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研究

2024-10-24

知识教学研究(精选12篇)

知识教学研究 篇1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 是以知识为对象采用地图形态表现的一个术语, 虽然目前知识地图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都认为知识地图概念起源于地理上的地图, 将知识以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是作为知识的目录和知识资源指向的工具, 可以储存各种知识资源以及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从广义上讲, 只要是以知识为描述对象, 以地图形态的点线面、大小比例、颜色等元素进行可视化显示的都属于知识地图, 因此概念地图 (Concept map) 、思维导图 (mind map) 、主题地图 (topic map) 、认识地图 (cognitive map) 、知识图谱 (Knowledge Graph) 等术语都与知识地图非常接近;而狭义上知识地图是需要以严谨的统一标准对知识进行抽取、赋名、分类、描述等规范化步骤, 对各知识节点之间的相关性、级别、分类等进行定义和关联, 并指明知识资源的所在, 其构建方法较为复杂, 这就与其他类似的术语区分开来, 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能以任意一个单词或者内容作为节点, 构建起来相对容易简单。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具体分析这些术语之间的差异, 因此本文仅涉及狭义上的知识地图, 主要对知识地图在日本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日本知识地图的研究现状

为掌握知识地图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笔者依次在日本CiNii (CitationInformation by NII) 学术信息数据库、JAIRO (Japanese 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 Online) 、KAKEN (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 上以知识地图为检索词对题名、关键词、摘要等循环组合检索。

通过检索发现在CiNii中有64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 而JAIRO上仅检索到4篇 (其中2篇与CiNii重复) , 在KAKEN上检索到相关已立项的项目为11项。研究文献具体如下页表所示, 文献数目最多的是教育支援类, 占总体的48.4%, 其次是信息处理类, 占32.8%, 最后是经营经济类, 占18.8%, 从比例上看可见知识地图主要是应用在教育支援方面, 比较多见的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和数据库。例如, 《基于知识提示学科关系的学习履历系统》 (池田, 2009) 将理工专业本科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以知识地图方式进行构建, 然后与对应的履修科目和学习成绩进行关联, 对学生和教师提供自我分析、知识分析等功能;《基于WEB的协同学习条件下采用手机终端的形成性评价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永井, 2004) 则是采用知识地图构建基于BBS的学习支援系统, 对中小学生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进行协同学习的实践研究, 特点在于采用手机终端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 还有数学、医学、理科等学科的教学辅助实践研究, 部分文献还涉及焊接加工等职业技术学习、电子教材开发、电子学习档案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比较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援教育实践内容, 侧重于将知识地图置于具体的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信息处理类文献中, 除涉及系统和数据库外, 还有涉及本体 (ontology) 研究、多媒体处理、信息检索等方面, 侧重点在于知识的结构化和可视化。例如, 《日语本体词典系统Ontolopedia的构建与兴趣抽取方法的应用探析》 (宫城, 2009) 采用Wiki百科作为语料库开发日语本体词典系统, 根据用户在Twitter上的投稿信息进行兴趣倾向分析, 以知识地图进行系统评价实验。

经营经济类的文献相对偏少, 主要涉及企业管理、经营模型、知识资产等方面, 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进行分析、评估。例如, 《提高企业实力的公司内部信息流通和利用方法——构建知识地图达成经营课题的战略领域》 (田中, 2005) 就提出采用知识地图提高企业在经营分析和信息沟通方面的能力。

从图1的时间分布上可见, 最早的知识地图研究在1994年, 之后逐年递增, 到2008年为顶点, 其后又开始减少。究其原因在于知识地图构建主要应用于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 需要依据严谨的构建步骤, 对于各个节点的名称、内容等信息需要复杂规范化定义, 研究应用面相对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递增状态。

另外, 在科研立项上, 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和日本学术振兴会所立项的课题中涉及知识地图的有11项, 其中教育支援为9项, 数据处理1项, 几何学分析1项。教育支援方面主要有教育课程开发、教辅支援系统开发、教材开发、学习实践分析等内容, 如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地图开发知识连锁体验教育课程, 利用学习辅助系统提供知识关联地图和活动场所提高协同活动的效率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知识地图表现知识结构的E-Learning, 以知识地图构建系统促进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开发科学教育课程, 基于学习活动中的分散知识研究自我效力感发展情况, 以学习履历和知识地图分析探究型学习过程等。由此可见, 科研立项的侧重点也是与上述文献分析结果相同, 即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以促进教育实践。

日本知识地图的商业化应用

由于知识地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地图形态可视化和结构化地展示信息, 因此除在教育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外, 日本还将知识地图应用于商业模型、企业信息管理、社交网络服务、公益活动、宣传展示中。商业应用上有日本Knowledge Produce股份公司提出创建历时性的知识地图, 以“KONISHI方法”在知识地图上通过分析、综合、关联、类推、创意、决断、模拟等步骤后认识对象领域中存在的各类情况策划剧本, 强调以相关性构建整体结构, 记录并保留各类信息源和相关信息到最后一步, 信息要以客观事实为中心, 在信息的配置和关联上再以主观进行分析 (如下页图2) 。

将知识地图作为可视化的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ShareWis”, 它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系统, 利用地图的可视化方式做用户界面, 辅以基于Facebook、Linkedin等的SNS功能, 这样不仅将知识关联起来, 也将学习者的交流关联起来, 并可以保留学习履历和社交记录 (如图3) 。目前开发有Web网页版和手机APP应用版, 用户可以在免费注册后学习和发布课程, 现有外语、数学、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数十种课程, 类似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将知识内容以课程形式予以展示, 所有课程均以地图方式构成, 同类课程构成一个区间, 放大后逐层显示。具体操作就是需要在地图上通过放大缩小选择课程, 以主节点为课程名称, 节点边有课程简要文字介绍, 点击主节点可放大进入该课程的所有单元一览页面。除在地图上缩放选择课程外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检索课程。每个课程下由简到难分为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均控制在5~30分钟左右, 一个单元学习完后提供选择、排序、判断等以客观题为主的自测练习题, 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其他用户进行SNS互动, 系统提供课程管理、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提醒等功能, 学完的课程会以不同颜色显示。

这套系统还支持用户自己创建课程, 支持图片、文字、声音、视频、链接等多类元素, 创建时系统会自动引导用户非常容易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 包括课程单元设置、教学内容展示、练习题设置, 等等。虽然目前大部分课程都为用户个人或者公司团体制作, 带有免费宣传做广告的倾向, 但是所有课程均是免费开放的, 实现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除上述应用案例外, 还有用于癌症宣传的公益性知识地图, 用于职业技术考试的技术知识地图等, 这些案例都突出了知识地图在可视化和结构化上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记

知识地图由于定义比较模糊, 容易让人从字面上误解为简单的知识点的关联性排列, 而忽略了知识结构化表征的这个特点, 而知识地图构建最难的地方恰恰在于结构化。因此, 日本的知识地图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狭义上的知识地图, 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数据库和可视化手法构建知识地图, 相关文献比较少, 而商业化应用上则多采用广义上的知识地图, 实际上则是类似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等的表现手法, 很少见到能从狭义上对知识地图进行数据构建, 对知识节点进行标准化抽取和描述的案例。今后日本在知识地图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如知识地图在大数据分析、本体研究、数据挖掘方面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CiNii http://ci.nii.ac.jp/.

[2]JAIRO http://jairo.nii.ac.jp/.

[3]KAKEN http://kaken.nii.ac.jp/.

[4]ShareWis http://share-wis.com/.

[5]ナレッジマネジメントhttp://home.att.ne.jp/sea/tkn/Issues/Issue-KM.htm.

[6]知の工房ネットワクhttp://k-produce.net/index.php.

知识教学研究 篇2

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民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1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七大

主体地位。主导

个体独立性,不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

1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个性 差异 要求 切实贯彻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口诀:独立差异有发展

材料题 :学生观

分析观点

判断语句

理论知识 与材料 相匹配

总结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

授业 解惑

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

研究者

教师专业素养

1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 11本体性知识

12条件性知识

13实践性知识

14文化知识

2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 2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2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1对待事业---依法执教 严谨治教 廉洁从教

3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助精神

3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4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41良好的情感特证

4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43良好的性格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3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1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研发放醋(促)

2教师行为的转变

2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2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2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口诀:尊上引导学生(小骨)反思与合作

新课程下 教师转为:

学生学习促进者

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教育教学研究者 反思者,实践者

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知识结构

本体性,学科专业知识,核心

条件性,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学科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社会,自然,基本艺术素养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基本,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实践,教学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评价能力

反思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权利

教学权,教师基本权利

科研学术活动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不低于 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参与民主管理权,民主集中制原则

进修培训权,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师 特定义务:

遵纪守法

教育教学

教书育人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专业发展不竭动力

新规范亮点

1保护学生安全 首次纳入新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教师与学生 爱,尊重,负责,公平公正,保护,杜绝伤害,教师与家长 尊重,协作,教师与同事 尊重,理解,协作

教师与领导 尊重,支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版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灵魂

教书育人。基本职责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第四章 文学常识

书法

王羲之 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 之称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张旭 唐代,书法家,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X剑舞 为 三绝

后世尊称:草圣

代表 《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贴》《郎官石柱记》

张芝

东汉 书法家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匠

草书之祖 之称

代表 《金欲归贴》《冠军贴》《终年贴》

楷书四大家

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元朝赵孟X

美术

中国美术

顾恺之 东晋画家,代表《女史X图》《洛神赋图》

齐白石近代画家。绘画以花鸟见长,代表《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

张大千近现代画家 代表 《振衣千仞冈》《来人吴中隐》《长江万里图》

外国美术

文艺复兴 美术三杰 达芬奇

美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 大卫,彼耶达,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美术三杰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波提切利 春

提香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印象主义 和后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60年代

莫奈 日出。印象,马奈 酒吧侍女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塞尚 苹果与橘子

梵高 向日葵

音乐

高更 塔希提妇女

中华民族乐器

吹奏乐器 竹制 木制 发音

萧,横笛,抱笙,排笙,巴乌,葫芦丝,损等

弹拨乐器 横式 竖式

横 筝,古琴,扬琴,独弦琴

竖 琵琶,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 等

打击乐器 民族

堂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罗小罗,小鼓,排鼓,大钹

拉炫乐器 胡琴类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选择题)

中国音乐

高山流水 战国,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此曲

阳关三叠 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渭城曲》1954年王震亚改编成合唱曲

聂耳 <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新女性》《码头工人》《铁蹄虾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到底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外国音乐 莫扎特 奥地利,音乐神童,《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贝多芬 的歌,《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致爱丽丝》

《第九交响曲》晚期作品,贝多芬 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李斯特 匈牙利,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钢琴之王

《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

戏剧 京剧 20101116.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海瑞罢官》《沙家浜》

徽剧 是京剧的前身

越剧 20060520 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昆曲 200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百戏之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公元前230---221 先后消灭 六国。统一中原,称 秦始皇

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楚汉战争 公元前208

秦朝 暴政引发。陈胜 吴广 起义 天下纷纷响应

项羽 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尽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朝灭亡

