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意识

2024-06-03

教学研究意识(精选11篇)

教学研究意识 篇1

学校体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基地,也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强健体魄的重要场所,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能够愉快健康的生活下去,以旺盛的精力为社会做贡献。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必须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1 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是国家对高校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同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相一致,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同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相一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祖国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甚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体质虚弱、肥胖等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当中。[1]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树立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坚持锻炼,强健体魄。大学生在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那么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就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爱好。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大学生爱上体育。在长期的锻炼中,大学生也会逐渐爱上体育运动,也会拥有自己所擅长的体育项目,甚至大学生会因此与体育运动结缘,走上专业的体育竞技之路,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强悍的心理素质。[2]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身体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此同时,独立自主的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也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大学生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的现状

在中学时期,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日复一日的沉浸在题海当中,导致了对体育锻炼的忽视。绝大多数中学生欠缺必要的体育知识,没有掌握熟练的体育技能,没有树立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念,体质偏差。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压力较少,丰富的体育活动带动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依旧不具备良好的健身习惯,亚健康现状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会开设一些课时并不是很多的体育课,学生在这一阶段,受到毕业、分数的压迫,往往并不是特别情愿的参与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到了大三、大四两个阶段,由于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很多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快速下降,甚至很多大学生为了忙于升学、考试而放弃了体育锻炼。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承认其参与体育课程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分数的压力,自己并不喜欢体育锻炼。

3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1)转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和体育锻炼存在严重的认识偏差,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所谓的健康就是没有病,体育锻炼其实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把有限的生命应用到体育锻炼上就是一种浪费,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放弃了体育锻炼。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就是其他专业课程的调剂,上累了专业课,可以上一上体育课,放松的玩一玩就可以了,体育课不同那么用心的对待,只要考过了就行。这些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体育是一门科学,如果大学生能够科学的、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就能够良好的刺激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够促进大学生体内的血液循环,能够使大学生的记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不仅如此,如果大学生能够长期的坚持体育锻炼,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降低感冒率。正因如此,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锻炼意识和健身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将学习与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着重注意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当予以体育课程高度的重视。然而,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教师只专注与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忽视了个性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只有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学知识,学生才能够在毕业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实际操作知识,例如: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做,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进行体育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之前还应当做到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3)从美育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

所谓美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树立正确审美观。人的精神风貌和风度修养以及气质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姿态动作体现出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锻炼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变化,使学生的形体逐步向健美和协调的方向发展,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爱上体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的目的。现如今,很多高校大学还是在追求心灵美、情操美的同时也在逐步的最求身体的健美。

(4)通过媒介宣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与锻炼意识。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观赏异国之外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欣赏更多的高、难、惊、险的运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会充分的调动起来。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大学生很难在体育课程中全部掌握体育知识,所以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通过听广播、看报纸、看视频等形式获取相关的体育知识,能够了解体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情况的宣传,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的体育活动,积极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开展。

(5)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加大招生力度,大学生人数越来愈多,但是,体育健身设施却没有增加,也是就是所体育设备的数量与大学生人数的数量明显不成正比,与国家明确规定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4]体育器材不仅数量不足,种类也很贫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调动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条件,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优胜为主要目的。体育运动的内容是体育项目,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根据体育要求,进行相关体育运动的比赛。因此,可以说体育运动一方面推动了群众型体育活动的而开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激烈的体育竞赛,以此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

4 结语

总之,体育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各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玫.我国高校领导干部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2]曹素芳.高职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91-95.

[3]靳晴.东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33-134.

[4]胡海鹰.体育健身与科学锻炼[J].贵州体育科技,2005(2):15,16-18.

教学研究意识 篇2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政党建设

5、毛泽东、邓小平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贡献

6、国外政党的意识形态分析

7、翻译与意识形态

8、文学与意识形态

9、审美与意识形态

10、广告、艺术与意识形态

11、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12、全球化与意识形态

13、国外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哈贝马斯、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诺斯、齐泽克、曼海姆)

14、网络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15、意识形态与法律

16、教科书(课程)的意识形态化问题

17、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

18、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分析

19、意识形态与新制度经济学 20、加入WTO与我国意识形态问题

21、信用意识形态

22、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23、基层组织的意识形态建设

24、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25、农村(农民)意识形态

26、意识形态与经济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

28、苏联意识形态问题

29、经济特区意识形态问题 30、意识形态管理

31、生物学与意识形态

32、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著作:

1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平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者)

2、意识形态(第10版)——起源和影响

(美)利昂·P·马拉达特 著,张慧芝,张露璐 译/2010年04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作

者:(美)马尔库塞(Marcuse,H.)著,刘继 译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4、意识形态(第二版)——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作

者:(英)大卫 著,孙兆政 等译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5-1 5.、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政治译丛第三辑作

者:[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 著,袁久红 等译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1

6、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作

者:俞吾金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8-1

7、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作

者:(英)汤普森(Thompson,J.B)著;高铦 等译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2-1

8、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全新译本)作

者:(德)卡尔·曼海姆 著,姚仁权 译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9、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作

