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精选12篇)
教学研究 篇1
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中, 教师业务水平持续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其参与人数呈逐年增加之势。但许多初次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 对教学研究应该做哪些工作还缺乏了解。因此,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前, 应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做充分的准备, 这样就会避免走弯路, 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研究方式的选择
1. 要考虑教学研究的限制因素。
影响教学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研究的课题。如果研究的课题是了解中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是否过重的问题, 就应采用普查的方法, 或个案研究加抽样调查的方法;如果研究的课题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一类问题, 最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二是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 研究者的水平、经验, 可能投入的时间、资金、人力等。还有被研究对象的合作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条件, 如, 研究者打算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 但对方是否愿意谈, 是否能如实地回答问题, 也是制约研究成败的因素。三是研究的效益。到底这项研究的价值有多大, 值得花多大的力气去做, 也值得考虑。
2. 要考虑教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保证教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是选择研究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信度是指研究所获得资料的可靠程度。例如, 要了解什么类型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研究者最好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学生的知己, 学生才会将真实的想法告诉你。不然, 学生会由于隔阂或怕报复而不说实话。研究者若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感受一番, 得到的资料就会更加深入可信。
效度问题较为复杂一些。如, 研究的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就涉及到能力的评价问题。如果在研究中只用考试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 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许多能力, 如实验操作能力, 是无法通过笔试来检查的。而如果考题只涉及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其有效性就更差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然后寻求培养能力的途径, 显然不会有好的效度。
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参与式研究。
参与式研究的特点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框架不断调整, 课题多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最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为了认识或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常常采用参与式研究。他们要参与到有关的实践过程中去, 一方面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 再及时地收集各种反馈信息, 以获得新的认识, 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新的构思或修改补充。
2.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状况, 主要目标在于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所起的影响及其程度。如, 要研究中学化学必修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 可以以学校某个班级或学生为对象, 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等。在这种研究中, 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地了解情况,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据。个案研究必须深入细致, 虽然可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但工作量较大, 研究面不是很广, 不易得到比较客观和合理的认识。
3. 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普查。如对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提出10个有关家庭作业量的问题, 要求所有学生都作出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较全面, 但工作量较大。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即在被调查对象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 用对样品的调查取代全面的普查, 抽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可以是完全随机抽样, 在更多的情况下, 研究者是按比例进行抽样。通常, 进行全面普查或严格的抽样调查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各种调查。如对自己所任教的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这样的调查面虽不广, 但对分析全面的情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 参与研究的教师应当记住, 不要随意地把在少数学生中发现的情况, 说成是普遍的情况。
关键词:教学研究,方式,方法,选择
教学研究 篇2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问题,我院提出了“课上有触动,课下有行动,内化思想,外化行为,厚德强能,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教学做”一体化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做 一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三大主张之一(其他两个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种思想正切中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主要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两个载体来实施。
一、营造活跃的主体课堂,让学生动脑动手
(一)以主题作业为切入点,突出实践性
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在教学中导入若干个主题作业,学生以这些主题作业为载体,践行课堂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主题作业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主题从所授内容中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实践性、职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从教材中选择了九个主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分别是:调查新生对大学新阶段的适应情况;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设计;身边的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做个讲诚信的人;法律维权在行动;制止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主题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通过调查、采访、交流、讨论等实践形式,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作业成果,实现了知识传授、行为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悟边得
1、模块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了五个教学模块:即焦点播报、典型案例、你言我语、哲理名言和视频点评。通过直观感知和热烈探讨,起到净化思想、触动灵魂、转化行为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课程理念。五个教学模块自由组合、灵活运用,以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2、反串授课法
反串授课法就是师生进行角色互换。此方法旨在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选择难度较小的章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备课,组员间相互讨论和交流,集体备课,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讲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发问。教师根据学生讲授的情况,进行点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整体知识结构,此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讨论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可以大量搜集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是非、辨美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4、案例评说法
本课程提供了大量来源真实的案例供学生阅读分析,经过剖析各种案例,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同时案例评说又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素质提升能力
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
教学内容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红色参观、校园督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感恩教育、责任担当六种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弯腰行动”校内志愿服务一小时活动;“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交通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行 幸福回家路”汽车站志愿服务活动;“绿色使者”环保实践活动;“传递希望”无偿献血活动等。
2、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条件优越 1)育人环境好
我校是临沂市唯一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如:
1、五彩社团,彰显学生才华
2、书香校园,开启智慧之门
3、文化风景,一路精彩纷呈
4、“从我做起”,勇于担当
5、“感恩教育周”,与爱同行
6、“秀出真我”,展现青春风采
7、树立榜样,升华精神境界
8、争做志愿者,提高责任意识
9、加强红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这些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良好育人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思想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2)设施齐备
学院有充足的多媒体教室、有文化气息浓郁的美丽校园、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学术报告大厅以及设备一流的演艺舞台,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3)理论与实践零对接
为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我们在教学楼、学生食堂、宿舍区、校园周边设立了多个志愿者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奉献、爱心、责任的真正含义,提高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了“厚德强能,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
4)加强德育基地建设
为强化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感染力,本着立足学校驻地,服务周边社区的宗旨,我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立起一大批德育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效果良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自规划建立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罗庄区盛庄办事处幸福院、兰山区人民法院等五个德育实践基地,分别突出了爱国主义、敬业奉献、社会互助、法律意识四个主题。让学生在参观、体验、感悟中培养高尚情操。
3、实践教学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全面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全部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动脑动手,把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从而贯彻“课上有触动,课下有行动,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教学理念,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项目示例: 1)制订大学生涯规划 2)“我的职业理想”主题演讲
3)制作“祖国崛起、家乡巨变”图片展PPT.4)表演情景剧:小刘的困惑
5)“孝亲敬老,感恩父母”做几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做成PPT 6)调查“校园不文明现象”
7)参加校园志愿服务,制作PPT.展示成果。8)写出恋人身上你喜欢的几个关键词 9)表演情景剧:我爱我家
10)观看行业道德模范事迹,撰写观后感 11)典型案件审理:格式合同 12)情景剧表演:老板让我作假帐
同时,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选用以下项目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召开中国传统文化班级讨论会,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演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掌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制作优秀文化图片宣传栏、优秀文化黑板报,鼓励学生提交一幅优秀文化作品,如画一幅国画,写一张毛笔字,做一张剪纸,弹一首琵琶曲,演一场京剧等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有根基的中国人,增强高职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防止国外文化输入引发的文化控制,建设文化强国,警惕文化殖民。
三、考核办法体现教学做的统一 改革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封闭式考试模式,采用答辩式考试法,教师在所学章节中选取能够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问题,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场解答,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能克服机械掌握知识的弊端,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期末考核中,我们尝试运用以下开放式题目:
1、立志高远,是不是意味着不做小事?试述其理由。
2、抵制日货是爱国行为吗?为什么?