项羽 刘邦争夺天下,引发 楚汉之争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

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社会凋敝,急需休养生息

西汉。汉武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朝廷推崇---道家 无为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汉朝 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 大一统

西汉王朝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实现大一统,表现在:

政治---中央设内外朝政,加强皇权,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夺封国

经济---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

思想,文化---“罢X百家,独尊儒术”对外进行三次大规模打击匈奴的战争

丝绸之路 古老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 605 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 起到很大作用

今天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 余杭(今天杭州),北至 X(今天北京)

全长 两千多公里,连接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五大水系,世纪上最早最长的运河,改善了北方交通运输状况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李世民 吸取 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年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了汉藏经济 文化交流

开元盛世 唐玄宗 44年,前期 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 进入全盛时期,史称为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玄宗 晚年 不管朝政,吏治腐败,节度使 安禄山

史思明 发动了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战争。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

世界古代史

一,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1古埃及 金字塔--标志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至今 有80 多大小金字塔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2古巴比伦王国

位于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奴隶制社会秩序而创建的 全面反映 古巴比伦王国 社会面貌,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印度

恒河,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 从高到低分成4个等级

公元前6世纪,出身X帝利种姓的 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佛教,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三大宗教

4中国 四大文文发源地 之一

四大文明发源地 指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其他三个都消失了,只有中国

二 古代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相传创立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伽牟尼,佛教 宣扬 现世苦难,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立为国教,后来传入世界各地,形成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三大体系

基督教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并传入欧洲和北非

《圣经》基督教 的 经典

创立者 耶稣,救世主,崇拜上帝,忍受现世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主要活动 教会活动

伊斯兰教 创立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立者 穆罕德宣言 对天神安拉的崇拜

《古兰经》 宗教经典,信徒被称为 穆斯林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分 什叶派,逊尼派

世界近现代史

1文艺复兴 14中-17世纪初 欧洲 思想文化运动 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古代时间和近代的分界

核心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的价值 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启蒙运动 欧洲第二次 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斗争

代表 英国 霍布斯,洛克,法国 伏尔泰

宣扬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思想原则 广泛传播 社会思潮

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法国大革命 1789,巴黎人民 攻占 巴士底狱 掀开了 法国大革命xum

制宪会议 颁布 著名 《人权宣言》 人身自由,权利平等 原则

法国是世界上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封建制度,且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后续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4工业革命 41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界40.英国首先开始,大机器取代工场 手工业

工厂取代工场

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组织形式,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英国 瓦特发明 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 发明 蒸汽机车,美国 富尔顿 发明 汽船

42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 科学技术的发展猛进,迅速应用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新交通工具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423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界40-50.新科学技术革命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规模 深度 影想 都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 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

5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

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之后,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改变了力量的对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大战形势转折

1943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 开始瓦解

1945 德国 日本 相机投降,二战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儒家 创始人,核心“仁”

强调 统治者 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首创,有教无类,世称“万宗师表”

《论语》

董仲舒 汉代 儒家

春秋大一统,罢X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付诸实施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 智 信 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北宋 二程:程X,程颐

认为 天理万物本原,理先物后;

把天理 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

2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

指出 格物致知 目的是明道理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天文历法 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X一,下半年来八X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干支纪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X 己 庚 辛 壬 X

地支:子 丑。X 卯 辰 X 午 未 申 X X X

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节气

元宵

正月十五夜,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端午 五月五,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

与纪念 屈原有关,有赛龙舟,吃粽子

重阳 九月九,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那达慕节 蒙古族,农历六月初四-初八,牧民聚集草原上进行赛马,射箭,摔跤,表达丰收喜悦

年龄称谓 30岁以下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 10以下

总角,孩提 幼年泛指

垂X,始X 童年泛指

幼学 10

束发 15上下

弱冠 20

而立之年 30

不惑之年 40

中年 50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老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90 X背之年 8-90 XX之年

期颐之年

科举制 开创---隋朝

继承发展---唐朝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进士考中第一名称为 状元

武则天 亲自进行 殿试,增设 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建立殿试制度---宋朝

程序严密---明清

考试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名分别: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

科举制---隋代实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学校制度

科学常识 中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数学 1九章算术 东汉时期,十进制,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最早 提出 分数,记录了赢不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求解问题,和一次方程组问题

2算筹 中国古代计算工具,后来 算盘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

创造 割圆术,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X术》唐朝时被用作学校课本,后传 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天文地理学 郭守敬 元朝,《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历法,测定一年 365.2425天,与现公里基本相同,比现在公历早约300年

革新浑仪,造出 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浑仪,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新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徐霞客游记》世界科学上最早出现的关于 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医学 扁鹊 春秋战国 名医

四诊法:望,闻,问,切。:医祖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学学 奠基之作

华佗 东汉名医,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医学体操“五禽戏”,被称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医圣”

屠XX 2015年10月。发现青X素 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效降低X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称为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农学 贾思X; 北朝农学家,《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 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科学著作

徐光启 明代科学教,《农政全书》农业百科书

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科学方法,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数据

宋应星 明朝末年科学家,《天工开物》明代农业和手工工业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约瑟 称他 “中国的狄德罗”

外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 古希腊科学家,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了 螺旋式水车,用来排水,灌溉

瓦特 英国 机械师,18世纪60.制成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富尔顿 1807 世界上第一艘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船“克莱蒙号”

史蒂芬孙 英国 工程师,发明 火车机车,1825 “旅行者号”机车英国试车成功

爱迪生 “发明大王”

1879 研制 耐用 碳丝dengpao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

制造了 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就的第一人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天文学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创建 微积分

力学上 建立 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法拉第 英国科学家,1831 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诗经 春秋末年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春秋中期 300 诗歌。

分为。风 雅 颂

儒家经典

风 周代各地歌谣

雅 周人 正声雅乐

颂 周王庭 贵族宗庙祭祀乐歌

楚辞 楚地歌词。战国诗人 屈原 南方民歌为基础创立的新诗歌体裁

九歌 湘君 湘夫人 取于神话恋歌

离骚 屈原 抒情长诗 浪漫主义风格 楚辞的代表作

李白 唐代 浪漫诗人 诗仙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王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杜甫 唐代。诗人,诗圣,诗史

三史: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巴金 现代,但丁国际文学奖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寒夜,随想。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老舍 现代作家,1951 北京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 称号

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哲学家,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荷马着的称赞,因灾史诗诗人中唯一有他知道的一个史诗诗人应当怎样写作

荷马教育了希腊---柏拉图

艺术享受,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文艺复信 文学三杰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十七世纪文学----莫里哀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欧洲戏剧史上 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唐璜,吝啬鬼

吝啬鬼,最早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十七金钱如何破坏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品之一

外国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

果戈里笔下泼留希金

十八世纪文学----歌德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代表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

十九世纪外国文学

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是浪漫主义思潮

下半叶的欧洲文坛,出现了多元化局面,浪漫主义余波犹存,现实主义方兴未艾,新的文学流派陆续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于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梅里美,卡门

狄更斯,雾都孤儿

萨克雷,名利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哈代,远离尘嚣

易卜生,玩偶之家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

阅读理解能力 14分

作者观点类,结合问题。议论文,开始,结束,中心思想

抓关键词,我认为,所以,但是

借助材料背景材质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

忌讳主观臆断

关键词 句 还原到文章中,前面,后面

带着问题,读文章

总结概括类 是什么,为什么,咋么办

此类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可以认同作者观点,也可完全阅读

(注意题干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的现象

基本概念 全同关系 S=P

真包含于关系 S《P

真包含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一半对一半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 如果,那么

只要,就,假如,就

必要条件 只有,才

除非,才

必须,才

数字规律 排列规律 反应快

恰当的方法,规律

观察 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萌芽 一古代 中国

1孔子 社会作用 庶,富,教----教育先决条件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人人入学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居首

教学原则 学,思,行 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因材施教《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

1预防性原则

2及时施教原则

3循序渐进

4学习观摩

5长善救失

6启发诱导

二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教学方法称为 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2柏拉图 1 代表 《理想国》

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 是 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2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1《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美德

2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3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

4昆体良 1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教育著作,誉为 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古罗马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三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观点 1泛智论

2班级授课制。:首次论述

3原则: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

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二规范教育学建立

1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观点: 1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2教师,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3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

2杜威 《民主主义于教育》

基本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4五步探究教学法

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殷周时期 产生小学

西周时期 建立小学,设在官府

春秋时期 兴私学

后面各朝代 官私学并存

1近代小学教育

1878,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开端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我国最早公里小学堂

1898,清政府,改州县书院为小学堂,推行现在小学的开始

1904,清政府 《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2中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六岁入学,修业四年

1922年,颁布,XX学制,新学制

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

中等教育年限延长

增加职业教育

不单列女子学校等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3教学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基本观点,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人,布拉梅尔德

观点:社会问题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人,杜威

基本观点:儿童活动心理学化

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基础改革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整体的人 课程目标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创建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二 基础改革目标

总体目标: 爱国,法制,素养,技能,四有新人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的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改革

2课程内容改革

3课程评价改革

4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教育观念的改革

7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 课程结构基本特征

综合性

选择性

均衡性

五 新 教学观以教育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

2以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4以 关注学科-----关注人

福勒,布朗提出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叶澜提出 五阶段理论

非关注

虚拟关注

生存关注

任务关注

自我更新关注

小学教育 科学研究 基本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

搜集教育问题资料

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

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 教育观察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三 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为题作为研究的主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或者案例研究,以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事件为研究对象

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综合各种方法分析技术

对复杂情景中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 教育叙事研究法

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

并以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

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及生命主题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顺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维果斯基 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lilun

2心理发展观

3最近发展区----教育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

2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实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 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理论内容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行为互相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3观察学习过程

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4强化分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格式塔 学习理论----苛勒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加X的信息加工理论

4奥苏比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关系上

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人本注意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罗杰斯 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称为 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

教学观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

以及适当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稳定性 稳定

内在性 内在 外在可控性 可控

迁移理论

桑代克 共同要素说

贾德 概括化迁移说

苛勒 关系转换说

布鲁纳,奥苏泊尔 认知结构迁移说

安德森 产生迁移理论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时间,次数,方法上重复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谐音记忆法)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 列提纲,做图标,系统结构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设置 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教材

监视策略 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2班集体基本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

2严密组织纪律

3健全组织机构

4正确集体舆论

5强大的凝聚力

班主任基本职责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学生档案

4学生操行评定

5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6做好班级日常管理

7组织和指导开展班级活动

8加强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协作

例子: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做到如下:

1班主任身先士卒

2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4环境熏陶

5制度约束

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7提倡民主型班主任领导方式

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

9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

班级管理 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官结合原则

4协调一致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情通理达原则

班级管理 方法

1制度管理

2民主管理

3自主管理

4目标管理

5情感沟通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

分析学习者目前学习状况

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内容

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广度和深度,结构,方法,和过程

3学习者

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心理特征,起点能力

教案设计 1课题

2课型,课时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材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

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内通

教学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4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规律

5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系统性

巩固性

量力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授课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

练习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有趣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教具创设

竞赛活动

游戏活动

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

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适度运用

科学性

教学反思流程 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主体 自我反思,集体反思

对象 纵向反思,横向反思

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1反思增长教师智慧

2反思提升教师能力

3反思促进关系和谐

明代科举

八股文出现

教育对象 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道家。

世界最早教与学 战国晚期《学记》教学相长 启发激励,不压抑

比西方早300多年

西方最早教育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数原理》最早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学思想

《普通教育学》 规范教育学标志

第一个现代教育著作

奠定了近代教育学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分为心理学,伦理学。

19世纪新的教育学派

近代教育学科学体系

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性

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四因素

知情意行

《《给教师的建议》》活的教育学

【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美国

课程改革 心理学家

提出终身教育 探索兴趣创新

【杜威】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

《民主主义与教育》

【康德】大学课程

三中心 教师课堂课本 学生经验活动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克伯屈】

教师为中心 德国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派

赫尔巴特

儿童为中心 美国 do v

现代教育派 do v

教育公平,机会公平

社会教育: 开放群众多样补偿终身

现在教育的特征?

