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

2024-09-30

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共12篇)

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 篇1

“叮零零……”下课铃声响起, 真快啊,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陈老师, 我们继续辩论好吗?”很多同学兴致勃勃, 意犹未尽, 这与平日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冲出教室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在欣喜之余, 不禁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下课?为什么学生会喜欢这节课?这节课学生有收获吗?这样的课符合“课改”的精神吗?笔者在这节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节课又欠缺了什么?

思考一:为什么学生不愿下课?笔者在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上面所叙述的是笔者在08会计 (2) 班上完“金融危机对我们就业、升学的影响”公开课的情景。尽管从教近6年, 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经历过好多次, 有几次也算比较成功, 但从没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么高。说实话, 这次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的是笔者从没有发现职高的学生有这么强的能力, 感动的是学生为这堂课所做的充分准备。细细一想, 以往的课, 笔者作为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主角的位置, 学生充其量就是个配角, 甚至是看客, 根本没机会表现自己, 仅靠偶尔的几次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何来热情呢?而这次笔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笔者只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你说学生舍得放过这样的机会吗?

思考二:为什么学生会喜欢这节课?这节课学生有收获吗?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这门课作为财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教材内容的理论性较强, 而我们的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大, 因此在这次课上笔者尝试着将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当笔者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举行辩论赛并将辩题确定下来的时候, 学生都很兴奋, 用一周多的时间积极找材料、分组讨论、写辩词, 一稿又一稿, 不厌其烦。而笔者的工作重点也由课中转到了课前: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辩题, 引导学生为所持观点搜集资料, 以及制定辩论规则和对参赛代表进行辩论技巧培训。课堂上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 参赛代表唇枪舌战, 整个课堂紧张激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发问卷48份, 回收48份,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并适应辩论式教学方法的, 而且认为收获很大, 尤其是部分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因为在辩论式的课堂中没有准备、没有探究就没有发言权。但让笔者纳闷的是我在课堂上讲得很少, 学生何来收获?他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通过找学生谈话, 笔者发现这种辩论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收获还真不少:

1.能创设生生、师生平等对话平台, 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

2.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3.能实现自由争论,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能实现通力合作, 在互助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能体现积极全面评价, 在体验成功中造就健康人生。

思考三:这样的课符合“课改”的精神吗?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学面向全体, 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而辩论式教学正是体现并实现新课改精神的最佳手段与途径。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辩论式教学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能将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能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能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能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能改变肤浅的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民主意识。

思考四:这节课有什么欠缺?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综观整节课,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气氛很活跃, 学生的发言也不乏精彩之处, 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辩论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反映出能力上的缺陷, 比如口头表达的能力、讲话的仪态等。另外, 由于是班级授课制,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 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不够, 使课堂内容从专业课角度来讲有点单薄, 如果能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链接或其他形式的专业知识补充就会使课堂显得更丰富。

总之, 笔者相信, 只有不断地尝试,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探究, 才能让师生一起真正的成长。

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 篇2

这堂课整个的设计都比较新颖,通过学习大师的绘画构图来导入静物素描构图知识,使原本枯燥、乏味、专业性很强的课变得生动、有趣、带有欣赏和专业课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紧扣,重点突出,师生互动好。特别是在做构图游戏的时候,采用贴图的方式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学习积极主动,踊跃的回答问题和修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气氛打破了传统专业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评讲的`教学模式,最后的总结用了一句毕加索的名言:‘我不探索,我要发现’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把平时的所学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世界更美好,体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美中不足之处:

1,展示的学生作业中使用构图问题比较大,容易看出来的作业更好;

2,在讲解对称与均衡的时候,要简洁易懂,越是什么都想讲清楚,学生越含糊;

3,在讲构图的基本规律的时候课堂气氛有点死板,缺少互动,可能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会更好。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构图的基础知识以及构图的基本

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91-01

物理的基础知识主要由概念和规律两部分组成,它们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部分。虽然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已经初具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是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还普遍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很多学生不会主动的去探究物理概念的本质和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知识与规律的过程中造成较大的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钻研物理知识的动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更高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物理概念的时候也是如此。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相关概念,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效率,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促使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提升。

1.类比法。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物理学中也有不少的概念同样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来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借类比的事物为“桥”,从形象的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的思维当中,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新的概念。举个例子,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来引入电势能的相关的物理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类比,来建立磁感应的强度;将电流类比成水流,进而有效地引出电流的相关的概念知识;将电压类比为水压来有效地建立起电压的物理概念等,这种教学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率。