者:石本惠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6-1

10、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作

者:韩振江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11、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作

者:郑永廷,江传月著

出 版 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12、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作

者:牟成文 著 出 版 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1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作

者:赵德江 著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1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作

者:赵继伟 著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2-1

15、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作

者:张才国 著

等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1

16、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作

者:徐海波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17、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作

者:黄传新,吴兆雪 等著 出 版 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5-1

18、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作

者:张骥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2-1

19、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作

者: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20、意识形态与外交博弈——兼论中美关系的政治文化逻辑作

者:姜安 著

出 版 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1

21、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

者:王晓升 等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22、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作

者:杨立英,曾盛聪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1

23、意识形态与课程——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作

者:(美)阿普尔 著,黄忠敬 译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1

24、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作

者:袁铎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25、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作

者:陈亚杰 著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26、意识形态新论作

者:童世骏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1

27、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作

者:张一兵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7-1

28、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作

者:朱晓慧 著

出 版 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3-1

29、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作

者:(英)拉雷恩(Larrain,J.)著,戴从容 译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 30、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作

者: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9-1

31、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 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作

者:叶晓璐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32、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编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33、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作

者:方珏 著,俞吾金 主编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34、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作

者:(英)富勒 著,刘钝 译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3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作

者:杨河 主编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36、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

者:郭明飞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37、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丛书作

者: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38、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丛书作

者: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39、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及其翻译研究作

者:孙志祥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40.“大道理”的逻辑力量-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精神支撑力的逻辑探索作

者:凡奇 等著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7-1

41、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作

者:(澳)文森特 著,袁久红 等译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42、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作

者:石国亮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1

43、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作

者:田改伟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44、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作

者:吴江 著 出 版 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1 45.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作

者:梁建新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7-1 46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作

者:陈晓明 等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47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作

者:林少雄,陈剑峰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安全意识;健康发展;安全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全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生活中,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可以说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所以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幼儿生长发育不成熟,协调性不强

3—6岁儿童的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未成熟阶段,其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幼儿动作的灵敏性的协调性不强,往往动作不稳,例如幼儿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往往会出现避让不及时的情况或是走路过程中跌倒或是不小心弄伤自己也是时有发生的情况。

2、幼儿园对孩子过度保护

幼儿安全问题一直是幼儿园教育重中之重。而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限制幼儿的很多活动,比如减少或取消大型的户外活动,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即使课间也禁止嬉戏打闹。为了追求幼儿身体上的安全,限制了幼儿感知觉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幼儿自信、独立性、自主性人格的形成。

3、幼儿安全知识缺乏,无法预见行为后果

幼儿缺乏生活体验,很多时候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例如小朋友一起玩跷跷板,其中一端的小朋友,会自己突然走开。而且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活动欲望强烈,而幼儿由于安全知识的缺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家长在生活中过分溺爱

现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家长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会摔倒、磕到,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说:“别跑,危险!”等,往往在孩子没有明白哪里危险的时候,就已经被家长强行制止了,家长对幼儿的保护近乎达到了神经质的程度。家长的过分溺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这样势必让孩子对安全缺少认识。

二、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主要内容

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是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既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提出如下安全自护的内容:1、知道自己的幼儿园名称、父母姓名、电话号码、住址,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出现问题时要主动告诉老师或是家人。2、上下楼梯过程中不打闹,学会靠右行走,不乱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3、不能将异物放到耳朵、鼻子、口里。不接触危险物品,不去危险的地方。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与求救,不玩危险游戏,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4、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结构、功能,掌握简单的保护方法,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和老师或是父母说,配合治疗。5、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安全门”的作用。6、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7、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等。8、发生火灾、烫伤、雷电、地震、洪水等意外事故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自救训练,知道119、120、110等急救电话。

三、开展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我们都知道幼儿由于年龄小,其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首先要让幼儿明确日常生活中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经过不断的强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因此,教师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外,还要经常提醒督促和检查,时时利用适当的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树立。

2、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渗透安全知识学习

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有效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活动《我认识的交通标志》出示交通标志,请幼儿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外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其含义,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或是让幼儿观察教室内环境,寻找安全隐患。让幼儿说一说:有哪些东西可能会造成危险?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思考问题,掌握安全知识。

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我们可以把安全教育与游戏融合在一起,更多地与生活相接合,让幼儿在玩中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创设一系列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音乐游戏《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活动中,让幼儿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幼儿知道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从而有效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4、通过模拟训练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全意识培养中可以利用电视新闻或报纸中有关安全事故的报道,对孩子进行直观地教育,结合了活生生的画面,告诉孩子们不注意安全的结果有多严重,孩子的印象会很深刻。另外,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模拟训练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例如进行“火灾发生时的模拟训练”,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在关心、呵护幼儿的同时,应防患于未然,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范军英.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J].学周刊,2011(31).

[2]季红平.试论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題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2(41).