3、比较洪战辉和马加爵不同的人生道路,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4、一个人的学历不如你高,能力不如你强,但却得到老板的赏识和提拔,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5、大学生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通过这些开放式题目,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对于贡献突出、见义勇为或重大好人好事(如长期帮助孤寡老人,长期坚持志愿服务、较大数额的拾金不昧等),该学生可免考,成绩直接定为优秀。
考核办法体现了“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学得好不如做得好”的教学实效性考核,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作为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考。
基于情境教学的韩语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 韩语教学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3-01
1.引言
韩语教学是我国小语种教学中的一个细分领域,随着各种韩剧及韩国影视明星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时掀起了学习韩语的热潮。韩语学习重点在其实用性上,但是目前我国各种教育机构中,对于韩语等小语种的教学方式还是延续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因此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韩语教学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就尤为必要,通过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对韩语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教学情景下,更好的掌握韩语学习的特点,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成绩。
2.韩语教学中的现状
2.1学生方面
对于想学习韩语等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一般是家庭条件或者自身能力较好的学生,因此其对于韩语词汇及相关的使用语法,掌握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学生自身又有着自制力不强的弱点,加上我国高等院校和一些校外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管理的相对宽松,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原本就并不牢固的韩语知识,更加不能跟上教育任务的要求。高等院学生对韩语知识掌握不好主要表现在单词记忆和韩语的使用上,人们普遍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就把学到的东西都还给了学校,这虽然只是句玩笑话,但是也的确说明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韩语等小语种属于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首先要求的就是学生的韩语口语表达能力,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中使得学生学习到的都是哑巴式韩语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韩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出现厌学弃学的严重事情发生。
2.2教师方面
对于韩语等实用性非常强的小语种,其授课老师不仅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拥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到韩语的使用技能,并且能够在自己生活当中勇敢的使用韩语进行交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外国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硕士生,一些高等院校甚至还有一部分本科生,这类老师在韩语教学上其理论知识也许是较为丰富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当的实践能力,导致其韩语教学就难免会很空洞,无法进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这种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很难提升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校外的教育机构在这一点上处理的就较为得当,其中的授课老师大多都是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胜任学生对于韩语实践性的要求,并且在校外的教育机构中,也有更为晚上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用韩语进行交流。
2.3高等院校对于韩语教学重视度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应试教育方式,迫使许多高校更多的考虑学校的就业率,在学生技能的实践利用上并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对于韩语的理论知识上都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在对学生进行韩语的实践性运用上,目前很多高校的韩语教师就相对较弱,加上长久以来高校及韩语授课老师对于韩语教学的重视度比较低,因此,对于学生这种逃课迟到的现象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2.4校外培训机构收费高难以普及化
我国很多的年轻人对于选择学习韩语等小语种的教学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专业的培训班,由于这种韩语培训机构拥有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授课老师,加上这类校外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语言使用环境,因此,校外的教育机构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这类教学机构收费是较为昂贵的,除非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或者学生对于韩语学习拥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所以这类教学机构很难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3.提升情景教学在韩语教学中的作用
3.1提升情景教学的重视度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改变之前那种旧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认识到情景教学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的重大作用,并且在情景教学老师的选拔上、情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相关资金投入上,都应该提升足够的重视度,只有高等院校把情景教学的方式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才能在根本上提升情景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而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于韩语教学的实践应用经验,进而使得该韩语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3.2改革韩语教学教材
目前高等院校的韩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教学,而且理论知识过多,但实践性的教学案例就比较少,这样的教材很难适应当下更为有效的情景教学场景需求,也不能滿足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旧的教学教案也不能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交流,进而在韩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对所学到的韩语进行充分的实践性利用。
参考文献:
日语教学研究与教学心得 篇4
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处在初步建设和发展中。未来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还有漫长的, 艰辛的路要走。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外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这些研究对象大多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习者。而针对日语学习者的研究调查则为数不多。日语日语英语隶属完全不同的语系, 它跟汉语一样具有较独特且深厚的文化背景。
我国高校现行的日语教学分日语专业课和公共日语两种类型。目前学生对于这二者抱有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
日语专业的学生跟其他外语专业学生一样, 因为其目的性亦非常明确, 即学习的目的是参加日本语能力一级测试, 将证书拿到书, 以证明自己的日语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级水平。
而非专业的学生有的是凭兴趣, 有的是因为流行趋势。可当他们学到一定难度的时候, 基本上就是“可学可不学”的心理占上风, 也就无所谓几级测试了。
二、语言与文化的背景
有人可能会说:“日语其实很容易学, 看汉字就基本上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其实不然, 日语固然受汉语影响很大, 但是日语里的汉字经过了长期的演变, 日语依然成为了一门区别于汉语的独立语言。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作用, 日语和汉语的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有时候光看字面意思可能就要闹笑话看了。
