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英语教学新模式(精选7篇)
重塑英语教学新模式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因此, 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控制者”角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现代教师除了当好“组织者”等的角色外, 还必须当好“导师”、“参与者”、“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新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有利于英语课堂上师生的变化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加强。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 积极并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重塑新兴多赢商业模式 篇2
金峰中研博峰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开放能力壮大三网融合产业“蛋糕”
整体看来, 在过去的三网融合实践中, 各个参与主体处在激烈的利益争夺中, 包括争抢集成播控平台主导权等, 可将其概括为三网融合的“拉动模式”。
在拉动模式下, 三网融合各个参与方都在积极争抢“蛋糕”分配权, 争取谋得更多利益。广电总局与工信部作为广电、电信方的管理部门, 出台了各类文件, 在政策层面争夺利益;而具体到各个试点城市, 电信运营商、广电机构等也凭借相关政策互相征伐。在这样的情况下, 经过两年试点, 虽然三网融合也实现了一些推进, 但是距离当初所设定的目标仍有差距。
目前, 通过多方协调, 三网融合取得了重大进展, 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CMMB合作模式等关键利益博弈结果出炉, 并且广电与电信的双向进入牌照颁发在即, 试点城市也由第一批的12个扩大至第二批的42个。
在三网融合政策等逐步清晰, 并且未来将有更多支持政策的背景下, 预计未来, 三网融合各参与方发展模式将从拉动模式转向推动模式, 即从“蛋糕”切分比例的争夺, 向共同把“蛋糕”做大转变, 其原因在于在切分比例已经基本固定的情况下, 只有设法将“蛋糕”做大, 才能从三网融合盛宴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预计在未来, 三网融合的各参与方将会推行“能力开放”战略, 将自我的“能力”, 例如内容、网络接入等放置平台上, 欢迎任何外部合作伙伴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 自由利用所开放的能力, 拓展业务并实现价值分成。
例如, 视频网站可以同电信的IPTV合作, 将自我的内容加入到IPTV平台上;电视机上, 无论是广电平台或是电信平台, 均能够提供大量的互联网应用, 如网络游戏, 甚至是匹配客厅需求的体感游戏等;手机、PC、电视机的三屏互动, 也不再是运营商单纯依靠自身力量主导的, 而是多方合作的结果。
未来的三网融合, 势必将是一个更加融合的商业环境, 各参与方在“蛋糕”比例确定的情况下, 主动将自我的能力对外开放, 力求推动市场的发展, 争取在共同将“蛋糕”做大的情况下, 获取更多的收益。
马继华特约撰稿人
面对融合挑战广电“堵不如疏”
此前, 三网融合各主要参与方中, 广电、电信和互联网各自为战, 如果三方可以找到适当的合作方式, 在新的商业模式之下实现共赢, 整个产业将大有可为。
事实上, 目前各试点地区已经创新出了很多合作模式, 比如去年, 中国移动与央视合资成立了中国手机电视台, 今年又有消息显示, 中国移动将参股即将成立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这种由运营商出具部分资本与广电联合, 主要的运营权由广电方掌控的合作模式是目前可被电信、广电双方接受的典型合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管道资源与运营能力实现打破三网融合“政策坚冰”的方式确实有些无奈, 但对整个市场和用户而言却是利大于弊的。
至于互联网企业, 由于政策局限, 互联网视频行业已经遭受重创, 众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优酷与土豆两家领军企业选择抱团取暖, 如果广电长期死守利益大门, 我国互联网内容产业将遭受致命打击, 并对我国信息产业极为不利。不过, 在现有格局下, 寻求与广电的合作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不二选择。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 这是客观历史趋势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阻挡的, 广电自身也在不断内耗中浪费着机会与发展机遇, 面对日渐衰落的传统媒体力量, 一味地抵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只有放开心胸, 真正实现市场化, 才能真诚地与其它各方合作, 并看到光明的前途。
吴纯勇融合网主编
有线行业创新需借鉴他山之石
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全面启动后,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将再次遭受严重打击。对此, 笔者认为,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只要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不断完善及构建全新的生态链, 重新塑造符合有线行业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 未来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仍可谋得一席之地。
第一, 观念要转变。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要快速转变观念, 充分分析及认清有线行业及广电运营商自身存在的优劣势;要坚持新闻宣传公益性服务与产业性功能协调发展, 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也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第二, 政策及业务要创新, 要充分发挥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所争取到的不同的优惠政策, 在资本、人才引进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近几年比较火爆的团购、博客、微博、网络视频等产品, 都是直接将国外的相应模式复制到了国内。
第三, 重新构建产业链, 要快速构建出一条属于有线行业的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中, 不仅包括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设备厂商, 还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调研机构、咨询机构、媒体、用户, 甚至包括娱乐产业、音乐产业等。
第四, 准确定位, 要真正把自身定位为服务性运营商, 充分发动多方力量, 寻觅并创新出广大用户喜欢的相应服务。如根据目前全球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事实, 依据国外相应运营商在此所取得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老龄人群的特点进行相应创新, 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应的业务及产品推向市场。
