等的历史技能, 学会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来解决问题, 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学生完成的效果通过它来体现。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 通常采用量规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不同方面 (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 。在历史教学中可借鉴该模式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经过、学习结果、学习认识、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他评, 教师把关等。通过他们的评价, 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 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Webquest教学模式现在在国内还只是处于局部探索阶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规范, 该模式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将会有很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运用时我们可以基于网络, 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络, 还要结合学生实际, 整合自然、社会资源, 让Webquest模式在我国的历史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Webquest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网络教学模式, 该模式有助于更新当前国内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随着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借鉴Webquest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Bernie Dodge’s website.http://webquest.Org.

[2]秦卫东.webquest:因特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1) .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5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等建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能有效实现新课程凸显人格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对此课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4-0089-02

随着福建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应对,怎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性思考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及有利条件

笔者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来,它是指教学过程是以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以个人独立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建构主义理论原则、新课标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的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也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理解力。”从高中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来看,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从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学科特点来看,学校教育设施完备,如较多的历史音像资料可提供给学生欣赏;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较强的查阅、搜索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

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立足于课堂内,扩展于课堂外。

立足于课堂内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辩论式”、“问题讨论式”等方式。这里主要介绍“自主学习”方式,其流程是:鼓励预习、深入探讨、点拨感悟、自主建构学习。鼓励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格外注意,从而避免在听课或讨论时舍本逐末。同时,在学生的感知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探讨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的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如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讨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在反馈探究结果时,如果学生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教师除了充分肯定外,更重要的是要论证他们的观点为什么说是正确的,要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肯定;如果不完整或是错误的,除了指出其不足和错误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校正。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点拨,还要引导学生重新尝试,使学生从自己的不断尝试中得出经验教训。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有学生提问: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对这一质疑,笔者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传统),以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与核心。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对材料的搜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如上《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自主建构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局部、整体)等。对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当今现实进行探究,自主建构奥巴马执政举措与罗斯福新政的类似点。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归宿。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流程多次循环使用,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目的。

扩展到课堂外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从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观念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课堂外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并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锻炼。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研究性学习课题是课堂外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和表演历史剧,等等。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课题实践中,笔者在不同阶段,采用观察、检测、问卷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期末测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反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课前能够进行预习的学生达90%以上。有6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预习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大胆提问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分工明确,讨论深入,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学生学期考成绩比以前明显进步。这说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历史成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创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有的或许并不完美,通过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正好能弥补一些缺憾,学生的需求、灵感、智慧可以启迪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获得师生的双赢,达到教学相长。

四、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教师应认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成为规范程序化的教学行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会和谐共赢。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学生学习要遵循教学规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能力固然重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性思维?怎样将课堂教学与课内外探究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值得教师们深入思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养,要不断地再学习,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

总之,新课程下教学模式创新,既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又是一个教学模式问题。要让新模式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会深入思考,不能局限在书本的文字上面,这样才能跟上课改的脚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中历史教学的优秀案例,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这样比老师单纯教授,灌输给学生要有效。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课时,根据内容,设计课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小组间交流,然后发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将学生分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来代表不同阶级的人,通过四个场景的表演来重现历史。探究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拓展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来学习,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改变了传统的一对几十的教学模式,这样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重点性,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和交流探讨,如果实在不懂,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请教,这样会使教师更直观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教学高效地进行,因为这种模式下所有学生都在动脑想、动嘴讨论。

三、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历史图像和资料等直观的手段,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得枯燥的教材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形的历史情境,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情境中去。通过对历史情景的再造,能够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故事,化教材中的无形为有形,穿越时空,化静为动,将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与历史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历史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历史,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运用历史。

四、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不但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时尚。这种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再现精彩的历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历史影片《建党伟业》片段,能够让学生直接看见历史,这比听见或者读到历史更加直观。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可以弥补教师单纯讲授中的不足之处,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化静态的历史书本为动态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使得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加深,更加充满了爱国热情。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教学,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将历史深刻地印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领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谢庚平.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广东教育,2007(2).

[2]蔚泽军.新课标下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J].科技信息,2007(4).

