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意识(精选12篇)
生态环保意识 篇1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思潮,生态文学突出的贡献在于将“生态意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领域,运用生动感人、深刻哲理的语言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警示现代文明的过度开发对自然生态造成的严重恶果,探究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批判人类的愚昧和文明的贪婪,努力培育生态人文的情怀、态度和价值观,站在生态整体主义的高度,重新考察、认识自然生态,引领人们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诗意地栖居”于人类长于斯、成于斯的地球家园。
生态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生态文明时代文学所应追求的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唤起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励他们去探求高尚瑰丽的精神境界,树立起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提升开放包容的文化品位,养成自然清新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建立既有利身心健康,又造福后代的生活方式。
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文情怀
人之所以贵为人,在于善于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反思纠错的历史。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们引入了生态灾难的歧途,危机不断爆发,也在不断地警醒世人。生态文明时代,作为“人学”之文学,尤其是生态文学,率先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中觉醒,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表达了强烈的生态人文情怀,并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义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进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节选自严春友教授的《大自然的智慧》一文,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富有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感悟,深刻领会生态人文情怀的精神实质,进而有了思想认识的转变,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敬畏自然》结构严密,论述层层递进,结论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语言灵性和思维脉络步步为营,不断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迷障。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表达观点的关键语段。在论述宇宙之美、生命之美、大自然之美的同时,凸显了充满生态人文情怀的主题:“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完全是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既定思维的“哥白尼革命”的颠覆。“敬畏”不仅是一种敬重,还是一种谦卑,人从“自然主宰者”的神位上走下来,主动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解,这是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大智慧。我们适时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尝试静心思考,也可互相交流切磋,围绕“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话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述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与学生一起感悟:人不是趾高气扬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大自然的看护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人应当尊重所有的生命有机体,对一切生命都应持敬畏的态度。从张狂到谦卑,这也是人的心灵救赎。生态文明时代,我们要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和恶果进行忏悔和反思,进而生发一种人类面对大自然应有的谦恭、敬畏感和感恩情怀,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以安放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和谐。
二、要培养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近现代以来,工业化发展的加快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爆发,灾难不断席卷而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一些作家率先行动起来,用笔记录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及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保护生态环境奔走呼号,试图唤起人类的觉醒。作为“先觉者”,文学家们具有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肩负着神圣的责任,笔锋犀利,忧愤深广,他们的作品洞察生态危机的根源,关注人类的命运,警示世人,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吴岗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这一类优秀作品。作者在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看到了胡杨林在干渴中的崩塌,叹息着绿洲在“沙进人退”中的沦陷,所见所闻如同新闻纪录一般,逼真的现场感让学生见识了沙漠化的恐怖。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胡杨的挣扎与痛苦,那些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乎在控诉着什么,奇形怪状的枯枝仿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人们伸出求救之手!寥寥数语,形象鲜明,情境凸现。教学本课时,我们应让学生多品读课文,从写法上体味文章的形象性、抒情性,从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不过,作者没有一味把笔端停留在一针见血的批判上,而是突出生态文学创作的精神特质,张扬生态忧患意识,进一步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正是文章的核心之处。当学生面对那些冰冷而有力的数据,直面青海湖、月牙泉的困境,就会意识到人类并没有完全吸取悲剧的教训,对于大自然无穷尽的“开发”依然在持续,生态危机仍在蔓延,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一错再错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树立了生态忧患意识,懂得了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创造光明、美好和可持续的未来。
三、要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
“人类点燃了美,而且他们点燃了世界上的道德。” 在生态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发现大自然的美,赞美大自然的美,拥有了一份愉悦的情感,同时,我们也拥有了保护大自然的责任。生态文明时代,道德伦理光芒不仅照亮人类与社会,还要照亮大自然,照亮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秉承“我要为自然说话”的宗旨的同时,文学家深刻反思传统伦理、传统价值观,力图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倡导道德伦理重建,呼吁人类重新认识自然,把平等、博爱、仁慈之心扩展到自然界,观照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和命运,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伦理。
“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美国生态保护运动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成了判定事物的标准;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利奥波德因此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也凭借其优美的文学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成为生态文学的奠基性作品。
《大雁归来》就节选自《沙乡年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如一首田园诗歌,引人向往,发人深思。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生动的言语表达方式,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例如,“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雁觅食时的喜悦心情,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单身情歌”的悲怆缠绵,不忍卒听,忧怨激愤,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伤感。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写了大雁这一自然精灵的悲喜,学生在阅读中与大雁同喜同悲,与大自然“通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猎杀大雁的恶行痛恨不已。通过是非分辨,学生的内心埋下了生态伦理观念的种子。
《大雁归来》中,作者(利奥波德) 的荒野,“不再是传统西方文化中恐怖而咆哮的荒野,而是一片欢唱的荒野,一种对人类社会健康与否的衡量尺度。” 利奥波德对荒野饱含爱意,他亲近大自然,对荒野上的每一个生命的精灵抒发着赞美之情。在他的深情的笔端里,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给沼泽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是充满灵性的诗人,分享着生命的愉悦与幸福;是团结的象征,吹起联合的号角,给人类以启示。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味作者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同时,围绕“我们可以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发现,大雁亲密的家庭关系是与人类相通的,甚至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鼓励学生以大自然为师,在大自然中经历和体验各种不同寻常的感动,由自我意识转向生态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探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新的生态伦理观。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生态环保意识 篇2
在材质上,生态板的板芯以实木为基材,表面再上一层三聚氰胺饰面纸。无需上涂漆,避免了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给人们一个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
生态板的优点
1、既然被叫作免漆板,也就是制作的时候不用上漆,整个工艺流程下来生态板的甲醛含量比较少,所以用生态板来做家具、橱柜等在环保性能方面也是比较好的。
2、因为不用上漆,家具、橱柜等安装好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节省了上漆的时间,也节省了相关的费用。
3、与实木板材相比,生态板的稳定性能更加要高,板材平整度也要比实木板材高。使用时不易发生变色或者起皮,基本没有色差,表面美观又光泽。
4、生态板还可以耐高温,防水防火防潮的性能比较好,不需要再涂防水、防腐等。
生态板的缺点
1、生态板的缺点最主要就是磕碰的问题。因为表面是装饰纸的原因,生态板是不能经常磕碰到的,碰后很容易产生破损,如果破损的话是没有办法修补的!