教育(不是教育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性质。

舒尔次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 : 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

辩证统一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不是教育组织)

校园文化 :校风: 物质,精神,制度

教育性质目标

教育领导权

教育目的方向

政治制度

规模速度

教育根本内在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变化

文化继承

教育

教育的功能

四种

教育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政治经济不平衡性;生产力不平衡型;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33%。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层次性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文化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四大支柱:

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目的社会需求集中反映教育性质集中体现

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跟归宿是教育目的艺术美育:审美教育

美育:人格

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劳

主要任务,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基本任务,总要求。

那个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

全面,社会,历史,现在工业,共产主义,教育生产劳动,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数学教育特征

知识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企业;模式;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 for Knowledge Enterprises

WANG Jia-bin, SHAO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Knowledge enterprises, resulting from knowledge economy, are increasingly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economy. For these enterprises knowledge gaining and application is playing a key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ir advantageous positions in competition and keep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enterprise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ou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knowledge enterprise;pattern;knowledge management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的历史性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的知识型企业比传统的企业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1]因此,各国政府纷纷把知识型企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减少传统企业对有限资源的掠夺式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密集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并逐渐取代传统企业而一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管理领域发生的一次新的革命。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在新的经济时期之所以必然出现并且广泛兴起的直接驱动力。

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在企业生产率提高和财富增长中的日益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全面和充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知识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往的管理无论其对象是人还是物,都没有将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知识看作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而加以全面和综合的管理。一般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变换分四种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分类

对知识密集型企业范围的不同界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一种是指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这是人们对早期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理解。如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可归于此类,其主要代表的是信息产业,我们把这种知识密集型企业称为狭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狭义型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智力型员工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中知识含量和科技贡献大大增加,知识贡献在企业创造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把它们称作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确切地说,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的企业。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显然,狭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广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广义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狭义型的发展和延伸。[2]

鉴于对知识密集型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它的范围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延伸,要对其作一个明晰规范的分类是相当困难的。笔者作一个尝试性的定性描述。根据知识在企业中的不同作用和处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1)知识生产型企业。指以信息和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生产、加工以及与信息硬件产品制造相关的企业。(2)知识应用型企业。指应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使企业生产和管理软化的企业,这种软化并不是仅注入一些高技术,而是科技和知识的成分大大提高,并且在企业财富中起主要作用。(3)知识传播型企业。指对知识进行规范、传播、加速知识的流通和扩大知识的使用范围的企业,包括咨询业、教育业、培训业、出版业、职业介绍、新闻传播等。

三、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主要特征

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综合体,高技术、高学历、高起点的知识型员工占职工的绝大多数,其体力劳动因素的比例很低,智力因素的比例很高。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方式从以资本等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投入为主,[3]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在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信息的催化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如何具有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标志。[4]知识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这是最根本的特征。 知识成为企业首要的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5]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获得知识,如何使用知识,如何存储知识,如何使知识变为更多的知识,如何把知识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识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重复使用性、规模报酬递增性等特性。 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知识的获取、传播、转移、创造和利用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因而使得知识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有条件成为第一资源,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职位权威将被知识权威取代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职位和权威被定格为职位越高权威越大,职位权威在处理分工精细组织的日常工作时非常有效。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严格的等级制度被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替代时,员工个人的知识变得更为重要。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以任务为中心团队中的关键人物。由此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权威被重新界定,知识权威将取代职位权威成为主导,个人拥有的核心知识越多,权威也就越大,在企业中就会有更大的发言权。[6]

(三)知识密集型员工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主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员工逐步成为企业员工队伍的主体,知识员工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知识相关的产品、服务等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逐步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技术、市场、财务等信息也主要是由知识员工拥有和运用。因此,建立稳定而高效的员工队伍成为企业不断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知识员工队伍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7]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它首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结合体。[8]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代表的科技知识和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和管理人才为标志的高智力人才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两大支柱。

(四)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软化

由于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本,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变化显著,传统严密的层级分工和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和弹性化,企业更加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9]工作小组或团队成为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同一个工作团队的员工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原来细致地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能力和技术。在这种结构下,员工之间更容易建立共同的愿景,团队共同学习进步,进而建立学习性组织。从而使成员不断挖掘潜能,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实现自我超越;进而提高群体智商和综合能力,激发组织活力,形成整体协调互动机制,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并使组织在学习和改革中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选择

(一)不同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

管理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三个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资源,社会生产力低下,所以实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如何降低成本以及有效地利用资源是管理的重点。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模式。到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生产方式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在加强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加强对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被企业广泛采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和洞察力这些智慧资产。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10-12]因此,许多公司和组织积极采取对策,加强对知识的管理,而沸腾的知识管理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知识管理理论的形成。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

(二)知识管理模式的选择策略

企业诸要素协同一致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是知识管理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是管理模式选择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让管理者对知识管理一致性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的模型,如图2所示。先将企业的知识资源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把这些知识按照与战略目标一致性的原则进行分类,然后与目标一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直接进行管理和应用。与战略目标不一致的,则将它们按照存储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对与目标一致的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知识被认真编码并储存在数据库中,从而可以被公司的任何员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称为编码法。知识编码战略使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编码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标靶数据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13]这种方法是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以信息和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生产、加工以及与信息硬件产品制造相关的知识生产型企业,可以应用此种管理模式。

另一种策略则把知识与其创造者结合起来,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来共享知识,计算机主要用来为知识的交流创造条件而非存储知识,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个人化策略。个人化策略把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计算机在这类公司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存储。采用个人化的公司集中精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没有被编码,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咨询员通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反复进行探究,从而使集体获得更深地领悟。为了让个人化战略行之有效,国外许多企业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共享。应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使企业生产和管理软化的企业,这种软化并不是仅注入一些高技术,而是科技和知识的成分大大提高,并且在企业财富中起主要作用的知识应用型企业及知识传播型企业更适合用这种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友军.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3(4):61-63.

[2] 方统法.知识型企业初探[J],经济问题,1998(8):10-13.

[3] [9]王家斌,王鹤春.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9):26-27.

[4] 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568-569.

[5] 疏礼兵.知识型企业特征及其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J],价值工程,2004(6):56-59.

[6] 王家斌,邵 慰.中小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8-69.

[7] 舒念红.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管理问题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6):82-84.

[8] 王世奇.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探讨[J],理论探讨,2003(6):16-17.

[9] 彼德,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3-135.

[10] 拉各斯,霍尔特休斯/吕巍译.知识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6-89.

[11] 李京文.知识经济与决策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3-260.

[12] 张福学.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选择与评价[J],情报杂志,2002(1):18-19.

(责任编辑:孙桂珍)

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管理研究 篇4

知识管理强调人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织与环境的密切结合。计算机作为有效工具,对知识管理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1]。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围绕集成和互操作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经历了客户机/服务器、Web服务和网格三个阶段。

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把数据和作业主要集中在服务器上,客户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得数据和服务,并与其他客户实现交流,互操作主要在服务器内部进行。

第二阶段从中间件开始,统一于Web服务。为了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互联,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统一表达基本业务过程及其相关的消息传递、数据库访问等功能。但中间件的可扩展性差,也没有解决数据/业务的发现等问题。Web服务正弥补了异构系统的鸿沟,解决了面向互联网的集成和互作问题。

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的第三阶段是网格技术[2],最终目是实现在“全球智慧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协同,基本路是彻底解决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将网格作为基础施。技术方案包括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和移动计算。

2. 知识网格定义和特征

知识网格是指一个智能的、可支撑网络应用的环境,使用户可以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按需服务来支持应用的创新、协作、决策和解决问题。

知识网格主要有以下5大特征:使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管理分布于全球的知识,而且不需要知道知识的具体位置;智能地聚合分布于全球的相关知识,利用后台推理与解释机制提供智能的知识服务;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抽象的基础上共享及使用推理服务,在其中相互理解且没有任何障碍;在全球范围检索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确保提供合适的知识闭包;知识不是静态存贮的,能动态更新,知识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自动演化改进。

3. 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知识网格由五个层次组成: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应用层。

构造层控制网格中的资源,提供了共享资源的本地控制接口;连接层定义核心的通信和安全协议,使得通信更安全、更简单;资源层定义了在一个单独的资源上提供共享操作的协议;汇集层协调各种资源,关心的是全局的状态和跨域的交互行为;应用层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服务,通过服务调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3]。

4. 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因此要管理资源丰富、形式各样的知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以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4.1 知识网格有利于知识交流

首先,知识网格为知识表示的多样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发布者,而且知识网格能够帮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发布知识。其次,知识网格有利于促进知识可视化和创新。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可以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

4.2 知识网格有利于智能化地进行知识管理

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知识网格是利用网格技术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系统,它采用特定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文件系统、档案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多种异构存储系统的统一接口,屏蔽了存储系统的异构特性。层次化的元数据设计思想为实现用户对资源透明性的访问提供了可能,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 知识网格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

知识网格对分布在广域网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抽象描述,支持网格应用对资源访问的透明性,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知识网格的智能化特性关系到用户是否接受的问题,也是其知识网格的优越性之一。

4.4 知识网格有助于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提炼知识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能够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挖掘,更有利于进行知识管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4.5 知识网格有利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网格是由知识元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网格使信息资源管理从文献载体深入到了知识单元层面。知识元的独立性和链接方法是生成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网格可以将整个科学分类体系立体分布在网格结点上,通过不同的结构链接方法使诸多交叉学科体系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5. 知识网格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5.1 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的多样化

在知识网格中人们直接通过交流互相获取知识,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发布者。知识网格能够辅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发布知识,并以人机都可理解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

5.2 知识可视化和创新

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和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语义链网络和认知图可缩短知识表示和可视化之间的鸿沟。

5.3 知识的动态传播和管理

知识网格通过知识流网络实现了知识在网络中的动态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利用。

5.4 知识的有效组织和提炼

知识可通过基于语义的范式来组织,以确保有效的检索和修改操作。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5.5 知识关联和集成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

5.6 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从知识存储到用户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纵向地为用户提供集成一体的方案。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管理员做简单的配置,就可建立服务平台。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6. 结论

知识学习是最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所有人都受到上述技术的影响。人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辅助人们学习,受到教育工作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人工智能专家和信息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知识网格给知识管理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安全问题、产权问题。网格应用所涉及的大量资料和计算内容在各组织间是否能安全共享,内部系统环境中的资源能否被安全可靠地利用,是网格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产权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资源共享,而网格技术是在巨型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新变革,立足于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透明服务的一项技术。这样就使得资源利用合法化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国家相关法律制定和保护[4]。

总之,知识网格是一个集人类当前全部知识为一体的、合理组织的网络知识集成系统,利用计算机网格通过信息集成和知识集成来实现知识的合理组织和动态生长,从而实现知识传播和利用的总体最优化,对知识创新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毅志, 刘建勋.知识网格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6) :13-16.