教学研究意识 篇4

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关系

根据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信息系统, 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两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 (例如儿童掌握本族语) 或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 听、说、读、写等每一种言语技能都是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理解和记忆。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包括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以驾驶汽车为例, 懂得交通规则、了解汽车上各个部件和开关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仅仅掌握这些知识还不能驾驶汽车, 还必须通过经久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能。由此可见, 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 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 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 不能以掌握知识代替技能, 言语技能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 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四种。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 明确指出,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言语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由此可知, 英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掌握语言知识和单纯强调重复操练各种言语技能, 同样是不适当的。

二、课例分析

现以选自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学生用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对话 (略) 为例, 对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技能训练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该对话的题材为校园生活, 包含六个新单词和短语, 语法项目为一般现在时。

教学设计一:

1.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eacher.

3.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us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used in the dialogue.

4.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6. Check a few pairs’reading.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when it occurs.

7.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written exercise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教学设计二:

1.The teacher prepares a gapped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missing.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3.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4.Check the missing par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5.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6.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mitted) are true or false.

7.Answer the question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8.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or offer help if necessary.

9. Get a few pair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10. Pair work:Talk about your school life.

分析:

教学设计一重视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教学活动以朗读、讲解、翻译、笔头练习为主, 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技能训练, 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 但缺乏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教学设计二中, 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 突出技能训练, 学生有较多的语言练习和实践机会,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说明教师有较强的言语技能训练意识。同时也重视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 显示教师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但对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处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单纯讲解与传授语言知识, 防止教学活动学术化

外语教学最忌烦琐的讲解或满堂灌。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过多的讲解不仅收效甚微,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 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 坚持交际性原则。

(1)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而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2) 精讲多练, 融语言知识教学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听、说、读、写既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 直接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则不需要讲授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而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 就有需要和可能讲授语言知识, 但对语言知识必须精练地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语言知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如果脱离了材料和语境进行孤立的教学, 学习者要么容易遗忘, 要么难以理解, 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言知识最好结合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并创造必要的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

(4)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满堂灌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提示、注意、观察、发现、猜测、分析、归纳、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把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的过程也变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2. 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语言学家根据儿童轻而易举习得母语的现象提出了“习得”理论。简单地说, 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 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理论的出现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习得的环境, 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现象大为改观。

然而, 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英语国家进行, 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毕竟有限, 单凭课堂教学, 学习者难以完全正确习得语言规则。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 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通俗地说, 语言知识的教学是“会不会”与“对不对”的训练, 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即席反应训练, 亦即熟练度的训练。教授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对比和监控, 有利于加速言语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盲目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3.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把握好纠错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不同学派, 对待学习中错误的态度从来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者强调有错必改;认知论者却不主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加纠正。因此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要么见错就纠, 强调语言训练的精确性;要么对错误无限宽容,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两者都有道理, 但对不同的错误还是应该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accuracy) , 包括基本的发音技能、词汇的基本用法和基本的句法结构等。这一阶段应该重视纠正错误, 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正就比较困难。而且, 这样的纠正并不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在情绪上会有一些影响, 但只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会理解教师的纠错对他改正错误有利而表示欢迎。相反, 在技能训练阶段, 尤其是在训练学习者连贯说话、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fluency) 的时候, 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即使语言中有些错误也不宜打断予以纠正, 必要时可在事后指出。这样是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 主动参与。因此,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加以分析判断, 正确把握纠错时机,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讲”和“练”的矛盾, 才能搞清楚“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言语技能训练,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出版社, 201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剑平.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优化游戏教学 培养自主意识 篇5

1、重视幼儿动手能力

现代儿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作是建构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天生好动,在游戏中会产生积极情绪,而积极的情绪是学习的推动力,使其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要在游戏活动中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动手的机会与条件,如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活动。在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我觉得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如在活动区域中要根据小班幼儿对活动过程感兴趣的特点,提供足够数量的同种材料,让幼儿学会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到中大班,幼儿逐渐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就要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搭建,激发丰富的建构主题和情节,既培养幼儿的建构能力,有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活动区的活动质量受诸多因素制约,但投放材料的作用不能低估。当幼儿一走进活动就能产生不可抑制的兴奋情绪和操作欲望。这就是要投放材料所起到的首要作用,幼儿发展是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如孩子们喜欢的“穿珠”活动,珠子的孔要有大有小,穿珠的绳子要有粗有细,有软有硬,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某一阶段幼儿的兴趣增加或更换活动材料,以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情绪智力的发展

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其情绪变化往往受到游戏活动的制约,幼儿情绪常是随着游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游戏活动通过假设情境可以培养幼儿丰富的情绪体验。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情绪智能具有独特的作用。参与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但游戏的兴趣性却能使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和规则的要求,无形中接受了外界对自我的约束。如娃娃医院“医生”和“病人”都需要有很强的自控力。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毫不保留地、自然地表现在其他游戏中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纠正错误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从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入手,努力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的大胆游戏与想象,鼓励孩子积极提问与创新,并与孩子们经常进行交流与评析、倾听孩子的观点来丰富游戏环境与材料,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原有的角色,变成孩子们游戏的伙伴,生活能力的锻炼者,自信心的培养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克服困难的支持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新发现的赞美者以及幼儿创造性萌芽的发现者,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促进幼儿自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完美人格的发展。

