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塑论文

2024-07-30

创新重塑论文(共12篇)

创新重塑论文 篇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党和政府基于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状况的高度负责, 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生产环境而设立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过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工作, 履行着对人民群众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管理、危害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和指导等职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依法治国进程中, 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创新、精诚为民、服务社会”的疾控精神, 创新疾控理念, 重塑行业形象, 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疾控理念, 对人民群众心怀感恩和敬畏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功臣,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早在建国初期, 老一辈革命家就着力创建了省、市、县三级卫生防疫机构。六十多年来, 防疫机构逐步发展为疾控中心, 配合当地的医疗单位, 在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的预防、控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使我国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大大降低, 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心、关怀和关注, 很好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代又一代的防疫和疾控工作者, 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培养和教育下获得了专业知识, 取得了专业成就, 所以必须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和敬畏之心, 发挥自己卫生保健技术的优势, 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 把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宗旨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悬壶济世、医德至上”是医疗卫生行业千古遗训, 也应该成为疾控工作者的座右铭, 目前医药行业的腐败现象极大地玷污着“白衣天使”的称号, 也败坏着疾控行业的风气和形象。廉洁自律、崇尚医德是疾控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常怀畏惧之心, 清廉为民、正直做人。坚决与“四风”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 坚守疾控行业的一片卫生净土。

二、创新疾控理念, 倡导人性化服务

防病、应急、公共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疾控工作者, 要极力倡导人性化服务。

一是要创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化服务环境, 保持工作现场的窗明几净、地面清洁、器具消毒、文件整洁, 让来中心接受服务的群众享有温馨、舒适的第一感觉。

二是保持人性化服务态度。笑脸相迎、起身相送, 耐心解释、不厌其烦, 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家人般的亲切。

三是倡导人性化服务行为。工衣、工帽、口罩洁白, 佩戴齐全, 胸卡标志醒目, 行为动作得体, 让服务对象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四是使用人性化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 工作人员应做到问候亲切、吐字清晰、语调和蔼、语气柔和。让“眼到”“手到”“程序到”伴随着“心到”“情到”“神到”, 用真情给接受服务的群众以温暖、周到、厚重的人文关怀。

三、创新疾控理念, 重视疾控技术创新

疾控工作涉及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诸多学科, 专业技术性很强。传播性疾病的防治形势依然艰巨而严峻, 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7年的手足口病以及目前正在非洲恣意横行的埃博拉, 为我们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目前人类在癌症、艾滋病等病魔面前依然束手无策。人类免疫预防、动物卫生检疫、地方病、寄生虫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康教育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监测林林总总, 任重而道远。持续不断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创新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 学习和实践是技术创新的唯一源泉。作为业务单位的疾控中心, 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为专业人员的专业进修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业务交流, 邀请专家讲座;学习、借鉴和推广外地、外单位、外系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疾控工作者是专业技术人员,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 注重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医药和护理知识的学习和进修, 理论联系实际, 在工作实践中钻研, 在科学试验中探讨, 多与同行讨论, 多向群众普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增长自己的疾病防控才干, 成为疾病控制出类拔萃的行家里手, 争当某项专业技术的拔尖翘楚。

四、创新疾控理念, 重塑疾控行业形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体现了我党新的领导核心要将国家带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疾控机构是国家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 也能代表国家的法治形象。前段时期, 毒奶粉、病猪肉等有害食品事件频频发生, 保健品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现象泛滥, 受利益驱使的不法分子, 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也使卫生监督部门和疾控行业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我认为, 健全法制建设、维护法律尊严, 是恢复人民群众信任、重塑疾控行业形象的唯一途径。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1.关注人民工作学习、生活生存环境质量。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咨询。

2.建立健全影响人类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监测系统, 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学校卫生、老年卫生、精神、口腔、中毒等群体性重大疾病的发生、蔓延和分布进行密切监测, 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

3.针对突发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环境污染、救灾防疫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和信息传递和反馈网络系统。对营养食品、学生疾病、农村饮水、旱厕改造等公共卫生学的专题开展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创新理论。

4.建立疾控质量管理体系, 采纳并推广先进的检测、检验方法。主动承担有关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卫生质量检测和检验, 对关乎国民健康的产品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为地方疾控方面提供技术仲裁服务, 促进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法治化建设。

创新重塑论文 篇2

市直属机关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手段,是大兴求真务实作风,加强机关建设的基础工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响应,率先行动。人大机关建设要结合新形势人大工作的需要和创“三型”机关的要求,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强化学习,夯实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的人大机关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必须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强的奉献精神、更精的业务本领、更严的纪律观念。人大机关干部必须端正学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科学择定学习内容,搭建“讲学习、重学习、爱学习”的多元学习的平台,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人大知识等,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和保障。一要继续坚持“215学教活动”不放松。即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法制讲座。在常委会会议结束前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法律知识讲座;每一个月集中学习一部法律法规文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规定,每个月安排一天时间为机关的“法律学习日”。年初针对常委会全年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制定出全年学习计划,选定法律法规内容,明确主讲人,通过机关干部学习讨论,提高对法律法规条款的理解能力;每个星期五学习半天政治理论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采取边学边议的方式,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二要重视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在机关组织好“五学一推广”活动,即学理论、学法律、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和大力推广普通话活动。围绕“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尤其是对国家公务员在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知识的新要求,对在职的机关干部分批分期,合理安排,全员培训。三是建立并实施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考核机制。机关成立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对学习计划安排、制度管理、参学情况以及干部职工学习出勤、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成果和在职自学、参加培训进修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个人学习、培训档案,年终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充分激发机关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搞好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为“三会”服务、为代表服务、为机关服务是人大机关的三项重要工作。人大机关各工作部门是人大常委会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机关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人大常委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创“三型”机关活动中,人大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重塑公仆形象,确立服务理念,兢兢业业,严格按照“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要求,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一)为“三会”服务。为人代会、常委会、主任会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人大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要搞好人代会、常委会、主任会以及人大执法检查、视察、评议等重要活动的服务,做到规范有序、细致周到,避免差错。对人大重要会议、重要活动要超前考虑、及早谋划、提前协调,提供详细的预案,做到把关在送审之前,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这是衡量人大机关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人大工作新局面的实际需要。一要做好超前服务,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人代会要提前筹备,对大会的各种文件材料及吃、住、行、购、用等要进行精心准备,不能有丝毫差错;召开常委会和主任会之前,要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会前调研、视察、检查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和服务工作。二是做好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事后跟踪问效,加强督查反馈,更能提高人大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要在每次常委会或主任会议后,将审议、讨论意见整理成文,交“一府两院”办理,并督促限期反馈办理结果。三是做好规范服务,不断提高机关工作制度化水平。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就是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机关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四是做好信息服务,为常委会依法决策提供依据,为政情上传下达发挥作用。实现与省人大信息联网,在市党政光纤网开通人大主页,创办《人大工作》,扩大《人大信息》的发送范围,为政情上传下达,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有效依据。