[2]周淑云.知识管理的新发展——知识网格[J].图书馆论坛, 2006, (1) :235-237.

[3]诸葛海.知识网格[EB].2006.06.27.http://jcst.ict.ac.cn/down2loads/xsqy/qy1301.pdf.

知识教学研究 篇5

田艳丽

摘 要: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对企业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初步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保护

1知识产权的定义及重要性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许多中国企业纷纷开始在全球开拓业务,遭受国外企业的竞争与挑战。诸如技术壁垒、专利费索取、商标侵权、仿冒名牌等“知识产权”纷争日益激烈,然而,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应对贸易纠纷的能力也有限。“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外企业排挤中国企业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泵”,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企业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企业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结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四个方面值得我们予以特别的关注。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过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①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000年美国耐克公司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浙江省进出口公司、嘉兴制衣厂。理由是浙江省进出口公司、嘉兴制衣厂为西班牙CIDESPORT公司贴牌生产的滑雪衫夹克产品侵犯耐克公司的商标权。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浙江省进出口公司、嘉兴制衣厂侵权成立,赔偿耐克公司相应的损失。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中,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很不充分。“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知识产权淡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技术在申请专利前就参加展览或以论文等形式发表,使得该技术将失去了独特性和新颖性,为他人无偿使用;

二、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的权利。假冒侵权现象层出不穷,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意味着企业要学会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掌握必要的保护措施和知识。

②建立商业秘密的保密制度。过去我们谈到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权、商标权及著作权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产权的范围已超过原有的领域,除上述权利外,它还应包括商业秘密以及其他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权利。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内涵十分丰富,除技术秘密外,还包括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的标底等。近年来因员工流动而造成商业秘密泄露案件时有发生。我国企业应吸取教训,对商业秘密要及时建立保密制度、采取保密措施。例如对技术人员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制定严格的技术资料接触程序,使每个人都只能接触到核心技术的一部分。或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与商业伙伴签订保密协议等。

③注重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注重创新,就是要求企业把开发创造知识产权放在重要地位,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水平。而创新又可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在自主创新方面,企业可以加大R&D投入,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开拓自己的营销网络,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而至于引进创新,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开发围绕核心专利的应用性专利技术。通过创新活动,可以提高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④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有两层意思。

一、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害,要敢于出来维权,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二、尊重别人的智力成果,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遭遇诉讼,我们也要积极应对。鉴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诉讼维护企业利益,大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和人员方面的限制,可以配备相应专业管理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也可以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外包给社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频繁。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注重对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的投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需要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来促进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社会其他支持部门的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体系的服务与支持,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参考文献:

知识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缄默知识 核心知识 教学策略 体验 理解 转化 巩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35

数学核心知识,是指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和主干地位的基础知识。缄默知识由英国思想家波兰尼提出,指无法系统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难于表达、陈述,但它为人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所有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因此,显性知识植根于缄默知识。

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拥有大量缄默知识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其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进行丰富、转换、提升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知识包含缄默知识,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学习的某一阶段,核心知识是以缄默的状态被学生拥有的。下面,笔者从缄默知识的视角,对数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以退促进,使核心知识在退中生长

1.“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此为助力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核心的知识。学生进入课堂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储备了许多前数学经验,这对于他们掌握和理解数学核心概念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如“认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平均数这一核心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意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公式是显性知识,平均数所蕴含的公平合理、互相平摊、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数学思想则是缄默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始,教师可说:“比赛中,男生组5人的总成绩是455分,女生组4人的总成绩为372分,男生组获胜。”这时有学生立刻提出反对意见,教师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公平的比较方法——比较平均数。这些带有数学元素的生活经验,是教师进行核心知识教学时有待激活的思维生长点。

2.“退”到学生的已有认知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才能开始有意义的学习。”这说明,已有的缄默知识将支撑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先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再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又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先让学生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再将运算律扩充到小数领域。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了核心知识的自然生长。

3.“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

研究表明:在构建某一显性知识时,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组织所需要的缄默知识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入手,协助学生找寻可利用的缄默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从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中想到了什么,使学生从图形名称的思考上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的思维起点处,辨别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对理解核心知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或去芜存菁,或因势利导。

二、以体验促理解,使核心知识在体验中厘清

1.在情境中体验

核心知识的教学,既是传递、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又是检验、修正、应用缄默知识的过程。缄默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依附于情境,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教师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不断丰富和转化。例如,教学“间隔排列的规律”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兔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等内容,并思考“1是怎么多出来的”等问题,促进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又如,在“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评比表中的一栏只能放下9朵小红花”,激活学生已有的“10朵小红花换作1朵大红花”的缄默知识,接着迁移至“原始人类用1块大石头替换10块小石头”的计数,使学生产生10根小棒换大棒的想法,所谓的大棒就是10根小棒捆成1捆。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凭借缄默知识,自然地理解了位值的改变与升级。

2.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核心知识与内隐的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缄默知识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学习方能得到完善。例如,教学“认识千克”一课时,教师通过称、掂、比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实际观念。又如,教学“认识升与毫升”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1升水倒入雪碧瓶中能否装得下,再让学生将1升水与果汁瓶的容量比大小,判断容器的容量是与1升同样多,还是比1升多或少。最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进行验证,交流结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对1升的感悟。

三、以对话促转化,使缄默知识在对话中外显

1.师生对话

缄默知识外显化,可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对话、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缄默知识的外显化。在对话过程中,伴随着每个学生个性化见解的表述,他所拥有的缄默认识的立场、观点也随之“流淌”出来,能够被自己同时也被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批判、检讨、修正和利用。例如,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在教师总结“像这样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有五条边的图形是五边形”“有六条边的图形是六边形”。这时,有学生问道:“有七条边的图形是七边形,有八条边的图形是八边形?”“那有一百条边的图形就是一百边形?可一百边形就很像一个圆了。”……在师生宽松、自由的对话中,学生的缄默知识得以显现,既加深了他们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2.生生交流

在核心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不同学生相关的缄默知识的质量、构成、属性等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程度、方向和性质上都不尽相同。但借助交流合作,每个人把自己有关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地传达出来,将各种缄默知识经过比较、分析、选择、整理、组合或融合后,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提供的材料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这合作的过程是学生缄默知识显现、交流的过程。

3.自我反省

在核心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的内部对话形式,回顾学习历程,分析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提高自我分析学习行为的能力,进而助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适时回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探索了什么,是怎样探索的?得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获得的?”通过对缄默知识的反省,并对它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修改、提升,使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数学直觉,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四、以变式促巩固,优化缄默知识的影响

缄默知识对核心知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对知识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又可能对知识的形成起阻碍和干扰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变式练习,以突显知识的本质属性,避免缄默知识在知识形成中所起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可设计一定数量的变式练习,利用变式练习展现核心知识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要义,修正对核心知识有干扰作用的缄默知识,优化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的结构,使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识。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从缄默知识的视角出发,正视、巧用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知识教学研究 篇7

1 在教学中, 注意对知识点的把握

由于本课程涉及面较广, 内容丰富, 有《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液压传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教材, 深入浅出的讲解, 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上来,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中,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一、老师在讲课时多举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例子。如讲互换性时问日光灯的启辉器坏了怎么办?讲金属材料时问我们吃饭所用的饭盒是什么材料?神舟七号外壳用什么材料?讲传动时问自行车用什么传动?拖拉机又用什么传动?为什么?讲机构时分析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缝纫机的踏板机构, 等等, 使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知识。二、多带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 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 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 退刀时快, 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讲液压时, 我带学生去液压实习室参观, 通过参观、实习,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 在教学中,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3.1 采用直观教学

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故老师应尽量多利用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的展示或演示, 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动态化, 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概念, 消化书本知识。例如在讲各种机构传动时,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运用电脑动画模拟地演示了各种机构的传动过程,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内容,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类比法教学

机械知识内容繁琐, 要记的东西也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类比。例如讲传动比的计算, 机械传动的类型多, 各类传动都有其特性, 各类计算公式也只适应于一定的范围, 我在讲授时把各种机械传动加以比较, 如蜗轮、蜗杆、齿轮传动, 比较它们不同传动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让学生理解哪种传动对应不同的传动比。又如讲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时, 将他们的性能进行比较。

3.3 采用讨论法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用讨论法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讲第三章时让学生讨论:a.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我们见过哪些传动是链传动?哪些传动是带传动?b为什么自行车采用链传动而电动机的动力输出采用皮带传动?通过同学们的大胆假设、查阅资料、积极讨论, 从而得出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又如在讲完最后一章时让学生讨论: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各有什么特点?各自应用于什么场合?教师进行讨论法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论题最好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布置好,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第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各组讨论情况, 并加以指导;第三、讨论完后, 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第四、教师要作点评、进行总结归纳。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 体现出教为学服务, 教学生有用的知识, 使学生够用、会用、顶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

[3]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1) .

