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论文(共12篇)
创新路径论文 篇1
产品创新是企业通过改善或创造产品, 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的过程。产品创新源于市场需求。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 最终使市场需求得以满足。产品创新的路径, 一是从技术的应用中找到突破口, 通过功能创新, 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从人性化设计找到创新突破口, 实现技术与需求的对接;三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 从绿色设计中找到突破口, 实现各方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和谐。
一一、产品功能创新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存在的根本目的, 也是产品创新的核心内容。产品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合理的、和谐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 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是寻找新的突破点的有效手段。在产品创新中, 产品功能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功能扩展法。是指对现有产品的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关扩展, 主要应用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上。产品的功能从重要程度的角度划分, 可以分为主要功能与附属功能。功能扩展法的目的在于在产品的主要功能顺畅实现的基础上, 研究这一产品可能隐藏着的附属功能, 并把附属功能用合理有效的形式加以确定。例如, 厨房用的刀具主要功能是“切”, 但通过对刀具的使用状态的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还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使用其附属功能, 如“拍”、“刮”、“割”、“压”、“盛”、“铲”等。那么我们在设计创新中, 可以利用附属功能进行设计的重新定位。
二是功能联想法。是指对产品功能进行相关的联想, 进而从产品“语意”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从产品的指示性入手, 把产品的内在功能用直观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产品的形式、材料、色彩、结构等要素的组合, “告诉”使用者这一产品是什么、怎么用。另一方面可以从产品的象征性、趣味性和主题性入手, 如通过文化元素的注入给产品带来新的意味。
三是功能定义法。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法。打破原有对产品的命名也就是要打破产品在我们头脑中的固有形象。把功能从产品形态中分离出来, 再对功能进行重新的定义, 根据新的产品命名来进行创造性设计, 这样就去除了对已有产品形成的习惯性思维的干扰。
二二、人性化设计
产品创新的根本目的, 不仅仅是设计师技术水平与设计艺术的展示, 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即创新设计是为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 是为了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而设计。所以, 在产品创新中, 新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达到消费者满意是设计的中心和衡量的尺度, 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 又包括心理尺度, 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性化设计的出现, 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因为离开了对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满足, 新产品设计便失去了意义。新产品设计只有以人为中心, 为了人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为了健全和造就高洁完美人格精神而倾心服务, 产品才会有市场活力, 正如美国当代设计家德累福斯所说的:“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活、更有效、更快乐, 设计便成功了。”
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有的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的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有的对残疾人用品设计倾注热情等。设计人员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 赋予产品以“人性化”的品格, 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
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一是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 (如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 的变化, 引发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海尔推出的第一台冷藏室上置、冷冻室下置、温度控制设置于箱外的BCO-220冰箱。该冰箱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 考虑到冷藏室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冷冻室, 下置冷藏室使用户需经常弯腰取物。因此, 将冷藏室上置, 并将冰箱高度设计得与人体身高相当, 而将使用较少的冷冻室下置, 方便使用。同样, 原来冰箱的温控器都在冰箱内, 观察和调节均需打开冰箱门, 极不方便。而改为温度控制外置后, 使冰箱外观既美观, 又方便了使用。二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开发和挖掘, 在日臻完善的功能中渗透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 如平等、正直、关爱等, 使人感到亲切温馨, 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的款款真情。新产品的设计人员只有用心去关注人, 关注人性, 才能以饱含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如一个会鸣叫的水壶, 把哨子改成吹出一个和声的汽笛, 使人在水开时不致因尖锐的哨声而惊恐, 当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噪声对人的伤害。超市的手推车架上加一个翻板, 老年人购物时累了可以当靠椅休息, 尊老爱老的美德便体现在细微的设计细节中。与常规方向相反装配的剪刀, 给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带来方便。这些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感到世界的温暖、人类的爱心。
三三、在创新中引入绿色理念
产品创新不仅是技术与消费者需要的结合, 还要考虑制造、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因此, 在产品创新中引入绿色理念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少, 可以利用再生或回收循环再用的产品。产品创新的绿色设计, 不仅能通过绿色材料的应用和制造工艺的合理化, 节约生产成本, 还给爱护环境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是注意选择绿色材料。材料选择是绿色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产品创新过程中的最早最重要的设计决策, 同时又是一种重要手段, 借助它可以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少。因此, 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改变传统的选材程序和步骤, 选材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使用要求和性能, 更要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性能, 优先考虑材料本身制备过程中低能耗、少污染, 且产品报废后材料便于回收、再生、重用或易于降解。具体的措施包括选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节能型材料、可降解材料、环境友善型元件, 减少产品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品种等。
二是面向拆卸性设计。传统的设计方法一般只考虑零部件的装配性, 很少考虑产品的拆卸性。而绿色产品设计则要求把可拆卸性作为产品结构设计的一项评价准则, 使产品在报废以后其零部件能够高效地、不加破坏地拆卸下来, 从而有利于零部件的重新利用或进行材料循环再生, 达到既节省又保护环境的目的。可拆卸性设计的一般原则是: (1) 减少拆卸的工作量。明确应该拆卸的零部件, 将多个零件的功能集中到一个零件。 (2) 预测产品构造。避免相互影响的材料组合, 避免零件的污损。 (3) 易于拆卸。 (4) 易于分离。 (5) 减少零件的多样性, 采用标准化的零部件。
三是可回收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是指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时, 充分考虑产品的各种材料组份的回收再用的可能性、回收处理方法 (再生、降解等) 、回收费用等, 以及产品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减少浪费, 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方法。新产品回收性设计的主要原则是: (1) 避免使用有害于环境及人体的材料。 (2) 减少产品所使用的材料种类。 (3) 避免使用与循环利用过程不相兼容的材料或零件。 (4) 使用便于重用的材料。 (5) 按兼容性组织材料。 (6) 允许使用重用的零部件。 (7) 鼓励用户进行循环利用。
创新路径论文 篇2
1、社会管理创新理论概述
社会管理依据管理的内容不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泛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公共管理;而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排除掉政治统治和经济管理事务的管理。从构成因素上看,它包括社会管理目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对象、社会管理方式和社会管理途径五个部分。因此,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就其创新内容来讲就是围绕这个五个部分展开的。那么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先进的、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行为及过程。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奎屯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奋发进取的新型城市,同样面临上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重要性日趋上升,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因此,创新社区管理成为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和谐奎屯的关键。
2、当前奎屯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奎屯市社区建设起步于。目前,奎屯市设五个街道办事处,共计37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在阵地建设、办公经费、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社区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事多责不明。
(1)街道办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过多。过多的行政职能,使街道办成了政府的下派机构,使得它对社区的管理带有较强的政治和强迫色彩,这不但使社区成员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
(2)目前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性质、定位、职责不甚明了,虽然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他们的管理职权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授予和法律的.认可,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
(3)在管理中与辖区相关职能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有的职能部门直接对社区安排工作,形成“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单位都可以指导社区工作”工作局面,而且,绝大数是只安排不投入,导致社区负担过重。如社区本无下水管线老化的修复职能,但要面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及时解决要求等,类似情况普遍存在。类似交叉管理的诸多问题还很多,严重制约着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2.2管理对象问题-参与意识薄弱。从现行的法律来讲,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打造成这样一个组织,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行。然而在社区管理中中存在着,部分社区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社区工作,比如,对于社区干部的入户调查、人口摸底、计划生育排查等工作置若罔闻,看到社区干部上门干脆闭门不理;参与意识薄弱,共建认识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许多共建单位对参与社区共建、支持社区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社区级别低,对共建单位来说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工作无法推进。
2.3管理人员问题-素质能力需要提高。目前的居委会成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与社区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的距离,特别是对社区的思想认识、定位、创新思维、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制约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区工作者多为下岗、内退职工,他们原先多在企业工作,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已经定型。总的来讲,能吃苦,但缺创新意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是社区专业化的知识。另外,向社会招聘的人员尽管学历较高或有着较强的行政能力和政治素质,但很少有人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仍然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的要求。因此,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我市社区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2.4管理内容问题-服务单一。社区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多个方面。从理想的角度上讲,社区管理内容创新就是要构建一个全覆盖式的社区服务体系。近几年来,社区服务尽管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求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但还是规模小、档次低,形式比较单一,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比如物业管理方面,没有按市场化运作;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对弱势群体服务不能连贯等。因此,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如何让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目前还在努力探索的过程,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奎屯市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改革基层社区管理体制。