(二)为代表服务。人大工作开展的如何,主要取决于代表履行职责质量的高低。为代表搞好服务,是人大机关的重要工作。一要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经常组织代表联合开展代表活动,定期走访选民,向选民报告工作,接受选民监督。二是加强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坚持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制度;坚持主任、副主任定期接待代表的制度;公布主任、副主任个人电子邮件,直接听取来自基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三要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以此作为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为机关服务。人大机关必须在强化参谋意识、提高参谋水平上下功夫,要努力为常委会领导、不驻会的人大常委会委员、机关老同志和工作人员搞好服务。要协助人大常委会领导筹划事关人大工作的重大决策,研究履行法定职责的关键举措,提出改进实际工作的有效办法,及时反映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出主意,当高参。一是提出建议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为人大领导集体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预案。二是要积极收集和报送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事关全局的重要情况、各地人大的新鲜做法、重要的社情民意等各种信息资料,使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为集体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三是要加强与党委、政府、政协以及“两院”综合办事机构的工作联系。在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接待任务之前,要组织相关方面专题协调,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四是加强督办,一方面要抓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抓好人大代表议案和意见建议的督办,切实在提高“办结率”上下功夫。

三、积极创新,努力开创人大机关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新时期的人大机关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人大机关工作要积极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一是监督工作要有新发展。人大监督权行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大工作的成效。要使新时期人大工作有新的作为,就必须牢牢抓住“监督”这个人大工作的牛鼻子,在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功夫。健立建全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监督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突出监督重点,把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司法公正等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今年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依法开展各项监督活动,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改进监督方式方法,把人大的权力监督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监督实效。二是代表工作要有新作为。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要开创人大机关工作新局面,就必须紧紧依靠代表,充分发挥代表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在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中的纽带作用。三是大局意识要有新增强。实践证明,人大机关工作只有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谋划,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运作,围绕党的目标任务来部署,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会有生气、有活力,必须时时事事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关系,既要保证人大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又要维护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围绕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大作用。

技术创新 重塑商业快时尚 篇3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卫国、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技术代表以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代表、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代表等参与了此次活动。

与会代表围绕百隆和陶氏化学合作研发的Eco FRESH YarnTM专利技术特点、产品开发优势、产品开发方向及产业应用研究展开探讨和分享,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Eco 相关问题的新一轮思考。

快节奏下的高效环保技术

作为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重点,Eco FRESH YarnTM专利技术如何进行产业应用成为了整个研讨会的核心环节。为此,百隆产品经理谢恩列在研讨会上作了《Eco FRESH YarnTM专利技术特点、产品开发优势》的介绍,并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各种使用了该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及成衣。

“对于这一专利技术,百隆耗费了10年的时间,花费了一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的付出,足以表明我们百隆对该项技术的诚意和重视。而与陶氏化学——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进行合作,可以说是对该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质量和品质保障。”谢恩列说。

Eco FRESH YarnTM技术能够实现无盐和无碱染色,显著降低对能源、水和燃料的消耗,从而提高工艺的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整个技术简化了染色车间的工序,为纺织行业的工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洁净的生产空间,从这个层面来说,也改善了纺织企业的用工问题。

现如今,快时尚的元素在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Zara、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快时尚品牌的崛起,就在向世人诉说着快时尚的无限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技术的出现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效环保纺织品在快时尚方面的空白。据谢恩列介绍,这一技术集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快速交货、灵活多变于一体,可以更高效、环保、低成本地应对快时尚需求。

技术的高效,也带来了超短的交货周期。“我们的Eco改性技术可以将品牌商的交货周期从60天缩短到25天,并且使品牌商可以进行成衣染色,从而更便捷、更准确地应对市场快速反应。这一点不仅仅令我们满意,也令我们的客户赞不绝口。”谢恩列介绍。

重视应用才能拓展市场

历时十年、耗资过亿,Eco FRESH YarnTM技术已经凭借着各种优势,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整个技术,从应用层面而言,不仅适用于针织面料,还适用于梭织面料,如衬衣、牛仔以及毛巾等家用纺织品领域。

在研讨会现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创意总监李雷在《Eco FRESH YarnTM产品开发方向及产业应用研究分享》中结合Eco FRESH YarnTM技术优势,从衬衣、运动、牛仔、内衣和家纺等几个终端应用领域,依据市场调研和流行趋势研究,阐述了产品开发方向和产业应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产品创新之道。

“这一技术可以把新技术价值转变为时尚价值。举例而言,条纹牛仔可能大家都知道,使用了Eco 改性技术之后,牛仔不仅仅可以呈现出同色系,而且随着这种改性程度的不同还会呈现出多种渐变的风格,可以说是非常难得。”李雷介绍到。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百隆的Eco 改性技术才会被国内外著名的品牌商所采用,衍生出应用领域内的不同变化和风格。据了解,现在百隆已经同Nike、Tommy等品牌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Eco改性技术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切实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李雷同时指出,现在整个纺织行业需要更加先进的无味、环保的工艺环境,以履行对绿色生活的承诺。纺织企业通过采用Eco改性技术,可以扩展面料的设计思维、改进性能、改善手感、提升品质、丰富纹样、丰富外观、丰富色彩、增强时尚性与安全性,从而贴合需求、贴合趋势、增强卖点,实现无限的产品开发可能。

技术创新提升商业价值

在外人的眼里,百隆十年磨一剑、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在杨卫国的眼里,百隆作为“国家棉色纺产品开发基地”,如果不积极地进行产品开发,不去进行协同创新,那么就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只能越来越难,因此百隆只能去不断的开发新品、创造新的需求。

“现在纺织企业销售的增长主要都是靠新产品,因此我们也是通过开发与众不同的新产品、新技术,创造新需求,开辟新市场,保持竞争力。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绿色环保产品路线也是百隆占据市场、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百隆希望并愿意把技术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于行业内在Eco改性技术的携手共赢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企业不仅仅愿意分享技术,还愿意分享资源,百隆愿意把企业的品牌客户介绍给大家认识。”杨卫国表示。

对于百隆的这种做法,李斌红表示出了极高的赞许。

她在研讨会上指出,此次会议的举办,目的在于希望更多的纺织企业、服装品牌能够了解和借助Eco改性技术的优势,通过结合对产业经济发展与流行趋势的预测,对市场有效需求的分析与研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开发出满足快速反应、绿色环保、时尚美观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把技术价值转化为时尚价值和市场价值,需要纺织企业借助各自技术上的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在不同的领域内进行思考和碰撞。中国的流行面料需要建立起创新联盟,努力开发出更多饱含价值的类似于Eco FRESH YarnTM技术的新品。”李斌红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nlc202309011013

一切皆有可能

在研讨会现场,合作共赢的共同心声推升了会议交流互动环节的热烈气氛。各企业代表踊跃发言,纷纷提出了对采用Eco FRESH YarnTM技术的种种关切和产品开发的见解,包括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工艺管理、所需设备、成衣染色牢度等等,杨卫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共同探讨了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合作的可能性。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向东在研讨会现场表示,华源是百隆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于Eco FRESH YarnTM项目的合作充满信心,并倾注了大量资源联手开发新产品,对于产品的前景非常看好。

