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共14篇)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1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作 者:刘丽琴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唐县第二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633.91关键词: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 渗于其内 寓于其中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2
一、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培养有高 尚情操的 学生 ,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孔子曾说过:“政者, 正也, 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严格要求自己, 课前要认真备 好课 , 布置好场 地、器材,在课上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认真做好每件事情的好习惯。平时还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还有,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都能形成对学生正面的影响, 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相当强, 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体育课中如有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对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呢? 我认为懂得尊重学生的老 师才会赢 得学生的 尊重。首先,教师可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 教师可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进行导教导行,使学生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 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运动的“减负”。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分为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 子队”、“小黄 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 ”,并给每位学生都编了号。这样一来,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 再集合的时候很快就会进入角色,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其次,对学困生要积极帮助、扶持。在体育课中,教师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对一些体质差的或调皮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聪明才智、一展风采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体会到因做示范、做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和借收体育器材获得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去。
在体育课中以情换情, 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 节体育课 都成为育 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三、递增练习,增进信心
每一个学 生都需要 鼓励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学生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 这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无能, 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教师指责学生, 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但如果是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学生, 就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 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因此,教师应该告诉学生, 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有进步。教师只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循循善诱地进行递增式练习,才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排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
四、 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渗透德育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同时还能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如,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对跳高 或跳山羊 有惧怕心 理 ,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 最好是在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 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 绝大多数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都会 有不同程 度的减轻 ,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力, 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保教育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地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感受着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各种环境问题,有的甚至升级为全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既有政治、经济,也有技术、文化等多种原因。其中教育的失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公众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等。其实质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导致对环境教育的忽视,使全民环境教育不到位。所以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内环保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尤其注意挖掘其中隐含的环保教育内容,使地理知识、环境知识、环保意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内环保教育的作用。高中地理课本涉及的环保问题比较多,如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这都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主动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环境保护时,要广泛地搜集资料,扩充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自然资源由于过度开发而面临枯竭等。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
3、设计争议性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科学成果将造福于人类,但是很多事物对人类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存在矛盾性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和弊端。很多因素都制约了环境问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激烈的争论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高中地理“新能源”这一章节,就“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核电站的出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一些学生觉得核能是廉价、清洁、地区适应强、能量密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所以发展核电站是有益的;还有的学生觉得若是核电站出现了大事故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就如本次日本核电站因地震引起的爆炸,现在地球处于一种不稳定时期,核电站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危险,就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应该停止对核电站的开发。所以每个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对核电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经过激烈的讨论,其中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4、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参与,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首先老师要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老师可以结合参观访问,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化工开发区去参观,看新浦化工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了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另外可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的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等。
5、通过写作环保方面小论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环保方面的小论文,可以使学生对环保方面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步骤都有一个接触和深入了解的机会,进而通过课题研究的进展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亲身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生还不怎么会写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指导他们研究小问题写一些小论文。例如以中学生消费与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很多同学都写得非常好。有的提出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因为地球资源有限,要保护地球、不能浪费资源;有的提出吃饭要自带饭盒、筷子,不使用塑料饭盒、一次性筷子;有的提出在班级、学校分类回收垃圾,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的倡导搞好身边的绿化,为美化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这些小论文中,我们欣喜的看到高中生对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也看到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会他们更加理性的认识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能够将模糊的环保观念真正转化为自觉的环保意识。这也正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要在情感、能力上有所得。只要提供一個平台,他们就可以做得很好。