(1)实行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启动奎屯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工作,多方争取意见,提出改革方案,明确街道社区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承担的工作,对街道社区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逐步解决制约街道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2)实行工作准入制度。按必进项目、可进项目、不进项目进行区分,必进项目是社区本身的职能,可进项目实行部门购买服务,给予社区工作经费,增加社区收入,不进项目不能进入社区,已进项目必须退出,确实减轻社区负担。
3.2加强队伍建设。
(1)为街道和社区充实人员。畅通进人渠道,提高用人标准,提高工资待遇,使真正年龄轻、学历高、能力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特别是国家干部加入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
(2)加强社区干部日常管理。借鉴效能管理办法,实行社区干部考勤管理、巡查、暗访制度,对工作时间不认真工作人员实行相应惩戒;
(3)加强干部的培训。在加强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工作礼仪、业务技能等方面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社区工作的创新思维。因为,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中,只有社区管理者培养创新思维,开动脑筋,多元思考,才能够在社区管理中探索出新点子和新措施。
全面创新的服务路径 篇3
人民南路四段11号,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在略显逼仄的大院里矗立了半个世纪,与造型别致华丽的人民路商街大厦相比,明显有些古旧的办公楼忙碌异常,在创新引领时代的变革里,这个昔日并不起眼的部门,正在迸发出知识资源的能量和服务创新的热情。
19世纪末,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基本被农田和果园覆盖。如今,那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之都。在从“荒地”变“高地”的百年历史里,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逐渐形成的创新环境都是硅谷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
与硅谷起步时一样,同样位于西部,同样拥有丰富科技资源的四川,凭借着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加速步入“创时代”。过去一年,四川省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27.9%;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106家,居西部第一。
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成绩!企业,也毫无疑问成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四川加速走进并推动“创时代”的征程中,作为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全省科协系统以服务企业创新为主要任务,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探索举办以科技信息转化运用服务和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工作者创新训练营活动,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技术鉴定、技术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咨询活动,为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全国科协系统,四川省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做的有声有色。
四川省科协积极争取四川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与支持,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0年,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四川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省科技厅联合发布了《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的通知。四川省由此成为了全国唯一由两办联合发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省份。
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组成。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科协,施行了动态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考评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站,按照规定获得了50万元的资助奖励经费;而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取消“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
2015年底,四川省已建省、市(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33个,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优质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各级工作站引进院士100名、高层次专家1248余名,合作开展科技项目528项。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发展成为四川省引进高端智能、整合域内外顶级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建站单位贴近技术前沿、破解创新难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
就在2015年一年之间,四川省就新建各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7个,引进21位院士,其中甚至包括一位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院院士。在省会成都,新建15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投入项目资金3.29亿元;德阳市完成了已建31家工作站的标准化建设;广元市实施“银站合作”为建站单位争取贷款1.69亿元,工作站建设列入了广元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自贡市成功引进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宋国立等12名高层专家。
攀枝花市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对市级工作站给予10万元扶持补助,对获批的省级工作站给予20万元的扶持补助;资阳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新建立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奖补20万元。
目前,四川省已有14个市(州)为工作站建设落实了资助经费及有关支持条件。即便在以藏区为主的阿坝州,也出台了《阿坝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阿坝州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文件还明确“经批准命名的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州政府一次性给予建站补助30万元”。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由“面上量的拓展”向“内涵质的提升”转变。
2015年10月, 作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四川活动主会场的主题活动之一,“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助力经验交流会暨授牌仪式”在成都隆重举行。
截至2015年底,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244项,获发明专利101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491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2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55项。而全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带动建站单位实现产值320亿元,其中新产品实现产值204.28亿元。
面对取得的成绩,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被列入四川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四川省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四川省高层人才特殊支持办法(试行)》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建站单位给予资金奖励。
10月28日,2016年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举行。中国科协充分肯定了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在讲话中称,“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发挥‘智高点’的智力支持作用,围绕行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研发方向,抢占技术制高点、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会上,除了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获2016年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还代表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大会作了交流发言。
在四川,还有一项让全国科协系统刮目相看的工作,就是企业的创新方法培训和应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需求,大力开展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努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骨干。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四川省科协在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培训。
nlc202309081945
2015年4月,德阳市被中国科协确定为首批“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9月,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将依托成德绵三地开展先行先试。
其实对于德阳来说,还是四川省企业应用创新方法工作最早的地方之一。
长期以来,省科协有关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整理技术难题,与培训讲师积极沟通,编制了有针对性的教案和培训教材,先后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德阳等市州开展宣讲培训。创新方法普讲达5000余人,深度培训一线技术骨干2000余人。
2016年4月,四川省科协成功争取到了中国科协“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支持,推动在德阳、绵阳、泸州、广元等地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子站,通过子站将更多企业一线科研人员纳入到培训体系。
同时,省科协加强师资队伍和业务骨干培训并结合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对培训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分别在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德阳举办创新方法宣讲和深度培训班、地方师资培训班4期。参加宣讲人数679人,深度培训265名技术骨干,培训地方推广应用师资46名。支持30个企业创新小组继续开展创新实践,积极推荐创新小组骨干参加中国科协的“创新能力拓展培训”、参加国家的“创新工程师标准”认证考核。
为持续推进创新方法在四川的普及和应用,省科协设立了“四川省科协创新方法培训基地”、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试点省项目(四川)成飞培训基地、二重培训基地。
目前,在培训企业中已组建创新方法(TRIZ)活动小组35个,运用技术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创新方法活动小组成员运用TRIZ理论的矛盾分析法,解决的“锻件水冷出水装置”技术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生产成本,每生产炉次节约用水16吨,预计全年节约用水18000吨,对日益匮乏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创新方法活动小组成员运用创新方法解决的 “油泵泵箱优化设计 ”技术难题,进行批量生产后,每年可节药材料成本约210万元。
今年11月1日,“首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四川分赛区决赛举行,该赛事由四川省科协主办,四川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德阳市科协、成飞科协承办。为方便参赛人员和作品展示,比赛被分别设置在成都和德阳两地举行。
在成都赛场,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场展示了航空制造领域的系列创新产品,其中“提高遥测信号接收质量”项目有效解决了飞机起飞、着陆阶段遥测信号差的难题,“防堵过滤器创新设计”项目让滤网的清洗周期由一周提高到了一个半月,“基于TRIZ理论验证快的设计及改进研究”项目使装取飞机零件数控加工中常用的防错工具——校验块的操作变得轻松便捷。
在德阳赛场,既有从事高尖端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也有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通过学习TIRZ理论创新方法,研制出“巨型水轮发电机转子支架立筋工地加工技术”、“发电机设备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研究及应用”、“重型燃机燃烧器长寿命高效热障涂层研制”等各类高端制造业产品和技术。