“确实像百隆介绍的一样,随着快时尚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快速反应成为了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品牌发展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企业有耐克和H&M订单,这些都是国际上著名的快时尚品牌,企业同这些品牌合作,更要学会适应这种节奏,这一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快速交货的问题,华源也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李向东说。

江阴恒亮纺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针织牛仔面料的生产大户、中国流行面料优秀入围企业也参加了本次的技术研讨会。

在互动环节,企业代表就表示,恒亮现在市场感觉不错,牛仔面料应用广泛,但是对于恒亮而言,彩条的效果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技术难题,追求朦胧的渐变效果似乎很难。

“但在听了这一技术介绍、看到相关的样品之后,我感觉恒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找到了,这个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样看来,恒亮和百隆的合作空间肯定是有的,希望在接下来彼此可以多接触,共同解决我们的企业难题,实现新的发展。”恒亮的代表在研讨会现场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在研讨会的最后,杨卫国表示,该技术顺应了市场需求,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品牌的高度认可,希望能与到会的企业成为新的合作伙伴,联手开发出更多与众不同的产品,为国内的纺织行业再添发展的筹码。

TIPS

中国流行面料创新联盟

“中国流行面料创新联盟”是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创新互利的共同体,以实现服装品牌面料采购需求、提升面料生产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集成创新为目的,以实现优秀服装品牌与优质面料供应商高效对接,互利共赢为目标。

主要成员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服装品牌、纤维、纱线、针织、机织、染整等纺织企业组成,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负责主持联盟日常工作,根据服装品牌需求,筛选合适企业,组建联盟,搭建交流、分享与合作的平台,组织相关活动并提供纺织产品开发方向的指导与建议。

我国社会创新意识的重塑 篇4

创新意识的内涵与历史形成过程

所谓的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 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是理念和思想状态活动。在马克思看来, “创造是一个很难从意识中排除的观念。”“任何一种不是天然的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 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的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由此可见, 创造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人类利用这种能力自发和随机的改造着自然, 建设人类社会。但是由于意识的历史实践性, 决定了创新意识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抽象物, 它会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而动态的提高。

从创新意识固有的属性来看, 它具有一个庞大的体系。既然有体系, 那么创新意识就必然有层次的划分。意识也有无意识与自觉之分, 有高级与低级之别, 并且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讲, 创新意识有以下六个层级:一是创新需要: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旦在原有的常态思维和方法遭到不顺和困难时, 就会产生不满足、遗憾等心里不平衡状态, 就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革新旧的方法和手段, 这种意识就是创新需要的意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意识”, 需要意识是创新的最初动因和原动力;二是创新的动机, 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心理过程, 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 也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前提;三是创新兴趣, 它是一种积极地情绪和态度, 能够使主体主动地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 创新兴趣源于创新需要, 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之一;四是创新理想, 创新理想是创新意识的理想层次, 表现为人类对创新实践的奋斗目标的持久向往和追求, 它能够调动起人类的全部情感、意志、理性和智慧, 是创新实践更为强大持久的动力。培养创新理想, 关键是要将短期创新理想作为长远创新理想实现的基础, 将个人的创新理想融进群体和社会的创新理想中。同时创新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必然要经历风险曲折, 因此培育坚定地创新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五是创新信念, 它是人类“知、情、意”高度统一的创新意识, 又是创新理想得以实现的支撑力量;六是创新世界观, 创新世界观是由一系列创新信息组成的人类的逻辑系统, 是创新意识的最高层次, 但又必须建立在前面所述的创新意识的层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完善。

人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一个“自发”发展的自然状态, 那么, 人的创新意识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并发展。“历史表明, 社会物质生活愈是向前发展, 就愈易造成对高度发展的社会意识的迫切需要,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也就更加重要。反之, 社会意识的高度发展, 又转过来促进社会存在的迅速进步。”到了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一波又一波的推进, 创新意识才逐步摆脱自发的状态, 作为人类的认识客体纳入到了探索研究的视野, 而成果又反过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下创新意识的重塑

21世纪的头二十年, 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 世界经济保持增长,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为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 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目前无论从政府还是公众对社会创新意识都有了普遍的认识, 一个有力的例证就是:有关“创新”、“创造”、“创新意识”等名词大量出现在各类宣传报道和政策文件中, 这就表明了人们已经对创造理论有了基本认同。在国家层面, 不断加大对科教领域的发展性投资, 努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并辅以一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创新的实践以保护, 也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对此进行落实。创新战略形成于开放之后, 历经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推进, 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的科学技术创新观和人才培养观。

创新意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 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 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相比, 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这里面固然有发展基础的差别的客观原因, 但也有创新在理论上的不足:创新意识总体薄弱, 理论大多停留在思辨层面, 验证性研究和实践层面发展滞后, 创新意识的自发性不够也就是说自我创新能力的水平还很低;除了理论上的缺陷, 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主要表现在创新组织不健全抑或职能发挥受限, 无法完成科学循环。面对这些不足, 要求我们在承认社会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素质缺乏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之外, 还要着重注重创新意识的普及教育以及发生深层次的转变:变意识为素质。

在我国重要发展机遇期的新的历史时期, 国际、国家、社会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生产发展问题, 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例如此次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中国发挥作用的最好契机。义务与权利相统一, 承担义务的同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要延续这种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做好自己, 增强综合竞争力, 延伸科技创新观到科学发展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创新观, 实现社会创新意识的重塑, 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改进完善生产方式给创新意识的重塑提供精神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基础, 若要想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并且发挥其作用, 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考量我国现在社会的状况, 改进完善生产方式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速改变小农经济在我国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的现实, 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农业化现代化。现阶段, 我国的生产方式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差距最为明显。从下面一组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数据中就可见一斑,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占44%, 英国则为2%, 美国与德国为3%, 韩国最高也不过17%”。另外, 小农经济的分散生产, 分工简单, 相互之间合作需求不高, 生产工具原始落后, 农业商贸活动规模化程度低, 这些直接影响到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既农民, 造成他们长久以来的许多性格上的缺陷:愚昧、守成顾旧、盲从、安土重迁、效率和竞争意识淡薄等。而这些缺陷都与新时期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或者说创新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背道而驰。所以, 要实现全社会创新意识的重塑, 改变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需要和普遍的认同。

二是加速经济体制的彻底转型, 给社会创新意识的重塑提供强大的制度保证。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但是正是由于我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特色”就给出了很多的含义:说明计划经济或者说其影响仍然将长期的存在, “顺从”就是计划经济最重要的特点。而创新就正好相反, 要求“革旧”与“造反”的品质。

