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重塑

2024-10-18

生活方式重塑(精选12篇)

生活方式重塑 篇1

在应试教育与多元价值的冲击下,我国的中小学生要么因教育过剩而缺乏公共生活体验,要么因狭隘的利己主义而主动放弃公共生活或失去公共生活能力。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兼具“社会性”、“公共性”与“教育性”,如何建设有德性有教育价值的学校公共生活,使小公民们能够处理好私己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能够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参与、创造民主的公共生活,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难题之一。

(一)何为学校公共生活

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场所将其生活分为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三个范畴,其中家庭生活主要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强调学生的私德;社区生活虽然强调公共性,但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公德为目的,而是要求展现、检验公德;而学校组织本身具有公共性、伦理性、育人性的特征,因此学校生活既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又是一种以师生、生生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教育生活。第一,作为特殊公共生活的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师生、生生作为平等主体以一定的法理规范为准绳就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对话,以追求问题解决、维护公共利益和良善秩序,并能够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与公共知识、公共交往能力的民主的、联合的教育生活。第二,作为教育生活的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学生在广泛、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过程中,能够得到师长的理性引导,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学校公共生活对于学生公民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既要强调复数性儿童本位,尊重不同的个性表达与私密空间,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逐步引导儿童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为社会公民。本文所探讨的学校公共生活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课间休息为载体,既强调学生的自主自治、自觉自愿、自由平等,又强调学生的边界意识、责任意识与权责一致,旨在促进学生公民人格养成的公正的、具有关怀伦理的团体生活。

(二)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

中小学生一直被家庭着、学校着,却缺乏公共生活体验,逐渐丧失公共交往能力,成为家长、教师争相标榜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在我国影响中小学生进行公共生活体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杜威提出公立学校应该创造讲民主的公众,而科层制的管理机制以及韦伯所言的学校地位文化恰恰阻抑了民主公众的生成。学校公共生活由教师主导,被形式化、官方化,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从而缺乏吸引力。第二,迫于升学、就业等压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学习占据而缺乏体验公共生活的时间和机会。正如卢晓东教授所言,超负荷的学习量在强化基础的同时,会诱使我们陷入“范式陷阱”,固化思维模式,阻抑创新。超负荷学习量、“三点一线”教育、“工厂式”标准化教育已然成为我们成人对孩子天性和自然、快乐成长的“暴力干预”,成为公众呼吁教育为孩子留白,建设学校公共生活的强大动力之一。

(三)重塑学校公共生活的路径

面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困境,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校公共生活的主体是谁,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公共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于学校公共生活的主体有“学生说”也有“老师说”,但无论谁是主体,都应以作为公民的个体与公众而出现,只有前提为公民,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才有可能走向平等的主体间性。第二,我们该如何理解学生的公民身份?中小学生怎样才能由“是公民”到“做公民”?公民培养与形成的关键在于以学生的生命在场取代身体在场,充分理解学生的社会身份、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负责任的公民生活。第三,我们一再尊崇的学校公共生活的道德维系,诸如“公约、理性、平等、关怀、责任”等,到底是在强调做还是强调不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学会站在弱者的角度去看世界,看生活,学会保护弱者。第四,学校公共生活应该走向理性化还是情感化?应该依靠法律、契约、公约来维护秩序,还是依靠道德、人情?是否应该超越理性与感性,以关怀伦理为核心?

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公共精神、民主合作能力,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创造者、承担者。面对学校公共生活现状,我们应该从德性视角来反观我国学校公共生活的现状,并透过公民社会的伦理要求来探索重塑学校公共生活的可行之路。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主要在事实与价值层面来展开,事实层面主要指学校公共生活的具体形式,价值层面主要指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内涵、伦理基础、公共价值等的理解。[1]在事实层面,学者们主要围绕下述几个方面来谈:第一,学校公共生活的良序善好依赖一定制度的规约,比如听证会制度、班级制度、学校章程等。目前,很多中小学正在进行提现公共价值与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实践。学校制度以公约的形式出现,既能吸纳学生的智慧与声音,得到学生的广泛理解与认同,又有利于学校管理扁平化,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主体间性。第二,活动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实现公共参与,学会公共交往,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公共生活需要公民组织,因此重塑学校公共生活需要重塑学生组织。学校应该给予学生组织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实现学生的自主与自治。

在价值层面,主要围绕学校文化与公共话语来谈。第一,学校文化与学校理念是学校公共生活的灵魂,也是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背后机理与价值引导,因此建设人文学校,守护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建构学校公共生活有重要的价值。第二,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还需要依靠公共话语,其形式主要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第三,学校的公共生活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情,使学校生活儿童化。这也有助于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依儿童年龄与心理特点分层,实现各年级段学生过不一样的生活。

摘要:学校公共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塑造学生的公共品质、公民人格等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科层制、课业负担以及狭隘的利己主义等原因使学校公共生活官方化、形式化、虚假化,如何重塑有德性、民主的、真实的学校公共生活成为教育者当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公共生活,缺失,重塑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曹靖.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学校教育目标的提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6).

生活方式重塑 篇2

——读《重塑心灵》有感

作者:伊犁中支 吴晓昀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的心灵容易变得敏感和躁动不安,因此需要给自己的心灵补充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勇敢,更有信心去面对一切事物。

最近读完了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不敢说大彻大悟一番,至少心理有了一个完整而轻松的疏理过程。以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爱较真、易急躁,结果往往心情和事情都越来越糟糕,读了李老师的书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理性而轻松地解决问题,使自己更有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提出的培养自信的一个方程式: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这本书买来已经有半年多了,上一次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看到后面越看越觉得理解有困难了,几乎没有看完就放被搁置书柜。最近心血来潮把原来看的一些书籍又重新翻阅了一遍,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李中莹老师的这本《重塑心灵》。

这本书主要是李中莹老师教授我们如何使用《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法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里面介绍的很多技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能真正运用起来将对提高生活品质会有不小帮助。其中“与潜意识沟通”这一部分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人要不断的与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和谐状态。我试着将这种方法与静坐、深呼吸结合起来使用,发现这种方法可以让人很快冷静下来,对于减少脑中纷乱繁杂的思绪有一定效果。记得有一次不良情绪来袭时,我一个人在书房打坐做深呼吸然后与潜意识沟通,似乎进入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睁眼的一瞬间思维清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书中很多想法和观点都很独特和鲜明,将有些现象和事实一针见血地阐述归纳出来。展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里向外,从心灵底层层层透析,当我跟随着文字行进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是一个正在接受解剖的人,脑子里往日的画面和故事像电影一般播放,自己也正在进行心灵的重塑。在书中,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较大,这个观点是“有效用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而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对于我自己而言,自我感觉是挺喜欢讲道理的,与别人沟通交流,理论道理较多,但我很少想过它是否有效果、是否创造了效用、效用是否达到了最大化呢?很多时候,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也存在差异,讲道理不一定有效果,如果你注重效果也许就不会和他总是讲道理了。我也很赞同李老师书中的一句话:“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在读完书后,我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多注重说出的做法除了有道理外是否同时有效,在“三赢”(你好、我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这样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加有意义。