同样是通过TIRZ理论创新方法,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高温高压恶劣环境下电机密封系统开发”项目使电机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时实现了高可靠性。该项目是国内首创产品,可被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电动机等动力设备领域,为今后海洋无井架钻孔探测研究奠定基础。目前,该项目已获得15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实际应用后,预计1年可带来50亿元的产值。
近年来,四川省科协努力发挥科技智库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主动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工作,努力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
今年6月至8月,四川省科协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了首届全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全省共有21个市(州)科协、120多个区(县)科协、500多个企事业科协和各级各类学会积极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省约有2万名科技工作者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大赛中来,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1岁。进入全省决赛的66个项目,分别来自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材料与工程、能源化工和交叉学科等5个领域,集中体现了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最新成果。
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已在绵阳建成,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和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也在绵阳落地。德阳已建立国家级实验室5个、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助推区域内科技创新快速发展。
四川正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创新改革的能动作用,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改革经验,带动四川全域逐步进入全面创新改革的发展轨道。而四川省科协,也正在成为助推四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甘肃产业创新路径选择 篇4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R&D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R&D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建国以来,甘肃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甘肃省的工业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甘肃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意见中我们不难看出,甘肃特色现代产业紧紧依托科技成长与发展,增加科技经费投入是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综合实力、实施这一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保障和可靠来源。
甘肃省的创新能力还是较弱,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甘肃省R&D经费支出32.5亿元,虽然比上年增长了27.0%,但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为0.98%,比上年降低了0.10%。甘肃省的财政科技投入远远不足。2008年,甘肃省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1.02%,但是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都到了2.8%,日本超过了3.0%,我们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建设创新型甘肃势在必行,创新型甘肃建设如何推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挑战和决策问题。
2甘肃省产业创新能力现状
2.1第一产业创新实力有较大增强
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力度支撑了甘肃农业发展,各种政策倾斜力量的注入使得甘肃第一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根据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优势和现有水平,适当地在甘肃优势农业特色农业领域增强R&D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甘肃省把粮食、药材、果品、畜产品、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推进马铃薯、草食蓄、葡萄酒、果蔬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2.2第二产业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风电资源,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石化产业优势明显,有色冶金特色突出,装备制造业等实力较强,这些产业支撑着甘肃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结合着甘肃工业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甘肃着力打造“两翼”发展,形成陇东煤化工基地和酒泉风电基地,加之甘肃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金川公司有色冶金的传统优势,甘肃工业生产增速明显。
2.3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2.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甘肃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情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快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甘肃省产业创新路径选择
1)针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加大R&D投入,引导资源型产业不对资源过分依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型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甘肃省已经形成了长久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也非常严重,让资源型产业不再依赖资源,核心难题就是增加产业创新实力,把资源依赖转变为技术依赖,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紧抓新时期政府产业发展战略,加大战略性R&D投入,营造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在重点发展的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大R&D创新,把产业创新的焦点凝聚在此,营造未来产业创新的基地和环境,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力量的积淀。
2)针对需求引导产业创新,紧抓市场脉搏,依据市场需求给市场和创新者充分的空间接触,促使有效的创新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改造都是需求的产物。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为市场所用,如果创新出来的成果技术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那这种无用的创新就是对R&D资源的极大浪费,产业创新不能离开市场和需求闭门造车,创新就要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即时的发展潜力和推广需求,所以产业创新一定要是有生命力的创新。
3)运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创新步伐。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扩散和更迭都会反映在产业的发展变化之中。技术创新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或产业结构,或者能替代原有技术时,则对产业创新有较大的影响,会诱发产业创新。
甘肃要想从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转变成对资源依赖的程度低的产业结构,就需要技术创新求发展。技术革命会带动相应的产业革命,新的技术体系的出现都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淘汰落后产业,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4)高端技术农业促进甘肃农业发展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首先在于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示范试验推广先进的农业种养殖技术,推广新品种繁育。“大通牦牛新品种改良与扩繁技术研究”项目,在甘南州建立了2个优质牦牛养殖示范基地,三年共示范推广大通牦牛种牛700多头,改良牦牛5.5万头,为藏区牧民带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5万h㎡,增产粮食95.9万t。
甘肃是马铃薯种植大省,作为中国薯都的发展进程中,甘肃的马铃薯产业就是通过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加大良种推广步伐,种薯扩繁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从培苗、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的逐级扩繁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2.09万hm2,一级种基地23万hm2,二级种基地101万hm2,脱毒种薯得到普遍应用,选育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个,引进适宜优质良种12个,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
5)新兴工业化道路是甘肃工业发展的趋势。现代资源型产业是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要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已科学技术为先导,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高科技经济。区域发展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优势经济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
6)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单一的产业难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和发展要素,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产业必然是综合的,相关的,交叉的,相互影响作用的,集中了多种分工,多种区域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战略在各产业间扩散,激发产业发展进步,在产业集群内部相关系的内容相互作用的时候,把新的观念和机会、新的智慧和创新随时注入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二是产业集群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克服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开危机和风险,增强竞争力。三是产业集群能无限放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动力。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集中,竞争优势明显,这是产业集群最强大的实力所在。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改进了产业比较优势,创造信息,完善专业化制度,改善创新条件,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生产率形成。产业集群实际上已经成为区域产业成长的重要动力,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促进着区域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7)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不容忽视。随着传统产业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逐渐的强势占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主阵地。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由从事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的企业及部门组成,以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和高附加值的产出、活跃的市场开拓意识和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稳定的高劳动生产率和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主要特点的产业。
甘肃省产业布局不合理,传统产业往往伴随着落后产能,要改变甘肃省现有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创新现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拥有大批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支柱产业上发挥着科技力量,在航天航空材料、风光电装备制造、航天育种新技术等方面又一大批的科研成果,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力量拥有着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论文、专利的拥有量也在全国排在前列,这些科技实力为甘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甘肃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投资巨大,这些传统产业也一直支撑着甘肃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出了要求。但是甘肃长期以来建立的这些资源依赖和开发、初级产品加工、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产业,拥有着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和资本,这些优势和资本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8)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甘肃产业发展的重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省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发展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等十大战略工程建设,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赖创新不断驱动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市场需求所主导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特定的需求在萌芽过程中,形成、壮大,造成对新的供给力量的拉动,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就会出现并发展壮大,这样,新兴产业就会逐步发展起来。