其次, 提高创新意识的理论化水平。虽然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从不不乏创新精神, 从古至今都有创新的传统。但是在近代以后, 特别在与西方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一波又波的洗礼后,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中国与西方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这从中西产业结构类型就可看出差距。要完成历史赋予的厚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要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更好地完成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理论领域的“拿来主义”可以更好地被我们所利用, 就像日本当年学习西方一样, 择其创新理论的精要, 尽快在理论水平上赶上西方, 避免理论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改变我国的创新理论一直处在文化启蒙阶段的现状, 更多地关注创新的现实问题研究, 提高理论的验证性。当然, 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 要做到消化吸收, 完成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实现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 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创新是生产中最强大的动力, 而组织则帮助支持发挥作用”, 随后又有很多经济学家发现, 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直接到最后的生产部门, 而是企业内的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 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与发展机构、高等学校及其他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 政府、金融、法律、文化等因素也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在这里, 政府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从事创新研究的人员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企业研究和发展人数则位居第四。但是从系统整合角度看,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企业作为社会创新主体地位的合法性还未得到普遍的承认,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至今还未真正形成, 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体制问题仍然成为问题困境, 创新系统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面对以上各种问题, 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在体制改革方面, 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包括经济、政治、科教领域的改革;政策法规方面, 要制定一系列激励、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与创新主体之间的政策等。这些努力可以使科技资源或者说创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通畅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 创新的主体地位明确, 从而更好地发挥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 解构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新型创新文化。最后, 要在我国形成现代创新意识, 必须把创新根植于我国的文化当中去, 这样才可以完成创新意识的本土化抑或说是创新意识的民族自觉化。

张岱年曾经说过:“创造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的文化, 如果停止了创造, 也就归于衰竭了。”由此可以看出, 文化与创造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创新理念, 这些先进的思想“舶来”之后就与现有的传统文化不相适应, 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我们现在的文化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化, 但是几千年的传统根深蒂固, 我仍然受着传统的束缚。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创新的本质要求却背道而驰, 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小农经济, 而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乐于满足、安于现状、重视经验清革新等特点严重阻碍了创新意识的本土化。

重塑生命作文 篇5

重塑生命作文

这个世界已经老了,他改不了自己的臭脾气,总是等出了事,才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无辜样子叹气:“人各有命嘛。”我说:“人生是玩大富翁,不会次次掷到六。”这看上去是同一个观点,但我却还相信,这一场游戏中不认输的就会用另一种方式重塑生命,向人生宣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段早已飘渺了的回忆。老家,至今我还记得那儿的房屋,曾经住过的邻居。大风吹过,带来冬天的萧索,还依稀夹杂着闲言碎语。“哎,可惜啊!都六七十岁了,还要受这苦!”“是啊,年纪一大把了呢!”“可怜啊,有空去看看他吧。”“……”我努力地去捕捉这些碎片,然后得知了事情的大概――隔壁的爷爷没了腿。

我被吓到了,手半含在嘴里,抑制着紊乱的`呼吸,然后拍拍自己的腿,蹦了两下,庆幸自己的腿还在,但很快我又担心起来,爷爷要怎么活?

我拔腿向门外跑去,转角来到一座雅致的小房子,这算是这儿不错的人家了。我扶着光滑的墙壁,脚步声却响得可怕。心吊到了嗓子眼,还没走进客厅,就撞上了爷爷。爷爷还是那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脸上又多了几分沧桑,皱纹像树的年轮,爬满了他的脸,枯燥得像风干的桔子皮。不同于往常的是,爷爷坐在轮椅上,盖着毯子。我蹲在爷爷跟前,双手习惯性地要撑在他腿上,可一下子扑了空,我吓得缩了回来,又猛得醒悟。爷爷一脸地惊讶,却随后露出了笑容。他拉起我的手说,自己没了腿,还有轮椅呢。似乎在安慰自己,又好像在对我说,声音像从远处飘来,单薄得不像话。

我盯着他,心里生出一丝怜悯。于是起身,走到爷爷身后,缓缓推出轮椅,轻轻地说,爷爷,我推您去晒太阳。那轮椅上的老人点点头。推到自家后院,正在洗菜、洗衣服的阿姨们“唰”地丢下手头的活儿,围拢来,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拿手抹着围裙。我开口了,爷爷想晒太阳。她们“啊啊哦哦”地应着,散开去,拿了瓜子什么的,搬凳子,坐在爷爷身边,陪着爷爷聊开了。

我坐在井沿上,托着下巴,享受久违的冬日的阳光。仅管爷爷跟我没有血缘关系,但远亲不如近邻。刚才我分明看到了爷爷的无奈。他也没法子呀!家人没在身边,我有些心痛。我没见过爷爷哭,这是说明他在无人之时才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呢?还是他已经释怀了?想着才发现自己早已走神了。

一个月后,按日历看,冬天已经过去了,却感觉不到春的气息。一缕朝阳敲了我的头,找我出门玩耍。一出院子,我看见不远处的爷爷!一位阿姨推着他向我这儿走来。我再次蹲在爷爷面前,问爷爷,还开心吗?爷爷他憨厚地笑着,开心呀,有你们陪着我,能不开心吗?我注意到爷爷手中的两颗金属球,我一只手都拿不过来,爷爷却娴熟地将两颗球在手掌里来回转动,金属球碰撞,发出类似“叮咚”的声音,仿佛山间的清泉。抬眼望去,远处一抹鲜嫩的绿色向我做着鬼脸,春天到了,我想。

时隔七八年,我越来越佩服爷爷的坚强。细想想,他没有大哭,只是大喊着“我要站起来”,也没有把内心封锁,而是接受了轮椅,来重组自己的另一个生命。

我笑了,对世界笑了:“你输了哈,该改改你的臭脾气了。”他耸耸肩,深沉道:“重塑生命吗?看来,人真得好坚强!”

是啊,人,真得好坚强!

创新重塑论文 篇6

2014年,有13家欧洲科技企业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成为了所谓的“独角兽”(unicorn)。尽管这些企业不一定都是创新领军者,但它们的确显示出了一种渐强的趋势:在短时间内,欧洲创新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影响力。

欧洲的创新型初创企业在各国涌现的地区性生态系统中出现,其中以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典为首。无论是那些激动人心的初创企业,还是规模逐步壮大的公司,乃至创业融资活动,都集中在这些生态系统较为领先的国家。

欧洲创业领域目前主要是软件(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和企业服务,未来的趋势显示,会有更多的硬件创业企业,尤其是围绕物联网、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和融资环境,创新就无法蓬勃发展,这在欧洲曾是一个问题,如今已有所改善。2015年迄今为止,欧洲的创业企业已募集了逾30亿欧元资金,Spotify以其5.26亿欧元的巨额融资居首。同期内,欧洲的风险投资为新投资项目筹集了逾20亿欧元的资金。

欧洲创新的爆发在全球各地也受到了关注,欧洲科技创业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创新和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中。

欧洲创新面临的挑战

尽管欧洲在创新、创业企业和竞争力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也需要关注存在已久的问题。欧洲的创新表现仍然落后于美国、日本,现在甚至也落后于韩国,而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创新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