2.运用概念的变式,使新概念立体化。低效的概念教学是将每一个概念孤立出来,单独进行讲解,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变式,对同一个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清晰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概念知识。例如,在教学“磁场的方向”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对于这个概念的描述,教师如果直白地将文字叙述给学生们,就等于把一个知识点硬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面去,学生只是在表层面基础了这些文字,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掌握概念的含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讲解;把“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转变式为“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都是一致性的,它们都是根据磁场的基本特性得出来的,这种讲解的方法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实验演示,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出来。同样的,大多数的物理概念也是需要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以一种更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相关概念的本质,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也能够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有效地强化了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为接下来更高地学习物理知识做铺垫。

为了更好地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或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获得一定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教师在适当地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例如,我们在探究“力的分解”的相关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笔者请了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做了一个细线吊秤砣的实验;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演示,既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演示,迅速地对“力的分解”的概念一个比较清晰、透彻的认识。

又如,我们在探究“弹力”的概念的时候,通过小实验,先向学生演示小车受拉伸或者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的实验,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的时候要对促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了力的作用;接着,再演示一个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的实验,再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的时候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实验演示能够顺利地得出“弹力”的相关概念,学生通过这种比较直观的实验演示,既能促使“弹力”概念的形象化,生动化,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再如,我们在探究“超重与失重”的内容时,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物体静止时在指针下别一块小纸片,并且记录下相关的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的时候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增大了,从而有效地引出“超重”的概念内容。同样的道理,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在顺利地引出“失重”的概念。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演示教学,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记忆,而且还能让学生巩固提高对“超重与失重”的概念的理解。

总而言之,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概念教学引入到物理课堂的教学之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入物理知识的相关概念的时候,要具有全局性和针对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切实地能够取得相应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袁丽.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模块教学行为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刘炜娟.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反思——新课程改革下仍应坚持的重点[J]. 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10)

[3]吴淑花.基于概念图策略开展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4]郭月林.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抽象能力培养研究[J].鲁东大学,201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案例) 篇4

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高考形式转变为“3+X”, 在这个过程中, 考题由难变易、由考查单科知识变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新的高考形式,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从高难度题中解放出来, 不要忽视基础知识.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他们往往认为只要难题会解了, 那么基础题或者说是比较容易的题自然就能做出来了, 这样就导致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解决难题上, 而基础知识或是课本上的东西, 很少有时间去研究.这就造成了好多学生在高考中吃了亏.所以说转变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 我就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还有好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东西一看就懂了, 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它了, 还不如钻研几道难题 (其实有好多都是偏题、怪题) 有挑战性.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那时在我刚刚参加工作两个多月时, 在一个晚自习上一位学生拿着一道题来问我.当时, 我一看那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高中范围内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而且以他们的接受能力来说, 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考虑到不能挫伤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因此我就对他说:“这道题有些超纲, 高考并不要求, 你解不出来是很正常的.我建议你还是放弃此题.”但他仍追根究底, 一定要让我给他讲解, 似乎我不给他讲是因为不会而搪塞他.为了杀杀他的锐气, 更为了教育他要抓好基础知识, 少做偏、怪题.我给他详细地讲解了此题的解法, 看到他似懂非懂且有些佩服的表情, 我就趁热打铁, 对他说:“不是老师不告诉你, 而是这道题与高考相去甚远, 可以说做这类题没多大收获.”看到他不高兴地转身离去, 我想还应该给他继续深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于是, 在几天后的一次晚自习课上,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几道涉及已学过知识的前几年的高考题拿给他做.看到他绞尽脑汁也得不到正确答案, 我觉得时候已经到了.我把这几道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示给他, 并告诉他应抓住哪些“题眼”去解题.看到他解题后冥思苦想的样子, 我问他:“怎么样, 这几道题难吗?是不是都是我们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深化呢?这就是高考题, 高考题考查的重点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知识重点, 你之所以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是因为你对基础知识的挖掘不够, 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不够.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做偏、难、怪题上, 那对你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并且我们现在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 才能在高考中拿高分.”听完了我的这番话, 该同学心服口服地对我说:“老师, 我知道今后该怎样学习了.”在以后的学习中, 该同学的确很注重基础知识, 因此成绩提高得很快.