第五, 把握作品与产品的真正内涵, 要真正悟出“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与具有市场流通价值产品”之间的关系, 在正确处理好公益属性的同时, 也要进一步联合多方力量打造并挖掘出让广大用户重归到电视机前面的产品。
总之,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就是要求全国有线行业要快速融入到竞争格局中, 担负起拉动、提升国民经济, 扩大内需市场及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担。全国有线同仁们要很好地借鉴其它行业在相应政策的取得、搭建全新产业链及其商业环境、引导资金及人才的回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最终为我所用。
侯自强ICT行业专家
互联网电视亟待政策“松绑”
三网融合试点至今, IPTV开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广电总局将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交予电视台运营,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出局, 化解了广电和电信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央视与上海电视台合资公司与地方电视台合作运营IPTV集成播控平台化解了广电内部的矛盾, 至此妨碍IPTV发展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快速发展IPTV有可能实现电视台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共赢的局面。
以江苏为例, 江苏IPTV业务月租30元 (人民币, 下同) , 与宽带捆绑则降至20元, 目前已经发展了200万户。这表明能够时移和点播的收费IPTV可以被用户所接受, 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今后随着电信宽带提速, 高清电视的点播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网络购物等业务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三网融合开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IPTV只是运营在地方电信运营商专网上的一个本地业务, 而真正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是以OTT模式运营在互联网上的互联网电视/网络新媒体。2011年底互联网电视一体机数量达1350万, 已经超过了IPTV用户数量, 加上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用户数约300万, 截至目前, 互联网电视终端总数已经接近2000万。但目前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 尽管已经有不少网络电视台上线, 网络电视一体机也有一定数量, 但网络电视台的用户规模和使用量却并未形成气候, 即使在以电脑为终端的网络视频市场上网络电视台所占份额也无法与视频网站相比。今后只有执行和以电脑为终端的视频网站相同的分类管理政策, 为互联网电视“松绑”才能迎来互联网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大发展。总体上看, 互联网电视还有一个成熟的过程。
最后, 对于IPTV而言, 需要抓住互联网电视成熟前的宝贵时间差, 加速发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彦翔流媒体网CEO
不可盲目照搬国外OTT发展模式
近期, 业内常有“OTT将统治一切, IPTV将走向没落”的声音。对此,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 毕竟任何新产业的发展, 除了关注产业自身创新能力外, 更需关注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
笔者认为, 国内OTT会出现三种模式。
第一, 产品模式。无论是电视机还是机顶盒, 利润集中在终端销售环节, 其它收入环节难以控制, 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服务性收入。
第二, 网站模式。依托VC投资的资本进行运营生存, 依托OTT的概念及所覆盖的用户群, 谋划商业“大饼”, 借助后续股市的投资输血维系生存。
第三, 运营商模式。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以IPTV的商业模式加上互联网电视的内容、产品创新和服务意识, 以互联网电视之名行IPTV之实;或者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 走HBBTV之路。
以上三种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看, 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将成为中国OTT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一趋势下, IPTV和OTT间也将形成更好的融合合力, 有助于整个电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总之, 产业发展, 不进则退。2012年对于IPTV来说, 需要在现有规模基础之上考虑产业链体系的优化, 考虑用户服务的提升。前者的目的是通过构建利益共赢机制来推动产业良性循环, 后者则是通过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来为产业获取可持续发展动力。而对于互联网电视而言, 则需尽快从对国外OTT的盲目信仰中回醒过来, 尽快适应国内的产业和政策环境, 在现有体制下寻求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尚斌山西移动
各方应加快三屏互动娱乐业务创新
三网融合是广电企业、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共同的舞台。一方面, 三网融合将给互联网访问速度带来可观提升, 并且访问平台也将加速向移动终端转移, 这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 一条线上同时承载上网、电视和电话业务, 用电视上网, 用遥控器打电话等, 即可实现电脑、电视和手机三个屏幕的合一, 这将给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而多屏融合也有助于使处于萎缩状态的传统电视业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广电、电信与互联网各方要在三网融合领域有所建树, 要在认真分析三网融合的实质和深入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推出适应新场景、新模式的业务。
三网融合带来的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可概括为两点:首先,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 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间的“三屏融合”形成了很好的资讯传递互补和服务的融合统一, 通过电视、电脑、手机就可实现三屏同看、精彩推荐、视频分享、三屏通信等功能,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不间断地享受三屏互动的全新融合业务体验;其次, 三网融合业务面向的对象将以家庭为最小单位, 三网融合后, 互联网企业占据的家庭使用场景的阵地将由书房转向客厅和卧室。