浅谈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模式 篇7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使人们对知识感兴趣,乐于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发明成正比,一个人对某一方面越感兴趣,它在这方面有所发明创造的机会就越多,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只有人们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发现,进而发明和创造。因此,教师只有想办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对知识才会很好地去把握。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采取了四种方法来创设历史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利用教师自身的教态、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就是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手势、动作等,充分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喜怒好恶。教师的情绪很能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2. 运用直观教具创设历史情境。

就是教师针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制作形象、直观的教具,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 模拟场景。

就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事件的意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4.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首先播放了一段剪辑的影音文件,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圆明园美景:宏伟的宫殿,精巧玲珑的楼阁亭台,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紧接着便是疑惑强盗在枪炮声中对他进行肆意抢劫、焚烧和遭劫后的断壁残垣,满目苍夷。这些动人心魄的画面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问:“画面中那伙强盗是谁?他们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他们抢劫圆明园已经达到了掠夺财富的目的,为什么还要把它付之一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带着我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根本无需学生去死记硬背。

二、探寻历史真相——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要做好教材的导入,为学生自学和探究做好铺垫。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在消失,而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加强。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主演”变成了现在的“导演”,学生的角色由以前的“观众”变成了“主演”。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很有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学生交流、合作、展示、竞争的平台。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1.教师以平时编好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就探究发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并把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以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2.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小组抢答或者辩论赛的形式展开竞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收获、感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充分地表现出来,并在不同思想、见解火花的碰撞中向真知靠近。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吸取集体的智慧再学习的过程,是展示、完善、深化自我学习成果,解决自我探究中不能解决的困难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行去伪存真,获得最核心的真知灼见。通过学生这样的探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建立起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合作探究的参与者,循循善诱的点拨者,强化学习探究的引导者。教师在此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学生探究中的问题和关键,及时进行精讲点拨,强化探究。

三、感悟历史真谛——铭刻在心,牢固记忆

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争执时,当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任何一方,而且要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都把自己的观点和根据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讨论,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真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探究中的收获写成历史小论文,或者编辑历史小报、编写历史小剧本等,使学生在感悟历史真谛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强化认识。例如,在讲完“全面的内战爆发”一课时,有的同学编写了这样的剧本:甲:(把电报递给乙)报告主席,重庆又来了电报了。乙:(看完电报)来的正好,我们正开会研究这个问题,看来我们不能辜负蒋委员长的盛情了。丙:主席,您去会有危险啊,说不定是个“鸿门宴”……通过这样的方式,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同时因为情节感人,因而学生印象更加深刻,难以忘怀,比传统的被动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深刻牢固。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8

一、新课程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历史教学“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 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急功近利做法的修正。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创造性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护作用的个性特征, 属于非智力因素。通过研究性学习, 参与北京科技后备人才培训的青少年群体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的比率为57.5%, 与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力调查 (高中生) 相比, 高出了51.1个百分点。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与近年高考综合考试进行有机的整合。近年高考综合考试越发体现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基础与延伸的结合。以近年来上海高考改革为例:

(2005年上海高考)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 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 (1) 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 根据上面的讨论, 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今后三年内新课程改革将向全国各省区推进, 高考文综的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三种主要模式的探讨

依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与课外课题研究模式。其流程一般如下:

(一) 阅读课模式

它的特点就是阅读。教师可以以“读”为主, 分别设置“自读”“共读”“精读”环节, 以“议”为辅, 强化课堂知识的延伸。

[阅读课案例]

以人教版高二年级《世界近代史》上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为例, 其课堂模式为:史料—自读—讨论—共读—精讲。

1.“史料”环节:论从史出, 这是历史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今繁华的英国大都市利物浦风貌, 特别是大家熟悉的利物浦红衣军团足球队, 进而指出:“今天利物浦的繁荣是建立在昨天肮脏的基础上的, 因为利物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罪恶奴隶贸易的结果。”抓住教育群体视线, 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铺垫。

2.“自读”环节:这篇课文有三个子目, 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 分别编写三个子目“疯狂殖民扩张的背后”、“你不可不知的文明人的撕咬”“上帝都无法宽恕的罪恶”。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读课文的基本内容、大致结构。