像上述这种情况的事情, 我遇到过很多次.经过我的一番教导之后, 他们都能转变思想观念, 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入挖掘上, 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成绩与入学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看到学生的这些可喜的变化, 我更加坚信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

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反思 篇5

【摘要】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限制、教师的企业实践不足和教材开发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大多数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佳,但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设立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编写真正实用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立有效的考核?u价体系,还要不断推进教学信息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多措并举,合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信息化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专业性较强,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等原因,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尤其是人门更是不易,实际上理论的教学对于本科生都极具挑战,更不要说对于中职生。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企业、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的形式下,作为一名教授基础会计的中职老师,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已经变得非常紧迫,现把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做些分享,以期与同行之间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层面

由于中职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没有能够很好适应基础教育的这些孩子,在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不足,阅读、理解、计算等能力差,导致学习兴趣匮乏,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的意义,自学能力欠缺。具体来说,很少做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不能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不能有效的提出问题,课后作业完成的不理想。

但中职生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不拘泥于理论的深究,习惯于动手操作,模拟实训有不错的表现,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层面

现行教材以理论教学为主,虽也有模拟实训,但教材的知识脉络还是追求理论路线,与企业实务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按照中职生的特点与认知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编排,学生学的窝心,老师教的费心,企业用人用的闹心。

(三)教师层面

很多基础会计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用他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授他们的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学生,很显然,教学对象不一样,教学目标也不同,技术条件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还固执的认为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大错特错了。再加上很多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更多的企业实践经历,学校也没有提供更多地实践机会,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老师也很难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针对性的教学和实用的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给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带来了急剧的变化,同时学校的培训力度和对于教师的考核方法也没有给老师足够的帮助和信息化的导向。老师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落差也成为制约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情况,深刻感受到了现代职教要求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势差,这给我们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不断完善与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教学效果。

二、解决方案

(一)狠抓校企合作,力促教学改革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开发一体化教材。广大教师应该针对财务或相关岗位,深入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了解它们用人需求。校方还可联同各企业的相关专业人才有的放矢的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教学目标要体现在教材之中,我们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让理论变得可视可操作,让知识变成技能,在教材的编排上要体现模块化教学。这样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作业和企业实践都要融入到一本教材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这样的一本教材的形成过程,教师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企业实践,补齐了短板,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的中职教师,夯实了基础。同时,这样的教材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理论高度,突出了动手操作,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激发了学习兴趣。

2.校企无缝对接,建立科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既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在整个教学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学校要和企业一起,本着把每位同学培养成既是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又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的原则,把诸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领导力等全方位的要求进行细化,融入到一个评价体系中,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中同步进行,评价结果一方面能够体现该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的综合表现,另一方面能给企业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该评价体系要可操作、易操作,教师随堂完成,统计也很方便。该评价结果不但要与学生的奖学金挂钩,还要与就业挂钩,甚至可以建议用人单位把学生的考核成绩与薪酬挂钩,这样通过公平竞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又能帮助企业优化招聘,在员工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基础数据,真正打通校企合作的经络,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学信息化,抓住学生,提升效率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现在中职生都是信息时代里成长起来的,计算机、互联网、网络社区等等俨然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基因,他们习惯于接受并且使用信息技术来做任何事情,当然包括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能按照教授对象他们喜欢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如何实现教学信息化呢?首先,老师就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其中典型的就是大数据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影响教学效果的变量,比如不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模拟实操、微课应用等等)的使用、作业量、学生性别、课程设计、考核方法等等,通过一定时间有效的记录与积累,找出这些变量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其次,老师还要学习运用最新的信息化工具和手段,比如使用微课,让课堂反转,实现从讲授为主到答疑、实操练习为主的课堂职能的转变,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提升课堂效率,还便于老师进行数据的收集、汇总与处理。最后,老师还要善于把教学和互联网新闻热点进行有效结合,达到教学目的。譬如,我们在学习会计凭证的时候就可以拓展到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发票的法律效力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 策略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强化其语文素养是首要教学目标,其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更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词语以及诗词相关知识较少,而且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教师应充分关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强化其语文能力。

一、语文基础知识内涵简析

众所周知,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因为语文教学无法将全部语文知识全面传授给学生,而仅仅是搭建了一个语文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文基础词汇、修辞以及语法等相关基础知识,使之能够顺利转入后期语文学习。