书中讲到的内视觉内听觉与内感官三种感官类型,通过观察眼睛转动的方法来判断人们属于哪种感官类型,当你回忆过去某一段场景时,第一个出现或者是出现最多的是画面、声音还是感觉来判断。经测试发现,我比较符合书中介绍的内视觉强内听觉弱的人的性格特点。我习惯快速处理事情,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焦躁,不太注重细节。虽然没书中所描述的情况严重,但这些问题点确实存在,我也一直在想办法克服。我最近试着将这些内感官的特别用在学习上,就是多使用想象法记住一些知识点。比如最近我使用想象法来记我新接触的业务概念,效率有所提高效果比原来的死记硬背要好很多。我接下来要提升的就是内听觉以及内感觉,特别要加强的就是内听觉。李老师介绍尽可能的分辨所处环境中发生的声音。说话时,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声调、听别人讲话时从说话者的讲话声调中感受他内心的情绪状态。提升内感觉的有效方法应该就是经常注意觉知本体的感觉,其实我想这相当于经常发觉潜意识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与潜意识沟通。

后面介绍的情绪方面内容讲到情绪都是有其积极意义存在的,这点我本人也非常的赞同。表面看起来有些不良情绪产生毫无价值,比如生气,但是究其原因应该是自己对于事实或认为的情形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程序的体现形势。对于处理这种情绪的方法我尝试过使用《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中介绍的方法,将当时的这种积极能量提取出来并感受它。而我最近也在尝试当情绪来袭时,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有时候会出现无力感,就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我改变哪项原因就会使情况有所改变呢?我愿意改变吗……有时候在自我对话开始之前需要先鼓励、肯定一下潜意识的自我,让自己充满积极能量去思考问题。

重塑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 篇3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有序自主的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亟须加以关注和改善的方面。一是职业活动的工具化。由于教学、科研、论文、获奖等指标性评价体系越发精密和琐碎,青年教师的职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工具化。二是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作为成长型群体,青年教师在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奋力追求事业的同时,又经常面临着交友择友、婚姻家庭、交通住房以及其他各种琐碎事务的纷扰。三是自我定位的模糊化。由于学缘结构、学科差异、团队利益、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刚参加工作或加盟的青年教师出现了融入环境难、个人发展遭遇瓶颈等困境。这些困惑的存在,不仅干扰了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也影响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教师使命的认同和理解。四是诉求表达的非制度化。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各高校都建立起了教代会、校领导现场办公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但由于这些渠道的行政化、定期化,加之青年教师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使他们无暇参与其中,从而选择更为贴近自身实际的同事间倾述、网络上宣泄、工作中倦怠等相对随意的非制度化表达方式。如果他们的非制度化表达长期得不到回应与处理,将会导致职业生活的非理性化,并在全媒体环境下发酵变异。

导致青年教师生活世界出现失范乃至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青年教师的人生阶段特征而言,婚姻、家庭和事业尚处于起步或助跑阶段,其生活世界还不健全和稳定,相对于人生的其他阶段更容易出现波动。其次,社会转型及其对高校的渗透正日益扩大,大学已经不再是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融为共同体。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而萌生的利益至上主义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内部管理与政策制定,使其在教学科研的管理手段和考核评价中过分追求短平快。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也迫使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接受世俗社会对高校采取的功利化、数量化评判标准。再其次,由于高校自身在推进大学治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针对青年教师群体的民主参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青年教师的诉求表达渠道还不尽通畅、实时和人性化。而除了在教学科研等相关政策方面向青年教师有所倾斜外,在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关心支持力度还十分有限。

重塑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一项极具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认真对待、达成共识、协商解决。第一,青年教师要勇敢而理性地正视自己的生活处境,既要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又要善于沟通,乐于合作,懂得寻求帮助,合理减压,力避妄自菲薄、悲观消极和非理性言行。第二,社会各界,包括家庭、亲友对青年教师应多一些认识和宽容,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尽量避免用纯粹的功利标准“审判”大学教育和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而要更多从教育的质量、人的素质、真理的追求、能力的养成等价值理性的方面来全面地认知大学、品鉴大学、融入大学。第三,高校要着眼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幸福指数等维度,建立符合青年教师代际特征,有利于青年教师沟通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的顺畅机制,为增强青年教师的发展信心和文化认同营造制度环境。而作为推进大学治理的主导者,应充分尊重作为办学育人主体之一的青年教师群体的理性表达,本着尊重、包容、扶持、激励的原则,通过多了解、多走访、多调研、多倾听、多疏导等途径切实有效地回应、解决青年教师的困惑与诉求。一旦青年教师建立起健康完善、有序向上的生活世界,相应的教育信仰及其引领下的职业道德的确立、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也将变得更加自如、融洽。(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生活方式重塑 篇4

2016年10月28日, 上海易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易谷网络) 正式推出娓娓云视、娓娓客服、娓娓座席3款娓娓系列无边界沟通移动互联网新品。这3款新品是易谷网络为企业客户打造的颠覆性沟通解决方案。

其中娓娓云视是一朵视频云, 它可以链接专业视频会议设备、PC设备以及移动设备, 解决了互联网环境中的带宽不稳定而导致的“花屏”与会议中断问题, 让会议邀约、会议操控更为便捷;娓娓客服具备多种创新功能, 让每一次沟通都凝聚价值, 让每一次服务都是极致体验;而娓娓座席是能提供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媒体体验的联络中心, 客服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提供座席服务, 实现真正的移动化客户服务, 最大化座席利用率。

易谷网络之所以能开发出颠覆性的创新产品, 真正的技术核心是其强大后台, 易谷网络将其定义为“强大移多云”, 即强计算与可靠性、大用户与数据、移动多媒体、多租户业务以及云架构。上海易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王鸿冰表示:“易谷网络秉承‘联络世界, 凝聚价值’的使命感, 以及‘易于沟通, 虚怀若谷’的内部价值观, 引领中国企业通信从技术到运营, 真正提升客户体验、座席体验和运营管理体验, 全面打造行业领先的产品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重塑自己作文 篇5

我爸是英语翻译,按理说从小应该就有双语环境,但在我的记忆中,他很少和我说英文。我上小学和初中那几年,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有时候忙到碰不着面。需要家长签字,就把作业放在桌上,我睡了,他很晚回来给我签好字,第二天早上他走了,我把签好字的作业收进书包里。

小学六年级时的一堂英文课,老师让我们即兴用英文说一下自己周末做了些什么。我眼神飘忽,低着头,却还是倒霉地被点了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头脑一片空白,站了几分钟,最后结结巴巴地挤出了一句话。老师的一句“你下去吧”,让我的自尊心粉碎。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自己的无趣、没有出众的技能,怪罪到我的家庭上,埋怨父母没有为我的人生安排详实的计划,就那么让我自顾自待着,一不小心就长到这么大了。