因此, 面向家庭客户, 基于宽带网络以及多样化的宽带终端接入, 突破宽带发展的PC瓶颈和增值瓶颈, 探索和挖掘新的互动多媒体娱乐业务, 通过电视机等体验差异化、多样化的宽频娱乐和互联网应用服务将是三个行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切入点。
商业模式方面, 一是传统的后向广告收费模式将计划延续, 并且受益于移动终端带来的广告受众规模的扩大和受众类型精细化, 广告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前向收费业务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这些类型业务的目标用户群将从“电脑族”延展至“电视族”。相对于15~35岁之间的传统互联网用户, 电视族相当庞大并有更大的支付能力, 受益于庞大的用户群和其未来强劲的购买力, 现有互联网巨头的线上平台优势将延展到移动互联网和电视网络, 从而在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游戏业务等领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沈拓北京智信创元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ICT业务需着重体现体验与文化价值
现代人最显著的心理特征集中于“得到庇护”、“渴望发言”与“寻求联系”三个方面。这些特征反映在消费上, 直接表现为现代客户对于消费品的体验与文化要求明显增长。例如, 首次进军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 以一款功能上未必领先同侪的iPhone, 演绎了一段席卷全球的传奇故事。在这个过程中, 产品本身的卓越体验感知、乔布斯的传奇性光环造就了苹果迷们心目中的文化联想, 形成了苹果迷们的巨大心理满足, 对于产品的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ICT产品的体验与文化价值需要进行缜密定位、设计、开发与传播。
由于电信、广电、互联网行业转型过程中价值链在明显延伸, 从硬件角度看, 手机、PC、笔记本、上网本、服务器、家庭网关、游戏设备、网络电视等都将逐步纳入广义ICT产品之中;从软件与应用角度看, 门户、桌面软件、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客户端等也将成为运营商转型中ICT产品的一部分。因此, 愉悦感知价值一方面通过硬件终端产品的色彩、形状、体积、质感、包装、品牌知名度、使用便利度等传递给客户, 另一方面往往通过软件及应用产品的界面、分辨率、色彩、图形、仿真度、趣味性、便利性、流畅性等传递给客户。这些价值都有助于ICT产品的溢价增值。
此外, 当代ICT产品要能够满足当代主流人群展现个性的诉求, 能够帮助客户完成成功的心理投射与暗示, 能够赋予客户足够的驾驭欲与心理自主, 此类个性符号价值要在产品设计、开发与营销的全过程中明确彰显。例如和黄3在手机门户中对于如MSN、Yahoo等互联网元素的直接引用, 直接指向了互联网一代的行为标志;在欧洲及日韩市场中, 大量异形手机与数码商品的出现, 也有力支持了客户需要时刻彰显个性的渴望。所有的这些, 无不在暗示用户, “你正处于潮流的前沿, 我为你提供充分的自主驾驭权力”。
从喧嚣到平静手机阅读需重塑模式 篇3
手机阅读市场一度井喷
自2009年以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 带动了移动设备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 目前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5亿之多, 在过去一年的读者中, 有近两成阅读过电子图书, 手机报与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电子图书已有43万多种。可以说, 手机阅读已成燎原之势, 这主要受益于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和移动阅读应用的发力、普及。
一项网络调查报告显示, 男性最爱拿着移动智能终端阅读。报告中, 男性的阅读人数占了83.8%, 女性只有16.2%, 足足有着5倍的差距。那么, 男女之间的阅读内容有何区别呢, 调查结果显示, 除了对时政新闻有着共同的关注之外, 其他没有任何共同点, 在女性的阅读单上除了时尚, 还是时尚。然而, 男性除了不关注时尚, 其他都有所关注。
手机阅读广阔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产业链中众多企业的角逐。目前运营商、出版社、书商、传统网站等领域中的翘楚都纷纷开发了自己的移动网上书城、阅读平台。如运营商中的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和中国电信天翼等, 其他企业如盛大的云中平台、汉王的汉王书城等已经形成了规模。目前更多服务商纷纷加紧战略部署电子阅读器市场, 鏖战正酣, 手机阅读市场已成“春秋战国”之势了。
市场遭冷原因分析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 尽管手机阅读发展似乎如日中天, 整个出版业都因此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的震撼与冲击, 然而几大问题成了制约手机阅读继续井喷的瓶颈。一位知情人士指出, 当前中移动阅读基地宣称有300多家所谓的内容提供商, 但真正获得有规模收入也就近50家, 多半属于陪太子读书。
艾瑞调查数据显示, 2011年第4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总营收增速放缓, 仅增长0.04%, 达11.84亿元。其中, 手机报收入为5.94亿元, 环比出现负增长, 其他营收为5.90亿元, 环比增长2.94%。而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总营收增速2.37% (主要受元旦、春节临近拉动) , 达12.15亿元。其中, 手机报收入为5.8亿元, 环比出现负增长;其他营收为6.35亿元, 环比增长7.4%。曾经红透半边天, 以电子书著称的汉王科技去年竟然巨亏近5亿元。
首先, 手机无线阅读不像互联网阅读那样自由放松, 网络文学更接近写作秀, 篇幅短少, 同时, 移动阅读中能让作者、写手大秀文章的空间没那么大, 输入不便, 作者写作、发表时会优先考虑以PC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 这就让手机阅读原创性滞后, 新鲜感不强。
其次, 就内容资源方面, 目前国内手机电子阅读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上游版权内容资源缺乏的问题, 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市场的兴衰。以移动、联通、电信三个电信运营商为例, 其移动阅读平台内容同质化仍较为明显, 与国外也有着较大的差距。从竹简到纸书, 再到电子阅读, 以及到今天时髦的手机, 阅读载体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然而不变的是内容及内容整合的方式。如没有强大的图书资源支持的手机阅读, 三大运营商和诸如汉王、津科、Sony等终端商则将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最后, 移动阅读中的快餐化行为也日受诟病。电子书虽然具有省钱、便利、环保等优点, 但是, 移动电子阅读在内容上更适合浅层次的阅读浏览, 阅读者一般来说很难深入去体会、回味、反思书本揭示的深度知识和哲理, 而传统的阅读笔记、批示等更难于谈起, 在深层阅读方面显然不如纸质书更有优势。一些教育界人士甚至批评手机阅读有“三低”倾向, 即“低龄、低质、低俗”。在一些手机阅读的网站上, 排行靠前的畅销作品几乎全部出自网络写手, 题材主要是言情、灵异、穿越、玄幻、武侠, 《成功泡妞18招》、《我为何没有小三》、《夜总会的色女郎》等不少作品都打着情色“擦边球”行向市场。
手机阅读需整合资源重塑模式