在语文知识体系中,包含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文学常识以及写作等内容,其中基础知识框架又囊括了文字、语法、词汇、语言、标点、修辞、逻辑以及句子等内容。写作以及阅读均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合理运用语法、文字以及修辞等一系列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以及文言文学习则以文章为基本单元和框架,需要学生深入把握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开展教学。由此可见,语文知识是一个成分多样、构成复杂的有机体系,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又可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增加文学知识积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1.应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已经无需刻意突出语文知识固有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中基础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必须保持较高的精炼度,以便于有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勇于探究,使之能够在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后可灵活应用于实践中,进而转化成为个人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知,附录中包含共计5种语文基础知识,分别是词语类别、短语成分、常用修辞、单句成分以及二重复句类型。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教材文章时应善于归纳此类知识点,并与教材知识穿插结合,然后通过适度练习来加深学生印象,确保其能够牢固掌握。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贪多,应秉承实用性原则来选择知识点,确保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2.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年龄特点方面分析来看,初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好奇以及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工作时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魅力与重要性,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投入更多时间来关注和学习。例如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准备了大量有关于西双版纳风景、动植物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并要求学生们说出图片事物的名字,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被调动起来,纷纷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答案对错无伤大雅,学生对于西双版纳之美有了具象化的认识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利用活泼的、参与度较高的拼音比赛、文学常识比赛以及成语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基础知识学习,深化认识。。

3.合理引导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是单纯地圈出文章知识点,要求学生一一识记,课后强化背诵加深印象,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漠视,学生思维能力也难以有效提高。教师应善于合理引导学生,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某一特定句子时,自主性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往往会主动其揣摩分析句子的构成与表达方式,而缺乏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则坐等教师讲解,而不会主动思考句子中包含的生字词、所蕴含的意思以及所用修饰手法。能够主动思考分析的学生既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了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总的来说,教师应结合学校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进度安排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情景再现或者复述课文的策略强化学生印象,然后给予引导来深入分析重点词汇、重点句式的涵义,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三、小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层次的必要前提。教师应结合传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缺陷与不足,改善死记硬背、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着眼点,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舟. 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抓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 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1):68-68,69.

[2] 王亚娟. 于老生常谈中推陈出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J]. 新课程·中旬,2014(6):162-163.

[3] 刘胜琴.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要性[J]. 魅力中国,2013(4):179.

对《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认为要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直观教学,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是一门与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 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离不开机械。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学校模具室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模型, 及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图片或实物, 如:搅拌机、缝纫机、机械钟表、千斤顶、港口起重机、内燃机、各种机械传动和各种机械零件以及一些简易机械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在讲授到某个机构或机械零件时, 再让学生亲手触摸模型或实物, 实际演示这些简易机械的工作过程, 使学生对机构和机械零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意列举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子, 如在讲凸轮机构时, 列举补鞋机和用于饮水机放水控制装置的凸轮;讲齿轮机构时, 列举玩具汽车和各类汽车、机床的变速箱和机械手表;讲轴承时, 列举各种溜冰鞋和车床等等, 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课中所学知识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 服务于生活, 就在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感到这门课有学头, 而非“没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 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 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 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 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在学习棘轮机构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在骑自行车时, 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 而反转踏板时, 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众多优点, 多媒体画面生动、直观有趣、表现力强, 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相互运动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看, 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 较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 提高他们的学习爱好, 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真正的校企合作, 实现“双元制”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便学生参加工作时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

众所周知,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接触过以一些德国机械设备的人们, 一致认为设备结构合理, 加工精密, 外观讲究, 性能优异, 知道这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 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德国的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等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之所以驰名世界的秘诀也在于此。德国职业教育的亮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双元制”, “双元制”是同时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教学而得名。最近几年, 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提的比较响亮, 能够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对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的时间不能太长, 间隔时间太长的话实践教学时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忘的一干二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得再把理论知识讲一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上午理论, 下午实习, 那么在实践过程用到的将会是上午所学的理论知识, 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就会很好, 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亲自动手去拆卸一些机器, 看看所学机构在机器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常用机构。

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 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 然后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四、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与

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做“双师型”教师, 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理论教师要做到也具有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操作演示能力, 做到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可以得心应手, 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双师型”职业教师, 而不是只能照本宣科。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 篇8

我们是一所高职学校,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占的分值是25分。总共的教学学时是32学时。分配到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时很短,就是4个学时。实际考试计算机基础知识是25分:包括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计算机性能指标,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的表示存储,主要是涉及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字符的编码、图像、声音的编码,涉及的内容很广。