中职课堂教学创新的路径 篇5
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唯有遵循原则按照规律去创新,才能把握创新的本质,实现创新的有效价值。
课堂教学创新之源是“课堂教学设计要素”,包含四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效果检测与评价设计。因此,课堂教学创新就是要基于教学设计要素中的一项、几项或综合各项进行改革创新,施教者要从教学执行者向教学研创者的角色转变。
二、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1.教学目标设计创新
确定教学目标,宏观的依据是“培养模式”,如CBE、双元制、MES、宽基础活模块(KH)等。教学目标设计创新就要依据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来开展。
确定教学目标的中观依据是“课程标准”。文化课的三维课程标准分为知能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专业课的标准则为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作为新型产物,“课程标准”的提法对课堂标准的全面确立与落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确立教学目标的微观依据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还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当前职教界正在大力探索的新课题。
2.教学内容处理创新
教学内容的处理,即指教材的处理。中职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处理与创新,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可供尝试:
(1)深挖教材内涵,区分处理两类不同的教材。一类是较为浅显简单的教材,采取化“易”为“难”、化“简”为“繁”的策略,将表面浅显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处理,提高教学效益;也可联系后续内容开展教学,做好前期铺垫。
一类是较为深奥繁杂的教材,采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策略:
第一,运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PPT展示)和实例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操练等);
第二,设计学案、任务书等,对教材内容加以梳理分解;
第三,简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内容,以“点”的突破求得“面”的收获。
(2)课程整合。做中教、做中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探索项目课程教学等。
(3)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培育他们的发散思维、延伸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3.教学策略创新
(1)教学方法创新。要深入学习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任务导向、案例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操作及训练)、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安排的创新。
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管理论文 )如实行环形坐班制、分小组坐班制;导师制、导生制;开设职业仿真课堂、在真实场所实行开放式教学等。
二是师生角色分配创新。教师要向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化,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是师生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整合,要把课堂中尽量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充分向学生提供体验教学活动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
(3)学法指导创新。大胆应用任务导向、自学指导、学案引导等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创制的创新和灵活应用的创新。
4.教学检测与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创新。依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实施全面综合的评介或就某一项重点目标进行侧重评介等。
(2)评价范围创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二者结合的评价,过程评价、终结评价或二者结合的评价等。
(3)评价标准创新。标准化评价、开放性评价或分层评价等。
(4)评价主体创新。可实施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学生自我等评介方式或多种主体结合评介等。
(5)评价对象创新。全班评价、分组评价、个人评价或结合多种对象的评价等。
(6)评价形式创新。口头评价、书面练习评价、产品作品评价等。
三、课堂教学创新的归宿
课堂教学创新,要注意目标的适中性、内容的整体性、策略的针对性、评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创新绝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全面实现三大目标才是真正目标与有效归宿:一是要极大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二是要极大地提升教学效能,即全面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三是要极大地优化教学进程,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课堂。
林业金融创新路径探究 篇6
关键词:林业金融 创新 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民族和国家是如此,对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同样也是如此。创新是林业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近些年,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金融创新显得越发突出和重要。然而,就当前林业金融创新而言,其形势并容人乐观,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广阔思路,探寻我国林业金融创新的新路径。
一、林业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理论界与学术界,林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而言,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必要的创新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很难得到建立和完善,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困境。
对于林业产业化发展而言,金融支持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关键要素。因此,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发展等手段,增强林业产业资金运行效率,推动林业产业资金有序运行,实现金融市场发展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是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城市金融体系都不能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此,我们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二、当前我国林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林业金融创新问题而言,同样也是如此。目前,我国林业金融创新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和成绩。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了林业金融创新的资金瓶颈。
在现实中,作为资金需求者的林业经营者来说,受融资渠道不畅、信贷约束等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使得其融资来源严重不足。同时,作为资金供给者的金融机构及社会投资者来说,其不愿意或者不敢将过多的资金投入林业,客观上造成了林业资金的短缺。此外,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平台欠缺、林业金融工具创新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些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金融工具创新不足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社会资本很难进入到林业领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遵循林业项目的客观运行规律,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选取合适的金融工具,并制定相应的融资计划,从而实现林业资源资产投资标准化,有效构建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现如今,我国林业融资工具还比较单调,造成了程度不等的林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对此,我们要不断创新资本市场林业融资产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化资本配置与增强融资水平的功能。当前,资本市场的这两项功能发挥现状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林业融资产品缺乏创新。
三、加强林业金融创新的路径分析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目前林业金融创新不足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加强路径:
(一)要以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在创新金融产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客户的自身特点与不同需求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开发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金融品种。可见,要想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加强产品的创新。受市场需求增长、市场元素活跃等因素的影响,林业发展必须立足市场的实际,加快创新的步伐,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具体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林权抵押贷款虽具规模,但这种规模带有一定的“水分”,贷款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在现实中,基于点多面广的优势,农村信用社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创新,真正搞好林权抵押贷款创新这项任务。林业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林权抵押贷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实践中,银行要加大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以满足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需求。
其次,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和完善抵押品替代机制,是缓解当前林业资金困境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创新林权证抵押贷款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因资金短缺而受到限制问题,二是林业资源丰富而无法兑现的问题。
(二)要以市场创新完善金融体系
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要积极引进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这既是完善金融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林业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实现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是完善金融市场环境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满足这一要求,要大力引进租赁、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同时,为了加强市场创新,还要加快林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加大林业金融担保体系构建速度,加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林业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是实现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近些年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资本市场是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必经之路。在现实中,基金并不能进行实质性的转让。要想实现资金融通,就必须增强基金的变现能力。
其次,林业资产证券化是市场创新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是对林业产业化发展,林业资产证券化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市场方面,有选择地、有针对性的林业资产证券化,既是十分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田治威,秦涛,潘焕学.基于抵押品扩展与替代机制的林业金融创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胡迅,李彤.林业金融支持体系中金融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刘方军.金融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打造知识创新团队的路径 篇7
一、培养团队精神
企业的创新团队, 一般是以特定任务和目的组成, 其成员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要想让团队成员团结一致, 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在知识创新中, 必须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