2、生态板使用寿命比较短,几年过后会很容易掉漆、褪色。
3、生态板的施工对切割、封边的工艺要求高,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使用时很容易发生板材破裂,危及人身安全。
生态环保意识 篇3
你们办的“林业与生态”甚好,可以很好地宣传林业,拓展林业的功能,提高林业的地位,我的讲话你们认为还可以,你们怎么用我都同意没意见。你们三龙厅长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亦有独到之处和创新,可约他写一点东西更好。
生态,不仅关系着人类的发展,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生存。本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最大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生态危机。如果生态危机加剧,必定把人类推到悬崖边上。关注生态危机,就是要推迟它晚来,或最大限度地削减它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存在的状态,强调的是生命体和宇宙的关系,是涵盖在环境范畴之中的一个概念。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中反映社会进步与自然界和谐程度的状态,它从人和自然关系角度来反映人类进步的程度。从横向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看,生态文明和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国古楼兰、古大夏也都已经沉没到沙海里了。究其原因,都是源于对自然界毫无节制的索取和对生态肆无忌惮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界的承载力是基础,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如果背离了自然界的承载力,就如同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其发展和前进,无疑是直奔死亡。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已经到达自然界承载力的极限。生态和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危机的根源和放大器。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在我国,要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文明,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浩渺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因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在表层形成了许多的生态系统,它们能够提供生命所必须的东西,如氧气、水等。因此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生存的根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为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并存在互相关联的统一的整体里面。生态系统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大小各异。一滴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棵树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是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都是生态系统,就看人们用什么尺度来界定生态系统。
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七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它们概括了地球所有表层和人类生存的多样性。七个系统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前5个是自然生态系统,后2个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当人类逐渐进步,发现用石头、骨头可以做工具,采集的东西吃不完,于是就出现放牧和耕种。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不再游牧,而是定居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村庄和城市。当人们把森林砍伐,出现耕地,就开始种庄稼,这样就形成了和自然生态系统不一样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作用下维持着,如果人的行为停止,它就会杂草丛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有四个特征:一是异常复杂性,二是负荷有限性,三是自我调控性,四是难以恢复性。
各个生态系统在同一个整体里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平衡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它们又和宇宙界发生着碳循环,水循环,氧气循环。生态系统本身也在发展,在变化。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没有能量转化,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来自于太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而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分工合作: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绿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出氧气供别的生物使用,它们是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是二级消费者;微生物又消化动物尸体,将其还原到自然界中,是三级消费者。人类既吃草又吃肉,因此过去的观念中往往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和世界,也就有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种俗语。这种观念使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是应当改变的一种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包括陆生的、水生的,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所有差别和联系。生态系统蕴含着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免疫系统。
在太平洋的毛里求斯岛,有一种渡渡鸟。16世纪,西方人上岛之后,大肆猎食渡渡鸟,导致了渡渡鸟的绝迹消亡。不久,岛上一种大楼兰树,也慢慢死掉了。原来大楼兰树的果实是渡渡鸟唯一的食物,而这种果实非常硬,只有渡渡鸟吞食后,通过消化道把果壳软化,再排泄到泥土中才能发芽生长。渡渡鸟灭绝后,大楼兰树必定死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大自然的绝妙佳配。在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普遍。如果人类把这种和谐的关系破坏了,物种就将面临灭绝。每一个物种都带着一个基因,带着一个地球的密码,如果物种灭绝了,人类就再也无法利用它了。物种的基因是无法单独保存的,只有保护好物种,才能将基因和遗传密码保存下来。
生态系统也提供生态产品。这里说的生态产品,不是指物质产品,也不是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而是生态系统中功能性的东西。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功能,这些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储存净水;海洋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的温度和湿地,产生季风,制造降雨条件;青蛙、蜻蜓能够捕食害虫,这些功能都是生态产品。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此,人们已开始有所意识。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写道,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把有益的虫子包括鸟类都消灭,春天将没有鸟叫,显得非常寂静。当时,生产农药的企业集团极力攻击蕾切尔·卡逊。后来社会进步,人们才对此达成共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一样,刚开始有不同的观点,但现在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爆发带来的切肤之痛,将认知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行动,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的路径是什么?政府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法律手段,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形成一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把它融入到核心价值观里面,对干部群众进行反复的教育。我们的祖先就有着非常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天人合一”,就是讲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不能主宰世界,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国民教育中去,让生态文明知识走进课堂。要把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的科技馆、文化部的少年宫等资源整合,推动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其生态意识。去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举办了一个“童眼观生态”的活动,就是请孩子们到科技馆、少年宫参观,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诗歌、散文、绘画和摄影等形式展现出来,环资委再从中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很多孩子都踊跃参加,家长们对此也一致好评。
只有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生态养猪法”环保又健康 篇4
“生态养猪法”, 也叫发酵床养猪技术, 又称生物环保养猪。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 从而达到猪场废物的“零排放”。与传统养猪法相比, “生态养猪法”彻底解决了养猪业污染问题。猪舍填满干净的有机垫料, 便于及时翻埋发酵, 消除了污水、粪便;猪舍干净、卫生、无异味、空气清新, 同时解决了烧荒对大气的污染。长久以来, 我国农村作物秸秆被废弃或焚烧, 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而利用作物秸秆做生态养猪垫料, 变废为宝, 一举多得。
生态环保作文汇总 篇5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环保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环保作文 篇16月5日这天,“乐乐森林”里热闹非凡,这里汇集着自然界的所有生物,环保主题作文。一场史无前例的案件即将开庭。
“升堂!”
原告(一群自然界生物):“大人,请为我们主持公道啊!”
法官(地球):“有何冤情,速速讲来!”
原告(小草):“大人,请听草民一一道来。草民本来没什么能耐,唯一就是子孙成地,一家人和睦相处,开开心心,不知给自然界带来了多少绿色,多少生机!可是人类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一个个络绎不绝地伤害我们。这不,我们家族刚刚出世的一群小孙儿就被他们踩得遍体鳞伤进了医院,还有我这把老骨头,不知还能活多久……”(说完失声痛哭起来。)
法官:“被告,可有此事?”(愤怒)
被告(人类):“大人,冤枉啊大人,实情并非如此。只因为那小草长得太多,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这不正是助草成长吗?再说了,草地本来就是我们的乐土,我们在上面玩也是理所当然的呀!”
法官:“ 恩,言之有理!小草,你还有何话可讲?”
原告(小草):“请大人明鉴,要知道我们也是有生命的呀,人类应该将心比心,不能欺人太甚,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对生命的大不敬,真是枉称为人!”
原告(树):“是啊大人,人类简直太狂妄了,他们为图一己私利,不惜砍掉我们去做交易,还说什么植树节,他们连砍伐都来不及。原本我们是绿色海洋,可现在却只剩下几棵荒木了,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庄稼收成不好,而人类反过来指责我们,还弄得我们面目全非,家不成家,树不成树啊……”
原告(小鸟):“还有啊大人,森林是我们的家园,可是他们砍了树,毁了森林,我们的家也随之而亡了,生活作文《环保主题作文》。最痛苦的是昨天我女儿和妻子还不幸死在猎人的枪下……”(哽咽着泣不成声)
被告:“大人,他们……他们一派胡言……”
法官:“肃静!被告无权讲话,原告继续!”
原告(鱼):“法官大人,我可以作证,以上这些全属事实。不信你看,我们的家被他们糟蹋成什么样了,这……我们还能生存吗?我的姐妹们全浮在水面上,已经气息奄奄了,我们沦落到这种无家可归的地步,其罪魁祸首还不都是人类啊!请大人替我们做主啊!”
“请大人替我们做主啊!”众原告齐呼。
被告:“血口喷人!绝无此事……”
原告(青蛙):“可恶啊,你们犯了滔天大罪,还不承认。我们本是庄稼的朋友,为民除害,而你们呢为了眼前的享受,竟把我们视为摇钱树。眼看着同伴被开膛破肚,那一声声凄惨的尖叫简直刺痛了我们的心。假如换了你们,难道你们就不心痛吗?真不知道你们的良心被谁偷吃了,你们一定会遭到天谴的!”
生态环保作文 篇2地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母亲,保护地球不再受到破坏。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在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一个大广场,供人们再此休闲娱乐,每天傍晚,人们都来到这里散步、玩耍。
暑假的一天,我跟妈妈一起来到广场上玩。玩着玩着我就看见了一位环卫工人阿姨正在打扫广场的卫生,我想了一会,就跑过去帮阿姨捡了许多塑料袋、饮料瓶和废纸,阿姨笑着说:“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爱护环境不乱扔东西就好了。真是谢谢你了小朋友。”我高兴地说:“不用谢,阿姨这是我应该做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护好,才能把地球这个大环境质量好。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不要乱扔任何东西,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环境小卫士。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生态环保作文 篇3“人生因梦想而改变”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美羊羊的梦想是希望青青草原变得更绿;光头强的梦想是希望有砍不完的树木。而我的梦想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一天,我要学奥数,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没来得及吃饭,妈妈想给我买一盒盒饭,这时,我想我想起电视上曾报道过:“盒饭的盒子含有毒物质,这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要!”“为什么不要呢?”“因为电视上曾报道那些盒子里有有毒物质,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没事,就吃一餐,只要不经常吃,就不会有害健康。”“妈妈,可是这些盒子不卫生呀!是白色垃圾耶!不可以食用。”“嗯……这……算了,我给你买点面包算了。”“耶!”这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原来我的梦想离我并不远,只要我开始去做。
保护地球,共筑美好家园,不仅仅要保护环境,还有节约资源。
一天,爸爸正在洗衣服,“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我吸引了过去,我看见爸爸正在搓衣服,而一边的水龙头却在不停地“流泪”我走过去,关掉水龙头,对爸爸说:“老爸,您不能浪费水!”“我没有浪费,我在洗衣服,你没看见?”“你盆里已经有很多水了,不需要再放了,您知道吗,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都是海水,不能饮用,在余下的淡水中,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如果大多数人都向您这样浪费水资源的话,那么将来还会有水喝吗?您看,我们这里每天都有甘甜的水喝,每天都能洗上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可是,在西藏、非洲那些干旱地区每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澡,还洗得不舒服呢!所以老爸,你可得做我的榜样哟。老师曾说过,水是可贵的、水是生命之源。”“宝贝,谢谢你提醒,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浪费水了。”“好。”经历这件事,我又向我的梦想跨出了一大步,我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人,为共筑美好家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其实,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日常的一个个小动作就能让我们一步步实现我们美丽的梦。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祖国美好的明天!