要在4个学时中把上述知识给学生做一个总体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采用一个框架性的介绍方法,总的目标是通过上述学习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 各章节内容介绍

整个章节分为:第一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出现、目前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第二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第三部分(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及性能指标);第四部分(介绍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编程语言);第五部分(介绍进制转换);第六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字符编码)。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和讲授方法。

2.1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出现、目前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和第二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合在一起讲授,主要让大家了解现代计算机它的物理硬件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阶段,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同时也介绍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它的物理硬件会发生变化,目前正在研制的未来计算机有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同时让学生用手机百度搜索什么是量子计算机,并让同学起来进行介绍,这样全班同学都会提升对未来计算机的兴趣。虽然这样占用了老师介绍知识的时间,但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说明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方方面面,然后老师再总结介绍。并针对该专业学生说明计算机在他们专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及性能指标)着重介绍现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因为我们是在机房上课,所以我会点同学回答,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很多同学都会说有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那我又会问主机里面有什么呢?有少数同学会回答硬盘、主板、显卡、主板、内存什么的,对计算机的结构还算了解。接下来,我会介绍现代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让大家把刚才回答的硬件对应这五大部件的哪几部分说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从一个比较抽象的角度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那我问学生五大部件怎么交换数据呢?相互之间是否要有线路呢?同学都可以理解,引出了总线和主板。通过这样的介绍同学对计算机的结构就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接下来我会问学生你们的手机内存有多大啊?很多同学都会告诉我,运行内存4G,存储内存64G。那我问你们的手机CPU速度有多快?有少部分同学会说,2.3GHZ什么的,但是我在问4G具体有多大,2.3GHZ具体有多快,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这时我就介绍评价一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的单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

2.3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第四部分(介绍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编程语言)我会问学生用过什么软件?很多同学会回答QQ。那我又问学生:你们开机后看到的软件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Windows。这时引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哪个先装啊?Windows还是QQ,引出应用软件是安装在系统软件之上的。系统软件是安装在硬件之上的。那么这些软件都是用什么编程语言来编写的呢?介绍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史及现代常用的计算机语言。

2.4 第五部分第六部分教学设计

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计算机的结构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引导学生再进行深入思考,计算机是用二进制,我们人是用十进制的,图像,声音,文字如果要在计算机中表示,都要转换成二进制,那么这些是怎么实现?提出疑问?同时找同学回答,你有什么办法?同学一般会比较茫然。当问号在学生脑子中种下后,这时再讲述第五部分(介绍进制转换);第六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字符编码)。

针对第五部分,我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写了一篇论文《进制转换的教学设计》,发表在去年的《计算机时代》上,并在今年做成了微课,总长15分钟。该单元我主要以微课播放,做练习的方式来讲述。第六部分(介绍计算机的字符编码)主要是讲述ASCII码、GB2312-80这两种编码是怎么表示字符,重点通过一个汉字“中”,从它的输入码(这是我们平时用的)转换成国标码,这是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的。国标码的编码是怎么形成的?拓展学生的思路,把汉字放在一个表格的单元格中,只要取得行号和列号就得到了这个汉字的编码。再介绍显示汉字的字形码?最后介绍图像、声音的编码。通过上述讲授,学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最后是怎么转换成二进制的就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

3 结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比较枯燥,要讲得比较生动,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对计算机硬件、软件、信息编码的深刻印象。我主要采用了多和学生互动提问,让他们提起疑问,再补充讲解,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上述讲授方式,学生对计算机就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苏红旗,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6.

[2]赵盈颖,金耘,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0-25.

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论文 篇9

1. 先进行集体备课, 确定本单元的核心句型

确定下来之后, 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操练, 让学生熟悉这些句型, 开始时候以机械操练为主, 最终目的是记下这些句型。其实最简单的操练方式是以简单的替换开始, 替换主语、动词、宾语等等。

2. 阅读教学

先进行学生的阅读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 讲解分析课文, 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讲解的例句, 让学生造句, 都要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展开, 不要漫天撒网。最好是让学生自己造句, 而不是教师在哪里一言堂、满堂灌, 这样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 学了句型之后, 我们还要花力气来巩固这些句型