比如说“手紙”一词, 在日语中的意思是“书信”。如果直接译成“手纸”的话, 不知道要闹出什么笑话了。又如“許さん”一词, 随着读音的不同, 意思也截然不同。光看字面的话可译为“许先生”, 可是如果读成“ゆるさん”的话, 就要译为“绝不原谅”或“决不允许”的意思了。诸如此类的词语如果不通过学习研究, 无疑要闹出笑话的。
三、关于语法教学
在此我想谈谈日语中的省略形式。省略现象是体现日语特性的表达方式, 也是日语的一大特点, 是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方式, 并且广为使用。
1、省略的原则
一般来说, 日语中的音、字、词、句子等这些成分, 在不影响原意表达的基础上是都可以省略的。即使是被省略了的部分, 我们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会话的情景场合、等其他部分的内容来还原其本意。
2、省略的作用
日本人在通过语言表达、叙述上有一个传统思维即“讲话尽量简洁”。只要对方能够理解就可以了。还有一点就是说话者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对方的心情。日语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比较含蓄的说话方式, 将语言省略会使句子更加简洁、朴素、委婉、动听及让对方能够感觉得到说话者善解人意等作用。概括起来省略的作用即 (1) 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
(2) 可以作为修辞手段使句子更加有余韵。
(3) 在履历等书面文件中不会使文章冗长而且不自然。
语法本身是一门科学。我们学不好外语, 不能怪语法, 关键是怎样学习和运用语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学习一门外语。语法知识弹性比较大, 不像数学一是一, 二是二, 推理非常精确。而反映一种语言规律的语法规则很多, 极少没有例外。例如格助词“を”, 我们在刚刚接触日语时, 都知道它的用法是连接他动词, 表示的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宾语。可是有时它还链接自动词表示起点、方向等用法。类似这样的语法上的例外, 我想在其他的语言里应该也是存在的。
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日语教学中,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日本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等, 还要尽量传授一些日本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等,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个人能力的目的。
就我本人来说, 在日本留学十年, 无论从学习生活还是打工时的生活经验, 以及生存技巧, 我都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据本人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们更喜欢这种“理论实践教学”, 且这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 我还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日本的杂志、网上查阅、找来几个日本留学生与他们聊天等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我非常喜欢日本的一个叫做岛田伸助的主持人,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 只要有时间就会把他的节目全部录下来, 边欣赏变学习日语。最近我准备将这些视频剪辑整理一下, 日后再语音教室教学时, 用这些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学生们也能从中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像这样具有娱乐性的、且轻松的教学, 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能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语言接触量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大量接触正确的日语来学习日语。比如说, 多看日剧, 哪怕是动漫或歌曲都是地地道道的日语。大量接触, 多听, 多说, 哪怕是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用正确的语言挤掉错误。另外也不应该针对考试内容来进行教学, 大量做题。这样做虽然能够便于教师改错, 但从长远来看, 只是围绕着考试规定的词汇讲解词语用法, 课堂上死抠课本内容, 限定作文字数等等的这些个做法都不能使学生们大量接触到正确的日语, 于教师于学生都是损失。教师损失掉的是与学生们更好地沟通机会, 学生们损失的则是更好地学习外语的机会。
五、结语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 而语言的形成过程中又融入了这些国家的文化, 风俗, 等因素。每种语言都反映着它产生的特定文化。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了解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 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因此,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导入阐述, 从而是学生们在了解日本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日语, 定会收益颇丰的。
摘要:如今学习日语的学生分专业和非专业两大类, 在教学过程中, 我是根据学生们的需求来制定授课内容。即使如此, 我觉得无论哪类学生我们都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学, 艺术, 历史, 地理, 风俗习惯等。因为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 只有让学生了解了, 才会达到提高学生个人能力的目的。随着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不断演变, 日语中的汉字跟汉语中的汉字所表达的已经不是一个含义了, 不了解只会闹出笑话。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导入阐释, 从而使同学们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语, 才能真正受益。
开展教学研究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篇5
近几年来,我和本校的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一些物理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就教学专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前提
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专题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有的教师课务很重,感到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专题研究是专门从事教研人员的事情;有的教师则对普通任课教师能否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信心;有的教师还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会分散精力,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的教师认为搞教学专题研究花费时间,但研究成果未必就能在报刊上发表.
因此,为了搞好教学专题研究,首要任务是要弄清进行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扫除上述心理障碍.在实际中,若任课教师不搞教学专题研究,只凭教学经验,也许能把课勉强地讲下去,但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若能结合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和教学规律,就能使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会使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只要重视教学专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和总结,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研制物理新教具就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前几年,笔者曾把它作为一项教学专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必做的演示实验逐个进行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出现成的教学仪器的不足之处,从中确定几件重要的实验装置作为主攻对象,再根据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行新教具的设计和制作,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改进,最终研制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牛顿第三定律演示器”、“动量守恒定律演示器”、“全电路欧姆定律演示器”、“电阻定律演示器”、“电流天平”、“自制光栅”等,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又把有关总结文章分别寄往《物理通报》、《物理教师》、《江苏教育》等杂志,由于改进的仪器在教学中有实用价值,所以文章都得到了各地物理教师的好评.“电阻定律演示器”,曾在江苏省教委主办的“物理自制教具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并推荐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全国理科自制教具研讨会”,在会上进行了演示实验,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赞许.1995年,《物理教师》杂志又发表了我的“推陈出新和几件新教具的研制”的教学专题总结文章.