因为咽不下那口气,初中的一个假期,我厚着脸皮跑到桂林中心广场的英语角。桂林是个旅游城市,有很多外国人选择在这里居住养老,于是每周五晚上都会有老外在那里喝啤酒聊天。我和很多高中的哥哥姐姐一起,跟那些带着各种口音的老外交朋友。

就是在人堆里结结巴巴,把脸丢完了,然后慢慢进步,把自信又捡了回来。

O2O重塑消费生活 篇6

伴随着餐饮团购、外卖到家、生鲜配送等各种本地生活服务的兴起,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业已到来。中国生活服务O2O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同时也成为当前国内互联网领域各方竞逐的一大热点。

火热的上门餐饮

民以食为天。

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27860亿元,同比增长9.7%。这一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传统餐饮产业与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的结合。餐饮O2O也成为了热门词汇。

随着餐饮O2O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根据餐饮消费调查,点评类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对消费者作出餐饮消费选择的影响明显加强。而且,当前消费者对O2O的应用不只是集中在预订,还逐渐向点餐、生鲜配送、支付等综合功能深入扩展。

外卖到家、厨师上门是最近两年逐渐兴起的餐饮O2O服务模式。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丁鹏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太忙,早上来不及出去买早餐,他通常是晚上通过手机APP预订好家里第二天的早餐,到时会有人免费送上门,非常便捷。

闲暇时间叫个厨师上门,为家人或朋友现场做一顿美味大餐,这种消费方式近两年来也开始悄然流行。上线于2014年6月的“爱大厨”,基于地理位置提供预约厨师上门服务,根据用户地址匹配周围合适的厨师,然后在指定的时间上门为用户烹饪饭菜。

眼下,生鲜电商更是飞速步入寻常百姓家。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家庭美食电商——光明都市菜园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民及公务、商务人士餐饮方式调查》显示,申城上班族上网人群中,已有70.5%尝试过在线购买生鲜等各类食品。

“生鲜电商解决了上班与买菜时间冲突的矛盾。”光明都市菜园总经理杨学军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2014年被业界视为生鲜电商发展元年,目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在整个产业中仅约1%,99%的需求仍通过传统渠道完成,这是万亿元规模的大蛋糕,潜力无限。

加速“互联网化”

面对餐饮O2O所引发的饕餮盛宴,传统餐饮企业、商家触网将是大势所趋,通过在线引流、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服务范围,提升竞争能力。

2015年以来,国内多家餐饮企业开始争相布局“互联网+”。近日,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重庆狂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互联网+餐饮”模式的“小鸭哥”烤鸭外卖品牌。目前“小鸭哥”正在重庆推广,据悉每天能售卖100多套烤鸭。

在上海,知名餐饮企业望湘园的母公司原微集团推出了生鲜电商平台“我厨”。“我厨”不仅销售进口水果、海鲜牛排、有机蔬菜等高端生鲜,还销售日常老百姓三餐皆食的猪肉、青菜、豆腐、鸡蛋等百姓菜篮子里常见的生鲜。此外,150多种不同式样的半成品免洗净菜更是我厨品类的一大特色,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20分钟就轻松搞定四菜一汤,而成本却在三四十元左右,省了人们去菜场买菜、拎重、洗切配等繁琐之功。

在今天各大城市的主要餐饮商圈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各地商圈中的餐饮企业几乎都正在增加或准备增加互联网元素,与生活服务网站、点评企业、外卖企业等合作,成为餐饮企业招揽客户的有效手段。

上海1088广场位于浦东南路1088号,隶属于八佰伴商圈,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浦东繁华地段,主营餐饮业务,平时客流以白领为主,周末以周边居民区亲子家庭为主。本刊记者近日在该商圈看到,该商圈内大多数商家都选择了与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分别推出不同的团购、代金券、储值卡、外卖等O2O服务。

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商圈内商户总数约17家,目前选择与百度糯米合作的商户有13家,覆盖率达76%,其中有一家商户是独家合作。从营收流水情况来看,百度糯米自今年5月份以来在该商圈的每月流水大幅增长,年初时每月流水只有一二十万元左右,而最近4个月每月流水都达到一百多万元。

“现在百度糯米在该商圈流水提升明显,特别是一些本不愿意做团购的商家,也开始选择与百度糯米合作来推出团购、储值卡、代金券等业务。”曾良称。

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在二三线城市,传统企业也在加速“互联网化”。据介绍:目前在成都锦华万达广场内,商户总数37家,其中与百度糯米合作的商户有25家;厦门湖里万达广场,商圈商户总数约25家,目前与百度糯米合作的有18家,覆盖率为66%。

洗牌在即

中国生活服务O2O市场经历了“信息交换”、“交易达成”到“消费场景控制”3个主要发展阶段,目前整体依然处于探索和市场启动期。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积极投资布局生活O2O,大批创业企业同样紧盯O2O“钱景”,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2015年上半年,百度糯米隆重发布了“会员+”O2O生态战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将在3年内对糯米业务追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释放出颠覆产业格局的强势信号。

曾良表示,针对传统团购行业的诸多弊端,百度糯米“会员+”战略直击O2O商户四大痛点,分别解决线上导流、商户自主营销、线上线下会员冲突、团购用户缺乏黏性等问题,令商户、用户、平台三方利益协同,是一种充分符合O2O场景模式和未来趋势的创新。

2015年4月下旬,大众点评发布战略新产品“闪惠”,除了为商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是大众点评实现交易闭环的重要一环。

大众点评CEO张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吃喝玩乐品质生活的市场规模为5万亿元,而且这一规模正以10%的速度每年递增,预计十年后整个市场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整个行业还将有7~10年的快速增长期,而接下来2~3年将是巨大的红利期,行业的市场格局也将在这一阶段定局,这也成为目前该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原因。

以网络团购起家的美团也正在加速向本地生活服务O2O平台转型。通过到店事业群、外卖配送事业群、酒店旅游事业群以及猫眼公司的设立,美团意欲进一步完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平台的组织建设。美团创始人王兴认为,目前在中国的生活服务领域,互联网渗透率还不到2%,这为O2O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9月8日,在百度世界大会糯米O2O分论坛上,百度糯米正式发布“糯米+”O2O生态战略,全面开放资源和流量,联动上下游伙伴打造两大联盟,共建合作共赢O2O新生态。

这是百度糯米自6月发布“会员+”战略、构建商户和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之后的一次重大开放性升级。

“糯米+”O2O生态体系围绕“会员+”战略核心,打造了两大联盟计划。其一,百度糯米将助力拥有广泛用户的第三方平台,实现流量变现,打造收益分成的“伙伴联盟”;其二,百度糯米将开放自身用户资源和流量,接入更多第三方垂直O2O服务提供商,共享内容、共享流量,深度打造 “服务联盟”。

目前,“伙伴联盟”除了对接百度地图、手机百度等百度系产品外,百度糯米已经与中国电信翼支付、华为、中信银行、葡萄生活、朝阳大悦城等众多平台达成合作,帮助其流量变现。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O2O热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分析师高爽认为,最近两年生活服务O2O场景化、品质化服务越来越成为主流,万亿O2O市场才刚刚起步。