这一步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比如, 单项选择、翻译、选词填空。要以学过的句型作为载体, 结合本单元的话题与词汇, 在以后的练习中反复重现。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 每节课之前花5分钟~7分钟时间做20小题的练习, 形式以抢答为主。目的是不断熟悉这些内容, 学生在经过了前边的训练之后, 大部分的人完成应该没问题。这样, 优秀生会掌握得更扎实, 中等生也能熟练掌握, 较差一点学生也会掌握大部分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练习的次数, 也就是重复的频率, 应该是越多越好。学生从掌握到会用是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的, 前提是对所学内容烂熟于心, 而熟记的最好的办法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4. 在学生掌握了句型的基础之上,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

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出词汇与句型, 慢慢地只给出话题的词汇, 到最后只给题目, 让学生说词汇, 选句型。达到这种程度后, 学生的作文应该达到很高的水平, 不会再出现见到作文而无话可说了。

摸清知识基础 促进有效教学 篇10

一、分析、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所谓认知结构, 即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由过去积累的知识组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新的感知与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其现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现有知识是构筑新知识的平台, 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这个平台上才能更加有效和更加精彩.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和定位呢?

首先, 必须鉴别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具备的先行条件.先行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条件, 它是指新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新的学习的组成成分;另一类是支持性条件, 它虽不是新的学习的组成成分, 但它可以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 如注意、动机、情感等.这里只谈必要条件的鉴别, 并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第七章第二节) 一节为例.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展示了牛顿在当时已有的观察结果和理论引导下进行推测和分析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作用规律的过程.从知识层面来看, 在学习本节之前, 学生应该对力、质量、速度、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较好的理解, 并且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规律和行星运动规律, 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1]这些便是学生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应该处的状态, 我们通常把学生这种“应该的状态”称作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逻辑起点.然而, 由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 所以他们“应该的状态”通常不一定就是他们“现实的状态”, 即逻辑起点并非一定就是现实起点.很显然, 对教学来说, 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固然重要, 但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更为重要.所以, 摸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的第二步便是鉴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现实起点.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以及观察学生的反应等来鉴别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2]下面即是一份用于鉴别学生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现实起点的小测验试题.

1. 相互吸引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______, 你认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

2. 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_____, 但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________十分接近, 通常可以按_______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表述为______.

3.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______, 试写出计算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________.你认为行星是凭借什么绕太阳运动的?_______.

4. 你认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______.

5.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哪两类?_____、_______.

二、采取不同的对策顺应学习的需要

通过测试, 教师基本上可以摸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现实起点.这样, 教学设计便可以最大可能地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的教学可以根据上述测试结果的具体情况, 选择以下三个工作单中最适合的实施 (必要时, 可以增加设计“组织者”) .

1. 为现实起点一般高的学生设计的引导式工作单: (1) 将行星的运动近似看做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 (2) 根据“引力提供向心力”关系求解太阳对行星作用的引力大小, 进而确定该引力大小与行星质量、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类比, 确定行星对太阳作用的引力大小与太阳质量、太阳到行星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4) 综合 (2) (3) 结论, 确定行星和太阳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2. 为现实起点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式工作单: (1) 求解力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是直接求解, 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这里研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通过哪条路径比较切实、可行? (2) 根据行星的运动情况求解它的受力情况时, 将有许多困难等你去排除: (1) 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时, 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何解决这种速度在复杂变化着的曲线运动问题? (2) 行星和太阳都是庞然大物, 如何计算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 (3) 既然相互吸引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 那么在众多天体共存的太阳系中, 如何解决这种“多力共存”的复杂问题? (3) 试确定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 (注意让表达式中的自变量个数减到最少, 以你认为最合适的变量表示) (4) 试根据 (3) 的结果推出太阳和行星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3. 为现实起点高的学生设计的提示式工作单: (1) 求解力的途径有哪些? (2) 针对行星—太阳系统, 通过分析建模,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推导得出行星和太阳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实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 怎样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本文从“以学论教”要求的一个侧面———学前“起点”分析, 对上述问题做了探究性回答,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引言

初中时期,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而这段时期,学生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所以保证他们语文知识的扎实程度,将对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较大帮助。但是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教育配合“死记硬背”为主,进而也让基础知识教育工作产生诸多的问题,所以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整,即体现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科学性。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概述

根据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分类,可以包含多个类型,即如基础知识类型、文言文类型、阅读类型、文学常识类型还有写作类型等等,而基础知识点主要可以体现在文字、语法、词语、语句、标点、修辞以及逻辑思想等等。而对于语文的一般学习来说,都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四个阶段,而且这些都将会成为学生未来运用的参考。以语法学习为例,正常的学习流程是,首先需要学生首先能够听懂语文的一些语法,其次在口语表达中运用语法,再者能够读懂一些语法内容,最后能够在写作阶段自如运用这些语法内容,可以说整个基础知识的流程都是统一的整体,层次相关,结构分明。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同时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意义非凡。