尽管有前面提到的“独角兽”企业,但欧洲仍然缺少像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亚马逊(Amazon)、eBay、Paypal、微软(Microsof)、苹果(Apple)和三星(Samsung)这样的标杆性全球科技巨头。在统计数字上,目前的欧洲创业企业也没有哪家被认为有望达到如此规模、影响力或全球排名,即使在欧洲传统上领先的领域亦是如此:比如电信、制药、重型机械、时尚、食品、家装设计和家具、企业软件或工业硬件领域。

同样,尽管欧洲在融资方面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新消息,但投资的数量和金额都远低于美国和亚洲。此外,欧洲大部分创业企业直接被美国或亚洲巨头收购,实际上极少有成功上市的案例。这就造成了“虚假退出”(false exit),即创业企业不仅停止了独立扩张,还被竞争对手吸纳,而且其中一些企业实际上被关掉了。

最后,大多数欧洲人都更喜欢被雇佣,而不是创业,这种心态与美国或亚洲完全相反,因此领先于世界的创业企业数量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尤其是考虑到欧洲在教育、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强劲实力。有相当一部分成功的欧洲科技企业采用的技术平台和沿用的模式,都是其他地方已然发展成熟并经过验证的。

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

社会方面,欧洲人在过去30年里越来越倾向于规避风险。创新和创业所需的心态中,有两个重要的要素:其一,对失败的担心,不构成放弃尝试的理由;其二,简单的想法,也可以发展为成功的项目。然而传统上,欧洲的年轻人都被鼓励要规避风险,通过安全的路径得到工作和保障。文化和社会的这种倾向,致使整整一代受过良好教育、但希望规避风险的年轻人,搁置了创造力和创业梦想,转而追求安稳“体面”的职业,而这些职业正变得日益稀少。

机制上,欧洲也不积极地鼓励和回馈冒险。拥有创造性想法的年轻人,通常缺乏必要的机会,来获取融资、客户、市场、资源,或必要的技能和基础设施,从而让自己的构想得以实现。此外,欧洲各国也缺乏一套统一的、支持创业的监管环境,这也对他们构成了限制。

因此,在创新和创业的角逐中,欧洲自然就输给了全球的竞争对手,极少有欧洲的创业企业能实现国际化或达到全球规模。

欧洲创新的未来方向

欧洲社会、政府和企业界的各个层面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局面的严峻性。但对于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该如何做出决策的共识却远不清晰。一些人提出,增量式的变革——对现有的系统修修补补——就能释放出欧洲受到禁锢的潜力。但是这一论点没有数据的支撑。欧洲需要的是破坏性变革,要将企业家精神和国际化视野根植到欧洲创业者的心里。仅仅对运转不良的现有体系和营商方式进行重新配置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欧洲尤其需要的是鼓励冒险的态度和环境—失败被包容,成功被颂扬。

在推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公民需要参与进来,政府要扮演重要的支持性角色。世界各地的创新生态系统中,首要的因素就是人,推动创新的公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需要鼓励和激发这个群体,才能为欧洲的创新设定未来的方向。

欧洲创新的愿景

欧洲青年创新论坛(European Young Innovators Forum)的愿景是,欧洲能够支持创业企业、支持创业者—在整个创新周期过程中给予支持,从实现构想到占领市场、再到国际化,以欧洲年轻人的才智、精力、热情和创新为动力,用必要的监管框架作为支撑,确保他们的融资机会、市场准入,并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起来。

我们对欧洲创新的愿景命名为“欧洲创业2020”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欧洲建立并维持活跃的创业经济,并产生如下效果:

每年新增1万家创业企业

每年2000家创业企业获得种子阶段投资

每年1000家创业企业获得增长阶段投资

每年有4家创业企业跻身全球前十

平均每两年有3家创业企业达到10亿美元门槛,并让投资者退出

创业企业每年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

nlc202309051447

创业企业岗位占就业市场的2.5%

欧洲整体GDP中有9.5%来自创业活动(包括退出)

妥善地实施这些愿景,就会产生凝聚力、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规模、增长动能,并带动经济,从而提升欧洲在全球创新经济中的地位。

欧洲创业2020

改变欧洲对创新和创业的思维定式,是实现上述愿景的关键。这场转变首先要从年轻人开始,他们最有可能成为今天或明天的创新人才、创业者、破旧立新者。他们需要得到扶持来改变未来,将自己的才能、精力、热情和创新性的早期创意转变为成功的项目、企业、产品和服务,从而刺激全球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遇。

第一步是鼓励年轻人克服他们规避风险的传统心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拥抱创新和创业的机遇和挑战,甚至包括失败。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广创业、冒险的文化,提升他们对创业的认识,进而促使他们考虑传统职业之外的其他选项;要为年轻的创新人才提供接触技能培训、创业导师、融资及其他资源的机会;推广成功的创业榜样和创业生态系统;通过一些项目来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如举行面向整个欧洲的早期创意竞赛,提供成体系的便利来帮助他们把早期创意转变成可行的项目,并帮助这些创业企业扩张,尤其是国际化。

欧洲国家的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对这种回馈冒险的举措给予支持,途径可以是建立并维持一个创业者组成的生态系统,帮助年轻人得到正确的指导,为他们的设想和业务取得融资、客户和市场的机会。

尤其是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应该针对创业企业的需求和情况,建立和采纳统一的监管框架,进而支持创业者将早期创意转化为创业企业,鼓励这些企业的增长、市场渗透、规模扩张和国际化,并通过具体的政策工具,提供切实的资源。这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启动了一些大规模的项目,如FIWARE、中小企业促进项目(SME Instrument)和欧洲创业项目(Startup Europe),为鼓励创新的支持举措树立了很重要的基础。

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具体而言包括颁布统一的《欧洲创业法案》(European Startup Act),其重点应该是帮助欧洲的创业企业国际化,在欧洲以外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市场和客户群,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扩大规模,真正取得全球性的成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向全球增长”(Growing Global),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的一点是与其他大型经济体,如美国、中国及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国结成伙伴,建立并开展国际合作。

中医学生创新素质探析及重塑 篇7

1 现状检索:中医学生创新素质欠缺的主要制约因素

传统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种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成了阻碍中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瓶颈。

1.1 传统教育人才观排斥创新人才

传统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总习惯把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看做是好学生,而对个性鲜明、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作异端,这就扼杀了不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2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就是传承,并不侧重创新教育。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沿用原来的模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基础不够宽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其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机会少。这种模式培养目标单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使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失去个性、特色,更谈不上创造性。同时中医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从而限制了中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中医学生学习习惯制约了创新意识的激发

目前在读的中医学生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小学的“听话教育”到中学的“应试教育”,再到大学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只充当听众、记录员和简单的操作者。不是生动活泼的“我要学”,而是枯燥无味的“要我学”,学生关注的是学问的继承,而不是发展,被动性学习不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过早的专业划分限制了创新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专业界限森严,学生一旦选择了专业志愿,就决定了其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种模式一是限制了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权力;二是过早地进行狭窄精细的专业学习,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2 路径探析:中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广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件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医院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健全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