团队精神是一个成功团队建设的血脉。团队精神有凝聚团队成员的作用。团队精神不仅能激发个人的能力, 而且能激励团队中的其他人, 鼓励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发挥潜力、探索创新。对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来说, 团队精神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首先, 它能够对团体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 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及行事规范。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和准则。其次, 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保持高度一致。而这个高度一致的期望正是这个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再次, 团队内个体间互助及信息共享, 能直接影响这个团队, 影响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从而对一个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 也是达成员工对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忠诚的重要方式。一个有号召力的目标, 是团队成功的基石, 而目标也使得团队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 如进入世界500强, 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等等, 使全体成员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 形成坚强的团队, 团结协作, 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在团队内部要培养和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前道后工序之间的关系都是协作链之间的联结, 只有通过相互协作、群策群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一个好的团队往往是通过自我调节把问题降到最低点。对一些处于边界的问题避免采取“踢皮球”、“守球门“的态度, 要识大体、顾大局, 尽量在自己部门里加以解决, 为其他部门、上下级、上下工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二、加强团队学习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要生存发展, 就要靠知识, 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这就需要靠组织团队学习, 开发整个团队的整体能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有助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交融、学习效果互促, 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质量, 增强团队学习的效果。团队学习要搭好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组织的学习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实现。共享的知识才是力量。有了共享, 知识、经验等隐性知识才能在整个团队中有效传递, 并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提高团队学习力, 必须搭建知识共享平台。要利用信息技术, 实行自动知识管理。在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中, 应强调软件工具和相关流程的支持, 以便能迅速收集、传播知识, 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重复利用, 节省工作时间, 减少信息交流成本。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很多公司都缺乏高效的自动化的知识管理系统, 而且公司内部人员的技术成熟程度距离快速地、成规模地输出高度标准化的文档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应以提炼为主, 主要强调知识体系的建立和高标准大文章的输出, 同时, 将文档的生成过程纳入严格的流程控制中。
二是搭建团队成员交流的平台。使团队成员有机会有条件进行经常性的信息沟通, 在沟通中形成团队的意志。团队之间要加强交流, 取长补短, 实现多赢共建。每个团队可定期举办“共享论坛”, 运用头脑风暴法就热点难点问题, 吸收管理技术人员、班组长、骨干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 取智于众, 聚合众智, 开展全方位的成果共享活动。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性交流谈心, 重要信息及时交流, 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团队领导要通过个别交谈、恳谈会、信箱等形式, 积极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给予答复解决。团体学习必须精于运用“深度汇谈”与“讨论”这两种不同的团体交谈方式。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 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 并加以辩护。深度汇谈与讨论基本上是能互补的。
三是搭建知识的转化平台。个人的知识必须经过组织提炼才能成为团队知识, 这个提炼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共享不是将已完成的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后的文档存档和借阅过程, 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 关键是提炼。目的是为将来的的读者撰写最适合的文档, 以延长文档的生命周期。要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重新审视过去的成败得失, 系统、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 然后向团队开放, 让所有人铭记教训, 是经验升华为知识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总结失败经验时, 要转变个人价值观。人都有趋利避害和虚荣的本性, 不愿意提及失败的痛苦经历, 而比较喜欢回忆成功的辉煌。在团队中, 对失败的反思还必然会涉及到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一棘手的问题, 因此使得对失败的反思难以有效进行。因此, 必须首先转变团队对失败的评价机制, 让从过去经验中学习不再停留于表象, 不再仅仅将一些肤浅、凌乱的文档、经验堆砌在一起就算了事, 而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炼出精华, 并最好上升为可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般理论和规律, 让“知识真正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知识”。
三、塑造快乐氛围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情绪。科学研究清楚地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焦急、与人疏远、沮丧的状态时, 他们的工作就做不好。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团队中时, 就会变得更危险, 团队的机能就会失调。所以说, 和谐的团队是企业的灵魂, 快乐的员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快乐是一种能力, 和其它操作技能不同的是, 它通过心态来改变行为。快乐的员工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感, 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逆风飞扬, 迎接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快乐也是一种资源, 并且是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资源。快乐的人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再获得新的快乐;不快乐的人却总是会消极地面对甚至回避问题, 并把这种情绪延伸到他所接触的人, 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并带来更多沮丧的感觉。
要形成快乐和谐的氛围, 应注意塑造彼此尊重和相互补台的团队作风。不论在什么样的团队, 彼此尊重都是团队成员合作的基础。只有团队成员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尊重对方的知识与技能, 尊重个体的差异与需求, 欣赏对方的才华与贡献, 团队才能得以和谐的运转。要相互负责, 如果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岗位, 对团队其它成员负责, 对团队本身负责, 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积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同事完成他们的责任, 团队目标的实现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 篇8
选择创新模式
如果把技术作为一个整体,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技术, 而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 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模仿创新, 就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的创造性活动。合作创新, 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企业在选择战略创新模式的时候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 应该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收益、技术的关键与否、模仿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选择。对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 大多应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模式。
如果再把技术分解为多个部分, 技术创新模式又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 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 工艺创新是对原有的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 服务创新是对原有的物流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创新, 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任何一种具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足的。如果把两大类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 就可以形成创新模式组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战略。
打破创新障碍
创新需要打破旧有思维、经验、偏见的束缚, 将“死知识”转化为“活智慧”, 发挥想象力, 将企业经营推向新的高度。创新从本源而言, 起源于问题意识, 也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创新最重要的前提, 就是我们能不能对现有产品、工艺流程、运作模式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准确地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也可理解为技术创新过程。
创新的一大障碍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最佳创新企业会重建沟通渠道, 为协作创造实实在在的空间。它们会把企业各部门的人团结起来, 把奖励与创新挂钩。创新企业还会把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作为打破这种障碍的良药。
“对消费者需求缺乏了解”是中小企业最大的创新障碍。博客和网络社区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想法更容易被了解。雇用一些设计师和研究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的市场研究员也会有所帮助。但是, 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是难以琢磨的。营销专家舒曼说:“你需要时间, 需要思考的时间, 从每天的工作中走出来, 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看看消费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为此, 中小企业需要借助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掌握市场动向, 也可以通过走访客户, 面对面了解顾客需要。因为创新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组织上要保证战略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以便决策能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转化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产品创新上突破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 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 这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 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 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 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所淘汰。中小企业实力有限, 可以遵从“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原则进行产品创新。
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 再去考察一些明星企业的成功, 我们不难看到产品创新中的新潮流, 即从关注消费者基本生理需求转向文化与健康方面, 如各种健身器材、治疗仪器及发烧音响、家庭影院的频频面世;从关注核心价值转向有形价值和增加价值, 这在服装、家具及手表等市场表现得最为显著;从单纯关注经济效益转向重视社会效益, 无氟制冷产品、环保汽车及各种绿色仪器的出现就明示着这种趋势的增强。在具体的产品创新中, 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 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时代特点, 努力做到:产品多功能化, 即不断扩展产品的核心功能, 使其从单一功能向多用途方向发展。这在录像机、VCD的发展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操作简单化:功能增加而操作简单是当前新产品的一大特点。洗衣机、照相机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外观工艺化:有人把当今的消费时代描述为“感情消费”时代, 喜欢不喜欢日益成为购物的首要标准, 他们不仅要求产品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于是, 就要求企业的设计人员充分运用美学知识, 将外观设计作为产品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种造型的钟表、壁画式的电热取暖器等产品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环保、绿色化。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使得消费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绿色浪潮, 绿色冰箱、健康空调、环保汽车及各种节能产品的面世就说明了这一点。推出这类产品的意义不在于经济利益, 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上。