二、目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语文这门科目教育,很多教师都遵循死记硬背的原则,从而导致教育称为形式化的过程,即教师将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漫无目标的记忆,也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是潜意识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实际却无法用于相应的实践。

2.人文性的严重缺乏

语文教育本身还是一种思想教育和感染的过程,所以也需要遵循其人文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学的语文教育往往偏重于应用性,而且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统一、量化的教学,这也是教学中缺乏人文性的关键体现,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缺乏针对的方向

缺乏针对性也是目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教育缺乏长期或者短期的目标,针对性不足,即如教学的目标只是教学,从而导致教学的价值丧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亟待解决。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1.趣味教学,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趣味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而且对于教育的人文性具有较大的体现。即如: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符号运用,比如破折号的教学,教师可以首先写出一些包含不同含义破折号的句子,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配合肢体语言,让教学体现出更多的趣味性。

2.引导教学,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任何教学都需要通过引导加上循序渐进的深入以及保证学生的学习,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同样也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引导手段。即如对于人物描写的知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孔乙己》这篇教材进行讲述,即首先以音频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而学生则根据有声的阅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教师则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孔乙己的书面形象,然后代入情境剧活动,即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地位酒客以及酒店老板,而通过切身体悟人物的形象和情境表现,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条件,最后学会如何在写文章时埋伏笔;然后是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让学生找出文中描绘各个人物形象的语句,同时根据孔乙己的形象、神情、行为,让学生充分了解孔其鲜明的形象表现,最后教师则需要让学生说出文中刻画孔乙己的形象采用了那些手法,而学生则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及结合全文的描述,立刻可以分析,描绘刻画孔乙己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而文中多数是以侧面描写进行刻画,例如文章中描绘孔乙己第一次在酒店喝酒被耻笑的情境,主要就是通过酒客耻笑时孔乙己的语言、神情表现体现出他的迂腐和可笑的性格特征。

四、结语

初中时期,是语文学习难度较大的时期,也是教育的过渡期,而这段时期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所以需要通过兴趣教学配合引导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益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J]. 语数外学习(初中上旬),2014(10).

[2] 黄芸.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3] 黄丽芬. 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11).

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 篇12

一、两个基本出发点:税务人员学会计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

税务干部学习会计并不是要做会计工作, 他们学习会计的关键是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哪些信息, 会计信息是怎样记录、分类、汇总的, 怎样读懂会计信息, 在税务稽查、税务管理等岗位上如何运用会计信息。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重点不是会计账簿的登记要求, 而是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不是会计报表编制技巧的熟练掌握, 而是经济业务分析能力的提高。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特点、账户运用的特点、账户分类的特点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等。经济业务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分析、损益业务分析、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和利润表结构分析等。

教学结构调整的关键切入点是从认识会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这样实施教学基于以下认识。税务人员可能对会计知识所知甚少, 或者是不系统, 甚至就是入门学习, 但是他们有从事税务工作的经验, 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实际会计工作。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经验, 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学习能力较强。因此, 在教学中就不必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 而是可以直奔会计信息的本质。

二、总体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设计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的总体结构是按照会计对象 (资金运动) —会计方法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七种方法) —会计报表的体例进行讲解的。调整后的总体设计是按照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的结构进行教学的, 简称“报表—账户—报表结构”。这个总体结构的思路由两个相互联系, 但有不同教学侧重点的部分相连接, 即“报表—账户”和“账户—报表”。采用“报表—账户—报表”教学结构, 开门见山地让学员了解会计提供了什么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

第一阶段, “报表—账户”阶段。通过总揽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报表作为初始阶段教学内容, 回答什么是会计, 提供了什么会计信息。

首先阅读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表头、编制单位、编制时点以及计量单位的介绍, 引入和初步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概念。在讲解这些概念时与学员的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 使其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就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通过观察资产负债表结构初步认识资产、负债、所有权益的概念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初步让学员建立起资产负债表是平衡表的概念, 使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并使其了解这个等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法则。在阅读资产的负债表、初步讲解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时, 要重点讲解“留存收益”的概念。学员以其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对一般经济常识的认知, 对于资产运营的结果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这个概念不难理解, 重点提示学员始终注意会计是如何确认、计量、报告这个结果的。而且可以提示有关这个结果的信息不但对会计核算很重要, 而且与所得税的计算也有关联, 以提升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注意点。