3、挖掘幼儿创造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潜力

结合不同年龄班的实际状况,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班到大班每个孩子所处环境不同,结果导致了创造想象程度的差异。我建议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小班幼儿想象力发展水平很低,我们应从记忆表象的积累入手,启发幼儿多看、多摸、多动,积累感性经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创造的潜能也再提高,为此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变式,启发幼儿发散思维,促进其创造想象的发展。中班阶段是创造潜能发展的最佳阶段,思维最活跃,没有思想负担,如在游戏中发现一幼儿玩积木的专注场面,三角形积木做水龙头,长方形积木做香皂,给布娃娃洗澡、洗头,十分认真,还有将圆形积木当苹果、饼干等食物喂布娃娃吃,这种想象以物代物的做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萌芽,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保护。大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将游戏赋予一定的情节。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新异性均明显发展教师应不断给予引导,例如在表演区中,幼儿可在那里自由挑选不同的服装、頭饰,进行表演。怎样表演由他们自己创编“台词忘了”互相提醒、暗示,表演过程中也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在表演中,幼儿始终保持自然的心态,能充分体验和感受游戏的快乐,促进创造性想象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另外设置疑难游戏情景,也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能使幼儿主动克服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在游戏小结时可使全体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以后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在游戏中,老师以角色的身份提出问题,更能使孩子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4、让幼儿自主选择

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动脚准备游戏材料,自己确定所扮角色,以内容、材料到玩伴完全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搭配。而小班幼儿游戏能力较低,往往不会明确提出游戏主题。这时,我们就用参观、谈话、建议的方式,让幼儿不断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如:“娃娃家”的游戏、“食品店”的游戏、等等。当确定某一主题后,立即与孩子们商量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准备,让幼儿在互相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自己或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这样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决定所要扮演的角色,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手里,孩子的内心感受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县小学幼儿园 江苏】

教学研究意识 篇6

首先, 增强了问题意识。国际论坛始于2001年, 这十年刚好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时期, 面临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国际论坛正是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如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问题、和谐文化建设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 推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 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 增强了国际意识。通过国际论坛, 一方面将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放到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邀请国际上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共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这样, 对问题的分析, 视野更开阔, 研究更深入、透彻。在这一过程中, 增强了我国学者的国际意识。

第三, 增强了地方意识。我国高等学校除少数由国家部委领导外, 绝大多数的管理权在省、市。市场经济是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为地方服务, 同时, 高等教育研究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十个省、市联合举办, 这些省市的领导, 有的是省长、有的是市长, 他们亲自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笔者多次参加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示。以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例,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理念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方面笔者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发言;另一方面, 在研讨中受到了启示, 如高等教育理念创新要考虑知识社会的形成, 我国战略发展中“主体功能区”的建立等社会环境变化;日本学者从国际上看我国的素质教育, 提出要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并探索如何形成自己的课程模式, 以适应国际化的诉求;探索高峰体验课程、批判性思维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等等。这些观点、见地都十分深刻, 我多次给我的研究生介绍这些启示, 让他们分享这些体会。

愿今后国际论坛更加重视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地方意识, 祝国际论坛越办越好!

对“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论坛”的追忆

李延保

(中山大学教授)

自2001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举办一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确定一个主题, 吸引国内外高校领导和理论研究专家进行高水平研讨。这使中国高校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真正走到一起, 共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事, 研究对策, 从实践上升到理性, 用理论诠释现实;共同分析时代背景, 凝练核心理念, 探讨实践途径。

2004年,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的第四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其主题是“特色、个性与人才强国战略”。论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研究专家学者。远清会长、启迪副部长出席了论坛并讲话。论坛结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核心, 分析了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改革途径。其中, “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发挥个性、服务社会”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年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新的快速发展和成绩,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描绘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多样化、多元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成为这一历史阶段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办学特色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也是体现学校被社会认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要建成高等教育的强国, 不仅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更要有大批被世界同类高校认同的具有特色的各个层面上的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必须培养各类人才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需求, 在人才结构层面上, 既要培养能参与“上天入地”的高端科技人才, 也要有解决攻克技术难题的一线专门人才;既要发现能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人才, 更要培养大批适应我国先进创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中国的大学不仅要填补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的所有空白, 也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每所大学都应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培养具有特质的人才。

教学研究意识 篇7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的高校教师, 则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有更高的要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 就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审格, 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党员, 而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 就要确立一种常态的党员政治观念, 这种观念将伴随一生, 考验你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有鲜明政治事非观念, 坚定的政治立场, 判别事非对错的能力。高校教师总是站在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最前沿,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事物总出现在面前, 而且面对的都是多项选择, 如何仔细斟酌筛选出正确的适合需要的答案, 是一名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抉择, 而一但选择错误, 不只是本人犯了错误, 而会引导无数的学生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 本人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几年很多高校经常爆出某某教授在课堂上, 面对学生,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出反党叛国、分裂国家、污辱大汉民族的言论, 且不探究这些人的政治目的,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就难以想象, 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出校门的、正在求知成长学生, 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他的对错, 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误入岐途?所以, 党员教师的政治观是多么的重要, 不只本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而且本人有责任把所带的学生教育好, 养成好,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及明辩事非对错的能力。