知识教学研究 篇8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是美国教育学者Shulman (1986, 1987) 对当前美国教师检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的观点。当时, 在美国许多州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 往往只测验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 而学科知识多是对某些事实的记忆, 教学知识则仅涉及准备教案与评价, 识别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室管理与教育政策等内容, 完全看不到“学科”的影子。因此, Shulman特别提出“缺失的范式” (Missing Paradigm) , 试图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重新重视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他在《知识和教学:新的改革的基础》 (1987) 中总结出七种教师必需的潜在知识: (1) 学科知识; (2) 普通教学知识; (3) 课程 (curriculum) 知识; (4)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5) 学生和学生特点知识; (6) 教育环境知识; (7) 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在这些知识类别中, 学科教学知识标识了教学知识的独特性。学科教学知识是指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 学科教学知识最可能将教师和学科专家区别开来。

2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教师发展研究处于一种分离式研究趋向——学科领域的知识研究与普通教育学研究相分离, 同时许多研究也存在重一般、轻具体、重思辩、轻实证的现象 (胡青、刘小强, 2005) 。在这种研究现状下, 我们需要将学科领域和普通教育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加强学科教学的交叉研究;要求我们要特别改变传统的科学研究中的做法, 鼓励对学科教学的实证调查分析和行动研究 (胡青、刘小强, 2005) 。同时我国应重整教师培养模式, 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 改革教师教育实践方式 (袁维新, 2005) , 那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引进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新视角。而新的培养范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 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 (吴一安, 2005) 。

学科教学知识并不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简单结合, 康永久 (2008) 认为在当今的教师发展中, 教学知识仍是很重要的, 他提出如何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为PCK是极其重要且有难度的, 需要教师将教育学知识, 学科知识, 学科活动, 文化因素, 自身的品性等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教师职业发展而言, 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教师该如何发展其学科教学知识呢?应国良和袁维新 (2006) 将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归纳为建构性, 反思性和转化, 结合对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理解, 他们提出教师应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其PCK:加工建构, 反思建构和对话建构。

3 学科教学知识国内实证研究的发现

学科教学知识提出将近三十年, 国内的研究始于近几年, 尤其是关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证研究近几年才比较盛行, 纵观近几年的实证研究, 可以发现, 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教师 (董涛, 2008) 和英语教师 (刘学惠, 2005;吴一安, 2005;Ye Hong, 2007;孙自挥, 2008;高站荣, 2008;周燕, 史耕山, 2009) 的研究, 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 访谈, 课堂观察, 文献收集比较等。他们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成分存在缺失或不足 (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2006;陈福明, 2007)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学科教学知识非常重要, 优秀的英语教师都能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有机融合 (吴一安, 2005) ;而且不同教龄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各构成知识部分也不尽相同 (孙自挥, 2008) ;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尽合理, 跨学科知识比较欠缺等。由此可见, 学科教学知识对英语教师而言相当重要, 同时, 研究也表明,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存在差异性和各种缺陷。

4 启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方面是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并讨论其在教育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而实证研究的手段主要是问卷和访谈, 研究的对象和知识范畴也都非常有限, 而且结果的分析也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 以上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研究的启示在于:

(1) 从实际出发, 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从我国的教育国情出发, 从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出发, 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研究, 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缺失的部分与发展轨迹。 (2) 分门别类, 探索不同层次, 不同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知识的特点。从Shulman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七种知识来看, 学科教学知识受教育环境, 学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不同层次, 不同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知识也应有差异。 (3) 综合交错, 多角度, 多途径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仅从某一角度, 通过某一手段进行研究只能探其皮毛, 无法真正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 无法给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增长带来有利的理论支撑。 (4) 追根索源, 研究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研究生英语教育方向的课程体系, 师范类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各类高校输送英语教师, 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对于他们将来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他们所受的师范教育出发, 比较他们成为教师之后的学科教学知识, 可以找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地方,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师范人才。

教师知识研究是教师发展研究的一个方面, 教师发展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培养职前和在职教师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知识研究, 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摘要:文章从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出发, 阐述了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 总结了国内学科教学知识实证研究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 从而找出对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启示

参考文献

[1]Shulman, Lee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3-64.

[2]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天中学刊, 2005.2.20 (1) .

[3]冯茁, 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外国教育研究, 2006 (12) .

[4]康永久.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教育学报, 2008.6.4 (3) .

[5]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教育科学, Vol.22 No.1, 2006.2.

[6]应国良, 袁维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建构.育发展研究, 2006.10A.

[7]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5.5.37 (3) .

[8]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教育学报, 2006.8.2 (3) .

[9]陈福明.大学英语教师PCK的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6) .

知识教学研究 篇9

1 理论背景

1.1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研究起始于英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年),1985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1],认为隐性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缄默的知识,它是与认知主体密不可分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波兰尼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隐性知识不仅是一种经验和技能,更存在于个人信念、价值观念中。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F.Durcker)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作比较后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反复地观察、领悟和练习[2]。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以人为载体的,以个人或组织的经验、印象、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为存在形式的,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形式清楚表达从而形成传播和共享的知识。

1.2 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

在中医知识中,方剂的适应证、组成、用法、功用等,都是可以编码的知识,较容易用语言文字表达,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属于“显性知识”。在显性知识背后隐藏着大量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例如方剂中剂量加减的变化,以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三因制宜”等原则的具体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模拟和利用的,都属于隐性知识。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能否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是中医药的诊疗过程能否产生切实疗效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内隐性

中医隐性知识的内隐性是指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以专家的经验、感悟、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这种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这一特性阻碍了中医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1.2.2 路径依赖性

中医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在学习、摸索和大量的诊疗等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或习惯,而它的积累必须以先前积累的一定存量的隐性知识为基石,前期学习、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形成“基石”的氛围,高度的个体化差异强化了路径依赖的特征。不易被语言表达的中医知识只能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激活才能保持有效,否则容易遗失[3]。

1.2.3 个体性

中医隐性知识与认知者无法分离,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的传承以传承人为主要载体,以其相关著作为辅。传统的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依靠弟子的领会和感悟传承隐性知识,能够通过文字、书籍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相对较少。

1.2.4 可转化性

中医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別,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两者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隐性知识产生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学习获得。

1.3 知识创新

德鲁克首先从商业化的视角解读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1931年,美国学者艾米顿提出[4]:“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几年我国强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陆续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促使国内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同知识创新是一个认知提升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观察、领悟和练习,从而系统化为某方面的新知识。

2 中医知识创新

2.1 中医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创新就在不断进行,从而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离开了创新就意味着淘汰,因此,中医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地知识创新。回顾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医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产物。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被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

2.2 基于隐性知识的中医知识创新

早在波兰尼之前我国就有意指隐性知识的古文著作。《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不仅明确指出知识中有部分无法以言语准确表达,更提出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形象思维方式、通过“立像尽意”的途径,来解读“圣人之意”。解读的过程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实践、体会等直观体验从而将“圣人之意”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这是千百年传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认知策略,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成为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方法论工具。

由于中医知识中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构成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是中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应该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对中医隐性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发扬光大中医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6]。

3 创新途径探析

知识创新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中根据获取知识的内部性和外部性,可以把知识创新的途径分为自主研发、引进模仿和合作研发三种现实途径模式[7]。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创新。组织知识动态创造的关键是通过个人和组织创造性的互动,从而使得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产生转化,达到循环动态创新的效果。有关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野中和竹内提出的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其中指出知识创造有四种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经验共享、见解讨论的过程中,某人的技能、信念等被他人共享并吸收,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师徒制;(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该过程中需要个体能够清晰地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化,combination),在此过程中不连贯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显性的知识体系;(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通过这个过程,创新产生的显性知识被吸收,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群体和组织的中医知识,可以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螺旋式提升[8],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动态呈现动态上升的趋势,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中医知识创新的效果[9]。

野中在进行关于“创造知识的组织”的研究时,也明确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是达成中医知识创新的关键途径。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认为中医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3.1 推行师传徒授机制

师传徒授是最古老、最典型,也是能最全面、最有效的共享专家隐性知识的方式。在师传徒授过程中,弟子通过学习、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直观地体悟和理解中医知识的实际运用,从中获取隐性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专家的知识和技能。

3.2 建立创新学习型组织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医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提问、交流、协作等形式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可通过学术辩论会、专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辩论会等,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例如学术辩论会中每个参加的个体由于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通过辩论从而产生头脑风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由此可见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创造性的资源,这些充满异质性的个体通过彼此交流与沟通信息,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启迪思维,产生灵感,获得隐性知识和创新的欲望。

3.3 开展临床实践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只能培养出掌握显性知识的中医人才,缺少名师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时间,中医药方面的学生和工作者很难成长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医诊疗知识的中医学人才,必须通过自身加强临床实践的体悟、反复揣摩和训练等途径才能够加深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的过程除了能让个体通过对操作的直接观察学到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还能促进个体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知识的创新可以通过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的转化而实现,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有效提升中医知识创新的成效。分析既往各种传承模式的优点,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手段,建设和运行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它对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医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指出中医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应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将对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对中医知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91-92.

[2]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

[3]Benezech D.Completion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an illustrationthrough the ISO9000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process[J].ResearchPolicy,2001,30:1395-1407.

[4]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5]童思雄.中医需要知识创新[J].医学与哲学,2001,22(1):60-61.

[6]杨志敏,老膺荣,范宇鹏,等.基于中医知识特点,引入知识管理,探索中医传承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61-163.

[7]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8-61.

[8]胡延平,刘晓敏.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9,(3):4-6.

知识教学研究 篇10

本文试图在知识交易视角下构建一个知识分类的模型, 分类的标准是使不同类别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 目的是使便于对知识交易的进一步的研究。

1 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的定义各不相同。

一部分学者对知识的定义建立在对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等相关联的概念的认识上, 如Zack、Fahey&Prusak、Bender&Fish等[1,2,3]。这种认识中, 认为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对数据的解释;知识则是信息的应用, 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而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智能不仅要发现事物的规律, 还要对知识进行创新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是创造性的产物, 是知识的最高形式。这种知识的定义指出了知识的作用, 而没有指出知识具体包括的内容。

另一类对知识的定义则明确指出了知识包括的内容。Nonaka认为知识是充分证实的真实信仰[4]。Davenport和Prusak将知识解释为一种具备流动性特质的综合体, 如文字化的信息、结构化的经验、专家独特的见解等都属于知识的范畴, 知识无处不在, 它不但可以隐藏在日常例行的工作、规范之中, 也可以借助于文件化、系统化的机制将知识储存在组织的数据库中[5]。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更加明确, 更容易让人理解什么是知识, 哪些内容是知识。

在知识交易视角下, 笔者更认同Davenport和Prusak对知识的定义, 有如下两个原因:首先这种对知识的定义认为知识有实用性, 如经验和见解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其次, 这种对知识的定义认为知识是可以物化的, 如文件形式的知识、数据库形式的知识。知识的这两个特点都决定了知识是可以交易的。

2 知识分类概况

知识分类就是按照知识的学科属性将其予以一一揭示, 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系统组织起来的方法。知识经过分类后, 就可以显示出每一种知识的学科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质相同就聚集在一起, 性质相近就联系在一起, 性质不同就予以分开[6]。

陈洪澜总结了知识分类的最主要的十种方式, 分别是知识的效用、研究对象、知识属性、知识形态、事物运动形式、思维特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知识研究方法、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发展趋势[7]。

本文在知识交易视角下对知识的分类方式属于按照知识研究方法对知识分类,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分类便于对知识交易的研究。

知识研究是人类发现知识与求证知识的重要活动,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定义出不同的知识, 这就是人们以研究方法来区别知识类别的原由[7]。如根据是否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知识分为成熟的学科和准学科;根据是否可以用逻辑学研究方法研究, 知识分为抽象的学科、具体的学科以及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学科;根据是否可以采用实验方法研究, 知识划分为实验学科和非实验学科等。

由此类推, 在知识交易视角下对知识分类, 就是区分哪些知识是可以进行交易的、哪些知识是不易于知识交易的, 即哪些知识是可以做知识交易研究的, 而哪些知识是不便于做知识交易研究的。在知识交易视角下对知识分类的研究比较少。

3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的构建

知识交易指知识拥有者通过对知识转移进行排他性控制进而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8]。通俗地讲, 知识交易是买卖双方以知识为交易对象、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的交换, 交易的买方要获得知识的使用价值, 卖方要获得知识及知识相关劳动的价值。

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 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知识想要成为商品, 必须有使用价值, 必须有人们能够明显地体会到的使用价值。