当然,对中学生加强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只要坚持把环保教育始终寓于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那么就一定能够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安全文化寓于安全管理中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率先实现开放化,“有水大家行船”,无论个体、集体、国有企业都可以从事水上运输,水运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等种种原因,也给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隐患。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就是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预防为目标,通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督促水运企业及有关经济主体提高素质,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制。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文化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以人为本,体现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从事水运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利用春运、黄金周等时段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利用开展
“安全生产月”“三防一禁“等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向水运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强水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水运企业经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从事水运业的所有人员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过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凭借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水运行业的日益专业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水上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运安全生产形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当前,要逐步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船员安全意识的根本性好转,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安全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篇5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环保问题中涉及许多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 者:刘秀荣 作者单位: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环境 化学 教育 环保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 篇6
国家教委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专题性教育,其着眼点应放在增强学生的意识上。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先进,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的重心发生了偏离,使得资源危机已经降临,排放的废物也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污染物的种类、范围已不断增加、扩展。
在小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质量。” 而环境教育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渗透环保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日益重视环保教育的现代社会,教师不仅要讲授教科书上已有的的环保题材,而且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把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环保知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环保知识,生
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是一门以描述数量关系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从小掌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发展环保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环保内容,抓住契机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例如 :在教学小数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同学们进行环保活动的情境:2009年我校被评为绿色学校,为了更好的保护学校内的花草树木,同学们决定在校内悬挂环保提示牌,四年级共3个班,每个班做了10块提示牌,一共做了几块提示牌?在作业中我设计的练习题也都与环保有关,如:学校每个月节约用水3.4吨,半年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四(2)班同学们收集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18节,一周可收集多少节?这些应用题的内容说的就是同学们的环保行为,所以做起题来大家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环保意识。
二、选取密切联系环境的素材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应用题时:桌子有38张,凳子的张数是桌子的6.5倍,求凳子有多少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桌子和凳子是用什么材
料做成的,当学生回答是用大树做成的时,在让学生计算出凳子有多少张后.我借助计算机用低沉的声音介绍:近十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市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及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了森林的树木被砍,还有许多地方的树木被砍,草地被毁……同学们被电脑逼真的情景吸引了,从而激发他们爱护植物的情感,养成他们爱护植物的意识。
通过这些题的教学,使学生既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又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既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简单的你教我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信息型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关系。如果一味坚持用强硬、毫无美感的教育方法,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正是通过具有审美性的事物、行为及语言,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以愉悦的心情获得美感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它除了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审美性,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和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和谐教育运行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愉悦性特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每当人们欣赏到美的景色、体会到美的形象、关注到美的事物、接受到美的信息之后,内心总会有喜悦之感,会被美的现象所打动,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政教育正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的信息、使用美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心中洋溢起美的喜悦之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更加和谐,使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联系更加紧密,使教育效果更佳。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想开放的新生代。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当属90后这一代,而社会大众给予这一代最多的代名词,就是个性、自我。这一代的人青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也正因如此,在思想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正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注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情境,去熏陶、引导青年人的思想意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新的教育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有必要为受教育者建立一个隐形的教育环境,将硬生生的政治教育以审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政教育便可以巧妙地回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生动整个教育的实践过程。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信息的获取不在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迅捷、海量的信息。生活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会越来越开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的,从“认同”到“接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并自愿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付出努力,最终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提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教育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具有审美性,也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无意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最后,审美活动的优势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审美活动通常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人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整个教育是一件自然、和谐、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获得双赢,政治思想得到传达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会主动地向社会主流阶级靠拢。