就手机阅读整体来看, 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网络的成熟和终端的发展催生了整个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市场的启动,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功能上的提升以及价格上的下降, 未来将对出版和传媒行业产生更大的震动和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 国内手机阅读要加速扩张, 再上一个新台阶, 必须重点解决多方合作盈利模式。在合作盈利模式方面, 目前国内手机电子书市场的利润分成模式尚不合理, 吸引力不够。比如一本书授权给手机阅读平台, 价格如何定、营收怎么分成、盈利如何透明化等, 尚无具体科学的相关量化标准来执行、参照。而且目前手机阅读的支付平台也尚不成熟, 许多国内用户并不认可付费阅读的模式, 所以手机阅读市场的产业链并不完善, 这对相关上下游企业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盗版问题、版权问题也是移动阅读中理不清、剪不断的问题。借助移动终端的崛起, 移动APP (第三方应用程序) 为数字阅读带来了新的契机, 然而在版权意识不强、监管尚未到位的情况下, 移动APP成为电子书盗版的重灾区。一家名为“燃文”的盗版小说网站通过盗版盛大旗下网站的小说获取流量, 进而牟利, 其有效流量甚至已超过盛大文学。然而更多的问题是移动阅读市场的原创版权问题, 不少移动阅读平台提供商未经作者、作家的授权, 就擅自将作品放在自家网站上, 不仅让作者无奈至极, 也让出版社和正版电子书平台叫苦不迭。对“侵权者获益、被侵权者无奈”的乱象, 有关人士呼吁主管机构加强对移动数字版权的监管、加大对侵权盗版的处罚力度, 切莫让盗版最终搅坏了数字出版产业格局。
另外,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也制约手机阅读的发展。年初, “泄密门”的爆发, 京东商城、当当网、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和多家银行均被卷入其中, 让消费者对移动付费望而怯步, 冲击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也同时凸显了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要性。
可以说, 手机阅读产业未来“钱景”巨大,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成熟, 无论是运营商、出版社, 还是书商、无线网站等, 困难和挑战均不少:如何确保其手机阅读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和正版性?如何降低移动终端的门槛、培育客户手机阅读支付习惯、扩大手机阅读的普及面?如何把握住渠道优势, 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真正实现快速增值?这都是产业链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如一位分析师表示, 手机阅读对传统内容提供商而言是作为自身服务的延伸和补充, 但独立客户端必须考虑商业模式, 这成为他们的软肋。“收费会导致用户流失, 加载广告的发展空间又较为有限, 支付、渠道、内容, 这些独立移动阅读企业都不可能把控住, 对于众多的创业者而言, 看似众多用户买单的机遇之余更多的是难以赚钱的危机。”
重塑房地产开发企业盈利模式 篇4
一、土地增值效益锐减
房地产企业利润应由规划设计、开发施工、推广销售等环节共同创造。但近年来房价与上游地价不断拉升, 土地成为典型的资源性投资品, 产业利润来源中, 由土地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明显增加。开发商发现, 地价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大幅上扬, 在售房定价时, 土地成本以现期地价作价, 可以被市场完全消化、吸纳、接受。即使企业储备土地不开发, 轻松转手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开发企业不太在意开发环节的利润空间拓展, 如果粗放经营都有丰厚回报, 没有谁会吃力不讨好地追求精细化, 利润构成中土地增值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项目全部利润都来自土地增值, 甚至开发销售利润不如直接转卖土地获益大, 即开发利润需要用土地增值来补贴。这种资源上涨带来的利润, 主要来自流动性泛滥造成的资本推动型价格上涨, 虚拟、泡沫成份浓重。房地产业成了中国最热门, 也最易入门的产业, 只要有足够资金就可进入市场, 无需专业经验或能力也可以操盘盈利。
调控常态化使房价开始停滞不涨, 地价开始底价成交, 土地增值步伐停止或负增长。特别是原来的天价地王价格畸高, 远远超出后续成交的同类土地价格。由于地价对房价有传导作用, 市场新的较低土地成交价会对房价立即产生输入性影响。低价地块项目的较低房价预期, 使原高价地块项目产生土地减值。开发商在市场竞争中, 要么以开发利润补贴土地减值;要么捂地等待市场再度回暖, 土地价格回升到自己的成本区域, 不得不承担时间成本以换取利润空间。不过金融危机不是大概率事件, 期望政府再度全面松绑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太现实。土地增值效益锐减, 不谛是对缺乏专业能力的房地产企业敲响了警钟。
二、土地资源和产品控制重要性削弱
“有地为王”曾是房地产市场主旋律。企业不惜重金储备土地, 据守这一在房地产市场的立身之本。只要拥有土地, 企业就可以坐享账面价值不断攀升的利益。上市公司的土地储备被市场热捧, 估值成倍增长, 带动市值膨胀。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最佳策略是捂地, 只要资金链安全许可, 可将全部资金及信用用足, 竭力换做土地。营销策划最好的创意是捂房, 有房在手可以坐地要价, 卖得慢可以提高盈利水平。资源和产品控制的重要性凸显。
当调控持续房价受压时, 投资与投机性需求下降, 市场供需关系会明显改善, 开发商首先要保住资金链安全和既有利益, “现金为王”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动。他们力图挺住不降房价, 但无暇或无力考虑增加土地储备, 土地市场需求清淡, 出现底价成交或流标现象, 地价常先于房价下探, 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逆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有双重依赖:一是土地出让收益, 二是高额涉房财税收入。供过于求时, 地方政府会一改独家卖方的高傲, 开始找开发商推地。开发商认识到土地争抢局面不再, 可以很方便地适时购买获取土地, 有了选择余地和空间, 就没必要储备或控制土地。将土地储备量控制到最低程度, 可以最好地降低库存, 减少土地使用税成本, 控制经营风险。土地资源重要性削弱, 与供应链上钢筋、水泥、砖瓦等上游原材料的作用、地位日益接近。
产品销控重要性也逐渐消失。可售房促销回笼资金成了当务之急。捂房已无增值空间反而还要冒降价风险, 存货不但占用资金而且拉长投资回报周期, 对企业极为不利。所以产品控制也失去了意义。
三、资金环境扭转和周转速度下降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其发展与金融环境息息相关。近年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房地产作为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最强的产业, 获得各行各业资本的青睐。
宏观调控最频繁的手段是限制产业资金流入, 体现了政府对吸纳了最多流动性的房地产业保持高度警惕。为遏止房地产投资冲动, 政府一直在多渠道切断流向房地产的资金途径。首先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设限, 防止国际热钱炒作;其次对央企房地产投资提出清退要求;三是在信贷上二头围堵, 一方面逐步收紧企业开发贷款, 导致中小企业已不太可能从银行获得开发贷款, 另一方面抬高购房按揭条件, 限贷使多套房主失去金融杠杆, 甚至首次房贷者也难于轻松得到放款;四是严查房地产企业信托, 防止企业融资风险向社会扩散。房企的资金环境已根本性改变, 正常情况下只能立足于自有资金、产品销售回笼进行运作。