因此, 知识是否有用决定了知识是否易于交易, 知识是否有用应该是知识交易视角下知识分类的重要分类标准。

关于知识分类的国内外文献很多, 但在知识交易视角下对知识的分类方式没有查到。但有一个知识分类标准与知识的有用性有关, 对知识交易视角下的知识分类有一定的启发。

2006年, 周波在其《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模型, 此模型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将知识进行一个连续的分类。这个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令α, α∈ (0, 1) 为知识抽象度参数, α=1的知识为极度抽象知识, 表示人们完全看不到该知识的具体应用价值, 令β, β∈ (0, 1) 为知识实用度参数, β=1的知识为极度实用、具有确定而唯一的使用价值的知识 (具有确定而唯一的使用价值) , 对于任何一件知识i, 有下列等式成立αi+βi=1, 人类全部知识分布在图1的线段AB中[9]。

这个模型抽象度和实用度将知识进行连续排列, 在此称此模型为“抽象度-实用度模型”。虽然此模型在表述过程中强调了抽象度的重要性, 但同时也提到了实用度, 与知识交易视角下对知识分类的标准“知识是否有用”相一致。可以通过借鉴和改进这个模型来构建知识交易视角下的知识分类模型。

分析这个模型, 发现照搬这个模型作为知识交易视角下的知识分类模型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1) 原模型中抽象度和实用度本本身是一个表示程度的相对量, 而不是一个绝对量, 抽象度和实用度需要通过其它绝对量求出, 这样对进行知识分类不够直观。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用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替代抽象度和实用度来作知识分类的维度。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表示一个知识的抽象程度和实用程度究竟是多少, 知识的抽象度和实用度表示一个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的比例关系, 是对抽象值和实用值标准化的结果。

设A (A>0) 为知识的抽象度绝对值, 而B (B>0) 为知识的实用度绝对值, 则原模型中

(2) 原模型的形式不符合一般的数学坐标形式, 不利于理解。

模型一般应该采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 在此模型中可以用x轴来表示实用值, y轴来表示抽象值。比原模型中有两个纵轴、一个横轴的坐标形式更容易理解。

将经过改进之后模型命名为“知识抽象-实用模型”, 如图2所示。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 纵轴表示抽象值A, 横轴表示实用值B。原模型未对“抽象度”和“实用度”进行详细解释, 现对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的变量进行解释。

“实用值”是人们主观能够体会到的知识的实用的程度, 而不是知识客观上的实用程度;“抽象值”也人们主观能够体会到的知识的抽象程度, 而不是知识客观上的抽象程度。知识的实用值和抽象值只能通过人主观地体会, 无法衡量知识客观上的实用程度和抽象程度。

接下来产生了两个问题, 即抽象值和实用值的大小如何来衡量、单位应该是什么。知识抽象值和实用值的大小的衡量可以采用多个人对一组知识的实用程度和抽象程度的排列, 然后求取平均值的方法来求得。当然知识的抽象值大小会与来参加评价知识的人的学识的多少、感受的强弱程度有关。如何才能使更科学地衡量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的大小, 应该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问题。知识抽象值和实用值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现有的知识相关研究中也未曾提及, 但这个单位是什么不是非常重要, 在这里也不做讨论, 也可以是下一阶段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

现在先回到知识抽象———实用模型本身来讨论。任何一个知识i都可以在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的AOB平面找到一个对应的点K。由图2可知, 点K的纵横坐标分别是知识i的抽象值Ai和实用值是Bi;而直线A+B=1与OK射线的交点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知识i的抽象度αt和实用度βi。

(3) 原模型中性质完全不同的知识可能会重叠在一个点上。

假设有这样两种知识。知识一的抽象程度和实用程度都比较低, 知识二是的抽象程度和实用程度都比较高。对于知识一本身来说, 其抽象程度和实用程度基本一样, 因此知识一的抽象度和实用度均为0.5;同样对知识二本身来说, 其抽象程度和实用程度也基本一样, 因此知识二的抽象度和实用度也均为0.5。在图1中这两个点都会位于O点, 但明显地, 知识一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是不适合交易的知识, 而知识二是实用程度高的知识, 是适合交易的知识。

如果用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来作为知识分类的维度, 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图2中知识一可能会位于K1的位置, 而知识二会位于K2的位置。实用程度不同的知识不会在改进后的模型中出现重叠的现象。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 AOB平面中的每一个点表示相同抽象值、实用值、抽象度、实用度的一些知识。AOB平面中每个角度的OK射线表示一组抽象度、实用度相同的知识, 离原点O越远, 抽象值和实用值越大。

(4) 原模型中的AB线段上的点与知识不是一一对应的。

已经知道图1中AB线段上的点对应的不止一个知识, 甚至不止一类知识。

改用知识的抽象值和实用值作分类维度之后, 这个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在图2的模型中, 一个点已经对应了一类知识, 即相同抽象值、实用值、抽象度、实用度的一类知识, 比原模型要好一些。

但如果想让知识和模型中的点一一对应起来, 需要在知识抽象———实用模型这个二维模型中增加另外一个维———知识的序数, 使之成为三维模型。但知识并非实体产品, 难以计数, 所以增设知识序数维意义不大。因此只要在抽象-实用模型中明确指出AB线段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一些知识, 而不是一个知识即可。

(5) 原模型认为β=1的知识为极度实用、具有确定而唯一的使用价值的知识。但笔者认为β=1的B点已经不是知识了, 而是实体产品或服务了, 因为在B点已经完全不具有抽象度, 只具有实用度。

对原模型的不合理之处一一进行改进之后, 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知识抽象———实用模型, 如图1所示。

4 知识交易视角下的知识分类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可以看到:左上部分的知识的实用度较小、抽象度较大;右下部分是实用度较大、抽象度较小;左边部分的知识的显式使用价值较低, 右边部分的知识的显式使用价值较高。

在模型中添加临界射线OK0, 作为实用度较高和较低的知识的分界线;添加射线B=B0, 作为实用值较高与较低知识的分界线。

图3将包括人类所有知识的AOB平面被OK0射线和射线B=B0分成了四个部分,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编号为Ⅰ、Ⅱ、Ⅲ、Ⅳ, 分别代表四类不同的知识。

Ⅰ区实用度较低、实用值也较低的知识。这类知识的抽象值要比实用值高, 实用值较小, 甚至人们几乎不能用它来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类知识几乎没有交易的可能, 这类知识靠知识的拥有者主动地无偿地传播给别人。如宗教知识的显式使用价值不高, 抽象度较高, 就属于这类, 宗教知识靠传教士等信仰宗教、拥有宗教知识的人去传播, 一般不会有人去购买这类知识。

Ⅱ区是实用度较低、但实用值较高的知识。实用度是实用值和抽象值的比例关系, 实用度低、实用值高这两个特征并不矛盾。如哲学、数学、逻辑等, 这些知识比较抽象, 但人们也都知道这些知识是有实用价值的, 可是这些知识却也不能直接拿来解决什么问题。这种知识的传播主要靠课堂讲授, 知识的接受者通过课堂了解了这些知识后仍需较长时间的领会的过程, 有的人可以通过较长的时间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有的人在较长时期内也只明白相关理论, 无法将这些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课堂讲授不是知识交易, 学费购买的只是教师讲授课程、管理课堂等的能力, 而不是知识。学生并没有支付知识的价格, 也没有能够拿来课堂上的知识直接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Ⅲ区是实用度较高、实用值较低的知识。实用度是实用值和抽象值的比例关系, 实用度高和实用值低这两种情况也是可能同时出现的。这类知识几乎没有什么抽象性, 实用值比抽象值高, 但实用值也小, 不值得交易。如如何才能把地扫得更干净的知识, 有实用性, 但价值较低, 一般没有人去购买这类知识, 这类知识一般靠口口相传。

Ⅳ区是实用度和实用值都较高的知识。这类知识实用性很强, 能够解决人们难以解决的、对人们很重要的问题, 人们如果获得这样的知识会感到有很大的效用。这类知识也有抽象值, 但抽象值并不妨碍人们去使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如管理软件、装修图纸、企业管理方法都是有抽象程度的, 但更重要的是可以拿来直接去用、去解决问题。这类知识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的, 是可以交易的。

对这四类知识的总结如下, 如表1所示。

通过知识抽象———实用模型对知识分类, 发现实用度和实用值都较高的知识才是适合于交易的, 可以用“实践性知识”一词来描述这类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词来源于Towers、Lux、Ray对知识的分类, 实践性的知识 (Praxiological Knowledge) 是对现象或事件采取合宜行动、实践的知识, 此种知识用以追求有效的应用行动, 医疗、新闻、工程、设计和教育等知识即属之, 技职教育所探讨传授的知识即属于实践性的知识[10]。虽然Towers等人对知识的分类标准不是知识交易视角、分类目的也不是知识交易的研究、分类的结果也与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下的分类不同, 但实践性知识的含义与此处的“实用度高且实用值高的知识”非常接近。

在知识抽象-实用模型对知识分类的过程中发现, 实用值指的人们主观能够体会到的知识的实用价值, 知识客观上的实用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此从知识交易视角来看, 知识是会发展的。人们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 实用值会越来越大, 抽象值越来越小, 因此实用度也会越来越大。实用值越来越大, 意味着知识向右方发展;实用度越来越大, 意味着知识向右下方发展, 如图3所示。

知识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物理、化学这些今天看上去实用度很高的知识, 在它们刚刚被发现的时候, 人们还不能意识到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 那个时候物理、化学知识还处于图3中的Ⅰ区, 传播方式是知识的拥有者无偿地传播给别人。如明清时期, 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很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因为那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 而现在这些知识已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同样, 今天人们认为是没有什么用的知识, 可能到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些知识也是有实用价值的。

知识的实用度由小到大发展、实用值由低向高发展, 在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中体现为向右下方发展。

5 结论

(1)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下, 把知识分成四类, 其中实用度高、实用值也高的实践性知识是适合交易的知识, 应该是知识交易研究的对象。

(2) 知识抽象———实用模型表明, 知识的发展方向是由抽象到实用、实用值由小到大;

(3) 对此模型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知识的实用值和抽象值的单位和大小应该如何确定;如何去确定OK0射线的斜率;B0的值应该如何确定。

参考文献

[1]ZACK M.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9, 40 (4) :45-58

[2]FAHEY L, PRUSAK L.The Eleven Deadliest Si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3) :265-276

[3]BENDER S, FISH A.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the Retention of Expertise:the Continuing Need for Global Assignment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0, 4 (2) :125-137

[4]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5]DAVENPORT, T H, 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231

[6]张余.知识分类新探[J].图书馆论坛, 2006, 26 (6) :175-177

[7]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 2007, 25 (1) :26-31

[8]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74-102

[9]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45

知识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Folksonomy;领域知识;知识网络;时间序列分析;演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G25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82

Dynamic Evolution Rules of Domain Knowledge in Folksonomy Knowledge Organization Mode

Abstract As a kind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model, folksonomy is applied in many libraries and literature databases and the evolution rules of folksonomy are one of the focus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the theory of complex networks,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domain knowledge networks based on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gs. From the basic properties, centrality and aggregation of domain knowledge network,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omain knowledge was tracked and time-serie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ain knowledge network evolves to small-world network; Centralities of domain knowledge are not entirely concerted; Aggregations of domain knowledg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tags.