在具体方法上, 可以采用:1.加一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就是创新 (加大, 加长, 加高, 加宽) 例:mp3加上收音机的功能就更贵一些, 海尔冰箱加上电脑桌的功能, 在美国大受欢迎。手机加上照相的功能便价格不菲。还有苹果的Ipod无非是加了个播放器和电影的移动存储, 结果利润远远远大于电脑。2.减一减:省略不必要的 (减少, 减短, 减窄, 减轻, 减薄) 例:移动硬盘是越小越方便携带, 销路就好。大米改成小包装反倒卖得快;目前市面上很多高功能的数码照相机, 却发现90%的功能不会用。这个时候减去很多功能, 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也相当于进入一个新的无竞争领域, 满足一部分经济型消费者的需求。3.扩一扩:功能、用途, 使用领域的放大、扩展。海尔为了满足四川农民用洗衣机洗土豆的需求, 扩大过滤孔, 创造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产品。4.变一变:方式、手段、程序等 (改变原有事物的形状、尺寸、颜色、滋味、浓度、密度、顺序、场合、时间、对象、方式、音响等) 。当年摩托罗拉V70会旋转的手机以及夏新A8会跳舞的手机, 都是变换款式抢先获得高额利润的典范。5.改一改:针对现有的做法提出意见、建议, 做得更好 (带有被动性, 常常是在事物缺点暴露出来后, 才用通过消除这种缺点的方式来进行创造) 。海尔冰箱将上面改成了电脑桌, 结果深受美国学生的欢迎。6.缩一缩:压缩、缩小、降低。掌中宝电脑、折叠自行车, 还有制造压缩饼干、袖珍收音机、袖珍雨衣、书籍的缩印本、袖珍词典都是采用缩的创意。
在商业模式上创新
“当今环境下, 企业兴盛得靠创新, 在技术上创新, 在战略上创新, 在商业模式上创新。”IBM首席执行官萨缪尔·帕尔米萨诺这样认为。通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使得中小企业更能迅捷地对顾客需要做出反应, 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电脑网络的出现, 使得企业突破了时空的约束, 它将企业、供应商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信息系统上。这样, 企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 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企业目标。同时, 电子商务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方便的市场准入环境, 使中小公司也可以和远比它们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样进行网上在线业务操作。例如戴尔电脑便成功地以互联网提供顾客在网上订购电脑。戴尔公司所采用的直销方式为用户提供电话定购一对一咨询服务, 帮助用户明确用途, 选择最适合机型, 并为用户设立详细档案, 价格完全公开化, 用户购买可通过网站或免费电话下单, 产品直接出厂, 质量能够得到完全保证。戴尔公司的“客户中心”拥有精通多种语言的技术支持工程师, 通过电话解决客户技术问题成功率达75%以上, 为直销的快捷与便利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此举不需通过中间商环节, 所以戴尔电脑能提供更吸引人的价值给顾客, 在1996年12月导入网上直销后, 戴尔电脑网站每周便有15万人次上网, 到1999年底该公司每日销售额已突破1.5亿美元大关, 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脑公司。
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篇9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组合创新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一般性条件
“自主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在我国2005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只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说法,即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我们对自主创新尚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纳了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的看法,即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由于自主创新具有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技术突破的内生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和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因而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一般而言,实施自主创新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在行业特征方面。一般来说,自主创新企业的主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力量比较强,创新的技术与市场空间大。但这并不表明其他产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空间或者没有必要自主创新,实际上,在一些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的产业,通过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市场细分,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效益仍然很大。
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在经济实力方面。企业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地位,产品品牌的知名度高,经济效益较好,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并且不断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以上。
在企业管理流程优化方面。企业有自己明确的主营产业,并制定和实施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形成了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面管理良好。
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有完善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知识、技术的积累能力和研发能力比较强,并在主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在外部合作方面。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对境外同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发展和市场状况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二、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1.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1) 以战略为指导原则。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为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制订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是企业决策其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企业经营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路径通常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选择自主技术创新路径时就必须始终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并符合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
(2) 有利核心竞争力原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企业在选择自主技术创新路径时就必须注意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坚持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自主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应能够使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从理论上来说,依照这一原则,企业将呈现创新层次递增、创新程度不断加大的特点,即企业将逐步从引进消化、再创新转变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3) 预期效益最大原则。创新活动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同时创新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创新活动存在着风险。不同的自主技术创新路径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预期利润,也有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创新的利润和风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创新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越高,创新的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当依据预期效益最大的原则来为自己选择恰当的自主技术创新路径,既要注意提高创新的成功可能性,也要使创新活动能切实给企业带来发展,避免浪费企业发展机遇。
(4) 复合原则。由于企业在不同的生产过程,对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程度的技术能力,因此,不能强求一律,在企业中全面实施某种单一的自主技术创新路径,而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为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的技术方向选择各自合适的创新路径。因此,企业应该选择多种创新路径的复合模式,从而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获得各种创新路径所带来的优势,加速企业技术创新速度,以有效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5) 权变原则。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也经常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因此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当注意分析自己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经营战略的变化,依据现时的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创新路径选择,使自主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始终符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能有效地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
2.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从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自主创新是企业追逐的目标。但当企业发展到比较成熟和理性的阶段、寻求进一步发展空间时,在不考虑外商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情况下,其正常的创新思路不可能采取封闭式的创新路径,所有技术全部由内部研发;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技术的主导和主动地位,一味地进行技术引进或技术合作,否则企业会失去形成核心资源的能力。此时,企业一般应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路径,从而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
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许庆瑞提出了四种不同组合方式。
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 (方式Ⅰ) 。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 (方式Ⅱ) 。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 (方式Ⅲ) 。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Ⅱ,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 (方式Ⅳ) 。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Ⅲ,所不同的是其引进部分的来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提供了组合性的思路,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忽视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合作之间的交叉性,即引进创新过程中可能包括了合作创新,合作创新过程中也可能包括了引进创新;二是考虑到了国内技术转移和扩散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但忽视了技术合作中的紧密型合作,如合作研发等。
我们认为,理性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应遵循先内部研发后外部合作、先国内合作后技术引进的顺序。企业自主创新组合路径应包括:
(1) 内生创新。企业不依托外部研发资源,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创新目标。
(2) 内部研发+国内技术合作。企业在内部研发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等技术合作方式来解决部分技术难题,实现创新目标。
(3) 内部研发+国内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企业在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后,仍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不能解决,此时,企业就应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予以解决。
(4) 内部研发+技术引进+合作消化吸收。企业在内部研究开发基础上,因为技术性的要求或者创新时间的要求,需要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之后,企业自身难以消化吸收,通过产、学、研合作予以实现。
(5) 内部研发+技术引进+企业内部消化吸收。企业在内部研发过程中,发现需要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之后,通过企业内部技术力量消化吸收,实现创新目标。
企业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之后,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决策理性化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动态的复杂过程,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决策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行业特征、经济实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经济管理文摘, 2006, 56 (3) :12.