二、找准选题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途径
如何确定教学研究课题,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关键.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任课教师应该从中学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这种从教学实际中选题的方法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任课教师课务较重,很少有较多的时间去作纯学术性的大课题研究,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有利因素,抓住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这样就能快出成果,提高教学专题研究的效率.
就物理教学而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物理难教难学的问题;如何提高高中女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课堂效率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物理会考和高考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应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是否对这个问题已经研究过,还存在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样可避免重复性研究.例如,如何全面考查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只进行90分钟的闭卷笔试,它不能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同两位青年教师就把它列为一个研究课题,专门研究改进的方法,并在高一物理期终考试中实施了我们研究的综合考试方法:采用标准化测验形式,闭卷考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再采用撰写物理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采用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考完以后,采用无记名的问卷形式,让学生发表对这次考试方法改革的看法,教师则对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综合考试法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反馈性强,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易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种较好的考试方法的结论.
综合考试方法报经中国物理学会国际交流组专家评阅,被推荐在“中日物理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并发表在日本《物理教育通讯》和中国《国际物理教育通讯》英文联合版上,介绍给了中、日两国的教育工作者.
三、掌握教育理论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教学专题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规律.任何脱离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是没有普遍意义的.
一般来说,中学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但只凭这些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掌握教育统计和评价方法,更应掌握与教学研究专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如果没有掌握教育理论,就谈不上教学专题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学经验总结.若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例如,在92届高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批尖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具体地逐个分析,找出他们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考前指导.结果,这些学生在物理高考中均获得优异成绩.笔者所教班级有4名学生获得高考物理满分,从而顺利地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后来我撰写了有关这一专题研究的总结文章――“物理高考满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考前复习指导策略”,经专家评审,参加了“1993年桂林中外物理教师学术交流会”,全文收入会议论文集中,并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上.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科学的出现,给教学专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教学专题.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地学习与教学专题研究相关的.各门知识,特别要注意学习新学科,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专题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还应提高外语水平和微机操作能力.否则,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更难进行国际交流.
四、撰写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是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专题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应认真撰写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这是推广教学专题研究成果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惜的是,有些教师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一些教学专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对撰写教学专题论文却不感兴趣,结果是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推广和应用.实践证明,教师只要以高度的热情、坚定的毅力、浓厚的兴趣去撰写教学专题研究论文,就一定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例如,我们年年都要搞高中物理竞赛辅导工作,学生竞赛成绩也不错,不少学生在江苏赛区获得一等奖,也有的学生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搞好物理竞赛辅导工作?它有哪些客观规律?这些都是值得很好研究的.于是,我们就把它作为物理教研组的专题研究课题,由我和另外两位老师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门地研究和实践,并注意加强总结性的撰文工作.由于大家共同努力,物理竞赛辅导的方法、内容和相关练习很快就撰写成文了.后来这项教学专题研究总结在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荣获全国二等奖.
要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花大力气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这是教学专题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学专题研究总结论文定稿以后,应及时请学校和市内教研部门进行评审鉴定,或者寄往一些专业会议或有关杂志,争取各种机会进行交流.要注意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及时鉴定、及时交流,否则,由于时限的原因也会使原本很新的研究成果失去价值,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教训.例如,为了解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实验难做的问题,我早年就花了不少时间,专门研究了改进的方法,解决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难点.这个实验曾在徐州市物理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演示,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注意及时总结,没有及时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到80年代末,我们发现一些杂志刊登的一些文章和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同小异,但再想发表我们的成果,已为时过晚.
体育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研究
一、开展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为伴,最熟悉朝夕相处的学生,懂得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与特点;他们最了解本校本地的体育资源;也最直接地感受到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矛盾和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会有许多。体育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基础状况比较了解,对教学实验的安排和控制、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运用等条件,体育教师可结合正常教学随机安排、自主控制。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走、跑、跳、透的身体素质能力。
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体育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师生融于教与学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产生直接的、全面的交流。在战术教学中有时还需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或比赛等,这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做到的。当教师布置完练习后应该察看每一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来回巡视指导,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差生克服困难,让所有的学生感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鼓励和评论。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会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劲头,与此同时,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获得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切不可原地站着不动或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或与他人谈天。这无形中使教师本人脱离了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在学生看来,教师只对学生的练习感兴趣,对学生如何完成练习以及完成质量毫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离开了与学生的交往,淡漠了人情。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权威性将逐渐被轻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教授、启发、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也就是说学生主体的发展是建立在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主动权,主导要服务于主体,激发主体自我学习的热情,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为“互助式”、“探索式”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论是分组教学还是自主活动,学生参与不全面、参与不积极、借活动而脱离学习的假参与都是无效的活动;体育教师提出的任务不明确、没有具体要求、没有分别指导、没有调控引导、没有到位的讲解和总结、没有对学生的适当评价,我们就说它是无效。虽然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效果的活动是假活动。学生真活动真学习,教师真组织真指导,教学相长。
四、结合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自制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做法:
1、熟悉、遵守课堂常规。在自觉遵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我管理。
2、自我计划。在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基础上,选择时机让学生自订计划和安排锻炼。可以从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做起,再进行补缺性、调剂性、辅助性的练习等。