生活方式重塑 篇7

一、从“强政府- 弱社会”走向“强政府- 次强社会”:社会治理环境的变迁

(一) 建国以来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特征是“强政府- 弱社会”。当时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 加上受到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政府采用指令型计划体制统包整个经济社会事务。这种“包揽式的管制”是一种粗略的、缺乏管理技术的仅凭借传统认识而进行的管理。政府全能主义行为模式衍生出了“总体性社会”。虽然整个社会实现高度整合, 但因为政府权力的过度集中, 社会被完全吞噬, 社会治理更是无从谈起。改革开放后, 实行市场自由化和去集中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地位不断得到确立和巩固, 追求经济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 并推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政府全能主义模式逐渐瓦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 社会自主性得到提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向“强政府- 强社会”演变, 其实质是政府权力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转移。进入21世纪,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社会建设的政策目标, 加快政社分离步伐, 释放社会组织活力, 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是政府仍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通过行政力量, 管理社会事务。

(二) 新媒体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当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尚未发展到“强政府- 强社会”的程度, 但并不能说社会很弱或者很强, 而是呈现出“强政府- 次强社会”的特点。这是因为互联网逐步覆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公民意识逐渐觉醒,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公众获得了新的政治舞台。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占整体网民比例的88.9%,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1]社交媒体迅速发展, 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手机移动终端APP的出现, 使得“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新媒体开启了平民的话语权, 舆论的形成不再仅仅来自统一控制的中心点, 如个体发布一条有震撼力的微博, 马上就可以引来无数的评论, 在极短的时间内汇集成流行观点或舆论。而且网上的舆论、社会运动与线下的舆论、社会运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近年来许多群体性事件就具有线上线下联动的特点。[2]客观上造成了虚拟社会的不断扩散, 进而导致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 可以说由互联网构筑的新媒体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网络社会可以近似看做是整个社会的子集, 同时政府与民众之间在现实社会中的互动或对立也不可避免地会映射到网络社会, 网络中的“社会”逐步强大, 社会力量得到迅速提高;网络社会中“政府”处于弱势地位。[3]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引发社会治理方式变革, 并反作用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二者形成一种“互构”关系, 并赋予新媒体时代特色。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治理方式面临深刻变化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本身就具有两重性, 在给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挑战。

(一) 话语权的分化:“公众”舆论场的形成

在新媒体尚未普及前, 公民缺乏与政府对话的渠道, 社会舆论的形成受到传统媒介载体和传播方式的限制, 易导致政府集中管控社会舆论的情况, 在处理社会事务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为民众发表观点提供了平台, 互联网空间出现了一种“自我赋权”的政治现象, 即网络政治参与。[4]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治理方式出现的一个新变化, 它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息息相关, 简单地说, 是指普通公民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表达意愿与诉求, 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与行为。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多样, 如网络舆论、网络监督和网络信访等。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传递出来的信息代表了大众的心声, 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政府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回应这些心声, 能够为政府自身的形象塑造带来机遇。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政府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也是公民进行社会监督、意愿表达和权益维护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释放社会治理话语权, 增进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但是新媒体时代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 也使政府话语权出现了危机。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 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非常敏感。针对一些社会焦点, 公众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也可以发表评论, 与其他网民交流看法, 产生“意见领袖”, 形成网络舆论。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的特点, 也容易导致公众忽略个人在网络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因素使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有时可能并不会客观地反映民意, 却造成“假民意”的盛行。这些负面信息消解了主流媒体的宣传影响, 弱化了政府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舆论舆情的引导, 反过来又容易造成谣言四起, 影响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增加治理难度。

(二) 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出现“内卷化”现象

“内卷化”是一个学术概念, 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 也无渐进式的增长, 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5]所谓社会治理的“内卷化”现象, 就是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陷入一种停滞发展的局面, “出租车罢运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6年1月初, 南京、深圳、南昌等地发生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风波, 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 同时一些人把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话题的相关情况散布到贴吧、微信、微博上引起更多人关注, 形成群体性讨论, 随后在全城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罢运风波, 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困难。由于“线上”与“线下”互相“感染”, 增加了事件的对抗性。罢运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专车的运营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和较高的“份子钱”, 引发出租车司机群体的不满。其实早在2015年1月, 包括南京、南昌、济南在内多个省会城市, 就已经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出租车停运罢运风波。然而在这一年中已经有多起罢运事件发生, 这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监管职责环节的懒政以及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乏力。发生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官员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治理, 急于“灭火”。同时, 把社会治理简单地等同于“问题处理”, 认为社会治理仅仅是“政府的事”, 并且忽视网络舆论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观念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于是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此外,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没有彻底厘清, 政府行政权力越位、缺位和错位也是造成社会治理出现“内卷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使社会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 消解改革成果, 瓦解政策红利。

三、新媒体时代下优化社会治理方式的举措

(一) “更新”治理理念

正所谓“理念一新, 天地宽”, 创新是推动社会治理强大的动力。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治理不是管制, 这个“治”, 既包括法治和善治, 也包括自治和共治。“治”的精髓在于形成“一核多元”的网格型社会治理体系。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简政放权,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与经济体制改革, 将权力下放到市场的道理一样, 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在于“政社分离”。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权力仍然集中, 政府应该当还权于社会, 回归服务本质才是政府社会治理的根本。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边界与角色, 地方政府应当明确这种理念, 即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 也包括多元角色在由新媒体建构的场域中进行互动, 促使社会治理格局由传统的政府单一包办的治理结构向多元的治理结构转型, 推动网格型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使得“政府包办一切”不再是社会常态, 强化社会自身功能, 让社会的问题由社会自己解决。

(二) 运用新媒体技术, 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1. 依靠大数据技术, 实现“云治理”。新媒体所带来的大范围的意见表达、交流使得社会的信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舆情监控机制、突发事件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网络舆情应对乏力、遇到网络突发事件陷入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社会运行的复杂性, 需要加强对社会变化发展的风险、安全的控制和预测分析, 建立监测灵敏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和“云治理”体系。[6]因此, 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 从多源头、分散、碎片化的大数据中找到规律, 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正确识别、预警;完善新媒体民生需求搜集分析机制, 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 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从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2. 优化电子政务平台与政府高效利用自媒体并举, 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新媒体具有现实社会中的召集人员、煽动情绪、披露细节等功用, 能够引发公众对现实的不满。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 促进新媒体问政形式创新, 积极构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 如开辟微博、微信政务平台作为电子政务平台的补充。遇到突发事件时, 及时在新媒体平台上披露, 合理引导舆论, 积极掌握舆论主动权, 力求化解负面影响;反之, 政府若出现反应能力弱、引导舆论不规范的问题, 可能会导致负面情况的出现。