3.“讨论”环节:让三组学生展开组内交流和讨论, 派学生代表说明所看子目的内容结构, 有疑问的问题可以写在黑板上。比如“西班牙为什么打不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只不过从事烟叶、酒类贩卖, 怎么看它的殖民性?”“奴隶贸易纯利润是多少?”“利物浦需要进行多少奴隶贸易才可以发展起来?”等等, 这是学生思想火花的撷取。

4.“共读”环节:全班学生带着黑板上的问题, 重新阅读课文, 寻找答案;如果超出了本课教材的范围, 可以实施课外研究模式, 比如可以建议提出“英国后来为什么颁布法令禁止奴隶贸易?”这个问题的学生去看看有关工业革命的书籍。

5.“精讲”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三个典型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即 (1) 西欧殖民扩张为何如此疯狂? (2) “文明人”之间的相互撕咬说明了什么? (3) 马克思为什么说罪恶的奴隶贸易连上帝都无法宽恕?

[模式点评]

阅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生的“读”, 因此怎样读是教好这类课程的关键。上述教学新模式主要抓住“读”的环节, 以“自读”与“精读”两个环节解决“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依托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解决问题, 是本模式的又一亮点, 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改模式;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以课外课题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 充分融合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与态度。

(二) 活动课模式

开展活动课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办专题墙报、组织讨论会、举办辩论赛、编演历史短剧、制作历史网页、进行社会调查等。

[活动课案例]

以人教版高一《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为依托, 设计《张謇回乡》的教学活动。其课堂模式为:史料—再现—质疑—体会。

1.“史料”环节:简介张謇, 让学生创设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办大生纱厂的历史情境, 要合理想象, 言语得当, 体现当时的时代风貌。

2.“再现”环节: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 人物、言语、服饰、动作要求符合民国初年移风易俗的新风貌。以下为这个环节的一个部分。

民 (即民众, 下同) :您老回来啦?怎么个称呼您老哇, 状元老爷?

民:给您老作揖啦!

张 (即张謇, 下同) :都民国了呀, 怎的还叫老爷呀?得叫先生!

民:小的哪敢呀?敢情这民国都不兴辈分了呀?

张:民国了, 大伙都平等的, 老爷都过时了, 张某排行老四, 大伙打今儿起就叫我四先生吧!

……

3.“质疑”环节: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历史, 其他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评一评历史剧的不足, 并说明其中的缘由。以下为这个环节的一个部分。

生甲:大生纱厂资金不够, 虽然张謇主张引进外资, 但我觉得老外不会借钱给我们的, 我们富强了他们还怎么奴役中国呀?

生乙:大生纱厂生产的布料是享誉中国的魁星牌, 表演时有人说魁星就是钟馗, 我不同意, 我觉得这是状元夺魁的意思, 就是状元办实业。

4.“体会”环节:学生谈个人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师:张謇的实业梦是当时许许多多爱国人士的梦想, 在他们的身上最可贵的是富我中国、强我中国的精神。晚年的张謇和周学熙以悲凉收场, 这是近代中国实业家的结局,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模式点评]

这样的模式主要抓住“史实”二字, 展开合理拓展与想象, 有利于打破教材的传统结论, 活化课本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网络资源以及历史材料, 这就提高了学生利用文献档案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思辨能力。

(三) 常规讲授课模式

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应用面最大的领域, 我们不妨把一般教学模式归纳为:信息—阅读—提问—质疑—拓展—小结。

[常规讲授课案例]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中国历史》中关于秦砖汉瓦的诉说……其课堂模式为:信息—提问—归纳。

师:为了加深对古代文字和历史的认识, 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考古任务”。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中的秦砖、汉瓦与画像石, 思考: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获取信息呢?

生甲:秦砖是方形的。每个字之间都有间隔。上面的字体是……小篆。

生乙:我只能认出“内”字和“臣”字。

师:好。老师告诉你, 从右边开始, 按竖排看, 是“海内皆臣”四个字 (板书) 。这四个字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乙:我想这应该与秦朝统一六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 所以说四海之内, 都是秦朝的臣民。

师:好的。后面八个字是“岁登成熟, 道无饥人”。 (板书)

生乙:这反映了当时农业收成较好, 百姓生活不愁温饱了。

……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9

1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教材力求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并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在一起。各单元的内容大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身边的故事》直接选取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或者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的具体事物, 诸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 介绍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这类事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和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去感受变化、感受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正确认识。