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 要有全局意识, 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念。每一名高校教师可能教有自已所精的专业、所授的课程, 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不拘泥于所学所限, 不束薄于所教, 党员教师应树立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全局, 将本人的眼光放远, 不断创新, 这是一个党员教师就具有的观念。过去一生只与书为伴,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书呆子人才, 已经不适应当念社会, 中国文人历史上经常多磨难, 这与他们没有上述意识眼光是有关系的。纵观历史长河, 能从当时社会脱颖而出, 或有所建树的文人, 无不在意识观念上超人一筹。教师本能就是文化知识的象征, 能将天下、国家、人民装进本人肚里的文人, 总能学术里是专家, 政界里是精英, 本人在任何环境里, 任何岗位上都居于领袖的位置, 这样的党员教师总能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流, 并且有无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 他本人的理念也会影响后世, 广为传颂, 为世人称道。党员教师的这种观念形成, 也将使自已受益, 人民之幸, 国家之福。

党员教师要有积极进取,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求知教学观念, 在本人所谋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能手, 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大学教师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 首先是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 传授专业技能, 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长期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研究, 很多教师在学术能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 这与他本人这种进取求知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具备这种精神教师, 总能在行业里出类拔萃, 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创造出巨大的有形无形的财富, 这就是发挥的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是一名党员教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也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其次, 党员教师形成这种敬业精神, 也会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言传身教,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会成为学生的示范教材, 影响学生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具有忧患创新观念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都是中国历史有为文人的真实写照。而今, 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 是人民的教师, 不只能日夜对照课本, 站在讲台, 要有天下兴亡, 教师责大的观念。有了这种意识观念, 每名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创造出造福后人的理论成果、科技技术, 以及培养出众多技能精湛的工作者。创新是国家与社会的生命力, 新理论新知识的出现的创造, 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国家才能树立于强民族之林, 而作为党员的人民教师, 才会为党永堡青春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兼高校教师, 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政治责任观念, 本文对教师的党员意识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责任,党员意识观

参考文献

[1]田朝晖, 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

[2]谢斌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3]孙梅.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4]何永婵, 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07) .

教学研究意识 篇8

1. 思考意识对学生学习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理论上却没有真正掌握好。

因为感观上所熟悉的技术是浮浅的, 这是被动的学习, 所得的印象不深、易于遗忘, 更谈不上技术完全掌握。而通过思考的学习则不同, 因为只有对技术认真思考,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深入地理解了各技术之间内在联系, 获得其技术理论的升华, 才能深入理解技术。学生在学习某项技术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从感观上熟悉技术外, 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意识,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的情境中, 把学习、练习、思考系统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技术时, 主要通过四个学习过程。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从感观上熟悉技术。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第三, 学生的学习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教授的完整技术, 并在反复练习中不断的巩固。第四, 学生学习后, 要在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中, 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在技术教学中采用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属于狭义的学习。虽然此方式可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掌握技术, 并达到及格水平, 但问题对学生思考意识起引导作用, 思考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一个一个问题要解决, 这时思考的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对学生思考意识起着引导的作用。因为思考意识不仅起源于问题, 而且还是思考活动的动力。如果教师把问题提到思路上去, 并且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思考很快地掌握好技术。

田径技术教学, 教师所担负的责任, 就是把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 并使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 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机械地学习每一项技术。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对技术暂时地不牢固地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考意识的存在, 认识到学生有探索问题的心理, 把问题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意识。如:教师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来思考回答或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等等。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思考意识。

提出问题就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沿着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 那么学生思考的效果会更佳, 掌握技术会更牢, 教学质量会更好。

2.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 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 可以起到理论灌输所起不到的作用。只要教师勇于创新, 善于开拓就能无声地影响、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 “力求创新”。因此, 教师无论作什么样的工作, 都要不满足现状, 不墨守陈规;要不断学习, 善于将知识重新组合, 并运用于新的情境, 突破性地解决问题;要积极推进教师改革, 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照本宣科, 能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一句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思考意识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那么怎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学中有些项目是生动有趣的, 有些项目则枯燥无味 (中长跑) 。生动有趣的项目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引诱力;而单调无趣的项目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田径技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 如果老师在向学生传授某一技术时, 只让学生默默看、静静听, 按着老师传授的方法去练习,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其教学结果是教师讲授多, 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得少。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从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思考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参与意识, 并积极思考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中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是目前田径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思考意识始终贯穿于每节课中,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且还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 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对学生不加以主体意识的培养, 因而课堂教学显得很随意。课堂上, 学生活动漫无目的, 或课堂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 感兴趣的内容就玩, 不赶兴趣的就起哄。不听教师指示, 使得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 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项目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巧妙的语言告诉学生,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 学有什么好处。这样让他们从思想上先明确自己这节课的目的。从而把课堂上的“要我学”现象转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1. 在上体育课时, 准备活动中的慢跑是多数学生最