Key words Folksonomy; domain knowledge; knowledge network; time-series analysis; evolution rules

1 引言

Folksonomy[1]知识组织模式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图书情报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学术性图书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新泽西理工学院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及Bibsonomy、CiteULike等学术文献资源网站。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雪城大学的M Weaver[2]基于公共图书馆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的研究表明,现实中的标签集可以被分解为不同的分面结构,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所需要的内容;德国曼海姆大学的K Eckert[3]对著名的学术型文献数据库Elsevier中的三种经典期刊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Folksonomy模式下的用户标注是最适合塑造文献注释的方法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开源软件工具用于主题词表和知识分类的分析;纽约城市大学的K Ma[4]采用幂律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对文献数据库CiteULike的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七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特定文献的突出标签具有鲜明的统计显著性和稳定的增长模式;阿姆斯特丹大学的H Voorbij[5]基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的600条随机样本对标签性质和标签与关键词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主题标目和其他关键词学科差异的分析,发现大多数标签与主题相符,大约将近一半的记录能够基于标签丰富语义内容。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对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比较典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olksonomy与受控词表结合[6]或者Folksonomy与本体结合[7]的研究方向上,也有部分学者对Folksonomy模式中的标签紧密性[8]、标签聚类[9]、层级结构[10]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应用,学术界关于Folksonomy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其中大多数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的层面,仅有极少数成果采用了动态的研究视角,更缺少对Folksonomy模式中知识演化规律的揭示。鉴于此,本研究以复杂网络理论为指导,基于标签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建特定领域的知识网络。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Folksonomy模式中领域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跟踪。以期为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下领域知识演化规律的揭示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 研究方案与思路

2.1 整体研究方案

领域知识往往限定于特定的学科领域或者具体的学术方向,既带有一定程度的专指性也含有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中借助复杂网络科学[11]的理论与方法,主要从领域知识网络的基本属性、中心性和群聚性三个方面,对Folksonomy模式中领域知识的演化过程展开时间序列分析。

nlc202309091559

研究首先针对特定领域的文献数据,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口根据标签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建了标签邻接矩阵,并进行二值化处理以获得相应的二值邻接矩阵;然后基于二值邻接矩阵构建领域知识网络,以此作为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再对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的标签及其关联关系、网络密度、聚类系数、特征路径、点度中心势、中介中心势、紧密中心势、派系、k-丛等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其中隐含的领域知识动态演化规律(研究思路见图1)。

2.2 数据采集与领域知识网络构建

研究以卡塞尔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德国L3S

研究中心共同资助的Bibsonomy文献出版共享系统作为基础数据源。以“semanticweb(语义网)”为检索标签进行检索,共获得领域知识相关文献1002篇。所获得的文献共被287个标签标注过,时间跨度为2006-2015年。以年份为时间刻度,将2006-2015时间区间划分为10个时间窗口,汇总各个时间窗口中文献数量与标签数量的统计结果(见表1)。

进一步对标签之间的共现(共同标注)关系进行提取,即如果2个标签被用于同一篇文献的标注,则这2个标签之间具有共现(共同标注)关系。由此获得标签之间的共现关系总量为1508对。以标签为节点,标签之间的共现关系为连线构建各个时间窗口的领域知识网络。首先基于文献与标签之间的隶属关系构建隶属关系矩阵,然后基于标签之间的共现关系将隶属关系矩阵转换为邻接矩阵。对邻接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得二值邻接矩阵。基于二值邻接矩阵构建10个时间窗口下的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见图2)。

3 领域知识演化分析

3.1 基于网络基本属性的演化分析

从领域知识网络演化发展的时间序列(见图2)可以发现,在时间轴的起始阶段网络规模较小,而且结构相对简洁。随着领域知识的发展,领域知识网络的规模沿着时间轴逐渐扩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将不同时间窗口领域知识网络的节点(标签)数量与连线(共现关系)数量进行对比,得到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节点数量与连线数量对比折线图(见图3)。

可以看出,起始阶段领域知识网络的节点数量与连线数量比较接近,随着领域知识的发展二者逐渐拉开差距。领域知识网络中的连线数量远远大于标签节点数量,《信息简史》的作者J Gleick[12]所强调的知识之间的连通性通过标签间的共现关系逐渐凸现出来。从曲线的发展形态上看,节点曲线与连线曲线都经历了由缓慢发展到高速增长并最终逐渐趋稳的过程,曲线存在理论上的极值和拐点,整体形态趋近于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Curve)[13]。

进一步对10个时间窗口中领域知识网络的密度和聚类系数分别进行计算,得到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密度和聚类系数(见表2)。

可以看出,领域知识网络的密度较低,并且随着时间轴的延展呈现下降趋势,即随着领域知识的发展网络逐渐稀疏。反映出领域知识发展进程中,大量的新知识不断涌入到领域内部,既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渗入也包括领域内部的知识新生;另一方面,表2中领域知识网络的聚类系数虽然存在波动,但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0.78)。这一现象说明,在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基于标签共现关系构建的领域知识网络一直保持较高的聚类性。领域知识网络的稀疏性和高聚类性比较符合小世界(Small World)[14]的特征,因此,进一步对领域知识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进行探查,获得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的路径距离分布(见表3)。

从领域知识网络特征路径距离分布可以发现,在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距离为2步的情况占据绝大多数,且比例逐渐增大,除去起始阶段(2006、2007)外,都保持在90%以上。而且尽管随着领域知识的发展网络节点不断增加,但是平均路径长度始终保持在较短的范围内(1.6-2.0)。这一现象说明领域知识网络中任意2个标签节点之间最多需要2步就可以实现连接,而且Folksonomy模式中基于标签共现关系的领域知识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相比传统的基于关键词共现关系的领域知识网络的特征路径[15]更

短。结合前述领域知识网络的网络密度、聚类系数综合考察可以发现,随着领域知识的不断扩容,领域知识网络的密度逐渐下降,网络越来越稀疏。同时,网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聚类性和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根据D J Watts[16]的理论可知,领域知识网的演化越来越符合小世界网络的判定标准,演化的结果向小世界网络趋近。

3.2 基于网络中心性的演化分析

传统知识组织体系中都带有鲜明的中心性,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的中心性[17]则隐含于离散的外在表象之后。出于对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中领域知识演化规律进行揭示的目的,研究中采用L C Freeman[18]提出的网络中心性测度方法,对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见图2)的中心性进行测算。所获得的点度中心势(Degree Centralization)、中介中心势(Betweenness Centralization)、紧密中心势(Closeness Centralization)的相关指标数据(见表4)。

可以发现,领域知识网络的点度中心势呈现高位(2006年时间窗口中点度中心势为78.57%,其余年份窗口中点度中心势都大于90%)震荡发展态势。由于网络的点度中心性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核心聚集程度,因此,点度中心势的高位波动现象说明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领域核心焦点比较鲜明,知识的扩充与核心的凝聚交叉伴生。一般情况下,知识领域内的核心焦点总是处于不断地凝聚过程中,但是当领域中新知识扩充的步伐超越核心凝聚的脚步时,领域中原有的核心焦点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网络的点度中心势就会下降。当然,随着领域知识的发展

核心焦点也会被重塑,进而表现出网络点度中心势的起伏波动。

知识教学研究 篇12

近年,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作为研究主题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但从目前研究知识溢出的相关文献来看, 其研究焦点是分析集群知识溢出的概念, 而对于具体到某个产业的集群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少之有少。本文分析了软件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必要性, 从知识形态角度重点研究了软件产业集群知识溢出过程和途径,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通过知识溢出促进软件产业集群的快速良性发展。

1 软件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必要性

马歇尔 (1920) 指出:“一个人产生了一个新的思想, 其他人接受了这个思想并且结合自己的考虑, 于是进一步产生另一个新思想, 集群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得益于‘产业氛围’的影响。”这种“产业氛围”使得集群企业可以像获得空气一样免费地获取某些技术和知识, 而集群以外的企业却很难获得这些知识[1]。而软件产业集群由于自身特点, 与传统产业相比, 尤为需要这种氛围获得创新的种子。

(1) 软件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 具有技术变化迅速、产品寿命周期短、产品性能改进快等特点。这意味着与传统企业相比, 软件企业创新要面临更多的风险, 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单独地在其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完全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 所以软件企业创新不是一种孤立行为, 在创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外部知识源的支持。集群知识溢出使得集群内企业能够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 从而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 所以说知识溢出是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基础[2]。硅谷的成功也正是因为知识溢出通过宽松的人才流动政策、非正式和正式交流使得硅谷空气中遍布创新知识, 企业可以随时吸收到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种子, 相互学习再整合创新使得硅谷的生机无限。而且软件技术更新换代极快, 很多技术还没有申报专利就已经过时了, 所以软件的专利申报率相对偏低, 这也为集群中知识溢出、企业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 降低了由于引用他人专利而带来的法律纠纷。

(2) 软件产品的兼容性导致软件产业集群甚至整个软件产业都需要知识溢出。软件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 单个企业的产品就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软件产品须嵌套在硬件产品上使用, 需要和其他嵌套的软件产品兼容, 比如某企业研发出一款非常先进的视听播放器软件, 如果与现有使用量最大的微软操作系统不兼容, 也会直接影响该产品的销售。所以任何一个软件企业都不能闭门造车, 软件产品的兼容性造成软件产业集群以及整个软件产业必须非常重视软件的标准, 每个企业研发的产品都遵守该标准, 这样就能做到兼容。而标准是通过软件企业间联合创新而产生 (也有些标准是先进企业在自有知识基础上通过整合其他企业知识制定, 所有企业共同遵守) , 是相对先进的技术协议, 是通过企业间知识流动、整合产生的创新知识。知识流动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扩散。前两者知识流动方向有目的性, 可以看作主动溢出;而知识扩散是最原始、最低级的知识流动, 没有目的性, 完全是自发的, 完全不可控制的, 可以称为被动溢出、不可控溢出。所以知识流动的过程也可看作知识溢出的过程。软件产品的兼容性决定了软件企业必须通过知识溢出, 整合创新产生共同遵守的标准, 也可把标准看作就是知识溢出的结果。

2 基于知识形态的知识溢出过程研究

在Fallah M H, Ibrahim S, 朱秀梅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总结得到了知识溢出过程图 (如图1) 。