不仅如此, 新教材还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单元) , 向学生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特点。例如第二课《与山为邻》, 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 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在天山“垂直的牧场”上, 有四季放牧的畜牧业特色;在哀牢山区“如画的梯田”里, 有水稻种植业的壮观场景;在阿尔卑斯山区“热闹的山谷”中, 有令人神往的滑雪胜地, 游泳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如第三课《傍水而居》, 水边的人们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太湖流域优越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高产地区, 孕育了众多的水乡城镇;大鱼岛村深得大海的恩赐, 组建了渔业集团公司, 成为现代化的耕海牧鱼基地;威尼斯城“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水城风光使这座水上都市闻名于世。

因此, 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通过书本了解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抽象性, 多方面、多素质地贴近于生活, 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素质。

2 通过讲授《历史与社会》课程, 逐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1 根据探究式活动编排新课的顺序

新课的教学顺序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应根据学生实际, 围绕学生易理解、易掌握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融知识、能力和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比如, 在讲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时, 没有直接按教材顺序去讲,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移到本单元教学的前列, 这样有利于本单元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如, 《草原人家》一课, 教材中先后安排了《现代化的大牧场》《草原风情》两节, 我把《草原风情》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风情, 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现代化的大牧场。这样由近及远地编排顺序, 便于学生接受。

2.2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2.2.1 合作学习法。

(1) 多样化的小组合作。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对于大班额教学而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 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小组成员组成应视本班人数及活动内容设计而定。比如, 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 我将全班分成四人一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进行组内民族资料的搜集工作。上课时, 每组都展示了各自搜集的资料 (文字资料、图片、服装以及其他实物) 。所展示的资料可以说是色彩纷呈, 有很多资料在课上没有时间展示, 只能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既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进行“中国政区拼合图”制作中, 大组不利于发挥学生各自所长, 这样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制作当中去, 从而也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小组内分工。能否吸引小组的全部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来是小组活动成败的关键, 所以, 小组内各自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是至关重要的。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组内的分工, 也可以由小组内同学自行分工。教师在小组内指定组长、主持人、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职务, 这样可使一些同学的领导才能得以发挥, 他们会成为小组的核心人物, 而其他同学将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配合。

2.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 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比如, 在讲第五单元第二课《身边的故事》中, 《走进家庭》一节时, 安排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 搜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资料。在课上展示时, 各组气氛活跃, 尤其是负责近现代时期的小组, 他们以时装模特的形式展示了近现代服饰, 并伴有主持人的讲解。又如, 在讲第二单元第二课中《气象万千》一节时, 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人们, 去描绘当地的特点, 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 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 穿浅色的大衣服吗?”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各组纷纷讨论, 气氛活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 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在学习人种时, 各组又扮演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讲地图语言时, 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 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2.2.3 竞赛辩论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确定此方法。在讲《季风的影响》时, 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 主张季风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 主张季风弊大于利。双方课前搜集资料, 课上进行辩论, 辩论双方有理有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辩论, 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同时,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讲《国家和地区》时, 采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辩论的形式,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4 社会实践调查法。

课程标准提出, 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 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比如, 在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往来在区域之间》一节时, 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让他们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调查, 看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产地、种类、价格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往来。又如, 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在组内进行中国政区图的制作, 并进行拼合游戏活动。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认识。

3 新课程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

互动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补。师生间、生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互动, 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教材十分注重和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的重要性, 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 人人参与, 存异求同, 力求在彼此的“撞击”中达到共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便是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历史与社会》毕竟是一新生事物,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新教材, 以便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百科全书地理卷[M].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10

一、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难迅速转变“教学目标—巩固旧知识—讲授本堂新内容—总结性话语—作业布置”这一传统教学观念, 还是以教师讲授和结合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就很难进入课堂, 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而学生则以记笔记、顺着老师单一的思路单一地接受书本知识, 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余地, 更没有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那么学生的参与能力与思考能力就渐渐地被老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抹杀掉了。正因如此, 整堂课都充斥着死气沉沉、枯燥、学生打瞌睡、老师很疲惫的气氛,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产生共鸣, 从而就会养成“你讲你的, 我做我的事”的恶习, 进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低下, 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1. 要从整体结构把握, 在把握过程中发现问题