不情愿做的, 即使跑了, 在跑的过程中, 打打闹闹或拉拉扯扯, 容易出现教学事故, 那么怎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去做呢?教师一味的“要认真学”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例如, 可以结合在大的比赛中, 由于不做准备活动, 而导致的一些伤害事故, 再结合正面理论教育, 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做准备活动的益处, 从而会认真地跑完全程,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再比如, 令所有体育教师都感到头痛的女生请假

问题, 不但影响教师课的安排进程, 还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糟糕的是有学生跟着学请假, 针对以上情况, 以室内课的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给他们讲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强调月经期间, 适当地进行一些小运动, 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为了让那些跟着学请假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我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他们树立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决心。这样不仅杜绝有些学生跟着学请假的现象, 更使得有些请例假的学生也自觉跟着上体育课了。

3. 下面就中长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

大部分学生讨厌中长跑, 如果课中安排这项活动了, 那么有跑前请假的、中途慢走的, 甚至有干脆弃权的, 因而这项活动的达标成绩很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有的教师采用强制手段, 如不跑的, 罚跑。但这样, 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更违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是行不通的。学生心里不想练, 即使跑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想到在学生主体意识上做文章, 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中长跑的好处, 从而主动参与。

近几年来, 在长跑教学中, 我坚持在新课开始前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 通过讲述世界及国家长跑名将的故事, 告诉学生他们是如何训练的, 当然我们不是训练运动员, 举出他们的例子, 是让学生首先树立吃苦的勇气。接着从反面告诉学生长跑时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如“极点的出现”, 以及怎样克服“极点”现象。如“放慢跑速、深呼吸”。继续坚持就会迎来“第二次呼吸”, 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特点, 这也是长跑成功的最好标志。当然。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长跑不仅是体能的考验, 更是毅力品质的锻炼。再利用自己跑长跑的切身体会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譬如在跑步过程中心中老想着“不行了”、“走走吧”等, 如果有这种思想, 肯定是坚持不下来。如想着“快了”、“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坚持、坚持”, 那么离成功就越来越接近了。通过以上思想攻关,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愿去跑步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 又提高了学生达标成绩。

摘要:在技术教学中, 学习的项目、练习的方法、思考的问题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了学习内容, 才会有思考的方向和练习的目标。如果课堂上只安排学习内容和练习的方法, 而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学生所掌握的技术也只能是暂时的、浮浅的。巧妙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 牢固掌握田径技术与理论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思考意识,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6) .

教学研究意识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就会促使各种感官, 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 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 让学生先看看课文, 喜欢读哪个自然段, 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 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 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提供参与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体悟课文情境, 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自读, 在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 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 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 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 动作太僵硬, 不自然, 表情不丰富, 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如:我在教学时, 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 与学生们一起操作, 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 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 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 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 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一节课, 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 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并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二、强化认知安全教育, 全面树立安全意识

小学低年级认知能力与自我防护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认知安全宣传教育和各种认知活动, 让学生懂得各方面的安全知识, 掌握自我保护的安全技能, 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讲、观看安全教育动漫片、背诵易记的《安全常识歌》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还可以不定时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学生校外安全注意事项、家长如何管理好子女在家庭的各种安全行为及学生校外安全的防护措施, 增强家长重视子女安全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

第一, 视频图片展示。现如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 下载一些图片或画面, 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一些自救自护常识, 如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生存自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等。

例如, 在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活动中,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地震发生时的画面, 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等。又如在防溺水事故安全教育活动中, 我下载了一些没有家长、教师带领, 私自到河边去玩耍的一些孩子, 由于不注意安全, 不慎掉到河里淹死, 造成父母终生遗憾。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懂得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一些安全常识, 增强遵守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第二, 自制DV剧播放。教师捕捉学生在不同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并用摄像机拍下来制成DV剧播放, 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能力。

第三, 创编课本剧表演。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性, 根据活动的需要, 可选择或创编一些具有相关安全教育意义的故事, 并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表演加深印象。如自编故事《它为什么肚子疼》,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小白兔肚子疼是因为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 从而引出问题:怎样知道食物是否过期变质?通过讨论, 学生知道了观察新鲜食物是否变质可以从色泽、气味去辨别, 对于加工过的食品, 如超市上的各种食品要检查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增强了学生对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

第四, 设计模拟演练。为了巩固、加深学生的安全知识, 我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演练, 以提高学生的自护技能。如为了强化学生在火灾中的逃生技能, 我设计了消防逃生演练, 在演练中教师扮演救火队员, 练习使用灭火器材, 学生扮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 练习一些自救技能, 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 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弯腰蹲走前进等。在防拐骗的活动中, 我设计了陌生人敲门的模拟演练, 其他班的教师扮演陌生人, 让学生在演练中练习应对陌生人的技巧, 并懂得坚决不给陌生人开门的道理。