3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生活中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审美艺术,遵循美的原理,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进行审美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引发受教育者的关注,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审美艺术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审美艺术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枢纽,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提高教育实践过程的审美艺术。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就是对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进行审美艺术化,或者引用现有的审美艺术活动来传递教育内容,在满足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有意地将美学原理注入传统的教育载体,提高传统的教育载体的审美性;二是教育者引入现有的审美活动,如当下社会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兴的教育载体进行教育。我国的儒家思想就一直认为诗、礼、乐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把它作为构建良好社会政治秩序的关键。这就是利用了诗、礼、乐等审美活动为教育载体对人们进行教育。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影视、音乐、文字、网络动画、视频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先进的科技,将僵硬的教育生动化。
第三,强调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一定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属于润物无声,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经过优化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情的愉悦,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因素,它对于人们的熏陶和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起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2)在教育环境的选择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审美艺术的眼光,选择美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教育者还应运用美学原理有意创造美的环境,将教育内容隐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校园雕像的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高校校园雕像大多都是人们所敬仰的人和物,具有象征性、纪念性、激励性等特点,雕像的艺术美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美感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启迪人们,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优秀的雕像作品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形、可视的载体,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可以让受教育者在解读雕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美化,不仅仅体现在一草一木的环境建设方面,更应该建立的是具有人文关怀、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人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尊重人的本性,理解人、关怀人,满足和肯定人们的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不是强行让受教育者接受,而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亲身体验教育内容等,让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道德的净化。
4 总结
当前,社会正在集中发展经济,科技给人们带来大量科技信息发展经济却忽视了道德建设,多元化、开放的信息培养了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新生力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很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其适应社会的转变,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单靠正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有效性。而审美活动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欣赏美的事物,获得愉悦的心情,美的感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重视审美活动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积极将两者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为无形的教育,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教育事业,不再枯燥乏味,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先秦时期学者们提倡将政教融入音乐美学中,这种观点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之中,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无形,潜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使其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更使受教育者在充满审美活动的思想教育大环境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活动,思想道德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将素质教育寓于中学英语教学之中 篇8
【关键词】中学 素质教育 英语教学
我国目前已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以创造性教育为本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使素质教育在英语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有了一些体会。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迫切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备一桶水。”新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外国风俗礼仪等,它要求教师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此,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素养,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其实,素质教育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具备设计师、导演、评论家等所具有的良好素质,即具有表现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既能导演,又能演戏,能歌会画,能说会道,把高品位的艺术熏陶注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消化,及时归纳,勤于听、说、读、写训练,善于观察、模仿、运用等,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确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上,要树立新的学习观,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比如我在教情态动词can/can't时,就采取游戏的形式,就像学生都看过的幸运52里的猜词游戏一样,让学生分组在一分钟内猜出动物名称,猜对一个记一个☆,然后要求学生使用It can或者It can't造句,谁在规定的时间造的越多又正确,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游戏的最后一项是抢答出情态动词can的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整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就获得了知识技能。
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景,提高课堂效益
“电化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快速公路。”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教师利用英语教材声情并茂的特点,充分而恰当地借助录音、投影、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以及实物、图片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英语教学中,单调的说教,乏味的知识传递已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能发挥学习主动性,只会使学生厌学,导致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即使学得好的学生,也只不过是考高分而已,根本无法开口说。这与英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的劳动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对具体、直观、动态的事物易于引起注意。因此,英语教学活动中,使用电教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AI课件的设计,对于英语知识教学的归纳、小结、复习和训练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紧扣教材的CAI课件设计,在课堂上适时应用,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在英语复习中,可把重点知识通过句型、图表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并配合情景操练,这样学生会印象深刻,便于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其次,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材施教。这样教学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个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就形成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李丹. 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2).
[2] 徐尚龙. 中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融入[J]. 科技信息,2011(21).
[3] 陈红梅. 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J]. 科技创新导报,2013(6).