基于知识形态, 可以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了的知识”, 其溢出往往是附着在语言、文字、图形、数字等载体上的, 通过它们的表达, 在集群内不同的主体之间传递。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语言或其它形式表述的知识, 它存在于特定的个人头脑中或组织体系中, 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并且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或窃取、不易传递给他人的知识[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不同的溢出特点。基于知识形态研究知识溢出, 可以把隐性知识进一步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可表述的隐性知识, 通过个体的学习积累但还未被表达出来的知识, 如果知识拥有者能够表述出这种知识, 那就变成了显性知识, 因其未被编码化, 所以只有通过交流、会议等直接接触才能得到[3]。第二大类是情景知识, 零散分布于企业和集群环境中的知识, 这种知识通常需要特定地点、特定时间, 在特定环境中直接接触才能获得, 如很多国家模仿硅谷建立了多个软件产业集群, 给予企业很多优惠, 但发展态势都不尽人意, 硬件设施、产业扶植政策都可以模仿, 但是集群或企业具备的情景知识比如企业文化、集群文化却难以模仿, 而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这种情景知识提供的良好创新氛围。第三大类是特定专业知识, 嵌入在企业或集群的未编码的专业知识, 比如技术诀窍和方法, 企业都有技术诀窍和专业知识, 而集群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和从事产业类似, 容易相互影响, 形成集群独特的未编码的特定专业知识, 只有深处于集群中的企业才能理解这种知识。第二、三大类隐性知识是企业、集群层次的, 其获取不是通过外化, 而是需要个体以自己的经验或实践, 通过直接接触吸收、理解、获取这种知识, 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利于这类知识的获取。第四大类是个体的心智模式, 这种知识可以看作个体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 能够激发个体从现有知识中发展新思想, 或对现有知识进行综合或重组[4]。

隐性知识的转化从个体可表述的隐性知识开始, 这种知识通过外化过程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或共同的文化背景下, 通过直接接触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3,4]。对显性知识的吸收需要一个内化过程, 在这一内化过程中, 需要利用个体的心智模式 (朱秀梅, 2007) , 这种心智模式是嵌入在人脑中的模糊知识, 是不能够被其他个体获取的。个体通过学习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而能够表述的隐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个人心智模式包括可表述的隐性知识和不可表述的隐性知识。集群或企业是由大量员工个体组成, 个体的隐性溢出知识互相影响, 最终整合形成集群或企业的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而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也会对个体的心智模式产生影响, 使得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拥有的知识储备更符合集群或企业的要求, 使得集群中的个体思考问题趋于相似, 从而使得群内企业创新趋于同质化。所以集群内企业必须注重与集群外部的联系。

3 基于知识形态的软件产业集群知识溢出途径研究

3.1 显性知识溢出

软件产业集群的显性知识大多是一些技术资料, 比如源代码程序、技术设计方案等, 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正式交流获得对方编码化的技术资料;软件企业业务外包和联合创新又会产生产业链间的垂直溢出和水平溢出, 而且很多都是显性知识溢出;软件企业共同遵守的标准也是显性知识溢出的表现;软件企业分裂衍生也会造成大量显性知识溢出。总之, 直接购买、正式交流往往要支付高额成本去获得技术资料, 产业链间的垂直溢出和水平溢出是主动溢出, 双方都要付出成本, 但在显性知识溢出发生的同时也会伴随隐性知识的溢出, 这是企业要多加防范的。由于显性知识是规范化、系统化和编码化的知识, 可以明确表达并且易于转移和存储, 所以它的溢出也比较容易发生, 而且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 比如标准、购买专利等完全可以和群外企业完成。而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约束, 隐性知识溢出要靠直接接触获得, 大多是发生在集群内部。所以为了避免集群的同质化, 应鼓励更多的外部显性知识溢出。

3.2 隐性知识溢出

软件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 其创新难度极高, 而且软件技术更新换代极快, 比如只要取得可口可乐配方 (固定不变的显性知识) 就能获得巨额利润, 但软件产品千变万化, 编程技巧远比源代码程序重要, 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只能解决一时之需, 而且获得显性知识需要支付高额成本, 因此隐性知识溢出对于软件产业集群而言尤为重要。隐性知识包括可表述的隐性知识、情景知识、特定专业知识、个人心智模式四大类。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对个人的影响, 也就是这两者的溢出是必然存在的, 与集群内部不同企业长期直接接触、个体具备吸收能力, 就能获得这部分知识, 所以说这两类知识能否对企业创新起作用还取决于个体的吸收能力, 研究个体的吸收整合能力对于这两类知识而言更有意义。而可表述的隐性知识溢出不是必然存在的, 必须通过适当途径才能产生溢出, 所以有必要研究可表述的隐性知识的溢出途径。可表述的隐性知识溢出是个人层次的知识, 比如个人掌握的技术诀窍、编程技巧等, 因为没有编码化, 人是隐性知识溢出的主要载体, 必须通过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获得。

3.2.1 正式交流

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为集群成员安排的学术论坛、专题会议、新品推介会, 以及相关专题论坛和研讨会等获得正式直接面对面的正式交流机会, 在获得显性技术资料的同时, 还能通过技术人员的直接接触获得可表述的隐性知识溢出。

3.2.2 非正式交流

集群企业由于地理上的接近, 使得不同企业的员工有可能彼此熟悉, 并在工作之外发生较多的面对面的交流, 非正式交流带来的是可表述的隐性知识溢出, 员工不可能交流企业显性知识, 因为编码化知识是所有企业严加防范的, 但是通过员工的交流, 溢出了隐性知识, 员工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把溢出的新知识和创新想法带到自己所在的企业, 进而被企业所共享。硅谷的酒吧就为技术人员的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场所, 非正式交流促进了可表述的隐性知识的溢出, 加强集群内知识的流动和沉淀, 提高不同知识源的知识碰撞、整合频率, 最终提高集群整体创新水平。

3.2.3 人员流动

软件行业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 集群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能够促进集群内部知识流动, 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种子。虽然软件企业员工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不允许离职后泄漏公司技术机密、带走显性的技术资料, 但是嵌入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比如技术诀窍、编程技巧还是被员工带到了新公司, 员工个人的可表述隐性知识就很自然地在新公司溢出了。人员流动能够加强知识流动, 形成集群中知识创造与扩散的自增强机制, 促进集群创新。但是过度的人员流动也会破坏集群内部和集群企业的知识的延续性和积累性, 尤其是对于需要知识积累和创新的软件产业集群而言, 因此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尤为重要。

4 建议

知识溢出是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知识流动, 增加知识存量, 也会带来很多风险, 对此, 分别从集群层次和企业层次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显性知识是编码化知识, 可以通过直接购买专利技术、源代码程序、合作创新等形式溢出, 编码知识溢出容易控制, 是主动溢出;而隐性知识是未编码知识,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溢出, 溢出内容不可控制, 是被动溢出, 所以极易溢出核心知识。建议企业:

1) 通过知识分享加速隐性知识在企业的传播,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如果个人隐性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变为企业知识, 则企业不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所以有必要通过知识分享促进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隐性知识的有效分享, 能促进企业内知识的良性流动和增值, 提高隐性知识效用[5]。企业可以定期召开技术、管理类别的知识交流会, 为员工分享知识提供环境和场所, 加强员工间的交流, 促进个人不可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变成可表述的隐性知识, 从而产生隐性知识溢出, 相互整合, 进而形成可编码的企业显性知识。企业应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 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和薪金、升职挂钩, 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度等从近期和远期进行激励。企业还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 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使员工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

2) 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础上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加强对核心知识的保护防范

企业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对于所有的知识企业防范其知识溢出要花费巨额成本, 是不经济的, 而且对于集群中的企业而言, 是有贡献知识溢出义务的, 企业只要严加防范核心知识溢出, 而对于非核心知识可以促进溢出, 以便于加强集群知识流动, 促进集群创新。隐性知识虽深隐于个人大脑中, 属于个人知识, 但是通过企业知识分享会改变个人心智模式, 极大增加个人隐性知识;而且很多由此产生的隐性知识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 一旦员工离职就会毫无保留地带走这部分隐性知识, 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建议企业应当加强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6]。显性知识溢出的防范措施容易实施, 对得到的编码知识进行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的分类, 比如涉及企业核心技术即为核心知识, 对于这部分知识应加强防范, 防止溢出。企业可以通过加薪升职等手段留住掌握核心知识的人才, 减少核心知识溢出;如果员工执意离职, 企业可与其签订保密协议, 防止知识溢出;而且企业已经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 掌握了与核心知识相关的个人隐性知识, 这就可以极大减少由于员工离职带来的知识损失。

3) 必须创新, 并在吸收集群其他企业溢出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创新

企业必须有创新, 有创新才能在吸收集群其他企业溢出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创新, 产生新的知识, 增加企业知识存量, 贡献更多的知识溢出, 增加集群知识, 从而形成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7]。如果企业没有创新, 只是一味索取其他创新企业的溢出知识, 那么创新企业会采取严防知识溢出的措施, 集群也就失去存在意义;而且创新企业和不创新企业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落后企业即使重新选择创新, 也难以利用集群层次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

(2) 集群层次应鼓励正常合法的知识溢出

1) 通过法律保证知识溢出合法化, 并建立知识溢出补偿机制

这主要是针对显性知识溢出, 鼓励集群内部的创新企业及时申报专利、设计版权等, 群内其他企业想使用该项技术必须征得创新企业同意, 并支付相应的使用费用。行业协会应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对于非法使用创新技术的企业应给予通报, 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及时做出惩罚。知识溢出是具有正的外部性, 是必然存在的, 创新企业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损失,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奖励等激励机制切实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 减少知识扩散带来的损失, 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应为创新企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比如提供公共知识溢出、创新项目的搜索、核心技术攻关等。

2) 建立正式沟通机制, 鼓励正常的知识溢出

正式沟通机制[8]指的是行业协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专门为集群企业组织的学术论坛、技术研讨会、专题会议等交流形式的活动, 为企业创造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便于群内企业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也便于创新企业与集群企业或者群外企业进行沟通, 实现了知识的正常溢出。

3) 培育独特的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 为集群良性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在软件产业集群内应着力打造集体学习和协作竞争的集群文化, 营造 “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注重培育诚信文化, 提倡敢冒风险并宽容失败、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的创新文化[8], 通过培育集群鼓励创新、知识分享的文化和正常合法的知识溢出, 加强集群知识流动, 形成集群独特的情景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 为集群良性发展提供氛围保证。

4) 创造更多的非正式交流机会

如前所述, 隐性知识溢出对于软件企业至关重要, 企业层次应做好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保护企业核心知识基础上鼓励非核心知识溢出;而集群应创造更多的非正式交流机会, 比如设置集群企业的技术论坛, 或者开设酒吧等休闲场所, 鼓励不同企业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加强集群知识流动, 促进集群创新。

摘要:从知识形态角度, 可以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这两者的溢出特征是不同的。研究基于知识形态的溢出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而且对软件产业集群而言, 知识溢出是必需的。为此, 重点分析了软件产业集群显性知识溢出途径和隐性知识溢出途径, 并提出了促进软件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溢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软件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BATHELTH, MALMBERG A, MASKELL P.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Druid Working Papers, 2002 (12) :31-56.

[2]GIULIANI E.Knowledge in the air and its uneven distribution:a sto-ry of a chilean wine cluster[C].Conference Paper for DRUIDpsWinter Conference, January 2003.

[3]FALLAHMH, IBRAHIM S.Knowledge spillover and innovation intechnological clusters[C].IAMOT 2004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2004:3-5.

[4]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5]ANETWETERINGS.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software firms in the Netherlands:does spatialproximity matter[C].Paper Prepared for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Regional Growth Agendas”, Den-mark, 2005 (5) :28-31.

[6]AUDRETSCHD, FELDMAN M.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3) :630-640.

[7]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梗阻性食管癌下一篇:差异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