正如布鲁纳所认为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联系在一起, 那么知识只是在记忆的生命中占据极少的一部分, 如果要让知识占据记忆生命的大部分就得以知识框架结构作为学习指南, 在这一指南下去发现、探究问题, 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就会形成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整体中发现问题、思索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辅助作用的教学模式, 主要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协调, 学生则是以“学”为主, 而“学”的主动权是在学生的手里, 教师则是以“教”为辅, 而“教”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学”更为积极主动, 起着辅助“学”的作用。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但一不小心则会使两者对立起来,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3. 利用教科书有限的资源, 结合无限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思考是问题的导火线, 先引入一个问题然后再引入另一个问题循环往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基础知识, 还能够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陶冶自身的情操, 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自己。

三、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俗话说:“师父引进门, 修行靠个人。”学生在修行之前需要老师做最初的引导, 那么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能够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引领学生前进, 所以老师必修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库。例如, 可以让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是进修培训等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我们的学生, 而学生学的动力则是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的兴趣应该都是从自己真实的体验中激发出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 自己给自己提问, 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是班级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体系, 进而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

3. 全方位的互动

在教学中多方面地互动能使学生从互动中找到自信。 (1)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充分调动学习氛围; (2)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3) 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信息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网,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信,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单一地从历史角度出发, 老师必须以历史作为引导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总结,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式思维方法, 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摘要:在教育界不断发展更新的情况下,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元化是必然的, 要让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多元化的理论基础、模式多元化以及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元化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效率,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1]蔡航空.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的几种意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 (02) .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11

新课标下的历史高考,要求学生从单纯的基础知识识记转变到阅读理解归纳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整合规范书写作答,以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

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新授课,如何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有机的衔接,以实现新授课教学效果最大化呢?关于新授课的教学,我认为“忆讲议练”的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高考考试需要。

一、忆----效果检测,知识链接

1、课前提问是忆的主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的层次有:(1)提问具体的知识点,如三民主义的内容。(2)对课本内容的复述,如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可以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注意本章节内容,引导学生课时积极复习,课内认真专注,将课内带动课外延伸到课外促课内。(3)提问对某一事物(事件)的感受,如鸦片战争是否是西方国家维护“正当贸易”的措施。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巨大危害。(4)提问学生熟悉其它科目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的《长征·七律》,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引导现实新课导入。

2.课中回顾是忆的核心。课中回顾,能有效地将所学前后相关联的知识线索有机联系。如:必修三向西方学习中,问题:鸦片战争前,“岛夷”(英国)与清政府有哪些社会差异?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的政治,必修二的经济,必修三第二章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学生在横向比较两国社会差异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已有已学相关知识的链接整合。

3.课后巩固是忆的有效保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课后通过对当天、当周、当月的知识线索回顾,有利于巩固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理解章节知识线索,以更好地把握章节知识的隐性规律,如必修三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除识记先秦、汉、宋明、明清、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理论成果以外,学生巩固章末的主流思想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忆”阶段的特点。课前提问、课中回顾、课后巩固贯穿始终,知识学习的效果检测,必修一、二、三的相关知识链接,在新授课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讲——精讲重点,巧计难点

讲的功夫,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由衷体现,也是教师灵魂的操守的有力估证,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极力反映。那么,在新授课中,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讲多久?便是我们需要研究打磨的,而如何讲好则是我们需要深究的。

1.精讲重点——突出核心,直击考点。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依据新课标的考试说明,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的,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考,对重点知识的精简讲述由为重要。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重点是: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内容。根据学习史实之后重新置入标题,则较容易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产生并发展。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则需要老师结合课本资料,精练扼要点明创办军工事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四方面,既突出了核心重点内容,又便利于学生考试作答信息的有效提取。

2、巧讲难点——搭建梯子,有效引导

对于难点、很多时候会面临讲了也不会,不懂的“境地”,因此,对于讲的深浅程度把握很重要,巧讲,实现搭建梯子,引导,实现目标达成。同样,以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为例,难点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首先,学生会纳闷,近代化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巧讲:近代化的含义、范围。这样,言简意赅的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再通过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出: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近代化、近代军事、兴办近代教育,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導学生理解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从而成评价洋务运动的终极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讲阶段的特点:精将重点、巧讲难点、突出核心、顺梯而上,在新授课中具有灵魂阵地的作用。

三、议——拓展思维,合作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合作探究学习,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僭越的条件。那么,师生合作探究,生生合作探究的动力又在哪儿呢?