2.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理念不只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中医院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树立,一是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胆识。现在大学生的悟性,灵感在经过传统教育“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的束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李政道曾说“学问”二字重点是问,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2.2 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周期的越来越短,首先中医药院校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增删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开创方面的知识,课程设置应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不同课程之间要相互关联和渗透,拓宽专业面,使中医专业学生体会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其次,中医药院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实验报告、科研论文、课件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再次,加强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人的创新能力既受制于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也受制于人的情商和人文精神。因此,中医专业创新人才除拥有坚实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正确的科学思维外,还应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精深的中医专业知识,又具备健康的创新品格的杰出人才。

2.3 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主动实践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培养,要热情鼓励、精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低年级学生暑期见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学生实践活动。

2.4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和主动开展各种实验,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教师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首先选题为本学科前沿,研究方向明确,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有一定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探索有价值的现象、新规律,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因为医学研究课题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故选择的研究课题题目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能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理论问题,或在临床实践中能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多选择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普遍和最严重疾病的病因、诊断及预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可以使中医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学习专业的热情。

2.5 营造创新型校园教育环境,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医学生创新素质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不能单纯地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中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应该从传统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单一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中医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意识。中医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要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例如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在教室的布置上,应考虑自然和谐与个性;在校园播音内容的选择上,应多报道一些创新人物的创新事迹;在校园宣传栏和宣传标语中应体现对创新的追求,到处反映出学校对创新的提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创新精神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让创造性从积极向上、宽松自然的校园氛围中生长出来。

让“创新”之花重塑我们的课堂 篇8

当然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更要善于创新, 把握住学生的渴望, 不断滋养, 让创新能力生根发芽。往期我们学报也介绍了不少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一线教师, 他们利用信息化技术, 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 呈现出“信息化创新无穷尽, ‘双课堂’教学别样红”的局面。

本期前沿采访的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就是一所敢于打破常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校。三年前,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智慧教育———让教育服务随处可行”的教育理念, 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石楼中学抓住这一机会, 敢于尝新, 勇于申报“电子书包”项目, 承担起实验研究任务, 最终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灵动, 教学因方式创新而生辉。其中黄火璎老师的《澳大利亚》这节课充分展示了石楼中学“研学后教·四三六”研学案和电子书包功能的结合, 设计环节及采用的功能有:知识链接 (在线作业) 、自主学习 (在线作业、资源) 、合作探究 (互动讨论、中控系统、资源) 、思维导图 (互动讨论、数码笔) 、达标检测 (在线测试) 、自我评价等。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帮助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期江晓娜老师的《我的学习风格》、孙慧老师的《Chinese?Paper?Art》及苏倩莹老师的《五年级习作指导课———童年趣事》亦是采用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 尤其是苏老师的“习作指导”教学案例, 它打破了传统习作教学高、大、空的教授模式。首先, 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中解决“结合课本所在单元的课文片段, 如何把童年趣事写清楚, 写具体?”这一研学问题, 让抽象的习作活动变得有迹可循。然后, 通过课堂上写片段将所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初步实现语文习作“输入”与“输出”的内化学习。最后, 通过电子书包互动讨论的投票功能, 选出优秀习作片段, 进行全班交流赏析, 为课后写整篇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本期还引入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张静校长《朝阳八校“电子书包双课堂”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汪文龙老师《借力“双课堂”, 打造“活力语文”———北京语文界“双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两篇有关北京地区双课堂应用研究的文章。

创新重塑论文 篇9

作为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有崇尚慈心善行的传统。儒家经典“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人之幼”,是对慈心善行的精美表达;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代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时期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的种种作为,则是中国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的可圈可点的一页。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之内地理环境极为复杂,是传统的多自然灾害国家,近几年尤其可谓“多灾多难”。洪涝、干旱、雪灾、地震、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在国家启动社会救助和灾区人民自救抗击灾害的同时,个人及社会组织对灾区群众和灾区重建的慈善义举,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灾行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灾区群众救援和灾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是关于慈善事业在行动的一个方面,阳光的,积极的,显示蓬勃生机的一面。

与此同时,另一种情况同样存在。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占比不到15%。去年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135名个人,共捐款9.85亿元人民币,约合1亿多美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1%。还据说,有将近一半的富豪要求对其捐款事实及数额“保密”。这说明,踏准改革开发节奏先富起来的部分人们对社会的回报难如人意,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还远没有达到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并基本适应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的程度。

究其原因,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观念约束和制度缺失两个方面。

从观念约束方面看,我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条从道德修养到入世政治的人生路线轨迹,基本上没有一种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意识。与此直接相关的主流财富观是,个人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直接动力是为子女,如果某人真成了富翁,首先是造就出“富二代”,接着可能以此为基础至多再将财富福荫至整个家族。这种以夯实家庭(族)财力为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原动力和最终目标的财富理念,固然因其在推动家庭(族)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为社会繁荣做出贡献而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正是因为其将创造财富这样一个个体必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方能取得成果的物质创造过程的目标直指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这种狭隘的财富观显然因缺乏将财富用于对社会的必要的反哺,而使财富的拥有者缺乏宽怀深厚的财富精神品格。

而慈善事业正是财富拥有者将财富反哺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慈善事业的热心参与者与无私奉献者身上,凝结着财富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品格。显然,眼下的主流财富观是不利于慈善事业兴旺发展的。前段笔者到美国,漫步纽约市中心,看到许多由洛克菲勒本人及其家族捐资建成的标志性建筑甚为壮观华丽,但最感冲击的还是这位世界著名富豪重视社会公益的财富人格的巨大力量。

再从制度方面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的载体是各种形式的慈善基金会,其内部制度是健全的,运作是规范的。这些基金会大都按照大企业的模式建立,有职业经理、信托人委员会,按时制作年度报告,并有政府的章程许可等等。政府对基金会有相应的支持与监管法律法规,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司其责,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确保慈善活动及慈善机构良性循环。由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卡内基最后资助成立的“卡内基纽约基金会”,连卡内基遗孀的请求也可以礼貌地拒绝。慈善事业绝不是仅仅停留在一时随性的施舍,而成为一种庄严的公共信托,在运作中并不完全以财主的意志为转移。我国近年来渐有发展的一些慈善基金会,虽不乏为慈善事业做出积极努力与贡献者,但不时也有某某富豪借成立基金会之名行偷逃税和洗钱之实的传闻,且这些传闻经过调查核实,最终结果显示也决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目前政府对慈善机构的运作既没有较为完善合理的支持性的政策,也没有严格科学的监管性的机制,当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就没能扮演好合理支持和有效监管的角色,致使基金会虽“名实不符”却容易行得通。

创新重塑论文 篇10

关键词: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整合

一、高校专业教育文化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度注重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主, 专业考核的重点基本放在专业要求的素质方面, 忽视了人才专业运用素质的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本素质, 而且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运用素质。