3、自我检查。即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它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实践性、针对性和优效性特征。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结构与方法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本文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把体育教学模式分为系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培养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发展情感三种类型八种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身体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环境条件等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五、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化好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
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超大体育学习单元(20学时以上)、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要向体育课要效益,教学必须求实效:以生为主,以“练”为本,强调实实在在的身体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练中思考,在练中感悟,在练中探究,在练中理解,在练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发展学生能力,让40分钟的体育课堂出效益,提高体育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2004
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实践,创新教学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都是作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教学开展的主宰者,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进行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进行听取,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以及主动意愿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学习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新课改提出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措施和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及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尽管目前新课改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高中政治的很多教学方法和理念都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老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学生仅仅是学到一些死板的理论,没有能够真正的激发他们通过认真的思考而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育升华。现阶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理念相对落后。由于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之下,现阶段政治教学知识过分的注重知识结构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理论而轻视时间;教学模式过分的关注统一,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同时,很多的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喜欢根据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开展,而且很容易就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不去主动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手段。即使是在热烈的课堂讨论阶段,不管学生拥有怎样的思路,最后老师仍然是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统一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丧失了自己思考的空间,也没有能够围绕自身的精力,或者是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开展讨论,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的发展没有积极的作用。
2、政治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政治教育,其社会性和理论性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它也是一门很抽象的科学。目前,很多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都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的,这不能说单纯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学校以及老师的问题。这种政治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完全的违背了新时期关于学生德育的相关要求,也阻碍了学校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很多人觉得高考调整了政治课的地位,所以他们只需要将这门课程应付过去就可以。不得不说,这是目光短浅的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日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3、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导致政治教学难度大。当今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困惑也就相对的较多。在当前的社会情形和状态下,社会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怀疑主义都不断的冲击着社会和人们。高中政治课程中老师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理论很多都是思想化的,而且这些知识与他们接触到的真实的社会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这时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困扰当中也逐渐的形成了对政治教学的怀疑和不重视,但是又因为目前的政治教育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就使得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提高变得尤为困难。
二、高中政治教学创新实践探讨
1、创新高中政治教学的模式。首先,针对目前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恰当的使用讨论教学法、体谅教学法以及情感教学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开展政治教学,这被实践所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途径。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能够创设出情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理解的加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真实体现,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是政治教学的大氛围。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巩固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社会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2、加强对于政治教育的重视。在今天这种应试教育的大风气下,政治科目地位应该是需要被重新的摆正和确立的。假如考试异化是当代教育的目的以及考试的主要任务的话,政治教育便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阻碍。但是,为了学生之间竞争的公平性,考试又是必要的,它能够直接的用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助于为老师提供直接和有效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寻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并且也要对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测。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端正其学习的态度,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的努力,老师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对于政治教学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3、整合课程教学的有效资源。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媒介,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重要的条件,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学很难达到目的。创造性的对课程资源进行使用是教学之本。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老师应该能够创造性的使用和理解教材,教材是一种资料和材料,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对于学生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教材以及老师这三者的关系,学生是无可非议的教学中心,所以一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开展都需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新型的教材观,应该从“教教科书”逐渐的走向“用教科书教学”,其教材的使用也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的,要积极的开展其他的课程资源。
4、理论联系实际,专注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政治学科其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比较强、时代感比较强,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应该作为政治教学的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前提,是政治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现在的高中生,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对于国内外的相关热点问题和时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他们进入了抽象思维,遇到事情都会探寻个究竟,在其学习到理论之后就会使之与社会现象对照,甚至有时候会向权威发起挑战,质疑书本里面的知识点或者是老师。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采取比如“时政扫描”等形式的教育,对于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特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拓宽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同时还会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并且,老师还可以用富有显示生活意义的案例来进行问题的呈现和探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知、有所悟,通过引导学生去研究,可以很好的达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真瑞.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J].学理论,2011(31).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之“问题教学” 篇8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 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造一些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 有所联想, 萌发出科学问题;或创设一些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 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于怀疑, 不怀疑就没有问题, 不怀疑就不见真谛, 只有质疑才能求异, 才能另辟蹊径, 勇于创新。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基于以上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理念, 在专家的指导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 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获得成功, 学生要有成效, 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学习, 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 而且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 自强不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满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提高教师提问水平