[2]杨中旭, 陈云风.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高举“自主创新”的鲜明旗帜[J].中国新闻周刊, 2005, 57 (38) :8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管理世界, 2005, (9) :27-29.
[4]尚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5, (3) :33-3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53-61.
广西糖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篇10
(一)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产量连续23年排在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目前广西还没有能够替代蔗糖的农产品,糖业促进了广西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广西有21个县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糖业税收。
(二)甘蔗种植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
广西直接从事甘蔗种植的农民超过850万人,相关产业涉及农民约2000万人。最近的10个榨季,全区农民种蔗收入为216亿,食糖加工和食糖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广大蔗农通过种植甘蔗实现了脱贫致富,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三)糖业综合利用水平领先
目前,广西糖业的蔗渣、糖蜜、滤泥等利用率均达100%,蔗渣制浆造纸产量和技术均居世界第一,蔗渣发电量居全国生物质发电首位。大部分制糖企业集团都拥有综合利用分厂或车间。综合利用技术和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利用产品多达30余种[1],基本上做到了“吃干榨净”。
二、广西糖业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广西糖业发展的目标
广西糖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理顺行政管理体质,将糖料蔗种植、食糖生产以及市场管理职能统一到自治区层面。包括全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收割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6%以上,其中双高基地达到50%以上,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进一步巩固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糖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1. 实现“四化”、“双高”发展
广西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较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广西糖业面临自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挑战。自治区政府也在2013年7月提出关于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在5—8年的时间内,建立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
2. 加快糖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是广西糖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糖业转型升级是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向蔗、糖强省区转变的必由之路,提高糖业的市场控制力与影响力,降低糖业的生产成本,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转变。
三、广西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糖料蔗综合生产效率低
一是蔗区种植条件差,单产低。广西全区80%糖料蔗种植都集中在干旱贫瘠的坡地,地块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抗自然风险能力低,有灌溉条件的蔗糖产区仅占全区蔗糖种植总面积的15%。二是糖料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当前关系糖料蔗的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约为47%,机械化程度主要集中在耕种环节,收割环节基本靠人力,人工成本较高,平均约为120—150元/吨。三是良种研发推广能力低,适合广西种植的自育优良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较慢。
(二)糖业精深加工水平偏低
广西的糖业循环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但食糖产品品种单一、深加工能力弱,糖业的综合利用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仅造纸、酒精、酵母和有机肥等实现综合利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伸。
(三)面临国外食糖业的激烈竞争
由于国外的一些产糖大国如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机械化程度较高并且拥有自然土地资源优势,食糖价格比国内低一半左右,所以近些年来我国的食糖进口量持续增加,严重挤占了国内的食糖市场空间。世界主要产糖国中,巴西平均亩产量6吨、泰国5.5吨、澳大利亚6吨以上,而广西亩产量只有4吨左右,主要依靠人力收割,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蔗糖的成本。
(四)食糖进口关税税率过低
在全球每年生产的1.7亿吨食糖中,约有1.3亿吨是在生产国国内消费,剩下的4000万吨蔗糖需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食糖是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产品,所以大多数国家会进行严格的进口控制,通常采用高关税手段。世贸组织135个成员国平均约束关税率为97%,其中发达国家为122%,发展中国家为55%,欠发达国家为167%[3]。自我国加入WTO后,配额内关税仅为15%,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税率为50%。过低的进口关税税率对国内的食糖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四、推动广西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原料、生产环节双驱动
1. 原料供给环节:种植扶持与种植优化
一是建立糖料目标价格补贴机制。直接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建立种植价格保险机制。由于糖料价格变动大、时间跨度大、风险大。引入保险机制,可以降低政府、企业和农民的风险,在没有种植价格保险的情况下,可以启动种植生产保险,降低蔗糖生产风险,减少灾害损失。
2. 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调控与战略重组
在生产加工环节,要加强监管调控,管控原糖进口加工,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1年本)》明确规定,原糖加工属于“限制类”项目,原糖加工会导致食糖过量的进口,对违规违建的企业要给予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要推动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效应与产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糖业管理水平
国家应加强对糖业的立法保护,完善价格调控政策,建立以调控价格为核心的糖业法规,实施有序的进口管理,保持总量平衡。划分蔗区与糖厂的义务与责任,以制糖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施划区管理,更好地协调蔗农和企业的利益。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监控管理机制
加速重组管理机构,实施种植管理职能和加工职能的分离。原有管理体质很容易造成种、砍、运、榨、等环节的脱节。自治区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改变过去重审批轻规划的局面,改变调控方式,使调控手段更加科学和多样化,运用政策立法、贸易救济、价格调控、行业自律等多样化手段进行调控。相关地级市和县也应设置糖业管理部门,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
(四)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甘蔗糖业科研机构。整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避免重复研究,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与高新人才的引进,深化产学研结合。鼓励跨行业合作,在财税、金融、信贷等方面为开展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加快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摘要:广西糖业在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糖料蔗综合生产效率低,糖业的精加工水平偏低,面临国外糖业的激烈竞争,关税率过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实现原料、生产环节双驱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糖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糖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工信委.循环经济助推广西糖业发展[J].广西节能,2011(1):21-23.
[2]杨焱.广西蔗糖产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建设研究[J].中国水利,2015(7).