其次, 开始观察经济业务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即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特别向学员提出并分析销售交易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由此引入利润计算的基本概念, 留存收益的形成和记录, 最终引出第二报表——利润表。

在这个阶段对销售交易的分析, 侧重收入和费用概念的初步引入以及如何在报表中反映交易结果 (净利润) 。对于把成本为600元的存货以900元售出这样的例子, 学员已经具备的经济知识很容易接受毛利、利润、净利润这样的概念, 关键是引导学员注意会计是如何记录和报告这些信息的。

第三是账户的学习。这个部分是会计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通过设问“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是如何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归类整理的”这样的问题把学员引入对账户学习中来。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包括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账户的结算、账户的平行登记、账户的试算平衡、从账户到报表等内容;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包括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 、分类账、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等内容。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 最终把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完整地进行介绍。考虑到税务人员学会计的需求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的特点, 以及会计电算化的运用, 对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的格式和手工簿记系统下的编制和登记要求不做详细讲解。

在账户的学习阶段, 着力引入资产负债表账户 (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和利润表账户 (损益类账户) 的概念, 从核算内容上让学员建立起报表和账户的整体联系;着力引入“永久性账户”和“暂记性账户”的概念, 从账户结构和不同结账方式上让学员了解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的不同特点。

第二阶段, “账户—报表”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 是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的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的日常核算。在结构组织上打破传统的按“供产销”流通讲解基本核算业务的教学套路, 改按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讲解。特点就是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特殊需求, 按利润表项目, 即收入、费用的核算来组织业务核算。比如在讲到收入的核算时, 一方面介绍收入确认的原则 (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 , 另一方面学习应收账款要素的核算知识;比如在讲到费用的核算时, 一方面学习费用的确认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 和核算, 另一方面学习存货 (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 (折旧费用) 等要素的核算知识。不按理财—购货—生产—成果及其分配的财务循环组织内容, 而是直接按报表要素组织内容, 这与“报表—账户—报表”的整体教学思路是一致的, 也与会计准则体例保持一致。

三、总体教学思路的把握

按照“报表—账户—报表”的总体结构安排, 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思路是按照基本会计等式进行串联的。

在“报表—账户”阶段, 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的意义和具体运用, 包括报表结构、资产负债表要素、账户设置等。在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中注意让学员了解这一等式的重要变形的意义,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账户—报表”阶段, 主要是按照“收入-费用=净利润 (留存收益) ”组织要素费用的核算, 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初步让学员建立起“收入-费用=净利润 (留存收益) ”和“应税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这两个公式是指导会计核算和所得税认定的基本概念框架。初步让学员了解“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不同功能、结构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几个问题的教学尺度。

第一, 主要会计概念的教学。会计基础概念, 如会计主体、资产以及留存收益等都是初学者不好理解的问题。把这些基本概念融入到具体报表、账户、业务中的讲解中, 学员就比较容易接受。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特殊要求, 处理好一些概念的讲解。比如在会计要素中并没有“支出”的定义, 但是在所得税税收法规中就有关于支出的细致描述, 我们就在教学中引入“支出”这个概念, 讲解其含义, 讲解与资产、负债、费用的联系, 还结合权责发生制辨析权责发生制支出和现金收付制支出的区别。再如, 在传统的会计基础知识学习中不涉及非货币性资产这样的概念, 但是在现代会计计量的问题中其已是基本知识, 在所得税法中也有这个概念的运用, 我们就在讲解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要素时, 在讲解资产货币计量原则时引入这个概念。

第二, 有关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同会计基础概念的教学一样, 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也是会计基础知识教学的难点。将这些原则穿插在具体业务的讲解中, 在“报表——账户——报表”的统一结构中讲解, 教学效率和效果较好。比如, 在引入资产负债表时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 在讲解收入和费用时再处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就比较自然。

四、总结

总括以上所述, 将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总结如下表。

摘要: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一直是税务干部培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培训中调整传统的教学结构, 既能结合税务干部的实际需求, 又能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一致,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培训教学尝试。

关键词:会计基础,干部培训,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会计账户

参考文献

[1]哈里森, 亨格瑞.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会计基础知识税务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1.

上一篇:范式与科学发展下一篇:基于Web的方式