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 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呢?
1.要有目的地提问。有的提问是为了检查或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 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些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 能不能说“高温物体的内能多, 低温物体的内能少”呢?“内能多的物体热量多, 内能少的物体热量少”呢?有些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比如讲完一个题目, 启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提问, 也可以对题目作引申性的提问, 也可以逆着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提问。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就是要充分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从而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个别学生的回答, 而要考虑全班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得好, 则老师要考虑其他学生是否理解该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 则老师要考虑这种错误是否在班级中有代表性?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摸清楚了, 才能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合理设计问题内容
高中学生精力旺盛, 求知欲很强, 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运用, 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他们就会困惑, 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问题, 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物理新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全面挖掘,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时, 为了让学生搞懂能量的转化,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非均匀的磁场中, 线框的摆动为什么会迅速变慢?”“电度表在电路工作时转动, 电路停止工作为什么转盘迅速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刺激了学生, 他们都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机械能少了, 转变成电能了;有的认为安培力没有做正的功, 做负功了。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发展了思维。
三、在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使物理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就能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 使其具有新异性和启发性。在学习活动中, 有些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没进行分析就形成认知障碍, 如果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科研究的方法, 就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形成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
四、问题教学遵循的几点原则
1.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 那么当他们遇到变化的问题时, 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不同的物理过程, 让他们尽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物理教学中, 发扬教学民主精神, 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实现共享、共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等,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素描教学研究 篇9
一、临摹与速写
临摹即是照着别人的作品去描画。临摹的过程是从平面到平面, 为此, 对于绘画的初学者, 比较容易掌握。素描作品临摹的题材相当广泛, 大致可分为静物、人物、动物、风景等。通过一定数量的临摹, 可从不同的作品中学到多种表现技法, 积累绘画经验。自古以来, 许多大师都临摹过前人的大量优秀作品, 如达·芬奇曾经说过:“画家应当通过摹写出自名家手笔的素描来训练自己的手”。临摹并不是简单地照着别人的作品一张张地去描绘, 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训练。古人讲究“道术”, 这很适用于素描临摹的训练。素描临摹的“道术”分为两个层面:在临摹的过程中, 既要仔细体会画家的心境, 又要认真学习画家的绘画表现形式。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统一, 做到形神兼备。
速写是素描的一种简单形式, 在最短时间内, 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工具, 用高度概括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速写对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 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 可能要涉及很多学科, 如美学、构图学、透视学等, 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素描的本质, 那就是造型, 无论是具象造型还是抽象造型, 都是绘画的最基本语言。速写即是用最简捷的方式来准确表现物象, 这也是素描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次, 速写帮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的画始于正确的看, 只有看得对才能画得对。不少学生画素描, 看哪, 画哪, 顾此失彼, 结果是陷入众多的局部当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在素描训练的过程中缺少速写的辅助训练。速写即是通过用整体的观察方法, 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和形体比例关系 (这也是观者对物象的最初感受) , 来培养学生对画面的掌控力。最后, 通过速写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对线条的运用。线条的类型分为很多种:如直线与曲线, 粗线与细线, 长线与短线, 连接线与断线, 重线与轻线等, 这些都是素描的最基本手段。如:画家包罗·荷加斯常用概括且多变的线条, 去处理纷繁复杂的场景。在他的速写作品中使观者能深深感到线条的美感和韵律。
二、写生
素描写生是直接对真实客观物象进行的一种描绘, 在某种意义上讲, 是从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一种转换, 比临摹难于掌握。素描写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主动性, 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 画者并不是被动地跟着客观物象走, 而是要能动地运用各种绘画语言、表现技法去组织画面, 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说, 每一次素描写生都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素描写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几何形体写生
几何形体写生以简单的造型, 清晰的明暗, 洁白的质感成为素描写生中基础的基础。早在19世纪, 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保罗·塞尚提出, 画家应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把握其主动性, 深入观察物体内部的运动结构, 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 即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绘画语言表现具象的客观世界, 使画家掌握了绘画的主动权。简单几何形体大致可分为: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通过几何形体的写生训练, 学生至少要具备三方面能力:首先,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画, 摆脱“看形不画形”的误区。作画时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从形体结构出发, 并熟练掌握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素描中的三大面、五大调) 。其次, 通过单个几何形体训练, 使学生认识到结构是形体的骨架, 具备造型的基本塑造能力。最后, 通过多个几何形体训练, 使学生掌握形体与形体间的空间结构, 做到绘画时能从关系着手, 加强对画面的整体驾驭能力。
(二) 静物写生
素描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研究性素描与表现性素描、结构素描与全因素素描。静物写生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正式静物写生前, 有必要加强一下结构素描训练。结构素描基本上抛开光源与色调对物象的影响, 强调物象的形体结构与绘画语言自身的重要性。经过相当数量的结构素描训练, 以便学生在面对复杂静物时, 能具备一定解构能力。静物写生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具体体现在以下: (1) 让学生参与到静物的设计当中, 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 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观与创造力。静物的摆放很有讲究, 可从构图学的角度渗透一些美术基础知识。 (2) 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不同肌理的静物写生训练, 能自如地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去塑造玻璃杯、陶瓷罐、白钢水壶等, 并从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 (3) 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解决学习素描的一个难点, 养成从整体到局部, 再从局部返回整体的绘画习惯。 (4) 掌握画面组织的基本原理。如:画面中的主、次关系;色调与情感;比例与分割关系;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均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几幅静物素描作业能办到的, 要遵循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小珩.美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吴猛, 赵正明.透视学.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3]吕洪仁.石膏写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4]凡飞.素描.上海画报出版社, 1997.
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学研究必先行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研,三结合,三注重
搞好中职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 就能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使教师成为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那么, 如何抓好中职学校的教研工作呢?笔者谈谈对中职学校教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抓好教研工作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要结合教师实际
教研教改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研教改的成败。有些教师认为, 教研教改是高等院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的事, 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子, 对教研教改产生一种“神秘感”, 敬而远之。为了消除对教研教改的“神秘感”, 明确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教研组应针对不同的教师分析其原因: (1) 要端正对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的正确认识, 彻底改变那种认为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是搞花架子的错误认识, 从周边实际出发提高自身技能、知识, 端正态度。 (2) 要增强信心, 锐意进取, 从多渠道、多角度借助有益力量, 来提高自己工作绩效。 (3) 有的教师想搞教研不是怕失败受挫就是怕被人讥讽, 举步维艰。 (4) 有的教师对进行教研工作的时间缺少“挤”劲, 教研工作要求教师更多的抽出时间, 搞教研、做总结, 多读书、多做笔记, 多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针对这些原因, 教研组就应做到因人而异、帮助教师克服重重困难, 明确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二要结合教材、行业实际