(三) 推进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1. 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安全阀”的作用, 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冲突论认为, 锅炉要有减压阀, 社会也要有宣泄的地方, 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开放的新媒体为民众宣泄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互联网上出现的群体性讨论以及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可以暴露出问题与矛盾, 从而为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提供一条线索, 避免隐形事态的恶化。政府应当理性看待, 要科学识别、认准事件源头, 同时不能被网络上的舆论绑架。有时, 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反映出自身秩序性和理性方面的不足, 这需要政府强化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 优化网络舆情环境。要加大公民、社会组织素质的培养力度, 强化自主自律意识和民主法制精神, 明确网民在互联网中的责任和义务, 规范网络公民社会秩序, 推进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2. 完善社会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网络社会治理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要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治理的原则。建立线上到线下联动的O2O模式, 即Online To Offline, 将线下的社情民意与互联网舆情结合在一起。网络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映射与反映。同时, 需要完善网上信访制度, 创新网上投诉平台, 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四、结语

全社会都需主动适应新媒体地快速发展。政府要利用新媒体技术, 构建更协同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体系, 并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社会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时, 必须要有极高的理性素养和责任意识。公民与政府双方通力协作, 增进政民关系的和谐, 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未来形成“强政府- 强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调整, 政府通过变革社会治理方式予以回应, 同时社会治理方式也会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治理方式仍面临一些问题, 因此要妥善应对, 推动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治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大数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07-22.

[2]李强, 刘强.互联网与转型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78.

[3]曾润喜, 王国华, 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05) :121-125.

[4]王青松.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 :33-35.

[5]蔡辉明.警惕社会管理中的“内卷化”现象[J].甘肃理论学刊, 2011 (10) :64.

生活方式重塑 篇8

在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前, 我们不妨先去了解下吉登斯眼中的“全球化”。吉登斯认同积极派关于全球化的看法, 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在其中”的现象, 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亲密的个人方面, 从工作到政治领域, 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它产生的结果[1]40。与大多数人一样, 他也看到了全球化的非良性后果, 然而, 其在看待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时, 却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那就是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危险, 并不能只归罪于富人, 因为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 世界正变得无中心化, 不受任何大公司和国家集团的控制, 同时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不难看出, 吉登斯在书中对全球化的思考和认识,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其关于现代性及其所带来后果的思考。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 是现代性的一个后果。我们对全球化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对现代性产生的一方面后果的探讨。

一、传统该何去何从

吉登斯认为,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今天我们的世界正在出现两种基本的变迁:在西方国家, 不仅公共制度而且日常生活都在远离传统, 同时, 世界上其他一些仍然维持传统的社会也正变得非传统化。吉登斯认为, 这是正在出现的全球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同时, 其也谈到我们的传统也常常屈服于现代性, 经由重新包装变成了遗产或者是在商店中可以随意购买到的粗劣工艺品或者小玩意。这里, 不免让我想到了我们被受冲击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以及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 我们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 而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 大有盖过传统节日的势头。在现代中国, 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过得火热, 时尚青年追逐新潮, 迷恋于“洋节”, 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于“情人”、嬉戏于“愚人”等节日。我们不禁担忧起来, “洋节”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而“乘虚而入”并“节节升温”, 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很大的冲击, 并有着逐步丧失的可能。从本质上看, 这种“洋节”的流行和升温并未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益处, 这种盲目和跟风, 其实是年轻人对现代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 是对沉重现实生活的暂时脱离, 也是文化大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它使得我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日趋苍白, 细节有所淡化, 热情逐渐消退, 我们渐渐失去了很多我们的传统, 于是我们出现了吉登斯所谓的传统的另一面———成瘾和强制的出现。人们可能沉溺于工作、锻炼、饮食、爱情甚至性, 其原因只是在于传统的衰退和缺失。

于此, 吉登斯认为, 社会需要传统, 传统是必须的, 我们应该坚持, 因为它给生活以连续并形成生活[1]42。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重建我们传统文化的启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所以才能流传百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最重要的载体,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

二、情感渐失, 我们将去向何处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 作者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 为我们提供了怎么思考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等很有价值的分析。同时, 他也比较了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他认为, 传统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单位, 且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很明显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两性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现在家庭却发生很大变化, 婚姻不再是一种经济关系, 而是一中礼仪方式的认同, 其中亲密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更成为我们婚姻的基础, 有助于对脆弱关系的加强。

吉登斯提到“现在尽管婚姻还仍旧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但对于多数人来讲, 婚姻的含义却有了或多或少的本质变化。婚姻意味着夫妇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而且实际上对这种稳定是一种保障, 因为有一种公开声明的含义。但是, 不再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根据和保障。”的确, 以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比起坚固的经济联系似乎真的脆弱许多。就目前中国来看, 随着“80后”时代的到来, 闪婚闪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纸婚书变得廉价, 婚姻已逐渐失去了它捍卫关系稳定的作用, “银婚”和“金婚”也已慢慢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神话”。伴随着“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增多, 原本是夫妻感情和关系纽带的孩子, 也被“革职”。

同时,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感情联系和亲密联系正在取代以往的人们生活的联系纽带。”对于这点, 笔者考虑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以及一些现实的状况, 认为吉登斯的结论似乎言之过早了。如果他的书出版在2011年的今天, 那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将会被改写。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已经超越或者远离了情感关系, 变得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关系, 现在社会中的“杀熟”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 熟不意味着亲密的关系, 熟更不意味着可以彼此信赖。我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 往往考虑的只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这里, 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可以给我们很恰当的解释。那就是, 人们的行动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行动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目标达成了, 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这样无疑会带来一个后果, 那就是我们彼此之间感情或者说情感的联系日趋淡化, 整个社会也日渐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我们打着“熟人”、“亲戚”的幌子, 为了自身的利益, 毫不留情地斩断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冷漠和麻木。全球化或者说是现代性让世界渐渐失控, 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渐渐失控。我们争取更多的财富, 更大的利益的同时, 却丢掉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情感甚至是人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

三、应对全球化, 民主又该何去何从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 吉登斯谈到了民主问题。他认为民主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主制度正在全球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在其他国家都要效仿的成熟的民主制度中, 却出现了民主制度的削弱再扩散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主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就应该认为在民主似乎只是流于形式的时候, 民主制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呢?对此, 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那就是民主国家需要依靠民主本身, 也就是作者所谓的民主化的民主。民主应该超越国界, 在全球化的时候需要的是全球化的响应。同时, 他认为民主化的民主并不仅仅与成熟的民主社会有关, 它也有助于在民主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地方建立民主制度。比如说在中国, 专制和集权的阴影由来已久, 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能建立一个更开放、更民主的社会, 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公民文化的回复。对此, 吉登斯认为用市场经济代替可能原来更稳定的国家经济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他将完善的民主比做三条腿的凳子, 政府、经济和公民社会, 三者应该达到平衡。同时, 在这个综合体中, 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的作用。他强调, 全球信息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民主推进力量, 同时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通过将政治观点平民化和个性化, 几乎摧毁;他们自己所打开的公众的对话空间[1]73。对于现阶段出现的民主削弱在扩散现象, 吉登斯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那就是民主不仅需要特定的环境, 而且需要长期的培育。没有什么东西不经历斗争, 在任何层次上的民主斗士值得为之奋斗的, 而且最终都会达到。我们失控的世界不是不需要政府的管理, 而是需要更多, 当然, 只有更民主化的体制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 对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未来, 吉登斯把希望投向了民主, 或者说是把希望投向了我们的制度。的确, 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它正在产生很多从前为存在过的东西, 它们以不固定的偶然方式出现, 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我们中许多人都感受到我们力量的狭小和微弱,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 诚如吉登斯所认为的, 我们所体验到的无能为力并不是个人失败的标志, 而是反映出我们制度的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构我们曾有过的这些制度, 或者建立全新的制度。全球化不是我们生活的附属物, 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四、关于本书的另外一些思考