多数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维护比捉襟见肘的2008年好得多。但资金周转主动性迟滞, 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延长抵抗能力, 并不能根本消除资金链断裂风险。周期延长意味着企业的单位时间收益直线下降, 新项目开工与老项目建设进程安排相应停滞和延后, 降低存货是企业的第一反应但市场不一定成全。为自救全线收缩, 减少投资沉淀成为必然选择。生产周期延长、周转速度下降, 并与政策持续周期紧密相关, 调控常态化下显得遥遥无期。许多企业欲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比衡, 看谁更有耐力, 然而中央的调控决心不断撼动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心。
因上述变化, 房地产业原盈利模式失去根基。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一般规律。房地产市场经历近十年单边上扬, 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了, 企业间竞争主要体现为资本实力的角力, 竞争场所主要在土地市场而非房产市场。很少有开发企业因开发不当, 经营不善和产品竞争不力被市场淘汰, 主因是企业盈利模式建立在以土地增值为主要来源的基础之上, 导致行业生产效率进步缓慢, 产业化、集约化生不逢时。现在产业风暴正在房地产业酝酿。只要中央调控意志坚定, 住房必然去投资化、投机化, 回归居住功能属性。市场低成交量维持一段时间后, 房价盘久必跌, 高成本低效益项目及企业首先陷入亏损, 弱小企业生存风险可能随时触发, 倒闭重组之势难免。
因此企业必须认清市场重构之势, 主动积极调整盈利模式, 谋求新的生存发展之路。要以真正的市场化为目标, 而不是围着政府或市长谋求土地或规划条件效益;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参照, 满足民众的合理居住需求而不是满足投机逐利需求;以产业环节盈利能力再生为根本, 培育服务客群的核心竞争力, 而不是倒腾土地获利的能力, 只有在开发中创造客户价值, 才能从市场取得应有利润回报。当前要抓住四个重点:
一、尽快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应从以勾地为要务的公关人才先导型人力资源布局, 向经济、技术、营销等人才并重方式转变, 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以争夺土地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那些不重视经济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等专业门类, 营销又依赖外包的开发企业, 竞争力将无所依凭。应以设计师为产品研究中心, 引导他们根据项目进行课题性研究, 改进设计管理能力, 探索与设计院所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寻找前沿性研发工作长效配合机制。
二、耐心培育研发能力
以深入的市场研究、高人一筹的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使企业从资金密集型, 向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人才只是研发的条件之一, 培育研发能力任重道远。如何从战略上重视研发工作, 从机制上激励研发行为, 从制度上落实研发活动, 从创新上体现研发水平, 每一步都是推进研发实践不可或缺的关键。市场研究必须兼顾宏观经济走势和微观市场特性, 有适度前瞻性和扎实可行性, 挖掘和引领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三、全方位再造开发流程, 关注供应链变化, 向产业组织和资源整合要效益, 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
在施工管理上要内涵式发展, 超越承包商的目标管理能力, 压缩中间环节, 使工程发包向专业化、劳务化方向过渡。要特别关注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 大力提高建筑技术产业化、施工机械化水平。资源配置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各类平台, 围绕缩短生产周期与资金占用周期, 打造计划执行能力。
四、深入开展投资效益相关性分析, 建立从实际出发的变量影响模型, 选择适合企业和项目的投资策略
以精准的编排、分析、推演、测算, 处理好经营规模化与深度专业化并行不悖、建筑技术产业化与产品风格个性化全方位推进、投资强度与财税控制动态均衡、要素组合和投资密度合理配比、品质性能与价格接受度正向联动、宣传推广力度与附加效益增幅协同等等各组关系, 达到多因素调适, 综合性平衡, 实现最佳效益目标。
重塑英语教学新模式 篇5
1 基于隐形资产的企业核心业务重塑模式设计框架
1.1 基于隐形资产的核心业务重塑矩阵
如何基于隐形资产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重塑呢?这里将构建一个涵盖两个维度的思考框架。根据克里斯·祖克的研究, 企业隐形资产可以分为三大类[2]:隐形业务平台、隐形客户知识和隐形能力。我们认为, 隐形能力与隐形业务平台和隐形客户知识不同, 隐形业务平台和隐形客户知识是企业早已拥有的资产, 是有待管理者去发掘和利用的隐形资源, 而能力是指反复执行特定任务的技能, 隐形能力只有与公司的其他能力整合起来, 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因而在矩阵中将企业隐形能力作为横坐标, 将企业隐形资源作为纵坐标, 构建如图1所示的核心业务重塑矩阵。
1.2 核心业务重塑九宫图
沿着企业隐形资源的走向, 企业核心业务的重塑大致分为3个方向:市场层面的业务重塑、价值链层面的业务重塑和组织层面的业务重塑, 这3个方面对企业能力和资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从原有核心业务出发, 结合企业所拥有的隐形能力和其他方面资源, 企业可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扩展, 出现如图2所示的核心业务重塑模式九宫图, 即会出现八种核心业务重塑模式。从市场扩张的层面来看, 可以采取相邻业务扩张模式和利基扩张模式;从价值链扩张层面来看, 可以采取服务转型模式、渠道控制模式和一体化重塑模式;从企业组织扩张层面来看, 可以采取组织资源开发模式、能力开发模式和脱胎换骨重塑模式。
2 基于市场需求维度的核心业务重塑模式
2.1 相邻业务扩张模式
相邻业务既有助于加强核心业务的业务领域, 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核心业务的技术、客户关系、渠道等资源, 因而扩张过程中可利用原有的业务平台, 成功率较高。如UPS实现从包裹快递业向物流业的发展;在通讯行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中国电信的核心业务逐渐从固话业务向移动服务和宽带服务转移;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 曾经的胶卷生产霸主柯达也不得不经历了核心业务从生产胶卷到数码业务乃至喷墨打印机业务。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行业领袖在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纷纷实行了核心业务的重塑, 它们的核心业务重塑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 即是在原有核心业务积累的技术与平台基础之上向相邻业务进军, 在相邻业务中发现了新的利润池, 因此放弃了原有的核心业务。把这种扩张模式称之为相邻业务扩张模式, 它是实现核心业务重塑的一种有效模式。