生态环保作文 篇4报纸杂志上常常推荐一些地方很快要消失,建议大家赶快去,免得留有遗憾,我觉得,还是不去的好,全球派一个组去拍些照片录像回来,其他人都不许去,这样才更符合自然之道。
我的一位老师说,没有什么天人合一,只能是人合天,能达到“合天”已是最高境界了。
人们以前要人定胜天,更是猖狂。
大多数人对天道的`感悟还是很初级的。从贫困肮脏进步到环境卫生,是小康的水平;从美化环境进步到绿化祖国,在许多地方并非是进步,这是平行的水平;注重环保,目前是许多人口头上的成绩,也算不错;能做到生态平衡、回归自然,却是梦想了。
为什么要拔杂草呢?什么是杂草?杂草也有生存的权利,草权草主自然真是来自不易。
高峡出平湖,南水北向流,千山人踪灭,万年从回头。
生态环保作文 篇53月31日,三角镇沙栏中学15名环保小天使参加了三角镇环保所组织的“环保缤纷同乐日”活动。环保节约是地球的呼唤,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一个地球,只有那片蓝天,请用心呵护那一点尚存的绿色,成为了这次活动所取得的共识。
活动当日,环保小天使们特意邀请了家长一同参加。通过环保讲座、环保知识抢答、家庭组合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创意工艺品、现场描绘心中的绿色家园等活动,让环保小天使既享受到参与的乐趣,又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在这次活动中,15名环保小天使均获到环保所的认可和鼓励,让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和升华,许多小天使表示,今后要从我做起,带动周围的伙伴参与环保宣传,让环保与我们同成长。
生态环保作文 篇6最近有的一家医院里看病发现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越来越多,一部分人患病的原因是因为与大气污染有很大的关系,而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件棘手的事。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想发明一种环保型汽车—生态汽车,它的内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是有一块吸收太阳能的半导体吧,和发动机。半导体可以随时随地吸收太阳能,并储存起来,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把能量传送给发动机,而且发动机还是强化型的,速度每秒二十千米。
哦!对了我还有一项重要的装置没有说,这是能吸收烟雾的机器,它的长宽都是十厘米,能把吸收的烟雾通过一个过滤器转换为氧气,使车内的空气始终保持新鲜。同时还能避免烟雾对车外空气造成的污染,人们乘坐这种汽车出行不仅快捷舒适,而且很好的保护了环境。
生态汽车的车身采用并不怕高温,能散热的材料。汽车顶部还有个扫描仪,通过它,我们就能知道哪些地方道路通畅,可以行车,哪些地方堵车,不能通行,需重新规划路线,外面骑车还配有电脑,茶具,等……可供驾驶员办公休息时用呢!
怎么样?这种生态汽车很棒吧?以后我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这个梦想,让呼吸道疾病的病人,以后再也不再有了,保护人们的健康!
生态环保作文 篇7环保和文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美德。那我们今天就说一说环保吧!先从树木说起。
为什么要多种树呢?我认为,因为种树有很多好处:树叶可以遮荫;开出的花可以供人们欣赏;种果树还可以吃到甜美的果实;树木多了,小昆虫、小动物们就有了安家之所。
在城市中,多种树木的好处更多。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净化空气,同时还可以减少噪音。科学实验证明,树木是天然的“消音器”:10米宽的绿化带能是噪音减弱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使噪音减弱40%。
树木不仅对净化环境有重要作用,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人类离不开的“绿色伙伴”。
我们再来说一说水的问题吧!为什么要节约水呢?因为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在慢慢减少,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的话,动物和植物会灭绝得更多,现在大约每小时会灭绝一种动物。要不然最后的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水。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小公民,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下列这九件小事,你能做到吗?
1、随手关灯;2节约每一滴水;3、每一张纸都正反两面使用;4、是用洗衣粉时,选择无磷洗衣粉;5、不使用一次性筷子;6、不用塑料袋装东西;7、爱护野生动物;8、不乱扔垃圾废物;9、发现污染,打电话给环保局。
这九件小事是生活中随手可做的,只要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就能为环保做出贡献。
生态环保作文 篇8“哎呦,谁把西瓜皮扔在地上的?”“哇,好臭,谁扔的垃圾?”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听到这些呼叫和抱怨。亲爱的人们,当你往地上扔垃圾时,你有没有看到地球的外套脏了?当你把塑料袋扔到河水中时,你有没有看到地球的血液混浊了?当你把废气排到空中时,你有没有看到地球的脸变黑了?
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警告了,地震、沙尘暴、海啸、洪水这些外来侵略者,张牙舞爪,带着滔天巨浪去叫醒仍在迷惑之中的人们;当你将干净的河水染成乌黑色时,动物们临死前用那哀怨的眼神告诉我们:“水没了,下一个就是你们人类了。”
地球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母地,可由于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在地球上的绿色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因此保护大自然的环境,让地球变绿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一名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应该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
每次我们到公园里尽情玩耍,追打皮闹,但谁都没有注意到,脚下的小草正在痛苦的挣扎着。四季的变化已不那么明显,地球是我们以赖生存的地方,它一定是被人类欺负得实在没有力气了,水分悄悄地溜走,绿色远离我们。陪伴我们的是灰蒙蒙的蓝天和让我们喘不过气的雾霾,我们应该去拍醒自己,用我们心灵深处的博爱、善良、仁慈和道德去拯救我们可爱的家――地球。我们还要用实际行动来拯救地球:少吃肉,多吃蔬果;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少采花,少砍伐树木森林,多植树造林;少浪费纸张,多利用废纸;洗过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坐便器;少制造噪音;少开车;多放些音乐,动植物也会有好心情;多走路锻炼,多骑自行车,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记得暑假里,爸爸手里一边晃着车钥匙,一边拍着我的头对我说:“小子,走吃饭去喽!”我说:“爸爸,我们还是骑自行车吧,不开车了。”爸爸有点惊讶地问:“咦,怎么又想着骑车去?这么热的天,傻了吧!还是开车吧,否则就成烤乳猪了”“ 骑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排放,可以不开空调,不用汽油多环保!”我有板有眼的说,“我这叫低碳出行。”爸爸又说:“不行,不行,时间来不及了。”我笑着回答:“不不不,时间足够了。我听见了,离妈妈叫我们去的时间还差20分钟呢。爸爸你是不是怕骑车太累了,怕到时太狼狈了?放心这也不太远,一会就到了。”爸爸嘟囔着:“好吧。”在路上骑车,心情一下子变得愉快起来。骑车虽然有点累但也算为环境做了一件好事吧。一直到现在,只要天气和时间可以,我都骑自行车。
电池,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而用完的废电池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你们肯定会说:扔了呗,没用不扔干嘛!是的,很多人用完后会将它扔入垃圾箱或扔到河里和火堆里。可你们知道吗,电池这样处理会有什么后果?扔到垃圾桶的电池会流出一种王水,这种王水有腐释性,一些物体碰到了就会腐烂。如果电池扔到河里会污染水资源;扔到火堆冒出的烟使树木枯萎,污染环境,甚至会爆炸。所以说,废电池虽小,但危害很大。因此我们在电池用完后,应该用一个袋子装起来,拿去电池回收站。
你们听了以上我的建议是否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行为去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变的越来越美,让地球变的越来越有生气和活力。
生态环保作文 篇9今天,在南沙港区海港大道举行了以“志愿绿色行动,共享幸福广州”为主题的广州青少年“共建滨海低碳城”绿色行动启动仪式,上千名志愿者参加了启动仪式和“幸福广州青年林”的植树活动。
在启动仪式上,广州市团市委书记王焕清,南沙区组织部长崔世刚等领导致辞,他们说,“要倡导文明、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并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市民爱绿,小朋友植绿,志愿者搜绿,大家看绿,企业送绿,要以南沙为突破口,创造绿色新广州!”