读过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 书中的几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吉登斯说:“对待未知的风险, 我们首先做的是要正视它的存在, 然后是要乐观积极的对待风险。虽然风险总是要规避的, 但是积极的冒险精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 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可能应该变现的更为积极些, 而不能过去谨慎。”于此,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也要面对很多的风险, 很多的无法预知。然而, 面对风险,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挑战, 是推卸而不是担当, 殊不知在远离风险的同时, 我们也将机会隔离。其实, 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 也不是不能应对,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风险, 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险, 积极地应对面前的挑战, 勇敢地承担我们的责任, 机会与命运的游戏中我们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摘要:国与国之间贸易合作的发展, 不仅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同时也使各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相互靠近, 成为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村”的概念更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代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其《失控的世界》这本书中以短小精练、朴实易懂的篇幅和语言带领我们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重新认识和了解全球化, 为我们分析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在传统、家庭、民主等方面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清自己和认清这个世界的有益视角。

关键词:社会学,吉登斯,社会传统

参考文献

重塑美加净 篇9

事实上, 近两年来, 各大美容论坛里支持国货的声音一直不断, 各种国产品牌的试用报告受到热烈追捧。当下的年轻人们对经典国货的记忆、怀旧与追捧为美加净等老品牌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情况下, 美加净也开始蠢蠢欲动, 悄悄琢磨着它的复兴计划。

到目前为止, 美加净已研制开发出多款适合年轻人的产品线, 并尝试着与国际一流的设计包装公司合作, 以摆脱原有的陈旧形象。在此基础上, 美加净正努力转变传统思路, 采用新媒体、大公关及创新内容营销等方式, 积极向年轻消费者靠拢。

令其欣慰的是, 这些行动颇有成效, 相当一部分年轻消费者 (22~28岁) 很快便成了美加净的忠实客户。如今, 不论是3-12岁的儿童人群, 22-28岁年轻女性, 28-35岁的轻熟龄女性, 还是35岁以上的熟龄人群, 他们中间都有大量的美加净拥护者。

艰难重生

作为经典的国民个人护理品牌, 美加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国内个人护理品类的开创者。它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发乳、第一罐洗发香波、第一瓶摩丝和第一款护手霜, 同时开创了数个畅销至今的明星单品。

1990年, 美加净进入巅峰期, 以占据全国护肤品市场六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成为行业的第一品牌。单是美加净香波的市场份额, 就接近20%, 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

但好景不长, 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外嫁风潮”中, 美加净于1990年与庄臣合资, 这个知名商标从此被束之高阁。

被收购后的第一年, 美加净的业绩就骤降至600万元。待1994年上海家化忍痛买回美加净时, 市场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变, 这一品牌风光不再。在上海家化的等待和犹豫中, 美加净又经历了将近10年的徘徊期。失去了市场优势的美加净, 被视为“上一代使用的比较老旧的品牌”, 品牌形象一度一蹶不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陈旧、老化的品牌形象阻碍了美加净的拓展之路, 也让上海家化颇为头疼。与此同时, 宝洁等跨国企业强势的品牌价值与功能诉求, 也对美加净的重塑形成了挑战。

尽管有诸多不利, 但上海家化立志于改变目前的局面。在家化看来, 美加净要成功“复兴”就必须做好产品的创新和品牌的再定位。具体说来, 它需要对消费者的形态进行研究, 不断转变观念;之后再根据目标消费者的特点与需求找到全新的品牌定位, 新产品还要做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

基于这些要素, 上海家化开启了美加净的品牌复兴之路, 试图让这个曾经的国民护肤品经典品牌重塑辉煌。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计划囊括了品牌定位、品牌策略、渠道建设等, 目标则是, 在22-28岁的女性人群中建立品牌美誉度。

上海家化明白, 产品是品牌资产最重要的基础。于是从2010年起, 美加净便根据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产品细分, 先后进入沐浴、防晒、洁面、洗护发等多个全新品类, 突破了过去单一的护手霜为强势的局面。除了横向扩充品类, 美加净在纵向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先后开发了天然真颜护肤系列、果凝护手系列以及花漾年华等升级产品。

以“美加净天然真颜系列”为例, 国货品牌中很少有如此丰富的产品线:整个真颜系列中包含蜂蜜倍润滋养系列、翠竹密集保湿系列、白睡莲水嫩美白系列、莲子紧致修护系列, 且囊括霜、乳、柔肤水、爽肤水等各个护肤品类, 与如今消费者的护肤习惯相吻合。

而在2013年上市的“美加净花漾年华护肤系列”中, 更加采用了精油、花水等高端稀有的原料, 独创的“花精美颜法”, 以花水打开肌肤通道, 以精油渗透滋养肌底, 两者相辅相成, 令美丽加乘, 水嫩新肌如花般漾现!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新产品与美加净长久以来的品牌理念一脉相承, 即始终坚持天然路线, 并且以更加合理的价格, 带给消费者超越期待的护肤体验。

事实上,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消费者开始不再盲目追求国际大牌和高价格产品, 那些历史悠久、品质可靠的品牌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况且, 当今的80后或90后消费群心目中, 大多对美加净品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消费体验。这种情况下, 美加净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加净去年的产品概念、包装设计、广告形象等, 纷纷以年轻化为目的, 希望拉近和年轻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就2013年上半年上市的防晒系列、洁面系列及洗护发系列来说,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运用年轻人推崇的“鲜果”成分, 以抢眼的色彩包装预抢占年轻消费市场。

更重要的是, 在外资化妆品质量问题频繁曝出的时期, 上海家化已经拥有了国内一流的物流配送体系、精益化的管理体系和供应链团队。公司表示, 会愈加注重产品安全, “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最优化为始终追求的目标, 确保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不管如何发展, 对产品力和质量的追求、天然温和的配方成分以及为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体验, 都是美加净始终如一的坚持。

新媒体先行

美加净要成功复兴, 除了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线外, 精心策划的品牌传播也至关重要。

在家化看来, 美加净需要更加时尚的品牌元素和传播互动, 从而令消费者切实感受到这一经典品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 公司考虑再三后, 选择了更符合年轻人沟通习惯的社会化营销模式, 希望切入年轻人的网络语境, 来进行传播互动。