探究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体意识

笔者一直非常注重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训练,面对新课标的实施,新考纲的改动,结合身边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就高考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

首先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一大变化是:今年高考将不再限制作文的文体。在写作能力“综述”中,“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体裁的外延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对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也予以认可。这对于在文学写作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疑是个好消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但《考纲》在写作的“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四个字,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虽然“论据充实”是写作议论文的必备素质,但今年进一步加以明确,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提醒考生在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一定要结合作文要求,设计、选择文体,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对文体的的倾向是实实在在存在,而且还旗帜鲜明。

再看广东省考试院对07年作文题评卷分析(一)总体要求: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1.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2.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3.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4.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这虽对具体文体的要求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极清晰地显示考生要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二)文体写作比例:从考生选择的文体来看,评卷场抽样调查了其中的500份试卷,写记叙文的占3%,写散文的占19%,写议论文的占47%,写议论散文的占28%,写其他文体的(包括书信、访谈、童话、发帖等)占3%,写议论文和写议论散文的归结为写议论类的文章占了75%。从该项数据来看,文体倾向性极为明显。

因此,从两项分析来看,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考生心中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选择适合作文题目且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是吸引评卷老师眼球乃至得高分的最佳手段。因此,作为高考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加强文体的教学训练。以下是笔者的观点。

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的,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中引用倪思的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它说的是写文章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考虑遣词造句的优美精彩。若不符合某一文体规范,即使这篇文章的语言如何精妙绝伦都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这话看起来似乎有点极端,却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写作文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每一个写作主体在下笔前必须先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而文体意识就是指对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在各种文体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探究文体意识的必要性:

观点之一:鱼儿离不开水,文章创作离不开材料,材料与文体有一定的对应性。

学生所积聚的材料的性质不同,相应地,就应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所掌握的材料是生活中某些方面的种种感受或奇思妙想、意象意绪的情感性材料,则可选择用散文或诗歌的形式去表现;如果是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理性思考的材料,则可选择用议论文的形式表现。总之,材料与文体总是具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但大多数只宜写成特定的文体。

观点之二:作者的看法总要影响读者,而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及效果。

记叙文使人有所“感”,说明文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使人有所“用”,所以应根据不同文体的功能有侧重地去表现主题。比如记叙文,侧重于记人的,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侧重于叙事的,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侧重于状物的,一般要注意提示事物本身的审美方向或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感或寓意。抒情性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提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议论性的文章,一般应致力于事例的剖析,正确解释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

观点之三:文章的结构思路必定要受文体的限制。

各种体裁的文章在结构思路上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展开思路、安排结构骨架要合乎文体的格局,也就是说,写什么样的文章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思路,搭什么样的骨架。记叙性文章的特点是以时空为序记人写事,叙述线索要分明;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则偏重于横向分类和纵向深入,各部分的联系是内在的、逻辑化的;而应用性的文章有许多在结构格式上还有固定的要求;抒情性的文章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特点来安排结构的,不管作者情绪变化多么复杂,表现这种情绪的文章的结构也不能成为无中心的胡思乱想的拼凑;文学作品的格局最富于变化,但也有一个传统的框架,如诗的分行分节、戏剧的分场分幕、电影的蒙太奇连接、叙事文学的情节结构形态等等。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骨架都必须与一定的文体相适应,大体上合拍,不能脱节和游离。

观点之四:文章的表达方式应视文体而定,不同的文体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虽说表达方式可以综合运用,但总是以一种为主,其他的则是辅助性的。可惜有很多教师及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谱”。我们说,记途文以叙述、描写(也就是描述)为主,兼及议论、抒情来抒发感受、生发形象、点化题旨、深化主题,这些用于抒发感受、生发形象、点化题旨、深化主题的议论段,抒情句必须是画龙点睛式的,言简意赅或言尽意远,所用篇幅一般不宜超过全篇的四分之一,才能凸显记叙文的文体色彩。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但也可以运用记叙来概括事实、支撑论点,但这些叙事论据应惜墨如金,高度浓缩,没有具体铺叙和描绘,记叙才能鲜明地凸显论文的文体色彩。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也离不开运用描写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但这些记叙、描写的语段篇幅也要严格控制。而抒情文体的表达方式是最为综合的,但也是以抒情为主,单纯的直接抒情的文章是不多的,更多的是即事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融情于理等,其中的叙述、描写、议论等都是带上抒情色彩的。如果在文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主次颠倒,或平分秋色,或胡乱运用,甚至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明明要求写议论文的,学生却用了记叙文体,或散文体式,教师也不当一回事,说是反正他们按话题写就行了。这样做,不但会使文章失体,更会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在高考场上失分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平常的写作实践中,不但教师自己心中对各类文体要有一根“标”,一个“谱”,而且要把这根“标”这个“谱”很鲜明地贯输给学生,让学生践行之。惟有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文体意识,学生在高考考场上,才能拥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中规中矩的好文章来。