1.精英教育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精英教育时期, 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常常小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这种背景下, 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常常以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目标, 着重培养就业型人才。高校对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向, 常常围绕就业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2.大众教育时期呼唤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大众教育时期,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况, 导致在某些领域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使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教育开始面临现实困境。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创业教育既非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 也非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 而是一种在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多学科支撑的教育[1]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着重点主要放在创业操作和创业技能的层面[2] , 很少涉及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系统建构 (周霖, 2010) 。这一形势急需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拓宽专业教育的文化内涵,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整合, 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从就业到创新创业:高校专业教育文化的重构

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质量与数量, 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并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个体来看, 大学生能否顺利从学校转向职场, 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两类素质:首先, 具备完成和干好一定工作任务要求的专业技术素质, 主要指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数量与质量。其次, 具备发挥专业技术的素质, 主要指以运用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数量与质量。在这两类素质中, 前类素质的作用能否发挥,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 主要取决于后类素质的强弱。后类素质愈强, 愈能为前类素质的发挥创建良好平台。如果缺乏后类素质, 前类素质就会难以充分发挥甚至难以发挥。

这就不但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本素质, 而且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专业运用素质, 即对专业基本素质进行拓展、迁移、运用和发展的素质。这种专业运用素质具体包括两类素质:就业素质和创业素质。就业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岗位上培育利于工作开展的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开拓创新中积极进取,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创业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自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机遇并能够将创业机遇成功转变成为现实的创业环境, 打造发挥专业素质的良好平台。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思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构建“就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并重的人才培养文化, 把培养“专业加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做为高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三、高校专业教育文化重构的途径

高校要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列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将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纳入学生的素质评估体系, 纳入专业教师的培训体系, 纳入专业技能的实训体系, 纳入高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体系, 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一) 基本途径:课程体系的整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渗透专业教育的内容与理念,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内容素材, 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增加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创业素材, 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业动机和能力。统筹协调, 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增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运用课程板块, 加强创业素质教育的板块。重构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从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三个维度构建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把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应用课程, 形成注重基于专业的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潜移默化, 不断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理念的培养。

扩大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设立包括学科专家、用人单位、学校代表、学生代表等在内的高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委员会, 负责对包括专业课程计划的制定、评估、审议、调整等工作。让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队伍中来, 使课程结构深度体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增强课程在帮助和促进学生更快适应社会方面的应用性。

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保证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时代需要和科技前沿, 形成课程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 增强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增大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校构建创业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通过增大课程体系中应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注重学生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有效拉近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二) 辅助途径:相关要素的整合

1.机构整合。

将创业教育的支持机构与专业教育的支持机构合为一体, 使同一机构既担负办好专业教育的职能, 又担负创业教育的职责。在学校管理层面, 优化整合高校内部相关管理机构, 将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相关机构纳入到高校教务处的统一管理之下, 从学校管理体系上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条件。

2.人员整合。

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人员的整合和教师队伍的整合。管理人员方面, 将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与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实行有效整合, 构建双方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建立管理人员的互动平台, 激发管理人员在意识、观念方面整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学校教务管理维度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师资整合: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合二为一, 通过举办专题培训, 增强专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创业素质, 在专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与实践过程中加强创业品质的渗透;增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在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从学校教师教学维度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经费整合。

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支持与专业教育的支持在经费投入上合而为一, 通过将创业教育的经费与专业教育经费捆绑, 支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整合。通过经费划拨方式和使用要求的改革, 推动高校专业教育内涵改革的不断深化, 突出专业运用素质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宣传整合。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捆绑宣传。在专业教育宣传中纳入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做为专业教育的特色;在创业教育宣传中纳入专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做为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5.评价整合。

重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将学生专业基本素质与专业运用素质作为专业教育质量的平级指标。将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应用能力等因素纳入到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突出高校学生专业运用素质的评价, 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人才专业运用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

重塑自我战胜情敌 篇11

犹豫再三,决定写这封信,恳求贵刊指点迷津,帮助我走出痛苦的深渊。

我结婚五年,4岁的儿子长得活泼可爱,讨人喜欢,我和丈夫曾在大学同窗4年,学的是服装设计。大学四年级时他塞给我一封信,洋洋数页表达了他对我的一片爱意;而我对他也爱慕已久,只是因为女性的矜持而不敢主动追求。婚后,为了小家庭的建设和对丈夫的爱,我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去年春天,他设计的两套春装在全国服装设计大奖赛上分别荣获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当时他激动地对我说:“我能取得成功,离不开你的帮助,我将永远爱你……”,

由于我们夫妻感情很深,对他经常性的晚归我已习以为常,也不感到意外,几乎每次都要等到他回家我才睡觉,且总是问寒问暖,关心体贴。可是从今年年初起我发现情况起了变化,有时他要到凌晨一、二点才回来。甚至彻夜不归;对我的态度时好时坏。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有一次我洗衣服时发现他口袋里有其同事写给他的一封情书,内容不堪入目。我被这严酷的现实惊呆了,痛苦了整整一个晚上。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更想不通丈夫竟会移情于外貌、性格、品质都不如我的她。离婚吧,因深爱我的丈夫、深爱这个家,我根本不予考虑;到他单位去大吵大闹吧,又怕使他难堪产生逆反情绪;“家丑不可外扬”,也使我难以向亲朋好友启口。这段时间以来我伤心得吃不好睡不香,精神恍惚,工作也经常出差错;焦虑、忧伤和痛苦陪伴着我。我该怎么办呢?

苏州罗丽莎罗丽莎女士:你好!

编辑部转来您的信,十分同情你的心情和处境,希望我能帮助你解脱心理困惑和痛苦的煎熬。

我想,可以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丈夫有外遇已确定无疑;第二,你们夫妻感情较深厚;第三,你丈夫目前正处于徘徊、选择的当口;第四,你希望丈夫重新回到你的身边。我认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采取什么办法既不把事情闹大,又可使你丈夫回心转意。很显然,您的意愿是良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从您的身上表现出中国女性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优秀品德,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把你丈夫从情人那里拉回来应该说不是件太难的事。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婚姻家庭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感情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从大量的离婚案来分析,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离婚者占25%,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撇开伦理道德不谈,分析第三者插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志趣不一,另觅知音;二是感情不和;寻求补偿;三是生活寂寞,寻找慰藉;四是喜新厌旧,追求刺激;五是性生活不和谐,另觅新欢;六是缺乏沟通,泯灭自我。罗丽莎女士,根据你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导致你丈夫有外遇的原因可能是第六条。尽管你平时对丈夫体贴入微,放弃可以发展自己事业的机会,竭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但由于平时夫妻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够,缺乏自我形象的维护,家庭生活过于平淡。未能及时注意爱情的充实和更新,使第三者乘虚插入。

您丈夫现在对您的态度时好时坏,说明他正在把您和第三者不断地进行比较。或者说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冲突。如此时您把事情公开化,使您丈夫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极易把他推向第三者,使您的形象在丈夫的心目中更趋萎缩,从而加速婚姻关系的解体。因此,对于您来说,采取“重塑自我,战胜情敌”的方针,较为合适,具体做法如下。