搞教学研究离不开教材, 各教研组一定要加强集体备课研究, 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特别是中职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动手实作能力的训练, 教师必须对实作对象内容、实作内容的行业要求、实作时间、实作地点、实训设备、实作方式方法和实作评价有明确的把握, 才能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要求教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综合, 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 深入行业调研, 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充电”,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科领域内才能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才能给学生自主操作、钻研提供机会和空间。根据中职教育现状, 只有教师对教材和行业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亲历实作, 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三要结合教改实际
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实验既能保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又能为深化教改指明方向, 实验项目的确定既要立足当前, 克服教育、教学弊端, 解决实际困难, 又要着眼未末, 使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保持实验的超前性。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除贯彻实施相应教改策略外, 还注意了教改工作中的细节, 注意收集平时教育教学的疑难杂症, 选择一些小的研究专题, 在取得“点”上的经验外, 力争在“面”上推广应用, 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推进提高。
二、抓好教研工作应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际效果, 力戒形式主义, 不为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每开展一次都应有新的收获。应适当改变形式, 采用多种样式如优质课、达标课、说明、专题讨论等活动, 充分调用教师的积极性, 每次活动的开展, 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题的选定, 二是中心发言人的选定, 三是教研活动的设计。应改变那种片面性、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浮而不实的弊端。另外, 教研活动不仅限于校内, 应“走出去”、“请进来”, 请专家或优秀教师献课、办讲座等, 以此形成教学研究之风气。
二要注重实用
每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应对教师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有指导作用。 (1) 学习交流。组织教师学习新标准、新观念、新教法, 让教师把握教学的指南, 弄清各阶段的教学任务, 各章节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做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时、每一作业都有针对性、实用性, 并能依据学生特点和差异的不同, 而选用不同的方式指导, 提出不同的要求, 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 以达到相应的水平。 (2) 钻研教材教法。各教研组通过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以不同的形式对教材作深入研究分析, 让每位教师对章节内容、重难点及突破、实作方法和要求、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这样, 既可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又可以减少教学教法中的盲目性。 (3) 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各年级学生特点, 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 集中每个人的智慧, 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难。如在一次教研会上, 有教师提出“普遍中职学生对所讲述的内容不感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则对教法改进、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出了新课题, 大家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最终改变现状。
三要注重创新
搞教育科研放一枪换一个地方是不可取的, 但是不知道变换也不行。社会、环境、形势、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学校也根据研究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以及碰到的新问题或新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甚至根本性的转换, 重新定位研究目标及方向, 以便形成新的学术兴奋点和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
三、抓好教研工作应实现“三个提高”
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学校应千方百计创造机会, 为教师搭台唱戏, 促其成长。一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既要学习掌握教育理论和实作方法, 又要不断地了解教改信息;既要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 又要学习同行的成功做法。二是努力提高教师调查研究能力。要善于发现教学领域内的新问题, 及时进行研究, 这样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就能常搞常新。三是提供机会让教师走进行业调研。走进行业掌握实际用工情况、掌握生产线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掌握生产操作规范和安全, 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生命线, 这样教研活动内容才不会凭空意造, 才能明确的指示航标。四是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及开展教研活动后的经验体会要善于总结, 要掌握写作的一般知识, 更要在实践中反复练笔, 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又为学校工作留下了印记。五是提供一定的教研活动经费。对教研活动的评价、教研课题和教研开展及成果应用才会有活力, 一定程度提高教师教研竞争和参与热情。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到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新理论、新学科不断涌现, 反映到教育中来, 因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才能不被落伍、淘汰。然而,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各教研组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朴实的教研活动, 统筹安排工作时间, 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 又要看到长远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吸纳新知识、新理念,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向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看齐。
三要努力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是为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服务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发展, 也应该落脚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策略层面上, 故教研组必须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树立科研提质、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有了质量, 才有效益;有了效益, 学校才兴旺发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研究 篇11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的研究,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09-0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分享下。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例如: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篇12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
1. 教师文化素养不够
教师, 特别是语言科教师的文化素养,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目的兴趣、知识的掌握、整体教学效果乃至学生的综合发展。现今许多英语教师仍存在知识结构缺陷, 自身文化素养不高, 难以将英美的文化意识、文学修养带入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对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 但自身缺乏文化综合素养, 又缺少培训学习的良好环境, 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弱
对英语教育的重视,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下国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对国际文化知识的渴求。教材编写中, 若不考虑国外文化因素, 单纯传授语法、词汇等机械知识, 于真正的国际沟通交流无益。但我国现在通用的英语教材, 存在着明显的语言与文化割裂现象, 很少真实反映国外的文化背景、人文素养、风土民情等文学性因素, 单纯为语言而语言,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 教学手段落后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式互动教学。在教学实际中, 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条件, 鼓励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家校之间互动, 才能更好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对部分教学课堂的实际调查发现, 传统型教学方式和手段仍主宰着英语教学。在应试化教学依旧盛行的情形下, 教师注重于语法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渗透, 内容上局限于课文, 教学手段侧重于以往的传教式教学, 忽视现代传媒使用, 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墨守陈规现象严重, 更是极少渗透跨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得不到培养,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偏重不尽合理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需要多读、多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而不应偏重于语法知识、词汇等常规性考试项目, 在词汇等的学习中, 融入情境的渗透式教学也是效果最佳的。现在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将精力偏重于考试内容, 重考试、轻素质, 重语言、轻文化。英语教学中, 应尤其注重文化要素, 从文化背景、习俗、节日、社交礼仪等方面入手, 逐步引导, 培养兴趣。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 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文化规约下的言语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英语教学中首先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将文化融入语言教学, 文化知识与所学内容保持高度相关性, 使语言教学、语言技能学习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
(2) 差异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 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并不意味着要学生全盘西化。文化具有共通性, 亦有其不可忽视的差异性。英语教学中, 本土文化的基本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中外文化的差异对比分析, 运用本土文化更好吸收理解国外的文化元素, 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学习不便, 以文化素养发展为契机, 带动语言教学发展。
(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英语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用性意味着英语教学中不应单纯关注考试内容、考试成绩, 所传授的文化内容应考虑学生所学语言内容、日常交际乃至学生今后职业规划,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有较强动机, 产生足够兴趣, 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形成良性循环。
(4) 趣味性原则
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语言学习, 重在应用, 难在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学习若只是单纯说教, 便会枯燥无味, 毫无兴趣可言。因而,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给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奖励、情境式教学、合作学习与良性竞争等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寓教于乐, 做到事半功倍。