具体说来, 美加净在2011年首先尝试了当时最新颖热门的网络创意视频。在网上推出了微电影《七年之痒, 是门还是槛》, 片子通过一个结婚多年夫妻间的动人故事, 来表现美加净对于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情感的追求。同年, 美加净的官方微博正式建立, 在社会化营销上又迈出了一步。此后, 微视频和社会化营销始终占据了品牌传播的重要位置。2012年, 美加净又推出了一则创意网络视频《抹香香》, 以国民护肤品的大众回忆为主打, 展现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 美加净品牌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 希望加强品牌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渗透。同年年底, 微信异军突起, 迅速成为年轻人群中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于是2013年, 美加净又迅速建立了微信账号, 更加实时的和消费者进行互动。

《重塑能源》 篇10

出版时间:2014年7月1日

全书极富前瞻性地提出了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新能源转型具体方案, 获得了包括国家能源局局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30多位政治、工商业人士的大力推荐。本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全新的新能源商业开发全景路线图, 建构了一个到2050年实现人类从传统矿物能源到新能源的全面转型的、价值近3万亿美元的商业解决方案。

重塑自我战胜情敌 篇11

犹豫再三,决定写这封信,恳求贵刊指点迷津,帮助我走出痛苦的深渊。

我结婚五年,4岁的儿子长得活泼可爱,讨人喜欢,我和丈夫曾在大学同窗4年,学的是服装设计。大学四年级时他塞给我一封信,洋洋数页表达了他对我的一片爱意;而我对他也爱慕已久,只是因为女性的矜持而不敢主动追求。婚后,为了小家庭的建设和对丈夫的爱,我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去年春天,他设计的两套春装在全国服装设计大奖赛上分别荣获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当时他激动地对我说:“我能取得成功,离不开你的帮助,我将永远爱你……”,

由于我们夫妻感情很深,对他经常性的晚归我已习以为常,也不感到意外,几乎每次都要等到他回家我才睡觉,且总是问寒问暖,关心体贴。可是从今年年初起我发现情况起了变化,有时他要到凌晨一、二点才回来。甚至彻夜不归;对我的态度时好时坏。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有一次我洗衣服时发现他口袋里有其同事写给他的一封情书,内容不堪入目。我被这严酷的现实惊呆了,痛苦了整整一个晚上。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更想不通丈夫竟会移情于外貌、性格、品质都不如我的她。离婚吧,因深爱我的丈夫、深爱这个家,我根本不予考虑;到他单位去大吵大闹吧,又怕使他难堪产生逆反情绪;“家丑不可外扬”,也使我难以向亲朋好友启口。这段时间以来我伤心得吃不好睡不香,精神恍惚,工作也经常出差错;焦虑、忧伤和痛苦陪伴着我。我该怎么办呢?

苏州罗丽莎罗丽莎女士:你好!

编辑部转来您的信,十分同情你的心情和处境,希望我能帮助你解脱心理困惑和痛苦的煎熬。

我想,可以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丈夫有外遇已确定无疑;第二,你们夫妻感情较深厚;第三,你丈夫目前正处于徘徊、选择的当口;第四,你希望丈夫重新回到你的身边。我认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采取什么办法既不把事情闹大,又可使你丈夫回心转意。很显然,您的意愿是良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从您的身上表现出中国女性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优秀品德,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把你丈夫从情人那里拉回来应该说不是件太难的事。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婚姻家庭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感情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夫妻关系。从大量的离婚案来分析,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离婚者占25%,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撇开伦理道德不谈,分析第三者插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志趣不一,另觅知音;二是感情不和;寻求补偿;三是生活寂寞,寻找慰藉;四是喜新厌旧,追求刺激;五是性生活不和谐,另觅新欢;六是缺乏沟通,泯灭自我。罗丽莎女士,根据你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导致你丈夫有外遇的原因可能是第六条。尽管你平时对丈夫体贴入微,放弃可以发展自己事业的机会,竭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但由于平时夫妻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够,缺乏自我形象的维护,家庭生活过于平淡。未能及时注意爱情的充实和更新,使第三者乘虚插入。

您丈夫现在对您的态度时好时坏,说明他正在把您和第三者不断地进行比较。或者说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冲突。如此时您把事情公开化,使您丈夫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极易把他推向第三者,使您的形象在丈夫的心目中更趋萎缩,从而加速婚姻关系的解体。因此,对于您来说,采取“重塑自我,战胜情敌”的方针,较为合适,具体做法如下。

1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很多结婚的女性往往把爱情作为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实际上这是一种压抑个性、爱情至上的做法。人是多元性的,具有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和自我角色的交替表现。任何只注重一种角色、放弃其他角色的行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会使自己处于尴尬,不利的境况。因此对任何人来说,家庭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在工作和事业中体现自我。对此应有一个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

2投入工作和事业。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因丈夫有外遇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与负担;更主要的是,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不仅可以获得家庭生活无法替代的愉悦,而且可以改变丈夫对您不求上进、平庸的片面看法,而刮目相看,重新唤起他的注意和感情的涟漪。此外,当你投入工作后,必然要他分担一定的家务,这样也可以加强家庭生活的意识。

3保持良好的形象。经常保持整洁、大方、端庄的仪表仪容是展示女性风采和吸引力的重要条件。有些女性婚后不注重原有的形象,丧失了在婚前那种清新动人的风貌,从而失去了对丈夫的吸引力。尽管很多第三者插足的原因并非如此,但应引以为戒。

4适当改变态度。您对丈夫过于体贴、照顾和关心,这种长期的只有索取,很少或没有给予的爱情,扭曲7爱情互助性和互慰性的原则,使其逐渐心安理得,反而淡化7家庭生活的乐趣。因此你应该适当改变一下对丈夫的态度,有些事应让他自己去做,增加一定的压力,使他感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性,重新塑造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5加强思想沟通。正因为平时缺乏思想交流,才导致你丈夫产生婚外恋。所以从现在起和你丈夫加强思想沟通,深化感情还为时不晚。此外还应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如看电影、跳舞、郊游等;性生活中多作主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这样使夫妻生活充满活力,从而替代第三者对你丈夫的吸引力。

6黑色幽默。提一个建议,供您必要时采用。您可以不经意地透露有人对您爱慕,这种消息可能会激起您丈夫强烈的醋意,使他重新认识您。当然这纯粹是您刻意编造的“谎言”。然而这种黑色幽默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非您丈夫分手的决心已下。

此外,对您丈夫与第三者的关系应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最好不要揭露。可以旁敲侧击,使他有所醒悟,或体验到您的豁达和大度,而产生忏悔心理。必要时可请您丈夫的好友出面分析利弊、施加压力。

罗丽莎女士,只要您振作精神、坚定信念、重塑自我,那么战胜情敌是指日可待的。到那时焦虑、忧伤和痛苦会离您而去,丈夫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