1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很多结婚的女性往往把爱情作为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实际上这是一种压抑个性、爱情至上的做法。人是多元性的,具有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和自我角色的交替表现。任何只注重一种角色、放弃其他角色的行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会使自己处于尴尬,不利的境况。因此对任何人来说,家庭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在工作和事业中体现自我。对此应有一个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

2投入工作和事业。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因丈夫有外遇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与负担;更主要的是,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不仅可以获得家庭生活无法替代的愉悦,而且可以改变丈夫对您不求上进、平庸的片面看法,而刮目相看,重新唤起他的注意和感情的涟漪。此外,当你投入工作后,必然要他分担一定的家务,这样也可以加强家庭生活的意识。

3保持良好的形象。经常保持整洁、大方、端庄的仪表仪容是展示女性风采和吸引力的重要条件。有些女性婚后不注重原有的形象,丧失了在婚前那种清新动人的风貌,从而失去了对丈夫的吸引力。尽管很多第三者插足的原因并非如此,但应引以为戒。

4适当改变态度。您对丈夫过于体贴、照顾和关心,这种长期的只有索取,很少或没有给予的爱情,扭曲7爱情互助性和互慰性的原则,使其逐渐心安理得,反而淡化7家庭生活的乐趣。因此你应该适当改变一下对丈夫的态度,有些事应让他自己去做,增加一定的压力,使他感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性,重新塑造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5加强思想沟通。正因为平时缺乏思想交流,才导致你丈夫产生婚外恋。所以从现在起和你丈夫加强思想沟通,深化感情还为时不晚。此外还应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如看电影、跳舞、郊游等;性生活中多作主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样使夫妻生活充满活力,从而替代第三者对你丈夫的吸引力。

6黑色幽默。提一个建议,供您必要时采用。您可以不经意地透露有人对您爱慕,这种消息可能会激起您丈夫强烈的醋意,使他重新认识您。当然这纯粹是您刻意编造的“谎言”。然而这种黑色幽默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非您丈夫分手的决心已下。

此外,对您丈夫与第三者的关系应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最好不要揭露。可以旁敲侧击,使他有所醒悟,或体验到您的豁达和大度,而产生忏悔心理。必要时可请您丈夫的好友出面分析利弊、施加压力。

罗丽莎女士,只要您振作精神、坚定信念、重塑自我,那么战胜情敌是指日可待的。到那时焦虑、忧伤和痛苦会离您而去,丈夫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

创新重塑论文 篇12

因此,将高校现代公民教育与社会治理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使公民教育研究产生新的理论生命力。这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关于公民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经验和实践探索,所以此类问题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值得我们总结和探索“中国经验”。尤其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下,以社会治理创新为视域,以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大背景,深化高校现代公民教育研究,更能体现“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等学校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重新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其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现代公民教育需要正确认识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概念的关系

现代公民教育不等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加强高校现代公民教育首先就必须要厘清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一度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显学,加上当前国家和高校都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当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剂良药,但是这两者并不能完全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本研究认为,人文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和方向,其中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与现代公民教育是相同的,但又有“遗漏”。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补齐“现代公民教育”这门课,既要“重技”,也不能“轻道”,须在专业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让更多的教师、大学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秀公民。现代公民教育也应该注意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相互补充和促进。同时,在我国开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因而需要中国本土文化的参与[1]。原生性的市民社会文化背景是我国与西方大学生公民教育首要的区别。在西方社会中,公民教育实际上是经过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普世价值体系的观念的推广[2]。因此,高校开展公民教育,还应该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公民教育”的精华,以此为根,不断丰富和融合现代民主法治等内容。

二、现代公民教育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方式方法

现代公民教育不是说教。现代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公民能力,让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实现“无缝隙过渡”,适应社会、适应职场,依法履行自己作为现代公民应该行使的义务和权利。公民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性质和特征[3]。因此,高校在加强公民教育改革的时候,应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实效。一是要创新课堂形式。实践证明,理论的说教、单向的灌输、结构化的试卷,在公民教育上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公民教育固然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公民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化为自身价值和行为规范,因此公民教育的课题不能局限在学校和教室,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业,也可以在社区。二是要变革教学方式。在公民教育中,教师可能是在年龄、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教师的公民能力就一定比学生强。因此,公民教育更需要变革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放下“权威者”的身份,扮演好组织者、策划者、帮助者的角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讨论,教学相长。三是要开发系统科学的专业教材或阅读书籍。公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进程等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在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书籍,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教材或书籍的内容应更多采用案例、故事等形式,尤其是要突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内容,避免空洞而枯燥。

三、现代公民教育需要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

期望学校依靠自身去发展民主公民所需要的技能和道德将是不切实际的,人们学会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不仅在学校,而且还在家庭、邻里以及公民社会中的各种其他群体和场所[4]。现代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而这恰恰更多的是需要在社会大场域中来锻炼和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现代公民教育将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现代公民教育要走出“象牙塔”。在这方面,美国和英国在开展服务学习方面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开展的活动包括学生办社区报纸,做指导手册、资源指南、广播电视节目;学生对社会问题主动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议开展社区活动等[5]。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社区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同时,在招生、毕业等环节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分值和权重。高校现代教育“走出去”的不仅仅是学生,也需要学校本身和广大教师“走出去”。只有学校与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外部关系,教师真正了解了真实的外部社会及外部社会发展和需要,才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公民教育还需要“引进来”,引进真实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引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组织的工作者,让他们成为高校的教师,为大学生讲述真实的公民生活经历和经验。

四、现代公民教育需要高校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

完善、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离不开顶层设计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同时需要高校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探索,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以效果为导向进行改革,并加大现代公民教育专项资金、科研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其中,在软件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将现代公民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而非仅仅是一门课程;在教育理念上提升到与专业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让现代公民教育成为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及基层教职工的共识,从而围绕这一共识开设合理的课程,建设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在全校构筑起重视现代公民教育、加强现代公民教育的良性教育生态。在硬件方面,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在教室、教学设备、研究所等方面做到配套完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公民教育不能走传统课堂灌输、空洞理论说教的老路子,必须以教育有效性为导向、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创新教育场所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现代公民教育基地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等外部组织的联系,建立协同开展现代公民教育的伙伴关系和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接受现代公民教育提供真实、生动的实践机会和活动案例,保证高校现代公民教育的科学有效。

五、现代公民教育需要发挥大学生组织和新媒体的优势

如今,“互联网+”、“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微时代”等名词,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鲜明的特点,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高等教育也正在这样的大潮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是要高校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机遇在于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来实现新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具备了良好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高校公民教育也必须变革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等途径,发挥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两微一端”的教育作用,扩大公民教育的影响和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还要发挥组织的平台优势,整合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力量,扩宽现代公民教育的组织渠道和参与机会,让学校参与更多的社会治理实践,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为进入社会扮演好公民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7):5.

[2]马乙玉.论比较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34.

[3]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

[4]凯姆利卡.论公民教育[G]//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3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77.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下一篇: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