2.2 利基扩张模式
利基扩张模式一方面要挖掘市场上现已存在的小众市场, 通过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核心业务的转移;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市场, 即独立发掘市场、引导需求。利基扩张模式中的利基客户群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新兴的细分客户群, 二是被遗忘的、历史性的核心细分客户群, 三是传统意义上利基市场, 又称专属市场或缝隙市场, 即专门针对某一特殊人群, 被市场领导者所忽视的市场。利基扩张模式实际上是将被忽视的细分市场作为核心业务重塑的重心, 发现此类市场并将根据这一市场需求重塑核心业务。这种模式是一种回避竞争的有效模式, 转型成本也较低, 适合新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或者实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
3 基于价值链维度的核心业务重塑模式
3.3服务转型模式
基于未充分利用的数据和信息而开发的服务可以成为企业核心业务重塑的一种全新的模式, 即根据企业所掌握的客户知识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 并将服务业务逐渐取代原有核心业务的地位。服务转型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在产业层次, 服务转型是指产业的价值中枢由制造向服务转移;在企业层次, 服务转型是指服务含量由少到多、服务价值由低到高、服务地位由边缘到核心的转变过程。
为了应对经济紧缩的风险, “轻资产, 轻公司”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资本结构, 服务转型的业务重塑模式是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比重的有效方式。选择服务转型业务重塑模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客户知识的全面性和自身服务能力实行不同程度的服务转型, 并逐渐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决定是否剥离制造业务, 这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知识, 是一种成本低、风险小的业务重塑模式, 但找到合适的服务转型模式是企业实现业务重塑成功的关键。
3.2 渠道控制模式
渠道控制是指一个渠道成员对另一个渠道成员的行为与决策变量成功施加影响的过程[3]。渠道控制模式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业务重塑模式, 其实施依赖于生产企业与中间商客户或者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合作或信任关系。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建立在原有核心业务建立的渠道成员、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影响力。同时, 渠道控制要与消费者希望获得的服务水平相适应, 选择适合的渠道控制模式为客户服务。在渠道控制模式中, 企业应处理好与渠道成员的利益关系, 实现渠道成员和消费者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要为渠道控制模式设置进入障碍, 避免建立的渠道资源被竞争者轻易的模仿。
3.3 一体化扩张模式
一体化业务模式即生产制造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的环节纳入到企业中来, 在鞋业, 百丽的业务模式独树一帜, 采取纵向一体化的业务模式, 包括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营销和推广、分销和零售, 这种模式让百丽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供应链。与渠道控制模式不同, 一体化业务模式除了向供应链下游延伸之外, 还会努力控制供应链的上游环节[4]。一体化扩张模式要求企业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 对企业的业务平台及企业能力要求均较高, 是一种壁垒较高的业务重塑模式, 企业应充分衡量自身的实力, 控制转型风险。这种模式一旦成功, 可以使企业赚足产业链上每一环节的利润, 从而提升公司的毛利率。
4 基于组织维度的企业核心业务重塑模式
4.1 组织资源扩张模式
组织资源是组织拥有的, 或者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 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 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 能够起到增值的作用, 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当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如日中天之际, 很少有企业会注意到支撑这些核心业务的组织资源。但当核心业务失去盈利能力或者不再拥有竞争优势之时, 组织资源的扩张却可以为企业开辟另一片蓝天。
组织资源扩张式的核心业务重塑模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将业务重心从核心业务转移到最初为强化核心业务而开发的内部性服务、能力或组织, 充分发挥这些辅助性组织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关系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 实现内部组织资源推动的核心业务重塑。另一方面是挖掘与企业业务重塑相匹配的外部组织资源, 通过组织间的合作与并购等获得企业所需的外部组织资源, 并根据获得的外部组织资源重新开发核心业务。这种形式的业务重塑模式可以充分结合内外部组织资源, 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带动企业业务的转型。
4.2 能力开发模式
公司各部门除了核心能力之外, 还有一些非核心能力是容易被忽视的, 多数企业会选择将这些非核心能力业务进行外包, 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殊不知, 有些非核心能力可以在新领域里加以延伸, 这些能力一旦与其他能力或企业资源结合得当, 就有可能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其他能力或资源可以是企业自身拥有的, 也可以是从外部获得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力方式实现非核心能力的开发从而实现企业核心业务重塑的模式。正确的能力开发是非核心能力这种重塑模式的关键所在。现实应用中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为经常出现企业高估自己的能力或低估培养新能力的困难, 甚至有的没有对企业能力进行有效识别而对错误的能力进行培养,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核心业务重塑的失败。
4.3 脱胎换骨重塑模式