接着,志愿者代表在台上倡议,发动大家一起植树造林,随后王焕清书记等领导为“幸福广州青年林”石揭幕,并由王焕清书记鸣枪启动“共建滨海低碳城”绿色行动。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有志愿家庭,有各学校组织的学生,有红领巾成长小,有青年志愿者,还有广州市团市委、南沙区委等各级领导。
践行生态环保绿色发展 篇6
纺博会宾客如云 见证大赛绿色“战果”
在备受业界关注的“第二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开幕式中进行的“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成为了夺人眼球的焦点。
出席嘉宾主要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市场学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江苏省服装协会等机构,此外还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市场的代表,国内外客商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可谓宾客如云,高朋满座。
吴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范建龙主持了开幕式及颁奖仪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出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沈国芳、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分别致辞,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华卫列做了《2014~2015丝绸化纤行业年度报告》。
夏令敏在致辞中表示,盛泽产业集群在环保面料、节能减排等方面树立了产业样板和行业典范,为“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提供了肥沃的产业土壤和成长养料。大赛所倡导的生态环保理念,对产业集群在创意开发与市场开拓等方面也起到了行之有效的积极引导作用。盛泽纺博会与大赛的联动,是新时期盛泽纺织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市场+赛事”的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推进必将结出硕果。
“
绿色企业”竞逐生态环保顶级赛事
本届大赛吸纳了近千块生态环保面料参评,申报的产品按“生态环保材料、生态环保技术、生态环保染料和助剂、生态环保认证”四个组别进行评选,面料产品涵盖棉、毛、麻、丝、化纤、针织等众多品种,应用方向涉及男装、女装、运动休闲、牛仔和衬衫等领域。借助大赛与盛泽镇人民政府及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资源平台和强大号召力,2015年首届大赛可谓是吹起了纺织面料向生态环保进军的响亮号角。
本届参赛产品在材料应用、工艺技术及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性、科技性,一方面注重生态环保材料的利用,如采用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可回收纤维等生态环保纤维为原料,注重纤维配比的科学运用,降低资源消耗,凸显产品的环保性;另一方面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中采用生态环保工艺技术,工艺突出,技术稳定。如天然植物染色技术、无PVA上浆工艺、如意纺短流程技术等。
据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盛泽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绿色生态科技型”企业争先报名参加大赛,纷纷拿出最新研发的面料产品竞逐,如防紫外线薄型面料、双层防绒面料、宋锦真丝面料、记忆面料、可再生纤维面料、大提花印花面料等产品都代表着业内顶尖的研发水平。
时尚生态科技引动绿色风潮
大赛植根于盛泽这片产业沃土,依托政府和东方丝绸市场强大的优势平台,紧扣行业趋向,大大丰富了赛事内涵。作为纺博会的重头戏, “中国流行面料趋势发布区” 的崭新登场成为了展会的最大亮点,发布区集结了本届大赛的优秀参赛产品,其中获奖产品尤为惹眼。
“中国流行面料趋势发布区” 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共同精心打造,是专为盛泽纺博会量身而做的“私人定制”。发布区展出了包含“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2015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近600块获奖面料产品,以别具一格的时尚创意方式展现了“2016/17秋冬面料流行趋势”的四大主题:“温故纳新、原生奢华、摩登禅意、多元竞合”,形象地诠释和传递了潮流风向,发挥出了趋势研究对产品开发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加深对产品开发的认知和理解。发布区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优质体验,也成为了展会上最为耀眼的风景,快捷的二维码查询更是快速搭建了上下游对接的桥梁。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
荣获“中国纺织面料研发创新推动奖”
大赛最终评出了“最佳生态环保材料应用奖”、“最佳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奖”、“最佳生态环保产品市场应用奖”及优秀奖,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脱颖而出,为行业树立了一面“绿色旗帜”,也为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优秀的产品开发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颁奖仪式上,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盛泽的各级领导对获奖企业隆重授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吴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建坤为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吴江市锦通纺织有限公司、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吴江德伊时装面料有限公司、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家企业颁发了“最佳生态环保产品市场应用奖”。
同时,鉴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在“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大赛组委会特授予了“中国纺织面料研发创新推动奖”。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建中作为代表上台领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进行了颁奖。
多年来盛泽产业集群在产品研发、产业创新、面料设计、人才培育、创意展示、平台推广等综合创新能力方面树立了领先地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功不可没。管委会始终把大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有效的方式将大赛理念传达到企业,组织、引导和激发企业进行参赛和产品创新。
试论生态意识的特征 篇7
一、生态意识的整体性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整个现实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而, 生态意识作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必然具备整体性特征。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才能完成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系统作为生态意识的整体性的生态学基础, 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组成的自然体。人、植物、动物、土壤、阳光、水等紧紧地联系在生态系统这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共同体之中。“在自然的面貌中, 人也看到了自己, 作为成员,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1]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必须要有人的存在, 同时, 生态系统为人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审美客体、价值客体。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 人没有能力制造出一个完全人工的生物圈或者生存环境。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人类认识自然的时候必须树立全局性的眼光, 认清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人与自然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 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相反,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的整个支配作用, 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生态意识整体性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但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不是否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虽然“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 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 就是说, 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3]。也就是说, 人在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中不仅是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是一种能动性的存在。人能够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成了各种联系, “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 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3]“自然界的人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 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 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 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也就是说, 人是自然界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人与动物是不同的, 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以及利用自然规律。而人的意识是在社会交往联系中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产生和发展更多的社会意识。因此, 劳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在社会中, 人的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前提, 因为人的社会交往是从物质的交换开始的。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能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物质基础。否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其他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无异。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之中。
生态意识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视野, 必须统筹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不能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而且必须以维护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为前提。不能孤立地、机械地考虑某方面的发展, 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综合考虑某战略政策对人、对自然以及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充分考虑结构性、互补性问题。因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 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 对人说来也是无。”[3]同时, 建立一个人、社会、自然协调的三维复合系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结构是最具稳定性的, 只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的永续发展统筹起来构成一个三维复合系统, 就能保证发展全面性和整体性。
二、生态意识的和谐性特征
生态意识的和谐性是指通过人的主观作用而达成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包括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自然生态潜力再生产的协同发展, 技术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所谓和谐, 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人与自然和谐, 简言之, 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状态。
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就必须找出不和谐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素朴的和谐。资本主义出现后, 大工业的发展促使人不断地掠夺自然资源, 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冲突。因此, 必须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来寻找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在私有制产生以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混沌不分的。人没有对自然进行掠夺;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是统一的, 也就是人的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人与自身的劳动之间也是统一的, 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而不是为统治阶级生产剩余价值。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 人有了剩余产品, 也就有了对这些产品的所有权, 私有制发展起来了。但是,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异化仍没有威胁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后, 人的欲望的膨胀对自然界造成压力, 同时也使人自身相应地异化。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人压迫人、机器统治人、人统治自然的异化社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的开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不是活的和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 以及他们因此对自然界的占有;而是人类存在的这些无机条件同这种活动的存在之间的分离, 这种分离只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的发展。”[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 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对自然进行大肆地掠夺以及对工人进行疯狂的压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表现出四种异化形态。首先, 从生产结果上看, 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3]自然界为工人提供劳动原材料, “但是,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 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就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 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 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 劳动者只能从资本家手中获取一定的工资, 也就是购买一定生活资料的货币。其次, 从生产活动过程来看, 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相异化。“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 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再次, 从人的类本质的层面上看, 人与人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本质的存在, 人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 生产出供生活所需的劳动产品。“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人的生活对人来说是意识的对象,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 因此人是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使得人把自己类本质的生命活动变成了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最后, 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上看, 人与人相异化了。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人的其他方面的异化都表现在与他人的异化关系当中。人的异化劳动产生出了异己的力量, 产生出了一个不劳动却能占有劳动产品的阶级。在这种异化状态下, 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对工人进行疯狂压榨的同时也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不和谐来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人阶级必须承担起自身的使命, 消灭私有制。工人阶级“为了谋得自己的解放, 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的更高形式, 他们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斗争, 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5]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水平极高, 物质产物极丰富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异化得以消除, 人能够对人自身的本质实现真正的占有,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消失,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将得到真正的解决。人类社会完成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向。