流通体系亟待重塑 篇12

各地菜价的节节高涨引发了全民关注, 寻找农产品价格推波助涨的“幕后推手”引发了政、企、学等各界的强烈关注。在目前促使物价持续高攀的诸多因素中, 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已经被证明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自进入2010年下半年以来, 尽管地方政府在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启动了多项应对措施, 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却仍然刹不住车。在2010年11月16日举行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中,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 根据商务部的检测, 之前一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个品牌的蔬菜价格环比上涨33%。10月份, 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0.1%, 猪肉价格上涨1.5%。而根据2010年10月份的C P I数据显示, C P I同比上涨4.4%, 食品价格的贡献率为74%, 其中蔬菜价格上涨了31%。

对于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物价飞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对外表示, 由于国内蔬菜的流通成本已经占到了蔬菜价格的1/2至2/3, 而蔬菜从田间地头至百姓餐桌, 一般要经过五至六个中间环节, 且每个环节都会有所加价, 因此菜价的不断走高最终形成。

“流通成本过高与中国尚未形成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秉廉告诉记者。在他看来, 当前国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分散、低效、多样化、组织程度低的弊病, 这不仅导致了交易成本、市场风险的居高不下, 而且还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损耗、增加值低等问题。

不过, 人为干预市场的行为不可持续并难以长久, 而通过行政手段压缩流通成本的空间亦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也是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办法。

从2010年12月22日~23日举行的“2010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 记者了解到, 商务领域的“十二五”规划将包括一个总体规划、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六个部内专项规划, 而其中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将就农产品等内贸流通领域的发展出台重要的措施。

流通链条需优化

为了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2010年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新疆等九个省 (市) 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并在大连、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青岛、重庆、昆明、成都等10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农业大省海南省此次就被入选作为试点地区。目前海南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传统的批发市场、集贸 (自由) 市场为载体, 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外地运销商贩、加工企业为主体, 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 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流通格局。尽管这种流通体系一度让海南的农产品走向了四面八方, 但从总体上看, 海南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仍旧存在组织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粗放经营等问题。

传统的流通体系也决定了目前的流通链条, 在全国各地, 采购、运输、批发 (一级、二级) 、配送、零售的流通链条一直占主导。而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 70%以上的农产品都需经过批发环节, 甚至城市消费的蔬菜的90%要经过批发环节。而从2009年开始的“农超对接”项目试点正是要改变、优化这种被拉长的链条, 从而降低流通成本。

“不过, 由于批发商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衔接了供求, 提供了交易信息, 且很多批发商同时也是物流配送商, 他们为农产品的流通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因此, 即使在很多时候这个环节会增加流通成本, 但倘若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者, 批发环节仍将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员告诉记者。

但是, 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 在传统的流通体系下, 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批发商在信息的获取上不仅成本高、难度大, 而且往往会遇到很多风险。而这种难度和风险即是成本, 也是加大流通成本的一个因素。

另一个加大流通成本的因素是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果蔬等农产品的损耗率已经达到了20%~30%, 而发达国家仅占5%左右, 有的国家更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签名告诉记者。

此外, 农产品在批发、零售环节中, 批发商要向批发市场管理部门缴纳市场管理费、摊位费、包装费、配送费、工商管理费等费用, 而从目前来看, 这些费用中仅个别费用存在压缩的空间, 因此, 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在此处作用不明显。

相比“农超对接”, 传统的流通体系的确增加了流通成本, 但鉴于目前这种流通体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砍掉批发商的流通模式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而这样一来, 如何更好地优化这个链条将成为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课题。

流通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改变传统的流通模式, 由财政部、商务部开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或许将成为破题之选。

据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常晓村司长介绍, 财政部、商务部开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背景是2006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等工作。

常晓村表示, 截至目前, “双百市场”工程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 支持936家市场和企业建设和改造了1565个项目, 新增冷库库容200多万吨, 占全国冷库容量的20%。2009年“双百市场”工程承办市场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 带动就业近百万人。2009年, 农超对接工作安排财政资金4亿元, 在17个省份支持建设了205个项目, 有些好的项目农民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了15%, 超市售价下降了15%, 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均受益。可以说, “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作的开展对于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 提高农民收入, 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

据介绍, 此次“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造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 完善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功能;推动农贸市场改造交易和配套等设施, 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支持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 提高农产品配送率;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建设和改造冷库等设施, 延长农产品销售期。要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开展“农超对接”, 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引导批发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团体、超市配送服务, 进而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费用和农产品损耗。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包装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参与编写和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 对鲜活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 培育自有品牌, 开展订单农业, 为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打下基础。

对于试点中提到的“农超对接”, 沃尔玛、物美等零售机构颇有体会。据沃尔玛中国京津冀公司事务总经理张涛表示, 通过“农超对接”, 沃尔玛至少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两个环节, 如此一来, 农产品价格也比从传统渠道采购的同种产品价格降低了10%~15%。

“农超对接”在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张涛以沃尔玛设在北京密云县的蔬菜基地举例说, 该基地收割后的产品, 只用一天时间就能到达超市柜台, 较之过往的流通体系缩短了一天时间, 从而让农产品更加新鲜。

截止目前, 仅沃尔玛一家零售企业就先后在全国的18个省市建立了62个直接采购基地, 面积达63.7万亩。而按照沃尔玛方面的预计, 到2011年, 沃尔玛中国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将有1/3来自“农超对接”基地。

而物美董事长吴坚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 物美日均售出的150吨蔬菜中, 80%的蔬菜来自物美的农业基地, 而通过“农超对接”, 物美的果蔬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低20%以上, 促销商品的价格更要低到40%以上。

健全制度是关键

毫无疑问, 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此轮物价飞涨的重要原因, 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在上述研究员看来, 今后国家在重塑流通体系的过程中, 也应当在相关制度上有所作为。比如说严格挤掉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加价行为, 着力构建更有效的农产品“绿色通道”、解决长期存在的运输车辆客货混装的问题、解决农民进城卖菜难的问题、完善价格补贴机制、把握好农产品收储、投放的节奏和时机等问题。

有专家指出, 在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过程中, 政府不能优柔寡断, 必须果断行事。比如, 进一步扩大“菜篮子”相关产品政策性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分散蔬菜、生猪养殖户的经营风险;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 延长生鲜食品的供应周期;加大力度建设“绿色通道”, 降低蔬菜运输成本;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 使农业生产摆脱“蛛网怪圈”等等。

事实上, 在流通环节因素外, 此次物价飞涨还与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通涨价、搭车涨价有很大的关系。其中, 农产品的资本化运作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关机构运用自己的资本和炒作期货的方法, 把某些农产品比如蒜、姜、绿豆、糖等, 从市场上收购并囤积起来, 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连锁经营和短缺性的市场供给以及暗中的哄抬价格, 把其炒作起来, 牟取暴利。

对于这种流通环节上的价格上涨, 专家认为, 基本的对策就是加强市场价格变动上的日常监管, 切实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经营利润。而对于一些市场寡头和垄断行业产品价格的向上调整, 要实行成本收益审核与价格变动报批制度。

上一篇:煤炭物资供应下一篇:游离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