脱胎换骨是一种较为特殊, 也是所有业务重塑模式中风险、难度最大的一种, 它指企业完全退出现有核心业务领域并进入另一新核心业务领域, 进而对现核心业务的完全再造。此种业务重塑模式是针对企业中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强大的隐形能力所设计的, 当公司拥有了某种足够强大的能力, 无论是产品相关的专业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还是组织潜藏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 都可以将这些能力与公司资源整合促成核心业务巨变。脱胎换骨的业务重塑模式具有转型程度大, 转型难度大, 转型风险大等特点。因此, 在商业实践中我们所看到的往往都是在剧变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为谋求生存才被迫采取这种转型模式, 也有少数企业能够先知先觉, 主动发掘转型机会, 以在现存核心业务衰退之前就开始构筑全新的核心业务。
综上所述, 基于隐形资产进行核心业务重塑的8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性, 尤其在外部环境日趋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 核心业务重塑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而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业务重塑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能力确定该不该进行业务重塑, 采用哪种业务重塑模式, 如何实现重塑以及什么时候进行重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德孙.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
[2]克里斯·祖克.回归核心-持续增长的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3]曹利军.企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型与进化机理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3) :56-59.
数据能力重塑资产管理新优势 篇6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承压、不良持续暴露、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客户需求分化、金融科技冲击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正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全球多数投资银行的业绩表现难以抬头,收入走低的趋势已持续五年。”
9月20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2016年全球资本市场报告:新业态重构行业价值链,投行转型亟需六大能力》指出。
但该报告同时指出,“资本市场整个生态系统,既包括要买方机构、卖方机构、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交易所,总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表现。”
除了投资银行外,资产管理机构、对冲基金、高频交易商、交易所、信息服务供应商、清算机构、基础设施公司和托管机构均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投资银行放松对价值链的管控,上述参与者如今有机会去争夺一份过去可能无法触碰的“蛋糕”。
事实上,各种类型的公司都在采取必要的战略举措,希望今后可能从中多分一杯羹。“尤其是随着电子化、标准化和透明化日益增加,数据和金融科技成为兵家必争的新领域。”报告说。
该报告认为,2015年资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新的价值机会大量涌现。在竞争日益升温的同时,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参与者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并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新方式,来探索生态系统中的收入机会,不再局限于募资者和做市者这两种传统职能。
报告建议,针对“战略愿景、分销能力、客户至上、IT架构与卓越运营、组织生命力、财务与风险管控”等六大支柱布局核心能力,可有效推动全面的战略设计和转型。
“归根结底,投资银行业需要合适的规模、模式以及方法来确保持续盈利。”BCG资深合伙人兼亚太区金融机构专项负责人邓俊豪表示,“在新的资本市场生态下,市场参与者必须学会在关键领域,如数据和金融科技领域展开竞争。了解如何适应一个电子化、标准化和透明度与日俱增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
“面对管理资产增长停滞、收入利润率缩水、市场波动和监管要求带来的严峻压力,资产管理者亟需打造颠覆性能力,发展全方位的数据能力。”同日发布的《2016年全球资产管理报告:全球资管市场增长乏力,机构突围需加码数据技术》如是建议。
根据测算,2015年全球管理资产额从2014年的70.5万亿美元增至71.4万亿美元,涨幅仅1%;该数字低于2008到2014年间5%的年均增速。整体增长之所以陷入停滞,主要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市场普遍业绩低迷且动荡难平,无法像之前几年那样,强力支撑投资资产的价值。
“如今,动荡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依靠金融市场增长推动资产价值增长的资产管理机构,如今深陷旧有模式而难以自拔。2015年市场增长陷入停滞,说明资产管理机构迫切需要寻求能力上的提升。”《2016年全球资产管理报告:全球资管市场增长乏力,机构突围需加码数据技术》作者之一,BCG合伙人兼亚太区资产管理行业负责人徐勤指出。
在徐勤看来,先进数据和分析法领域的专精能力能够为某些资产管理机构带来竞争优势,从而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预测性推理等先进的甚至是带有颠覆效应的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局面,可能很快会被主流资产管理机构所采纳。
因此,如今的资产管理机构迫切需要发展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实践能力,有效强化其投资流程。如果不这么做,就会面临被逐渐边缘化、丧失竞争力的风险。
新媒体时代政府如何重塑公信力 篇7
在一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 此类事件的迅速发酵是完全可以想像的——网民迅速站队, 一致开火向松北区政府开炮。
虽然政府部门迅速做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 对店主罚款50万元处罚, 启动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问责程序。但这一切的努力, 在澎湃汹涌的批评政府相关部门论调的民意面前显得是如此薄弱。
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市场秩序的监管者, 同时也是市场运转的协调者。但是, 任何涉及市场利益纠纷的事件中, 政府的调解与处理往往演变成一场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无论是“天价虾”还是“天价鱼”, 无论政府的处理手法如何, 网络上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的声调总是铺天盖地。
如果把政府视为生态组织体的话, 这个组织体也会不断自我成长、自我成熟。在处理重大舆情危机事件上, 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反应速度、处理手法都在不断成熟。但是政府危机处理的有效性与社情民意的反应度并不成正比——可以说, 政府在处置危机事件上, 即使政府部门严格处理程序处理得非常完美到位, 舆论仍然不乏强烈的批评之声。
问题出在哪里?是政府不值得信任, 还是网络民意向来不会公平客观?