当今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和谐, 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 和谐社会是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除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之外, 还应注意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生态意识的公平性特征
生态意识的公平性是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人与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包括了发展机会的平等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上的平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意识的公平性。
首先, 生态意识的公平性要求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指的是当代人之间的平等。人生而平等, 这里的平等是指生物学上的平等, 每个人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都在享受着自然系统提供的生存资料, 同时也对自然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每个社会成员就其生物学身份上说, 也就是就其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说, 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 同时也对自然负有保护责任。代际公平指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我们的发展必须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权利。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个别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更不只是环境研究者们或者是环保团体机构的责任, 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其次, 生态意识的公平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 “而且证明了他们对于任何一个跳蚤、任何一个墩布、任何一块石头的平等。”[6]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 与自然界中的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具有平等的地位,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的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为什么要分人、兽、植物、石呢?我们都是物体[6]!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 创造出了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人与自然界之间仅仅是物质利益关系, 自然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其对人类, 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有用性上, 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类视为自然的中心和主宰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 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 我们不能把人类自身视为宇宙中心, 不能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到自然系统的平衡性。但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性并不是泯灭自然系统内部的差别性和否定人类的主体性。相反, 人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性这是人类主体性的体现。“我们对自然界的支配作用, 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人与自然界中其他一切物质的不同之处正在于人具有意识,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平等关系, 并在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公平性是一种公平性的考量, 是生态理性的扩展。
最后, 生态意识的公平性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 也就是国际正义原则。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示出国际化特征, 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主体,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是基本单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很大差异, 因此, 对环境影响的感受也不同, 由此做出的环境优先性选择也不同。发达国家具有先发优势, 在先进的科技水平下, 发达国家能够较低成本地利用自然资源。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低, 生产力水平低, 国家的支柱产业往往是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 环境污染严重。因此, 在国际环境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被非难的一方。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起步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同时, 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初期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并且, 正是因为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把发达国家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才产生了当今不平衡的国家生态环境污染局面。为此, 必须各国对环境的保护应该坚持共同但是有区别的原则。第一, 各国有根据自己国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权利。在选择权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二, 在节能减排方面应该根据各国不同的国情规定相应的责任。发展中国家急需通过发展改变自身的落后条件, 如果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方面承担相同的义务, 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会不断扩大。差距的扩大将进一步引发国际环境保护的争论和冲突。第三, 在制定国际环境法规时各国应享受平等的话语权。在制定国际经济和法律规则时, 应该充分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 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最大限度地保证话语平等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公平问题。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发展的过程中, 关键在于人的发展问题。只有在人类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 才能真正消除不平等。因此, 中国应该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性问题时, 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在保护环境的国际问题上, 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 发挥自身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 要警惕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为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四、生态意识的永续性 (未来性) 特征
生态意识的永续性是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目标。永续性关注人类未来和后代发展, 以人类行为长期性的生态意义为尺度。环境问题只有置于发展过程之中来审视, 才能获得对其的正确分析和解决。永续性要求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把目光停留在眼前的、暂时的利益, 应考虑长远利益。只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才能够保证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生态意识的永续性有其哲学基础。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的, 在时间上有继起性和连续性。“不仅整个地球, 而且地球现今的表面以及在这一表面上生存的植物和动物, 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2]人与自然的发展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强调:“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7]单个具体的事物的存在是有限性的存在, 有其出现、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 也就是具有暂时性。但是, 就物质的运动本质而言, 是绝对的、永恒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人类社会, 都时时刻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 不论是太阳或星云, 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 化学的化合或分解, 都同样是暂时的, 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 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 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2]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把运动的永恒性以及运动的规律性运用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来就可得出生态意识的永续性特征。永续性特征的一个首要立足点在于关注未来, 也就是我们在利用资源, 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时候, 要关注我们的行为对人与自然的发展方向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体现。
生态意识的永续性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贯彻三点。首先,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也就是当我们审视我们的发展政策策略的可行性时, 必须看到这些政策策略在未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只有有助于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政策策略才能够将之贯彻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次,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再生性”问题。再生性的涵义非常广泛, 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的再生性、社会有机体的再生性、人类系统再生性。其中自然资源环境的再生性是基础。人与自然要达到一个永续发展的状态, 前提条件就是保持资源的再生性。资源再生性并不是指让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不断再生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因为资源包括了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就不可能再次出现, 至少在人类存在的短暂历史中无法更新。因此资源再生性指的是尊重自然资源环境自身的循环系统, 也就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可再生资源中寻找相应的替代物。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2]最后,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须尊重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性。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而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在无数的偶然性中把握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 才能避免人为地破坏事物发展的永续性。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永续发展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等待事物发展到其成熟的阶段, 才能够采取相应的行为。杀鸡取卵、寅吃卯粮的急于求利的行为会打破事物自身发展的常态, 使发展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生态意识的四个特征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整体性,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把握人与自然的系统性;遵循公平性原则, 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权利;以和谐性为要害, 以永续性为目标, 在发展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有机体的永续发展。人们可以同心协力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正义和更加安全的未来;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一个立足于保持和发展地球资源库的政策的新时代可以来到;在未来的岁月中, 全人类都可以经历一个世纪以来一部分人所了解的那种进步[8]。全人类可以在一个生态良好的地球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要:生态意识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公平性和永续性 (未来性) 等四大特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把握人与自然的系统性;要遵循公平性原则, 保证在资源配置和环境权益上实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要以和谐性为要害,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以永续性为目标, 避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积极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生态意识,整体性,和谐性,公平性,永续性
参考文献
[1][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1:3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15-56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7-11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9-48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362-36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550-56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2.