观点之五:文章的语言特性也应与文章体裁相适应。

各类文章的写作,在语言运用上都应做到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在此前提下,不同文体在选择词语、句式、语言手段等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记叙文的语言简洁概括、形象生动,所以观点的隐蔽、叙述的宏观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议论文常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见解,其语言具有概括性强、逻辑性强、论辩色彩浓、准确严密、鲜明犀利等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则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客观性;散文的语言则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感、音乐感较强,且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所以写作者应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善于根据不同文体的表达需要来选择语言,力求语言得法合体。

不仅文章写作离不开具体文体,文章的阅读和评价也不能脱离具体文体。古人认为“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就是说只有明确了阅读对象的文体性质,才能评价这篇文章的优劣和高下,否则,就会失去标准和参照系。作为一线教师,有一种现象是经常碰到的,虽然我们已经在写作前明确要求学生必须选择某一种文体作为载体来诠释作文话题,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每一次的习作训练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会写出一些“驴不驴”“马不马”的文章来,就一篇特定的文章而言,我们根据什么来对它进行评价呢?只能是站在文体的角度,才能对其作出内容和形式上高下优劣的准确评价。所以文体对阅读和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提供了阅读评价的标准或期望,提供了阅读评价的方向和纬度。因此,没有文体意识的阅读评价,只能是盲目随意、想当然的,是浮于文章表面的。目前在作文教学中有几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亟须纠正。

一是认为高考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就是淡化文体意识,于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注意文体知识的传授,在作文训练中不注意对各种文体系统全面的训练,在作文批改、讲评上不注意进行文体规范的指导。

须知,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是说写哪种文体不作统一要求,但一定要“定体”写作。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知识和写作要求,才能根据考场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话题范围,结合当时的审题立意、日常的材料积累、表达特长等选好选准一种文体,做到“定体”写作。定体就是对文体的辨析和选定,它是以文体意识为基础的。

二是认为文体是禁锢学生的桎梏,提倡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创造不应强调文体,而应让学生随兴所至,任意而为,获得彻底的解放,否则就是强加条条框框,束缚心灵,扼制个性。

这也是错误的。“文无定法”,但“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千差万别,不能机械套用,但每种文体大体上又有各自的写作规律,需要遵循。过去作文教学中死板地套用某种文体模式,确实束缚了学生,但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文体采取虚无的态度。自由表达也罢,个性化、创造性写作也罢,都要遵循一定的文体规则,决不能任意挥洒,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认为突破限制就是创新,自由表达就是不受文体约束,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了。写作应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是认为“话题作文”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有一套自成一体的路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话题作文”写法,大谈特谈“话题作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构思布局、安排段落,如何联想想象,如何综合表达、有文采等等,根本不考虑文体如何表达的需要,使学生的作文陷入一种新形式的组装模式中。

其实,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其主导思想是扭转以前不良的作文状况,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并且在文体上不拘一格,所以这种作文命题方式仅仅是给予学生更开放更自由的写作空间,学生一旦选定文体,在具体写作上则与过去的限文体作文并没有什么区别,而绝不是有什么新写法、新样式。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11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而传统的翻译观往往将翻译局限于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 忽视了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本质。Juri Loman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必须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 应从跨文化的视角, 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避免翻译信息的走失, 确保译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译的过程中, 仅仅掌握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毕竟我们所翻译的内容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 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很复杂, 主要包含群体成员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蕴含在语言层面的小文化, 即一些词语、惯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而这些都是可译的。良好的双语 (母语和第二外语) 文化修养和综合知识功底会帮助我们译出好的作品。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 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 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 清晰明了。因此, 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1.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 我们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 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 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 正是凉风习习, 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 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 南北半球的差异, 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在中国, 河水东南流, 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 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入大海, 那么汉诗“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英译就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对“西北流”可以做变通处理, 译为“backwards”就解决了双方的理解难题了。

2. 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 “佛法无边”、“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 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家徒四壁) , “Judas’kiss” (死亡之吻) 。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 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 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 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 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bless 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针对“龙”的文化内涵上, 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 龙被视为神物, 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 而现今我们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圣经》当中, 龙 (theGreatDragon) 代表了黑暗势力, 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one’s childto bea 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 出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把“龙”译为“Loog”而非“dragon”。同样, 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蔻、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汉字, 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文化意识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对于翻译教学而言, 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 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 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因此, 文化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 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学的语言。”重视母语的作用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安全感, 并大大提高他们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 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于真正好的翻译, 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语言更为重要。

2. 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化知识, 而没有饱含热情地主动涉猎一些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典故传奇等方面的信息, 结果就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了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而学生也只有在进行翻译演练的时候才意识到捉襟见肘的事实。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翻译素材, 激发学生对未知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热情, 再辅以必要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扩大文化信息的涉猎面, 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3. 改进翻译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局面,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或者利用新闻报道、电影、音乐等音像资料,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把西方国家的生动文化带入教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 从而增进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并作用于实际的翻译学习中, 实现语言间的顺畅转换。

摘要: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往往会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传统的“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并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锐性的尝试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关键词:文化意识,翻译教学,母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2]梅忠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J].江西教育科研.2006. (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上一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下一篇:SDH传输系统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