走向创新驱动的路径探索 篇11
我们说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如何从创业活力转变为创新活力?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三个案例中找到一些线索。第一个案例是广东佛山。广东佛山这个地方,靠着草根,在过去35年里发展成为广东第二,仅次于深圳。佛山是个非常具有创业活力的地方。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它如何才能够由创业活力转变为创新活力?我们感觉比登天还难,缺渠道品牌,缺资金,缺转型的能力和经验,怎么办?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案例是武汉。武汉也是个非常有创业活力的地方,但一个企业创业后在这里想要做大做强做好很难。问题可能就在于能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好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放水养鱼,藏富于民”。
第三个案例是深圳。过去35年,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就是深圳,但是有个在深圳创业的年轻人告诉我,在他看来,深圳这个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还缺三样东西:一是基础研发的支撑,他做人工智能的,需要一些新材料,新概念;二是缺共性技术、公共技术转让和开发的平台。虽然深圳政府和科学院合作的先进技术研究院,但仍不够给力;三是金融的支持。虽然深圳已经是中国金融最发达的地区,但对创新性的中小企业来讲,直接融资、天使投资这方面的金融支持还远远不够。
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这对我们新35年的新常态来讲是个严峻的挑战。在我看来,市场和企业都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只能举全国之力。
我的建议非常简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解决如何在比较劣势的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那么,既然是比较劣势,就要按照我们过去35年的成功经验:第一步,走出去。把我们的研发中心、人才中心、设计中心,用走出去的方式进入到欧日美这些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方,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第二步,引进来。前35年是引资,现在是引智,引人才,引技术。不过,最重要的是引“制”,引制度,引方法;第三步,本土化。把一些新概念新理念在国内广泛开发、应用、推广。
另外,今年经济工作会议讲要产业化创新,这次讲创新要实,也就是要把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成企业化的创新并落实到企业,这里会涉及到前35年的模式真的应该终结了。
产业化创新,首先涉及到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如何从代工模式走向自主创新,从低端模式走向高端,从外围模式走向核心。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讲,对我们的经济来讲是脱胎换骨的转型。
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会在前35年改革开放的时候,选择从计划走向市场,这其中港澳台企业功不可没。但我们在向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也不自觉地学到了一个小经济体的代工模式?
大家都知道,东亚有两种模式,一是小经济体的代工,另一个是大经济体的自主生产,日韩始终都是自主而不是代工。因此,我们要转型产业化创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从前35年的代工走向自主创新。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面临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说我们是在需求诱导下新科技革命的创新。中国老百姓经过35年,再也不是价格的敏感者,已经成为价值的追求者。因此,前35年,华为是非典型的中国企业。过去有句话说,“谁创新谁死”,但新35年,华为将成为中国典型企业,这句话也变为了“谁不创新谁死”。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创新医院绩效管理路径分析 篇12
一、目前医院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 管理队伍建设不合理
由于医学尖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推广, 各大公立医院在人员建设方面普遍把重心放在专业建设上, 相比之间医院管理队伍的建设就略显不足。目前公立医院干部设置和管理培训依然沿用传统的模式, 主要依靠资历进行拔擢, 依靠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培训, 对于干部管理队伍的组建和培养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机制, 并且医院对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 根本上讲没有认识到干部的质量与医院科学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思想上的薄弱直接导致我们干部队伍整体缺乏现代管理素养, 队伍结构的构建存在明显的混乱, 管理人员对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不足会直接引起医院绩效管理长期维持现状, 缺乏可行性的创新, 阻碍了医院全面化发展。
(二) 绩效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各大医院以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评价准则来分析, 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科学、系统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各医院分别执行着各自的管理评价标准, 并且这些标准缺少科学的分析和验证, 只是适合自身局部管理工作需要的结果。这种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 直接导致了管理系统的不完整, 国家级的管理办法难以出台, 各医院管理漏洞层出不穷, 管理风险不断加强, 威胁到未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在绩效管理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 但这些理论长时间停留在学术层面, 真正的实践性较差, 难以在各大医院进行全面的普及。因此构建新型绩效管理评价机制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应得到领导层面的足够的重视。
(三) 绩效管理目标不一致
目前各大医院在绩效管理方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管理目标的设定和贯彻上不一致, 这一不一致包含横向和纵向, 即医院总体目标规划和部门、员工之间不一致, 各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医院制定了总体的管理指标, 但是部门、个人难以理解, 难以执行, 索性下级就对绩效考核另行一套, 就导致目标的脱节长期存在了下来, 医院制定的规划处于高阁的状态。总体目标得不到实现就严重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执行, 因此创新绩效管理也就失去了基垫。
二、创新医院绩效管理的新路径
(一) 提高干部的现代管理素养
各大公立医院要着力重视高绩效干部管理队伍的建设, 创新高绩效管理队伍的结构, 全院要深化学习型、创新型管理队伍创建的意识, 鼓励并督促管理人员定期参与现代管理学培训, 积极学习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医院应组建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旨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创新能力, 并且配置虚拟管理情景, 使管理人员发挥特长, 运用所学, 积极将基本理论和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医院要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 激活管理人员内在的创新潜力, 在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评价、监督等环节实现全程绩效化管理, 将管理人员的业绩与定期的奖惩紧密联系起来,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建立系统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国家和各大医院应逐步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双级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首先, 公立医院要以未来几年自身发展规划为蓝本, 建构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中突出医院的发展方向和运营特色, 并且要带有较强的创新举措, 用评价的手段激发管理人员的创造意识, 积极使管理人员投身创新。国家卫生部门要着力研究并出台统一的、宽泛的、科学的绩效管理评价标准, 拿出更大的资金支持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鼓励理论和实践人员敢于创新, 精于创新。绩效管理考核范围应包含医疗、服务、科研、人才培养、技术运用等等方面, 为绩效管理织其一张既严格又灵活的网络。
(三) 统一绩效管理目标
医院在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时要加强上下直接的沟通, 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 倾听员工个人的建议。医院要做好绩效管理的监督工作, 防止管理目标的脱节导致的形式主义, 要善于将科室、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贯穿起来, 部门和科室要定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的考核, 并将考核依据与工资等级挂钩。最终医院应达到总目标分散到各部门, 由部门再分解给各个员工, 定期对各个员工的目标完成进行考核评价的状态。
综上分析,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 要受到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提高医疗质量, 转变医院职能的手段, 促使医院向着高效、优质、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爽, 杨九龙, 李中帅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7 (2) 57—61.
【创新路径论文】推荐阅读:
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论文10-14
路径与创新07-21
质量路径创新10-17
创新培养路径07-28
实践路径创新07-30
就业创新路径08-20
电视新闻创新路径07-21
林业金融创新路径10-04
创新的思维路径模式06-08
新闻采编创新路径研究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