解读《白鲸》中的生态意识 篇8
《白鲸》讲述的是亚哈船长带领“裴德廓”号捕鲸船, 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追杀一头硕大的白鲸, 最后却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小说描写了“裴阔德号”捕鲸船在海上的艰难历程, 再现了一段人与鲸的惨烈战争。但这样一部小说, 刚刚问世时就遭到了众多批评家的挖苦与攻击, 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才开始重新解读《白鲸》, 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20世纪90年代, 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 人们对《白鲸》有了一种全新的评论视角。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超前的生态环境关怀与生态危机意识, 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这个隐喻主旨的深刻洞悉。生态批评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审视与探讨文学作品中, 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矛盾互为异己。
一、人与自然的冲突
《白鲸》这部作品, 在整个的叙述和描写中, 巧妙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善与恶、生与死等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主题。通过描述亚哈船长与白鲸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作者用象征性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大意义, 反之无止境地破坏自然、残害生灵, 则必然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船长亚哈带领着“裴阔德号”捕鲸船, 横扫七洋、所向披靡。在一次征程中却不幸被一条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断了一条腿。此后, 在狂热的复仇心理的驱使下, 一心要捕获白鲸的亚哈, 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捕鲸之旅, 也是三年对自然的破坏之旅。此时的亚哈看到的只是自己和自己的仇恨, 而漠视身边的一切:生命、自然、甚至包括追随自己的忠实的船员。坚定不移的复仇信念使得亚哈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在他看来自然不再是孕育生命的母亲, 而恰恰是所要支配、奴役和征服的对象。可是大白鲸的存在以及其难以战胜的力量也时时刻刻威胁着亚哈。
由于人类不断地破坏自然, 蔑视自然万物, 人类终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同理, 正如《白鲸》作者所向人们揭示的那样, 船长亚哈的腿被白鲸咬断了, 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 亚哈带领他的船员开始了对白鲸疯狂的追杀, 年年都有很多捕鲸船被鲸鱼撞翻, 上千水手在海上丧失了生命, 结果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与灭顶之灾。人类对鲸鱼仇恶式的凶杀, 这些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对抗的恶行, 也使人类自己最终尝到了失败和灾难的苦果。
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 作品中这场“战争”的起源十分明了, 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无止境的开发与疯狂的掠夺。麦尔维尔所生活的19世纪, 是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当时社会上对鲸鱼制品的大量需求使得捕鲸成为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巨大的利益驱使着人们陶醉于以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中, 而丢失了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所抱有的最后一丝怜惜与尊重, 从而自然逐渐沦为了人们谋利的工具和猎场。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代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本真, 生态危机异常严峻, 人类如何摆脱生态危机, 走出生存困境, 作者其实在《白鲸》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恰恰是人类自身对利益的私欲, 才酿成了亚哈等船员们的悲剧。而在最后一章中, 大副斯达巴克对亚哈说:现在放弃, 还来得及。你看!不是莫比·迪克要找你, 而是你, 也正是你要疯狂地找它呀。作者借大副斯达巴克之口, 道明了导致人类自身毁灭的真正原因就是人类那无厌的私欲。其实自然本身无所谓善恶, 自然的善恶正是人类善与恶的真实折射与写照, 人类的善与恶, 正在为人类自己书写着未来的命运, 人类的恶行就是在为自己预先开掘着坟墓。
船长亚哈最终的死亡形式也颇具象征意义, 他在向白鲸疯狂投掷最后一支标枪后, 当自己要解开缠在一起的捕鲸索时, 被解开的绳索套住了脖子, 像沉默的土耳其人一声不发地吊死罪犯一样, 绳子把他从小艇上拖了出去不见了踪影。亚哈不是死于白鲸之手而是死于人类工业文明所锻造的绳索之下。而死亡之前, 亚哈也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对自然界藐视的后果, 但为时已晚。
人类要想拯救自身, 首先就要对自然抱有尊敬的态度。作者在该作品中向我们表达了对鲸鱼的溢美与赞誉之情:“啊!人呀!你应礼赞崇拜大鲸, 赞美鲸在各种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也描述了在没有遭受到人类追袭时鲸鱼温良悠闲的自然美景。值得我们思索的是, 麦尔维尔首先描述了鲸鱼在没有遭受到人类袭扰时在大海中悠闲自由欢畅自得的和平景象, 而作者笔锋一转, “裴廓德”号捕鲸船的到来很快打破了这种和谐景象, 一次极其野蛮的杀戮行为就这样开始了。狂热与平静;贪婪与温良;追杀与闪避, 作者把人类与鲸鱼之间的行为上的巨大反差安排在了同一章节中, 这不能不说明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之间关系的一种深沉的思考。
《白鲸》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海上冒险故事, 引发了人们对人生, 对社会深深的思考。造物主赐予了人类美丽的地球, 人类就该怀着感恩之心与之和谐共处。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迅猛增长, 都有赖于二者的和谐共处。因此人类只有对自然万物适度地加以利用, 尊重并顺应自然, 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和谐共生, 才能得到人类自身的永久和平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曹庸译:《白鲸》,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
[3]鲁春芳:《生态危机时代文学研究新视点》, 《学术论坛》, 2005 (11) 164—167。
刍议绿色环保生态城 篇9
一、绿色环保家居生活的生态城
生态城的范围要超越生态农业园、生态村、生态社区、生态商务区、生态产业园,它的内涵要包括生态农业园、生态村、生态社区,生态商务区,生态产业园中所有的分支,并将其有机的组织分配与结合在一起。
生态城的生态概念是园林、绿色和环保、节能的概念,生态城的塑造应该结合城镇更新过程。从理念上看,宜居乐活是生态城的第一要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是生态城的第二要义,在生态城的开发运营过程中,生态化是生态城的第三要义。在这种定义下,生态城选址不应该是侵占农田、水面建造的城镇,而是应该利用旧有废弃工矿土地、近郊旧厂区土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整理后形成,或是生态化改造现有居民区、商务区和产业园后形成,因此,是在过程中改善了城镇的生态环境,达到城镇宜居乐活的状态。
关于生态城的规划,由于建设生态城还没有可以参照的合适蓝本,没有形成系统、公认的理论体系,建设生态城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中国现在绝大多数生态城镇建设,片面强调中心城市生态建设,忽视了区域联系和城乡互动,没有从大区域发展和城市集群发展,整体考虑区域之间在生态建设上的互补效应。城市要进行生态规划,需要以大生态观和循环经济理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在生态建设上,注意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互补互哺,整体打造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内现有的一些生态城,上海的东滩生态城,这样的生态城镇更加注重从能源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出发建设生态新城;缺乏对生态城镇内涵的理解,以及对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城镇实际发展需求;欠缺对地域文化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综合考虑。因此,建设后的新城违背了生态、和谐的要求,导致很多项目中途夭折或建成后举步维艰。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生态城的建设过分依靠国外,上海的东滩、黄柏峪、万庄,天津的中新,唐山的曹姐何,都有国外团队的设计理念、技术和产品。其实,国外的理念未必适用中国,很多国外团队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生态城的建设要中西合璧才有可能成功。如在设计理念方面,中国善于宏观看世界,注重整体,而西方善于微观,对具体、局部问题有独到的解决方案。
在绿色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调研发现,只有少数城市考虑了在运用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与本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特点相结合,进行本地化调整,使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并体现当地的风土民俗和传统文化。在新能源开发上需要创新,运用上也需要考虑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合风能或太阳能。
在生态城开发过程中,不能仅看住宅、商务楼宇、公用设施建成后是否节能,还需关注施工过程中是否节能环保,是否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就是开发过程与开发成果是否共同达到了生态化。因此,生态城的建设过程,需要全过程的管理和施工配合,同时内涵特色也要鲜明,注意从地方实际出发,突出城镇内涵建设与人文历史传承。
生态城的节能设施应该大型化、公共化,统一管理化,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样才能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国内的绿色住宅小区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与周围的住宅区不能形成呼应。绿色住宅地产的技术门槛高,阻碍大多数普通开发商进入,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气候。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规划过程中,整体规划并投资建设相关大型化节能设施,就和投资建设发电厂、煤气管道一样,铺设中央空调冷热管、雨水回收再利用管道等节能环保循环设施,通过社会规模化效益,降低个人使用成本。
生态城发展也需要城乡规划创新,如在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层面上,需要分析和发掘一个区域的物质流走向,控制一个地区的物质数量和质量,考虑物质利用后,其废弃物能够成为另外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处理。在城乡规划的微观层面上,考虑风向、阳光等自然环境保护因素布局,实现建筑节能环保。在土地利用上,需要重视混合发展,提高密度,空间布局应当有利公共交通的使用。混合概念应当是产业、商业、住宅、休闲等混合在一起,减少各种类型的出行需求。在规划管理上,对于居住区进行绿色建筑、绿色照明、绿色出行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要有控制性和鼓励性的措施。
二、发挥小城镇功能
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是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生态型的小城镇应成为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的政策导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这对我们合理安排城镇化布局和发展路径是一个遵循。生态城正应当发挥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承上启下功能,实现小城镇服务于乡村,联系城市的枢纽作用,发挥小城镇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经济辐射的功能,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对城镇独特文化的挖掘,在洋化模仿中淹没了城镇的文化个性。小城镇所具有的独特空间,不仅是承接现代产业经济分工链中的产业发展空间,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保留空间。