[4] 司瑞红.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学周刊,2013(18).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9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计划,将1990―1999年作为“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十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远的“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近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大范围的“外国、外盛外地区”,小范围的`“本盛本区、本乡甚至本校”。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却迅猛增长,且倾向于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法制工作的主阵地,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那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如何理解并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结合课堂常规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同时,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灌输违法乱纪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法制教育。
二、结合游戏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程整合中可与美术教师配合,美术课上学习三原色做好教具,体育课上学习交通知识: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课上先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游戏规则和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交通法规和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结合社会现实渗透法制教育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某人偷了一部高档精美的手机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部手机,你是买还是不买?(指导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模拟当时的现场。)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犯罪。”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教师见时机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告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制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还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合各项运动比赛渗透法制教育
在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学生很清楚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果裁判员判罚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学生在比赛场上受到了法制教育,逐步形成了法制观念,养成了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逐步培养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结合伤害事故渗透法制教育
任何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规则对体育的.伤害事故亦有抑制作用。比如:在掷铅球、跨过障碍物赛跑、跳高等体育活动时,如果不遵守比赛规则,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体育占的比率最高,这是教师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则意识淡薄造成的结果,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较强的权利和义务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伤害事故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法制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进行游戏教学时,一定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使学生懂得遵守规则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再如课余训练时、教学比赛时、考核评价时,都要让学生遵守规则,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规则如同国家的法律。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11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环境保护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课本的很多理论和运用都与生态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态环境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基本举动,因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很弱,没有把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当做学习任务,所以,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把环境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入到学生的脑海里,就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和学习。
一、在生物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作为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倡导国家呼吁环保生态发展的呼声下,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育很有必要。高中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在缓慢走向成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的发展步伐在加快,生物课程中要渗透环保教育,环保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清楚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道路。高中生是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接班人和传承者,他们有义务、有责任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所以学习环保教育是必要的。
二、高中生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高中生思想意识处于成长期,接受到的知识与生态环境很少压边,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能拿到好成绩好分数上好学校及不比同龄学生差而感动自满高兴。高中学生涉世未深,人生观与世界观并没有在协调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驱动下进行新的认知。因此,对于环境保问题的认识很不足。究其原因莫过于教学观念对学生的人生引导,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课程理论,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教学,这是高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学校很多教师便是在这种体制下进行严管制的教学。
社会对于环保的宣传力度和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学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在教育和学校领域里都认为学生的职责在于学习,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谈环保是有心,行的却是力所不能及之事,因此,环保观念过于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环保意识的渗透方法及途径
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当代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对环保问题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环保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给予空间,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为环保做出该做之事。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物教学为基础,对环保教育给予渗透。课堂教学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渗透环保教育就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可能蕴含的环保题材进行一番分析研究之后,找到适合渗透环保教育的渗透切入点,将生物与环保连成整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学到环保教育知识。
(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于环保教育的渗透,可以加强二者的实际联系。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对环保教育有深刻的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环保与人类生活是有关联的。如温室效应、植被破坏导致的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等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讲解,以及这些问题存在对生活的影响和危害都有清晰的认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可以教育学生学会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以告诫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态学理念,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环保知识,更懂得了解自然的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初步了解生态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念的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所学过程中的知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好把理论付诸实践。
(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题研讨宣传,并在宣传的同时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不是局限性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在环保中,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和教育,也可以倡导呼吁绿色食品、绿色经济,这些容易接受的理念。并且可以设置专门的讲座,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
五、结语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方法和必要的可行性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入并了解学习环保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生物课本身就是探究生命现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做到人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J].科技信息,2010(15):277,284.
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教育 篇12