2. 基本方法
(1) 直接讲解法
直接讲解法是最传统、最直接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基本知识, 如语法、词汇, 对学生无法理解的文化现象, 如典故、习俗、礼仪等进行直接讲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加强文化意识, 提升交际能力。如What he has given you is a Greek gift中“a Greek gift”出自于荷马史诗, 指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伊木马”, 意思是“带有险恶用意的礼物”, 相当于汉语中的“糖衣炮弹”[1], 直接讲解效果最佳。
(2) 情境教学法
缺少跨文化交流学习氛围是制约学生高效学习的障碍, 只有为学生创设实际交流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才能更好理解问题,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角色扮演, 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亲身感受跨文化交流氛围。角色扮演之前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学习中的交互合作交流, 这样参与或不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都能从所营造的良好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学习乐趣, 直观感受文化氛围, 培养文化素养。
(3) 文化差异对比法
对比法是教学中常用方法之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比尤为重要。中西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学生较为熟谙中国文化, 而西方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习俗等几乎是其知识盲区, 因而, 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 使英语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同时可以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清晰理解。比如, 有人打了个喷嚏, 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 “有人说你了”, 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 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2], 这便是文化差异。通过对比学习, 不仅能增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亦能加深学生对本土和外来文化的理解。
(4)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 是指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或任务, 对问题做简单陈述, 形成假设, 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 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点评后, 学生再次探究, 不断完善, 依此循环。比如, 一位高中社会科学教师运用这种策略教授“革命”的概念, 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3]。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严密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对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形成清晰认知, 培养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1. 培养文化意识, 实现文化理解
(1) 树立文化观, 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与多元文化交际能力
正确的观念才能正确指引行动, 教师只有培养文化意识, 树立文化观,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多元文化的交际能力, 才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观念潜移默化渗透给学生, 实现教学目标与理想。
英语教师, 首先应反省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是否得当, 反思以往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有没有加强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的引导, 是否注重提醒自己在两国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学习基本语言知识并引导学生。其次, 在终身教育早已成为共识,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 英语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学习, 尤其是学习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 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与文化内涵, 更好把握教学进程, 将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更好地融合, 适应跨文化的教学要求, 提升英语教学中的敏锐性、正确性、科学性。
(2) 加强文化信息输入, 有计划地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最终目的, 提升自身素质的旨归在于将文化信息以正确渠道输入给学生, 为此必须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文化教学, 提升英语文化教学质量。
教学中应注重互动, 可以建立英语学习互助组, 确定文化主题, 各小组协作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后汇报成果, 参与评比, 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充分合作与良性竞争不断提升学生总体的文化素养, 并以此带动语言学习, 实现共赢。教师应紧贴教学内容, 对文化要素加以介绍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如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典故习俗、电影习俗等, 适当引导介绍后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不拘于固定教学内容, 利用多方资源, 加强文化信息输入, 有计划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2. 改进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多种资源
(1) 合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
网络多媒体资源早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网络中的大量教学资源如能善加利用,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影响重大。利用网络技术, 可以方便快捷灵活地实施文化教学,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增加知识, 开拓视野, 使文化教学更具操作性。
通过互联网技术,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还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学习心得, 共同进步, 提高学习兴趣;利用投影仪等技术资源, 可以为学生显现最直观信息, 对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十分有用;通过影视艺术的赏析, 可以寓文化教学于休闲活动中。通过对诸如《走遍美国》等作品的欣赏, 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对《音乐之声》、《乱世佳人》等经典作品的欣赏, 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又可对异域文化的历史等有一个深刻清晰的感知, 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有效利用外教资源
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资源也不断丰富, 在很多学校聘有外教。外教的存在本身就为英语文化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他们本身也希望与中国师生有更多合作交流, 了解中国文化, 融入当地生活。因此, 学校、教师等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开展结对子、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可以打开心扉与外教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学生也应该通过英语角活动与外教展开对话交流和生活上的互帮互助, 传播本土文化、学习国外文化, 提高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3. 巧用文化导入,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 定期举行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专门针对某主题的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展开讲述, 使学生对该主题文化知识在短期内有一个飞跃性提高。教师对文化专题讲座应有充分准备, 力求使其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 要采用最科学的调研方法, 汇集最前沿研究成果, 能将自身的学习经历等加入到讲座中, 图文并茂, 学生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文化专题讲座是将分离的信息系统整合化的过程, 所选内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 不同的学生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 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文化专题讲座可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提高学习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点, 不断提高其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常举办文化沙龙
文化沙龙的主要特点有定期举行, 时间场所不限, 形式不限, 自愿结合, 自由谈论, 各抒己见。导演马小钢曾这样评价沙龙:沙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神交场所, 沙龙可以解疑释惑, 也可以培育思想, 提出新问, 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充满了智慧的碰撞, 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交流[4]。
英语文化教学中需要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才能打破传统窠臼, 发展创造性思维。英语文化沙龙, 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形式的羁绊, 可以使师生展开随意的交流, 无意中触动神经知识末梢,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改进课程内容, 知识理解并重、语言文化共存
传统的课程文化内容, 也需要加以关注, 做到知识理解并重、语言文化共存。文化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广泛多样, 历史、地理、文学、习俗、生活方式等都需要涉及, 贯彻文化导入教学, 才能形成学生整体文化概念。教材的选择应慎重, 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 最大限度减少教育不公。学习中, 不仅应重视具体的知识与行为, 更要重视文化现象的理解, 实现文化事实与文化价值、文化的典型性与多元性的多重重视。要实现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筛选, 不仅要选择具体的文化现象深入了解, 更要对这种文化深层反思与理解, 了解其中的宗教含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寓意[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对语言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民情、社会习俗等, 不仅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更能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与内涵。认识到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采取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 并从文化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切实改进和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洁.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策略浅论.民族论坛, 2006 (10) .
[2]于明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科技信息, 2010 (13) .
[3]孟凡丽.文化适应性教学探析——以美国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1) .
[4]黄晶.让文化沙龙点亮思想火花.海南日报,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