三、结语
农业环保农村能源与生态安全 篇10
一、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反映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关系必须保持相互协调, 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顺应资源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不能因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和恶化, 而应该建设的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生态安全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 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而国家生态安全则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
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 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 保障生态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
农业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 农业现代化建设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农业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开发技术的生态功能就更为拓展和突出, 如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中的保护性耕作, 测土配方施肥, 按标准化作业程序生产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资源再生、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功能。
赤峰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大市,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农牧业生产条件显得格外脆弱, 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突出生态功能成为迫切和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模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统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品牌效益和竞争力, 实现资源型农业向生态环境替代型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赤峰市现代农牧业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理性选择。
三、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 应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 走改造与适应相结合、恢复与保护相结合, 以保护为主的路, 必须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退耕还林还草是以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为出发点, 改变传统农业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 实行集约化经营, 实现减地稳粮、优化结构、恢复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 调整结构, 提高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作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而在调整结构时要注意作物品种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突出地方特色, 优化资源配置, 把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统筹起来考虑, 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 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 在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同时,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注重耕地保养, 培肥和恢复地力
要坚持用养结合的原则, 积极采取措施, 保养耕地, 培肥地力, 促进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一要抓好农村有机肥积造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人有厕、畜有圈, 大力积造有机肥, 扩大有机肥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二要加大农田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力度, 积极推广免耕法, 强化土壤保肥、保墒蓄水能力, 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劲。
(四) 加强节能减排农村能源建设
农业农村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搞好农村牧区节能减排, 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 减缓能源压力, 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 系统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 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根据各地区不同条件, 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技术、多种经营方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多元化循环农业模式。
(五)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 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政府的公益服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管理等都具有公共服务特征。这些服务的提供, 是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通过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来实现。关键是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
(六) 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 提高农民生态安全意识
坚持保护与优先防治相结合, 严格控制不合理开发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特别是要控制地表植被的开发, 重点检测控制农牧交错地带区域的土地退化沙化。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 维护生态安全, 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 让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氛围,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生态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其中生态安全不容忽视。通过分析赤峰市新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找到症结所在,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冰桶挑战民众生态意识 篇11
在上传的视频中,霍金子女代他完成挑战,而他则以身呼吁“我鼓励你捐钱给ALS协会,以消灭这种可怕的疾病。”事实上,除了杰出物理学家的标签外,霍金也是一位渐冻人。
对于冰桶挑战,有人说是对干旱地区缺水现状的极大漠视;有人说,这是一场名人表演秀;也有人说冰桶挑战滑向了“道德绑架”;还有人说“世人开始关注ALS,就是活动的胜利”。诸多声音背后,冰桶挑战承载了怎样的民众生态意识?喧嚣中几多“滥竽充数者”?活动又萌芽出几分公益捐赠创新?
冰桶挑战来袭
“我接受冰桶挑战”、“我支持捐款给ALS协会”、“请关注ALS”……在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视频中,社会各界名人或由自己将一盆冰水顺着头顶浇下,或由别人执盆完成这项自7月份开始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活动。
随着活动的发展,科技界、体育界、娱乐界名人纷纷加入,甚至政界也被点名。美国有比尔·盖茨、科比·布莱恩特、蒂姆·库克等大腕出镜,中国则有明星刘德华、体育名人姚明、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百度CEO李彦宏等,韩国也有影视红人金秀贤等演艺人员参与。冰桶挑战可谓“一呼百应”。
资料显示,“渐冻人症”医学全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一种。患者会像被冰雪冻住一样,逐渐丧失所有行动能力,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
而公众关注的冰桶挑战全名为“ALS冰桶挑战赛”,发起于新西兰抗癌组织,今年的活动则是由美国渐冻人协会发起,自2014年8月17日进入中国。活动要求参与者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继而可点名其他人来参与该活动,若参与者未接受挑战,则选择捐款100美元,其宗旨在于让更多人关注ALS罕见疾病,同时借助公众力量募捐筹款以帮助疾病的治疗。
美国ALS协会8月16日对外发布,自7月29日至8月16日,“冰桶挑战”已收到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30万美元。此外,中国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也于9月3日对外公布,截至8月30日零时,“冰桶挑战专项基金”捐款金额总计人民币8,146,258.19元。其中,根据中心理事会讨论将5,574,311.80元全部用于渐冻人群体的相关救助服务,也将作为专项基金首期用款。
“无论是从提高捐款量,还是唤起人们对ALS的关注,这项活动都起到很大帮助。”美国ALS公关部主任克莱格·卡什表示。
公益与环保的角力
在参与挑战的名人中,有如马克·扎克伯格般说活动规则者有之,如沙奎尔·奥尼尔卖萌耍宝者有之,如李彦宏借此宣传企业文化者有之……公众的关注面也呈现多极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有美国媒体粗略估算,假若挑战者平均用水15升,截止到8月下旬,约浪费1,900万升水,即相当于9,500万瓶装水,冰冻挑战究竟是为公益还是为表演,环保的意义何在等争议不绝于耳。
公益耗去几多水
2013年,联合国在《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WWDR4)》中直指水资源现状,报告称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急速的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使得全球供水压力显著增加。而且仍然有将近十亿人口,无法获得相对安全的饮用水源。报告还指出,水资源的压力或将加剧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部门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而且大部分的负担很可能落在穷人身上。
“如果洛杉矶居民要参与‘冰桶挑战’,得想出合适的方法,既挑战淋冰水又不浪费水资源,例如少洗一次澡或将淋下来的冰水收集起来再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水电部相关发言人对外表示,而他的忧虑并非无据可寻。
据外媒报道,在美国东部遭遇暴雪侵袭时,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区却面临着百年不遇的干旱,当地大大小小水库的储量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面临考验。数据显示,该州97.5%的地区遭灾,干旱严重等级位列第三。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现实情况则是,2014年河南、山东、辽宁等省份遭遇旱灾,成片农作物面临颗粒无收的险情。其中,辽宁全省受旱面积在短短半月时间内由113万亩蔓延至2,429万亩,全省58座小型水库干涸,老百姓喝水难。8月22日,中国河南鲁山县民众即拿起水桶举行抗议活动,呼吁提倡节约用水。