1、师生合作——结合史实,形成定论

师生合作,把问题深入解读,让学生再结合已经学过的史实资料,分析归纳,整合成书面文字,然后形成定论。如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的学习延伸资料,学生读完资料可能会不知所云,教师此时应做到:简化问题,简化资料确定问题的用意,实则是考查:英国人认为鸦片是维护商业的“正当贸易”,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答此道问题了。

2、生生合作——开拓思维,训练表答

学生合作探究,将有争论。有疑问的问题公开化,在激烈的讨论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也能让教师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实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法侵略求民主潮流后学生可以就李鸿章到底是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者,还是积极改良的救国者?进行讨论,辩驳,评价李鸿章其人以达到活学活用,史料整理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议阶段的特点。合作学习,精妙选材,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在新授课中具有点睛升华的作用。

四、练——精选精练,巩固效果

练习,是学校“30+15”课改的硬性条件,也是学校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检测方式,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成果。

1.精心选择题,层次梯度明确。一般课堂检测是5分钟左右,选择题以近五年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为母体,着眼高考考察趋势,一易一难为最佳,情境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由少到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如:2014年广州卷15题和全国卷20题。

2.精选材料题,清晰可见,便事作答。课堂检测材料题目的选择,贵在精炼清晰,原则以独特地,有代表性地高考化的试题为主,也可使用一些高频材料。课堂多采用幻灯片展示,如若材料太多,太长,则客观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检测。精选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多学,多看,多做,才有选择的余地,也就使精选精练环节着有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练阶段的特点:精挑细选,当堂检测,巩固学习效果,在新授课中具有夯实基础作用。

新授课是高一、高二历史教学中重点使用的课型,“忆讲议练”模式将以符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引导学生形成一定学科思维能力为方向,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有效衔接初高中重点知识,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教学新模式 篇12

5320教学模式是指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自学, 小组内合作学习, 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讲课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5320教学模式在本校实行了近一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及撰写好教学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更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方法。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后要反思什么, 如何反思,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反思。《中国古代科技》是一节枯燥的内容, 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导语课我提到莫言, 提到诺贝尔文学奖, 学生兴趣便来了, 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教学的引导者, 5320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过长,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精练, 富有感染力, 才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二是对学生参与课堂态度的反思。有次在办公室听到一位教师感叹“又给自己上了一堂课”, “今天还是唱独角戏”……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有必要反思其原因是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经过反思发现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些老教师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 不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上课仍是一言堂, 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结果。想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就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方面来寻找突破。时刻记住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主角, 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个课堂是全班学生的课堂, 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课堂。

三是对导学案设计的反思。导学案是5320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符合学情的导学案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提升能力, 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文艺复兴》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的导学案简单易懂: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复古运动吗?为什么会兴起于意大利?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这一导学案在5320模式下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学作用。

四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反思。5320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模式下, 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需要进一步反思总结。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笔者采用的是横向时间轴, 在做了简单的示范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 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情况用时间轴表示出来, 并把其发展特征标出来。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从同盟会的建立到辛亥革命的失败, 其时间很多, 学生对记住这些时间感到头疼, 于是笔者教学生用纵向时间表法, 把一些事件和时间联系起来。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时间表, 事件、时间一看就能了然于胸。教师及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处理,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五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青少年, 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 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基础, 教学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效果也有所不同。如笔者在教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 重点班的学生对笔者设计的导学案能够按时有效完成;但在普通班, 学生觉得时间不够, 而且效果不明显。这就说明, 同一课的内容, 相同的要求, 不同的学情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做好教学效果的反思, 这样就可为下一次不同类型的班级设计导学案提供了参考,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六是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测试情况进行反思。课堂上哪些内容学生掌握了, 哪些还没有掌握, 完成专题学习后, 教师有必要布置作业或进行测试, 通过对作业或测试效果的检测、总结、分析来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弱项知识, 可以在复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

上一篇:微位移测量下一篇:转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