舆论自由社会的传播新特点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 如何在一片舆论的喧哗声中看待批评与尖锐的反对意见, 这是危机处理的基本起点。对某些重大事件的处理, 网络民意往往会牵引政府部门的某些决策。如果没有辩明舆论传播的风口, 则可能令政府在处理自身危机时, 显得处处被动。
1960年,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4名牧师联络64位著名民权人士公开谴责蒙哥马利市警察局的“恐怖”行为。
巨大的反政府舆论浪潮随之而来。蒙哥马利市警察局立即对几位民权人士和《纽约时报》提出控诉, 指责他们犯有诽谤罪, 并要求50万美元的名誉赔偿费。
经过4年拉锯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宣判《纽约时报》胜诉。其中, 法院判决书中的几句话至今仍成为人们时常引用的话语:“在自由辩论中, 错误的陈述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表达自由获得所需的‘呼吸空间’, 我们必须忍受这些错误。”
回顾几十年重大的公共事件, 我们明显看到舆论传播的变化:
1.以前重站队, 现在重平衡。在任何一个公共事件中, 反对声音与赞同的声音从来如影随形。任何政府部门都要有接纳批评的心胸——尽管一些批评完全不客观。在自由社会中, 表达自由是一种必然。所以, 从舆论引导的角度, 任何一次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都不可能完全取得网民的认同, 舆论场中, 客观与误解、感性与理性、支持与反对, 处于一种可控的平衡、积极的扭向就是一种合理的状态。
2.以前重澄清, 现在重对话。一旦涉及政府形象的危机, 政府部门以前通常的做法就是努力澄清事实 (包括推卸责任) 。澄清事实是化解危机的必要步骤, 但却不是最关键。如果没有公众信任为前提, 澄清就失去一种重要的背书支持——你可以诉说, 公众却不认同。所以, 新的舆论传播模式, 必然从政府一方的自说自话走向公众对话, 在对话中弥合分歧, 在对话中重建信任。
3.以前重表态, 现在重姿态。在旧传播语境中, 第一声音一般都会获得最高的传播率。所以政府部门也深谙这一规则, 在以往处理危机事件中, 通常会在危机爆发的关口, 政府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出来接受记者采访。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在新的舆论场中, 以第一行动来引导舆论比第一声音来影响舆论显得更加有效。姿态来自行动、行动反映责任, 责任感的体现则最终影响公众态度。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重塑形象
2016年两会期间, 黑龙江省长陆昊就当地煤矿企业的欠薪问题向媒体诚恳认错。“我昨天说错了。不管任何原因, 错了就要改。改了, 还要努力解决问题, 同时深刻吸取教训。”
在网络舆论对煤矿企业欠薪问题的口诛笔伐中, 陆昊的诚恳道歉迅速获得许多网民的支持——公众可以允许政府犯错, 但是不允许政府犯错之后从不道歉。在舆论场中, 姿态决定事态。
在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 政府形象危机管理就是一场舆论引导战:让不了解政府意志的人了解政府意志, 让不信任政府决策的人信任政府决策, 让不支持政府行动的人支持政府行动。
政府部门要打好这场舆论战, 有三大策略原则可以参照:
一、态度比真相更重要。在一个信任至上的时代, 政府部门对待危机事件的态度有时比澄清真相还重要。无论在哪一种价值标准中, 对与错都是相对的, 但是敢于承担的诚恳态度总是最符合主动价值观的衡量标准, 这也是为何省长陆昊的道歉赢得无数的支持。
二、行动比口号更重要。传播不仅是传播言语, 还是传播行动。雷厉风行的行动能够直接带来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
2014年9月初, 台湾康师傅涉及馊水油事件。台湾民众对此一片怒吼之声, 并将指责之声指向政府监管。台湾政府在处理此事件时, 牢牢把握住“行动比口号更重要”的原则, 即刻开展行动。
9月4日, 台湾警方进行查捕。9月7日, “食药署”与各县市卫生局出动1361人次, 总计稽查食品工厂、夜市、摊贩、供饮食场所等5797家次。9月8日, 台湾桃园县卫生局稽查已掌握问题油品流向、封存油品、制成问题产品及下架封存回收数量。9月9日, 针对涉案人员采取重度处罚措施。因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 有损食品GMP认证体系的形象及公信力, 基于诚信原则及维护消费大众食品安全,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依据相关规章取消涉案商家12项认证产品并要求产品下架, 9月底台当局追究官员连带责任。某县由于稽查不力, 县区相关主管辞职, 并首度率全体主管向社会道歉。
在此次事件重创台湾美食形象的危机中,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者权益采取的迅速行动, 从警方、安全局、司法局、政府官员、到商家, 对此次损害民众利益及毁坏城市形象的危机, 高度重视、高效追踪、高额处罚, 作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积极严谨, 令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得到民众的认可。
三、疏导比封堵更重要。在自媒体为王的时代, 政府宣传部门必须转变思路, 对待不利政府形象的负面舆论, 封堵是难以奏效的。在对话中进行沟通, 在沟通进行疏导, 在疏导中重建信任, 才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