表演秀或行动力
对于中国如火如荼的“冰桶挑战”,中国民政部官方指出:“活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宣传关爱罕见病患者的理念和相关的医疗知识,带动了社会各界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目前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建议活动的组织者更加注重活动的实效,避免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
不难看出,“秀”的成分在活动进行中显现的越来越明显。“‘冰桶挑战’当然就是一场作秀,不过,借用一场作秀让大家关注罕见病,是无比难得的机会。”中国果壳网CEO姬十三接受挑战前坦然表示。
资料显示,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10年至2011年统计调查显示,美国共有12,187名被确诊登记的ALS患者;另外,据欧洲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推测显示,ALS患病数约为39,863人;来自日本200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有8,492名ALS确诊患者。
“目前,中国还缺乏全国ALS病例统计,ALS在欧美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二至十万分之三,如果参考欧美的数据来估算,中国全国约有20万名ALS患者。不过,我们发现中国患者发病后存活期较长,平均为6.5年,因此数量可能会更多,甚至会达到三四十万,但这几十万人中,能得到良好治疗的,少之又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在接受媒体访问中表示。
对此,有ALS患者家属直言,“冰桶挑战只是宣传的一个方式,唤起关注只是一时,没经历的人很难做到坚持。”
nlc202309041258
慈善下的生态价值观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严肃地否认这场活动的有益成分。但是,慈善背后的民众生态价值观还是值得管中窥豹。早前有媒体统计,对于冰桶挑战的微博约有45亿阅读量、414万讨论量。而截至9月28日上午9时,在新浪微博输入“冰桶挑战”关键词,数据仍然高达1,442万多条。
浇水&捐款 各路声音
据悉,美国国务院对此特下发通知,禁止外交人员以及“其他高级别外交事务官员”参加冰桶挑战。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以外交职务身份为私人谋利有违职业道德;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委员会也发布声明禁止众议员上传冰桶挑战视频,其在声明中称,议员守则和伦理手册上都要求议员们不利用政府资源来为任何私人慈善机构做推广或谋利。
中国台湾民进党妇女部主任林静仪对冰桶挑战严厉表示,“‘渐冻人’是一个在身体、心理、生活上都影响了患病者及其全家的疾病,是一个理应严肃面对的议题,不希望变调为‘权贵作秀’。”
不过,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则在其微博中表示,“这个类似游戏的慈善举动,也许有秀的成分,也许浪费了一些水。但无论如何,是我见到过的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慈善活动。感谢任何形式的批评,你的批评也会激发出更好的慈善方式。网上从不缺聪明智慧和爱心,罕见病缺的真是关注。”
也有专家表示,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即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虽然在掀起全民对ALS关注上,冰桶起到很大作用,但舆论关注点指向娱乐化倾向严重,在帅气耍酷的各路明星面前,围观心态膨胀。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表演”的明星,说打着“节约用水旗号”矫情的公众为数并不少。在他们的眼中,水资源只是这个游戏所要用到的道具,背后却是他们淡薄的生态意识。
公益&环保 未来走向
美国某民间组织曾指出,冰桶挑战让很多人开始谈论罕见病,但这也仅仅是它能做的,只是谈论而已。他们强调有些公众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发动一个活动或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就感觉自己参与了社会议题或做出了相关贡献,这种做法是要反对的。
“正像我们不能以一次捐款的多寡就评论某人对公益的贡献,同样也不能因名人曾高呼节约环保口号就判定其一定在日常生活中是身体力行的。中国明星柯震东早前录制抵制毒品的宣传片,形象阳光,呼声响亮,但随后却深陷吸毒丑闻令人警示。”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作秀和实际行动是要区别对待的。”
实际上,我们或可从荷兰民众的一场“扔西红柿大战”中找寻亮点。荷兰当地时间9月14日,阿姆斯特丹中心广场举办了互扔西红柿大型活动。缘起是俄罗斯反西方制裁而抵制欧盟农产品,令荷兰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西红柿。为此,主办方采购了12万个已“烂熟得不宜食用”的西红柿。在这场带有抗议色彩的狂欢活动中,价值15欧元的门票卖出1000张,这笔钱捐给了种植西红柿的荷兰农民,而扔烂的西红柿则集中送去工厂用于制造沼气。正如佛教修行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如何关注慈善,践行环保,切实助人,或可兼有善意和更理性的思维。
地下养鸡地上种菜生态环保效益好 篇12
1 改革养殖模式, 发展生态养殖
邢晓红是原衡水市种鸡场负责人, 有多年的种鸡饲养经验。面对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他深深地体会到做好鸡舍的环境控制、降低死淘率、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2009年初, 他经过多方参观考察投资80多万元围绕地下养种鸡、地上种植温室大棚进行了科技攻关。万事开头难, 由于缺乏技术支撑, 邢晓红结合当地的土质、水层, 反复动脑筋, 自己进行鸡舍的图纸设计, 吃住在建设工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建成了66米长、6米宽、2.8米高的地下鸡舍四栋, 地上温室大棚一栋。目前存栏种鸡达到了2.2万只。
邢晓红开创的生态环保立体种养新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运转, 证明成功可行。地下建鸡舍饲养种鸡, 地上建日光温室种植蔬菜, 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种植养殖效益。地下鸡舍与地上蔬菜日光温室相通, 鸡舍排出的二氧化碳经气体循环通道给日光温室供气增温, 通过日光温室中植物的吸收,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可达到废气、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2 创新关键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
要使鸡群高产、稳产, 除了给予优质的饲料外, 必须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良好的通风。邢晓红开创的地下养鸡在这些方面与地上养鸡有哪些不同呢?
2.1 设置通风消毒道
通风是影响鸡产蛋的重要因素。如果通风不畅, 鸡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鸡粪分解释放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会在鸡舍内大量聚集, 直接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地下鸡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两边没有窗户, 所以邢晓红采用的是纵向负压通风方式。为了不让风直接吹进鸡舍, 在两个鸡舍之间设计了一条通风道, 风道呈一个倒下的U字型, 分上下两层, 风从上面的进风口进来, 再从下面返回来, 然后再进入两边的鸡舍。如果鸡舍的长度是60米, 那么整个风道的长度就是120米, 120米的狭长风道对外来的空气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 减少了对鸡的应激。同时, 在通风道内安装了12支紫外线灯管和1台臭氧离子发生器, 这样外面的空气进来以后, 经过这120米的杀菌消毒, 病原微生物得到了一定的净化, 安全系数大大地提高。一条U型的通风道, 使风过冷、过热、直吹和空气净化消毒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据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介绍, 空气经过风道的过程中, 被紫外线进行了杀毒。所以, 进入鸡舍的空气是经消毒的新鲜空气, 对鸡的健康方面都好, 这些是在地上养鸡不容易做到的。
另外, 夏天的热空气经过地温的冷却, 冬天的冷空气经过地温的加热, 这样进入鸡舍的空气, 既新鲜, 温度又比较合适。
2.2 安装微电脑温度控制器
鸡舍由于建在了地下, 风刮不着, 雨淋不到, 日晒不到。冬天尽管外面很寒冷, 地层的温度加上鸡体自身的散热, 可使鸡舍内的温度达到18℃左右。在炎热的夏季, 由于避免了太阳的照射, 舍内温度一般维持在27℃~28℃左右。即便是室外气温达到40℃以上时, 舍内温度最高也就能达到30.5℃。同时, 为及时调整鸡舍内的温度, 鸡舍内安装了微电脑温度控制器。并在通风口安装了降温水帘, 出风口安装了换气扇。这样能够自动调节舍内温度, 使鸡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4℃。
2.3 补充人工光照
光照是影响鸡生长、产蛋的一个重要因素。产蛋期的鸡, 光照一般维持在16个小时。对于地上开放性鸡舍来讲, 自然光达不到16个小时, 都要利用灯泡进行人工补光。地下鸡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封闭式鸡舍, 完全可以靠人工补光来满足蛋鸡对光照的需求。根据鸡的不同日龄, 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既满足了鸡的生长需要, 又克服了自然光照过强导致鸡出现啄癖, 造成鸡的伤亡。
2.4 建设地上蔬菜大棚
在鸡舍上面建设60米×6.5米蔬菜大棚一栋。同时在大棚的墙壁上开设60厘米×60厘米的通气孔一个, 直接与鸡舍的通风道连接, 在大棚的顶端安装直径为20厘米的排气管6根。这样鸡舍的气体直接排入大棚, 然后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经过这样一个循环, 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氨气遇到水以后能形成氨水, 氨水可以作为氮肥直接供给植物需要。鸡舍内的废气一部分供给大棚内的植物生长, 减少了向空气中排放, 达到了减排的目的。同时鸡舍内的热量通过土壤的传导作用, 使鸡舍上面的土壤温度比周围土壤的温度高, 蔬菜就可以提前出苗。再加上二氧化碳、氨气的再利用, 可以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5 安装饮用水净化器
为保证鸡只饮水安全, 安装了一台饮用水净化器, 每小时生产净化水2吨直接供鸡饮用。地下水经过净化器后, 可以有效地去除氯、杂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 减少了疾病经饮水传播的机会。
3 实行立体养殖, 增加经济效益
地下养鸡、地上种菜的立体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节约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的舍内环境, 有利于发挥鸡的产蛋性能, 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减少了饲料的消耗。和地面上的开放式鸡舍相比, 在一个产蛋周期, 一只鸡就能省6元钱的饲料成本。据邢晓红介绍, 与地上普通鸡舍相比5000只鸡规模地下鸡舍按390平方米计算, 每栋每年可节省饲料等总投入5.94万元, 产蛋收入可增加2万元, 建筑成本可节省1.17万元, 投入产出总收益可高出7.94万元。
3.2 减少应激, 控制疾病发生
地下鸡舍为鸡只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 减少了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空气和饮水经过消毒和净化, 有效地排除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同时地下养鸡杜绝了与其他畜禽的接触机会, 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建立起了一道自然屏障。地下养鸡运行以来, 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3.3 环保减排, 保护生态环境
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气体直接排入蔬菜大棚, 一部分被植物所利用, 其他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 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起到了减排的目的, 实现了绿色养殖、生态养殖。
3.4 节约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