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 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 淮河水无法饮用, 大运河鱼虾绝迹。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 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环保意识一旦形成, 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 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 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 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3 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 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结合化学教材内容, 培养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 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 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应做到适时, 适当。在教学进程中, 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 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内容时, 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明白,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 拓宽视野。
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 例如, 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 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 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 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 (如NO、NO2、可用Na OH溶液吸收) 。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 (如NH3用浓H2SO4吸收) 。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 (如H2S可通入Cu SO4溶液中, 转化为Cu S沉淀) 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 既要消除污染, 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 变废为宝。
此外, 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 单元练习, 单元测验, 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 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3.2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 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 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 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地学习。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 就应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 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解如何避免SO2和CO的产生及SO2和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 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3.3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空气的污染指数、测定雨水的PH值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CO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4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附近河、沟水的酸碱度, 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 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节约能源 (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 , 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 ,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 , 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13
【内容摘要】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保教育。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保教育 环境意识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保教育。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学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多角度地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这便成为地理教学实践中紧要之处。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 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充分挖掘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 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 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 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 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 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 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 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这一节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区的台风、洪涝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附近工业区考察,参观环保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让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旅游,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很丰富,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现在有哪些大家熟知的景区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鼓励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国家级景区双龙景区旅游时,引导他们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双龙景区旅游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并且在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不仅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 篇14
197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此,人类全面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并且,自1974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个活动主题,如1974年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我国的环境教育是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的。国家教育部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运用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的对应点,渗透生态环境知识。
数学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解决数学。所以,在环保教育中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挖掘,把日常有关的环保教育与数学教学进行相结合。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联系实际亲身感受,环境与每个人的密切关系,切实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在教学圆柱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调查学习。
找到一棵已伐下的树,首先让学生数一数树木的年轮,约12年左右,使学生明确一棵小树成材,要生长10年以上。
第二,是让学生侧量树木的直径、树身的高度,使学生通过体积的计算,明确树木可为人们提供多少木材数,这些木材可以做几件家具,使学生体验木材对人们的一些作用。
第三,让学生测一测与它相似的树的树冠的直径,让学生计算出树冠的面积,给学生提供一些每平方米树叶一天可造的氧气量,吸收的废气量,使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此棵已伐树木的产氧量,吸收废气量。
第四,为学生提供人一天的用氧量,产生的废气量,让学生通过树木的有关数据,与人体数据的比较,切实明确知道伐一棵树的害处。
通过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树木的益处,也让学生知道伐木的害处,知道砍伐树木虽有害,但人们为了生活,又必须适当伐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让学生讨论解决办法。通过学生的议论,发表各自的想法,总结解决的最好方法是大力植树,使伐一棵要植两棵树、每人每年植3-5棵树的环保植树意识得到增强。
二、通过编写练习题,让学生在做习题的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内容
除了善于利用好课本中的素材外,我们还要注重发现学生身边的环保教育内容,所以要结合数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引导学生编写练习题,让学生在编写问题的同时,发现、渗透教育内容。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中的例题,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市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及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关的教学环节,结合教材内容,适量补充含有环保因素的习题和例题引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教材的环保习题毕竟有限。
通过补充题的教学,老师再引申相关的材料,使学生既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又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通过课外活动,深化环保教育。
如,代数《统计初步》,在完成本章教学后,可安排4人一组完成实习作业:估计一次性筷子的用量。操作为:从本镇几十间高、中、低档饭店中抽取10家作样本,得到这些饭店每天消耗一次性筷子的盒数。
问题1:(1)通过对样本的计算,估计我镇一年消耗多少盒一次性筷子?(每年按350个营业日计算)
(2)在(1)的条件下,若生产一套中小学生桌椅需木材0.07立方米,求我市这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可以生产多少套学生桌椅?(计算所用数据:每盒筷子100双,每双筷子的质量为5克,所用木材的密度为0.5×103千克/立方米)问题2:如果我镇的饭店一天共约使用5630双筷子(合11260根)以上,照这样计算,一年一共要丢弃筷子多少根?(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教师板书:4109900根)
师:能不能想一个具体的方法来说明这4109900个根木头筷子接(放)在一起究竟有多长(大)呢?(学生交流,教师参与)生1:将它们堆在一起,看看究竟有多高? 生2:将它们接一接看看有多长?
生3:将它们平铺在地上,算一算占地面积有多大?
生4:可以把它们扎捆在一起,再算一算它们的体积有多大? „„
这样的实践活动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调查计算,不得不惊叹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浪费了许多资源,环境保护不是口头上挂着的,而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四、优化教学,以制作学具收集废品,变废为“宝”。
学生对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应用题、几何知识等都是通过对学具和教具的操作来形成表象,进行理解应用的。所以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制作学具。期间,学生会广泛收集材料(废弃材料),通过动脑筋,想办法,制作成了件件精美的学具,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学具)的愿望。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教育寓于生物教学中】推荐阅读:
环保意识教育07-26
包装设计中的环保意识08-01
将环保教育融入物理教学中06-19
谈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05-08
环保意识地理教学07-02
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07-03
素质教育下环保意识的培养08-02
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论文12-11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